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实用10份

首页 / 读书笔记 / |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1

  译序

  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

  前言

  阿伦・甘地,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

  他在上个世纪40年代在南非度过了他的童年。因为他是黑人的缘故,受到许多欺凌,所以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他的祖父那里,跟他学*如何面对愤怒挫折歧视和耻辱。因此,他渐渐懂得何为暴力和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

  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这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恐惧无法带来和*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他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这个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Tips:非暴力沟通的使用,并不需要沟通的对象熟悉非暴力沟通,或对我们心存善意。如果我们遵循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乐于互助,并表明那是唯一的动机,那么他人也会加入我们,最终形成良好的互动。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一观察二感受三需要四请求

  这些提醒、鼓励我们专注于彼此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过程:

  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沟通的过程当中,如果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往往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作者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大多时候,这样个人化的主张和评价会招来敌意。 我们常常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如果我们从小就学*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教授O.J.哈维的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沟通用语中使用词语涉及道德评判的频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频繁。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的作者单格林伯格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应景的:)】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丝的一段话: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我们也不可能按照别人对我们的期待而生活。在那些专制的等级社会,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一个目的:人们越是*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观察。当我们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他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描述观察结果。例如,他会说,“欧文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一个差劲的前锋”。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如果人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的我们将*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产生积极影响。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区分感受和判断。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把“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2

  1.整体感受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2.知识点

  2.1暴力与非暴力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与爱,既包括对对方的尊重与爱,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沟通,不仅仅是和别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很多时候,这来源于内心的恐惧。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2.2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斯那穆提

  “你太大方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评论。我们说话时常常只有评论,而忽略了引出评论的事实。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前半句是观察到的事实,后半句是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区分观察与评论并不容易,我发现,凡是带有形容词或副词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评论。观察的句子,则是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和“欧文在过去五场比赛中一球未进。”

  2.3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一个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

  表达感受的词,实际上很有限,作者建议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比如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感动、满足、放松、温暖等。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害怕、焦虑、沮丧、悲伤、厌烦、不满、孤独、惭愧、遗憾等。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表达感受,让对方感到真诚,降低敌对的心态,让沟通更容易、更顺畅。

  2.4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一是责备自己,二是指责他人,三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2.5请求越具体越好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区分请求与命令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不要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改变别人,也许,能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但是改变不了他们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倾听

  倾听别人并不容易,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带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2.7用非暴力沟通与自己对话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把“不得不”,替换成“我选择……是因为……”,这样我们会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2.8如何表达感激

  说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为什么沟通中总出现问题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传递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传达的很准确,实际上对方一头雾水。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底层逻辑是引导对方传递准确的信息,自我表达准确的信息(包括交流、表达愤怒、表达感激等)。

  3.对写作的启发

  周日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本书,十分顺畅,收获满满。这要感谢作者写得好,我有什么可以学*借鉴的呢?

  3.1干货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研究透彻,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可以帮我们提升认识,改变错误的沟通*惯,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为心理学家和多年心理咨询师,拥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干货配上汤,口感才更佳。还发现一点,几乎所有例子,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事情从坏变好,满足人心中的善的愿望,读起来特别痛快。

  3.3练*题。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10道左右练*题,并予以解答。充分与读者产生互动,让读者有了参与感,也对知识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总结。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有本章知识点的总结,方便读者回忆知识点,也为速读的人提供方便。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真遗憾没有早点读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3

  因年底工作比较忙碌,心情有时候比较浮躁,对孩子和老公就难免带着情绪和不满,加上孩子最*放假在家,总是想着玩,不想做作业,我就着急了,对他态度就有点不好。

  一天,我下班回家他就缠着我玩,我比较累不想和他玩,就跟他说:“我不想玩,你去写作业吧,别老想着玩!我还做饭呢。”他不高兴了,回到自己卧室大声的喊叫,还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我一看就急了,对他大声训斥,他更来劲了,把橡皮扔到我的餐桌上,把铅笔扔到地上。我本想冲到他的房间对他大吼大叫,但是我猛然感到我错了。我需要冷静,就当没有看见他的演出,自己到厨房里去做饭了。

  他的声音渐渐小了,做好饭,我叫他:“吃饭了,快去洗手吧。”我一看地上和餐桌上的铅笔、橡皮不知道啥时候已经都捡起来了。我们坐下来吃饭,他对我说:“妈妈,我不应该对你嚷嚷,我不对。”

  我点点头,表扬他:“嗯,知道自己错了,很不容易,妈妈允许你有自己的脾气和发态度,但是不能伤害别的东西,可以去扔自己卧室里的枕头。”孩子说:“嗯,我知道,妈妈说过很多次了。”

  我很高兴没有把事态扩大化,没有更深的伤害到孩子,让他发泄了脾气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4

  前一段时间孩子生病,落了许多课,最*忙着恶补,家里家外判若两人。在外面和风细雨,在家里一看到儿子不急不忧的神态,心里就极度不舒服,虽不是河东狮吼,勉强的微笑也是丑陋至极。儿子说我没有耐心,我特意在他的书桌上写了“耐心”。看到我写了“耐心”,自己也写下了“认真”二字,说:“希望自己写作业能专心,不让妈妈生气了。”当听到儿子的话,心中满是悔恨。

  其实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对孩子那份直执(我所期望的),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害怕失败(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学*如何让爱融入生活,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观察,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给予对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心态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5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讲沟通的书。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6

  “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会“上,好友们指出我的缺点:在表达上有时会忽略她们的感受,过于直接理性。

  我其实也有察觉到,自己在亲昵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容易不带斟酌,更加只追求结果而不顾及感受。但以前并不觉得恃“亲*”而骄有什么问题,以为互相了解脾性就不会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沟通》后,才真正意识到沟通实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练*,对所爱的人尤其应该注意沟通方式。因为人们*惯把自己内心的小孩暴露在最亲*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回应和爱,那么ta可能就会收回对你的信任,关上心门。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局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从而体验更和谐的关系。”

  当我开始控制自己的语言情绪,学会表达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赞美,发现既表达自己,又让他人感到被关爱,真是一件自由又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7

  本书的第4、5章都是和感受有关,第4章主要分享的是如何体会和表达感受,第5章分享的是感受的根源,本书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和词汇帮助我们去理解【感受】,这点对于读者很友好。

  关于“感受”,在大二的个案工作课上,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让我开始对“感受”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我目前看来,学会觉察感受,并表达出来,是内在成长的第一步。

  第4章一开始,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从来没有人问过他的感受,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大家是被鼓励着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

  作者接着分享了几个小故事,有作者小时候因为老师提出的“男孩子不要胆小怕事”的观念,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害怕,哪怕手受伤也忍痛打了一个月的棒球。也有在非暴力研讨班上,一个太太表示自己的丈夫仿佛是一堵墙,太太希望丈夫能多体贴她,但是她运用的是指责的说法。

  通过几个小故事,作者引入观点:非暴力沟通鼓励表达内心的感受,因为这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随后作者提出我们需要区分“感受和想法”。以下是想法和感受区分的例句。

  1、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

  2、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很郁闷/烦透了。

  作者还提出,当我们说:“我觉得”,常不是表达感受,而是表达想法。也有很多词语是表达想法,例如:被抛弃、被羞辱、**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被忽略。

  我觉得十分有趣的是,作者还分享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十分有用,表达感受需要有丰富的词汇,这样更好的觉察自己细微的情绪和感受,作者把需要得到满足和没有得到满足的感受分了两组。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读到这里,我霎时间想起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和应对方式,翻开图表,我发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如同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我们往往看到只是冰山表面的行为和应对方式,其中萨提亚的应对方式有4种,讨好、指责、打岔、超理智,4种应对方式是有4种表现姿态的,如图所示,我自己有觉察过,我常用的应对姿态是指责。

  在相关的培训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深刻,“没有所谓的XX型人格,有的是应对姿态,不要用理论把人定义了”。而且我们每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对姿态可能互换,比如像我常用的应对姿态是指责,但面对更高压的一些环境,我对应对姿态就有可能变成讨好。

  回归本书,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和非暴力沟通都共同提到了,行为、事件带来感受,但导致了感受的是,我们内在的观点、期待还有需要(渴望)。

  前不久发生了一件让我情绪崩溃的事情,过后我用冰山理论来回顾自己的心理过程,的确有帮助我觉察到自己的需要。

  事情的起因是我得知我申请的你我伙伴*台“性教育种子讲师”的电子证书没有通过。当时,我内心首先是不相信,然后我通过文字的方式和你我伙伴*台的工作人员不断地解释、说明自己的原因。(行为)

  对方的解答让我无法不能接受,我在文字中表示,因为准备性教育实践课程,我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没有通过审核这件事情,让我感觉十分受伤,难过,而且从对方的反馈来看,似乎是我在指责ta。(应对方式:指责)

  我首先是生气,接着开始难过,感觉十分的委屈。(感受)伴随着这样的感受,我哭了,而且是嚎啕大哭地给朋友打电话,说自己是多么的委屈和悲伤。(行为)

  一段时间过后,我冷静下来,我思考,我为什么崩溃得大哭呢?

  我认为我这么认真地学*完全课程,完成了将*20xx字的作业,还完成了一次我自己还算满意的`性教育实践课,我应该被肯定,应该要通过审核,应该取得证书,这才是有价值的。(观点)

  对ta人,我期待对方对我的付出和努力学*的肯定,对自己,我期待拿到这个证书。(期待)我渴望自己被对方肯定,被对方认同。(渴望)

  那关于自我的部分,我还是不太能够理解,所以没有写到这个部分。当我一点点挖掘自己当下爆发的情绪背后的观点、期待、渴望,知道自己需要的是被认可,那我就可以自我给予,觉察感受后开始更好的自我关怀。作者:有时也是慢热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8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9

  这段时间有点疲惫,心中那个懒惰的小我时常在作怪;期末孩子的学*也让我焦虑,书读得也不走心。

  前一段时间孩子生病,落了许多课,最*忙着恶补,家里家外判若两人。在外面和风细雨,在家里一看到儿子不急不忧的神态,心里就极度不舒服,虽不是河东狮吼,勉强的微笑也是丑陋至极。

  儿子说我没有耐心,我特意在他的书桌上写了“耐心”。看到我写了“耐心”,自己也写下了“认真”二字,说:“希望自己写作业能专心,不让妈妈生气了。”当听到儿子的话,心中满是悔恨。

  其实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对孩子那份直执(我所期望的),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害怕失败所以“我”就会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学*如何让爱融入生活,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给予对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心态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10

  我墙裂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就算你觉得自己跟别人的沟通不存在任何问题,没有任何的矛盾,这本书也值得你一看,它会让你对沟通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

  如果你苦恼于自己总是不能正确的表达观点,如果你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亦或是心情不舒畅,都应该看这本书,它能解决你的问题。

  1、提出具体的请求:

  直接告诉他你的请求,你希望他做什么,尽量的表述具体详细些,而不是直接说不希望他做什么。

  使用抽象的语言会使我们无法深入的了解自己。

  2、明确谈话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昨天我突然陷入思想的沼泽,我想不通一些事情,那让我非常的`痛苦,可能身边的朋友没办法理解我的痛苦。直到今天我再次翻开《非暴力沟通》,顿时云开雾散,我觉得我可以采纳书本里的建议,去照着执行。

  我想我可能真的表达方式不对,我只是一昧的说他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甚至直截了当的说他是个没有想法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想法呢,有的人只是天性不爱表达出来。我又是否有认真的回顾我们之前的交流,或许是我自己没有用心罢了。

  要解决我的烦恼,可以试着找一个具体的话题,然后展开。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我如果从他的角度切入,可能会对他有更真实的认识。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实用10份扩展阅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实用10份(扩展1)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优秀感慨4

  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这本书不是教人们从应用层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应去实现自己目的,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是我认为的好的心理书籍。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说到暴力这个词,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也同样觉得这个词和自己无关,由于缺乏认知,我们通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们眼中打人、**、武力才算是暴力行为,但如果我说“冷暴力”这个词,你还觉得陌生么,你有没有跟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冷战过?有没有在生气时口不择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这句话:情绪和语言也可以很暴力,并且伤人于无形。

  这就是本书的主题:非暴力沟通。

  我们通过话语表达情绪,大多时候说话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非暴力沟通主张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以达到沟通的最佳结果。

  它是有迹可循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①留意发生的事情。

  ②表达感受。

  ③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提出具体的请求。

  假如我有个作息不规律的室友,我睡觉了她还在玩游戏,她打扰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说就是:你玩游戏的声音很大声,我有些烦躁,因为现在已经×点了,我明天还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继续?

  这种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沟通过程是:

  ①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观察是什么。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现状,我的请求是什么。

  我相信比不经大脑的说“你还让不让人睡觉了”,结果一定更令人满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意识到“非暴力沟通”的存在,而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作者将这种沟通方式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我们常做的行为有:

  道德评判。

  简而言之,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评判人。

  “你太懒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这些都属于道德评判,它擅长将人分类,好人或坏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聪明或愚蠢等。

  这样很难让沟通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还会召来仇恨。就算被批评的人做出让步,接受批评,也不会是心甘情愿的,而且长久来看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进行比较。

  丹·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中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都说人比人气死人,人无完人,身处比较之中,总有被比下去的时候。而一旦陷入比较的坑里,我们的关注点就变成了“我没有什么”,而不是“我已经拥有了什么”。其实已经拥有的东西,反而最珍贵。

  回避责任。

  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准时上班?为什么要按老板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实上,这绝对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现在仔细想一想,我们准时上班、满足老板的要求是为了什么?

