《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实用十篇

首页 / 读后感 / |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初学教育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所以从踏入工作岗位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就鞭策着我,让我深受启发。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书名时,着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暗暗希望通过拜读它能打开思维,对今后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

  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陶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行动理论家,他凭借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导教育应该贴*人民大众、贴*生活,富有时代特色,他主张的观点有建设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体现了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质”、“社会即学校”、“读书与用书”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觉得他所倡导的理论是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了生活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理论性较强、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有鉴于此,在课堂里,作为教师不,我们应该不问青红皂白的灌输甚至斥责。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学*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不仅使学*目标得以实现,而且在改变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旧局面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他们学会观察分析并且面对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还主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他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过程中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用合理的情境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拜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切感受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我觉得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还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理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讲学*到的理论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用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教会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活。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2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初学教育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所以从踏入工作岗位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就鞭策着我,让我深受启发。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书名时,着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暗暗希望通过拜读它能打开思维,对今后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

  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陶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行动理论家,他凭借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导教育应该贴*人民大众、贴*生活,富有时代特色,他主张的观点有建设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体现了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质”、“社会即学校”、“读书与用书”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觉得他所倡导的理论是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了生活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理论性较强、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有鉴于此,在课堂里,作为教师不,我们应该不问青红皂白的灌输甚至斥责。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学*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不仅使学*目标得以实现,而且在改变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旧局面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他们学会观察分析并且面对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还主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他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过程中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用合理的情境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拜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切感受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我觉得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还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理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讲学*到的理论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在知中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用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教会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活。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3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初学教育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所以从踏入工作岗位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就鞭策着我,让我深受启发。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书名时,着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暗暗希望通过拜读它能打开思维,对今后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

  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陶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行动理论家,他凭借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导教育应该贴*人民大众、贴*生活,富有时代特色,他主张的观点有建设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体现了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质”、“社会即学校”、“读书与用书”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觉得他所倡导的理论是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了生活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理论性较强、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有鉴于此,在课堂里,作为教师不,我们应该不问青红皂白的灌输甚至斥责。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学*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不仅使学*目标得以实现,而且在改变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旧局面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他们学会观察分析并且面对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还主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他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过程中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用合理的情境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拜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切感受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我觉得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还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理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讲学*到的理论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用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教会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活。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4

  欣赏周国*的哲思之余,翻阅起《陶行知教育文集》。过去几年一直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超强的业务能力,唯独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入学*。现如今,认为更应具有学*、探索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丰富且独具创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高度支撑下,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课堂实践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对于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从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由此涉及到学校人文精神思想启蒙,比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道德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和生命观,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可以说是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当年的教师职称理论考试大多人一出考场就在问:什么是六大**思想啊?**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读到到的“教学合一”有感触。好像教师之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本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教。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就实在来讲,教学理应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来记。比如教英语单词让你读个一百80来次的,单词就记住了,从此也是这个孩子学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教师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不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比起第一种固然有进步,但还是不妥。教与学理应统一,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怎么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老师如果不求进步,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这也是教育分离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为教育界生活无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样画葫芦,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乐,要把教学合二为一,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得自动,体验学*的乐趣,寻求知识的归宿。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5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他的文集中可以学到教育的精髓。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力呢 ?陶行知先生认为应该做好三个方面事情:一是需要有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础的良好*惯,**小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也就是**儿童的创造力,以**儿童高层次的潜能,从事高级的思考追求,以至于发明创造。三就是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儿童,发现他们的特点,予以适宜的肥料、水分、阳光,除去害虫,这样,他们才能够欣欣向荣。

  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把孩子们扣得太紧了!每次开夕会时,我都向学生宣布些不能做的条条框框,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学生没有足够自由的时间供自己支配,从而也就失去很多创造的时间和机会,这是我们应该反省的.有时上讲新知识时,没等学生去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告诉他们这样的题应怎样去做,在做题时避免哪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都替学生提前想到了,堵上了。学生就成了做题的“机器”,哪里还有创造力?有一次,上完圆的新课后,我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用圆画出自己想画的图案。没想到第二天的作业“百花齐放”,全班所有的孩子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他们圆规下的圆“千姿百态”,创造出了一个由圆组成的***。如果我们能多为孩子提供一些这样的创造的机会,他们一定会展现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力。

  教育大师的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应该是一个启发者,诱导者,带着学生走入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更应该是一个培植者,培植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具有创新的原动力。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6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求真名言,相信没有一名教师会不知道是谁说的。他就是我国现代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伟大的***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陶行之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7

  假期,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本书,回想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静。简要谈谈读后感。

  一、和学生共同学*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

  记住这点,我*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开学以来我发现我班的学生有个毛病都不喜欢做眼操,只要眼操音乐一响,很多学生为了逃避做眼操而在操场上呆一会,音乐一完再气喘吁吁的跑到教室。我总是对孩子说做好眼操的重要性,但是学生明白了又能怎样,还是不喜欢做。很多方法都用了,但是效果并不大。前几天让班长记下谁不做眼操,就让他中午到我办公室做十遍,明明知道是在惩罚学生,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试试。嘿!

  还真管用,除了2个学生不听话,受到惩罚,其他学生还不错,大多数能坐在教室里认真的做,心里为自己的高招偷着乐。

  这节不是我的课,但是得先做眼操,我告诉科任老师等一会上教室。因为我想上楼试探一下学生做眼操的情况,还没走到教室,就听到了教室里乱哄哄的,只有几个孩子在做。这时我气得火冒三丈,让学生坐好了听音乐,等音乐一完,让班长喊着全班做,做完一遍,我让班长再喊一遍,就这样连续做了4遍,刚要做第五遍,“啊!还要做呀,累死了!”一个个很抱怨的样子,我很严厉的说:“怎么,闲累了,早知道一遍做好,何必需要做这么多遍,你们明白老师的用意吗?”一个孩子说:“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今后不至于戴眼镜。”“同学们能明白就好,希望以后为了自己的眼睛好好做眼操,好吗?”“老师,谷沛成没了”一个孩子的话把我的视线引到了他的座位上,是呀,大半节课过去了,我竟然没发现少了一个人,心里为自己的粗心感到惭愧。

