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观后感 / | 2022-12-02 00:00:00 观后感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1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路上,每到重要的转折关口,很多人都会停下脚步,回想一下一路走来的那份“初心”,才能更坚定地继续走下去。作为去年文化类节目中的翘楚,在这个重新出发的重要时刻,《朗读者》把第二季第一期的主题定为,初心。

  什么是初心?初心可能是一份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初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和物理系的学者们共同朗读了一段大学献给清华大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叶企孙先生以及为*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那正是它们的初心之所在,也是他们的治学之道。

  丹顶鹤的守护人徐卓以一篇张抗抗的《白色大鸟的.故乡》献给他的家人。“很多年一直想去叫做扎龙的那个地方,只是因为那些白色的大鸟——丹顶鹤。”

  而姚明作为*篮协的*,他对于篮球和运动员这份职业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他来说,可能初心并不是获得地位头衔,而是最终能够让更多人认同,让大家真的可以去模仿和喜欢的东西。正如海明威的《天真的高贵》中所写的,“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大家所熟知的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先生更是在现场分享了他年轻的时候的经历。卖过冰棍儿,做过农活,修过大坝,一直到42岁才开始正式创业。如今已蝉联多次内地首富的他依然勤勉,“一个人要做点事业,首先要有理想,现在的我应该是不需要再继续赚钱了吧,我这几辈子也用不完。但我还在努力工作,只想要为社会为国家做点贡献。”

  最后一位是一直说着陕西话的*凹先生。他自我调侃说不说普通话是因为不普通,董卿老师立马补了句,终于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普通了,现场笑声一片。后来谈到秦岭,谈到家乡,谈到初心,最后与众多的朋友一起朗读了先生的多段作品。这些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却听得人内心却波澜万丈。文字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淡中见悲悯。这份真情和悲悯,便是他的初心吧。

  整期节目看完,内心感慨万千。总觉得看不够似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内心感受太多,凝于心,却难出于口。《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而我也愿意追随它的脚步,不忘初心,不计过往,也将如董卿老师在获白玉兰奖的时候所说的那样,“一往无前,始终如一。”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2

  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第二季第一集,我看的很匆忙,赶着ddl一边写论文一边放直播,还用另一个手机在刷着微博话题跟着动态。但看着那熟悉的舞台熟悉的灯光和熟悉的她,我仿佛又回到节目的现场,门开,灯亮,声响,她款款走出,我自内心深处爆发出一声尖叫,世间美好,汇聚一人,不负如来不负卿。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初生牛犊到稍涉人世,董老师将朗读者比喻为自己的孩子,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更是这个孩子成长的见证人。阅读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读不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少有时间和精力会去停下来认真的将书本上的文字朗读出来,而朗读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我们读书的意识。第一季的问世,激发了多少人回归书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来,文化底蕴更增,涉及书本更深,面向群体更广,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坚守朗读者节目的初心和目标,坚守董老师的一个梦和一份执着。

  我不太爱去宣扬董老师为了这个节目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夜,或者说长了多少白发,因为这一切都是她的事业和责任,她在这其中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和品质,她也从中获得了满足和快乐。但是我们依旧不得不说,董老师很辛苦,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很辛苦,做电视的艰难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我们的工作和学*最终只被部分人检验,而电视节目面向的却是数十万的挑剔的、风格迥异、审美不一的观众们,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前一天的宣传海报,董老师的眼角多了的几条皱纹,眼下的发乌的眼袋,她曾累到流泪,这些我们应该看见。

  第一季正赶上我高三,每周的朗读者便成为我一周的作文素材,我已经不记得我的作文里出现过多少次许渊冲先生,出现过多少次胡玮炜,朗读者于我,是快速获取文学新知的好途径,是快速了解名人大家的好途径。

  第二季播出此时,我已经来到大学,我不再急功*利的为考试而读书,我已经拥有了慢慢读书的时间和精力,此时我将朗读者视作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将与他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这期间我还会有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会认识贾先生,我会与姚明一起读海明威,我会同更多更有趣更有阅历的人同行,他们在指引着我,以朗读者的身份,以朗读的方式。

  朗读有力量,魔力魅力生命力。

  它让过路人驻足,它让旁观者倾耳;它让古老的文字复活,它让厚重的书本起舞;它让现场的人凝神,它让荧屏前的你我静气。

  神秘的力量,让人心动。

  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

  朗读者第二季,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3

  《朗读者》第2季,第二期如约而至。这一期的主题是《想念》。

  一看到标题,我首先想起的是泰戈尔的一首诗《想念》(点击蓝色字直达),写孩子想念母亲的,非常真挚动人。我读的这个版本,好像是扩写过的,但很精彩,请诸君共享。如果明白这首诗的真伪来源的,请在留言中不吝赐教!

  由主题导引,我在想,这一期节目中,一定有想念父母的、想念孩子的、想念朋友的、想念亲人的、想念老师的还可能有想念理想信念的。这个主题,极富包容性和拓展性。

  今天是512,最应该想念的,毫无疑问,首先应该是汶川。整整10年过去了,当年新生的孩子们已经10岁。相信今天无数催泪的文章、朗读,在微信圈里广为传播,让无数人想起10年前的那个时刻,想起那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我想起了当年我读过的三个令我非常感动的故事。《送给天堂的孩子》。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空之中。过去的时空,都保存在我们的记忆和想念中。无论是亲历还是听说,都已经是我们重合的一部分。那些曾经震惊和感动的日日夜夜,也许曾被时间的尘埃掩埋,可是一旦有想念的契机,便会引爆,再次冲击我们的情感和灵魂。

  在这个被《朗读者》命名为“想念”的夜晚,你可曾想到了属于你的那些人与事?

  著名导演许鞍华,想到了与她合作过的大师谢晋,想到了合作中的点点滴滴,与谢晋的家庭、孩子。

  我在许导的叙述中,想到了余秋雨先生写的一篇纪念谢晋的文章,对,就是那篇极度催人泪下的《门孔》。那些智力受损的孩子们,其实内心也许更加懂得“想念”的含义。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3篇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1

  《朗读者》第2季,第二期如约而至。这一期的主题是《想念》。

  一看到标题,我首先想起的是泰戈尔的一首诗《想念》(点击蓝色字直达),写孩子想念母亲的,非常真挚动人。我读的这个版本,好像是扩写过的,但很精彩,请诸君共享。如果明白这首诗的真伪来源的,请在留言中不吝赐教!

  由主题导引,我在想,这一期节目中,一定有想念父母的、想念孩子的、想念朋友的、想念亲人的、想念老师的还可能有想念理想信念的。这个主题,极富包容性和拓展性。

  今天是512,最应该想念的,毫无疑问,首先应该是汶川。整整10年过去了,当年新生的孩子们已经10岁。相信今天无数催泪的文章、朗读,在微信圈里广为传播,让无数人想起10年前的那个时刻,想起那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我想起了当年我读过的三个令我非常感动的故事。《送给天堂的孩子》。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空之中。过去的时空,都保存在我们的记忆和想念中。无论是亲历还是听说,都已经是我们重合的一部分。那些曾经震惊和感动的日日夜夜,也许曾被时间的尘埃掩埋,可是一旦有想念的契机,便会引爆,再次冲击我们的情感和灵魂。

  在这个被《朗读者》命名为“想念”的夜晚,你可曾想到了属于你的那些人与事?

