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优选【十】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1

读完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的。[zxc1]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zxc2] 薄薄的小人书本身其实并没有带给孩子多少东西,它出现在一个孩子单调而贫乏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一个年轻生命深处潜在的探究新知的欲望,把一个少年阅读文字的兴趣,充分地点燃和释放出来了,可以说阅读儿童书籍,是孩子人生真正学*生活的开始。[zxc3]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理发育是一样的,对“营养”的需求也是分阶段的。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该读特定的名家名著,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欲望,而且难以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读什么样的书,这应当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则。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的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那么,你就不能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但你却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早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凡之人,做不*凡之事,打破常规,成为常态。一般情况下,大家喜欢经营自己的职业,特别是级别、待遇、房子、车子等,我却经常忘掉这些,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刷新自己,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给自己制定一些不可思议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实现它,自己给自己一些惊喜。我把它看作是人生的自我奖赏。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谋其政”而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出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打不了多少粮食,却往往给你意外的收获。不断的学*之中,越发现自己学问的浅薄,知识的粗疏。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把工作与休息区分分明,而我却经常把它们混在一起,把劳动当休息,把学*当休息,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休息。把上课当成一种学*,不断地学*,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凡的工作,不*凡的事业。*凡的生活,不*凡的人生。现实世界的一个小我,心灵世界的一个大我。改变世界,从改变自我开始,向李希贵同志学*!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2

  *日捧书李希贵先生的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来芳香四溢,爱不释手,受益匪浅。

  先生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高二(2)班的体育委员刘振宇,从教室隔窗掷石头打下大片核桃,被副校长带到教导处,写检查,挖思想根源。并在大会上做检讨。但效果很失败,因为他*时是位挺好的学生,打核桃的事虽不能说是“闹着玩”,但肯定不是品质问题,让他到校会上检讨,是不是有些太过分、太伤他的自尊了?

  事过境迁,20多年过去了,那位打核桃的刘振宇当上了乡镇的党委**,有一天见了我,说:当年真是闹着玩的。

  他的话给我很大的触动。

  他们真的是闹着玩的。但我们的老师却总不肯跟孩子们“闹着玩”,我们有时实在是太“认真”了。我们总是把孩子视为**,站在**的立场上审视孩子类似“闹着玩”的错误,结果就是“上纲上线”,就是道德品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特别是对于特教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对听障孩子们更多的宽容。

  听障学生在与别人的交往上有很大的障碍,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与他们做朋友。

  如果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有耐心、有爱心,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拥有一颗爱心是很重要的,爱心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爱心,教师才会懂得怎样宽容学生。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要想让他们愉快地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或做人的准则,首先就得摆正你们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发问;允许学生对老师提意见等,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这样增进了我对学生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教学,更好地让他们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

  对于学生中随时出现的一些小错误,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的同时,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宽容”不是姑息、迁就、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犯错误学生的理解、尊重。从时间上、场合上、态度上、条件上、认识上宽容学生,让学生有时间、有过程地认识错误,并给他们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要做到宽容:一是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分析,不要凭主观臆断或一面之词去下结论;二是要热心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行为,正面引导,从鼓励的角度去教育学生,使学生能正视存在的问题,鼓起勇气去克服它;三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有机会申辩,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他们应该可以撑起自己的伞,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3

  捧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能找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畅读,实乃让人无比惬意之事。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而在阅读此书时,李老师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为我答疑解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惯。

  在全书中,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注重阅读

  书是时代前进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把人的一生分为学*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党的***提倡全民学*、建设终身学*的学*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来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学*方式和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曾经拥有的较为丰富的知识,已经难以面对现代的学生了,教材及参考书籍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单一讲课、灌输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改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每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提高地自己的业务水*和工作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关注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教育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信仰和幸福负责。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1、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

  以前,有的老师都认为只要搞好学*,再"厉害"一点学生也会谅解。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逆反。因此,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民族的明天准备素质的教育。要让孩子一生能够持续地学*,能够有尊严、高质量地生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一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2、评价不但要换方法,更要换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地面对得意忘形的孩子,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在这一方面,我们原来的班级也搞过类似的尝试--"我能行!",但十分惭愧,效果不佳,回想起来,关键原因是我的工作浮于表面,没有落实好,没有联系实际。

  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变堵截反对为提倡诱导

  只要你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我们的工作*惯于站在**的立场上,从**的视角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设定展目标,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孩子接受--犹如预先做好了模子,不管学生的体形。身高统统塞到这个模子里,结果必然是要么铸造出畸形的人格;要么铸造出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要么伤害学生的心灵,形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

  4、让孩子们喜欢学*

  ①归还学生思维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对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哪一个过程应该放给学生去思考。

  ②把认知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应该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

  ③让知识既是目的,更应该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生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我们能否把运用知识、方法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工具,作为衡量我们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依据?

  三、学会思考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在实际校园里,我们有的是一些虽然年轻,但已经暂露头角的老师,有的老师还是教育界的专家,所教的学生有多少都已经上了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大学,学生是发展了,成功了,但是教师自身却没有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我们老师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更成熟。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进步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它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4

  XX是我高三时的语文教师,我则是老师的科代表。作为李老师教育改革的受惠者、拥护者和实践者,我有许多话要说,却无从下笔。当我读完李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之后,感慨万千,高密四中时的那一段经历又历历在目。现在仅以我再读书时写下的一些感想整理出来,作为对李老师的感激和对目前教育现状的思考。

  1、教育首先是事业,然后才是谋生的职业。如果仅仅把教育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那么教材、课堂、备课作业、学生等等自然就成为我们挣钱的工具。心中没有对教育的崇高敬意,在教学中就很难奉献出一片爱心,教育就很难成功。人通过一份职业养家糊口,生存在世上;通过一份事业成就自我,生活在世上。

  2、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时,爱心也就随之而来;当学生把你当作自己之心的朋友时,教育也就成功了。

  3、真正的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学生拉开了教育的序幕,爱是教育的开端,学生自我成长是教育的过程,人人成才是教育的高潮,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教育完美的结局。

  4、学校的主人是老师和全体学生,领导则是公仆。尊重老师,才能使老师迸发出干劲;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5、大雪无痕,教育无迹。教育给人带来的是知识是思想,更是灵魂的洗礼。高密四中留给我的则是"永不屈服"的精神。

  6、你因为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向学生道歉了吗?勇敢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来折服学生比用"师道尊严"的古训来压服学生更强百倍。

  7、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孩子完美的心灵,而不是向孩子灌输无用的知识。对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慎重处理,否则,一不小心,我们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自尊心,还有他的前途,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8、希望每一位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考虑一下孩子的前途和未来,我们更应该向学生传授学*的理念和处世的方法。一切的教育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动力入手,因为动力是学生自我成长和完善的源泉。

  9、管理学生应该敞开心扉。用心灵来感动心灵,远比约束一群思想各异的孩子容易。

  10、对与初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妨相信他的辩解,给他一次蒙混过关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爱护心灵,而不是惩罚错误。

  11、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用来约束学生不犯错误的,而不是用来惩罚犯错误的学生的。但当学生真的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时,我们就需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犯错误?我们当老师的有错在哪里?

  12、竞争才是成功管理的第一要务,但竞争必须是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如果出现了无序的恶性竞争,那么你的管理是失败的。

  13、校长管理的最高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以母校为荣,让每一位教师都以校为家。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5

  捧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能找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畅读,实乃让人无比惬意之事。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而在阅读此书时,李老师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为我答疑解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惯。

  在全书中,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注重阅读

  书是时代前进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把人的一生分为学*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党的***提倡全民学*、建设终身学*的学*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来达到知识更新和自己提升。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学*方式和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曾经拥有的较为丰富的知识,已经难以面对现代的学生了,教材及参考书籍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单一讲课、灌输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改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每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提高地自己的业务水*和工作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关注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教育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信仰和幸福负责。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1、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

  以前,有的老师都认为只要搞好学*,再"厉害"一点学生也会谅解。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逆反。因此,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民族的明天准备素质的教育。要让孩子一生能够持续地学*,能够有尊严、高质量地生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一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2、评价不但要换方法,更要换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地面对得意忘形的孩子,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在这一方面,我们原来的班级也搞过类似的尝试--"我能行!",但十分惭愧,效果不佳,回想起来,关键原因是我的工作浮于表面,没有落实好,没有联系实际。

  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变堵截反对为提倡诱导

  只要你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我们的工作*惯于站在**的立场上,从**的视角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设定展目标,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孩子接受--犹如预先做好了模子,不管学生的体形。身高统统塞到这个模子里,结果必然是要么铸造出畸形的人格;要么铸造出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要么伤害学生的心灵,形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

  4、让孩子们喜欢学*

  ①归还学生思维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对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哪一个过程应该放给学生去思考。

  ②把认知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应该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

  ③让知识既是目的,更应该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生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我们能否把运用知识、方法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工具,作为衡量我们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依据?

