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后感6篇

首页 / 读后感 / | 2022-09-28 00:00:00 读后感,三国志

《三国志》读后感1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三国志》读后感2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

  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著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

  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一一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三国志》读后感3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朝历代之必然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写的是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

  东汉末年,皇帝接连昏庸无道。导致天下群雄并起,割据天下。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

  ——这是来自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对诸葛亮的客观评价!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官封丞相。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变而为无往不胜。实乃为一大忠臣,受刘备白帝城托孤,致死以统一中原还于旧都为己任,却天妒英才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一生真实的写照,《出师表》两篇正如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的赤胆忠心,你的神机妙算,历史更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枭雄,却被三国演义误导成为一个小人,实则不然。但我却认为他不仅不是一个小人反而应该是真英雄,真豪杰。其实在为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皇,有一位伟人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曹操他在北方实行囤田对农业生产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曹操在文学方面亦有所作为,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之陨,也是无可奈何。但是他对历史的贡献确实不容忽视的。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在我看来,你结束了*北方*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北方人民得以安定,历史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君主——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得到了天下?尤如海市蜃楼,荣华富贵稍纵即逝,功名,名利,权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

《三国志》读后感4

  呼…花了将*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灭亡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了,*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读后感5

  三国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因为它里面既真实也很生动,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我看完以后就感觉这书,每一个细节都很详细、具体。

  里面我发现了很多历史上的黑幕,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所向披靡,八卦阵、出师表更是辉煌,但是在真实历史上陈寿没有过多的去描写诸葛亮,而且我还发现诸葛亮是屡战屡败,周瑜也没有想象的笨,而且特别的聪明孙坚、孙权的很多步妙棋都是周瑜帮忙的。

  我最喜欢的.角色——曹操,看完三国演义后,再看三国志以后就会对它感到有一种很佩服的感觉。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写的很凶恶、残害百姓、一位奸雄,但是他确实如此吗?百姓们都很爱戴它,曹操是一位很伟大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位诗人可以说,也是很有才气的。七步诗的曹丕是谁教育出来——曹操,他没有想象的凶恶,反而很友善。为什么三国演义会如此贬低曹操抬高刘备,其实只是因为南宋想找一个借口而已。

  三国志从某些意义角度来说,没有三国演义那么吸引人。它里面太真实了没有很大的趣味性,有很多三国演义里虚构的故事或传说都没有。赤壁之战里没有借东风之类的故事,曹操只不过是输给了瘟疫和水土不服。三英战吕布三国志里没有后来我翻了很多资料最后发现但是人物实力,距离相差太远了。

  三国志有点偏向与陈寿个人观点,但是大部分还是事实,对人物的观点存在一些偏见,我对三国志还有一点很好奇就是,三国志的精彩程度为什么不进四大名著。三国志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就是全书没有一个到字。

《三国志》读后感6

  《三国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因为它里面既真实也很生动,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我看完以后就感觉这书,每一个细节都很详细、具体。

  里面我发现了很多历史上的黑幕,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所向披靡,八卦阵、出师表更是辉煌,但是在真实历史上陈寿没有过多的去描写诸葛亮,而且我还发现诸葛亮是屡战屡败,周瑜也没有想象的笨,而且特别的聪明孙坚、孙权的很多步妙棋都是周瑜帮忙的。

  我最喜欢的角色——曹操,看完三国演义后,再看《三国志》以后就会对它感到有一种很佩服的感觉。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写的很凶恶、残害百姓、一位奸雄,但是他确实如此吗?百姓们都很爱戴它,曹操是一位很伟大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位诗人可以说,也是很有才气的。七步诗的曹丕是谁教育出来——曹操,他没有想象的凶恶,反而很友善。为什么三国演义会如此贬低曹操抬高刘备,其实只是因为南宋想找一个借口而已。

  《三国志》从某些意义角度来说,没有三国演义那么吸引人。它里面太真实了没有很大的趣味性,有很多三国演义里虚构的故事或传说都没有。赤壁之战里没有借东风之类的故事,曹操只不过是输给了瘟疫和水土不服。三英战吕布《三国志》里没有后来我翻了很多资料最后发现但是人物实力,距离相差太远了。

  《三国志》有点偏向与陈寿个人观点,但是大部分还是事实,对人物的观点存在一些偏见,我对《三国志》还有一点很好奇就是,《三国志》的精彩程度为什么不进四大名著。《三国志》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就是全书没有一个到字。


《三国志》读后感6篇扩展阅读


《三国志》读后感6篇(扩展1)

——三国志读后感6篇

三国志读后感1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

  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不*。在中学时期,我学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谈起三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我原来也非常崇拜诸葛亮,认为曹操是坏人,可是在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我却开始成了曹操的超级粉丝。

  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

  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的地方。

三国志读后感2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三国志读后感3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三国志读后感4

  此人有一双望穿岁月的眼眸。

  此人有一对洞察人心的神瞳。

  说那三国鼎立,战火纷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才伟略的曹操,风度翩翩的周瑜……都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引领风骚。但他——郭嘉,是个不输他们一分却鲜为人所关注的英雄……

  他是曹操的一名谋士。

  但绝不是普通的一名谋士。他以四溢的才华折服了曹操,更折服了我。

  在他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谋略。他所献之计,每一条都出人意料,每一条都潜伏着巨大的危险,但无一失算。

  他的计谋与其说是兵法,不如说是穿透人心的推断。如果诸葛亮是“无上之智”的话,那么郭嘉就是“神之智”。凭借他洞察*的双眸和冰雪般的心智,看尽世间一切的一切……

  那时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强敌压境,形势堪忧;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趁机在背后捅刀。但应对正面已是不济,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却说:“可,且不宜迟,须趁备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将其一举打败。而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此时正可退备。”——郭嘉正是推测袁绍不敢有何动作,才出此招。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这项大胆计划成功的重要条件,就是袁绍的“性迟而多疑”,或者说,是郭嘉的料人如神。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曹军不免胆寒,像孙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军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行事作风以及其身边人事的透彻了解,郭嘉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这么一个仿佛天方夜谭的一句话没想到却成真了。可见郭嘉的“神之智”。

