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2022-10-03 00:00:00 读书笔记,三国志

《三国志》读书笔记1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读书笔记2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三国志》读书笔记3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读书笔记4

  寒假中,我认真阅读了《三国志》这本书。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国历史最为准确的一部史书。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它把三国的主要历史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写的非常细腻。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与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作者描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略决策、成语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关,比如《隆中对》、《出师表》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了他的代名词。再如,对黄忠的描写也是如此,“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深得刘备和诸葛亮的.赞赏。

  书中还有很多细致的描写,如长坂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遥津的纵马一跃、五丈原的悲凉概叹,作者都已厚重的语言进行描写,震撼着我们内心的三国情怀。通过阅读这本《三国志》,使我更加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和杰出的人物。真是一书在手,神游三国,岂不快哉!

《三国志》读书笔记5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得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


《三国志》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国志》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三国志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三国志读书笔记1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朝历代之必然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写的是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

  东汉末年,皇帝接连昏庸无道。导致天下群雄并起,割据天下。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

  ——这是来自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对诸葛亮的客观评价!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官封丞相。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变而为无往不胜。实乃为一大忠臣,受刘备白帝城托孤,致死以统一中原还于旧都为己任,却天妒英才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一生真实的写照,《出师表》两篇正如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的赤胆忠心,你的神机妙算,历史更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枭雄,却被三国演义误导成为一个小人,实则不然。但我却认为他不仅不是一个小人反而应该是真英雄,真豪杰。其实在为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皇,“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曹操他在北方实行囤田对农业生产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曹操在文学方面亦有所作为,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之陨,也是无可奈何。但是他对历史的贡献确实不容忽视的。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在我看来,你结束了*北方*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北方人民得以安定,历史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君主——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得到了天下?尤如海市蜃楼,荣华富贵稍纵即逝,功名,名利,权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

三国志读书笔记2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著,详细描写黄巾起义(184年)到晋吞吴(280年)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本后人评价极高的名人纪传体史书。我这几天研读后深有感触。

  第一点,自然是《三国志》也就是史书和那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所记载的大不相同。说到底也就是史书和小说文学性的不同。史书尊重历史,就算是像陈寿这样“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历史准确才添加一些文学性的语言。而小说则会融入作者诸如“尊刘贬曹”这类个人的情感,加入历史上不存在的“连环计”,“苦肉计”来吸引读者。当然,我个人不是对小说或《三国演义》有偏见,毕竟完全照搬历史的古装电视剧很难获得高的收视率,只是希望读者在享受《三国演义》激动人心的故事时考虑一下它的真实性,而不是错误的理解“《三国演义》=三国历史”。

  写史书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就毫无意义。最让我触动的仍是武侯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坡”没有“火烧新野”,没有“舌战群儒”,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借东风”,没有“空城计”,没有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无一不晓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在刘备床前拒绝“取而代之”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出师表》前“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诸葛亮,但他认识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蜀汉写下104112个字的《诸葛氏集》二十四章的诸葛亮。失去光环,无比*凡,但正因*凡而无比伟大,日落黄昏的.蜀汉,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撑,这是何等的坚定与执着是他相信统一全国的一天终会到来。所以说我们这些远远没有面对真正的考验的青少年,在困难面前不应低头,而是要去坚决面对远方的挑战,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对礼仪的重视,曹睿一千兵马退回孙权精良水师的智慧,诸葛瞻为民造福的仁慈,马良舌战孙权时的勇气,一个一个《三国演义》上没有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

  三国离现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国志》也不敢说记载完全属实,但只要我能在书中有所体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含义把。

三国志读书笔记3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读书笔记4

  乐进,字文谦,阳*卫国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名将,属于曹操的嫡系。和典韦、许褚等人不同,乐进生得短小精悍,按现在的话讲,就是浓缩的全是精华。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乐进有如下记载:

