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0-03 00:00:00 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一只热情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因为生活中的种种失利导致心情抑郁,然后去做心理咨询,每一次的心理咨询都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一点点从抑郁状态中走出来,最终恢复了热情和活力。全书只有10。8万字,人们的阅读速度一般是每小时2万字到4万字,按最慢阅读速度2万字/时,5个多小时也完全可以读完本书。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你要不要尝试一下?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消除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比如有些人觉得只有得了心理疾病才做心理咨询,或者像书中所说那是针对经历过严重或者可怕事件后进行的一项神秘活动。不是的!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件普通的、科学的事情。每个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或者说是心理困扰,比如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抑郁、亲子关系紧张让人烦闷、亲密关系无法调节让人痛苦、绝望等。心理咨询师帮助人们解决的是心理问题,不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属于精神科医生的职责范围。

  另外一个误解就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见了心理咨询师就说:“是他们让我来做心理咨询的,你告诉我怎么做才能好受一些”。其实,心理咨询应该是一个自发自愿的过程,来访者有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改变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助人自助”。来访者不能像学生时代一样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学点新知识就算完成任务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痛苦的来源并摸索出解决痛苦的方法。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会倾注全身心的关注和陪伴,使来访者更高效的完成自我改变和成长。

  书中描述了蛤蟆先生每一次咨询的详细过程,从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对话中,我学会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联系过去再看向未来的思考方式。这种方式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自己,有效的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一次,爱人开车送我去办事然后他再去上班,因为时间紧张导致他有可能迟到。一路上他在不停的表达自己对于迟到的焦虑,而我却一直默默无语。自己事后一直在疑惑,当时的自己为什么那么冷漠无情,跟*时相差很大呢?我尝试着用咨询师的话问自己。

  “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我有点内疚、有点不知所措,我想要安慰他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小时候我妈对我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学*,你对得起我吗’。那种内疚感、无力感很相似,甚至还有点愤怒。”

  “现在的你,理解了当时的自己吗?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是的,我理解了。默默无语的我其实回到了‘适应型儿童状态’,体验着跟童年时候一样的感受,然后用相同的沉默回应了那种感受。如果是现在这种‘**状态’,我可能会向他表达因为自己的拖延导致时间紧张的歉意,会安慰他帮助他缓解焦虑,也可能会跟他一同探讨避免迟到的其他解决方案。”

  从问题中看清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回忆小时候是否有相似的情境,再回到当下用理性大脑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式不但揭开了我的疑惑,也让我有了建设性的方法。如果以后再有类似的内疚感和无力感,我相信可以更快速的理解自己,帮助自己跳出“适应型儿童状态”,回到“**状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Robert de Board,他巧妙的将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实用方法和技巧在一个小故事里缓慢发酵并推演出来,深入浅出。故事里患了严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之后,慢慢跳出了童年伤痛带来的困扰,并对未来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规划,他身边的朋友们也相继产生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个不折不扣的happy ending。

  当然,我们不要去探讨现实生活中十次咨询能不能解决一个困扰人生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样的问题,伤痛的治愈可长可短,有些人用一生来修复伤痛,还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伤痛是什么。一句老话——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其实旨在帮助人们找到各自的伤痛,以及背后相似的原因——那个源头,换句话说就是引领我们发现问题并寻求背后的答案,而寻找答案的过程我们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疗愈。

  蛤蟆从最开始那个想要依赖苍鹭“给出”答案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愿意主动配合和探索的“**”,他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过现成的答案。咨询师苍鹭大多时候扮演“倾听”的角色,引导蛤蟆“说出”自己的故事,而“说”的过程其实就是蛤蟆与自我生命链接的过程——他一边说,一边发现,一边产生疑问,这时苍鹭又适时扮演起另一个角色:“讲解”,帮助蛤蟆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蛤蟆多年来的诸多困惑得到了开解,心态也逐渐变得积极爽朗起来,而作为看客的我们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他人?又为他人的眼光严苛自己?情绪没来由的失控?还有深陷“心理游戏”的泥沼直至赢了游戏输了自己……人生似乎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拧巴成了情绪,其中有一种叫“愤怒”的情绪,苍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它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强烈的,如同煤气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杀伤性也很强,我们可以理解为雷霆震怒;还有一种是不带攻击性的缓慢释放,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很久,几小时甚至好几天,便是怄气,这种情绪我很熟悉,为了抵抗父母老师的严苛,向外顺从讨好,向内用利剑伤害自己。而这些从童年发展而来,用来自我保护免于受到伤害的防御机制,会幻化为成年人一些不当的行为策略,虽无关“道德”对错,但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实在是件有点让人尴尬的事,而更尴尬的,是鲜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成长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说道:“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说:“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所以,我不断学*,觉察,接纳和自我疗愈。没有伤痛的童年鲜有发生,看到伤痛却惯于指责也无济于事,只有尝试谅解并和过往妥协,积极的做出改变,才能拨云见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个友人聊天说起,我心里有一股劲儿,这股劲儿一直在推动我四处冲撞,像个充了气但没收口的气球,漫无目的的飞,我想,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劲儿,始终不满现状,始终不信摆在眼前的答案,始终想要追寻真相。而现实中的答案并不会像故事里那么完美自洽,可能是遥远的一个点,可能是*前的模糊一团,需要漫长的时间使之变得澄明清澈。

  但只要在找寻的路上,终归我会无限接*想要到达的地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3

  你有没有时常感觉身体里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吧,我感觉我在你身体里对你不好”而另一种声音却在反驳“你觉得不好就不好啊,我要我觉得不好才会去心理咨询,其实我觉得我在你身体里挺好的”,这个对话像不像正在被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的你?你对很多事情也提不起兴趣,不想见人不想打扮,什么也不想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心境就是如此,这看似是一本童话故事,却道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最真实的感受。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

  一开始,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这个感觉有没有似曾相识呢?也许只是在*淡无奇的日子,某个瞬间,一直看似积极乐观的你,却突然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那些让人斗志昂扬的正能量通通试失效,所谓坚强,不过是一盘散沙,你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这本书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蛤蟆先生找心理医生的10次咨询中,部分读者可能会有一些代入感,通过阅读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力量,但如果已经没有办法继续,请及时寻求专业力量的帮助,相信你也能遇到苍鹭,我们可以拥有美好。

  这本书触动我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深陷痛苦时,却不自知自己为何痛苦,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剧本活成了悲剧,却不知这是我们自己亲手造成的自证预言,然而你卖力的演绎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戏,最后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

  蛤蟆从一开始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父母权威,依赖心理医生给他一个答案,通过追溯童年,直面内心的恐惧,到最后幡然醒悟,没有人可以真正帮你,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4

  不装了,我是蛤蟆,我摊牌了......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这是一本心理辅导书,通过童话故事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向我们展示出来。主人公是只蛤蟆,你没听错,是一只蛤蟆,此书带入感极强,谁读此书谁就变成了蛤蟆。虽然是一本故事书,但是却描写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时最真实的感受,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治疗成功从困境走了出来,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原来,我很重要!

