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10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 1

  封封家书,诉不尽愁绪,道不尽思念,述不尽真理。

  延展书信,窥得字里行间满是深情。从修身、读书、治家、为官到养生之道,曾国藩苦口婆心,将关心、期许、欣慰和无奈都揉进字里行间,只望兄弟,子孙,后世之人以此为真理,认真践行,继而**成才。曾氏家书又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由这些书信,可窥斑见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他仕途春风得意背后的感觉。

  如果将曾公的一生分为京宦生涯、窘困的团练大使、人生巅峰和余晖残照四个阶段,则每个阶段所写的家书都有相应的时代烙印。既有顺境中的心安,又有逆境中的感悟。但即便在不同的阶段,其家书的深情仍不断延续,在内容上也有共通之处。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曾公对治家理念的阐述和诠释。曾国藩寒窗苦读数十年,从军十余载,备受艰辛,深谙名誉、地位、家业的来之不易。在目睹达官显宦家庭子女的无所事事、困守祖业、挥霍无度、不思上进后,在教育子侄读书、做人方面可谓费尽心机。他依据封建传统文化,独创了一套治家理论和方法,从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而这一切,也多亏祖父和母亲的教诲,因为他们的以身作则,才为曾国藩的思想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兴家在勤、敬、和三字”、“早起、有恒、厚重为最要紧之物”、“望家中子弟戒骄戒惰”、“应当专心读书,不可从军从官”等家训无不流露着曾国藩对子孙的殷切期望。其中,“应当专心读书,不可从军从官”表现了曾公不同于他人的`思想。曾国藩认为荣华富贵都是身外之物,短暂易逝,唯有诗书学识才能永恒。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专”于学识而放弃从军从官的念头。这对于现代人而言,或许这还是过于理想化了。若要立足于社会,我们不仅要丰富自己,更要为自己的人生打拼,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并且做官从军并非只为钱财,国家的发展需要有更多人才投身政界和军事领域从而实现复兴,保家卫国。此外,曾国藩一生都在强调弟子们应力戒傲惰,勤勤恳恳。迄今为止,这样的劝诫仍是我们需要延续的优秀文化传统。

  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在齐家之前,最为基础的还是完善自我。在修身之道方面,曾国藩有着诉不尽的感悟。是遇牢骚愈发之时的反躬自省,是顺境时的居安思危,是为人处世的戒骄戒躁,是适意之时的尽心竭力,是治事之外的豁达冲融……一条条训诫,是曾公历经世俗磨难的智慧结晶,是曾公对后辈的拳拳深情。

  尽管曾国藩离我们的时代已有一百多年,但是他的绝学仍不过时,它们仍是我们在这个时代走向成功、走向卓越的智慧来源和处世瑰宝。“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作为21世纪的弄潮儿,我们理当谨记劝诫,成就更好的自我。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 2

  在耻辱中忍辱负重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五次耻辱,分别是:刚才所说的参加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金銮殿中向皇帝奏折,为解释清楚画了一张图表,但“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因不满官场的恶俗风气及皇帝的浑浑噩噩,公开批评皇帝并被“京师权贵唾骂”;由于治军手段太过强硬,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还有最后的,由于触及了当地官员的利益而引发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多挫折?其实他的心确实是好的,一直想维护大清朝的长久统治,一直想为百姓谋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时却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愤青”,而且总感觉,自己是圣人那么别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质,自己是忠诚的,那么反对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这个逻辑就很危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这很可能会触犯到很多人,或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国藩后来也反思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并开始转变,其实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经历过官场的磨炼,由正直变得圆滑了,由洁身自好变得阿谀奉承了,其实并不然,虽然他的行为方式转变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丝毫没变,他的这些转变只是为了能在官场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忍辱负重的大心脏,这么多屈辱和艰难险阻,放在其它人身上估计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国藩硬是挺了下来,因为通过早期读书受过经典文化的熏陶,曾国藩始终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伟人,而这种精神,绝不容许他遇难而退!

  在愚笨中克敌制胜

  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天生愚笨,但时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要以强硬的态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军也是如此,曾国藩从不选有官场经验的军官,也从不选有作战经验的战士,而是“选士人,领山农”,专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做将领,专用长时间在山间劳作的农民做士兵,其实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些将领虽然都是文人,但都经历过理学思想的熏陶,从而对自己对国家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往往更加勇敢,更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其次没有官场经历的人更朴实,更容易改造和教化,这也符合曾国藩十二个字的选人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这也是为何湘军总能保持高效率的原因。

  曾国藩的作战手段也很独特,他的做法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时,先把自己的营寨扎得十分牢固,这样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进攻对方,攻城的方式更别具一格,先在城外挖两道长壕,以阻断城中的粮草接济和城外的援军攻击,然后再把城池团团包围,硬是让里面的人粮尽弹绝,困死在城中,所以曾国藩的作战方式也是相当笨拙,等战争结束,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军改变了。

  所以,当时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在疾病中获得重生

  曾国藩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差,一是因为天生身体底子就不好,二是后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又事务缠身,所以身体状况更加恶化,还没到三十五岁,曾国藩就已经出现了早衰的征兆。在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中,我们能经常看到他被疾病折磨的苦状。首先是耳鸣,非常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次稍一用脑就会头昏,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然后是身上大面积长癣,奇痒异常,经常让他痒得彻夜难眠,抓挠得满身是血;然后是失眠,经常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有眼睛渐渐失明,曾国藩36岁时就已经开始戴老花镜,到了46岁,老花镜也不起作用了;另外还有血压高、眩晕、经常腰疼、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得过疝气、经常牙疼、出汗很多等等,所以我们发现曾国藩几乎全身是病。

  我真的无法想象,疾病缠身的曾国藩是如何熬得过度日如年的病痛,在身体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又如何经受了那么多耻辱,顶得住那么大的精神压力。曾国藩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勤”,即便是有重重困难也要顽强拼搏,人的一生不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随波逐流,而应该逆着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成就事业;其次一定要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用心天下无难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读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曾国藩的艰苦卓绝而感动,无时无刻不被他的砥砺向前所折服,他靠着顽强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逼到了极限,越过了极限,每天承担着超过普通人十倍的工作量,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英雄!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 3

  《曾国藩全集》是我读过最有感触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深深地被曾国藩的魅力所吸引,智慧所折服,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之后得到的感想。

  一是他进取精神值得学*。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了。除了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精神使然。

  二是在治国方面,曾国藩思想先进,勇于实践。受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憨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先进的科学技术。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造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三是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学*曾国藩“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学*精神。多学*新知识新技能,多看书,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强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养。学*曾国藩的先进思想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多一点思考少一点盲从。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 4

  本书是家训的下篇,识事、识道,个人觉得不如上篇的识人、识己更为直观、有说服力。

  识事篇讲的是“刚柔并济”,两个印象比较深的曾公的个人案例。一是国藩斗咸丰,咸丰20岁做皇帝,还是很想励精图治的,于是让大家给他提建议,但三分钟热度过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曾公却并没顺坡下驴,而是写了一道批判咸丰个人的奏折而且当着满朝文武当场背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被咸丰连骂十几声“狂悖”,还要定罪,幸亏有大臣出班跪求,才免遭惩罚,但却让咸丰从此对他抱有很大的成见,导致多年后曾公带湘军与太*军作战,得不到咸丰的支持,甚至让他回家丁忧。“刚柔相济,刚其实是目的,柔其实是手段。在实践行动中,柔的手段比刚的手段更为可取。”女性管理者,刚会被认定为“铁娘子”,柔可能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被认定为“没有原则”,刚与柔有时很难拿捏与*衡。二是“宽一与干爹”,讲的是干爹因为个人的事去找做大官的儿子帮忙,曾公只字不提,就是各种好招待,在了解干爹占理后,才用一把扇子很隐晦的去帮助他。成年后,特别是有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职务,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如何处理才不会有失偏颇、不会占用过多精力,只能总结为一句话:这是一门艺术。

  识道篇讲的是“明强挺经”,更多讲的是刚的艺术与智慧,“刚”的哲学在于它是一种临事之刚,自胜之刚,克惰之刚。碰到事情别空发言论,要能挺起胸膛负责任,即是临事之刚,自胜与克惰之刚,我认为可以理解为自律的韧性。

  做事往往只着眼于眼前的问题与矛盾,深陷其中,曾公的做法会给我们启示。曾国藩帅湘军与太*军鏖战10余年,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能够有着眼于全局的战略眼光,他不轻易的被对手所惑,在整个晚清与太*天国的作战阶段,可以说只有曾国藩做到不为对手所惑,坚持稳扎稳打、压缩太*军生存空间的战略决策。因而他从来不会被太*军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计策所迷惑,也不会被暂时的困难说动摇,而其清军将领则跟在太*军的后面疲于奔命,终究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成了那场时代大竞争中的失败者。无论哪个行业,获取暴利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实体经济需要扎扎实实的做,实行精细化管理,从管理中要效益。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见证了社会的迅猛发展;而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找到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自省、自律,以匹配时代的进步。学无止境。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 5

  封封家书,诉不尽愁绪,道不尽思念,述不尽真理。

  延展书信,窥得字里行间满是深情。从修身、读书、治家、为官到养生之道,曾国藩苦口婆心,将关心、期许、欣慰和无奈都揉进字里行间,只望兄弟,子孙,后世之人以此为真理,认真践行,继而**成才。曾氏家书又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由这些书信,可窥斑见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他仕途春风得意背后的感觉。

  如果将曾公的一生分为京宦生涯、窘困的团练大使、人生巅峰和余晖残照四个阶段,则每个阶段所写的家书都有相应的时代烙印。既有顺境中的心安,又有逆境中的感悟。但即便在不同的阶段,其家书的深情仍不断延续,在内容上也有共通之处。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曾公对治家理念的阐述和诠释。曾国藩寒窗苦读数十年,从军十余载,备受艰辛,深谙名誉、地位、家业的来之不易。在目睹达官显宦家庭子女的无所事事、困守祖业、挥霍无度、不思上进后,在教育子侄读书、做人方面可谓费尽心机。他依据封建传统文化,独创了一套治家理论和方法,从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而这一切,也多亏祖父和母亲的教诲,因为他们的以身作则,才为曾国藩的思想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兴家在勤、敬、和三字”、“早起、有恒、厚重为最要紧之物”、“望家中子弟戒骄戒惰”、“应当专心读书,不可从军从官”等家训无不流露着曾国藩对子孙的殷切期望。其中,“应当专心读书,不可从军从官”表现了曾公不同于他人的思想。曾国藩认为荣华富贵都是身外之物,短暂易逝,唯有诗书学识才能永恒。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专”于学识而放弃从军从官的念头。这对于现代人而言,或许这还是过于理想化了。若要立足于社会,我们不仅要丰富自己,更要为自己的人生打拼,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并且做官从军并非只为钱财,国家的发展需要有更多人才投身政界和军事领域从而实现复兴,保家卫国。此外,曾国藩一生都在强调弟子们应力戒傲惰,勤勤恳恳。迄今为止,这样的劝诫仍是我们需要延续的优秀文化传统。

  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在齐家之前,最为基础的还是完善自我。在修身之道方面,曾国藩有着诉不尽的感悟。是遇牢骚愈发之时的反躬自省,是顺境时的居安思危,是为人处世的戒骄戒躁,是适意之时的尽心竭力,是治事之外的豁达冲融……一条条训诫,是曾公历经世俗磨难的智慧结晶,是曾公对后辈的拳拳深情。

  尽管曾国藩离我们的时代已有一百多年,但是他的绝学仍不过时,它们仍是我们在这个时代走向成功、走向卓越的智慧来源和处世瑰宝。“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作为21世纪的弄潮儿,我们理当谨记劝诫,成就更好的自我。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 6

  久闻《曾国藩家书》的大名,却从未加入自己的读书清单。有时候,书和人一样,相遇也需要缘分,相知相伴更是上世修来的福气。

  再想想,书籍或许是对人类而言最*等的存在了。“有教无类”,就看每个人如何去解读和利用书籍了。

  2016年是我的低谷年,不得不承认,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得到、失去,始终在患得患失之间徘徊,身体状况也并不理想。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幸运的是,去年我读了一些书,所谓福祸相依,也是这个意思吧。

  回到《家书》,最初还有些误解,以为这是一本讲述曾家家规的书,因此,推测全书应该类似于《三字经》或《弟子规》多是一些劝诫的'话语。拿到书稍作翻阅后,才发现《家书》其实是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往来。其实,单说“家书”一词,是知道含义的,可加了曾国藩三字,却忽略了他原本的含义了,之前的误解是我先入为主罢了。

  下面以阅读理解的问答方式,总结下阅后感吧。

  1、本书的文体

  《家书》是曾国藩自青年至中年给家中长辈、兄弟乃至儿女所写书信的合集。

  2、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过什么样的遭遇?

  曾国藩是一个聪明的勤奋者。于家庭,是一个尊敬长辈的孝者,是时刻牵挂兄弟姐妹的长者。于国家,是兢兢业业的忠者。于朋友,是个热心周到、愿意共同进步的陪伴者。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饱读诗书,但才华一般。他靠着持续学*的韧劲,逐渐得走出湖南,走向中央。

  通过家书,我看到了,曾国藩在事业上,经历了年轻气盛时的步步高升,官至高位后,又跌入谷底,归家修养,蛰伏2年后,东山再起,得到了更高的官位,直到晚年得以善终。在家庭中,经历了祖父母、父母的离开,弟兄的成长与离开。

  他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在自己身处高位时,也不忘“居安思危”,时刻警惕着自己的行为。

  他保持着每天学*的*惯,“积跬步,致千里”。

  3、曾国藩是如何对待家人朋友?

  《家书》中可一看到,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非常孝顺和尊敬。虽然自己做官,但家中大小事自己都关心,遇事也主动请长辈指点,不敢有不敬之处。

  曾国藩对于兄弟的读书非常关心,总是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指导弟弟们学*要专一,要有恒心。对于读书作文不是特别有慧根的弟弟,也教他们遵守孝道,在品德上做到位,也可以过好一生。

  最让我佩服的是,曾国藩对于族人的关心和帮助。或许是他身居高位,有能力帮助族人远亲;或许正是他有这样的胸怀和智慧,促使他能越走越远。看到他的这种胸怀,让我我深感愧疚,深感自己的格局太小,一是能力不够,二是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4、对于我的启发?