  奈何天妒英才。郭嘉的身体一直不好,多年谋士的生活更使他心神俱损。他就在人生本应最辉煌,可以大展鸿图之时,离开了人世……

  可以说郭嘉死后,曹操的事业也走向了下坡。由此可见郭嘉对曹操的重要。赤壁之战后,更是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尴尬局面。曹操痛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而易中天老师也曾说过郭嘉是个和诸葛亮争锋的人物,无奈正是郭嘉去世那年,诸葛亮出山,不然这两人碰上定有好戏可看。

  郭嘉像一阵清风,那么容易将他忽视,但若缺了他,整个春天便会顿失颜色。他又像一溪清泉,流淌在这血雨腥风中,格外的清新……

三国志读后感5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载:吕蒙是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军,非常有谋略;火烧赤壁的时候,刘备不仅“借”走了荆州,还娶走了孙权的妹妹,让孙权和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

  后来关羽守荆州,为了扩张势力,北上打曹操,被吕蒙逮住了机会,抄了后路,终于让关羽败走麦城,帮孙权夺回了荆州。像吕蒙这样一个英雄,开始的时候却是个大老粗。吕蒙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姐夫接济,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仗很勇敢,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目不识丁的他以为凭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吕蒙嘻皮笑脸地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哈哈。”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吕蒙听了很受震撼,从此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坚持多年,学识长见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竟时时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胸襟宽广,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轻轻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也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哈哈。”

  这个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说起来也很动情。但让人遗憾的是,直至今天,抽空认真读书的人仍然不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坚持多读书可以增知识,长见识,开眼界,添智慧,使人本事大起来,做事顺当,少走弯路。

  所以,有志者应该从吕蒙的变化中受到启迪,给力地读书,这样还可以提升美化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受到更多的尊敬。

三国志读后感6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

  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著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

  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一一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三国志》读后感6篇(扩展2)

——《三国志》优秀读后感3篇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它是历朝历代之必然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载风云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歌词写的是就是三国环节的事情。

  东汉末年,皇上连续昏庸无道。造成天地群英并起,割据天地。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它是来源于蜀、魏、晋以外中立方米人员对诸葛亮的客观性点评!三国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诸葛亮年轻人时耕读于荆州市武汉市郊,地域上称其卧龙山、伏龙。受刘备邀约出仕,随刘备进军四方,创建蜀汉*,官封丞相。其为蜀国立已过赫赫战功,大公无私,鞠躬尽瘁。三国刘备则在三国诸葛亮的輔助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之道,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变成之所向披靡。乃为为一大贤臣,受三国刘备白帝城托孤,致死以统一中华民族还于旧都以民为本,却壮志未酬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光,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地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人物泪满襟。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你一生真实的真实写照,《出师表》几篇好似陆游赞扬道:出师一表真实姓名世,千载谁堪上下间。你的忠贞不屈,你的一点智慧,历史更为你写出了光辉的一笔!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枭雄,却被三国演义欺诈变成一个小人,其实要不然。但我却觉得他不但并不是一个小人反倒应该是真英雄,真豪杰。实际上在为一个颇有做为的帝皇,曾说我心与曹操是互通的。三国曹操他在华北地区实行囤田对农牧业修补起了十分大的作用;三国曹操唯才是用,国防安全上发展战略战略定位灵活变幻无常(老话一说三国曹操,曹操就到也是用以叙述三国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三国曹操在文学方面亦大有可为,善于以诗词描绘政治军事理性化和理想化,雄心壮志,诗里铺满不断进取的精神。一代枭雄,纵风景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之陨,也是万般无奈。可是他对历史时间的奉献的确不可忽视的。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我觉得,你告一段落*北方*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北方普通百姓得以*稳,历史让你写出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君王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获得了天地?尤如海市蜃楼,富贵荣华稍纵即逝,功名,名与利,支配权,好似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这个乱世,群雄逐鹿,人才辈出。其中,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并不喜欢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他把曹操写的那么阴险狡诈,和《三国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国志》里的曹操是一名乱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谋,我觉得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反而,他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关羽上次战败,不仅与刘备走散,还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摆出大量的好处请求关于能归降于他,但关羽没有答应,坚持要去找刘备。过了几天关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见后,非但没有派兵去将关羽追回来,发呢让他去找刘备,可见他是一个惜才且讲情义的人。

  一个国家的兴亡,除了要有一个贤明的君王,其次,一个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诸葛亮,他一心为刘备出谋,使得蜀国的实力日益壮大起来。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他不骄不傲。街亭失守,他却自降三级。刘备死,后主刘禅继位。可诸葛亮非但没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辅佐刘禅,才总算稳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宣扬和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每当听到这首词,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时将士厮杀的情景——那是一个真正的三国!

  自从读完威廉·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后,就喜欢上读历史类的图书了,前几天,我又攻读完了又一本史诗著作——《三国志》这是西晋陈寿的代表作,这让我像蜜蜂遇到了花蜜一样高兴,我像饿狼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下面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看的一篇。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吕布再次反叛朝廷归附袁术,派高顺、张辽攻打沛城的刘备,刘备失败后投靠曹操,曹操派夏侯惇救援他,再次失败,失去一目,九月。高顺等破城俘虏了刘备的妻儿,曹操亲自率兵攻打吕布,到下邳城下,给吕布一封信,像他陈述祸福,吕布想投降,但陈宫等人由于负过罪,极力反对,而且对吕布说:“曹公远道而来,其局势不能持久,将军如果用步兵和骑兵驻守城外,我率领其余兵力在城门把守。曹操如果像将军进攻,我带领部队从后面进攻曹军;要是曹操只是攻城,将军就从外面支援,用不了一个月,曹操粮食全部用尽,发起进攻就可以打败曹军。”吕布同意他的看法,但又听妻子谗言,不采用陈宫的意见,暗中派人向袁术救援又亲自率领一千骑兵出城,打败后退回城内,守住城不敢出去。袁术也不能救援。吕布岁骁勇刚猛,但是谋少心胸狭隘多猜忌,诸将又各自猜疑,所以屡战屡败。曹操围攻三个月,决水围城,吕布军中上下离心,最后大败,被曹操捆绑住,几次要求松绑,曹操笑着说:“捆绑老虎不得不紧”吕布多次辩言后让曹操颇为心动,最后又被刘备一言断绝,吕布因此被曹缢杀,死前说:“刘备最不可信之。”后命丧白门楼。