  乐进的短小精悍,身材不高,但十分壮实魁梧,素有胆识,一直跟随曹操,可以说是曹操的嫡系。曹操起兵时,手下没有太多的兵马,乐进便回到自己所在的郡县,去招募了几千人跟随曹操。

  乐进跟着曹操攻击吕布、张绣、刘备等人,往往都冲锋陷阵在前,第一个突破敌人防线,成为曹操手中的一把利剑。简单讲就是打仗不要命,冲在最前面,且能力突出,每每能破敌在前,斩将夺旗于后。在小沛击败刘备之后,被封为讨寇校尉。

  建安五年,乐进在官渡,斩袁绍手下大将淳于琼,焚毁了乌巢的粮食,扰乱了袁绍的军心,为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立下大功。

  建安九年,乐进随曹操攻击袁谭、袁尚,在黎阳斩袁氏大将严敬,被拜为游击将军。随后乐进攻击黄巾军,*抚了乐安郡,并参与了邺城之战。追击袁谭到南皮,并率先攻入南皮城东门,拔得头功。袁谭败退后,乐进又率军穷追猛打,攻击雍奴,并大获全胜。

  建安十一年,曹操上表汉献帝,加封乐进为折冲荡寇将军,以表彰其功绩。乐进奉命攻伐高干,这次乐进没有采用正面强攻的策略,而是北上上党,迂回到了高干的后方。乐进连战连胜,斩高干手下大将多员,高干等人坚守壶关,等曹操大军到来,高干不战而降。

  秋八月,曹操讨伐管承时,进军淳于,派遣乐进和李典做为先头部队击败了管承,管承被迫逃到了海岛,这个时候除了荆州之外,海滨都已经被曹操占据。

  建安十三年,乐进跟随曹操*定了荆州,被派遣驻守襄阳。建安十四年的时候,乐进击败了关羽,这个时候南郡附*的蛮族,都来主动归附于曹操麾下,这不能不说是乐进的功劳。

  在曹操和刘备战于汉中时,派乐进和李典、张辽驻守合肥以防东吴。孙权见有机可乘,便调动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三人知道东吴人马众多,便打开了曹操交给他们的锦囊,里面安排如果孙权来犯,由乐进守城,张辽、李典出战。曹操这个安排让三人大惑不解,因为张辽和李典素有不睦,而乐进善于冲锋陷阵。

  其实这正是曹操高明之处,乐进做为曹操的爱将,一直跟随曹操忠心耿耿,安排其守城曹操才能放心。正因为张辽、李典有私怨,才让二人一起对敌,通过险境中的互相帮衬,化解二人的'矛盾,同时激发二人的争斗之心。结果张辽、李典二人奋勇争先,以几千人的兵力,击溃了孙权十万大军,还差点将孙权活捉。这里不仅有张辽、李典的奋勇之能,更仰仗于乐进的守城之功。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志读书笔记5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著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作者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三国志》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三国志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三国志读书笔记1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朝历代之必然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写的是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

  东汉末年,皇帝接连昏庸无道。导致天下群雄并起,割据天下。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

  ——这是来自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对诸葛亮的客观评价!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官封丞相。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变而为无往不胜。实乃为一大忠臣,受刘备白帝城托孤,致死以统一中原还于旧都为己任,却天妒英才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一生真实的写照,《出师表》两篇正如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的赤胆忠心,你的神机妙算,历史更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枭雄,却被三国演义误导成为一个小人,实则不然。但我却认为他不仅不是一个小人反而应该是真英雄,真豪杰。其实在为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皇,“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曹操他在北方实行囤田对农业生产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曹操在文学方面亦有所作为,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之陨,也是无可奈何。但是他对历史的贡献确实不容忽视的。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在我看来,你结束了*北方*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北方人民得以安定,历史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君主——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得到了天下?尤如海市蜃楼,荣华富贵稍纵即逝,功名,名利,权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

三国志读书笔记2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著,详细描写黄巾起义(184年)到晋吞吴(280年)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本后人评价极高的名人纪传体史书。我这几天研读后深有感触。

