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10-03 00:00:00 读后感,三国志

《三国志》读后感1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三国志》读后感2

  前几天,我读了《三国志》“华歆篇”,不禁有感而发。三国时期,华歆与管宁是好朋友。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做事,但是这对好友最后却不得已分道扬镳。因为管宁认为华歆贪图权贵,贪婪爱财。后来华歆选择出仕,管宁闭门读书。华歆先侍奉孙权,后投靠曹魏,最后更是靠着帮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得到了三公的封赏。于是人们纷纷赞赏管宁的高洁,华歆的无耻。三国演义更是有诗云:“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可是事实呢,却并非如此。华歆为豫章太守时,从不骚扰百姓,官吏军民对他爱戴有加。当刺史去世时,整个扬州民众推举华歆接任,并在太守府外等了几个月。可是华歆认为没有朝廷旨意,不能擅自做主,他一直在不断的拒绝。你能说华歆贪恋权位吗?其实,华歆在前往许都赴任时,亲朋好友赠送了他数百金。他表面上来者不拒,却暗地里做下记号。在临行时,朋友们前来相送,他当场将这些金银还给了朋友,显得非常的清廉。华歆历来清廉,历任曹魏丞相,司徒,太尉等*,可所得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金,更不可能会拥有十斗粮食的储存。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一一嫁个好人家。

  笔者不否认华歆有名利之心,可是假如有才之士全都没有名利之心,全部隐居读书。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还能有效运转吗?几年前就看到一篇文章,上面是两份名单。一份是历朝历代的大诗人,却都科举不中。另一份是和他们同期的状元。很多人都认为这些诗人伟大,这些所谓的状元无用。可是正是华歆和这些出仕的'官员们,才能稳定一代代的天下,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不是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每个人做事情都不同。只要问心无愧,那么都是伟人。本人就是认为做官的有才之士绝对不比隐居的君子们差。因为他们的行为比较标准。虽然社会,世人对他们的考核内容完全不同,看待他们的眼光也更加苛刻。笔者要为他们受到的不公叫一声冤,并道一句:“没有你们的默默无闻,哪有社会环境给大多数诗人写诗啊。”

《三国志》读后感3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朝历代之必然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写的是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

  东汉末年,皇帝接连昏庸无道。导致天下群雄并起,割据天下。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

  ——这是来自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对诸葛亮的客观评价!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官封丞相。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变而为无往不胜。实乃为一大忠臣,受刘备白帝城托孤,致死以统一中原还于旧都为己任,却天妒英才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一生真实的写照,《出师表》两篇正如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的赤胆忠心,你的神机妙算,历史更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枭雄,却被三国演义误导成为一个小人,实则不然。但我却认为他不仅不是一个小人反而应该是真英雄,真豪杰。其实在为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皇,有一位伟人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曹操他在北方实行囤田对农业生产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曹操在文学方面亦有所作为,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之陨,也是无可奈何。但是他对历史的贡献确实不容忽视的。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在我看来,你结束了*北方*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北方人民得以安定,历史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君主——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得到了天下?尤如海市蜃楼,荣华富贵稍纵即逝,功名,名利,权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

《三国志》读后感4

  呼…花了将*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灭亡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了,*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读后感5

  这个寒假读了一本叫《三国志》的书,读完后我有一种激情澎湃的心情。

  《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元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由于陈寿写的《三国志》,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文采不足。三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战火纷飞,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然而,这样一个乱世,却出现了那么多伟岸的英雄人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能文能武的周瑜、义重如山的关羽、英勇善战的赵云、勇猛无比的张飞、求贤若渴的刘备、奸诈过人的曹操……真是正如苏轼所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大家都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努力着,不曾放弃过。我们应该学*他们这种可贵的精神,不怕困难与挫折,勇往直前,这样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这本书写了许多英雄人物,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陆逊吧!他是扬州吴郡吴县华亭人士。大家可能对他还不熟悉,但是大家应该知道“火***连营”吧!是的,在蜀国大将关羽、张飞相继死后,刘备特别生气,率大军伐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陆逊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非常冷静地面对,调兵遣将,最终用火攻以少胜多,打败了蜀军,在三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三国志》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国志》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三国志读后感 (菁华5篇)

