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9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8-16 22:18:47 读后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

  看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后,我领悟到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多看、多思考、多问一问为什么,贴*学生的心灵:

  一、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学生有耐心,就能仔细观察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这样,老师对问题学生的判断才更加准确。如果没有耐心,学生的问题行为只会变得更加的糟糕,并且这也不是老师希望看到的,这可能会导致老师的耐心进一步减少。反过来,如果老师对学生有耐心,会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原因,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处理思路也会变得更清晰,这将促进学生的问题行为的解决。而这结果是老师希望看到的,以后老师对学生也会更有耐心。结合我的经验来看,我觉得,耐心是问题学生教育的态度基础。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经验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学生,只要教师一急噪,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动。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问题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他们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老师若跟他们对着干,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疗,前提是教师要冷静。

  二、遇到事情多想为什么。

  *时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碰到问题,比如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按时完成等等问题时,老是抱怨,怎么办呢?却未曾去思考学生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为什么作业不按时完成,就象王老师分析的,不知道不听讲的原因和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怎么能知道对策?好好的反思了下,我想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更深入地去了解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所以,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先思考一下,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三、“只会责备别人,不会反思自己”。

  学生的学*问题是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总有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不注意听讲,上课走神,或者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玩些小动作,我们会责备学生不认真听讲,影响其他同学学*等等。或向班主任或向家长汇报这种状况,但我们没有很好的去想想学生为什么会出现种种问题呢?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在上课中的课程设计出了问题呢?学生发生状况,教师最应该做的应该是反思自己,而不是埋怨学生,埋怨家长,否则,教师本人的能力无法得到切实提高,工作还会继续碰钉子。

  所以在我的意识里面他们就是没有认真听我讲课,我上课的时候也仔细观察了他们,有时候也突然问他我讲了什么,他也能回答出来。原来这些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其实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是否在注意听讲,这就需要我们帮助他去分析一下自己的听讲姿态,让他们作一些小的调整。

  我想,教育是门科学,所以教育出了问题,我们还是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解决。这需要我们教师有良好的素质和科学的发展观,要冷静思考客观的处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2

  结束了忙碌的20xx年,1个月的假期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做一些自己想做又没时间去做的事。期间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对于我来说,学校里的各种刺儿头确实是非常的难缠。尤其是体育课又是在操场这样开放的环境,对学生的管理又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怎样能保持对学生的控制而又保证学生得到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一直是我脑袋犯愁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

  通过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我清楚的认识到,往往我对学生的认识,其实并不是客观的,而更多的带有主观化、情绪化。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更多的反应是指责,想用强硬的手段制止学生。但这样的管教往往都治标不治本,学生的坏毛病还会不断的出现。一些学生,我对他其实并不了解,却自以为是觉得很了解他,导致了对他们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教育,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一年级孩子,首先应该先充分的了解他,包括家庭,*惯,喜好等等,尤其是对于那些问题学生,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找出他们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通过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不同的学生。这就促使我要在新的学期要对我的学生更有耐心才能充分摸透他们。课下多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了解学生的一些日常情况,生活*惯,从而找出一些可能会导致其出现问题的因素,从而对症下药。我总结了3个不要与3个要,就是不要急于定论,不要急于指责,不要以暴制暴;要先了解情况,要对症下药,要讲清道理。

  根据学科特点,我主要对学生顶撞老师,严重的小说小动,不注意听讲进行了仔细的阅读。我发现,不同的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其原因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就比如学生上课不老实,总乱动来说吧,这又分好几种情况。有由于听不懂的,有早就会了的,有没有规则意识的,有自控能力差的,还有一种叫动觉学*的。对于他们的教育方式就必须要有不同。对于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首要目的是要让其了解规则遵守规则,而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他们了解应该怎样去做,却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教育他们的首要目的是帮助他们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果对于两种孩子的教育方式互换,就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了。

  新学期即将开始,我已做好准备与那几个小滑头打持久战,对于问题要静下心,仔细分析找出解决方法。冲动与永远都是最可怕的魔鬼。只有耐心才能磨*尖锐的棱角。

  员工手册读后感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读后感朗读手册读后感人体使用手册读后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3

  读完《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王晓春老师对学生那种负责的态度,深切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衷。如若不然,我想王晓春老师,不会这么细节的来区分问题学生,并且在问题学生的诊疗方面有这么深刻的见地。举个例子,比如他对问题学生的定义,在王晓春老师眼中,问题学生是指“品德、学*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眼中的问题的学生”,而不是“单纯因为智力问题而学*不好的学生”。我读的比较粗略,大致浏览了下全文,发现对待问题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相当复杂且严肃的事情。因为你对问题学生的方式和态度,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你可能会使他更有学*兴趣,也可能让他厌学。这个时候,老师怎么对待问题学生,就显得非常关键。

  一、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

  在王晓春的老师对问题学生和一般老师的错误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一般老师在处理问题学生缺乏一种耐心。在《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这一节中,王老师归纳了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在其中,第一条(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第二条(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和第四条(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都透出老师在对待问题学生方面缺乏耐心。而在问题学生的处理上,需要老师相当多的耐心。当学生有问题出现的时候,老师应该先稳住事态,不要着急做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老师需要来观察研究(行为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问题学生,来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行为。然后根据观察研究来提出假设,去验证学生的问题真正原因,进而采取合理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问题。最后,根据治疗的效果及时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诊疗并随时对其修正。

  在对问题学生的诊疗上,王晓春老师的心态和采用的方法都很积极。积极的方式,无疑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并能带动学生的学*兴趣。举个例子,在“动觉学*者”这类问题学生的诊疗上,王晓春老师的心态就很积极。王晓春老师并没有要求这类学生要像正常学生一样规规矩矩的上课,而是对其进行适当的约束,尽量少影响别人。这样的处理,就不会对影响学生的学*,但这样的处理需要老师有相当积极的心态。

  在问题学生教育上成功的老师,他们会对问题学生有耐心,理解问题学生,宽容对待问题学生……而,他们会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爱他们的学生。比如说,不是基于对学生的爱,而是一些功利目的,如涨工资之类的话,老师对学生的耐心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说耐心是问题学生教育的态度基础,那么爱就是问题学生教育上的不竭动力。

  二、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细节:

  在全书中,可以发现,王晓春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上进行了很详细的分类。而这种分类,是需要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细致研究,并对问题行为的细节进行把握的。比如说,王老师归纳总结了12种“顶撞老师”类型,这12种类型,是王老师根据“顶撞老师”这一行为的细节,归纳总结出来的。再比如说,王老师提出,老师应该通过观察学生表情这一细节来区别“临时顶撞”和“蓄谋顶撞”。临时的顶撞是突然的愤怒造成的,学生可能涨红着脸,一副不满、委屈的样子,还夹杂一些恐惧(小学生尤其如此),说话甚至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这是一种类似失控的状态。蓄谋的顶撞则不然,因为学生早有准备,可以看出他的表情相当镇定。

  而在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接触中,学生的问题细节通过老师自己的观察往往是不够的。老师往往要通过和其他学生甚至其他老师的交流来了解该学生的细节。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个打架学生的例子,那个义工如果单单通过观察的话,对于那个打架学生的了解肯定是片面的。但他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掌握了更多细节。进而判断出,这个学生缺乏了认同感,他渴望被其他孩子接受和关注。这样的判断,让他更准确的做出了处理,并成功解决了问题。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4

  一般说来,虽然我是名老师,但是不大愿意看教师专业相关的书籍。一来很多“专家”沽名钓誉,空谈理论,不懂一线教师的“苦”。二来每个老师碰到的学生都不一样,时间、地点、事件、人物都不同,很难借用专家们的方法。

  但最*忽觉自己的确缺乏理论学*,买了几本书,关于教学的,德育的,班级管理的,还有这本“问题学生诊疗”的。这本书是北京王晓春老师的著作,看完,受益匪浅,顿觉自己见识浅薄,看问题太简单粗暴。倒不是说王老师提供了多好的方法,而是王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触动很大。

  1、学会研究学生,尤其是对问题生的研究和诊疗。

  什么是“问题生”?王老师认为,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而是指品德、学*态度、行为*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当然,王老师不主张在定义上过分较真。

  通常,在我看来,学生的分类很简单,一种看成绩:成绩好,中等和成绩差。另一种是看性格:内向(安静老实默默无闻)和外向(开朗活泼或者吵闹型)。遇到个别“刺头”或者“出问题”的学生,来一个解决一个,工作很被动,从未去想过问题学生大概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以及有哪些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王晓春老师将问题生主要分成了五大类:

  ①行为*惯型问题生:“懒”。这一类学生突出表现在行为*惯方面,比如违反班级纪律,没有礼貌,马虎,迟到早退,一般没有品德问题,只是爱惹“麻烦”。教育这类学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坏性最大的还有纠正起来容易见效的毛病。逐一进步,不求立竿见影。

  *惯问题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师们一致认为“问题学生一般问题在家”。所以争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

  ②厌学型问题生:“怠”。这类学生品德也没多大问题,只是不爱学*,一谈学*就烦。不喜欢听课,不写作业。这类学生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是学*惩罚,比如罚抄,只会让学生更厌恶学*。关键是要找到厌学的原因,背景知识问题还是智力问题,基础差还是学*类型不适应(比如喜欢交流型学*,不喜欢被动听讲)。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么鼓励和给予信心、学*成就感。

  ③心理型问题生:“怪”。这类学生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狂躁,攻击性或者忧郁多疑,自残。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老师工作要慎重,以防守为主,注意沟通方式和对其他同学的提醒教育。避免太过主动而适得其反。

  ④品德型问题生:“坏”。这类学生不是简单的“淘气顽皮”,而是邪气。打架抢劫,偷窃赌博,不少人属于“边缘生”,价值观有问题,一只脚已踏入社会,与不良的社会分子有关。这类学生对老师本人的社会经验和战斗能力要求较高,尽量以稳定班级大局为主,稳住学生,不激化矛盾。当然必要时需给予纪律处分,甚至联合*等机构。

  ⑤“好学生”型问题生:“骇”。这类学生可能具有“双重人格”,“两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发出来,做出极端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学生关键在于不过分捧高他们,让他们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苗头,预防其崩溃,特别是出事后要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放松自己。

  以上是王老师的研究分类,不仅仅说内容予人启发,更重要的是刺激我自己要去学会思考和研究。

  2、遇到问题,多种假设,找到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举个例子,老师总会遇到不写作业,不交作业的学生。那么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认为是学生的学*态度问题,懒,不学,只顾眼前玩乐。而在王老师的书里,他给我们分析了学生不做作业背后可能隐含的六七种原因。

  还有学生顶撞老师,早恋,迷恋网络,不听课等十几个专案研究,每个专案(问题)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n条缘由。教师要做的不是凭主观意愿下判断,而是去调查分析,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怎么克服问题或减弱问题严重程度。

  在我看到一个专案问题背后竟然能分析出十几条原因时,我的内心是有受到冲击的。王老师的分析有实际的情感因素,也有科学合理的智力因素分析。这种“琢磨”精神的确值得我去学*。

  3、教师是人非神,不对自己定位太高,奢望完美解决问题。

  从问题生的分类和严重程度来看,有些问题已经不是教师一人之力能够解决的了,尤其是品德和心理型问题生。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心理很难很难,这个时候,我觉得王老师说的话太对了。教师应该以“稳住大局”,“维持得住”“消极防守”等策略为主,不要对学生甚至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容易造成“失败感”和“反效果”。

  在本书中,另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大意是: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我们老师通常都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大量精力在管理问题学生身上,而没有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提升上以及其他大多数学生身上。

  说来真心惭愧,我就是这类教师和班主任,总感觉“管理”占据我太多时间,和问题学生的“较劲”太多,教育教学呢?自身专业素质呢?应该改过来了,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水*的提升和其他学生身上,也许反而能促进班级良好的学*氛围建设,减少问题生问题呐。

  4、为人师,勿计较太多,“事实第一,态度第二”。

  在“顶撞老师”这块专案上,王晓春老师说教师应该坚持“事实第一,态度第二”。不要抓住学生一时气愤下的不当言语和不礼貌态度不放,而是要重点关注事实,理清事实,就事论事,让学生“心服口服”。

  这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我也曾生闷气,觉得“寒心”,就因为学生态度不好。如果说,当我们怀着“研究”的目光看待学生,去思考分析为什么他们态度不好,背后的事实才是需要我们冷静去核对的重点,克服了背后的困难,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做错了才能真诚道歉,态度自然不再是问题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5

  一般说来,虽然我是名老师,但是不大愿意看教师专业相关的书籍。一来很多“专家”沽名钓誉,空谈理论,不懂一线教师的“苦”。二来每个老师碰到的学生都不一样,时间、地点、事件、人物都不同,很难借用专家们的方法。但最*忽觉自己的确缺乏理论学*,买了几本书,关于教学的,德育的,班级管理的,还有这本“问题学生诊疗”的。这本书是北京王晓春老师的著作,看完,受益匪浅,顿觉自己见识浅薄,看问题太简单粗暴。倒不是说王老师提供了多好的方法,而是王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触动很大。

  1、学会研究学生,尤其是对问题生的研究和诊疗。

  什么是“问题生”?王老师认为,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而是指品德、学*态度、行为*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当然,王老师不主张在定义上过分较真。

  通常,在我看来,学生的分类很简单,一种看成绩:成绩好,中等和成绩差。另一种是看性格:内向(安静老实默默无闻)和外向(开朗活泼或者吵闹型)。遇到个别“刺头”或者“出问题”的学生,来一个解决一个,工作很被动,从未去想过问题学生大概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以及有哪些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王晓春老师将问题生主要分成了五大类:

  ①行为*惯型问题生:“懒”。这一类学生突出表现在行为*惯方面,比如违反班级纪律,没有礼貌,马虎,迟到早退,一般没有品德问题,只是爱惹“麻烦”。教育这类学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坏性最大的还有纠正起来容易见效的毛病。逐一进步,不求立竿见影。

  *惯问题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师们一致认为“问题学生一般问题在家”。所以争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

  ②厌学型问题生:“怠”。这类学生品德也没多大问题,只是不爱学*,一谈学*就烦。不喜欢听课,不写作业。这类学生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是学*惩罚,比如罚抄,只会让学生更厌恶学*。关键是要找到厌学的原因,背景知识问题还是智力问题,基础差还是学*类型不适应(比如喜欢交流型学*,不喜欢被动听讲)。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么鼓励和给予信心、学*成就感。