  难道不是为了保住工作?为了升职加薪?所以归根结底,这是我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履行的责任。

  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因为自己想要,从自身出发,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扰。

  强人所难。

  这是强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师、老板,许多人认为这些人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让他们循规蹈矩。他们的常用台词是: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怎么样。

  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变成了逃避惩罚,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小学做暑假作业时,是不是极尽敷衍之事?

  非暴力沟通归根结底是关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虑为了达到这种需要,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发现一本好书,非常棒,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看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比方说,每次你看到孩子满地乱丢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务,就会叨念他们,结果他们不但不改,屡屡让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气,他们烦,你也烦。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

  第一句: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比方说,乱丢,就是一个批判,不是事实,人家觉得玩具本来就该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觉得很不舒服(陈述自己的感受,诚实、中肯)

  第三句: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不喜欢凌乱,我才不喜欢你把玩具丢地上,否则我一点也不在乎的,不是吗?)

  第四句: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这种沟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纠纷,尤其是对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别管用。

  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等——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表现不完美时的感受和行为(what)

  当我们表现得不完美,一般*惯自责,如对自己说,『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总是将事情搞得一团糟』。严重的,会陷入自我憎恨当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我们通常试图改变自己,变得更加友善和体贴。但是一旦对方意识到我们行为出自羞愧或内疚,而不是爱,他们并不会更加欣赏这些行为。

  有哪些词语体现了羞愧、自责?如,『应该』,『必须』,『真的』。

  为什么会自责?(why)

  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其实也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因为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感受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责呢?(how)

  如果发现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马上可以问自己,『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呢』。

  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们试图理解自己的所做所为,『我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会宽恕自己。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爱惜自己的关键是,同时包容两个不同的我,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现在的)以及采取那种行为的我(过去的)。

  自我宽恕其实为个人的学*和成长创造了条件。

  作者举了一个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为此事不断训斥自己。后来明白了,为什么会责备自己粗心,是因为有照顾好自己的强烈渴望,那么在匆忙回应他人的`请求时,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时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要而随手把笔放入口袋,是因为很看重回应他人的请求。由于这些考虑,态度就变好了。

  如何面对那些觉得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

  作者举了个例子,『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原来他认为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后来他发现很欣赏孩子从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有离家很*的学校,但是现在孩子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价值观。因为他理解了,之所以选择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是为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有哪些做事的动机不好

  为了钱,为了得到赞同,不想感到羞愧,为了避免内疚,为了履行职责……。

  其中针对『为了得到赞同』这个动机的评论另我印象深刻。受社会的影响,我们渴望得到奖励,希望得到人们的微笑,听到一点鼓励。为了讨人喜欢,努力迎合他人;为了避免招人厌恶,不做那些不受人欢迎的事。

  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费尽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他们的感激其实也是在给我们确认。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之前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一个tricky的工具,这个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会带来多大的误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于是我寻求这本《非暴力沟通》的帮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时存在的种种问题,确实收获很大,让我对沟通本身有了全新视角的认识。

  这本书不是一本讨论语言技巧的书,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话术,不是教你如何说话更好听。书中强调通过沟通,将对话的重心落在体会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这不正是我们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吗?同时这本书讲的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观察替代评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层需求,这些都在教我们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通篇读下来,我为自己过去沟通中夹杂的暴力和评判感到震惊,为自己拒绝尝试了解对方感受和倾听对方需要感到羞愧,这些问题也全都指向我对自身感受的认识不足,自己还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语言就已经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给和我交流设下了重重阻碍。

  书中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模式,还需要通过练*得到巩固。希望自己在未来与人的沟通中能够做到:

  1、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用爱和合作的态度感知彼此,化解问题和冲突。让身边的人能够感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让自己充满爱和能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会“上,好友们指出我的缺点:在表达上有时会忽略她们的感受,过于直接理性。

  我其实也有察觉到,自己在亲昵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容易不带斟酌,更加只追求结果而不顾及感受。但以前并不觉得恃“亲*”而骄有什么问题,以为互相了解脾性就不会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沟通》后,才真正意识到沟通实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练*,对所爱的人尤其应该注意沟通方式。因为人们*惯把自己内心的小孩暴露在最亲*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回应和爱,那么ta可能就会收回对你的信任,关上心门。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局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从而体验更和谐的关系。”

  当我开始控制自己的语言情绪,学会表达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赞美,发现既表达自己,又让他人感到被关爱,真是一件自由又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这一章说的是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本章里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智力还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还是被它击中了。

  小时候早晨醒来,惺忪的睡眼看见从门缝里射进一束光。于是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光柱。房间里舞动的尘埃,蹦蹦跳跳跳进光柱里,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对于幼小的我来说是神秘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尘埃。

  对于我们看到的事物,我们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们眼睛上的一个“镜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应图,实际上每根螺旋线都是圆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个。换个角度也许可以看到另一个不同的像,不能说这个像是真像,那个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这个图。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这个像,而不是别的像,是由我个人的经验和信念决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怀疑邻居偷了斧头,怎么看怎么像;等找到了斧头,怎么看怎么不像。疑邻盗斧如此,苏轼和佛印的禅辩也是如此。

  这些经验和信念决定了我遇到事情会怎么反应,怎么处理自己与外在的关系。也就是:我相信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说,伤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能让我这些信念软化或者松动,有点怀疑、带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样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比我们**更智慧。

  在《小豆豆与我》豆妈也说:“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啊,大人们是远远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们会教给大人很多东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们赤裸裸地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一个小孩子自己的东西被拿了,TA会这么办:你拿了我的东西,你还给我就是了。你还给我了咱们还是好朋友。你要不还,我会抢。如果抢不过,我就去找妈妈帮我要。换了一个大人呢?TA想的可能会多:臭不要脸,你凭什么拿我东西?我上一周自行车刚刚被偷!如果这样下去,还得了!立马还给我,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此时,事情已经不再是拿东西这个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绪和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它不再是当下的。

  对于下午睡觉、雨天不出门的人,孩子不会说TA是个懒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驱使孩子去了解他为什么下午去睡觉?不是用评论和判断,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个人的感受。

  观察到了,用心去感受,并由此做出反应。

  尚师徒二人出门化缘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涨,姑娘无法得过。老和尚于是背姑娘过河。转回寺庙,徒弟问:“师傅说‘男女授受不亲’,为什么还要背姑娘呢?”师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来你背了一路啊。”

  师傅观察到姑娘过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着急,他内心的需要是帮忙,于是请求发生了。

  这样说的话,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不仅可以用于人与人的沟通,也可以用于自己面对事情时如何行为处事。因为本质上,不管是面对是人还是事情,都是自己内心的天人交战。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

  作者通过该作品向我们阐述了语言的暴力,扩大了我们对语言暴力的认知范围,同时作者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1.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2.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3.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

  ①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

  ②感受,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表达感受

  ③需要,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请求,明确告诉他人,我们期望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举例:看到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者放进洗衣机?

  4.非暴力沟通过程

  ①什么是我的观察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5.非暴力沟通模式:

  ①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②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

  1.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2.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3.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

  比较也是一种评判

  4.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5.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1.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

  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否则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1.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2.非暴力沟通对表达具体感受的词语与陈述、想法、评论及观点的词语做了区分要区分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1.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2.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①责备自己

  ②指责他人

  ③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④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他人可能积极回应

  4.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①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②面目可憎: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③生活的主人: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责任

  第六章:请求帮助

  1.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2.了解他人的反应:对方此时的感受,对方的想法,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3.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

  1.分析妨碍了我们倾听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

  2.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过程中保持持续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3.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他人时,需要:

  ①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②大声地提出请求

  ③换一个环境

  第九章:爱自己

  1.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2.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十章:充分表达愤怒

  1.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2.表达愤怒的步骤:

  ①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②想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③体会自己的需要

  ④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有时在第③和④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别人

  第十三章:表达感激

  1.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赞扬也常常被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

  2.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

  ①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②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③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这周继续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本书,经常在读书时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今社会,人们可能*惯于围绕个人利益去采取行动,往往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条件反射式的语言暴力既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可能我们已经*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会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经常说话不经大脑考虑,一句无心的话就让别人生气了,自己还不知道咋回事。事后想想,一定是我的说话方式有问题,要不就是我说话语气重,让人觉得是在讽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时候是一个脾气挺倔的人,说话也冲,经常一句话就把人噎住了,让你不想再跟他说下去,因此妈妈经常气的流眼泪。只要爸爸在家,我们都不敢大声说话,更谈不上欢声笑语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妈妈说。

  如今我们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琐事,自然也就有争吵,情绪上来的时候会不加思索的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发一顿火,但事实是对方并没有因为你的发火而有所改变,还是无动于衷,最后还把自己气的够呛。

  前几天姐姐和姐夫因为回家看老人的问题闹别扭。姐姐说:“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周末。”

  姐夫说:“回家看爸妈还要挑时间啊?你就是不孝顺。”

  “我怎么不孝顺了?我给爸妈买的东西还少吗?你凭啥这样说我?”

  就这样两人就吵起来了,姐夫打电话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们俩的样子都有点苦笑不得,都几十岁的人了,孩子都**了还这样。就跟他们说起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要学会好好说话,学会沟通,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跟姐夫说:“不能给姐姐贴上不孝顺的标签,会破坏她的情绪,肯定会跟你反击啊,要冷静,你们都用暴力语言也解决不了问题啊,只会伤害对方,有话好好说。”事后姐姐还开玩笑的跟我说:“咱家人说话是不是遗传啊?咋都跟老爸一样冲呢?也难怪你姐夫生气,肯定是我说话语气太重了,一点就着,跟个炮仗一样,那个男人会喜欢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善用语言,爱自己,爱家人,把爱溶于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已经学*精武门有*一年的时间,发现自己在沟通方面还是短板,沟通的书籍确实也读过好些本,虽然说话水*有那么一些变化,可是与王老师而言相差甚远,有段时间特别痛苦,想要放弃继续精研精武门的销售技术!刚刚好今年好友asai做了NVC的读书会,这本书已经读了有9遍了,对于一些句式心理也清楚,只是遇到一些特定的场合也用不出来,这次读书会上,发现原来还是练*做少了,凡学*离开了特定环境的刻意练*,于我们而言只是知识而已,成不了自己的技能。于是发心再一次做NVC的读书分享!每次于我而言,都是收获呀,也希望这次的深度整理,能带给自己不一样的灵感!感恩asai,为了我这次分享,给我的建议都非常棒!

  NVC第一章节有讲到这样一段话,让我在第10遍读得时候感触非常深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这段话是结合了学*的王老师的课程之后,才如此深刻的理解NVC的价值,发现老师讲得销售过程中如何做到所谓真实和善良,这段话让我脑洞清奇,那一刻脑袋里回想的都是王老师的说话的语调、语气以及措词,无不是围绕观察、感受、需要、不反驳…

  NVC的四个要素就是①观察②感受③需要④请求,步骤分解的话就是四个过程:

  ①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②我的感受如何(情绪,赞同?不赞同?)

  ③我有哪些需要(或者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NVC的精髓就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了。

  第二章讲到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沟通,列出了造**与人之间有心理隔阂的原因

  道德评判。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就会被看做邪恶或是不道德的,而恰恰这样的对他人的评价反应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带来敌意,即使最后他们接受了建议或者批评,做出让步,但通常是不甘心的,会让对方显得不那么友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价值判断和道德捆绑在一起,两个是独立的部分。这方面还是需要多做练*才能运用自如。

  进行比较。比较的时候,会让自己觉得活得很惨,让人心情低落。

  回避责任。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你让我”这一短语。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因为很多时候人的嘴还是比行动快。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样回避性的语言用负责任的语言替代,比如:我选择XXXX是因为我想XXXXX

  强人所难。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要求,特别是对孩子的时候,语言中暗含着威胁、评判、命令、指责等,比如,你不这么做,我就会(施以惩罚)。书上说,我们可以提出我们的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书中这段非常值得深思

  “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的奴隶和好的部下。

  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第三章,如何区分观察与评论?书中没有做太多的描述,给出了一些例子,我读了很多遍,还是会犯错,做的好的地方在于,有觉察了,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观察他人的行为做到不评判、不指责是蛮难做到的。我感觉犯错误的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在听方面还是非常表面,根据自己的认知分类挑选所听的事物,实际是以自己为中心,听取对自己有影响的话,并没有真正在听对方在说什么。就像精武门课程里,王老师一直讲要有mind,老师反复强调mind的重要性!我想这个就是观察的魅力。练*可以参考NVC实践篇和第三章结尾部分的题目,我感觉还是不够。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是NVC第二个要素。生活中我们更多的被鼓励去听从权威而非自己。于是更多的人会*惯性的考虑“别人希望我怎么做?”“别人对我的期待是什么?”而忘记我的感受,我的期待,我需要,我就是从这样一个怪圈中慢慢走出来,去看见自己的真正的需要,真正的感受是什么。而这里的难点就是如何去区分“感受”与“想法”!感受是向内的,心理反应,是感性的;想法,是大脑的,思维,思考的结果,理性的!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多做一些练*去区分感受和想法的差异,目前对我来说,我也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清晰的表达出来。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个选择

  责备自己。认为自己犯了错,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指责他人。第一反应驳斥对方。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当我(听、看、回忆、想等)XXXXXXX,我感到XXXX,因为我需要/看中XXXX?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你(看、听、回忆、想)XXXXX,你感到XXXXX吗?因为你需要/看中XXXX?