  纵观历史,吕布的评价大多都是骁勇善战,有勇无谋,唯利而视,轻狡反覆,未有若此不夷灭也。而我的看法是他不会重用人才,只以**处事,非豪杰。

  希望大家也能找到一本有用的书籍,多多评价,多多感悟,这样才能真正吸收这本书的知识。


《三国志》读后感6篇(扩展3)

——《三国志》的读后感3篇

  三国志不像《三国演义》,它只具简单史实,并无多大笔墨去渲染事件、去让事件被描述得更加具体和精彩,这就使得读者有联想、虚构和批判的空间。对于小说家,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辅以自己的创作才能,著成一部小说,而且让小说比史书更加能引人入胜。对于普通大众呢?他们私下里就会流传关于事件的始末,或真实或虚妄,对被隐藏的真相可能会不服气地披露,对崇拜者可能会大肆吹捧,对厌恨者则有可能更加歪曲,或以阴谋论议之。民间的传说能让事实本身更加清晰明朗,也能让事实真相更加扑朔迷离。比如,在《三国演义》里,关羽的忠义形象通过作者虚构的一些事件,而被强化乃至神化;诸葛亮更是被描述得“多智之*妖”,好像什么事情他都知道、能预测一样;不幸的是周瑜被树立成一个心胸狭隘、英雄气短的形象;曹操也被怒斥为“奸雄”。对于这些小说情节或是民间传说,好言也就罢了(虽然也可能有误解,但至少没有污蔑),若是被坏言论之,遭后世不断诽谤,一生真实形象全无,实可悲也,则真乃谓之人言可畏。

  另外,陈寿乃晋朝大臣,对于朝中人物的记述多有曲笔。如对于司马炎篡夺魏国帝位的时候,陈寿评曰:“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后代世位,立子以适;若适嗣不继,则宜取旁亲明德,若汉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准也。”还有对魏国时期司马氏家族的描写多有隐恶溢美之嫌。这恐怕是在对当朝的避讳吧。亦即是说,基于政治厉害,一般当朝的史学家都不敢直言当朝弊端。敢于批评当朝执政者的所为、揭露当朝执政者的罪恶的人,不仅文字难以流传于后世,而且自身连带家族其他成员的性命也有危险。这种黑暗情况在*的历朝历代皆有可悲地发生,而不仅仅是发生在封建时代。

  由此论之,即使是从史书里,我们也无法完全获知历史的真相。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比如你在看宋朝大官写的史书,那么这本书关于本朝的记载多是有所回护的。也就是说,是非功过,真正的历史只能留予后人说。不知过了若干年,那时候的'人们对于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年代的历史,会是怎样记载和评价的呢?

  《三国志》中对老将黄忠的死只有寥寥数语:明年卒,追谥刚侯。

  所以,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黄老将军死前的遗言,我们不知道他是厌倦了乱世沙场还是惋惜自己不能继续在沙场征战,回顾一生,不知他是否还有什么遗憾。

  关于黄忠,史书的记载并不多,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回顾。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曾在刘表手下做中郎将。曹操攻克荆州后,在长沙太守韩玄处任职。刘备占领荆州四郡后黄忠投靠刘备,随刘备入蜀。

  黄忠对于蜀汉*,有两大功绩。

  一是在收川战役中率军自葭萌关入成都,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刘备攻下益州后,拜黄忠为讨虏将军。

  二是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击败并杀死夏侯渊,立下大功,迁为征西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与关羽同列。

  诸葛亮赞誉黄忠:

  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八月,黄忠去世。有子黄叙,英年早逝,无后。

  这里可以说一下,黄忠与关羽不合在历史上确有此事,一大原因就是关羽太高傲,刘备想拜黄忠为后将军时,诸葛亮就曾对刘备说:

  而今便令(关、黄)同列。马、张在*,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也就是说,黄忠的功劳,马超、张飞亲眼所见,所以封黄忠为后将军,他们不会有意见。可是关羽在荆州,听到自己与黄忠同列,一定会不高兴。

  事实也正如诸葛亮预料的那样,当关羽得知自己与黄忠同列后,生气地说道: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于是关羽不愿意接受刘备的封赐,还是费诗一番劝解,关羽才最终接受。

  以上,便是黄忠的一生了。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有人说过:“你我他,无论喧嚣与寂寞,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泱泱华夏二千多年的传承,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国家的历史能与他相提并论。史学家把整个*演变的菁华,立著于书,流传至今。其中,《三国志》是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我有幸阅读这本苦涩,严谨,简练,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史书。说它苦涩,是因其简练。在《曹操本纪》中,陈寿写赤壁之战寥寥几笔带过,你根本无法读出那帆船蔽日,飞火漫天的恢弘场面。后来的'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大概也是出于简练的原因吧。陈寿能恪守史书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勾勒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历史形象:统兵能力强却又刚愎自用的关羽,富国强、御兵弱的诸葛亮,具有完美高尚品格却受“忠汉”局限的士大夫代表荀!桓龈隼史人物在他的笔下显现的不只是人物的生*,连内心的活动与政治思想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抓住要害,切入实际。但受各方面的影响,也会有曲笔,甚至张冠李戴。

  《三国志》的另一特点是对正义、善良、忠君、坚韧等一系列优秀品质的赞扬与向往。陈寿父亲获罪被诸葛亮处死,而陈寿却能在《三国志》为其单独立传,并给予诸葛亮高度评价。可见,有“良史之才”的陈寿,在写《三国志》是秉承公正、正义的态度下笔的。而且在传记结尾处,陈寿会写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这些语段,使陈寿自己也化身成一个读者,叙说自己的见解与读者交流。

  古人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三国志》是本精炼却又冗长的史诗。我所理解的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这部文化瑰宝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


《三国志》读后感6篇(扩展4)

