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2022-10-03 00:00:00 读书笔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

  日暮,夕阳,枯荷,细水,僻静之美。

  你渴望良好的亲密关系,好像越努力、越使劲,可不知怎的你们之间关系好像反而更疏远和冷淡了?

  你渴望扩大交际圈,让生活更有趣,但面对陌生人群,你不知道如何相处?

  你渴望与父母走*,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观念,让你失去耐心,烦躁不已?

  在这本《假性亲密关系》里,作者史秀雄探讨了与恋人、自己、父母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假性亲密关系的形成原因,并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和大量丰富案例,教读者如何走出困惑而无解的人生。

  20xx至20xx年,我买了很多心理学专业书籍和各心理学流派专家关于疗法的书籍,发现枯燥的心理学名词一般人真是难解。非专业人士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心理学的读书办法,就是读在心理学行业混迹10来年左右、积累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丰富咨询案例的人士写的书籍,他们的书,是他们对心理学实践运用后的解读与体会,对于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来讲通俗易懂、有血有肉有料、货真价实,本书作者写的书就属于这一类。

  爱情的真相与假相

  1.如何与伴侣更亲密

  常有这样的事,女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要说了,这些问题说再多也没用,就这样吧。”

  这时男方可以说出自己内心感受:“你这样讲话让我觉得你在推远我,在嫌弃我。这样会让我很难过,让我感到很焦虑,所以我才一直追着你谈这个问题。”

  这样对话,可以让双方集中到情绪上来,观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分享给对方,然后询问对方的看法、感受、意图。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双方情绪上时,发现女方的不耐烦和男方的追问都是想要保护关系不受伤害,最后我们得以站在同样的出发点继续对话。

  2.感情不争输赢

  常见错误现象,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为了争论对错输赢,掌握控制权,宁可牺牲亲密关系,因为我们*惯了以强制的方式使对方接受。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千万记住,家是讲情不是讲理的地方。

  其实我也有这种吵架时只关注到自己此刻情绪不爽要发泄出来的时候,甚至忘了吵架是为什么事要吵,现在通过看心理学书籍慢慢反思自己:此番吵架到底是为了达成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

  发自内心的协作与相互支持,只可能产生于良好的关系中。作者教我们,我们不确定有些话、有些事是否该表达和该做时,问问自己:“我这样说,对促进我们的关系有帮助吗?”

  3.亲密的我们为什么难以表达真实情绪?

  作者强调:情绪的表达方法和能力需要不断练*和培养。如一个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强势,常对自家男孩说,学会情绪表达是很女性化的表现,久而久之,男孩子不敢表达情绪,于是成年后在人际关系里缺乏相关技能。

  我儿子小名叫兔子,一年级,我经常听兔子说:

  “妈妈,我写作业你怎么对我这么严格?跟以前对我不一样了?”

  “妈妈,你这样批评我,现在到了吃饭的时候,虽然有好吃的鸡翅,可我的情绪不是太好,吃鸡翅的心情和胃口都没了?”

  ............

  我跟兔子说:“你知道吗?上次期中考试比你考得差很多的孩子,他们都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赶上来了,我们要不要努力一些啊?”

  孩子说:“妈妈,你看我一片的片字都有点想不起来该怎么写了,妈妈你批评的对,我要加油努力了。”

  真可谓一次良好的母子对话时光!感叹我家兔子不知是大了,还是我学了心理学对他的影响,他不表达我对他学*要求严格、批评过于严厉,下一步我怎么对他解释说妈妈刚才为什么这样对你呢?我们之间怎么通过一次次语言碰撞消解误会呢?兔子有时候真的是很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突然砰出来一些词,令我惊讶良久。

  之前兔子爸爸总说男孩子哭哭啼啼干啥,我总跟孩子说,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不说出来妈妈、老师、同学怎么知道你想什么,别人怎么帮助你呢?

  要想孩子长大了在各种关系里表达自如、游刃有余,小的时候反复练*,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

  3.什么是真爱?

  作者的回答是: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生活、照顾自己、不需要依赖任何人而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时候,却突然爱上了他。

  真爱的意义在于,它是生命中难能可贵的一种激励个体和两人关系成长的美好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在困难和停滞不前时,给予你充足的信任和支持。

  拥有这样的关系,人们会有勇气直面曾经逃避的很多问题,变得更勇敢和强大。好的感情,是在相互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成长。

  4.要面包还是要爱情?

  很多人纠结于到底是要找个经济条件好的还是找个感情基础好的人?

  生活的智慧在于*衡。作者一针见血地说出了比较实际的答案:爱情和面包,你可以偏向任何一方面,但是不要失去补偿或提升另外一方面的可能性。

  5.你常用惩罚式的激励吗?

  有的老婆总当老公面说,自己的某位工作伙伴,多么成熟、上进和优秀。

  有的老师和家长,也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惩罚孩子。

  这些都是典型的惩罚式鼓励。看似想帮助对方改掉毛病,实则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该用积极的沟通方式,可我们大多*惯用抱怨、指责、发泄、质疑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很多人成年后,因缺少正确模仿对象,便身不由己将自己痛恨的惩罚式方式照搬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对待恋人以为只有让对方足够害怕、足够有压力,对方才变好。遗憾的是,孩子无法选择父母,但恋人可以选择离开。

  当你和伴侣发生矛盾时,你要思考:对方怎么样改变能让你感到满意?如果有人要让你做出这样的改变,激励你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他改变后会带来怎么样的回报?当你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正面积极地和对方沟通后,相信你们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6.共情很重要

  对方有了情绪,先关心情绪后关心事情,《正面管教》中提到当人的情绪来临时,人是属于动物脑和原始脑的状态,你讲什么大道理都听不进去,先关注对方的情绪,只有情绪调试的差不多了,他才听的进去你在说什么道理。

  从现在开始,面对伴侣时关注对方所表露的情绪信息,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让人感到“被重视”、“被理解”的方式只有共情。

  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是把人视为情感的动物。

  与自己对话

  人一生最重要的关系不是亲密关系、不是亲子关系,而是与自我的关系。

  1.创造独立自我

  你要始终将自我成长作为亲密关系中的核心目标。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环境里,稳固的关系不是靠死守,而是持续学*与适应,才是情感关系中的真正自由。

  *NLP大师李中莹说过,你自己独立了,把自己过好了,你才有可能在婚姻关系里过的好。

  人的独立很重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经济能力,你才能掌控自己的世界,不被别人委屈求全地牵着鼻子走。

  2.没有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

  如果一段关系不仅没有带来成长和进步,反而让彼此的性格和相处模式变的很不健康,那么无论两个人看起来多么匹配,都注定是一场失败。

  3.善解人意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难以理解别人,是因为我们过于注重找到那些我们熟悉、认同的观点、角度、想法和认识,而忽略了在每一个灵魂深处,情感的共鸣才是最亲密的、最真挚的体验。

  当我们真正想去了解对方心思时,如关注他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这件事情背后潜藏着的动机和渴望,不只是关注对错,会更容易走*对方内心。

  4.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往往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心,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眼前很多问题阻碍了我们看清自己的方向。

  这时,你可以好好想想如下两个问题:

  明年这个时候,你会是怎么样的?

  快进到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回头看看今天会觉得怎么样?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暂时绕过眼前的障碍,去站在终点考虑我们希望怎么样出发。

  5.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作者不认为人的性格只有两面,他认为和不同人在一起,在不同情况下,会需要不同的表现。若你发现只有两种表现,要不张扬,要不沉默,这或许是你的人际能力很有限。

  生活中要应对的情况和关系很复杂,我们为了适应这种复杂性,也该发展出完善和多样化的社会性格。你应该看到每个人为了被群体所接纳,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某些个性。

  与父母和解

  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成绩和行为规范,甚少关注孩子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更谈不上发现孩子的独特闪光之处。

  1.缺爱的孩子懂事早。

  很多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如顺从、安静、专注于学*、积极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务,遇到事情主动安抚和压抑自己情绪,不给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负担,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这些“懂事”的期待像一个个黑洞,孩子不停地揣摩父母期待的懂事标准是什么,试图让大人满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

  很多孩子年少时*惯了顺从父母的意志,对于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感到茫然,在事业和婚恋关键选择中,背离了自己内在真实感受满足父母期待,最终付出了高昂的人生代价。

  孩子,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父母,你需要他们的爱呢?你希望他们以怎么样的`方式爱你呢?当你不再羞于向他人提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时,也开始了前所未有无限的可能。

  如一个人成长中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没有表达的环境,那么愤怒的情绪可能是被压抑最多的,我们可能会因为这种压抑带来的侵犯感而感到更大的愤怒。

  小时候长期被压抑,还有种可能就是成年后我们因害怕伤害对方,而用回避、沉默、逃避、疏远以及终止关系来表达愤怒。

  父母多和孩子正面积极沟通,多关心孩子飞的累不累,而不是只关心孩子飞的高不高,不能只摆出一副家长说教的高高在上的姿态。*等、耐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2.如何与父母和解?

  很多人纠结于小的时候父母不理解我们,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内心伤害。我们可曾想过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父母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呢?他们的原生态家庭或许比我们现在的家庭状况更糟糕。他们也许是更可怜的一群受害者。

  当然也不是要我们完全忘记原生态家庭的创伤。也许有的事情真的不能完全放下。对某些家庭来说,成员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更合适。

  最健康的家庭关系,未必是最亲*和甜蜜的。若你通过思考、沟通、协商,与父母保持适度的距离,让不同的个性、观念、生活方式的人感到*衡与舒适,同时支持彼此成长,这就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各种纠结的亲密关系假象,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快乐。人的疾病七成是情绪导致的。你的身体状况直接反映了你的人际关系状况。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个永恒的话题:健康与快乐。

  从此刻开始,让我们改变过去局限的思维,采取积极的视角和开放的态度,重新开启与恋人、自我、父母高质量的和谐共处模式。

  20xx年,愿有缘的朋友们,关系融和,岁月静好,浅笑安然!

  东湖梅园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2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係,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

  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翻开读,在完成了其他读书计划后,忽然想起这本书,终于决定翻开,做一番新的探索。

  鉴于这本书的鼎鼎大名,阅读的初期,我一直怀着一种爱智求真的激动,每行字都恨不得看三四遍,来回翻阅,认真体会,务求得到深入的理解。一直觉得,有关关系的话题都十分复杂,难以理出头绪,尤其是理清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但克里斯多福老师做到了,总结的十分清晰,让人读得越多,越感觉到书中观点和自身的契合。也能感觉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经历,克老师仿佛都亲身体验过。事实上的确如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以克老师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非常有说服力,同样,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内心的向外投射,是内心对我们自己的明确提示,是认识自我的工具,也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原谅自己、做回自己,通往灵魂觉醒的桥梁,它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对于所有人,自婴儿期开始,最重要的需求是归属感和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为了这些需求,我们付出种种努力,让自己与众不同,以值得被爱,长大后,不断寻求那个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另一个个体。一旦发现“合适”的人,就迫不及待的与他们建立连接,结成一体,以获得持续的满足感,这是亲密关系产生的原始动因。

  殊不知,对方和我们一样,同样也是一个需要被满足的个体,他(她)们同样想在我们身上收获类似的满足。亲密关系的开始阶段,两人沉醉于享受这美好的甜蜜,都看不到背后的危机。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初期形成的关系,就像是雾里探花、水中望月,我们没有一双慧眼,无法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就像那美丽的月晕,让耽于欣赏眼前的绚丽,无视月晕之下的冰冷,有意无意的,忽视那真实而又斑驳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实内心)。

  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双方都不断的从对方身上索取,甚至试图将对方进行改造,希望对方能变得“更好”,最好能成为能够不断给予我们满足的完美个体。这种互相索取和改造的过程,在双方之间产生权力斗争,矛盾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就像那绚丽的烟花,月晕中的亲密关系,不过是短暂的辉煌,长久的相处之下,双方终于卸掉伪装,展露出真实的一面。与初期相识时相比,行为方式上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让双方都不得不怀疑:这还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人吗?绚丽的甜蜜,终于成为幻灭,化为一地鸡毛,臣服于琐碎凌乱的柴米油盐。

  正如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通常我们再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由于伴侣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岂不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同时扮演了三种角色:折射你内心不适感的镜子,激励和启发你寻求真实自我的老师,以及与你共同成长,开启并陪伴你走过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

  走过初期和绚丽和随后而来的幻灭,就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亲密关系或是在失望与痛苦中破灭,或是在爱与困惑中砥砺前行。由于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亲密关系的真正意义,不能再这个阶段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许许多多的伴侣,就在这个转折点倒下了。这个转折点,就像西西弗斯那推着巨石所攀爬的山顶,若不能在攀爬中改变原有的模式,就注定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新的亲密关系,有可能还是一样的从绚丽到幻灭的过程。在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成长,就注定要灭亡,最终,对亲密关系陷入失望,痛苦终生。

  这个转折点便是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内省。

  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伴侣之间,已经图穷匕见,开始展露各自最真实的一面。面对着不再迷人的伴侣,双方都可能感到无力,处处碰壁,左右为难,深感无法进一步改善关系。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

  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自我内心的投射。从绚丽到幻灭再到内省,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需要记住几点准则:

  1、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宝贵经验;

  2、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将问题解决;

  3、每个人都有能力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

  4、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本身,每一个问题,都是通往自由之路的一个机会;

  5、以爱为准绳,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上述准则下,再来看内省阶段存在的问题,自然的就能浮现出适合的答案:

  1、罪恶感。克老师指出:“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处于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往往不是来自我们自身,而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中的遗留:在“言传身教”下,祖辈早已存在的问题,遗留到了我们这一代。只要问题未能解决,或者不能突破,罪恶感就会一直存在。

  在婴儿期,孩子需要依附**才能生存。为了获得满足,孩子不自觉的取悦**。于是,这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人从孩子阶段,便“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与长辈相似的模式),为满足对家庭的“死忠”,放弃自我,进而阻碍个人在自发性、灵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

  2、牺牲者和放纵者。罪恶感导致牺牲行为,让人以讨好的方式祈求给予,这种牺牲,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否情愿,但当事人一定知道。不情愿的牺牲包含着愤恨,“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那个人,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放纵者。这种因罪恶感产生的'牺牲并不包含爱,使人压抑,甚至从愤恨转化为仇恨,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制造各种障碍,甚至成为亲密关系崩溃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放纵者不一定是他人,很多时候还会是我们自己。在牺牲的同时,为寻求补偿,当事人会在某些事情上补偿自己,比如吸烟、酗酒、玩游戏、购物等,这种补偿,如果过度,也是一种放纵,严重时,使“牺牲者”成瘾。

  3、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内省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特别,获得更多注意,伴侣之间经常较劲,较劲的结果,无论输赢,双方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一旦遇到问题,双方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与想象中的“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出现奇迹,这样的对抗永远无法获胜。为了逃离痛苦,起初的“受害者”便把问题怪罪在对方头上,因为“指责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关键因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的行为,……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的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自身的不安。”这时,“受害者”便转变成为“迫害者”。

  可是,这种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其“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仅仅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这时,便是“拯救者”现身的时候。

  “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对两者进行抚慰,努力“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需要明白的是,问题,才是其中的关键,对问题视而不见,只专注于抚慰的“拯救者”形象,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拯救者”的存在,是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迫害者得以继续“放纵脾气”的重要支持。

  到了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便陷入了由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伴侣都感到沮丧,亲密关系难以成长。

  这时,就要回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准则,按照爱的指引,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顺利的度过了绚丽、幻灭、内省过程,恭喜你,接下来,便来到了最甜蜜的节点。在这里,你将得到亲密关系给你的奖励,更确切的说,是发现真实的自己收获的果实——启示。

  当然,要来到这里,除了克服以上诸多困难,还要解决小我的一个阴谋——自我怀疑的陷阱。与克老师说的一样,我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每当做了个重大决定,或者是即将面对突破时,自我怀疑的心理便会露头。它使我紧张、退缩,想要放弃。作为陷阱,它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无法对抗,越与之对抗,它就变得越强大。最有效的做法,认同它的存在,感受它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并“相信生命,听从自己的心”。然后,你就会发现“怀疑心理也对你有所帮助——它能让你更坚定的追寻自己的灵魂。”

  书看完了,依然感慨克老师对亲密关系的深刻洞察力。我清晰的记得,在读书的某个时刻,感觉有一束光在头顶照耀。就像一本明灯,让我明了亲密关系中诸多问题的来源,并指引着我,让我更加清晰的穿透迷雾,更加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

  记得有一期的《观复嘟嘟》,有网友问马未都先生:相亲时,初次见面,您认为最应该看对方的哪一点?马爷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他没说那些学历、收入、人品、长相、车房、家庭等*常人们关注硬性条件,只说了一个词:诚恳。

  他解释说:男女第一次见面,无论哪边,为给对方留个好印象,都千方百计让自己显得更加优秀。该打扮的打扮,该收敛的收敛,净挑好的说,一举一动都特有素质。所以说,初次见面时,男女之间都不诚实,都没有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再说了,初次见面,由于时间太短,不便了解那些硬件条件,说了也不一定准确。最有可能感受到的,便是对方的态度是否诚恳。只有诚恳,有个认真的态度,男女双方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想到这,忽然明白,经营一段亲密关系,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只有在诚恳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亲密关系中得到收获,亲密关系才能成长。只有诚恳对待,克老师提出的方法也才有用武之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3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4

  寻求亲密关系的路会很苦,很难。可是当人们在寻求过程中小有收获的时候,简直会得意忘形。然而,好景不长:一次又一次的权力斗争会彻底击垮改变的信心,再一次陷入绝望的境地。

  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总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使人重又燃起对亲密关系的好奇心。于是,连续三天、多次听樊登老师的领读,12遍,一字一句,深深领会,慢慢觉知。并且,再一次拿起《亲密关系》这本书,一口气看完。

  “跟我来吧,把昨日忘掉。走出你的心,向外跨一大步。”——哈特

  亲密关系经历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到达新的起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每一个阶段,最后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亲密关系,但事实上,亲密关系之旅可能随时来个大转弯,跃入完全不同的知觉层次,而让人直达终点。

  而我的看法和感触是:幻灭、内省、启示经常往返于你的感受当中。有时让你兴奋,有时又使你沮丧甚至绝望。让你以为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一句话、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善的亲密关系,瞬间打回原形。

  学*的路当然曲折,且布满荆棘。我们必须努力克服时不时都来骚扰的“沮丧”和“绝望”,用爱填满内心的空虚与无助。“人必须不断地从错误中学*,才能进入天堂。”今天,跨过内省与启示阶段的很多原理与案例,先把作者写在书籍末尾的短诗送给大家。

  因为每次听到末尾,都会两眼含泪默下决心:带上爱,向未来。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5

  《亲密关系》是克里斯多福·孟的一本书,副标题是通往灵魂的桥梁。也就是说,通过构建亲密关系,可以到达自己的灵魂。

  可是,什么是亲密关系呢?我们以为亲密关系就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好朋友的关系。但是,从作者更深一层的意思来看,亲密关系更应该是自我与灵魂的关系,这是一个灵魂觉醒的过程。

  一怎么营造亲密关系

  记得有一个记者采访美国一对公认的恩爱夫妻,丈夫说,即使是最亲密的夫妻关系,一辈子至少也有99次想杀死对方的冲动。可见,亲密关系给了我们温情、理解和爱意,但也让我们冷漠、误解和仇恨,我们受爱人的伤害的概率要远远高于陌生人。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点呢?