  第六章请求帮助

  开篇讲到,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越具体越好。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明确谈话的目的,请求对方的反馈,并表达感激,了解他人的反应。这里要注意请求和命令的差异。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那也是命令。

  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六个章节到这里,其实还是讲得NVC的理论框架,就像一根根骨头,整理这些资料挺乏味的,脑袋里面空空的。下一篇从第七章节开始,讲NVC血肉与灵魂。真正做到爱的语言,不下苦功夫估计很难做到,特别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但相信勤能补拙吧,十遍不行就二十吧。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最*着重看心灵类的书籍,是因为看到了内心的问题。这本书教会我很重要的东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周六,健身房的跑步机带着小电视,里面正在播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现深达两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水灾和上百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去医院、体育馆等避难。地球在发脾气,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地域会出现这样的天灾,或许也是一种人祸。心情也跟着沉了起来,还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这些痛苦,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甚至觉得自己能活泼的长大也是一种幸运。

  偶尔看到有些人嫌弃或者恶意的眼神,他们把内心的暴戾变成暴力,隔着两米开外都可以感觉到那熊熊燃烧之火。

  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糟糕,觉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别人的笑声都能让我生闷气,仿佛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们是揍了我吗,还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没有,我才意识到原因在于我自己。有很多人对社会的仇恨,是因为自己的失败,他们无法忍受承认这是自己的无能。但是又必须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们天生具备推卸责任的能力,毕竟没什么比把一切推给别人更容易了。前一阵川崎发生的锁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败的一个人策划了这起惨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败而且懦弱的人,才会选择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

  非暴力沟通让我着重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绪其实都来自内心,找到抚*情绪的源头。

  先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听到别人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译序

  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

  前言

  阿伦·甘地,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

  他在上个世纪40年代在南非度过了他的童年。因为他是黑人的缘故,受到许多欺凌,所以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他的祖父那里,跟他学*如何面对愤怒挫折歧视和耻辱。因此,他渐渐懂得何为暴力和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

  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这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恐惧无法带来和*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他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这个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Tips:非暴力沟通的使用,并不需要沟通的对象熟悉非暴力沟通,或对我们心存善意。如果我们遵循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乐于互助,并表明那是唯一的动机,那么他人也会加入我们,最终形成良好的互动。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一观察二感受三需要四请求

  这些提醒、鼓励我们专注于彼此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过程:

  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沟通的过程当中,如果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往往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作者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大多时候,这样个人化的主张和评价会招来敌意。 我们常常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如果我们从小就学*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教授O.J.哈维的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沟通用语中使用词语涉及道德评判的频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频繁。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的作者单格林伯格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应景的:)】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丝的一段话: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我们也不可能按照别人对我们的期待而生活。在那些专制的等级社会,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一个目的:人们越是*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观察。当我们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他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描述观察结果。例如,他会说,“欧文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一个差劲的前锋”。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如果人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的我们将*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产生积极影响。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区分感受和判断。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把“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很多心理医生都会推荐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确实很不错。

  读完这本书,不仅可以用于和爱人、孩子进行亲密沟通,也可以在工作、商务谈判中使用。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一词的翻译。也被很多人称为是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可以浓缩成八个字,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描述你的观察,说出你的感受,表达你的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很多人在生活中沟通的时候,都不会描述自己的请求,比如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我希望你能过来陪我”

  这个是一个很抽象的请求,对方肯定很难去猜,究竟是怎么才能满足你的需求。但是很多女性都会犯这个错误,提出抽象的请求,然后抱怨先生不懂得关心自己。

  比如说你家宝宝把厨房的各类厨具都从橱柜里拿出来玩,如果是你看见了。你会怎么和宝宝沟通?

  宝宝,妈妈看见你把这些厨房用具都拿出来,(观察)妈妈差点儿踩到了,妈妈觉得厨房好乱,心里不舒服(感受),妈妈喜欢干净的厨房(需求),你可以收拾好吗(请求)

  所以当你看见孩子捣蛋,或者说有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记得用这四个步骤来沟通,可以让自己和对方,沟通更加顺畅。

  还有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切记不要将请求变成命令,比如孩子不听你的话,不去收拾的时候,你就强硬要他去做,并且动武之类的。

  这时候就是变成暴力沟通了,当然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避免关系再次僵化。

  非暴力沟通力最重要的应用也是培养对自己的爱,所以也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说自己不是个好妈妈,自己太笨了等等。

  此外,书里还提到学会表达你的感激和谢意也有技巧,说出对方对我们有益的具体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的心情。

  倾听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学会让对方尽量多表达,你不要急于给她提出建议和意见,可以表达你的感受和体会。让对方先倾诉,这样比建议更能安慰她。

  知秋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说你要实际去使用,当然你看完就忘,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沟通重在练*和耐心,愿我们都能被世界温柔对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实用10份(扩展2)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前言:8月新起点,本想要洗心革面潜心学术,到了自*室坐定,目光所及,看到这本《非暴力沟通》。再度偏离初衷,花了数小时读完本书。内容不见得多么精深,方法论色彩也没有很浓厚,但看完之后结合生活实际反观自我,多少*得些沟通技巧。这里摘录部分内容,如果能产生一丢丢的积极影响,也算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关于评价和比较: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直接说出我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归咎或指责他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比较也是一种批判,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而评论是主观的价值判断。将二者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现代社会,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世界不匹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非暴力沟通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而是主张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感中进行观察,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区分看法和感受:

  看法是对事物作出的价值评判,感受则是内心的情绪起伏变化。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示弱及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助于解决冲突。

  提出具体的请求:

  抽象的词汇无助于认识自我,我们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对他人的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社会文化的设定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然而,如果我们不重视自己的需要,别人也不可能会。直接地说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积极回应。在沟通中,明确谈话的目的,明确地提出要求而不是表达感受。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需求表达的越具体越清楚,我们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当对方给予反馈,我们应该表达感激;当对方不愿反馈,我们应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参加集体讨论时,一定要明确地说清楚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反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树立明确的标杆,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

  充分表达愤怒:

  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在于我们对他人的评判与指责。练*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充分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对他人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清楚表达自身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学会倾听:

  不带任何成见地去感受变化,全身心去倾听。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他会觉得很惬意。当对方得到充分聆听,气氛将变得轻松,他会停止谈话。

  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别人时:1.体会自身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要为他人负责,要使他人快乐)-“面目可憎”(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贵)-生活的主人(为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感受负全责)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1.整体感受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2.知识点

  2.1暴力与非暴力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与爱,既包括对对方的尊重与爱,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沟通,不仅仅是和别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很多时候,这来源于内心的恐惧。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2.2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斯那穆提

  “你太大方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评论。我们说话时常常只有评论,而忽略了引出评论的事实。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前半句是观察到的事实,后半句是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区分观察与评论并不容易,我发现,凡是带有形容词或副词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评论。观察的句子,则是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和“欧文在过去五场比赛中一球未进。”

  2.3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一个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

  表达感受的词,实际上很有限,作者建议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比如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感动、满足、放松、温暖等。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害怕、焦虑、沮丧、悲伤、厌烦、不满、孤独、惭愧、遗憾等。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表达感受,让对方感到真诚,降低敌对的心态,让沟通更容易、更顺畅。

  2.4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一是责备自己,二是指责他人,三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2.5请求越具体越好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区分请求与命令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不要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改变别人,也许,能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但是改变不了他们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倾听

  倾听别人并不容易,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带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2.7用非暴力沟通与自己对话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把“不得不”,替换成“我选择……是因为……”,这样我们会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2.8如何表达感激

  说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为什么沟通中总出现问题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传递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传达的很准确,实际上对方一头雾水。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底层逻辑是引导对方传递准确的信息,自我表达准确的信息(包括交流、表达愤怒、表达感激等)。

  3.对写作的启发

  周日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本书,十分顺畅,收获满满。这要感谢作者写得好,我有什么可以学*借鉴的呢?

  3.1干货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研究透彻,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可以帮我们提升认识,改变错误的沟通*惯,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为心理学家和多年心理咨询师,拥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干货配上汤,口感才更佳。还发现一点,几乎所有例子,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事情从坏变好,满足人心中的善的愿望,读起来特别痛快。

  3.3练*题。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10道左右练*题,并予以解答。充分与读者产生互动,让读者有了参与感,也对知识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总结。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有本章知识点的总结,方便读者回忆知识点,也为速读的人提供方便。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真遗憾没有早点读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发现一本好书,非常棒,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看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比方说,每次你看到孩子满地乱丢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务,就会叨念他们,结果他们不但不改,屡屡让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气,他们烦,你也烦。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

  第一句: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比方说,乱丢,就是一个批判,不是事实,人家觉得玩具本来就该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觉得很不舒服(陈述自己的感受,诚实、中肯)

  第三句: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不喜欢凌乱,我才不喜欢你把玩具丢地上,否则我一点也不在乎的,不是吗?)

  第四句: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这种沟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纠纷,尤其是对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别管用。

  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等——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我墙裂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就算你觉得自己跟别人的沟通不存在任何问题,没有任何的矛盾,这本书也值得你一看,它会让你对沟通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

  如果你苦恼于自己总是不能正确的表达观点,如果你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亦或是心情不舒畅,都应该看这本书,它能解决你的问题。

  1、提出具体的请求:

  直接告诉他你的请求,你希望他做什么,尽量的表述具体详细些,而不是直接说不希望他做什么。

  使用抽象的语言会使我们无法深入的了解自己。

  2、明确谈话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昨天我突然陷入思想的沼泽,我想不通一些事情,那让我非常的痛苦,可能身边的朋友没办法理解我的痛苦。直到今天我再次翻开《非暴力沟通》,顿时云开雾散,我觉得我可以采纳书本里的建议,去照着执行。

  我想我可能真的表达方式不对,我只是一昧的说他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甚至直截了当的说他是个没有想法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想法呢,有的人只是天性不爱表达出来。我又是否有认真的回顾我们之前的交流,或许是我自己没有用心罢了。

  要解决我的烦恼,可以试着找一个具体的话题,然后展开。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我如果从他的角度切入,可能会对他有更真实的认识。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本书的第4、5章都是和感受有关,第4章主要分享的是如何体会和表达感受,第5章分享的是感受的根源,本书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和词汇帮助我们去理解【感受】,这点对于读者很友好。

  关于“感受”,在大二的个案工作课上,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让我开始对“感受”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我目前看来,学会觉察感受,并表达出来,是内在成长的第一步。

  第4章一开始,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从来没有人问过他的感受,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大家是被鼓励着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

  作者接着分享了几个小故事,有作者小时候因为老师提出的“男孩子不要胆小怕事”的观念,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害怕,哪怕手受伤也忍痛打了一个月的棒球。也有在非暴力研讨班上,一个太太表示自己的丈夫仿佛是一堵墙,太太希望丈夫能多体贴她,但是她运用的是指责的说法。

  通过几个小故事,作者引入观点:非暴力沟通鼓励表达内心的感受,因为这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随后作者提出我们需要区分“感受和想法”。以下是想法和感受区分的例句。

  1、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

  2、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很郁闷/烦透了。

  作者还提出,当我们说:“我觉得”,常不是表达感受,而是表达想法。也有很多词语是表达想法,例如:被抛弃、被羞辱、**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被忽略。

  我觉得十分有趣的是,作者还分享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十分有用,表达感受需要有丰富的词汇,这样更好的觉察自己细微的情绪和感受,作者把需要得到满足和没有得到满足的感受分了两组。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读到这里,我霎时间想起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和应对方式,翻开图表,我发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如同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我们往往看到只是冰山表面的行为和应对方式,其中萨提亚的应对方式有4种,讨好、指责、打岔、超理智,4种应对方式是有4种表现姿态的,如图所示,我自己有觉察过,我常用的应对姿态是指责。

  在相关的培训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深刻,“没有所谓的XX型人格,有的是应对姿态,不要用理论把人定义了”。而且我们每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对姿态可能互换,比如像我常用的应对姿态是指责,但面对更高压的一些环境,我对应对姿态就有可能变成讨好。

  回归本书,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和非暴力沟通都共同提到了,行为、事件带来感受,但导致了感受的是,我们内在的观点、期待还有需要(渴望)。

  前不久发生了一件让我情绪崩溃的事情,过后我用冰山理论来回顾自己的心理过程,的确有帮助我觉察到自己的需要。

  事情的起因是我得知我申请的你我伙伴*台“性教育种子讲师”的电子证书没有通过。当时,我内心首先是不相信,然后我通过文字的方式和你我伙伴*台的工作人员不断地解释、说明自己的原因。(行为)

  对方的解答让我无法不能接受,我在文字中表示,因为准备性教育实践课程,我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没有通过审核这件事情,让我感觉十分受伤,难过,而且从对方的反馈来看,似乎是我在指责ta。(应对方式:指责)

  我首先是生气,接着开始难过,感觉十分的委屈。(感受)伴随着这样的感受,我哭了,而且是嚎啕大哭地给朋友打电话,说自己是多么的委屈和悲伤。(行为)

  一段时间过后,我冷静下来,我思考,我为什么崩溃得大哭呢?