——《三国志》读书心得3篇

  《三国志》中,我最欣赏的则是曹操。曹操在那个诸侯称雄的年代,可谓是天下罕见的全才。

  他文武双全,官拜骁骑校尉(仅次于将军),足见其勇略。董卓进京,不少满口仁义的汉室栋梁对董卓的恶行是敢怒而不敢言。唯有曹孟德,不惜背上谄媚小人的骂名,怀揣兵刃,栖*董卓身旁,意欲为国除贼。须知,若刺董成功,自己也将身首异处。曹孟德此举,足见其大智大勇。

  刺董失败后,曹操辗转奔波,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他已有十万兵甲。而后,瞅准时机,亲率劲旅迎献帝回朝,定都许昌。有人认为曹操乃大汉*,以挟天子之便,掌控天下。可是当年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时,除了曹操与孙坚力战西凉军外,其他诸侯哪一个不是坐观成败,以图渔利?献帝出逃,袁绍、公孙瓒,甚至是汉室宗亲的刘表,都未营救圣驾。只有曹操急行军数百里前去护驾。

  纵观曹孟德的功绩,灭二袁,亡吕布,*西凉,收汉中。所行无一不是完成汉廷的一统大业。虽然曹孟德的'文治武功,冠绝天下。但当他扫*北方时,已是烈士暮年。他急于在死前完成统一大业,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有赤壁之败。然而兵败赤壁,却决定了曹操此生是无法完成*定天下的宏愿的。于是他精心治理辖内的军政,为继任者*定四海奠定基础。

  尽管对于曹操的忠奸,世人褒贬不一。但我始终认为,曹操乃国之大贤,扫*四海,使得万民安居乐业。这便是我看《三国志》时的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只要老师带我们到图书馆看书,我就会像一隻飢饿的狼一样,衝进去拿起了叁国志来看,在图书馆裡叁国志几乎都被我看遍了。有诸葛亮孔明的计策,例如:空城计,还有十五次败走,都是孔明的计策,我因为很佩服孔明,所以很喜欢借叁国志来看。

  叁国志的主要人物有孔明、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人物,叁国志这本书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战争类的书籍,刘备也常因孔明的计策获胜,不过孔明的计策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像司马懿仲达就能识破孔明的计谋。这裡面也有许多充满智慧的人,例如:孔明.司马懿.陆逊等,这裡面的计策都令我非常佩服。

  诸葛孔明因为学*天文,气象,易经,所以能算出何时颳东风而火烧连环船;何时会起大雾,而草船借箭;摆八卦阵法以挡追兵。如果我们*常能多读书,相信定能学以致用,像诸葛亮孔明一样急中生智,临危不乱。

  孔明不仅有智慧,有谋略,它还忠君爱国,对刘备忠心耿耿,即使后来刘备儿子阿斗继位,他还是竭心尽力的辅佐,一直到死。这么好看的书,千万不要错过。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

  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不*。在中学时期,我学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三国志》读后感6篇(扩展5)

——三国志读后感 (菁华5篇)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志,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志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 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志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此奈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志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三国志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我看完《三国志》已经快2个月了,由于一直懒于写博,因此,读后感的事情也就被耽搁下来。

  我家的《三国志》依然是中华书局的版本。《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由于陈寿写的《三国志》,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文采不足。远没有现在我正读的《史记》好看。

  现在回想《三国志》,要属吴书部分的印象最为深刻。一则,是孙权的雄才大略远高于刘备,识人用人炉火纯青不逊曹操;二则,孙权之后,吴国陷入了“强臣压君”的困境。

  其次,对曹操很佩服。《三国志》中的曹操,相比《三国演义》所刻画的形象简直是大相径庭。三国第一人物应属曹操。

  第三,对刘备很意外,特别意外的是,《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打督邮,居然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刘备所为。厉害,不愧为英雄人物。

  看完《三国志》,我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

  这次读《三国志》,对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没有看。等我以后对三国有兴趣时,再细看。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100个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降汉。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我认为都不如孔明,但是他们都对刘备忠心耿耿。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这样评价曹操的:“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这是世人的看法,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可是后来改变了,因为从武帝打败袁本初时我认为他就是天下之豪杰说来也巧武帝部下也有一些文臣武将,文有荀彧、郭嘉;武有曹仁、李典……更聪明的是挟天子,令诸侯,可见桥玄和何顒没有看错武帝。

  武帝永远是认为武力是可以争霸天下的,可是征战了大半辈子,也输过不少,赤壁之战一战打的曹军措手不及,但这也展示出武帝的气量,华容道的那几笑看出武帝的.气派,只是曹操命不该绝,华容道没被云长杀死,又开始了征战生涯。

  可惜啊,没有实现愿望,在60几岁时因病去世。可以说武帝是个非凡的人物,盖世的豪杰!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国志》,把三国的历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有莫大的不同。电视剧也不是历史。

  《三国志》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国志》 写作手法简洁,记人叙事流畅,很值得我写作文学*,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去打开《三国志》吧!他可以让你学到智慧、勇敢、机智和权谋,让你真正了解纷乱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6篇(扩展6)

——三国志陈寿的名言 30句菁华

1、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

2、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3、人命至重,难生易杀。

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5、吏多民烦,俗以之弊。

6、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7、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8、用人无疑,唯才所宜。

9、若卵投石,岂可得全。

10、计投府库,量入为出。

11、顾君不言,言必有中。

1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3、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14、机权多门,是纷乱之原也。

15、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16、患名之不立,不息年之不长。

17、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

18、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戳无辜。

19、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20、行赏不遗仇雠,用戮不违亲戚。

21、不以人之坏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

2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3、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

24、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

25、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

26、仇雠有善,不得不举;亲戚有恶,不得不诛。

27、国之有民,犹水之有舟,停则以安,扰则以危。

28、非成业难,而得贤难。非得贤难,而用之难。非用之难,而任之难!

29、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30、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三国志》读后感6篇(扩展7)

——三国志读后感范本20份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

  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

  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一一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寒假中,我认真阅读了《三国志》这本书。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国历史最为准确的一部史书。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它把三国的主要历史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写的非常细腻。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与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作者描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略决策、成语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关,比如《隆中对》、《出师表》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了他的代名词。再如,对黄忠的`描写也是如此,“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深得刘备和诸葛亮的赞赏。

  书中还有很多细致的描写,如长坂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遥津的纵马一跃、五丈原的悲凉概叹,作者都已厚重的语言进行描写,震撼着我们内心的三国情怀。通过阅读这本《三国志》,使我更加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和杰出的人物。真是一书在手,神游三国,岂不快哉!