  是对对方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因为有期望,所以有要求;因为有要求,所以想塑造,当对方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就会产生愤怒。

  为什么会有期望?

  因为我们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情人”来找配偶的,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他(或她)就是我们想找的那个善解人意,聪明伶俐,勤快善良、风趣幽默……的人,如果他(她)有一两个特点做不到,我们就会想改造他(她),如果一再改造而无法成功,我们就会感到灰心失望,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进而认为对方没那么爱自己,再进而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跟对方过下去了。于是,婚姻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可是,爱人真的有义务要以你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么?

  并没有,对方也是独立的一个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事实上,我们喜欢对方,是因为对方拥有自己想拥有的特质。

  也就是说,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真正动机,是因为我们的需求。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和特别感。因为有所归属,所以感到安全,因为感到自己是特别的,所以就会自信。如果对方忽视了自己想塑造的需求,那么这两种感觉就会落空,就会伤心,就会愤怒,就会导致争吵和分裂。

  所以,这种不被满足的情绪才是关键。我们希望对方能更多地关注自己,让自己变得安全和自信。对方或许一开始会配合,但是久了也会疲倦和厌烦。于是,双方就开始了争夺关注的斗争,这种“权力斗争”说明我们在内心深处缺乏被尊重、被承认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很可能就来源于我们在童年时期所丧失的亲情之爱。因为缺乏,所以需要从对方身上索取,但因为根源太深,所以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

  无法察觉的情绪才是最本质的情绪,因为这才是情绪的根源。

  当愤怒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即使自己错了,也是因为对方引起的,所以,当争吵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指责对方,把自己的愤怒归咎于对方的言行。当然,对方也会这么做,要么反唇相讥,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就干脆远离。但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许一段时间过去,双方都会忍耐下来,但那只是忍耐,只要时机适合,那种不被满足的情绪被再次激发时,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吵架。

  怎么办?有克服的办法吗?

  有。但我们必须先学会沟通的技巧。

  沟通时首先要做的是,先放下自己的情绪,倾听对方想说什么,关键的不是对方说了什么,而是对方想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一旦我们辨别出这种情绪,表明自己已经理解这种情绪,并且愿意用爱来回应这种情绪时,问题往往就已经解决了大半。

  在起冲突的时候,是非对错往往并不重要,因为有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如果双方都抱着是非对错的心理,那么在沟通前,就已经起了防备心里。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是想要正确,还是想要快乐?想要冲突,还是想要和谐?想要胜利,还是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想清楚了,怎么做也就清楚了。

  可是,明明是对方做得很糟糕怎么办?是的,有这样的可能。但我们也要理解,对方这么做,可能并不是他(她)的本意,只是后果变得如此。另外,环境因素、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和认知模式都有可能导致他(她)这么去做,简而言之,对方有对方的理由,对方也是无辜的。这么一想,我们就不会那么愤怒了。这样,我们就会转向跟对方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么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增长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让我们更好地成长,所以,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人生的一份宝贵的礼物。只是,它是以考验的形式出现的。

  所以,察觉、辨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构建亲密关系的基础。所有的情绪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所有的情绪都是外界投射在自己心里的反映。一旦认清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亲密关系的另一方,无须为你的情绪负责。

  可是,明明是对方伤害了我呀?不让对方负责让谁负责?

  答案是这样的,你可以描述情绪,但要把描述和归咎分开,也就是,你可以说“我感到很生气,但这不是你的问题……”,相反,你不能说“我感到很生气,因为你……”,不归咎,也就让对方能更好地体察你的情绪,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怎么防备和推卸责任,这也就让双方有了一个更好的沟通语境。

  当你愿意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并且探索情绪在更早之前的成因时,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情绪,而且也欢迎对方来帮你疏导情绪,这样,不但有助于冲突的解决,更重要的是,你得到了心灵的成长。

  心灵的成长一旦开始,灵魂就会引导你面向更美好的层次。但在进入那个层次之前,必须先建立这种互相信赖、互相沟通、互相接纳的关系。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6篇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1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係,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

  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翻开读,在完成了其他读书计划后,忽然想起这本书,终于决定翻开,做一番新的探索。

  鉴于这本书的鼎鼎大名,阅读的初期,我一直怀着一种爱智求真的激动,每行字都恨不得看三四遍,来回翻阅,认真体会,务求得到深入的理解。一直觉得,有关关系的话题都十分复杂,难以理出头绪,尤其是理清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但克里斯多福老师做到了,总结的十分清晰,让人读得越多,越感觉到书中观点和自身的契合。也能感觉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经历,克老师仿佛都亲身体验过。事实上的确如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以克老师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非常有说服力,同样,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内心的向外投射,是内心对我们自己的明确提示,是认识自我的工具,也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原谅自己、做回自己,通往灵魂觉醒的桥梁,它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对于所有人,自婴儿期开始,最重要的需求是归属感和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为了这些需求,我们付出种种努力,让自己与众不同,以值得被爱,长大后,不断寻求那个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另一个个体。一旦发现“合适”的人,就迫不及待的与他们建立连接,结成一体,以获得持续的满足感,这是亲密关系产生的原始动因。

  殊不知,对方和我们一样,同样也是一个需要被满足的个体,他(她)们同样想在我们身上收获类似的满足。亲密关系的开始阶段,两人沉醉于享受这美好的甜蜜,都看不到背后的危机。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初期形成的关系,就像是雾里探花、水中望月,我们没有一双慧眼,无法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就像那美丽的月晕,让耽于欣赏眼前的绚丽,无视月晕之下的冰冷,有意无意的,忽视那真实而又斑驳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实内心)。

  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双方都不断的从对方身上索取,甚至试图将对方进行改造,希望对方能变得“更好”,最好能成为能够不断给予我们满足的完美个体。这种互相索取和改造的过程,在双方之间产生权力斗争,矛盾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就像那绚丽的烟花,月晕中的亲密关系,不过是短暂的辉煌,长久的相处之下,双方终于卸掉伪装,展露出真实的一面。与初期相识时相比,行为方式上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让双方都不得不怀疑:这还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人吗?绚丽的甜蜜,终于成为幻灭,化为一地鸡毛,臣服于琐碎凌乱的柴米油盐。

  正如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通常我们再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由于伴侣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岂不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同时扮演了三种角色:折射你内心不适感的镜子,激励和启发你寻求真实自我的老师,以及与你共同成长,开启并陪伴你走过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

  走过初期和绚丽和随后而来的幻灭,就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亲密关系或是在失望与痛苦中破灭,或是在爱与困惑中砥砺前行。由于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亲密关系的真正意义,不能再这个阶段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许许多多的伴侣,就在这个转折点倒下了。这个转折点,就像西西弗斯那推着巨石所攀爬的山顶,若不能在攀爬中改变原有的模式,就注定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新的亲密关系,有可能还是一样的从绚丽到幻灭的过程。在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成长,就注定要灭亡,最终,对亲密关系陷入失望,痛苦终生。

  这个转折点便是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内省。

  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伴侣之间,已经图穷匕见,开始展露各自最真实的一面。面对着不再迷人的伴侣,双方都可能感到无力,处处碰壁,左右为难,深感无法进一步改善关系。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

  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自我内心的投射。从绚丽到幻灭再到内省,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需要记住几点准则:

  1、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宝贵经验;

  2、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将问题解决;

  3、每个人都有能力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

  4、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本身,每一个问题,都是通往自由之路的一个机会;

  5、以爱为准绳,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上述准则下,再来看内省阶段存在的问题,自然的就能浮现出适合的答案:

  1、罪恶感。克老师指出:“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处于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往往不是来自我们自身,而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中的遗留:在“言传身教”下,祖辈早已存在的问题,遗留到了我们这一代。只要问题未能解决,或者不能突破,罪恶感就会一直存在。

  在婴儿期,孩子需要依附**才能生存。为了获得满足,孩子不自觉的取悦**。于是,这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人从孩子阶段,便“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与长辈相似的模式),为满足对家庭的“死忠”,放弃自我,进而阻碍个人在自发性、灵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

  2、牺牲者和放纵者。罪恶感导致牺牲行为,让人以讨好的方式祈求给予,这种牺牲,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否情愿,但当事人一定知道。不情愿的牺牲包含着愤恨,“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那个人,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放纵者。这种因罪恶感产生的牺牲并不包含爱,使人压抑,甚至从愤恨转化为仇恨,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制造各种障碍,甚至成为亲密关系崩溃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放纵者不一定是他人,很多时候还会是我们自己。在牺牲的同时,为寻求补偿,当事人会在某些事情上补偿自己,比如吸烟、酗酒、玩游戏、购物等,这种补偿,如果过度,也是一种放纵,严重时,使“牺牲者”成瘾。

  3、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内省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特别,获得更多注意,伴侣之间经常较劲,较劲的结果,无论输赢,双方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一旦遇到问题,双方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与想象中的“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出现奇迹,这样的对抗永远无法获胜。为了逃离痛苦,起初的“受害者”便把问题怪罪在对方头上,因为“指责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关键因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的行为,……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的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自身的不安。”这时,“受害者”便转变成为“迫害者”。

  可是,这种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其“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仅仅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这时,便是“拯救者”现身的时候。

  “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对两者进行抚慰,努力“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需要明白的是,问题,才是其中的关键,对问题视而不见,只专注于抚慰的“拯救者”形象,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拯救者”的存在,是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迫害者得以继续“放纵脾气”的重要支持。

  到了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便陷入了由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伴侣都感到沮丧,亲密关系难以成长。

  这时,就要回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准则,按照爱的指引,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顺利的度过了绚丽、幻灭、内省过程,恭喜你,接下来,便来到了最甜蜜的节点。在这里,你将得到亲密关系给你的奖励,更确切的说,是发现真实的自己收获的果实——启示。

  当然,要来到这里,除了克服以上诸多困难,还要解决小我的一个阴谋——自我怀疑的陷阱。与克老师说的一样,我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每当做了个重大决定,或者是即将面对突破时,自我怀疑的心理便会露头。它使我紧张、退缩,想要放弃。作为陷阱,它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无法对抗,越与之对抗,它就变得越强大。最有效的做法,认同它的存在,感受它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并“相信生命,听从自己的心”。然后,你就会发现“怀疑心理也对你有所帮助——它能让你更坚定的追寻自己的灵魂。”

  书看完了,依然感慨克老师对亲密关系的深刻洞察力。我清晰的记得,在读书的某个时刻,感觉有一束光在头顶照耀。就像一本明灯,让我明了亲密关系中诸多问题的来源,并指引着我,让我更加清晰的穿透迷雾,更加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

  记得有一期的《观复嘟嘟》,有网友问马未都先生:相亲时,初次见面,您认为最应该看对方的哪一点?马爷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他没说那些学历、收入、人品、长相、车房、家庭等*常人们关注硬性条件,只说了一个词:诚恳。

  他解释说:男女第一次见面,无论哪边,为给对方留个好印象,都千方百计让自己显得更加优秀。该打扮的打扮,该收敛的收敛,净挑好的说,一举一动都特有素质。所以说,初次见面时,男女之间都不诚实,都没有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再说了,初次见面,由于时间太短,不便了解那些硬件条件,说了也不一定准确。最有可能感受到的,便是对方的态度是否诚恳。只有诚恳,有个认真的态度,男女双方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想到这,忽然明白,经营一段亲密关系,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只有在诚恳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亲密关系中得到收获,亲密关系才能成长。只有诚恳对待,克老师提出的方法也才有用武之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2

  本书探讨了所谓几种人格的可能形成原因以及优劣,以及如何扬长避短……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跃进时代,信息以网络为载体,源源不断地输入我们。我们负载不过来。千百年的教育让我们给别人一副好看的样子。然而给与我们自己却是最陌生的样子。 我们对于爱人,亲人,孩子,似乎都*惯了用问责表达期待,用谩骂表达鼓舞,用不语只做表达关心。 我们5000年的灿烂文化,我们的文字,语言,到了亲密关系里,好像不能有褒义词。贬义词大行其道,且自认为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我们被这样对待,我们这样对待别人。我们的心理大多是有问题的,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一段关系。不单单是对他人,更甚是自己。

  心理学,心理咨询,并非是让心理咨询师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他面前把自己的心扒开,让自己明白自己想怎么做。重点不是应该而是愿。

  后半部分大约讲的是人应该有自治能力,所谓的自治应该就是自洽。人格独立,内心富足。不依赖他人。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王阳明那一句——此心圆满,不假外求。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3

  什么是亲密关系?具备以下6个特点。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如果仅有一些特点存在,那么这种亲密关系或多或少会逐渐淡化。是不是亲密关系的关键标志是这一对新伴侣第一次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依恋开始的。

  关于承诺,并不是指相互的诺言,而是指他们期望他们的关系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他们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物力去实现这个延续下去的目标。

  亲密关系使人有归属感,所以朋友少的人,或者爱人少的人相对于有爱心的人而言,死亡率更高(2~3倍)。婚姻不幸福的人,一般都有一系列的问题,压抑、酗酒、暴饮、暴食、,精神分裂症等等。

  社会中男女比例的差异,男性比较高,女性比例低,那么男性一般想让女性在家做家庭主妇,想留住她,想让她经济上依赖他;另外男性会反对离婚。相反,女性比较高,那么,男性不太想女性依赖自己,约束自己,喜欢女的工作,推迟结婚,不满意的话还有选择的余地。

  儿童时期的抚养,对将来的影响较大。婴儿期得到了更多的精心抚养爱护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喜欢和别人交往,容易和别人发展出信任的关系。

  儿童得到的是时而热情的关注,时而心不在焉、焦虑的关照。那么小孩对他人冷漠,复杂的感情。这样的孩子过分的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还有一种是小孩得到的是心不在焉的,免为其则,时而凶狠的抚养的话,小孩认为任何人靠不住,所以在他人关系上畏缩不前。这样的孩子容易猜忌生疑,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关系。

  很明显,从父母的身上就能推测出孩子对于未来爱情的态度。也就是说有很多不幸家庭的孩子,爱情都不是很顺利。这种依恋关系会持久相对稳定,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些事件的发生或新的经历,让心理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大多数人喜欢可以鼓励和夸奖他们的伴侣,但是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却不这样想。

  如果一段感情没有圆满的结局,好像最初就有一方就对他人没信心,就是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上,害怕破裂,总是担心他会失去,必定会对这段感情没信心,所以分手是早晚的事情。

  要想成为朋友或者恋人,最初的条件就是先要在一起。这种在一起主要是指空间距离上的在附*。成为亲密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很*。邻居,同桌,舍友,同一办公室的人,将成为发展成亲密关系的可能。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哪些不是就在你附*的人?夫妻或恋人之间,分离并不会加深感情,分开的夫妻比住在一起的夫妻更容易离婚。

  屡见效应里讲,有人你见过很多次,虽然没说过话,但当她和别的陌生人一起出现时,你更喜欢你熟悉的,见过的这一位。所以很多时候,你以前认识的人,你并不熟悉,在异国他乡或者外地再一次见到时,你会觉得特别亲切,而且好像老朋友了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发展成朋友。但如果是不喜欢的人的话,频繁的出现只会让你更加讨厌。所以不喜欢了,就躲远点,最好永远也别再见面。

  外表是吸引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全部,不过在刚接触的阶段,相貌的般配决定了是否能不能进一步发展。相貌有差异的人一般不愿意交往。

  根据相似性,我们更可能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比如同样的背景、兴趣、品味、爱好,个性、外表、态度等等。两个人越相似,也就越喜欢对方,就像喜欢自己一样。

  研究者发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父母越是干涉他们之间的交往,他们彼此之间越相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关,父母的干预在彼此的热情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避免逆反情况,所以建议父母不过要多的干涉孩子的行为,温和的表现父母的不快,或者什么也不做。当时间不多了,会给人紧迫感,让意中人更具有吸引力。从这个角度上说,父母干涉的婚姻,和大龄结婚的人,是不是幸福指数更低呢?