  三、学会思考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在实际校园里,我们有的是一些虽然年轻,但已经暂露头角的老师,有的老师还是教育界的专家,所教的学生有多少都已经上了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大学,学生是发展了,成功了,但是教师自身却没有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我们老师应该学会自己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更成熟。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进步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它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6

  泰格尔在他的诗中说过:“瀑布一旦有了自由,便有了歌声。”是的,自由对一个学生来说,对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管理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正因如此,当我看到希贵校长的这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能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呢?曾记得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只因为喜欢爬树,在样园里也爬树,而被学校勒令退学。放眼环视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级里进行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大范围地存在,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被生生压抑,学校让往左转就得往左转,学校让往右转就得往右转。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也还有另一些孩子,在这种高压之下变得叛逆、情绪极度焦躁,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

  细思极恐,孩子的这些表现难道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吗?我们难道没有表任和良知去改变这种状态吗?希贵校长在他的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等开始”,“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说得多么好呀!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给予他们爱、信任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真正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

  进入到高年级,学生的做事能力越来越强。如果放手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事务安排给孩子们,既是对他们的一个锻炼,又能减轻老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负担,一举两得。所以,在开学期,我就计划本学期一定要好好培养我的.语文小班干。开学第一课上,我就向孩子们宣布:本学期的语文课代表工作将实行每月轮换制,每月选一次课代表,由两名同学合作完成。孩子们听到我的消息,显得非常兴奋,小眼睛里充满的期待。其实,我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干部”梦。但是,很多时候实际上很多小班干是形同虚设的,既在班里起不到引领作用,又不能给老师很好的帮助,最后很多同学心中对小班干的工作不满,但又没有一个真正的“班干”横空出世,导致班里形成不了一个很好的班风,学生整体消极怠工,群龙无首。细思原因,其实是很多小班干的职责不明,职权过大,工作欠具体导致的。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班干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考虑到这一点,我决定先要明确小班干的职权。

  第一届语文课代表和组长选出来了,一班是余展晴和王铎云,二班是孙靖雯和臧舜禹。下课之后,我立即把这些“新官”们组织在一起,明确了职责。课代表的工作主要是收发作业,每天晚自*和周日返校时要将学生的作业收齐,并统计好上交人数、未交人员名单;每天上课之前要组织学生课前三分钟朗读,其中一名课代表要提前询问老师朗读内容,并负责领读。另一名课代表则帮助老师做好上课准备,如下发作业本、打开大屏幕、准备好PPT这三项工作。而组长的工作就是负责把作业收齐,统计好本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上报课代表,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起到组织引领作用。另外,我还特设了一个小助手的职位,主要是怕课代表工作太多,增加孩子的负责,这位小助手要帮助我统计上课发言比例以及上课请假、迟到、早退等情况。最后,我将课代表、组长、小助手的名单、工作范畴用A4纸打印好,张贴在班级公告栏里,既有满满的仪式感又利于他们明晰自己的工作。

  当然,小班干的培养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届小班干分配下去不久,两个班的小班干就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积极性,2班的雯雯和大禹各项工作都安排得当,很快2班的作业、课前朗读就得表现得井井有条,这两位同学在班里也渐渐树立起了威信,但是一班的铎云和展晴就不行了,不仅课前准备无法准备充分,连作业也没法上交,闹得我很窝火。怎么办?是叫过来大声训斥一番,还是另想策略?我把他们训一通能管用吗?显然是不行的,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是训一顿就能有效果的。所以,我努力使自己*静下来,再三告诉自己:小班干是培养出来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正因为孩子还小,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培养。想到这里,我把1班的两位小班干叫到了身边,询问了他们这初当课代表的感受,他们竟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令我惊诧。看来他们还是有责任意识的,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于是,我把课代表的任务细分表拿出来,再次指导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这下他们表示明白了。令人欣喜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任期内,这两名小课代表做得非常出色,帮了我不少大忙。

  可是,也正是由于第一届课代表的工作太出色,结果导致一个月后的我非常纠结,第一届小课代表的培养工作刚刚初见成效,可是开学期我可是承诺他们一个月后要重新选举的呀!我不舍得了,我犹豫了,因为我担心第二届的小课代表不如第一届的做得好,也担心因为换届会打击第一届的课代表,从此他们就不再那样兴致勃勃,积极做事了。可是,一想到当我宣布每月选举一次课代表时,那么多闪亮的、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决定忍痛割爱,重新选举,自愿报名。当我把这个消息宣布出去的时候,全班一片欢呼,可是,除了第一任的两个得力小助手,我的心里也有些心疼他们。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大声说道:“新一届课代表选出来了,但是不代表上一届课代表的工作结束了,因为,你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们去完成,那就是――负责培训新一届的课代表!希望你们能把这项工作做好!”顿时,那两双黯然伤神的眼眸突然亮起来了,骄傲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那一刻,我心中的石头悄然落地。下课了,新一届课代表兴奋地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们要做什么?”我意味深长地笑了:“你们去找上一届课代表去吧!”转眼,他们已经弃我而去,围在老课代表的身边问长问短去了。

  一学期下来,1班2班的语文课代表分别换了三届,但是总归,每一届小干部的工作基本都能做到有条不紊。反过来,小干部的工作又促进了这些孩子们语文学*积极性的提升,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孩子们自己管自己,从另一个侧面又树立了老师的威信,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而我也更加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小班干的培养,重在培养,而不是坐享其成,没有天生会当班干的学生。只要我们坚信这一点,我们的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的。

  有人说,爱情就像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紧,流的越快,握不住的沙,干脆扬了它。其实,学生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亦如我们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他越叛逆,与其这样,不如放手去爱他。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信任与尊重,给予他们足够自主的空间,也许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7

  在终身学*、建设学*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本学期,我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部教育专著,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探索历程的评价,体验感悟的归纳。书中有的只是*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会被书中从*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惯;播种*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8

  读完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薄薄的小人书本身其实并没有带给孩子多少东西,它出现在一个孩子单调而贫乏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一个年轻生命深处潜在的探究新知的欲望,把一个少年阅读文字的兴趣,充分地点燃和释放出来了,可以说阅读儿童书籍,是孩子人生真正学*生活的开始。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理发育是一样的,对“营养”的需求也是分阶段的。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该读特定的名家名著,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欲望,而且难以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读什么样的书,这应当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则。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的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那么,你就不能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但你却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早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

  *凡之人,做不*凡之事,打破常规,成为常态。

  一般情况下,大家喜欢经营自己的职业,特别是级别、待遇、房子、车子等,我却经常忘掉这些,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刷新自己,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给自己制定一些不可思议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实现它,自己给自己一些惊喜。我把它看作是人生的自我奖赏。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谋其政”而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出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打不了多少粮食,却往往给你意外的收获。

  不断的学*之中,越发现自己学问的浅薄,知识的粗疏。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把工作与休息区分分明,而我却经常把它们混在一起,把劳动当休息,把学*当休息,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休息。把上课当成一种学*,不断地学*,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凡的工作,不*凡的事业。

  *凡的生活,不*凡的人生。

  现实世界的一个小我,心灵世界的一个大我。改变世界,从改变自我开始,向李希贵同志学*!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9

  教育到底是什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我好像找到了答案。李希贵老师用他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书中诠释了教育的精髓。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而是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教育故事,展示着他那鲜活的教育理念。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李希贵老师从自身失败的案例中得出“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的结论,只有从碎片化的生活细节,不断沉淀、累加,最终形成所谓的教育。书中提到“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让别人来管的人”。我们的教育不是约束,更不管制,而是要着重培养学生们的自律意识,让意识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惯。从而才能深刻认识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种一种*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一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中心,才是自己的主宰。

  “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同龄的伙伴互相影响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人生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那种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年轻人开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来说,这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用长者的人格、智慧和胸襟,去欣赏和尊重,从而引领年轻人的人生之旅,不正是我们*时所说的言传与身教吗?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同我们一样,同样需要欣赏和尊重。如果时机不对、方式不当,就算费尽口舌,说的再有道理,也只会事倍功半。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地呼吸。”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而不是告诉学生真理,那么,他们必然会有与众不同的兴趣,只有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奔跑,“鞋子”合脚了,速度肯定慢不了,我们又何愁学生前面不会是一片自由而又广阔的天空呢!

  教育贵在坚持,为了孩子的成长,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需以身作则,用我们的人格,我们的人生智慧,我们宽阔的胸襟,来引领我们的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用李希贵老师所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这一篇感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10

  寒假期间,我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受到了极大的启迪。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讲述的都是他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引发读者不同的思考。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做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寥寥几句就把教育这个深奥的概念阐释出来,简单而易接受,是啊,教育就是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我深刻地感觉到我们要做幸福教师。

  幸福感从何而来,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快乐地活着,其实要真正地寻找幸福,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自己深刻地找寻了原因:主要看自己的心态,教师的幸福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康的心态。当我们走进教室时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个个美好的期待;从工作压力来看,让生佩服,让家长欣慰;从工资待遇来看,我们一点不比机关干部少;从社会地位来看,我们在社会上享受的别人赞许的目光……所有的这些有什么理由我们不幸福呢?

  我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称职吗?否也。静下心来教书,这几个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坚持再坚持。我缺的就是耐心,当我们面对孩子没有耐心时,不妨想想此时面对你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什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不妨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用一颗慈爱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学生当成最真诚的朋友,我们面对孩子时就不能静下心来,容易冲动,主要取决于心态,我们把学生看作“花仙子”,学生就会无忧无虑地生活学*,自己也会生活在快乐的境界里,反之把学生看作“仙人掌”,我们也会生活在恐怖的境界里,所以教师的心态,完全掌控于学生的心态,要用自己的爱,感化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要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在教学上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新形式下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死教课本的知识了,而是要求教师对于各学科知识的掌握都要做到胸有成竹,把教材灵活化、系统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探索新的知识,做学生心目中的“超人”。

  每个学生都是开心快乐的,我们只有找到幸福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再调皮的学生他也会被老师的爱感化的,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改革,教师应该拥有很多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何去面临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必须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备好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和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多读几本好书,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让我们大家齐勉之!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优选【十】篇(扩展1)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6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1

  捧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能找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畅读,实乃让人无比惬意之事。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而在阅读此书时,李老师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为我答疑解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惯。

  在全书中,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注重阅读

  书是时代前进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把人的一生分为学*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党的*提倡全民学*、建设终身学*的学*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来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学*方式和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曾经拥有的较为丰富的知识,已经难以面对现代的学生了,教材及参考书籍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单一讲课、灌输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改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每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提高地自己的业务水*和工作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关注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教育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信仰和幸福负责。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1、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

  以前,有的老师都认为只要搞好学*,再"厉害"一点学生也会谅解。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逆反。因此,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民族的明天准备素质的教育。要让孩子一生能够持续地学*,能够有尊严、高质量地生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一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2、评价不但要换方法,更要换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地面对得意忘形的孩子,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在这一方面,我们原来的班级也搞过类似的尝试--"我能行!",但十分惭愧,效果不佳,回想起来,关键原因是我的工作浮于表面,没有落实好,没有联系实际。

  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变堵截反对为提倡诱导

  只要你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我们的工作*惯于站在**的立场上,从**的视角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设定展目标,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孩子接受--犹如预先做好了模子,不管学生的体形。身高统统塞到这个模子里,结果必然是要么铸造出畸形的人格;要么铸造出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要么伤害学生的心灵,形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

  4、让孩子们喜欢学*

  ①归还学生思维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对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哪一个过程应该放给学生去思考。

  ②把认知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应该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

  ③让知识既是目的,更应该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生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我们能否把运用知识、方法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工具,作为衡量我们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依据?