  先来看一下蛤蟆先生抑郁时的状态: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很长时间里,我时不时都会这么想。当然,确实有些时候一切似乎都好起来了,好像我可以真正去干点什么。可随后我的兴致就低落下来,没了做事情的劲头,接着就跌入了我所熟悉的悲伤情绪里。”

  在第一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在我们出生时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在第二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以情绪做媒介分析了蛤蟆先生的童年: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

  顺从行为: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

  依赖父母: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人能完全达成,而很多人会依赖一辈子。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

  在第三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解释了蛤蟆先生的愤怒方式:

  释放愤怒: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伤害,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

  在第四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在第五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儿童、**、父母三种状态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在第八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人生坐标:

  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在第九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这类游戏的发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诚,不像正常游戏那样只是让人觉得兴奋好玩,而是会产生非常戏剧化的结果。表面看起来实事求是,其实真正的意图却并不正大光明。游戏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在社交层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开诚实的。而游戏玩家的真正动机却隐藏在心理层面,同时也隐藏着欺骗。至于游戏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举例1:“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这是人们经常在工作场合玩的游戏,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实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举例2:“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这种游戏能让你自卑或者自责,从而证实——你一无是处,他高人一等。这会加强他的道德优越感。

  举例3:“我真不幸”

  这种游戏能让低自尊的人常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的说,处在“你好,我不好”人生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

  在第十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的世界,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概括而言,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远,因为它能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同时也治愈了你我。

  为什么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非常震撼?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前段时间也处于抑郁阶段,通过蛤蟆先生我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情况,我很庆幸此时读了这本书,它带给我很多正能量。我也坚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焦虑和抑郁而且无法摆脱困境,那么这本书推荐给你。我是贫僧,谢谢您花时间观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5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一只热情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因为生活中的种种失利导致心情抑郁,然后去做心理咨询,每一次的心理咨询都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一点点从抑郁状态中走出来,最终恢复了热情和活力。全书只有10。8万字,人们的阅读速度一般是每小时2万字到4万字,按最慢阅读速度2万字/时,5个多小时也完全可以读完本书。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你要不要尝试一下?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消除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比如有些人觉得只有得了心理疾病才做心理咨询,或者像书中所说那是针对经历过严重或者可怕事件后进行的一项神秘活动。不是的!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件普通的、科学的事情。每个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或者说是心理困扰,比如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抑郁、亲子关系紧张让人烦闷、亲密关系无法调节让人痛苦、绝望等。心理咨询师帮助人们解决的是心理问题,不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属于精神科医生的职责范围。

  另外一个误解就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见了心理咨询师就说:“是他们让我来做心理咨询的,你告诉我怎么做才能好受一些”。其实,心理咨询应该是一个自发自愿的过程,来访者有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改变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助人自助”。来访者不能像学生时代一样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学点新知识就算完成任务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痛苦的来源并摸索出解决痛苦的方法。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会倾注全身心的关注和陪伴,使来访者更高效的完成自我改变和成长。

  书中描述了蛤蟆先生每一次咨询的详细过程,从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对话中,我学会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联系过去再看向未来的思考方式。这种方式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自己,有效的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一次,爱人开车送我去办事然后他再去上班,因为时间紧张导致他有可能迟到。一路上他在不停的表达自己对于迟到的焦虑,而我却一直默默无语。自己事后一直在疑惑,当时的自己为什么那么冷漠无情,跟*时相差很大呢?我尝试着用咨询师的话问自己。

  “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我有点内疚、有点不知所措,我想要安慰他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小时候我妈对我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学*,你对得起我吗’。那种内疚感、无力感很相似,甚至还有点愤怒。”

  “现在的你,理解了当时的自己吗?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是的,我理解了。默默无语的我其实回到了‘适应型儿童状态’,体验着跟童年时候一样的感受,然后用相同的沉默回应了那种感受。如果是现在这种‘**状态’,我可能会向他表达因为自己的拖延导致时间紧张的歉意,会安慰他帮助他缓解焦虑,也可能会跟他一同探讨避免迟到的其他解决方案。”

  从问题中看清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回忆小时候是否有相似的情境,再回到当下用理性大脑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式不但揭开了我的疑惑,也让我有了建设性的方法。如果以后再有类似的内疚感和无力感,我相信可以更快速的理解自己,帮助自己跳出“适应型儿童状态”,回到“**状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Robert de Board,他巧妙的将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实用方法和技巧在一个小故事里缓慢发酵并推演出来,深入浅出。故事里患了严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之后,慢慢跳出了童年伤痛带来的困扰,并对未来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规划,他身边的朋友们也相继产生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个不折不扣的happy ending。

  当然,我们不要去探讨现实生活中十次咨询能不能解决一个困扰人生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样的问题,伤痛的治愈可长可短,有些人用一生来修复伤痛,还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伤痛是什么。一句老话——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其实旨在帮助人们找到各自的伤痛,以及背后相似的原因——那个源头,换句话说就是引领我们发现问题并寻求背后的答案,而寻找答案的过程我们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疗愈。

  蛤蟆从最开始那个想要依赖苍鹭“给出”答案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愿意主动配合和探索的“**”,他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过现成的答案。咨询师苍鹭大多时候扮演“倾听”的角色,引导蛤蟆“说出”自己的故事,而“说”的过程其实就是蛤蟆与自我生命链接的过程——他一边说,一边发现,一边产生疑问,这时苍鹭又适时扮演起另一个角色:“讲解”,帮助蛤蟆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蛤蟆多年来的诸多困惑得到了开解,心态也逐渐变得积极爽朗起来,而作为看客的我们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他人?又为他人的眼光严苛自己?情绪没来由的失控?还有深陷“心理游戏”的泥沼直至赢了游戏输了自己……人生似乎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拧巴成了情绪,其中有一种叫“愤怒”的情绪,苍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它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强烈的,如同煤气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杀伤性也很强,我们可以理解为雷霆震怒;还有一种是不带攻击性的缓慢释放,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很久,几小时甚至好几天,便是怄气,这种情绪我很熟悉,为了抵抗父母老师的严苛,向外顺从讨好,向内用利剑伤害自己。而这些从童年发展而来,用来自我保护免于受到伤害的防御机制,会幻化为成年人一些不当的行为策略,虽无关“道德”对错,但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实在是件有点让人尴尬的事,而更尴尬的,是鲜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成长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说道:“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说:“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所以,我不断学*,觉察,接纳和自我疗愈。没有伤痛的童年鲜有发生,看到伤痛却惯于指责也无济于事,只有尝试谅解并和过往妥协,积极的做出改变,才能拨云见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个友人聊天说起,我心里有一股劲儿,这股劲儿一直在推动我四处冲撞,像个充了气但没收口的气球,漫无目的的飞,我想,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劲儿,始终不满现状,始终不信摆在眼前的答案,始终想要追寻真相。而现实中的答案并不会像故事里那么完美自洽,可能是遥远的一个点,可能是*前的模糊一团,需要漫长的时间使之变得澄明清澈。

  但只要在找寻的路上,终归我会无限接*想要到达的地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3

  你有没有时常感觉身体里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吧,我感觉我在你身体里对你不好”而另一种声音却在反驳“你觉得不好就不好啊,我要我觉得不好才会去心理咨询,其实我觉得我在你身体里挺好的”,这个对话像不像正在被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的你?你对很多事情也提不起兴趣,不想见人不想打扮,什么也不想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心境就是如此,这看似是一本童话故事,却道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最真实的感受。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

  一开始,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这个感觉有没有似曾相识呢?也许只是在*淡无奇的日子,某个瞬间,一直看似积极乐观的你,却突然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那些让人斗志昂扬的正能量通通试失效,所谓坚强,不过是一盘散沙,你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这本书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蛤蟆先生找心理医生的10次咨询中,部分读者可能会有一些代入感,通过阅读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力量,但如果已经没有办法继续,请及时寻求专业力量的帮助,相信你也能遇到苍鹭,我们可以拥有美好。

  这本书触动我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深陷痛苦时,却不自知自己为何痛苦,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剧本活成了悲剧,却不知这是我们自己亲手造成的自证预言,然而你卖力的演绎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戏,最后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

  蛤蟆从一开始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父母权威,依赖心理医生给他一个答案,通过追溯童年,直面内心的恐惧,到最后幡然醒悟,没有人可以真正帮你,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4

  不装了,我是蛤蟆,我摊牌了......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这是一本心理辅导书,通过童话故事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向我们展示出来。主人公是只蛤蟆,你没听错,是一只蛤蟆,此书带入感极强,谁读此书谁就变成了蛤蟆。虽然是一本故事书,但是却描写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时最真实的感受,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治疗成功从困境走了出来,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原来,我很重要!

