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读后感实用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数学家读后感 1

  今天,我读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里面介绍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父亲和祖父都爱好数学,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他特别爱研究数学和天文历法,经常观察太阳和星球的情况。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很喜欢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对做官不敢兴趣,还是专心的研究数学,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写呀!他还创制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他为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可见祖冲之是多么伟大。

  我要学*祖冲之这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学*和研究精神。

  数学家读后感 2

  瑞士著名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1707~1783)一生诸多磨难,但他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著作,成为18世纪科学界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年轻时的欧拉,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学业一帆风顺。1720年,年仅13岁的欧拉成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学生,15岁获学士学位,17岁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硕士。经丹尼尔·伯努利推荐,1727年,欧拉到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1731年成为物理学教授,接替了圣彼得堡科学院的领导工作。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年仅28岁的欧拉,因大量写作造成眼疾,右眼失明。即便如此,欧拉在俄国的14年中,在分析学、数论和力学方面,仍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解决了许多地图学、造船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1741年,欧拉应腓特烈大帝的邀请,成为柏林科学院院士,并担任物理数学所所长,时间长达25年。在这段日子里,欧拉发表了一系列著作,解决了众多科学上的难题,如包含了三体问题的较完整的月球运动理论等等。1766年,应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邀请,欧拉返回俄国。不幸的是,几年之后一场重病夺去了他的左眼,使他完全陷入黑暗之中。接踵而来的是一场大火,吞噬了欧拉的大量书稿和藏书。他被仆人冒死从火海中救出来,总算逃脱了一场劫难。面对一系列飞来横祸,欧拉没有悲观失望,他凭着超人的记忆和天才的心算技巧,通过与助手讨论、口授等方式,在全盲的最后17年中,完成了400多篇论文和几部专著。这一时期的科学著作,几乎占了他一生著作的一半。关于月球运动的第二种理论,就是他在失明之后的又一功绩,是靠艰巨的心算完成的。

  在欧拉不*凡的一生中,为后人留下了886件科学论文和书籍,内容极其广泛,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的开创性的贡献。据统计,他的科学著述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约占3%。圣彼得堡科学院花了47年时间整理他的著作。瑞士著名数学家埃米尔·费尔曼认为欧拉的声望,“堪与大科学家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齐名。”

  欧拉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科学遗产,他献身科学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数学家读后感 3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很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但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有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去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

  数学家读后感 4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很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但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有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去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高斯来说,他是德国著名数学家。在上小学时,小学老师对学生很不负责任。这天,老师让大家做从一加到一百的计算题,自己拿了一份报纸看了起来。不一会儿,高斯做完了,老师拿来一看,便对他刮目相看: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5050四个字。老师也算过,答案也是5050。高斯说:“其实很简单,100加1是101,99加2也是101,一共有50对,只要101乘以50就可以了。后来,凭着这股钻研劲儿,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数学就要有这种创新的精神,如果一切都按照前人的方法来,那么就不会有新的方法出现,数学也不会出现新的.突破。

第三,学数学还要有顽强的毅力。例如华罗庚,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逼咀耪庵志?瘢??沼诖右桓鲋挥谐踔斜弦滴钠镜那嗄瓿沙の?淮??Т笫Α;?薷?簧?豆?劾郏?侵泄?馕鍪?邸⒌湫腿骸⒕卣蠹负窝А⒆缘己??鄣确矫娴难芯空吆痛词既耍?渲?鳌抖牙菟厥?邸犯?晌?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华罗庚因为有了这种顽强的精神,才能在逆境中登上科学的最高峰。

第四,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问题。牛顿和阿基米德就是这样。他有一次在树下看书,忽然一个苹果从天而降,掉到他头上。牛顿在疼痛之余,想到了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于是他便开始了计算,而后发现了轰动世界的万有引力。

而阿基米德呢?又一次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子,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大叫“找到了找到了” 他将这一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的减轻的重量,等于排去液体的重量,总结在他的名着《论浮体》〔On Floating Bodies〕中,后来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称于世。

  数学家读后感 5

  《数学家的眼光》是张景中院士为中学生写的书,但即使在数学家的眼里,它也很有启发性,很有教益。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并没有超出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范围,然而一经用“数学家的眼光”来看,视野宽广了,理解深入了,思路也打开了、活跃了,真可谓别开生面。当代数学泰斗陈省身先生在致张景中院士的信中,对该书表示“甚为欣赏”,并建议“似当译成英文”。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不同:在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常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张景中院士从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入六,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的科普佳作。

  序中写道:去吧,那些被课本和考卷异化和扭曲了的数学,忘记那一朵恶之花,我们会迎来新的百花园。……宣扬数学和数学家的思想和精神。目的不是教人学数学,而是改变人们对数学和数学家的看法,把数学融入大众文化,回到人们的生活。带着一点儿文艺欣赏的*和,你可以怀着360样心情来享受数学,经历它的趣味和生命,感悟符号后面的情感和人生。……从人数来说,数学家在文化人中顶多占一个测度为0的空间。但是,数学的每一点进步都影响着整个文明的根基。……“有谁知道,在微积分和路易十四时期的政治的朝代原则之间,在西方油画的空间透视和以铁路、电话、远距离武器制胜空间之间,在对位音乐和信用经济之间,原有深刻一致的关系呢?”……当你发现一个小公式也象一首小诗那么多情的时候,还忍心把它忘记吗?