  我认为我这么认真地学*完全课程,完成了将*20xx字的作业,还完成了一次我自己还算满意的性教育实践课,我应该被肯定,应该要通过审核,应该取得证书,这才是有价值的。(观点)

  对ta人,我期待对方对我的付出和努力学*的肯定,对自己,我期待拿到这个证书。(期待)我渴望自己被对方肯定,被对方认同。(渴望)

  那关于自我的部分,我还是不太能够理解,所以没有写到这个部分。当我一点点挖掘自己当下爆发的情绪背后的观点、期待、渴望,知道自己需要的是被认可,那我就可以自我给予,觉察感受后开始更好的自我关怀。作者:有时也是慢热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这一章说的是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本章里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智力还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还是被它击中了。

  小时候早晨醒来,惺忪的睡眼看见从门缝里射进一束光。于是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光柱。房间里舞动的尘埃,蹦蹦跳跳跳进光柱里,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对于幼小的我来说是神秘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尘埃。

  对于我们看到的事物,我们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们眼睛上的一个“镜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应图,实际上每根螺旋线都是圆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个。换个角度也许可以看到另一个不同的像,不能说这个像是真像,那个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这个图。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这个像,而不是别的像,是由我个人的经验和信念决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怀疑邻居偷了斧头,怎么看怎么像;等找到了斧头,怎么看怎么不像。疑邻盗斧如此,苏轼和佛印的禅辩也是如此。

  这些经验和信念决定了我遇到事情会怎么反应,怎么处理自己与外在的关系。也就是:我相信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说,伤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能让我这些信念软化或者松动,有点怀疑、带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样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比我们**更智慧。

  在《小豆豆与我》豆妈也说:“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啊,大人们是远远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们会教给大人很多东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们赤裸裸地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一个小孩子自己的东西被拿了,TA会这么办:你拿了我的东西,你还给我就是了。你还给我了咱们还是好朋友。你要不还,我会抢。如果抢不过,我就去找妈妈帮我要。换了一个大人呢?TA想的可能会多:臭不要脸,你凭什么拿我东西?我上一周自行车刚刚被偷!如果这样下去,还得了!立马还给我,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此时,事情已经不再是拿东西这个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绪和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它不再是当下的。

  对于下午睡觉、雨天不出门的人,孩子不会说TA是个懒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驱使孩子去了解他为什么下午去睡觉?不是用评论和判断,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个人的感受。

  观察到了,用心去感受,并由此做出反应。

  尚师徒二人出门化缘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涨,姑娘无法得过。老和尚于是背姑娘过河。转回寺庙,徒弟问:“师傅说‘男女授受不亲’,为什么还要背姑娘呢?”师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来你背了一路啊。”

  师傅观察到姑娘过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着急,他内心的需要是帮忙,于是请求发生了。

  这样说的话,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不仅可以用于人与人的沟通,也可以用于自己面对事情时如何行为处事。因为本质上,不管是面对是人还是事情,都是自己内心的天人交战。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自我评价方式往往导致自我憎恨,而无助于学*。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在最*自己身上发生的电信诈骗时事后第一反应就是自责、恼怒、恐惧,责备自己怎么这么愚蠢,怎么这么单纯。在责备自己愚蠢和单纯,我是想要满足什么需要呢?现在回想我是希望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为了满足什么需要而会轻易相信别人呢?我想在我的潜意识里信任和诚信非常重要,所以经常为了满足别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体会对方,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

  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他人主动表达自己。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

  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来主导我们的学*和成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

  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已经学*精武门有*一年的时间,发现自己在沟通方面还是短板,沟通的书籍确实也读过好些本,虽然说话水*有那么一些变化,可是与王老师而言相差甚远,有段时间特别痛苦,想要放弃继续精研精武门的销售技术!刚刚好今年好友asai做了NVC的读书会,这本书已经读了有9遍了,对于一些句式心理也清楚,只是遇到一些特定的场合也用不出来,这次读书会上,发现原来还是练*做少了,凡学*离开了特定环境的刻意练*,于我们而言只是知识而已,成不了自己的技能。于是发心再一次做NVC的读书分享!每次于我而言,都是收获呀,也希望这次的深度整理,能带给自己不一样的灵感!感恩asai,为了我这次分享,给我的建议都非常棒!

  NVC第一章节有讲到这样一段话,让我在第10遍读得时候感触非常深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这段话是结合了学*的王老师的课程之后,才如此深刻的理解NVC的价值,发现老师讲得销售过程中如何做到所谓真实和善良,这段话让我脑洞清奇,那一刻脑袋里回想的都是王老师的说话的语调、语气以及措词,无不是围绕观察、感受、需要、不反驳…

  NVC的四个要素就是①观察②感受③需要④请求,步骤分解的话就是四个过程:

  ①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②我的感受如何(情绪,赞同?不赞同?)

  ③我有哪些需要(或者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NVC的精髓就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了。

  第二章讲到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沟通,列出了造**与人之间有心理隔阂的原因

  道德评判。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就会被看做邪恶或是不道德的,而恰恰这样的对他人的评价反应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带来敌意,即使最后他们接受了建议或者批评,做出让步,但通常是不甘心的,会让对方显得不那么友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价值判断和道德捆绑在一起,两个是独立的部分。这方面还是需要多做练*才能运用自如。

  进行比较。比较的时候,会让自己觉得活得很惨,让人心情低落。

  回避责任。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你让我”这一短语。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因为很多时候人的嘴还是比行动快。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样回避性的语言用负责任的语言替代,比如:我选择XXXX是因为我想XXXXX

  强人所难。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要求,特别是对孩子的时候,语言中暗含着威胁、评判、命令、指责等,比如,你不这么做,我就会(施以惩罚)。书上说,我们可以提出我们的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书中这段非常值得深思

  “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的奴隶和好的部下。

  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第三章,如何区分观察与评论?书中没有做太多的描述,给出了一些例子,我读了很多遍,还是会犯错,做的好的地方在于,有觉察了,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观察他人的行为做到不评判、不指责是蛮难做到的。我感觉犯错误的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在听方面还是非常表面,根据自己的认知分类挑选所听的事物,实际是以自己为中心,听取对自己有影响的话,并没有真正在听对方在说什么。就像精武门课程里,王老师一直讲要有mind,老师反复强调mind的重要性!我想这个就是观察的魅力。练*可以参考NVC实践篇和第三章结尾部分的题目,我感觉还是不够。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是NVC第二个要素。生活中我们更多的被鼓励去听从权威而非自己。于是更多的人会*惯性的考虑“别人希望我怎么做?”“别人对我的期待是什么?”而忘记我的感受,我的期待,我需要,我就是从这样一个怪圈中慢慢走出来,去看见自己的真正的需要,真正的感受是什么。而这里的难点就是如何去区分“感受”与“想法”!感受是向内的,心理反应,是感性的;想法,是大脑的,思维,思考的结果,理性的!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多做一些练*去区分感受和想法的差异,目前对我来说,我也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清晰的表达出来。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个选择

  责备自己。认为自己犯了错,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指责他人。第一反应驳斥对方。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当我(听、看、回忆、想等)XXXXXXX,我感到XXXX,因为我需要/看中XXXX?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你(看、听、回忆、想)XXXXX,你感到XXXXX吗?因为你需要/看中XXXX?

  第六章请求帮助

  开篇讲到,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越具体越好。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明确谈话的目的,请求对方的反馈,并表达感激,了解他人的反应。这里要注意请求和命令的差异。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那也是命令。

  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六个章节到这里,其实还是讲得NVC的理论框架,就像一根根骨头,整理这些资料挺乏味的,脑袋里面空空的。下一篇从第七章节开始,讲NVC血肉与灵魂。真正做到爱的语言,不下苦功夫估计很难做到,特别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但相信勤能补拙吧,十遍不行就二十吧。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没有认识和理解,想着肯定是本鸡汤书,看看总是有好处的。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地描述下来。要成功地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其次,“爱自己”的观点给我很大的震撼。

  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有一点完美情结的缘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气,自我纠结。作者的疏导,确实让我很受益。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生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或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看来这本书还是要多看常看,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学*如何表达愤怒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以前表达愤怒时,对亲*的人会怒吼,因为我知道他们会包容我,他们知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对不太熟悉的同事同学,我通常会不理睬,横竖看不惯他,也不敢表达愤怒,因为怕引起更大的冲突不好收场,只能敬而远之;对于陌生人,在我的定义里是“不道德、没教养”之类的,我通常安慰自己这辈子可能遇不见了,息事宁人,就当没看见或没听见。

  不管是“忍让”还是“发泄”,我都会在事后责怪自己“胆小怕事”或“冲动幼稚”,每次都在心里默默的骂别人和自己千万遍,仍不解恨,快憋出内伤了。

  其实,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与其指责自己和他人,不如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意识的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代替“我生气是因为他们”。因为指责一个人时,绝大多数人都无法静下心来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和感受上,我们的愿望就更难得到满足。

  其次,我们也尽量不要给任何人贴标签,这也会带来暴力。负面标签带来的伤害,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正面标签也是要不得的。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对着别人夸我是一个上进心极强的孩子,一脸的骄傲,只因我有一次考试,数学考了98分,全班第二,爸妈都挺满意。可我一看试卷,发现错误的那道题是马虎错的,要是认真检查,我肯定是全班第一了,我心里遗憾,难过,哭的稀里哗啦的。从此我就被贴上了“上进心很强”的标签。从此,不管大小考试,不管自己是否有遗憾,我都会大哭一场,因为我不想让我妈妈觉得我“上进心强”这个“优点”是枉然,不想让她失望。

  说白了,充分表达愤怒,是在认真倾听,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不带任何指责的表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从而达到互利互赢、互谅互解的理想状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光是在愤怒时强压怒火,静下心来就很难做到,也许“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真的能帮助到我们,这还是需要不断练*强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油,亲爱的同学们!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这周继续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本书,经常在读书时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今社会,人们可能*惯于围绕个人利益去采取行动,往往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条件反射式的语言暴力既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可能我们已经*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会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经常说话不经大脑考虑,一句无心的话就让别人生气了,自己还不知道咋回事。事后想想,一定是我的说话方式有问题,要不就是我说话语气重,让人觉得是在讽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时候是一个脾气挺倔的人,说话也冲,经常一句话就把人噎住了,让你不想再跟他说下去,因此妈妈经常气的流眼泪。只要爸爸在家,我们都不敢大声说话,更谈不上欢声笑语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妈妈说。

  如今我们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琐事,自然也就有争吵,情绪上来的时候会不加思索的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发一顿火,但事实是对方并没有因为你的发火而有所改变,还是无动于衷,最后还把自己气的够呛。

  前几天姐姐和姐夫因为回家看老人的问题闹别扭。姐姐说:“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周末。”

  姐夫说:“回家看爸妈还要挑时间啊?你就是不孝顺。”

  “我怎么不孝顺了?我给爸妈买的东西还少吗?你凭啥这样说我?”

  就这样两人就吵起来了,姐夫打电话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们俩的样子都有点苦笑不得,都几十岁的人了,孩子都**了还这样。就跟他们说起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要学会好好说话,学会沟通,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跟姐夫说:“不能给姐姐贴上不孝顺的标签,会破坏她的情绪,肯定会跟你反击啊,要冷静,你们都用暴力语言也解决不了问题啊,只会伤害对方,有话好好说。”事后姐姐还开玩笑的跟我说:“咱家人说话是不是遗传啊?咋都跟老爸一样冲呢?也难怪你姐夫生气,肯定是我说话语气太重了,一点就着,跟个炮仗一样,那个男人会喜欢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善用语言,爱自己,爱家人,把爱溶于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会“上,好友们指出我的缺点:在表达上有时会忽略她们的感受,过于直接理性。

  我其实也有察觉到,自己在亲昵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容易不带斟酌,更加只追求结果而不顾及感受。但以前并不觉得恃“亲*”而骄有什么问题,以为互相了解脾性就不会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沟通》后,才真正意识到沟通实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练*,对所爱的人尤其应该注意沟通方式。因为人们*惯把自己内心的小孩暴露在最亲*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回应和爱,那么ta可能就会收回对你的信任,关上心门。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局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从而体验更和谐的关系。”

  当我开始控制自己的语言情绪,学会表达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赞美,发现既表达自己,又让他人感到被关爱,真是一件自由又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实用10份(扩展3)

——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范文五份

  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 1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讲沟通的书。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 2

  《非暴力沟通》第十一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我们都知道,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这一章节,给我的思考比较多。尤其对“惩罚”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认识。

  惩罚有多种的方式,《非暴力沟通》阐述了体罚、指责和否定。先聊聊“体罚”。对于体罚,我相信许多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会认为体罚是需要的,它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至少可以帮助他避免伤害。而有些人却十分反对体罚,认为通过体罚孩子,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武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先来想想看,体罚有时候是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当下的效果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吗?有时候通过体罚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错事,孩子当下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孩子未必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另外,当我们在运用体罚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并产生效果时,我们是否也在侧面告诉孩子,暴力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解决冲突?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

  说到惩罚的局限性,书中的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到我们。其中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这个问题的思考,又回到了我们刚讨论的内容,当我们惩罚孩子,孩子去做我们要求做的事情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大部分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或避免受到惩罚才去做的。

  这也不是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故此,多多了解别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

  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 3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希望我们达成的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我觉得导致沟通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得换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沟通方式,语言的表达没有以尊重对方为前提。‘非暴力沟通’应该建立在*等的基础进行对话。接纳并理解别人的质疑,理解他人,但这绝不是软弱的代名词”

  《非暴力沟通》向读者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非暴力沟通》强调,首先必须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我们有时会责备他人,这其实反映了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被责备的那个人恰恰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便是“我们已经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总会比较激进。至少我之前是这样的。但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会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沟通。尤其是有人说我不好的时候。后来发现当你真的听进去思考了你会发现很多人家给你的批评其实是你内心想要提升的道路。当你了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后去聆听(不管好坏)这样你们才能真正的做到意义上的“沟通”而不是自说自话。

  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 4

  好棒的一本书,出乎意料的好!把精华的部分摘抄出来,加强记忆,学会运用。

  非暴力沟通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导致对方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比如有时候我会对我老婆说,你最*脾气很大啊,这就是评论性的语言。看完本书以后,我会这么表述:这星期有三天早上你对我说话都很大声,是不是我做什么事情惹你生气了?