  三、学会思考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在实际校园里,我们有的是一些虽然年轻,但已经暂露头角的老师,有的老师还是教育界的专家,所教的学生有多少都已经上了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大学,学生是发展了,成功了,但是教师自身却没有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我们老师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更成熟。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进步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它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2

  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光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的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但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就应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我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3

  读完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薄薄的小人书本身其实并没有带给孩子多少东西,它出现在一个孩子单调而贫乏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一个年轻生命深处潜在的探究新知的欲望,把一个少年阅读文字的兴趣,充分地点燃和释放出来了,可以说阅读儿童书籍,是孩子人生真正学*生活的开始。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理发育是一样的,对“营养”的需求也是分阶段的。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该读特定的名家名著,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欲望,而且难以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读什么样的书,这应当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则。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的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那么,你就不能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但你却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早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

  *凡之人,做不*凡之事,打破常规,成为常态。

  一般情况下,大家喜欢经营自己的职业,特别是级别、待遇、房子、车子等,我却经常忘掉这些,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刷新自己,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给自己制定一些不可思议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实现它,自己给自己一些惊喜。我把它看作是人生的自我奖赏。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谋其政”而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出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打不了多少粮食,却往往给你意外的收获。

  不断的学*之中,越发现自己学问的浅薄,知识的粗疏。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把工作与休息区分分明,而我却经常把它们混在一起,把劳动当休息,把学*当休息,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休息。把上课当成一种学*,不断地学*,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凡的工作,不*凡的事业。

  *凡的生活,不*凡的人生。

  现实世界的一个小我,心灵世界的一个大我。改变世界,从改变自我开始,向李希贵同志学*!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4

  **是我高三时的语文教师,我则是老师的科代表。作为李老师教育改革的受惠者、拥护者和实践者,我有许多话要说,却无从下笔。当我读完李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之后,感慨万千,高密四中时的那一段经历又历历在目。现在仅以我再读书时写下的一些感想整理出来,作为对李老师的'感激和对目前教育现状的思考。

  1、教育首先是事业,然后才是谋生的职业。如果仅仅把教育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那么教材、课堂、备课作业、学生等等自然就成为我们挣钱的工具。心中没有对教育的崇高敬意,在教学中就很难奉献出一片爱心,教育就很难成功。人通过一份职业养家糊口,生存在世上;通过一份事业成就自我,生活在世上。

  2、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时,爱心也就随之而来;当学生把你当作自己之心的朋友时,教育也就成功了。

  3、真正的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学生拉开了教育的序幕,爱是教育的开端,学生自我成长是教育的过程,人人成才是教育的高潮,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教育完美的结局。

  4、学校的主人是老师和全体学生,领导则是公仆。尊重老师,才能使老师迸发出干劲;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5、大雪无痕,教育无迹。教育给人带来的是知识是思想,更是灵魂的洗礼。高密四中留给我的则是"永不屈服"的精神。

  6、你因为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向学生道歉了吗?勇敢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来折服学生比用"师道尊严"的古训来压服学生更强百倍。

  7、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孩子完美的心灵,而不是向孩子灌输无用的知识。对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慎重处理,否则,一不小心,我们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自尊心,还有他的前途,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8、希望每一位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考虑一下孩子的前途和未来,我们更应该向学生传授学*的理念和处世的方法。一切的教育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动力入手,因为动力是学生自我成长和完善的源泉。

  9、管理学生应该敞开心扉。用心灵来感动心灵,远比约束一群思想各异的孩子容易。

  10、对与初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妨相信他的辩解,给他一次蒙混过关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爱护心灵,而不是惩罚错误。

  11、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用来约束学生不犯错误的,而不是用来惩罚犯错误的学生的。但当学生真的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时,我们就需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犯错误?我们当老师的有错在哪里?

  12、竞争才是成功管理的第一要务,但竞争必须是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如果出现了无序的恶性竞争,那么你的管理是失败的。

  13、校长管理的最高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以母校为荣,让每一位教师都以校为家。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5

  捧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能找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畅读,实乃让人无比惬意之事。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而在阅读此书时,李老师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为我答疑解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惯。

  在全书中,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注重阅读

  书是时代前进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把人的一生分为学*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党的*提倡全民学*、建设终身学*的学*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来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学*方式和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曾经拥有的较为丰富的知识,已经难以面对现代的学生了,教材及参考书籍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单一讲课、灌输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改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每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提高地自己的业务水*和工作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关注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教育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信仰和幸福负责。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1、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

  以前,有的老师都认为只要搞好学*,再"厉害"一点学生也会谅解。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逆反。因此,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民族的明天准备素质的教育。要让孩子一生能够持续地学*,能够有尊严、高质量地生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一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2、评价不但要换方法,更要换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地面对得意忘形的孩子,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在这一方面,我们原来的班级也搞过类似的尝试--"我能行!",但十分惭愧,效果不佳,回想起来,关键原因是我的工作浮于表面,没有落实好,没有联系实际。

  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变堵截反对为提倡诱导

  只要你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我们的工作*惯于站在**的立场上,从**的视角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设定展目标,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孩子接受--犹如预先做好了模子,不管学生的体形。身高统统塞到这个模子里,结果必然是要么铸造出畸形的人格;要么铸造出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要么伤害学生的心灵,形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

  4、让孩子们喜欢学*

  ①归还学生思维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对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哪一个过程应该放给学生去思考。

  ②把认知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应该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

  ③让知识既是目的,更应该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生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我们能否把运用知识、方法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工具,作为衡量我们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依据?

  三、学会思考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在实际校园里,我们有的是一些虽然年轻,但已经暂露头角的老师,有的老师还是教育界的专家,所教的学生有多少都已经上了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大学,学生是发展了,成功了,但是教师自身却没有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我们老师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更成熟。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进步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它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6

  泰格尔在他的诗中说过:“瀑布一旦有了自由,便有了歌声。”是的,自由对一个学生来说,对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管理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正因如此,当我看到希贵校长的这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能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呢?曾记得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只因为喜欢爬树,在样园里也爬树,而被学校勒令退学。放眼环视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级里进行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大范围地存在,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被生生压抑,学校让往左转就得往左转,学校让往右转就得往右转。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也还有另一些孩子,在这种高压之下变得叛逆、情绪极度焦躁,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

  细思极恐,孩子的这些表现难道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吗?我们难道没有表任和良知去改变这种状态吗?希贵校长在他的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等开始”,“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说得多么好呀!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给予他们爱、信任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真正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

  进入到高年级,学生的做事能力越来越强。如果放手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事务安排给孩子们,既是对他们的一个锻炼,又能减轻老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负担,一举两得。所以,在开学期,我就计划本学期一定要好好培养我的语文小班干。开学第一课上,我就向孩子们宣布:本学期的语文课代表工作将实行每月轮换制,每月选一次课代表,由两名同学合作完成。孩子们听到我的消息,显得非常兴奋,小眼睛里充满的期待。其实,我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干部”梦。但是,很多时候实际上很多小班干是形同虚设的,既在班里起不到引领作用,又不能给老师很好的帮助,最后很多同学心中对小班干的工作不满,但又没有一个真正的“班干”横空出世,导致班里形成不了一个很好的班风,学生整体消极怠工,群龙无首。细思原因,其实是很多小班干的职责不明,职权过大,工作欠具体导致的。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班干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考虑到这一点,我决定先要明确小班干的职权。

  第一届语文课代表和组长选出来了,一班是余展晴和王铎云,二班是孙靖雯和臧舜禹。下课之后,我立即把这些“新官”们组织在一起,明确了职责。课代表的工作主要是收发作业,每天晚自*和周日返校时要将学生的作业收齐,并统计好上交人数、未交人员名单;每天上课之前要组织学生课前三分钟朗读,其中一名课代表要提前询问老师朗读内容,并负责领读。另一名课代表则帮助老师做好上课准备,如下发作业本、打开大屏幕、准备好PPT这三项工作。而组长的工作就是负责把作业收齐,统计好本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上报课代表,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起到组织引领作用。另外,我还特设了一个小助手的职位,主要是怕课代表工作太多,增加孩子的负责,这位小助手要帮助我统计上课发言比例以及上课请假、迟到、早退等情况。最后,我将课代表、组长、小助手的名单、工作范畴用A4纸打印好,张贴在班级公告栏里,既有满满的仪式感又利于他们明晰自己的工作。

  当然,小班干的培养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届小班干分配下去不久,两个班的小班干就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积极性,2班的雯雯和大禹各项工作都安排得当,很快2班的作业、课前朗读就得表现得井井有条,这两位同学在班里也渐渐树立起了威信,但是一班的铎云和展晴就不行了,不仅课前准备无法准备充分,连作业也没法上交,闹得我很窝火。怎么办?是叫过来大声训斥一番,还是另想策略?我把他们训一通能管用吗?显然是不行的,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是训一顿就能有效果的。所以,我努力使自己*静下来,再三告诉自己:小班干是培养出来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正因为孩子还小,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培养。想到这里,我把1班的两位小班干叫到了身边,询问了他们这初当课代表的感受,他们竟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令我惊诧。看来他们还是有责任意识的,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于是,我把课代表的任务细分表拿出来,再次指导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这下他们表示明白了。令人欣喜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任期内,这两名小课代表做得非常出色,帮了我不少大忙。

  可是,也正是由于第一届课代表的工作太出色,结果导致一个月后的我非常纠结,第一届小课代表的培养工作刚刚初见成效,可是开学期我可是承诺他们一个月后要重新选举的呀!我不舍得了,我犹豫了,因为我担心第二届的小课代表不如第一届的做得好,也担心因为换届会打击第一届的课代表,从此他们就不再那样兴致勃勃,积极做事了。可是,一想到当我宣布每月选举一次课代表时,那么多闪亮的、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决定忍痛割爱,重新选举,自愿报名。当我把这个消息宣布出去的时候,全班一片欢呼,可是,除了第一任的两个得力小助手,我的心里也有些心疼他们。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大声说道:“新一届课代表选出来了,但是不代表上一届课代表的工作结束了,因为,你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们去完成,那就是——负责培训新一届的课代表!希望你们能把这项工作做好!”顿时,那两双黯然伤神的眼眸突然亮起来了,骄傲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那一刻,我心中的石头悄然落地。下课了,新一届课代表兴奋地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们要做什么?”我意味深长地笑了:“你们去找上一届课代表去吧!”转眼,他们已经弃我而去,围在老课代表的身边问长问短去了。