  ③心理型问题生:“怪”。这类学生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狂躁,攻击性或者忧郁多疑,自残。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老师工作要慎重,以防守为主,注意沟通方式和对其他同学的提醒教育。避免太过主动而适得其反。

  ④品德型问题生:“坏”。这类学生不是简单的“淘气顽皮”,而是邪气。打架抢劫,偷窃赌博,不少人属于“边缘生”,价值观有问题,一只脚已踏入社会,与不良的社会分子有关。这类学生对老师本人的社会经验和战斗能力要求较高,尽量以稳定班级大局为主,稳住学生,不激化矛盾。当然必要时需给予纪律处分,甚至联合*等机构。

  ⑤“好学生”型问题生:“骇”。这类学生可能具有“双重人格”,“两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发出来,做出极端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学生关键在于不过分捧高他们,让他们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苗头,预防其崩溃,特别是出事后要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放松自己。

  以上是王老师的研究分类,不仅仅说内容予人启发,更重要的是刺激我自己要去学会思考和研究。

  2、遇到问题,多种假设,找到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举个例子,老师总会遇到不写作业,不交作业的学生。那么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认为是学生的学*态度问题,懒,不学,只顾眼前玩乐。而在王老师的书里,他给我们分析了学生不做作业背后可能隐含的六七种原因。

  还有学生顶撞老师,早恋,迷恋网络,不听课等十几个专案研究,每个专案(问题)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n条缘由。教师要做的不是凭主观意愿下判断,而是去调查分析,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怎么克服问题或减弱问题严重程度。

  在我看到一个专案问题背后竟然能分析出十几条原因时,我的内心是有受到冲击的。王老师的分析有实际的情感因素,也有科学合理的智力因素分析。这种“琢磨”精神的确值得我去学*。

  3、教师是人非神,不对自己定位太高,奢望完美解决问题。

  从问题生的分类和严重程度来看,有些问题已经不是教师一人之力能够解决的了,尤其是品德和心理型问题生。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心理很难很难,这个时候,我觉得王老师说的话太对了。教师应该以“稳住大局”,“维持得住”“消极防守”等策略为主,不要对学生甚至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容易造成“失败感”和“反效果”。

  在本书中,另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大意是: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我们老师通常都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大量精力在管理问题学生身上,而没有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提升上以及其他大多数学生身上。

  说来真心惭愧,我就是这类教师和班主任,总感觉“管理”占据我太多时间,和问题学生的“较劲”太多,教育教学呢?自身专业素质呢?应该改过来了,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水*的提升和其他学生身上,也许反而能促进班级良好的学*氛围建设,减少问题生问题呐。

  4、为人师,勿计较太多,“事实第一,态度第二”。

  在“顶撞老师”这块专案上,王晓春老师说教师应该坚持“事实第一,态度第二”。不要抓住学生一时气愤下的不当言语和不礼貌态度不放,而是要重点关注事实,理清事实,就事论事,让学生“心服口服”。

  这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我也曾生闷气,觉得“寒心”,就因为学生态度不好。如果说,当我们怀着“研究”的目光看待学生,去思考分析为什么他们态度不好,背后的事实才是需要我们冷静去核对的重点,克服了背后的困难,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做错了才能真诚道歉,态度自然不再是问题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6

  读完《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王晓春老师对学生那种负责的态度,深切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衷。如若不然,我想王晓春老师,不会这么细节的来区分问题学生,并且在问题学生的诊疗方面有这么深刻的见地。举个例子,比如他对问题学生的定义,在王晓春老师眼中,问题学生是指“品德、学*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眼中的问题的学生”,而不是“单纯因为智力问题而学*不好的学生”。我读的比较粗略,大致浏览了下全文,发现对待问题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相当复杂且严肃的事情。因为你对问题学生的方式和态度,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你可能会使他更有学*兴趣,也可能让他厌学。这个时候,老师怎么对待问题学生,就显得非常关键。

  一、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

  在王晓春的老师对问题学生和一般老师的错误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一般老师在处理问题学生缺乏一种耐心。在《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这一节中,王老师归纳了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在其中,第一条(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第二条(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和第四条(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都透出老师在对待问题学生方面缺乏耐心。而在问题学生的处理上,需要老师相当多的耐心。当学生有问题出现的时候,老师应该先稳住事态,不要着急做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老师需要来观察研究(行为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问题学生,来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行为。然后根据观察研究来提出假设,去验证学生的问题真正原因,进而采取合理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问题。最后,根据治疗的效果及时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诊疗并随时对其修正。

  在对问题学生的诊疗上,王晓春老师的心态和采用的方法都很积极。积极的方式,无疑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并能带动学生的学*兴趣。举个例子,在“动觉学*者”这类问题学生的诊疗上,王晓春老师的心态就很积极。王晓春老师并没有要求这类学生要像正常学生一样规规矩矩的上课,而是对其进行适当的约束,尽量少影响别人。这样的处理,就不会对影响学生的学*,但这样的处理需要老师有相当积极的心态。

  在问题学生教育上成功的老师,他们会对问题学生有耐心,理解问题学生,宽容对待问题学生……而,他们会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爱他们的学生。比如说,不是基于对学生的爱,而是一些功利目的,如涨工资之类的话,老师对学生的耐心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说耐心是问题学生教育的态度基础,那么爱就是问题学生教育上的不竭动力。

  二、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细节:

  在全书中,可以发现,王晓春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上进行了很详细的分类。而这种分类,是需要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细致研究,并对问题行为的细节进行把握的。比如说,王老师归纳总结了12种“顶撞老师”类型,这12种类型,是王老师根据“顶撞老师”这一行为的细节,归纳总结出来的。再比如说,王老师提出,老师应该通过观察学生表情这一细节来区别“临时顶撞”和“蓄谋顶撞”。临时的顶撞是突然的愤怒造成的,学生可能涨红着脸,一副不满、委屈的样子,还夹杂一些恐惧(小学生尤其如此),说话甚至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这是一种类似失控的状态。蓄谋的顶撞则不然,因为学生早有准备,可以看出他的表情相当镇定。而在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接触中,学生的问题细节通过老师自己的观察往往是不够的。老师往往要通过和其他学生甚至其他老师的交流来了解该学生的细节。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个打架学生的例子,那个义工如果单单通过观察的话,对于那个打架学生的了解肯定是片面的。但他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掌握了更多细节。进而判断出,这个学生缺乏了认同感,他渴望被其他孩子接受和关注。这样的判断,让他更准确的做出了处理,并成功解决了问题。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7

  这几天读了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书中对问题生的种类,教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语言幽默,浅显易懂。

  在“问题生教育在教师工作中处于什么位置?”中,王老师说:据他多年的观察,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倒挂现象。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现,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个原因。

  他提到了四个倒挂。

  一是教师用在管理方面的精力多于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精力。

  二是教师的经历相当一部分用在了脱离教学的教育方面。即使在教学方面,教师的主要精力也常常并非用在真正提高备课水*和讲课艺术上,而是用在了教学管理方面,比如催逼作业、分数排队等等。

  第三个倒挂是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本该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多数人身上,然而,许多教师实际上是把重点放在问题生身上了。

  第四个倒挂是老师面对问题生常常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碰了钉子也不琢磨是怎么回事,只会继续和学生较劲,给家长打电话,这就正好把主要精力放在次要方面了。

  通观这四个倒挂,你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工作科技含量很低,效率很低,是粗放型的。而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真正用在问题生教育上的时间应该反而更少。每天和问题生对着干的老师,几乎可以肯定他是专业水*比较低的,精力倒挂的。王老师说,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对问题生教育绝不是越重视越好,教师也不该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更多的精力。非常值得思考!

  在“问题生教育的中策如何实施”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这样一点: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王老师说,问题生出了问题,教师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正是这第一反应决定了教师后来行动的方向。

  他的建议和主张是:教师遇到问题生出问题,第一反应最好像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冷静、导向询问和研究,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大有好处。当我们冷静的把问题生当作一个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们的反感和厌恶立刻就会减轻,因为你不大可能讨厌你希望了解的东西,好奇心能冲淡厌恶,甚至欲望越强烈,态度就越冷静,科学家都是这样的。

  *时的教学中,我们遇到问题生时常常都是考虑怎么办,而不是先问为什么,不去研究这种现象。所以常常是义愤填膺,用管理主义的怎么办去思考问题,这样我们的思路就不对头了,因此也常常出现问题处理不当的情况。

  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多思考、多研究,不能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处理,也不能急于去下结论。凡事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加思考,综合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此书不但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但有激情,更有策略。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8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该书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王晓春所著,书里总结了许多常见的学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分类以及解决方案,结合案例给我们指出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总论、专题研究、案例。总论的部分主要阐述什么是问题学生和问题学生的几种类型,并详细解说每种类型的特点。专题研究部分则以专题形式总结了一些问题学生的常见问题,并加以分析。比如:顶撞老师、经常性迟到、同学冲突、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马虎、偏科、说谎、早恋迷恋网络等。而案例部分主要选取作者在网上帮助教师答疑的片段,明确该采取的措施,既实用又透彻,让人受益匪浅。

  其实,但凡你从事教育工作,总能遇到几个“问题学生”。老师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在他们面前,常用的管理方式如表扬、批评、评比等通通没有效果,老师只能暗自叹息、生闷气。而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智慧,显然为老师拨开云雾,指明方向。

  首先,许多老师对于问题学生的认知不够准确。问题学生并不是指存在问题的学生。王晓春老师认为学生差不多都有问题,因为爱玩,懒惰不就是人的本性么?如果试图去改变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那么班主任只会疲于奔走而没有任何收获。那么区别在哪里呢?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定位为问题较轻,并且可以通过常规管理手段解决;问题学生则是问题较严重,需要个案诊疗。有了明确的区别,在班主任处理问题时也有了判断的标准。

  其次,无论遇到任何事情先究其原因再思考做法,也就是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作为年轻教师的我遇到问题学生第一反应便是想该采取什么措施呢?然后去网上收集各种小妙招,一招不行再来一招,简直是病急乱投医,一点用都没有。在书中,王晓春老师打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就好比人们生病,有些病不严重,自己买点非处方药吃了就能够痊愈;有些病则需要上医院看医生开处方药才能解决。后者就是问题学生,这才有了书名中的“诊疗”二字。所以,对待问题学生要先知道病因,再对症下药。王晓春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分析每一种问题学生的类型,探究原因,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一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一目了然。比如说“行为*惯型问题生”,这类问题生往往有一大堆坏*惯,简直让人看了处处不顺眼,几乎一言一行都需要纠正。当他们屡教不改时,教师容易误以为他们成心捣乱,其实不然。好比戒烟的人不久复吸,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而凡属*惯问题根源都在家庭,需要让家长配合调整,帮助孩子进步。

  然后,冷处理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方法。王晓春老师给出的我们面对和处理问题学生的上策、中策、下策等三种解决思路,其中被他定位成“上策”的是——把问题生晾在一边,全力以赴带领全班同学前进,不去刻意关注和教育问题生。乍听之下,仿佛是在逃避,但细想来,上策绝不是不负责任,反而是在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因为回归到教师的身份,最本质的不是管理者而是教育者,最好的处理就是通过更高超的教育智慧,教学组织能力去优化班级环境,让这个环境间接作用于问题学生,实现他们的个体治疗。这种通过集体带动个体,影响个体,让问题学生自愈的方式更加高明。

  最后,教师要有一套具有个人风格的问题诊断学。王老师说:“教师最好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问题诊断学,这种教师,就可以称为研究型教师了。”不断研究变化的学生群体,因人而异,不断研究和琢磨,才会更好地教育好学生,也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处理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更加科学合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9

  在我6年的教书生涯里,我思考的问题无非就是怎样把每个知识点讲的很清楚透彻,怎样尽量让每个孩子在我的课堂上不讲小话不睡觉诸如此类的比较基本的问题。我还从来没有思考过作为一个科任老师的我在遇到问题学生的时候需要我做什么。在阅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时,我有所启发。作为科任老师在遇到问题学生时,更侧重的应该是维持。一个优秀的科任老师可能会因为课讲得好,吸引学生,许多问题就会消解更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一些问题,结合王老师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简单谈下我的心得。

  我们班上就有个学生,经常喜欢在我上课的时候公开跟我对话提出质疑而且有的时候态度还很强硬,之前我会占用大家的时间来解决他一个人的问题,后来发现这样做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后来我就直接无视他,继续讲课,我发现问题并没有解决,他课堂上公开跟我对话的毛病没有改掉。后来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解决办法,课上我跟他说“你的问题,课下再说。现在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讲课,不能只跟你一个人理论”,开始他还是会嘀咕两句,后来我课后会去找他解决他课上提的问题。这样反复几次之后,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好多了,有的时候还是会偶尔质疑一下但是会被我一个眼神给压下去。

  还有一件事情我还有点自责的,当时我如果懂得更多会不会给他提供一些帮助,事情结果可能会不一样。去年我的一个学生跟班主任以及其他老师发生一些冲突,我疑惑的是在我眼里为什么他跟别人口中的不一样,我眼中的他是一个很可爱就是有点淘气的小孩子。了解了一下当时的情况,这个孩子当时发大脾气是因为班主任看到他晚自*讲话,他跟我说就是在借资料,如果当时老师先询问,而不是审问,多听他讲下原因,稍加训诫应该可以解决问题。当时老师可能有些激动没有控制好,动了手,也因此激怒了他,事情才向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学*了王老师在问题学生教育的中策如何实施,我想以后如果我遇到类似事情我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先稳住事态,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先问问“为什么”,情况了解清楚了之后再做诊断。后来,虽然换了班主任,但还是因为一些事情发生了冲突转学了。后来他有跟我短信联系,说新的老师都挺喜欢他的,成绩也有所提高。书中说道学生是否属于问题生,与老师的个性和能力也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问题生,要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是比较困难的。

  不完成作业的问题,我也很头疼,哪怕是高三了依然有这样的学生存在。王老师的书中把不完成作业的原因进行了一个分类。分门别类的给了解决方案,我觉得还蛮有用的。我分析了下我班上一个从来不交作业的学生,他就是成绩还可以,嫌作业太小儿科。可能就是我的教学不适应他的知识结构,我发现他虽然不交作业,但是自己有买资料在学*,*时也会问我问题,上课也有听讲。我以后不再对他较真了,不能片面的要求学生适应我的教学。

  王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我们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教育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9篇扩展阅读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9篇(扩展1)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6篇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1

  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夏书系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王晓春也是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多年的老教师。看了他写的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的真实,没有多少专业的术语、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但却结合每天发生在我们教学中的实例阐述了种种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读着读着我不自觉地似乎看到了班级里面一些同学的影子,也为曾经的我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所采取的简单不科学的对策而感到非常地惭愧。

  在中小学,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是“麻烦制造者”,拖班级后腿者。班主任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他们成了教师的“心病”。这是一些需要进行个别教育和特殊指导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需要老师有更专门的知识,需要会诊断,会治疗。可是,多数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于是他们往往碰钉子,甚至束手无策。其实,反思一下我们对待这些问题学生的做法当中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的分析。

  比如说学生顶撞老师,这种现象也许都会在师生之间发生过,做为教师当然会认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的这种无礼简直是太过分了,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在班级大发雷霆,也许会用自己强有力的吼声从气势上去压倒学生,甚至还为自己暂时的胜利而沾沾自喜。这不是一种民主的作风,学生虽然表面上认错,但思想上有没有做通工作还值得教师认真考究。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顶撞的呢?是老师冤枉了学生吗?是老师不公*吗?