  第二个要素是感受,我们可以建议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方便我们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使沟通更加顺畅。同时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因素。听到不中听的语言,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沟通倾向于选择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个要素是提出请求。通过观察,体会感受和需要以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让人更容易接受呢?首先我们需要提出明确的请求,需要他人做什么,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而不是不要做什么。比如说,一个父亲看到小孩爬上一颗很高的书,这个时候对小孩说“抱紧树”比“不要动”会更好更安全。同时需要注意请求和命令的区别:请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时,请求的人提出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达到目的,也是命令。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

  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 5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除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观察?评论?从没思考过这两者的区别。更没想过若将二者混为一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大部分人的*惯对话是从评论开始的,“你不怎么愿意配合我的工作”、“你总是很忙,都没陪过我”、“我看到你很不爱干净”、“你太粗心大意了”等等。你看,我所列举的这些是不是我们日常中开口即来的话?我们*惯于这样的表达方式,看到令自己满意的或不满的事,都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往往是带有评论性的语言。

  看了本章内容,开始反思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太*惯于用某些负面或正面的词语给人贴标签了。而这些标签,往往错失了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机会。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泰国短片《妈妈!先别急的骂孩子》,广告中的妈妈去接孩子放学,见到自己的孩子浑身脏兮兮的。

  视频中的大部分妈妈首先的反应是表现了自己的不愉快,而清楚了事情的缘由后,才发现孩子弄得脏兮兮是因为帮助了别人,这才发现自己孩子身上有着非常宝贵的善心。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实用10份(扩展4)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6篇

  闲来无事把最*几年很火的畅销书《非暴力沟通》看完了,一句话总结这本书:在说话之前先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别人的感受,并且在说话的时候语气温和且表达意思准确。下面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本书介绍的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在现实中的应用。

  1、观察:勿与评论混淆

  观察的语言表达的定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情境中,清晰的行为结果。观察是要有依据和事实证明的,比如具体的时间点、频率、某个具体的方面、数额等。

  这章主要想表达的是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在无意的情况下表达出来,从而让听的人先入为主或者一开始就产生厌恶的情绪。就比如说你女朋友跟你说:你不爱我了,你第一反应就是:我哪里不爱你了?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如果你女朋友说你好久不陪我了,你就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最*很少花时间陪她忽视了她的存在,而不是在想:我怎么不爱你了?

  2、感受:勿与想法混淆

  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一,要区分哪些是感受。“我觉得”、“我以为”不是在表达感受,也不是在表达感受;第二,建立感受的词汇库。

  这个第二点我认为是第四点的一个分支,第四点是提出具体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负向的请求。他主要想说的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使得沟通的顺畅。具体操作在第四点讲。

  3、需要:是感受的来源。

  感受和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的需要、期待、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因而,不是追究别人的责任,而是体察感受背后的自我需要:我的哪些需要、期待或价值取向没有得到满足?

  书中举的例子是A:惊了,居然有那么多未婚先孕的B:你担心他们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A:是啊,如果我这样做我爸会杀了我的B:看起来在过去未婚先孕的后果极其严重?……书中在回答别人的感受时通常用反问句来猜测别人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说话方式有点像心理医生在不停的问问题,我建议少用用这种方式跟别人说话,一是很无聊二是会给一些人心里压力,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比如说你女朋友跟你说:哇!这个口红的色号好好看。你别反问她你是不是想买了?你应该直接跟她说我下单了。总的来说考虑别人说话的深层意思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我们在*时说话的时候应常常考虑别人在想什么,尤其是跟女生说话,她的每一句都有着她的深层意思,多一个心眼多一点脱单的概率,熟读《情商》祝大家都能找到一个好对象。

  4、请求:提出具体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负向的请求。

  请求的艺术:

  提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提出需要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同时要伴随着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请求对方的反馈,确保我们的意思与对方的理解相同;

  明确谈话的目的。

  跟第二点差不多,说话一定要说清楚把你想说的东西用精准的话说出来,不然就容易产生误会,就比如说最*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我问老师能不能带我毕设,老师回复:你是一个人不?我还可以带一个人。我以为老师能带两个人谁知道老师的意思是她只能带一个了,害得我推荐的那个同学白高兴了。这四点要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只要做好第三点你就能做到非暴力沟通,其他的要素我认为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情商》,说话不要让别人太讨厌。

  另外本书中有一个很新颖的观点我认为大家可以学*一下,就是在你不想做一件事或没毅力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应该去做这件事,因为这对我有好处而不是说我不得不去做这件事,这样有助于增加你的行动力。

  一、《重获生活的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解决内心的冲突。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觉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无所适从,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苛责别人,而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逐渐*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行动,我们将重获生活的热情,原来激起对生活的热爱这么简单。只要扪心自问,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然后积极行动起来。

  所以,别人说什么不重要;所以,外界什么样子不重要;所以,谁对谁错不重要。关键是,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样?我自己内心的需求什么?我要变成什么样子?明了了这些问题,我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去行动,行动起来,我们就有了生活的热情。

  二、《表达感激》表达感激的方式:

  A、对方做了什么事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B、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C、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表达感谢我们往往说:“谢谢,太感谢了!”、“真是太感谢了!”如果我们听到别人口中说出:“谢谢你,你这么忙还把我送回家,让我及时看到了孩子,没再为孩子担心,太感谢你了!”这样的感谢和一句“太感谢你了!”心里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

  依稀记得,中学时代的我特别顽皮而母亲总是“以柔克刚”地训导我:“瑞汉,看到茶几下的两双脏祙子和电视机旁那三双,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很看重整洁。”接着,她沉心静气地向我问道:“你是否愿意将它们放进房间或洗衣机?”母亲期待的眼神使得我立马收拾好杂物,这种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可惜现在却没有多少机会感受她的“唠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但《非暴力沟通》绝对不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经过一个多月的阅读,我仿佛找到了一个“新大陆”。或许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恼,为什么大家总是不懂我呢?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时,我建议你要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们的言语是否给别人带来伤害?这本书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内心的和谐、自我理解、改善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简洁,勾勒出我阅读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在脑海中构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非暴力沟通时刻提醒我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的母亲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能机缘巧合地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来培育母子间的尊重与爱,怀惴着这份难忘的经历,站在未婚男士的角度来看一些家长对孩子语言上的批评,有时候远胜于他们肢体上受到的伤害。

  当我把这本书的内容给悟透后,自己的内心莫名有一种幸福感:一次约会时,我便把它分享给女友杨晓雯,当时我潜意识只想让她更多地运用于与顾客的.语言表达上,毕竟她是做服装销售的,一段时间过后,万万没想到的是,她对于我们亲密关系的处理上也颇有好转,不再试图分析对方有什么毛病,而是全心全意去体会我们内心的需要,至此,我们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难得的*和。

  我曾经读过《关健对话》,但《非暴力沟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容易产生暴力的状况?并且提供很多解决方案,如果说这本书是《关健对话》的升级版,那一点都不为过。实际上此书还可以当作改善国家政治摩擦的润滑剂,有时候双方在点燃战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静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站在彼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解决纷争,相信我们采取的这种沟通方式定能改变着当下乃至未来的局势。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它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怎样的字眼进行交流。工作总结静谧的夜色,一个人进入非暴力沟通的世界,仿佛见到了青春期的母亲和现在的情人,她们倍伴着我一起成长,虽不能改变全世界,却可以让彼此获得爱、和谐与幸福。这是一本终生受用书籍,如同一把神奇的刷子,帮助我们更好地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流露真情。

  这本书由老师推荐的,其实我也只是看了序言和一则故事,但是却觉得格外值得阅读。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写的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说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希望在与他人接触时受到伤害;同时当今的社会关系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他人做出评判以此来确认他人是否值得信任;另外出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缺陷,在沟通时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在沟通中改变甚至缺失。以上的原因导致与人有效的进行沟通常常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非暴力沟通是增加与人沟通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就拿我之前经历的一件事情来说吧:学校组织了研学旅行,要出发时发现名单上并未出现我的名字,我焦急的有点烦躁,负责人让我打电话联系老师,可我联系老师时,语气既不尊重又处处展现着“暴力”,可老师那时的声音听起来明显是被我吵醒,可我依旧得理不饶人,老师也依旧耐心指导我,帮助我。在我终于如愿以偿后,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当初的行为多么的不好,我就得老师和我说的一句话:“以后遇事要冷静点。”确实,我是个不太能冷静下来的人,我也后悔了,我为什么不能冷静坦然地去处理问题,为什么要对他人使用“语言暴力”,我很懊悔,倘若当时我可以理智一些,不使用“语言暴力”,那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

  《非暴力沟通》确实是一本值得我们仔细阅读的书,用非暴力来让爱融入世界。

  言语之力,可以把生者活埋,把巨无霸彻底打垮。------海涅

  有一段时间,感觉生活一团乱麻。为什么那么多烦心事?为什么我说的话总是错的?为什么我的感受总是被忽略?为什么没人理解我?无数的为什么,让我每天愁眉苦脸,躁动不安。

  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一篇介绍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的文章。他告诉我: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语言,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话,在深深地伤害着我们,而我们也总是以条件反射式的不满伤害别人,于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暖,便因此遭到破坏。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人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对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所有的问号也许在《非暴力沟通》中可以找到答案。于是,我加入了有书共读营,希望能得到帮助。

  “你瞅啥?”

  “瞅你咋地?”

  “就瞅你了怎么地?”

  “信不信我削你?”

  这是一个网上流行的关于东北人的一个梗,说是百分之五十的冲突都是由这几句话开始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暴力沟通的例子,这样的对话接下来很可能会引起暴力事件。

  大部分语言暴力的根源,其实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而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寻求心灵的和*。这或许是暴力的蝴蝶效应吧。

  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长颈鹿语言”。之所以称之为“长颈鹿语言”,是因为长颈鹿有一颗大大的心脏,长长的脖子让它拥有的良好视野。长颈鹿在进食时能够把刺化为自身的营养,代表着沟通顺利进行,最终达成一致。

  长颈鹿语言是解决争端,让生活和工作的沟通更加顺利有效的最好沟通方式。它提醒我们专注于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书中通过一系列生活对话实例,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回应,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能尊重与倾听他人。特别是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可以促进倾听、理解和发自内心的互助,让爱和尊重重新融入生活。

  人们常说: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如果你希望周围充满爱,让我们一起学*长颈鹿语言吧。

  文丨刘晴。对于“应该”或者“不应该”这个词特别的不舒服,用在自己身上是打击自己,用在别人身上是激起愤怒。

  记得有一次老公的弟弟出了点医疗事故,据说可能需要通过司法部门解决,可能需要个人赔偿。而弟弟个性比较寡淡,老公是个急性子,一直催促着问弟弟采取了什么自救方式,弟弟说等科室大主任回来开会做决定。老公开始坐不住了,一个人干着急,又急又恼地一直跟我数落弟弟对于这件事的不作为。忽然间来一句:“这件事情估计要自己掏赔偿,我们应该帮忙。”如果这是这样二话不说肯定是尽全力帮忙的,但是一听到老公那些强势的话,心里的火蹭的就冒起来了,直接顶了回去了:“什么叫应该?”心里想:我欠他的吗?凭什么应该呢!

  其实想想这里这个“应该”加上老公强硬的语气让我感到的是他根本不是跟我商量,甚至都不是通知我,而是强势地向我下达命令。稍微冷静后,想表达我不喜欢他跟我说话的方式,然而一出口就是带着愤怒的指责。希望自己在认识到错误的做法后,可以慢慢有所进步。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实用10份(扩展5)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菁华6篇)

  在寒冬腊月中聆听最美的“春天”。这是最冷的一个周四,也是最暖的一个周四。纷纷扬扬的大雪如期而至,早晨起来,白茫茫一片,学校昨天已宣布停课,儿子还在睡梦中,看着身边安安静静酣睡的小人儿,忍不住俯首亲了亲他红扑扑的小脸蛋,许是扰了他的美梦,他抽搐了一下嘴角,小手深出被窝扫了一下自己脸颊,又安静的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轻轻地掖了掖他的被子,不禁想起了昨晚的对话。

  “妈妈,我不想长大!”坐在被窝里,儿子靠着我说。

  “长大了多好啊,可以学到很多本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以为儿子怀念幼儿园的无忧无虑,开始为期末的复*焦虑。

  “妈妈,我长大了你是不是就变老了?”儿子坐起身,扭头看着我的脸,期盼的问。

  “肯定了!”我摸摸他的头回答。

  “虽然我想做很多事情,但我还是不想长大。”儿子对我的回答有些失落,撅着最开始赌气的样子,我不明他气什么?

  “你是在担心妈妈变老吗?”我试探着问他。

  “妈妈,你的妈妈在哪?”儿子问的我有些心酸,我是远嫁,一年半载回娘家一次,儿子从小爷爷奶奶带带,对外公外婆没有太大的概念。

  待我回答之后儿子又说:“妈妈,我觉得你好可怜啊,你都不能跟你妈妈一起!”