  一学期下来,1班2班的语文课代表分别换了三届,但是总归,每一届小干部的工作基本都能做到有条不紊。反过来,小干部的工作又促进了这些孩子们语文学*积极性的提升,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孩子们自己管自己,从另一个侧面又树立了老师的威信,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而我也更加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小班干的培养,重在培养,而不是坐享其成,没有天生会当班干的学生。只要我们坚信这一点,我们的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的。

  有人说,爱情就像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紧,流的越快,握不住的沙,干脆扬了它。其实,学生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亦如我们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他越叛逆,与其这样,不如放手去爱他。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信任与尊重,给予他们足够自主的空间,也许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优选【十】篇(扩展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1

  读完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薄薄的小人书本身其实并没有带给孩子多少东西,它出现在一个孩子单调而贫乏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一个年轻生命深处潜在的探究新知的欲望,把一个少年阅读文字的兴趣,充分地点燃和释放出来了,可以说阅读儿童书籍,是孩子人生真正学*生活的开始。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理发育是一样的,对“营养”的需求也是分阶段的。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该读特定的名家名著,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欲望,而且难以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读什么样的书,这应当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则。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的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那么,你就不能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但你却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早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

  *凡之人,做不*凡之事,打破常规,成为常态。

  一般情况下,大家喜欢经营自己的职业,特别是级别、待遇、房子、车子等,我却经常忘掉这些,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刷新自己,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给自己制定一些不可思议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实现它,自己给自己一些惊喜。我把它看作是人生的自我奖赏。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谋其政”而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出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打不了多少粮食,却往往给你意外的收获。

  不断的学*之中,越发现自己学问的浅薄,知识的粗疏。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把工作与休息区分分明,而我却经常把它们混在一起,把劳动当休息,把学*当休息,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休息。把上课当成一种学*,不断地学*,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凡的工作,不*凡的事业。

  *凡的生活,不*凡的人生。

  现实世界的一个小我,心灵世界的一个大我。改变世界,从改变自我开始,向李希贵同志学*!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2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我们需要不停的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需要阅读这样的名著。此书给我心灵造成了很大的震撼,同时给自己带来了思考,本书里面蕴含了很多教育哲理。

  一、对待学生要有大爱——宽容

  书中,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这是多么深邃的思想呀,这又是多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啊。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而可爱的,却又是十分的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滚落而破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学*的快乐,让他们发自内心爱上学*,那我们的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养成自治的能力

  “斯宾塞在《教育论》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而现在,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规矩在约束着孩子们,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希望更多的孩子是象只温顺的小猫。而“让教育从细节入手”,不是为了约束学生,管制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学生将良好的行为养成一种*惯,成为一种品质和素养。

  三、教师需要不断的学*

  通过李老师由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向我们揭示了: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不能停止学*。这本书,不仅为我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注入了时代鲜活的春水,而且他对教育的激情、痴情也点燃了我对教育不懈探究的向上的火炬。工作却又是另一个新课程的开始,需要学*的更多更广泛。今天读了体会了李老师这句话,更清楚了学无止尽的道理。

  四、教育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

  李老师在书中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教育历程,展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我们教育过程中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如何把这些事情做好,成为学生成长的*台。我已在这个*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八个年头,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好象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今后的漫漫长路。教会了要把教育工作当做教育事业来对待,要不断的学*,做一个智慧的教师,同时要把小事做好。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3

  泰格尔在他的诗中说过:“瀑布一旦有了自由,便有了歌声。”是的,自由对一个学生来说,对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管理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正因如此,当我看到希贵校长的`这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名字震撼到了。是啊,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能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呢?曾记得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只因为喜欢爬树,在样园里也爬树,而被学校勒令退学。放眼环视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级里进行管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大范围地存在,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被生生压抑,学校让往左转就得往左转,学校让往右转就得往右转。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也还有另一些孩子,在这种高压之下变得叛逆、情绪极度焦躁,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

  细思极恐,孩子的这些表现难道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吗?我们难道没有表任和良知去改变这种状态吗?希贵校长在他的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等开始”,“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说得多么好呀!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给予他们爱、信任与尊重,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真正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

  进入到高年级,学生的做事能力越来越强。如果放手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事务安排给孩子们,既是对他们的一个锻炼,又能减轻老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负担,一举两得。所以,在开学期,我就计划本学期一定要好好培养我的语文小班干。开学第一课上,我就向孩子们宣布:本学期的语文课代表工作将实行每月轮换制,每月选一次课代表,由两名同学合作完成。孩子们听到我的消息,显得非常兴奋,小眼睛里充满的期待。其实,我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干部”梦。但是,很多时候实际上很多小班干是形同虚设的,既在班里起不到引领作用,又不能给老师很好的帮助,最后很多同学心中对小班干的工作不满,但又没有一个真正的“班干”横空出世,导致班里形成不了一个很好的班风,学生整体消极怠工,群龙无首。细思原因,其实是很多小班干的职责不明,职权过大,工作欠具体导致的。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班干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考虑到这一点,我决定先要明确小班干的职权。

  第一届语文课代表和组长选出来了,一班是余展晴和王铎云,二班是孙靖雯和臧舜禹。下课之后,我立即把这些“新官”们组织在一起,明确了职责。课代表的工作主要是收发作业,每天晚自*和周日返校时要将学生的作业收齐,并统计好上交人数、未交人员名单;每天上课之前要组织学生课前三分钟朗读,其中一名课代表要提前询问老师朗读内容,并负责领读。另一名课代表则帮助老师做好上课准备,如下发作业本、打开大屏幕、准备好PPT这三项工作。而组长的工作就是负责把作业收齐,统计好本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上报课代表,同时在小组活动中起到组织引领作用。另外,我还特设了一个小助手的职位,主要是怕课代表工作太多,增加孩子的负责,这位小助手要帮助我统计上课发言比例以及上课请假、迟到、早退等情况。最后,我将课代表、组长、小助手的名单、工作范畴用A4纸打印好,张贴在班级公告栏里,既有满满的仪式感又利于他们明晰自己的工作。

  当然,小班干的培养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届小班干分配下去不久,两个班的小班干就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积极性,2班的雯雯和大禹各项工作都安排得当,很快2班的作业、课前朗读就得表现得井井有条,这两位同学在班里也渐渐树立起了威信,但是一班的铎云和展晴就不行了,不仅课前准备无法准备充分,连作业也没法上交,闹得我很窝火。怎么办?是叫过来大声训斥一番,还是另想策略?我把他们训一通能管用吗?显然是不行的,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是训一顿就能有效果的。所以,我努力使自己*静下来,再三告诉自己:小班干是培养出来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正因为孩子还小,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培养。想到这里,我把1班的两位小班干叫到了身边,询问了他们这初当课代表的感受,他们竟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令我惊诧。看来他们还是有责任意识的,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于是,我把课代表的任务细分表拿出来,再次指导他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这下他们表示明白了。令人欣喜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任期内,这两名小课代表做得非常出色,帮了我不少大忙。

  可是,也正是由于第一届课代表的工作太出色,结果导致一个月后的我非常纠结,第一届小课代表的培养工作刚刚初见成效,可是开学期我可是承诺他们一个月后要重新选举的呀!我不舍得了,我犹豫了,因为我担心第二届的小课代表不如第一届的做得好,也担心因为换届会打击第一届的课代表,从此他们就不再那样兴致勃勃,积极做事了。可是,一想到当我宣布每月选举一次课代表时,那么多闪亮的、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决定忍痛割爱,重新选举,自愿报名。当我把这个消息宣布出去的时候,全班一片欢呼,可是,除了第一任的两个得力小助手,我的心里也有些心疼他们。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大声说道:“新一届课代表选出来了,但是不代表上一届课代表的工作结束了,因为,你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们去完成,那就是——负责培训新一届的课代表!希望你们能把这项工作做好!”顿时,那两双黯然伤神的眼眸突然亮起来了,骄傲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那一刻,我心中的石头悄然落地。下课了,新一届课代表兴奋地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们要做什么?”我意味深长地笑了:“你们去找上一届课代表去吧!”转眼,他们已经弃我而去,围在老课代表的身边问长问短去了。

  一学期下来,1班2班的语文课代表分别换了三届,但是总归,每一届小干部的工作基本都能做到有条不紊。反过来,小干部的工作又促进了这些孩子们语文学*积极性的提升,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孩子们自己管自己,从另一个侧面又树立了老师的威信,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而我也更加坚信了一点,那就是小班干的培养,重在培养,而不是坐享其成,没有天生会当班干的学生。只要我们坚信这一点,我们的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的。

  有人说,爱情就像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紧,流的越快,握不住的沙,干脆扬了它。其实,学生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亦如我们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他越叛逆,与其这样,不如放手去爱他。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信任与尊重,给予他们足够自主的空间,也许他们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4

  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光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的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但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就应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我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5

  寒假期间,我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受到了极大的启迪。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讲述的都是他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引发读者不同的思考。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做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寥寥几句就把教育这个深奥的概念阐释出来,简单而易接受,是啊,教育就是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我深刻地感觉到我们要做幸福教师。

  幸福感从何而来,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快乐地活着,其实要真正地寻找幸福,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自己深刻地找寻了原因:主要看自己的心态,教师的幸福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康的心态。当我们走进教室时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个个美好的期待;从工作压力来看,让生佩服,让家长欣慰;从工资待遇来看,我们一点不比机关干部少;从社会地位来看,我们在社会上享受的别人赞许的目光……所有的这些有什么理由我们不幸福呢?