  著名导演许鞍华,想到了与她合作过的大师谢晋,想到了合作中的点点滴滴,与谢晋的家庭、孩子。

  我在许导的叙述中,想到了余秋雨先生写的一篇纪念谢晋的文章,对,就是那篇极度催人泪下的《门孔》。那些智力受损的孩子们,其实内心也许更加懂得“想念”的含义。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2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接触到《朗读者》这个节目,并不是在电视荧屏上。

  我对于第一季《朗读者》的印象,始于“声音”。我有晨跑的*惯,跑步时喜欢戴着耳机听些什么。很偶然,有一天早上我在晨跑时,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了秦玥飞的片段(朗读《泥泞》)和郭*校长的故事与朗读的《如果》。作为一名工科生,我之前对这些关注甚少,那时方知道这档节目。后来,《朗读者》就成了我晨跑时的专属BGM;我也上网搜到了播出时间,从此推掉了周六晚上朋友们出去玩的邀请“我就不去了,有一个想看的节目晚上播出。”没多久,第一季节目就结束了。过了一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上周末等到了第二季节目开播。

  第二季第一期在上个周末如约而至了。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初心”。在我看来,这个词的选择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个看似用滥了的词,节目组没有选择避讳,而是请来了各位嘉宾,来诠释他们的初心。我自身 “大学生+喜欢篮球”的身份,让我在第一期的嘉宾中,对薛其坤教授和姚明这两位嘉宾印象深刻。

  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中节目组在细节处明显更为用心。姚明在访谈中提到自己正是在“奔跑时空气流动声和球鞋磨擦地板和进球时刷网而过的声音”,这些不全神贯注就不会察觉到的细微的声音中,开始爱上篮球的。这里,节目组用心的配上了相应的背景音,瞬间就带入了那个场景之中。薛其坤教授朗读的内容是《礼记·大学》节选,也用心的配了相应的翻译字幕。而且,在访谈中适时插入的图片也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情境。

  我想,正是这些细节,显现出了节目组的“初心”,和把这份初心坚持做下去的诚意。这个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太多了,真诚反而更能打动人。真的很感谢节目组,让我有幸尚在大学时期就了解了许多道理,吸收了很多思想;我也真正地被文学打动,产生了对于读本的兴趣——看完节目后,就去图书馆借来了《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阅读。也摘抄了喜欢的读本片段,比如《真实的高贵》和《八十抒怀》。

  我感到了你们十二万分的诚意,我也想认真的用这篇评价来作出回应:真的有人因为这个节目而感受到了文学的光,感受到了人不只是靠吃米而活着的。你们的坚守和真诚,一定会换来更多人的真心。谢谢你们,谢谢剪辑师的精妙剪辑,节目节奏把控;谢谢胡德夫先生的演奏;谢谢嘉宾的故事与朗读;谢谢主持人抛出的引人深思的问题;更要谢谢你们,所坚守的那份初心。

  我的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节目啊?”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想,“朗读嘛,我普通话不行,读不好。”可是嘉宾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大抵是因为节目氛围中有我很喜欢的“人情味”吧。不仅仅是读书,朗读;而是通过访谈,把人物情感和书本,和当时的作者想传达的思想情感相结合。 “情感”也正是节目的核心所在。这些才让我意识到,朗读真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想,《朗读者》节目所追求的也不仅仅是让观众留下感动的泪水,而更多的,是感动过后的思考。节目的播出,就像是在水中投了一颗石子,而观众的感受与思考就是投下石子后泛起的涟漪。比如姚明在节目中提及的“竞技体育确实是残酷的,但是我们也要感谢对手,正是那些离开的人成就了我们。”这些思考更让我们对节目印象深刻,而不是像快餐文化一般,简单的一过了之。

  谢谢董卿,谢谢节目组,正是你们的初心和不忘初心的坚守,让我的生命中又多了一道文学的光。

  最后,真的想做一波硬广:CCTV-1,每周六晚20点黄金档,《朗读者》第二季与您不见不散。希望大家都去看,感悟生活,思考人生。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3

  《朗读者》第2季,第二期如约而至。这一期的主题是《想念》。

  一看到标题,我首先想起的是泰戈尔的一首诗《想念》(点击蓝色字直达),写孩子想念母亲的,非常真挚动人。我读的这个版本,好像是扩写过的,但很精彩,请诸君共享。如果明白这首诗的真伪来源的,请在留言中不吝赐教!

  由主题导引,我在想,这一期节目中,一定有想念父母的、想念孩子的、想念朋友的、想念亲人的、想念老师的还可能有想念理想信念的。这个主题,极富包容性和拓展性。

  今天是512,最应该想念的,毫无疑问,首先应该是汶川。整整10年过去了,当年新生的孩子们已经10岁。相信今天无数催泪的'文章、朗读,在微信圈里广为传播,让无数人想起10年前的那个时刻,想起那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我想起了当年我读过的三个令我非常感动的故事。《送给天堂的孩子》。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空之中。过去的时空,都保存在我们的记忆和想念中。无论是亲历还是听说,都已经是我们重合的一部分。那些曾经震惊和感动的日日夜夜,也许曾被时间的尘埃掩埋,可是一旦有想念的契机,便会引爆,再次冲击我们的情感和灵魂。

  在这个被《朗读者》命名为“想念”的夜晚,你可曾想到了属于你的那些人与事?

  著名导演许鞍华,想到了与她合作过的大师谢晋,想到了合作中的点点滴滴,与谢晋的家庭、孩子。

  我在许导的叙述中,想到了余秋雨先生写的一篇纪念谢晋的文章,对,就是那篇极度催人泪下的《门孔》。那些智力受损的孩子们,其实内心也许更加懂得“想念”的含义。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通用5篇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1

  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第二季第一集,我看的很匆忙,赶着ddl一边写论文一边放直播,还用另一个手机在刷着微博话题跟着动态。但看着那熟悉的舞台熟悉的灯光和熟悉的她,我仿佛又回到节目的现场,门开,灯亮,声响,她款款走出,我自内心深处爆发出一声尖叫,世间美好,汇聚一人,不负如来不负卿。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初生牛犊到稍涉人世,董老师将朗读者比喻为自己的孩子,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更是这个孩子成长的见证人。阅读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读不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少有时间和精力会去停下来认真的将书本上的文字朗读出来,而朗读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我们读书的意识。第一季的问世,激发了多少人回归书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来,文化底蕴更增,涉及书本更深,面向群体更广,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坚守朗读者节目的初心和目标,坚守董老师的一个梦和一份执着。

  我不太爱去宣扬董老师为了这个节目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夜,或者说长了多少白发,因为这一切都是她的事业和责任,她在这其中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和品质,她也从中获得了满足和快乐。但是我们依旧不得不说,董老师很辛苦,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很辛苦,做电视的艰难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我们的工作和学*最终只被部分人检验,而电视节目面向的却是数十万的挑剔的、风格迥异、审美不一的观众们,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前一天的宣传海报,董老师的眼角多了的几条皱纹,眼下的发乌的眼袋,她曾累到流泪,这些我们应该看见。

  第一季正赶上我高三,每周的朗读者便成为我一周的作文素材,我已经不记得我的作文里出现过多少次许渊冲先生,出现过多少次胡玮炜,朗读者于我,是快速获取文学新知的好途径,是快速了解名人大家的好途径。

  第二季播出此时,我已经来到大学,我不再急功*利的为考试而读书,我已经拥有了慢慢读书的时间和精力,此时我将朗读者视作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将与他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这期间我还会有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会认识贾先生,我会与姚明一起读海明威,我会同更多更有趣更有阅历的人同行,他们在指引着我,以朗读者的身份,以朗读的方式。

  朗读有力量,魔力魅力生命力。

  它让过路人驻足,它让旁观者倾耳;它让古老的文字复活,它让厚重的书本起舞;它让现场的人凝神,它让荧屏前的你我静气。

  神秘的力量,让人心动。

  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

  朗读者第二季,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2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接触到《朗读者》这个节目,并不是在电视荧屏上。

  我对于第一季《朗读者》的印象,始于“声音”。我有晨跑的*惯,跑步时喜欢戴着耳机听些什么。很偶然,有一天早上我在晨跑时,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了秦玥飞的片段(朗读《泥泞》)和郭**校长的故事与朗读的《如果》。作为一名工科生,我之前对这些关注甚少,那时方知道这档节目。后来,《朗读者》就成了我晨跑时的专属BGM;我也上网搜到了播出时间,从此推掉了周六晚上朋友们出去玩的邀请“我就不去了,有一个想看的节目晚上播出。”没多久,第一季节目就结束了。过了一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上周末等到了第二季节目开播。

  第二季第一期在上个周末如约而至了。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初心”。在我看来,这个词的选择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个看似用滥了的词,节目组没有选择避讳,而是请来了各位嘉宾,来诠释他们的初心。我自身“大学生+喜欢篮球”的身份,让我在第一期的嘉宾中,对薛其坤教授和姚明这两位嘉宾印象深刻。

  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中节目组在细节处明显更为用心。姚明在访谈中提到自己正是在“奔跑时空气流动声和球鞋磨擦地板和进球时刷网而过的声音”,这些不全神贯注就不会察觉到的细微的声音中,开始爱上篮球的。这里,节目组用心的配上了相应的背景音,瞬间就带入了那个场景之中。薛其坤教授朗读的内容是《礼记·大学》节选,也用心的配了相应的翻译字幕。而且,在访谈中适时插入的图片也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情境。

  我想,正是这些细节,显现出了节目组的“初心”,和把这份初心坚持做下去的诚意。这个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太多了,真诚反而更能打动人。真的很感谢节目组,让我有幸尚在大学时期就了解了许多道理,吸收了很多思想;我也真正地被文学打动,产生了对于读本的兴趣——看完节目后,就去图书馆借来了《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阅读。也摘抄了喜欢的读本片段,比如《真实的高贵》和《八十抒怀》。

