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0-03 00:00:00 读后感,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1

  一、通过读书感到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

  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如:在卫生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扫帚带头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教室里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的卫生。虽然他们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师在干,也主动的干起来。我班学生王荣涛是个通校生,有时候来到看到老师在打扫卫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来完了,没有打扫卫生,真对不起,明天我一定早来。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园的时候,已经看到这个同学在草地上拣树叶了。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我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残疾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智障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通过读书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我们这些智障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是亲*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公正,对一类学生严格要求,对班二类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导。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2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走过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别样”;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见云雾”;第三重“看山,依旧是山”。“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进”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说”。炎炎夏日,手捧此书,思考、阅读、写作,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后的第三次重读。

  第一次读: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2年,学校教导主任送来此书。那时的我,初入教师行业,黄毛丫头不知事,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涵义。但不能忘记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好的教育场景:在碧波荡漾、姹紫嫣红的春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去郊外踏青,与孩子们共同记录蝴蝶飞舞的痕迹,呼吸青草的气息,感受泥土的温润,抚摸泛青的树皮;在漫雪飞舞、玉树银花的冬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读诗歌,排练剧本,大家都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心灵喜悦中……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这样的生活,质朴、简单,看山是山。只是那时的我,能力和见识都未能撑起这样的渴望。

  第二次读: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大概是在工作后的第7年了。记得当时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洒洒写下了3000多字,只为纪念重读的意义。“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记”“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无数提纲挈领的话语,无不萦绕耳边,时时激起我对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见”和“启发”。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样子;启发生命,启发生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读:看山,依旧是山

  第三次读《给教师的建议》是今天。对于一个有着11年教龄的教师,重读是一堂课。第三次读,读到的不是话语,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伟大的爱。我称之为“热爱”。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是我从教以来,感受到的最为纯粹的、最为朴素的、最为单一的,似乎还带着些宗教情怀与信仰的无关宏旨,却足以支撑教师走完教育人生炙热的情感。无以言表,唯有摘录,附上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让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标准。学校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让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利,不能心浮气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静静等”的过程。教育是“种植花木,不问花开”的优雅艺术。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质量负责,而不为一时显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这让我明白:教育面对的个体是生命,是有着创造、有着发展、有着无穷希望和未来的人的生命;教育者应该看到人性,为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义,活着更快乐而存在。教师应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学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去做。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但同时,教师还应当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在对你的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要作处理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让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绪,后处理事情。控制情绪需要艰难的挣扎,但灭掉愤怒之火的永远不是火,而是以柔取胜的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让我明白:教师不可以不读书。教师不读书,不可引导学生增长见识;教师不读书,不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读书,不可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引导学生感受人间*。教师不读书,岂能要求学生读书?因为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教育。

  ……

  看山,依旧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终是“大道至简”,无法一一罗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读十余次,或是多少教龄,读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满怀激情地站在讲台上,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要感谢这本书,感谢这位伟大的教育先贤。涓涓细流,漫漫教育路,总有新鲜的血液。也许我穷尽一生,无法抵达教育的尽头,但我会警醒自己:慢慢走,静静爱。选择爱,将爱进行到底;选择教育,为最初的爱。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3

  所谓“温故而知新”,防控疫情,宅于家中,我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关注思维的角度,深受启发——育人至心,读思共促。

  其一,启迪学生思考,关注教学软实力。

  “思考”这个词,常常浮现于脑海。李莉老师去年到校指导教学工作,她提出语文课上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听之,思之。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由于生活经验,年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我最初关注“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增强学生的学*兴趣”......那时,我勤于写教育日志,其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表层。一个企业不是电脑最新,办公楼最新,就是最好的。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才是尤为重要的。思考,就是教学中的一个软实力。

  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思考呢?康·季·乌申斯基也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绘画可以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结合起来。班中有几个喜欢儿童画的女孩,低年级他们的写话能力并不突出。经过了两年的儿童画学*,他们的*作具体生动,运用多种感官,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让老师和同学们眼前一亮,读来如王维的诗,文中有景,景中有意。“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首先是教师阅读的自我成长。如今关注到了学生内在能力发展,才知道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去绘画,去思考。

  其二,结合不同学生的阅读特点,培养其阅读*惯。

  课上,学生在答疑解惑时,鲜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他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就越多。”我恍然大悟——孩子不提问,并非他们已经掌握所学知识,而是其思维不够活跃,许是懒于思考的缘故。

  面对学生思维的凝滞,如何引导他们思考呢?苏霍姆林斯基总结:“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解决的。”阅读,不仅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渠道,还是家长素质得以提升的方式,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16年执教,学生阅读特点有巨大的差异:

  有的班级,在第一堂读书动员课上,我被孩子震撼:不到10秒钟,人人都能很快入书。有的班级,除了3-5人难以入书,都静心阅读。

  本届孩子的第一堂阅读引导课,我给孩子们讲宫西达也《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虽然我为之感动,他们难以静心,难以投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惯,首先是建立图书角,学生分享各自的读物,老师到图书室多次借书。

  我读书有个*惯——边读边摘抄。我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再取来写文章或者复读时,用来层次清楚,思来易于比较。亲自悟到阅读之重要,面对100%的外来务工子女,我决心抓阅读,让学生从书中汲取能量,获得成长。

  其三,及时调整阅读方案,让孩子在阅读中思考。

  书中提到,“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我就没少花心思。

  口头作业,孩子们开始不放在心上,也难于坚持。为了让学生读书,我让他们每日在阅读记录表上,写下故事题目、估计字数,第一个月有13个孩子坚持阅读,有4个孩子,记录表空空如也,如此怎能达到真正阅读的目的?那就是一读二写三说。

  既然长期反馈效果不好,更改为日日反馈。孩子在群中发送读*录,有32个孩子在阅读积分中,获得满分。一次阅读测试,16个孩子全对。我再获启发:另外28个孩子,怎样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学生读书之后,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每个孩子要表达感受,就一定要读书,学生坚持下来。从中,我也发现他们的朗读水*、理解水*都获得了提高。

  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指导他们读不同的书,让他们走入书的世界,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育人至心,读思共促,亦是师生共促,这应该是一个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这也是个不断学*与挑战的过程......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4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深入浅出地把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尽管苏老已逝去*四十年了,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当今的我们仍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你遇困难的时候及时以帮助,让你充满信心。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由于书中论述较多的是教师、学生、及阅读。我把它们作为关键词提出来。

  关键词之一: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同时,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教师来说,读书更显犹为重要。

  另外,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他告诫我们,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的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老在一个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学生和听课者欢迎的历史教师说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其中的奥秘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由此可见,一些教育大家也好,我们身边的教学榜样也好,都源自于勤奋学*、刻苦钻研及大量的积累。

  关键词之二: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在小学里学*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四十多年前的一位教育大师提出的这些学生观,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同出一辙。 就如同学校现在提出的雅行教育理念一般,我们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行为*惯;我们带领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文学家陈之蕃曾说:“许多许多的历史才能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能培养一点点文化。如今,吃是文化,穿是文化,没什么不能成为文化。可是,我们的文化主流呢?真的已经湮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了吗?”雅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良好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之三:阅读

  书中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记得林语堂曾有一句妙语:“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照亮个体的阅读必须是个性的、非强迫性的。这意味着阅读兴趣与*惯的培养就十分重要。阅读兴趣从何而来?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然而我国的阅读形势不容乐观。2004年,*出版社协会做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由此不难看出,差距之悬殊,问题之严重。面对这样严峻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前面讲到的自身加强阅读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换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在课堂上引导他们阅读欣赏文字。最*一段时间我在看毕淑敏的一本书《能否预知你今生的苦难》,看到一个小故事,我也曾经在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讲过,今天借这个机会也讲给大家听听:故事里有一个古董店的老板,他培养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徒,这个学徒最大的特点是任何古董给他看一眼,他就能辨别真伪。有人感觉非常奇怪,就问老板原因,老板说我的训练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这个学徒进店的第一天起我从不给他看赝品,永远用真品熏陶他,才使他练就了这样的一双火眼金睛。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们的阅读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不断的去引导孩子们去读那些好的文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下去,对他们的文学素养一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记得有个学生曾经对我说过:"老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这样一个家,前面住着李白,后面住着杜甫,左边是朱自清,右边是余秋雨."我笑了,这是学生梦想中的家园,有何尝不是我们的理想故土呢?学校将于下个月举办的大型古诗词朗诵会也是为了这样的一个目标,在坐的有很多语文老师,教会学生读书,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惯,带领他们读好书,好读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天早上带领孩子们大声的读书,每天晚上让孩子们大量的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惯,当你走过一间间琅琅书声的教室时,你的内心是否能够涌动温暖的喜悦呢?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5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对于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几条,我*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等。书中讲述了好多与我类似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全面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教学成绩等等。下面我主要谈一谈对最*一个月内所读的40到60条建议的感想。

  首先是关于作者的。读完这二十条建议,我觉得作者首先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对教育事业有着满腔热诚的人。看得出他很热爱儿童,从人本主义出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儿童成长发展的无限关怀,正符合了“一切都是为了儿童的”理念。其次,他是一个敏锐观察,善于思考的人,譬如从观察学生朗读的语气表情,去思考学生是否对知识的获得有自豪快乐的感觉。还有一点是他拥有一种执着认真,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一点从他写了32年的教育日记,并对这些观察记录做了那么多的思考和分析,再把它们撰写成书籍,他的这些精神品质真的值得我们这些后来的教育者学*!