  数学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但是超前性的东西只有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才会感兴趣。这里不妨就说说生活中的数学吧--洗衣服中的数学。普通人觉得洗衣服哪有什么数学问题呢,直接洗不就行了吗?数学家可不这样想,首先是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的紧张要求节约用水,其次,我觉得数学家的生活总是很精致,他会考虑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水洗出最干净的衣服。这就引出了数学问题,当然数学家是很不喜欢含含糊糊的,首先把问题理清楚,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了,也就是利用数学思想和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首先要把现实的问题量化。假如现在衣物已经打好了肥皂,揉搓的也已经差不多了,再拧一拧,当然不可能完全拧干。设衣服上还残留含有污物的水1斤,用20斤清水来漂洗,怎样才能漂洗的更干净?书中就每一个方案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如果20斤水一次漂洗,最终衣物上的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21。如果分两次漂洗,情况就比较多了,比如第一次用5斤水漂洗,使污物减少到1/6,再用15斤漂洗,污物减少到1/96,如果两次都是用10斤水漂洗,污物会减少到原来的1/121,。当然可以分别计算出分3次、4次、n次漂洗的干净程度。最后得出一个干净程度关于清洗次数和用水方案的关系式,就会分析的更彻底,更明了。不过是不是洗的次数越多就越干净呢?不完全正确,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正确标准有很多,而且衣物再怎么漂洗,污物量都不会比原来的2的40次方分之一更少。实际上分三四次漂洗效果就很好了,如果把时间耗费和衣物磨损在考虑进去的话那就是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数学模型了。仔细分析,还会得出很多很出乎意料的结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话自已一定要亲自看看原书,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张景中院士一定会让你有种畅游数学海洋的欢快感觉。

  “数学家的眼光”看所学的知识,等于是提倡和教他学会用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来学*数学。例如书中有一节“定位的奥妙”,讲两个数(整数或小数)相乘,要求在运算之前,先判断出得数的位数和小数点的位置,这几乎是小学数学的内容;但张院士引领读者完整地走了一遭研究的途程,等于让读者亲身从事了一项微型的研究课题,从中得到的乐趣和收获,是那种仅仅依靠记忆规则,然后应用于具体数据的机械的学*方法,绝对不可比拟的。这一节的末尾,作者总结说:“在弄清定位规律的过程中,要提出问题,试验特例,形成猜想,约定表达方式,建立概念,证明结论,然后进一步提出更一般的问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问题是小问题,但思考的过程,却正反映了学*和研究数学的一般的方法。”

  现在,“创新”的宣言震天价响,还有人鼓吹在中学另外开设“研究性”课程。但一打宣言不如一步行动,如能在教学实践中照张景中院士提倡和演示的方法,脚踏实地地去做,让学生亲历一番现成知识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创新”自然已在不言之中。否则,“创新”云者终不免是空话,雨过地皮湿,风过地皮干,痕迹都无。

  如今多数的中学生,学数学学得太苦,掩埋在满坑满谷抄袭雷同的教辅书中,沉浮于死气沉沉茫无涯际的题目苦海,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就学好数学的本真目的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聪明可造的学生,也多半止于在考试竞赛中胜出就满足了,依经济不经济的标准,至少是成本和收益太不相称。张景中院士一定是有感于斯,所以不辞辛劳,披荆斩棘,另辟蹊径,写书给中学生看,要把他们引上学数学的正途。


数学家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阅读


数学家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1)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菁华5篇)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1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不同:在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常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张景中院士从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

  《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的科普佳作。

  序中写道:去吧,那些被课本和考卷异化和扭曲了的数学,忘记那一朵恶之花,我们会迎来新的百花园。……宣扬数学和数学家的思想和精神。目的不是教人学数学,而是改变人们对数学和数学家的看法,把数学融入大众文化,回到人们的生活。带着一点儿文艺欣赏的*和,你可以怀着360样心情来享受数学,经历它的趣味和生命,感悟符号后面的情感和人生。从人数来说,数学家在文化人中顶多占一个测度为0的空间。但是,数学的每一点进步都影响着整个文明的根基。“有谁知道,在微积分和路易十四时期的政治的朝代原则之间,在西方油画的空间透视和以铁路、电话、远距离武器制胜空间之间,在对位音乐和信用经济之间,原有深刻一致的关系呢?”……当你发现一个小公式也象一首小诗那么多情的时候,还忍心把它忘记吗?