三国志读后感1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志,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志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 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志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此奈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志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三国志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志读后感2

  我看完《三国志》已经快2个月了,由于一直懒于写博,因此,读后感的事情也就被耽搁下来。

  我家的《三国志》依然是中华书局的版本。《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由于陈寿写的《三国志》,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文采不足。远没有现在我正读的《史记》好看。

  现在回想《三国志》,要属吴书部分的印象最为深刻。一则,是孙权的雄才大略远高于刘备,识人用人炉火纯青不逊曹操;二则,孙权之后,吴国陷入了“强臣压君”的困境。

  其次,对曹操很佩服。《三国志》中的曹操,相比《三国演义》所刻画的形象简直是大相径庭。三国第一人物应属曹操。

  第三,对刘备很意外,特别意外的是,《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打督邮,居然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刘备所为。厉害,不愧为英雄人物。

  看完《三国志》,我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

  这次读《三国志》,对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没有看。等我以后对三国有兴趣时,再细看。

三国志读后感3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100个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降汉。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我认为都不如孔明,但是他们都对刘备忠心耿耿。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志读后感4

  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这样评价曹操的:“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这是世人的看法,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可是后来改变了,因为从武帝打败袁本初时我认为他就是天下之豪杰说来也巧武帝部下也有一些文臣武将,文有荀彧、郭嘉;武有曹仁、李典……更聪明的是挟天子,令诸侯,可见桥玄和何顒没有看错武帝。

  武帝永远是认为武力是可以争霸天下的,可是征战了大半辈子,也输过不少,赤壁之战一战打的曹军措手不及,但这也展示出武帝的气量,华容道的那几笑看出武帝的.气派,只是曹操命不该绝,华容道没被云长杀死,又开始了征战生涯。

  可惜啊,没有实现愿望,在60几岁时因病去世。可以说武帝是个非凡的人物,盖世的豪杰!

三国志读后感5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国志》,把三国的历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有莫大的不同。电视剧也不是历史。

  《三国志》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国志》 写作手法简洁,记人叙事流畅,很值得我写作文学*,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去打开《三国志》吧!他可以让你学到智慧、勇敢、机智和权谋,让你真正了解纷乱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三国志读后感 (菁华5篇)

三国志读后感1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志,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志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 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志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此奈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志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三国志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志读后感2

  我看完《三国志》已经快2个月了,由于一直懒于写博,因此,读后感的事情也就被耽搁下来。

  我家的《三国志》依然是中华书局的版本。《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由于陈寿写的《三国志》,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文采不足。远没有现在我正读的《史记》好看。

  现在回想《三国志》,要属吴书部分的印象最为深刻。一则,是孙权的雄才大略远高于刘备,识人用人炉火纯青不逊曹操;二则,孙权之后,吴国陷入了“强臣压君”的困境。

  其次,对曹操很佩服。《三国志》中的曹操,相比《三国演义》所刻画的形象简直是大相径庭。三国第一人物应属曹操。

  第三,对刘备很意外,特别意外的是,《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打督邮,居然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刘备所为。厉害,不愧为英雄人物。

  看完《三国志》,我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

  这次读《三国志》,对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没有看。等我以后对三国有兴趣时,再细看。

三国志读后感3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100个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降汉。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我认为都不如孔明,但是他们都对刘备忠心耿耿。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志读后感4

  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这样评价曹操的:“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这是世人的看法,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可是后来改变了,因为从武帝打败袁本初时我认为他就是天下之豪杰说来也巧武帝部下也有一些文臣武将,文有荀彧、郭嘉;武有曹仁、李典……更聪明的是挟天子,令诸侯,可见桥玄和何顒没有看错武帝。

  武帝永远是认为武力是可以争霸天下的,可是征战了大半辈子,也输过不少,赤壁之战一战打的曹军措手不及,但这也展示出武帝的气量,华容道的那几笑看出武帝的.气派,只是曹操命不该绝,华容道没被云长杀死,又开始了征战生涯。

  可惜啊,没有实现愿望,在60几岁时因病去世。可以说武帝是个非凡的人物,盖世的豪杰!