  “是不是到语文老师办公室了”课代表说:“没有呀,我刚从办公室上来。”“那到哪去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使我快步跑到办公室,问了语文老师,她说:“孩子作业没完成,应该不能回家拿吧?”我想也是,他家离学校很远,他还能不去上课跑回家?越想越害怕,很快到了下课,还没有看到他,下一节课是英语,一打铃,我又跑到教室,看到了这个孩子坐在那里,说实话,当时又是气又是高兴。我一脸的严肃对他喊:“谷沛成,你给我出来。”可能他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很胆怯的低着头出来。“你到哪去了,吓死我了。为什么不上课,快说呀!”任凭我怎么问,他就是不说话。我气的大声喊:“你怎么回事,再不说话我就打电话叫你爸爸来。”这时他小声的说了一句:“出去玩了。”我一听,“你没搞错吧,不上课出去玩,到哪玩了。”他说:“在水炉旁边”我气的要命:“你说你这孩子语文作业不完成,不快点补上,还有时间玩。先上课,下了课再说。”看着他的背影,我不免自责起来,可能我的声调太高吓着孩子了。但是一想他回来就放心了,如果真有个闪失,我如何向他家长交代。

  下了班回家,我给他家长打了个电话,反映他孩子最*的学*情况以及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和他家长经常通话)家长说可能最*忙忽视了孩子,表示一定配合老师把孩子的学*成绩提上去。放下电话我轻松了很多,一会我又接到了谷沛成妈妈的电话,她说:“孩子今天的事情很是生气,我问了他为什么不上课,他说因为蹲厕所时间长了,等出来已经上课了,他怕老师说他,所以一直等到下课才敢**室,你说这孩子就是不敢说话。”我听了他妈妈的解释,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真的感觉冤枉了孩子,如果当时的我能冷静下来和孩子说话,不对他大声吆喝,说不定孩子会告诉我事情的经过,真的是好后悔。

  第二天一到教室,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谷沛成叫了过来,他还是那样胆怯的看着我,我笑着对他说:“谷沛成,你昨天的事情老师都知道了,都是老师不好,冤枉你了,你怎么不告诉老师真相呢?”“我怕你说我”“真是的,以后呀男子汉不要这么胆小,有什么话就对老师说,你不说出来老师怎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对不对。”“恩”“好了,今后学*上要好好表现,不会的问题一定来问老师,老师会帮你的,知道吗?”“知道了!”高兴的一溜烟跑到座位上,能看的出孩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希望他今后敢于大声“说话”。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8

  闲暇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有很大启发。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和积累。

  记得有这样一则漫画。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极大的讽刺--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例如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二是指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和最*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向前辈们学*,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9

  假期里细细地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着这本书籍,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的精辟的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观点。细细的品味着陶公爱的教育理念。暖暖爱意从字里行间流入到我的心里,冲击着我的思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马可连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亲切、温馨而且乐观向上师生关系。

  陶公“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教育机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10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阅读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1)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3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1

  工作之余,反复翻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这与当今我们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实践课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理念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禁锢于书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而生活无时不在改变,那么生活中就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的观察,并发现问题,同时及时的做出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经验,丰富情感体验,拉*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那学生就如同一个机器般被灌输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独立思考更是无从谈起。

  联系我们的.教学,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在关键地方给予学生提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告诉学生。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和印象,相信在以后碰到同类型问题的时候,一定也能迎刃而解,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对照一下自己,当然与陶先生所言还有相当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向前辈们学*,多积累知识,多和学生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陶行知的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2

  最*,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探索真理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和正面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塑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们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我们在对学生教育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们一点,多关心他们一点,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学*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论,自己感觉受益匪浅,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3

  假期,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本书,回想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静。简要谈谈读后感。

  一、和学生共同学*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

  记住这点,我*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开学以来我发现我班的学生有个毛病都不喜欢做眼操,只要眼操音乐一响,很多学生为了逃避做眼操而在操场上呆一会,音乐一完再气喘吁吁的跑到教室。我总是对孩子说做好眼操的重要性,但是学生明白了又能怎样,还是不喜欢做。很多方法都用了,但是效果并不大。前几天让班长记下谁不做眼操,就让他中午到我办公室做十遍,明明知道是在惩罚学生,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试试。嘿!

  还真管用,除了2个学生不听话,受到惩罚,其他学生还不错,大多数能坐在教室里认真的做,心里为自己的高招偷着乐。

  这节不是我的课,但是得先做眼操,我告诉科任老师等一会上教室。因为我想上楼试探一下学生做眼操的情况,还没走到教室,就听到了教室里乱哄哄的,只有几个孩子在做。这时我气得火冒三丈,让学生坐好了听音乐,等音乐一完,让班长喊着全班做,做完一遍,我让班长再喊一遍,就这样连续做了4遍,刚要做第五遍,“啊!还要做呀,累死了!”一个个很抱怨的样子,我很严厉的说:“怎么,闲累了,早知道一遍做好,何必需要做这么多遍,你们明白老师的用意吗?”一个孩子说:“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今后不至于戴眼镜。”“同学们能明白就好,希望以后为了自己的眼睛好好做眼操,好吗?”“老师,谷沛成没了”一个孩子的话把我的视线引到了他的座位上,是呀,大半节课过去了,我竟然没发现少了一个人,心里为自己的粗心感到惭愧。

  “是不是到语文老师办公室了”课代表说:“没有呀,我刚从办公室上来。”“那到哪去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使我快步跑到办公室,问了语文老师,她说:“孩子作业没完成,应该不能回家拿吧?”我想也是,他家离学校很远,他还能不去上课跑回家?越想越害怕,很快到了下课,还没有看到他,下一节课是英语,一打铃,我又跑到教室,看到了这个孩子坐在那里,说实话,当时又是气又是高兴。我一脸的严肃对他喊:“谷沛成,你给我出来。”可能他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很胆怯的低着头出来。“你到哪去了,吓死我了。为什么不上课,快说呀!”任凭我怎么问,他就是不说话。我气的大声喊:“你怎么回事,再不说话我就打电话叫你爸爸来。”这时他小声的说了一句:“出去玩了。”我一听,“你没搞错吧,不上课出去玩,到哪玩了。”他说:“在水炉旁边”我气的要命:“你说你这孩子语文作业不完成,不快点补上,还有时间玩。先上课,下了课再说。”看着他的背影,我不免自责起来,可能我的声调太高吓着孩子了。但是一想他回来就放心了,如果真有个闪失,我如何向他家长交代。