  接下去我就说说关于这二十条内容的一点点想法。在这几条建议里面,作者花了比较长的篇幅在说思考这件事情。从孩子方面来说,思考很重要,只有经过了思考后的知识才能被牢固得记住,这样的效果也比特意地去背诵,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多了。所以作者在48条里特别倡导要思考不要死记,这样也能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负担。这一点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应该或多或少有点自身体会吧。记得我们高三时政治老师每天中午都回来默写政治,我特别讨厌这样的默写,一点也记不住,但是政治考试也不差。还有学*英语,懂得语法并不意味着一直记得语法规则。其实你说有几个英语老师可以把某条英语法则完整背出来呢/但是语法规则仍旧是知道的。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背熟不一定等于懂得。所以在座的老师注意了,当心你的学生,他们到背如流的时候还要去想想他们懂了吗。

  刚刚说了思考有助于记忆,其实作者在讨论思考这个问题时,是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的,是一种人本主意的体现。他把思考知识这一个过程看作是人的需要,这种内在的需要可以作为一种INNER moTIVATIoN去刺激学*的兴趣。这就是53条“学*愿望是学生学*活动的重要动因”里我的理解。只有经过自己认真思考过,才能体验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感觉。这使我想起两个画面。一个是校长的阅读课上,小朋友们在经过思考极力组织语言之后那种急于表达的表情让人难忘!这是一种追求思考的积极性的体现。另外一件事情是听同事说的,解数学题时,一个小朋友因为自己想出了另一种方法而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非常激动。看得出他在捍卫自己思考后的成果,真是另人感动。这些都表明儿童在学*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无可比拟的思维的欢乐感,从认识中得到了享受。思考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那怎么让儿童感到脑力劳动是件有趣的事情,让儿童愿意好好学*,真正的通过思考来学*呢?这就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思考如何是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是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的成功,为此而感到骄傲。这是一项巨大的思考工程,至少对我来说是巨大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特别是面对学校里还存在的一味地要求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在现出来的现状,对于教师的挑战更大。(前几天听说一位老师让学生去背诵一首颇长的歌曲的内容,原因是如果不作这样的硬性布置的话学生是不会自觉按照要求去欣赏的。多么可悲!这样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去背诵不需要背诵的东西只会让孩子养成对知识的冷漠的漠不关心的态度。)针对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些好建议。在这20条建议里面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1.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去引导学生接*这些思想,使知识活起来。具体的做法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就是145页上[光合作用]那个例子,让我受益非浅。我觉得在座的可以好好再读一下。

  2.给孩子多点自由时间,让孩子去阅读。因为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就是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一点我们学校就做得比较好,像一年级,他们有好多绘本可以交换着看,还有专门的阅读课。我们老师现在能做得就是多给他们点时间作课外阅读,就像那个比喻说的,课外阅读是思考的大船借助航行的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3.好好利用孩子擅长形象思维的特点,让孩子在观察中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带孩子去旅行自然界。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条件(出与安全考虑),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极力让孩子感知生活,不要让知识脱离生活。这就让我想起我们的课堂教具。并不是只有科学老师要花心思去准备材料,作为英语老师,我们也要多花点心思在这块内容上面,例如在学新单词egg elephant eggplant时,可能没有能力把一只大象带进教室,但是准备一个鸡蛋和一根茄子还是可以做到的。即使小朋友们一看见教学挂图就能明白单词意思,我觉得把实物带进教室还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样会让知识变成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至于作者提出的把参观旅行的见闻画下来制成一个小本子的做法,我想也许可以用到我们的教学上来。因为有一次我看见我小学老师女儿(一年级)有这样一个小本子,就是简单地用订书机把几页彩纸订起来的。里面写了一个自编的关于一只小熊的故事,很多地方字不会就用拼音代替,在下面还配上了她画的图画,可爱极了。所以我想可不可以让孩子学完几个英语单词后也用这种方法去巩固呢?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思故我在。学生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我们教师更加要思考。这就是我读这20条建议最大的感想。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 (菁华5篇)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1

  一、通过读书感到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

  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如:在卫生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扫帚带头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教室里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的卫生。虽然他们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师在干,也主动的干起来。我班学生王荣涛是个通校生,有时候来到看到老师在打扫卫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来完了,没有打扫卫生,真对不起,明天我一定早来。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园的时候,已经看到这个同学在草地上拣树叶了。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我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残疾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智障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通过读书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我们这些智障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是亲*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公正,对一类学生严格要求,对班二类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导。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2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走过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别样”;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见云雾”;第三重“看山,依旧是山”。“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进”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说”。炎炎夏日,手捧此书,思考、阅读、写作,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后的第三次重读。

  第一次读: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2年,学校教导主任送来此书。那时的我,初入教师行业,黄毛丫头不知事,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涵义。但不能忘记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好的教育场景:在碧波荡漾、姹紫嫣红的春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去郊外踏青,与孩子们共同记录蝴蝶飞舞的痕迹,呼吸青草的气息,感受泥土的温润,抚摸泛青的树皮;在漫雪飞舞、玉树银花的冬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读诗歌,排练剧本,大家都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心灵喜悦中……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这样的生活,质朴、简单,看山是山。只是那时的我,能力和见识都未能撑起这样的渴望。

  第二次读: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大概是在工作后的第7年了。记得当时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洒洒写下了3000多字,只为纪念重读的意义。“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记”“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无数提纲挈领的话语,无不萦绕耳边,时时激起我对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见”和“启发”。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样子;启发生命,启发生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读:看山,依旧是山

  第三次读《给教师的建议》是今天。对于一个有着11年教龄的教师,重读是一堂课。第三次读,读到的不是话语,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伟大的爱。我称之为“热爱”。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是我从教以来,感受到的最为纯粹的、最为朴素的、最为单一的,似乎还带着些宗教情怀与信仰的无关宏旨,却足以支撑教师走完教育人生炙热的情感。无以言表,唯有摘录,附上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让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标准。学校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让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利,不能心浮气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静静等”的过程。教育是“种植花木,不问花开”的优雅艺术。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质量负责,而不为一时显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这让我明白:教育面对的个体是生命,是有着创造、有着发展、有着无穷希望和未来的人的生命;教育者应该看到人性,为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义,活着更快乐而存在。教师应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学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去做。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但同时,教师还应当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在对你的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要作处理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让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绪,后处理事情。控制情绪需要艰难的挣扎,但灭掉愤怒之火的永远不是火,而是以柔取胜的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让我明白:教师不可以不读书。教师不读书,不可引导学生增长见识;教师不读书,不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读书,不可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引导学生感受人间*。教师不读书,岂能要求学生读书?因为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教育。

  ……

  看山,依旧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终是“大道至简”,无法一一罗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读十余次,或是多少教龄,读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满怀激情地站在讲台上,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要感谢这本书,感谢这位伟大的教育先贤。涓涓细流,漫漫教育路,总有新鲜的血液。也许我穷尽一生,无法抵达教育的尽头,但我会警醒自己:慢慢走,静静爱。选择爱,将爱进行到底;选择教育,为最初的爱。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3

  所谓“温故而知新”,防控疫情,宅于家中,我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关注思维的角度,深受启发——育人至心,读思共促。

  其一,启迪学生思考,关注教学软实力。

  “思考”这个词,常常浮现于脑海。李莉老师去年到校指导教学工作,她提出语文课上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听之,思之。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由于生活经验,年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我最初关注“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增强学生的学*兴趣”......那时,我勤于写教育日志,其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表层。一个企业不是电脑最新,办公楼最新,就是最好的。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才是尤为重要的。思考,就是教学中的一个软实力。

  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思考呢?康·季·乌申斯基也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绘画可以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结合起来。班中有几个喜欢儿童画的女孩,低年级他们的写话能力并不突出。经过了两年的儿童画学*,他们的*作具体生动,运用多种感官,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让老师和同学们眼前一亮,读来如王维的诗,文中有景,景中有意。“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首先是教师阅读的自我成长。如今关注到了学生内在能力发展,才知道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去绘画,去思考。

  其二,结合不同学生的阅读特点,培养其阅读*惯。

  课上,学生在答疑解惑时,鲜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他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就越多。”我恍然大悟——孩子不提问,并非他们已经掌握所学知识,而是其思维不够活跃,许是懒于思考的缘故。

  面对学生思维的凝滞,如何引导他们思考呢?苏霍姆林斯基总结:“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解决的。”阅读,不仅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渠道,还是家长素质得以提升的方式,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16年执教,学生阅读特点有巨大的差异:

  有的班级,在第一堂读书动员课上,我被孩子震撼:不到10秒钟,人人都能很快入书。有的班级,除了3-5人难以入书,都静心阅读。

  本届孩子的第一堂阅读引导课,我给孩子们讲宫西达也《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虽然我为之感动,他们难以静心,难以投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惯,首先是建立图书角,学生分享各自的读物,老师到图书室多次借书。

  我读书有个*惯——边读边摘抄。我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再取来写文章或者复读时,用来层次清楚,思来易于比较。亲自悟到阅读之重要,面对100%的外来务工子女,我决心抓阅读,让学生从书中汲取能量,获得成长。

  其三,及时调整阅读方案,让孩子在阅读中思考。

  书中提到,“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我就没少花心思。

  口头作业,孩子们开始不放在心上,也难于坚持。为了让学生读书,我让他们每日在阅读记录表上,写下故事题目、估计字数,第一个月有13个孩子坚持阅读,有4个孩子,记录表空空如也,如此怎能达到真正阅读的目的?那就是一读二写三说。