  第一点,自然是《三国志》也就是史书和那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所记载的大不相同。说到底也就是史书和小说文学性的不同。史书尊重历史,就算是像陈寿这样“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历史准确才添加一些文学性的语言。而小说则会融入作者诸如“尊刘贬曹”这类个人的情感,加入历史上不存在的“连环计”,“苦肉计”来吸引读者。当然,我个人不是对小说或《三国演义》有偏见,毕竟完全照搬历史的古装电视剧很难获得高的收视率,只是希望读者在享受《三国演义》激动人心的故事时考虑一下它的真实性,而不是错误的理解“《三国演义》=三国历史”。

  写史书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就毫无意义。最让我触动的仍是武侯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坡”没有“火烧新野”,没有“舌战群儒”,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借东风”,没有“空城计”,没有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无一不晓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在刘备床前拒绝“取而代之”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出师表》前“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诸葛亮,但他认识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蜀汉写下104112个字的《诸葛氏集》二十四章的诸葛亮。失去光环,无比*凡,但正因*凡而无比伟大,日落黄昏的.蜀汉,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撑,这是何等的坚定与执着是他相信统一全国的一天终会到来。所以说我们这些远远没有面对真正的考验的青少年,在困难面前不应低头,而是要去坚决面对远方的挑战,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对礼仪的重视,曹睿一千兵马退回孙权精良水师的智慧,诸葛瞻为民造福的仁慈,马良舌战孙权时的勇气,一个一个《三国演义》上没有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

  三国离现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国志》也不敢说记载完全属实,但只要我能在书中有所体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含义把。

三国志读书笔记3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读书笔记4

  乐进,字文谦,阳*卫国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名将,属于曹操的嫡系。和典韦、许褚等人不同,乐进生得短小精悍,按现在的话讲,就是浓缩的全是精华。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乐进有如下记载:

  乐进的短小精悍,身材不高,但十分壮实魁梧,素有胆识,一直跟随曹操,可以说是曹操的嫡系。曹操起兵时,手下没有太多的兵马,乐进便回到自己所在的郡县,去招募了几千人跟随曹操。

  乐进跟着曹操攻击吕布、张绣、刘备等人,往往都冲锋陷阵在前,第一个突破敌人防线,成为曹操手中的一把利剑。简单讲就是打仗不要命,冲在最前面,且能力突出,每每能破敌在前,斩将夺旗于后。在小沛击败刘备之后,被封为讨寇校尉。

  建安五年,乐进在官渡,斩袁绍手下大将淳于琼,焚毁了乌巢的粮食,扰乱了袁绍的军心,为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立下大功。

  建安九年,乐进随曹操攻击袁谭、袁尚,在黎阳斩袁氏大将严敬,被拜为游击将军。随后乐进攻击黄巾军,*抚了乐安郡,并参与了邺城之战。追击袁谭到南皮,并率先攻入南皮城东门,拔得头功。袁谭败退后,乐进又率军穷追猛打,攻击雍奴,并大获全胜。

  建安十一年,曹操上表汉献帝,加封乐进为折冲荡寇将军,以表彰其功绩。乐进奉命攻伐高干,这次乐进没有采用正面强攻的策略,而是北上上党,迂回到了高干的后方。乐进连战连胜,斩高干手下大将多员,高干等人坚守壶关,等曹操大军到来,高干不战而降。

  秋八月,曹操讨伐管承时,进军淳于,派遣乐进和李典做为先头部队击败了管承,管承被迫逃到了海岛,这个时候除了荆州之外,海滨都已经被曹操占据。

  建安十三年,乐进跟随曹操*定了荆州,被派遣驻守襄阳。建安十四年的时候,乐进击败了关羽,这个时候南郡附*的蛮族,都来主动归附于曹操麾下,这不能不说是乐进的功劳。

  在曹操和刘备战于汉中时,派乐进和李典、张辽驻守合肥以防东吴。孙权见有机可乘,便调动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三人知道东吴人马众多,便打开了曹操交给他们的锦囊,里面安排如果孙权来犯,由乐进守城,张辽、李典出战。曹操这个安排让三人大惑不解,因为张辽和李典素有不睦,而乐进善于冲锋陷阵。