  下了班回家,我给他家长打了个电话,反映他孩子最*的学*情况以及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和他家长经常通话)家长说可能最*忙忽视了孩子,表示一定配合老师把孩子的学*成绩提上去。放下电话我轻松了很多,一会我又接到了谷沛成妈妈的电话,她说:“孩子今天的事情很是生气,我问了他为什么不上课,他说因为蹲厕所时间长了,等出来已经上课了,他怕老师说他,所以一直等到下课才敢*室,你说这孩子就是不敢说话。”我听了他妈妈的解释,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真的感觉冤枉了孩子,如果当时的我能冷静下来和孩子说话,不对他大声吆喝,说不定孩子会告诉我事情的经过,真的是好后悔。

  第二天一到教室,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谷沛成叫了过来,他还是那样胆怯的看着我,我笑着对他说:“谷沛成,你昨天的事情老师都知道了,都是老师不好,冤枉你了,你怎么不告诉老师真相呢?”“我怕你说我”“真是的,以后呀男子汉不要这么胆小,有什么话就对老师说,你不说出来老师怎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对不对。”“恩”“好了,今后学*上要好好表现,不会的问题一定来问老师,老师会帮你的,知道吗?”“知道了!”高兴的一溜烟跑到座位上,能看的出孩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希望他今后敢于大声“说话”。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2)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通用十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1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这句话不正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学*的重要性吗?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现在正处于假期的状态,但是我们的学*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陶行知文集》,让我获益匪浅。越是走*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二、在教学中要“教学做合一”。什么是教学合一,所谓的教学合一:第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第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要说先生的教要和学生的学相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要和先生的学相联络。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教师,教师不能一味地只顾自己的教,让学生去跟着自己的节奏步调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好的教师应该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引导学生教他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别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根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另外教师除了要教学生学,自己也要不断的去学*,让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充满活力,不枯燥。就像孔子说的: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陶行知在杜威“做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得出的。陶行知认为,也只有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才能够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做合一则解决了当时中国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问题,以及将教、学、做三者分离的教育状况,而是将劳力与劳心相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三者合一的目标。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俗话说的好:“学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去学*,不断地去深造,积累更多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学*教育的真正内涵、学*这些教育大家的教育真谛。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己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3

  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陶行知先生,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但是你会发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当我第一眼翻看书本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本书都是陶行知以信件的形式跟其他友人探讨教育而留下的宝贵资料,有种重现当时陶先生为教育事业忧心忡忡的心,也让我们读者深切的感受到陶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和亲力亲为。

  书里有设计到陶先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的看法、有对如何创办学校的建议、有对发展*民教育的肯定,在这里我主要谈谈书中的一些跟我自身教师发展有关的感想。

  1919年2月,陶先生研究了当时的教育现状,把教师分为大致三种。第一种教师:只会教书。这种教师把学生当成了书架子、字纸蒌,书上的东西一锅儿往学*脑袋里装;第二种教师:教学生。这种教师所注意的中心已从书本移到学生上,果然比第一种好,是一种进步,然而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知识;第三种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对照每一位教师,自己属于哪一种教师呢?的确值得大家深思一番。而这一点学军中学的老师做的甚好,一个学生不知道原理他不肯就这么死记硬背,他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再者是老师也有一定要教学学生如何学*的冲劲,他们也不屑于只教学生知识点,他们课堂贯穿的更多的事知识学*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的掌握自然很快,要是以后我们的学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那我们该如何操作?这个需要我们去好好深思。

  陶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先生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而我们现今的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主要就是为了高考,无法做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所以我们的因材施教也只能是高考方面的因材施教,所以依据学生的学*进度,可以适当的划分几个行政部,让弱的学生接受慢进度的教学,课后完成更加基础的*题,而学*能力好的同学自然是进入快节奏的班级,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的渴望了。在这里我们要跟家长沟通好,学*能力差的孩子放在快节奏的环境里只是越学越没乐趣,最后丧失学*兴趣,在慢节奏的班级里不代表孩子差,而只是一个过渡。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很值得我们教师反复斟酌,我想每次阅读都会带给我们全新的感悟。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4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设喻服其心。凌驾他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孩子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5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6

  *日,我读了《陶行知文集》后,对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提出了两大要素即思想和情操的论述感受颇深。

  关于思想方面:他认为要改变那种用古人的方法去解决现在问题的办法,即使问题相同,但由于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就不能用原来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也不能迷信外国,仿效外国,甚至于幻想。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探索精神,要学生提出问题,为设法解决问题选择最有效力的.方法,并通过试验去进行印证。这种科学的研究态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可贵的。

  第二要素是关于情操方面:他认为教师与学生应当养成密切的关系。教师来教书不是来抱个饭碗的,学生也不是交点学费来买个教师的。其实当今社会上,为了文凭而读书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仅为了生存而教书的人同样也不少。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应当发生一种优美高尚联密有生气的关系,去做他们的学问。这二大要素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那种求真的态度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师生之间应建立起*等、民主和良好合作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将陶行知这种教育思想有效地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去,培养更多的具有求真创新科学态度的、能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学生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7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最*,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

  陶行知,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引领我们学*做真人;他,教育我们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他,指引我们不断前进。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他的*易*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自从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我便不忍释卷,书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一句句动人的名言震撼着我。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8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免为这样一所小学校叫好,因为“这个学校不但教学生读书,并且教学生做事。”

  即使是现在,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是以为学校就是学生读书的地方,教他们做事,学生家长也认为没有这种必要,只是认为在这里能够接受知识即可,这里所讲的知识,主要是讲书本知识。而燕子矶小学,却在短短的半岁时间内,使学生从原来的七十人,加到一百二十四人。思考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了一些合乎生活需要的学问,学生在学校里既然肯做事了,会做事,在家里也肯做事,会做事了,自然也赢得了家长对他们办学理念的.认可,所以这所学校在短时间内规模扩大也应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矶坡上因为经常有人倒垃圾,很不干净,丁超校长就领学生们把所有的垃圾扫除一空。村民不知道卫生,仍是时常把垃圾倒在这个地方,但村民只要往这里倒,他就会去打扫,村民倒一回,他就打扫一回,后来,邻居竟然也责备起往这里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矶也就从此干净了。