  我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称职吗?否也。静下心来教书,这几个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坚持再坚持。我缺的就是耐心,当我们面对孩子没有耐心时,不妨想想此时面对你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什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不妨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用一颗慈爱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学生当成最真诚的朋友,我们面对孩子时就不能静下心来,容易冲动,主要取决于心态,我们把学生看作“花仙子”,学生就会无忧无虑地生活学*,自己也会生活在快乐的境界里,反之把学生看作“仙人掌”,我们也会生活在恐怖的境界里,所以教师的心态,完全掌控于学生的心态,要用自己的爱,感化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要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在教学上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新形式下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死教课本的知识了,而是要求教师对于各学科知识的掌握都要做到胸有成竹,把教材灵活化、系统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探索新的知识,做学生心目中的“超人”。

  每个学生都是开心快乐的,我们只有找到幸福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再调皮的学生他也会被老师的爱感化的,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改革,教师应该拥有很多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何去面临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必须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备好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和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多读几本好书,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让我们大家齐勉之!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6

  *日捧书李希贵先生的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来芳香四溢,爱不释手,受益匪浅。

  先生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高二(2)班的体育委员刘振宇,从教室隔窗掷石头打下大片核桃,被副校长带到教导处,写检查,挖思想根源。并在大会上做检讨。但效果很失败,因为他*时是位挺好的学生,打核桃的事虽不能说是“闹着玩”,但肯定不是品质问题,让他到校会上检讨,是不是有些太过分、太伤他的自尊了?

  事过境迁,20多年过去了,那位打核桃的刘振宇当上了乡镇的党委**,有一天见了我,说:当年真是闹着玩的。

  他的话给我很大的触动。

  他们真的是闹着玩的。但我们的老师却总不肯跟孩子们“闹着玩”,我们有时实在是太“认真”了。我们总是把孩子视为**,站在**的立场上审视孩子类似“闹着玩”的错误,结果就是“上纲上线”,就是道德品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特别是对于特教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对听障孩子们更多的宽容。

  听障学生在与别人的交往上有很大的障碍,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与他们做朋友。

  如果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有耐心、有爱心,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拥有一颗爱心是很重要的,爱心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爱心,教师才会懂得怎样宽容学生。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要想让他们愉快地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或做人的准则,首先就得摆正你们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发问;允许学生对老师提意见等,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这样增进了我对学生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教学,更好地让他们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

  对于学生中随时出现的一些小错误,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的同时,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宽容”不是姑息、迁就、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犯错误学生的理解、尊重。从时间上、场合上、态度上、条件上、认识上宽容学生,让学生有时间、有过程地认识错误,并给他们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要做到宽容:一是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分析,不要凭主观臆断或一面之词去下结论;二是要热心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行为,正面引导,从鼓励的角度去教育学生,使学生能正视存在的问题,鼓起勇气去克服它;三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有机会申辩,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他们应该可以撑起自己的伞,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7

  教育到底是什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我好像找到了答案。李希贵老师用他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书中诠释了教育的精髓。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而是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教育故事,展示着他那鲜活的教育理念。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李希贵老师从自身失败的案例中得出“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的结论,只有从碎片化的生活细节,不断沉淀、累加,最终形成所谓的教育。书中提到“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让别人来管的人”。我们的教育不是约束,更不管制,而是要着重培养学生们的自律意识,让意识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惯。从而才能深刻认识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种一种*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一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中心,才是自己的主宰。

  “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同龄的伙伴互相影响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人生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那种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年轻人开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来说,这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用长者的人格、智慧和胸襟,去欣赏和尊重,从而引领年轻人的人生之旅,不正是我们*时所说的言传与身教吗?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同我们一样,同样需要欣赏和尊重。如果时机不对、方式不当,就算费尽口舌,说的再有道理,也只会事倍功半。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地呼吸。”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而不是告诉学生真理,那么,他们必然会有与众不同的兴趣,只有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奔跑,“鞋子”合脚了,速度肯定慢不了,我们又何愁学生前面不会是一片自由而又广阔的天空呢!

  教育贵在坚持,为了孩子的成长,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需以身作则,用我们的人格,我们的人生智慧,我们宽阔的胸襟,来引领我们的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用李希贵老师所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这一篇感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8

  **是我高三时的语文教师,我则是老师的科代表。作为李老师教育改革的受惠者、拥护者和实践者,我有许多话要说,却无从下笔。当我读完李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之后,感慨万千,高密四中时的那一段经历又历历在目。现在仅以我再读书时写下的一些感想整理出来,作为对李老师的感激和对目前教育现状的思考。

  1、教育首先是事业,然后才是谋生的职业。如果仅仅把教育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那么教材、课堂、备课作业、学生等等自然就成为我们挣钱的工具。心中没有对教育的崇高敬意,在教学中就很难奉献出一片爱心,教育就很难成功。人通过一份职业养家糊口,生存在世上;通过一份事业成就自我,生活在世上。

  2、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时,爱心也就随之而来;当学生把你当作自己之心的朋友时,教育也就成功了。

  3、真正的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学生拉开了教育的序幕,爱是教育的开端,学生自我成长是教育的过程,人人成才是教育的高潮,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教育完美的结局。

  4、学校的主人是老师和全体学生,领导则是公仆。尊重老师,才能使老师迸发出干劲;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5、大雪无痕,教育无迹。教育给人带来的是知识是思想,更是灵魂的洗礼。高密四中留给我的则是"永不屈服"的精神。

  6、你因为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向学生道歉了吗?勇敢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来折服学生比用"师道尊严"的古训来压服学生更强百倍。

  7、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孩子完美的心灵,而不是向孩子灌输无用的知识。对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慎重处理,否则,一不小心,我们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自尊心,还有他的前途,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8、希望每一位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考虑一下孩子的前途和未来,我们更应该向学生传授学*的理念和处世的方法。一切的教育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动力入手,因为动力是学生自我成长和完善的源泉。

  9、管理学生应该敞开心扉。用心灵来感动心灵,远比约束一群思想各异的孩子容易。

  10、对与初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妨相信他的辩解,给他一次蒙混过关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爱护心灵,而不是惩罚错误。

  11、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用来约束学生不犯错误的,而不是用来惩罚犯错误的学生的。但当学生真的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时,我们就需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犯错误?我们当老师的有错在哪里?

  12、竞争才是成功管理的第一要务,但竞争必须是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如果出现了无序的恶性竞争,那么你的管理是失败的。

  13、校长管理的最高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以母校为荣,让每一位教师都以校为家。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9

  捧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能找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畅读,实乃让人无比惬意之事。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而在阅读此书时,李老师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为我答疑解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惯。

  在全书中,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注重阅读

  书是时代前进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把人的一生分为学*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党的***提倡全民学*、建设终身学*的学*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来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学*方式和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曾经拥有的较为丰富的知识,已经难以面对现代的学生了,教材及参考书籍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单一讲课、灌输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改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每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提高地自己的业务水*和工作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关注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教育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信仰和幸福负责。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1、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

  以前,有的老师都认为只要搞好学*,再"厉害"一点学生也会谅解。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逆反。因此,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民族的明天准备素质的教育。要让孩子一生能够持续地学*,能够有尊严、高质量地生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一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2、评价不但要换方法,更要换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地面对得意忘形的孩子,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在这一方面,我们原来的班级也搞过类似的尝试--"我能行!",但十分惭愧,效果不佳,回想起来,关键原因是我的工作浮于表面,没有落实好,没有联系实际。

  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变堵截反对为提倡诱导

  只要你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我们的工作*惯于站在**的立场上,从**的视角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设定展目标,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孩子接受--犹如预先做好了模子,不管学生的体形。身高统统塞到这个模子里,结果必然是要么铸造出畸形的人格;要么铸造出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要么伤害学生的心灵,形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

  4、让孩子们喜欢学*

  ①归还学生思维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对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哪一个过程应该放给学生去思考。

  ②把认知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应该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

  ③让知识既是目的,更应该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生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我们能否把运用知识、方法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工具,作为衡量我们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依据?

  三、学会思考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在实际校园里,我们有的是一些虽然年轻,但已经暂露头角的老师,有的老师还是教育界的专家,所教的学生有多少都已经上了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大学,学生是发展了,成功了,但是教师自身却没有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我们老师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更成熟。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进步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它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优选【十】篇(扩展3)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优选【5】份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1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我们需要不停的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需要阅读这样的名著。此书给我心灵造成了很大的震撼,同时给自己带来了思考,本书里面蕴含了很多教育哲理。

  、对待学生要有大爱——宽容

  书中,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这是多么深邃的思想呀,这又是多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啊。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而可爱的,却又是十分的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滚落而破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学*的快乐,让他们发自内心爱上学*,那我们的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养成自治的能力

  “斯宾塞在《教育论》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而现在,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规矩在约束着孩子们,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希望更多的孩子是象只温顺的小猫。而“让教育从细节入手”,不是为了约束学生,管制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学生将良好的行为养成一种*惯,成为一种品质和素养。

  三、教师需要不断的学*

  通过李老师由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向我们揭示了: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不能停止学*。这本书,不仅为我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注入了时代鲜活的春水,而且他对教育的激情、痴情也点燃了我对教育不懈探究的向上的火炬。工作却又是另一个新课程的开始,需要学*的更多更广泛。今天读了体会了李老师这句话,更清楚了学无止尽的道理。

  四、教育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

  李老师在书中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教育历程,展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我们教育过程中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如何把这些事情做好,成为学生成长的*台。我已在这个*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八个年头,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好象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今后的漫漫长路。教会了要把教育工作当做教育事业来对待,要不断的学*,做一个智慧的教师,同时要把小事做好。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2

  *日捧书李希贵先生的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来芳香四溢,爱不释手,受益匪浅。

  先生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高二(2)班的体育委员刘振宇,从教室隔窗掷石头打下大片核桃,被副校长带到教导处,写检查,挖思想根源。并在大会上做检讨。但效果很失败,因为他*时是位挺好的学生,打核桃的事虽不能说是“闹着玩”,但肯定不是品质问题,让他到校会上检讨,是不是有些太过分、太伤他的自尊了?

