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9-28 00:00:00 读后感,教育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非常好读的一本书,取材于易中天教授的六场演讲,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将*智慧的精华走马观花浏览一番,尤其适合“观其大略”读者的阅读。摘录一些比较有体会的内容。

  一、周易中的忧患意识。八八六十四卦,63卦是既济,64卦是未济,“已经成功”了,最后还是“没成功”,重新开始,从头再来,而不是圆圆满满大团圆,像童话故事的结尾“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古老的*智慧,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二、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没原则,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有经有权”,才是中庸,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君臣之道的“唱反调”―“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唱反调是“和”,拍马屁是“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样的“唱反调”已经很稀有了,现在强调的是“高度统一”。

  三、兵家的思考。春秋时代的战争真是“费厄泼赖”,很讲究游戏规则,包括不斩来使、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逐北(追逃兵不能超过50步),而到了战国时代就开始**灭国,不那么温良恭俭让了。“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别人,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善战者就要“为自己做准备,让敌人犯错误”。

  四、老子的方法。老子的价值取向就是求下、贵柔、崇阴、尚无、喜欢原生态。易教授以古代房中术做比喻,“女人比男人好,下面比上面好,不动比乱动好”。“善用人者为之下”。

  五、魏晋的风度。魏晋人物的传奇故事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魏晋风度是逼出来的”,它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里程碑,从有用到无用,从人格到性情,从社会到自然。道家求真,儒家求善,魏晋求美。

  六、禅宗的境界。禅宗抓住了佛教的根本,佛就是“觉悟者”,觉悟是成佛的关键,觉悟的关键是自我。佛与众生,只有一念之差,迷还是悟?为什么迷,因为执,这就是“执迷不悟”的正解。禅宗所谓开悟就是找回自己。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

  如果一个人乐意去做某件事,而不是强迫去做,相信什么事情也难不倒他。事在人为嘛,只有不去做的事没有做不成的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如果我们每个人把自己每天做的事看作是一种乐趣,那请问世间还会有苦恼吗?想到自己如果把上班换位思考一下而不是把它仅仅定位于收入多少的问题上相信自己获得的快乐绝非仅此而已。

  在工作中,换位思考甚为重要,领导要体谅下属,下属更应该理解领导。把工作环境变成自己的家,把领导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来对待,而不是用那种鄙视、仇恨的目光来看领导。相信每个员工会是最棒的员工,领导也会是最优秀的领导。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着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有主观能动性。因而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去看他们,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教育他们。因此,我至今还没有摸索出教育的规律,说不上有什么经验。但有一点是坚信不疑的,就是每一个儿童都是可以教育的。如果说有的学生表现很差,那么先不要去责怪学生,先想想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什么不当之处。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 就是 “反思”。我就常常在反思,可以发现许多教育行为不当。由反思而学*,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也悟出一点道理。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能每个老师都知道这一点。但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并不容易。首先要能爱每一个学生。有的老师只爱好学生,学*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不大能爱学*不太好、不听话的,或者有点毛病的学生。这就不能叫真正爱学生。其次是要懂得如何爱学生。最*看到一些学校和家庭的暴力,我在想,那个被孩子杀害的父母难道是因为他们不爱孩子吗?又看到报上报道,有的孩子因为愧对父母深深的“爱”而自杀。为什么对这样的“爱”孩子接受不了呢?我们许多好心的老师不也是因为“爱”学生把重重的学*负担压在学生身上吗?时时用分数这柄剑悬在学生的头上吗?这能有好结果吗?这能叫真正的爱吗?爱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基础,这就是信赖和理解。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也有愿望进步的,只要教育得法,他们人人都能成才;同时我们要理解他们,他们和**一样有各种需要,除了学*以外,他们有休息的需要、娱乐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特别是有保持人格尊严的权利。如果父母或老师不能理解他们,不能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教育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这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经验之谈。强迫学*可以奏效于一时,但却不能坚持到长久。许多科学家说,他们的科学发明大多出于他们的兴趣,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老师的教学首先要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你教的学科发生了兴趣,你就不用担心他这门学科学不好。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方式很多,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所以兴趣是学*的动力,成功的基础。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智慧和艺术从哪里来?从学*得来。有的老师一提学*,总是迫不及待地和提高教学质量挂钩,希望立竿见影。这是不可能的。学*是在于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从而就可以悟出智慧来。因此我总是反对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局限在教材教法上。数学老师不妨学学音乐,语文老师不妨学学生物,学*的知识越广泛,生活越丰富,越能悟出点道理来,教育的智慧和艺术自然会形成。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它既会让你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的单调枯燥中消磨激情,也会时时刻刻发生各种“突发状况”,充满挑战。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应优先于“成才”,因材等。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中提到,参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带着这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体会课堂,将学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几十个学生,他们是几十个家庭。农村家庭,本就经济较为拮据,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整个家族“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而这份寄托,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我们要把学生让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智慧和智慧教育并不神秘,虚空和复杂,但也并不简单。我们不能使智慧教育简单化,不能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寻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撑,让其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在不经意中让智慧进入心灵,进入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