  看到这儿,我不禁对丁校长的行为竖起了大拇指。对于村民们乱倒垃圾的行为,他既没有抱怨,抱怨他们素质差,不懂得讲卫生,也没有在那里竖一块“此地禁止乱倒垃圾”的牌子。他采用的方式是别人倒我就扫,正是这种无声的举动影响了村民,使他们自己在内心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后来形成了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情形。

  “润物细无声”,在无声之中他的这种行为影响地也不仅仅是燕子矶小学的师生了,而且影响了村民,让一种好的行为影响到周围所有的人。

  是呀,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与我们的理想不一致的时候,与其抱怨,不如放*自己的心态,通过自己的行动努力去改变。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9

  工作之余,反复翻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这与当今我们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实践课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理念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禁锢于书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而生活无时不在改变,那么生活中就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的观察,并发现问题,同时及时的做出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经验,丰富情感体验,拉*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那学生就如同一个机器般被灌输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独立思考更是无从谈起。

  联系我们的教学,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在关键地方给予学生提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告诉学生。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己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和印象,相信在以后碰到同类型问题的时候,一定也能迎刃而解,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对照一下自己,当然与陶先生所言还有相当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向前辈们学*,多积累知识,多和学生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陶行知的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10

  作为一名教师,我多次阅读《陶行知文集》这本书,可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受,在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中,我看到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教育而鞠躬尽瘁的身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什么能让陶行知先生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爱”,爱学生,爱科学,爱教育,爱真理,爱人民。因为爱,才能做到“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因为爱,“教师乃一门快乐之事业”,如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很高兴我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我也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因为爱,我的学生们有的活泼机灵,有的腼腆内秀,有的乐观开朗,我能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找到他的优点和长处,我能为他们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欢呼鼓舞。老师的爱,是公*、公正、真诚的爱,爱每一个学生,以耐心、*等、关心、微笑、解惑、鼓励种种方式体现爱,如涓涓细流,渗透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即真、善、美的'人。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负面问题也随之增加,我们的孩子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面对眼前的许多诱惑,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老师及时帮他们指引方向。我们教师要摘掉“教书匠”这顶帽子,做一名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教会学生做真人。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精辟、生动,初读让我忍俊不住,细细品味下来,却是感触良深。想起孩子们讲的小故事《小马过河》,小马第一次过河,在河边惴惴不安,老水牛对它说:“孩子,你过去吧,水浅得很,刚到小腿肚而已。”树上的松鼠喊到:“危险,不能过,前两天我的兄弟就被淹死了。”最后,小马摸索着自己�过了河,水刚好到它的大腿。小马以自己的行动得知它能不能过河的事实,“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了行动,才有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培养创新精神。

  现在,我也走在“行、知、创新”的教育道路上,为了衡量自己是否也在做一个真人,我会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那样,问问自己今天进步了吗?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3)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优选【十】份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1

  最*又花了点时间读了读陶行知的创新教育理论,他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我想:今天我们学*陶行知的创造精神,不在于熟知他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借鉴他创造的教学形式,而是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联系班级实际,针对学生特点,**思想,放手实践,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不怕吃若,不畏人言,更不惧失败。

  我也一直更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具体的说,受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理论的思想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有以下四点感触:

  一要以趣激学,启动创新。在教学中,兴趣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有好奇心才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

  二要诱导质疑,在设疑问难中催生创新。古人云:“学贵有疑”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我同样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催生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三要利用肢体语言,在想象中放飞创新。想像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像就越开阔、越深刻。想像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因此,课堂上我就应该多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自己的形体语言等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要重视自主合作,在竞争中提升创新。陶行知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投身到学*、训练的具体行动中去。学生的学*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并逐步提升其创造能力。学生是课堂学*活动的主体,我如果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的能力与合作探索的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学*、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那么要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也就轻而易举。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要一如既往的继续深入学*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进行英语教学;我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英语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英语教学中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惯,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我相信,长此以往,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2

  暑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学*。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二是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陶先生强**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努力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3

  最*,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们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我们在对学生教育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们一点,多关心他们一点,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学*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论,自己感觉受益匪浅,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4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他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即头脑**、手脚**、身体**、感官**、时间**、语言**;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教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它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可见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5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6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7

  这学期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在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惯,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在读到“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儿童的教育,还在于**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头脑里**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 的真谛。

  我们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8

  在学校,现在让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是看到那一张张幸福可爱的笑脸,很远就能听到“老师,美术老师好,美术老师啥时候再给我们上课”。这是很渺小的一件事,也是很伟大的一件事。就是陶行知经典语录里的“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散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的呼吸。”

  小孩子,真的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是一个个的发明家和创造者。记得那次,我讲创意美术,引导时提了一个问题,雪融化后是什么?好多同学都回答一个字“水”,但是有一个小可爱的话让我诧异很是开心。他说“雪融化后是美丽的春天”。是的,我们必须得保护宝贝的心灵和每一个奇思妙想,我们得会变成小孩子,这样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老师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在上课过程中,我时刻告诉自己,要爱他们,做他们的朋友,每次上课前都会想着法的让他们快乐,激起兴趣,一起把课上成功,一起学*。画的`好不好且不说,小学美术应该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维的能力,是发现美,是快乐的表达。美术是最能激发小孩子创造力的一门艺术,是培养一个人气质的重要学科。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不愿向小孩学*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觉得很有深意。

  不管处于什么时代,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坚持真理,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毅然有了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师德有没有进步?也正是从这些话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工作渗透生活又高于生活,记住这四问能督促我做一个自律的人,向上生活,向前奔跑,正所谓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

  让我们做一个每天都快乐生活、认真工作、爱学生的人,做一个儿童乐园里的顽童。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9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最*,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着》,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探索真理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和正面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塑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发展、变化。(www.eduche.com)即使他们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我们在对学生教育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们一点,多关心他们一点,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学*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论,自己感觉受益匪浅,他的着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10

  工作之余,反复翻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这与当今我们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实践课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理念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禁锢于书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而生活无时不在改变,那么生活中就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的观察,并发现问题,同时及时的做出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经验,丰富情感体验,拉*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那学生就如同一个机器般被灌输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独立思考更是无从谈起。