  事过境迁,20多年过去了,那位打核桃的刘振宇当上了乡镇的党委**,有一天见了我,说:当年真是闹着玩的。

  他的话给我很大的触动。

  他们真的是闹着玩的。但我们的老师却总不肯跟孩子们“闹着玩”,我们有时实在是太“认真”了。我们总是把孩子视为**,站在**的立场上审视孩子类似“闹着玩”的错误,结果就是“上纲上线”,就是道德品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特别是对于特教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对听障孩子们更多的宽容。

  听障学生在与别人的交往上有很大的障碍,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与他们做朋友。

  如果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有耐心、有爱心,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拥有一颗爱心是很重要的,爱心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爱心,教师才会懂得怎样宽容学生。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要想让他们愉快地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或做人的准则,首先就得摆正你们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发问;允许学生对老师提意见等,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这样增进了我对学生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教学,更好地让他们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

  对于学生中随时出现的一些小错误,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的同时,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宽容”不是姑息、迁就、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犯错误学生的理解、尊重。从时间上、场合上、态度上、条件上、认识上宽容学生,让学生有时间、有过程地认识错误,并给他们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要做到宽容:一是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分析,不要凭主观臆断或一面之词去下结论;二是要热心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行为,正面引导,从鼓励的角度去教育学生,使学生能正视存在的问题,鼓起勇气去克服它;三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有机会申辩,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他们应该可以撑起自己的伞,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3

  读完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薄薄的小人书本身其实并没有带给孩子多少东西,它出现在一个孩子单调而贫乏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一个年轻生命深处潜在的探究新知的欲望,把一个少年阅读文字的兴趣,充分地点燃和释放出来了,可以说阅读儿童书籍,是孩子人生真正学*生活的开始。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理发育是一样的,对“营养”的需求也是分阶段的。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该读特定的名家名著,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欲望,而且难以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读什么样的书,这应当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则。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的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那么,你就不能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但你却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早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

  *凡之人,做不*凡之事,打破常规,成为常态。

  一般情况下,大家喜欢经营自己的职业,特别是级别、待遇、房子、车子等,我却经常忘掉这些,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刷新自己,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给自己制定一些不可思议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实现它,自己给自己一些惊喜。我把它看作是人生的自我奖赏。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谋其政”而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出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打不了多少粮食,却往往给你意外的收获。

  不断的学*之中,越发现自己学问的浅薄,知识的粗疏。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把工作与休息区分分明,而我却经常把它们混在一起,把劳动当休息,把学*当休息,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休息。把上课当成一种学*,不断地学*,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凡的工作,不*凡的事业。

  *凡的生活,不*凡的人生。

  现实世界的一个小我,心灵世界的一个大我。改变世界,从改变自我开始,向李希贵同志学*!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4

  寒假期间,我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受到了极大的启迪。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讲述的都是他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引发读者不同的思考。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做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寥寥几句就把教育这个深奥的概念阐释出来,简单而易接受,是啊,教育就是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我深刻地感觉到我们要做幸福教师。

  幸福感从何而来,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快乐地活着,其实要真正地寻找幸福,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自己深刻地找寻了原因:主要看自己的心态,教师的幸福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康的心态。当我们走进教室时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个个美好的期待;从工作压力来看,让生佩服,让家长欣慰;从工资待遇来看,我们一点不比机关干部少;从社会地位来看,我们在社会上享受的别人赞许的目光……所有的这些有什么理由我们不幸福呢?

  我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称职吗?否也。静下心来教书,这几个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坚持再坚持。我缺的就是耐心,当我们面对孩子没有耐心时,不妨想想此时面对你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什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不妨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用一颗慈爱的心去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学生当成最真诚的朋友,我们面对孩子时就不能静下心来,容易冲动,主要取决于心态,我们把学生看作“花仙子”,学生就会无忧无虑地生活学*,自己也会生活在快乐的境界里,反之把学生看作“仙人掌”,我们也会生活在恐怖的境界里,所以教师的心态,完全掌控于学生的心态,要用自己的爱,感化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要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在教学上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新形式下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死教课本的知识了,而是要求教师对于各学科知识的掌握都要做到胸有成竹,把教材灵活化、系统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探索新的知识,做学生心目中的“超人”。

  每个学生都是开心快乐的,我们只有找到幸福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再调皮的学生他也会被老师的爱感化的,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改革,教师应该拥有很多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何去面临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必须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备好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和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多读几本好书,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让我们大家齐勉之!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5

  **是我高三时的语文教师,我则是老师的科代表。作为李老师教育改革的受惠者、拥护者和实践者,我有许多话要说,却无从下笔。当我读完李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之后,感慨万千,高密四中时的那一段经历又历历在目。现在仅以我再读书时写下的一些感想整理出来,作为对李老师的感激和对目前教育现状的思考。

  1、教育首先是事业,然后才是谋生的职业。如果仅仅把教育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那么教材、课堂、备课作业、学生等等自然就成为我们挣钱的工具。心中没有对教育的崇高敬意,在教学中就很难奉献出一片爱心,教育就很难成功。人通过一份职业养家糊口,生存在世上;通过一份事业成就自我,生活在世上。

  2、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时,爱心也就随之而来;当学生把你当作自己之心的朋友时,教育也就成功了。

  3、真正的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学生拉开了教育的序幕,爱是教育的开端,学生自我成长是教育的过程,人人成才是教育的高潮,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教育完美的结局。

  4、学校的主人是老师和全体学生,领导则是公仆。尊重老师,才能使老师迸发出干劲;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5、大雪无痕,教育无迹。教育给人带来的是知识是思想,更是灵魂的洗礼。高密四中留给我的则是"永不屈服"的精神。

  6、你因为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向学生道歉了吗?勇敢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来折服学生比用"师道尊严"的古训来压服学生更强百倍。

  7、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孩子完美的心灵,而不是向孩子灌输无用的知识。对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慎重处理,否则,一不小心,我们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自尊心,还有他的前途,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8、希望每一位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考虑一下孩子的前途和未来,我们更应该向学生传授学*的理念和处世的方法。一切的教育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动力入手,因为动力是学生自我成长和完善的源泉。

  9、管理学生应该敞开心扉。用心灵来感动心灵,远比约束一群思想各异的孩子容易。

  10、对与初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妨相信他的辩解,给他一次蒙混过关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爱护心灵,而不是惩罚错误。

  11、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用来约束学生不犯错误的,而不是用来惩罚犯错误的学生的。但当学生真的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时,我们就需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犯错误?我们当老师的有错在哪里?

  12、竞争才是成功管理的第一要务,但竞争必须是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如果出现了无序的恶性竞争,那么你的管理是失败的。

  13、校长管理的最高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以母校为荣,让每一位教师都以校为家。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优选【十】篇(扩展4)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3篇

  初读这本书时,油然而生的是心灵的一次次震撼和感动。再次沉浸其中,给我带来的则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奋斗的欲望。 真的,就如李希贵老师在书中提及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后的切实感受:“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我真的感到‘眼前一亮’。苏霍姆林斯基像一位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娓娓叙来,你丝毫觉察不出一位教育家的居高临下,他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的事情,讲了许多令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那时我的感觉,犹如置身雾气弥漫的原野,找不到路径,看不清方向,忽然间,云开日出,阳光明媚,我这才惊喜的发现了虽和自己*在咫尺,而先前却视而不见的真实的教育风景……我终于为自己的漫漫教育旅途找到了一位真正的引领者。”

  这也正是我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的真实内心写照啊!文章语言朴实真切,道理深入浅出。李希贵老师将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和个人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读罢让人感叹不已。在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为四十岁作准备!”这是李希贵老师在介绍高密一中的时候提到的该校校训。“为四十岁作准备!”心中豁然一亮,同时又萌生一种紧迫感——越来越接*四十岁了,我准备好了吗?列宁说:“四十岁以前的面容归上帝负责,四十岁以后的面容归自己负责。”—联想到由于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工作后又总是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导致文化底蕴欠缺,教学业务不够扎实而带来的无穷遗憾。此时,每每沉浸于书中,就犹如置身于生命的林子,震撼与感动,激情与希望时时涌上心头。

  通过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读书对一位老师的个人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李希贵老师告诉我们:“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他感慨道:“我真正的学*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与教育名师相比,我们比较多的只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思想、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

  可每当动起笔来,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常常会很苦恼。后来静心细想,这文字吐纳的过程也应该是文笔漫长的、艰苦的修炼过程吧!重要的是:我在成长,我在写,我的文字印刻着我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定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命形态,找到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书中,李老师以他最为*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案例中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折射出他教育无痕的艺术魅力。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犯错,他没有用**的是非观念判断学生,也没有用道德的标尺衡量学生。而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宽容的心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正了错误。他告诉我们: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教育案例,那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向来喜欢男孩子打扮,下课也都是和男孩子一起玩。性格外向,但报复心很强,谁要是得罪了她,她就会千方百计的找机会报复一下,或语言打击别人,或向老师打小报告。在我发现这个现象后,意识到这个孩子可能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于是找到孩子的家长,原来她的父母四十多岁才晚年得女,对她自是溺爱异常。家族里的兄弟都宠着她,不但带着她疯玩,而且极度偏爱,慢慢地就造就了她男孩子般好强顽皮而又霸道的性格。家长还告诉我,上了幼儿园后,因为她个头瘦小,父母怕她被人欺负,就告诉她:“别人要打你,你就打她。”可是现在每天放学,总有几个家长向他们告状:“你们家孩子欺负人。”搞的他们现在都不敢接孩子了。

  看来,问题就出在 “不能被人欺负,别人要是打你,你也打他”这样的一句话上。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态度。一方面是宠爱、溺爱、“不能被欺负”,导致孩子与人相处,形成不吃亏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性别认同问题,社会对女孩子的要求是温柔、善良,对男孩子的要求是勇敢、坚强。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点偏向于男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也自然而然的向这个方向发展。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采取了相应对策:参加小组活动,让她多和班里表现出色的女孩子一组,互帮互助,从她们身上多发现优点,老师也相机的表扬这些孩子,无形中给她树立榜样。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在表扬的同时,再给她提一些小小的建议,这样她就很乐意的接受了。

  另外,告诉她的父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从自己的言行上影响孩子,爱和管要分清。经过大半学期的努力,她的言行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天竟然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上学了,我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由此,我不由得感悟到:我们对教育不仅要付出满腔的挚爱,还更应以理性、期待的目光关注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就一定会看到一朵朵花儿次第开放的美丽风景。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这是李希贵老师引领我们以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解剖成功的内涵,加深对成功的理解。是的,当我们在工作中的某个阶段取得些许进步或成功时,往往心情是那么的愉悦,甚至有些陶醉。很少冷静的思考不足之处,而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就隐藏着无形的危机。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将会给自己每一个新的起点前,作一个善意的提醒,让前行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其实这也是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最佳路径呀!