  我感到了你们十二万分的诚意,我也想认真的用这篇评价来作出回应:真的有人因为这个节目而感受到了文学的光,感受到了人不只是靠吃米而活着的。你们的坚守和真诚,一定会换来更多人的真心。谢谢你们,谢谢剪辑师的精妙剪辑,节目节奏把控;谢谢胡德夫先生的演奏;谢谢嘉宾的故事与朗读;谢谢主持人抛出的引人深思的问题;更要谢谢你们,所坚守的那份初心。

  我的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节目啊?”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想,“朗读嘛,我普通话不行,读不好。”可是嘉宾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大抵是因为节目氛围中有我很喜欢的“人情味”吧。不仅仅是读书,朗读;而是通过访谈,把人物情感和书本,和当时的作者想传达的思想情感相结合。“情感”也正是节目的核心所在。这些才让我意识到,朗读真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想,《朗读者》节目所追求的也不仅仅是让观众留下感动的泪水,而更多的,是感动过后的思考。节目的播出,就像是在水中投了一颗石子,而观众的感受与思考就是投下石子后泛起的涟漪。比如姚明在节目中提及的“竞技体育确实是残酷的,但是我们也要感谢对手,正是那些离开的人成就了我们。”这些思考更让我们对节目印象深刻,而不是像快餐文化一般,简单的一过了之。

  谢谢董卿,谢谢节目组,正是你们的初心和不忘初心的坚守,让我的生命中又多了一道文学的光。

  最后,真的想做一波硬广:CCTV—1,每周六晚20点黄金档,《朗读者》第二季与您不见不散。希望大家都去看,感悟生活,思考人生。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3

  《朗读者》第2季,第二期如约而至。这一期的主题是《想念》。

  一看到标题,我首先想起的是泰戈尔的一首诗《想念》(点击蓝色字直达),写孩子想念母亲的,非常真挚动人。我读的这个版本,好像是扩写过的,但很精彩,请诸君共享。如果明白这首诗的真伪来源的,请在留言中不吝赐教!

  由主题导引,我在想,这一期节目中,一定有想念父母的、想念孩子的、想念朋友的、想念亲人的、想念老师的还可能有想念理想信念的。这个主题,极富包容性和拓展性。

  今天是512,最应该想念的,毫无疑问,首先应该是汶川。整整10年过去了,当年新生的孩子们已经10岁。相信今天无数催泪的文章、朗读,在微信圈里广为传播,让无数人想起10年前的那个时刻,想起那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我想起了当年我读过的三个令我非常感动的故事。《送给天堂的孩子》。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空之中。过去的时空,都保存在我们的记忆和想念中。无论是亲历还是听说,都已经是我们重合的一部分。那些曾经震惊和感动的日日夜夜,也许曾被时间的尘埃掩埋,可是一旦有想念的契机,便会引爆,再次冲击我们的情感和灵魂。

  在这个被《朗读者》命名为“想念”的夜晚,你可曾想到了属于你的那些人与事?

  著名导演许鞍华,想到了与她合作过的大师谢晋,想到了合作中的点点滴滴,与谢晋的家庭、孩子。

  我在许导的叙述中,想到了余秋雨先生写的一篇纪念谢晋的文章,对,就是那篇极度催人泪下的'《门孔》。那些智力受损的孩子们,其实内心也许更加懂得“想念”的含义。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4

  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第二季第一集,我看的很匆忙,赶着一边写论文一边放直播,还用另一个手机在刷着微博话题跟着动态。但看着那熟悉的舞台熟悉的灯光和熟悉的她,我仿佛又回到节目的现场,门开,灯亮,声响,她款款走出,我自内心深处爆发出一声尖叫,世间美好,汇聚一人,不负如来不负卿。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初生牛犊到稍涉人世,董老师将朗读者比喻为自己的孩子,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更是这个孩子成长的见证人。阅读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读不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少有时间和精力会去停下来认真的将书本上的文字朗读出来,而朗读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我们读书的意识。第一季的问世,激发了多少人回归书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来,文化底蕴更增,涉及书本更深,面向群体更广,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坚守朗读者节目的初心和目标,坚守董老师的一个梦和一份执着。

  我不太爱去宣扬董老师为了这个节目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夜,或者说长了多少白发,因为这一切都是她的事业和责任,她在这其中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和品质,她也从中获得了满足和快乐。但是我们依旧不得不说,董老师很辛苦,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很辛苦,做电视的艰难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我们的工作和学*最终只被部分人检验,而电视节目面向的却是数十万的挑剔的、风格迥异、审美不一的观众们,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前一天的`宣传海报,董老师的眼角多了的几条皱纹,眼下的发乌的眼袋,她曾累到流泪,这些我们应该看见。

  第一季正赶上我高三,每周的朗读者便成为我一周的作文素材,我已经不记得我的作文里出现过多少次许渊冲先生,出现过多少次胡玮炜,朗读者于我,是快速获取文学新知的好途径,是快速了解名人大家的好途径。

  第二季播出此时,我已经来到大学,我不再急功*利的为考试而读书,我已经拥有了慢慢读书的时间和精力,此时我将朗读者视作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将与他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这期间我还会有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会认识贾先生,我会与姚明一起读海明威,我会同更多更有趣更有阅历的人同行,他们在指引着我,以朗读者的身份,以朗读的方式。

  朗读有力量,魔力魅力生命力。

  它让过路人驻足,它让旁观者倾耳;它让古老的文字复活,它让厚重的书本起舞;它让现场的人凝神,它让荧屏前的你我静气。

  神秘的力量,让人心动。

  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

  朗读者第二季,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5

  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第二季第一集,我看的很匆忙,赶着一边写论文一边放直播,还用另一个手机在刷着微博话题跟着动态。但看着那熟悉的舞台熟悉的灯光和熟悉的她,我仿佛又回到节目的现场,门开,灯亮,声响,她款款走出,我自内心深处爆发出一声尖叫,世间美好,汇聚一人,不负如来不负卿。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从初生牛犊到稍涉人世,董老师将朗读者比喻为自己的孩子,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更是这个孩子成长的见证人。阅读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读不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少有时间和精力会去停下来认真的将书本上的文字朗读出来,而朗读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我们读书的意识。第一季的问世,激发了多少人回归书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来,文化底蕴更增,涉及书本更深,面向群体更广,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坚守朗读者节目的初心和目标,坚守董老师的一个梦和一份执着。

  我不太爱去宣扬董老师为了这个节目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夜,或者说长了多少白发,因为这一切都是她的事业和责任,她在这其中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和品质,她也从中获得了满足和快乐。但是我们依旧不得不说,董老师很辛苦,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很辛苦,做电视的艰难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我们的工作和学*最终只被部分人检验,而电视节目面向的却是数十万的挑剔的、风格迥异、审美不一的观众们,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前一天的宣传海报,董老师的眼角多了的几条皱纹,眼下的发乌的眼袋,她曾累到流泪,这些我们应该看见。

  第一季正赶上我高三,每周的朗读者便成为我一周的作文素材,我已经不记得我的作文里出现过多少次许渊冲先生,出现过多少次胡玮炜,朗读者于我,是快速获取文学新知的好途径,是快速了解名人大家的好途径。

  第二季播出此时,我已经来到大学,我不再急功*利的为考试而读书,我已经拥有了慢慢读书的时间和精力,此时我将朗读者视作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将与他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这期间我还会有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会认识贾先生,我会与姚明一起读海明威,我会同更多更有趣更有阅历的人同行,他们在指引着我,以朗读者的身份,以朗读的方式。

  朗读有力量,魔力魅力生命力。

  它让过路人驻足,它让旁观者倾耳;它让古老的文字复活,它让厚重的书本起舞;它让现场的人凝神,它让荧屏前的你我静气。

  神秘的力量,让人心动。

  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

  朗读者第二季,书声琅琅,且读且行。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天宫课堂》第二季观后感3篇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名航天员带着全体*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苍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太空之家。

  发射时间虽然是在凌晨,但“圆满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联网却是一片欢腾,无数网民守候着这一时刻,为发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航天永不止步的“惯例”,神舟十三号也将实现多个“首次”:与核心舱实现径向交会对接;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

  此外,相比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停靠*空间站之后,届时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而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也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而且,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之后,将完成空间站任务标准载人飞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轨验证,完全具备支持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需求,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如网友所说“你永远可以相信*航天”,*航天总是在不断超越,一点一点实现技术突破,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经历了几代人的拼搏奉献,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自豪地说,*已经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将会有越来越多来自*的人类足迹。