  要做:勤、俭、孝

  要戒:骄、奢、逸/惰

  人生是条长路,每个人都会经历起起落落,时刻保持勤奋、谦卑,幸福自会来敲门。

  以下是记录的文中一些有用的话。

  1)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做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

  3)勿戏言戏*。

  4)书蔬鱼猪,一家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5)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6)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欲去惰字,总以早起为第一义。

  7)养生的方法,大约有五个方面:一是睡眠饮食有规律,二是制怒,三是节欲,四是临睡洗脚,五是两餐饭后各走三千步。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 7

  一直很想拜读《曾国藩家书》,之前由于自己的懒惰也好,忙碌也好,让自己把这件一直很想做的事给落了下来。由于课程,也是因为兴趣。这段时间稍稍读了些许。《劝学》篇的内容有那么一些让我感触很深。

  让我特别有感悟的话语出现在“劝学篇”里“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一信中: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看完此段,骤然屏息,冷冷静静又看两遍,再冷冷静静想想自己,感觉后背跟扎了不少各种尺寸的针头似的,一没留神就遭遇了传说中的如芒在刺。

  其实“做事有恒”这个观点在劝学篇里的很多信件都有阐述,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比如:“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等等。

  做事有恒心,专一,这些东西乍一看你会觉得都是老生常谈。但咱也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东西为啥那么老了,不同的人说了那么多遍了,但还是一代一代的人都在不断强调呢?

  我从来不是一个有恒心的人,在漫漫二十多年的岁月里,我*惯于去尝试新鲜的东西,但是真正坚持下去的没几样,而且也不是自己百分百的心甘情愿,大多是因为外界所迫。

  作为一个大学生,特别还是金院的学生,我们需要扎实熟练的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而这些东西正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练*,需要我们花时间,下苦功的,此时此刻,恒心、专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对我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自我挑战。

  最后用曾国藩的一段话勉励自己: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我没有资格去评价曾国藩这个人,但是他书信中的文字却告诉我:做自己,坚持自己,用一颗坚持、专一的心去为自己描绘出一个灿烂的明天。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 8

  《曾国藩全集》是我读过最有感触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深深地被曾国藩的魅力所吸引,智慧所折服,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之后得到的感想。

  一是他进取精神值得学*。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了。除了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精神使然。

  二是在治国方面,曾国藩思想先进,勇于实践。受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憨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先进的科学技术。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造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三是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学*曾国藩“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学*精神。多学*新知识新技能,多看书,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强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养。学*曾国藩的先进思想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多一点思考少一点盲从。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 9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是清朝秉承程朱理学的专家级人物,但是他之所以出名,还是沾了不少弟子曾国藩的光。

  道光二十一年,唐鉴由江宁藩司任上进京任太常寺卿,道光帝在乾清门接见他。这一天,曾国藩恰好随侍在旁。道光帝奖谕唐鉴治程朱之学有成就,并躬自实践,是个笃实诚敬的君子。道光帝对唐鉴的称赞,引起曾国藩的深思:自己在皇上身旁,要得到皇上的重视,必须要投皇上所好;看来皇上看重的是德行的修养,是对义理之学的研究。几天后,曾国藩就拜师于唐鉴,唐鉴也对这位同乡后辈勤奋实在很看重,见他如此谦卑,自投门下,乐意地收下了这个新门生。

  曾国藩拜师后第一起事就是请教唐鉴如何读书:

  曾国藩问“古今学问,汪洋若大海,弟子在它面前,有如迷路之孩童,不知从何处起步。”

  唐鉴回答“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切不可视为浏览之书。检身之要,我送你八字。即检摄在外,在‘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在‘主一无适’四字。至于读书之法,在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专精,则万不能通一经。比如老夫,生*所精者,亦不过《易》一种耳。”曾国藩听了镜海先生这番话,有昭然若发蒙之感。

  唐鉴逐一指点后,曾国藩于学问之道和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朗了。唐鉴又告诉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并说倭仁在这方面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行,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又说自己记日记一一如实,决不欺瞒,夜晚与老妻亲热,亦记于日记中。曾国藩听后心中暗自发笑,也佩服老头子诚实不欺的品德。

  唐鉴的话和做法不仅对曾国藩有启发,对我也很有启发,记得上学时老师说过我们上了十几年学,到最后学到了什么?学到的是学*的方法,就如唐鉴所说的读书要专一,“一经能通,则诸经可旁及”。另外,记日记确实是件好*惯,坚持把我们的所见所想记录下来,经年累月,我们的学*成果会不知不觉的在日记中流露出来的。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 10

  *日,静心慕读了《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性,固执,敏感,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10篇)扩展阅读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10篇)(扩展1)

——曾国藩读书笔记

曾国藩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曾国藩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读书笔记1

  家,简单的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中国古人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纽带。而今天我们要感受的一封家书,是清末大师曾国藩。

  修身立命,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感,但又不同于王阳明的机敏勇谋,曾国藩一位书生,也让我很好奇,他是如何成为最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国家栋梁。这让我不禁好奇,这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如何让自己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呢?

  全书共167封,覆盖了曾公人生31岁到57岁的重要时光,曾国藩说,勤则百弊除,并且他很强调一个字“恒”,持之以恒的恒。

  另外,在如何读书,读好书,方面也令人醒悟许多。“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总结了一下,主要是四个字:“看”“背”“写”“作”

  一看,“生书”即没有读过的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课外书,虽然考试不考,但也要多看,快看,不用字字弄的明白,多多这类书可以用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曾国藩认为,看得快才能看得多,并积累多。

  二背,“旧书”就是考试要读的书,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经常要背诵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想考试过关就必须熟读背诵。如今,我们学生的课本也要熟读,熟记,因为课本上的知识都是考试必考的内容。

  三写,写字,指的是写毛笔字,在古代,读好书的同时还要练一手好的毛笔字,而毛笔字的练*需要毅力和耐力,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成效。字写得如何,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所以有“字如其人”之说!现在孩子学毛笔字的不多,写的好的更少,原因大多都是不能坚持,坚持下来的都会有所成就!

  四作,“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作就是指写文章,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甚至是苦思,思考好了再写。不善于写文章的人就像哑巴不会说话、不会行走的马一样。如今,写作能力越发显得重要,有好的口才文采,才会让一个人更加闪亮。

  为学四要事,是曾国藩一生经验的总结,凝结了他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以后的学*和读书指出了正确的方法和道路!看生一拓域,温旧一巩,;*字一善书,作文一思辨。

曾国藩读书笔记2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是中国*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的恶名。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时代的***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本月上旬,我和妻子在沈阳北方图书城购得一本《曾国藩家书》,利用早晚闲暇时将此书通读了一遍,虽领略不深,却也摘录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作为自勉。

  1、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2、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4、勿夜郎自大:第一要除骄傲气*,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5、谨记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6、吾人为学,最要虚心。自满自足,不能有所成。

  7、做事当不苟不懈

  8、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9、做人须要有恒心,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0、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11、做人要自立自强。

  12、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13、学问之道无穷,读书宜立志有恒。

  14、家和万事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15、家中大小诸事,皆大人躬亲之,未免过于劳苦。勤俭本持家之道,而人所处之地各不同,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党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

  16、亲*良友愈久,获益愈多。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曾国藩读书笔记3

  曾国藩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撑起两根穷骨头是指人要有骨气,曾国藩一生以穷为荣以穷为本,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他绝不把当官所赚的钱留给后人,这就有疑问了。自从曾国藩发迹后湘乡出来很多人,因为曾国藩喜欢用乡人。曾府也成为湘乡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为湖南首富。难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没有曾国藩一分钱?其实这里面还真没有曾国藩什么事。曾国藩确实很节俭,但他的几个兄弟却是一个比一个贪。他自己兄弟五个,最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里排行第九的曾国荃。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别狠,除了曾国藩外打了胜仗后都喜欢**,然后把所得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老九曾国荃就这样敛财无数。曾国藩对大家庭的兄弟们无可奈何,但他对自己子女确实很严格。两个儿子都非常节俭,一直都过得很清贫。曾国藩是死在两江总督的任上,难道他真没有留一点钱给他两个儿子吗?有个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证:曾国藩死后他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为官了。老大曾纪泽比较有名,曾经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当时国家比较穷,曾纪泽在驻英、法大使期间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贴补到建使馆或是外事活动中去了,而他节俭得衣服都舍不得买。老二纪鸿则是北京一名低级的官吏,比他哥哥还穷。有次纪鸿生了一场大病,看了病后竟然拿不出钱去抓药,想向哥哥借钱,但一是哥哥不在国内,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宽裕。这时曾国藩才离世不久,如果留了钱的话两个儿子不可能会过得那么的拮据。

  在万般无奈之下还是左宗常知道了这件事后出手相助。当时左宗常热泪盈眶,说*时最不服曾国藩,但现在不服也不行,两个孩子身为名门之后,清廉自省到这个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

  曾国藩*时就穿家里老妻织的布衣。一生只做过一件高档衣服,那还是他金榜题名时做的一件高档料子的长袍,*时舍不得穿,只有在大场面时才会穿出去,回来就赶紧脱下收好。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直到曾国藩去世时还是崭新崭新的。

  曾国藩在南京任两江总督时把家眷都接过来了,有一次李鸿章请曾家的女眷吃饭,这时曾家两个女儿还没出嫁,听到请客的消息都很高兴,但发愁的是两人只有一条绸缎裤子,这条裤子还是大嫂留下来的。那谁穿这条裤子去赴宴呢?姐妹俩为此吵了一架,小妹妹没争羸就大哭起来。于是曾国藩就做小女儿的工作,说等明年如果我还做两江总督的话我就给你做一条更漂亮的裤子,小妹听了才破泣为笑。

  曾国藩名言: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读书笔记4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是清朝秉承程朱理学的专家级人物,但是他之所以出名,还是沾了不少弟子曾国藩的光。

  道光二十一年,唐鉴由江宁藩司任上进京任太常寺卿,道光帝在乾清门接见他。这一天,曾国藩恰好随侍在旁。道光帝奖谕唐鉴治程朱之学有成就,并躬自实践,是个笃实诚敬的君子。道光帝对唐鉴的称赞,引起曾国藩的深思:自己在皇上身旁,要得到皇上的重视,必须要投皇上所好;看来皇上看重的是德行的修养,是对义理之学的研究。几天后,曾国藩就拜师于唐鉴,唐鉴也对这位同乡后辈勤奋实在很看重,见他如此谦卑,自投门下,乐意地收下了这个新门生。

  曾国藩拜师后第一起事就是请教唐鉴如何读书:

  曾国藩问“古今学问,汪洋若大海,弟子在它面前,有如迷路之孩童,不知从何处起步。”

  唐鉴回答“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切不可视为浏览之书。检身之要,我送你八字。即检摄在外,在‘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在‘主一无适’四字。至于读书之法,在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专精,则万不能通一经。比如老夫,生*所精者,亦不过《易》一种耳。”曾国藩听了镜海先生这番话,有昭然若发蒙之感。

  唐鉴逐一指点后,曾国藩于学问之道和修身之法似乎一下子全明朗了。唐鉴又告诉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并说倭仁在这方面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行,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又说自己记日记一一如实,决不欺瞒,夜晚与老妻亲热,亦记于日记中。曾国藩听后心中暗自发笑,也佩服老头子诚实不欺的品德。

  唐鉴的话和做法不仅对曾国藩有启发,对我也很有启发,记得上学时老师说过我们上了十几年学,到最后学到了什么?学到的是学*的方法,就如唐鉴所说的读书要专一,“一经能通,则诸经可旁及”。另外,记日记确实是件好*惯,坚持把我们的所见所想记录下来,经年累月,我们的学*成果会不知不觉的在日记中流露出来的。

曾国藩读书笔记5

  本书是家训的下篇,识事、识道,个人觉得不如上篇的识人、识己更为直观、有说服力。

  识事篇讲的是“刚柔并济”,两个印象比较深的曾公的个人案例。一是国藩斗咸丰,咸丰20岁做皇帝,还是很想励精图治的,于是让大家给他提建议,但三分钟热度过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曾公却并没顺坡下驴,而是写了一道批判咸丰个人的奏折而且当着满朝文武当场背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被咸丰连骂十几声“狂悖”,还要定罪,幸亏有大臣出班跪求,才免遭惩罚,但却让咸丰从此对他抱有很大的成见,导致多年后曾公带湘军与太*军作战,得不到咸丰的支持,甚至让他回家丁忧。“刚柔相济,刚其实是目的,柔其实是手段。在实践行动中,柔的手段比刚的手段更为可取。”女性管理者,刚会被认定为“铁娘子”,柔可能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被认定为“没有原则”,刚与柔有时很难拿捏与*衡。二是“宽一与干爹”,讲的是干爹因为个人的事去找做大官的儿子帮忙,曾公只字不提,就是各种好招待,在了解干爹占理后,才用一把扇子很隐晦的去帮助他。成年后,特别是有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职务,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如何处理才不会有失偏颇、不会占用过多精力,只能总结为一句话:这是一门艺术。

  识道篇讲的是“明强挺经”,更多讲的是刚的艺术与智慧,“刚”的哲学在于它是一种临事之刚,自胜之刚,克惰之刚。碰到事情别空发言论,要能挺起胸膛负责任,即是临事之刚,自胜与克惰之刚,我认为可以理解为自律的韧性。

  做事往往只着眼于眼前的问题与矛盾,深陷其中,曾公的做法会给我们启示。曾国藩帅湘军与太*军鏖战10余年,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能够有着眼于全局的战略眼光,他不轻易的被对手所惑,在整个晚清与太*天国的作战阶段,可以说只有曾国藩做到不为对手所惑,坚持稳扎稳打、压缩太*军生存空间的战略决策。因而他从来不会被太*军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计策所迷惑,也不会被暂时的困难说动摇,而其清军将领则跟在太*军的后面疲于奔命,终究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成了那场时代大竞争中的失败者。无论哪个行业,获取暴利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实体经济需要扎扎实实的做,实行精细化管理,从管理中要效益。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见证了社会的迅猛发展;而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找到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自省、自律,以匹配时代的进步。学无止境。

曾国藩读书笔记6

  (一)格局

  曾国藩曰:“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在曾国藩眼里,“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塑造格局的过程。所谓格局,就是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学识拓展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的命运。

  雪小禅说:一个人的内心和格局是慢慢修炼成的,历经了挫折、伤害、不堪,如打铁的淬火,一切变得无比强硬,一切又变得如此柔软。与时光慢揉在一起,彼此沉淀,复杂的天真,天真的复杂。无可名状的化学反应。赤子之心坦荡荡。热爱那些精神明亮,也热爱那些低靡腐朽。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事来扛住是本事,事过翻篇是格局。