  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学史上,有二十四部史书熠熠闪亮,它们取材广泛,记事详实,被后人并称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全部都是纪传体史书,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素材,其功勋不可磨灭。而《三国志》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三国志》是由晋代陈寿撰写,裴松之作注。它分为《魏书》,《蜀书》,《吴书》三个部分,分别记录了魏、蜀、吴三国在长达一百多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涌现出的许多杰出人才。其中《魏书。荀彧传》使我深有感触。

  《荀彧传》是陈寿关于荀彧的传记,荀彧为人雅量高致,有“王佐之才”,曹操称赞他为“吾之子房”,对他十分器重。然而,这样一个旷世奇才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汉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先投奔了袁绍,未得到重用,后来投奔曹操,才得以施展自己胸中的抱负。荀彧先后向曹操推荐了经商的戏志才以及自己的好友郭嘉,彻底摒弃了当时的门户观念,礼贤下士。事实证明,荀彧和萧何一样慧眼识珠,戏志才神机妙算,而郭嘉更是被称为“鬼才”,算无遗策。在群雄逐鹿中原的`较量中,荀彧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卓越才能,因为有荀彧出谋划策,曹操得以守甄城,定兖州,降官渡,灭荆州,他的历史功勋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对于“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来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当他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扫除一切障碍——包括那个亲密无间的战友,相互信任的朋友,忠心耿耿的属下,荀文若。虽然荀彧身在曹营,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汉臣,他一直天真地认为曹操起兵只是为了光复汉室。他一直忠于汉室。所以当曹操意欲加爵魏公,进封九锡时,荀彧表示坚决反对,“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定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两人之间陷入信任危机,终使得曹操做出最后的决定。之后发生的事情并不像电视剧中的老套情节一样皆大欢喜,而是走向悲剧。

  曹操出兵讨伐东吴,荀彧留守寿春。建安十七年的冬夜里,荀彧独自坐在堆满公文的清冷房间里,曹操的使臣突然送来了一个食盒。他知道,曹操想要杀他,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里面会是什么,匕首,还是白绫。荀彧边想边打开了食盒。里面竟然空无一物。是啊,曹操给了他权力,给了他名声,给了他财富,还能再给他什么——除了死亡。荀彧不动声色地合上盒盖,批完堆积如山的文书,从桌下摸出一个白玉小瓶。望向窗外泛起鱼肚白的天空,他整理好衣冠,向着西方的许昌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而后将瓶中鸩酒一饮而尽。不知道为什么,荀彧想起了西汉的淮阴侯,韩信。

  确实,荀彧的命运与韩信有太多相似之处,一文一武,都是旷世奇才,都曾身居高位,都为帝王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都因为君主的猜忌而惨死,正所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故国破,谋臣亡”。“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果然,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更讽刺的是,荀韩二人还都有一个最后得以善终的蓝颜知己,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过,似乎唯一的不同点在于韩信之死有他自身的责任,他总归是在楚汉相争时小小的要挟了刘邦一下,而荀彧之死却是因为他过于忠贞不贰,忠于已经倾頽的东汉王朝。“谋反”必死,可是忠贞也不得善终,看来当真是伴君如伴虎。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荀彧与韩信的命运固然使人唏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过失,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即使历史真相无比残酷,也不会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有牢记历史,认真学*历史。

  我想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吧,其实《三国演义》里有的故事并不是事实,真正的历史记录书是《三国志》!

  其实我决定读《三国志》是因为我正在玩关于三国的游戏,就对三国有了兴趣,于是就托舅舅买了本《三国志》。

  《三国志》里讲的是每一位将士的经历,每读到一位我都情不自禁的赞叹。关羽水淹七军,张飞义释严颜。虽然本书对每个战争没有详细介绍,但是介绍东西非常全面,如爵位,食岜等等。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对每个将士的评语,每个评语都非常精彩,把将士的*惯,性格和品行说的非常清楚。也把短处和死因说到点上了。读了《三国志》之后,让我对历史又走深了一步,相信我在读这本是之前肯定说不出蜀国,魏国和吴国的大将各二十个,但是现在我肯定把各国大将说出二十五个!没有骗你。我相信这对以后肯定有用。在这里,我为这本书做一下广告,希望大家也来买这本书,全套五本(我全读了,三本魏书,蜀书吴书各一本)仅售九十二元!只有一个字“值”。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所以我选择了借阅《三国志》这本优秀的作品。

  《三国志》讲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悠久历史。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

  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志》是我在寒假的时候爸爸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没看时我感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没什么区别,读完后我发现这两本书的题材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国志》是一本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主要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提到三国很多人都会第一想到是诸葛亮,可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外两个英雄—张飞、关羽。

  书中张飞在长坂坡那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看出张飞的勇猛,虽然他有勇无谋,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着实令人佩服。他为了刘备的安全,不顾自身安危,率领二千骑兵在长坂坡抵抗曹军百万雄兵,虽只有二千骑兵,可谁知张飞一吼震天下,竟吓得曹军无一人敢向前一步。虽然结果让我无法接受,但张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的。

  说完了张飞,那就来谈谈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关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给我最深的却是他在军营中的那段“刮骨疗毒”的经历。关羽曾被毒箭射中,伤口虽已痊愈,可一到阴雨天气,左臂仍会有疼痛感,经医生诊断说需要“刮骨疗毒”。关羽听罢,果断伸出左臂,与将士们一边喝酒下棋,一边刮骨疗毒,脸上谈笑风生,没有一丝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他的那种坚强,那种毅力是值得我们好好学*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他们的故事,对于这结果我无一不感到惋惜,但我们可以学*他们的精神,成为当世“豪杰”。

  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所以我选择了借阅《三国志》这本优秀的作品。

  《三国志》讲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悠久历史。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了,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人;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这两本书让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受益匪浅,翻开它,就像展开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