  抛开技术层面带给我们的震撼,今天*航天的整体气质也越来越从容、自信、温情、浪漫,越来越具有独特的*韵味。

  比如,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乘组包括*首位空间站女航天员——王亚*,她在出发前还特地发了个朋友圈“出差半年”,云淡风轻的幽默表达透着一股自信。在出征现场,王亚*的女儿还来为妈妈送行,高喊“妈妈加油”。这一幕令无数人动容,“妈妈出发给你摘星星了”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神舟十三号的任务为期半年,时间上将会跨过*的农历新年,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春节同样备受关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给空间站送去“太空快递”的时候,已经为航天员们准备好了春节用品。航天员届时也会与所有*人一起守岁,第一时间向国人送出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些细致巧妙的安排,让航天这种硬核的“科技叙事”,透出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今,神舟十三号已经正式开启太空征程,我们预祝航天员们能圆满完成任务,也相信*航天必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将我们的.大国航天梦带向更远处。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随着屈原的这首天问,人类,就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它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领域,上个世纪,它仍然是知识的荒原。可在如今,它已然成为了“三尺讲台”。

  奇妙的水珠悬浮于半空之中,久久不下落;陀螺能够在空中直线飞行,不偏离轨道;人的方向感可以随意变换……这些种种,在地球上我们都是难以体验的。可是在太空中,因为失重,这些奇妙的现象都展现了出来。

  看完了这仅四十分钟时长的太空授课,心中却是久久不能*静。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授课,更是一种点燃人们对太空探索激情的火种。如同普罗米修斯的壮举,这堂课给人们对太空的热情带来的星星火种,引发的火势却可以燎原。

  “天有多高啊,天的外面是什么啊……”这些儿时的问题,我在一些科普读物上知道了答案,明白了还有太空的存在。于是从此,便对太空有着丝丝的好奇。

  但是,随着不断的成长,儿时的好奇心似乎已经被时间长河所磨灭,已有多久没想起太空来了呢。

  随着神州飞天,心中的好奇终于又被引发了出来,知道看了这届太空授课,才明白,原来心中对太空的向往,一直存在。

  生动的课堂如夜中的明灯,引我们走*太空,帮助我们明晓了知识,同时又点发了我对太空的热情。那么,太阳系之外有什么呢?宇宙还未形成前,天地又是什么样子?

  不由得,对太空充满了好奇,想以热情来探索太空,探索那么未知的领域。仍记得有一首诗中诗人写道,宁愿变成一根树根深扎地底,也不愿在星空中飘浮。我却想说,我愿意在星空中漂浮、探索,来满足自己的好奇、愿景。

  用热情探索太空,探索未知的领域,这就是我的感悟。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央视《绝笔》第二季学*心得 (菁华3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个清明节,一个祭奠先祖,缅怀先烈的日子。四月二日上午,我们白泉小学五六年级的师生们将去舟山烈士陵园,祭奠那里的先烈英灵,寄托我们的哀思……

  每当我们背起书包,欢欢喜喜地去学校,我们不会忘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源于昨天他们血和汗的奉献。没有他们浴血奋战,就不会有新*的今天;没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的旗帜不会如此灿烂。

  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民族的记忆,成千上万的先烈永远的离去了。他们把美好生活留给了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今天,我们享受着烈士们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他们用浩然的正气,英雄的行为,谱写了一首生命的壮歌。

  我们是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是党的儿女,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虽然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随时有艰险和困难,但我们要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好好学*,天天向上,以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我们不会忘记先人的遗志,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安息吧,英雄!你们那不朽的灵魂已融入我们的信念。

  你们那不灭的精神,会传给一代又一代,直到永远!

  又是一个清明节,在这个祭扫陵墓、缅怀故人的节日里。我们怀着沉痛却崇敬的心情,来悼念那些为*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

  我们始终记得,狼牙山五壮士为祖国的壮烈牺牲;始终记得董存瑞勇敢炸碉堡式的高大背影……那些在抗日战争中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民族英烈。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红军战士长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泞的路上走着,他们没有松懈过,一生都在拯救祖国,保卫祖国。没有他们,哪来如今的美好的家园,哪来如今的富裕生活,他们是开创者,我们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有很多人赞扬过他们,他们百折不挠,无私奉献,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牺牲。总之,一句话——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起来吧,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我们要永远记得,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是用那些坚强不屈的英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用自豪的爱国誓言使红旗更加鲜红,使五颗星星更加明亮!

  啊!伟大的英烈们!我们要向你们学*,学*你们的坚强不屈,学*你们的豪情壮志,学*你们的伟大爱国!

  又一个清明节到了,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要思念我们逝去的亲人,还要缅怀革命先烈,对他们表示我们崇高的敬意。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要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来纪念缅怀那些为维护祖国尊严,为祖国做出奉献、做出牺牲的革命先烈和英雄们。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更清楚地认识到奉献精神的意义,向他们学*,为祖国做出更好的贡献。

  这一个假期,我在电视上也了解到了许多英雄先烈们的事迹。有些革命先烈做出的贡献轰轰烈烈,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和英雄事迹或杰出的贡献。而有些则是一些无名英雄,为了祖国的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不管他们是谁,我们都要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祖国的`**,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没错,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祖国才强大了起来,变得繁荣昌盛,我们也才能过上如此美好的生活,这些全都是革命先烈们为我们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贡献,我们的祖国就根本不会到现在这种繁荣的程度,我们也不会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革命先烈们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让我们怎能忘记他们?让我们静静地追思,深深地缅怀,把最崇高的敬意,寄托在鲜花之中,让它们陪伴在先烈左右。然后让先烈们有个美好的环境,让他们静静地安息于此,安息在他们以前为祖国而战斗过的土地上。

  我想这是我们唯一能为先烈们做的事情了,让我们学*他们的.这种精神,长大以后向他们一样为祖国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先烈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一块丰碑。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央视纪录片《绝笔》第二季观后感 (菁华3篇)

  我们步履匆匆走进了四月,又迎来了一年一度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它充分表达了诗人沉重心情,也表达了我们此时此刻心情。

  今天又逢清明节,我们学校组织四年级全体师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天空灰蒙蒙,没有风,也没有阳光。一路上我们非常沉默,到烈士陵园门口,我们个个神情更加严肃,因为我们听老师说过烈士陵园是一个神圣地方,这里埋葬许多英烈灵柩。

  一进大门一座高大约十四米石碑映入眼帘,上面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举行完庄严扫墓仪式后老师让我们自由参观陵园,参观完后在纪念碑前集合。同学们都把小白花交给我与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一个三人小组,由我们三人代表大家去祭奠那些英烈,来到烈士墓前我们在每个烈士碑前都献上一朵小白花,我们在心里对英烈们说安息吧!心里面感想万千很矛盾,也很纠结,想想这些英烈,他们把爱献给了安康儿女,把生命献给了安康建设发展,可又有谁记得他们英雄故事呢?希望安康儿女都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我们今天幸福是他们用鲜血与生命换来,我们要加倍珍惜!

  最后我们还发现有一些坟位上没有墓碑,陵园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原来这些长眠于此无名烈士们都是一九八三年安康突发洪灾时参加抗洪抢险而遇难*战士,他们都被埋葬在异地他乡再也不能回到生他们养他们故乡,一想到这里我们几个男生都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得深深向这些无名英雄们三鞠躬,表达我们敬仰与哀思。虽然这里没有留下他们姓名,可觉得他们是我心中最伟大人、最亲*人、最可敬人,他们是为我们幸福生活而牺牲,我要记住他,以后每年清明节我都会来祭拜他们,让他们在天之灵得到安慰,感到幸福!

  此时,天空飘飞细雨,我眼里饱含泪滴。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在我耳边响起,这可能是对清明节诠释吧!

  清明节,天空飘起雨点。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大的小的在空中斜斜地密织着,朦胧了视野,也朦胧了人心。扫墓、踏青,落泪或欣喜,其实我们缅怀失去的,又追求新的是否矛盾呢?