  先来看一下蛤蟆先生抑郁时的状态: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很长时间里,我时不时都会这么想。当然,确实有些时候一切似乎都好起来了,好像我可以真正去干点什么。可随后我的兴致就低落下来,没了做事情的劲头,接着就跌入了我所熟悉的悲伤情绪里。”

  在第一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在我们出生时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在第二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以情绪做媒介分析了蛤蟆先生的童年: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

  顺从行为: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

  依赖父母: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人能完全达成,而很多人会依赖一辈子。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

  在第三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解释了蛤蟆先生的愤怒方式:

  释放愤怒: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伤害,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

  在第四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在第五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儿童、**、父母三种状态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在第八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人生坐标:

  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在第九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这类游戏的发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诚,不像正常游戏那样只是让人觉得兴奋好玩,而是会产生非常戏剧化的结果。表面看起来实事求是,其实真正的意图却并不正大光明。游戏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在社交层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开诚实的。而游戏玩家的真正动机却隐藏在心理层面,同时也隐藏着欺骗。至于游戏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举例1:“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这是人们经常在工作场合玩的游戏,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实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举例2:“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这种游戏能让你自卑或者自责,从而证实——你一无是处,他高人一等。这会加强他的道德优越感。

  举例3:“我真不幸”

  这种游戏能让低自尊的人常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的说,处在“你好,我不好”人生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

  在第十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的世界,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概括而言,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远,因为它能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同时也治愈了你我。

  为什么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非常震撼?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前段时间也处于抑郁阶段,通过蛤蟆先生我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情况,我很庆幸此时读了这本书,它带给我很多正能量。我也坚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焦虑和抑郁而且无法摆脱困境,那么这本书推荐给你。我是贫僧,谢谢您花时间观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5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2)

——《汪汪先生》读后感 (菁华5篇)

  今天,我读了《汪汪先生》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是讲有一只叫汪汪的狗因为舔了一种蓝色的液体眨眼之间就变成了汪汪先生。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不管汪汪是狗还是人,他的主人玛克斯都一如既往的爱着他。可是烦恼事情还是一件接一件——他*惯把双手搭在对方的肩上,伸出舌头去添人家的脸表示友好,却遭到斥责,他半夜跑到街上对着一群狗狂吠,其实是想和他们交朋友,却被抓到了警察局,还有,他的学会用马桶,

  而不能在街边随便找棵树撒尿······还有问就是他最大的烦恼是他爱上了的丽希布鲁夫人。

  汪汪先生的经历故事留给我了很深的印象。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大家来路不明的东西是不能吃的。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汪汪先生》的书。写的是一条叫汪汪的狗因为舔食了一种蓝色的液体,变成了汪汪先生。它虽然变成了人,却还有很多狗的*惯,所以给他的主人玛克斯一家带来了很多麻烦……

  这本书里的很多故事都十分搞笑,常常把我逗的前仰后合。这个汪汪先生真是太可笑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我还从书中得到了一个道理:来路不明的东西是不能吃的,免得遭遇和汪汪先生一样的下场。

  在寒假里,我读了《汪汪先生》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一条狗“汪汪”舔了一种蓝色的超级肥料,转眼间变成了汪汪先生。

  它的主人玛克思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它。可是它的好多*惯没有改变,烦恼的事是一件接一件——它把手搭在对方的肩上,然后伸出舌头去舔人家的脸表示友好,却遭到斥责;它半夜跑到街上对着一群狗狂吠,却被抓到警察局;还有,它得学会用马桶,而不能在街上找棵树就……

  当然,最大的烦恼就是爱上了住在楼上的丽希布鲁夫人,因为她在它做狗的时候对它不错,可丽希布鲁夫人心仪是玛克思的爸爸……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来路不明的东西是不能吃的,我们不要像汪汪一样,乱吃东西,最后造成严重的后果。

  《汪汪先生》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我觉得很有意思。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汪汪是一条流浪犬。一次偶然的机会,玛克斯看见了汪汪,并收养了它。有一天夜晚,玛克斯的爸爸去参加音乐会了,不在家,汪汪和玛克斯闯进了实验室,汪汪误把速效肥料当可口饮料喝下了,变成了人。烦恼一步步逼*,故事也一步步展开,庆幸的是,他的主人玛克斯一如既往地爱他……

  我相信你也会喜欢这本书,并认真地阅读,体会书带给你的快乐。

  昨天,我读了一本书《汪汪先生》,作者是德国保罗·马尔。

  汪汪原来是一条小狗,后来因为舔食了一种蓝色的液体,眨眼间变成了汪汪先生。值得庆幸的是,不论他是狗还是人,他的主人玛克斯都一如既往的爱着他。可是烦恼的事情还是一件接一件,他*惯把又手搭在对方的肩上、伸出舌头去舔人家的脸表示友谊好,却遭到斥责;他半夜跑到街上对着一群狗狂叫(其实是想和它们交朋友),确被抓到了警察局;还有,他得学会用马桶,而不能在街边随便找棵树就……

  当然,最大的烦恼是他爱上了住在楼上的丽希布鲁夫人,因为她在他做狗的时候对它不错,可丽希布鲁夫人心仪的是玛克斯的爸爸……

  看到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小孩子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菁华5篇)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和了很多,孩子练*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此处省略500字。哈哈哈哈......

  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打开来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将*两天的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谈谈收获和这本书给我的看见:

  *惯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内容打动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想来我看这本书时,我应该把自己当成蛤蟆先生这样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别让人讨厌,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书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普通的读者也能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作者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里的人物设定借用的《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蛤蟆先生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他的心里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

  对于我而言,探索童年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找到了童年心理问题背后的冰山。时光把我拉回到了3岁那一年的某个晚上,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这辈子大概很难忘记。

  起因是我的母亲生了3个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他们必须要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价,如果没有钱就需要被关进监狱里面,那时我3岁,我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只记得在无数个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妈妈,会被邻居拦下,哭累了就睡,白天还好,晚上就会不停的哭。不记得这件事持续了多久,后来妈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但这个印记在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直到现在为止,还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处理事情的反应。

  没有人一生不会受到伤害,而是受到伤害以后该如何包扎自己的伤口。而一个重伤的人,是无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帮助。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去操练和成长。先接纳遇到的伤害,拥抱过去受到的伤害,和自己和解,这个过程会很痛,因为会一次次的失败,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被释放、得能力。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看见,慢慢的品,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改变。

  整本书读下来,我察觉到了内在的情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3岁那场妈妈暂时的离开,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伤害,我也无法再回到当下去解决那件事。但我学会了遇到事情时,不再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回到3岁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断的提醒和操练自己:我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处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帮助。不要绝望、恐惧、无助,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这件事。让我在潜意识里开始去改变,被生活一点点的医治。

  通过这本书我成长了许多,愿你也和我一样,透过阅读、闪耀妈妈读书会,我们用心的陪伴可以让你的生命不再一样。

  期待着你也像书里说的那样“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我们是否常常牺牲自己用出丑来逗笑别人,自以为成就?是否经受过别人的奚落嘲讽,哪怕极度难堪也表现得云淡风轻,以显示心胸开阔?是否被不愿意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却不敢直接推辞?是否不敢在朋友圈展示情绪低落的自己,担心别人觉得自己矫情?是否用微笑掩饰尴尬?是否用无所谓掩盖委屈?是否……

  我不敢承认我是这样的人。而书中的蛤蟆先生,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蛤蟆先生是一位滑稽逗趣的先生。他没有那种正经端庄的品德,正如老獾所说,“没有哪个自尊自爱的动物会跟他站在一起”。但同时,他又有世界上最“可贵”的品德:心胸开阔,从不在意别人的低看,“尽职尽责”地做着“有趣”的自己来逗笑他人。

  有一天,蛤蟆先生变了,他敏感、悲观、邋里邋遢,甚至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抱歉了,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这样的蛤蟆先生,让朋友都觉得他病了,一致决定送他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顺从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因为他不想让别人失望。

  一次又一次,麻木地接受他人好意的指导、训诫,蛤蟆先生已准备好被动地治疗自己的心理。

  直到苍鹭医生告诉他:“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自发的?为自己?不为取悦别人?