  既然长期反馈效果不好,更改为日日反馈。孩子在群中发送读*录,有32个孩子在阅读积分中,获得满分。一次阅读测试,16个孩子全对。我再获启发:另外28个孩子,怎样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学生读书之后,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每个孩子要表达感受,就一定要读书,学生坚持下来。从中,我也发现他们的朗读水*、理解水*都获得了提高。

  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指导他们读不同的书,让他们走入书的世界,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育人至心,读思共促,亦是师生共促,这应该是一个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这也是个不断学*与挑战的过程......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4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深入浅出地把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尽管苏老已逝去*四十年了,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当今的我们仍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你遇困难的时候及时以帮助,让你充满信心。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由于书中论述较多的是教师、学生、及阅读。我把它们作为关键词提出来。

  关键词之一: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同时,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教师来说,读书更显犹为重要。

  另外,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他告诫我们,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的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老在一个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学生和听课者欢迎的历史教师说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其中的奥秘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由此可见,一些教育大家也好,我们身边的教学榜样也好,都源自于勤奋学*、刻苦钻研及大量的积累。

  关键词之二: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在小学里学*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四十多年前的一位教育大师提出的这些学生观,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同出一辙。 就如同学校现在提出的雅行教育理念一般,我们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行为*惯;我们带领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文学家陈之蕃曾说:“许多许多的历史才能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能培养一点点文化。如今,吃是文化,穿是文化,没什么不能成为文化。可是,我们的文化主流呢?真的已经湮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了吗?”雅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良好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之三:阅读

  书中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记得林语堂曾有一句妙语:“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照亮个体的阅读必须是个性的、非强迫性的。这意味着阅读兴趣与*惯的培养就十分重要。阅读兴趣从何而来?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然而我国的阅读形势不容乐观。2004年,*出版社协会做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由此不难看出,差距之悬殊,问题之严重。面对这样严峻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前面讲到的自身加强阅读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换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在课堂上引导他们阅读欣赏文字。最*一段时间我在看毕淑敏的一本书《能否预知你今生的苦难》,看到一个小故事,我也曾经在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讲过,今天借这个机会也讲给大家听听:故事里有一个古董店的老板,他培养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徒,这个学徒最大的特点是任何古董给他看一眼,他就能辨别真伪。有人感觉非常奇怪,就问老板原因,老板说我的训练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这个学徒进店的第一天起我从不给他看赝品,永远用真品熏陶他,才使他练就了这样的一双火眼金睛。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们的阅读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不断的去引导孩子们去读那些好的文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下去,对他们的文学素养一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记得有个学生曾经对我说过:"老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这样一个家,前面住着李白,后面住着杜甫,左边是朱自清,右边是余秋雨."我笑了,这是学生梦想中的家园,有何尝不是我们的理想故土呢?学校将于下个月举办的大型古诗词朗诵会也是为了这样的一个目标,在坐的有很多语文老师,教会学生读书,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惯,带领他们读好书,好读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天早上带领孩子们大声的读书,每天晚上让孩子们大量的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惯,当你走过一间间琅琅书声的教室时,你的内心是否能够涌动温暖的喜悦呢?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5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对于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几条,我*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等。书中讲述了好多与我类似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全面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教学成绩等等。下面我主要谈一谈对最*一个月内所读的40到60条建议的感想。

  首先是关于作者的。读完这二十条建议,我觉得作者首先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对教育事业有着满腔热诚的人。看得出他很热爱儿童,从人本主义出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儿童成长发展的无限关怀,正符合了“一切都是为了儿童的”理念。其次,他是一个敏锐观察,善于思考的人,譬如从观察学生朗读的语气表情,去思考学生是否对知识的获得有自豪快乐的感觉。还有一点是他拥有一种执着认真,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一点从他写了32年的教育日记,并对这些观察记录做了那么多的思考和分析,再把它们撰写成书籍,他的这些精神品质真的值得我们这些后来的教育者学*!

  接下去我就说说关于这二十条内容的一点点想法。在这几条建议里面,作者花了比较长的篇幅在说思考这件事情。从孩子方面来说,思考很重要,只有经过了思考后的知识才能被牢固得记住,这样的效果也比特意地去背诵,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多了。所以作者在48条里特别倡导要思考不要死记,这样也能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负担。这一点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应该或多或少有点自身体会吧。记得我们高三时政治老师每天中午都回来默写政治,我特别讨厌这样的默写,一点也记不住,但是政治考试也不差。还有学*英语,懂得语法并不意味着一直记得语法规则。其实你说有几个英语老师可以把某条英语法则完整背出来呢/但是语法规则仍旧是知道的。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背熟不一定等于懂得。所以在座的老师注意了,当心你的学生,他们到背如流的时候还要去想想他们懂了吗。

  刚刚说了思考有助于记忆,其实作者在讨论思考这个问题时,是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的,是一种人本主意的体现。他把思考知识这一个过程看作是人的需要,这种内在的需要可以作为一种INNER moTIVATIoN去刺激学*的兴趣。这就是53条“学*愿望是学生学*活动的重要动因”里我的理解。只有经过自己认真思考过,才能体验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感觉。这使我想起两个画面。一个是校长的阅读课上,小朋友们在经过思考极力组织语言之后那种急于表达的表情让人难忘!这是一种追求思考的积极性的体现。另外一件事情是听同事说的,解数学题时,一个小朋友因为自己想出了另一种方法而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非常激动。看得出他在捍卫自己思考后的成果,真是另人感动。这些都表明儿童在学*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无可比拟的思维的欢乐感,从认识中得到了享受。思考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那怎么让儿童感到脑力劳动是件有趣的事情,让儿童愿意好好学*,真正的通过思考来学*呢?这就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思考如何是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是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的成功,为此而感到骄傲。这是一项巨大的思考工程,至少对我来说是巨大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特别是面对学校里还存在的一味地要求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在现出来的现状,对于教师的挑战更大。(前几天听说一位老师让学生去背诵一首颇长的歌曲的内容,原因是如果不作这样的硬性布置的话学生是不会自觉按照要求去欣赏的。多么可悲!这样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去背诵不需要背诵的东西只会让孩子养成对知识的冷漠的漠不关心的态度。)针对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些好建议。在这20条建议里面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1.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去引导学生接*这些思想,使知识活起来。具体的做法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就是145页上[光合作用]那个例子,让我受益非浅。我觉得在座的可以好好再读一下。

  2.给孩子多点自由时间,让孩子去阅读。因为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就是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一点我们学校就做得比较好,像一年级,他们有好多绘本可以交换着看,还有专门的阅读课。我们老师现在能做得就是多给他们点时间作课外阅读,就像那个比喻说的,课外阅读是思考的大船借助航行的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3.好好利用孩子擅长形象思维的特点,让孩子在观察中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带孩子去旅行自然界。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条件(出与安全考虑),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极力让孩子感知生活,不要让知识脱离生活。这就让我想起我们的课堂教具。并不是只有科学老师要花心思去准备材料,作为英语老师,我们也要多花点心思在这块内容上面,例如在学新单词egg elephant eggplant时,可能没有能力把一只大象带进教室,但是准备一个鸡蛋和一根茄子还是可以做到的。即使小朋友们一看见教学挂图就能明白单词意思,我觉得把实物带进教室还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样会让知识变成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至于作者提出的把参观旅行的见闻画下来制成一个小本子的做法,我想也许可以用到我们的教学上来。因为有一次我看见我小学老师女儿(一年级)有这样一个小本子,就是简单地用订书机把几页彩纸订起来的。里面写了一个自编的关于一只小熊的故事,很多地方字不会就用拼音代替,在下面还配上了她画的图画,可爱极了。所以我想可不可以让孩子学完几个英语单词后也用这种方法去巩固呢?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思故我在。学生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我们教师更加要思考。这就是我读这20条建议最大的感想。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

  幼儿老师每天面对着三十多个孩子的吵吵闹闹声,常常一天下来觉得身心疲惫,喉咙更是变得嘶哑,于是怎么让自己不累,轻松地来带着这些小家伙们学、玩自如,是我们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当看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样一段时,不禁让我有豁然开朗地感觉。

  “常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运用幼儿感兴趣的形式,寓教于乐,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经验证明,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将要求和相关常规要领渗透在富有情趣的儿歌中更易让孩子接受,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的确如此,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幼儿园里都会表现出自己个性的一面,如果老师一味以“不可以这样……”“不能做……”不如稍稍改变一下说法如幼儿走路时不妨说:“小小猫走路静悄悄,不推不挤慢慢走”;幼儿入厕洗手时可以说:“轻轻打开水龙头,小小肥皂擦一擦,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一搓,轻轻水冲一冲,小水池里甩一甩。”这几句朗朗上口的儿歌很形象地让孩子们知道了洗手的程序,以及避免了他们长时间的玩水的行为。当每天午睡时,与其说“不能讲话,闭上眼睛”,还不如说:“轻轻闭上小眼睛,不吵不闹休息好”在老师用儿歌的形式来提醒幼儿遵守这些常规,幼儿不仅能接受,更能明确正确的行为,当这些儿歌成了约束幼儿的某些行为时,那么我们老师在带完一天下来就会变得轻松自如。

  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的,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耐心引导,与其埋怨他们的不懂事,不如发挥一下我们的语言智慧,寻找一些适合他们,也能够他们接受的语言指令,相信我们会越来越轻松地面对一天的带班!