  冒着雨,坐上车出发去扫墓。车窗也成了一片朦胧,透过它向外望去,一片绿的,一片红的,一片黄的,模糊的颜色上加了一层灰。看到形状却看不到轮廓,景物正如心情一样淡雅。随着一点点事物地逝去,目的地也越来越*。堵车了,是的,这一天所有人都不由自主不约而同地奔向一个目标,一种思念。下车步行,道路是泥泞的,鞋子被迎面而来的雨滴弄得潮湿,望着远方的小土堆,土黄色的泥土,高低不*,有一个巨大的洼地,蓄积了一大潭清水,呈现着淡青色,人头攒动,各种雨伞像是花朵,是这个朦胧的梦中的鲜艳。也有没打伞的人,顶着雨,潮湿得溶进了景物之中。

  走进墓园,一块块墓碑林立,大理石庄严肃穆,鸭子在清水中雨中成群地游动,拔动人们的心弦,是不是一种前奏?打着伞,鞠躬三次,心中却是一片空白,并不是对离去的人不想念,只是想更加坚强,因为人不能活在过去,老人落泪了,抽泣或默默地哭着,他们的追逐即将停止,可以解下那些伪装,赤 -地表达自己的想念。我望着他们的皱纹,苍白的脸上红肿的双眼,苍老的背影,那些还没有刻完的墓碑,等待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死后再去长相厮守,也许恍惚之间明白了清明节的谛。

  现实如此残酷,它一次次击打我们的心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倍受伤害,被迫戴上一副副假面,越来越虚伪,记不清自己原来的方向,清明一如既往不变的追寻。离去的人找到了最安静的归宿,缅怀他们就是回忆过去,寻找自己原来的方向与目标,也许是一种停歇整理心情后再决绝地走下去。

  那么还是为了更好的明天,还是为了追寻未来。在眼泪凝聚的那一瞬间忍住并停止伤痛,过去和怀念并不是为了沉溺,还是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让这场雨抚慰你并清洗你,因为明天还有更加漫长的路要走下去,我们的目标仍旧在心中从未丢失。清明,是休息而不是停止,总有一天要比现在更加努力地走下去。

  又一个清明节到了,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要思念我们逝去的亲人,还要缅怀革命先烈,对他们表示我们崇高的敬意。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要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来纪念、缅怀那些为维护祖国尊严、为祖国做出奉献、做出牺牲的革命先烈和英雄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通过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更清楚地认识到奉献精神的意义,向他们学*,为祖国做出更好的贡献。

  这一个假期,我在电视上也了解到了许多英雄先烈们的`事迹。有些先人做出的贡献轰轰烈烈,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和英雄事迹或杰出的贡献。而有些则就是一些无名英雄,为了祖国的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不管他们是谁,我们都要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祖国的**,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没错,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祖国才强大了起来,变得繁荣昌盛,我们也才能过上如此美好的生活,这些全都是革命先烈们为我们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贡献,我们的祖国就根本不会到现在这种繁荣的程度,我们也不会又如此美好的生活。

  革命先烈们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让我们怎能忘记他们?让我们静静地追思,深深地缅怀,把最崇高的敬意,寄托在鲜花之中,让它们陪伴在先烈左右。然后让先烈们有个美好的环境,让他们静静地安息于此,安息在他们以前为祖国而战斗过的土地上。

  我想这是我们唯一能为先烈们做的事情了,让我们学*他们的这种精神,长大以后向他们一样为祖国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先烈们就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一块丰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太爷的带领下,我们一家人又一次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烈士墓前,为王忠岩、刘柏树两位烈士扫墓。我们分别为两位点燃三支香,又献上鲜花,再烧些纸钱,太爷爷还给他们敬了两瓶酒,然后,我们郑重地默哀三分钟。两座庄严的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左边的墓碑上刻着:王忠岩烈士永垂不朽;右边的墓碑上刻着:刘柏树烈士永垂不朽。我们忠心地祝愿他们在那边一切安好。

  在回家的路上,太爷爷又给我们讲起了两位烈士故事,虽然这些故事我们已经听了好多遍了,但是还是百听不厌。我们都默默地侧耳倾听。太爷爷说:“两位烈士为了掩护八路军伤员和保护全村百姓,与日本鬼子英勇拼搏,最终寡不敌众,被敌人逮捕了。残酷的日本鬼子,把他们绑在一起,对他们严刑拷打,逼问八路军的下落,他们宁死不屈,绝不透漏一句。最后,凶残的日本鬼子把他们活埋了。等八路军大部队赶来,把那些可恶的日本鬼子全都消灭,再把两位战士救出来时,他们已经与战友们阴阳两隔了。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像他们一样的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好好学*,不辜负先烈们的遗志,在祖国的怀抱里、在**的光辉照耀下,力争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纪录片《绝笔》第二季观后感合集5篇

  在今年的清明时节,为致敬英烈,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推出了纪录片《绝笔》系列。全片以“英烈绝笔”为核心,通过史料展示、亲历者讲述和专家解读等方式,带领人们重温一封封绝笔背后的感人故事,既展现了革命英烈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也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人们的心中愈发坚定。

  观完此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复:这十多位***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用血泪写下临终绝笔,寄托着对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承载着超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这些绝笔中有对革命信仰的呐喊:在无边黑暗中,叶挺将军昂首挺胸,挥笔写下撼天动地的《囚歌》,“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夏明翰在临死前呐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些绝笔中有对妻儿的不舍和嘱托:陈觉给妻子的绝笔中写道: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红岩烈士蓝蒂裕牺牲前在遗嘱中写给儿子: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烈士钟奇牺牲前在丢弃的香烟盒上给妻子写下“一定要再婚”的殷切嘱托。

  一封封在生死关头留下的绝笔,是革命英烈留给世间的最后话语,凝聚的是他们始终如一的初心信仰和内心深处最具力量的声音。初心不改书绝笔,革命自有后来人。作为新时代的“后来人”,也许不能完全体会革命先烈们舍小家,为大义,抛头颅洒热血感人壮举背后的崇高精神,但却能在这些震撼人心的红色记忆中激发信仰,汲取力量。

  从红色记忆中传承“初心不改”。百年传承,初心不变。在那个苦难的年代,革命先烈经历的困苦程度是当下我们这代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支撑他们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力量,就是坚信革命会胜利的信念。革命理想大于天,信念如铁关键是要勤修内外功,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

  从红色记忆中传承“斗争精神”。无论是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还是艰苦卓绝的建设时期,再是改革开放高歌猛进书写中国奇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同志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当前,外部环境云谲波诡,国内社会深刻转型,需要新时代党员干部一脉相承斗争精神,牢牢把握伟大斗争的方向、立场、原则,直面各种考验风险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拿出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底气方能“乱云飞渡仍从容”。

  从红色记忆中传承“无我之境”。“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积贫积弱的状况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始终秉承初心和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艰苦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凡之中见伟大,***人应以无我之奉献,行国之大业。

  在***百年华诞之际,作为一名***员的我将汲取革命先辈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力量,用更加强大的工作干劲、工作激情,在不懈奋斗中,为祖国更加繁荣、更加昌盛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我观看了《国家记忆・绝笔》。这是一个记录了革命志士们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舍弃**厚禄、坚持***领导、坚决抗日、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事迹。

  我对其中“初心明志叶挺英魂永存黄显声”一级中的人物“叶挺”记忆尤为深刻。叶挺,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抗日时担任新四军军长。后因*****派忌惮***军力,发动皖南事变,将新四军大部分人被同胞杀死,军长叶挺被送入牢狱。这时的叶挺并不是***,但心里早已下定决心为党和人民奉献一生

  蒋介石想通过**厚禄、威逼利诱、骨肉亲情来将叶挺纳入***。一开始,叶挺被好吃好喝伺候着,每日有***的军官前来“问候”,也就是说客。叶挺每次都拒绝了。后来,蒋介石想依次通过**厚禄、威逼利诱、骨肉亲情来将叶挺纳入***:他不仅承诺可以当官发大财,还可以与阔别已久的家人团聚,还可以重回战场英勇杀敌。叶挺仍不为所动,不忘初心。但当得知新四军的将士们被送入狱时,他却宁愿让自己死,也想释放将士们。将士们有一个这样的愿与他们同甘共苦、非常重视他们的将军,定会更英勇地打仗。这或许也是叶挺军团屡战屡胜的原因。

  蒋介石逐渐失去了耐心。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他并不惧怕死亡。他还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到(道)人的躯体那(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最后,蒋介石亲自出马,宴请叶挺。在《囚歌》和由叶挺整理的手稿中,不难看出叶挺已将生死至于度外。当他在***的努力下被营救出狱时,他所作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入***。党很快地便同意了。在国共内战即将爆发时,叶挺乘飞机前往延安,却不幸坠机遇难。举国上下无限悲痛。

  正如片中所说:“叶挺尝遍挫折与艰辛仍初心不改,**厚禄至于前却矢志不渝。”他英勇地牺牲了,但他为祖国、为人民、为党的事业奉献了他的一切。他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舍弃**厚禄、坚持***领导、坚决抗日、舍小家为大家的的高贵的精神,值得被“国家记忆”。

  鲁迅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如果说烈士的《绝笔》是用生命和热**写对信仰的追求与坚守,是真理的千古绝唱,那么他们在《绝笔》中,也抒发了对父母的至尊至孝,对妻儿的至亲至爱,言辞切切,催人泪下,也是大爱真情的千古绝唱。

  在***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在党史教育深入开展之时,纪录片《绝笔》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有血有肉的教材,同学们如若在观看之余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便是对这份教材最好的答卷。

  4月4日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这是一个远足踏青节、亲*自然的好日子,我特别兴奋,一大早就和哥哥们起了床,收拾好东西等爷爷奶奶,今天我们要坐大伯的车上山扫墓。

  爷爷奶奶下楼了,我们高高兴兴的上了大伯的车。我高兴地说:“我们出发��!”