  “管理,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尝试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式。记得我刚到一所农村小学支教不久,看到每次收上来的作业,大都是脏乱的页面,屡次三番的要求学生书写要认真,页面要保持干净。可收效甚微,心情很恼火。究其原因,大多数低年级孩子课间喜欢玩拍纸牌游戏,玩的那个尽兴呀,等一上课再看看他们的小手,都已经是脏兮兮的了。找到了原因,就要想对策。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如何把规定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一次检查家庭作业后,我拿出手工做的小礼物,对孩子们说:“我要把这个小礼物送给郭子叶,我呀最喜欢郭子叶的手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看着孩子们满脸的疑惑,我叫郭子叶走到讲台前,举起她的手,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郭子叶的手最干净,最漂亮,所以每次写作业也最干净、最认真!这就叫‘字如其人’”。此时,我把小礼物放到了郭子叶的手里。看到班里学生脸上都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我趁热打铁:“其实,我们班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美丽的手,我要看看谁最聪明,让我在批改下次作业中,仿佛看到你干净漂亮的手”。从那以后,上课之前,孩子们都争着到水池前洗手,脏乱差的作业在我们班逐渐消失了。此时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发自生命自觉地*惯,教育管理才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块巨大的教育磁石,深深吸引着教育战线上的你我他,它给我们的身心注入一股股新生的力量,我们也必将传递着力量,和着行动的步伐一起走向“自由呼吸”的教育明天!

  01、心中有人 眼中有爱

  今天下午我把李希贵校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从57页读至106页,在这其中我有了一番感悟,现将所读所思一一道来。

  1995年7月5日,李校长新任高密一中校长。在他上任的第一周便连降了两天大雨。由于学校地势落差大,校园北边地势低,排水系统也不完善,处在北边的食堂深受影响,一到下雨天,就会形成一个最深处*一米的大水湾。学生打饭时,纷纷卷起裤腿蹚水进食堂。这一道风景线,苦煞了李校长。他找炊事班的班长,又找管理生活的老师,听他们的言辞好像都没有办法解决。于是,李校长把他们都召集起来开会,同他们一起算了两笔账。

  第一笔账:一顿饭过“河”的人次。如果把饭提前运到“河”对岸,只要十个人过“河”就可以了,而按原来的过“河”方式,就有一千多人涉水过“河”。

  第二笔账:湿掉裤子的数量。一次降水,是只湿我们炊事班人员的十条裤子,还是让全校一千多条裤子全湿掉?

  李校长的这个会,在我看来,他涵有两层含义。从表层来看,他是向大家传达在自然灾害下,我们的损失怎样降至最低。他在教会大家用经济学的头脑分析效益与损失。当然,这两笔账的思路想通了,事情也就看明白了。从深层来看,他心中有人,有老师有学生。也从侧面看出他有一颗仁心,这颗仁心使他不忍看到老师和学生为了吃顿饭使裤子湿漉漉的去上课,他能体会到那种难受。他看得更高,他的境界更远。李校长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把周遭的世界,变得靓丽可寻,暖意融融。

  就这样,经他的点拨与开发,学校的工作者们顺利地站在了以“学生在我心中”为主题来思考工作的着眼点。我们提倡适合学生的教育,不就应该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着眼点吗?我看李校长做的就很好。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令我感动及尊敬的白沙中学。恰好我们学校与李校长笔下的四中有着意外的相似。每逢暑假,也是夏季降水量比较多的季节,我们白沙中学的校园里低外高,所以,我们的主干道以及左右两边道路的积水不易排出。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和后勤老师们在开学前两周就着手动工清理雨水、污水、电线、电缆等工作,为我们顺利开学创造了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当然,这都是他们竭尽全力努力付出换来的。而今我脑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再现出我们白沙中学的老师们在正能量群里为他们无私的付出纷纷点赞、深受感动的画面。

  学校站在方便教职工和学生生活、学*的角度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本身就体现着为公、为善、为人的光芒,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怎能不愉快!怎会不幸福!

  02、放开孩子的手和脚吧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这句话是李希贵校长在《无事可做的班主任》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同时,我也看到在他后面三篇文章中也印证了这句话是十足的正确。

  在没有家长与老师的约束下,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尊重,更是信任。比如艺术节全权交给孩子组织策划与举办、无人监考、足球俱乐部、李大为的“意外收获”,全程都没有老师的引领、插足与帮助,孩子们淋漓尽致地得到了身与心与脑的锻炼,他们收获失败与挫折,他们也收获坚强与无畏;他们收获自信与信任,他们也收获新奇与活力。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更新的机会、我们也应该给他们成长的*台。让他们自己去领略生长中的阳光与雾霾、风沙与雨雪、电闪与雷鸣,个中的成与败、兴与哀、喜与怒,一遍遍去体验去承受去打磨,然后一次次去总结去完善去丰盈自己。

  我为什么会有这般触动?首先缘起我的儿子一森。他在一岁七个月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套牙具,刚开始我和岳刚教他怎么刷牙,他那时候能听懂我们说的话,模仿得很好,自己刷。可在一旁的我就是担心他不会刷,于是我从他手里夺了过来,说:“妈妈帮你刷。”可一森立马就回驳我说:“不!我刷!”后来,慢慢我放手,他果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再后来上厕所提裤子、退裤子、吃饭、修理玩具,也都是一副自信的架势——“我弄”!直到现在,我若插手帮他干什么的话,他会反过来问我说:“不是我弄吗?”“给你说了我弄,你还弄!”每每听到被儿子训斥的话,我心里竟可笑地喜滋滋甜滋滋。

  从一森他乐于尝试自己做事情,做完以后还要再夸一夸自己做的如何,我知道他体验到的是自信。一个内心充满自信的孩子,对生活也一定充满了向往。

  其实,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学生是一样的道理一样的路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在自由与尊重的大天地里,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绽放自己!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留下什么?学校教育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教育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教育人”无言以对……

  最*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和地级市教育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子,也是老师的**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教育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教育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教育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优选【十】篇(扩展5)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6篇

  李希贵老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李校长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中谈到:我真正的学*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

  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读此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 在书中,李希贵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学线、教育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轮美奂。”不要再用单一的学*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责任。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部分曾经谈到:我真正的学*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越是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搭建得更结实,更长远。作为一名教师,除课本、教学用书和练*册外,更应该博览群书,心中没有渊博的知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人著作,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吸。

  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最后,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再次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翻开来,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如同读小说般欲罢不能的感觉。读罢,不仅想:一本教育类的书籍,何以有此魅力?在我看来,书中最吸引人的,应该是发生在李希贵身上的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李希贵的教育魅力之一在于他把教育中最常见的也最棘手的问题推到我们的面前,然后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些问题变成了精彩。读一个个案例,就像在品一场场思想的大餐、一次次精神的美味,不断让你进入一方新的天地,产生一种新的期待。细细品之,书中所包含的思想便会化为丰富的营养,深入心灵,引你深思。阅读中,你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和审视——思考自己,审视自己,思考教育,审视教育,并且会逐步内化为一种行动的力量——向着“以人为本”的教育靠*。因此,掩卷之余,我想说,这是一本既适合一线教师阅读,更值得管理者细细品味的好书。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走进《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也就走进了李希贵。在我的眼中,李希贵的精彩,不是因为他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也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头顶上罩满了光环的教育名家,而是因为他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强迫式地让你认同或执行,而是以自己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你,让你不由得感动和佩服。李希贵的魅力在于他的探索和实践,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位智慧的教育行者行走历程的最生动诠释。随着阅读的深入,深深的敬意也油然而生,李希贵堪称当代一位真正的教育大家!

  是否能称得上教育家,我想最重要的莫过于他是否有主见的思想,是否有开阔的眼界。而李希贵的可贵之处是他不仅仅拥有这两点,相对于某些只有理论研究而无实践教育的教育专家而言,他更有独属于专家的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作为教师,作为校长,作为局长,他一路走来的锐意改革,大胆探索,他充满教育智慧的教育行走历程,在我们面前编织出了一道别样的教育风景。

  非常欣赏肖川教授的观点,他说:“眼界决定境界,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活。”对于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李希贵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一切制度必须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脱离人文关怀的制度只能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

  我想,也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为做一切工作的核心和支撑点,李希贵才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不论作为一个校长还是局长;不论是对待学生,还是老师,他都怀有一种尊重,一种对所有人的都是生命的个体*等视之的尊重。他所有的改革,也无不是被这一根线所贯穿着的。他的改革,是改“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为“**人”的。所以他在高中这个无人敢涉及的“雷区”,带着镣铐舞蹈,也同样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对他所言:“素质教育真正搞好了,没有理由不成功!”

  阅读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李希贵一次次的大胆创新和改革。改革就意味着风险,意味着随时就会有失败的危险。所以,打破旧有的模式,创建全新的格局,若非有超出常人的胆识和魅力,绝对不敢为之。而李希贵却一路敲着改革的鼓点,踏出了一串串精彩的足印,堪称为智慧的教育行者。

  做为教育工作者,无论你是哪种角色,有一种努力可以相同——我们奋斗,是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闲暇之余,虔诚地拜读了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我钦佩于李老师对教育改革的魄力与智慧,也钦佩于他对教育的深层次的独到见解。掩卷沉思,李老师的一句话一直在脑海中呈现,“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是啊!没有爱,哪有教育。

  正因为有爱,才会“教育,应该从*等开始”;才会“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才会“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因为有爱,才会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给予信任与尊重,才能让老师和学生都真正拥有能够“自由呼吸”的教育。

  如今的教育最大软肋就是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对人格的尊重,以及对错误的宽容。面对一个个鲜活而充满朝气的生命个体,我们教育者应该更多的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而非自己的功成名就!