  前段时间读了《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数学教育》这本书,感想很多,收获很大,很多疑惑豁然开朗,一时之间,无法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和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以苛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工作,永远都要牢牢记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事教师这门工作,必须勤勤恳恳,不容懈怠,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以这101条建议,来提醒自己。

  这学期刚好我们也对数学情境化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研究,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中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尤其是我们小班段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由活动的愿望强烈。他们的认知范围在扩大但此时他们心中的概念是具体的,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那些生动、有趣、形象的材料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有使幼儿形成的知识体系与情景融洽,才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参与活动的欲望,并在主动活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书中指出“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更要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来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学*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确,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毫无不在,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学*数学、运用数学,开展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比如孩子来园后,利用晨间谈话时间,引导幼儿来看看今天来了多少小朋友,男孩子有多少人,女孩子有多少人,通过统计增强了幼儿的数*用意识;幼儿进餐时,我利用分餐活动引导他们去发现众多的一一对应关系;玩水游戏时,我为幼儿提供不同形状的器具,引导他们感知容量的守恒;幼儿整理玩具时,启发幼儿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摆放等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的概念。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无时不存在着数学知识,无处不存在着数学内容,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将幼儿零碎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完整的发展。在家里让家长朋友引导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鞋子的号码、体重、身高,家里的电话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

  书中建议“数学教育与其它领域的渗透”。是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对幼儿来说,对他们进行各种知识教育都是粗浅的基本知识,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领域教育对数学教育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让幼儿不但能从其他领域中*得数学概念与技能,或从数学领域中*得其他各领域的重要概念,而且也能运用数学其他领域,或在数学中运用其他领域知识。比如:在艺术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其实在艺术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使幼儿在音乐声中放松心情,以愉悦的情绪接受知识,也同时会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特征,体验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次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在有些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数学的知识,让幼儿在学*语言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数宝宝游戏”中,让幼儿根据教师手中的文字及相对应的图画卡片,说出是什么,并用儿歌念出来,(“四”:你拍几呀,我拍四呀,四只小孩坐飞机),可以和同伴一起,边做动作边念儿歌,然后,让幼儿找出“四”相对应的图画配成一对,成为好朋友。还会念“拍手歌”及做出相应的动作。另外,还学会了1~10的数字,以及学会图文一一对应的数学知识。所以说,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语言气氛中学*数学,感受数学,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更应该注重幼儿每一天的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环节,让幼儿在熟悉的情景中有意无意地亲*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利用幼儿生活经验相贴*的情景去刺激幼儿的数学思维,将幼儿园数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互为整合,使孩子从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构建数学概念。

  一、读“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有感。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

  二、读“顺乎人性是最美”有感。

  在这条建议中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在教育民主化*民化的今天,不应再将教师的职业神圣化,也更应告诉所有人:每一个教师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首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当老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像个老师。其实你无须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就尽情地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是你最美。”这使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一个老师能把他自身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那是他最成功的教育。扪心自问,我留给了学生什么?我又为学生做了什么?在读了作者的另一条建议“为了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后,我深受启发。

  三、读“为了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有感。

  作为校长,作者不仅为他的教师搭建“幸福的三层楼”努力,而且提出教师应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作者提出教育本身的意义并不是培养领袖、科学家、企业家等有身份的人,教育必须要为学生的人生幸福服务,尤其是为当前的人生幸福服务。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个个阶段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阶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许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于他童年的不幸与受到的伤害。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应该为我的学生童年时代的幸福服务。我想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正确的幸福源泉。对那些乐于学*、擅长学*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各种学*更多知识的机会,让他们不断获得学*成功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对于学*困难的学生,就要分析他们学*差的真正原因:是学*态度的问题就要及时帮助他端正学*态度;是学*能力的问题,教师除了不厌其烦地提供帮助外,更应引导学生寻找另一条到达幸福的道路。譬如,有的学生在绿荫场上寻找到了幸福,有的学生在歌舞台上寻找到幸福,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为何还要在学*上苛求他们取得同样的成功呢。诚如作者所说:“我们要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处境,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成为孩子们学会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力的守望者”。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这是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第一句话,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心灵对话”。读着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另类校长”郑杰深邃的教育思想,它读起来非常亲切,并不像其他的教育专著那样处处都是大道理、空理论,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总结出问题症结的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中,其中的几个部分带给我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吸引学生自愿到学校来,这只是第一步,我们需要设法让学生到校之后,能勤奋努力地学*。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往往通过“逼”的手段让学生读书。这种逼的手段或包括批评、教育、帮助、指导、训练、体罚,或包括表扬、奖励、哄骗、引诱等能用上的、能想到的。这些手段都只是暂时的,我们需要的是长效的手段。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来找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对知识的亲和力,明白了知识的意义、学*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而且实现自己幼小的生命价值。

  二、教师要有自我认同感,切不可妄自菲薄

  。眼下,“一级校”、“示范校”很流行,很多的学校纷纷创建,我校也不例外。我想,王校长在给我们学校确定这个办学目标时,应该思索了很久。这只是个目标,其真正用意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踏踏实实干好学校的工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

  坦率地讲,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在外界心目中的学校形象并不怎么好。今天总结起来,我想原因在于:学校教职工并未真正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老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显得底气不足。这一点在教研活动时,与海南中学等外校教师接触中自然会流露出来,不敢发言,不敢讲话。老朋友或新朋友见面,相互之间往往会问,第一句,最*忙吗?你回答,忙呀,学生太差,教也教不会,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求上进不要学*,真不知教师怎么当好了。这样一回答,其实你是无心,人家拿着你的话稍加分析,就知道,你们学校学生很差,学生都不行,你们学校教师很苦很累,自然对你的学校印像不佳。接着他们第二问,工资待遇怎么样?你回答,好什么?跟你们完全不能比。这时你的回答也是无心,但别人就想,这学校创收那么差,条件很艰苦,这学校不行,学生又差,收人又低,不是薄弱学校是什么呢?学校品位肯定也差。第三句问,学校还可以吗?你回答:就那样,人那么多,乱七八糟。如果你再向别人抱怨几句领导怎么怎么无能,同事关系怎么怎么复杂,那行了,学校在外人心目中简直就一无是处了。朋友碰面,仅仅三句话,你已经为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打好了广告,一百多人每年碰到十个朋友,就是一千多条广告,这样子下去,学校真的不行了。

  我们*人喜欢谦虚。明明你的衣服很漂亮,总要谦虚一下,说:不行,便宜货。我们*惯于“谦虚”,殊不知,如果在外人面前说起自己的工作单位时,这种谦虚却渐渐地损毁着学校形象。郑杰校长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大谦虚恰恰是一种毛病。毛病的根子有两条,一是*惯性自嘲,人生态度不够积极,闲聊中十句话有七句是抱怨,抱怨环境不好,领导不英明,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二是不知感恩,对美好的事物不知挂在心上。”

  其实,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美好的事物很多,为什么不说说美好事物呢?我们正在学*宽容和、赏识、赞美别人,可为什么不试着赞美一下自己,为自己打气呢?

  三、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金杯银杯不如别人的口碑”,听到这句话时总觉得有些荒诞,我们不是讲“事实胜于雄辩”吗?但读完郑校长的一段话,静心思考,确实如此,一位教师是否优秀怎么能够凭几节演练千遍、反复作秀的公开课或“一把剪刀走天下”的论文来盖棺论定呢!如果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学生、你的学生家长都口口相传地赞美你、敬重你,那么你就有了好的口碑,你的工作肯定也很出色。而要想做一个口碑很好的教师,更有甚者,想在别人心中树起一道丰碑的教师,郑杰校长认为,办法有很多,道理却只有两条,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二是要做受人欢迎的人。那么如何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呢?具备四个特点:一是热情,二是真诚,三是善良,四是宽容。一个热情的人、真诚的人、善良的人,宽容的人,一定是受人欢迎的人,受学生欢迎,受同事欢迎,自然也就受领导欢迎。你到处受欢迎,就会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就有了好口碑,也就成了名碑。我觉得,在教师这个行业,也许“金杯银杯”真就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口碑”。看来,今后的生活应把学*放在第一位,“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让自己活的美丽而开心。

  掩卷长思,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到处闪现着郑杰校长的深邃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走过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别样”;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见云雾”;第三重“看山,依旧是山”。“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进”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说”。炎炎夏日,手捧此书,思考、阅读、写作,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后的第三次重读。

  第一次读: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2年,学校教导主任送来此书。那时的我,初入教师行业,黄毛丫头不知事,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涵义。但不能忘记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好的教育场景:在碧波荡漾、姹紫嫣红的春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去郊外踏青,与孩子们共同记录蝴蝶飞舞的痕迹,呼吸青草的气息,感受泥土的温润,抚摸泛青的树皮;在漫雪飞舞、玉树银花的冬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读诗歌,排练剧本,大家都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心灵喜悦中……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这样的生活,质朴、简单,看山是山。只是那时的我,能力和见识都未能撑起这样的渴望。

  第二次读: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大概是在工作后的第7年了。记得当时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洒洒写下了3000多字,只为纪念重读的意义。“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记”“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无数提纲挈领的话语,无不萦绕耳边,时时激起我对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见”和“启发”。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样子;启发生命,启发生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读:看山,依旧是山

  第三次读《给教师的建议》是今天。对于一个有着11年教龄的教师,重读是一堂课。第三次读,读到的不是话语,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伟大的爱。我称之为“热爱”。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是我从教以来,感受到的最为纯粹的、最为朴素的、最为单一的,似乎还带着些宗教情怀与信仰的无关宏旨,却足以支撑教师走完教育人生炙热的情感。无以言表,唯有摘录,附上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让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标准。学校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让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利,不能心浮气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静静等”的过程。教育是“种植花木,不问花开”的优雅艺术。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质量负责,而不为一时显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这让我明白:教育面对的个体是生命,是有着创造、有着发展、有着无穷希望和未来的人的生命;教育者应该看到人性,为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义,活着更快乐而存在。教师应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学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去做。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但同时,教师还应当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在对你的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要作处理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让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绪,后处理事情。控制情绪需要艰难的挣扎,但灭掉愤怒之火的永远不是火,而是以柔取胜的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让我明白:教师不可以不读书。教师不读书,不可引导学生增长见识;教师不读书,不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读书,不可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引导学生感受人间*。教师不读书,岂能要求学生读书?因为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教育。

  ……

  看山,依旧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终是“大道至简”,无法一一罗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读十余次,或是多少教龄,读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满怀激情地站在讲台上,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要感谢这本书,感谢这位伟大的教育先贤。涓涓细流,漫漫教育路,总有新鲜的血液。也许我穷尽一生,无法抵达教育的尽头,但我会警醒自己:慢慢走,静静爱。选择爱,将爱进行到底;选择教育,为最初的爱。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 (菁华5篇)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许多教师终其一生,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能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仅从下面几个从该书中列出来的目录来看,就很能给人以启示: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怎样学*别的教师的经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原来,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简单地重复“教书匠”的工作,而是在创造性地工作,他对工作有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有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将教研科研一体化等等,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很多做教师的,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没有工作热情,越干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一个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怎么会是一个好教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假期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从责任两字做起。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呢?