  心有大格局者,不因环境的不利而妄自菲薄,不因能力的不足而自暴自弃,不因生活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不因一点小事和挫折就一筹莫展,不甘于碌碌无为。

  (二)减法

  曾国藩说:“省事是清心之法。”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心中思虑的杂事多了,就容易内耗和心累。这样的内耗,往往会导致重要的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已经把心力浪费掉一大半了。

  所以,很多智慧的人认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做减法,学会把无关紧要的事情从心中剔除出去。

  在《达生》篇里,庄子也给了我们一个做减法建议:如果你觉得在人世间想要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你需要的东西。而且你的能力又不足以支撑你的欲望的时候,你应该做一点儿减法。

  庄子认为,对于很多人来讲,尝试着把大部分能够不做的事情放弃掉,身体就不会处于劳顿当中;尝试着把生活的琐事放置一边,内在的精力则不会亏损。

  (三)敬畏

  曾国藩:“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

  尽自己的潜力,掘井及泉,不要轻易放弃。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潜力,进世界最好的大学,见你感兴趣的领域最强的导师,读你感兴趣的领域最好的文章,看到自己和最高智慧之间的差距。

  所以,曾国藩总结的人生智慧是:听从内心,敬畏天理。

  《半山文集》里认为:理解、尊重、敬畏,人与任何事物之间关系,都离不开这六个字。

  人在当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次呼吸,一个想法,一个念头,都需要知敬畏。

  因为它们,都会是因,同时也都是果。

  (四)心境

  今天大盘的大跌,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我就想起以前在李克老师的朋友圈里看到的一段话。

  他评价了曾国藩说的“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句话。

  他认为,所谓“撑起两根穷骨头”,是讲人要有骨气。而“养活一团春意思”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愉悦的快感。

  关于心中这团春意,坚定和从容,国外的大咖们也有这个意识。

  保罗戈埃罗曾说过:“不要太过忧虑,担心太多不会减轻明天的负荷,只会剥夺今日的快乐。”

  泰戈尔说,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怀揣希望去努力,静待美好的出现。

  (收尾)

  据说,心有大格局者,不因环境的不利而妄自菲薄,不因能力的不足而自暴自弃,不因生活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不因一点小事和挫折就一筹莫展,不甘于碌碌无为。”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活在当下!

曾国藩读书笔记7

  一直很想拜读《曾国藩家书》,之前由于自己的懒惰也好,忙碌也好,让自己把这件一直很想做的事给落了下来。由于课程,也是因为兴趣。这段时间稍稍读了些许。《劝学》篇的内容有那么一些让我感触很深。

  让我特别有感悟的话语出现在“劝学篇”里“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一信中: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看完此段,骤然屏息,冷冷静静又看两遍,再冷冷静静想想自己,感觉后背跟扎了不少各种尺寸的针头似的,一没留神就遭遇了传说中的如芒在刺。

  其实“做事有恒”这个观点在劝学篇里的很多信件都有阐述,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比如:“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等等。

  做事有恒心,专一,这些东西乍一看你会觉得都是老生常谈。但咱也可以好好想想,这些东西为啥那么老了,不同的人说了那么多遍了,但还是一代一代的人都在不断强调呢?

  我从来不是一个有恒心的人,在漫漫二十多年的岁月里,我*惯于去尝试新鲜的东西,但是真正坚持下去的没几样,而且也不是自己百分百的心甘情愿,大多是因为外界所迫。

  作为一个大学生,特别还是金院的学生,我们需要扎实熟练的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而这些东西正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练*,需要我们花时间,下苦功的,此时此刻,恒心、专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对我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自我挑战。

  最后用曾国藩的一段话勉励自己: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我没有资格去评价曾国藩这个人,但是他书信中的文字却告诉我:做自己,坚持自己,用一颗坚持、专一的心去为自己描绘出一个灿烂的明天。

曾国藩读书笔记8

  曾国藩的一生,成功显赫到了顶点极处,争议复杂也是千古未有。

  自湖南起兵后,曾国藩的湘军屡战屡败,两次投江自尽,数度立下遗嘱,更曾在困境绝望中弃官回乡。

  然而,信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曾国藩,认准了一个“挺”字,凭借极度的自省和坚忍,硬是挺到了太*军内讧的战局转折点。攻下南京后,曾氏家族手握重兵。当此之时,曾国藩显赫至极,然而,曾国藩成功后做的首件事,是与一直在暗中支持他的京中权贵肃顺断绝了交往,在肃顺**失败后没有留下一点把柄;而攻灭太*天国的次月,曾国藩便主动上折提出裁撤湘军,并且果断实行,终于使得曾国藩成为史上既功高盖主又保全自己的极少数人物之一。

  有次和朋友闲谈,聊到子女教育问题,就推荐了曾国藩家训这本书,对曾国藩产生了一些兴趣。

  但由于教科书给予的清朝落后、腐败、割土求安等的影响,始终不太喜欢跟清朝有关的所有,不愿去了解那段尽是屈辱的历史,不过曾国藩却改变了我这样的想法,觉得我之前的想法太可笑。

  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清朝的末期,以曾国藩的事迹为主线,迁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不同层次不同阶级的人的认知状态以及一些富有时代感的社会风气。但我感兴趣的还是曾国藩这个人。

  曾国藩前期是深受孔孟之道影响的读书人,满脑子都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想法,加之仕途顺利,想的便是成为国家宰相,位极人臣,光宗耀祖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他跟我在书里“认识”的所有了不起的人都不一样,年轻时的曾国藩也有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诸多的缺点。

  但他的优点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一旦定下目标,不成功不罢休。

  他自己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只要定下目标便要奋力实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到底,期间不断的反思、自省、学*,戒掉一个又一个毛病,一个又一个的陋*,到死之前还在自责没能改掉爱下棋的毛病(认为太耗费时间)。

  此人严于律己,善于思考,懂做人、识人、用人。

  他总能真心的思考别人的批评,认真的自省、反思,恪守严格的规则,将修身“自我教育”践行一生,不仅育自己、育家人、育儿女、育弟弟妹妹,读书笔记。还育族人,他的《曾国藩家训》被推崇度认同度很高,***、蒋介石、梁启超等了不起的人都对此家训推崇异常。我感受最深的也是他的“自我教育”,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烦恼、诱惑、绝望、过错等等,不管何时总要守住底线,坚持方向,做最好的自己。

  曾国藩的一生也有巨大的遗憾就是历史书上留名的卖**骂名事件“天津教事件”,但他组建湘军,书生带兵还打大胜仗,在其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等事迹,这些事情都是很了不起的举动,是可以和林则徐并肩的清朝为数不多的睁眼看世界的人。他对读书学*和自我反省的执着和坚持非常令人敬佩,他用一生的时间来学*和改变自己,他做人、做官的哲学都令我辈望尘莫及。

曾国藩读书笔记9

  最*,我读了一本叫《曾国藩-血祭》的书。

  “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

  “正是要自己办大事的时候,为何如此瞻前顾后、疑虑重重呢?”“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我看出:曾国藩非常孝顺,这可以从“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看出。

  曾国藩有决心战胜困难,从“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可以看出。

  如果曾国藩不孝顺,那他就不会悲痛万分,如果这样,他的母亲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

  如果曾国藩没决心,那他就不会成为清代的著名将领。

  我要像曾国藩那样孝敬父母、有决心战胜困难。我会帮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世无艰难,何来人杰?”,这样,我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曾国藩孝敬父母、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曾国藩读书笔记10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他每天都写日记,还拿出来和大家讨论,接受大家的监督批评建议。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他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绝对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这跟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思想有莫大的关系,是个有信仰的人,常以圣人之心要求自己。

  经历了三个皇帝,包括慈禧垂帘听政的同治,从七次科考失败到翰林院,到太*天国运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天津教案等等,说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也说不上,毕竟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那不是一个人的失败,是整个**的腐败。

  但他一介书生,创建湘军,统率群雄,带兵打仗,曾两次绝望到自杀被救,到后来力挽狂澜,剿灭捻军,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没呀。就连***和蒋介石都称之为偶像。

  除了建功立业外,他还成就了很多人,还培养了最得意的弟子李鸿章,李后来的造诣也输于师傅,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曾国藩读书笔记11

  昨晚读完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第一部,心里很沉重。我对于主人公曾国藩的认识:除了对他对太*军采用的酷刑极为不认同,让人心惊胆颤非人性的折磨。其他挺赞赏这个人,他是一个胸有大志建功立业,刻苦致学修身,二袖清风为官。

  看他的成长之路真是不容易啊!从他办团练说起,负出的辛苦自不必说,单说遭遇到的种种阻力就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看清朝时官场的**,想到当下的官员,这个历史真是源远流长,那么多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仅饱私馕,而且还心术不正,还要做别人的拦路虎.....

  本书叙事很客观,文中多处赞赏太*军的将领,象石达开。也表述了,太*军起义也是原自清**的无能,百姓的生活穷困潦倒。但是随着太*军的节节胜利,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势的残酷斗争,杨秀清逼宫洪秀全不成,反而被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杀死,而且连带家人及部下2万余人被斩,演出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一幕内讧惨剧。真是心疼啊!!!

  读此书,也看出曾国藩的爱才,事实也证明了:读书能增长人的智慧,有勇气的人,网络了有谋略的读书人,在特殊历史时期就能成大业!

  心情就是沉重!

曾国藩读书笔记12

  久闻《曾国藩家书》的大名,却从未加入自己的读书清单。有时候,书和人一样,相遇也需要缘分,相知相伴更是上世修来的福气。

  再想想,书籍或许是对人类而言最*等的存在了。“有教无类”,就看每个人如何去解读和利用书籍了。

  20xx年是我的低谷年,不得不承认,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得到、失去,始终在患得患失之间徘徊,身体状况也并不理想。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幸运的是,去年我读了一些书,所谓福祸相依,也是这个意思吧。

  回到《家书》,最初还有些误解,以为这是一本讲述曾家家规的书,因此,推测全书应该类似于《三字经》或《弟子规》多是一些劝诫的话语。拿到书稍作翻阅后,才发现《家书》其实是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往来。其实,单说“家书”一词,是知道含义的,可加了曾国藩三字,却忽略了他原本的含义了,之前的误解是我先入为主罢了。

  下面以阅读理解的问答方式,总结下阅后感吧。

  1、本书的文体

  《家书》是曾国藩自青年至中年给家中长辈、兄弟乃至儿女所写书信的合集。

  2、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过什么样的遭遇?

  曾国藩是一个聪明的勤奋者。于家庭,是一个尊敬长辈的孝者,是时刻牵挂兄弟姐妹的长者。于国家,是兢兢业业的忠者。于朋友,是个热心周到、愿意共同进步的陪伴者。

  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饱读诗书,但才华一般。他靠着持续学*的韧劲,逐渐得走出湖南,走向中央。

  通过家书,我看到了,曾国藩在事业上,经历了年轻气盛时的步步高升,官至高位后,又跌入谷底,归家修养,蛰伏2年后,东山再起,得到了更高的官位,直到晚年得以善终。在家庭中,经历了祖父母、父母的离开,弟兄的成长与离开。

  他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在自己身处高位时,也不忘“居安思危”,时刻警惕着自己的行为。

  他保持着每天学*的*惯,“积跬步,致千里”。

  3、曾国藩是如何对待家人朋友?

  《家书》中可一看到,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非常孝顺和尊敬。虽然自己做官,但家中大小事自己都关心,遇事也主动请长辈指点,不敢有不敬之处。

  曾国藩对于兄弟的读书非常关心,总是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指导弟弟们学*要专一,要有恒心。对于读书作文不是特别有慧根的弟弟,也教他们遵守孝道,在品德上做到位,也可以过好一生。

  最让我佩服的是,曾国藩对于族人的关心和帮助。或许是他身居高位,有能力帮助族人远亲;或许正是他有这样的胸怀和智慧,促使他能越走越远。看到他的这种胸怀,让我我深感愧疚,深感自己的格局太小,一是能力不够,二是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4、对于我的启发?

  要做:勤、俭、孝

  要戒:骄、奢、逸/惰

  人生是条长路,每个人都会经历起起落落,时刻保持勤奋、谦卑,幸福自会来敲门。

  以下是记录的文中一些有用的话。

  1)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做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

  3)勿戏言戏*。

  4)书蔬鱼猪,一家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5)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6)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欲去惰字,总以早起为第一义。

  7)养生的方法,大约有五个方面:一是睡眠饮食有规律,二是制怒,三是节欲,四是临睡洗脚,五是两餐饭后各走三千步。

  相关文章: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读书笔记13

  作者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

  曾国藩是一个被现代人过度 “开发” 的历史人物,满大街有关他的书,百分之九十都是 “成功学” 或 “厚黑学” 一类的。

  张宏杰写了三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三本书出版时间相差*十年,作者的文笔、思路、观点也更加的成熟宏大,从带兵打仗、从政为官到生活百态。让我们更加接*曾国藩的内心世界,也对纷繁复杂的晚清社会有更多认识和解读。

  他让我们看到的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还是个人,是一个生活在家长里短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是一个迷信风水、算卦占卜的人,也是一个喋喋不休的兄长与父亲。

  曾国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自我调节,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艰难困苦面前表现出来的犹豫与坚定、拘泥与圆通、笨拙与精明,更深入地体会他的“拙”与“诚”,真切地领略他的做事原则与人格魅力。

  这本书集中写曾国藩与他的战友同僚们。

  今天这篇文章讲讲他与胡林翼搭档生涯。

  胡林翼(1812—1861年),字贶生,号润之,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因镇压太*天国革命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被史学家并称为“中兴四名臣”。1861年9月30日,因病呕血死于安徽军中。谥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胡林翼

  曾国藩是科举京官,是农家子弟,遇到大是大非的时候,能保证自己的气节,但是对家庭利益、集团利益,却看得很重。而胡林翼早年是贵族公子,父亲是朝廷**,又是两江总督陶澍的女婿,所以他遇事,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胡林翼的心胸更大,手段更直,曾国藩则更持慎保守,顾虑多多。

  曾、胡同是湖南老乡且翰林院同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出身、门第、性格、为人大不相同。胡林翼年轻时*步青云,曾国藩年轻时材大难用。太*天国的兴起、壮大,危及清廷,让两个性情迥异的年轻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