  根据多数理论,我们更会被出现在我们周围,回报性高的人所吸引。那么在你周围的人,喜欢你的人更容易成为你的朋友。

  用归因来分析,对彼此关系满意的幸福的双方来说,把归因归于内部,稳定和普遍的。他们倾向于淡化对方的越规逾矩,认为不过是偶然的、不寻常的、有限制性的,可以的到原谅的。不幸福的一对,则往往夸大了负面举动,缩小了好的一面。往往将正面的举动理解为非出自本意,只是偶然的行为。所以幸福的伴侣以仁爱来判断对方,能够保持幸福的关系。苦恼的伴侣则不论如何行为,总以一种不满的方式看待对方,当对方表示有好时,也被认为是短暂的,不具代表性,间歇式的、偶然的行为,而且伤害看成是故意的。

  非语言交流包括面部表情、凝视行为、身体语言、身体接触、人际距离、准语言六种。面部表情在非语言交流中占主导地位。有人会故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但伪装的表情细微之处掩盖不住真相。凝视代表倾听,凝视代表了兴趣。身体语言的常伴随语言交流进行解释和说明;身体接触,关系越亲密,身体接触越多。但两个人地位不同时,一般只有单方面身体接触,身体接触往往是地位高者更主动接触地位低者。

  人际距离,人际距离的亲密区是从前胸到1.5英尺处,如此距离之内的两个人,他们的交往充满爱意或者敌意。个人区距离从1.5到4英尺范围内。大多数朋友在这一范围内交往。当一些人在社交区4至12英尺的范围时,交往呈现事务化。如果在12英尺之外,那交往就比较正式。另外,距离和各国*惯和文化也有关联,男性之间的距离比女性之间的距离更大。地位高的人之间距离比地位低的人之间的距离更远。同样微妙的距离也可以测试夫妻双方的美满程度。

  准语言——包括除去话语之外说话人声音中的所有变化,节奏、声调、音量和速度等等娃娃腔。娃娃腔一般在爱人、孩子和宠物的交流中使用,另外一方面是对听者能力差不够或者柔弱的人使用。能力越强的人越不喜欢娃娃腔。

  伴侣们非语言交流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预示他们关系的幸福程度。非语言交流做的不好的夫妻一般他们的婚姻不太满意。如果出现了问题,往往是丈夫的过错。有研究认为,女性的直觉更准确,其实是女性更善于解码,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微妙的但真正的非语言线索来辨明实际的情况。更为糟糕的是,在婚姻中出现了丈夫解码不准确的现象,但丈夫并不自知,他们还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也有研究者认为,婚姻中的非语言交流沟通不畅并不总是丈夫的过错。

  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夫妻双方都能正确的理解陌生人的信息,但不能了解彼此。原因是夫妻双方出现不满意,就会有排斥现象,交流也不再熟练,非语言信息交流不敏感、不关心、不满意。甚至将正面的信息理解为*,形成一个怪圈,使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夫妻双方的交流上,不快乐的伴侣们往往不擅长遣词达意,抱怨的时候东拉西扯,杂乱无章,牵涉多个话题,偏离主题,往往给对方一个行为带一个通用的帽子或者总结,比如:你总是不听我说完话,你总是和你妈一样。其次,不快乐的伴侣们不善于倾听。很少用去想“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而一般总是在想,“他凭什么这么说我”,“我没有做错”,“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某一方面还不如我”等等。还有,不快乐的伴侣交谈时表现出消极的情感。“他就那样”“说也没用”“对牛弹琴”。

  对于伴侣的抱怨常常报以贬低和蔑视性的讽刺。这样只会让事情更糟糕。当一方抱怨时,另一方采取侮辱、嘲笑、对立性的幽默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蔑视,都让矛盾更加激化。这样对方会自卫和反击,双方互相抱怨和争吵。还有一些男性,在一团糟的情况下,采用三缄其口,保持石头般的沉默,以为能拒绝争吵,争辩不利于眼下的情形,其实石头般的沉默缺乏反应,会让对方更生气。石头般的沉默并不是对抱怨的一种适度认可和关心,而是典型在表达“反对,冷冰冰的距离,自以为是”。其后一种破坏性的交战状态出现。在其后前景黯淡。有研究者通过夫妻双方的争吵的前三分钟就可以准确的预测出这一对夫妇6年后是否会离婚,准确率高达83%。

  如果你不想处于这种婚姻生活黯淡的状态,那么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和沟通,学会保持冷静和礼貌,学会尊重。

  看了《整个生命过程的友谊》这一章,友谊是自愿的、个人的关系,通常能够提供亲密和帮助,双方相互喜欢并寻求彼此的相伴。总的认知是,在不同阶段人们对友谊的需求不同。在少儿或幼儿时期,一件小事可能会造成友谊的终结,友谊没有选择性,和谁接触就和谁是朋友。往往朋友来源于和小孩接触的人或者同学。少年时期的友谊,这时的友谊被看做是与他人合作而得到相互的利益,有排他性和占有性的关系。友谊也有了忠诚和尊重的味道。青年时期的友谊更多的是一种依赖。寻求亲*,安全需要,抗拒分离,感情依恋。年轻人主要的依恋从父母的关系转变为朋友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学生抗拒分班,抗拒转学,以及换老师等行为,变化一时不能适应,尤其是远离家庭出外求学的孩子,总会在这些情况出现时表现出一些烦躁、不安心学*、怀念等行为。

  在青少年时期,还涉及一些小群体或者小圈子行为。小群体是一些相同身份、同伴、爱好、地缘等等形成的小圈子。随着年龄增长,这一小圈子变得复杂。同性别的小圈子和另外的同性别的圈子融合会形成更大圈子的关系。同性的圈子和异性的圈子相交后,重新组成大群体中有不同的双性的小圈子,在最后,这一圈子分解成许多松散交往的情侣,从多年后的友谊来看,这些情侣将是凝结这一大圈子继续下去的因素,也是解体这一团体的因素。

  对于**的友谊,女性更多是感情的分享,男性的友谊更多的是共同活动。女性倾向于两两交往,而男性更会以群体的形成一起玩。女性的同性友谊比男性的同性友谊更亲*。女性的友谊是全面的,涵盖了许多方面和经历,男性友谊是限定的,做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朋友。

  爱情是什么?是亲密,是激情,还是承诺。爱情是柏拉图的爱情吗,是纯爱吗?爱情和性有关吗?斯滕伯格的三元理论认为,爱情有以下几种情况——无爱,喜欢,迷恋,空爱。浪漫的爱,友伴的爱,虚幻的爱,圆满的爱,你的爱情属于哪一种?有伴的爱可以长久,虚幻的爱风险性大,圆满的爱,短期内可以,长期难坚持。

  单恋,是一种普遍经历。一般在16~20岁之间最常发生。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可能发生单恋,也更可能发生在焦虑型或者矛盾型依恋风格的人身上,而不是安全型或者逃避型的人身上。因为单恋的人或许认为哪一个人值得努力和期待,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会被对方喜欢的程度,单恋虽然很痛苦,但是他有着成为恋人的可能性,伴随着挫折,更多的人痛苦之中。事实上,单恋的目标感觉会更糟糕。对于对方的追求和坚持不懈而苦恼,同时也为自己的拒绝而负疚。被拒绝的通常是好人,没有恶意的,但是自己不得不结束这种感情漩涡,尽快地解决各自的痛苦。

  浪漫的爱情不会长久,等幻想、刺激、新鲜、新奇和唤起结束或者淡化之后,爱情就走在了摇曳的边缘。友伴之爱比浪漫的爱情更为稳定和长久。

  嫉妒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综合了伤害、愤怒和恐惧,源于可能将自己珍视的关系输给真实或想象的竞争对手的想象。男性和女性在嫉妒的倾向性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嫉妒的两种类型:反应性嫉妒和怀疑性嫉妒。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嫉妒是爱的表现,但也有学者认为嫉妒是不适宜,不健康的心态,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和对别人不信任的表现。无论如何,对感情和性爱的忠诚与否是引发嫉妒的事件。依恋型的人也容易产生嫉妒,多虑型的人特别容易嫉妒。

  当亲密关系中发生暴力时,仍有一些人继续留在了关系中。这主要是因为受害者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女性更多的为孩子考虑,想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的结果,对关系投资多的一方,越不可能离开目前的关系。

  离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离婚后妇女一般都抚养孩子,在离婚后经济情况会变得恶劣。只有50%的父亲再继续给孩子抚养费。离婚后的孩子心灵上也会受到伤害,幸福指数下降,甚至有一些不良行为,比不离婚的维持恶劣婚姻的幸福指数还要低,但是离婚后选择再婚的父母,会让孩子的幸福指数比正常的幸福指数低,但比单身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数高。父母一方死亡的孩子的幸福指数在单身家庭之上,又在再婚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数之下。

  孤独,并不等于身体的隔离。它是指一种失落与不满的感觉。这种感觉由个人所有的社会关系与个人渴望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失调产生。孤独分为:由于缺少社会交往网络产生的社交孤独和由于缺乏单一的,热烈的关系引起的情感孤立。孤独时主要有四种情感:绝望、难耐的厌烦、自贬和沮丧。富人比较不容易孤独,已婚人士与那些分居、离婚或伴侣死亡而经历了关系丧失的人士相比,孤独程度较轻。一般而言孤独感是随着年轻到退休前不断下降的趋势。孤独在老年略有所回升,尤其是那些独身、寡居、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

  孤独的原因包括五类:孤立、疏远状态、独处状态、被迫隔离状态和错位状态。女人容易**孤独,一般男性不愿意承认自己孤独,似乎**孤独是不坚强和不勇敢的行为。

  摆脱孤独的方法:树立生活信心,集中精力丰富友谊,而不是在寻找恋爱伙伴上,分析孤独原因,增加社会交往。孤独总不是可以避免和减轻的,独处或者可以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强化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4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係,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

  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翻开读,在完成了其他读书计划后,忽然想起这本书,终于决定翻开,做一番新的探索。

  鉴于这本书的鼎鼎大名,阅读的初期,我一直怀着一种爱智求真的激动,每行字都恨不得看三四遍,来回翻阅,认真体会,务求得到深入的理解。一直觉得,有关关系的话题都十分复杂,难以理出头绪,尤其是理清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但克里斯多福老师做到了,总结的十分清晰,让人读得越多,越感觉到书中观点和自身的契合。也能感觉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经历,克老师仿佛都亲身体验过。事实上的确如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以克老师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非常有说服力,同样,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内心的向外投射,是内心对我们自己的明确提示,是认识自我的工具,也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原谅自己、做回自己,通往灵魂觉醒的桥梁,它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对于所有人,自婴儿期开始,最重要的需求是归属感和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为了这些需求,我们付出种种努力,让自己与众不同,以值得被爱,长大后,不断寻求那个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另一个个体。一旦发现“合适”的人,就迫不及待的与他们建立连接,结成一体,以获得持续的满足感,这是亲密关系产生的原始动因。

  殊不知,对方和我们一样,同样也是一个需要被满足的个体,他(她)们同样想在我们身上收获类似的满足。亲密关系的开始阶段,两人沉醉于享受这美好的甜蜜,都看不到背后的危机。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初期形成的关系,就像是雾里探花、水中望月,我们没有一双慧眼,无法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就像那美丽的月晕,让耽于欣赏眼前的绚丽,无视月晕之下的冰冷,有意无意的,忽视那真实而又斑驳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实内心)。

  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双方都不断的从对方身上索取,甚至试图将对方进行改造,希望对方能变得“更好”,最好能成为能够不断给予我们满足的完美个体。这种互相索取和改造的过程,在双方之间产生权力斗争,矛盾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就像那绚丽的烟花,月晕中的亲密关系,不过是短暂的辉煌,长久的相处之下,双方终于卸掉伪装,展露出真实的一面。与初期相识时相比,行为方式上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让双方都不得不怀疑:这还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人吗?绚丽的甜蜜,终于成为幻灭,化为一地鸡毛,臣服于琐碎凌乱的柴米油盐。

  正如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通常我们再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由于伴侣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岂不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同时扮演了三种角色:折射你内心不适感的镜子,激励和启发你寻求真实自我的老师,以及与你共同成长,开启并陪伴你走过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

  走过初期和绚丽和随后而来的幻灭,就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亲密关系或是在失望与痛苦中破灭,或是在爱与困惑中砥砺前行。由于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亲密关系的真正意义,不能再这个阶段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许许多多的伴侣,就在这个转折点倒下了。这个转折点,就像西西弗斯那推着巨石所攀爬的山顶,若不能在攀爬中改变原有的模式,就注定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新的亲密关系,有可能还是一样的从绚丽到幻灭的过程。在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成长,就注定要灭亡,最终,对亲密关系陷入失望,痛苦终生。

  这个转折点便是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内省。

  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伴侣之间,已经图穷匕见,开始展露各自最真实的一面。面对着不再迷人的伴侣,双方都可能感到无力,处处碰壁,左右为难,深感无法进一步改善关系。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

  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自我内心的投射。从绚丽到幻灭再到内省,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需要记住几点准则:

  1、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宝贵经验;

  2、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将问题解决;

  3、每个人都有能力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

  4、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本身,每一个问题,都是通往自由之路的一个机会;

  5、以爱为准绳,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上述准则下,再来看内省阶段存在的问题,自然的就能浮现出适合的答案:

  1、罪恶感。克老师指出:“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处于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往往不是来自我们自身,而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中的遗留:在“言传身教”下,祖辈早已存在的问题,遗留到了我们这一代。只要问题未能解决,或者不能突破,罪恶感就会一直存在。

  在婴儿期,孩子需要依附**才能生存。为了获得满足,孩子不自觉的取悦**。于是,这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人从孩子阶段,便“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与长辈相似的模式),为满足对家庭的“死忠”,放弃自我,进而阻碍个人在自发性、灵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

  2、牺牲者和放纵者。罪恶感导致牺牲行为,让人以讨好的方式祈求给予,这种牺牲,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否情愿,但当事人一定知道。不情愿的牺牲包含着愤恨,“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那个人,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放纵者。这种因罪恶感产生的'牺牲并不包含爱,使人压抑,甚至从愤恨转化为仇恨,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制造各种障碍,甚至成为亲密关系崩溃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放纵者不一定是他人,很多时候还会是我们自己。在牺牲的同时,为寻求补偿,当事人会在某些事情上补偿自己,比如吸烟、酗酒、玩游戏、购物等,这种补偿,如果过度,也是一种放纵,严重时,使“牺牲者”成瘾。

  3、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内省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特别,获得更多注意,伴侣之间经常较劲,较劲的结果,无论输赢,双方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一旦遇到问题,双方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与想象中的“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出现奇迹,这样的对抗永远无法获胜。为了逃离痛苦,起初的“受害者”便把问题怪罪在对方头上,因为“指责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关键因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的行为,……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的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自身的不安。”这时,“受害者”便转变成为“迫害者”。

  可是,这种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其“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仅仅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这时,便是“拯救者”现身的时候。

  “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对两者进行抚慰,努力“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需要明白的是,问题,才是其中的关键,对问题视而不见,只专注于抚慰的“拯救者”形象,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拯救者”的存在,是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迫害者得以继续“放纵脾气”的重要支持。

  到了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便陷入了由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伴侣都感到沮丧,亲密关系难以成长。

  这时,就要回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准则,按照爱的指引,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顺利的度过了绚丽、幻灭、内省过程,恭喜你,接下来,便来到了最甜蜜的节点。在这里,你将得到亲密关系给你的奖励,更确切的说,是发现真实的自己收获的果实——启示。

  当然,要来到这里,除了克服以上诸多困难,还要解决小我的一个阴谋——自我怀疑的陷阱。与克老师说的一样,我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每当做了个重大决定,或者是即将面对突破时,自我怀疑的心理便会露头。它使我紧张、退缩,想要放弃。作为陷阱,它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无法对抗,越与之对抗,它就变得越强大。最有效的做法,认同它的存在,感受它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并“相信生命,听从自己的心”。然后,你就会发现“怀疑心理也对你有所帮助——它能让你更坚定的追寻自己的灵魂。”

  书看完了,依然感慨克老师对亲密关系的深刻洞察力。我清晰的记得,在读书的某个时刻,感觉有一束光在头顶照耀。就像一本明灯,让我明了亲密关系中诸多问题的来源,并指引着我,让我更加清晰的穿透迷雾,更加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

  记得有一期的《观复嘟嘟》,有网友问马未都先生:相亲时,初次见面,您认为最应该看对方的哪一点?马爷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他没说那些学历、收入、人品、长相、车房、家庭等*常人们关注硬性条件,只说了一个词:诚恳。

  他解释说:男女第一次见面,无论哪边,为给对方留个好印象,都千方百计让自己显得更加优秀。该打扮的打扮,该收敛的收敛,净挑好的说,一举一动都特有素质。所以说,初次见面时,男女之间都不诚实,都没有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再说了,初次见面,由于时间太短,不便了解那些硬件条件,说了也不一定准确。最有可能感受到的,便是对方的态度是否诚恳。只有诚恳,有个认真的态度,男女双方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想到这,忽然明白,经营一段亲密关系,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只有在诚恳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亲密关系中得到收获,亲密关系才能成长。只有诚恳对待,克老师提出的方法也才有用武之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5

  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自己向往的幸福?值得我们思考和学*。

  我们当然可以把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难、伤痛归结于外因或他人,可是这样往往是于事无补的,我们还是得不到我们向往的幸福,伤痛依旧无法痊愈。

  就让这本书带我们一起来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一切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了解这些行为的动机能够更好的看清我们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维)

  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丢失的肋骨,瞬间圆满了。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特别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有需求就会提出要求,想把他们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然而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会失败。你终究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

  我们都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感到失望和愤恨,是什么没有被满足,而这些都是一定要被满足的吗?有没有别的办法。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导致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

  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觉察他人)

  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有些失败的感觉。如果你把伴侣当作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会觉得要不是自己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

  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能让你渡过难关,体验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而这个阶段中,潜意识中的陷阱无数,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费。而要突破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障碍,我们必须学会“穿墙而过”的艺术。(内醒,觉察自己)

  内省通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

  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让你满足,你可能会感到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过度的幻象,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等,而且还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这些无形的墙,让你痛苦万分。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身处此种情形,你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回应的方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穿越”障碍那么如何“穿墙而出”?