  一、在听课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工龄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而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所以听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丰富经验的重要学*方式。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课都有他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我们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多发现长处,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或推广交流,促进专业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它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作用。”这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学*他人经验的同时,要进行反复的琢磨。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他说:“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许多年前学校要求我们手写个人自修笔记,倡议老师们写写自己的随笔,一直到现在的电子博客,我们学校的教师大多都在坚持写随笔,这和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的教师日记可以说异曲同工。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其用意在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作为教师,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将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而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所以听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丰富经验的重要学*方式。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课都有他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我们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多发现长处,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或推广交流,促进专业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它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作用。”这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学*他人经验的同时,要进行反复的琢磨。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本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明灯。

  通过几天的阅读之后,我觉得这本由B.A.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杜殿坤编译的《给教师的建议》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中这100条朴实但充满现实意义的建议,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聆听的,因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对你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工作负担十分有效的建议,我看了此书之后,学*并感悟了很多很多。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专门面对教师的实用教科书,书中提到了教师怎么处理跟学生的关系、怎么安排自己的教学时间以及怎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法,书中所安排的场景跟面对的角色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在碰到的,所以在当作者每提一条建议的时候我就能回想我*时在生活中所碰到的类似的情况及自己的解决方法,在看了整篇的解释之后我又时常在想自己的解决方法到底跟作者的差距在那,我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悟,我现在要做的又是哪些。书中还提列了许多跟教师的个人*惯有关的话题,比如: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应该严格的把握自己的课余时间,尽量别浪费自己宝贵的私人时间,以求在教学上能有个全新的突破,书中许多建议都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而来的,所以很适合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教育,因为我们刚踏入这个行业,要走的路还能长,要学*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所以个人觉得这样的好书就好比一本人生的指导书,在漫长的教育路上当我迷失方向的时候我能用他来做我的指明灯,给我正确的解决方法,使自己少走弯路,给自己跟学生一条永远只有前进的路可以走。

  具体的来说我感觉这书中的三条建议给我留下了最最深刻的印象,我想在这里提提我的感受和对书中良好建议的领悟,

  1、书中的第33条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书中讲到:“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其实要做的事情很多,但首先像书中所说的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觉得书中给出看3种类型的书的建议是非常的有效,那具体哪3种书呢?

  (1)关于你所学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能让自己一辈子受用,我觉得在教书的生涯上这种类型的书都是好书,因为这三种书无论在心理上还是技能和思想上都有了提高,这正是年轻教师最欠缺的,作者在这点上可谓眼光独特,很有可建性。

  2、书中的第50条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我们感到许多学生一种不好的做法(我们时常在看到),对于那些作为概括性的东西的本源的材料,本应当加以深入思考的,学生却在背诵它,结果使自己的记忆负担加重,以至在学生的头脑里,连那些为了进一步顺利学*而必须记住的材料,也无法保持,这样必然有事倍功半的结果。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呢?

  书中讲的很明白,那就是正确理解教科书内容的重要性,而不是死记硬背,有些东西理解了效果就远远要好于背的,因为一个从意思上进行了理解,一个只是对文字的理解,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我觉的我们应该像书中所指的(我对这点很赞同)让学生知道“理解”的重要性,因为理解了,在碰到相关问题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很快出现你所想要的一切,所以请教师跟学生们注意在解决问题上理解问题才是关键。3。书中的第77条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其实像我这样的数学教师时刻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在一道数学题面前,有些学生能很快的把题目做出来,有些学生却不知所措。在这些解不了数学题的学生里我想大概就存在着像这本书中所说的两种情况,一是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关系,没有成为他的思考源泉。另一种是在他的记忆里一些基本的算式公式、转算关系他都没记住,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对各个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第一条存在问题的学生,我们就要进行碰到的事情来举列说明,而不是一味的叫他背公式,死记公式;对第二条有问题的学生,我们就要对他细致的进行公式的讲解,让他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去记住它,这样学生就能灵活的使用公式了。在这样相对性的解决问题办法上,我们学生的成绩肯定能够更上一个台阶,而需要教师做的是给学生更多自己领悟的空间,在一段时间之后你就能看到学生有了质的飞跃。

  书中科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在各种建议下作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每一个教师成为好教师。教师作为学生的启明星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书中的条条框框就是一个很好的规范,让我们记住它,理解它,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秘诀。

  闲暇中,我有幸拜读了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虽然现在正值新课程改革之际,似乎这本书的出书时间并不符现代教育潮流,但它却给我的收获颇多,感触颇深,使我受益匪浅。文中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如一汩汩清泉、一丝丝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文中的这段话深深影响着我,他说“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而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也许有些教师会抱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教学工作整天忙得团团转,身体已筋疲力尽,哪有时间腾出来读书?”对此,我也有同感。但我想只要我们自身把自己当作学*的主人,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计划、学*计划,总是能挤出时间来的。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古人云“善读之可以医愚”,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读书是很有必要的。读书不光要读所任学科的有关书籍,还要读学科以外的书籍,要做到博览群书,因为现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学科以内的知识,现代课程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敏锐的思想,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熠熠生辉。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于他广泛阅读的缘故吗?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备“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其次,我认为想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虚心向他人学*,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在文中所讲的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苏霍姆林斯还教我们怎样学*他人的教育经验,他告诉我们,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首先意味着:要理解一件事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学到别人的经验。他说,学*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应当取得某种信念。因此,学*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完全照别人的办法教,按照别人的办法教,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如别人的,它需要自己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当然还需要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当然学*优秀经验并不是光学*他人的教学经验,还要学*他人的班级管理经验,想想为什么别的班级教师在与不在都一样,一样地秩序井然,而自己的班级就逊色多了,这就需要自己向他人学*,要向许多有教学管理能力的教师学*,学*他们的管理经验,治理之道,然后在自己的班级中进行全面了解,把这些经验进行筛选,选取有价值的经验在班级中运用,并不断地摸索、研究,最后找到最适合管理自己班级的有效方法。学*别人的管理经验,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只有管理好班级,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书中还有许多我们还需要学*的教育思想理论,如“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教给学生观察”、“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对待学*有困难的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样写教育日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最差的学生”、“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助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闪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努力学*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一、读“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有感。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

  二、读“顺乎人性是最美”有感。

  在这条建议中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在教育民主化*民化的今天,不应再将教师的职业神圣化,也更应告诉所有人:每一个教师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首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当老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像个老师。其实你无须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就尽情地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是你最美。”这使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一个老师能把他自身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那是他最成功的教育。扪心自问,我留给了学生什么?我又为学生做了什么?在读了作者的另一条建议“为了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后,我深受启发。

  三、读“为了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有感。

  作为校长,作者不仅为他的教师搭建“幸福的三层楼”努力,而且提出教师应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作者提出教育本身的意义并不是培养领袖、科学家、企业家等有身份的人,教育必须要为学生的人生幸福服务,尤其是为当前的人生幸福服务。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个个阶段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阶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许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于他童年的不幸与受到的伤害。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应该为我的学生童年时代的幸福服务。我想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正确的幸福源泉。对那些乐于学*、擅长学*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各种学*更多知识的机会,让他们不断获得学*成功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对于学*困难的学生,就要分析他们学*差的真正原因:是学*态度的问题就要及时帮助他端正学*态度;是学*能力的问题,教师除了不厌其烦地提供帮助外,更应引导学生寻找另一条到达幸福的道路。譬如,有的学生在绿荫场上寻找到了幸福,有的学生在歌舞台上寻找到幸福,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为何还要在学*上苛求他们取得同样的成功呢。诚如作者所说:“我们要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处境,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成为孩子们学会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力的守望者”。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给教师的新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

  看了《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在结合螺小开展的读书交流活动,深有感悟。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牢记犹新——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提高教师角色的转变的重要途径学*心得体会,

  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越困难,他在学*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

  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由前苏联作家建议,从多个角度对如何当好一名教师进行了阐释。本书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提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该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实际上,苏霍姆林斯基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孩子没有智力差别,没有优劣之别,有的只是我们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在书中,苏霍姆林斯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还表现在教师教学的“因材施教”上。而要做到此点,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此外,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作者谈到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是:“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船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从教师采取的态度,轻轻,独木船等,可以看到教师是多么注意运用巧妙的手段来教育引导学生,同时既体现对学生的理解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的如此举动对促进良好的师生互动和情感建立是多么重要。又如,作者在谈到关于学生的学*兴趣问题时说,“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细细琢磨,作者的策略在今天的教学中,也显得如此正确。

  的确,我们应该让儿童成为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中需要教师的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的这种愿望。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好问、好探究这一特性,教师要努力扮演学生学*过程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

  这个学期我一直用闲暇时间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作者的很多观点和看法我非常认同,接下来我就“学会倾听不容易”这一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今年我在教毕业班的同时还肩负着三年级二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六年级的课堂安静而有秩序,可是一到三年级的课堂,就让我束手无策。每次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后,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争先恐后,个个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但手举得老高,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我!我!”当老师喊别的同学发言时,他们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或悄悄地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窃窃私语,说些与问题毫不相关的话;或急不可耐,没等别人说完,就跳着喊着举起了手……真正能坐着倾听别人讲话的孩子不多。课堂可真是热闹,我想这似乎也和小孩子们好动的天性有关吧。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惯呢?