  是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吗?是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进行报复?是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误以为是顶撞?是学生缺乏教养?还是他想引起老师注意的一种错误表现?……我认为,课堂上出现学生顶撞老师的问题时,作为老师更应该在课后冷静地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积极主动地和学生沟通了解他顶撞的真正原因,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下课之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2

  问题学生一直都是让学校、老师还有家长头痛的对象,如何去认定问题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也是大家在不断思考和寻找的。*日,到同事那里借阅到了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二版。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发表的教育专著有15部。读后又给我一种新的体会,让我获得别样的收获。

  一、教育需要智慧:

  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倒挂现象,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现,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个原因。列举了四个倒挂:其中第一倒挂是教师的精力应该放在教育方面,然而事实上教师用在管理方面(比如应付各种评比)的精力多于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精力这是第一个倒挂。教师面对一班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多数人身上,然而实际上教师把多数精力放在少数“问题生”身上。这是第二个倒挂。具体到一个问题生,真想解决他的问题,应该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先观察、诊断、分析,看应该从哪儿切入。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面对问题学生,常常是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简单化处理。这是第三个倒挂。

  李镇西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就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需要智慧。与其说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不如说就是解决教育者的理念问题和思路问题。

  教育问题生,生怕简单化,在转化问题生思维方式方面,应是在一个“网”里面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不是在一条线上简单的,你犯错了——我给你讲道理——你认错了——于是你就改了。一个人改错也好,犯错也好,都是网上的一个点,这个网上有很多变量,互相影响,非常复杂。任何一个问题,只要一展开,就是一张网,所谓一沙一世界。

  二、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态度、行为*惯、心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确定问题生有很强的经验性、情境性。

  问题生的类型有五种:行为*惯型、厌学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学生”型。教育厌学型问题生,特别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不可以用学*来惩罚,比如罚抄作业、罚背书等等。在这五种问题生里面,比较适合采用惩罚的办法只有行为*惯型和品德型的问题生。

  厌学型问题生,除了讨厌学*外,其他方面都无大问题,关心集体、爱劳动、人缘不错、对老师也有礼貌;就是因为不学*、不听讲、不写作业、一上课就蔫了,严重偏科。

  对厌学型的看法如果只是一个字“懒”,归结为学*态度,简单化了。要认真分析,是智力比较特殊,还是知识背景问题。比如,早期学*受过严重挫折,灰心了的学生,就要适当鼓励,减轻难度让他得点好分数,增加信心。

  结合书中王老师介绍的问题学生,对照班中的孩子列举出了一些问题学生。

  1、厌学型

  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学*成绩和学*心理都有问题,不听讲、不写作业,有的迷恋网络,有的干脆缀学,但品德方面无大问题。“不要不谈学*,就是好孩子。”

  2、纪律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不守纪律,严重小说小动,易和老师发生冲突,对集体影响较大。学*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多大问题。

  3、品德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如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小偷小摸,离家出走等。他们大多数学*成绩不好,不守纪律。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他们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

  4、心理障碍型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如自闭,忧郁,退缩,躁动,有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们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不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仔细分析不是。

  5、“好学生”型

  在学校一般式公认的好学生,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的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抗挫折能力极差。这种孩子会突然惹出大事。

  三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

  对于王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我甚是有感触,没有经过科学智慧的教育,我们老师往往大都是采取了理所当然的错误做法。那么应该怎么使用正确的思路,来对付问题学生呢?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2、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3、不搞“态度挂帅”。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5、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

  6、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7、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

  8、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9、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10、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

  11、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

  四、学生为什么沉迷于网络?

  网吧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问题,网童问题已经成了教师、家长的心病,网络游戏已经被人称为“电子毒”。有个别孩子因为痴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学*下降,精神萎靡,亲子矛盾,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结合本书,分析了个别学生的网络归因:

  1、家庭和学校充满了批评、训斥,网上很少批评,多得是鼓励安慰和安慰。

  2、在家、在学校,他躲不开家长、教师的唠叨,在网上,他可以选择对话人。

  3、家庭和学校不允许失败,网络允许失败重来。

  4、家长和孩子居高临下,而网上是*等的。

  5、在家庭和学校说话不自由,在网上可以胡说。

  6、和家长、老师没有共同语言,和网友有说不完的话。

  7、在家庭、学校,身份已经被“定格”,到网上可以“重新做人”。

  8、在学校毫无成就感,到网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实现自我。

  9、家庭和学校生活枯燥无味,网上有乐趣。

  10任性、意志薄弱、无能,这些毛病在现实生活中会让人出丑,在网络中却比较容易掩盖。

  11、学校和家庭教育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学历,而网络则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五、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多做:

  王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老师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主张我们老师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而在我们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老师就急着把措施和惩罚拿出来,这样也是表面上解决了,但学生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反而还让师生关系变得很对立,以后的相处会更加困难重重。老师一定要学*怎样去了解学生的问题。书中说到王老师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的分析,我觉得分析得特别精彩。“很多老师遇到严重不注意听讲的情况,都简单认为是学生对学*不重视,或者不想学*。教师的对策,就是给孩子大讲学*的重要性,课上提醒、批评、罚站,赶出教室,再解决不了,就请家长,还解决不了,只好怀疑孩子有毛病。”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真的会就像这样很武断,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就是只会造成学生继续不听讲,一点作用都没有。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能力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对学*失去信心的。

  2、基础太差,听不懂。

  3、*惯性懒惰。

  4、智力类型与众不同。

  分析我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就是以上类型,如杜同学就是由于基础太差,听不懂,对学*失去信心,徐同学就是*惯性懒惰,对于书中写到,重点是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少批评,多表扬和鼓励,不该“哪壶不开提哪壶”,而应该“哪壶开了提哪壶”。

  教育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3

  一般说来,虽然我是名老师,但是不大愿意看教师专业相关的书籍。一来很多“专家”沽名钓誉,空谈理论,不懂一线教师的“苦”。二来每个老师碰到的学生都不一样,时间、地点、事件、人物都不同,很难借用专家们的方法。

  但最*忽觉自己的确缺乏理论学*,买了几本书,关于教学的,德育的,班级管理的,还有这本“问题学生诊疗”的。这本书是北京王晓春老师的著作,看完,受益匪浅,顿觉自己见识浅薄,看问题太简单粗暴。倒不是说王老师提供了多好的方法,而是王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我触动很大。

  1、学会研究学生,尤其是对问题生的研究和诊疗。

  什么是“问题生”?王老师认为,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而是指品德、学*态度、行为*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当然,王老师不主张在定义上过分较真。

  通常,在我看来,学生的分类很简单,一种看成绩:成绩好,中等和成绩差。另一种是看性格:内向(安静老实默默无闻)和外向(开朗活泼或者吵闹型)。遇到个别“刺头”或者“出问题”的学生,来一个解决一个,工作很被动,从未去想过问题学生大概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以及有哪些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王晓春老师将问题生主要分成了五大类:

  ①行为*惯型问题生:“懒”。这一类学生突出表现在行为*惯方面,比如违反班级纪律,没有礼貌,马虎,迟到早退,一般没有品德问题,只是爱惹“麻烦”。教育这类学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坏性最大的还有纠正起来容易见效的毛病。逐一进步,不求立竿见影。

  *惯问题根源一般在家庭,我和同行老师们一致认为“问题学生一般问题在家”。所以争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

  ②厌学型问题生:“怠”。这类学生品德也没多大问题,只是不爱学*,一谈学*就烦。不喜欢听课,不写作业。这类学生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是学*惩罚,比如罚抄,只会让学生更厌恶学*。关键是要找到厌学的原因,背景知识问题还是智力问题,基础差还是学*类型不适应(比如喜欢交流型学*,不喜欢被动听讲)。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么鼓励和给予信心、学*成就感。

  ③心理型问题生:“怪”。这类学生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狂躁,攻击性或者忧郁多疑,自残。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老师工作要慎重,以防守为主,注意沟通方式和对其他同学的提醒教育。避免太过主动而适得其反。

  ④品德型问题生:“坏”。这类学生不是简单的“淘气顽皮”,而是邪气。打架抢劫,偷窃赌博,不少人属于“边缘生”,价值观有问题,一只脚已踏入社会,与不良的社会分子有关。这类学生对老师本人的社会经验和战斗能力要求较高,尽量以稳定班级大局为主,稳住学生,不激化矛盾。当然必要时需给予纪律处分,甚至联合*等机构。

  ⑤“好学生”型问题生:“骇”。这类学生可能具有“双重人格”,“两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发出来,做出极端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学生关键在于不过分捧高他们,让他们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苗头,预防其崩溃,特别是出事后要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放松自己。

  以上是王老师的研究分类,不仅仅说内容予人启发,更重要的是刺激我自己要去学会思考和研究。

  2、遇到问题,多种假设,找到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举个例子,老师总会遇到不写作业,不交作业的学生。那么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认为是学生的学*态度问题,懒,不学,只顾眼前玩乐。而在王老师的书里,他给我们分析了学生不做作业背后可能隐含的六七种原因。

  还有学生顶撞老师,早恋,迷恋网络,不听课等十几个专案研究,每个专案(问题)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n条缘由。教师要做的不是凭主观意愿下判断,而是去调查分析,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怎么克服问题或减弱问题严重程度。

  在我看到一个专案问题背后竟然能分析出十几条原因时,我的内心是有受到冲击的。王老师的分析有实际的情感因素,也有科学合理的智力因素分析。这种“琢磨”精神的确值得我去学*。

  3、教师是人非神,不对自己定位太高,奢望完美解决问题。

  从问题生的分类和严重程度来看,有些问题已经不是教师一人之力能够解决的了,尤其是品德和心理型问题生。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心理很难很难,这个时候,我觉得王老师说的话太对了。教师应该以“稳住大局”,“维持得住”“消极防守”等策略为主,不要对学生甚至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容易造成“失败感”和“反效果”。

  在本书中,另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大意是: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我们老师通常都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大量精力在管理问题学生身上,而没有真正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提升上以及其他大多数学生身上。

  说来真心惭愧,我就是这类教师和班主任,总感觉“管理”占据我太多时间,和问题学生的“较劲”太多,教育教学呢?自身专业素质呢?应该改过来了,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水*的提升和其他学生身上,也许反而能促进班级良好的学*氛围建设,减少问题生问题呐。

  4、为人师,勿计较太多,“事实第一,态度第二”。

  在“顶撞老师”这块专案上,王晓春老师说教师应该坚持“事实第一,态度第二”。不要抓住学生一时气愤下的不当言语和不礼貌态度不放,而是要重点关注事实,理清事实,就事论事,让学生“心服口服”。

  这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我也曾生闷气,觉得“寒心”,就因为学生态度不好。如果说,当我们怀着“研究”的目光看待学生,去思考分析为什么他们态度不好,背后的事实才是需要我们冷静去核对的重点,克服了背后的困难,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做错了才能真诚道歉,态度自然不再是问题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4

  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夏书系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王晓春也是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多年的老教师。看了他写的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的真实,没有多少专业的术语、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但却结合每天发生在我们教学中的实例阐述了种种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读着读着我不自觉地似乎看到了班级里面一些同学的影子,也为曾经的我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所采取的简单不科学的对策而感到非常地惭愧。

  在中小学,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是“麻烦制造者”,拖班级后腿者。班主任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他们成了教师的“心病”。这是一些需要进行个别教育和特殊指导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需要老师有更专门的知识,需要会诊断,会治疗。可是,多数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于是他们往往碰钉子,甚至束手无策。其实,反思一下我们对待这些问题学生的做法当中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的分析。

  比如说学生顶撞老师,这种现象也许都会在师生之间发生过,做为教师当然会认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的这种无礼简直是太过分了,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在班级大发雷霆,也许会用自己强有力的吼声从气势上去压倒学生,甚至还为自己暂时的胜利而沾沾自喜。这不是一种民主的作风,学生虽然表面上认错,但思想上有没有做通工作还值得教师认真考究。

  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顶撞的呢?是老师冤枉了学生吗?是老师不公*吗?是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吗?是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进行报复?是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误以为是顶撞?是学生缺乏教养?还是他想引起老师注意的一种错误表现?……我认为,课堂上出现学生顶撞老师的问题时,作为老师更应该在课后冷静地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积极主动地和学生沟通了解他顶撞的真正原因,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下课之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5

  当老师,总会遇到“不懂事”“不听话”“屡教不改”的让人头大头疼的学生。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给了我们应对的有效武器。但如果学*这本书仅停留在表面机械的问题分类和应对分类上,是不可能在实践中运用书中的方法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问题也都有自己的起因、发展、特点。如何抓住书中的要义和精神,让我们的教育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呢?