  作者描绘了这幅画卷中的奇葩,我深深陶醉其中。这里不仅有鼓角争鸣、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纠纷,还有浪漫的`爱情和深厚的友谊。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生动生动地展现在我面前。气量狭窄的周瑜、忠诚的鲁肃、勇敢的张飞、忠诚的关羽、纳贤的刘备、好战的黄忠、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我最欣赏的人物之一就是诸葛亮,他懂天文,懂地理,而且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情节凸显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智慧和博学,反映了周瑜的小肚鸡肠和心胸狭窄。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明白,在学*中,我们应该以周瑜为教训。当别人的成绩超过我们时,我们应该仔细分析我们退步的原因,总结经验,改变学*方法,不要嫉妒学生,更不用说因为考试失败而失去信心,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纵观古今,听闻乱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群雄起,讨董卓,枭雄生,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纵使时至今日,观之,也倍感热血沸腾。

  时常梦萦三国时分,难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气,难忘张飞一夫当关长坂坡,更莫说温侯骑赤兔之飒爽英姿。读之尽兴处,更恨不得手扛武器,亲上战场。可我,有的是什么?我有子龙的忠肝义胆,亦或是典韦宁死不动摇的忠心,还是公瑾运筹帷幄的潇洒才智?

  我一无所有,仅凭一腔热血,有如清末的康有为变法,最终只会落个满盘皆输的下场。可我不愿做浩瀚历史的一隅,不,或许连一隅我都称不上,碌碌无为的我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遗忘不是么?如同这些英雄一般,为国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该实现自身的价值。直至今刻,我才终于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虽不敢妄称才。然而上天将我置于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价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国浩瀚历史,寥寥数语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战役,陈寿也只能几笔带过,我们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残忍,更何况那些足智多谋的文官,奋勇杀敌的武将?破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诗等等,这些,是天生变具备的才能吗?不错,他们定是在此方面有过人之处,然而,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为实现自身理想价值所付出的努力。

  或许,我们并不具备他们这样傲人的才能,但我们并不能忘记去努力。因为一切结论,皆建立在假设之上,唯有至我们奋斗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们到底是否具有。

  正所谓读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以三国之史为镜,可以成大业。

  三国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因为它里面既真实也很生动,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我看完以后就感觉这书,每一个细节都很详细、具体。

  里面我发现了很多历史上的黑幕,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所向披靡,八卦阵、出师表更是辉煌,但是在真实历史上陈寿没有过多的去描写诸葛亮,而且我还发现诸葛亮是屡战屡败,周瑜也没有想象的笨,而且特别的聪明孙坚、孙权的很多步妙棋都是周瑜帮忙的。

  我最喜欢的角色——曹操,看完三国演义后,再看三国志以后就会对它感到有一种很佩服的感觉。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写的很凶恶、残害百姓、一位奸雄,但是他确实如此吗?百姓们都很爱戴它,曹操是一位很伟大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位诗人可以说,也是很有才气的。七步诗的曹丕是谁教育出来——曹操,他没有想象的`凶恶,反而很友善。为什么三国演义会如此贬低曹操抬高刘备,其实只是因为南宋想找一个借口而已。

  三国志从某些意义角度来说,没有三国演义那么吸引人。它里面太真实了没有很大的趣味性,有很多三国演义里虚构的故事或传说都没有。赤壁之战里没有借东风之类的故事,曹操只不过是输给了瘟疫和水土不服。三英战吕布三国志里没有后来我翻了很多资料最后发现但是人物实力,距离相差太远了。

  三国志有点偏向与陈寿个人观点,但是大部分还是事实,对人物的观点存在一些偏见,我对三国志还有一点很好奇就是,三国志的精彩程度为什么不进四大名著。三国志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就是全书没有一个到字。

  呼…花了将*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灭亡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品读《三国志·东吴·周瑜传》

  英才盖世美姿貌,曾佐伯符勇拓疆。

  大纛频挥铁马劲,小乔初嫁锦琴香。

  火烧赤壁三分定,剑指江陵六郡强。

  青史遍观年少将,风流千古数周郎。

  沈伯俊的一首《咏周瑜》正是实实在在地道出了周瑜的一生。

  周瑜,字公瑾,人称周郎,乃东汉末年名将。

  三国志云“瑜长壮有姿貌”,《三国演义》中也有写到周瑜“资质风流,仪容秀丽”,民间更是有“美周郎”之称,可见周瑜长相是极其俊美的。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表现出了苏轼对周瑜的仰慕之情。的确,周瑜不仅长相俊美,也是一个非常有谋略和军事才能的人。

  李白有诗《咏赤壁》“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赤壁之战则是最能体现出周瑜谋略高超和军事才能惊人的一场战役。

  单说“火烧连营”的计谋,周瑜的设计就非常精妙。

  周瑜看准了曹军不*水战,战船相连的弱点,设计黄盖诈降。到了约定的时间,黄盖便率领二十只装满易燃物的.战船向曹营驶去。在离曹营约二里左右时,黄盖下令战船点燃,自己则坐上小船离去。二十只战船顺东风驶入曹营,曹营顿时变为一片火海,周瑜至此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而周瑜过人的军事才能则体现在他的战前分析。“今北土既未*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矒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闲,不*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他的分析极其到位,且眼光犀利,而赤壁之战的结果也正是映证了他所说的。

  历史上,诸葛亮并未过多的参与这场战役,而说这场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的辉煌胜利为周瑜所取得也并不为过。

  《三国志》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瑜在音乐方面深有造诣,无人能及,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而在文学方面,周瑜留世的并不多,只能在他的遗书上才能略窥其文采。“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这封遗书乃周瑜口述,时间仓促,却全部使用四字骈言,对仗工整,用词雅致,得当。而从中也正可见他精妙的战略思想,临死不忘国事的忠诚,看人用人的眼光,更是体现了他超高的文学素养。

  说到遗书,就不得不谈谈周瑜的死因。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扮演着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角色,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其实不然,历史上的周瑜不仅不心胸狭隘,反而非常的心胸开阔。周瑜曾与程普不和,程普认为自己比周瑜年纪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与他计较。程普后来敬重周瑜,对人说“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建安十五年,周瑜返江陵,半路染病,死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庞统抬灵而归。