  这些话对蛤蟆先生来说是新鲜而震撼的。他从来都被当作是接受命令,或是坐等受教的对象。有一天,有人告诉他,拯救他的只能是他自己,他是最重要的参与者。

  事实上,这些年来,他从未有意识地将“我”放在第一位。为了讨好朋友,他常常做出夸张,甚至是浮夸的“扮丑”;为了不辜负长辈的心愿,他独自消化着被迫继承酿酒厂的阴影;为了迎合大家对他的“大大咧咧”的印象,他从不敢说出一些可能矫情尖锐的话。回望过去,他总是主动地挑剔自己,审判自己,然后判定自己有罪,继而谴责自己。

  事实上,这些年来,表面开朗大方的蛤蟆先生,从来都不快乐。因为姿态很低,旁人总是肆无忌惮地与他“开玩笑”。尽管他不断的说服自己“没有关系,我不重要,我不重要”,可是,每一次“开玩笑”的奚落,每一次“无心”的指责,都像一根刺,戳向蛤蟆先生,切切实实地扎在他心底,直到他再也无法承受,直到他觉得自己真的一事无成、糟糕透顶。背地里,他无数次为自己无人关怀的自尊心默哀。

  蛤蟆先生终于勇敢地尝试做一名重要参与者、*掌握者。他知道了哭也没有关系,哪怕这是父亲从来不允许的;他知道了他可以自己安排工作,就像獾无数次安排他一样;他知道了逗笑别人的前提是:取悦自己,使自己快乐。治愈自己的路上,他照旧遇到困难,但这一次,他选择将自己放在首位:一点点认识现在的自己,寻找丢失的自己,不断爱抚、矫正自己的心灵……

  以上,我用大量笔墨描写蛤蟆先生,看似是对情节的凌乱的摘抄,实际上,这更像是我的自白书,我的自画像。我东一笔、西一笔地勾勒自己,别人可能看不懂,但我心里清楚,这一笔是我,那一笔是我,这就是我。蛤蟆先生教会了我很多:他本身让我看到了我是什么样的,他的治愈之路让我明白了我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认识自己。认识现在的自己:我不完美,心胸不开阔,不云淡风轻,我很介意别人的奚落,我只是善于伪装,也该承认使我陷入泥沼的是我自己;认识丢失的自己:我本该想笑时笑,想哭时哭,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以理所当然的姿态安排自己的人生。我本该首先取悦自己,将自己视为最重要的人。

  我应该接纳自己。一个善于伪装的我,不虚伪;一个敏感的我,不奇怪;一个会嫉妒的我,不可怕;一个开玩笑只为逗笑别人的我,不粗俗;一个希望做回自己的我,不自私。我接纳我的全部,我的残缺,我的阴暗面。

  我应该爱自己。无论如何,我都不完美,但我爱我。无论我功成名就,还是一败涂地,我都爱我,只是因为我是我。我歌叹我的闪光,修正我的不足。我用热烈的爱包裹自己的心灵。

  能使我们自觉的,只有自己;能治愈我们的,只有自己;能认识我们全面的,只有自己;能为我们做主的,只有自己……对的,那个最最重要的,自己。

  五个小时,可以帮你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可以帮你深入了解心理咨询是怎样带来改变和成长的,你是不是也很心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一只热情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因为生活中的种种失利导致心情抑郁,然后去做心理咨询,每一次的心理咨询都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一点点从抑郁状态中走出来,最终恢复了热情和活力。全书只有10.8万字,人们的阅读速度一般是每小时2万字到4万字,按最慢阅读速度2万字/时,5个多小时也完全可以读完本书。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你要不要尝试一下?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消除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比如有些人觉得只有得了心理疾病才做心理咨询,或者像书中所说那是针对经历过严重或者可怕事件后进行的一项神秘活动。不是的!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件普通的、科学的事情。每个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或者说是心理困扰,比如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抑郁、亲子关系紧张让人烦闷、亲密关系无法调节让人痛苦、绝望等。心理咨询师帮助人们解决的是心理问题,不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属于精神科医生的职责范围。

  另外一个误解就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见了心理咨询师就说:“是他们让我来做心理咨询的,你告诉我怎么做才能好受一些”。其实,心理咨询应该是一个自发自愿的过程,来访者有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改变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助人自助”。来访者不能像学生时代一样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学点新知识就算完成任务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痛苦的来源并摸索出解决痛苦的方法。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会倾注全身心的关注和陪伴,使来访者更高效的完成自我改变和成长。

  书中描述了蛤蟆先生每一次咨询的详细过程,从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对话中,我学会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联系过去再看向未来的思考方式。这种方式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自己,有效的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一次,爱人开车送我去办事然后他再去上班,因为时间紧张导致他有可能迟到。一路上他在不停的表达自己对于迟到的焦虑,而我却一直默默无语。自己事后一直在疑惑,当时的自己为什么那么冷漠无情,跟*时相差很大呢?我尝试着用咨询师的话问自己。

  “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我有点内疚、有点不知所措,我想要安慰他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感受让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小时候我妈对我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学*,你对得起我吗’。那种内疚感、无力感很相似,甚至还有点愤怒。”

  “现在的你,理解了当时的自己吗?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是的,我理解了。默默无语的我其实回到了‘适应型儿童状态’,体验着跟童年时候一样的感受,然后用相同的沉默回应了那种感受。如果是现在这种‘**状态’,我可能会向他表达因为自己的拖延导致时间紧张的歉意,会安慰他帮助他缓解焦虑,也可能会跟他一同探讨避免迟到的其他解决方案。”

  从问题中看清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回忆小时候是否有相似的情境,再回到当下用理性大脑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式不但揭开了我的疑惑,也让我有了建设性的方法。如果以后再有类似的内疚感和无力感,我相信可以更快速的理解自己,帮助自己跳出“适应型儿童状态”,回到“**状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是否常常牺牲自己用出丑来逗笑别人,自以为成就?是否经受过别人的奚落嘲讽,哪怕极度难堪也表现得云淡风轻,以显示心胸开阔?是否被不愿意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却不敢直接推辞?是否不敢在朋友圈展示情绪低落的自己,担心别人觉得自己矫情?是否用微笑掩饰尴尬?是否用无所谓掩盖委屈?是否……

  我不敢承认我是这样的人。而书中的蛤蟆先生,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蛤蟆先生是一位滑稽逗趣的先生。他没有那种正经端庄的品德,正如老獾所说,“没有哪个自尊自爱的动物会跟他站在一起”。但同时,他又有世界上最“可贵”的品德:心胸开阔,从不在意别人的低看,“尽职尽责”地做着“有趣”的自己来逗笑他人。

  有一天,蛤蟆先生变了,他敏感、悲观、邋里邋遢,甚至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抱歉了,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这样的蛤蟆先生,让朋友都觉得他病了,一致决定送他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顺从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因为他不想让别人失望。

  一次又一次,麻木地接受他人好意的指导、训诫,蛤蟆先生已准备好被动地治疗自己的心理。

  直到苍鹭医生告诉他:“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自发的?为自己?不为取悦别人?