  一、转变观点。

  王晓春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很多老师存在理念、情绪、能力方面的不足,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反而加重了学生的问题,甚至就是学生问题的源头。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意识到教育者的身份并不能让我们自然拥有必要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受教育的是和教育者一样的有自己独立思想意识的人,他们身上的所谓问题都有因果,都能解释,并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然后我们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才能用科学思想和研究者心态,去分析、去思考、去诊断。

  二、培养科学思想。

  遇到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上纲上线:老师家长都是为你好;道理讲了这么多,怎么听不进去;这孩子就是品行有问题,没救了……而是要冷静分析:我听到看到的是不是全部的真相?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问题的缘由是什么?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问题可能解决到什么程度?有了科学思想做基础,能力提升才有可能。

  三、多学*,多反思。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虽然给问题学生分了类,但也只能提供参考,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一方面我们要向包括王老师在内的专家学*,增加自己的理论储备。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反思,向自己学*。能运用于实践的知识,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知识。

  总之,《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不仅仅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技能,还让我们真正享受到作为教育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6

  两个礼拜的时间,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编著的教师专业发展读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并把从中学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工作中去,的确收效颇丰。一直以来,想要写一写自己的学*心得,以和大家做个分享。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了问题生的界定和分类,并具体阐述了问题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指明了问题生诊疗的正确思路。例如: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不搞态度挂帅;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和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确诊时,一定要是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其间穿插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小案例,事情虽小,方法得当,令人信服。第二章分对所谓的问题生进行专题研究。诸如:纪律方面的顶撞老师、严重小说小动、经常性迟到、同学间的冲突;学*中的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马虎、偏科等问题;还有早恋、偷拿财物、迷恋网络、暴力倾向、离家出走、自杀倾向等心理和品德方面的问题。每一项内容,每一个问题,都是先概述现象,从老师或家长常用的对策进行分析,找出这样做不见效果的症结所在;再具体到每一类学生的自身和外在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第三章针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培养校园专家的重要性。

  阅读本书,我也是带着问题来学*的,所以,针对书中的某些章节的内容,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心得,颇有同感。例如:对于学生顶撞老师这件事,纵观书中所分析原因:1、老师冤枉学生2、老师不公*3、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4、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自尊5、老师要请家长6、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以为是顶撞7、学生心情不好,迁怒于老师8、学生想压住老师,还为所欲为9、学生想表现自我10、和老师套*乎11、学生对老师的业务水*有看法12、学生缺乏教养……其中我所遇到的,多属于1、7类型的。记得在一次外教课上,我看到学生a在玩魔方,就走过去给他收了。没想到孩子瞪着大眼睛说:"老师让玩的。"原来,外教老师说谁完成了学*任务就可以玩了,可惜咱们作为配班老师听不懂外教老师的话,冤枉学生就难免了。还有一次课间活动的时候,我正在教室后面批改作业,前面的学生b"嗷"的叫了一声,好刺耳呀!接着又是一声。我走过去,拉着他到我批作业的地方,想要和他谈一谈。没想到那孩子气呼呼地攥着拳头,好像跟我有多大仇恨似的。我笑了:"老师批评你了?""没有!"他还是气呼呼的样子。"那你这是……""她们都抢我的纸飞机……"没等我说完,他仿佛苦大仇深的农民要斗地主似的,哗哗啦啦说了一大堆,最后还不忘一句"你不批评他们,拉**什么?"哈哈,还真是把不好的心情迁怒于老师了。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工作中时时都会发生。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观察,注意了解学生,并及时采取合理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或疏导。最有效的还可以教学生学会忍耐,学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于把即将发生的错事消灭在萌芽状态。像我们经常说的"生气时不说话,可以在心里数数,一般数到十再说,特别生气时可以数到一百再发言,这样可以避免许多可能发生的错误。"

  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放学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们刚到楼下,学生c说自己的作业忘了拿。我就给了他钥匙,让他*室去拿。他刚走,另一个学生也忘了拿东西。我就和他一起赶回到教室。推开门只见学生c正在别人的桌子前拿着一个大面包往自己书包里塞。看我进来,他止住了动作,赶快走到门口。另一个学生急着拿自己的东西,早就跑了。我在后面跟学生c一边谈话,一边走,告诉他喜欢吃可以和老师家长说,咱们不去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事过去了,现在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我分析这孩子不是*惯不好,也不是品质不好,更不是被迫型的,而是"贪吃型"的,看到别人吃,自己没有,就要想办法了。所以,我就从正面进行引导,不去和别人比吃穿,而要比学*,因为这孩子学*还是很好的`;同时,在学校,午餐也好,吃零食也好,只要有可能,我就给他创造大吃的机会,以避免给他留下羡慕别人的机会。

  还有学*方面的。学生d因为作文不会写,每次周一交作业的时候,或是写得不到一页,或者干脆就没写。我可是很有耐心呀!没耐心也不行,那人家不会你能咋的。教呗!在学校和她聊天,找素材。再找时间让她写。这可真应了那句话——牵着蜗牛去散步。偶然的一次机会,那孩子写了一篇关于小狗的作文,还是不到一页。我在后面批语是:写得不错,但好像没写完,还有好故事呢。运用上人物的对话会更好。没想到,这一发不可收拾了,这孩子写了《小狗欢欢的故事》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都快成小说了。尤其是在她写了故事之二的时候,我在作文讲评时谈到了她的进步,并让她读了自己的作文给大家听。她越发喜爱写作了。有一次,他问我:"老师,你在这里教到什么时候呀。我以后毕业了,会经常来看你的。"多好的孩子呀!找到了学*的好方法,更找到了自信。正像王老师在书中所说:"他为什么不会呢?有可能是智力问题,有可能是基础问题,还有可能是暂时还没有入门。"这时候,"千万不要急于批评、谴责、惩罚、一定要认真观察和询问。""只要老师和家长实事求是地肯定他的进步,他很快就会转变精神状态,作业完成状况也会转好。"

  总之,王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是一本教给老师诊治问题学生,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提高学生学*成绩的好书。本书最后关于校园专家的的培养的提出,很有必要。其实,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潜心工作,学*教育教学理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独当一方的"校园专家"。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9篇(扩展2)

——《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9篇

  再多的问题都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多,是《方法总比问题多》给我们的启示,书中除了教你如何用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一个起码的道理: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会办事的人。

  一个会办事的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简单自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凡事逢凶化吉,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到达自己的目的。这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技巧、用什么手段。在多数状况之下,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又是大多数人为躲避职责、回避努力的第一借口。

  当我们应对问题时,要先分析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问题不能正确地分析,就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正确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进行了正确分析,才能根据实际状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解决问题学会精益求精。对一个问题来讲,解决的方法有时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待一个新问题不要急于去解决,就应透过不同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思考的方法,其中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分析问题的侧面不同,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最终根据工作实际,确定用一种最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力求到达理想的效果。

  应对困难,超越自我,主动解决,是惟一的出路。有道是:办法总比问题多,而自我限制是人生成功的最大障碍,阻止你前进的真正对手就是自己。聪明的人敢于应对问题,超越自我,用心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主动解决”的韧劲,全力以赴攻克难关。就像老鹰一样在高空盘旋注视四面八方,高瞻远瞩,而不会像鸭子一样只能在水面上整天除了嘎嘎叫抱怨以外什么都不做。

  方法总是有的,如果老是找借口,或许真的就会永久在借口的背影下无所事事了,既然决心已下,实践吧,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我想:懒惰可能是阻止人前进的最大的敌人。每当听到一些讲座、或是看到人家的成功时,我也总是会产生感叹与激情,于是有时就会提起笔留下点什么。但更多的时候我总是以一个“忙”字为自己开脱。看了《方法总比问题多》之后,我明白了,要从“忙”中学会挤出时间,让自己多看看书、多动动笔,让自己变得智慧起来!“只有行动,才会有收获”!

  坚持是取得成功的又一秘诀。在有了“把抱怨转成行动”的意识之后,我们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甚至开始动摇。书中针对这种状况,给我们指出:应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永久不要先说难,而要先问一问自己:我是否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当你真正经过一番努力奋斗战胜困难之后,你会发现,原先所以为的困难极限,其实只是自己的心理桎梏。只要不断努力,开发的潜能就会越来越大。

  只要善于找方法,问题也能变机会。书中用了超多的篇幅讲述“怎样找方法”,一共讲了十四种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开拓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如何去找到方法解决问题。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卡内基抓住机会,把危机变机会的经历。做为美国一家钢铁公司老板的卡内基,在美国全国性大*越来越多,所有的钢铁企业都遭受冲击的时候,他却利用这个机会采取有力措施,不仅仅使自己从*问题中解脱出来,而且趁机兼并了很多公司,其钢铁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7一跃而为1/3。

  卡内基在钢铁业的成功,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能是个逆境,但同时也是一个机会。一个人内在的潜能,在逆境中才会得到最大的激发。罗曼。罗兰说得好:“只有来自底层的人,才能把信念传到精神的顶峰。只有经过炼狱才能打通走向天堂的道路。”

  总之,我们不管将来干哪一行,都不要怕困难怕问题,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就象身边的一个智者,提醒着我们: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问题,不被问题打败。

  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在你为自己找借口的时候,在你灰心退缩的时候,请你读一读它吧,它会给你指引,力量和信心,它会为你的成功助上一臂之力!

  《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本书,就如何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进行了详实地阐述,读后感到心中豁然开朗,也产生了诸多想法。

  素质和修养是基础。纵观历史,每一位成功人士后面都有一些善于出谋划策的谋士,与这本书所说的一流员工同出一辙,但要成为一流员工,都需要渊博的知识和善于思考问题的头脑做基础。无论是即将成为一流员工,还是已经成为一流员工,都需要经过前期的努力和学*,这本书上的好多例子也体现了这一点。

  善于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要经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程序。作为一个好的员工,首先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连问题都找不到,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了。然后是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问题不能正确地分析,也就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正确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进行了正确分析,才能根据工作实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解决问题学会精益求精。对一个问题来讲,解决的方法有时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待一个新问题不要急于去解决,就应透过不同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思考的方法,其中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分析问题的侧面不同,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最终根据工作实际,确定用一种最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力求到达理想的效果。

  创新思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认真地认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最终会找到,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风险和失败的因素也同时存在,个性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时有些问题难以解决,或者处于两难的境地;那么就更需要开松脑筋思考,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也不能完全固步自封,从**三十年的快速发展状况看,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这就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对待一个问题,在进行正确分析的状况下,以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利于社会或者的单位的发展,那么解决问题的效果也许就会更好。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这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方法学家、思维学家吴甘霖先生的《方法总比问题多》中的核心理念。《方法总比问题多》从多个方面对方法与问题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是对方法与问题的最好诠释。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一、找方法还是找借口

  在我们学*、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学*中我们要解决学*上的问题;工作后,我们要解决工作上的问题;生活中,我们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总之我们每天就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度过的。问题无处不在!对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把问题放大,夸大其辞,被问题难住了;有的人乐观向上,积极应对,找各种方法把问题解决了。面对问题,你将是什么态度呢?是找借口回避还是找方法解决呢?如果面对问题处处找借口的话将一事无成,这种人在单位也是最不受欢迎的人,更别谈事业成功了,在家里这种人也不是个称职的家长;如果面对问题我们能不断征服困难时时在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所有的问题将不成问题,这种人无论干什么都会成功!

  每个成功者,他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辛勤和汗水,更重要的就是凡事要讲方法,有策略,最优秀的人,一定是最重视方法的人!因为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凡事都会有解决的方法,而且只要去找,总会有更好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地把一件事作好。有很多人,他们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但还是没有成功,这就需要从自身做事的方法来找原因了。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懂得寻找方法,而且重视方法的人。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一流的人找方法,末流的人找借口。找借口的人是单位里最不受欢迎的人,找方法的人,是单位里最受欢迎的人。找借口的人,是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哪怕有现成的办法摆在他面前,他也难以接受。

  反省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大多数时候在为解决问题在找方法,但有时也有找借口的时候。通过学*《方法总比问题多》这边书后,发现自己有时候有种过得去的思想,认为年纪也不小了,身体也不是很好等等,工作过得去就行了,没必要这么认真。这不就是为自己不求上进找借口吗?

  二、用心做梦还是用脚做梦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和意愿!谁不想获得出色的成绩?谁不想在单位脱颖而出?都想梦想成真!但是,只有空洞的梦想和意愿,却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最后的结果,不过是黄粱一梦。与此相反,有的人却总是让自己的每一个追求,每一个梦想,通过踏踏实实的行动来实现,最后将许多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真的梦想成真了!

  反省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有梦想,总觉得付出了努力,但真正有几个梦想实现了?大多梦想都是想想而已,空想吧了。原因当然很多,读了吴甘霖先生的《方法总比问题多》才发现,真正的原因是只用“心”做梦,没用“脚”做梦!也就是说光有梦,没有付诸行动,没有脚踏实地干起来,梦想能成真吗?

  三、绝不可能还是绝对可能

  面对问题,一般人在解决问题之前都有点恐惧,害怕问题,其实,我们所感觉的“危险”、“恐惧”,往往是预先设置的,被歪曲的,问题绝对没想像的那样严重。问题的严重性往往是我们自己放大的,我们唯有努力直面问题,恐惧就烟消云散,没有恐惧,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容易找到。

  我们之所以不成功,往往不是由于别人否定了我们,是自己把问题放大了,是恐惧心理在作怪,是缺乏自信心,自己否定自己,是自己把自己捆绑住了。

  当我们把“怎么可能”改为“怎样才能”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发问方式不同,其实就是对待问题的态度不同。如果你发出的“怎么可能”的疑问,你会对自己的智力潜能压抑,把可能实现的东西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是一种预先的否定,已经否定了,百分之百就会就此打住,不可能再进一步。但如果你将“怎么可能”改为“怎么才能”,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从找方法的角度思维,是在把问题想像的能解决的范围内,你的脑力机器就会开动起来,把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

  四、是问题猎物还是问题猎手

  人与问题的关系就是猎手与猎物的关系。要么,人是猎手,问题是猎物。要么,人是猎物,问题是猎手。不是你消灭它就是它消灭你。也就是说“问题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只要我们积极面对问题,竭尽全力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就是我们的猎物。否则我们就是问题的猎物!