  今天下着蒙蒙细雨,微风**,路边的野花有黄的、有红的……随着微风轻轻摆动,好像在说:“欢迎你们来扫墓”。马路上的车辆特别多,大家都在忙碌着同样一件事情,就是祭拜祖先,我们的车也随着人群往郊外驶去……

  就在我和哥哥有点儿困的时候,大伯突然说:“到了”。我兴致勃勃的跳下了车,看了看周围,两旁树木绿油油,小鸟在枝头蹦来跳去,还唱着清脆的歌,我突然“哇”的一声叫了起来,哥哥问我怎么了?我说:“这些杂草怎么比我还高啊?哥哥说:”当然啦,它们经过长久的生长时间,就会长得很高“。我说:”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奶奶告诉我们说:”你的祖公就葬在这里“。接着大家拿出铲子,把高高的杂草清除掉了,把祖公的坟墓打扫得干干净净。奶奶叫我拿三根香插在祖公的坟前,然后拜三拜,我就照做了。听奶奶说这是对祖先的尊敬。奶奶拿出五颜六色的糯米饭,又拿出酒、水果……然后在坟头挂上白色纸钱,我和哥哥摘来野花做成花圈摆放在坟前,奶奶告诉我们烧纸钱、纸房子、纸衣服等、是让祖公在地下不用担心钱的问题。等烧完以后,哥哥拿出鞭炮开始燃放,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我们就坐上车回去了。

  路边的野花依然美丽漂亮,好像又在说:“再见!再见!”坐在车上,微风轻轻吹过脸庞,舒服极了,就像妈妈的手抚摸我的脸,在车上爷爷奶奶对我们讲了许多祖先在世时经历过的艰难与困苦,爷爷奶奶还让我们不要忘记了前辈和烈士英雄们为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所出的贡献。听完爷爷奶奶的话,我心里暗暗在想:我要好好学*,用优异的学*成绩来记念祖先和回报父母。

  快回到家的时候,大家突然想起广场还有活动,就转了个头。到了广场。活动正在进行当中,活动有:舞龙舞狮、绕口令、小品……大家玩得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活动结束后,大家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广场。啊!今天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清明真的是一个踏青的好时节。

  《绝笔》切入点抓得好、视角独特,生动刻画了革命烈士的群体形象。节目以珍贵的绝笔信件,反映了***员这个群体追求真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气节。该片以深度还原、求真求实的纪实影像缅怀英烈、讲史明志,学史明理,用意深远。作品具有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凝炼、叙事生动感人、表现手法新颖的特点。全片以“绝笔”这个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以小故事关照大历史,大量细节发人深思、给人力量,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该片以典型生动的事例,通过打动心灵的历史真相、英雄故事,挖掘出许多埋入尘埃的历史细节,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蕴含着强大持久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小博大,视角幽微而立意高远,着墨不多却尽显精神,摒弃说教方式,高度尊重了互联网时代观众的视听感受;主创团队充分发挥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勇担社会责任,秉持艺术初心,在呈现艺术魅力的同时,传递了***的精神伟力,在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向世界讲好了中国故事、***的故事 。

  《绝笔》是一部震撼人心、感动人心的历史纪录片,该片聚焦英雄们的绝笔书信,从英雄们的人生片段切入,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斗争时代,以真实的力量直击人心。在纪录片中,那些发黄的书信,那些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距今已经久远的文字,是那么真切地再现于观众的眼前。

  在这些绝笔书信的字里行间,观众读到了英雄们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读到了英雄们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读到了英雄们直面死亡、蔑视**派的革命斗争精神,读到了英雄们直道而行、坦坦荡荡的乐观主义精神,也读到了英雄们的铁汉柔情,读到了他们对父母、对妻儿、对兄弟姐妹们无尽的爱。过去的历史细节,在发黄的书信中重新浮现。

  牺牲的英雄们,在血字中、在墨迹中,重新站立起来。他们昂首挺胸,他们目光如炬,他们的目光,穿过了时间长河,注视着他们的后代,注视着他们为之奋斗、为之流血、为之牺牲而换来的未来。于是,历史复活了,英雄们,从未死去。这样的效果,正是该片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所发挥的时代价值。

  春分过后,大地上万物竞相吐露生机。听得见小麦呼呼地拔节,看得出油菜花刷刷地变黄。真是满目葱茏,弥望希望,怎能不叫人油然而生对生命的敬意!转眼间,清明节快到了,又一次忆起那些逝去的生命。

  清明佳节,我们常常记住的是故去的亲人,其实,那些为祖国、人民牺牲的英烈们,尤其本土的烈士们,也是永远值得我们世代祭祀的!

  今年春节后的一天,镇文化站到我村放露天电影,放映员老谢不知怎的就了解我的情况,主动与我搭讪:“听说朱老师写得一笔好文章呢,我有一事相求?”我很是疑惑地对着他:“只要我能做到,你尽管说。”他便十分感激地向我介绍了他哥哥谢文才烈士的一些情况,还特别伤感地强调,他自己限于水*,虽很早就想宣传本镇为数不多的烈士哥哥,却总未能如愿。加之哥哥也只是普通农家孩子出生,除他们深知的勤劳俭朴外,也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

  我有自知之明,怎么也不算会写文章的人?可听到这些,我忽然间觉得我肩上突然压上了一副担子,我有责任尽我的能力,唤起大家的记忆,祭祀逝去的英灵,因为他们是不该被忘却的,不该“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星期三下午,我和学校政教处陈主任一起,专门抽空去瞻仰了谢文才烈士墓碑。苍松翠柏中,庄严、巍峨的纪念碑下,排列整齐的四十座墓冢,让人肃然起敬。缓步其间,眼前顿觉消烟弥漫,耳畔全是枪林弹雨。最东南角,赫然屹立“谢文才烈士墓碑”,我们伫立瞻仰。资料显示:谢文才烈士,万盈乡人。1979年参加35112部队。他勤劳俭朴,团结同志,尊敬首长,在战斗中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多次深入敌人心脏,摸清敌情,沉重地打击敌人。1980年,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光荣牺牲,荣立三等功。

  谢文才烈士为国捐躯四十一年了,作为本镇的人,同辈人,抑或晚辈人,我们竟一无所知,从不曾祭祀!我十分动情地跟我的学生们讲:烈士的杀敌本领,荣立战功且不谈,单勤劳俭朴、尊敬师长就够我们学*一辈子的。试想,一个懒惰的人,铺张浪费的人,不知礼节的人,能成为同龄人里的佼佼者,能成得了大器?何况“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现在的学生,不缺优裕的生活,最需勤俭的品德和远大的抱负。早就应该在清明祭祀中,学*先烈们的高尚人格了。

  今年清明节,我们祭祀英烈:少年心事当拿云,兴家强国担重任。又到清明扫墓日,祭祀本土英烈魂。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7)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观后感实用5份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没有败者。“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不叫“中国诗词大赛”,就是因为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其定位并非一场比赛,而是一场诗词的狂欢。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大家聚在一起,并非为了单纯地比拼诗词背诵能力,而是以这样的一档节目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唐诗宋词双峰并峙,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和高峰。诗词这种文学体裁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达了最丰富的情感,语约而义丰,古典诗词又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产生无限遐思。“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成功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首先解决的便是文化节目套路化、程式化的窠臼,在赛事规则上采用“以一敌百”和“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每场比赛,106位挑战者将全部参赛,分为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两部分。即每场比赛结束时,现场统计百人团中答对最多且最快的前五位选手,他们将成为下一场比赛的参赛者。每位上台的选手最多可回答10道题,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便停止答题,选手得分以每一题百人团中答错的人数叠加计算。个人追逐赛中,5名选手上台与百人团同答一组题,最后5人中累积击败人次最多者为该赛段优胜者,此人将作为攻擂者,在擂主争霸赛部分与守擂擂主进行比拼,竞争该场比赛的擂**位。 从一对一、点对点的单线程PK模式演变成更富有冲突感与不可预知性的一对多、点对面的多维度PK模式,避免了场上选手互动不足的缺憾。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观后感一: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