  这些话对蛤蟆先生来说是新鲜而震撼的。他从来都被当作是接受命令,或是坐等受教的对象。有一天,有人告诉他,拯救他的只能是他自己,他是最重要的参与者。

  事实上,这些年来,他从未有意识地将“我”放在第一位。为了讨好朋友,他常常做出夸张,甚至是浮夸的“扮丑”;为了不辜负长辈的心愿,他独自消化着被迫继承酿酒厂的阴影;为了迎合大家对他的“大大咧咧”的印象,他从不敢说出一些可能矫情尖锐的话。回望过去,他总是主动地挑剔自己,审判自己,然后判定自己有罪,继而谴责自己。

  事实上,这些年来,表面开朗大方的蛤蟆先生,从来都不快乐。因为姿态很低,旁人总是肆无忌惮地与他“开玩笑”。尽管他不断的说服自己“没有关系,我不重要,我不重要”,可是,每一次“开玩笑”的奚落,每一次“无心”的指责,都像一根刺,戳向蛤蟆先生,切切实实地扎在他心底,直到他再也无法承受,直到他觉得自己真的一事无成、糟糕透顶。背地里,他无数次为自己无人关怀的自尊心默哀。

  蛤蟆先生终于勇敢地尝试做一名重要参与者、*掌握者。他知道了哭也没有关系,哪怕这是父亲从来不允许的;他知道了他可以自己安排工作,就像獾无数次安排他一样;他知道了逗笑别人的前提是:取悦自己,使自己快乐。治愈自己的路上,他照旧遇到困难,但这一次,他选择将自己放在首位:一点点认识现在的自己,寻找丢失的自己,不断爱抚、矫正自己的心灵……

  以上,我用大量笔墨描写蛤蟆先生,看似是对情节的凌乱的摘抄,实际上,这更像是我的自白书,我的自画像。我东一笔、西一笔地勾勒自己,别人可能看不懂,但我心里清楚,这一笔是我,那一笔是我,这就是我。蛤蟆先生教会了我很多:他本身让我看到了我是什么样的,他的治愈之路让我明白了我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认识自己。认识现在的自己:我不完美,心胸不开阔,不云淡风轻,我很介意别人的奚落,我只是善于伪装,也该承认使我陷入泥沼的是我自己;认识丢失的自己:我本该想笑时笑,想哭时哭,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以理所当然的姿态安排自己的人生。我本该首先取悦自己,将自己视为最重要的人。

  我应该接纳自己。一个善于伪装的我,不虚伪;一个敏感的我,不奇怪;一个会嫉妒的我,不可怕;一个开玩笑只为逗笑别人的我,不粗俗;一个希望做回自己的我,不自私。我接纳我的全部,我的残缺,我的阴暗面。

  我应该爱自己。无论如何,我都不完美,但我爱我。无论我功成名就,还是一败涂地,我都爱我,只是因为我是我。我歌叹我的闪光,修正我的不足。我用热烈的爱包裹自己的心灵。

  能使我们自觉的,只有自己;能治愈我们的,只有自己;能认识我们全面的,只有自己;能为我们做主的,只有自己……对的,那个最最重要的,自己。

  蛤蟆先生这个主人翁原本是英国一本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作者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就借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形象。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为线索,讲述了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启了10次心理咨询的详细过程,随着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我们也逐渐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听说过好多身陷抑郁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仿佛被囚禁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永远找不到出路。所以当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对于丝毫看不到希望的人来说,这段话温暖而有力量,仿佛在茫茫沙漠中发现绿洲;在干枯的草丛中发现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险的丛林中发现直升飞机;在暗流汹动的大海中发现灯塔…….当你品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渐渐走出了心的牢笼,去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4)

——《汪汪先生》读后感 (菁华5篇)

  今天,我读了《汪汪先生》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是讲有一只叫汪汪的狗因为舔了一种蓝色的液体眨眼之间就变成了汪汪先生。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不管汪汪是狗还是人,他的主人玛克斯都一如既往的爱着他。可是烦恼事情还是一件接一件——他*惯把双手搭在对方的肩上,伸出舌头去添人家的脸表示友好,却遭到斥责,他半夜跑到街上对着一群狗狂吠,其实是想和他们交朋友,却被抓到了警察局,还有,他的学会用马桶,

  而不能在街边随便找棵树撒尿······还有问就是他最大的烦恼是他爱上了的丽希布鲁夫人。

  汪汪先生的经历故事留给我了很深的印象。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大家来路不明的东西是不能吃的。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汪汪先生》的书。写的是一条叫汪汪的狗因为舔食了一种蓝色的液体,变成了汪汪先生。它虽然变成了人,却还有很多狗的*惯,所以给他的主人玛克斯一家带来了很多麻烦……

  这本书里的很多故事都十分搞笑,常常把我逗的前仰后合。这个汪汪先生真是太可笑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我还从书中得到了一个道理:来路不明的东西是不能吃的,免得遭遇和汪汪先生一样的下场。

  在寒假里,我读了《汪汪先生》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一条狗“汪汪”舔了一种蓝色的超级肥料,转眼间变成了汪汪先生。

  它的主人玛克思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它。可是它的好多*惯没有改变,烦恼的事是一件接一件——它把手搭在对方的肩上,然后伸出舌头去舔人家的脸表示友好,却遭到斥责;它半夜跑到街上对着一群狗狂吠,却被抓到警察局;还有,它得学会用马桶,而不能在街上找棵树就……

  当然,最大的烦恼就是爱上了住在楼上的丽希布鲁夫人,因为她在它做狗的时候对它不错,可丽希布鲁夫人心仪是玛克思的爸爸……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来路不明的东西是不能吃的,我们不要像汪汪一样,乱吃东西,最后造成严重的后果。

  《汪汪先生》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我觉得很有意思。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汪汪是一条流浪犬。一次偶然的机会,玛克斯看见了汪汪,并收养了它。有一天夜晚,玛克斯的爸爸去参加音乐会了,不在家,汪汪和玛克斯闯进了实验室,汪汪误把速效肥料当可口饮料喝下了,变成了人。烦恼一步步逼*,故事也一步步展开,庆幸的是,他的主人玛克斯一如既往地爱他……

  我相信你也会喜欢这本书,并认真地阅读,体会书带给你的快乐。

  昨天,我读了一本书《汪汪先生》,作者是德国保罗·马尔。

  汪汪原来是一条小狗,后来因为舔食了一种蓝色的液体,眨眼间变成了汪汪先生。值得庆幸的是,不论他是狗还是人,他的主人玛克斯都一如既往的爱着他。可是烦恼的事情还是一件接一件,他*惯把又手搭在对方的肩上、伸出舌头去舔人家的脸表示友谊好,却遭到斥责;他半夜跑到街上对着一群狗狂叫(其实是想和它们交朋友),确被抓到了警察局;还有,他得学会用马桶,而不能在街边随便找棵树就……

  当然,最大的烦恼是他爱上了住在楼上的丽希布鲁夫人,因为她在他做狗的时候对它不错,可丽希布鲁夫人心仪的是玛克斯的爸爸……

  看到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小孩子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5)

——我想去看海读后感 (菁华5篇)

  看完《我想去看海》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书中的主人公“卡梅拉”好勇敢呀,故事中的她和其它小鸡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她想去看海,在看海的路上,卡梅拉经历了许多:过独木桥、爬山......

  但它仍然不放弃,继续前进,终于卡梅拉看到了大海。我们要学*它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样才会拥有收获。

  我读了《我想去看海》这个故事,有一只叫卡梅拉的小鸡听说大海很奇妙之后,就一心想去大海.

  有一天晚上,别的小鸡都睡着了,就独自一人出发了.它千辛万苦找到了大海,看到了美丽、宽广的大海,读后感《《我想去看海》读后感》.可是卡梅拉要回家时海岸线没了,它在一块木板上漂着,一阵风浪把它吹到圣母马丽号的甲板上,船长让手下把它吃掉,聪明的它说会下蛋给船员们吃,就这样它活了下来.到了岸边卡梅拉跑了出来,交了一个新朋友皮迪克,它们结伴回到了卡梅拉的家.卡梅拉真是一只机智勇敢的小鸡.