  从疏远到欣赏

  胡林翼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世家子弟,父亲胡达源探花出身,岳父陶澍更是一代名臣。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年轻时恣意声色,放诞不羁,但天资聪颖,胸有大志。利用父亲与岳父的官场基础,胡林翼一入翰林就显出一副势不可挡的 “红翰林” 之势。连接被任命为国史馆协修、会试同考官及江南乡试副主考,蒸蒸日上的势头令所有同僚羡慕不已。

  胡林翼看似*步青云的仕途,在人人羡慕的副主考任上,使他的人生发上了极大的转变。本可以一路加官进爵、封侯拜相,因主考官徇私而被牵连,受到撤职处分。这对于已经患病的胡父无疑是雪上加霜,一年后父亲去世,黯然南归,挂冠回乡,守孝*七年。

  胡林翼不在京城的几年,曾国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国藩出身普通农民,家道清贫、谨言慎行,到京为官后,发誓要精进理学,做圣贤之人,谢绝一切应酬,刻苦修身,发愤图强。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开始了 “十年七迁”。

  以前那个让胡林翼没怎么放在眼里的湖南老乡,让他刮目相看,曾国藩已经不是那个木讷、无趣的道学士,而是举世浑浊中,朝廷给予大望的一颗明星。

  几年后的胡林翼,得力于胡家官场的渊源及朝廷对人才的爱惜,挂冠七年之久,在朋友们的相助下,捐得贵州安顺知府一职。

  在贵州他做到 “不取官中一钱自肥”。亲自带兵剿匪,出入高山深谷,废寝忘食。每到一地,匪患顿息,也凭此举再次得到朝廷的认可。

  从欣赏到合作

  胡林翼从浪荡公子转变成吃苦耐劳地方官之际,曾国藩也完成从文人到武官的转变,咸丰二年,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因太*军*卷两湖,墨絰出山,创办湘军。

  咸丰三年年底,胡林翼带领六百贵州练勇,离开奋斗八年的贵州,成为湘军的一部分。

  是年,四十三岁的曾国藩与四十二岁的胡林翼,都已步入中年,终年劳瘁之下尘满面、鬓如霜,不复年轻时的风华正茂。

  这时候的他们,一个是经数年边远地区政务磨炼,年少轻狂褪去,励精图治,待人诚恳。一个是早年拘谨谦让中更多了沉稳踏实、干练自信。

  这种相互的转变,给曾、胡以后的军事合作中团结协作、相互信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九江、梅家洲之战中,胡林翼与曾国藩部下配合良好,屡立战功。

  咸丰五年三月,胡林翼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但是湖北还在太*军手中,为尽快拿下湖北,胡林翼向曾国藩请求救援。此时,在九江自身难保的曾国藩在手下能用之将、可用之兵只剩下罗泽南一部的情况下,同意罗泽南另剿湖北。

  曾国藩从天下大局看,虽然他坐困江西,一筹莫展、惊险万分。但是武汉更重要,自己的安危次之。胡林翼得精兵后,夺取湖北、江西、安徽等,屡建大功。

  曾国藩关键时刻的自我牺牲,危急时刻全力支援对方,使得曾、胡二人的情谊在危难之中日渐加深。

  从合作到生死之交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 “拙诚”。他认为“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拙诚可能一时效率不高,但是持久,没有后患。而胡林翼以 “权术” 为用,注重的是高效率。为了迅速达到目的,他绞尽脑汁,需要用权术的时候毫不犹豫。 所以他做人做事很主动,力求占尽先机。

  曾国藩持重谨慎,黏滞拘泥,做事四*八稳;胡林翼明快胆大,敢冒风险,擅于权术。老成持重再进一步就是贻误战机,明快进取也容易一着不慎,得不偿失。曾国藩的持缓在胡林翼的促动下没有坚持到底,胡林翼的求速也在曾国藩的中和下没有形成风险。两个人性格的互补,对事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助力。

  虽然曾、胡二人性格、为人迥异,但彼此都能坦诚相待、顾全大局。在多次的战斗中互相支援、协助,急救于危难之中。

  在越来越深入的合作中,两人的友谊不断加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欣赏,更相互砥砺,达到孔子的 “友直、友谅” 的境界,相互规劝而不相互奖饰。

  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七月死于热河行宫,八月二十六日,积劳成疾,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焦灼中,胡林翼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时年五十岁。

  曾国藩得知胡林翼病逝,伤痛不已,彻夜难眠,惘惘若有所失。

  曾国藩一生有两个核心:一个是为国效忠,达到孔子所说的圣贤境界;另一个是发扬光大曾氏家族。在曾国藩心中,国家、家族的分量同样重要,甚至没有了国家,家族还要继续延续。而在胡林翼心中,国重于家,他一生立身行事很少虑及家族和亲人,为朝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差别,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是身处不同的家族中:曾国藩家族庞大,兄弟姊妹众多,上有老下有小;而胡林翼是独生子,又膝下无儿,领兵之时父亲也已经去世,没有太多的家族事务挂念,他可以一心一意效忠国家。

  胡林翼的早逝,对于曾国藩来说是祸是福,不可一概而论。就胡林翼的才具、权术、极高的情商,资质**的曾国藩是很难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最后位列晚清权臣之首。

  曾国藩的悲伤,是壮士断腕的悲伤,除了失去一个并肩战斗的战友、一个心有灵犀的友人、一个极其合拍的伙伴外,他还悲伤于腐朽软弱、不堪一击的清廷中,今后无人能与他携手并进,同舟共济。

曾国藩读书笔记14

  *日从图书馆借阅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中的第一部《血祭》。这部小说以丰繁的史料、富有湖南特色的语言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中国*代史上一位“中兴名臣”——曾国藩。看完第一部后,心绪久久沉浸在书中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急切的想要借阅第二部《野焚》和第三部《黑雨》一睹为快。第一部《血祭》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在母亲逝世后,回家丁忧创立湘军(此时还只能称湘勇),并与太*天国起义军初步会战的经历。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少年苦读,追求功名。他出生于耕读之家,家境殷实,家风淳朴,耕田得以养家糊口,读书则是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其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操持家业,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熟读诗书,曾国藩做为长子长孙自然受两位的影响颇深。曾家以勤俭持家,受影响,曾国藩自小养成了勤快的*惯,不贪睡,爱读书。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后来又去异地拜师求学,刻苦读书。

  在27岁时,他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后来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位列二品官位期间,奉旨付江西担任乡试主考官时,母亲逝世,曾国藩中途回乡,为母丁忧。在丁忧期间,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曾国藩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逐渐成为绞杀太*天国运动的中坚力量,并与朝廷的八旗、绿营,其他地方武装,*定了太*天国运动。此时,曾国藩也达到了他事业的高峰,奠定了他“中兴第一名臣”的地位。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他能成为晚清中兴之名臣,为后人广为传谈的名人,与其的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修养、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勤奋。曾国藩勤奋刻苦,不仅表现在其求学生涯,当其位居要职时,还坚持每日读书,每日自省,修身养性,韬光养晦,终成大器。

  其次能够团结和笼络一帮人,协助自己共成大业。曾国藩拜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师,后来又拜官文为师,为其仕途铺*道路;结识刘蓉、郭嵩焘、胡林翼、罗泽南等朋友,又有李鸿章、左宗棠、塔齐布、曾国荃等人,为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冲锋陷阵。这些人,或老师,或同年,或学生,或兄弟,或朋友,曾国藩能够团结起来,共赴大业。

  合上书本,内心一遍遍地想: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曾国藩以病弱之躯在短短六十年里,何以做了那么多有意义的事?他的超常精力和睿智的头脑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了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军队带到成功的彼岸,他的本事在何处?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时仍对子弟不忘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不计功利的爱心源于何处? 在中国历史上做出大事业的人数不胜数,*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当以千百计,但为什么曾国藩特别引起人们的兴趣?

  这是因为作为政治家,曾有着一个明显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政坛上大人物的地方,这就是,他在事功建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并以自己的人格修养的完善来促进事功的建立。作者唐浩明说,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自觉去这样做,更别说做得好的。人格修养和事功同时建立,相互促进,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政界人物的地方。这就足以敲打我们一些人的灵魂。

  读懂这本书,便感觉与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通了一次话。感觉挤压在心底的困惑竟然轻轻化解了。第一遍读得有点狼吞虎咽,还没完全读透。好书不厌读,待有时间再细细品味咀嚼吧。

曾国藩读书笔记15

  利用十余天的时间读完了《曾国藩家训》,对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与为官的经历有了浅显的了解,更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原以为《曾国藩家训》是对其子嗣的教诲篇章,细读书卷才知,作者黄西华利用曾国藩的毕生经历解释着“曾国藩家训”的内涵。这不仅让我了解了曾国藩家训的内容,更让我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看到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

  原来曾国藩并不如我想象中的聪明,他原来是个典型的“笨小孩”,记忆力也不是很好,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的地位。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有着普通人身上的优缺点,曾经也是个睚眦必报之人,但遇到良师后,坚持写日记并反省自己的行为,才有了后来出众的曾国藩。***同志很佩服曾国藩,这让我想到***同志提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不是就源于此呀?

  他的毅力是惊人的,是常人所不具备的,一是坚持写日记,一日不落;二是戒烟成功,虽然戒了很多次,但最后还是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戒烟成功;三是每天读书,没有一日不读书,即使晚年视力几乎丧失也没有间断。

  读到为学篇之教子读书成大器,也是本书最后的章节,提到: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这也是我要学*之处。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10篇)(扩展2)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优选【10】篇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1

  在耻辱中忍辱负重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五次耻辱,分别是:刚才所说的参加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金銮殿中向皇帝奏折,为解释清楚画了一张图表,但“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因不满官场的恶俗风气及皇帝的浑浑噩噩,公开批评皇帝并被“京师权贵唾骂”;由于治军手段太过强硬,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还有最后的,由于触及了当地官员的利益而引发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多挫折?其实他的心确实是好的,一直想维护大清朝的长久统治,一直想为百姓谋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时却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愤青”,而且总感觉,自己是圣人那么别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质,自己是忠诚的,那么反对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这个逻辑就很危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这很可能会触犯到很多人,或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国藩后来也反思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并开始转变,其实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经历过官场的磨炼,由正直变得圆滑了,由洁身自好变得阿谀奉承了,其实并不然,虽然他的行为方式转变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丝毫没变,他的这些转变只是为了能在官场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忍辱负重的大心脏,这么多屈辱和艰难险阻,放在其它人身上估计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国藩硬是挺了下来,因为通过早期读书受过经典文化的熏陶,曾国藩始终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伟人,而这种精神,绝不容许他遇难而退!

  在愚笨中克敌制胜

  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天生愚笨,但时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要以强硬的态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军也是如此,曾国藩从不选有官场经验的军官,也从不选有作战经验的战士,而是“选士人,领山农”,专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做将领,专用长时间在山间劳作的农民做士兵,其实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些将领虽然都是文人,但都经历过理学思想的熏陶,从而对自己对国家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往往更加勇敢,更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其次没有官场经历的'人更朴实,更容易改造和教化,这也符合曾国藩十二个字的选人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这也是为何湘军总能保持高效率的原因。

  曾国藩的作战手段也很独特,他的做法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时,先把自己的营寨扎得十分牢固,这样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进攻对方,攻城的方式更别具一格,先在城外挖两道长壕,以阻断城中的粮草接济和城外的援军攻击,然后再把城池团团包围,硬是让里面的人粮尽弹绝,困死在城中,所以曾国藩的作战方式也是相当笨拙,等战争结束,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军改变了。

  所以,当时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在疾病中获得重生

  曾国藩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差,一是因为天生身体底子就不好,二是后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又事务缠身,所以身体状况更加恶化,还没到三十五岁,曾国藩就已经出现了早衰的征兆。在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中,我们能经常看到他被疾病折磨的苦状。首先是耳鸣,非常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次稍一用脑就会头昏,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然后是身上大面积长癣,奇痒异常,经常让他痒得彻夜难眠,抓挠得满身是血;然后是失眠,经常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有眼睛渐渐失明,曾国藩36岁时就已经开始戴老花镜,到了46岁,老花镜也不起作用了;另外还有血压高、眩晕、经常腰疼、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得过疝气、经常牙疼、出汗很多等等,所以我们发现曾国藩几乎全身是病。

  我真的无法想象,疾病缠身的曾国藩是如何熬得过度日如年的病痛,在身体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又如何经受了那么多耻辱,顶得住那么大的精神压力。曾国藩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勤”,即便是有重重困难也要顽强拼搏,人的一生不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随波逐流,而应该逆着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成就事业;其次一定要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用心天下无难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读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曾国藩的艰苦卓绝而感动,无时无刻不被他的砥砺向前所折服,他靠着顽强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逼到了极限,越过了极限,每天承担着超过普通人十倍的工作量,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英雄!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2

  *日,在翻看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时,心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来,那便索性花点时间记录成文字。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书信集《曾国藩家书》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贤,年轻时也有过彷徨、有过迷茫,有着每个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满身陋*。

  曾国藩与他的父亲曾麟书是科举湘乡考场上的一对"名人",而得名的缘由却是双双屡次名落孙山,曾麟书连考了十六次,连个秀才都没中,被时人戏称为"老童生"。而曾国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才在榜单的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还曾被公然作为反面教材来批驳。文人面对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没有足够的韧性,怕是早就弃了仕途,从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记"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祖训的曾国藩,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虽有满腔的雄心与进取心,可奈何没有与之匹配的聪明才智。可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服输,而是越挫越勇,愈发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后,马上"联捷"成了举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后*步青云成了"天子*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对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路,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走过每一步,该以怎么样的心态去过好眼下的每一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总归来讲人生在世当有目标,并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达成,哪怕荆棘铺路、困难重重。苦难和敌人,在人们的想象中,往往被无限地放大。当你真正提起勇气,直面正视它时,也许就会发现它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很多时候,你最需要战胜的也许就是自己的陋*,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与血肉融为一体,想要驱除难上加难。以曾国藩的经验论,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烧大多无济于事,而应温火慢炖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改变,如能再佐以亲友、师长的外力监督,定可药到病除。

  一生所愿,唯内心的宁静与相对的自由。我明白这不是愿望,而是奢望,想要内心宁静,需亲人安康、生活无忧、诸事顺遂,还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心境;想要相对的自由,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终生学*的能力,将爱好发挥到极致并以此为生,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顺应时代潮流,而非被裹挟着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够坚持本心,面对名利场的诸般诱惑岿然不动的大圣人算得上凤毛麟角。可作为普通人来说,也该坚持内心的原则,切不可在冲刺目标时迷失方向、不辨西东。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后余生中,能够珍惜时光,做到坚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见自己的乐趣所在,并温火慢炖坚持下去。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3