  在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墙壁”包围着我们,要如何才能“穿墙”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监牢呢?虽说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的,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你必须得突破自己的认知,先得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就是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仅仅解决的是洗碗或电费的问题,而是你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问题。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婚姻生活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你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了解自己内心的这个缺口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别人。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就是能够问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更加接*自由。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就是一切的东西,只要你用爱来对待,用爱的方法来解决它,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6

  这是一本教你怎么处理亲密关系的书,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争吵,争吵的本质是什么,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整本书作者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来表达作者独特而思路。

  所谓的绚丽就是你快要恋爱的时候,你期待有他/她的生活,就像期待你的快递一样。这时候你看到的他/她仿佛会发光,你把自己所有能想象到的美好都寄托在他/她的身上。在一片美好中你们走到了一起,迎接你的是幻灭。你开始觉得他/她笨手笨脚,不可理喻,你们之间开始就某件事情产生分歧,开始大吵大闹,仿佛在一起就是一场灾难。紧接着你就需要内省了,去反思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可能是因为你每次都觉得自己在“受害者”的角度,可能是因为自己害怕失去,再或者你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牺牲者。不过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感觉,你需要搞清楚每次争吵的原因,从而顺利的走到最后一站--启示。这个时候你们的争吵会越来越少,你们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

  作者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看起来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1、其实你被某人吸引,是情绪上的需求,所以你会对这个人形成情绪依赖。具体的表现就是你期望他/她做一些事情,来满足你的情绪。而情绪这个妖怪又善于隐藏在事情的背后,每次你以为在就某事争吵的时候,其实是情绪在作怪,能够正视自己情绪的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你现在所拥有的情绪都是孩提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导致的(归属感和确定自己的重要性),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了,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正视我们产生的情绪。当我们产生情绪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是我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伴侣的问题。争吵是因为你内心的创痛需要治疗。

  3、如果你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你对伴侣有所期望,在他/她做到之间,你无法快乐起来,*衡掉期望才是应该做的。当冲突产生的时候,我们首先会责怪、批评他人,这样可以使我们自己摆脱自身的不安,加强我们是受害者的意识,使自己的行为理性化,但这只是一种感受,感受让你催生假设,而非事实。而愤怒背后的主要意图也就是如此,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

  4、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我们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我们心中。事实上,每个问题的本身,都包含着执行解决的机制。不管什么事都一样,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你就会自然找到方法。

  5、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只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反正道理千万遍,说回来都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人性的缺点,在控制你做一些不理性的决定,从而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既然你选择了伴侣,两个人就要好好的,遇到冲突就反思,警惕自己不小心掉进去。

  这本书的道理没有可执行的价值,如果你悟到了作者说的境界,你们会关系亲密,恩爱的度过剩下的日子。但是如果你没有悟到,那么这本书可能对你没有什么价值,最后就是一种,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最后就是学会面对自己的痛苦,而不是一味的指责,逃避。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范文5份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1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S,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

  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翻开读,在完成了其他读书计划后,忽然想起这本书,终于决定翻开,做一番新的探索。

  鉴于这本书的鼎鼎大名,阅读的初期,我一直怀着一种爱智求真的激动,每行字都恨不得看三四遍,来回翻阅,认真体会,务求得到深入的理解。一直觉得,有关关系的话题都十分复杂,难以理出头绪,尤其是理清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但克里斯多福老师做到了,总结的十分清晰,让人读得越多,越感觉到书中观点和自身的契合。也能感觉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经历,克老师仿佛都亲身体验过。事实上的确如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以克老师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非常有说服力,同样,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内心的向外投射,是内心对我们自己的明确提示,是认识自我的工具,也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原谅自己、做回自己,通往灵魂觉醒的桥梁,它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对于所有人,自婴儿期开始,最重要的需求是归属感和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为了这些需求,我们付出种种努力,让自己与众不同,以值得被爱,长大后,不断寻求那个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另一个个体。一旦发现“合适”的人,就迫不及待的与他们建立连接,结成一体,以获得持续的满足感,这是亲密关系产生的原始动因。

  殊不知,对方和我们一样,同样也是一个需要被满足的个体,他(她)们同样想在我们身上收获类似的满足。亲密关系的开始阶段,两人沉醉于享受这美好的甜蜜,都看不到背后的危机。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初期形成的关系,就像是雾里探花、水中望月,我们没有一双慧眼,无法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就像那美丽的月晕,让耽于欣赏眼前的绚丽,无视月晕之下的冰冷,有意无意的,忽视那真实而又斑驳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实内心)。

  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双方都不断的从对方身上索取,甚至试图将对方进行改造,希望对方能变得“更好”,最好能成为能够不断给予我们满足的完美个体。这种互相索取和改造的过程,在双方之间产生权力斗争,矛盾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就像那绚丽的烟花,月晕中的亲密关系,不过是短暂的辉煌,长久的相处之下,双方终于卸掉伪装,展露出真实的一面。与初期相识时相比,行为方式上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让双方都不得不怀疑:这还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人吗?绚丽的甜蜜,终于成为幻灭,化为一地鸡毛,臣服于琐碎凌乱的柴米油盐。

  正如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通常我们再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由于伴侣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岂不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同时扮演了三种角色:折射你内心不适感的镜子,激励和启发你寻求真实自我的老师,以及与你共同成长,开启并陪伴你走过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

  走过初期和绚丽和随后而来的幻灭,就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亲密关系或是在失望与痛苦中破灭,或是在爱与困惑中砥砺前行。由于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亲密关系的真正意义,不能再这个阶段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许许多多的伴侣,就在这个转折点倒下了。这个转折点,就像西西弗斯那推着巨石所攀爬的山顶,若不能在攀爬中改变原有的模式,就注定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新的亲密关系,有可能还是一样的从绚丽到幻灭的过程。在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成长,就注定要灭亡,最终,对亲密关系陷入失望,痛苦终生。

  这个转折点便是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内省。

  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伴侣之间,已经图穷匕见,开始展露各自最真实的一面。面对着不再迷人的伴侣,双方都可能感到无力,处处碰壁,左右为难,深感无法进一步改善关系。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

  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自我内心的投射。从绚丽到幻灭再到内省,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需要记住几点准则:

  1、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宝贵经验;

  2、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将问题解决;

  3、每个人都有能力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

  4、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本身,每一个问题,都是通往自由之路的一个机会;

  5、以爱为准绳,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上述准则下,再来看内省阶段存在的问题,自然的就能浮现出适合的答案:

  1、罪恶感。克老师指出:“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处于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往往不是来自我们自身,而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中的遗留:在“言传身教”下,祖辈早已存在的问题,遗留到了我们这一代。只要问题未能解决,或者不能突破,罪恶感就会一直存在。

  在婴儿期,孩子需要依附**才能生存。为了获得满足,孩子不自觉的取悦**。于是,这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人从孩子阶段,便“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与长辈相似的模式),为满足对家庭的“死忠”,放弃自我,进而阻碍个人在自发性、灵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

  2、牺牲者和放纵者。罪恶感导致牺牲行为,让人以讨好的方式祈求给予,这种牺牲,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否情愿,但当事人一定知道。不情愿的牺牲包含着愤恨,“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那个人,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放纵者。这种因罪恶感产生的牺牲并不包含爱,使人压抑,甚至从愤恨转化为仇恨,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制造各种障碍,甚至成为亲密关系崩溃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放纵者不一定是他人,很多时候还会是我们自己。在牺牲的同时,为寻求补偿,当事人会在某些事情上补偿自己,比如吸烟、酗酒、玩游戏、购物等,这种补偿,如果过度,也是一种放纵,严重时,使“牺牲者”成瘾。

  3、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内省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特别,获得更多注意,伴侣之间经常较劲,较劲的结果,无论输赢,双方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一旦遇到问题,双方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与想象中的“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出现奇迹,这样的对抗永远无法获胜。为了逃离痛苦,起初的“受害者”便把问题怪罪在对方头上,因为“指责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关键因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的行为,……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的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自身的不安。”这时,“受害者”便转变成为“迫害者”。

  可是,这种态度,“最终只会加强自我的受害者意识”,其“防卫机制常常是自我否定,仅仅将“自己置于一个道德正确的位置”。这时,便是“拯救者”现身的时候。

  “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对两者进行抚慰,努力“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需要明白的是,问题,才是其中的关键,对问题视而不见,只专注于抚慰的“拯救者”形象,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拯救者”的存在,是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迫害者得以继续“放纵脾气”的重要支持。

  到了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便陷入了由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伴侣都感到沮丧,亲密关系难以成长。

  这时,就要回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准则,按照爱的指引,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顺利的度过了绚丽、幻灭、内省过程,恭喜你,接下来,便来到了最甜蜜的节点。在这里,你将得到亲密关系给你的奖励,更确切的说,是发现真实的自己收获的果实――启示。

  当然,要来到这里,除了克服以上诸多困难,还要解决小我的一个阴谋――自我怀疑的陷阱。与克老师说的一样,我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每当做了个重大决定,或者是即将面对突破时,自我怀疑的心理便会露头。它使我紧张、退缩,想要放弃。作为陷阱,它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无法对抗,越与之对抗,它就变得越强大。最有效的做法,认同它的存在,感受它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并“相信生命,听从自己的心”。然后,你就会发现“怀疑心理也对你有所帮助――它能让你更坚定的追寻自己的灵魂。”

  书看完了,依然感慨克老师对亲密关系的深刻洞察力。我清晰的记得,在读书的某个时刻,感觉有一束光在头顶照耀。就像一本明灯,让我明了亲密关系中诸多问题的来源,并指引着我,让我更加清晰的穿透迷雾,更加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

  记得有一期的《观复嘟嘟》,有网友问马未都先生:相亲时,初次见面,您认为最应该看对方的哪一点?马爷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他没说那些学历、收入、人品、长相、车房、家庭等*常人们关注硬性条件,只说了一个词:诚恳。

  他解释说:男女第一次见面,无论哪边,为给对方留个好印象,都千方百计让自己显得更加优秀。该打扮的打扮,该收敛的收敛,净挑好的说,一举一动都特有素质。所以说,初次见面时,男女之间都不诚实,都没有展示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再说了,初次见面,由于时间太短,不便了解那些硬件条件,说了也不一定准确。最有可能感受到的,便是对方的态度是否诚恳。只有诚恳,有个认真的态度,男女双方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想到这,忽然明白,经营一段亲密关系,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只有在诚恳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亲密关系中得到收获,亲密关系才能成长。只有诚恳对待,克老师提出的方法也才有用武之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2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3

  亲密关系是一种完美设计:在亲密关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要的部分,即使是令人不悦的冲突与不适的情境。

  当你继续在感情中成长时,你也开始懂得欣赏你跟伴侣之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

  当你拒绝接受不悦与不适时,你也不再看见这些事物所能带来的启示,也将使你无法看清正在发生的事物。

  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通常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是由于伴侣的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伴侣的目的:如同上述所说的,你的伴侣不是你的爱与幸福的来源。满足你的期待与使你不开心不是他们的职责。

  但你的伴侣的确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三个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面对情感上的成熟与唤醒真实自我的时候。

  这时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而扮演这三种角色之一:

  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

  一名老师,在你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

  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4

  本书探讨了所谓几种人格的可能形成原因以及优劣,以及如何扬长避短……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跃进时代,信息以网络为载体,源源不断地输入我们。我们负载不过来。千百年的.教育让我们给别人一副好看的样子。然而给与我们自己却是最陌生的样子。 我们对于爱人,亲人,孩子,似乎都*惯了用问责表达期待,用谩骂表达鼓舞,用不语只做表达关心。 我们5000年的灿烂文化,我们的文字,语言,到了亲密关系里,好像不能有褒义词。贬义词大行其道,且自认为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我们被这样对待,我们这样对待别人。我们的心理大多是有问题的,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一段关系。不单单是对他人,更甚是自己。

  心理学,心理咨询,并非是让心理咨询师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他面前把自己的心扒开,让自己明白自己想怎么做。重点不是应该而是愿。

  后半部分大约讲的是人应该有自治能力,所谓的自治应该就是自洽。人格独立,内心富足。不依赖他人。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王阳明那一句――此心圆满,不假外求。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5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亲密关系读后感6篇

  我觉得这是一本将“亲密关系”归因的'书,但在字里行间对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具体如何处理,目前我仍然认为NVC是实用性最好的方法,两者结合着参考、印证、理解让我收获很大。

  总体感觉书中蕴含了很多个体心理学的影子。作者也表露出亲密关系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他也希望大家通过梳理亲密关系,最终达到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我觉得这点与个体心理学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

  作者将亲密关系分为五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灵魂。我分为三个任务——择偶、交流、升华。无论是五个阶段还是三个任务,都存在一条看不见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童年经历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客观对我们主观形成的影响后果——信念,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几乎都是双方行为碰撞出来的,行为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们对经历进行诠释后得出的结论。按照这个逻辑,解决“问题”的终极秘密武器,最终将导向重新审视儿时的经历以及当时自己所做的决定。有意思的是,只有当自己的某些意识苏醒,并接纳和承认某些“真理”后,才能进入“审视”阶段;同时坚持“审视”状态也是个需要练*的技能。

  这本《亲密关系》是我目前看过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学书,书很不易读,因为句句引发思考,看过一遍,只觉收获了书中50%的精华,写读后感时,只要随手翻开一页,字里行间便又有了新的感悟。现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写下简单的读书感悟,希望还能再次深刻的研读一遍,体会那种与心灵沟通的快乐。书中的亲密关系虽重点指的是夫妻关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内和父母、孩子等所有与自己亲*的关系。并且我更着重体会的是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

  与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对。说到直面才能放下,让我想到一个电影情节,一个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兽追击,不停的逃跑,猛鬼怪兽穷追不舍,并因主角的恐惧而变得更加强大凶猛,当主角被追的无路可逃时,不得不面对幻象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都是幻觉,瞬间猛扑过来的猛鬼怪兽化为乌有,眼前变回*和宁静的现实。我想在生活中当我们不懂得处理自己的情感时,面对爱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时,我们心中那积聚的痛苦给我们带来的折磨应该也不亚于猛鬼怪兽,让我们心痛、抓狂,甚至有时觉得死比活着更容易。作为一个还不能超脱世俗、随时能跟灵魂对话的人,我还是要随时去迎接生活带来的痛苦,但读了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让我在痛苦来袭时,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怀疑自己的心看做一个去认识自我和灵魂的机会,那么我便从内心开始不再恐惧它,而是接纳它,感激它,并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心中充满爱和希望。

  书中对天赋的说法对我也很有启迪,天赋是我们天生的才能,不是灵感激发的,只要我们听从心灵的指引,创造性的想法、言语便会层出不穷,对自我的怀疑,会迷惑、阻挠我们,让我们不能够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赋的人,当我们直面这种怀疑时,就会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臆造出的各种恐惧、紧张、恐慌的感觉,反过来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让我们因恐惧而不敢接*自己的本质。认清了它的由来,恐惧烟消云散,我们才能自信的发挥自己的天赋。

  对情绪的处理,还是要直面——直面情绪,说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当我不了解情绪和造成这种情绪的本质时,控制情绪就成了对自己情绪的压制,读过这本书后,懂得了情绪的本质,便能够跟随心灵的指引,心悦诚服的接纳它,让其自然而然的消逝。“无论何种情绪,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六分钟,除非你为它建造一个家,让它在你心中长住下来,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情绪,为情绪找借口,害怕或放纵自己的情绪,那它们就会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亲密关系的快乐,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乐,都依赖我们每时每刻的应对方式来决定,所以多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吧,如果你想要快乐,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只有选择直面痛苦,才能最终放下痛苦,跟随灵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蜕变后,相信生活会像蝴蝶的翅膀一样绽放。

  最*终于把《亲密关系》这本书读完了,从打开到读完用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估计是我读的时间最长一本书了,上次读《金字塔原理》用了小一年时间。

  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人,会有人陪你一段时间,然后各奔东西,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很多人,有些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有些会成为闺蜜或者哥们。但是最后会发现真正能一起走很长时间的人,真的很少,甚至我们经过很长时间也遇不到互相欣赏的恋人。我很困惑,为什么我们会是这样子,是我们联系不够紧密,还是一起吃的饭次数比较少。

  我们觉得和自己有关联的人正常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望与那些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

  吸引力的秘密

  吸引力的基础是一种奖赏。和他人会给人愉悦,如果他人给予我们大量的兴趣和赞许,我们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非常高兴。而这种能够给我们提供的奖赏越多,对我们来说吸引力就越强

  俗话说*水楼台先得月,人们更可能喜欢和结识更临*我们的人,因为临*常常能够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

  礼尚往来,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对方是否接纳自己,是大多数交友时思索的重要问题,而对方也喜欢你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值得被爱,从而找到自己的价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喜欢与我们想象的人。如果我们能遇到和我们刚好相像的人,与我们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味,也会令人感到愉悦快乐。

  沟通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是因为联系少而慢慢疏远,有些是因为吵架而开始互相诋毁,有些是因为聊不到一起,交往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有可能对方犯了一个你无法原谅的错误等等。

  感情的建立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打交道,但是摧毁感情基础,却有很多道理。所以感情这个东西是个脆弱的东西,有时候不堪一击,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友谊的小船就翻了。

  写到这里我也不知道怎么写了,可能经历的还是不够,很多地方还没消化,只能先这样了。以后有新的感悟,再进行补充作者:曾永富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有一个小故事,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为宴会上的人们讲了一则奇妙的寓言:很久以前,我们都是“双体人”,有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由于人类的傲慢自大,众神之王宙斯把人劈成两半,于是人类不得不终其一生苦苦寻找另一半,但是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找到“另一半”成了最难的事情之一,但是孤独的“半人”仍然苦苦寻找着。

  阿里斯托芬说这就是爱的起源,“半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更隐喻着个体永远是未完成的、残缺的,它诉说着人类精神的孤独,和人类试图从孤独中走出来的焦虑。

  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亲密关系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互相指责。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让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也许一段时间之后,问题会消失,而我们又再次得到*静。但这样的*静,代价却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把伴侣拒于千里之外,深怕与他们亲*会造成更多痛苦。

  每个家庭都会吵架,看似引起争吵的事情很简单很容易避免其实争吵琐事的背后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深深的伤害,你以为你会忘记其实这段记忆储存在你的潜意识里。

  和心爱的人吵架并不能解决任何事,而只会让我们愈来愈不信任对方,也愈不信任我们的爱。我们原本应该让爱来疗伤并拉*彼此的距离,但我们却让怒气将彼此的距离拉大。

  人类有一个倾向,就是对事情的反应往往过于急躁,所以人们很难了解其实所有的状况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妻子忘了去拿你的干洗衣物,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不是做对,也不是做错。你的男友花太多时间在朋友身上,并不代表什么。状况本身并没有好坏,好坏是由你来决定的。状况是不是等于问题,要看你怎么去诠释它。你会有负面的看法,是因为过去的创痛影响了你。

  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失败和无力感而想要放弃的这种经验,是一个清楚的指标,表示内省的过程已经开始了。

  在两难的时候,如果你能不把自己当作悲剧的主角,并且表达决心,像这样说:“我愿意接受这两个选择中的任意一个,或都不选。我最想要的东西就是真理。”那么只要你是诚心的,你就能自然地了解到下一步该怎么做。

  这一切源于爱。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

  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亲密关系》是我读过最有技术含量的爱情研究录,很感谢思姐给我的这本书,让我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了解亲密关系从建立到瓦解的全过程。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想要放弃,因为我得无数次让自己去回忆,甚至脑补第三者是如何出现,为什么ex会选择她?他们如何互相吸引,其实这对于我来说,也是逼自己去面对过去,和逼自己去思考未来。过去的一切,我都不想再回忆,可是我和自己说,看下去,去看看我们到底为什么走到今天。

  我们这段关系,要说错,我不能说我没有错,我错在觉得“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觉得婚姻不需要努力,只要一直这样*凡地过下去就好了,可是我错了,婚姻需要新鲜感,需要不停地用新鲜的事物去刺激他,例如:每年去两次长途旅行,这点我一直很渴望的,只是我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好,我真的放心不下,甚至不敢离开他超过3天时间,这也是我的错吗?因为我没有办法在儿子的疾病中保有夫妻单独相处的时光?到现在我还认为我并没有做错,如果他也和我一样,对儿子有100%的责任心,我相信他会理解我,为什么不愿意单独旅行,而且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收入都是非常少的,我也舍不得花钱,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我再有错,相对而言他错的更离谱,甚至涉及人品问题,婚姻中他出轨得有多狗血我就不想再写了,甚至离婚后他们全家对我的所作所为,这是我无法原谅他的关键点!