  其实这正是曹操高明之处,乐进做为曹操的爱将,一直跟随曹操忠心耿耿,安排其守城曹操才能放心。正因为张辽、李典有私怨,才让二人一起对敌,通过险境中的互相帮衬,化解二人的'矛盾,同时激发二人的争斗之心。结果张辽、李典二人奋勇争先,以几千人的兵力,击溃了孙权十万大军,还差点将孙权活捉。这里不仅有张辽、李典的奋勇之能,更仰仗于乐进的守城之功。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志读书笔记5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著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作者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三国志》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三国志》读书心得体会3篇

  《三国志》是我在寒假的时候爸爸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没看时我感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没什么区别,读完后我发现这两本书的题材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国志》是一本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主要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提到三国很多人都会第一想到是诸葛亮,可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外两个英雄—张飞、关羽。

  书中张飞在长坂坡那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看出张飞的勇猛,虽然他有勇无谋,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着实令人佩服。他为了刘备的安全,不顾自身安危,率领二千骑兵在长坂坡抵抗曹军百万雄兵,虽只有二千骑兵,可谁知张飞一吼震天下,竟吓得曹军无一人敢向前一步。虽然结果让我无法接受,但张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的。

  说完了张飞,那就来谈谈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关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给我最深的却是他在军营中的那段“刮骨疗毒”的经历。关羽曾被毒箭射中,伤口虽已痊愈,可一到阴雨天气,左臂仍会有疼痛感,经医生诊断说需要“刮骨疗毒”。关羽听罢,果断伸出左臂,与将士们一边喝酒下棋,一边刮骨疗毒,脸上谈笑风生,没有一丝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他的那种坚强,那种毅力是值得我们好好学*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他们的故事,对于这结果我无一不感到惋惜,但我们可以学*他们的精神,成为当世“豪杰”。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无论是乳臭未干的孩童还是风烛残年的老者,只要你提及《三国演义》,他们都能与你乐道几句。相比《三国演义》,它的“老祖宗”——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也是毫不逊色。这个国庆假,《三国演义》读过不谈,恶补了一下《三国志》,那么,就分享一下我对两部宏伟巨著的小看法和小感触吧。

  两者,一为正史,一为野史,或者是小说更加恰当。这很大程度决定了两者的不同,小说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成功的人物形象支撑。正史写给当朝统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的是在政治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尽量还原历史原貌。

  既然这样,那陈寿和罗贯中笔下的同一段历史,肯定会碰撞出不少火花。举几个让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吧。在众所周知的《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第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高超武艺,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正史却记载,华雄是死于孙坚的古锭刀下。当身边有些人还以为阿斗是孙尚香所生的时候,《三国志》却只是“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一笔带过。黄巾军起义首领张角,演义中说他乃是个“不第秀才”,然而当时还未有科举制,汉朝还是用“举孝廉”选拔官员,科举是隋文帝之后的事,三国时,哪来秀才之说?要说演义中刘关张一同作战,最经典的桥段非《三英战吕布》莫属了吧,结果《三国志》一翻,妈耶,虎牢关一战,吕布也是败给了孙坚!可怜了我的江东之主呀,功劳全算在了刘关张头上去了。这也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罗贯中神话了刘关张一波人,丑化了我们的“奸雄”曹丞相,于是小说善恶两派全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我们同样人才济济的江东,就只能沦落到打酱油的尴尬境地了。