  “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让我们慢慢地行走其间,且行且修炼,让柔软从心间滋生,进而蔓延至整个鲜活的个体,用心去陪伴和守护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

  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为我们为何学*、如何学*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学记》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教育理论的光辉。它内容的主要精神,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学记》认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说,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诱了。《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认为教师搞清楚了“为裘”、“为箕”、“驾马”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径了。这给我们揭示了两个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重视练*,持之以恒,求其得心应手。

  面对这么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地发现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谢《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的假期不虚度!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

  合上张*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日记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相当重要。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惯。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自我约束。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

  走进书里的世界,享**神的丰润,*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淡真好!**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淡也是最美的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篇扩展阅读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篇(扩展1)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通过学*徐校长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对书中很多例子、想法都深有感触,我觉得对于显得枯燥的日复一日的教学教育工作,免除或减少职业倦怠感,促进教师个人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认识到:“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鼓励冒尖与容忍落后”,“教育需要智慧”,“认真做事可以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师而有德皆富人”,“上课绝不是简单地把备好的课讲给学生听”,“如果我们养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惯,每天就会自觉写一点教学随笔”,“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 “思维品质,影响你一生的幸福”,“感受学生的感受”,“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用*常心看学生的正常错”,“把家长会开成表彰会”,“原谅比指责更有杀伤力”……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有:

  一、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

  这是徐校长在一次吃饭中对“碗”引发的对教育的思考,徐校长说:“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动机、自主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但不管课程怎么改革,学校大部分工作还是常规工作,怎样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才是关键。”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每天面对的都是在不断成长中的个体差异明显的学生,乐趣与无奈兼有,让老师的工作充满了活力。但更多的是每天重复着几乎一成不变的教学与教育工作:在教学上,书本上的知识不变,即使进行教材的改版,也是“换汤不换药”,教师的上课内容几十年来几乎没怎么改变的,每年重复着相同的工作,被戏称为年年“炒冷饭”。在教育上,学生正常的犯错,不外乎就是不交作业或未完成作业,上课开小差或捣乱,下课追逐打闹,未能完成卫生清洁工作,乱丢垃圾,欺负同学或吵嘴打架,顶撞老师等,所以老师们都有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感,从而影响到工作甚至是身心的健康。

  既然我们总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无法改变,我们倒不如像徐校长说的“把常规工作做出新意”,多点读书,多点钻研教学教育思想与方法,研究优秀老师的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从而寻求教育智慧,改变自己的工作思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创意,就如徐校长所举的例子——把家长会开成表彰家长会,这对我们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纽带,每学年举行1——2次,是常规工作,如果作为班主任,*时就从学生日常学*生活中挖掘、积累素材,收集每个学生的优点,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大肆表扬学生,从而使枯燥的家长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新意,有创意,从而将教师的教育效果做足做大,这样还能提升班主任的影响力。

  二、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惯,每天就会自觉地写一点教学随笔。

  徐校长认为,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将*时的灵感不断积淀、不断提升、不断迁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作为教师,我发现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是经常有“灵光一闪”的,但却很少有人会拿笔记下来,我们总是找借口“我很忙”,“我没有时间”,“我写不出来的”,“我的笔钝了,不会写了”,“没什么好写的”等等。徐校长却认为“君子出书,十年不晚”,“如果我们能坚持一天、一天地记载,一次、一次地修改,一年、一年地积累,到一定的时候腾一点时间整理、修改,就可以出一本书。”徐校长举的例子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很*凡的小学语文老师徐良英,把她自己在*常的工作中所感悟出来的东西,一点、一点地讲出来,一点、一点地写下来,一年、一年地坚持积累,终于写出了一本书《享受语文之美》。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这个做法很触动人心,我们不一定要出一本书,但最重要的是把“灵光一闪”的感悟写下来,逐渐积累一笔属于自己的无形的精神财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思考,我们会获得很多的感悟,因此我们会拥有很多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我们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和素养,我们就会更加深入地研究我们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教育工作会增色不少的。