  联系我们的教学,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在关键地方给予学生提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告诉学生。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和印象,相信在以后碰到同类型问题的时候,一定也能迎刃而解,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对照一下自己,当然与陶先生所言还有相当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向前辈们学*,多积累知识,多和学生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陶行知的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4)

——《陶行知文集》的读后感3篇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他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即头脑**、手脚**、身体**、感官**、时间**、语言**;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教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它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可见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的陶行知先生,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教育,创立适合*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但是你会发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当我第一眼翻看书本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本书都是陶行知以信件的形式跟其他友人探讨教育而留下的宝贵资料,有种重现当时陶先生为教育事业忧心忡忡的心,也让我们读者深切的感受到陶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和亲力亲为。

  书里有设计到陶先生对新*成立后教育的发展的看法、有对如何创办学校的建议、有对发展*民教育的肯定,在这里我主要谈谈书中的一些跟我自身教师发展有关的感想。

  1919年2月,陶先生研究了当时的教育现状,把教师分为大致三种。

  第一种教师:只会教书。这种教师把学生当成了书架子、字纸蒌,书上的东西一锅儿往学*脑袋里装;

  第二种教师:教学生。这种教师所注意的中心已从书本移到学生上,果然比第一种好,是一种进步,然而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知识;

  第三种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

  对照每一位教师,自己属于哪一种教师呢?的确值得大家深思一番。而这一点学军中学的老师做的甚好,一个学生不知道原理他不肯就这么死记硬背,他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再者是老师也有一定要教学学生如何学*的冲劲,他们也不屑于只教学生知识点,他们课堂贯穿的更多的事知识学*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的掌握自然很快,要是以后我们的学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那我们该如何操作?这个需要我们去好好深思。

  陶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先生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而我们现今的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主要就是为了高考,无法做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所以我们的因材施教也只能是高考方面的因材施教,所以依据学生的学*进度,可以适当的划分几个行政部,让弱的学生接受慢进度的教学,课后完成更加基础的*题,而学*能力好的同学自然是进入快节奏的班级,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的渴望了。在这里我们要跟家长沟通好,学*能力差的孩子放在快节奏的环境里只是越学越没乐趣,最后丧失学*兴趣,在慢节奏的班级里不代表孩子差,而只是一个过渡。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很值得我们教师反复斟酌,我想每次阅读都会带给我们全新的感悟。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陶行知文集》读后感。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陶行知先生用这样朴素而又富有真理的语言告诉我们,做教师要真诚、热情、懂得奉献。作为小学教师的我,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做人的道理需要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需要提高,他们的学**惯需要培养,他们的丰富情感需要培养、激发…

  小学老师需要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用耐心去理解孩子,用关心去照顾孩子,用信心去鼓励孩子,用细心去观察孩子,这即所谓的"五心",用"五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和家长不正是作为一名小学老师的职责吗。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的`积极性。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三、实践创新教育

  认真学*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堂之外的时间还给他们。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5)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6篇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有了很大的感触。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的大教育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不过,我和他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我们都是乡村教师。都见识过农村孩子的厌学,也都见识过城市学生的繁华浮躁。

  之前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什么农村和城市的孩子性格差别会那么大?为什么城市中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课堂上只能坐十分钟?一般的老师上十分钟课,那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就会躁动不安、左扭右转、小声说话,甚至于让老师上不成课。为什么最纯真的孩子却没有对课堂纪律的尊重,对老师的尊敬呢?没有一丝集体观念,那么我行我素,一点都不愿受到约束。一说吃喝玩乐特开心,但是死活都不愿意学*一点儿苦都不能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他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的人吗?

  而山村里的一些学生呢,成绩很好,但是说话畏畏缩缩;见到老师,就不敢打招呼,视若无睹地走过去。学*上呢,没有一点主动性,需要老师和家长死管。遇到难题,卷子上大片空白,都不愿意尝试,就等着老师去讲。九年级每班的周末作业,居然有一半多的同学是胡写乱画应付老师的。这能成才吗?

  这时我想起了假期读的陶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陶先生曾说,他宁可培养一个独立、健全开朗的人,过着*凡普通的生活,也不愿培养一个考上重点大学,但却需要母亲洗衣陪伴的人。他的“生活教育说”提醒我们,教育的.初心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单纯知识教育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要教什么。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离开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现在有一种人叫“宅男宅女”,工作能力出众,但是就是不愿意跟人沟通,害怕跟人合作,恐惧社交。离开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又能走多远呢!这不是我们教育人想看到的吧!

  而这一切想改变,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不仅要学“教”,更要学“学”。怎么做事儿的,怎么学的就怎么教。也就是以事的“做”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而实际上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的全副精力都在备课上,在学“教”上,生怕教得有漏洞、讲得不透彻。现在学*科目多,时间不足,各科老师都在疯狂赶课、赶进度。大家都忘了像学生一样“学”,学生是否学得有趣,是否乐意参与。一味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只剩下了“学性”,哪里还能有“人性”呢?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不能不令我们觉醒呀!

  我们教师要培养自己的各种专业能力。也要注意**了学生,比如他们的眼睛,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指导。包括观察方法,结果,分析,总结等,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惯。**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培养质疑能力。**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怕他们危险。应该让他们到大自然的社会中去扩大视野、积累阅历。**孩子的时间,不要用功课填满他的时间表,给孩子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一点他们喜欢的事儿。

  通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学*。我终于找回了丢失的教育初心。也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的意义。

  我今后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力求每天进步一点点。工作、做人做事,身体健康方面都要越来越好。

  陶行知是20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有感触。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之路中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日,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一书,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那么老师的做人显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两点体会:

  一、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者。

  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离不开生活,学*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

  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

  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 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

  无论是“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之独到见解,或是“*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的诚恳批评,还是“学做一个 人,一个整个的人”的大声疾呼,处处蕴涵哲学的思辨、教育的智慧,所指、所思、所论,无一不是真知、真情、真理;尤其是关于“生活教育”的学说,今天读来毫无隔世之感,相反就像是一本针对时弊而作的、刚摆上书架的、尚在飘着墨香的新书。最常用的字词,最常见的语句,最常规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朴实无华,却清晰地让人体悟到连缀它们的是作者深深的赤子之情、浓浓的大师之爱。