三国志读后感5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国志》,把三国的历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有莫大的不同。电视剧也不是历史。

  《三国志》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国志》 写作手法简洁,记人叙事流畅,很值得我写作文学*,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去打开《三国志》吧!他可以让你学到智慧、勇敢、机智和权谋,让你真正了解纷乱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三国志》读书心得3篇

  《三国志》中,我最欣赏的则是曹操。曹操在那个诸侯称雄的年代,可谓是天下罕见的全才。

  他文武双全,官拜骁骑校尉(仅次于将军),足见其勇略。董卓进京,不少满口仁义的汉室栋梁对董卓的恶行是敢怒而不敢言。唯有曹孟德,不惜背上谄媚小人的骂名,怀揣兵刃,栖*董卓身旁,意欲为国除贼。须知,若刺董成功,自己也将身首异处。曹孟德此举,足见其大智大勇。

  刺董失败后,曹操辗转奔波,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他已有十万兵甲。而后,瞅准时机,亲率劲旅迎献帝回朝,定都许昌。有人认为曹操乃大汉*,以挟天子之便,掌控天下。可是当年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时,除了曹操与孙坚力战西凉军外,其他诸侯哪一个不是坐观成败,以图渔利?献帝出逃,袁绍、公孙瓒,甚至是汉室宗亲的刘表,都未营救圣驾。只有曹操急行军数百里前去护驾。

  纵观曹孟德的功绩,灭二袁,亡吕布,*西凉,收汉中。所行无一不是完成汉廷的一统大业。虽然曹孟德的'文治武功,冠绝天下。但当他扫*北方时,已是烈士暮年。他急于在死前完成统一大业,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有赤壁之败。然而兵败赤壁,却决定了曹操此生是无法完成*定天下的宏愿的。于是他精心治理辖内的军政,为继任者*定四海奠定基础。

  尽管对于曹操的忠奸,世人褒贬不一。但我始终认为,曹操乃国之大贤,扫*四海,使得万民安居乐业。这便是我看《三国志》时的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只要老师带我们到图书馆看书,我就会像一隻飢饿的狼一样,衝进去拿起了叁国志来看,在图书馆裡叁国志几乎都被我看遍了。有诸葛亮孔明的计策,例如:空城计,还有十五次败走,都是孔明的计策,我因为很佩服孔明,所以很喜欢借叁国志来看。

  叁国志的主要人物有孔明、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人物,叁国志这本书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战争类的书籍,刘备也常因孔明的计策获胜,不过孔明的计策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像司马懿仲达就能识破孔明的计谋。这裡面也有许多充满智慧的人,例如:孔明.司马懿.陆逊等,这裡面的计策都令我非常佩服。

  诸葛孔明因为学*天文,气象,易经,所以能算出何时颳东风而火烧连环船;何时会起大雾,而草船借箭;摆八卦阵法以挡追兵。如果我们*常能多读书,相信定能学以致用,像诸葛亮孔明一样急中生智,临危不乱。

  孔明不仅有智慧,有谋略,它还忠君爱国,对刘备忠心耿耿,即使后来刘备儿子阿斗继位,他还是竭心尽力的辅佐,一直到死。这么好看的书,千万不要错过。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

  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不*。在中学时期,我学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三国志》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三国志读后感6篇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

  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不*。在中学时期,我学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谈起三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我原来也非常崇拜诸葛亮,认为曹操是坏人,可是在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我却开始成了曹操的超级粉丝。

  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

  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的地方。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此人有一双望穿岁月的眼眸。

  此人有一对洞察人心的神瞳。

  说那三国鼎立,战火纷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才伟略的曹操,风度翩翩的周瑜……都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引领风骚。但他——郭嘉,是个不输他们一分却鲜为人所关注的英雄……

  他是曹操的一名谋士。

  但绝不是普通的一名谋士。他以四溢的才华折服了曹操,更折服了我。

  在他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谋略。他所献之计,每一条都出人意料,每一条都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但无一失算。