  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学生的知识和见识也越来越丰富,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学*,超越自我,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 处处留心皆学问,释放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教育从生产开始,就在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下逻辑演进。*代社会科学在科学主义的支配下,片面的、盲目的追求教育效率,学生逐渐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和欢乐。直到存在主义和进步主义学派的兴起,那种追求终极目的教育思维方式才开始得到逐步的根本的改变。人们的关注逐渐从教育目的转向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有机整合,但我国的教育还在教育终极目的的教育思维方式中彷徨不定,踌躇不前。世界是物的集合体,也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类即过程。教育即过程。那到教学方面,教学更是一个动态的、积累知识的和智慧发展的过程,他的目标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智慧的教育应该力求多元目标的均衡达成。教育是发展的生命、生存、生活的进行式。

  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过程,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活过程。传统的教育知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一种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不仅忽略人的智慧开发与挖掘,而且忽视人的道德的培育与养成。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纯粹客体和知识存储器,获取的是狭隘的目标结果,并非智慧的过程。世界是物质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世界更是过程的集合体。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过程。教育活动不过是始终围绕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进行式而已。所有的教育都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教育无非是自然教育、价值教育、智慧教育、超越教育四位一体、相辅相成、运动发展的过程。自然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普遍性教育。智慧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理想教育。超越教育史针对每一个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教育。教育史人类促进自身发展的自觉的社会活动过程。学校教育活动没有终极目标,只有阶段成果,阶段成果是由教育过程决定的。学校是传递人间*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可以说是“解题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生在在爱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的下一代。

  我认为,学校不仅是增长智慧的地方,更应该是培养能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有爱心的***的地方。应从现实出发、珍视过程、注重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的发展过程,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活动既是智慧生成的过程、事业创新的过程,更是丰富多彩的、完整的生活过程。而以前的应试教育往往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纯粹客体。这样的导致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奴隶,考分的骄子,成为智慧的工具,而不是智慧本身。只知道发现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一次考试成绩判定学生的素质,评价学校的质量,由高考状元来诱导受教育者走进思维的死胡同,这种狭隘的教育理念将受教育者异化为工具,而不是掌握工具的主人。应试教育不但成为经济的工具、文化的工具,还沦为光宗耀祖的工具、谋生吃饭的工具。狭隘的目标教育,往往把目标设置的非常伟大、非常高尚,却严重背离了生活现实和教育现实,游离于人的生命、生存很生活过程之外,这样的目标教育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幻不真、名实背离。学生往往成为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甚至成为口是心非的社会“阴阳人”。它完全背离了教育应该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智慧的人、有价值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的社会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做起,从经验中学*,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保证生长和充分的生活条件。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生活,即孩子的生长,教育的过程是完全的生活过程。学生实践生活过程,实际上也是教育内化过程,受教育者主体活在当下,珍视当下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确立、践行“真、善、美”的生活观,追求实现社会个体、群体、家庭、民族、国家以及人类终极幸福生活的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发展,以促进生活水*提高为目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以“育人”作为核心内涵的生活。教育者以培养社会与生活中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受教育者在教育生活中成长。倘若教育不能表现为一种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那么就是失去其本源所在,就会处于一种无垠状态。因此,我认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生活经历,点点滴滴的教育生活情境都将影响着人的成长与发展。把教育视为生活,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的内在的.结合在一起,是教育的本然,也是教育应该的样子。教育史生活的必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乃是社会生活的延续的工具。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本书对于教育的论述与山东省昌乐二中对于教育的理解是不谋而合的,二者都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即**,教育即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孩子三年要为孩子接下来的三十年做准备,教育孩子六年要为孩子的一生做准备,在教育中成长孩子的*,在教育中成长孩子伟大的人性,在教育中开展大德育实践课程,在阅读中成长孩子,让孩子在阅读中浸润自己的心灵,金子般的中学时光要让孩子在金子般的阅读中金子般的度过,在教育中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教育。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从毕业到现在,在三尺讲台整整十个年头了,要问“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不管是讲道理很是摆事实,或多或少能说上一番吧。

  人民教师,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称呼,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书中林教授用了很多手笔来阐述,从师德、师魂到知识结构(文化知识文理交融)、实践知识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知识),从教育观念(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到教师才华的顶点(自我监控能力),从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技术+艺术)到课堂教学基本功(备课、上课等),非常全面、透彻地谈了怎样当21世纪的高素质教师,让人读来启示很多。

  读到这里,也让人不由得发出感叹——当个老师不容易!