  数学的生活很简单。它没有圆滑的道理,也不为模糊的借口留下一点儿空间。 数学生活也浪漫。艺术家的想象力令人羡慕,而数学家的想象力更多。希尔伯特说过,如果哪个数学家一旦改行作了小说家(真的有),我们不要惊奇——因为人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做数学家,却足够做一个小说家。懂一点数学的伏尔泰也感觉,阿基米德头脑的想象力比荷马的多。

  数学是明澈的思维。有数学思维的人多了,那些穿戴科学外衣的骗子的空间就小了。无限的虚幻能在数学找到最踏实的归宿。

  数学是奇异的旅行……

  数学是纯美的艺术。数学的世界里没有丑陋的位置。在数学家眼里,自己笔下的公式和符号就象希腊神话里的那位塞浦路斯国王,从自己的雕像看到了爱人的生命。在数学里,在那比石头还坚硬的逻辑里,真的藏着数学家们的美的追求,藏着他们的性情和生命。

  数学是永不停歇的人生,学数学的感觉就象在爬山,为了寻找新的山峰不停地去攀爬……

  数学圈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不论怎么走,只要走得够远,你总能到某个地方的。

  这样充满热情和诗情的语言让我感慨万千:作为一门科学,为人类文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数学,理应为所有的人珍重。这样的语言-----反常人对数学的呆板陈述,让我体会了数学严谨的外衣下纯美的执着,字字句句给数学正名。作为一个并不是原本并不热爱数学的数学老师,一个对数学知之甚少的人,我不用掩饰对数学的.无知。但我想,至少我拥有对数学崇敬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引领我走进数学圈,在这个让我惊叹的世界中,我聚集了内心的每一次讶异和喜悦,有一天,我会让学生通过我这种真实的感受,接纳数学,喜欢数学。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2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不同:在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常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张景中院士从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入六,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的科普佳作。

  《数学圈》的序中写道:去吧,那些被课本和考卷异化和扭曲了的数学,忘记那一朵恶之花,我们会迎来新的百花园。……宣扬数学和数学家的思想和精神。目的不是教人学数学,而是改变人们对数学和数学家的看法,把数学融入大众文化,回到人们的生活。带着一点儿文艺欣赏的*和,你可以怀着360样心情来享受数学,经历它的趣味和生命,感悟符号后面的情感和人生。……从人数来说,数学家在文化人中顶多占一个测度为0的空间。但是,数学的每一点进步都影响着整个文明的根基。……“有谁知道,在微积分和路易十四时期的政治的朝代原则之间,在西方油画的空间透视和以铁路、电话、远距离武器制胜空间之间,在对位音乐和信用经济之间,原有深刻一致的关系呢?”……当你发现一个小公式也象一首小诗那么多情的时候,还忍心把它忘记吗?

  数学的生活很简单。它没有圆滑的道理,也不为模糊的借口留下一点儿空间。

  数学生活也浪漫。艺术家的想象力令人羡慕,而数学家的想象力更多。希尔伯特说过,如果哪个数学家一旦改行作了小说家(真的有),我们不要惊奇——因为拿人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做数学家,却足够做一个小说家。懂一点数学的伏尔泰也感觉,阿基米德头脑的想象力比荷马的多。

  数学是明澈的思维。有数学思维的人多了,(特别是那些穿戴科学外衣的骗子)的空间就小了。无限的虚幻能在数学找到最踏实的归宿。

  数学是奇异的旅行。……

  数学是纯美的艺术。数学的世界里没有丑陋的`位置。在数学家眼里,自己笔下的公式和符号就象希腊神话里的那位塞浦路斯国王,从自己的雕像看到了爱人的生命。在数学里,在那比石头还坚硬的逻辑里,真的藏着数学家们的美的追求,藏着他们的性情和生命。

  数学是永不停歇的人生,学数学的感觉就象在爬山,为了寻找新的山峰不停地去攀爬。……

  数学圈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不论怎么走,只要走得够远,你总能到某个地方的。

  这样充满热情和诗情的语言让我感慨万千:作为一门科学,为人类文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数学,理应为所有的人珍重。这样的语言一反常人对数学的呆板陈述,让我体会了数学严谨的外衣下纯美的执着,字字句句给数学正名。作为一个并不是原本并不热爱数学的数学老师,一个对数学知之甚少的人,我不用掩饰对数学的无知。但我想,至少我拥有对数学崇敬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引领我走进数学圈,在这个让我惊叹的世界中,我聚集了内心的每一次讶异和喜悦,有一天,我会让学生通过我这种真实的感受,接纳数学,喜欢数学。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3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数学家眼中就变得异常简单;普通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作者张景中院士从我们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我们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做题更加简便的“捷径”。

  数学家的眼光可以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众人皆知的数学常识中看到“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蚂蚁在卵形线上爬一圈,角度改变量之和是360°”,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人惊叹!