  1、让学生懂得倾听。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告诉孩子们倾听是对老师和发言的同学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当同学发言时,注意力要指向发言者,不随便打断,不嘲笑、不起哄。我们自己发言时是不是也想让同学们静静地听呢?学生听了我的话后,有了一点改变,可是还不明显。

  2、设计小组,为表现优秀的小组加分。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最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我给学生进行了分组。每次小组有同学答对问题,加一分,表现优秀的时候加一分。一旦有同学做小动作或者随便说话就会被扣掉一分。这个办法很奏效,那些爱动爱说的同学,慢慢地收敛起来,课堂渐渐变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3、增加复述游戏。

  三年级的英语课本较多的是对话的练*,以前别的同学在表演对话时,其他孩子们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听。后来我想到,在一组对话进行过后,我提出问题。比如:A: What would you like ? B:I’d like some apples and watermelons。 我就以上问题提问:What would B like ?孩子们根据自己听到的结果,如果复述正确,就能为自己的小组加分。所以先在只要有对话练*,我就结合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口语以及听力能力。

  在培养孩子们倾听的时候,我自己也养成了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惯。郑杰校长说:“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倾听更是一种美德。”愿我们都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当我拿到这本沉甸甸的名字为《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的书的时候,翻开第一页,第一句话映入眼帘:“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看到这句话,我感觉很别致,作者非常的谦逊,从而吸引了我。于是我静下心来慢慢地品味了这本书。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属于教育随笔,是由上海市北郊学校“另类”校长郑杰所著,之所以成为“另类”是因为他用3年的时间,将一所薄弱的学校改变成一所声誉高、生源足、经济好的学校,道理只有一个:只有将各种理论提升为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的校长才能办好一所学校。郑杰的另类也是因为他有独特的思想,有独特的办学理念。他善于观察、分析、思考和写作。

  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在于它的朴实的语言,以及发生在我们教师身边的事实为案例,并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些建议。全书四个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慧语连连,充分体现此书的精神底色,它像一声断喝,唤醒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重在阐释教师发展与学校建设方面的话题;“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论述教师应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者”则是从职业化的崭新视角深入剖析教师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做一名成功的教师这一话题,颇具新意。四大部分一百条建议,融汇在一起,让我感受颇深。

  下面我就本书中印象尤其深刻几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应享受生活,放松些、再放松些

  看到第4条建议中“教师应享受生活”与77条“放松些、再放松些”看到这些话,感受颇深。当我们*静下心来,让整个心态放松下来,静下心来仔细一想,作为教师真的得让我们自己活得这么累吗,安排完工作的时间后就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吗?

  就像郑校长谈得而言,对教师而言,享受生活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素里再*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当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只能说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是我们教师自己。如果不能阻止自己卷入纷争之中,如果不能时时去寻求生活的真谛,如果不能训练自己的感官已发现生活的美,那么我们只能被生活抛弃。一旦我们被生活抛弃,那么,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所教的孩子们鄙视。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不像初中、高中老师那样整天有着升学的压力,有批改不完的作业。与我们每天打交道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朝气蓬勃的孩子!我们应该受到孩子们的感染,去认真享受每一天,晚上静静的坐下来,端上一杯咖啡,来美美的享受今天孩子们快乐事情,将感慨、反思细细的记录下来,作为一种享受。而回想一下自己,每天总是忙忙碌碌、除了工作根本安排不好自己的时间,工作时尽量维持精神饱满的状态,回到家就像泄了气的气球满脸倦容。所以我想,学*郑老师那样,应调整好心态,将教学看成是一种享受,中间充满无与伦比的乐趣;把孩子们看成是自己的伙伴,朋友,因为他们中间充满无限的童真。把学校看成是娱乐场所,来学校一天那就是在体验生活带给我们的愉悦!

  二、学会倾听不容易

  我们每天都在听,但是不一定是在倾听。“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而我们作为小学老师,工作比较琐碎,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忙碌,学生跑过来对你说这说那,他语言总是表达不清楚,说半天还没说完,而由于正忙,有时根本听不到耳朵里面去,总是说:“好了好了,老师知道了,忙完了再说!”其实感觉孩子们说的只是小事,根本没听的很清楚,而真正忙完了,又将这件事给忘了,好长时间才想起来,总是觉得愧对她们。

  还记得我听过一次礼仪讲座,其中在谈到如何与人沟通中,有一点给我印象很深,那就是:当别人在和你说话、沟通时,无论事情的大小,你都应当眼睛温和的面对对方,这是最起码的礼貌,是对别人的尊重。因为这证明你是在认真的倾听对方的讲话,相同,别人肯定也会因为倾听的力量非常诚恳的与你交谈、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和爱戴。认真倾听不仅表现出的是你个人能力素质,更是一种美德!

  在教师学会倾听的同时,也要教学生学会倾听。人的一生所能学到的知识,不可能都从书上学得来,很大一部分是向别人学来的。在幼儿园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一位小朋友在认真的回答你的问题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总会把手举的高高的: “老师、我会,我会”。从中可以知道,学生没有很好的倾听*惯,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想必须要教师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逐步帮学生养成倾听的好*惯。

  三、教师要继续学*

  每个人都有很多条不学*的理由,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读书学*的理由只有一条,那就是如果不学*,则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郑杰老师说:因为如果教师不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一旦教师停止了学*,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而且,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因此,读书学*可能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能使学生亲*呢,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更具有魅力。

  虽然现在我们从事的是小学教育,不会有太大的教学压力,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但是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不仅智力提高,而且创造性极强,经常会问老师:“为什么?”如果不了解,总是会被孩子们给问住,不知如何解答。还有,现在发展比较快,如果老师总是从前的一套教学法,显而根本不适合当前的教学情形。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该多学*、看书。不仅要观看、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还应该既积极的思考,探索,发现自己的短处,及时调整。教师继续学*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将会终身受益。老师是孩子们的榜样、模仿得的对象,所以如果教师要养成继续学*的好*惯,给学生树立学*的榜样,相信对孩子的以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

  从《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我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教师是为着自己,为着自己的幸福而工作的。感悟还有很多,我想读书的快乐不是读了多少本,关键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对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在读完后自己思想的升华。如果你在孩子们身上倾注了感情,那么我们便会因为爱而感到无比的幸福!

  寒假转眼即逝,细细思量,留下了的除了家人朋友相聚的那份温馨快乐,还有存在心底的那份收获——忙里偷闲拜读了“另类校长”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完全篇,掩卷而思,正如他自己在此书开篇所言:这是一本无害的书!他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选择多了一份安慰,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追求。现将读书体会归纳如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老师。

  始终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一直在心底深处维护“师道尊严”,于是乎在孩子们面前,我一直高高在上,无所不能。希望自己的学生惟命是从。看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已是头涔涔而汗淋淋了。孩子慢慢大了,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

  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原是郑杰写给他们学校教师的,这又可想见他是一个多么有责任感的校长。但全书更是对处于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处于课程改革波峰浪尖的教师忠肯的建议。它不违避现今教育的弊端,蹲下校长并不伟岸的身躯,和教师直面困惑,寻求希望。

  此中建议,你会感受到,你在真诚的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被帮助,而不是受支使受指责。真诚又充满了精神气,善意又充满了鼓动劲,灵动又充满了人性化。从他身上我更多看到是责任。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教师。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石,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一旦自己停止了学*,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

  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方式吗?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过程中教师具有学*的主动权和自*。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

  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使他们在群体学*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性很强,如果离开教育教学实践,只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如果说学生是在为“明天”而学*,那么教师就是在为“今天”而学*,这是现实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在学*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找出驱动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经过这种分析,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形成更明确的认识,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更优化。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这就使得他的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四、一丝困惑:

  读完此书,深感建议很有道理,令人有眼明心亮的豁然感,但当你想捧着它付诸行动时,又会迷茫起来,不知从何做起,从何入手。没有一章一节告诉你,你可以这么这么做,你应该怎么怎么走。他像高深的法师,谈经说禅,却又不指手划脚。一切尽在你的悟性中。

  所以,读完此书如我等智质*庸者,还是有不满足感,毕竟道理上的明了、理念上感悟、理论上的提升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此中的环节更关键,更需要专家的“建议”。

  建议诸君若有机会,浏览此书,其一“开卷有益”,其二“本书无害,不妨一读”。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 (菁华5篇)