  于是,林教授在书中引用的赵朴初先生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一诗时,就特别有感受,十年时光飞逝而去,留下的是万千感慨。于是,在这里,我也转载全诗:“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险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幼苗茁长园丁喜。几人知,*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任务越来越重,对于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必须努力,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者。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那么就需要以勤奋来弥补。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2.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书上的教育家们成功各有各的原因。它引领着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也很清晰,就是人性、人格、人品的教育。良好的教育要给人尊严和个性、给人智慧和惊喜、给人快乐和幸福。

  在教育的这个事业上,孔子就有自己教育学生的两条学*途径:一是认真学*书本知识,二是注重社会实践。从中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上要求的就是要学生能活学活用。如今,在现实的教育中,很多家长和一些学校,在“身心健康”与“学*能力”之间,倾向于选择“学*能力”;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倾向于“智力因素”;在“考试知识”与“非考试知识”之间,倾向于“考试知识”;最后,现实的教育就只注重“考试知识”的教学,其余一切,如:德育、艺术等活动则围绕“考试知识”转。

  就如最*在网上看到的中外家庭教育观念不同。原因在于美国的父母注重让孩子独立自主、独立思考;而*父母全权一手包办,溺爱孩子。如贝克汉姆,他的15岁大儿子现在就是在一家咖啡厅打工,而*15岁孩子应该很少有出来打工的,一方面会违反法律规定,雇佣童工,另一方面*也很少有父母愿意让15岁的孩子出来打工。一个典型的例子———财富观。有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而*孩子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了”,所以*富人小孩,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很快挥霍殆尽。因此,*也就有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很多人说“儿童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和幼儿的家庭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潜力,与家长们共同重新认识教育的实际意义,这无异于竭泽而渔!教师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学*的主人,就算孩子自己愿意,也不要让学生“收到不适合他们年龄、理解力与现状的材料过分的.压迫”。有节制的学*、生活,有节制地利用环境。教师在自己的*位上就如阳光照耀全体学生,而学生应用自己的眼、耳、思想集中于教师,并且注意教师的语言、手势、图文并茂说明……。利用各种有趣的教育手段及教学道具吸引孩子,这是幼教的*学,让孩子玩中学,学中玩。

  张康桥先生在书上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本义,提出多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虽然教育家们的理想和精神各不同,但如果灵活的把教育实践和作品作为一个巨大的“演出剧场”,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教育家的理想和精神集中于一体,那就将擦出一个巨大无比且灿烂的火花,愿我能在书中把领悟的的一切,以尽可能好的形式展现在这个教育的舞台上,从而引领出新一批的莘莘学子。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

  我最欣赏“教师的**”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

  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时只是不觉得罢了。

  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和思考。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篇(扩展2)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3篇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

  走进书里的世界,享**神的丰润,*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淡真好!**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淡也是最美的真。

  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通读了肖川博士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全书共分为九编:《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真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文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整本书很有亲和性。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我最欣赏《教师的**》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和思考。

  说起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学生变的更灵活,会让那些学*吃力的学生在错误之后一步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基于一种本色,就是爱,师生之间的爱,缺少了这些,我们的课堂依旧是枯燥乏味的。

  智慧的形成固然是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的过程,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教育的追求必须充满真情,必须充满仁爱之心,没有真情,没有爱的教育追求,只能是一种敷衍。有了爱,教育充满阳光,有了爱,追求变的美好,有了爱,生活变的更充实。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智慧解决问题,真情打动学生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严谨学风、睿智思考和优美文笔的创作特点,读来有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感受。教育的意蕴、文学的韵味及文字的优美,让我激动而生反复再读的冲动,身心沉浸于教育智慧的滋养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激发我对教育智慧和真情的思考。

  首先,做学生的朋友,细心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宣泄的通道,就会对人产生损害,对于成长期的孩子伤害更大。孩子的心事如果长期得不到倾诉,内心世界往往容易变得封闭,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多鼓励,用赏识教育培养孩子的信心和个性。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它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

  最后,做好学生的榜样,用智慧和真情感化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撒一种*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散播一种榜样,我们就能够时时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物。因此,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班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教师的一次模范行动的作用胜过千百次说教。

  在肖川博士的书的陶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像书中所阐述的那样,将爱、将智慧、将真情倾注教育的每个细节。更加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篇(扩展3)

——《智慧之花》读后感6篇

  我在语文书上看了一篇阅读文章《智慧之花》。我实在对课文中玛利亚和江雪感到敬佩,玛利亚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走向黄泉路的五个男生拉了回来;而江雪把法律作为武器,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想到,这两个女孩是多么令人敬佩,如果这两种危险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那些人也许就会置之不理或是忍气吞声。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是这样的:见到好朋友有危险了,不会先想到怎么就好朋友,却先想到的是害怕,自己会不会有危险。自己吃亏了,顶多是跟别人吵几句,有的甚至大打出手,也不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我们从小到大学得那么多知识都是白用的么?难道就不能多加应用,来保护我们的财产、生命安全么?