  “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此外,节目里几位00后“学霸小美女”的表现,也让不少网友认为,年轻选手对诗词的热爱,或可看作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有情感共鸣。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舞台上,武亦姝是16岁高中女生,同样16岁的姜闻页第一次进入个人追逐赛时答对全部9题,此外还有13岁的初一女生侯尤雯、13岁的叶飞……他们才思敏捷,游刃有余,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说,“百人团”选手绝大部分是年轻学生和各行业的普通人,年龄上以“90后”“00后”为主,“古诗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当下的。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观后感二: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收官,淡定从容、“飞花令”中出口成章的武亦姝笑到了最后。

  总决赛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势如破竹,战胜另外5位实力同样超群的选手,最终夺冠。

  值得一提的是,高一的她在六位选手中年龄最小,仅16岁。

  第一轮个人追逐赛:历史最高分胜出

  2月7日晚,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总决赛。

  参赛的六位选手均从此前的比赛中脱颖而出。

  这场决赛备受瞩目——自春节播出以来,《中国诗词大会》的关注度一直高企。

  随着武亦姝等人的走红,一场“古诗词热”悄然蔓延开来。

  古诗文教育顿成热门社会话题。

  决赛第一环节为“个人追逐赛”。

  武亦姝第二位登场,答对全部9题,获得十场比赛以来的最高分——317分。

  这一成绩也让现场专家和主持人董卿连连惊叹。

  这一环节中,她击败的三位对手,也都是古诗词“高手”。

  在武亦姝之前登场的,是此前两获攻擂资格的张淼淼。

  但在总决赛中,张淼淼答错第九题,得分止步于216分。

  于武亦姝之后登场的,是来自新加坡的李宜幸,她在第五期节目中获得过擂**位。

  遗憾的是,这次她答错第二题,提前离场。

  第四位出场的选手陈更参加过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比赛中更是三次成为擂主,她在网络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被视作夺冠大热门。

  此次出场,答完前六题后陈更斩落306分。

  但在第七题时她出现失误,遗憾目送武亦姝进入第二轮比赛——攻擂资格争夺赛。

  二、三轮:更从容状态获胜

  第二轮“飞花令”比赛,武亦姝的对手来自“百人团”中的获胜者——大学语文教师王子龙。

  这一场飞花令的主题词是“酒”。

  也就是说,两人要轮流说出带“酒”字的诗句,直至对手无法继续。

  这考验的不仅是诗词储备量,还有临场快速反应能力。

  这一轮比赛中,武亦姝与王子龙进行了八轮交锋,一口气说出了苏轼《水调歌头》、曹操《短歌行》、柳咏《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将进酒》、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一)中的诗词。

  过招至第八轮,当被提醒所背诗句重复后,王子龙一时“哑火”,最终由武亦姝胜出。

  最后一轮比赛是1vs1的擂主争霸赛。

  武亦姝挑战的是之前四夺擂**位的守擂擂主彭敏。

  赛制规定,擂主争霸赛共有9道题,两人抢答,答对加一分,答错对手加一分,率先积满5分者获胜。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时不时月,呼作白玉盘”……在这场由图片线索、文字线索题组成的比赛中,两人展开激烈角逐。

  这一轮比赛中,令不少观众印象深刻的.是,彭敏出现因紧张出现错抢,年龄更小、自言“压力巨大”的武亦姝则表现得更为从容。

  最终,武亦姝以5:3的比分战胜彭敏,成功夺冠。

  选手:输赢没有那么重要

  武亦姝的从容让人印象深刻。

  总决赛现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武亦姝一直以来给人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但是恰恰是她,“不膨胀、不夸张、不招摇的小姑娘,诠释了一种以柔克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则评价她说,“不怎么笑,深沉地看着你,过一会徐徐地吐出一句诗来。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菁华3篇)(扩展8)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汇总5篇

  时隔一年,《朗读者》又和大家见面了,不知道这一年大家过得怎样,是否别来无恙?”董卿的开场白亲切如初,书信体的语言娓娓道来,仿佛是一个老友在和自己对话。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扎龙湿地第三代守鹤人徐卓、篮坛名将姚明、企业家宗庆后,五位嘉宾的人生经历和经典文字的力量,产生了化合和叠加,带给了我欢笑、感动和思考。坐在董卿对面,许多*凡的生命绽放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物理学家薛其坤是第一位登台亮相的嘉宾。他出身山东农村,小时候上学时,课桌是劈开的树,但他却有一个朴素的科学家梦。三年考研,只身赴日本读博,读博6年后才接*儿时那个朦胧的梦……这个梦,许多人在小学时代的作文里写过,但真正让种子发芽继而长成参天大树的又有几人?

  薛校长朗读了《礼记·大学》节选,这是《朗读者》的舞台上首次出现文言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当代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的校长,朗读《大学》非常契合。

  第二位嘉宾徐卓的名字有些陌生,但那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却是年少时听过的。依稀记得这首歌讲的是一个女孩为了保护丹顶鹤而牺牲的故事。记忆中的那个女孩就是徐卓的姑姑徐秀娟。令我感动的是,徐卓放弃了保研的机会,转学到了东北林业大学学*野生动物保护,毕业后回到了扎龙。她觉得,她和爸爸做着同一个事业,就好像爸爸还在她身边一样。

  姚明笑着回忆说有一年夏天,听到了耳边传过的呼呼风声、球鞋在地板上的摩擦声、篮球进筐时刷网而过的声音,这些美妙的声音让他喜欢上了篮球运动,我突然觉得这个2米多的大男人变得柔软了。

  宗庆后让我看到了他们那一代人,年轻时生活穷苦,在生活富裕了之后依然保持创业之初艰苦朴素作风的初心。

  他是《朗读者》舞台上第一位讲一口方言的嘉宾,他和董卿的对话轻松诙谐。比如,他说创作时,会在豪华笔记本上打个草稿,还会挑个日子。他比喻自己初初写作时,是一个流寇,后来回到老家,才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学革**据地——秦岭。

  “我的心中流着一条河,岸田上有一群人,那是家乡的河流。我记得,永远地记得……”

  这是《朗读者》第二季的主题曲《一幅画》简单朴素的歌词,很喜欢它缓缓流淌的旋律。伴随着胡德夫浑厚的嗓音,主持人董卿翻动书页说:文学创作可能只是一部分人,阅读可能也只是一部分人,但是初心却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接触到《朗读者》这个节目,并不是在电视荧屏上。

  我对于第一季《朗读者》的印象,始于“声音”。我有晨跑的*惯,跑步时喜欢戴着耳机听些什么。很偶然,有一天早上我在晨跑时,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了秦玥飞的片段(朗读《泥泞》)和郭**校长的故事与朗读的《如果》。作为一名工科生,我之前对这些关注甚少,那时方知道这档节目。后来,《朗读者》就成了我晨跑时的专属BGM;我也上网搜到了播出时间,从此推掉了周六晚上朋友们出去玩的邀请“我就不去了,有一个想看的节目晚上播出。”没多久,第一季节目就结束了。过了一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上周末等到了第二季节目开播。

  第二季第一期在上个周末如约而至了。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初心”。在我看来,这个词的选择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个看似用滥了的词,节目组没有选择避讳,而是请来了各位嘉宾,来诠释他们的初心。我自身“大学生+喜欢篮球”的身份,让我在第一期的嘉宾中,对薛其坤教授和姚明这两位嘉宾印象深刻。

  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中节目组在细节处明显更为用心。姚明在访谈中提到自己正是在“奔跑时空气流动声和球鞋磨擦地板和进球时刷网而过的声音”,这些不全神贯注就不会察觉到的细微的声音中,开始爱上篮球的。这里,节目组用心的配上了相应的背景音,瞬间就带入了那个场景之中。薛其坤教授朗读的内容是《礼记·大学》节选,也用心的配了相应的翻译字幕。而且,在访谈中适时插入的图片也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情境。