  他的计谋与其说是兵法,不如说是穿透人心的推断。如果诸葛亮是“无上之智”的话,那么郭嘉就是“神之智”。凭借他洞察*的双眸和冰雪般的心智,看尽世间一切的一切……

  那时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强敌压境,形势堪忧;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趁机在背后捅刀。但应对正面已是不济,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却说:“可,且不宜迟,须趁备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将其一举打败。而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此时正可退备。”——郭嘉正是推测袁绍不敢有何动作,才出此招。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这项大胆计划成功的重要条件,就是袁绍的“性迟而多疑”,或者说,是郭嘉的料人如神。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曹军不免胆寒,像孙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军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行事作风以及其身边人事的透彻了解,郭嘉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这么一个仿佛天方夜谭的一句话没想到却成真了。可见郭嘉的“神之智”。

  奈何天妒英才。郭嘉的身体一直不好,多年谋士的生活更使他心神俱损。他就在人生本应最辉煌,可以大展鸿图之时,离开了人世……

  可以说郭嘉死后,曹操的事业也走向了下坡。由此可见郭嘉对曹操的重要。赤壁之战后,更是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尴尬局面。曹操痛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而易中天老师也曾说过郭嘉是个和诸葛亮争锋的人物,无奈正是郭嘉去世那年,诸葛亮出山,不然这两人碰上定有好戏可看。

  郭嘉像一阵清风,那么容易将他忽视,但若缺了他,整个春天便会顿失颜色。他又像一溪清泉,流淌在这血雨腥风中,格外的清新……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载:吕蒙是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军,非常有谋略;火烧赤壁的时候,刘备不仅“借”走了荆州,还娶走了孙权的妹妹,让孙权和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

  后来关羽守荆州,为了扩张势力,北上打曹操,被吕蒙逮住了机会,抄了后路,终于让关羽败走麦城,帮孙权夺回了荆州。像吕蒙这样一个英雄,开始的时候却是个大老粗。吕蒙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姐夫接济,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仗很勇敢,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目不识丁的他以为凭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吕蒙嘻皮笑脸地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哈哈。”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吕蒙听了很受震撼,从此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坚持多年,学识长见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竟时时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胸襟宽广,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轻轻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也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哈哈。”

  这个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说起来也很动情。但让人遗憾的是,直至今天,抽空认真读书的人仍然不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坚持多读书可以增知识,长见识,开眼界,添智慧,使人本事大起来,做事顺当,少走弯路。

  所以,有志者应该从吕蒙的变化中受到启迪,给力地读书,这样还可以提升美化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受到更多的尊敬。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三国》读后感 (菁华5篇)

  我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位嫂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位嫂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位嫂嫂,他也不忘把二位嫂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再说智谋,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闲暇之余,我经常和爸爸妈妈讨论三国人物和故事。谁最厉害,谁最忠义,谁最阴险狡诈,谁最聪明机智,谁最……有时我们还争得面红耳赤,但爸爸妈妈都会其乐融融的看待争执结果。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算不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大江东去,浪淘未尽。

  ——题记

  正是在这个天下大势于“合久必分”的年代,多少忠心,多少壮志,多少凄哀,多少感伤,就这样化作多少美丽,飞走了……

  打开一本《三国》,就像打开一扇门。门通向过去,更通向未来。

  天下英雄,谁是敌手?

  刘玄德,这个一心想要匡扶汉室的皇叔,这个借着一个仁字闯天下的“草鞋哥”。那一回,你不顾兄弟反对,誓不弃新野百姓,最终带领他们逃离了曹兵的追捕。当天下诸侯都在为增强自己的势力而不择手段的时候,你却能道出如此话语: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

  而你,曹操。你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你“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人对你的行为表示唾弃,也有人对你的心智赞叹不已。忘不了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满满自信,也忘不了你“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丝丝惆怅。我说,你是聪明人,你有很强的洞察时局的能力,懂得抓住机会,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有时看破世间红尘,但有时却又掉以轻心。青梅煮酒,你把话儿说透……

  正是!正是有这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才演绎出这段奇妙的、令人叹服的、有血有肉的三国史:桃园结义的誓言,是最深厚的情谊;舌战群儒的条理,是最机智的回应;赤壁之战的火把,是最痛快的决杀;七步作诗的唇舌,是最美丽的无奈;出师上表的砚台,是最忠心的起誓……古战场上,几度春秋?大江东去。这悠悠的古事就要随着历史的长河,渐渐去了么?