  刘关张赵马黄诸葛的神化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即使他们可能不那么真实,但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人物了,而更是伟大的艺术形象,当然,这都没什么。但是,在这里我得为被丑化的曹丞相“美言几句”。这位世人皆知的大奸雄,在演义中是名奸诈多疑的角色。让他成为奸雄的,有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大“功劳”。演义中记载,曹操欲刺董卓未遂,于是四下逃命,逃命过程中,借宿在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夜里听到磨刀声,疑心人要杀他,便屠了别人一家。“却见缚一猪欲杀”,原来是要款待他,便继续奔逃。路上偶遇“手携果菜而来”的伯奢,曹操虽然知道他是好意,但怕伯奢知道后带人追杀,“知而顾杀”。陈宫问其何故,曹操便留下了这么一句豪言壮语。这句话《三国志》中不曾记载,它的出处是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具体有三个版本,《魏书》说,伯奢儿子要打劫曹操,曹操被迫**。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怀疑人家要他命,便杀了他们。《孙盛杂记》中说是曹操听到人家“食器”声,以为人家要杀他,杀了人全家,“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显然罗贯中选择了《孙盛杂记》的说法,但他改编的有些不那么真实,说磨刀就算了,还说是杀猪,难道,曹操能听到微小的磨刀声,却听不到撕心裂肺的猪叫么?就算曹操真的说了这么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依然要说,首先曹操是凄怆地说的,只代表当时就事论事,而不是他的人生观,更没有说是“天下人”。其次,这句话,我觉得有两种意思,宁可以译为“宁可”,但也不是不能翻译成“难道”,类似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时“毋”也有“不能”和“没有”两种意思,那么就是说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难道只要我负了他人,就没有别人负我的地方吗?”裴松之是公元372年出生的,是南朝人,当时没有标点,我这么翻译也不能算错。

  如果说曹操还有什么黑历史的话,那就是大军*徐州了。演义中说陶谦手下投降的黄巾军又惹事,杀了曹操父亲夺了其家产,落草为寇,然后曹操蛮不讲理屠了徐州。而《三国志》中则是直截了当的说杀他父亲的人正是陶谦,虽然手法还是很极端,但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其实,对于三国,还有很多可说的,但由于篇幅原因,我选择了这个性格复杂,后人颇多争议的,也是我很喜欢的人物——曹操。一孔之见,翘盼高论!

  纵观古今,听闻乱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群雄起,讨董卓,枭雄生,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纵使时至今日,观之,也倍感热血沸腾。

  时常梦萦三国时分,难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气,难忘张飞一夫当关长坂坡,更莫说温侯骑赤兔之飒爽英姿。读之尽兴处,更恨不得手扛武器,亲上战场。可我,有的是什么?我有子龙的忠肝义胆,亦或是典韦宁死不动摇的忠心,还是公瑾运筹帷幄的潇洒才智?

  我一无所有,仅凭一腔热血,有如清末的康有为变法,最终只会落个满盘皆输的下场。可我不愿做浩瀚历史的一隅,不,或许连一隅我都称不上,碌碌无为的我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遗忘不是么?如同这些英雄一般,为国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该实现自身的价值。直至今刻,我才终于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虽不敢妄称才。然而上天将我置于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价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国浩瀚历史,寥寥数语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战役,陈寿也只能几笔带过,我们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残忍,更何况那些足智多谋的文官,奋勇杀敌的武将?破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诗等等,这些,是天生变具备的才能吗?不错,他们定是在此方面有过人之处,然而,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为实现自身理想价值所付出的努力。

  或许,我们并不具备他们这样傲人的才能,但我们并不能忘记去努力。因为一切结论,皆建立在假设之上,唯有至我们奋斗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们到底是否具有。

  正所谓读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以三国之史为镜,可以成大业。


《三国志》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三国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三国演义》是*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本良好的历史教育书。在我还没有读者本书之前,我早就听说了诸葛亮的赫赫大名,开始读《三国演义》,让我对鼎鼎大名的诸葛亮又有了新的认识。

  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觉得诸葛亮是一个不怕危险、神机妙算的人,他的才华、他的勇敢和他的想法都十分令我敬佩。