  玛利亚面对险情毫不慌乱,而是动脑思考,最后用学到的知识成、成功地救出了同伴。江雪在自己和同学的消费权益受到损害时能挺身而出,勇敢的和不法商贩作斗争,最终巧妙的借助法律武器,保护了自己和同伴。他们两的勇敢行为让我钦佩不已。虽然都是同龄人,但和玛利亚、江雪比起来,我感到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向玛利亚和江雪学*,学*他们的勇敢,学*他们的聪明。遇到危险,积极的运用老师教我们的知识,战胜困难,摆脱危险,保护自己。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读懂了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还会有许多困难、危险在等着我们去走像圈套,我将用爱心,勇气和智慧跳过、迈过、跨过这一些又一些的圈套,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今天,我们全班一起读了《智慧之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

  智慧之花智慧的花,拥有智慧、勇气与爱心的人才配成为智慧之花。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写的是一个*尔族小姑娘玛丽亚运用所学过的电的基本知识,在自我安全保护的前提下,救下了五个触电的男孩。第二个故事写的是一个东北小姑娘江雪发现了自己买的冰棍变质了,为了不再使大家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她运用了所学过的法律知识保护了自己,保护了大家,最后让那位卖冰棍的阿姨认了错。

  智慧之花智慧的花。文中的主人公玛丽亚与江雪则就是智慧之花。玛丽亚是运用知识救了伙伴。江雪是运用法律保护了自我。她们是多么有爱心、有勇气、有智慧,正因为这样,她们才被称为智慧之花。

  由主人公,我想到了自己

  当我面对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我们的同胞遇难了,而我却不能帮助他们,因为我们相隔太远,太远。在*常的生活中,我看到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低年级的同学,我不敢上前去一声喝住,而是站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低年级同学被欺负,那是因为我没有勇气去制止。

  勇气是多麽重要,仅有爱心与智慧是仅仅不够的。这三个缺一不可。就像我仅仅拥有爱心更是远远不够的。而文中的主人公却是那样勇敢、爱心与智慧,真不愧被称为智慧之花,将爱心、勇气、智慧融于一身的智慧之花。我要向主人公们学*,也要做一个智慧之花。

  著名的教育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书香的世界,而我在这充满书香的社会长大,自然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女孩。今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智慧之花》,读了这篇文章我对玛利亚和深雪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玛利亚面对险情毫不混乱,而且动脑思考,最终用学到的知识成功救下了触电的同伴。江雪在自己和同学的消费权益受到损害时能挺身而出,勇敢的和不法商家作斗争,最后巧妙地借助法律武器,保护了自己和同学的利益。她们俩的形勇敢行为让我敬佩不已。虽然都是同样的年龄但和她们比起来,我真是太弱小了。

  有一次,,朋友,却不小心被带刺的树枝绊倒了,刺扎在了肉里,裤子上顿时出现了一大块血迹,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呆呆的站在那儿有些不知所措。还好有一位好心的阿姨走了,过来帮她清理伤口,这时我才回过神来上前帮忙。如果当时我也像玛丽亚那样遇到危险能够从容镇定,不慌乱,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帮朋友清理伤口一定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情。

  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还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磨难和坎坷在等着我们!我们要学会下马丽亚和深雪那样,将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渡过这一道道险滩。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智慧之花”。我对文中的两个小女孩甚是敬佩。

  文中的玛丽亚是一个*尔族的小姑娘,她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运用已学的用电知识,勇敢地救出了邻班五个男孩。而远隔千里外的东北小姑娘江雪,在发现有不法销售者以卖变质冰棍,谋取暴利时,巧妙地向工商管理所举报了卖变质冰棍的人。运用法律既保护了自己又保护了同伴。

  当我细细品读后,我不禁扪心自问:是什么使身处异地的两个小姑娘,同时做出了自我保护的举动?是什么使两个小姑娘能不惧危险,不畏强权,毅然救出伙伴,毅然举报那些不法分子呢?是爱心吗?不,是一颗不仅包含爱心,还融汇了智慧与勇气的心。只有当你具备了这些种种后,才能学会生存,学会帮助别人。在想到这些后,我又不禁感慨到,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受了委屈,吃了亏,虽然有理,可却胆小懦弱,因而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而那些旁观者呢?又是一个个熟视无睹,谁也没有站出来为这事打抱不*。也有一些人,遇到了困难,面临危险,只是茫然无措,干着急,可这有什么用呢?从小我们就学*知识,为的就是将来有一天能派上用处,可那些人呢?不是任由自生自灭,就是置之不理。真让人寒心那!