  可是那又能怎样?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我应该明白,他们甚至为自己的错误提前给了100个理由去掩饰,甚至在他们心里,他们做的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我去在乎有用吗?没有!所以,我提醒自己,遇到这种人,请不要去和他们解释,去纠缠,因为没有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他是空气,如果这世界有*行时空,我们就是再不同的时空,永无交集。

  其实在离婚后的3个月,我是慢慢地走出来了,从一开始的无助,失眠,崩溃,到现在已经能安然入睡,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开心积极的,偶尔也会失控难过,还好转瞬即逝,很庆幸我这么快就走出来,感谢我所有的家人,特别爸妈的鼓励,还有最好的朋友的陪伴,网上认识的热心网友们,没有你们,我今天还是困在山洞里的孩子,无处可逃。

  现在,我开始迅速成长,我明白了,所谓爱情,所谓婚姻,不过是一场利益的权衡,他能在我身上得到什么?他在别人身上能得到什么?我在他身上能得到什么?以前的爱和信任全部瓦解,剩下残骸,我什么也得不到了,所以我选择离开,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和他在一起,我一定不会幸福,离开他,我有50%的可能得到幸福,我很自然地选择了那50%可能会有的幸福。

  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可以不恨他,看的书里解释:懂得宽恕的人在离婚后会过得比那些总是怨恨别人怎样伤害自己的人幸福得多。想想也是,恨一个人得能量很大,甚至大到我们没有办法去正常生活,当我们把自己的能量全部去怨恨两个人,最后最受伤的是我们自己,而被我们怨恨的人一点感觉都没有,值得吗?我劝自己放下,放下不是原谅,只是放过自己罢了。

  在这段单身的日子里,我正在学*一个人生活,不再依赖任何人,原来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在世界的中心,一切都是因我而起,我开心了,即使下雨天也觉得美好,一切随心,就是这个意思吧。渐渐的我开始拾起了我26岁的愿望:去世界各地旅行,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曾经我因为结婚生子而冻结了我的人生地图,将自己停留在一个小小的点上,不再动弹,感谢遭遇的一切,让我重新燃起我的梦想,慢慢地我会为自己设立越来越多地目标,一一去实现它。

  把这一辈子过值了是我的目标。我开始明白,只有自己才会陪自己跨过一山又一山,度过一关又一关。2018年再见了,未来会更好!

  看错本了,要看的是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没做好功课,尴尬了。

  一切建立在清醒爱的基础上时,才有资格谈论亲密关系。否则就是各取所需为目的,或是稀里糊涂掉进陷阱。只要是清楚并自愿,那也挺好的。拥有爱的能力,需要人格完善。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并且真心相爱,经营关系的过程中,付出为基调,尊重为基本,享受甜蜜为目的。至于成长,是自己的事,有没有这段关系你都要成长。

  另一个人越来越融进自己的生命里时,自身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自己去正视和解决。谈论挺多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否认有影响,但不管童年有过什么样的经历,都不该指望着有人来帮助你走出来。依赖是因为爱ta,不是没奶找妈妈。

  与伴侣一起共同成长进步是好事,但莫要过度强求。恋爱的初心是心无杂念的爱这个人,喜欢和ta在一起幸福快乐的感觉,而不是为了成长而去发展关系。

  整本书浓浓鸡汤味,有点啰嗦,简单事情复杂化,像钱塘江老娘舅和传教大典的结合体,看得我觉得自己的心和灵魂都是黑的。大体就是出现问题的时候,对自己和伴侣诚实,改正*惯性将对方放在对立面。少胡思乱想,多交流真实感觉,避免误会堆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不过坦诚的前提条件是安全,安全的前提是相爱,所以不是什么“亲密关系”都能亲密。爱情里合不合适很多时候完全靠运气,亲密关系的发展只是为了相处过程能渐渐契合而选择做的调整,甚至是一些妥协,让双方在一起更自在舒适。我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有情绪,但不以此理直气壮伤害对方,和别忘记两个人最初为什么在一起。不要因为过去与未来,忽视掉了最重要的当下。人生那么短,拥有了就好好珍惜,做好自己,爱对方,其余的该是顺其自然。

  书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可能是,在关系冲突中,人们会产生这种想法:

  我没有真的爱过他,就连我们刚认识时也没有,我跟她结婚只是因为厌烦了约会,他事实上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热情,我们结婚的理由,没有一个是对的,

  她刚好出现在我失恋、心情低落的时候。事实上我仍然爱着安妮,我以为他跟我结了婚、安定下来之后会改变。我是中了她的计才会娶她。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以前爱读余秋雨的书,尤其是《文化苦旅》,读的时候觉得美得无可言说,至今这本书仍然是我最爱读的书目之一。余秋雨的文,美妙,又让人感觉深邃,他常常把历史与文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读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学的享受之外,更是对史学的补充与思考。

  暑假期间,闲来无事到书店逛,看到余秋雨的书《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这个名,觉得颇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风,随手翻了几页,便买回家中。那次共买了四本书,这本书当时只是翻看几页之后,觉得似乎有些艰涩,便搁置在案头,一晃就是几个月。

  几个月后,买的书读完了,也没有找到新的阅读方向,就拿来这本书,细细品读起来。这一读不要紧,我又深深现在余秋雨的文里,徜徉在文学与历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随着他的文,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个名人名士身边。

  跟随余秋雨,我走进了清朝的历史,那破败王朝的背影,看到历代流放者那凄凉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无常,谁又能抵挡的了那些事故变迁呢?苏东坡的突围,让我感慨哪个朝代对于大师的埋没,想到历代大师都经历的摧残,想到我们国人嫉妒品质的劣迹其实由来已久,其实根深蒂固,早已化为血液里一丝我们不远承认的遗传。

  《愧抱山西》则描述了一代晋商的发家成名史,让我对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敬佩山西晋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们的审时度势,敬佩他们的种种。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一代晋商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遍地的分号,无不诉说着这个人群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一切都发生变化之后,山西晋商似乎一夜蒸发。他们的颓然落幕,是战争纷乱的影响,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但是,他们留下的在山西的总票号,却还在向世人昭示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即便是见惯世面的人们,也会为这里的富贵大气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晋商的风范尚存,山西晋商的经商之道尚存,我国商业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当然,当今的温、浙、广的商人已经遍布全国,支撑着经济的繁荣,但他们比起山西晋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长远的眼光。

  余秋雨带我们到他的家乡余姚走了一番,那个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远的记忆,也是永远的痛。“少小离家”,却“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进家乡的土地,也没有迎接的亲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顶着名人的称号,官员的接洽显得热闹些罢了。落叶归根的观念,怕是难以实现。越是难以实现,越成为心底里那柔软的痛,越是思恋。

  让我感触深的,还有《十万进士》。余秋雨这个人的眼光,实在比一般人深邃,当代人们除了怒斥科举制度的残害人,却并不想它曾经为我们挑选人才时带来的好处,也不去探究在哪个环节致使这一妙策变质,成为众多书生枷锁。而余秋雨的分析,则是犀利深刻,却有委婉絮叨,这观点,怕是用在当今高考也适用吧。

  我最爱的一篇是《遥远的绝响》。原因有二,其一,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为人潇洒,不拘礼节,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这些哀叹,也只能心里想想,合上书,天亮还要回到这规范的框架里生活。我注定不能做到那般潇洒,权且在这羡慕他们吧。

  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在书的结尾,提到的却是小人。小人的确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历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这是大师给予的忠告。

  放假前,学校建议在寒假期间读一本书,我把这件事给女儿一说,女儿给我推荐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从书店买来之后,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读完之后,感受颇深。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而又不失华丽的语言,生动且精妙的比喻,紧凑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讲述那*的沉重、悠久的历史,把我们引进那个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之广,领略之深。整本书充斥着他的横溢的才华与渊博的知识,每一章的内容都填充进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类文学知识等诸多内容。整本书涉及的知识面之广,让我叹为观止。阅读完全本书,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独到的见解,更是让我如雷灌耳、记忆犹新。他那与众不同的观点,真的是让我们打开眼界!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当铅华褪尽,我们带着苍茫的心态回首走过的路,能够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诉自己---我曾经也是那么充实过的!这其实就是给我们的心灵一个最完满的交代。

  山居笔记是继《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读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为真实喜欢所以看,因为炒作的厉害所以急着看,因为它的人文气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这本书是在2003年1月出版的,他在这本新版的自序中说他写这本书历时两年有余(从92年——94年),而且牺牲是相当大的,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十分纯粹地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仅仅十一篇文章却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并不是他的写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坚韧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种认真态度和永无止境的追求让人心悦诚服。多年来他通过边走边想,有机地将写作与考察结合在了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求证。曾经就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的一副对联上面的两个字,在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后,只得亲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时候,他就是这样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方面,他是毫不吝啬的,不管时间还是金钱。对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会在乎他的经济和得失的。

  按照余先生的话说:“全书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他还说:“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言论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艰辛。”

  我被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求实作风以及认真的求学态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动了。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穿梭,在东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过。余先生的文章带给我们的都是精彩纷呈的人文、地理、历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类人文历史的绚丽诗篇,给我们掀开了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粮仓。我最喜欢《天涯故事》和《十万进士》这两篇。

  从《天涯故事》里,我终于知道了寻求已久的“鹿回头”,一解我长期的牵挂。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段美丽动人的传说,那“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的鹿的目光和那对闪耀着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它们从遥远的地方投过来,穿透了时空,一直走进了我们的心里,这种震撼力是无疑置否的。

  每当身临绝境,总会产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丽与快感,以及顿悟生命的意义,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绝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边界,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会有这么深刻的场景。

  纵观海南,从战国到当今,那些历史的片段强烈地吸引着我,特别是先生谈到的海南历史中的女性文明。洗夫人、黄道婆带来的整个中原大地的兴旺繁荣,还有从这里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都带着海南强劲的浪潮,是我们女性的骄傲。

  女性文明派生并推动了家园文明。苏东坡、李光他们是泪涔涔地来,却在家园文明里破涕为笑;海瑞、邱浚他们虽然是气昂昂地走,却也放不下这里的家园文明,终究乐极生悲……

  通过余先生的笔,经过大脑细胞的溶解、过滤的排列组合,于是一个以非历史学家的思绪和眼光,让我们最广大的读者读懂了海南,让我们寻找到了海南的灵魂所在。海南已经成为我的一种向往和追求,闭上眼睛,一阵啪嗒因熟透而掉下来的椰子声敲打着我的心,更加勾起了我对椰汁的占有欲望。我飘身过去摸摸这个,摇摇那个,完全沉浸在了这片惊喜之中。

  看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久久的品味中,将自己的头深深地埋在书页中,仿佛嗅到了椰子的香味和浓浓南国的水果大拼盘,贪婪吮吸着……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味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珍贵的美丽,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惫。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而又不失华丽的语言,生动且精妙的比喻,紧凑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讲述那*的沉重、悠久的历史,把我们引进那个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之广,领略之深。整本书充斥着他的横溢的才华与渊博的知识,每一章的内容都填充进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类文学知识等诸多内容。整本书涉及的知识面之广,让我叹为观止。阅读完全本书,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独到的见解,更是让我如雷灌耳、记忆犹新。他那与众不同的观点,真的是让我们打开眼界!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当铅华褪尽,我们带着苍茫的心态回首走过的路,能够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诉自己———我曾经也是那么充实过的!这其实就是给我们的心灵一个最完满的交代。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举例来说,在「一个王朝的背影」这个章节,中其中有一段是在说清朝的避暑山庄。一开始,作者用本身亲自游览的经验,详尽地写出了该处美丽的风景,读完后闭上眼彷佛就可想象出当地的美景,一花一草,一样不漏。接着又藉由该地原本避暑游玩的作用之后,却是用来躲避敌军的追杀来暗讽当年强大的帝国,在晚年衰亡的惨况,清代后期皇帝的失落感也可想而知。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作者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而又不失华丽的语言,生动且精妙的比喻,紧凑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讲述那*的沉重、悠久的历史,把我们引进那个沉痛的年代。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之广,领略之深。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

  现今,余秋雨是很受欢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评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尚且还没有“知识的资格”去评论他,我们也没有“知识的水*”去判断究竟是余秋雨的错“实”还是金文明他们的纠“实”,我们现在只有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欣赏《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盗墓笔记》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有这样一群人,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寻找所谓的真相;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朋友间的一句话,不惜两肋插刀,以我之命换你生;有这样一群人,背负太多家族使命,历史亦或终极……

  “一入盗墓深似海,从此真相是路人。”一周前,我看完了《盗墓笔记》,它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那是一种无法自拔的感觉。这是一个由战国帛书引起的故事。主人公吴邪及他的三叔吴三省等人,逐渐被卷入一个巨大的谜团。在这盗墓途中,无邪也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一起共同面对危险和谜团。

  小哥张起灵,被无邪称作“闷油瓶”的.他性格沉默寡言,上身蓝色连帽衫。他的食指和中指奇长无比,后背一把黑金古刀,有能驱虫的“老闷血宝”。他总能在队友遇险时挺身而出,身手极好,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

  《盗墓》中老九门裘德考,张家和他组织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相互利用猜忌,各种陷阱,只为青铜门后的最终秘密。无邪一干人等被卷入其中,历经风雨,却不知上一代恩仇何时能解除?在不断探索谜团,寻找真相的途中,他们或许找到了更多:友情,责任,生命,意义等等。

  我最感动的或许不是铁三角真挚的友谊,不是潘子对三叔至死不渝的忠诚;也不是花儿爷和吴小佛爷必须担负家族责任背后的孤独。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是小哥的自我追寻。

  在很长的岁月里,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地以各种方式死去,你发现任何人都无法在你身边留下来,这个时候,对于死亡,你就会有另一种看法。比麻木更深的一层,就是淡然,对于死亡的淡然。小哥对死亡的态度从麻木到淡然,当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离开,而他却什么都挽留不住。只因为他姓张,是起灵人。

  你能想象吗?当你从一个山洞中醒来,你什么都不知道,疑惑地望着四周时,你的身上已经有了一个你必须肩负的责任,你没有权利去看沿途的风景,不能去享受朋友和爱人,你人生中的所有美好的东西,在你有意识的一刻,已经对你没有了意义。

  只因他是张家族长,张家唯一的起灵人,所以宿命剥夺了他沿途看风景的权利,他要承担一个家族的责任,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没有意义,正如闷油瓶——小哥所说:“意义这个词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世人都说张家强大如佛,淡漠如冬夜,却不曾想到,*墨脱那哭泣的石雕,却不曾想到,那三日静寂里,他无法挽回的悲痛和内心的脆弱,人们说他高傲淡然,我却不尽然。

  张起灵,我从不求你君临天下,只愿你此生安稳,能被世界温柔相待,也好好爱自己。《盗墓笔记》包含了我太多太多的爱,一生那么长,等你十年又何妨?