  提到诸葛亮,便是卧龙先生、孔明两个称号,聪明机智的他,受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邀请,他和刘备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还当上了军师。

  诸葛亮在作者罗贯中的笔下,更是足智多谋,在“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中,诸葛亮三次让不怀好意的周瑜受伤,在最终的那一次,周瑜被气死了。在这个故事中,我佩服诸葛亮的敏捷与勇气。在“七擒孟获”中,我佩服诸葛亮的有胆有谋和智慧。他真是一个好军师。

  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用行动打败了周瑜,说服了他,还打败了曹操,不费吹之力地就获得了十万只箭。让我加深了对他的印象,知道他还会知天文,懂地理。

  但,诸葛亮也不是万能、十全十美的,他一生中最遗憾的事就是“斩马谡”,在刘备临终前,曾告诫过诸葛亮,他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结果诸葛亮没听,听信了马谡的军令状,在最要紧的一站差一点大败。真是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啊!

  读了三国演义,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人,不能像吕布那样目光短浅,反复无常,也不能像曹操那样"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不能像周瑜那样妒贤嫉能,不顾大局。应该要像诸葛亮那样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赵云那样赤胆忠心,不畏艰险。我也从这本书中了解了*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年代。

  在这个年代里,英雄豪杰,各领风骚,诸侯割据,城头变幻大王旗。文韬武略,斗智斗勇,演绎出一段多姿多彩的历史。我曾经向往能生在那个时代,但转念一想,那时候的老百姓该多么苦啊。曹操的诗里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样惨痛的描述令人望而生畏,还是生在和*年代比较好。《三国演义》真是*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小学三年级起,我特别喜欢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国演义》。它讲的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英雄争夺天下的故事。我看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我知道无论是什么时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刘备就不会有强大的势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会杀掉刘备;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也难以以少胜多;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诸葛亮也不能把他的”克星“给活活气死……在现在,一个人如果没有智慧,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但是相反,一个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以事半功倍,而且会有很多益处。

  同时,我也认识到嫉妒别人的危害。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他在世时,曾经说过:既生瑜,何生亮。”结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使得一个有用之才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在这个方面,我也有一些亲身体会,那是四年级时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试中一个同学的成绩超过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她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结果我在班级上的朋友也渐渐少了,成绩也在“原地踏步”。自从看了这本是后,我改掉了这个毛病。从此以后,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来,成绩好了许多。

  还有一点,我意识到没有一真诚的心和坦率得人态度是难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三国演义》中,正是因为刘备的坦率,才收到了张飞和关羽这两位大将。正是因为刘备的真诚,诸葛亮才会帮助刘备争夺天下,要是没有这三位难得的人才,刘备哪会有当时的强大?现在也是如此,一个人有真诚的心,坦率的态度,就会有很多的朋友,就会进步。

  智慧是最重要的,嫉妒别人是不好的,要有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这就是我读《三国演义》的感受。

  煮酒论英雄想必是很多人都会很熟悉的,它的出处是出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曹操外出见青梅挂满了枝头,望去觉得很美,忽然想到了“望梅止渴”这一成语典故。恰逢此时又是煮酒的佳节,他就心生一念,何不邀刘备来共饮,借此机会也可试探一下刘备,看他有无称帝和自己共争天下的野心。刘备如约而来,酒*宴上,曹操问天下英雄有哪些,刘备随便答了几个,可都被曹操否定了,相反曹操则认为天下英雄唯有自己和刘备两个人而已。闻此言刘备惊得筷子落地,正逢此时窗外雷声大作,刘备从容的拾起筷子,借口害怕雷声才惊落自己的筷子,这才遮掩了过去,消除了曹操的怀疑。