  不过,相信今天学了这篇“智慧之花”我们不会再犯那样的错误,只会让美丽的生命之花散发出灿烂的智慧光芒,只会让我们能够成为真正的强者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智慧之花》。这篇文章讲了玛丽亚和江雪,运用学过的知识保护自己,救护同伴的故事。

  玛丽亚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一天下午,她看见五个男生触电了,她明白如果贸然冲上去,她也会触电。所谓急中生智,玛丽亚想起老师说过:橡胶、尼龙、木头等物体是绝缘体,可以避免触电。她穿的正是尼龙裙子,毫不犹豫的冲过去,用尽全身力气把电线拽开了。刹那间她也许也会触电,但她舍己救人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江雪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一天中午,在学校附*,江雪和几个女生每人买了一支冰棍儿吃,谁想当天晚上就闹肚子了。江雪第二天放学后,直奔冰棍车,说冰棍变质了,卖冰棍的阿姨执意不承认。第三天下午,江雪请同学帮她买了支冰棍,她拿着冰棍立即向工商管理所走去。最后检测证明非法自制冰棍儿,在证据下,那个阿姨低下了头。一个小学生,就有着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很是让我敬佩。

  记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雅骐告诉我:她和她的朋友在少年宫门口吃羊肉串,她们发现羊肉串已经变质了,有心和买主理论,又怕碰一鼻子灰最后自认倒霉,又怕那一个北方人会欺负她们,于是她们只好把羊肉串扔掉了。现在想起来,她们真是缺乏江雪同学的那种勇气埃

  作者利用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道理,这就是我从文中读到的。

  每个人的安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我们时常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威胁到自己生命安全。也许,在没读《智慧之花》的时候,我还不懂得在危险时要镇定。学会用法律、自我保护意识来保护自己。

  “智慧之花”永恒的希望,在这不*凡的一瞬间,扭转了乾坤。一个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学,却拥有冷静的头脑和丰富的知识。玛丽亚就是其中一个。当她看到五个男生触电了地时候,她没有逃避也没有贸然冲上去。而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着,她猛然相起自己穿着尼龙裙。于是,她用尼龙裙拨开了电线,救出了五个男生。这种沉着、冷静、勇敢的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 在同一个世界里有着不同的故事。一名叫江雪的女孩由于吃了一根冰棍而导致泻了肚子。她非常肯定这个冰棍有一些问题。她恰巧利用了她那“爱管闲事”的毛病。她拿了根冰棍,经检查这里面有许多病菌。她一个人维护了大家的安全。

  在涉及别人和自己安危的时刻,是需要将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才能保护自己或大家的安全。在有些时候,不顾后果的冲动并不是勇敢而是鲁莽。鲁莽的勇敢是不能与真正的勇敢相提并论、混为一谈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篇(扩展4)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优选【10】篇

  莎士比亚说"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寒假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我这个在教育岗位苦苦摸索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等方面都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

  如"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热爱生活是热爱学*的前提。""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像书中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阐述的这些观点,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让人深思。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以上就是我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后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最后套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严格的要求我自己,尽早的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我发现肖川教授的文笔优美、自然,含蕴丰富、耐人寻味。从书中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

  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实与质朴。

  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变的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通过对《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的学*,我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教学思考内容宽泛,可记成功之举、可记教学机智、可记学生见解、可记再教设计,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一、要用心爱护: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用我们的爱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中去。

  二、要用心学*:

  现在的学生的兴趣广泛,好胜心强,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要学*就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多关注那些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书,多从简明的教育案例、教育叙事中寻求启示,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和教育的智慧。除了向书本学*,还要虚心向同事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经验,“千个师傅,千个法”,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成就自我。我们要善于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

  除此以外,还要虚心向学生学*。教师不要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上帝,班内几十个学生的智慧之和,是没有哪位教师能够比拟的,放下我们的架子,才能真正体现师生*等的内涵。在工作中,真正形成和学生一起学*、一起成长的意识,有利于达到师生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用心研究: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我们教师时常会在教学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以及困惑,作为教师,我们要潜心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学*借鉴杜郎口、洋思中学的经验,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讲究技巧与方法,学会“望闻问切”,用“心”去研究解决问题,真正让思考与实践同行。

  四、要用心思考:

  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我们要善于总结课堂的事,对教师自身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学*状况,对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对课堂整体状况等等进行思考,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教学中的细节入手,以爱作为教学的支点,用兴趣作为教学的原动力,思考作为教学进步的源泉,用心做教师,让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成就孩子们的人生,收获人生最美丽的稻穗,也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谱写精彩的教育教学篇章!