  我这才明白,儿子不想长大,是怕长大了就要与我分开。我安慰他说:“没事,你长大了就不需要妈妈照顾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儿子摆摆手,着急地说:“不是的,不是的!妈妈,我是想到你没有妈妈照顾好可怜,我怕我长大了离开了你,你就更可怜了。”儿子的话似一股暖暖的气流,氤氲我心。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在一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时,就打断儿子,实际是中途我确实有强制中终止话题的打算,因为我儿子经常会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变老!”、“妈妈,我不想老死!”之类的话。小小的年纪,小小的脑瓜,装的东西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他奶奶每次听到他说“老啊、死啊”之类的也是很忌讳,所以我们每次都没有让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而是用斥责或转移话题终止。

  《非暴力沟通》第七章中,告诉我们要用全身心倾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也许正是因为我放下对儿子“这个问题太没意义”的主观判断,才让我在寒冬腊月中聆听到最美的“春天”。

  非暴力沟通可以引领我们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沟通时,我们所给他人的观点或反馈不应该再是间的条件反射,而应该是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之上。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沟通时,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特有的沟通情景,并留意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观察到的结果。不论我们是否喜欢,只需说出观察的客观结果。

  在观察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因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更多的听到批评,令他人反感,排斥沟通。需要强调的是,非暴力沟通并非要求我们做到绝对的客观,不能用任何的评论,只是说将观察和评论进行区分是重要的。

  尊重人性,倾听心灵的声音。

  感受是天然的情感体会,想法则是带有人文色彩的认受主体特有的人文背景影响。 处于尊重他人以及尊重自己的需要我们应该学会努力体会别人的感受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人的行为也许会刺激我们,但是我们感受的根源在于自己。是我们的需要和对他人的看法导致了感受。

  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准确的表达并理解需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沟通的质量和生活的档次。明确了观察的.结果,了解了感受,那么就要去揣摩他人的需要,并明确自己的需要。

  自身的需要产生请求。

  提出请求时,别人所听到的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表达的,为了避免误会和麻烦,提出的请求应该是清晰的、具体的,并且请对方反馈信息以确定对方是否准确的理解了我们。避免请求成为命令。

  放下自己的想法与判断,倾听他人内心的声音,体会感受,发现需要,准确的理解并引导,实现与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沟通。让爱的语言带来爱的力量,摧毁暴力的沟通,弥补语言这一人类特有却先天不足的工具,关爱人性。

  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爱与感恩主导着非暴力生活,这样的生活中充满了尊重、理解、欣赏、慈悲等等,将贪婪、憎恨、敌意彻底赶出去。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不得不”的事情,更多的时候“不得不”只是一个看似很完美实则很拙劣的借口。

  “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自己的重要体现”。带着感恩的心态去生活,生活就应该由快乐来支撑,而非被贪欲所奴役。试想,如若马航MH370航班上的154同胞们此刻能够安全的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当他们踏上祖国故土的时候还会为事业的坎坷,感情的跌宕而寝食难安吗?或许不会了。人的悲哀就在于——只有到失去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如此之多,却不曾珍惜。在攀登顶峰的路上却没来得及欣赏沿途的风景,忘记了我们登山的初衷!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爱和感恩是非暴力沟通的灵魂,贯穿始终,是其源泉亦是其终结,是其动机亦是其目的。“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因为动机错了,目的也不对。

  《非暴力沟通》与其说是一部讲述沟通技巧的专业书籍,我更愿意相信她是一部教授积极生活的哲学书籍。因为沟通的技巧无非是服务于社交和事业,而社交和事业也不过是从属于生命理想的具体目标。生命理想!是什么?幸福、快乐仅此而已。狭隘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有大同社会,今有*,其追求不就是一人之乐,人人之乐,天下之乐吗?那么大同社会、*的基础是什么?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吗?也许更重要的是一颗满是爱与感恩的心!如果只有贪欲,那么有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要如何能做的极大地丰富呢?

  这周继续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本书,经常在读书时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今社会,人们可能*惯于围绕个人利益去采取行动,往往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条件反射式的语言暴力既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可能我们已经*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会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经常说话不经大脑考虑,一句无心的话就让别人生气了,自己还不知道咋回事。事后想想,一定是我的说话方式有问题,要不就是我说话语气重,让人觉得是在讽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时候是一个脾气挺倔的人,说话也冲,经常一句话就把人噎住了,让你不想再跟他说下去,因此妈妈经常气的流眼泪。只要爸爸在家,我们都不敢大声说话,更谈不上欢声笑语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妈妈说。

  如今我们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琐事,自然也就有争吵,情绪上来的时候会不加思索的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发一顿火,但事实是对方并没有因为你的发火而有所改变,还是无动于衷,最后还把自己气的够呛。

  前几天姐姐和姐夫因为回家看老人的问题闹别扭。姐姐说:“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周末。”

  姐夫说:“回家看爸妈还要挑时间啊?你就是不孝顺。”

  “我怎么不孝顺了?我给爸妈买的东西还少吗?你凭啥这样说我?”

  就这样两人就吵起来了,姐夫打电话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们俩的样子都有点苦笑不得,都几十岁的`人了,孩子都**了还这样。就跟他们说起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要学会好好说话,学会沟通,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跟姐夫说:“不能给姐姐贴上不孝顺的标签,会破坏她的情绪,肯定会跟你反击啊,要冷静,你们都用暴力语言也解决不了问题啊,只会伤害对方,有话好好说。”事后姐姐还开玩笑的跟我说:“咱家人说话是不是遗传啊?咋都跟老爸一样冲呢?也难怪你姐夫生气,肯定是我说话语气太重了,一点就着,跟个炮仗一样,那个男人会喜欢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善用语言,爱自己,爱家人,把爱溶于生活。

  非暴力沟通可以引领我们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沟通时,我们所给他人的观点或反馈不应该再是间的条件反射,而应该是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之上。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沟通时,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特有的沟通情景,并留意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观察到的结果。不论我们是否喜欢,只需说出观察的客观结果。

  在观察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因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更多的听到批评,令他人反感,排斥沟通。需要强调的是,非暴力沟通并非要求我们做到绝对的客观,不能用任何的评论,只是说将观察和评论进行区分是重要的。

  尊重人性,倾听心灵的声音。

  感受是天然的情感体会,想法则是带有人文色彩的认受主体特有的人文背景影响。 处于尊重他人以及尊重自己的需要我们应该学会努力体会别人的感受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人的行为也许会刺激我们,但是我们感受的根源在于自己。是我们的需要和对他人的看法导致了感受。

  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准确的表达并理解需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沟通的质量和生活的档次。明确了观察的结果,了解了感受,那么就要去揣摩他人的需要,并明确自己的需要。

  自身的需要产生请求。

  提出请求时,别人所听到的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表达的,为了避免误会和麻烦,提出的请求应该是清晰的、具体的,并且请对方反馈信息以确定对方是否准确的理解了我们。避免请求成为命令。

  放下自己的想法与判断,倾听他人内心的声音,体会感受,发现需要,准确的理解并引导,实现与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沟通。让爱的语言带来爱的力量,摧毁暴力的沟通,弥补语言这一人类特有却先天不足的工具,关爱人性。

  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爱与感恩主导着非暴力生活,这样的生活中充满了尊重、理解、欣赏、慈悲等等,将贪婪、憎恨、敌意彻底赶出去。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不得不”的事情,更多的时候“不得不”只是一个看似很完美实则很拙劣的借口。

  “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自己的重要体现”。带着感恩的心态去生活,生活就应该由快乐来支撑,而非被贪欲所奴役。试想,如若马航MH370航班上的154同胞们此刻能够安全的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当他们踏上祖国故土的时候还会为事业的坎坷,感情的跌宕而寝食难安吗?或许不会了。人的悲哀就在于——只有到失去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如此之多,却不曾珍惜。在攀登顶峰的路上却没来得及欣赏沿途的风景,忘记了我们登山的初衷!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爱和感恩是非暴力沟通的灵魂,贯穿始终,是其源泉亦是其终结,是其动机亦是其目的。“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因为动机错了,目的也不对。

  《非暴力沟通》与其说是一部讲述沟通技巧的专业书籍,我更愿意相信她是一部教授积极生活的哲学书籍。因为沟通的技巧无非是服务于社交和事业,而社交和事业也不过是从属于生命理想的具体目标。生命理想!是什么?幸福、快乐仅此而已。狭隘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有大同社会,今有*,其追求不就是一人之乐,人人之乐,天下之乐吗?那么大同社会、*的基础是什么?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吗?也许更重要的是一颗满是爱与感恩的心!如果只有贪欲,那么有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要如何能做的极大地丰富呢?

  依稀记得,中学时代的我特别顽皮而母亲总是“以柔克刚”地训导我:“瑞汉,看到茶几下的两双脏祙子和电视机旁那三双,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很看重整洁。”接着,她沉心静气地向我问道:“你是否愿意将它们放进房间或洗衣机?”母亲期待的眼神使得我立马收拾好杂物,这种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可惜现在却没有多少机会感受她的“唠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但《非暴力沟通》绝对不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经过一个多月的阅读,我仿佛找到了一个“新大陆”。或许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恼,为什么大家总是不懂我呢?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时,我建议你要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们的言语是否给别人带来伤害?这本书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内心的和谐、自我理解、改善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简洁,勾勒出我阅读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在脑海中构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非暴力沟通时刻提醒我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的母亲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能机缘巧合地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来培育母子间的尊重与爱,怀惴着这份难忘的经历,站在未婚男士的角度来看一些家长对孩子语言上的批评,有时候远胜于他们肢体上受到的伤害。

  当我把这本书的`内容给悟透后,自己的内心莫名有一种幸福感:一次约会时,我便把它分享给女友杨晓雯,当时我潜意识只想让她更多地运用于与顾客的语言表达上,毕竟她是做服装销售的,一段时间过后,万万没想到的是,她对于我们亲密关系的处理上也颇有好转,不再试图分析对方有什么毛病,而是全心全意去体会我们内心的需要,至此,我们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难得的*和。

  我曾经读过《关健对话》,但《非暴力沟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容易产生暴力的状况?并且提供很多解决方案,如果说这本书是《关健对话》的升级版,那一点都不为过。实际上此书还可以当作改善国家政治摩擦的润滑剂,有时候双方在点燃战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静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站在彼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解决纷争,相信我们采取的这种沟通方式定能改变着当下乃至未来的局势。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实用10份(扩展6)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体会汇总10篇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该书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实践之父。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还可以作为自我人生追求方向的不断提醒。

  所谓的暴力沟通,并不是单纯地说通过人身攻击等方式进行沟通,迫使对方满足我们的需要。异化的沟通方式有:

  1.道德评判: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比如说:你太自私了。你太过分了。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然而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难得到满足。

  2.进行比较:在比较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

  3.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然而,我们会使用类似于“不得不”、“你让我”比如说你让我伤透了心等词语。比如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然而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的热爱。

  类似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使用的是推脱责任的语言而不是负责任的语言。

  4.强人所难:对别人的要求里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而非暴力沟通倡导的是专注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异化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举文中的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妈妈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之后,看到儿子把家里弄的乱糟糟的。异化的沟通方式,可能是把儿子骂了一顿。而非暴力沟通呢?小明,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关于非暴力沟通要素的注意点

  1.观察:我们需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评论:懒惰。观察: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评论:愚蠢。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2.感受: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我觉得不公*,我觉得他很负责任,等等。感受一般和以下词汇关联:兴奋,高兴,感激,害怕,沉重等等。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3.在请求帮助的时候,需要注意用具体的语言替代抽象的语言,区分请求和命令。例如,我们可以说:请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而不是说:请打开窗户。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自责自己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第二种是指责对方。就是反过来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样说,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在争吵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感受到恼怒。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会想他伤心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和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关于以上四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自责,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陷于自我憎恨中无法自拔。而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面对挫折时,体会内心的渴望,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方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第二种表达方式指责对方。如果我们满脑子是非对错,把某些人看作是贪婪的人、不负责任的人、骗子或其他类型的坏人,我们就很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作者建议我们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练*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未满足的需求,而不是情绪宣泄。作者在书中跟大家介绍了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1.停下来,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运用非暴力沟通,进行有效地沟通及建立人际关系,同时*静内心,不断地提醒自我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沟通》是我在过去的20xx年所读的书中最喜欢的一本,也认为,在读完第一遍后,它确实对于我个人产生了的影响和改变。它是我当初加入《妈妈你听》全国读书会大群读的第一本书,和其他群里的妈妈们每天读书打卡,每次阅读都能感受到收获良多。每天读书,也会特意留意观察自己与别人相处的日常,反思了自己与周围人的相处模式是不是有不妥的地方。

  慢慢懂得了,原来自己与别人的`沟通并不是真正的沟通,因为最后的结果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使我们之间矛盾更加激烈化了。以前的我们总以不是你输就是我赢,或是两败俱伤收场。

  把书读了第一遍后我懂得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是让非暴力沟通顺利进行的四个基本要素。我也把它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有时孩子无理取闹,我也多了一份耐心。

  有时候,有些话,从老人嘴里说出来,我在以前可能会不高兴立马反驳,但是我现在不会,因为他们说出的并不一定是事情的全部,或是他们说的不一定就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他们之所以感受到不满意或愤怒的言论,只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观察结果,给他们带来的评价而已。当初因为太喜欢它,迫不及待想更多的人分享它,所以在阅读完第一遍之后,就在参与的同城读书会中把它和其他人的书给交换了,目前它还是没有被交换回来。

  很高兴,在进精进小组后,我还能再次和大家再次阅读这本书,但我不想耽误进度,想跟上和大家一样的读书进程,我就再在网上买了一本新的。因为我认为,这本书它是值得反复去读,多读多领悟。

  最*着重看心灵类的书籍,是因为看到了内心的问题。这本书教会我很重要的东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周六,健身房的跑步机带着小电视,里面正在播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现深达两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水灾和上百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去医院、体育馆等避难。地球在发脾气,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地域会出现这样的天灾,或许也是一种人祸。心情也跟着沉了起来,还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这些痛苦,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甚至觉得自己能活泼的长大也是一种幸运。

  偶尔看到有些人嫌弃或者恶意的眼神,他们把内心的暴戾变成暴力,隔着两米开外都可以感觉到那熊熊燃烧之火。

  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糟糕,觉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别人的笑声都能让我生闷气,仿佛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们是揍了我吗,还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没有,我才意识到原因在于我自己。有很多人对社会的仇恨,是因为自己的失败,他们无法忍受承认这是自己的无能。但是又必须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们天生具备推卸责任的能力,毕竟没什么比把一切推给别人更容易了。前一阵川崎发生的锁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败的一个人策划了这起惨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败而且懦弱的人,才会选择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

  非暴力沟通让我着重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绪其实都来自内心,找到抚*情绪的源头。