  第一,内容全面而又清晰。

  这本书是将原书的两册合并而成,是一本沉甸甸的“厚书”。它囊括了学生与教师、上课与下课、劳动与学*、时间与知识等各方面的问题,内容充实。它又将这些内容用一百个小标题分别标注,每一条谈一个问题,相互割裂而又有机统一。比如说,它的第2条建议谈到,“教师的时间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结尾时它指出,“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紧接着,它的第3条建议就谈了“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就这样,它在追求完整性的同时注重独立性,把一本厚书变成了一百篇小文章,让读者倍感轻松。

  第二,见解通俗而又深刻。

  作为一本教育著作,理论的表述是及其重要的。而这本书与其他教育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理论分析十分精辟,但通俗易懂,而且都是由生动的实际事例揭示出来的,对读者在教育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幼教之友《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比如说,在第19条“对学*有困难学生进行智育”的问题上,它根据很多教师要求后进生只读教科书,甚至只背书不思考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那是完全错误的。”“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然后,它用一位姓特卡琴柯的优秀数学教师的成功事例佐证了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

  第三,语言朴实而又生动。

  追本穷源,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它富有独特的幽默,但在杜殿坤先生的编译下,它同样具有了语言的朴素美。比如说,在第14条建议的开头这样写“民间教育常说‘复*是学*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试问,这么朴实的词语,这么经典的比喻,我们又能在多少教育著作中见到呢?再比如说,在第76条中论述怎样对待学*有困难的儿童时这样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发展……”类似深入浅出的文字在本书中比比皆是,极便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阅读这本教育著作,正如向名师学*,又如和同事交流,轻松而又愉快。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着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如果学生没有学*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感受颇深。他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作为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实,学生学*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只需5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花半个小时以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

  对后一种孩子应以特别的关照,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设计出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情景,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他认为不存在什么对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啊!在学*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经典论述,对于这一点我感触很深。

  在我的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能动性、个性化注意的不够,尤其是大师文中提到的分层教学法、分层作业法,我在教学中很少运用,觉得麻烦,大量的时间是在对一部分学生讲课,而对于学*没有困难或是学生困难的学生关注不足。由此,使我想到教师角色的定位,不应是固定的,在适当的时候,把指挥棒也交给学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主体,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参与学*,而且都有机会参与学*有关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因此,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应给学生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会促进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因为班里也有遮这样的一些“大将”,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比如在给一些后进生布置作业时,也减少了阅读、写作方面的作业,但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我想,我做不到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养有关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数时候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读着《给教师建议》这部教育著作,并不断地把其理论和精华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样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给教师建议》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它真正能够让我掩卷沉思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因为,苏霍姆林斯基,他正像一面镜子,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我想,当你了解他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他的卓越成就,你也同样会产生敬仰之情,他可以是良师也是益友,他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相信每一位爱教育的人,都会爱上这本书的。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走过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别样”;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见云雾”;第三重“看山,依旧是山”。“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进”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说”。炎炎夏日,手捧此书,思考、阅读、写作,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后的第三次重读。

  第一次读: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2年,学校教导主任送来此书。那时的我,初入教师行业,黄毛丫头不知事,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涵义。但不能忘记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好的教育场景:在碧波荡漾、姹紫嫣红的春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去郊外踏青,与孩子们共同记录蝴蝶飞舞的痕迹,呼吸青草的气息,感受泥土的温润,抚摸泛青的树皮;在漫雪飞舞、玉树银花的冬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读诗歌,排练剧本,大家都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心灵喜悦中……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这样的生活,质朴、简单,看山是山。只是那时的我,能力和见识都未能撑起这样的渴望。

  第二次读: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大概是在工作后的第7年了。记得当时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洒洒写下了3000多字,只为纪念重读的意义。“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记”“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无数提纲挈领的话语,无不萦绕耳边,时时激起我对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见”和“启发”。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样子;启发生命,启发生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读:看山,依旧是山

  第三次读《给教师的建议》是今天。对于一个有着11年教龄的教师,重读是一堂课。第三次读,读到的不是话语,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伟大的爱。我称之为“热爱”。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是我从教以来,感受到的最为纯粹的、最为朴素的、最为单一的,似乎还带着些宗教情怀与信仰的无关宏旨,却足以支撑教师走完教育人生炙热的情感。无以言表,唯有摘录,附上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让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标准。学校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让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利,不能心浮气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静静等”的过程。教育是“种植花木,不问花开”的优雅艺术。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质量负责,而不为一时显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这让我明白:教育面对的个体是生命,是有着创造、有着发展、有着无穷希望和未来的人的生命;教育者应该看到人性,为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义,活着更快乐而存在。教师应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学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去做。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但同时,教师还应当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在对你的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要作处理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让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绪,后处理事情。控制情绪需要艰难的挣扎,但灭掉愤怒之火的永远不是火,而是以柔取胜的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让我明白:教师不可以不读书。教师不读书,不可引导学生增长见识;教师不读书,不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读书,不可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引导学生感受人间*。教师不读书,岂能要求学生读书?因为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教育。

  ……

  看山,依旧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终是“大道至简”,无法一一罗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读十余次,或是多少教龄,读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满怀激情地站在讲台上,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要感谢这本书,感谢这位伟大的教育先贤。涓涓细流,漫漫教育路,总有新鲜的血液。也许我穷尽一生,无法抵达教育的尽头,但我会警醒自己:慢慢走,静静爱。选择爱,将爱进行到底;选择教育,为最初的爱。

  本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阐述了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感受颇深。

  一、教师的语言方面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课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1、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对语言的敏感性,是促使学生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2、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

  3、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语言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境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教师的语言修炼时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达清楚明白外,就是怎样表达的更生动形象,恰到好处。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的。

  二、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静心才能*心,心一*,生活、工作就会是另一种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三、经典语句

  1、优秀的老师从来都不会和学生比试谁的力量更大。

  2、惩罚学生的根据是他们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而不是你个人的精神状态。

  3、很多时候,学生们之所以被不公正地对待,就是因为还没有见到他们,老师就已经受到了“警告”而对他们抱有偏见。

  4、每一个错误都是学*和提高的良机。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很多错,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够以此为鉴,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学到有利于自身提高的东西。

  5、教师并不是一门精密科学,所有的老师都应该保持一种勤学好问的状态。

  6、学生们不会永远都听你的话,可是却会一直模仿你所做的一切。所以,请确定你的言谈举止能为他们起到一个积极地、良好的模范表率作用。

  7、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天赋、技巧、有点和梦想。但是我们却常常让他们变成别人。

  8、微笑是获得学生信任的最快的途径。微笑具有感染性。

  9、老师的影响力是永久的,他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力会在什么时候消散。你要记住,你的点点滴滴都将决定学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不仅一时,更是一生。

  10。*庸的老师,说教;好的老师,解说;更好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6)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菁华5篇)

  幼儿老师每天面对着三十多个孩子的吵吵闹闹声,常常一天下来觉得身心疲惫,喉咙更是变得嘶哑,于是怎么让自己不累,轻松地来带着这些小家伙们学、玩自如,是我们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当看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样一段时,不禁让我有豁然开朗地感觉。

  “常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运用幼儿感兴趣的形式,寓教于乐,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经验证明,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将要求和相关常规要领渗透在富有情趣的儿歌中更易让孩子接受,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的确如此,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幼儿园里都会表现出自己个性的一面,如果老师一味以“不可以这样……”“不能做……”不如稍稍改变一下说法如幼儿走路时不妨说:“小小猫走路静悄悄,不推不挤慢慢走”;幼儿入厕洗手时可以说:“轻轻打开水龙头,小小肥皂擦一擦,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一搓,轻轻水冲一冲,小水池里甩一甩。”这几句朗朗上口的儿歌很形象地让孩子们知道了洗手的程序,以及避免了他们长时间的玩水的行为。当每天午睡时,与其说“不能讲话,闭上眼睛”,还不如说:“轻轻闭上小眼睛,不吵不闹休息好”在老师用儿歌的形式来提醒幼儿遵守这些常规,幼儿不仅能接受,更能明确正确的行为,当这些儿歌成了约束幼儿的某些行为时,那么我们老师在带完一天下来就会变得轻松自如。

  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的,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耐心引导,与其埋怨他们的不懂事,不如发挥一下我们的语言智慧,寻找一些适合他们,也能够他们接受的语言指令,相信我们会越来越轻松地面对一天的带班!