  用圆规画线段﹐一般人立即反应:怎么可能呢?若按照常规思考,我们可能回答:“把圆规当铅笔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画线段了吗?”但是在只能用圆规不能用其它工具,画出绝对的直线段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想一想,若不拘泥在*面上呢?用一个中空的圆罐子,将纸卷成圆柱状置入,将圆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转动圆规,在罐子内侧的纸上画圆,当纸拿出后,线段便完成了!

  鸡兔同笼,数学家的眼光从这个小学的数学问题又能看出什么呢?鸡兔同笼用方程的解法会很简单,但是它除了方程,还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有人可能会笑了:有了简便的方法,还用那么笨的方法干什么?但如果倒过来想,用鸡兔同笼的方来做方程的话,那么很难方程不就好解了吗?

  数学家的眼光,能从基本的数学常识中看出复杂的理论,能从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从简单的问题中看出那题的解法。在数学家的眼中,最最基础的理论也可以衍伸变化出高深的数学问题。数学的领域是无穷广阔的,真正的关键在于自己,若我们用心观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凡的事实,思考、探索、发掘,会发现数学是耐人寻味且无所不在的。数学家的眼光从洗衣服中都能看见数学的影子,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够从其它事情中看到数学,久而久之,就会慢慢理解数学,喜欢上数学。这样,数学就不再是让我们绞尽脑汁去思考的难题,而是生活中处处都有的小精灵。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4

  鸡兔同笼,数学家的眼光从这个小学的数学问题又能看出什么呢?鸡兔同笼用方程的解法会很简单,但是它除了方程,还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有人可能会笑了:有了简便的方法,还用那么笨的方法干什么?但如果倒过来想,用鸡兔同笼的方来做方程的话,那么很难方程不就好解了吗?

  数学家的眼光,能从基本的数学常识中看出复杂的理论,能从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从简单的问题中看出那题的解法。在数学家的眼中,最最基础的理论也可以衍伸变化出高深的数学问题。数学的领域是无穷广阔的,真正的关键在于自己,若我们用心观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凡的事实,思考、探索、发掘,会发现数学是耐人寻味且无所不在的。数学家的眼光从洗衣服中都能看见数学的影子,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够从其它事情中看到数学,久而久之,就会慢慢理解数学,喜欢上数学。这样,数学就不再是让我们绞尽脑汁去思考的难题,而是生活中处处都有的小精灵。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5

  《数学家的眼光》是*科学院张景中院士写给中学生的一本科普读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只是迟迟没有写读后感,因为我觉得每读一篇文章都能够感觉到数学的奇妙,数学家眼光的犀利,知识的神奇联系,那种感慨不是一时半会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这几乎是我所有书籍里最喜欢的一本书了,张景中院士讲到的数学总是深入浅出,出神入化,读他的著作就像在感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样,奇妙无穷!读过一遍仍然想着继续读第二遍,第三遍……一篇篇慢慢品味才好。即便现在要写一写读后感,我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个知识点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了。

  数学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但是超前性的东西只有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才会感兴趣。这里不妨就说说生活中的数学吧——洗衣服中的数学。普通人觉得洗衣服哪有什么数学问题呢,直接洗不就行了吗?数学家可不这样想,首先是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的紧张要求节约用水,其次,我觉得数学家的生活总是很精致,他会考虑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水洗出最干净的衣服。这就引出了数学问题,当然数学家是很不喜欢含含糊糊的,首先把问题理清楚,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了,也就是利用数学思想和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首先要把现实的问题量化。假如现在衣物已经打好了肥皂,揉搓的也已经差不多了,再拧一拧,当然不可能完全拧干。设衣服上还残留含有污物的`水1斤,用20斤清水来漂洗,怎样才能漂洗的更干净?书中就每一个方案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如果20斤水一次漂洗,最终衣物上的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21。如果分两次漂洗,情况就比较多了,比如第一次用5斤水漂洗,使污物减少到1/6,再用15斤漂洗,污物减少到1/96,如果两次都是用10斤水漂洗,污物会减少到原来的1/121,。当然可以分别计算出分3次、4次、n次漂洗的干净程度。最后得出一个干净程度关于清洗次数和用水方案的关系式,就会分析的更彻底,更明了。不过是不是洗的次数越多就越干净呢?不完全正确,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正确标准有很多,而且衣物再怎么漂洗,污物量都不会比原来的2的40次方分之一更少。实际上分三四次漂洗效果就很好了,如果把时间耗费和衣物磨损在考虑进去的话那就是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数学模型了。仔细分析,还会得出很多很出乎意料的结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话自已一定要亲自看看原书,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张景中院士一定会让你有种畅游数学海洋的欢快感觉。

  看,典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正所谓真理无处不在啊。看来,精致生活还是需要数学来点缀。


数学家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2)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实用5份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1

  这些天,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收获颇多,让我认识了许多在数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意大利著名数学家伽利略。