  卡梅拉想要去看海,可是她的爸爸妈妈不让她去看海,他还是偷偷的溜了出去。他经过一个晚上的奋斗,她终于到了海边,她在海里玩,饿了就吃几粒小虾米,晚上到了,她又想回家了,她走啊走,交到了一个好朋友,是一只红色的小鸡,那只红色的***她邀请到了他的家乡……庆祝完以后。卡梅拉觉得自己应该走了,红色的小鸡也跟她回到了卡梅拉的家。几年之后卡梅拉和红色的小鸡生下了他们的第一只小鸡。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小鸡叫卡梅拉她不愿意和其他小鸡们一样每天呆在鸡窝里下蛋,在一次听了好朋友佩罗讲海之后,就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决定去看海,我很喜欢卡梅拉的这种执着、勇敢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顾家人的反对,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认认真真的,不能三心二意的,坚持就是胜利。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故事主要讲:在一个鸡舍里,有一只小母鸡叫卡梅拉,她不想像别的小鸡一样天天下一个蛋,她向往去看大海。终于,有一天卡梅拉憋不住了,她在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向大海走去。她经历了许多的困难,最后见到了大海,还得到了美满的家庭。

  我觉得小孩子要出去一定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才能出去。但是,我还是认为卡梅拉这种勇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可有时的勇敢是不敢乱用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十)份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撰写了一本畅销英国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豆瓣书评妥妥的8.8分。

  书中的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忽然一反常态郁郁寡欢,你好奇发生了什么吗?你自己或是周围朋友有人会突然变得心情低落吗?

  蛤蟆先生自己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在每次的咨询中,都有很多另人难忘的对话。第一次咨询结束时,蛤蟆准备离开,问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站定了,直视蛤蟆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焦点解决中,说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是暂时忘记了或是没有发现自己的能力。当我们开始想要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就是我们希望有一个不同的未来。我们必定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在蛤蟆和苍鹭讨论成长咨询时,蛤蟆若有所思的说到:“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反馈到:“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父母教会和传递给孩子的应对问题的方法,我们会很熟悉,我们会一直用,但这样的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总是喜欢使用熟悉的而不是正确的。焦点解决让我们有机会来审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拓宽我们认知的边界,发现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并鼓励通过练*往前迈出一小步。

  咨询最后,蛤蟆先生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心情阴霾,开始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共生性进行思考,明白了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而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自己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联结、协同合作。如果回到现阶段国际关系中,我们正在面对的这个不寻常的2020年,在独立性和共生性上,我们是不是又有了不一样的发现与成长呢?

  冲着这本书的排行版与名字好奇心,开启了学*之旅。粗略看完一遍后对于心理咨询具体的点位与其中交流的互动依旧不是很清晰,于是拿起笔展开二度阅读。同比这一次阅读的更深入些。

  心理咨询,在世俗角度或以往认知里,仿佛它就像一个疾病,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有毛病。那是一个很深的认知误区,就如抑郁与抑郁症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一个是状态一个是病症。天会下雨也会阳光,月有圆也有缺,都是不同的状态。国外心理咨询是很普及的活动,仿佛就像社区服务点一般。而国内往往有点“谈虎色变”,当然目前认知与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倒是可喜。但当前青少年自杀率,厌学率等系列数据表明,单认知提升已远远不足,甚至专业性贴入社会各通道,有点迫在眉急,尤其是“祖国的花朵”。

  咨询的过程,并非我们*常以为的,说教传授,更多的是引领来访者不断进行自我探寻,自我反观觉察,让来访者自己生长出力量。所以一切的咨询前提必须是从来访者自愿开始。

  一个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例与心理年龄,可能他有很好的学历工作能力等等,但也可能拥有一个很小的心理年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常有3种模式的心理状态,即将:父母型状态(扮演指责批评权势等),**状态(理性客观地分析处事),儿童型状态(弱小受伤无助等)。

  一个人的童年心理轨迹往往决定了后面整个人生对待人事物的相处模式或者是总基调,就如一开始种下的因,在后面的一切都是结的果。而且大多是不太滋味好的果。而要破这个原有轨迹,意味着改变,改变意味着痛苦,而且可能是一段漫长的改变过程。

  情绪的力量与作用远比学*一门技术知识更关键,因为它是内在的力量。就如当下很多优秀的人可总觉得过不好一生。因为内在生命核心力不足。所以觉察内心世界,观察每一个情绪背后的需求是十分重要且有实际意义的。学*成为“我是我的观察者”,观察每一个起心动念。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之来处。

  愿我们都成长为一道光,

  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安。愿好眠。

  冲着这本书的排行版与名字好奇心,开启了学*之旅。粗略看完一遍后对于心理咨询具体的点位与其中交流的互动依旧不是很清晰,于是拿起笔展开二度阅读。同比这一次阅读的更深入些。

  心理咨询,在世俗角度或以往认知里,仿佛它就像一个疾病,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有毛病。那是一个很深的认知误区,就如抑郁与抑郁症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一个是状态一个是病症。天会下雨也会阳光,月有圆也有缺,都是不同的状态。国外心理咨询是很普及的活动,仿佛就像社区服务点一般。而国内往往有点“谈虎色变”,当然目前认知与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倒是可喜。但当前青少年自杀率,厌学率等系列数据表明,单认知提升已远远不足,甚至专业性贴入社会各通道,有点迫在眉急,尤其是“祖国的花朵”。

  咨询的过程,并非我们*常以为的,说教传授,更多的是引领来访者不断进行自我探寻,自我反观觉察,让来访者自己生长出力量。所以一切的咨询前提必须是从来访者自愿开始。

  一个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例与心理年龄,可能他有很好的学历工作能力等等,但也可能拥有一个很小的心理年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常有3种模式的心理状态,即将:父母型状态(扮演指责批评权势等),**状态(理性客观地分析处事),儿童型状态(弱小受伤无助等)。

  一个人的童年心理轨迹往往决定了后面整个人生对待人事物的相处模式或者是总基调,就如一开始种下的因,在后面的一切都是结的果。而且大多是不太滋味好的'果。而要破这个原有轨迹,意味着改变,改变意味着痛苦,而且可能是一段漫长的改变过程。

  情绪的力量与作用远比学*一门技术知识更关键,因为它是内在的力量。就如当下很多优秀的人可总觉得过不好一生。因为内在生命核心力不足。所以觉察内心世界,观察每一个情绪背后的需求是十分重要且有实际意义的。学*成为“我是我的观察者”,观察每一个起心动念。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之来处。

  愿我们都成长为一道光,

  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安。愿好眠。

  初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像书名那样简单易读,虽然故事的展开是那么的*淡无奇,但是每一个章节都给现实中的我们不同的启迪。

  文中苍鹭是怎样一步步地让蛤蟆自己修复了心理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佛洛依德说过的:“本我所在,自我所依。”深刻揭示了,一个人要改变自我,必先要有认识自我的前提。而一个成年人的自我现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童年经历。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理解人的童年就理解了自己的关键线索。而且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不仅影响了一个人后来的生长,也牵涉了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心理视角是一个人看事情的唯一方式,除非你决心要改变。我觉得说得很对,小树苗栽下去了,不对它进行修枝剪叶,说长歪它就歪了。

  人生的四个坐标,变**存在的底层架构,自我会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个词说,我们会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文中提出的这个观念对我的思想是震撼的,为什么现实中的我总是老样子,无法改变?这是我提出的问题,需要好好思考!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做好,想得到家长或者上司的表扬和认可,这样的正循环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控制事情的发生(认真做好事情),从而确保预言成真。但是得到认可之后换来的回报是做更多的事情(必然后果此处可以引申阅读艾瑞克。伯恩的《人间游戏》一书),人生的逻辑是对的,但是用错了地方。

  另外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一个“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的人都处于父母状态),处在这个人生坐标的人喜欢玩“NIGYYSOB”、“你为什么总是让我失望”等游戏,处在这个坐标的人的最极端行为是谋杀!有多少父母是这样在对待自己的孩子?证实了这一点要及时反思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同样,处于“我不好,你好”人生坐标的人最极端的行为是自杀,这个坐标有多少在当前教育压力下和父母错误教育下的孩子是处于这个坐标的呢?由此推理,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回到“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去呢?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儿童的自我状态里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父母的自我状态里包括挑剔的父母状态和养育型父母,而**的自我状态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状态这么重要,但只能通过鼓励才能让别人进入**状态,只有他自己才能决定要怎么做。为什么说**状态很重要,因为父母和儿童状态不需要思考,很多情绪的发生都是自然发生的,是大脑的条件反射,就像在演戏一样,是处在父母和儿童状态的自我选择了当时的情绪。