  爱的教育是宽容与尊重。把孩子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保护他们的自信心,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让他们感受到学*的快乐,让他们发自内心爱上学*,教育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的教育是赏识与激励。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而教育的责任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都渴望得到阳光。教育应该多些赏识与激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首先要有爱,更要像李希贵老师一样会爱,才能奏响爱的旋律,教育才能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最*,我有幸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原以为不过是一个教育者为自己立传罢了,其实不是,书刚刚翻开几页就被李老师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而深深感动了。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故事,展示鲜活的教育理念。就像书的一开始李希贵老师就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讲到“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同龄的伙伴互相影响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人生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那种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年轻人开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来说,这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我感悟尤为深刻,李老师说用长者的人格、智慧、胸襟、欣赏和尊重去引领年轻人的人生之旅,不正是我们*时所说的言传与身教吗?由此,我想到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表现。许多家长和老师为了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费尽口舌,但由于自己言与行不一致,结果事倍功半。

  比如,我们教师*日教育孩子升**时要行队礼和注目礼,而我们个别老师做到了吗?三个两个在那讲话,这让学生怎能做到?再比如我们教师天天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卫生,见到果皮纸屑要弯腰捡起,而我们老师见到主动拾起了吗?或者让学生捡起,甚至有些老师视而不见,着无形间就给个别学生留下了钻空子的余地。“老师见到废纸都不捡,我也不捡。”试想,如果老师都能够以身作则,或许不需要费太多的口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觉得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你在这张白纸上涂上什么颜色,便是什么颜色。可以说他们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模仿家长、教师言行的过程。其实,你的一言一行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需以身作则,用我们的人格,我们的人生智慧,我们宽阔的胸襟,来引领我们的学生及自己的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尊重选择与张扬个性”章节中,李希贵老师这样写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当读完这段话后,我将教室中的“写字专栏”换为了“我有情我就抒”大专栏,。自从这一专栏开设后,学生的积极性空间高涨,精神面貌随之焕然一新。就这样,教室里的一块墙壁,成了学生书写个性的场所,成为他们展现灵性的阵地,成为回说话的教育资源了。我们要妥善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情感得以展现,就像李希贵老师所说的那样,“尊重选择恰恰使选择者发出强烈的内在的责任感,使之真正清楚学*是自己的事情,这样他才能不断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那我们何不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他们的个性呢?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新课程背景下奉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书中把自己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提供给读者。读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对教育的真诚,真挚,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所感动。

  "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这是老师对" 管理" 一词的诠释。作文一名小学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面队的是一群没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这些孩子们对世事似懂非懂的时候,因此,在我们进行班级管理时,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其实,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大班级管理中来,让他们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会使我们的教育和管理事半功倍。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管理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书中,李校长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们,学生语文的学*,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他是通过" 语文实验室计划" 和" 自修楼里自主学*" 来实现上述目标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学生对学*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显著提高,最主要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铺下了坚实的地基,让学生永远站在高处统领全局而立于不败之地。

  李校长讲的是高中,小学同样适应。让孩子广泛地阅读,在他们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里,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对世事的评判和积淀。苏霍姆林斯基说:"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读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我心灵的震撼非常强烈。作为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我们谁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而且这种事情总让我们左右为难: 如果揪出" 小偷" 无疑可以在班级中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但是这样做又担心会伤害孩子以及家长的自尊心,况且很多孩子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意识到" 偷" 的严重性; 任其不管又没办法对失者交待,更怕在班级中形成不良的风气。

  孩子是单纯,稚嫩,有着独特人格的群体,他们需要关心,呵护,帮助,更需要尊重。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尊重学生,对学生的过错不要妄加责骂,挖苦,嘲讽,而应宽容,理解,呵护学生。老师的话语应是催人奋进,激发向上的,如同和风细雨,春日阳光般地撒在学生的心田里。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享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优选【十】篇(扩展6)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捧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一阵春风扑面而来,能找到这样一本亦师亦友的原生态教育书籍畅读,实乃让人无比惬意之事。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而在阅读此书时,李老师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为我答疑解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以时间为序,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从乡村中学普通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中学校长、县级市的教委主任、地级市教育局局长,最后成为当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诠释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为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打造教育强市等等,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读书学*、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他的成功应该源于他对教育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经成为*惯。

  在全书中,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那点滴心语,可谓画龙点睛。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注重阅读

  书是时代前进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把人的一生分为学*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党的*提倡全民学*、建设终身学*的学*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来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学*方式和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曾经拥有的较为丰富的知识,已经难以面对现代的学生了,教材及参考书籍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单一讲课、灌输更不能适应当前的教改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每位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提高地自己的业务水*和工作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关注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教育工作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信仰和幸福负责。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1、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

  以前,有的老师都认为只要搞好学*,再"厉害"一点学生也会谅解。但学生对老师的"好心""苦心"并不买账。在老实听话的背后,隐藏的是怨愤和逆反。因此,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民族的明天准备素质的教育。要让孩子一生能够持续地学*,能够有尊严、高质量地生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一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2、评价不但要换方法,更要换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过人的长处,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最好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地面对得意忘形的孩子,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不能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失败去做工作,应当把预期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能行"!在这一方面,我们原来的班级也搞过类似的尝试--"我能行!",但十分惭愧,效果不佳,回想起来,关键原因是我的工作浮于表面,没有落实好,没有联系实际。

  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变堵截反对为提倡诱导

  只要你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眼里的世界不一样,你就能学会理解孩子。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我们的工作*惯于站在**的立场上,从**的视角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设定展目标,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孩子接受--犹如预先做好了模子,不管学生的体形。身高统统塞到这个模子里,结果必然是要么铸造出畸形的人格;要么铸造出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要么伤害学生的心灵,形成终生难以弥合的伤痕。

  4、让孩子们喜欢学*

  ①归还学生思维

  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对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哪一个过程应该放给学生去思考。

  ②把认知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应该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

  ③让知识既是目的,更应该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生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我们能否把运用知识、方法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工具,作为衡量我们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依据?

  三、学会思考

  李老师又说:“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他讲到,我们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再推想50岁、40岁直到今天。他特别举到了一个鲜活的事例。那就是央视名主持人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到国外进修去了。今天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靠得是自身修养,从战略的角度讲,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杨澜的忙。

  在实际校园里,我们有的是一些虽然年轻,但已经暂露头角的老师,有的老师还是教育界的专家,所教的学生有多少都已经上了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大学,学生是发展了,成功了,但是教师自身却没有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进行“终点思考”。就像在生命的旅途中那样,迟迟不发,或者是出发之后又犹豫不决,瞪眼看着时机与自己交臂而过。这也验证了一句哲理: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我们今天的教师,如果我们每天埋头于烦琐的工作,缺乏主动学*、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们抑或就是一个*庸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教育家。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缺乏“终点思考”。

  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懂得:我们老师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更成熟。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地引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进步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它让我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我在读书实践中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也尝试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会继续为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现在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光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的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但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前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就应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光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我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教育到底是什么,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我好像找到了答案。李希贵老师用他那博大的胸怀、深邃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书中诠释了教育的精髓。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而是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教育故事,展示着他那鲜活的教育理念。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李希贵老师从自身失败的案例中得出“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的结论,只有从碎片化的生活细节,不断沉淀、累加,最终形成所谓的教育。书中提到“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让别人来管的人”。我们的教育不是约束,更不管制,而是要着重培养学生们的自律意识,让意识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惯。从而才能深刻认识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种一种*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一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中心,才是自己的主宰。

  “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同龄的伙伴互相影响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长者,用他们的人格、用他们的人生智慧、用他们宽阔的胸襟、用他们那种对后生真诚的欣赏和尊重,来引领年轻人开始漫漫的人生之旅。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来说,这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用长者的人格、智慧和胸襟,去欣赏和尊重,从而引领年轻人的人生之旅,不正是我们*时所说的言传与身教吗?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同我们一样,同样需要欣赏和尊重。如果时机不对、方式不当,就算费尽口舌,说的再有道理,也只会事倍功半。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地呼吸。”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而不是告诉学生真理,那么,他们必然会有与众不同的兴趣,只有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奔跑,“鞋子”合脚了,速度肯定慢不了,我们又何愁学生前面不会是一片自由而又广阔的天空呢!

  教育贵在坚持,为了孩子的成长,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需以身作则,用我们的人格,我们的人生智慧,我们宽阔的胸襟,来引领我们的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用李希贵老师所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这一篇感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读完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

  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薄薄的小人书本身其实并没有带给孩子多少东西,它出现在一个孩子单调而贫乏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一个年轻生命深处潜在的探究新知的欲望,把一个少年阅读文字的兴趣,充分地点燃和释放出来了,可以说阅读儿童书籍,是孩子人生真正学*生活的开始。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理发育是一样的,对“营养”的需求也是分阶段的。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该读特定的名家名著,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欲望,而且难以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读什么样的书,这应当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原则。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的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那么,你就不能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但你却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早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

  *凡之人,做不*凡之事,打破常规,成为常态。

  一般情况下,大家喜欢经营自己的职业,特别是级别、待遇、房子、车子等,我却经常忘掉这些,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刷新自己,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给自己制定一些不可思议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实现它,自己给自己一些惊喜。我把它看作是人生的自我奖赏。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谋其政”而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出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打不了多少粮食,却往往给你意外的收获。

  不断的学*之中,越发现自己学问的浅薄,知识的粗疏。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把工作与休息区分分明,而我却经常把它们混在一起,把劳动当休息,把学*当休息,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休息。把上课当成一种学*,不断地学*,不断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凡的工作,不*凡的事业。

  *凡的生活,不*凡的人生。

  现实世界的一个小我,心灵世界的一个大我。改变世界,从改变自我开始,向李希贵同志学*!

  *日捧书李希贵先生的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来芳香四溢,爱不释手,受益匪浅。

  先生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高二(2)班的体育委员刘振宇,从教室隔窗掷石头打下大片核桃,被副校长带到教导处,写检查,挖思想根源。并在大会上做检讨。但效果很失败,因为他*时是位挺好的学生,打核桃的事虽不能说是“闹着玩”,但肯定不是品质问题,让他到校会上检讨,是不是有些太过分、太伤他的自尊了?

  事过境迁,20多年过去了,那位打核桃的刘振宇当上了乡镇的党委*,有一天见了我,说:当年真是闹着玩的。

  他的话给我很大的触动。

  他们真的是闹着玩的。但我们的老师却总不肯跟孩子们“闹着玩”,我们有时实在是太“认真”了。我们总是把孩子视为**,站在**的立场上审视孩子类似“闹着玩”的错误,结果就是“上纲上线”,就是道德品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特别是对于特教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对听障孩子们更多的宽容。

  听障学生在与别人的交往上有很大的障碍,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与他们做朋友。

  如果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有耐心、有爱心,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拥有一颗爱心是很重要的,爱心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爱心,教师才会懂得怎样宽容学生。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要想让他们愉快地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或做人的准则,首先就得摆正你们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发问;允许学生对老师提意见等,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这样增进了我对学生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教学,更好地让他们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