  《曾国藩传》让我有幸结识了曾国藩这么一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作为一个行政助理最重要的两条处世之规——慎独与主敬。

  “慎独”,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一名行政助理,在完成工作任务、管理同事时,对上应该做到不阳奉阴违、不欺暗室,对下应做到心口如一、以诚待人,如王阳明所说: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语讲:“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主敬”反映的是一种庄重、专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作为行政助理,在遇到客户到访需要接待时,首先应仪态端庄,以体现公司的良好形象;其次应内心纯净专一,让往来的宾客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公司的文化底蕴。面对日常繁琐的工作,要有静气,把控好自己的情绪,气若不动则心不动。谨记:凡事心要静,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心*气和、稳重稳妥地去处理问题,让所有的事情都得到最完美的解决,这才是工作的王道。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4

  《曾国藩传》是我拜读的第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受颇深!是什么让中国*代两位历史大人物***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庸,屡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门之后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国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镇压太*天国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每日日记以反省,且把日记交付同僚、子女阅读以监督几身,道德修养*乎纯粹;就立言而言,最为*代中国之大儒,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颇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激荡的朝堂,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跟注重“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体系,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对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在镇压太*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人称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担心粮草不及,然实非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实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一片丹心照汗青!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5

  刚刚完成60万字的长篇小说《东京人》阅读之后,小溪开始认真研读张宏杰撰写的《曾国藩传》。

  首先《曾国藩传》从屡次科举不中的曾国藩父子双双去“赶考”开始,让原本一板一眼的人物传记有了烟火气、生动地拉*了读者和晚晴重臣的距离。

  曾国藩总结祖父曾玉屏:曾玉屏不管别人笑话不笑话,他定下来的事,九头牛也别想拉回来。老头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

  失败后要及时总结。曾国藩在落榜后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曾国藩的价值观:尚拙

  根据学者何炳棣的研究,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国藩自我管理的方法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随后曾国藩开始了记日记生涯,当时的日记类似于我们今日的微博,送给朋友相互传阅。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6

  在耻辱中忍辱负重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五次耻辱,分别是:刚才所说的参加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金銮殿中向皇帝奏折,为解释清楚画了一张图表,但“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因不满官场的恶俗风气及皇帝的浑浑噩噩,公开批评皇帝并被“京师权贵唾骂”;由于治军手段太过强硬,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还有最后的,由于触及了当地官员的利益而引发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多挫折?其实他的心确实是好的,一直想维护大清朝的长久统治,一直想为百姓谋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时却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愤青”,而且总感觉,自己是圣人那么别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质,自己是忠诚的,那么反对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这个逻辑就很危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这很可能会触犯到很多人,或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国藩后来也反思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并开始转变,其实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经历过官场的磨炼,由正直变得圆滑了,由洁身自好变得阿谀奉承了,其实并不然,虽然他的行为方式转变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丝毫没变,他的这些转变只是为了能在官场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忍辱负重的大心脏,这么多屈辱和艰难险阻,放在其它人身上估计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国藩硬是挺了下来,因为通过早期读书受过经典文化的熏陶,曾国藩始终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伟人,而这种精神,绝不容许他遇难而退!

  在愚笨中克敌制胜

  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天生愚笨,但时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要以强硬的态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军也是如此,曾国藩从不选有官场经验的军官,也从不选有作战经验的战士,而是“选士人,领山农”,专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做将领,专用长时间在山间劳作的农民做士兵,其实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些将领虽然都是文人,但都经历过理学思想的熏陶,从而对自己对国家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往往更加勇敢,更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其次没有官场经历的人更朴实,更容易改造和教化,这也符合曾国藩十二个字的选人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这也是为何湘军总能保持高效率的原因。

  曾国藩的作战手段也很独特,他的做法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时,先把自己的营寨扎得十分牢固,这样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进攻对方,攻城的方式更别具一格,先在城外挖两道长壕,以阻断城中的粮草接济和城外的援军攻击,然后再把城池团团包围,硬是让里面的人粮尽弹绝,困死在城中,所以曾国藩的作战方式也是相当笨拙,等战争结束,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军改变了。

  所以,当时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在疾病中获得重生

  曾国藩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差,一是因为天生身体底子就不好,二是后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又事务缠身,所以身体状况更加恶化,还没到三十五岁,曾国藩就已经出现了早衰的征兆。在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中,我们能经常看到他被疾病折磨的苦状。首先是耳鸣,非常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次稍一用脑就会头昏,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然后是身上大面积长癣,奇痒异常,经常让他痒得彻夜难眠,抓挠得满身是血;然后是失眠,经常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有眼睛渐渐失明,曾国藩36岁时就已经开始戴老花镜,到了46岁,老花镜也不起作用了;另外还有血压高、眩晕、经常腰疼、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得过疝气、经常牙疼、出汗很多等等,所以我们发现曾国藩几乎全身是病。

  我真的无法想象,疾病缠身的曾国藩是如何熬得过度日如年的病痛,在身体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又如何经受了那么多耻辱,顶得住那么大的精神压力。曾国藩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勤”,即便是有重重困难也要顽强拼搏,人的一生不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随波逐流,而应该逆着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成就事业;其次一定要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用心天下无难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读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曾国藩的艰苦卓绝而感动,无时无刻不被他的砥砺向前所折服,他靠着顽强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逼到了极限,越过了极限,每天承担着超过普通人十倍的工作量,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英雄!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7

  深秋的夜晚,微凉的风从小院穿过,涤生*静地回到书房,拿出纸笔,微微捻了捻胡须,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烟壶,写下了“日课十二条”这个题目。

  又是一个漫长的隆冬,八本堂内的国藩在纸上这样写道:“吾棋瘾太大,虽然棋瘾比抽烟要好,但也太耗时间心血,故决心戒棋。”

  也许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抵得上通过自省使内心纯净的高尚了,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宗师,继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从29岁起每日在日记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检点自己的过错,终于从笨小孩儿成长为满清第一重臣!在我看来也许自省方是曾国藩成功的关键,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内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终。

  这也让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征为镜时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于人民,是否有益于国家,终于他开创了兼并包容而开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辉与浮华太过刺眼,因为他挡住了真实,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太过喧闹,因为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隐藏了致命的暗伤。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自负一生,致使连他的亚父也被他气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说:“天亡我,非战之罪。”毫无自省之意,其执迷不悟,可见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历史可能会少一个“汉高祖”多一个“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会姓刘。

  时间转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代史中那晚清统治者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认为自己的国家战无不胜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风云变化,他国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竟还在冷兵器时代,如果他们能从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中自省,可能历史将会得以改变。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没有考好,怪老师没压准题,没有按时到校,怪父母没叫,没有挤出时间读书,怪老师作业太多……我想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些问题,回头自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也有责任,是不是应该“我的地盘我做主”?

  如果我们用自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我们会使内心宁静,然后“致远”、淡泊而又“明志”,从一颗谦卑的心出发,历炼出与众不同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从自省开始。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8

  在这个暑假中,我看过许多著名的图书,但让我记忆犹新的,还要数《曾国藩传》这本叙述了清代时期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曾国藩的国学之书。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代末年,原来的曾国藩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曾子诚,乳名则叫“宽一”。曾子诚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从此一代忠臣来到了人世间。此书主要讲述了他在年轻之时发奋图强、日日夜夜不停地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随后又建立了湘军,帮助咸丰皇帝抗击太*天国,经过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终于战胜了太*军队。可是好景不长,因为英国的神教而引发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间,因为这事他被老百姓骂成了卖**。事件*息后,过了几年他却病死在总督衙门,终年六十二岁,他为了大清事业奉献了一生。

  我很敬仰这位为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从不离职。文学修养更是了不得,从小就能熟背《逍遥游》、《史记》等古今名作,从这一点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记忆和耐心,因为就拿史记这本书来说,这本书非常厚、非常难读,如果换作是我,早就扔在一边玩了。而他却能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更让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组建的湘军在被太*军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时候,他的意志却没有被打散,而是东山再起,重整军队,继续抗击。在曾国藩功成名就之时,前往恩师的墓前进行祭拜,读到这儿你不禁要问了,为什么这时他才想起他的恩师,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说忠孝两难全。

  这是一本记载历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让我学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错。这本书很奈人寻味,还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发现。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9

  *人对曾国藩非常推崇,***说,“吾于*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曾国藩也是视若神灵,1937年***从苏联回国,蒋介石将他安置在溪口读书,交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睚眦必报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是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诸多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曾文正说:“开国之际,若汉唐之初,异才、畸土、丰功、伟烈,飙举云兴,盖全系夫夫运,而人事不得与其间。至中叶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末欲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于常人之处,相反他个性内向、尤好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似闭非闭,人称“闭眼蛇”。而且资质**并无天赋之才,两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奋钻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于太*军对抗中,由于自己刚愎自用、不擅指挥等原因遭到多次失败,并三次跳河自杀未遂。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惕厉自己、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名为后世推崇的大家。

  在曾国藩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喜欢把提高修养的做法具体化并罗列成条,以便于实践。

  他把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来教导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这种家教的约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辈出。他的儿子曾纪泽就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曾据理力争的为我国收回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维护了我国的**。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对于今人,若能按照家训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日读书积理之功也。若*日盛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抽,所谓修调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义理,而义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雕字饰句,想通过巧言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拙劣了。

  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无味。一直以为这是自己才疏学浅的表现,没想到在曾国藩家训中竟然有类似描述,看来这是初写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19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许”来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10

  在这个暑假中,我看过许多著名的图书,但让我记忆犹新的,还要数《曾国藩传》这本叙述了清代时期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曾国藩的国学之书。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代末年,原来的曾国藩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曾子诚,乳名则叫“宽一”。曾子诚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从此一代忠臣来到了人世间。此书主要讲述了他在年轻之时发奋图强、日日夜夜不停地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随后又建立了湘军,帮助咸丰皇帝抗击太*天国,经过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终于战胜了太*军队。可是好景不长,因为英国的神教而引发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间,因为这事他被老百姓骂成了卖**。事件*息后,过了几年他却病死在总督衙门,终年六十二岁,他为了大清事业奉献了一生。

  我很敬仰这位为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从不离职。文学修养更是了不得,从小就能熟背《逍遥游》、《史记》、《文选》等古今名作,从这一点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记忆和耐心,因为就拿史记这本书来说,这本书非常厚、非常难读,如果换作是我,早就扔在一边玩了。而他却能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更让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组建的湘军在被太*军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时候,他的意志却没有被打散,而是东山再起,重整军队,继续抗击。在曾国藩功成名就之时,前往恩师的墓前进行祭拜,读到这儿你不禁要问了,为什么这时他才想起他的恩师,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说忠孝两难全。

  这是一本记载历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让我学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错。

  这本书很耐人寻味,还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发现。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10篇)(扩展3)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合集10篇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1

  《曾国藩传》,今天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受益匪浅。是什么让中国*代两位历史大人物***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庸,每次考试都不能如愿,是他名门之后另有能人?也不是。在曾国藩之前的曾氏家族中,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力挽狂澜,镇压太*天国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基本接*纯粹;就立言这方面来讲,*代中国之大儒非他莫属,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很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动荡的朝堂,至诚待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

  在镇压太*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为了以前的事情而报复,然而并非如他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用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说了这么多,曾国藩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学*的地方,比如:至诚待人,在维护民族大义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奋力拼搏。曾国藩在那个年代是为了民族大义,而现在的我们又该为了什么而去拼搏,大概不用我多说了吧。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2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他每天都写日记,还拿出来和大家讨论,接受大家的监督批评建议。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他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绝对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这跟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思想有莫大的关系,是个有信仰的人,常以圣人之心要求自己。

  经历了三个皇帝,包括慈禧垂帘听政的同治,从七次科考失败到翰林院,到太*天国运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天津教案等等,说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也说不上,毕竟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那不是一个人的失败,是整个**的腐败。

  但他一介书生,创建湘军,统率群雄,带兵打仗,曾两次绝望到自杀被救,到后来力挽狂澜,剿灭捻军,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没呀。就连***和蒋介石都称之为偶像。

  除了建功立业外,他还成就了很多人,还培养了最得意的弟子李鸿章,李后来的造诣也输于师傅,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3

  深秋的夜晚,微凉的风从小院穿过,涤生*静地回到书房,拿出纸笔,微微捻了捻胡须,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烟壶,写下了“日课十二条”这个题目。

  又是一个漫长的隆冬,八本堂内的国藩在纸上这样写道:“吾棋瘾太大,虽然棋瘾比抽烟要好,但也太耗时间心血,故决心戒棋。”

  也许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抵得上通过自省使内心纯净的高尚了,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宗师,继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从29岁起每日在日记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检点自己的过错,终于从笨小孩儿成长为满清第一重臣!在我看来也许自省方是曾国藩成功的关键,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内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终。

  这也让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征为镜时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于人民,是否有益于国家,终于他开创了兼并包容而开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辉与浮华太过刺眼,因为他挡住了真实,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太过喧闹,因为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隐藏了致命的暗伤。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自负一生,致使连他的亚父也被他气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说:“天亡我,非战之罪。”毫无自省之意,其执迷不悟,可见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历史可能会少一个“汉高祖”多一个“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会姓刘。

  时间转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代史中那晚清统治者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认为自己的国家战无不胜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风云变化,他国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竟还在冷兵器时代,如果他们能从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中自省,可能历史将会得以改变。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没有考好,怪老师没压准题,没有按时到校,怪父母没叫,没有挤出时间读书,怪老师作业太多……我想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些问题,回头自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也有责任,是不是应该“我的地盘我做主”?

  如果我们用自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我们会使内心宁静,然后“致远”、淡泊而又“明志”,从一颗谦卑的心出发,历炼出与众不同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从自省开始。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4

  在耻辱中忍辱负重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五次耻辱,分别是:刚才所说的参加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金銮殿中向皇帝奏折,为解释清楚画了一张图表,但“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因不满官场的恶俗风气及皇帝的浑浑噩噩,公开批评皇帝并被“京师权贵唾骂”;由于治军手段太过强硬,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还有最后的,由于触及了当地官员的利益而引发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多挫折?其实他的心确实是好的,一直想维护大清朝的长久统治,一直想为百姓谋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时却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愤青”,而且总感觉,自己是圣人那么别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质,自己是忠诚的,那么反对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这个逻辑就很危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这很可能会触犯到很多人,或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国藩后来也反思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并开始转变,其实很多人认为,曾国藩经历过官场的磨炼,由正直变得圆滑了,由洁身自好变得阿谀奉承了,其实并不然,虽然他的行为方式转变了,但忠于大清、造福人民的心丝毫没变,他的这些转变只是为了能在官场上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下去,才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首要前提。除此之外,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忍辱负重的大心脏,这么多屈辱和艰难险阻,放在其它人身上估计精神早已崩塌,但曾国藩硬是挺了下来,因为通过早期读书受过经典文化的熏陶,曾国藩始终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伟人,而这种精神,绝不容许他遇难而退!