  在暑假,阅读了《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这本书。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为了打发时间。随手翻开书本,便是第二篇章“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页,仅仅第一段,便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知识本身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它的力量是潜在的,只有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知识才具备现实的力量。在一口气看完第二篇章后,再重新认认真真地从第一页看起,仔仔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哲理。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子的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的水”,作为现在的教师,仅仅有“一桶的水”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而单凭有知识这一点是完全不行的,正如书中所说那样,学历并不等于能力,有知识也不代表有能力,因为教师的能力的强弱,不仅只看知识量的多少,而且要看知识运用率的高低。一个只会积累知识而不会整合和灵活应用知识的教师,即使皓首穷经,学富五车,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两脚书橱,是难以有大作为的。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之中,自身也在不断被地变化。这些变化就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要有相应的变化及创造性。不仅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有很多偶然事件的发生,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即应变、将错就错、突破常规、巧借时机等教育手段和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假装糊涂的引导、反弹琵琶的批评、催人奋进的激励、换位思考的共情等教育谋略,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教师要独具慧眼,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犯过错误的学生。“犯错误”只是一个人全方面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更不能代表他们的`未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有其本身内在的闪光点。对学生给予肯定和欣赏其优点,就能使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智能和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沉睡的智慧喷薄而出。一味的指责,只能让其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呵护学生的心。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基础,离开爱,教育就失去了灵魂。爱,可能体现在教师的一个动作中,一句话语中,甚至一个眼神中。爱学生,就要呵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茁壮成长;爱学生,就要以和*的心态,有耐心的教育他们,等待进步;爱学生,就要有对这份事业的高度责任心;爱学生,就要严慈相济,“严”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慈”在学生的标新立异、个性发展的鼓励;爱学生,就要有对这份事业充满热情,用自己的心态去感染学生;爱学生,就要用宽阔的心胸对待每一个孩子;爱学生,更需要让孩子体会成长的快乐。

  教育呼唤智慧。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能都拥有的,需要勤于思考,不断摸索,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断超越自我。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已成为自己不断前进和追求目标。

  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着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有主观能动性。因而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去看他们,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教育他们。因此,我至今还没有摸索出教育的规律,说不上有什么经验。但有一点是坚信不疑的,就是每一个儿童都是可以教育的。如果说有的学生表现很差,那么先不要去责怪学生,先想想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什么不当之处。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 就是 “反思”。我就常常在反思,可以发现许多教育行为不当。由反思而学*,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也悟出一点道理。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能每个老师都知道这一点。但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并不容易。首先要能爱每一个学生。有的老师只爱好学生,学*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不大能爱学*不太好、不听话的,或者有点毛病的学生。这就不能叫真正爱学生。其次是要懂得如何爱学生。最*看到一些学校和家庭的暴力,我在想,那个被孩子杀害的父母难道是因为他们不爱孩子吗?又看到报上报道,有的孩子因为愧对父母深深的“爱”而自杀。为什么对这样的“爱”孩子接受不了呢?我们许多好心的老师不也是因为“爱”学生把重重的学*负担压在学生身上吗?时时用分数这柄剑悬在学生的头上吗?这能有好结果吗?这能叫真正的爱吗?爱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基础,这就是信赖和理解。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也有愿望进步的,只要教育得法,他们人人都能成才;同时我们要理解他们,他们和**一样有各种需要,除了学*以外,他们有休息的需要、娱乐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特别是有保持人格尊严的权利。如果父母或老师不能理解他们,不能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教育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这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经验之谈。强迫学*可以奏效于一时,但却不能坚持到长久。许多科学家说,他们的科学发明大多出于他们的兴趣,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老师的教学首先要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你教的学科发生了兴趣,你就不用担心他这门学科学不好。兴趣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方式很多,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所以兴趣是学*的动力,成功的基础。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智慧和艺术从哪里来?从学*得来。有的老师一提学*,总是迫不及待地和提高教学质量挂钩,希望立竿见影。这是不可能的。学*是在于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从而就可以悟出智慧来。因此我总是反对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局限在教材教法上。数学老师不妨学学音乐,语文老师不妨学学生物,学*的知识越广泛,生活越丰富,越能悟出点道理来,教育的智慧和艺术自然会形成。

  最*看了赵宪宇先生的《教育智慧》,文章简短,引用了2个故事来表达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

  其中一个故事是格林童话中的一则故事:森林里猫遇见了狐狸,谦虚的猫说自己只有一个本领,如果被狗追赶的话,会跳到树上自我解救。狐狸听后嗤之以鼻,骄傲地告诉猫,自己会一百种本领,而且还有满满一口袋的计谋。正当狐狸想要教猫如何逃避狗追逐的方法时,猎人带着猎狗出来打猎。猫一下子跳到树上救了自己,而狐狸却丢了性命。