  伽利略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他家境贫困,但他十分热爱数学,可是他的父母并不支持他,想让他从医,希望能够改善当时的贫困生活,但是伽利略坚信自己的信念,通过多次试验,不断创新,最终征服了大家,而且征服了全世界,发明了天*,发现了惯性定律,研制出了温度计天文望远镜等等。

  数学是奇妙的,数学需要多次实验,认真思考,多去创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不放弃,特别是他当时挑战亚里士多德,撼动了千百年来不可动摇的物理学基础,最终成为成功者。

  从伽利略身上,我发现了我们只有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在学*的道路上,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要埋头苦学,取得一点成绩时,更不能沾沾自喜。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以前我对数学理解就是枯燥无味,总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而读了这本书,我一下子明白了数学的有趣性,把实际生活与数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也是蛮有趣的,特别是在学*第二章《位置》,我可以以我家为原点,大致估算出不同地方的坐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学*中,我要多思考,多动脑,多创新!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2

  《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位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其中有两篇给我印象最深,分别是《小欧拉智改羊圈》和《数学神童希帕蒂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讲述了欧拉爸爸设计了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羊圈,施工过程中发现围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父亲在增加材料和缩小羊圈之间难以取舍时,小欧拉想出了办法,他将长方形羊圈的长缩短了15米,宽延长了10米。经过这样一改,原来长方形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周长是25×4=100米,正好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5+40)×2=110米少了10米,这样材料刚好够用。同时正方形的面积是25×25=625*方米,也比原来面积40×15=600*方米大了一些。欧拉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节省了材料,又扩大了面积。

  《数学神童希帕蒂亚》讲述了女数学家希帕蒂亚10岁时,父亲带她去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一般人的眼中,测量物体的高度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因为希帕蒂亚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要求女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这可就不容易了。小希帕蒂亚在和父亲散步时,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影子和父亲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聪明的希帕蒂亚想到了运用身高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间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因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长=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长,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人的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了。

  小欧拉和希帕蒂亚没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跟欧拉和希帕蒂亚比起来,我感到脸红。每当在学*中有了困难和问题时,我很少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总是直接求教于妈妈和老师。通过读欧拉和希帕蒂亚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勤思考、善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和生活中被难题所困扰时,不仿学学欧拉和希帕蒂亚,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3

  我今天看了一本书,名叫《数学家的故事》。

  我最喜欢里面的阿基米德。有一次,一位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其中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诉他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想呀起,直到有一天,当他躺在澡盆里洗澡时,他发现身体浸入水中后水盆里的水溢了出来。于是他得到启发,那么,如果把王冠浸泡在水中,根据水面上升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发明了浮力原理。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了数学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钻研,爱数学,爱求证。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数学家的故事,其中伟大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圆周率就是指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比,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各位数字的变化又没有规律,计算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祖冲之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先算内接正十二边形的边长,再算内接正二十四边形边长……边数一倍又一倍地增加,一共要翻十一翻,直到算出了内接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的边长,才能得到这样精密的圆周率,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被祖冲之这种精神所感动,要是没有熟练的技巧和坚强的毅力,他怎能完成这上百次繁难复杂的'运算?在想想自己*时做数学题的时候,遇上复杂的题目几次做不出来就想放弃,缺少了祖冲之这种刻苦专研的精神。遇到简单的题目时,就自以为自己都会了,没有好好计算,结果出现了不该有的错误。如果祖冲之像我们这样马虎,那他圆周率的精确度该差多远啊!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认真”和“仔细”四个字。所以,我们对待每件事都要有像祖冲之算圆周率那样的认真态度,只有这样,才会有让你愉快的好结果。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5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我最佩服的数学家是苏步青。因为他有着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因为他有着热切的爱国精神。他的一生不知道算过了多少道算式、多少道题目。他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他把他对祖国的爱恋化成了一段段令人赞叹的事例,但是我想,数学家苏步青的伟大事例也是跟他的老师杨老师一*话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杨老师曾对苏步青全班同学说过:“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所以我想,苏步青的精神使我敬佩,可是他的老师更令人记忆深刻。我会像苏步青学*。每一天,用自己的努力化成一个又一个的算式。


数学家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3)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3篇

  自从我读完了《数学家的故事》,脑子里就会时不时地跳出几个数学家,比如高斯、牛顿、阿基米德、华罗庚。

  我最崇拜的是约翰·伯努利,他1667年8月6日出生于巴塞尔。他不仅自己厉害,还成功教出了一大批出色的数学家,其中包括18世纪最著名的瑞士数学家欧拉、瑞士数学家克莱姆、法国数学家洛必达,以及他自己的儿子丹尼尔和侄子尼古拉二世。

  我也崇拜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与牛顿、高斯并称为世界三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攻打自己的国家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急着逃跑,因为他还在桌子上聚精会神地解一道数学题。一个罗马士兵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命令他到马塞勒斯去,遭到了阿基米德的严词拒绝,他表示除非解答出问题,并给出证明,否则是不会去的。这句话把罗马士兵激怒了,就这样,阿基米德丧生在罗马士兵的刀剑之下。

  我还崇拜牛顿呢!因为他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在遥远的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出生了。牛顿是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磅重,接生婆担心牛顿是否能活下来,没想到这样弱小的一个小家伙会长成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

  除了苹果砸在头上发现了地心引力,牛顿还制造了磨坊的模型、小水钟等。他还发现微积分,对光的研究也有贡献,还构筑力学大厦呢!真是牛呀!