  陶行知先生是**现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观点和理念在时下的教育界仍然是适用的,而且他的许多理念现在正在被我们所尝试和应用,在他身上我们这些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是可以学*到很多,感悟体会到很多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将陶老先生发表的教育理念整合,让作为读者的我更加系统完善的深入了解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

  书的'引言提出陶行知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国情出发,办*人民的教育。正是陶行知的这个做法,才能使他的教育理念既能符合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又不至于像无本之木一样,脱离*国情,所以他的教育思想真正的在*起到作用。其中有一些思想对我有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受益匪浅。 教学合一思想

  陶行知先生将世界上的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把儿童做成书架子;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生依旧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三种先生乃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校和学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要先生负执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负学*的责任。调理清晰,让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自我判断出自己是何种先生,明白自己的目标。先生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现在的教育现实中,有许多老师安于现状,把教学内容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交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所以我就觉得陶行知的眼睛真毒,寥寥几笔,却抓住了最关键的症结。

  教学合一对于教师是极其重要的,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必须具备的思想。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学生自治这个问题,是自动主义贯彻德育的结果,使我们数千年来保育主义,干涉主义,严格主义的反应,是现在教育界一个极重要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群众长期处于被压制的阶级,所以在*学生自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也是十分值得思考的。

  学生自治办得妥当有四点好处:①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实验②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③学生自治能辅助风气之进步④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凡事都有两面,学生自治办的不妥当会出现以下几点弊端:①把学生自治当成争权的器具②把学生自治误作治人看③学生自治与学校在对峙地位......

  生活即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在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已经在国际教育界广泛认同,但是陶行知先生并未沿用老师的理念,而是结合*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了更加适合*教育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用陶行知的话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

  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创造的教育

  创造力对于哪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教育界而言则更加重要,教育人士自己要有创造性,更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这对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什么是创造的教育即既进行四星的教育,也要进行行动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只知道埋头苦学各种理论观点,而对于理论观点的应用能力却十分不足。*现在的教育就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学校的教育更是死气沉沉。十分佩服陶行知先生思想理论的先进性,每一个理论都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除了以上的理念,陶行知对于农村教育、读书与用书、大众教育、民主教育、行知合一等观点的阐述也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建设意义。陶行知先生用自己毕生的时间、经验投入到*的教育发展事业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创造、发展,对*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由于社会的告诉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仿佛已经被人遗忘,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的了解也不全面,理解不够深刻,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我通过此次对于《陶行知教育名篇》的阅读,对于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是立国之本。陶行知的话不应该只是标语,更应该落到实处,成为教育工作者血液里的东西。学*陶行知思想,继承圣贤的理论,对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是极其重要的。

  陶行知先生再三强调:教学做合一。“做”是教学之中心,是在劳力上劳心,具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三个特征。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学*的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智力。事实证明,在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而且还能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在亲身体验中去观察、思考、发现、创造、感悟,将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三年级学生写作文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总觉得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我常常会带他们进行观察,引导他们留意身边的小事,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有一次,学校组织植树节活动,学生们都从家里带来了铁锹,准备大干一场。我把这个活动当做一个契机,注意在每一个阶段观察和提醒学生。劳动没开始前,学生们已经兴奋不已,在教室里坐不下去,不停地问我:“老师,怎么还不开始?”我笑着反问他们:“你们现在这个样子可以用什么词语或句子来形容?”学生们思索了一会儿,开始回答:“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词语一旦与学生的感受契合,似乎就变得富有生命力了。

  我交代好安全事项,植树活动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挖坑,移苗入坑,培土,浇水,每一个环节都让他们亲自尝试,亲自感受,我给他们拍了不少照片。植树的过程中,天空中飞来了北归的一群大雁,我赶紧喊学生们抬头看,只见蓝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排着长长的队伍飞行,学生们不由得发出“哇!真美!”的感叹。*时我们在诗歌中、课文中经常读到“一群大雁一会儿排**字,一会儿排成一字。”这样的句子,可是学生只是读这些句子,没有直观的感受,他们根本体会不出句子中的那种韵味,再美的语言都不如让学生们自己亲眼看到来得震撼。当天晚上,我布置了一篇*作,以我们的植树节活动为主题来写。第二天我收作文时,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这篇作文,好几个孩子都说:“老师,这篇作文太简单了,我们就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写了下来。我不在觉得没话可写了。”是的,在劳力上劳心,由实践行动形成思想,产生新价值,教学做合一,使学生的学*变得简单又有趣。

  我们教师教学时,也要一面教,一面思考,还要通过不断的学*来补充提高自己的知识水*,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有一年我教一届高年级学生,班里学生较多,性格各异,学生们情绪变化快,今天这几个同学关系不错,明天就可能闹崩,其中有几个女孩子还非常敏感,老师同学无意中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就可能使她们难过很久。这样的班级情况让我有些头疼,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待他们。一开始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水*,我让学生每天写日记,征求过他们的意见,每天交给我批改。我发现,许多孩子常在日记中向我倾诉自己的心事,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我每天对学生们的日记批改得格外认真,每个孩子的日记下面我都会回复一段长长的文字,有时是解答他们学*中的困惑,有时是他们难过时的安慰,有时是他们迷茫时的指点。每天日记一发下来,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翻来,看我的回复,这样的沟通让我们的心离得很*,学生觉得老师能理解他们,愿意耐心倾听他们,所以班级非常和谐。每天学生们主动把我的讲桌擦干净,办公用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图书角都是他们自己来打理。班级管理得非常轻松,这是因为我在学和做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班级的管理方法。

  读书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窗,但能否真正领略教育的风景,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一种教学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孩子,生命的成长需要我们既遵循规律,又尊重差异,在读书学*的同时,惟有不断地在教学中去探索、实践、研究,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6)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6篇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师,读好书更为重要。