  所以,在以后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自己都要进行分辨,看自己是在情绪化的状态还是在理性的状态,在我看来,理性状态就是**状态,不知道对不对,按照逻辑来说,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文中也说了,只有你为自己负责,才能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的,你才有力量来改变处境。

  苍鹭扮演的是咨询师的角色,咨询师最重要的是通过倾听做到共情,通过提出问题,比如说通过这件事发现了什么问题等等,来引导对方审视自我,发现问题,同时也能让对方释放自我和压力,重要的是要让对方从反思中学*和领悟。我觉得这是作为咨询师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作为父母面对孩子,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开展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成长。但是首先引路人要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才能引好正确的路。

  蛤蟆先生在讲完自己的故事后也有过反思: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我觉得这应该就是这本书最根本的思想所在,活在当下,听内心的声音,做出改变,爱自己。

  在第十四章结尾的时候蛤蟆面对苍鹭的提问,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他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第十五章又在回顾这个过程的时候讲解了心理学的“移情”和“情商”的概念,蛤蟆通过对苍鹭的愤怒宣告了对自己拥有**,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心理成长过程,结局是完美的。

  你有没有时常感觉身体里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吧,我感觉我在你身体里对你不好”而另一种声音却在反驳“你觉得不好就不好啊,我要我觉得不好才会去心理咨询,其实我觉得我在你身体里挺好的”,这个对话像不像正在被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的你?你对很多事情也提不起兴趣,不想见人不想打扮,什么也不想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心境就是如此,这看似是一本童话故事,却道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最真实的感受。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

  一开始,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这个感觉有没有似曾相识呢?也许只是在*淡无奇的日子,某个瞬间,一直看似积极乐观的你,却突然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那些让人斗志昂扬的正能量通通试失效,所谓坚强,不过是一盘散沙,你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这本书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蛤蟆先生找心理医生的10次咨询中,部分读者可能会有一些代入感,通过阅读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力量,但如果已经没有办法继续,请及时寻求专业力量的帮助,相信你也能遇到苍鹭,我们可以拥有美好。

  这本书触动我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深陷痛苦时,却不自知自己为何痛苦,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剧本活成了悲剧,却不知这是我们自己亲手造成的自证预言,然而你卖力的演绎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戏,最后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

  蛤蟆从一开始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父母权威,依赖心理医生给他一个答案,通过追溯童年,直面内心的恐惧,到最后幡然醒悟,没有人可以真正帮你,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读书的过程像是在各种书中搜寻出自己的形状的拼图,读的书越多,越发感受到自己如今只是拼起了拼图的一角。

  是的,我认同,读的书越多是使人越谦和的。

  从这本书里没有学到许多什么新的东西,但跟随蛤蟆先生一起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让我回忆起我是怎样成长的,一路走来与自己无数次的冲突与和解是怎样的不易,让我意识到不论现在的我有多少缺点或不足,都要珍爱自己,都要热爱生活。逐渐成长的蛤蟆先生,以及蛤蟆先生成长的故事使我感到一种亲切,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温暖、柔和又坚定的力量。

  和蛤蟆先生成长的契机是相似的,我人格上的成长也是从回顾生活开始的。

  在某一刻我的回顾中,我回顾的开始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意识到这件事对我的意义,对我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来源。

  这让我进一步地看到,在我的过去中,一件件事情的发生实际上都不是“偶然”,而是有顺序、有联系的“必然”。一件事情它发生,它在一段时间内影响我,甚至重塑我的底层逻辑,使我成为拥有不同行为模式的人。

  回顾中的成长像是进入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让人在快速前进中感到一种撕裂与能量注入的拉扯,然后在跑过终点的那一刻得到一种巨大的满足与充实。

  但确实只有悬置的、认真的反思才能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不严肃的反思,又或者说,从别处看来的自己认同的别人的反思只会让人有一种廉价的思考感,让自己觉得好似知道了什么道理,有了什么思想觉悟,但其实那还是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里的东西,哪怕不是,也不会因为看到时的认同感就成为自己的东西,看到了什么观点,以为“我也是这样想的,只不过我说不出来而已”,这就是虚假的反思和思考,你不是说不出来,你就是没有。只有自己严肃的思考过后反思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东西。虚假的'回顾与反思是如此的轻浮,它只是一种附庸风雅。

  有很多曾经被认为是自己的“黑历史”,想起就想对自己说声对不起的那些事又或者让我回忆起来脚趾能抠出两室一厅的尴尬事,又或者曾经让我很愤怒、很受伤的那些事,在经历了悬置的回顾和反思以后,已经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事,会做那些决定,会产生那样的情绪,所以现在再去回想,已经可以确定自己不会再做出同样的事情,不会做出同样的“错误决定”,所以过去那些已经发生、无法更改的事情已经不再使我对自己感到内疚,已经能够客观地去看待,与它们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当与所有的过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以后,就会迎来人格上的温和,我称之为一种真正的“温柔”,这样的温柔它不是能听得见的软言细语,它不是能看得见的笑脸相迎,而是对各种事情各种人的理解、认同,以及不理解、不认同时也不会有刻薄、偏激、否认的言语攻击,是不会情绪化处理事情,凡事只跟随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自己认为对与不对去表态,是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言行举止,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当的行为。

  在书中将此定义为“高情商的人”:“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和蛤蟆先生一样,我也认为“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的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的、精神上的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在思想的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和了很多,孩子练*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此处省略500字。哈哈哈哈......

  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打开来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将*两天的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谈谈收获和这本书给我的看见:

  *惯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内容打动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想来我看这本书时,我应该把自己当成蛤蟆先生这样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别让人讨厌,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书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普通的读者也能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作者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里的人物设定借用的《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蛤蟆先生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他的心里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

  对于我而言,探索童年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找到了童年心理问题背后的冰山。时光把我拉回到了3岁那一年的某个晚上,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这辈子大概很难忘记。

  起因是我的母亲生了3个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他们必须要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价,如果没有钱就需要被关进监狱里面,那时我3岁,我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只记得在无数个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妈妈,会被邻居拦下,哭累了就睡,白天还好,晚上就会不停的哭。不记得这件事持续了多久,后来妈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但这个印记在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直到现在为止,还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处理事情的反应。

  没有人一生不会受到伤害,而是受到伤害以后该如何包扎自己的伤口。而一个重伤的人,是无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帮助。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去操练和成长。先接纳遇到的伤害,拥抱过去受到的伤害,和自己和解,这个过程会很痛,因为会一次次的失败,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被释放、得能力。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看见,慢慢的品,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改变。

  整本书读下来,我察觉到了内在的情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3岁那场妈妈暂时的离开,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伤害,我也无法再回到当下去解决那件事。但我学会了遇到事情时,不再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回到3岁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断的提醒和操练自己:我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处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帮助。不要绝望、恐惧、无助,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这件事。让我在潜意识里开始去改变,被生活一点点的医治。

  通过这本书我成长了许多,愿你也和我一样,透过阅读、闪耀妈妈读书会,我们用心的陪伴可以让你的生命不再一样。

  期待着你也像书里说的那样“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这本书是我在最*买的这几本书中,唯一认真的翻看了一遍的,甚至在翻看第二遍做读后感的时候发现有些话很感同身受。

  我发现不管是我还是身边很多人大部分都存在于儿童自我状态中,也就是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的坐标轴中。比如,无论我们会认为自己差劲,很在乎自己在他人那里的感受;又或是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不会去先思考为什么这样,而是会怨天尤人地觉得自己是太不幸了;再或是我们会一直处于无意识地焦虑中,不自信以及沮丧。然后在对待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去以一种自大的姿态审判别人的行为与言语,这也就陷入了父母自我状态中。特别喜欢里面心理医生的一句话“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听着如何?”这做起来应该挺难的,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不会认为自己的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怎么了,而是会第一时间责怪事情,责怪别人。但是希望我未来可以先审视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让自己可以有力量去改变这种不快乐的处境。如果改变自己,就需要把自己调整到**模式,有勇气去回顾和面对那些在童年和成长经历过程中让我们情绪低落的事情。而做到这些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心理学的书真的好有意思哦,有这种经历的话,的确很好去懂。)