  不。历史虽成为历史,但晓得它的大世界却永远将它与大世界自己融为了一体。江河流进的是大海,流进的是我们的血液。一块石头,一棵古树,一片枯叶,一方黄土……历史没有走,它一直都在!它的辉煌,它的扑朔,青史一页会记得。小时候奶奶讲的三顾茅庐,爷爷讲的赤壁大战——我懂了,我读懂了你,《三国》……

  大梦方觉,山河依旧。呵,三国。我是看客,你是戏子。世人读的是《三国》,而叹的是你哟!在那个尘土飞扬的年代,你的忠心,你的壮志,你的凄哀,你的感伤,成为你的美丽你的笑,悄悄地来了……

  又想起了那句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滔滔江水,留住了这篇桃园,这个战场,这张军令,还有这番心计。《三国》,你是一位老人,在给我们讲述一段跌宕起伏的三国史……

  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我便深深地着了迷。在我强烈的要求下,妈妈帮我下载了这套《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我用了将*两个月的时间看完了五十二集,现在终于有机会向大家展示当年的三国盛事,我来给你们说说我眼中的《三国》吧!

  看完了这部《品三国》全集,我认识了许多的历史人物,有:刘备、曹操、袁绍、孙权、关羽、诸葛亮等。首先说说刘备,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为人十分正直,所以我很喜欢他。曹操我称他为“可爱的奸雄”。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务实,勇于说真话,敢作敢当,再加上荀彧、郭嘉、程昱等五位重要谋士的帮助,所以他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袁绍的失败在于他不会用人,摆一幅空架子,他的家族是“四世三公”又有什么用呢?孙权他是很幸运,但同样也很不幸。他的幸运在于他不用自己打江山,第一次执政的时候就接过了父兄留下的基业。他的不幸在于他执政才18岁,朝庭没有人听他的,所以他很无奈。关羽是一名猛将,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他的大意,最终败走麦城,连自己的脑袋也没能保住,真是遗憾!诸葛亮是我最喜爱的一位人物,他足智多谋,为人正直 ,一心一意地辅佐刘备,真正地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外,我还知道了三国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曹袁“官渡之战”、曹孙“赤壁之战”、孙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是一个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一个转折性的战役,所以这场战争中,我还是比较偏向曹操的。“赤壁之战”的首功应该是鲁肃,因为他七年前就和孙权说要想打败曹操必须联合刘备,如果不是鲁肃的这番话,孙刘就不会联盟,那么也就不能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夷陵之战”刘备一半有夺回荆州的心态,一半有为关羽报仇的心态,但是,他这次行事鲁莽,被陆逊火烧七百里,以失败告终了这场战争。

  看了《品三国》的结局,结果让我很遗憾,三国最终都灭亡了。无论三国最终结果怎么样,三国里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会让我学到那种可贵的精神。我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易中天教授所说的三国里人物个性特点和情感,但等我再大一些,我还会再细细品味这千古流传的《三国》……

  三国,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三国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留给了我们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易中天跳了出来。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现代视角,为我们解析了什么才是历史上的三国。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他的作品《品三国》却广受人们的欢迎。 《品三国》中为我们解析许多历史人物,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有一代枭雄的刘备,还有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和袁绍……并且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将刘备,曹操,孙权比喻为老板,将诸葛亮,郭嘉,鲁肃比喻为职业经理人,如此恰当而又现代化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同时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还向人们揭示了真正的三国,因为人们了解三国往往是通过《三国演义》而来的,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真实的一面。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都是假的,而诸葛亮也没有小说中那样足智多谋,他其实并不善于打仗,而是善于治军和外交。《品三国》不光纠正了许多历史错误,还揭开了许多历史疑案,比如刘禅乐不思蜀的原因并不是他傻,这是他装出来的,只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曹操之所以杀杨修是因为曹操忌恨杨修喜欢摆弄自己的小聪明…。。

  《品三国》还归纳了曹操用人的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这些政策时隔20xx多年仍被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认识到三国的历史价值。

  《品三国》还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曹操的奸诈狡猾,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刚愎自用,赵云的英勇善战……一代君主若想成就霸业就必须好好利用自己手上的人才,只有多听取他人意见才能取得成功,否则结局只能与关羽袁绍一样。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了解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让我学会了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