  假期我有意阅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是*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在我的班级,我有计划地开启了爱的征程。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因为工作的不便,请我转告孩子中午的落脚点,我时刻记在心中;有时家长请我帮忙照顾生病坚持上课的孩子,我一会儿摸摸他的额头,一会儿询问一下,“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难受吗?难受一定要告诉老师啊!”一会儿又送来了热气腾腾的蜂蜜水;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拜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课堂上,我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他们的一个皱眉,一个委屈的眼神,我就会心焦半天。下课第一时间就找他们谈天,了解心理想法,巧妙地化解他们的顾虑;课外时间,我还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有个男生他叫李程雨,他是班上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弯着腰,不抬头,小眼睛滴溜溜乱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老师写一举一动。作业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课吵吵闹闹,一刻也不停。怎么办?我不能让他在我的手下变成问题生。我的语文课上,我故意走到他的座位边,暖暖地看上他一眼。他显得更加羞涩了。我又轻轻地推一推他的脊背,他把腰挺直了。可是,过不了一会儿,背又塌了下来。我一次又一次不经意地走过的他的座位,一次又一次爱抚他的头颅,并投以鼓励的目光。他的背直了,眼睛睁开了,第一次把目光,属于他的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欣喜若狂,我给他示范汉字的书写,我帮他擦去错误的答案……他越来越认真,越来越努力,虽然比不上曹文奥的书写和成绩。相信,他会越来越棒。因为有爱的浇灌,小苗的成长会更加茁壮。

  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秋的硕果。做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让爱常驻每个孩子的心间,让爱常驻我们的心间。让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让爱伴随孩子们成长。 “精彩六年,幸福一生”, 我们就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誓言。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这句话不正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学*的重要性吗?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现在正处于假期的状态,但是我们的学*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陶行知文集》,让我获益匪浅。越是走*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二、在教学中要“教学做合一”。什么是教学合一,所谓的教学合一:第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第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要说先生的教要和学生的学相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要和先生的学相联络。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教师,教师不能一味地只顾自己的教,让学生去跟着自己的节奏步调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好的教师应该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引导学生教他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别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根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另外教师除了要教学生学,自己也要不断的去学*,让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充满活力,不枯燥。就像孔子说的: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陶行知在杜威“做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得出的。陶行知认为,也只有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才能够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做合一则解决了当时*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问题,以及将教、学、做三者分离的教育状况,而是将劳力与劳心相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三者合一的目标。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俗话说的好:“学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去学*,不断地去深造,积累更多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学*教育的真正内涵、学*这些教育大家的教育真谛。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这句话不正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学*的重要性吗?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现在正处于假期的状态,但是我们的学*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陶行知文集》,让我获益匪浅。越是走*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二、在教学中要“教学做合一”。

  什么是教学合一,所谓的教学合一:第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第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要说先生的教要和学生的学相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要和先生的学相联络。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教师,教师不能一味地只顾自己的教,让学生去跟着自己的节奏步调走,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好的教师应该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引导学生教他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别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根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另外教师除了要教学生学,自己也要不断的去学*,让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充满活力,不枯燥。就像孔子说的: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陶行知在杜威“做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得出的。陶行知认为,也只有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才能够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做合一则解决了当时*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问题,以及将教、学、做三者分离的教育状况,而是将劳力与劳心相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三者合一的目标。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俗话说的好:“学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去学*,不断地去深造,积累更多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学*教育的真正内涵、学*这些教育大家的教育真谛。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师,读好书更为重要。

  假期我有意阅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是*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在我的班级,我有计划地开启了爱的征程。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因为工作的不便,请我转告孩子中午的落脚点,我时刻记在心中;有时家长请我帮忙照顾生病坚持上课的孩子,我一会儿摸摸他的额头,一会儿询问一下,“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难受吗?难受一定要告诉老师啊!”一会儿又送来了热气腾腾的蜂蜜水;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拜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课堂上,我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他们的一个皱眉,一个委屈的眼神,我就会心焦半天。下课第一时间就找他们谈天,了解心理想法,巧妙地化解他们的顾虑;课外时间,我还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有个男生他叫李程雨,他是班上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弯着腰,不抬头,小眼睛滴溜溜乱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老师写一举一动。作业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课吵吵闹闹,一刻也不停。怎么办?我不能让他在我的手下变成问题生。我的语文课上,我故意走到他的座位边,暖暖地看上他一眼。他显得更加羞涩了。我又轻轻地推一推他的脊背,他把腰挺直了。可是,过不了一会儿,背又塌了下来。我一次又一次不经意地走过的他的座位,一次又一次爱抚他的头颅,并投以鼓励的目光。他的背直了,眼睛睁开了,第一次把目光,属于他的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欣喜若狂,我给他示范汉字的书写,我帮他擦去错误的答案……他越来越认真,越来越努力,虽然比不上曹文奥的书写和成绩。相信,他会越来越棒。因为有爱的浇灌,小苗的成长会更加茁壮。

  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秋的硕果。做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让爱常驻每个孩子的心间,让爱常驻我们的心间。让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让爱伴随孩子们成长。 “精彩六年,幸福一生”,我们就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誓言。

  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位*民教育家,他让*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特别他的乡村贫民教育践行就是我们学*的楷模。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许多误区,需要调整与改进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与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首先,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具备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学生爱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与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与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就是偏爱,偏爱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她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她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就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与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就是教育,就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瞧就是动态的,随环境与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就是“做”即实际生活。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后,学校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再就是单一的传授,多了观察发现法、实验探究法、游戏操作法,教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与表现。创新教育就是教育观念,又就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就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她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最后,认真学*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就是:**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与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瞧社会、瞧自然、瞧生活;**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就是问的。

  最*,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探索真理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和正面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塑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们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我们在对学生教育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们一点,多关心他们一点,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7)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菁华5篇)

  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个书感触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学生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只要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不希望学生进入学校,就好象进入了一个舞台把自己伪造成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只会背台词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出来思想束缚没有创造性怎能为人类造福呢?

  陶行知说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说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确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可是如今孩子个个是家里的宠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长误认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就什么都强。比如现在一年级学生放学后,要求值日生留下来扫地,就有年轻家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在学校来只读书识字接受知识才是教育。让他的孩子放学后扫地就想不通了。因此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家务活,理书包,理自己的房间,一切生活都有家长代替包办。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了懒的*惯,失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劳动观念。单薄助人为乐的思想缺乏。还有的'孩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教学做合一"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晓庄师范宴会上指出的,他是培养造就人的主要实施,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都要以教学做合一为理念努力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名著读后感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

  伸展在学生们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许不是那么*坦,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三、收获爱的回报

  以真诚对待学生,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

  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让我们学*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

  陶行知是**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著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

  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个书感触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学生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只要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不希望学生进入学校,就好象进入了一个舞台把自己伪造成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只会背台词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出来思想束缚没有创造性怎能为人类造福呢?