  以前曾经多次给班里的孩子读过这个故事,但读后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讲一下自以为是的狐狸而已。如今,经过很多思考之后,再读这个故事,便不再是笑而过之了。猫虽然只会一个本领,但那却是最实用的本领,能让自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保护生命。狐狸,森林里最智慧的动物,能跟在老虎后面逞威风,能花言巧语骗走乌鸦到嘴的肉,百种本领护身,却毫无挣扎的死在猎狗嘴下。

  这说明了什么?知识---不能是空洞的,教育智慧,应该是朴素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应该教会孩子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教孩子写一个字,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一遍一遍的示范,借助生字卡片、投影的讲解,也许不会比弯下腰来手握手教他写一遍效果来得更明显。课堂中,浮华的表演成分,精巧的技术手段,成就了教育家的特色亮点,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学到了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了呢?也许,最后孩子也只是成为了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而已。

  所以,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告诉我们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扎扎实实的教孩子,让孩子踏踏实实的学知识。

  不管任教多少年,仍需牢牢记住赵宪宇先生的话:“朴素的教育智慧是什么?就是不要矫饰,不要浮躁。教育智慧是和学生一起产生的,不是教育自我的展示。一个教师智慧无限,那么学生可能就更加缺少智慧。真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产生智慧,是师生的共同智慧。”

  作为一名教师,从初为人师的兴奋、开心,到一线教育者的迷茫、压力,我总想破茧而出,解己惑而授道。因为教师从事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身心都健康成长,这真不简单!在学生时期,我就深深地体会到不同的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有的老师上课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欢,学生成绩也挺不错;有的老师虽然有兢兢业业,上课勤勤恳恳,但所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而且每个人会因为是喜欢的老师上的课而表现得更积极一些,为了赢得老师的关注而更努力一些。由此可见,教师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深远的影响。好的老师,即使过去多年,学生仍然记得当年他的一言一行,他的让人或感动或记忆深刻的小细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光荣,也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光有专业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这些种种能力综合起来就可以称为是教师的智慧。《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一书,从教育的智识、智能、智谋、慧眼、慧心、慧情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育智慧的内涵,告诉我们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知识、经验、情感、理性等学*或*得的基础上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会成为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文中运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让我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有所成长。

  第一,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

  教师要修炼自己的知识和见识,要做知识的富豪和"杂家",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既要读"有字书",又要读"无字书",增长自己的见识。只会阅读大量的书籍还不够,作为教师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我们要做学*型教师,不断学*,不停积累。

  第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智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很重要,教师的能力和潜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历不等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升综合能力的修炼。只有拥有了灵动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实践反思能力,将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师要善于运用智谋。

  教育智谋指的是教育的机智和谋略。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中适当运用智谋,如巧借时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又如有时教师要有假装糊涂的引导策略,明智学生犯错而装糊涂,即使对学生的宽容,又能达到情感沟通,促进学生自我省悟而改正错误。教师不但要有催人奋进的激励谋略,还要会运用反弹琵琶的批评策略,要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寓批评于表扬中。能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智谋的教师肯定能将课上得格外精彩。

  第四,教师要修炼一双慧眼。

  教师具有了洞察力和远见力,就具有了充满智慧的眼光,就具有了一双慧眼。作为一名教师首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不能因为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就责骂他、放弃他,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慧眼”去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肯定和欣赏,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使他们某方面的智能和特长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仅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学生,还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从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期待等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职业,明白自己所承受的责任,放眼远大目标,以耐心和毅力去奋斗,去发掘自己的创造潜力,实现自己的教育价值。

  第五,教师要拥有一颗慧心。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条件。爱心是教育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的爱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所有学生、呵护所有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健康、主动成长。但是爱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宽容,教师爱学生要学会严慈并济,正视学生的小毛病、小错误,及时纠正,严格要求,促其改正。责任心是教师教育事业成功的基石,只有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才会热爱自己的事业,牢记自己的职责,并为之全力以赴,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第六,教师要培养自己的慧情。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激情。一个有热情的教师,对教育工作就不会有懒惰和倦怠情绪,同时也能自觉地调整好自己的不良情绪,更好地教书育人。一个有激情的教师,能快乐地学*,快乐地工作,富有幽默感和幸福感,用激情为教育事业增添光彩。

  通过阅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我深刻认识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教师,我所欠缺的“智”、“慧”还很多,但值得庆幸的是,我已经认识到这些,并找到了改进的方向。在之后的学*、工作、生活中,我会努力修炼,阅读各类教育书籍,接受导师的指导,参加各种培训,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加强教育智慧,努力修炼成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是为全面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并正确地汲取和借鉴我们祖先的家教财富所编写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