  成功与否并不重要,心境高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心态。只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即使遇到再大的问题和困难,都会有解决的办法。可以说,好的心态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因素。

  遇到问题,先战胜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战胜了自己的心魔,我们才能坦然地面对问题,积极地想方法,这样才能让问题得以圆满解决。面对问题要坚信: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勇敢面对问题,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才能做到: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问题找理由。因此,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首先要弄清根源,立即处理,绝不可拖延,更不能心生畏惧。

  读《方法总比问题多》,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怕困难怕问题,要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坚信这点,一切问题都不成为问题,一切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本书,就如何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进行了详实地阐述,读后感到心中豁然开朗,也产生了诸多想法。

  素质和修养是基础。纵观历史,每一位成功人士后面都有一些善于出谋划策的谋士,与这本书所说的一流员工同出一辙,但要成为一流员工,都需要渊博的知识和善于思考问题的头脑做基础。无论是即将成为一流员工,还是已经成为一流员工,都需要经过前期的努力和学*,这本书上的好多例子也体现了这一点。

  善于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要经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程序。作为一个好的员工,首先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连问题都找不到,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了。然后是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问题不能正确地分析,也就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正确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进行了正确分析,才能根据工作实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解决问题学会精益求精。对一个问题来讲,解决的方法有时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待一个新问题不要急于去解决,应该通过不同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思考的方法,其中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分析问题的侧面不同,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最终根据工作实际,确定用一种最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力求达到理想的效果。

  创新思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认真地认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最终会找到,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风险和失败的因素也同时存在,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时有些问题难以解决,或者处于两难的境地;那么就更需要开松脑筋思考,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也不能完全固步自封,从**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情况看,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这就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对待一个问题,在进行正确分析的情况下,以创新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利于社会或者的单位的发展,那么解决问题的效果也许就会更好。

  这个假期我读了很多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本书。

  这本书有很多小故事,都是讲如何面对问题,想方法,最后成功。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家机械公司,他们发明了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内部构造很复杂,有100条铁管,很难弄清楚哪条是连着哪条的。正当他们为难时,有一个扫地工说:“老板,我有一个好主意,能分清哪条铁管是连着哪条的!”老板大惊:“快快说说,你有什么办法,如果解不开这迷,这机器人就无法卖了!”扫地工拿出了几根香烟,和几只粉笔,先吸一口烟,然后向一根管里喷气,管口写上1,然后在另一边有气出来的管口写上1。就这样,每一根管都依次按照这个方法,就分出了哪条管是连哪一条的。

  并不是扫地工比他们聪明,而是公司的经理他们总是以为要用很难的方法才能解决。就像文中的清洁工,只要你用心去想,就一定会想到办法的。我们总觉得要解决问题都要用很难很复杂的方法,才可以解决问题,实际上有时方法越简单越好。

  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类似我讲的这个题目差不多的问题,那次我去了一个模型展览馆。要解开一个有50根管子的机械人内部结构。我想了好久都没想出来,直到后来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

  于是,我下定决心,以后遇到问题要去想,而且尽量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在*时的工作中,每每遇到问题感到困惑的时候,我们的李校长总是对我们说:“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活让我受益匪浅。

  前两天无意中看到了吴甘霖的《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本书,眼前一亮顿时停下手中的工作,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该书从方法与“问题”的关系;如何克服无法应对问题的心理障碍;如何拥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何把问题转成机会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假如你拥有这四个方面的认知和智慧,你就会有一种全新的工作态度,带着自动自发的精神去努力工作,而且你还会因为掌握方法而创造非凡的业绩,并因此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信,不仅仅如此,你将从此不怕困难,而且还会将所遭遇的问题,转成你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书中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在工作中一流的人找方法,末流的人找借口,找借口的员工是单位里最不受欢迎的人,找方法的员工,是单位里最受欢迎的员工,找借口的人,是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哪怕有现成的办法摆在他面前,他也难以理解,这就是一流员工与末流员工的区别。

  在现实中员工其实能够分为三种:一是具有敬业精神并能找方法的员工。他们拥有智慧并乐于奉献智慧,这份智慧必然会给企业创造财富,毫无疑问,这类员工是最好的。二是敬业但缺乏方法的员工。他们能够也只能奉献汗水,这种员工单位需要,但他们自身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三是既不去找方法又不敬业的员工,他们什么也奉献不了,所以最终的结局只能离开,假如你想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毫无疑问,你就应力争做第一种员工。

  主动找方法才能脱颖而出,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总是社会的稀有资源。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们就能像明星一样闪耀,哪怕他没有刻意去追求机会,机会也会主动找上门来,假如你透过找方法做了一件乃至几件让人佩服的事,就能很快脱颖而出,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现实生活中问一问自己,工作多年是否解决了一个或几个棘手的问题,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否做了几件业绩突出的事情,让领导和其他人十分欣赏。假如你还没有,赶快努力吧。

  在我们这个时代,多的是“忙人”,他们每一天在急急忙忙地上班,急急忙忙地说话,急急忙忙地做事,可到月底一盘算,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做成几件像样的事情,他们往往一个“忙”字作为自己努力的漂亮外衣,却没有想到,这种忙,只能是“穷忙”,没有给自己和单位带效益,做一个凡事讲方法的“忙人”吧,这样的忙,才会有效率,有价值,做一个凡事讲结果和功劳的人吧!这样,你才会赢得最快速度的发展,并得到最大认可和回报。

  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经常听到“实在没办法”也经常说“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样的话。一句“没办法”我们似乎为自己找到了理由,但也是一句“没办法”,浇灭了多少创造之花……

  身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应是遇事多动脑筋去想办法。同时去教育、影响孩子们:“只有想办法,才会有办法。想办法是有办法的前提。”开动脑筋想办法吧,别让我们的智力机器生锈!

  最*,在单位图书馆发现了一本名叫《方法总比问题多》的书籍。抽空翻阅了之后,令我感受颇深。通读此书,经典的案例,反复的求证,让我获益匪浅。

  世界上没有"天大的问题",只有不够努力造成的失败和遗憾。所以,在问题面前,我们不能一味的去逃避,我们不能对自己说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不能对自己说这样的"问题"不是"问题",而是告诉自己"我能行"、"没有什么不可能",而是穷尽一切努力去完成,而是将问题这样的"拦路虎"变成成长的"机会"、成功的"勋章",只有这样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问题变的迎刃而解,才能让问题变为机会。

  作为一名银行一线的客服,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形形色色不同的电话。但当遇到生僻问题或者蛮横无理的客户时,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自己是如何面对和处理问题的。我们是否已经养成了按部就班的思维模式和解决思路,是否只知道墨守成规的按照以前老业务代表的做法来"套用"解决问题?在遇到"未知"的问题时,我是否能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还是不假思索的就推脱给了其他业务代表或者组长,用这样的方法来逃避解脱自己?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9篇(扩展3)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3篇

  有一天我正在忙工作,突然有个同事拿了本书和我说你看过《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吗?QBQ?我当时没有弄明白,这是一本什么书?我问。同事说:这本书很好,有时间看看。我听到这话越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到了周末我最终抽出时间看了这本神奇的《QBQ问题背后的问题》,看后我豁然开朗,这不正是我们集团田总前一段时间提出的企业核心理念诚信为本,职责至上吗?

  我边看这本书边联想起原先工作中的种种细节及过去经历过的事情,企业内部办事效率低,员工怕承担职责等等表现。作者经过39个问题结合实际的案例展开了讲解,文章的主题经过问题背后的问题强调了任何人做事都要将职责放在首位,不是规避职责,尤其是对我们服务的企业要有强烈的职责感。任何人都要敢于承担职责,不要遇到事情相互推卸职责,致使一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导致办事效率低,最终相互指责埋怨。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工作中并不少见,并且比比皆是,宁可不干工作也不能承担职责的想法存在于很多人的心里。这种心理影响了工作,促使许多人推诿扯皮,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企业在负职责,其实明眼的人都能够看出这是为一己之力担心担职责,而弃企业的发展于不顾。

  我们的企业要发展,要提高就需要一大批对企业有职责感的人,如书中提到的韩国现代的员工,快餐店的服务员等等,虽然他们只是企业不出名的普通员工,但他们用普普通通的小事情展现出了其对企业的职责感。我阅读这本书后深深的感触是我们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深思问题背后的问题,这句话也许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能做到却不太容易,我们大家要进取主动地敢于提出问题,承担职责,这样我们的工作效率才会提高,企业才会大踏步地发展,企业发展了最终受益的就是企业的员工,我们要把田总提的企业的理念诚信为本,职责制上作为精髓,为我们的企业将来的发展献计献策,愿九三集团走的更远。

  我最*读了一本是要我们别“问烂问题”、别问“为什么?”、别问“什么时候?”等等的书。这本书名叫做《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作者是约翰米勒。约翰米勒是QBQ公司的创办人,所以他会写这本书是当然的啦!内容是在说,开口说话前,不管是问问题还是反驳别人或者是其他的,都必须有个人担当的意思在,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更不要有"小媳妇心态",看完这本书就会知道了。

  这本书其实是给那些上班族、员工之类的人看的,我看是因为我觉得很有趣(虽然有点艰深看不懂),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是在教我们问问题时,不要问烂问题,不管是问别人还是自己,这个问题里最好要有:

  一、以“什么”或“该如何”这两个词来发问,而不是“为什么”、“什么时候”或“谁”。

  二、包含“我”字在内,而不是“他们”、“我们”、“你”或“你们”。

  三、把焦点放在行动上。比如说,“我能做什么?”就是最佳范例,这句话以“什么”这个词来发问,包含“我”字在内,并把焦点放在行动上。

  摊开这本书时,翻到目录,你会看到“做更好的抉择”、“问更好的问题”、“烂水手责怪风向”、“领导者不是问题的解决者”等等的,只要看目录就几乎可以知道他在讲什么,所以我觉得很有趣,大家看了也会跟我一样的,大部分的人看到书的标题是“QBQ!问题背后的问题”大概就会认为它是厚又字很多的书吧!其实完全相反!他不只薄而轻,每一页的字也不会多到吓人,还有几页几乎只有三、四行而已呢!也有插图,不会翻到每页都是字,而头痛。

  每个人其实都很常问坏问题,不外乎是因为怕有麻烦上身,而把错误都推给别人,不管是别人的错或是自己的,都要反省。如果我们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又把时间浪费在抱怨、责怪等负面想法里,永远找不到出口,这也是我们要反省的。

  我看这本书只有三次(第三次目前正在看),第一次我只看有插图的几面,第二次才真正看完,看第三次是因为他最后有写说:““重复”是学*的动力。很好。既然现在你已经读完本书,请在读一遍。”你看吧,这就是有趣的地方,哈哈!

  为什么会这样?与我能做什么?这是我们遇到问题之后常会出现的两种心态。从表面上看,这两种反应都是自然而发,贴合常情,然而往深里去想,你却会发现,这两种想法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而《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如暮鼓晨钟,用一种清越敦实的声音敲醒了我,让我明白的明白了提高个人职责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也有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说法,可见团体的力量之大。可是如果试想一下,那些负责拾柴的总是想着拾柴的辛苦,而看火的又不断的抱怨看火的无聊,这把火还能烧的那么旺吗?是的,团体是由我们这样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如果人失去了主观能动性,那团体力量的叠加效果又怎样能体现的出来?为什么一个和尚、两个和尚都有水喝,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呢?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职责心的问题,如果个个和尚都是有职责心,懂得主动做事的和尚,泉水自然是用之不竭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时的工作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很多人都重复着*凡的工作,而我们的工作,需要一份默默地坚持,还有一份对工作和生活进取的态度。

  在这本书中,有句话给我的启发最大,就是把焦点从他人与周遭环境中移转开,聚焦在自我本身如何能做得更好上头,这才是最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做法。

  是的,相较于被动地期望环境向对自我有益的方向发展,还不如主动地改变自我,实际上,人唯一能改变的仅有自我。当我们学会谦逊地生活和工作,为了工作随时准备改变自我的现状,包括思想、本事、*惯等等,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付出换来的是个人的提高和境界的提升,这将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仔细地看完了这本书后,有很多想法在脑袋里转圈,也有一些东西沉淀在了脑海里,忽然间记起了前国足主教练老米的那句明言——态度决定一切!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9篇(扩展4)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6篇

  “为什么会这样?”与“我能做什么?”,这是我们遇到问题之后常会出现的两种心态。从表面上看,这两种反应都是自然而发,符合常情,然而往深里去想,你却会发现,这两种想法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而《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如暮鼓晨钟,用一种清越敦实的声音敲醒了我,让我明白的知道了“提高个人责任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也有“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说法,可见集体的力量之大。可是如果试想一下,那些负责拾柴的总是想着拾柴的辛苦,,而看火的又不断的抱怨看火的无聊,这把火还能烧的那么旺吗?是的,集体是由我们这样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如果人失去了主观能动性,那集体力量的叠加效果又怎么能体现的出来?为什么一个和尚、两个和尚都有水喝,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呢?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如果个个“和尚”都是有责任心,懂得主动做事的和尚,“泉水”自然是用之不竭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时的工作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很多人都重复着*凡的工作,而我们的工作,需要一份默默地坚持,还有一份对工作和生活积极的态度。

  在这本书中,有句话给我的启发最大,就是“把焦点从他人与周遭环境中移转开,聚焦在自我本身如何能做得更好上面,这才是最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做法。”

  是的,相较于被动地期望环境向对自己有益的方向发展,还不如主动地改变自己,实际上,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当我们学会谦逊地生活和工作,为了工作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现状,包括思想、能力、*惯等等,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付出换来的是个人的进步和境界的提升,这将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仔细地看完了这本书后,有很多想法在脑袋里转圈,也有一些东西沉淀在了脑海里,忽然间记起了前国足主教练老米的那句明言——“态度决定一切!”