  陶行知说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说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确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可是如今孩子个个是家里的宠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长误认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就什么都强。比如现在一年级学生放学后,要求值日生留下来扫地,就有年轻家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在学校来只读书识字接受知识才是教育。让他的孩子放学后扫地就想不通了。因此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家务活,理书包,理自己的房间,一切生活都有家长代替包办。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了懒的*惯,失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劳动观念。单薄助人为乐的思想缺乏。还有的孩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教学做合一"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晓庄师范宴会上指出的,他是培养造就人的主要实施,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都要以教学做合一为理念努力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陶行知是**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去了解它去感受它,以此来获得教育品位的提升。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这是他人生的信条,也是他毕生生活的写照。“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

  “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一、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我就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有个女生叫张玉涵,她是班上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上课做小动作,作业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课吵吵闹闹,一刻也不停。大家都担心这孩子毕业不了,有一阵子,她甚至躲在家中不来上学,我心里很是着急了,好几次都急匆匆地蹬着自行车赶往她家去劝说。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张玉涵家境贫寒,她是因为担心患有眼疾的妈妈在家单挑家务会把身体累垮才丢下功课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张玉涵那闪动着泪花的双眸,我的心为这女孩的孝心感动着。在我的百般劝说之下,张玉涵重又回到了课堂,从此,我对这位敏感的女孩便有了更多的照顾。学校组织春游了,我第一个捐出50元钱,学生在我的带动下,纷纷慷慨解囊: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一下就凑满了数,望着这充满了同学和老师爱心的一笔钱,张玉涵激动地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她表示,要以成绩来回报关心她的同学和老师。以后,在学*上王芳变得积极、主动了。

  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秋的硕果,做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很多,但是我们尽量做到让爱常驻每个孩子的心间,让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开开心心每一天,我们的心中也会充满无限的快乐。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实用十篇(扩展8)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菁华5篇)

  在我刚上班的前几年,单位由于没有读名著的现象,虽然知道陶行知老先生,但很少见过有关他的资料,偶尔见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句,就总是把它写在教案本的第一页,来激励警示自己。后来虽然也接触到陶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但没有真正拜读过他的著作。因此当学校把《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发到我手里时,顿有亲切之感,好像又和自己熟悉的慈祥的老人意外的见了面,于是一有时间就要翻看。

  读陶行知,感觉仿佛与陶老作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让我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

  陶老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这本书汇集了陶老先生*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比如陶老先生说:“民主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我会照顾每位学生,尽量“蹲”下来看学生,多引导,多点拨,多鼓舞,多激励;在课堂上,我尽量制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兴趣盎然,思维活跃,领悟知识就显得主动而又迅速了。

  比如陶老先生主张“以教人者教己”,就是“为教而学”必须舍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更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陶老在文章中列举了几个例证让读者更明白“以教人者教己”的内涵。看了这篇文章,我很快就想起美女中医专家李智有关健康的讲解,可谓是饶有趣味。听过李智讲解的人恐怕都有同感。她在传授健康知识时,经常穿插一些小故事让听众听得更明白,更有趣,大大克服了讲知识枯燥的现象。她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源于她丰富的知识,她之前肯定是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有了较厚的知识储备。当时我就想,我们做老师的也应该这样,知识更丰富,课堂更有趣,那课堂上就会呈现一种“小手高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的喜人局面。今天接触了陶老的著作,知道了原来今天的教育理念陶老早就探索出来了,今天的新教育也正合了陶老的理论和经验。

  如今推行的新教育,似一阵春风,吹遍了教育的角角落落。王永新说:“做,就会成功!”人生的最大乐趣是赢在奋斗,人生的最大享受是享受人生。在新形势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的全新理念,并做到在学*中工作,在工作中学*,真正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这部书很早就买了,当时只是草草的略读。这个寒假,我又从书架里拿出这本书在家重新拜读。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会都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不可教的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

  陶行知在书中谈到: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学困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那些期待成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所谓的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我在具体的工作中,注意了赞美学生,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校生活中,很多老师总是很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殊不知,学会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程。

  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原文一:“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出来。**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惯。良好的*惯有助于学*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从而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态度,师生生活同受教育,教师要用心向学生学*,不仅是为了教育的需要,也是从学生身上所隐藏的无穷的创造力中汲取和丰富自身的创造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有信心有耐心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无论是“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之独到见解,或是“*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的诚恳批评,还是“学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的大声疾呼,处处蕴涵哲学的思辨、教育的智慧,所指、所思、所论,无一不是真知、真情、真理;尤其是关于“生活教育”的学说,今天读来毫无隔世之感,相反就像是一本针对时弊而作的、刚摆上书架的、尚在飘着墨香的新书。最常用的字词,最常见的语句,最常规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朴实无华,却清晰地让人体悟到连缀它们的是作者深深的赤子之情、浓浓的大师之爱。

  终身学*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不断的读书学*,才能具备新时期的教师素质。书本是无言的老师,在我认真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有了以会和收获。

  一、有爱才会有教育

  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使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感觉到爱学生就应让学生健康成长,免受伤害,为此每节课之前我都认真检查场地和器材,消除安全隐患;教学中对某些有危险的动作做好保护与帮助工作;每节课都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我认为热爱学生,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思想、生活上的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还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确实做到了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这三个角色。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二、学会欣赏学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欣赏优秀学生的同时应对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例如:有些较胖的学生也许跑的不快但他可能力量很大;有些体弱的学生体育成绩不好但是他锻炼的态度端正;还有些同学打篮球不行,他可能乒乓球、羽毛球打的好;特别是一些学*差的调皮学生,因*常受的批评多、表扬少,作为体育教师则更应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他们好动,课堂上思想放得快,在体育项目的学*过程中,技术动作掌握较快、较好。应抓住机遇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已聪明才智的机会。培养他们为集体多流一滴汗、多献一份力量而顽强拼搏的荣誉感,培养他们成为体育尖子和对本班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再把这种逐步培养而形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转移到学*上去,使他们各个方面不断进步。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保持浓厚的体育学*兴趣,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欣赏。只有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才能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程。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地提醒自己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学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