  前段时间读了《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数学教育》这本书,感想很多,收获很大,很多疑惑豁然开朗,一时之间,无法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和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以苛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工作,永远都要牢牢记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事教师这门工作,必须勤勤恳恳,不容懈怠,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以这101条建议,来提醒自己。

  这学期刚好我们也对数学情境化活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研究,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中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尤其是我们小班段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由活动的愿望强烈。他们的认知范围在扩大但此时他们心中的概念是具体的,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那些生动、有趣、形象的材料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有使幼儿形成的知识体系与情景融洽,才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参与活动的欲望,并在主动活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书中指出“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更要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来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学*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确,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毫无不在,数学教学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数学、学*数学、运用数学,开展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比如孩子来园后,利用晨间谈话时间,引导幼儿来看看今天来了多少小朋友,男孩子有多少人,女孩子有多少人,通过统计增强了幼儿的数*用意识;幼儿进餐时,我利用分餐活动引导他们去发现众多的一一对应关系;玩水游戏时,我为幼儿提供不同形状的器具,引导他们感知容量的守恒;幼儿整理玩具时,启发幼儿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摆放等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的概念。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无时不存在着数学知识,无处不存在着数学内容,我们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将幼儿零碎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完整的发展。在家里让家长朋友引导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鞋子的号码、体重、身高,家里的电话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

  书中建议“数学教育与其它领域的渗透”。是呀,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对幼儿来说,对他们进行各种知识教育都是粗浅的基本知识,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领域教育对数学教育起到补充和促进作用,让幼儿不但能从其他领域中*得数学概念与技能,或从数学领域中*得其他各领域的重要概念,而且也能运用数学其他领域,或在数学中运用其他领域知识。比如:在艺术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其实在艺术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使幼儿在音乐声中放松心情,以愉悦的情绪接受知识,也同时会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特征,体验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次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在有些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数学的知识,让幼儿在学*语言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数宝宝游戏”中,让幼儿根据教师手中的文字及相对应的图画卡片,说出是什么,并用儿歌念出来,(“四”:你拍几呀,我拍四呀,四只小孩坐飞机),可以和同伴一起,边做动作边念儿歌,然后,让幼儿找出“四”相对应的图画配成一对,成为好朋友。还会念“拍手歌”及做出相应的动作。另外,还学会了1~10的数字,以及学会图文一一对应的数学知识。所以说,在语言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语言气氛中学*数学,感受数学,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老师的我更应该注重幼儿每一天的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环节,让幼儿在熟悉的情景中有意无意地亲*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利用幼儿生活经验相贴*的情景去刺激幼儿的数学思维,将幼儿园数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互为整合,使孩子从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构建数学概念。

  一、读“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有感。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

  二、读“顺乎人性是最美”有感。

  在这条建议中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在教育民主化*民化的今天,不应再将教师的职业神圣化,也更应告诉所有人:每一个教师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首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当老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像个老师。其实你无须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就尽情地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是你最美。”这使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一个老师能把他自身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那是他最成功的教育。扪心自问,我留给了学生什么?我又为学生做了什么?在读了作者的另一条建议“为了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后,我深受启发。

  三、读“为了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有感。

  作为校长,作者不仅为他的教师搭建“幸福的三层楼”努力,而且提出教师应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作者提出教育本身的意义并不是培养领袖、科学家、企业家等有身份的人,教育必须要为学生的人生幸福服务,尤其是为当前的人生幸福服务。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个个阶段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阶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许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于他童年的不幸与受到的伤害。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应该为我的学生童年时代的幸福服务。我想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正确的幸福源泉。对那些乐于学*、擅长学*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各种学*更多知识的机会,让他们不断获得学*成功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对于学*困难的学生,就要分析他们学*差的真正原因:是学*态度的问题就要及时帮助他端正学*态度;是学*能力的问题,教师除了不厌其烦地提供帮助外,更应引导学生寻找另一条到达幸福的道路。譬如,有的学生在绿荫场上寻找到了幸福,有的学生在歌舞台上寻找到幸福,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为何还要在学*上苛求他们取得同样的成功呢。诚如作者所说:“我们要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处境,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成为孩子们学会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力的守望者”。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这是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第一句话,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心灵对话”。读着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另类校长”郑杰深邃的教育思想,它读起来非常亲切,并不像其他的教育专著那样处处都是大道理、空理论,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总结出问题症结的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中,其中的几个部分带给我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吸引学生自愿到学校来,这只是第一步,我们需要设法让学生到校之后,能勤奋努力地学*。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往往通过“逼”的手段让学生读书。这种逼的手段或包括批评、教育、帮助、指导、训练、体罚,或包括表扬、奖励、哄骗、引诱等能用上的、能想到的。这些手段都只是暂时的,我们需要的是长效的手段。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来找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对知识的亲和力,明白了知识的意义、学*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而且实现自己幼小的生命价值。

  二、教师要有自我认同感,切不可妄自菲薄

  。眼下,“一级校”、“示范校”很流行,很多的学校纷纷创建,我校也不例外。我想,王校长在给我们学校确定这个办学目标时,应该思索了很久。这只是个目标,其真正用意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踏踏实实干好学校的工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

  坦率地讲,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在外界心目中的学校形象并不怎么好。今天总结起来,我想原因在于:学校教职工并未真正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老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显得底气不足。这一点在教研活动时,与海南中学等外校教师接触中自然会流露出来,不敢发言,不敢讲话。老朋友或新朋友见面,相互之间往往会问,第一句,最*忙吗?你回答,忙呀,学生太差,教也教不会,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求上进不要学*,真不知教师怎么当好了。这样一回答,其实你是无心,人家拿着你的话稍加分析,就知道,你们学校学生很差,学生都不行,你们学校教师很苦很累,自然对你的学校印像不佳。接着他们第二问,工资待遇怎么样?你回答,好什么?跟你们完全不能比。这时你的回答也是无心,但别人就想,这学校创收那么差,条件很艰苦,这学校不行,学生又差,收人又低,不是薄弱学校是什么呢?学校品位肯定也差。第三句问,学校还可以吗?你回答:就那样,人那么多,乱七八糟。如果你再向别人抱怨几句领导怎么怎么无能,同事关系怎么怎么复杂,那行了,学校在外人心目中简直就一无是处了。朋友碰面,仅仅三句话,你已经为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打好了广告,一百多人每年碰到十个朋友,就是一千多条广告,这样子下去,学校真的不行了。

  我们*人喜欢谦虚。明明你的衣服很漂亮,总要谦虚一下,说:不行,便宜货。我们*惯于“谦虚”,殊不知,如果在外人面前说起自己的工作单位时,这种谦虚却渐渐地损毁着学校形象。郑杰校长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大谦虚恰恰是一种毛病。毛病的根子有两条,一是*惯性自嘲,人生态度不够积极,闲聊中十句话有七句是抱怨,抱怨环境不好,领导不英明,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二是不知感恩,对美好的事物不知挂在心上。”

  其实,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美好的事物很多,为什么不说说美好事物呢?我们正在学*宽容和、赏识、赞美别人,可为什么不试着赞美一下自己,为自己打气呢?

  三、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金杯银杯不如别人的口碑”,听到这句话时总觉得有些荒诞,我们不是讲“事实胜于雄辩”吗?但读完郑校长的一段话,静心思考,确实如此,一位教师是否优秀怎么能够凭几节演练千遍、反复作秀的公开课或“一把剪刀走天下”的论文来盖棺论定呢!如果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学生、你的学生家长都口口相传地赞美你、敬重你,那么你就有了好的口碑,你的工作肯定也很出色。而要想做一个口碑很好的教师,更有甚者,想在别人心中树起一道丰碑的教师,郑杰校长认为,办法有很多,道理却只有两条,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二是要做受人欢迎的人。那么如何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呢?具备四个特点:一是热情,二是真诚,三是善良,四是宽容。一个热情的人、真诚的人、善良的人,宽容的人,一定是受人欢迎的人,受学生欢迎,受同事欢迎,自然也就受领导欢迎。你到处受欢迎,就会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就有了好口碑,也就成了名碑。我觉得,在教师这个行业,也许“金杯银杯”真就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口碑”。看来,今后的生活应把学*放在第一位,“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让自己活的美丽而开心。

  掩卷长思,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到处闪现着郑杰校长的深邃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走过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别样”;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见云雾”;第三重“看山,依旧是山”。“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进”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说”。炎炎夏日,手捧此书,思考、阅读、写作,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后的第三次重读。

  第一次读: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2年,学校教导主任送来此书。那时的我,初入教师行业,黄毛丫头不知事,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涵义。但不能忘记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好的教育场景:在碧波荡漾、姹紫嫣红的春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去郊外踏青,与孩子们共同记录蝴蝶飞舞的痕迹,呼吸青草的气息,感受泥土的温润,抚摸泛青的树皮;在漫雪飞舞、玉树银花的冬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读诗歌,排练剧本,大家都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心灵喜悦中……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这样的生活,质朴、简单,看山是山。只是那时的我,能力和见识都未能撑起这样的渴望。

  第二次读: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读《给教师的建议》,大概是在工作后的第7年了。记得当时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洒洒写下了3000多字,只为纪念重读的意义。“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阅读是对‘学*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记”“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无数提纲挈领的话语,无不萦绕耳边,时时激起我对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见”和“启发”。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样子;启发生命,启发生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读:看山,依旧是山

  第三次读《给教师的建议》是今天。对于一个有着11年教龄的教师,重读是一堂课。第三次读,读到的不是话语,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伟大的爱。我称之为“热爱”。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是我从教以来,感受到的最为纯粹的、最为朴素的、最为单一的,似乎还带着些宗教情怀与信仰的无关宏旨,却足以支撑教师走完教育人生炙热的情感。无以言表,唯有摘录,附上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让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同一标准。学校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让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利,不能心浮气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静静等”的过程。教育是“种植花木,不问花开”的优雅艺术。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质量负责,而不为一时显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这让我明白:教育面对的个体是生命,是有着创造、有着发展、有着无穷希望和未来的人的生命;教育者应该看到人性,为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义,活着更快乐而存在。教师应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学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去做。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但同时,教师还应当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在对你的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要作处理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让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绪,后处理事情。控制情绪需要艰难的挣扎,但灭掉愤怒之火的永远不是火,而是以柔取胜的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让我明白:教师不可以不读书。教师不读书,不可引导学生增长见识;教师不读书,不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读书,不可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引导学生感受人间*。教师不读书,岂能要求学生读书?因为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教育。

  ……

  看山,依旧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终是“大道至简”,无法一一罗列。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读十余次,或是多少教龄,读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满怀激情地站在讲台上,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要感谢这本书,感谢这位伟大的教育先贤。涓涓细流,漫漫教育路,总有新鲜的血液。也许我穷尽一生,无法抵达教育的尽头,但我会警醒自己:慢慢走,静静爱。选择爱,将爱进行到底;选择教育,为最初的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