  说起《盗墓笔记》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固然不能和那些流芳百世的经典名著相提并论。它不仅仅作为一本大众喜爱的畅销小说出现在这里,更是一本使我欢乐,令我悲伤,让我毛骨悚然,真正引我入胜的小说。

  故事起源于一份神秘的战国帛书,主角吴邪根据这份线索,发现了隐藏在帛书背后一个接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以及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这本书带领我们跟随着吴邪的脚步,从离奇的战国古墓到诡异的云顶天宫,去寻求一个个谜题背后的真相:长白山上的云顶天宫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巨大的青铜门背后又是什么?“长生”的秘密到底是什么?随着一步步地逼*,古墓背后的秘密已渐渐地浮出了水面……

  尽管这是一本以盗墓为题材的小说,但是我认为书中最吸引的人的并不在于这点。书中的谜团一环接着一环,惊心动魄,让我们惊叹于古人无尽的智慧以及*历史的博大精深,并给读者留下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屏住呼吸,追逐情节,而故事中也存在着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正如书中所说的,“比神鬼更可怕的,是人心”,为了个人的利益,长沙盗墓贼们争的你死我活,使我们感觉到人心的险恶,同时跟其他盗墓小说一样,这本书也不乏对古墓的描写,那些精巧的机关、设计,也令我叹为观止。

  我想感激“天真”吴邪,他让我明白友情的珍贵。他被友情感化,誓死维护朋友;他为解开谜团,冒险闯入地下室找到笔记;他为救出被困的挚友,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那执著、永不言败、誓死捍卫在朋友左右的“阿Q精神”让我震撼;

  感谢“闷油瓶”张起灵,让我遇事学会沉着冷静,所以即使以后困难再大再无限,我也可以把它当作绊脚石,一层一层,最后摸到湛蓝的天;

  想感谢“胖子”王盟,他告诉了我们,真正的朋友是相互帮助,有事说正题,能帮就帮,否则共受苦难,因为友谊是继亲情的第二大值得令人潸然泪下的情感。

  看到这三个人的友谊,我又不禁想起了我的那些挚友,她们同我一样,也在青春期的十字路口停滞不前。我们一起笑过、一起哭过、一起疯过、一起被老师批评过,往事历历在目,不管天气是晴是阴,我们牵在一起的手自始至终从没有松开过,就犹如当初我们的那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盗墓笔记》不单单只是一本盗墓小说,它更是人与人之间“友谊”的见证!

  我想说,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当初接触盗墓笔记,实在是为了给自己缓解心情的,到最后却是真的喜欢上了这本书。我总有些古怪爱好,比如看书喜欢提前去看结局,可是即使提前知道了结局,最后的结果还是让我,怎么说呢,有一种失落,就像是最后看到三个火*的结局一样,曾经生死与共共同经历了那么多的朋友,最终各自天涯。要说伤感,不是。

  就像胖子说的,哪怕他们一起困在墓里,也会是件美事。真的,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当然,还有一脸笑呵呵的小花,还有古灵精怪的秀秀,三叔,潘子……

  潘子的那段,是难过的,说不上极其惨烈,但是像一把钝刀,生生的.给你划道口子,你看着它皮开肉绽,揪心的疼,然后无能为力。“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路九千九百九十九……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绣楼喝一杯,红红的高粱酒”。我从不知道,这首歌,可以唱得这么洒脱,带着看淡生死的坦然,跟英雄末路的悲凉。故事看到这里,我也只是难过,然而,当吴邪返回后去潘子的住处,看到那碗没吃完的面条,发霉的豆子,这个时候,你才会忽然发现,那个和胖子扯皮,护着吴邪,被人砍伤了仍然眉头都不皱的潘子,真的留在了张家古楼里,不会回来了。

  还有闷油瓶和胖子,一个留在了巴乃,另一个去了长白山,守护青铜巨门。关于他们,我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表述,我只记得他们之间最感动的话,闷油瓶和吴邪胖子三人大闹新月饭店之后,闷油瓶面对霍仙姑,只跟吴邪和胖子说了一句话“带我回家”,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感情,超越了友谊的范畴。我曾经跟身边的人说过,你无法想象,一部小说里,没有男女之情,海枯石烂的誓言,却能让你手不释卷。无法割舍的,不仅仅是对故事走向的好奇,还有对故事中人物不舍得感情。

  最后在长白山,吴邪和闷油瓶的对话,让我想到了一部叫做海上钢琴师的电影,1900跟闷油瓶,他们两个是如此的相似,他们同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一个是一艘邮轮,另一个是守护长白山秘密的责任。同样的在最后,有一个朋友竭尽全力的挽留他们,最后都同样的坚持了自己最初的决定,然后他们的朋友看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入既定的命运。能够体会那一刻的悲伤吗?那不是一种眼泪可以述说的感情,或许流不出泪水,但却感到浓浓的悲伤。

  是非生死转头已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在想,如果故事的最后,十年后,吴邪带着胖子重返长白山,是否还能见到闷油瓶。是否那时,胖子已经从伤心中走出来,见到闷油瓶,然后说:“我说小哥,下回咱们能选一个好找点的地方吗,这一路过来,要不是我胖爷本事大,还真的要命”。我想那个时候,不光是我,就连闷油瓶也会开心的笑出来吧。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三叔的后记,他说当年大仲马写三个火抢手,写到后面,自己一边写一边流泪,在他的笔下那些人都活了,三叔最后也说写到最后他感觉这些人好像真的存在一样,这是一种感情,我们跟着故事,随着主人公历经磨难,你会感觉,这些人就站在你身边。村上春树说,小说家就是创作那些关于生和死,关于爱情,让人战栗和哭泣,以及让人大笑不已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每个灵魂的唯一性。此言甚好。

  最*因为等某考试的成绩,心里有压力。为了排解,我是猛看各种剧集,动漫,小说,看得我只觉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看太晚再上班累的。)

  当成绩下来的时候,我正在完结《盗墓笔记》的阅读。好消息是我的考试通过了(三年血汗啊),坏消息是盗墓笔记烂尾了。

  要说有多烂尾,那真是无法形容,看完我居然觉得生气。话说我经常在网上看水*参差不齐的耽美小说,都没有这么烂尾的。作者铺陈了太多的线索,读者都屏息凝神盼望着线索全部梳理,谜题全部解开,但作者只是把那些悬念放在一边,好像什么也发生过一般,楞结尾了。南派三叔也是卖了多少实体书的人,咋这么不负责任,不靠谱?我只庆幸我不是那从第一本就跟随的读者之一,到最后如此鸡肋,都浪费了读书的那些年青春啊。

  第一本很好看,第二本又跟整个故事毫无关系,第三本又重回主线,第七本快结尾写张家楼那段还是蛮好的,有推向高潮的感觉,而最后一本却写得很*淡,为了结局而结局,为了悬疑而悬疑,结尾如此不负责任,让我回想前面感觉作者有些地方简直是在胡言乱语啊,随便写啊,根本没考虑后果啊。能不能兜得回来啊?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啊。格局小而完整同样可以是精品啊,很多文学名著故事本身甚至很简单,而是通过背景,叙事手法,描写介绍方法,语言风格,对社会人性的剖析等因素,成为名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鬼吹灯当年倒是跟着看了。依稀记得初读第一部时的惊艳(与惊吓),和后面水*下降的失望,但后面即使水*下降,每个故事至少还是完整的,也记得那时候阅读中的紧张感。而且鬼吹灯刚出来的时候,语言也很有特色,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优点。

  盗墓笔记我看得毫无惊悚的感觉,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我现在看灵异故事比刚看鬼吹灯的时候多了,练出来了。话说,盗墓笔记里吓唬人的手法就那么两下,很多时候根本就是虚惊一场,而且基本都是在每章结束的时候出现了什么头发,人影,手,头……后面都看烦了,黔驴技穷啊,重复得太厉害。

  还有一点是之前听说《盗墓笔记》吸引和培养了很多腐女,我不管自定义自己为什么吧,看BL漫画,小说也十几年了,就也凑凑热闹。看完书之后我想我是真不算腐女吧,我*时在街上也不会YY俩美男啥的,这种症状只有我在接触耽美作品头两年有过。在我看来,天真只是对闷油瓶有点执着,这在朋友里也完全可以嘛,更何况闷油瓶是一个神秘的人,人人都会对他有好奇心吧,看看他有多少粉丝就知道啦,天真也就是粉丝中能*距离接触自己偶像的一位嘛。

  他俩我没太看出有什么特别值得YY的地方,那么多写得好的耽美文,看那些多直接多痛快,要说攻受共进退共同历险共度难关的强强文好的还是有不少的。天真要放一耽美文里我看还得算个弱受,身手不够厉害,内心不够坚强。

  最后,我是不会推荐任何人看盗墓笔记的,烂尾得令人发指,如同一大坑。

  鬼吹灯我推荐可以看看前面,毕竟故事可以独立,而且完整。

  借我三千笔墨,绘他淡漠眉眼,予我一杯清酒,祭他天真无邪。

  合上《盗墓笔记》的那刻,心情是复杂的,张起灵要在长白山巨大的青铜门后孤寂十年,只为用这十年换取吴邪的天真无邪。

  我不知是该敬还是该叹。

  南派三叔说,这可能已经是他能想到最好的结局了,可事实上,张起灵十年后踏出青铜门的那刻又有多少可能会再次见到吴邪,又或吴邪等了二十年,也还是未等到青铜门开启的那刻,可很多故事就是因为没有结局才有了等下去的理由。

  我们期待着却又害怕着。

  胖子临走说了一句套话: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说的挺有感觉,若不是这么多时间相处下来,又出生入死的人,很难体会到这种套话里的意思有多么婉转凄凉。

  王胖子,吴邪,张起灵,他们是《盗墓笔记》里的铁三角,一个胖子,一个傻瓜,一个疯子。疯子老是失忆,想要找回过去的记忆,可傻瓜却一直不离不弃。可胖子是为了什么啊?为了钱财?不,几次倒斗没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还差点豁了命。他是为了他仅有的两个兄弟啊。

  这本书让我感动的除了他们之间的兄弟情义,还有潘子。潘子说自己就像是一条狗,一条只听吴家人话的狗。是啊,潘子的忠心始终未变过,他从前与吴三省出生入死,后又时刻保护吴邪,一直到死都没变过。潘子死的时候,我极力抑制住了自己的泪水,但鼻头很酸,内心压抑着说不出来的感觉。“小三爷你大胆的往前走啊,莫回头。”潘子是乐观而又勇猛的,所以他没死,对吧?他只是回家娶媳妇了,对吧?

  小说总是折射着社会现象,也许他们的故事不够真实,但人心确实真实的。比鬼神更可怕的便是人心了。他们走过了人性的白云苍狗,不经意间自己也变了,也许他们不会以最深的城府去面对他们所应该面对的一切,但别人会用最深的城府去揣测你的一切,随着时光推进,旁人的眼光变了,自己也变了。

  在读者心中,南派三叔为我们构造的这个虚拟世界使我们沉迷,这本小说能够获得巨大成功,在于他将人心的不古与兄弟情义融合在了一起,世上骗子很多,撒了一个谎就得用一百个谎圆回来,我们没法判定谁是谁非。

  有时候多想让吴邪做个坏人,好人没前途,除了哭就是悉数痛苦,最后还要怀着巨大的思念,为那个不归人守候十年。

  江山之大,无人许我一世繁华;墓柩之大,方寸之间亦是天下。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6)

——《盗墓笔记》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有这样一群人,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寻找所谓的真相;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朋友间的一句话,不惜两肋插刀,以我之命换你生;有这样一群人,背负太多家族使命,历史亦或终极……

  “一入盗墓深似海,从此真相是路人。”一周前,我看完了《盗墓笔记》,它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那是一种无法自拔的感觉。这是一个由战国帛书引起的故事。主人公吴邪及他的三叔吴三省等人,逐渐被卷入一个巨大的谜团。在这盗墓途中,无邪也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一起共同面对危险和谜团。

  小哥张起灵,被无邪称作“闷油瓶”的.他性格沉默寡言,上身蓝色连帽衫。他的食指和中指奇长无比,后背一把黑金古刀,有能驱虫的“老闷血宝”。他总能在队友遇险时挺身而出,身手极好,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

  《盗墓》中老九门裘德考,张家和他组织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相互利用猜忌,各种陷阱,只为青铜门后的最终秘密。无邪一干人等被卷入其中,历经风雨,却不知上一代恩仇何时能解除?在不断探索谜团,寻找真相的途中,他们或许找到了更多:友情,责任,生命,意义等等。

  我最感动的或许不是铁三角真挚的友谊,不是潘子对三叔至死不渝的忠诚;也不是花儿爷和吴小佛爷必须担负家族责任背后的孤独。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是小哥的自我追寻。

  在很长的岁月里,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地以各种方式死去,你发现任何人都无法在你身边留下来,这个时候,对于死亡,你就会有另一种看法。比麻木更深的一层,就是淡然,对于死亡的淡然。小哥对死亡的态度从麻木到淡然,当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离开,而他却什么都挽留不住。只因为他姓张,是起灵人。

  你能想象吗?当你从一个山洞中醒来,你什么都不知道,疑惑地望着四周时,你的身上已经有了一个你必须肩负的责任,你没有权利去看沿途的风景,不能去享受朋友和爱人,你人生中的所有美好的东西,在你有意识的一刻,已经对你没有了意义。

  只因他是张家族长,张家唯一的起灵人,所以宿命剥夺了他沿途看风景的权利,他要承担一个家族的责任,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没有意义,正如闷油瓶——小哥所说:“意义这个词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世人都说张家强大如佛,淡漠如冬夜,却不曾想到,*墨脱那哭泣的石雕,却不曾想到,那三日静寂里,他无法挽回的悲痛和内心的脆弱,人们说他高傲淡然,我却不尽然。

  张起灵,我从不求你君临天下,只愿你此生安稳,能被世界温柔相待,也好好爱自己。《盗墓笔记》包含了我太多太多的爱,一生那么长,等你十年又何妨?

  说起《盗墓笔记》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固然不能和那些流芳百世的经典名著相提并论。它不仅仅作为一本大众喜爱的畅销小说出现在这里,更是一本使我欢乐,令我悲伤,让我毛骨悚然,真正引我入胜的小说。

  故事起源于一份神秘的战国帛书,主角吴邪根据这份线索,发现了隐藏在帛书背后一个接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以及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这本书带领我们跟随着吴邪的脚步,从离奇的战国古墓到诡异的云顶天宫,去寻求一个个谜题背后的真相:长白山上的云顶天宫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巨大的青铜门背后又是什么?“长生”的秘密到底是什么?随着一步步地逼*,古墓背后的秘密已渐渐地浮出了水面……

  尽管这是一本以盗墓为题材的小说,但是我认为书中最吸引的人的并不在于这点。书中的谜团一环接着一环,惊心动魄,让我们惊叹于古人无尽的智慧以及*历史的博大精深,并给读者留下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屏住呼吸,追逐情节,而故事中也存在着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正如书中所说的,“比神鬼更可怕的,是人心”,为了个人的利益,长沙盗墓贼们争的你死我活,使我们感觉到人心的险恶,同时跟其他盗墓小说一样,这本书也不乏对古墓的描写,那些精巧的机关、设计,也令我叹为观止。

  我想感激“天真”吴邪,他让我明白友情的珍贵。他被友情感化,誓死维护朋友;他为解开谜团,冒险闯入地下室找到笔记;他为救出被困的挚友,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那执著、永不言败、誓死捍卫在朋友左右的“阿Q精神”让我震撼;

  感谢“闷油瓶”张起灵,让我遇事学会沉着冷静,所以即使以后困难再大再无限,我也可以把它当作绊脚石,一层一层,最后摸到湛蓝的天;

  想感谢“胖子”王盟,他告诉了我们,真正的朋友是相互帮助,有事说正题,能帮就帮,否则共受苦难,因为友谊是继亲情的第二大值得令人潸然泪下的情感。

  看到这三个人的友谊,我又不禁想起了我的那些挚友,她们同我一样,也在青春期的十字路口停滞不前。我们一起笑过、一起哭过、一起疯过、一起被老师批评过,往事历历在目,不管天气是晴是阴,我们牵在一起的手自始至终从没有松开过,就犹如当初我们的那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盗墓笔记》不单单只是一本盗墓小说,它更是人与人之间“友谊”的见证!