  先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听到别人的声音。

  是一本想要安利给全世界的实用性沟通教科书。

  在翻开书之前我从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种阅读体验,很有趣啊,是很久没有读过的标准科研文章型指导读物,读起来逻辑通畅条理清晰,实操性这方面怎么说呢,是一种要让人一点一点潜移默化从而达到纯熟运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种含蓄的语言,中国人也是一个含蓄的民族,我们总是更期待别人通过自己的字里行间来感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从而更吝啬于真诚通透地表达,这样反而会造**与人之间的猜忌及隔阂。(看完书发现其实所有人类都有这种依赖性造成的沟通不畅)

  这本书旨在教人更精确理性地表达以及沟通,更或者说,教人更精确理性地认识以及表达自己。观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引起情绪的真实需要,从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别人,帮助别人,传递“非暴力,爱自己”的精神,以达到沟通的效果。

  观点和理论非常实用,阅读的过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况,不时在想“如果运用非暴力的沟通方法应该怎么表达呢”,练*的这种过程其实也很有趣。至于具体实际操作,其实真的挺难,因为这种沟通方式需要顺畅的沟通环境或者说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间,而现实生活中,哪怕自己内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沟通想要去爱人人,但是当遇到铜墙铁壁一般拒绝沟通的对象,或者说一时之间的情绪波动,(就比如真正在路上开车遇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还是会很苦恼于难以控制自身情绪,无法熟练运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还是会尽量去做去练*吧,如果真的能熟练运用感觉还是非常酷的啊。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除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观察?评论?从没思考过这两者的区别。更没想过若将二者混为一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大部分人的*惯对话是从评论开始的,“你不怎么愿意配合我的工作”、“你总是很忙,都没陪过我”、“我看到你很不爱干净”、“你太粗心大意了”等等。你看,我所列举的这些是不是我们日常中开口即来的话?我们*惯于这样的表达方式,看到令自己满意的或不满的事,都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往往是带有评论性的语言。

  看了本章内容,开始反思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太*惯于用某些负面或正面的词语给人贴标签了。而这些标签,往往错失了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机会。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泰国短片《妈妈!先别急的骂孩子》,广告中的妈妈去接孩子放学,见到自己的孩子浑身脏兮兮的。

  视频中的大部分妈妈首先的反应是表现了自己的不愉快,而清楚了事情的缘由后,才发现孩子弄得脏兮兮是因为帮助了别人,这才发现自己孩子身上有着非常宝贵的善心。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这时候我们就非常需要“非暴力沟通”了,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我们要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非暴力沟通又称为爱的语言,英文简称NVC。

  第一:用充满爱的方式沟通

  避免如下四种掩盖爱的沟通方式:

  1、道德批判: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他人

  2、进行比较:过多的比较让人排斥

  3、逃避责任:遇事一味归罪于外界,生活不顺,工作太烦,而回避自身的责任

  4、强人所难: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别人,是对别人生活方式和想法的不尊重

  第二:慎作“评论者”

  区分评论和观察,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我们*惯于通过自己单薄的阅历和皮毛的观察贴标签。

  我们要区分话语是观察还是评论,从观察的角度进行陈述。

  NVC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三: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喜欢隐藏自己的感受,这和我们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环境有关,比如小时候父母擅自把孩子的玩具送出,而非征询孩子的想法,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感受。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在沟通时

  1、区分感受和想法

  2、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双方剑拔弩张时,以一种圆润的姿态触碰对方,能使对方也收敛锋芒

  3、当我们有需要时,坦诚说出,而非考虑到对方的过错去指责

  4、厘清感受和自身的关系句式:如我感到(高兴、难过、愤怒),因为我……

  第四:学会表达请求

  但要明白请求不一定能实现。在请求时要注意

  1、请求要说具体。谈话前先明确自己的目的和需求,防止无效沟通。在谈话时,注意自己的表达,要说希望对方做什么,而不是希望对方不做什么,以免引起排斥和反感。

  2、谈话中可以多需求反馈,比如询问对方是否理解自己的意思,这样有助于知道对方是否理解你的请求,以及对你的请求的态度。

  3、要区分请求和命令,命令让人难以接受。判断方法如下,如果对方认为不答应请求就会收到责罚,或者对方没有满足我们,我们就随便指责别人,这样都是命令不是请求。

  第五:倾听

  真正的倾听是放下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体会他人,在对方充分表述之前,不急着去分析和评论。要注意倾诉者话语里包含的:他的观察,他的感受,他的需求,他的请求。但有些情况我们可能需要适当的打断对方,当对方情绪很激烈的时候,或者我们不确定是否正确理解对方的表达,我们需要适当的打断,表达自己的反馈。另外如果我们自身处于焦躁状态,最好让自己*静后再开始沟通。

  第六:学会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也最核心的运用即是培养对自己的爱。一个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去沟通。在这里我们要 做到如下几点

  1、自我评价:当我们出现失误时,要明白这是对自我局限性的揭示,不必过分自责自己的失误

  2、自我改变:当出现失误后,我们会开始改变,但改变的动机不应该是出于羞愧和内疚,而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样的改变才是积极的。

  3、自我宽恕:明白人无完人,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理解自己的价值观。把表述“我不得不(工作,教导孩子)……”变成“我选择做(工作,教导孩子)……,是因为(工作能体现我的价值,我爱自己的孩子)……”,去思考做事背后的动机,如果这个动机无法说服你,那就可以不做这件事了。

  第七:如何表达愤怒

  首先要明白愤怒的来源是因为自身尚有需求未被满足,而不是因为他人。

  先要冷静,使自己恢复理智,思考为什么而愤怒,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时聆听对方的需求,最后坦诚地说出自己感受和需要。

  第八:适当的时机,用强制力保护双方。

  一般在没有足够的时间沟通时,我们需要用强制力让沟通更有效率。但是要注意出发点应该是保护双方,所以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非评价这个人的行为。如果出发点变成了惩罚,我们倾向于认为对方是邪恶的,需要用惩罚让其悔改,这样就变成了施暴者,很难获得友善的回应。

  第九:表达感激

  每个人都有对感激的渴望,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一定要善于表达感激。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表达感激:

  1、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实用10份(扩展7)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实用10篇

  任何问题的发生都源于缺乏沟通或者说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1963年提出,在他幼年时,他家周围的公园中一起暴力事件引发了种族冲突,导致40多人遇害。冲突结束后,可人们心里埋下了愤怒、仇恨、埋怨种子,他在放学后被别的种族孩子摔倒在地上,拳打脚踢。于是,这段经历引发了他探求和*解决冲突方法的兴趣。

  语言是一种魔力,对同一件事情的表述,语调和顺序的转变,让说的人和听的人得到的情感信息都是不一样的。通过语言清楚客观的`表达事实,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的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真是表达自己感受,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大部分人会把自己的评判当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喜怒哀乐,例如受伤、害怕、愤怒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例如你不爱我了,这不是感受这是你对待这件事的评判,一旦诚实地表达自己后,提出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达到我们的期望,这样对方比较容易接受你的建议。即作者建议在说话时的四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在这本书中讲了一个“非暴力沟通”一位母亲对处在青春期的儿子:“——,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袜子(观察),我不太高兴(表达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明确地请求),听完妈妈这段话,孩子感觉自己受到尊重,理解妈妈的感受,从而按照妈妈的意愿采取行动;而如果这位妈妈直接对儿子说“——,你怎么又把袜子扔到咖啡桌下,弄的我又要来收拾,你就不能改改你这坏毛病吗”这种对话只能是发泄不满,引起新的矛盾,从而导致一波未*一波又起。

  倾听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书中谈到,全意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而不要分析,分析妨碍了倾听。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别人生气时,要倾听,不要说“但是”。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当然非暴力沟通最基础的就是爱自己和尊重他人,不随意评判他人,温柔而坚定的表述自己的需求,倾听共情他人言语,不含个人主观的发泄负面情绪。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在我们百转千回的亲密关系之中,非暴力沟通的存在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也像一道水,不去和石头相碰,而是去感触坚硬的存在,去感知天地间的缘由、沿岸与归宿。

  由于时间紧迫,对于非暴力沟通只能做到浅尝辄止。虽然只是随机选读了一部分章节,也不乏有所收获。

  我耐性不好,在倾听这一方面表现差强人意,所以我选读的这部分就是关于倾听的。我赞同书上很多观点,也能理解,我们在倾听别人时,需要认真并放下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对他人表现出的.一份尊重和真诚,不然,我们将辜负了他人对我们倾诉的信任。

  用心倾听他人的苦痛不容易,如果我们内心不够强大,则受到他人负面情绪的影响。对此,我不禁想到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看来做一名心理咨询师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素养,更需要一颗强大的宽容的心灵。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舒服。这句话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容易忽视和做的不恰当的一种行为。

  我想,大多数倾诉的人都会经历过这种感受吧,虽然得到了朋友的关怀,但是却感觉不到满足感,好像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挺苦闷的;对于倾听者来说,发觉自己的关怀没有起到作用,也会有或多或少的挫败感吧。在看到一些建议性的例句,我发现,那些话语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也不好意思说出口,更像是在影视上听到的台词,由此可见,我们是不善表达的。

  书中不仅阐述理论知识,更是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例这些举例具有代表性又切实,便于人们的理论理解,也能与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在这些举例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则是一对关系紧张的夫妻之间对话,妻子指责丈夫不好好听她讲话,丈夫不以为然。

  他们两个人因为站的角度不同,考虑的问题重点不同,以至于交流目的没有达到,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双方失望关系紧张。通过作者在中调解,双方都意识到对方对自己的需要,两人都得到了理解和接纳,关系自然也得到了好转。文章中说这段是对他人反馈,我想到在管理学上学到的信息传递的反馈,反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我们无法顾及他人的感觉和需要,自然也不能给予倾诉者想要的东西,这时,为了不让双方都感觉不舒服,我们需要及时告诉他们我们也处于痛苦中。虽然不至于让他人反过来安慰自己,但自己一定要重视起来自己的感觉,自我调节,自我排解。

  我们继续读下去这本书,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沟通方式。

  刚当班主任的时候,犹记得私下里和一位学生谈话时,学生的发言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师,您和我们说的话意思和张老师的话意思一样,但是张老师说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听进去。”道理是一样的,为何我说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呢?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

  一、探因

  为何有时候我们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原来很多我们*以为常的那些“为你好”的话语中,其实是裹藏着“暴力因素”。卢森堡博士认为,以下四个原因会促使我们*时的交流出现暴力,它们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其中,我发现在*时和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其实我是有在做道德评判和强人所难。比如我比较爱整洁,喜欢把桌面总是收拾得干净整齐的,我看到学生的课桌乱七八糟,我可能会责骂他:“你看你连桌子都不会收拾整理,真是太邋遢了!”这一表达就是我用我的卫生标准去评判学生的行为,是一种暴力沟通。又例如学生与她爸爸发生矛盾,觉得爸爸总是偏心,满足弟弟的要求,而她提的要求总是忽略掉,有些恨他爸爸,而我们有时候可能会第一时间说你不要恨你爸爸,其实你自己也不好受。没有给予孩子认同,没有疏导好孩子的情绪,而让她不要讨厌他爸爸,其实就有些强人所难。所有的问题终究是,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其实更多的关注对象还是在我们自身,而非要沟通的对象——学生,所以我们的沟通没有触动到学生的心灵,反而是因为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暴力因素”,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觉得老师的“攻击”我,从而第一时间是反驳对抗,从而未能接收到对话中可能真正对他有促进意义的宝藏。

  二、转变

  好的语言是沟通双方心灵交汇的窗户,而暴力沟通很多时候起不到沟通的作用,反而是为双方筑起一道墙。因此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到底如何说,孩子们才会听,也成为我接下来工作重点。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介绍了“怎样交流能避免暴力沟通”,他强调4个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第一是观察而不评论。第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说出自己的需要。第四,提出具体的请求。在接下来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会有意识的.注意以上四点的内容,调整自己交流的方式。如上面收拾书桌的事件,其实我是需要孩子们收拾好书桌,营造更好的学*环境,但我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批评,之后我会换种表达:“孩子,现在书的放置有些杂乱,老师怕你找资料的时候不好找,时间长了或忘记某资料放置的位置,赶紧收拾一下书桌,也可能腾出更大的空间,写作业,自己舒服一些。”学生听了,也会审视自己是否会有这样的不便之处,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真正的为他着想,会动手收拾一下。

  三、提升

  多学了一段时间后,除了具体表达的转变,我的思路有了变化提升,从更多关注自己、心疼自己,过渡到开始重视与我交流的那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过去交流不顺畅时,通常会在心里指责别人:“这人怎么这么难沟通呢?和他(她)说话真累、太劳神!”学*了《非暴力沟通》后,我常常会下意识地琢磨、复盘、反思。我在交流中有没有暴力沟通的成分在其中?我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吗?我的请求是否是具体且可操作的?我在用心关注、努力理解对方抱怨背后的需求了吗?渐渐的换位思考,让我的话语越来越能走入别人心里,而我也更能理解对方,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变少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自身的变化,温柔的语言比强势的施压更有力,用善意和温暖让语言成为使阳光照进他人心灵的窗户!