  这本书也让我想到了抑郁症的话题,就是前些年微博上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大概也像这本书里说到的那样,真正可以得到积极结果的,归根到底都是取决于自己。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热爱这个世界,或许这个世界很糟糕,试着谅解自己,谅解他人。

  -你认为我会好起来么?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每一个春天都会到来,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爱。”

  一些摘抄:

  情绪温度计: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糕。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00字 (菁华5篇)(扩展7)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读书心得(精选5篇)

  最*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最*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但是随着阅读的不断增加,发现自己的收获越来越多。

  这本书总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提问环节,让我们走进未知的心理世界。主要是重在介绍什么是心理学以及我们不快乐,或者不受学生欢迎的一些原因。让我们知道,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第二张是情绪自治,做优秀的情绪管理者。通过这一章节的阅读我了解到,我应该用哪些方法去更加合理的调控我的情绪。第三张是心理自助告别病态心理。防患于未然,大概就是这个道理。第四章心灵杀手战胜抑郁与强迫。抑郁与强迫是现代人容易遇到的两种心理疾病。而本章节可以帮助我们去战胜抑郁和强迫,从而享受快乐健康的人生。第五章,重塑自我跨越人格障碍。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可能会有一些瑕疵缺陷。本章节就可以帮助我们来塑造更完美的自己。第六章应激障碍,谁能从容面对。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突发状况是我们无法提前预料到的。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能够采取一定的应急措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应对这些突发状况。第七章,特别关注特殊人群心理调适。教师这个职业,需要更加的了解学生青春期的一些心理调适,同时可以更好的与父母、长辈进行沟通交流。因为这里边还有一个更年期心理调试。第八章美丽人生幸福要自己酿造。不完美也是一种美,我们要接受自己的现状,并且努力的去完善自我,从而创造更辉煌更美丽的人生。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收获之一是,能够做自己情绪的管理者,我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调控,我的情绪。因为我觉得我之前可能有些情绪化状态,有时候一些事情的发生,会让我的情绪波动比较大。那么通过本书的阅读知道情绪是可以由自己来控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好的方法来转换自己的情绪。如转换注意焦点,通过适当途径发泄出来。而且还让我意识到“语言暴力”是多么可怕。我们应该拒绝“语言暴力”。而且要学会去应对身边的“语言暴力”。用对了方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认清他们的内心,然后对其行为不加理睬。不辩解也不对自己的行为做任何解释,暗示自己,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我没有任何错不需要有愧疚。你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用“语言暴力”去伤害、诋毁、侮辱身边的人。也不要因为身边的人用“语言暴力”而去怀疑自己。我们应该,绕开他们避开这些“语言暴力”的攻击,不做其攻击对象,这样你的情绪就不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身为一个初中老师,日常接触的都是十二三岁的学生,那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正处于所谓的“青春期”。心理学家称其为“消极反抗期”也叫“青春叛逆期”,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心理都不太成熟,心理闭锁或叛逆成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那么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有以下青春期心理:心理闭锁及其心理关注;逆反心理及其心理关注。那么应该如何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呢?在这里面我也学会了不少东西。心理学家建议,教育方式和孩子的人格形成之间有着十分特殊的密切联系。首先我们应该给孩子做出一个正面的榜样出来。我们可以尝试用无知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世界。因为孩子,就是一张纯白的画纸。孩子的世界是比较纯洁的,我们应该放低姿态和孩子共同去认识新事物,而不要总是用自己既往的经验去处理现在的问题。其次还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辩证地接纳,允许孩子展现个性,并指导其正确理解和展现个性。再次改善与孩子的关系。我们应该主动与孩子搞好关系,在沟通时注重肢体语言的运用,少用刺激性、贬低性的口头语。最后用成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巧妙引导孩子面对早恋问题。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在这个年龄阶段里,比学*更重要的还有人格的塑造,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同时我们要明白知道,早恋问题,是一种不成熟心理的表现。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处理方式,一定要巧妙,切忌操之过急。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理解。站在孩子的视角上看问题,帮助孩子但不要随意为他们做决定,给予建议而不是命令。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学*。让我认识到,管教孩子,是需要艺术的。我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来与孩子沟通交流。从而让孩子更喜欢这门课。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我还学会,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去塑造自己。所以我觉得当你有心理压力或者说,心里不痛快时,我们可以选择,通过阅读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的进步。我想这大概就是阅读的魅力。可以化解烦恼,还可以让我们更加卓越。因此我诚心建议大家多读书,杨绛先生不也说过,“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不多但想的太多”。

  如果不学*,心理的疾病有时自己都不会觉察,更不会自愈。有幸读到此书,并且用这种方式总结自认的精华。

  消除猜疑心需要:优化个人的心理素质、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当我们开始猜疑人时,最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嫉妒之心不可有,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它像一条蛆虫,蛀蚀和毁害着他人和自己。

  像空气一样轻的小事,对于一个嫉妒的人,也会变成天书一样的确证;也许这就可以引起一场是非。

  生来就具有某些伟大品质的人的最可靠标志是生来就没有嫉妒。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

  解决不嫉妒的途径:自我认知,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开阔心胸,宽厚待人、学会正确的比较方法、充实自己的生活,寻找新的自我价值,使原先不能满足的欲望得到补偿、升华嫉妒,化嫉妒为动力。

  是人不是神,有之不好的一面很正常,但如何化解此问题是一门终身必修课。

  如果不学*,心理的疾病有时自己都不会觉察,更不会自愈。有幸读到此书,并且用这种方式总结自认的精华。

  消除猜疑心需要:优化个人的心理素质、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当我们开始猜疑人时,最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嫉妒之心不可有,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它像一条蛆虫,蛀蚀和毁害着他人和自己。

  像空气一样轻的小事,对于一个嫉妒的人,也会变成天书一样的`确证;也许这就可以引起一场是非。

  生来就具有一些伟大品质的人的最可靠标志是生来就没有嫉妒。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

  解决不嫉妒的途径:自我认知,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开阔心胸,宽厚待人、学会正确的比较方法、充实自己的生活,寻找新的自我价值,使原先不能满足的欲望得到补偿、升华嫉妒,化嫉妒为动力。

  是人不是神,有之不好的一面很正常,但如何化解此问题是一门终身必修课。

  如果不学*,心理的疾病有时自己都不会觉察,更不会自愈。有幸读到此书,并且用这种方式总结自认的精华。

  消除猜疑心需要:优化个人的心理素质、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当我们开始猜疑人时,最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嫉妒之心不可有,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它像一条蛆虫,蛀蚀和毁害着他人和自己。

  像空气一样轻的小事,对于一个嫉妒的人,也会变成天书一样的确证;也许这就可以引起一场是非。

  生来就具有某些伟大品质的人的最可靠标志是生来就没有嫉妒。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

  解决不嫉妒的途径:自我认知,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开阔心胸,宽厚待人、学会正确的比较方法、充实自己的生活,寻找新的自我价值,使原先不能满足的欲望得到补偿、升华嫉妒,化嫉妒为动力。

  是人不是神,有之不好的一面很正常,但如何化解此问题是一门终身必修课。

  自卑是麻痹药,自卑是落后丹,自卑是自杀的毒药。

  不是牧者,就是羊群。你不去选择命运,命运才选择了你。做个自信的人,依据自己的判断进行自己的选择,才能免遭成为羊群的厄运。

  解决自卑的良药:(大哭一场,参加辅导团体,阅读,写日记,安排活动,学*新技能,奖励自己,运动,莫再沉溺。)

  良好心态的猜疑使我们保持高贵的理智,而狭隘的猜疑却使我们丧失信心和斗志。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学*精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