  年前单位发生了一件事情,总让我想不明白,把为什么和抱怨挂在嘴边,但是很神奇,看过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么一说法。

  “为什么会这样?”与“我能做什么?”,这是我们遇到问题之后常会出现的两种心态。从表面上看,这两种反应都是自然而发,贴合常情,然而往深里去想,你却会发现,这两种想法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而《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如暮鼓晨钟,用一种清越敦实的声音敲醒了我,让我明白的明白了“提高个人职责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也有“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说法,可见群众的力量之大。但是如果试想一下,那些负责拾柴的总是想着拾柴的辛苦,而看火的又不断的抱怨看火的无聊,这把火还能烧的那么旺吗?是的,群众是由我们这样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如果人失去了主观能动性,那群众力量的叠加效果又怎样能体现的出来?为什么一个和尚、两个和尚都有水喝,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呢?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职责心的问题,如果个个“和尚”都是有职责心,懂得主动做事的和尚,“泉水”自然是用之不竭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时的工作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很多人都重复着*凡的工作,而我们的工作,需要一份默默地坚持,还有一份对工作和生活用心的态度。

  在这本书中,有句话给我的启发最大,就是“把焦点从他人与周遭环境中移转开,聚焦在自我本身如何能做得更好上方,这才是最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做法。”

  是的,相较于被动地期望环境向对自我有益的方向发展,还不如主动地改变自我,实际上,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我。当我们学会谦逊地生活和工作,为了工作随时准备改变自我的现状,包括思想、潜力、*惯等等,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付出换来的是个人的进步和境界的提升,这将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提高个人职责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有一天我正在忙工作,突然有个同事拿了本书和我说你看过《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吗?QBQ?我当时没有弄明白,“这是一本什么书?”我问。同事说:“这本书很好,有时间看看”。我听到这话越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到了周末我终于抽出时间看了这本神奇的《QBQ问题背后的问题》,看后我豁然开朗,这不正是我们集团田总前一段时间提出的企业核心理念“诚信为本,责任至上”吗?

  我边看这本书边联想起原来工作中的种种细节及过去经历过的事情,“企业内部办事效率低,员工怕承担责任”等等表现。作者通过39个问题结合实际的案例展开了讲解,文章的主题通过“问题背后的问题”强调了任何人做事都要将责任放在首位,不是规避责任,尤其是对我们服务的企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任何人都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要遇到事情相互推卸责任,致使一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导致办事效率低,最后相互指责埋怨。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工作中并不少见,而且比比皆是,宁可不干工作也不能承担责任的想法存在于很多人的心里。这种心理影响了工作,促使许多人推诿扯皮,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企业在负责任,其实明眼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为一己之力担心担责任,而弃企业的`发展于不顾。

  我们的企业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一大批对企业有责任感的人,如书中提到的韩国现代的员工,快餐店的服务员等等,虽然他们只是企业不出名的普通员工,但他们用普普通通的小事情展现出了其对企业的责任感。我阅读这本书后深深的感触是我们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深思“问题背后的问题”,这句话也许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能做到却不太容易,我们大家要积极主动地敢于提出问题,承担责任,这样我们的工作效率才会提高,企业才会大踏步地发展,企业发展了最终受益的就是企业的员工,我们要把田总提的企业的理念“诚信为本,责任制上”作为精髓,为我们的企业将来的发展献计献策,愿九三集团走的更远。

  有一天我正在忙工作,突然有个同事拿了本书和我说你看过《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吗?QBQ?我当时没有弄明白,“这是一本什么书?”我问。同事说:“这本书很好,有时间看看”。我听到这话越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到了周末我终于抽出时间看了这本神奇的《QBQ问题背后的问题》,看后我豁然开朗,这不正是我们集团田总前一段时间提出的企业核心理念“诚信为本,责任至上”吗?

  我边看这本书边联想起原来工作中的种种细节及过去经历过的事情,“企业内部办事效率低,员工怕承担责任”等等表现。作者通过39个问题结合实际的案例展开了讲解,文章的主题通过“问题背后的问题”强调了任何人做事都要将责任放在首位,不是规避责任,尤其是对我们服务的企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任何人都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要遇到事情相互推卸责任,致使一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导致办事效率低,最后相互指责埋怨。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工作中并不少见,而且比比皆是,宁可不干工作也不能承担责任的想法存在于很多人的心里。这种心理影响了工作,促使许多人推诿扯皮,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企业在负责任,其实明眼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为一己之力担心担责任,而弃企业的发展于不顾。

  我们的企业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一大批对企业有责任感的人,如书中提到的韩国现代的员工,快餐店的服务员等等,虽然他们只是企业不出名的普通员工,但他们用普普通通的小事情展现出了其对企业的责任感。我阅读这本书后深深的感触是我们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深思“问题背后的问题”,这句话也许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能做到却不太容易,我们大家要积极主动地敢于提出问题,承担责任,这样我们的工作效率才会提高,企业才会大踏步地发展,企业发展了最终受益的就是企业的员工,我们要把田总提的企业的理念“诚信为本,责任制上”作为精髓,为我们的企业将来的发展献计献策,愿九三集团走的更远。

  读了《QBQ!问题背后的问题》的问题以后,我深深的体会到,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而是责任!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看起来QBQ不过是怎样去提出好问题,避免错问题,但是要做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还需要每一位团队成员去用心慢慢体会。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也是国家、组织、个人都能各尽其责、各司其职,我们的社会才能快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富强。责任使人充实,快乐,高尚!

  从短期来看,承担责任者损失严重,而推卸责任者毫无损失;但是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甚至到个体的我们,勇于承担责任是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单位良好氛围的极大发展,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人遇到问题或者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是首先要找到自己跟这事无管的种种理由,这就跟找“不在场证据”一样。而一旦某事成功之后,却能扯出一堆人,比如领导等等!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的企业,影响着*的员工,而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告诉了我们这些现象,给了我们很多的警醒!

  社会上,遇事推诿、没有个人责任意识的人并不少见,抱怨别人一无是处的人也不稀奇,不知上进不肯学*的人更是比比皆是。但是,要找一个肯吃苦耐劳、肯学*又认真负责,还具有创意,并凡事以服务为中心的人却少之又少!要做一个混同一般的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其实也并不难,就是观念转个弯,态度调整一下。

  我个人认为凡事在于“态度”。当一个人的态度出现差池,哪怕他再杰出,都有不为人认可的部分。虽然说QBQ是一套关于处世的工具法则,但是书中更强调QBQ的优势实践原则就是“态度”。态度摆正了,可说是成功者为成功找方法,而态度不正确,就叫做失败者为失败找理由。

  要是自己能管的问题,不就不是问题了吗?我们总是把全部的力气用在对付别人身上,也许从未试过“想办法对付自己”这个方式。当你把所有的力气花在别人身上时,你会发现,问题总是永无止境。如果你换个角度,把力气用在对付自己的缺点上、用在自我提升上,顿时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因为你将会变成一个消融问题的人,而不是穷于应付问题的人。

  在个人责任的问题上,任何人没有理由给予自己推脱的理由,在统计工作中、在与企业的交流中,要找到自身切实的问题:为何报表迟迟未报?是不是自己在时间问题上催促的不够及时?为何企业答应填报却无动静?是不是自己在填报数据的问题上没有表达清晰……等等这些为什么,在问到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就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把责任与义务连接在一起。

  这本书的开头,有句话是我十分喜欢的,“愿上帝赐我*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智慧,了解我自己这个人。”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都要抱以*静的心态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人和事,在勇气的基石上,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人和事,在智慧的陪伴下,把自己看清楚看透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自身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无限扩张到生活中与工作上,用理想和信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挺立在具有个人责任感的人生中。

  读了《QBQ!问题背后的问题》的问题以后,我深深的体会到,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而是责任!——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看起来QBQ不过是怎样去提出好问题,避免错问题,但是要做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还需要每一位团队成员去用心慢慢体会。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也是国家、组织、个人都能各尽其责、各司其职,我们的社会才能快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富强。责任使人充实,快乐,高尚!

  从短期来看,承担责任者损失严重,而推卸责任者毫无损失;但是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甚至到个体的我们,勇于承担责任是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单位良好氛围的极大发展,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人遇到问题或者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是首先要找到自己跟这事无管的种种理由,这就跟找不在场证据一样。而一旦某事成功之后,却能扯出一堆人,比如领导等等!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的企业,影响着*的员工,而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告诉了我们这些现象,给了我们很多的警醒!

  社会上,遇事推诿、没有个人责任意识的人并不少见,抱怨别人一无是处的人也不稀奇,不知上进不肯学*的人更是比比皆是。但是,要找一个肯吃苦耐劳、肯学*又认真负责,还具有创意,并凡事以服务为中心的人却少之又少!要做一个混同一般的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其实也并不难,就是观念转个弯,态度调整一下。

  我个人认为凡事在于态度。当一个人的态度出现差池,哪怕他再杰出,都有不为人认可的部分。虽然说QBQ是一套关于处世的工具法则,但是书中更强调QBQ的优势实践原则就是态度。态度摆正了,可说是成功者为成功找方法,而态度不正确,就叫做失败者为失败找理由。

  要是自己能管的问题,不就不是问题了吗?我们总是把全部的力气用在对付别人身上,也许从未试过想办法对付自己这个方式。当你把所有的力气花在别人身上时,你会发现,问题总是永无止境。如果你换个角度,把力气用在对付自己的缺点上、用在自我提升上,顿时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因为你将会变成一个消融问题的人,而不是穷于应付问题的人。

  在个人责任的问题上,任何人没有理由给予自己推脱的理由,在统计工作中、在与企业的交流中,要找到自身切实的问题:为何报表迟迟未报?是不是自己在时间问题上催促的不够及时?为何企业答应填报却无动静?是不是自己在填报数据的问题上没有表达清晰等等这些为什么,在问到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就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把责任与义务连接在一起。

  这本书的开头,有句话是我十分喜欢的,愿上帝赐我*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智慧,了解我自己这个人。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都要抱以*静的心态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人和事,在勇气的基石上,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人和事,在智慧的陪伴下,把自己看清楚看透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自身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无限扩张到生活中与工作上,用理想和信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挺立在具有个人责任感的人生中。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9篇(扩展5)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菁华5篇)

  今天我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一章总论部分:明白了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问题,学生治疗时要注意些什么?相信这是许多老师都很头疼的事。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态度、行为*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要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

  问题上有哪些类型呢?一行为*惯型问题生。顾名思义,就是行为*惯方面有问题,对班级的纪律有破坏性,学*不认真,总是出各种各样的小状况,屡教不改型的。二厌学心理问题生。这种类型的学生就是表现为厌倦学*,除了学**惯之外,其他方面的行为*惯也还可以,只是死活不学*。三心理性问题生,突出表现在个性方面,言行偏离正轨,常常让人不可思议。四品德性问题上,这种学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品德方面,总是冒坏水,让人感觉及价值观和人生观,明显偏理,他的行为*惯,多数步伐不好,表面上问题不大,多数厌学,学也有学*不错的。五好学*问题上。这种好学新问题生,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是会出突然出状况,一出就是大事,他们多数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这种问题生很少,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增加的趋势,要值得注意。

  问你医生治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凡属*惯都有稳定性,因为*惯是无数次重复同样的行为造成的,教师就要特别需要耐心。如今学校的评价体制往往违反教学规律,追求立竿见影的业绩逼的'教师,急于求成和学生较劲,学生力不从心,结果信心丧失,破罐破摔。所以,学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评估。不要轻易把学生今天的表现和昨天相比,而要把它一周的表现和意向一周相比,一个月的表现和上个月相比,有进步,就有所成功,不怕反复,反复可能是常态;不反复,那是极少的,行为*惯问题生尤其是这样,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任何*惯都相当于一种影,改变起来是不容易的,孩子因为年龄特征比较小,所以,更需要很花很长的时间,没有成功,我们也不要站在对立面去指责他。

  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正是一本为教师提供教育智慧的书……面对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学生’,会不知不觉进入一种教育的情景,并忍不住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探讨,进而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学生和教育,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打开这本书,我们便打开了教育智慧的‘百宝箱’"李镇西老师的话语打开了我兴趣的天窗。

  深入读进去,书中的内容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 看完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不由地感慨,这也正是我所曾犯过的错误呀。特别是"迷信权力,迷信管理,迷信说教,迷信惩罚"和"惩罚不见效的时候,又转而迷信‘爱’"这两条,曾是我最迷茫的。于是我迫不急待地读下去,十一种正确思路很快读完, 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的,很容易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心里不服气。后来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招数。第一招叫做: " 退三进一 " ,为什么撤退呢?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我们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此谓之 " 退三进一 "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 " 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 " 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 " ,我们的学生再怎么调皮也不至于将他同罪犯等同起来吧?我们班有个男生雷益,性格比较反叛,具体表现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概括: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乐意,班干部做什么他都认为不对!但是这个学生有一个爱好爱踢足球,口才和反应能力都很不错,出黑板报也是个人才,一次班会上,我看准时机话题突然一转: " 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在班上那么有才干却没有一个人选你当班干部,你有没有冷静的思考过为什么? " 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点点头,到了后来他自己主动表态,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他出来长谈了一次,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学*态度及与同学相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论分析,不是抽象谈理论;有案例,但是不单纯讲故事。王老师冷静而理智地解剖着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从中可以看出王老师对教育的爱正倾注于分析之中。读这本书,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大有帮助的。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该书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王晓春所著,书里总结了许多常见的学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分类以及解决方案,结合案例给我们指出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总论、专题研究、案例。总论的部分主要阐述什么是问题学生和问题学生的几种类型,并详细解说每种类型的特点。专题研究部分则以专题形式总结了一些问题学生的常见问题,并加以分析。比如:顶撞老师、经常性迟到、同学冲突、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马虎、偏科、说谎、早恋迷恋网络等等。而案例部分主要选取作者在网上帮助教师答疑的片段,明确该采取的措施,既实用又透彻,让人受益匪浅。

  其实,但凡你从事教育工作,总能遇到几个“问题学生”。老师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在他们面前,常用的管理方式如表扬、批评、评比等通通没有效果,老师只能暗自叹息、生闷气。而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智慧,显然为老师拨开云雾,指明方向。

  首先,许多老师对于问题学生的认知不够准确。问题学生并不是指存在问题的学生。王晓春老师认为学生差不多都有问题,因为爱玩,懒惰不就是人的本性么?如果试图去改变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那么班主任只会疲于奔走而没有任何收获。那么区别在哪里呢?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定位为问题较轻,并且可以通过常规管理手段解决;问题学生则是问题较严重,需要个案诊疗。有了明确的区别,在班主任处理问题时也有了判断的标准。