  在愚笨中克敌制胜

  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天生愚笨,但时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要以强硬的态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军也是如此,曾国藩从不选有官场经验的军官,也从不选有作战经验的.战士,而是“选士人,领山农”,专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做将领,专用长时间在山间劳作的农民做士兵,其实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些将领虽然都是文人,但都经历过理学思想的熏陶,从而对自己对国家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而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往往更加勇敢,更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其次没有官场经历的人更朴实,更容易改造和教化,这也符合曾国藩十二个字的选人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这也是为何湘军总能保持高效率的原因。

  曾国藩的作战手段也很独特,他的做法是“结硬寨、打呆仗”,就是要攻城时,先把自己的营寨扎得十分牢固,这样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进攻对方,攻城的方式更别具一格,先在城外挖两道长壕,以阻断城中的粮草接济和城外的援军攻击,然后再把城池团团包围,硬是让里面的人粮尽弹绝,困死在城中,所以曾国藩的作战方式也是相当笨拙,等战争结束,城外的地形地貌都被湘军改变了。

  所以,当时天下为什么大乱,因为聪明人太多了,相互欺诈。湘军最后成功,靠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拙,一个是诚。

  在疾病中获得重生

  曾国藩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差,一是因为天生身体底子就不好,二是后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又事务缠身,所以身体状况更加恶化,还没到三十五岁,曾国藩就已经出现了早衰的征兆。在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中,我们能经常看到他被疾病折磨的苦状。首先是耳鸣,非常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次稍一用脑就会头昏,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然后是身上大面积长癣,奇痒异常,经常让他痒得彻夜难眠,抓挠得满身是血;然后是失眠,经常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有眼睛渐渐失明,曾国藩36岁时就已经开始戴老花镜,到了46岁,老花镜也不起作用了;另外还有血压高、眩晕、经常腰疼、脾胃不好经常腹泻腹痛、得过疝气、经常牙疼、出汗很多等等,所以我们发现曾国藩几乎全身是病。

  我真的无法想象,疾病缠身的曾国藩是如何熬得过度日如年的病痛,在身体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又如何经受了那么多耻辱,顶得住那么大的精神压力。曾国藩靠的是两个字,一个是“强”,一个是“勤”,即便是有重重困难也要顽强拼搏,人的一生不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随波逐流,而应该逆着自己的本性,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成就事业;其次一定要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用心天下无难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读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曾国藩的艰苦卓绝而感动,无时无刻不被他的砥砺向前所折服,他靠着顽强的精神,把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逼到了极限,越过了极限,每天承担着超过普通人十倍的工作量,发挥出超过上天赋予的十倍能力。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曾国藩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英雄!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5

  如果说出不出兵的纠结,是曾国藩迈入大清国艰难的第一步,那么以后都是步步艰难,步步惊心啊。

  咸丰四年(1854)一月,曾国藩带着皇帝的期望从衡州出发了。岳州首战,船毁人亡,退守长沙。以此来看曾国藩之前的多次拒绝,不是没有道理的。此时湘军建立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而已。

  曾国藩湘军退守长沙时,本该是上下一心团结时,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人公开嘲笑他无能无用,有人公开建议解散湘军,就连湖南巡抚骆秉章态度也不能不热。这种境况,在出征之前就想得到的,哪知现实比想象更艰难。

  初次带兵,求胜心切,难免缺乏经验,曾国藩连细作也分不清,在靖港,水师遭遇太*军,再次遭遇惨败。曾国藩气急交加,该如何面对寄予厚望的'咸丰皇帝,该如何面对湖南官员的冷嘲热讽,该如何面对支持他信任他的人,唯死而已,爱将江忠源如此,恩师吴文镕如此,于是曾国藩跃身入水,好在救得及时。

  兵败如山倒,幸好在未倒之际,陆师取得了“湘潭大捷”,暂时拂去了靖港战败的愁云。这次胜利,挽回了一些名声,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官员也不敢小觑,就连湖南巡抚的态度也转变了。

  如果战争一劳永逸该多好,不过,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岳州首败,靖港惨败,湘潭大捷,曾国藩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整顿的湘军,规模不断扩大,作战实力不断增强。咸丰四年八月,湘军再获佳绩,夺取了太*军据守多年的重镇武昌,连咸丰帝都表扬曾国藩:“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如此奇功。”朱笔一辉,就赏赐了一个湖北巡抚之职。哪知刚发出谕旨,咸丰皇帝就反悔了,最终赏赐了一个有名无权的兵部侍郎衔,还被咸丰皇帝警告“严行申饬”,不等湘军修整,就急促命令东下剿匪。

  有功受赏,理所应当。国难当头,满清需要汉族官员,但又要防他们觊觎大清的江山。曾国藩这次夺下武昌,应该算是湘军出道以来的一次小辉煌了。他虽然没有得到湖北巡抚这一实职,但他在大清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夺回武昌,而后田家镇再次挫败太*军,湘军渐生骄愎之气,曾国藩对左宗棠的提醒居然以沉默作答。

  咸丰四年十二月,湘军水师在湖口遭遇出征以来的致命打击,就连曾国藩坐的船都被太*军俘获,什么管驾官,监印官都被敌人杀死,什么文策卷牍也丢掉了。太*军重新夺回武昌,曾国藩数年心血毁于一旦,再次投水自杀未成。

  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湖口战败,武昌又失,皇帝推责,爱将塔齐布病亡,罗泽南离开,胡林翼升迁离开,重建水师......这些困难重重叠叠,就像一道道千山万壑把曾国藩当成一只猛兽团团困住。

  进,太*军锋芒正盛;退,江西官员的挖苦和断饷威胁。无论进退,都让曾国藩如坐针毡,不知如何收场。

  如果说训练湘军还未成功之时,曾国藩经历了忠孝的两难选择;那么出征之后,曾国藩经历成败荣辱的高光与暗淡时刻,而此时,正在经历进退失据的艰难处境。这种艰难和尴尬又该如何化解呢?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6

  最*读张宏杰著《曾国藩传》颇有感触,此书描绘了士大夫代表人物曾国藩由科举入仕到出将入相的宦海沉浮,祖祖辈辈*民出身到完成立功、立德、立言的成圣之路,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曾国藩耀眼的个人魅力,笔者将摘录书中最获益的几句话谈下观点。

  1、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认为办事笨拙的人反而靠得住,更值得信任。他本人智力水*很*庸,秀才考了七次才考上,第六次的答卷甚至作为文理不通的典型被通报批评。但任何时代都不缺聪明人,更不缺自以为聪明的人,这些人往往都很讨厌,却又喜欢苦口婆心的劝别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好。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要坚定自己的内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要因干扰而自乱阵脚。

  2、曾国藩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方法论就是写日记,几无间断的一直写到去世前,而且要把日记装订成书请好友传阅并监督自己。这里有三点,其一是超强的自省、自律,二是要求监督并能改过的执行力,三是说话可对一人言就可对万人言的坦荡。而今网络工具很丰富,但是一件事不说坚持一辈子,能坚持一年的我都没见过。不过*心而论,我在公众号写文章,如果没有催更的声音,估计我早都放弃了。

  3、晚年,曾国藩在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的成熟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

  不着急是因为人生很长、不懈怠是因为每天很短。曾国藩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是很多中国人心中的精神丰碑。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如果真的实心实意自我完善,胸襟、见识、气质将会完全不一样。

  像这样的语录以及对于具体问题的方法论还有很多,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读起来仍然会带来很多思考,难怪***会说,愚于*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7

  《曾国藩传》,今天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受益匪浅。是什么让中国*代两位历史大人物***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庸,每次考试都不能如愿,是他名门之后另有能人?也不是。在曾国藩之前的曾氏家族中,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力挽狂澜,镇压太*天国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基本接*纯粹;就立言这方面来讲,*代中国之大儒非他莫属,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很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动荡的朝堂,至诚待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

  在镇压太*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为了以前的事情而报复,然而并非如他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用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说了这么多,曾国藩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学*的地方,比如:至诚待人,在维护民族大义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奋力拼搏。曾国藩在那个年代是为了民族大义,而现在的我们又该为了什么而去拼搏,大概不用我多说了吧。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8

  *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9

  *日,在翻看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时,心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愈加明晰、深刻起来,那便索性花点时间记录成文字。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著名重臣,而他的书信集《曾国藩家书》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位成就不世之名的先贤,年轻时也有过彷徨、有过迷茫,有着每个人都有的性格缺陷和满身陋*。

  曾国藩与他的父亲曾麟书是科举湘乡考场上的一对"名人",而得名的缘由却是双双屡次名落孙山,曾麟书连考了十六次,连个秀才都没中,被时人戏称为"老童生"。而曾国藩本人也是到了第七次,才在榜单的角落里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的文章甚至还曾被公然作为反面教材来批驳。文人面对如此挫折和羞辱,若是没有足够的韧性,怕是早就弃了仕途,从此一蹶不振。哪怕是牢记"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祖训的曾国藩,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虽有满腔的雄心与进取心,可奈何没有与之匹配的聪明才智。可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服输,而是越挫越勇,愈发地勤勉刻苦,在考中秀才后,马上"联捷"成了举人,又入了翰林院,而后*步青云成了"天子*臣"。

  我常暗自思考,面对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路,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走过每一步,该以怎么样的.心态去过好眼下的每一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总归来讲人生在世当有目标,并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努力达成,哪怕荆棘铺路、困难重重。苦难和敌人,在人们的想象中,往往被无限地放大。当你真正提起勇气,直面正视它时,也许就会发现它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很多时候,你最需要战胜的也许就是自己的陋*,有些性格缺陷甚至深入骨髓,与血肉融为一体,想要驱除难上加难。以曾国藩的经验论,光靠短期的猛火狂烧大多无济于事,而应温火慢炖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改变,如能再佐以亲友、师长的外力监督,定可药到病除。

  一生所愿,唯内心的宁静与相对的自由。我明白这不是愿望,而是奢望,想要内心宁静,需亲人安康、生活无忧、诸事顺遂,还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心境;想要相对的自由,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终生学*的能力,将爱好发挥到极致并以此为生,从容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顺应时代潮流,而非被裹挟着前行。

  在世俗洪流中,能够坚持本心,面对名利场的诸般诱惑岿然不动的大圣人算得上凤毛麟角。可作为普通人来说,也该坚持内心的原则,切不可在冲刺目标时迷失方向、不辨西东。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

  祈盼自己在往后余生中,能够珍惜时光,做到坚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见自己的乐趣所在,并温火慢炖坚持下去。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10

  以前读曾国藩家书,无感,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传,也无感。

  这两天拜读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却触动不少。

  作为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其功过自有人评说。而我,看到的'是一个挣扎了一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曾国藩以其**天资,最终位极人臣,中兴满清一时,一路走来,颇多坎坷。

  从一个考秀才屡考不中的*庸书生,变成目中无人的封疆大吏,从老子天下第一,变成垂眉低目,从“曾剃头”到“内圣外王”,看曾国藩一步步走来,其犯过的错误,吸取的教训,令人受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人今人,并无不同。可惜的是,人类从来不会反省,健忘是我们的共性,“黑天鹅”总在某些时候出现,搅动这个世界,改变走向。

  一片疮痍过后,回归*静,在某一个时间点,又重新开始。

  也许这个世界确实已经被编程好,也许我们正在触动某个BUG,也许庚子年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许此时竟是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最好的时刻,谁又能知!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10篇)(扩展4)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读书笔记 (菁选6篇)

  早就听说《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特别好看,于是今年暑假这本书就列入了我的书单中。

  读完这本书,福尔摩斯——一个有着鹰钩鼻、头戴猎帽、身材消瘦、肩披风衣、口衔烟斗的人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脑海里。小说作者:阿瑟.柯南道尔他塑造的大侦探福尔摩斯,足智多谋,沉着冷静,揭开了一个一个谜团,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凶手。那些离奇的探案故事、扣人心弦的悬念,深深地吸引了我。

  此书有《波希米亚丑闻》、《红发会》等十二篇小说。其中的一个案例引起了我想要叙述的欲望,它的情节异乎寻常的复杂,线索凌乱,此案便是《**的桔子核》。

  那是九月下旬,一个年轻人来找福尔摩斯,并述说了自己家中的惨案:他是伯父家中的常客,伯父也很喜欢他,长大后他成了伯父家的掌权者,但有一天,他的伯父收到了一封信,信中写着三个K,还有五个桔子核,伯父看了信件不久便疯了,直到一天跑出门外后便再也没有回来,最后发现已死于水坑之中。接着他的父亲继承了伯父的遗产,每过多久也收到了同样的信件,过了几个星期,他的父亲在去拜访朋友的途中也离奇的死了。最后年轻人继承了这份遗产,开始过得很幸福,但不久噩运降临到了他身上,也收到了同样的信件,他十分恐惧,只能向福尔摩斯求救……

  在这个案子中,福尔摩斯细致的观察力令我赞叹。有这样一个细节,当时正值雨季,约翰.沃彭肖前来拜访福尔摩斯,福尔摩斯根据粘在他鞋尖的泥土,准确地推出了这位客人所来的地方。在调查中,福尔摩斯认为这几封信是重点,他围绕着信展开调查,最后他根据“3K”推理出与“K”集团的一个犯罪团伙有关,他们经常**抢劫,并且在**之前总爱寄出一些奇怪的物体……最后福尔摩斯凭借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以敏锐的观察和强大的推理能力抓住了凶手。

  福尔摩斯的探案小说让我受益匪浅,知道了做事要沉着冷静,要悉心地观察。就说前段时间的奥数测试吧,我遇到了一道难题,一下就变得惊慌失措起来,越是想做出却就是算不出,这可把我急坏了,但我一想到福尔摩斯探案时的那种镇定时,便静下心来,终于从题目中寻找到了突破口,经过一步一步缜密的推理后把这道难题做了出来。