  不得不说,周瑜的英年早逝对东吴来说是一大损失。

  瑜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胆略兼人,谋无不成,规无不细,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24岁袁术任瑜为居巢长,策授瑜建威中郎将。25岁任中护军,遥领江夏太守。26岁以中护军于张昭共掌众事。32岁督**等讨麻保二屯,次年生擒邓龙,成为百姓心中的英雄。34岁权讨黄祖,任命大都督。秋又破曹,夺赤壁之胜,成为名满天下的大将。35岁南郡之战走曹仁,拜偏将军,任南郡太守。

  周瑜过世,权痛哭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

  周瑜在历史上是一个*乎完美的男人。然而,这样一个功勋赫赫的人,却仍在其短暂生涯中不断进取,拼搏,让我如何不去敬佩他?我想,身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向上,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国志》,把三国的历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有莫大的不同。电视剧也不是历史。

  《三国志》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作,更是一部文学巨作。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国志》 写作手法简洁,记人叙事流畅,很值得我写作文学*,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去打开《三国志》吧!他可以让你学到智慧、勇敢、机智和权谋,让你真正了解纷乱的三国历史。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100个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降汉。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三国志》读后感6篇(扩展8)

——《三国志》读后感(精选十篇)

  三国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因为它里面既真实也很生动,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我看完以后就感觉这书,每一个细节都很详细、具体。

  里面我发现了很多历史上的黑幕,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所向披靡,八卦阵、出师表更是辉煌,但是在真实历史上陈寿没有过多的去描写诸葛亮,而且我还发现诸葛亮是屡战屡败,周瑜也没有想象的笨,而且特别的聪明孙坚、孙权的很多步妙棋都是周瑜帮忙的。

  我最喜欢的角色——曹操,看完三国演义后,再看三国志以后就会对它感到有一种很佩服的感觉。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写的很凶恶、残害百姓、一位奸雄,但是他确实如此吗?百姓们都很爱戴它,曹操是一位很伟大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位诗人可以说,也是很有才气的。七步诗的曹丕是谁教育出来——曹操,他没有想象的凶恶,反而很友善。为什么三国演义会如此贬低曹操抬高刘备,其实只是因为南宋想找一个借口而已。

  三国志从某些意义角度来说,没有三国演义那么吸引人。它里面太真实了没有很大的趣味性,有很多三国演义里虚构的故事或传说都没有。赤壁之战里没有借东风之类的故事,曹操只不过是输给了瘟疫和水土不服。三英战吕布三国志里没有后来我翻了很多资料最后发现但是人物实力,距离相差太远了。

  三国志有点偏向与陈寿个人观点,但是大部分还是事实,对人物的观点存在一些偏见,我对三国志还有一点很好奇就是,三国志的精彩程度为什么不进四大名著。三国志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就是全书没有一个到字。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写作手法简洁,记人叙事流畅,很值得我写作文学*,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去打开《三国志》吧!他可以让你学到智慧、勇敢、机智和权谋,让你真正了解纷乱的三国历史。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这个乱世,群雄逐鹿,人才辈出。其中,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并不喜欢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他把曹操写的那么阴险狡诈,和《三国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国志》里的曹操是一名乱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谋,我觉得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反而,他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关羽上次战败,不仅与刘备走散,还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摆出大量的好处请求关于能归降于他,但关羽没有答应,坚持要去找刘备。过了几天关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见后,非但没有派兵去将关羽追回来,发呢让他去找刘备,可见他是一个惜才且讲情义的人。

  一个国家的兴亡,除了要有一个贤明的君王,其次,一个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诸葛亮,他一心为刘备出谋,使得蜀国的实力日益壮大起来。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他不骄不傲。街亭失守,他却自降三级。刘备死,后主刘禅继位。可诸葛亮非但没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辅佐刘禅,才总算稳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宣扬和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每当听到这首词,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时将士厮杀的情景——那是一个真正的三国!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个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但这仅仅是小说 不能带表历史。

  《三国志》当然也是写的这些,不过是以人为题,还有就是他是历史。

  这些过程我就不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到底周瑜是不是像罗贯中所说的小肚鸡肠和阴险狡诈呢?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直到读了一下三国志,我才明白:周瑜在历史中不是像在《三国演义》里的一样。他很年轻就挂帅上阵,孙策还临终托故给他。可见他在吴军中的形象有多么好。哪为什么罗贯中要把他写得那么坏呢?原来是罗贯中对诸葛亮有种寄托,把周瑜写坏点可以村托出诸葛亮的好。这下子,本来周瑜没有这件坏事变成了有这件坏事,本来周瑜有这件好事变成了没有这件好事。你们说他惨不惨啊!罗贯中觉得这样子还不够,还要把诸葛亮再神话一下,就又多了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罗贯中编出来的故事。这下可好,《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大了,人们就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渐渐忽略了《三国志》。从人们口里传出来的就只有周瑜的一些或自己本身或罗贯中编上去的一些坏毛病,而没有了罗贯中的好了。

  我觉得,在熟读小说《三国演义》的同时,不妨也来读读原汁原味的历史《三国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

  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

  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日都在读三国,看的有点不知所措。记得小时候也读过,但当时怎么会知道里面的意思,只不过知道里面的一些典故,还有象古代书生一样的寻章摘句,以求能在写作文的时候卖弄一下,让我的老师同学们夸耀自己一番,得到一点钦佩之情。如今,许多年过去了,本来不喜欢看战争故事的我,突然由于易中天老师和央视的轮番轰炸,我突然来了兴趣,重新捧起读起来。

  看书的过程也是一个释疑和解惑的过程,本来我对诸葛亮充满了偏见,听信了***的一句话,诸葛一生谨慎;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但看到大半,我不由的由衷佩服诸葛军师,他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人,创造了很多军事上的奇迹,如八卦图,木牛流马,还有很多深谋远虑的军事战略,这些对于奉行仁义只会示弱的刘备来说,是诸葛亮让他能够三足鼎立而居起一,为什么这样说,大家只要看看他为了关羽之死,就要大起倾国之兵而伐吴,为一己之私而废国家大义,不听任何人的意见,更不用说总结经验制定战略,终被陆逊不费吹灰之力而置于死地。由此就可以看出刘备在军事上与政治上较曹操差的太远,所以他的胜利可以说大部分是有了诸葛亮。