  读完这本《数学家的故事》,我感觉自己全身充满力量。有一次奥数小考试,我被三道难题给难住了,我怎么想都提不出解题方法。这时脑海中似乎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潘晨熙,你一定要用尽全部力量,来选取咱们应遵循的道路啊!”哦!原来是笛卡尔爷爷呀!好的,我会尽心尽力做完它们的。“你一定要冷静!”他又说。“我一定会的。”我说。我继续认真审题,啊,我做完了!我要感谢数学家给我的启示,我长大了一定会成为数学家的。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985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数学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1)1930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图书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那样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愉快的国庆宛如一条唱着欢歌的小河,不时涌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浪花,而《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则是其中最大最美的浪花。

  这本书的作者叫孙健,也是一个厉害的特级教师。他在《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讲了阿基米德用数学战胜罗马战舰,牛顿在干农活时沉迷于数学问题,欧拉巧思妙想帮爸爸扩大羊圈,高斯10岁时就能应用等差数列求和……这本《数学家的故事》带领我们在数学故事的长廊中,让我们爱上数学,也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数学家的故事》中,我认识了欧几里得、笛卡尔、费马等多个伟大的数学家,更是发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有多么的奇妙。在以前,有人说没有万有引力,他们只认为地球是正方形,是空气让物体自然坠落,如果没有牛顿,可能我们几百年后都发现不了万有引力。而牛顿由于对科学有着严谨的态度,又有着求实的好*惯,经过不断的仔细研究,发现了牛顿三定律。让我们的科技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话说数学是科技之母,所以大家要像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学*,将来科技才会越变越发达!

  当我读到阿基米德的故事时,我仿佛看到了阿基米德正在聚精会神的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目不转睛的盯着他的图,丝毫没有注意到,城池已经被罗马人攻破了,虽然有这么大的动静,可是阿基米德太过沉迷于自己的问题,丝毫没有察觉,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他的专研精神令我佩服!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数学家,他们热爱数学,沉迷数学,才有了如今的辉煌。所以让我们好好学*数学,让这份辉煌,永远传承下去。


数学家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4)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菁华5篇)

  《杰出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是我在数学暑假作业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苏步青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读了这个故事,对我有很大的感受,是我内心真正的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也应该学好数学,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发展科学,才能创造我们美好未来。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并不因学*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学*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姓名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好比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可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往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由于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全部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爱数学,更让我明白得了许多道理。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姓名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好比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可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往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由于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全部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爱数学,更让我明白得了许多道理。

  《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位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其中有两篇给我印象最深,分别是《小欧拉智改羊圈》和《数学神童希帕蒂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讲述了欧拉爸爸设计了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羊圈,施工过程中发现围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父亲在增加材料和缩小羊圈之间难以取舍时,小欧拉想出了办法,他将长方形羊圈的长缩短了15米,宽延长了10米。经过这样一改,原来长方形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周长是 25×4= 100米,正好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5+40)×2=110米少了10米,这样材料刚好够用。同时正方形的面积是25×25=625*方米,也比原来面积40×15=600*方

  米大了一些。欧拉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节省了材料,又扩大了面积。

  《数学神童希帕蒂亚》讲述了女数学家希帕蒂亚10岁时,父亲带她去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一般人的眼中,测量物体的高度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因为希帕蒂亚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要求女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这可就不容易了。小希帕蒂亚在和父亲散步时,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影子和父亲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聪明的希帕蒂亚想到了运用身高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间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因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长=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长,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人的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了。

  小欧拉和希帕蒂亚没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跟欧拉和希帕蒂亚比起来,我感到脸红。每当在学*中有了困难和问题时,我很少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总是直接求教于妈妈和老师。通过读欧拉和希帕蒂亚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勤思考、善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和生活中被难题所困扰时,不仿学学欧拉和希帕蒂亚,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家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5)

——数学家的趣味小故事 (菁华5篇)