  这本小说不仅以情节跌宕、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还反映了福尔摩斯的机智与超强的观察力以及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俗话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我想福尔摩斯的非凡,在于他*日的勤奋,他一直在研究侦探方面的科学和经验,他能辨识140种烟灰,通过步伐大小知道凶手的年龄,通过刮痕可以看出凶手的指甲长短……任何蛛丝马迹都成了他破案的关键。可见他观察和推理能力是多么强大。因而他才会在错综复杂的疑案中出奇制胜,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神探。

  细节决定成败。俗话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福尔摩斯身上的闪光点,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学*。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的福尔摩斯和华生是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塑造的两位主人公,他们是*民百姓眼中的救世主,是众多侦探小说迷眼中的天才侦探,更是现代人眼中侦探形象的代表,他们合作默契,侦破了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案件。

  红发会讲述了小镇上的一位小当铺的老板有着一头颜色纯正的红发,小当铺里的生意不好,所以他只雇了一位伙计,这位伙计精明能干,是个好帮手,但由于当铺生意不好,他愿意只得到一半的薪水,这样优秀的伙计想必不会有老板会拒绝。然而有一天这位伙计突然向老板推荐了一个职位,据说有一个名叫伊齐基亚·霍普金斯的美国百万富翁在死后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他想用这笔遗产的利息给当地像他一样的红头发的人们提供轻松且薪水很高的岗位。由于这些年来当铺的生意不好,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此刻正好有一个好机会可以每年额外获得两百英镑,这令当铺老板十分心动。据介绍这个组织名叫“红发会”,而他们让当铺老板做的工作非常简单,就是每天去办公室抄写四个小时的《大英百科全书》,但前提是无论任何理由都不能缺*。就这样,他一连抄写了两个月。一个周六的上午,他照常去上班,却发现办公室的门被关上了,门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红发会已解散”。当铺老板认为此事很蹊跷,其中必有隐情,但又想不出原因,因此他来找福尔摩斯。

  经过询问,福尔摩斯发现当铺老板的这位伙计十分奇怪,他酷爱拍照,而且常常出没于地下室。后来福尔摩斯专门走访了这家店铺,装作问路的样子和这位伙计聊了几句,然后他又仔细观察了当铺周围的环境,他甚至趴在地上敲击人行道,这一系列奇怪的举动似乎使他对此案已经一清二楚了,但是跟在他后面的华生先生却依然是一头雾水。文中的华生先生似乎是读者的化身,因为此时此刻我的思绪显然和他是一致的,找不到一点头绪。晚上十点左右,福尔摩斯、华生、一位*以及一位银行的行长四人来到了一家银行的地下室,最终凶手被抓获。

  原来,这是一场匪夷所思的银行盗窃案,而那位精明的伙计是这次盗窃案的幕后主使者,他来应聘伙计是因为这家当铺与银行很*,他经常出没于地下室,而且每天几个小时,一连几个月,这让福尔摩斯联想到他是否在挖一条通向其他楼房的通道。因此福尔摩斯在当铺周围的人行横道上敲击,是为了听秘密通道的方向,就连他假装去问路也是为了看这位伙计的膝盖情况,果然,被他猜中了,地道是通向附*的一家银行。他们为当铺老板介绍轻松赚钱的工作也是为了找个借口把老板支开,等地道挖好后他们就可以立刻采取行动了。

  这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推理令人惊叹不已,而福尔摩斯只用了一天时间就解决了,可见这种小案子对于他来说小菜一碟不足挂齿,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环节出错。就像福尔摩斯曾经说过的那样:“越是稀奇古怪的事,最终表明越是没什么神秘可言。”这种在生活中注重每一个小细节的好*惯值得我们学*。

  这个周末,我又重新捧起《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本书,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让我手不释卷。

  福尔摩斯是英国作家阿·柯南道尔创作的最经典的人物形象,也成为了侦探的代名词。其实,福尔摩斯并不像有些英雄人物那么完美,他有吸毒的坏毛病,甚至还厌恶女人……但也正是这样的缺点,让他的形象更加鲜活,成了人们心中的偶像。在重读这部经典作品的同时,我从中体会到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

  执着是迈向成功的开始。福尔摩斯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满腔热情,工作起来不知疲倦。为了取证,他时而装扮成白发苍苍的老太婆、醉醺醺的马车夫……正是靠着这种执着,他成功破获了一桩桩疑难案件,让案情大白地天下,让凶手落网,伸张正义,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在生活中,一旦自己确定了目标,就要想方设法的去完成。比如,在学*中遇上难题,我不会放弃,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实在不会,我就向父母、老师和同学请教,直到把问题弄懂学会为止。

  细心是迈向成功的阶梯。福尔摩斯头脑冷静,观察力敏锐,善于通过一颗烟蒂、一片纸屑,找到一个个重大线索。在《红发会》中,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红发人,就知道出他干过体力活,吸鼻烟,到过*,写过不少东西,让红发人也大吃一惊。原来福尔摩斯仅仅是通过红发人的右手比左手大,左袖上打着补丁,右手腕上有文刺鱼,表链上的*钱币等细节,就得出这些结论,反映了福尔摩斯的细心之处。爸爸告诉我,在战场上,一个不经意的小错误,都可能导致成千上万的将士全军覆没。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战例,因一个参谋在作战命令中,误将“沁阳”写成“泌阳”,最终导致战斗失败。我们在学*中也是如此,一个标点符号写错,都可能导致分数一落千丈。

  自信是迈向成功的关键。福尔摩斯对自己的推理十分有自信,甚至当别人怀疑时,他也不管不顾,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凭着这种自信,他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树立起自信,虽然学*不容易,但也不是很困难,我们要树立起自信,一定会做得更加出色,取得好成绩。

  迈向成功的因素很多,但通过执着、细心和自信,我们就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推理出一个人成功与否。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侦探小说中杰出的作品,作者柯南·道尔缜密的思维和细腻的描写使它成为世界文坛上脍炙人口的佳作,书中的主人公福尔摩斯通过非凡地破案天赋向读者展示了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推理过程,然而新的故事“波西米亚丑闻”与以往的案件不同,它没有离奇的凶杀案,却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故事从福尔摩斯收到一封信开始,信中的委托人自称是欧洲某王室成员,派了一位蒙面的神秘人与福尔摩斯见面。然而什么事情都逃不过福尔摩斯的一双慧眼,见面不过几分钟,福尔摩斯就通过这个神秘人的言谈举止认出他就是国王。接下来的一切变得非常简单了,原来,在国王还是一位王储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女士,两人非常相爱,但由于他后来成为国王,两人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国王只能与其他王室的贵族结婚,于是两人被迫分开。但是这位女士有一张两人之前的亲密合影,并且她用这张合影来威胁国王,合影一旦被泄露国王的婚事就泡汤了。国王尝试过许多办法:雇小偷、搜身等,但是都没有找到这张照片,于是国王来找福尔摩斯,拜托他无论如何都要拿回照片。

  如此看来这张照片对于这位女士来说非常重要,如何快速找到一个女人最珍爱的东西?这个问题让国王及其他的手下都无能为力了,但是福尔摩斯却非常有把握地说:“我会让她自己拿出来给我看。”如果是别人说出这句话我一定会嘲笑他的大言不惭,但是这句话出自他的口中我反而很期待他的精彩表现。

  福尔摩斯先找到了这位女士的住处观察了一天,清楚了她*时的时间安排后上演了一场“意外事故”。他先假扮成一位老人,雇了一群群众演员,人们在女士回家下马车时一拥而上,他也混入其中,然后借着一小块红颜料假装受伤倒地,仆人看他受了重伤,就先把他抬到房间里,于是他就顺理成章的被带入女士家中的起居室里,在这个时候华生在外面往屋里扔烟雾弹,并大喊“着火了!”当一个人意识到发生危险时,他本能的会抱紧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在烟雾与叫喊声中即使她有钢铁般的意志也会动摇,最终福尔摩斯知道了照片的藏身之处。

  这个案件仅仅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就解决了,我认为这一计划的精妙之处更在于福尔摩斯的易容术,用华生的话来说,福尔摩斯的化装术已经达到出神入化*以为常了,就连他见了都要再三观察以后才敢确认。一个案件的解决就是一次宝贵经验的累积,我很期待下一个精彩的故事。

  在你眼中,最好的名侦探是谁?是日本的柯南?还是比利时的波罗?还是……在我眼中,真正的名侦探就是他——英国的福尔摩斯!

  因为我特别喜欢看侦探故事,妈妈从她的书架上拿出《福尔摩斯探案集》交给我。我一看,黑灰色的封面上,有一个福尔摩斯侦探的烟斗,显得很神秘的样子。厚厚四大本,我能看得下去吗?一开始我也有点怀疑自己,可是,当我开始阅读第一个故事——“血字的研究”,我很快就被作者阿瑟·柯南道尔的巧妙的讲述吸引住了。

  这套探案集主要讲的是军医华生与大侦探福尔摩斯一起走遍千山万水,侦破各种奇案的故事。故事主要以华生的口吻来写,以福尔摩斯为主角。里面写到了很多有名的案子,如“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恐怖谷”“四签名”等,在这些案子中,都有一些特别聪明而狡猾的罪犯。但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管案子有多么扑朔迷离,罪犯的作案手法有多么千变万化,都难不倒福尔摩斯。

  福尔摩斯知识渊博,性格坚强,机智冷静,勇敢无畏,特别擅长观察、分析和推理案情,也特别擅长伪装,他对罪犯深恶痛绝,坚决和他们作斗争,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把罪犯绳之以法,简直就是正义的化身。

  不过看过书之后,我还有一个感受,福尔摩斯并不是单枪匹马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边还有很多警察和侦探:莱斯特雷德、怀特·梅森,还有一直陪伴他的既勇敢又乐于助人的华生医生。看来,每一个成功的人也是一个善于与别人合作的人。

  好的书籍,总是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的后面有一段话:“这本书,你一辈子总要读它一遍,不管是在二十岁,三十岁,五十岁,或七十岁。”的确,这本书让人读了还想读。

  千万别忘了大名鼎鼎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啊!

  暑假期间我看了一本书叫做《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本书围绕着一个个案件展开,讲述着许多扑朔迷离的案件与故事,我看看的津津有味。案件的叙述十分的精彩,但也有很多案子令我感到迷惑,幸运的是追随着聪明的侦探福尔摩斯的视角,我解开了一个个迷惑。

  福尔摩斯的全名叫夏洛克·福尔摩斯,他是个身材瘦长,看上去十分精明干练的人。他的目光锐利有神,细长的鹰钩鼻和前突的下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机警果断,意志坚强。有着这样外表的他,拥有着超出常人的敏锐,在一个个难解的案件面前,令犯人无所遁逃。

  这么书主要写的是福尔摩斯带着自己的助手华生和一批穷孩子组成了“特搜队”,在英国屡破奇案。令我记忆十分深刻的一个案件讲的是福尔摩斯帮高楼王的主人寻找祖先留下的金子。有一次,高楼王的主人在自己假的阁楼上找到了一个暗格,在里面发现了祖先留下的一盒金子,不久后,那盒金子却凭空消失了,主人非常着急,连忙叫福尔摩斯帮忙寻找盒子,福尔摩斯却是不慌不忙,用常人根本不能理解的方法去破案,还让“特搜队”去到处找线索,没过多久案子就被破了,当福尔摩斯去抓那个小偷的时候,那个小偷还根本不清楚自己是怎么被发现的。

  福尔摩斯不仅聪明也十分勇敢,有一次为了抓住罪犯,中了枪,最后还是把犯人给抓住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东西,比如做事要细心谨慎,不能有一丁点儿的马虎,因为一不小心漏掉的细节很可能就是完成这件事情的关键。读书也是一样,一定要认真仔细得看,否则很可能漏掉了一些精彩的故事和一些重要的情节。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10篇)(扩展5)

——曾国藩传记读书笔记 (菁华3篇)

  *来读曾国藩传记类书籍,很敬佩这位晚清名臣对世事的练达,对天下大势的预判。时势造英雄,没有太*天国之乱,晚清不会出曾国藩,就不会有所谓的“中兴”之论。历史向来很轻佻,玩笑间就把这人间的家国天下给弄的面目全非。

  对于太*天国的评价,曾国藩之论可谓确实。太*天国14年,乱了中华半壁江山,异端邪说、残酷屠戮,有清以来最大的国乱之殇。时至18世纪末,全球文明方兴未艾之际,中华民族却遭受如此惨遇,不能不说文明之颓,民族之祸以此为甚。

  曾国藩忠君之论固然*自千年儒学之教化,然放眼当时的世界,实在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太*天国之逆正是这些自谓大儒的儒学大家教化的结果。儒学眼里有君,权力之下养儒独权。儒学最终异化成上位之工具,权力之势下赏玩儿的优伶戏子。有国学大师如今讲国学,还在字挑句论、旁征博论的赞赏祖宗的英明伟大,殊不知就算一个黄口小儿,集2000年之时间,话语留存也能摘出几句人话来。儒学之祸,异端邪说在先,才会有太*天国愚民造祸于后。

  儒学之惨剧于中华民族实在是千年大殇,扼杀了文明的萌芽,终于让文明胎死腹中,错过了与世俱进的文明巨流,惨遭世界淘汰,羸弱屈辱达一个世纪之久,时到如今余祸不断。笔者对当今的国学热很是反感,循经导轨,翻古引今,实在是文明之世的逆流。如果我们自诩的国学大家们,能够看清如今的文明发展大势,不再故纸堆里找出路,然后引经据典的指导今世,中华民族或许会发展的更好。

  儒学之妖在于傍权为美,一个个软骨头教化出来的东西,实在是愚昧的妖孽。时到如今,*还没有一个学识大家,能够研究透自17世纪以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和未来发展的大势。动辄还以几千年所谓的文明自居,简直是愚昧至极。

  曾国藩之遇,是机遇弄人,时势造势。于晚清则幸甚,于民族也是一种幸甚。败颓相比,历史总算对中华民族不薄,选了一个相对轻一点的。然,假如没有太*天国之祸,就不会有曾国藩之遇,文明东进,历史或许改写。历史没有假如,也不会有假如。曾国藩之后,戊戌变法之败,孙氏党国登场,中华民族还是没有赶上文明发展的大潮,往邪路一路远奔。

  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日,亦即太*天国灭亡三年之后,所谓“中兴将帅”之首的曾国藩与其幕僚赵烈文曾作推心置腹的长夜之谈。言及晚清之势,曾曰:“京中来人所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曰:“天下治安统一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德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势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根本颠仆,而后九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曾曰:“本朝主德正,或不至此。”赵曰:“主德正矣,而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曾国藩哀叹道:“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社之陨。”

  曾国藩之哀实其所幸,一代抱忠大儒,功业与主同腐,也算得偿所愿。此番谈话后,不出赵烈文所料,45年后清亡。国乱也果不出赵烈文所言。曾国藩的宗社之陨却也不是民族之福,可见历史的规律与文明发展相辅相成,岂儒学之能为?