  我想说,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当初接触盗墓笔记,实在是为了给自己缓解心情的,到最后却是真的喜欢上了这本书。我总有些古怪爱好,比如看书喜欢提前去看结局,可是即使提前知道了结局,最后的结果还是让我,怎么说呢,有一种失落,就像是最后看到三个火*的结局一样,曾经生死与共共同经历了那么多的朋友,最终各自天涯。要说伤感,不是。

  就像胖子说的,哪怕他们一起困在墓里,也会是件美事。真的,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当然,还有一脸笑呵呵的小花,还有古灵精怪的秀秀,三叔,潘子……

  潘子的那段,是难过的,说不上极其惨烈,但是像一把钝刀,生生的.给你划道口子,你看着它皮开肉绽,揪心的疼,然后无能为力。“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头……通天的路九千九百九十九……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绣楼喝一杯,红红的高粱酒”。我从不知道,这首歌,可以唱得这么洒脱,带着看淡生死的坦然,跟英雄末路的悲凉。故事看到这里,我也只是难过,然而,当吴邪返回后去潘子的住处,看到那碗没吃完的面条,发霉的豆子,这个时候,你才会忽然发现,那个和胖子扯皮,护着吴邪,被人砍伤了仍然眉头都不皱的潘子,真的留在了张家古楼里,不会回来了。

  还有闷油瓶和胖子,一个留在了巴乃,另一个去了长白山,守护青铜巨门。关于他们,我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表述,我只记得他们之间最感动的话,闷油瓶和吴邪胖子三人大闹新月饭店之后,闷油瓶面对霍仙姑,只跟吴邪和胖子说了一句话“带我回家”,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感情,超越了友谊的范畴。我曾经跟身边的人说过,你无法想象,一部小说里,没有男女之情,海枯石烂的誓言,却能让你手不释卷。无法割舍的,不仅仅是对故事走向的好奇,还有对故事中人物不舍得感情。

  最后在长白山,吴邪和闷油瓶的对话,让我想到了一部叫做海上钢琴师的电影,1900跟闷油瓶,他们两个是如此的相似,他们同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一个是一艘邮轮,另一个是守护长白山秘密的责任。同样的在最后,有一个朋友竭尽全力的挽留他们,最后都同样的坚持了自己最初的决定,然后他们的朋友看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入既定的命运。能够体会那一刻的悲伤吗?那不是一种眼泪可以述说的感情,或许流不出泪水,但却感到浓浓的悲伤。

  是非生死转头已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在想,如果故事的最后,十年后,吴邪带着胖子重返长白山,是否还能见到闷油瓶。是否那时,胖子已经从伤心中走出来,见到闷油瓶,然后说:“我说小哥,下回咱们能选一个好找点的地方吗,这一路过来,要不是我胖爷本事大,还真的要命”。我想那个时候,不光是我,就连闷油瓶也会开心的笑出来吧。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三叔的后记,他说当年大仲马写三个火抢手,写到后面,自己一边写一边流泪,在他的笔下那些人都活了,三叔最后也说写到最后他感觉这些人好像真的存在一样,这是一种感情,我们跟着故事,随着主人公历经磨难,你会感觉,这些人就站在你身边。村上春树说,小说家就是创作那些关于生和死,关于爱情,让人战栗和哭泣,以及让人大笑不已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每个灵魂的唯一性。此言甚好。

  最*因为等某考试的成绩,心里有压力。为了排解,我是猛看各种剧集,动漫,小说,看得我只觉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看太晚再上班累的。)

  当成绩下来的时候,我正在完结《盗墓笔记》的阅读。好消息是我的考试通过了(三年血汗啊),坏消息是盗墓笔记烂尾了。

  要说有多烂尾,那真是无法形容,看完我居然觉得生气。话说我经常在网上看水*参差不齐的耽美小说,都没有这么烂尾的。作者铺陈了太多的线索,读者都屏息凝神盼望着线索全部梳理,谜题全部解开,但作者只是把那些悬念放在一边,好像什么也发生过一般,楞结尾了。南派三叔也是卖了多少实体书的人,咋这么不负责任,不靠谱?我只庆幸我不是那从第一本就跟随的读者之一,到最后如此鸡肋,都浪费了读书的那些年青春啊。

  第一本很好看,第二本又跟整个故事毫无关系,第三本又重回主线,第七本快结尾写张家楼那段还是蛮好的,有推向高潮的感觉,而最后一本却写得很*淡,为了结局而结局,为了悬疑而悬疑,结尾如此不负责任,让我回想前面感觉作者有些地方简直是在胡言乱语啊,随便写啊,根本没考虑后果啊。能不能兜得回来啊?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啊。格局小而完整同样可以是精品啊,很多文学名著故事本身甚至很简单,而是通过背景,叙事手法,描写介绍方法,语言风格,对社会人性的剖析等因素,成为名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鬼吹灯当年倒是跟着看了。依稀记得初读第一部时的惊艳(与惊吓),和后面水*下降的失望,但后面即使水*下降,每个故事至少还是完整的,也记得那时候阅读中的紧张感。而且鬼吹灯刚出来的时候,语言也很有特色,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优点。

  盗墓笔记我看得毫无惊悚的感觉,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我现在看灵异故事比刚看鬼吹灯的时候多了,练出来了。话说,盗墓笔记里吓唬人的手法就那么两下,很多时候根本就是虚惊一场,而且基本都是在每章结束的时候出现了什么头发,人影,手,头……后面都看烦了,黔驴技穷啊,重复得太厉害。

  还有一点是之前听说《盗墓笔记》吸引和培养了很多腐女,我不管自定义自己为什么吧,看BL漫画,小说也十几年了,就也凑凑热闹。看完书之后我想我是真不算腐女吧,我*时在街上也不会YY俩美男啥的,这种症状只有我在接触耽美作品头两年有过。在我看来,天真只是对闷油瓶有点执着,这在朋友里也完全可以嘛,更何况闷油瓶是一个神秘的人,人人都会对他有好奇心吧,看看他有多少粉丝就知道啦,天真也就是粉丝中能*距离接触自己偶像的一位嘛。

  他俩我没太看出有什么特别值得YY的地方,那么多写得好的耽美文,看那些多直接多痛快,要说攻受共进退共同历险共度难关的强强文好的还是有不少的。天真要放一耽美文里我看还得算个弱受,身手不够厉害,内心不够坚强。

  最后,我是不会推荐任何人看盗墓笔记的,烂尾得令人发指,如同一大坑。

  鬼吹灯我推荐可以看看前面,毕竟故事可以独立,而且完整。

  借我三千笔墨,绘他淡漠眉眼,予我一杯清酒,祭他天真无邪。

  合上《盗墓笔记》的那刻,心情是复杂的,张起灵要在长白山巨大的青铜门后孤寂十年,只为用这十年换取吴邪的天真无邪。

  我不知是该敬还是该叹。

  南派三叔说,这可能已经是他能想到最好的结局了,可事实上,张起灵十年后踏出青铜门的那刻又有多少可能会再次见到吴邪,又或吴邪等了二十年,也还是未等到青铜门开启的那刻,可很多故事就是因为没有结局才有了等下去的理由。

  我们期待着却又害怕着。

  胖子临走说了一句套话: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说的挺有感觉,若不是这么多时间相处下来,又出生入死的人,很难体会到这种套话里的意思有多么婉转凄凉。

  王胖子,吴邪,张起灵,他们是《盗墓笔记》里的铁三角,一个胖子,一个傻瓜,一个疯子。疯子老是失忆,想要找回过去的记忆,可傻瓜却一直不离不弃。可胖子是为了什么啊?为了钱财?不,几次倒斗没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还差点豁了命。他是为了他仅有的两个兄弟啊。

  这本书让我感动的除了他们之间的兄弟情义,还有潘子。潘子说自己就像是一条狗,一条只听吴家人话的狗。是啊,潘子的忠心始终未变过,他从前与吴三省出生入死,后又时刻保护吴邪,一直到死都没变过。潘子死的时候,我极力抑制住了自己的泪水,但鼻头很酸,内心压抑着说不出来的感觉。“小三爷你大胆的往前走啊,莫回头。”潘子是乐观而又勇猛的,所以他没死,对吧?他只是回家娶媳妇了,对吧?

  小说总是折射着社会现象,也许他们的故事不够真实,但人心确实真实的。比鬼神更可怕的便是人心了。他们走过了人性的白云苍狗,不经意间自己也变了,也许他们不会以最深的城府去面对他们所应该面对的一切,但别人会用最深的城府去揣测你的一切,随着时光推进,旁人的眼光变了,自己也变了。

  在读者心中,南派三叔为我们构造的这个虚拟世界使我们沉迷,这本小说能够获得巨大成功,在于他将人心的不古与兄弟情义融合在了一起,世上骗子很多,撒了一个谎就得用一百个谎圆回来,我们没法判定谁是谁非。

  有时候多想让吴邪做个坏人,好人没前途,除了哭就是悉数痛苦,最后还要怀着巨大的思念,为那个不归人守候十年。

  江山之大,无人许我一世繁华;墓柩之大,方寸之间亦是天下。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7)

——品味读书读书笔记 (菁华5篇)

  读了蒋勋的品味四讲,有关于衣食住行,很是欢喜。

  蒋勋讲吃,很多人,没有用心的做,用心的感受,用心的吃,即便是一个肉丸,因为掺杂了几代人的心血,所以我们家的肉丸是不一样的。吃是一门学问,可是更是一种心情。从选择食材,感受食材成长的过程,想想他的味道,从形状,颜色,大小感受是不是一个好吃或者成熟,然后是料理过程中的味道,各种烹饪的方式方法。有时候会发现,一样的食材,尽管是一样的料理步骤,可是过程是慢功,细活,有没有用心感受体验整个过程,做出来的味道,其实是不一样的。

  讲住,有些人有房子,却不是家。不在于大小,不在于租的还是买的,居者有用心收拾,带了自己的气息,有了家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又由小家,链接到周围环境的和谐,又到大的城市规划,住也是文化的传承。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

  又讲穿,是人与衣物的链接,“这件衣服跟我皮肤的触感,那双鞋子跟我的脚走路形状产生的感觉,或者一顶帽子带久之后,好像慢慢变成朋友的关系,我称之为服装的体温,去感觉一下服装的体温,我相信这是服装美学一个非常不同的开始。“蒋勋讲穿,要了解衣物的由来,历史,选择自己喜欢的,爱惜自己喜欢的,就像之前所讲的英国贵族一样,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又如断舍离里面,不是乱买一通,而是选择自己喜爱的,有品质的,那么当一个人穿上自己喜爱的衣物后,那种心情,欢喜是不同的。我总觉得,人与物其实是相互影响的,一样事物,到了你的手里,便有了与你一样的气息。

  蒋勋讲行,其实更加是讲人生之行,“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两边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我觉得这一条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点,迂回一点,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蒋勋所言之生活美学,是“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

  蒋勋的品味四讲,最主要的,是慢下来,用心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好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而影响到小家,环境,一个城市。我想这也就是大学礼记里面的格物的精神吧,格物也是对事物的尊重,深入和极致。也是最*大家常常提及的匠人之心,如庖丁解牛,已是大美。

  有关于此,我想美或者幸福,大概就是生活里的细节,是松弛有度的自我掌控和把握,是心慢下来,细细领悟的一种能力。

  今天利用下班的空余时间去了琼台书院的图书馆看了蒋勋的《品味四讲》。

  我感觉真的是挺好看的,有很多的语言真的是深有感触的,讲得真是契合我的心啊。像有这么一句话,所以的文化真的是产生于悠闲中,真的是这样的,不仅仅在蒋勋的书本里看到过这句话,在其他的书本里也看过这么一句话。记得在丽江的时候,在丽江的山顶上看到一家买茶叶的店主,和他聊天真的是学到了很多啊。他也没有什么烦心事,早上不急不慢的来到自己的店里开店,遇到有缘分的客人就会和他聊天,如果真的是聊得兴致起来的时,大家都会互相品茶聊音乐,如果真的很喜欢茶的话,就会在他家的店里买一些茶叶。他没有了经济的负担,对物质也没有那么大的要求,所以就会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喝茶,聊文化,聊天。所以很多文化都是产生在悠闲中,真的是深有感触啊,因为没有工作的压力,精神就会很舒坦,心情会很愉悦,就会寻求文化上的满足,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真的是很喜欢这句话啊,所以阅读书籍还是有很大的用处的,让我自己知道怎么写东西,让我知道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我就真的很想做一个悠闲的工作,是啊做饭真的是成了爱的传递和分享啊。所以我就是有时候挺喜欢做饭的,因为觉得有时候做饭真的是一种艺术啊,怎么把自己的食材烹饪出美味的一桌,当很愉悦的享受自己亲手做的美食时,自己都会觉得很享受啊。

  工作闲了,我就有很多的事情,做自己想要的做的事情,我可以去阅读,我可以练舞蹈练瑜伽,我可以徒步可以散步,可以写东西。真的是有很多的事情是可以做的,所以真的是好想有一个悠闲的工作,没有财务的负担,只有实现了财务的负担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啊。但是有时候不能太过于贪欲啊,还是学会满足的啦。所以给自己一个目标,每天去琼台阅读一本书,才能是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让自己的一天有着满足感,你说呢。是的你说得非常对的,因为*常工作真的很累的,没有自己的自由的时间,所以利用晚上的时间,写写东西,看看书籍,听听音乐。还是一种很美好的享受的,所以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还是非常最重要的。对于我来说家庭真的非常重要的,比工作还要重要,所以要把家庭经营好,把工作和家庭经营好,是非常的主要的。所以相信我你会有一个很美好的家庭的。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像口渴的人漂浮在湖水中一样,书是逆境的慰藉,正所谓高尔基所说的"书是人类的阶梯"。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在学*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在黑暗中获得光明。知识好像砂砂的'泉水,掘的越深,泉水越清。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便证了这个哲理。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知识是通向成功的要诀。走进知识的殿堂,无疑是走进了一间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展览台。踏进了一座异彩夺目,奇丽无比的聚宝库,来到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花园,从知识中可以吸到人类用智慧酿造出来的蜜汁,领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激发人类探索世界,探索未来的勇气和决心。作为青少年应该从小就培养自己广泛的学*兴趣和爱好,将来为建设祖国,改造世界尽自己的一份力。

  阅读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跃动着生命活力的文质兼美的新课文,如一丝春风,如暗得灯,使人感奋不已。叙事散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学*的探究中,你会发现学*更贴*生活了,你的视野变宽了,正在登上一个新的学*台阶。

  加油!使我们继续自主阅读,有创意的写作,自信负责的说话,文明得体地交流,继续学*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继续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继续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与你并肩前进。

  《品味四讲》是大陆发行改的名字,之前叫《天地有大美》。是作家蒋勋通过食衣住行四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学的见解和建议。目录之前是几幅蒋老家里各种摆件的照片。照片很细腻,颜色很重,光和影的配合体现出的照片反映了一个文学老者对生活的一丝不苟和独特见地。每一幅图片都有书中一些经典的句子搭配,很突出中心。全文蒋勋贯彻的主题思想就是要慢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达到一种美学的和谐。

  谈论食,蒋老用了较多的篇幅来阐述。毕竟,我们*人对于吃是非常讲究甚至苛责的。所以说起来会费些笔头。对于吃,不同名族有着自己不同的饮食文化、原材料和加工方法。谈到了蒙古人不吃海鲜,但是南方人也受不了顿顿羊肉。法国人吃一顿饭要三四个小时,一顿饭可以吃的让彼此感情递增。日本人对于寿司、生鱼片的制作严谨讲究,做出来的味道很地道。而且他们的饮食文化被传承的滴水不漏。对于美食,可能不是出自知名大饭店的后厨。也许往往来自某个小镇的小巷,或者来自儿时的味道记忆。就如蒋老全书念念不忘的新竹城隍庙的贡丸和米粉,还有童年母亲自己种的那一把绿油油的空心菜配白米饭。对于吃还可以升华到民族美学层次。所以吃体现的是民族的美学。

  *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没事留下得不仅仅是美食,更多的应该是美食的文化。历史越久的文化,熏陶出的美食越复杂。所以我们总喜欢拿我们的美食与美国的快餐来作对比,但是一个二三百年历史的国家还来不系统自己的美食文化,它有如何能与中餐相提并论呢?无论是酸甜苦辣咸,只有自己慢下来细细品味,对食物用心,对食物讲究,才能丰美一个人的生命的菜肴。

  关于服装,它除了能给人带来御寒遮羞的作用意外,还表达着更多的意义。有民族的服装特色鲜明,有的却找不出来什么是自己本民族的服装。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全球化的趋势必然会使服装风格产生某种攻击性,与文化侵略类似。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自己的服饰往往在重大庆典上才会被使用,大部分日常生活时是被简单的衬衫牛仔裤所替代。然而也会把人分成不同等级,也就是服装产生了阶级。那些政客往往是西装笔挺,看上去很不亲民。而普通百姓是不会天天穿着西服去扫大街,开店卖小吃或者其他一些职业。

  为什么是名牌价格贵很多,因为有文化在里面。比如原材料的来源,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亦或是这个品牌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价格高的来源。但是名牌的衣服不一定适合你,尤其是欧美的名牌穿在亚洲人身上不是很和谐。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来舒适自己。比如蒋老朋友送的一件衬衫,因为喜欢从来都是用手来洗,并且很享受用手揉搓衣领去除污渍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给自己选择有文化的服饰,譬如一件母亲亲手织的毛衣。款式也许不流行,但是真正的情感编制在里面。那是无法估量它的价格。所以关于衣之美,衣服的选择一定要从适合自己,彰显性格来打扮,穿出你自己。

  住。房子不是家,如何把房子变成家。房子要去经营、关心、布置过才叫家。房子的地理位置,通风走向,占地面积。这些都是一个房子的硬件。我们要用情感这个个人软件来美化它。在住这个章节里,蒋老一直引用陶渊明的一句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所以,一个人对于一个家的依赖,在哪都不如“窝”在家里自在。一个住家品质体现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现在人装修,千篇一律。进他家和别人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出了家门没有哪个地方值得去回想,去体会。而且,那些开发商建造的房子丑陋不说,周围的环境也是和广告上的千差万别。同时,在某某开发地之前可能是摸个历史建筑。因为现代人的对物质金钱的追求,使得那些文化,那些传承被摈弃。这一切的原因就是生活的快节奏来不及让人去反思自己的食衣住行。才使得那么粗糙,不能登堂。对于住,我们要保护。保护小镇文化,保护自己的品味,保护老祖宗留下得各种建筑文化。放慢节奏,用心去住。

  交通较之以前,发达的不止一点点。特别是*一两百年工业的飞速发展,科技不断发达。从牛拉马驮,到现在的飞机火箭,速度是成几何式增长。老百姓的日常离不开车,*两年来私家车数量的井喷造成的上下班拥堵在路上。这样是不美的。有时候选择不一样的方式出行也许是可以带来没得体验。上个世纪,自行车是一种奢侈品。后来有了车,自行车就不在那么耀眼。而现在社会现象反映出,骑自行车有事一种奢侈。因为它更健康,更与众不同,更应该被倡导。

  有时候人应该慢下来停一停,看看沿途风景。像古时候修建的亭子,就是让你来停下来,看看亭子周围的美景。快有事后固然时候,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但是有时候,需要刹车来调剂生活。太快的速度会让人晕眩,从而身体就会来闹反抗。就把人生开成一次开车,一直开的很快选择走高速,那么你的人生也就会匆匆而过。我们可以选择省道,县道来慢慢享受欣赏。太快的人生,就是忙——“心亡”。所以人一定要在再快的时候停一停慢下来。来爱生命,欣赏生命的可能。

  读完《品味四讲》,发现自己吃的太随便,穿的不讲究,住的也没那么有文化,行的更是糊里糊涂。颠覆了我食衣住行的三观。所以,乘着新年立马改善调整。真正的去品味食衣住行,活出美学。

  有人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而《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是一部雄伟的历史。他会华丽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兴起、衰亡的历史过程。

  翻开这本历史著作,一幅巨大而精美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虽然作者的文笔并不华丽。但却用朴素的语言给这幅画描绘出美丽的图案。

  这幅美丽的画卷不仅有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有机关算尽的纷争,更不乏风花雪月的爱情。这一幅幅各不相同的画卷,向我展示了世间百态的酸甜苦辣。

  《三国演义》虽然向我们演绎了一个个历史故事。但我觉得与真实历史还有一些差别。历史上的曹操虽然是个枭雄,但非常有文采。而《三国演义》却把他刻画的太坏了。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我最佩服的莫过于卧龙先生—诸葛亮了。

  我佩服诸葛亮,不仅仅因为他足智多谋,更佩服他的为人处事和忠义。最让我着迷的地方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的事情。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三言两语怎能道尽?如今,硝烟已散,英雄不在。曾经的刀光剑影也渐渐暗淡。浑厚的击鼓声也已远去。但《三国演义》不会随时间淡去。

  《三国演义》—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8)

——忆读书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在这个暑假里,相信大家应该过得愉快而充实吧?而我却在暑假之余,在书的海洋中品味地一本本好书,而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邓秀菌阿姨买的《记忆天使》这一本书。

  原因当然是因为邓秀菌阿姨的文字如一股清流。干净且灵巧,叙述了精彩动人的故事,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她的作品阐释了友情的真谛,让我们学会了相处之道。文章的主人公王湘湘是一个令人情不自禁让人为她感到心疼的小女孩。她只活在爷爷的世界里。爷爷喜欢的任何事物湘湘都会试着去尝试。除了爷爷,湘湘从不接触外面的世界,甚至是对自己的家人接触也寥寥无几。她觉得只要有爷爷陪在自己的身边,他就心满意足了。因此,当她的爷爷不告而别之后,湘湘不听家人的劝告,便去寻找爷爷的下落了。在这段时间里,她慢慢接触了身边的人,结交了新的朋友。她和朋友们一起沿着爷爷留给他们的线索,去寻找记忆天使。随着调查一步步地进行,真相也渐渐地揭开了??