  熊庆来(1893.09.11~1969.02.03),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息宰村。熊庆来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的科学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熊庆来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好*惯,非凡的记忆力与天才的语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育过他的中外教师惊叹不已。他潜心于学术研究与著述,编写的《高等数学分析》等10多种大学教材是当时第一次用中文写成的数学教科书,创办了**代史上第一个*代数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和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3所大学的数学系,以及*数学报。他一直治学严谨,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以上。在任教授期间,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作业中的错误他用红毛笔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好的作业,则用大笔书写一个“善”字,表示满意。他经常废寝忘食,不顾病痛地工作。据熊庆来的夫人回忆,在东南大学第一年,过度疲劳使他吐血,而且又犯痔疮,熊庆来竟顽强地伏在床上坚持编写教义。熊庆来在“函数理论”领域造诣很深。1932年他代表*第一次出*了瑞士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1934年,他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并以此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人。在这篇论文中,熊庆来所定义的“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秦九韶,南宋数学家,1247年完成著作《数书九章》,其中“*剩余定理”、三斜求积术和秦九韶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数值求法)是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

  在*数学史上,广泛流传着一个“韩信点兵”的故事: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他英勇善战,智谋超群,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卓绝的功劳。据说韩信的数学水*也非常高超,他在点兵的时候,为了保住军事机密,不让敌人知道自己部队的实力,先令士兵从1至3报数,然后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再令士兵从1至5报数,也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最后令士兵从1至7报数,又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这样,他很快就算出了自己部队士兵的总人数,而敌人则始终无法弄清他的部队究竟有多少名士兵?因为《孙子算经》早就对这类问题有过研究,但只是初具雏形,还远远谈不上完整。 因此,后人把这一命题及其解法称为“孙子定理”主要是推崇《孙子算经》在这一类问题处理上的时间领先,其实想法的成熟,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 “孙子问题”中的不足,秦九韶推广了“孙子问题”的解法,从而提出了“*剩余定理”。秦九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苦心钻研,于公元1247年写成《数书九章》。这部中世纪的数学杰作,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创造,其中求解一次同余组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正是因为这样,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一直公正地称求解一次同余组的剩余定理为“*剩余定理”。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阳县的一个山村5261里。虽然4102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1653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是,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与效法的。

  毕达哥拉斯出生在爱琴海中的萨摩斯岛(今希腊东部小岛)的贵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曾在名师门下学*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因为向往东方的智慧,经过万水千山,游历了当时世界上两个文化水准极高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和印度,以及埃及(有争议),吸收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文明(公元前480年)的文化。

  他最早悟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认为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他在数论和几何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尤其以最早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


数学家读后感实用5篇(扩展6)

——数学家的故事(10)份

  书中描写的是高斯在数学领域杰出的表现,并介绍了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生*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读后让人崇拜向往不已。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高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于发现了高斯的才华,老师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

  高斯曾说过:“数学是科学的女皇。”而在数学上取得崇高成就的他则被称为“数学王子”。未满十九岁他,利用一个晚上,就解决一椿两千多年的数学悬案----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二十二岁便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各国争相邀请的学者。

  就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也要利用整整一个通宵,他一边思索一边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才解决一椿两千多年的`数学悬案。

  除了数学外,高斯曾先后从事天文字研究、大地测量工作以及物理的钻研,并在各领域中获致非常高的成就。虽说高斯不喜欢浮华荣耀,但在他成名后,各界加 诸于他的荣耀,就像雨点般纷纷落在身上,肯定他的贡献。高斯一生始终保持着勤奋刻苦的态度,使人难以想象他是一位大教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

  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老师,我没有胡闹”。

  伽罗瓦(variste Galois),19 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之一,唯一被我称为“天才数学家”的人。他 16 岁时就参加了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结果面试时因为解题步骤跳跃太大,搞得考官们不知所云,最后没能通过考试。

  在数学历史上,伽罗瓦毫无疑问是最富传奇色彩与浪漫色彩的数学家,没有“之一”。18 岁时,伽罗瓦漂亮地解决了当时数学界的顶级难题:为什么五次及五次以上的多项式方程没有一般的解。他把这一研究成果提交给了法国科学院,由大数学家柯西 (Augustin-Louis Cauchy)负责审稿;然而,柯西建议他回去仔细润色一下(此前一直认为柯西把论文弄丢了或者私藏起来,最*的法国科学院档案研究才让柯西**昭雪)。后来伽罗瓦又把论文交给了科学院秘书傅立叶(Joseph Fourier),但没过几天傅立叶就去世了,于是论文被搞丢了。1831年伽罗瓦第三次投稿,当时的审稿人是泊松,他认为伽罗瓦的论文很难理解,于是拒绝发表。

  因为一些极端的政治行动,伽罗瓦被捕入狱。即使在监狱里,他也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数学理论。他在狱中结识了一名医生的女儿,并很快坠入爱河;但好景不长,两人的感情很快破裂。出狱后的第二个月,伽罗瓦决定替自己心爱的女孩与女孩的一个政敌进行决斗,不幸中枪,第二天便在医院里死亡。伽罗瓦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他的哥哥艾尔弗雷德(Alfred)说的:“不要哭,我需要足够的勇气在 20 岁死去。”