  读三国,同时也看到了性格决定了命运,不管你是王侯将相,还是一介草民,张飞真是厉害,有勇有谋,但是他有缺点,而且是致命的缺点,就是视手下如粪土不如,最终他被自己的手下轻割头颅。关羽也是厉害,诸葛都要捧他敬他,但是他自恃无人能及,最终因为轻敌而败在陆逊之手。由此可见,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只有了解自己才可以去了解别人。

  为什么诸葛亮可以战到最后,我想他的谨慎帮助了他,如果打不赢,何苦拿着脑袋去拼?试问曹操出征几次又胜过几回?但是他过的比谁差,反而所有大臣都认为这江山都是他打下的,要他称帝而他自己不干而已!想到现在的人和事,不是以前的刀兵相见,但也是几番成败!想当年***说过"摸着石头过河"是让很多人因此暴富,但是带来的问题也是接踵不断,暴富后面带来的问题是什么,贫困带来的又是什么,人们现在不相信**,安居乐业的反而比以前少了,所有的人心中都有着迷雾,都感觉不到自己的未来,时刻怕下一个冲击的是自己,所以现在房地产大盛其道,无予争锋!

  其实,现在的人们根本没必要去做无畏的烦恼,想天生我才必有用,没必要为现前的烦恼遮住了双眼,人的一生,成败只是一瞬,获得一个好心情,有一个健康美满的人生也许就是上天赐予的快意。

  《三国志》是我在寒假的时候爸爸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没看时我感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没什么区别,读完后我发现这两本书的题材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国志》是一本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主要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提到三国很多人都会第一想到是诸葛亮,可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外两个英雄―张飞、关羽。

  书中张飞在长坂坡那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看出张飞的勇猛,虽然他有勇无谋,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着实令人佩服。他为了刘备的安全,不顾自身安危,率领二千骑兵在长坂坡抵抗曹军百万雄兵,虽只有二千骑兵,可谁知张飞一吼震天下,竟吓得曹军无一人敢向前一步。虽然结果让我无法接受,但张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的。

  说完了张飞,那就来谈谈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关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给我最深的却是他在军营中的那段“刮骨疗毒”的经历。关羽曾被毒箭射中,伤口虽已痊愈,可一到阴雨天气,左臂仍会有疼痛感,经医生诊断说需要“刮骨疗毒”。关羽听罢,果断伸出左臂,与将士们一边喝酒下棋,一边刮骨疗毒,脸上谈笑风生,没有一丝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他的那种坚强,那种毅力是值得我们好好学*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他们的故事,对于这结果我无一不感到惋惜,但我们可以学*他们的精神,成为当世“豪杰”。

  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在我先前的印象里,曹操一直算是一个残暴的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杀了很多反对他的人。但那都是他长大以后干的事。青年时代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很有军事才能。军事才能不是几天就能练成的,他的军事才能之所以那么强,是因为他从小爱读兵书。曹操读各种各样的兵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如果只学一种兵法是很片面的,学得多的话就可以相互对照,练*更好的一种。曹操不止读兵书,他还注解兵书。读是学别人的,但注解是需要自己思考的。

  有人说曹操在青年时期不干正事,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青年人的正事就是读书。曹操他不是不读书,他是不死读书。他只学自己感兴趣的——关于军事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学得很好,长大以后这些知识都派上了用场。这还叫不干正事?

  曹操一开始当官,做了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京城***分局的一个头。当时他制定了一条规则是人们夜里不得出行,违者会被衙役用五色大棒打死。

  一天,蹇硕的叔父在夜里出行,结果曹操命人将他处死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违反这条规则了。蹇硕可是当时权高位重的大太监,是皇帝很喜欢的人,曹操把他叔父杀了自己可能会被杀头。曹操不笨,他当然知道得罪蹇硕的下场,但他还是要杀蹇硕的叔父,因为规则不能破坏。如果大人物犯规了就不用杀头,那还能叫作规则吗?

  曹操很清楚规则是什么,而且他也不害怕承担杀了蹇硕叔父的后果,可以说曹操是一个军令严明,不畏强权的人。由此可见,曹操也不是从小就是一个奸雄,他青年时还是想走能臣路线的。

  曹操不喜欢他的叔父,因为他的叔父喜欢管他。于是曹操装成中风的样子,他叔父见了就告诉了曹操的老爸曹嵩。曹嵩问曹操有没有中风,曹操说自己啥事也没有。从此以后,曹嵩再也不相信曹操的叔父了。曹操的奸诈手段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怪不得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奸雄,原来从小就有“潜质”啊!

  曹操有一次潜入张让家想行刺张让,不料被张让发现了。但曹操凭着高超的武艺,逃出了张让家。不得不说曹操的胆子是真大。张让是当时的重臣,如果曹操被张让抓住的话,他就别想见到第二天的太阳了。曹操这种连生命都可以不顾的勇敢可以说是真的勇敢。

  我觉得青年的曹操是不想当一个奸雄的,他的梦想应该是当一个能臣。奸雄带了点“奸”,也带点“雄”,而曹操的性格就是如此,有奸诈的一面,也有勇敢无畏的一面。正好他又生于乱世,就成了人们口中的“乱世之奸雄”吧。

  我看完《三国志》已经快2个月了,由于一直懒于写博,因此,读后感的事情也就被耽搁下来。

  我家的《三国志》依然是中华书局的版本。《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由于陈寿写的《三国志》,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文采不足。远没有现在我正读的《史记》好看。

  现在回想《三国志》,要属吴书部分的印象最为深刻。一则,是孙权的雄才大略远高于刘备,识人用人炉火纯青不逊曹操;二则,孙权之后,吴国陷入了“强臣压君”的困境。

  其次,对曹操很佩服。《三国志》中的曹操,相比《三国演义》所刻画的形象简直是大相径庭。三国第一人物应属曹操。

  第三,对刘备很意外,特别意外的是,《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打督邮,居然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刘备所为。厉害,不愧为英雄人物。

  看完《三国志》,我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

  这次读《三国志》,对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没有看。等我以后对三国有兴趣时,再细看吧。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