  其次,无论遇到任何事情先究其原因再思考做法,也就是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作为年轻教师的我遇到问题学生第一反应便是想该采取什么措施呢?然后去网上收集各种小妙招,一招不行再来一招,简直是病急乱投医,一点用都没有。在书中,王晓春老师打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就好比人们生病,有些病不严重,自己买点非处方药吃了就能够痊愈;有些病则需要上医院看医生开处方药才能解决。后者就是问题学生,这才有了书名中的“诊疗”二字。所以,对待问题学生要先知道病因,再对症下药。王晓春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分析每一种问题学生的类型,探究原因,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一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一目了然。比如说“行为*惯型问题生”,这类问题生往往有一大堆坏*惯,简直让人看了处处不顺眼,几乎一言一行都需要纠正。当他们屡教不改时,教师容易误以为他们成心捣乱,其实不然。好比戒烟的人不久复吸,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而凡属*惯问题根源都在家庭,需要让家长配合调整,帮助孩子进步。

  然后,冷处理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方法。王晓春老师给出的我们面对和处理问题学生的上策、中策、下策等三种解决思路,其中被他定位成“上策”的是——把问题生晾在一边,全力以赴带领全班同学前进,不去刻意关注和教育问题生。乍听之下,仿佛是在逃避,但细想来,上策绝不是不负责任,反而是在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因为回归到教师的身份,最本质的不是管理者而是教育者,最好的处理就是通过更高超的教育智慧,教学组织能力去优化班级环境,让这个环境间接作用于问题学生,实现他们的个体治疗。这种通过集体带动个体,影响个体,让问题学生自愈的方式更加高明。

  最后,教师要有一套具有个人风格的问题诊断学。王老师说:“教师最好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问题诊断学,这种教师,就可以称为研究型教师了。”不断研究变化的学生群体,因人而异,不断研究和琢磨,才会更好地教育好学生,也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处理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在研究问题学生时不难发现,问题学生教育复杂繁琐,单单凭借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未免强人所难,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在个体诊疗的阶段,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教师只是问题学生处理和转化的其中一个环节。对于轻度问题学生,或者问题的初发阶段,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是诊疗的主体。但现实教学中,并不是每次教育都会起效,很多班主任都有与问题学生斗智斗勇的血泪史,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教育渐渐对这些孩子失效的时候,要懂得去求助其他的教育途径,比如说学校,比如说家长。家长,不是教育问题学生的王牌,但可能是教师探究问题学生背后成因的重要环节。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与家庭情况、家庭教育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中,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只有合力才能帮助学生变化成长,如果互相抵触针对,可能事倍功半。

  正如李镇西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就像是教育智慧的“百宝箱”,陪伴如我一般的青年班主任成长。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调整管理的方向和方法,学*晓春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问题。未来我会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更好地帮助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在*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专业素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看书。现在的书非常多,看书就要选择好书来看,作为教师要多看教育类专著。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又一本好书《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是直接把“问题学生”进行了分类,逐一进行研究、分析,所以对我这样一个刚到工作岗位的老师来说是十分受益的。

  初次拿到这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就随手翻了一下,写的还挺通俗易懂的,就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这本书主要是针对我们教育过程中一些做法提出建议,并结合例子加以说明。似乎觉得有些例子在自身的学生时代也出现过,曾经也出现过类似的一些问题。多亏我的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教育过程中,对我不埋怨,没有太多的生气,静下心来,找到问题的根源,最终把问题解决。

  如今我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但要继承我的老师他们的优良教育方式,而且还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学*,尤其要关注“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一直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教师教育的一个大难题。王老师从教育的大前提出发,分析了当前教育的大环境。提出了教育的三种类型:权利型教育、道德型教育、聪明型教育。指出了当前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出发由权利型和道德型向聪明型转变。既为了教师更好的保护自己,又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的问题教育。

  也许在许多老师看来,学生上课不听,就是“不想学”;不好好写作业,就是“没有认识到学*的重要性”;不守纪律,就是“成心捣乱”;成绩一下降,就是因为“松劲”了。总之,他们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地、*惯地归结为觉悟问题、道德问题、认识问题、是非问题,好象只要“认识”提高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其实许多学生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这样而已。假如学生对学*的重要性认识是足够的,而成绩一样没有办法提高,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改变学生对学*的观念。假如学生上课不听讲,而教师有只知道一味的训斥却不站在学生的立场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和家庭情况,那么面对教师的训斥只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对教师教育的反感。假如学生的不守纪律教师只能是批评、呵斥,而不考虑学生的自尊心是否会受到伤害,不考虑学生不守纪律的实际情况,那么,这样的教育也只是苍白无力的。

  学生的情况千千万,想用千篇一律的爱,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显然是不行的。有些问题需要有恒心,需要长时间的跟踪指导,会有多次反复,你只有付出智慧和艰辛的努力,才有希望达到理想效果,因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有时还需转变家长的观念和*惯做法,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诊断,尽快转变不良情况。

  教育是细水长流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王老师就这样从教育的背景出发、从学生出发,为教师做参谋、为教师做领航,为我们的教育指出了一条阳光大道。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我受益非浅,并将继续关注各类教育书籍。同时我也将在我的教育岗位尝试并运用聪明型的教育方式,为更好的开展工作而努力。

  今天我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一章总论部分:明白了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问题,学生治疗时要注意些什么?相信这是许多老师都很头疼的事。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态度、行为*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要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

  问题上有哪些类型呢?一行为*惯型问题生。顾名思义,就是行为*惯方面有问题,对班级的纪律有破坏性,学*不认真,总是出各种各样的小状况,屡教不改型的。二厌学心理问题生。这种类型的学生就是表现为厌倦学*,除了学**惯之外,其他方面的行为*惯也还可以,只是死活不学*。三心理性问题生,突出表现在个性方面,言行偏离正轨,常常让人不可思议。四品德性问题上,这种学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品德方面,总是冒坏水,让人感觉及价值观和人生观,明显偏理,他的行为*惯,多数步伐不好,表面上问题不大,多数厌学,学也有学*不错的。五好学*问题上。这种好学新问题生,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是会出突然出状况,一出就是大事,他们多数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这种问题生很少,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增加的趋势,要值得注意。

  问你医生治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凡属*惯都有稳定性,因为*惯是无数次重复同样的行为造成的,教师就要特别需要耐心。如今学校的评价体制往往违反教学规律,追求立竿见影的业绩逼的教师,急于求成和学生较劲,学生力不从心,结果信心丧失,破罐破摔。所以,学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评估。不要轻易把学生今天的表现和昨天相比,而要把它一周的表现和意向一周相比,一个月的表现和上个月相比,有进步,就有所成功,不怕反复,反复可能是常态;不反复,那是极少的,行为*惯问题生尤其是这样,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任何*惯都相当于一种影,改变起来是不容易的,孩子因为年龄特征比较小,所以,更需要很花很长的时间,没有成功,我们也不要站在对立面去指责他。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9篇(扩展6)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菁华5篇)

  今天我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一章总论部分:明白了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问题,学生治疗时要注意些什么?相信这是许多老师都很头疼的事。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态度、行为*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要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

  问题上有哪些类型呢?一行为*惯型问题生。顾名思义,就是行为*惯方面有问题,对班级的纪律有破坏性,学*不认真,总是出各种各样的小状况,屡教不改型的。二厌学心理问题生。这种类型的学生就是表现为厌倦学*,除了学**惯之外,其他方面的行为*惯也还可以,只是死活不学*。三心理性问题生,突出表现在个性方面,言行偏离正轨,常常让人不可思议。四品德性问题上,这种学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品德方面,总是冒坏水,让人感觉及价值观和人生观,明显偏理,他的行为*惯,多数步伐不好,表面上问题不大,多数厌学,学也有学*不错的。五好学*问题上。这种好学新问题生,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是会出突然出状况,一出就是大事,他们多数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这种问题生很少,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增加的趋势,要值得注意。

  问你医生治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凡属*惯都有稳定性,因为*惯是无数次重复同样的行为造成的,教师就要特别需要耐心。如今学校的评价体制往往违反教学规律,追求立竿见影的业绩逼的'教师,急于求成和学生较劲,学生力不从心,结果信心丧失,破罐破摔。所以,学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评估。不要轻易把学生今天的表现和昨天相比,而要把它一周的表现和意向一周相比,一个月的表现和上个月相比,有进步,就有所成功,不怕反复,反复可能是常态;不反复,那是极少的,行为*惯问题生尤其是这样,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任何*惯都相当于一种影,改变起来是不容易的,孩子因为年龄特征比较小,所以,更需要很花很长的时间,没有成功,我们也不要站在对立面去指责他。

  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正是一本为教师提供教育智慧的书……面对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学生’,会不知不觉进入一种教育的情景,并忍不住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探讨,进而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学生和教育,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打开这本书,我们便打开了教育智慧的‘百宝箱’"李镇西老师的话语打开了我兴趣的天窗。

  深入读进去,书中的内容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 看完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不由地感慨,这也正是我所曾犯过的错误呀。特别是"迷信权力,迷信管理,迷信说教,迷信惩罚"和"惩罚不见效的时候,又转而迷信‘爱’"这两条,曾是我最迷茫的。于是我迫不急待地读下去,十一种正确思路很快读完, 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的,很容易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心里不服气。后来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招数。第一招叫做: " 退三进一 " ,为什么撤退呢?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我们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此谓之 " 退三进一 "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 " 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 " 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 " ,我们的学生再怎么调皮也不至于将他同罪犯等同起来吧?我们班有个男生雷益,性格比较反叛,具体表现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概括: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乐意,班干部做什么他都认为不对!但是这个学生有一个爱好爱踢足球,口才和反应能力都很不错,出黑板报也是个人才,一次班会上,我看准时机话题突然一转: " 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在班上那么有才干却没有一个人选你当班干部,你有没有冷静的思考过为什么? " 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点点头,到了后来他自己主动表态,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他出来长谈了一次,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学*态度及与同学相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论分析,不是抽象谈理论;有案例,但是不单纯讲故事。王老师冷静而理智地解剖着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从中可以看出王老师对教育的爱正倾注于分析之中。读这本书,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大有帮助的。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该书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王晓春所著,书里总结了许多常见的学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分类以及解决方案,结合案例给我们指出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总论、专题研究、案例。总论的部分主要阐述什么是问题学生和问题学生的几种类型,并详细解说每种类型的特点。专题研究部分则以专题形式总结了一些问题学生的常见问题,并加以分析。比如:顶撞老师、经常性迟到、同学冲突、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马虎、偏科、说谎、早恋迷恋网络等等。而案例部分主要选取作者在网上帮助教师答疑的片段,明确该采取的措施,既实用又透彻,让人受益匪浅。

  其实,但凡你从事教育工作,总能遇到几个“问题学生”。老师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在他们面前,常用的管理方式如表扬、批评、评比等通通没有效果,老师只能暗自叹息、生闷气。而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智慧,显然为老师拨开云雾,指明方向。

  首先,许多老师对于问题学生的认知不够准确。问题学生并不是指存在问题的学生。王晓春老师认为学生差不多都有问题,因为爱玩,懒惰不就是人的本性么?如果试图去改变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那么班主任只会疲于奔走而没有任何收获。那么区别在哪里呢?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定位为问题较轻,并且可以通过常规管理手段解决;问题学生则是问题较严重,需要个案诊疗。有了明确的区别,在班主任处理问题时也有了判断的标准。

  其次,无论遇到任何事情先究其原因再思考做法,也就是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作为年轻教师的我遇到问题学生第一反应便是想该采取什么措施呢?然后去网上收集各种小妙招,一招不行再来一招,简直是病急乱投医,一点用都没有。在书中,王晓春老师打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就好比人们生病,有些病不严重,自己买点非处方药吃了就能够痊愈;有些病则需要上医院看医生开处方药才能解决。后者就是问题学生,这才有了书名中的“诊疗”二字。所以,对待问题学生要先知道病因,再对症下药。王晓春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分析每一种问题学生的类型,探究原因,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一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一目了然。比如说“行为*惯型问题生”,这类问题生往往有一大堆坏*惯,简直让人看了处处不顺眼,几乎一言一行都需要纠正。当他们屡教不改时,教师容易误以为他们成心捣乱,其实不然。好比戒烟的人不久复吸,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而凡属*惯问题根源都在家庭,需要让家长配合调整,帮助孩子进步。

  然后,冷处理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方法。王晓春老师给出的我们面对和处理问题学生的上策、中策、下策等三种解决思路,其中被他定位成“上策”的是——把问题生晾在一边,全力以赴带领全班同学前进,不去刻意关注和教育问题生。乍听之下,仿佛是在逃避,但细想来,上策绝不是不负责任,反而是在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因为回归到教师的身份,最本质的不是管理者而是教育者,最好的处理就是通过更高超的教育智慧,教学组织能力去优化班级环境,让这个环境间接作用于问题学生,实现他们的个体治疗。这种通过集体带动个体,影响个体,让问题学生自愈的方式更加高明。

  最后,教师要有一套具有个人风格的问题诊断学。王老师说:“教师最好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问题诊断学,这种教师,就可以称为研究型教师了。”不断研究变化的学生群体,因人而异,不断研究和琢磨,才会更好地教育好学生,也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处理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在研究问题学生时不难发现,问题学生教育复杂繁琐,单单凭借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未免强人所难,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在个体诊疗的阶段,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教师只是问题学生处理和转化的其中一个环节。对于轻度问题学生,或者问题的初发阶段,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是诊疗的主体。但现实教学中,并不是每次教育都会起效,很多班主任都有与问题学生斗智斗勇的血泪史,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教育渐渐对这些孩子失效的时候,要懂得去求助其他的教育途径,比如说学校,比如说家长。家长,不是教育问题学生的王牌,但可能是教师探究问题学生背后成因的重要环节。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与家庭情况、家庭教育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中,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只有合力才能帮助学生变化成长,如果互相抵触针对,可能事倍功半。

  正如李镇西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就像是教育智慧的“百宝箱”,陪伴如我一般的青年班主任成长。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调整管理的方向和方法,学*晓春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问题。未来我会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更好地帮助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在*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专业素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看书。现在的书非常多,看书就要选择好书来看,作为教师要多看教育类专著。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又一本好书《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是直接把“问题学生”进行了分类,逐一进行研究、分析,所以对我这样一个刚到工作岗位的老师来说是十分受益的。

  初次拿到这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就随手翻了一下,写的还挺通俗易懂的,就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这本书主要是针对我们教育过程中一些做法提出建议,并结合例子加以说明。似乎觉得有些例子在自身的学生时代也出现过,曾经也出现过类似的一些问题。多亏我的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教育过程中,对我不埋怨,没有太多的生气,静下心来,找到问题的根源,最终把问题解决。