  《曾国藩传》是我拜读的第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受颇深!是什么让**代两位历史大人物*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庸,屡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门之后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国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镇压太*天国运动,使*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每日日记以反省,且把日记交付同僚、子女阅读以监督几身,道德修养*乎纯粹;就立言而言,最为*代*之大儒,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颇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激荡的朝堂,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跟注重“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体系,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对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在镇压太*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人称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

  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担心粮草不及,然实非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实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一片丹心照汗青!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其贯彻至今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但却足够伟大的清代官员。虽然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不讨人喜爱,但他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国潘。

  *日读了由萧一山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曾国潘传》后,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此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同时也概述了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萧一山先生还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经历和主要事迹并重点记述了曾国藩镇压太*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过程,同时还系统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历史著作。

  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热爱书文,后来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37岁便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在我看来,陆游的这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是对曾国藩一生最好的评价了。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然选择了弃笔从戎。

  当如日中天的太*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定动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打不*,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熟读史书的曾国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呢?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国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内心不准许他作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朝*,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而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侧目的成就都离不开他严以律己的高尚品质。而除了对自己严格之外,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后辈更是有着诸多期望和劝诫。他所作的《家书》中不仅有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散,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败。"这样的话语,更是有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这样的教诲。他让我了解了为人处世的三个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读书之勤——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只是过眼云烟,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最为重要的;二是为官之廉——要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作为为人处世之道,将廉字时时自惕;三是做人之谦——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要时时刻刻将谦这一字牢记于心,鞭策自我。

  可以毫无夸大地说,他用他一生的积累教会了一代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天下".这不得不说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成就,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他的《家书》不止是对其后辈有着深远影响,更是令我们这代人振聋发聩,警钟长响。*曾说过:"愚于*人,独服曾文正。"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治学为官以及齐家治国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让伟大的*都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而*作为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无数先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曾国藩便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之一,他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谓是给我的前路指明了方向,让我很是感慨。

  身为一名铁警后辈,曾国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去借鉴和学*。我们铁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这样的道理,不骄不傲,持之以恒,在铁警这个岗位上不懈地奋斗下去,虽然前方道路迷雾重重,但我相信谦逊和努力定会冲破重重阻碍,不负韵华,抵力前行,为我的从警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10篇)(扩展6)

——《三体全集》读书笔记实用十份

  时间是最狠的东西

  看《三体》前前后后持续咯一个多月,加上繁忙总是中断。科幻文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却未偏居一隅这两人心里估计重负解开了终于可以无顾忌了。所透露出的各个领域的思考让我打开了世界观。抛却我对物理知识方面空白,限制了我的阅读,但是在整个浩瀚的宇宙长河中,塑造了一幅宏伟的宇宙画卷。有对人性和生存的思考;科技与文明;生态环保和生存发展;艺术审美和人类文明……再到时间永恒和宇宙空间的的想象。气势磅礴迎面而来,情节感最强,阅读体验感较高自我感觉是第二部《黑暗森林》;还有整书中关于死亡、生存和时间的哲思。

  程心的形象一直被诟病,我也一直吐槽:懦弱、过度善良、圣母。文中这两段对话倒是让我改观了,也许这也是人类所与三体世界最不同的地方,深藏的爱与善来看待整个世界

  我当然知道你不怕,我只是想跟你说说话。我知道你作为执剑人的经历,只是想说,你没有错。人类世界选择了你,就是选择了用爱来对待生命和一切,尽管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你实现了那个世界的愿望,实现了那里的价值观,你实现了他们的选择,你真的没有错。”

  爱是没错的,一个人不可能毁灭一个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毁灭了,那是所有人,包括活着的和逝去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花了四十个小时看完了,剧情绝对堪称恢弘巨制!看到第一部的射手理论和农场主理论,还有第二部三体星人对智子的制造,就展现出了作者深邃广袤的想象力空间!这其中莫不隐含着哲学与佛学的思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像这样的硬科幻小说,每个超现实的科学技术都以翔实的基础物理知识作为阐释,让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插上了科幻世界中翱翔的翅膀。(尽管很多物理知识还是得靠百度,却乐此不疲)不仅如此,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样扎实深厚!“光锥之内是命运,射程之内是尊严”,把理论物理像诗歌一样优雅地表达出来。

  还有让人佩服的是作者在揭露人性丑陋的手法同样深刻,在危难面前暴露出来的自私,却也没逃出最终的审判!正可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每个主人公的人物性格都是那么丰满,就算结局是那么的严酷残忍,却更贴*现实逻辑,残缺才是完美!也同样告诫生活在安逸世界的我们:危机意识是多么的重要!不破不立,很多事情正是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才导致了失败!

  二刷三体,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再一次被扩充。

  在绵延的时间轴线上,历史的进程是唯一的,个人的抉择看似是对历史产生了影响,也不过是历史的自我抉择。

  把愤怒和抱怨归结于程心,其实也就是对人类自身的不认可。

  正如关一帆对程心所说:“你后来的经历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你也没错。爱是没错的,一个人不可能毁灭一个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毁灭了,那是所有人,包括活着的和逝去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人们喜欢程心是远远胜于维德的,只不过以上帝视角的审视去看历史进程的时候,认知中掺杂着历史结局所附带的主观情绪的'影响。

  在冰冷广袤的宇宙中,大爱也是人类文明的所散播的一点温暖。

  三体人执政官曾说,人类文明现有的社会是脆弱的。对于三体人,为了生存就要抛弃情感和文化,使整个社会达到高度的统一,个体完全服务于整体,有用则好,无用直接放弃被焚毁。

  所以爱的存在或许不是一个文明,个体生存的最好选择,但它却是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

  对比于三体的世界,你难道不是更喜欢地球世界吗?

  在忙碌的工作中还是忍不住把这部小说读完了!震撼!震撼!震撼!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以前读完一部小说也就仅仅是读完了。

  今天我决定留点什么,从刚开始的三体模型给使我陷入了一种好奇,没有规律的三体模型是怎样运行的?觉得作者肯定是个物理大牛!到后来把太阳写成了一个大功率放大器,利用质子做成智子,我不懂物理,不懂恒星,更不懂多维空间,也不知道这些事情有没有道理和根据,就是觉得作者在这部小说里这样写合情合理一点不让人觉得突兀!这属于技术上的焕然一新!到后来的面壁人,面壁计划等等使我彻底感受到作者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完美结合,前两部我已经感受到了这部小说的魅力,使我深深地陷入其中!而第三部我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它了!阶梯计划的实现让我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爱恋,暗黑森林让我体验到了宇宙和人类的残酷,降维打击让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奇,四维到三维,三维到二维!光速飞船是人类对整个宇宙的向往!太多太多。

  作者想了我们所有人潜意识里不敢想或者没去想的东西!这是目前为止我看到最精彩的一部科幻小说没有之一!往大了说是我目前看过的使我震撼最深的一部小说!以此致敬!写的不足之处还望包涵!

  看《三体》前前后后持续咯一个多月,加上繁忙总是中断。科幻文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却未偏居一隅这两人心里估计重负解开了终于可以无顾忌了。所透露出的各个领域的思考让我打开了世界观。抛却我对物理知识方面空白,限制了我的阅读,但是在整个浩瀚的宇宙长河中,塑造了一幅宏伟的宇宙画卷。有对人性和生存的思考;科技与文明;生态环保和生存发展;艺术审美和人类文明……再到时间永恒和宇宙空间的的想象。气势磅礴迎面而来,情节感最强,阅读体验感较高自我感觉是第二部《黑暗森林》;还有整书中关于死亡、生存和时间的哲思。

  程心的形象一直被诟病,我也一直吐槽:懦弱、过度善良、圣母。文中这两段对话倒是让我改观了,也许这也是人类所与三体世界最不同的地方,深藏的爱与善来看待整个世界

  我当然知道你不怕,我只是想跟你说说话。我知道你作为执剑人的经历,只是想说,你没有错。人类世界选择了你,就是选择了用爱来对待生命和一切,尽管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你实现了那个世界的愿望,实现了那里的价值观,你实现了他们的选择,你真的没有错。”

  爱是没错的,一个人不可能毁灭一个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毁灭了,那是所有人,包括活着的和逝去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真的很感谢大刘老师能让我们看到如此精彩的科幻作品!从一开始拿起,就舍不得放下,终于读完了。

  宇宙社会学基本公理和黑暗森林体系让人印象深刻并心生敬畏,希望探索外星文明,也担心招致黑暗森林的致命打击。一想到向外发射的宇宙名片和接收到的外星微弱信号,就有点小担心,或许是杞人忧天,那时候我早已魂归大地。

  大刘老师在三体中的后部分越来越多的描述人性,人性的自私、弱点、黑暗被揭露无疑。

  文章中,有很深的两点体会。一是,谋略家很难被大众理解,因为眼界能力思维的不一致。而像程心这样符合普罗大众的价值观的人选却一步一步将人类推向深渊。文中,维德明确对程心说过,“你没有完成这种事情的能力和精神”。所以,希望在末日来临的时候,没有金刚钻的人真的就不要揽瓷器活了。在非一般的事情上,期待铁腕人物的出现。

  “前进,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

  二是,民主是一件好事,是社会的进步和政治制度先进的表现。但是民主一定是有条件和限制的,完全民主是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在三体中,人们多次推翻之前的判断,将“蓝色空间”号显示认定为人类的叛徒,在三体打击出现后,追认为人类最后的种子,在自我傲慢膨胀后,又将其打上坏人的印迹。对于罗辑,从救世主到被人类抛弃。人类投票选出程心。再反观现在的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社会和国家还是需要少数精英们的管理。

  真的很感谢大刘老师能让我们看到如此精彩的科幻作品!从一开始拿起,就舍不得放下,终于读完了。

  宇宙社会学基本公理和黑暗森林体系让人印象深刻并心生敬畏,希望探索外星文明,也担心招致黑暗森林的致命打击。一想到向外发射的宇宙名片和接收到的外星微弱信号,就有点小担心,或许是杞人忧天,那时候我早已魂归大地。

  大刘老师在三体中的后部分越来越多的描述人性,人性的自私、弱点、黑暗被揭露无疑。

  文章中,有很深的两点体会。一是,谋略家很难被大众理解,因为眼界能力思维的不一致。而像程心这样符合普罗大众的价值观的人选却一步一步将人类推向深渊。文中,维德明确对程心说过,“你没有完成这种事情的能力和 精神”。所以,希望在末日来临的时候,没有金刚钻的人真的就不要揽瓷器活了。在非一般的事情上,期待铁腕人物的出现。

  “前进,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

  二是,民主是一件好事,是社会的进步和政治制度先进的表现。但是民主一定是有条件和限制的,完全民主是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在三体中,人们多次推翻之前的判断,将“蓝色空间”号显示认定为人类的叛徒,在三体打击出现后,追认为人类最后的种子,在自我傲慢膨胀后,又将其打上坏人的印迹。对于罗辑,从救世主到被人类抛弃。人类投票选出程心。再反观现在的社会舆论和 网络舆论,社会和国家还是需要少数精英们的管理。

  一部巨篇硬科幻小说!任何一部科幻甚至是玄幻小说恐怕都没有如此恢宏大胆的想象力与控制力啊!直接把宇宙、宇宙、宇宙给写死了!肆无忌惮想象力和运筹帷幄的掌控力!

  不得不承认,很多大段的细节描述因为长篇的篇幅而被我忽略速读过去了。惭愧~但是另一方面,刘慈欣的想象力,逻辑能力,科学知识,心理学,博弈论……太强太厉害了!

  说是因为这部小说,打开了一闪新世界的大门也丝毫不为过啊!

  非常精彩的一部鸿篇巨制啊!有很多次,我都已经被其中的科学描述和逻辑推理而将其中的内容信以为真了!但是因为现在生活的`世界观所限,谁又能断言他所言非虚呢?

  此处仅举一例为例做结。倘若人类真的实现了冬眠技术,那么谁可以享有冬眠的权力呢?因为正如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所说“人人享有生存的权力”。冬眠意味着可能生存到具有长生不老技术的世界!从而人们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就是不*等的了。这种“诺亚方舟”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要远远大于限制其发展的技术问题!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道路上不可逃避的问题!

  终于看完这本书,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吧。

  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说。虽然很多名词会边看边查百度或者看书友的科普,但是大致意思还是懂了的,当然也有一些完全是看不懂的,字是那么几个字但是组成句子就都看不懂了。汗颜。

  内容来说是十分的跌宕起伏,很吸引人。情节构造很棒,埋下的伏笔都是有用的,不像有些小说写着写着就圆不回去了,故事完整性很好。

  关于人物,程心真的是看得我想弃书。程心每次都说她别无选择,可是至少我在书中没有看到任何强硬的威胁来逼她做每一个选择。反而是她自己在幻想她要怎么做了,人类才会更好。反观罗辑做面壁者计划,是真的别无选择,毕竟老婆儿子都在别人手上,毕竟三体一开始就想杀他。如果说程心是普通人的缩影,那她也只是个不称职的缩影。毕竟在许多普通人的意识里面是有自知之明和悔改之心这些东西的。程心善良没有错,但错在没有自知之明和毫无悔改的心。而且让别人牺牲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一幅慈悲为怀的样子,程心只能算个圣母婊。从文章来说,程心这个人物刻画得非常深入人心了。

  还有社会大众的形象,虽然很厌恶,但是不得不说大部分人就是这个样子的,你维护了我的利益那么我们就是朋友,你损害了我的利益那么我们就是敌人,不仅是敌人我还要打死你,拆你的皮喝你血。当然我打不过你的话,那就另说。

  关于女性软弱什么的观点,我想插一句话就是软弱不分男女......

  书挺好看的。

  不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描述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只惊叹读者的想象力,可能也只有无限想象力可以与这浩瀚的宇宙共存。面壁者计划、执剑人、黑暗森林法则三维思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切换…我好像脱离了现实,沉浸在作者的想象中,时或还带入了自己的现实。

  作者在恢弘的描述未来世界宇宙空间的时候,也在适宜的时候折射了许多现实。

  在与三体对抗的过程中,不论是罗缉还是程心,他们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一直在两极化跳动,人性诉求有着跳跃式变化以及人“乌合之众”式的效应,这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