  仿佛是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在决斗的前一夜,伽罗瓦通宵达旦奋笔疾书写下了自己所有的数学思想,并把它们和三篇论文手稿一同交给 了他的好友谢瓦利埃(Chevalier)。在信的末尾,伽罗瓦留下遗嘱,希望谢瓦利埃能把论文手稿交给当时德国的两位大数学家雅可比(Carl Gustav Jacob Jacobi)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让他们就这些数学定理公开发表意见,以便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数学理论的重要性。

  谢瓦利埃遵照伽罗瓦的遗愿,将论文手稿寄给了雅可比和高斯,不过都没有收到回音。直到 1843 年,数学家刘维尔(Joseph Liouville)才肯定了伽罗瓦的研究成果,并把它们发表在了他自己主办的《纯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Journal de Mathématiques Pures et Appliquées)上。人们把伽罗瓦的整套数学思想总结为了“伽罗瓦理论”。伽罗瓦用群论的方法对代数方程的解的结构做出了独到的分析,多项式方程的 根、尺规作图的不可能性等一系列代数方程求解问题都可以用伽罗瓦理论得到一个简洁而完美的解答。伽罗瓦理论对今后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屁孩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在以后数学方面作出了重要的研究。

  患难中的世纪绝恋

  艰难的迁徙开始了。苏步青挑着担子,一头装着书籍和教案,一头放着年幼的孩子。米子一手提着简单的衣物,一手牵着年纪稍长的孩子。因为路况不好,为了躲避日机轰炸,加上交通工具匮乏,大部分的时候他们就是这样徒步前进。然而更加难堪的是沿途苛刻的盘查。由于米子是日本人,是敌国的.人,每次经过哨卡,值班的军政人员总要反复对米子和苏步青一家进行审查。苏步青百般解释也无济于事,后来是校长竺可桢爱才,讨得战区长官的一纸特别通行证,方才免去此苦。

  浙大师生经过2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到达贵州遵义附*的湄潭,建立了临时校舍。当时的生活十分困苦,苏步青出世不久的儿子因营养不良夭折了。手捧着儿子的尸体,米子伤心不已,但日本妇女坚毅的品质让她没有发出一句抱怨。当时苏步青身为数学系主任,但连一件完好的衣服也没有,经常穿着一身满是补丁的衣服上讲台。当他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对他指指点点:“看,苏先生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正方形,样样俱全,还有螺旋曲线!”这事让米子知道了,她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妻子应尽的职责,于是就把外婆送给自己作结婚纪念的玉坠子当了,给苏步青添了一件新衣服。苏步青惊讶不已:“你怎么能为了我的衣服,当掉那么贵重的东西?快赎回来!”米子却甜甜地笑了:“我不想让我的丈夫受到任何委屈。”学校刚安顿好没多久,就赶上考试、作答辩报告。一天夜里,一个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来到苏步青家,他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苏步青听了不满地说:“你这么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米子听到声音,赶紧披了件衣服出来解围。经过苏步青指点,熊全治回到宿舍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了关。熊全治后来到美国成了名教授,40多年后他回国探望苏老,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他也异常感激那时米子的善良解围:“否则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迈出那个门呢!”

  1982年,米子因长年积劳,终于卧床不起了。苏步青每天下午4时30分就赶到医院,随侍左右,精心看护。1986年5月,松本米子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1岁。她临死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苏步青不要伤心,要好好地活下去。夫人亡故后,苏步青把夫人的照片时刻带在身边,意味深长地说:“我深深地体味着‘活在心中’这句话。就似我的妻子仍和我一起在庭园里散步,一起在讲坛上讲课,一起出*会议……”2003年,百岁老人苏步青就是在对亡妻的这种怀念之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

  高扬芝(1906-1978),江西南昌人,从小学*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药。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敬那位老师。

  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难题给大家:今有一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为几何?

  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是‘23’。”全班震惊,老师也点头称赞。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

  华罗庚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学*。正当他求学时,父亲店铺生意日见萧条,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了,他只好辍学看柜台。他利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一本只剩50页的微积分开始了自学。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守着小油灯一遍遍地演算。父亲说他是个“书呆子”,几次逼他把书烧掉,邻居也劝他好好做买卖,一些上了大学的同学有的对他也有些冷淡。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伤寒,医生摇头叹息地叫家人为他准备“后事”。他向死神发起挑战,挣扎着下地干活,左腿又被摔成残废。他还是不气馁,拄着拐杖忍着疼痛进行锻炼。练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学去干杂务,给老师打水、削铅笔,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学。就在中学工作不久,他开始向报刊投寄数学论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后来他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数学泰斗熊庆来的赏识,很快把他介绍到清华园,安置在自己身边。

  一年半后,华罗庚攻下了清华大学数学专科的全部课程,并且自修了英语和法语。接着,他的数学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陆续发表。1934年,在熊庆来的'推荐下,任命华罗庚为数学系助教。不久,校领导又任命他为数学教授。

  一个贫困而又残疾的人,终于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并成为驰名中外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值得我们为之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