  如今我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但要继承我的老师他们的优良教育方式,而且还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学*,尤其要关注“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一直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教师教育的一个大难题。王老师从教育的大前提出发,分析了当前教育的大环境。提出了教育的三种类型:权利型教育、道德型教育、聪明型教育。指出了当前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出发由权利型和道德型向聪明型转变。既为了教师更好的保护自己,又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的问题教育。

  也许在许多老师看来,学生上课不听,就是“不想学”;不好好写作业,就是“没有认识到学*的重要性”;不守纪律,就是“成心捣乱”;成绩一下降,就是因为“松劲”了。总之,他们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地、*惯地归结为觉悟问题、道德问题、认识问题、是非问题,好象只要“认识”提高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其实许多学生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这样而已。假如学生对学*的重要性认识是足够的,而成绩一样没有办法提高,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改变学生对学*的观念。假如学生上课不听讲,而教师有只知道一味的训斥却不站在学生的立场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和家庭情况,那么面对教师的训斥只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对教师教育的反感。假如学生的不守纪律教师只能是批评、呵斥,而不考虑学生的自尊心是否会受到伤害,不考虑学生不守纪律的实际情况,那么,这样的教育也只是苍白无力的。

  学生的情况千千万,想用千篇一律的爱,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显然是不行的。有些问题需要有恒心,需要长时间的跟踪指导,会有多次反复,你只有付出智慧和艰辛的努力,才有希望达到理想效果,因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有时还需转变家长的观念和*惯做法,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诊断,尽快转变不良情况。

  教育是细水长流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王老师就这样从教育的背景出发、从学生出发,为教师做参谋、为教师做领航,为我们的教育指出了一条阳光大道。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我受益非浅,并将继续关注各类教育书籍。同时我也将在我的教育岗位尝试并运用聪明型的教育方式,为更好的开展工作而努力。

  今天我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一章总论部分:明白了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问题,学生治疗时要注意些什么?相信这是许多老师都很头疼的事。

  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态度、行为*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要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

  问题上有哪些类型呢?一行为*惯型问题生。顾名思义,就是行为*惯方面有问题,对班级的纪律有破坏性,学*不认真,总是出各种各样的小状况,屡教不改型的。二厌学心理问题生。这种类型的学生就是表现为厌倦学*,除了学**惯之外,其他方面的行为*惯也还可以,只是死活不学*。三心理性问题生,突出表现在个性方面,言行偏离正轨,常常让人不可思议。四品德性问题上,这种学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品德方面,总是冒坏水,让人感觉及价值观和人生观,明显偏理,他的行为*惯,多数步伐不好,表面上问题不大,多数厌学,学也有学*不错的。五好学*问题上。这种好学新问题生,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是会出突然出状况,一出就是大事,他们多数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这种问题生很少,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增加的趋势,要值得注意。

  问你医生治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凡属*惯都有稳定性,因为*惯是无数次重复同样的行为造成的,教师就要特别需要耐心。如今学校的评价体制往往违反教学规律,追求立竿见影的业绩逼的教师,急于求成和学生较劲,学生力不从心,结果信心丧失,破罐破摔。所以,学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评估。不要轻易把学生今天的表现和昨天相比,而要把它一周的表现和意向一周相比,一个月的表现和上个月相比,有进步,就有所成功,不怕反复,反复可能是常态;不反复,那是极少的,行为*惯问题生尤其是这样,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任何*惯都相当于一种影,改变起来是不容易的,孩子因为年龄特征比较小,所以,更需要很花很长的时间,没有成功,我们也不要站在对立面去指责他。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9篇(扩展7)

——安全手册读后感实用5篇

  古人云:“水火不留情”。这个炎热的暑假,我们往往会听闻一些人生的悲剧,溺水啊、火灾啊……所以我们都应该把安全排在第一。

  溺水安全:烈日炎炎、骄阳似火,许多小朋友都喜欢去小河边、游泳池戏水游泳,儿童只能在大人的陪同下游泳,不得擅自下水。如果腿发生抽筋现象,得迅速把腿贴*胸口,并快速游向岸边。发生溺水时,不要惊慌,要尽量把头抬出水面,并大声呼救。

  火灾安全:暑假里气温比较高,是火灾的高发期,如果发生了火灾,得马上撤离。现场不要迷恋财物,不得从电梯逃生。如果被困在室内,门外火势很大,门的温度极具上升,用凉水泼在门上,以便降温。住的楼层比较低的人家,可以将家里所有衣物结成绳子,从窗户逃生。

  地震安全:自然灾害防不胜防,发生地震时,要躲在厕所里,因为那里有水。如果被困在废墟里。用身边的硬物敲击废墟,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交通安全:红灯停,绿灯行,这个规矩老老少少都得执行,因为“马路杀手”太多了。

  防盗安全:坏人很多,特别是小孩一个人在家中,有人敲门,不要随便开门,一定要提高警惕。

  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非常重要,让我们把安全的警钟拉响吧!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青少年*安知识手册》。我在一边看,妈妈坐在边上给我讲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手册上讲的都是一些教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好方法。如:“落入水中如何求生”这一条里面有教我们一些游泳的方法,还有在游泳时发生脚抽筋怎样救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好像又给我上了一节游泳课。还有独自在家时保护自己的一些方法,这个对我太有用了,因为很多时候爸爸妈妈都很忙,在外面工作,家里就我一个人。他里面说的话我都牢牢记在心里:“要把门锁好,听到有人敲门不随便开门,要认清人再开,遇到不认识的人不管什么理由都不开门等等。”还有我们在暑假里会玩玩电脑,手册里也有教我们如何安全健康上网。要出去玩的我们看看这手册也很有帮助,他提醒我们坐公交车怎样防小偷;坐火车地铁需要注意什么;遇到电梯出现故障要怎么办。

  看了《青少年*安知识手册》教了我很多关于安全的知识,让我更加懂得怎样保护自己,我也会把这些知识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好好珍惜生命。

  青少年*安知识手册 今天,我拿着刚刚复印出来的青少年*安知识手册,认认真真的读了起来,因为内容比较少,所以我不到一个小时就把这本青少年*安知识手册读完了,虽然字比一般的'书很 多,但是我的感悟却非常大。

  我翻开一看就看到了第一块:*安进校园。我仔仔细细的把这一部分给看了个底朝天,看完之后我发现我很多的时候都没有按照上面的内容来做,就随便挑一部分吧,那就“ 2 ——如何在日常体育锻炼做到自我防护。”部分中的第一条:要在运动之前换上胶底运动鞋。我有时不换上胶底运动鞋也会去运动。第三条:运动前,女生摘下发卡、塑料或玻璃饰品,男生不要在衣裤内装小刀等锋利物品。我一般都会因为忘记,而不拿出像针一样的锋利物品。

  除此之外,我还看了*安伴出行、*安防灾害、*安享生活……我发现除了青少年*安知识手册之外,还有很多提醒人们安全第一、安全最重要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小区里的每幢楼的一楼都会专门装一只专门宣传安全片的电视机。

  我读了《我的第一本安全手册》后,我懂得了许多安全知识,也让我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有危险。

  书里告诉我未满十二周岁的小朋友是不能在马路上骑自行车的.,可是我发现我们小区里有许多和我同龄的小朋友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有的单手或双手离开手把表演着精彩的“杂技”。我也做过危险的事情:我骑自行车时让弟弟坐在后座上,把弟弟重重的摔了下来……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危险可怕的行为呀,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书中还提到“小心网络陷阱”,网络能让我们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还能方便我们购物,但网络上有许多**和暴力的不健康内容,会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还有许多游戏会让小朋友们玩上瘾,影响我们生活和学*。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爸爸妈妈总会提醒我少玩游戏,每次玩游戏都要很严格的控制时间。

  被狗咬伤、食物中毒、爬高摔伤……生活中危险无处不在,我们要远离危险和安全交朋友!

  记得托尔斯泰说过的话“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最*,看了《消防安全》,滋润了我心中干枯的日常安全小树苗。火是美丽的,它能使人们走进一个朦胧温馨的世界。就像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透过火柴微弱的亮光,看到了香喷喷的烧鹅,看到了无比喜爱的圣诞树,还看到了那可亲的老奶奶,那一幕幕美好的景象呈现在眼前,使她陶醉在极度幸福与快乐之中。

  火是无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冶炼、铸造和加工食物,在它熄灭自己之后,向人们捧出的是钢铁、焦炭和美味食品。然而,火又是严酷的,它使执著追求光明的普罗米修斯被天神所缚,使有“万园之园”之美誉的圆明园顷刻间化为一片废墟,使许多森林失去了往日葳蕤的生机,又使多少人的心灵蒙上了如炭黑般的阴影!它如同一匹在原野上奔驰的烈马,如果给它戴上嚼子,加以驯化,它会听从主人的驾驭;否则,它会横踢乱蹬成为万恶之源。在一个不小心,一个不注意,火就燃烧起来,它是多么贪婪,吞噬着生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不要乱扔烟头,因为它很有可能烧毁一片树林;家里没人要注意,要把煤气给关好,因为它很有可能烧毁一栋房子……同学们,我们热爱生活,我们在校园中演绎活力,憧憬明天;我们珍爱生命,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意,拒绝伤害。让安全的意识常驻我们心间,让生命的绚烂闪耀在我们四周。你拍一,我拍一,小朋友们不玩火;你拍二,我拍二,发生火灾很危险。你拍三,我拍三,不能乱碰打火机;你拍四,我拍四,不能乱玩火柴棒。你拍五,我拍五,电器煤气不乱动;你拍六,我拍六,家电使用要小心。你拍七,我拍七,牢记消防小知识;你拍八,我拍八,争做安全小标兵。你拍九,我拍九,消防安全记心间;你拍十,我拍十,*安如意保一生。让我们唱着这首儿歌一起走上安全之旅。!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9篇(扩展8)

——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心理辅导方案优选【五】份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和教育能力,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培训目的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促使他们健康发展。

  二、培训对象

  全体在职的本校教师。

  三、培训形式

  1、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相关内容的学*与培训,学*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

  2、主要采用听讲座、教研组研讨和实践的方式,完成计划规定的学*任务和作业,并进行测试。

  3、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的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4、由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或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开设心理辅导讲座。

  四、培训安排

  本次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为期一年,按时间安排如下:

  1.20xx年3月,开展班主任(26人)培训活动。

  2.20xx年4月,开展全体教师(75人)培训活动。

  3.20xx年5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8人)培训活动。

  4.20xx年6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14人)培训活动。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增强自己教育能力。

  三、具体做法:

  (一)健全组织机构

  1、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日益重要,应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心理辅导队伍。具体由德育副校长和学校政教处管理,由专职心理老师担任心理辅导室专职辅导员,另设兼职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这样一个多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兼职心理辅导员由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组成,每班设立心理委员,及时联系班主任老师和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有的放矢开展好心理安全工作,力争把极个别恶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健全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体系,是优化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我校由心理教师具体负责,并扩大到班主任,实行组合多元化,各人员根据自身特长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开展工作,通过协同努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

  2、进一步完善心理辅导室的设施设备,提高辅导室的使用率。如建立“心语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和心理老师进行沟通、预约咨询,一般的问题由心理老师转交班主任回复,特殊的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别咨询。

  3、“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是在班级本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探索。我们觉得有必要启动“班级心理委员模式”。

  并对全校心理委员进行培训,主要开展业务培训:心理咨询员培训制度、考核制度、上岗制度,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期末时进行优秀心理委员评比。

  4、“心理健康兴趣小组”开展素质扩展活动。“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侧重于及时发现心理困惑并预防蔓延扩大,而“心理健康兴趣小组”的工作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拓展,通过自主活动提升学生自信心、激发潜能、减轻压力、促进心理素质提升。

  (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班级心理活动课的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学年学校计划在各个班级开设心理辅导课,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各年级开课计划。

  (三)开展常规辅导工作

  1、做好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始终是心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准时开放心理咨询室,按时值班,做好来访学生的接待、咨询以及心理咨询记录和个案分析。

  2、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于问题类似,情况相通的大量个案,可分批在咨询室开展小团体心理辅导,使心育工作更高效更广泛。如人际困惑团体辅导、学业困惑团体辅导等。

  (四)做好心理健康宣传

  1、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宣传阵地。“各班板报、广播站”是我校学生熟悉的宣传阵地,本学期将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各年段各班级适当地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出专题黑板报,扩大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座是学校心育工作的又一有效手段,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各类学生的实际确定主题,如新生适应、女生青春期心理卫生、初三学生心理调试等。

  3、心理网站的完善。校园网是校内师生共享信息的*台,也是呈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阵地,利用好该资源,让师生更了解心理健康。主要开辟的栏目有:心理咨询室的介绍(包括组织机构、服务内容、管理制度等)、心理学知识、网上咨询、心理测试、*期开展活动公告、特色活动展示、健康生活驿站(主要针对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障碍)、升学心态指导、宣泄室等。

  4、开展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日、周、月),以活动营造全员心育的心理健康氛围,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如心理漫画大赛、心灵故事征集、心理剧的创作与表演等。

  5、配合学校德育处、安全处进行一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预案。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1、对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次普查。

  2、建立“特殊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发放“特殊心理学生调查表”的形式,向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了解情况,做好“特殊心理学生”的摸底工作。特别是性格孤僻学生、攻击性强的学生和早恋学生的登记建档工作。心理辅导室有针对性对这些学生加以关注,加强这些学生的疏导,给他们提供支持系统,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

  3、对主动要求帮助和关心的学生要做好心理个案记录。心理辅导员应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空余时间主动关心学生,经常性的找学生聊天,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变化。积极配合政教处做好各项调查,如早恋学生调查,单亲离异家庭学生调查,危机事件预警和上报工作。

  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确保学生健康发展。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落实决定精神,办好让人们满意的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根据的安排和要求,特制定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培养学生学会学*,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

  培养学生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培养成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安排,协调,检查,指导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学校决定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王登谭任组长,郑新峰、张兰芳、李建成、王仲才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白彦革、高文国任办公室主任,中小学全体班主任均为成员。学校要把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心理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理念,切实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使学校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使教师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为他们的**成才奠定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