  刚当班主任的时候,犹记得私下里和一位学生谈话时,学生的发言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师,您和我们说的话意思和张老师的话意思一样,但是张老师说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听进去。”道理是一样的,为何我说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呢?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

  一、探因

  为何有时候我们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原来很多我们*以为常的那些“为你好”的话语中,其实是裹藏着“暴力因素”。卢森堡博士认为,以下四个原因会促使我们*时的交流出现暴力,它们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其中,我发现在*时和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其实我是有在做道德评判和强人所难。比如我比较爱整洁,喜欢把桌面总是收拾得干净整齐的,我看到学生的.课桌乱七八糟,我可能会责骂他:“你看你连桌子都不会收拾整理,真是太邋遢了!”这一表达就是我用我的卫生标准去评判学生的行为,是一种暴力沟通。又例如学生与她爸爸发生矛盾,觉得爸爸总是偏心,满足弟弟的要求,而她提的要求总是忽略掉,有些恨他爸爸,而我们有时候可能会第一时间说你不要恨你爸爸,其实你自己也不好受。没有给予孩子认同,没有疏导好孩子的情绪,而让她不要讨厌他爸爸,其实就有些强人所难。所有的问题终究是,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其实更多的关注对象还是在我们自身,而非要沟通的对象――学生,所以我们的沟通没有触动到学生的心灵,反而是因为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暴力因素”,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觉得老师的“攻击”我,从而第一时间是反驳对抗,从而未能接收到对话中可能真正对他有促进意义的宝藏。

  二、转变

  好的语言是沟通双方心灵交汇的窗户,而暴力沟通很多时候起不到沟通的作用,反而是为双方筑起一道墙。因此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到底如何说,孩子们才会听,也成为我接下来工作重点。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介绍了“怎样交流能避免暴力沟通”,他强调4个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第一是观察而不评论。第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说出自己的需要。第四,提出具体的请求。在接下来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会有意识的注意以上四点的内容,调整自己交流的方式。如上面收拾书桌的事件,其实我是需要孩子们收拾好书桌,营造更好的学*环境,但我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批评,之后我会换种表达:“孩子,现在书的放置有些杂乱,老师怕你找资料的时候不好找,时间长了或忘记某资料放置的位置,赶紧收拾一下书桌,也可能腾出更大的空间,写作业,自己舒服一些。”学生听了,也会审视自己是否会有这样的不便之处,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真正的为他着想,会动手收拾一下。

  三、提升

  多学了一段时间后,除了具体表达的转变,我的思路有了变化提升,从更多关注自己、心疼自己,过渡到开始重视与我交流的那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过去交流不顺畅时,通常会在心里指责别人:“这人怎么这么难沟通呢?和他(她)说话真累、太劳神!”学*了《非暴力沟通》后,我常常会下意识地琢磨、复盘、反思。我在交流中有没有暴力沟通的成分在其中?我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吗?我的请求是否是具体且可操作的?我在用心关注、努力理解对方抱怨背后的需求了吗?渐渐的换位思考,让我的话语越来越能走入别人心里,而我也更能理解对方,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变少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自身的变化,温柔的语言比强势的施压更有力,用善意和温暖让语言成为使阳光照进他人心灵的窗户!

  在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之前,我以为“暴力沟通”只是“冲突”和“争端”。但是现在,读了《非暴力沟通》之后,我认识到了“暴力沟通”不止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暴力行为”。语言暴力就是一种隐性的暴力行为,**于无形!

  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和快踏入更年期的父母的相状态就是互相伤害的状态。典型的暴力沟通!

  在家中,妈妈就像是清晨的麻雀,叭叭个没完。从进入房间叫你起床,她会说:“怎么又把房间弄得这么乱啊!这垃圾也不扔进垃圾桶里!”这个时候,本来睡意还未散去的你可能会顶上去“不用你管,我等等会收拾!”正是你下意识的一句话,也许并没有恶意,语气也很*缓,那也不行!你已经扳了机关,子弹止不住的往外飞!妈妈是时候拿你跟XX比较了!“不用我管!不用我管!你什么时候能像XX那么棒就不用我管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家务,家务不行,学*,学*不灵!跟你爸一个样,没出息!”你还没接上话呢!你爸就登场了。爸爸这一个角色亦敌亦友,不只要他不说话那一句话,就还好。哪一句?就是“我是你爸,所以你......”

  很多中国家庭是不会直接地,露骨地表达爱意。中国的许多孩子也是怯于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家长们觉得自已对孩子已经是够上心,给的爱已经够多的了,但是有没有想过您付出的爱,您的孩子没有感受到,或者他拒绝接受呢?不停地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打击往往大于激励,而命令式的“我是你爸爸”更是让人产生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窒息感!

  家庭是由爱建筑的,是成员们获取温暖的避风港。如果因为沟通不得当,而破坏了家庭和睦,那就不好了!我们要勇敢迈出第一步,示爱。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还要常怀感恩之心,父母是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把我们养育**,对我们呵护备至的人。我们不能一昧地索取而不付出。我们要出自己的一份力让家更牢固,让爱永存!

  看过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我曾经无数次的跟自己讲过,我有多少多少问题,遇到棘手问题我都处理不好,我总是爱钻牛角尖,我处理不好这样,那样的问题,很真实,真的太多太多了……我几乎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把我的烦恼,忧郁等一些的负面情绪,带到了家庭中去,带到了工作中去,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看过这部分以后,我豁然开朗,仿佛有太阳的光芒穿过了乌云照到我心里来了。我理解了我的不完美,我是一个有意义的生命的存在,我尊重、爱护我自己。但我面对挫折、面对遗憾时,我可以把这当做是一次学*的过程,我专注于我的需要,爱惜自己。以前,我跟我爱人交流时,总是争锋相对,我们总是在指责对方的我们自己认为的不足,几乎每一次交流都是不愉快的的收场。现在,我会去体会他的想法和体会他的想法后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我们的观点不一致,那么我可以从体会中学到什么,很不错的感受,现在我们可以沟通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当然,不能否认,还是会在一些问题上(比如孩子教育)有一些争执,但是好很多了。以前会认为这种行为叫做妥协,不,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这是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

  再说一下关于生气的理解。面对一件我不能认同,或者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时候,通常我会很愤怒,生气,用暴力的方式发泄。比如,这次孩子的周考很差,他爸爸已经很愤怒了,险些失去理智。因为孩子开学前两周还可以,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同寝室的孩子影响,注意力放在了打扮自己(这是我的猜想,孩子没有认同)上,不想做复*,整理。读后感・班主任也说的很严重,他的状态很浮躁,对老师的批评嗤之以鼻,一副很不在乎的样子,对老师的批评很不礼貌。按照我以前,我肯定会大喊大叫,拿出一大堆我认为对孩子好的道理来,最终换取的是孩子对抗,然后……恶性循环就开始了。我想了想,还是选择体会孩子的感受,体会老师的感受,体会我自己的感受。很奇怪,我的心里很*静。

  晚上,孩子做完作业,我尝试着运用倾听的方法,然后去和孩子一起分析整件事情,其实是有两个方面组成的。首先,是成绩的`下降;然后,是面对下降的成绩的我们的感受。我们着重交流了一下第二方面,听听他生气的地方,感受一下我们和老师生气的地方。最后再谈他在学*方面遇到的困难。我不能很有把握的说,对孩子起到了翻天覆地的作用,但是,我观察到,至少他也是用一种*和的心情和我交流的。关于改进学*的方法,我们有了一些一致的想法。

  学的还是肤浅,多多学*,反复练*,功夫为王!

  在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之前,我以为“暴力沟通”只是“冲突”和“争端”。但是现在,读了《非暴力沟通》之后,我认识到了“暴力沟通”不止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暴力行为”。语言暴力就是一种隐性的暴力行为,**于无形!

  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和快踏入更年期的父母的相状态就是互相伤害的状态。典型的暴力沟通!

  在家中,妈妈就像是清晨的麻雀,叭叭个没完。从进入房间叫你起床,她会说:“怎么又把房间弄得这么乱啊!这垃圾也不扔进垃圾桶里!”这个时候,本来睡意还未散去的.你可能会顶上去“不用你管,我等等会收拾!”正是你下意识的一句话,也许并没有恶意,语气也很*缓,那也不行!你已经扳了机关,子弹止不住的往外飞!妈妈是时候拿你跟——比较了!“不用我管!不用我管!你什么时候能像——那么棒就不用我管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家务,家务不行,学*,学*不灵!跟你爸一个样,没出息!”你还没接上话呢!你爸就登场了。爸爸这一个角色亦敌亦友,不只要他不说话那一句话,就还好。哪一句?就是“我是你爸,所以你……”

  很多中国家庭是不会直接地,露骨地表达爱意。中国的许多孩子也是怯于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家长们觉得自已对孩子已经是够上心,给的爱已经够多的了,但是有没有想过您付出的爱,您的孩子没有感受到,或者他拒绝接受呢?不停地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打击往往大于激励,而命令式的“我是你爸爸”更是让人产生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窒息感!

  家庭是由爱建筑的,是成员们获取温暖的避风港。如果因为沟通不得当,而破坏了家庭和睦,那就不好了!我们要勇敢迈出第一步,示爱。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还要常怀感恩之心,父母是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把我们养育**,对我们呵护备至的人。我们不能一昧地索取而不付出。我们要出自己的一份力让家更牢固,让爱永存!

  在书中,可以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可以体会到“人情似纸纸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无常;亦可以领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生命真谛。——题记

  沿着历史的长河,读唐诗,品宋词,唱元曲,万千风景,皆在书中。年少时的我,也曾意气风发,恰同学少年!约三五好友,一起喝茶,一起谈读书心得。在参加工作以后,虽然忙碌,但闲暇之余仍会抽空阅读、听书。书,能让人清醒,亦会让人变得旷达。

  最*在一书一课APP上听了樊登老师的《非暴力沟通》,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倾听,我学*到一套标准化的沟通方法。在员工学院素质提升培训中,我已经接触学*过“非暴力沟通”这个概念,通过非暴力沟通,可以让我们找到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原来非暴力沟通如此重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好多事情我们一张口就是评论,而非事实。在工作中,作为一名任职管理人员,在和员工沟通时,我们是需要观察员工情绪的,我们无法选择一些事,我们可以选择面对一些事的态度,不可居高临下,不可道听途说,不可张口即来,这一点真的挺难的。因为我们总会情不自禁的阐述一些我们的观点。事实是最不会引起对方反感的,书中说,“不带评论的观察这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然后是感同身受,我们要同员工站在同一角度考虑问题,一个人生气,一定是他的需求没有满足,我们要找到感受的根源,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谈话的目的,这样才能达到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

  下班回到家中,因为工作关系,我们和孩子在沟通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时我们参与孩子的学*成长很少,但当自己偶尔参与进来时发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便开始了“暴力沟通”,不学*时,岁月静好,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我们只有转变自己的沟通方式,找到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方可展开父与子之间的`沟通交流。

  《非暴力沟通》这段音频,我总共听了三次,每次听完这本书,我都更深刻地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是听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越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在一书一课APP中,我还听了很多好书,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我愿从书中汲取更多,看更美的世界,愿读书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惯!

  刚当班主任的时候,犹记得私下里和一位学生谈话时,学生的发言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师,您和我们说的话意思和张老师的话意思一样,但是张老师说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听进去。”道理是一样的,为何我说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呢?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

  一、探因

  为何有时候我们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原来很多我们*以为常的那些“为你好”的话语中,其实是裹藏着“暴力因素”。卢森堡博士认为,以下四个原因会促使我们*时的交流出现暴力,它们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其中,我发现在*时和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其实我是有在做道德评判和强人所难。比如我比较爱整洁,喜欢把桌面总是收拾得干净整齐的,我看到学生的课桌乱七八糟,我可能会责骂他:“你看你连桌子都不会收拾整理,真是太邋遢了!”这一表达就是我用我的卫生标准去评判学生的行为,是一种暴力沟通。又例如学生与她爸爸发生矛盾,觉得爸爸总是偏心,满足弟弟的要求,而她提的要求总是忽略掉,有些恨他爸爸,而我们有时候可能会第一时间说你不要恨你爸爸,其实你自己也不好受。没有给予孩子认同,没有疏导好孩子的情绪,而让她不要讨厌他爸爸,其实就有些强人所难。所有的问题终究是,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其实更多的`关注对象还是在我们自身,而非要沟通的对象——学生,所以我们的沟通没有触动到学生的心灵,反而是因为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暴力因素”,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觉得老师的“攻击”我,从而第一时间是反驳对抗,从而未能接收到对话中可能真正对他有促进意义的宝藏。

  二、转变

  好的语言是沟通双方心灵交汇的窗户,而暴力沟通很多时候起不到沟通的作用,反而是为双方筑起一道墙。因此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到底如何说,孩子们才会听,也成为我接下来工作重点。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介绍了“怎样交流能避免暴力沟通”,他强调4个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第一是观察而不评论。第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说出自己的需要。第四,提出具体的请求。在接下来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会有意识的注意以上四点的内容,调整自己交流的方式。如上面收拾书桌的事件,其实我是需要孩子们收拾好书桌,营造更好的学*环境,但我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批评,之后我会换种表达:“孩子,现在书的放置有些杂乱,老师怕你找资料的时候不好找,时间长了或忘记某资料放置的位置,赶紧收拾一下书桌,也可能腾出更大的空间,写作业,自己舒服一些。”学生听了,也会审视自己是否会有这样的不便之处,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真正的为他着想,会动手收拾一下。

  三、提升

  多学了一段时间后,除了具体表达的转变,我的思路有了变化提升,从更多关注自己、心疼自己,过渡到开始重视与我交流的那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过去交流不顺畅时,通常会在心里指责别人:“这人怎么这么难沟通呢?和他(她)说话真累、太劳神!”学*了《非暴力沟通》后,我常常会下意识地琢磨、复盘、反思。我在交流中有没有暴力沟通的成分在其中?我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吗?我的请求是否是具体且可操作的?我在用心关注、努力理解对方抱怨背后的需求了吗?渐渐的换位思考,让我的话语越来越能走入别人心里,而我也更能理解对方,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变少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自身的变化,温柔的语言比强势的施压更有力,用善意和温暖让语言成为使阳光照进他人心灵的窗户!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说他愚蠢之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