  其实,在阅读《记忆天使》的过程中,我也像其实他的读者一样,都在不断地猜测记忆天使到底是人还是物,以及爷爷失踪的真相。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我十分感动。原来是因为湘湘的爷爷怕自己的病会给家人带来痛苦,才悄悄离开他们,一个人去接受治疗的。但其实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湘湘对爷爷的思念。爷爷把自己所有回忆送给湘湘,让自己最宝贵的回忆永远陪伴着湘湘。就像故事里说的那像;“记忆是上天赐给人类最贵的礼物。”

  是的,回忆是弥足珍贵的,值得我们永久保存!

  木心妙语,生动,独特,可爱,很酷。读来至少能说他学贯中西,对文学如数家珍。对高敏感人群来说,要想在心中的土壤种下一颗种子,有无数的契机,更多的时候是一道偶然的微光闪进心灵之窗。一历耳根,永为稻种。这激发人去看,去读,去领略他所讲授的东西我是否有所感。

  而所讨厌的,就是不怀感情的叙述,是不加声色的灌输,是彻头彻尾的义务。外国文学史真是太无聊了,完全把重点放在情节上。今天开始讲的故事情节占了*一小时,没有个人感情,没有思想领悟,讲台下无一人在听。一学期以来无一次提问,实施想法我不得而知,希望未来会有更好的方式,但更可能不会。学生在体制内,不是每个人都是韩寒。

  考完教资的过程让人意识到,中小学师资素质参差不齐,想想也是,*有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多的下一代需要教育。选择也许会省事一点,但不是每个人都选择。

  回归本书,感谢找到了这样有趣的切入点,让我不会无视先贤的思想之光。时代变迁,生命降生下来本无太大的差异,原先思考过的问题,先贤早在几百年前有探索,怀疑,体悟……

  如今的时代属于科学,但下一个艺术大师不知会何时出现。

  今年暑假,我读了冰心的文章《忆读书》,读完之后,我深受启发。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是一位坚持讲真话、抒真情的作家。在《忆读书》之中,冰心回忆了幼时、少年时的读书经历,总结出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合上书本,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从前,我也知道读书对我们有好处,亦懂得要多读书。但若要细细道明读书的益处,我却是理不清也道不明的,也绝对想不到像冰心一样情真意切地把读书的种种好处用文字记录下来。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冰心用恳切的.语言对这四个字做了自己的诠释: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读书有助于了解人情世故;读书可以带给我们美的感受;读书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品德修养。

  读书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打乒乓球,有个伙伴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正当大家垂头丧气时,我突然想起了科学书上介绍的热胀冷缩原理。于是,我倒来一杯热水,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过了一会儿,乒乓球变成了原来的样子。伙伴们惊讶地说:“你太厉害了,怎么能想出那么棒的办法呢?”“是我在科学书中看到的。”我自豪地说。读书真好啊!为我拓宽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教会我生活的本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不但能够让我们增长智慧,有时候还能帮我们化解困境。以后我一定继续多读书,更要读好书。

  这周,我读了一篇冰心奶奶的文章《忆读书》。这是一篇回忆读书过程的文章。读书能使人感受到快乐,感受到书中的惊心动魄,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一切,都正如冰心奶奶看书所会出现的一样。

  《忆读书》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冰心奶奶回忆小时自己读书的过程,从读书中所感受到他人得不到的独特的快乐,还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

  我认为读书就要像冰心奶奶那样,读的身临其境,不能自已,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才会真正领略书中的快乐与人世的真谛。书,就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书籍对人来说那么重要,那读书更是如此了。读书的好处,就像冰心奶奶说的那样:帮我们写作的技巧;增长我们的知识;教我们学会做人,并懂得人世中的大道理!

  我觉得我要读更多的书,要读更多的好书,就像冰心奶奶那样,一口气就可以说出自己读的几十本书。

  读书的方法,那可多着呢。读书,可以反复读,细细的品读;可以小广泛阅读,长大自己挑选书读;可以做比较的去读;可以边读边摘录……等等,很多。快来读书吧!书,永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在大海中的指航灯。和书做朋友,是最棒的选择!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通向成功的要诀,绝大部分知识是来源于书籍的。

  起初,我对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当我仔细阅读后,便马上被它吸引住了。《忆读书》文章作者冰心奶奶以回忆的方式描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读书经历。从*古代四大名著到林译外国小说;从神话经典到聊斋故事,作者差不多阅读完了*古代和现代著名作品。冰心奶奶小时候特别喜欢看文言文的《三国演义》,看书很投入,与书中人物融合在一起,冰心奶奶很会读书,会挑选着、比较着读书,这是我们很少能做到的呀!这些书籍给予作者的文学知识可想而知,且作者读书时还领略到了读书是件快乐的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读书中作者还懂得了做人处事“独立思考”的大道理,作者读了好多书最大的受益之处,就是从中得到一个真知: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看来,读书给我们的好处实在很多呀!就看你是否认真博览群书了?

  所以我们要做到冰心奶奶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读书也要有一个好的阅读*惯,这样才能将读书带给你的好处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比如,读书时养成做摘抄的好*惯,记录书中优美的词语还有精彩的段落。

  读书能使一个在物质上贫穷的人变成精神上的富翁,读书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的积累。读书能陶冶你的'情操,开阔你的胸怀,丰富你的知识、感情,提高你的修养……真是一举多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9)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

  曾思索一个问题:恋爱、乃至婚姻,之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常理来看,交友恋爱、结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过场,似乎经历过这些才得以圆满。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吗?经历与否给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何影响?

  一个人若能在生活中强大勇敢、内心足以坚强应对任何风雨波澜,且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真切享受独自行走的状态。那独自一人或许便已足够,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说,这十分令人钦佩赞赏。

  然于我恐怕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独自“走在冷风中”。

  于我而言,恋爱或是婚姻,是寻找同行人,寻找一半、一伴,寻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于恋爱还是婚姻,不过是形式、是状态、是过程。

  那又不得不问,为什么还要另寻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吗?血缘至亲难道还不够吗?亲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运的话,会一直延续到我们生命的尽头。但是受到人生长规律的限制,从年龄和身体机能上来看,原生亲情的陪伴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环境,我们之间或许就有同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里拿着相同的拼图,拼来拼去可能更多是重叠、冲突,而难以相互补充、扩展。

  所以我们“手里拿着拼图”,开始寻找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发现一个人,手中握着我们需要的碎片,拼凑在一起竟还是一副不错的画面。既然这样,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觉得,恋爱、婚姻于我而言,是一种自我和他我的补充、满足和实现。就像那段话说的“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的欲望”。

  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化蛹成蝶。我不知道我的“蝴蝶”世界是什么样,但是,我真的很羡慕老师现在的生命状态,纯粹的意识,通透的智慧,即兴的生活。他是处理情绪问题的高手。虽然我上了各式各样的心灵修炼课,但是他的课程还是让我大开眼界,不但让我疗愈了很多自已的旧伤痛,也见识了大师授课的技巧与风范。

  他独创的方法是如此的简单轻易、有趣好玩、深具启发性而且效果卓着。他用深入而丰富的经验协助人们找到自己的答案,凡是被他的纯粹性与觉知力触动并因而转化生命的人们,莫不对他的工作深表感激与赞赏。

  读了《亲密关系》,才发现婚姻中有这么多学问。书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这些原理都是对具体生活的提炼总结,我们每个人婚姻中都遇到这些问题,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课,突然对婚姻有了另外一种认识,对在婚姻中如何获取幸福有了更加具体的方法。

  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那必须是人生的一个路程,从小我对婚姻并不向往,觉得那只是一个任务,一个人过其实也不会很悲伤,农村封建告诉我婚姻只是为了老去时灵魂有归处,就仅仅因为这个,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结婚。

  不知道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结婚了,只是因为年龄到了,婚姻中从吵架到冷战再到*静,除了对自己的内心折磨及对真爱的怀疑,发现亲密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和进步。慢慢的,不会再吵架,因为没有了期待,学会了接受现实。只是某个时候想起来我还是经常问问自己,我幸福吗?

  都说女人结婚后,一个月中在脑海中有多少次闪过离婚的念头,真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当时牵上的手,当时许下的承诺,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毁灭走向放手。我们对对方的不满意,期望的得不到,我们永远在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内心不懂自己,永远在怀疑自己不够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个,那就接纳生活接纳爱人,不再期望就不会有失望。

  也开始学会提醒幸福,开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里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对方的好,于是发现也许自己还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亲密关系中说到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你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幸福。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基本不愿意动,都在等对方先行动,最差也要大家同频率一起努力吧,凭啥是我一个人付出呢。这种想法很可怕,如果你总是盯着对方,而不是自己内心的话,你会发现对方永远满足不了你。

  书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为以及无理取闹其实都来源于童年时期爱的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确实很多的吵架不是因为本身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问题上去,我们吵架并不是针对一件事情,而是为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关爱某些需求。

  我们一开始恋爱都觉得对方很棒,只是因为我们表现出对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个自己。书中说到人为什么要恋爱,其实是找一个满足自己潜意识的一个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装自己具备这些特质,我们忽略了其实对方也在假装,于是,在婚姻中,我们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们找不到曾经眼中的对方了,于是开始失望,开始争吵,潜意识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这种需求。

  本书中说到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我们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对伴侣的期望,本着爱出发共同处理面临的问题。

  婚后的期望走到幻灭阶段后,必然会产生愤怒情绪,愤怒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仅仅是表达愤怒,只是把问题表达出来,第二种是情绪抽离,逃避问题,最后一种是被动攻击,把自己处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惩罚。这三种是我们经常愤怒的三种表示方式。如何解决,如何化解吵架,正确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会是表面的外在的导火线,而是潜意识的缺失的心路历程,学会同理心的倾听,与对方同时面对自己的问题,最好的方法用爱来回应对方的伤痛。比如你要生气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想法,假如你现在还深爱着对方,那么你很快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拥抱,温暖和抚慰。

  幻灭之后的内省阶段说的也特别棒,一种方式是无止境的追求需求导致最终妥协放弃,正确的方式是放弃期望,把伴侣的需求当做自己的需求,双方积极沟通创造快乐!

  作者更是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家庭中的三种角色,受害者(心甘情愿的受害),破坏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这三者角色是可以转换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笼,想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跟随真理选择,不要让自己处于牺牲者的心态,同样的处境,学会积极心态,才能找到快乐源泉。我们对世界的不满往往是自己内心的不满意,对配偶的不满就是对自我的不满。如何在婚姻中穿墙而过,要先跳出问题的框架,解决自己内心匮乏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自身的投射,对自己生活负责,发现问题比找到答案更接*幸福。

  最后的启示阶段说到爱才能带来启发,不求回报没有条件的付出才会快乐!空洞由爱来填补,跟随自己的内心,本自具足。打开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来就在那里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达亲密关系的中心。

  特别是允许两字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学会允许,灵魂关系的关键是允许,放下对结果的控制欲,当你烦心时想想允许这个词,允许具有伟大的力量。焦虑来源于对无常的抗拒,依据灵魂的本质出发,需求不从对方寻找,从自我找。

  记住,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爱出发,从心出发,让爱在内心生根,爱才能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係,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他告诉我们如何穿透自我障碍,用爱酿造幸福秘方——没有人能年复一年地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

  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翻开读,在完成了其他读书计划后,忽然想起这本书,终于决定翻开,做一番新的探索。

  鉴于这本书的鼎鼎大名,阅读的初期,我一直怀着一种爱智求真的激动,每行字都恨不得看三四遍,来回翻阅,认真体会,务求得到深入的理解。一直觉得,有关关系的话题都十分复杂,难以理出头绪,尤其是理清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但克里斯多福老师做到了,总结的十分清晰,让人读得越多,越感觉到书中观点和自身的契合。也能感觉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的种种经历,克老师仿佛都亲身体验过。事实上的确如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以克老师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非常有说服力,同样,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亲密关系,是我们的内心的向外投射,是内心对我们自己的明确提示,是认识自我的工具,也是让我们找到自己、原谅自己、做回自己,通往灵魂觉醒的桥梁,它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对于所有人,自婴儿期开始,最重要的需求是归属感和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为了这些需求,我们付出种种努力,让自己与众不同,以值得被爱,长大后,不断寻求那个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另一个个体。一旦发现“合适”的人,就迫不及待的与他们建立连接,结成一体,以获得持续的满足感,这是亲密关系产生的原始动因。

  殊不知,对方和我们一样,同样也是一个需要被满足的个体,他(她)们同样想在我们身上收获类似的满足。亲密关系的开始阶段,两人沉醉于享受这美好的甜蜜,都看不到背后的危机。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初期形成的关系,就像是雾里探花、水中望月,我们没有一双慧眼,无法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就像那美丽的月晕,让耽于欣赏眼前的绚丽,无视月晕之下的冰冷,有意无意的,忽视那真实而又斑驳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我们的真实内心)。

  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双方都不断的从对方身上索取,甚至试图将对方进行改造,希望对方能变得“更好”,最好能成为能够不断给予我们满足的完美个体。这种互相索取和改造的过程,在双方之间产生权力斗争,矛盾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就像那绚丽的烟花,月晕中的亲密关系,不过是短暂的辉煌,长久的相处之下,双方终于卸掉伪装,展露出真实的一面。与初期相识时相比,行为方式上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让双方都不得不怀疑:这还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人吗?绚丽的甜蜜,终于成为幻灭,化为一地鸡毛,臣服于琐碎凌乱的柴米油盐。

  正如克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通常我们再亲密关系中所谓的爱,事实上由于伴侣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对于重要感与归属感的需求。”岂不知,“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完全与任何情境和情势无关,无法从他人那儿获取,也非由他人的行为而触发,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求的爱。”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同时扮演了三种角色:折射你内心不适感的镜子,激励和启发你寻求真实自我的老师,以及与你共同成长,开启并陪伴你走过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

  走过初期和绚丽和随后而来的幻灭,就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亲密关系或是在失望与痛苦中破灭,或是在爱与困惑中砥砺前行。由于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亲密关系的真正意义,不能再这个阶段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许许多多的伴侣,就在这个转折点倒下了。这个转折点,就像西西弗斯那推着巨石所攀爬的山顶,若不能在攀爬中改变原有的模式,就注定着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新的亲密关系,有可能还是一样的从绚丽到幻灭的过程。在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成长,就注定要灭亡,最终,对亲密关系陷入失望,痛苦终生。

  这个转折点便是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内省。

  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伴侣之间,已经图穷匕见,开始展露各自最真实的一面。面对着不再迷人的伴侣,双方都可能感到无力,处处碰壁,左右为难,深感无法进一步改善关系。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

  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自我内心的投射。从绚丽到幻灭再到内省,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的机会。要抓住这个机会,首先,需要记住几点准则:

  1、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宝贵经验;

  2、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将问题解决;

  3、每个人都有能力百分百的为自己负责;

  4、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本身,每一个问题,都是通往自由之路的一个机会;

  5、以爱为准绳,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上述准则下,再来看内省阶段存在的问题,自然的就能浮现出适合的答案:

  1、罪恶感。克老师指出:“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处于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往往不是来自我们自身,而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中的遗留:在“言传身教”下,祖辈早已存在的问题,遗留到了我们这一代。只要问题未能解决,或者不能突破,罪恶感就会一直存在。

  在婴儿期,孩子需要依附**才能生存。为了获得满足,孩子不自觉的取悦**。于是,这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人从孩子阶段,便“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与长辈相似的模式),为满足对家庭的“死忠”,放弃自我,进而阻碍个人在自发性、灵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失去表达自己的机会。

  2、牺牲者和放纵者。罪恶感导致牺牲行为,让人以讨好的方式祈求给予,这种牺牲,无法从表面上看出是否情愿,但当事人一定知道。不情愿的牺牲包含着愤恨,“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那个人,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放纵者。这种因罪恶感产生的牺牲并不包含爱,使人压抑,甚至从愤恨转化为仇恨,为亲密关系的发展制造各种障碍,甚至成为亲密关系崩溃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放纵者不一定是他人,很多时候还会是我们自己。在牺牲的同时,为寻求补偿,当事人会在某些事情上补偿自己,比如吸烟、酗酒、玩游戏、购物等,这种补偿,如果过度,也是一种放纵,严重时,使“牺牲者”成瘾。

  3、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组成的“三角监牢”。“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内省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特别,获得更多注意,伴侣之间经常较劲,较劲的结果,无论输赢,双方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一旦遇到问题,双方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与想象中的“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出现奇迹,这样的对抗永远无法获胜。为了逃离痛苦,起初的“受害者”便把问题怪罪在对方头上,因为“指责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关键因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的行为,……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的利用道德批判,将自己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自身的不安。”这时,“受害者”便转变成为“迫害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