  这则章节和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读的,就因为它被描写得很具有文学的趣味,意境很美也很有诗意。看*古代文学史我们不难知道,曹操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大诗人,其诗更有“建安风骨”的美称。他邀刘备来饮酒是想考验刘备,这点是无疑的。不过于此同时这也显示了他诗人的本色。青梅着在枝头,望去景象已经是很美,可以说是赏心悦目的。此等美景激发了曹操诗人的豪兴,想要赋诗一首,但一时间诗思不来,只好暂时作罢,若用青梅煮酒,那当更能突显英雄的本色,所以才有了这一段与刘备的共饮与聚会。我对小说不是很喜爱,这可能是由于个人的偏好吧,《三国演义》的其它章节虽然读过了,但觉得没有什么印象和回味,唯独这一节我却是很喜欢的。对我而言,它是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回目和章节。

  也正是由此节,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曹操,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军事家。小说毕竟就是小说,它是可以虚构的,但作者罗贯中的尊刘贬曹倾向实在是很严重的。所以曹操被描写成了反面的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代的奸雄。这从影视评书和戏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人们就人云亦云地认为曹操是奸雄了。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三国演义》的熟悉和喜爱毕竟远胜于《三国志》。文学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和左右历史于此可见一斑。人们对于曹操的认识由于小说的影响虽然是有曲解之嫌,但是依我看这也没有什么关系的,我们不是专门做学问的学者何必当真呢?小说也原本就是共人消遣的和休闲娱乐的,只要快乐那样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历史是死的,没有多少人会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感兴趣,惟有在历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历史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那么它才会生动形象惹人喜爱。《三国演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三国是一段纷争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腥风血雨在*历史中,可它却成了广大民众茶余饭后喜爱谈论的话题,这主要归功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罗贯中曾云游四海,网罗天下对三国的民族记忆,这种记忆其实受到人们对历史的改编,融合了人们的爱狠情仇,包含人们的真是理想,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国演义》中,神化了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武圣关羽,另一位是诸葛亮。

  关羽有着“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健朗体魄,又有将义气看成是比生命比战争胜负更重要的事。这俨然是一个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出现。关羽“温酒斩华雄”估计是人们最喜爱的篇目,位居弓马手,武艺擎天地,温酒未凉而取强敌首级,转瞬之间,数行之言而关羽武艺,气质,威严全显,怎能不让人惊叹。后来关羽被孙权,吕蒙等人设计杀害,其灵魂附身吕蒙痛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我否!我来汉寿亭侯关云长也”让孙权魂不附体。吕蒙七窍流血而死。这样的死后复仇怎不让人惊叹,让人大呼痛快!因此,关羽正在小说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向往的神。

  诸葛亮又是一个典型,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锦囊杀魏延等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是都发生过,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体现诸葛亮智的,当他们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希望当朝统治者任用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能之人的愿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认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了,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东发生战争,希望请和于曹魏,诸葛亮在于他一次交谈中,不经意间默诵了曹操的儿子曹植所赋的《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大乔可是孙权的妻子啊,小乔又嫁给了周瑜,怎能不让周瑜愤怒!“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我太甚。””。可见诸葛亮不仅让周瑜改编了观念,又让他与曹氏集团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读过后都会对诸葛亮的只会感到敬佩。

  《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为整部小说增添了别样的风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理想,有君主,就会有文臣武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为正统的,刘备旗下五虎上将,刘备庞统的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现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


《三国志》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三国志陈寿的名言 30句菁华

1、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

2、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3、人命至重,难生易杀。

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5、吏多民烦,俗以之弊。

6、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7、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8、用人无疑,唯才所宜。

9、若卵投石,岂可得全。

10、计投府库,量入为出。

11、顾君不言,言必有中。

1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3、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14、机权多门,是纷乱之原也。

15、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16、患名之不立,不息年之不长。

17、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

18、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戳无辜。

19、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20、行赏不遗仇雠,用戮不违亲戚。

21、不以人之坏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

2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3、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

24、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

25、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

26、仇雠有善,不得不举;亲戚有恶,不得不诛。

27、国之有民,犹水之有舟,停则以安,扰则以危。

28、非成业难,而得贤难。非得贤难,而用之难。非用之难,而任之难!

29、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30、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