  我想,正是这些细节,显现出了节目组的“初心”,和把这份初心坚持做下去的诚意。这个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太多了,真诚反而更能打动人。真的很感谢节目组,让我有幸尚在大学时期就了解了许多道理,吸收了很多思想;我也真正地被文学打动,产生了对于读本的兴趣——看完节目后,就去图书馆借来了《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阅读。也摘抄了喜欢的读本片段,比如《真实的高贵》和《八十抒怀》。

  我感到了你们十二万分的诚意,我也想认真的用这篇评价来作出回应:真的有人因为这个节目而感受到了文学的光,感受到了人不只是靠吃米而活着的。你们的坚守和真诚,一定会换来更多人的真心。谢谢你们,谢谢剪辑师的精妙剪辑,节目节奏把控;谢谢胡德夫先生的演奏;谢谢嘉宾的故事与朗读;谢谢主持人抛出的引人深思的问题;更要谢谢你们,所坚守的那份初心。

  我的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节目啊?”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想,“朗读嘛,我普通话不行,读不好。”可是嘉宾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大抵是因为节目氛围中有我很喜欢的“人情味”吧。不仅仅是读书,朗读;而是通过访谈,把人物情感和书本,和当时的'作者想传达的思想情感相结合。“情感”也正是节目的核心所在。这些才让我意识到,朗读真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想,《朗读者》节目所追求的也不仅仅是让观众留下感动的泪水,而更多的,是感动过后的思考。节目的播出,就像是在水中投了一颗石子,而观众的感受与思考就是投下石子后泛起的涟漪。比如姚明在节目中提及的“竞技体育确实是残酷的,但是我们也要感谢对手,正是那些离开的人成就了我们。”这些思考更让我们对节目印象深刻,而不是像快餐文化一般,简单的一过了之。

  谢谢董卿,谢谢节目组,正是你们的初心和不忘初心的坚守,让我的生命中又多了一道文学的光。

  最后,真的想做一波硬广:CCTV—1,每周六晚20点黄金档,《朗读者》第二季与您不见不散。希望大家都去看,感悟生活,思考人生。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接触到《朗读者》这个节目,并不是在电视荧屏上。

  我对于第一季《朗读者》的印象,始于“声音”。我有晨跑的*惯,跑步时喜欢戴着耳机听些什么。很偶然,有一天早上我在晨跑时,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了秦玥飞的片段(朗读《泥泞》)和郭**校长的故事与朗读的《如果》。作为一名工科生,我之前对这些关注甚少,那时方知道这档节目。后来,《朗读者》就成了我晨跑时的专属BGM;我也上网搜到了播出时间,从此推掉了周六晚上朋友们出去玩的邀请“我就不去了,有一个想看的节目晚上播出。”没多久,第一季节目就结束了。过了一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上周末等到了第二季节目开播。

  第二季第一期在上个周末如约而至了。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初心”。在我看来,这个词的选择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个看似用滥了的词,节目组没有选择避讳,而是请来了各位嘉宾,来诠释他们的初心。我自身 “大学生+喜欢篮球”的身份,让我在第一期的嘉宾中,对薛其坤教授和姚明这两位嘉宾印象深刻。

  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中节目组在细节处明显更为用心。姚明在访谈中提到自己正是在“奔跑时空气流动声和球鞋磨擦地板和进球时刷网而过的声音”,这些不全神贯注就不会察觉到的细微的声音中,开始爱上篮球的。这里,节目组用心的配上了相应的背景音,瞬间就带入了那个场景之中。薛其坤教授朗读的内容是《礼记·大学》节选,也用心的配了相应的翻译字幕。而且,在访谈中适时插入的图片也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情境。

  我想,正是这些细节,显现出了节目组的“初心”,和把这份初心坚持做下去的诚意。这个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太多了,真诚反而更能打动人。真的很感谢节目组,让我有幸尚在大学时期就了解了许多道理,吸收了很多思想;我也真正地被文学打动,产生了对于读本的兴趣——看完节目后,就去图书馆借来了《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阅读。也摘抄了喜欢的读本片段,比如《真实的高贵》和《八十抒怀》。

  我感到了你们十二万分的诚意,我也想认真的用这篇评价来作出回应:真的有人因为这个节目而感受到了文学的光,感受到了人不只是靠吃米而活着的。你们的坚守和真诚,一定会换来更多人的真心。谢谢你们,谢谢剪辑师的精妙剪辑,节目节奏把控;谢谢胡德夫先生的演奏;谢谢嘉宾的故事与朗读;谢谢主持人抛出的引人深思的问题;更要谢谢你们,所坚守的那份初心。

  我的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节目啊?”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想,“朗读嘛,我普通话不行,读不好。”可是嘉宾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大抵是因为节目氛围中有我很喜欢的“人情味”吧。不仅仅是读书,朗读;而是通过访谈,把人物情感和书本,和当时的作者想传达的思想情感相结合。 “情感”也正是节目的核心所在。这些才让我意识到,朗读真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想,《朗读者》节目所追求的也不仅仅是让观众留下感动的泪水,而更多的.,是感动过后的思考。节目的播出,就像是在水中投了一颗石子,而观众的感受与思考就是投下石子后泛起的涟漪。比如姚明在节目中提及的“竞技体育确实是残酷的,但是我们也要感谢对手,正是那些离开的人成就了我们。”这些思考更让我们对节目印象深刻,而不是像快餐文化一般,简单的一过了之。

  谢谢董卿,谢谢节目组,正是你们的初心和不忘初心的坚守,让我的生命中又多了一道文学的光。

  最后,真的想做一波硬广:CCTV-1,每周六晚20点黄金档,《朗读者》第二季与您不见不散。希望大家都去看,感悟生活,思考人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路上,每到重要的转折关口,很多人都会停下脚步,回想一下一路走来的那份“初心”,才能更坚定地继续走下去。作为去年文化类节目中的翘楚,在这个重新出发的重要时刻,《朗读者》把第二季第一期的主题定为,初心。

  什么是初心?初心可能是一份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初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和物理系的学者们共同朗读了一段大学献给清华大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叶企孙先生以及为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那正是它们的初心之所在,也是他们的治学之道。

  丹顶鹤的守护人徐卓以一篇张抗抗的《白色大鸟的故乡》献给他的家人。“很多年一直想去叫做扎龙的那个地方,只是因为那些白色的大鸟——丹顶鹤。”

  而姚明作为中国篮协的**,他对于篮球和运动员这份职业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他来说,可能初心并不是获得地位头衔,而是最终能够让更多人认同,让大家真的可以去模仿和喜欢的东西。正如海明威的《天真的高贵》中所写的,“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大家所熟知的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先生更是在现场分享了他年轻的时候的经历。卖过冰棍儿,做过农活,修过大坝,一直到42岁才开始正式创业。如今已蝉联多次内地首富的他依然勤勉,“一个人要做点事业,首先要有理想,现在的我应该是不需要再继续赚钱了吧,我这几辈子也用不完。但我还在努力工作,只想要为社会为国家做点贡献。”

  最后一位是一直说着陕西话的*凹先生。他自我调侃说不说普通话是因为不普通,董卿老师立马补了句,终于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普通了,现场笑声一片。后来谈到秦岭,谈到家乡,谈到初心,最后与众多的朋友一起朗读了先生的多段作品。这些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却听得人内心却波澜万丈。文字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淡中见悲悯。这份真情和悲悯,便是他的初心吧。

  整期节目看完,内心感慨万千。总觉得看不够似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内心感受太多,凝于心,却难出于口。《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而我也愿意追随它的脚步,不忘初心,不计过往,也将如董卿老师在获白玉兰奖的时候所说的那样,“一往无前,始终如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路上,每到重要的转折关口,很多人都会停下脚步,回想一下一路走来的那份“初心”,才能更坚定地继续走下去。作为去年文化类节目中的翘楚,在这个重新出发的重要时刻,《朗读者》把第二季第一期的主题定为,初心。

  什么是初心?初心可能是一份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初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和物理系的学者们共同朗读了一段大学献给清华大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叶企孙先生以及为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那正是它们的初心之所在,也是他们的治学之道。

  丹顶鹤的守护人徐卓以一篇张抗抗的《白色大鸟的故乡》献给他的家人。“很多年一直想去叫做扎龙的那个地方,只是因为那些白色的大鸟——丹顶鹤。”

  而姚明作为中国篮协的**,他对于篮球和运动员这份职业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他来说,可能初心并不是获得地位头衔,而是最终能够让更多人认同,让大家真的可以去模仿和喜欢的东西。正如海明威的《天真的高贵》中所写的,“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大家所熟知的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先生更是在现场分享了他年轻的时候的经历。卖过冰棍儿,做过农活,修过大坝,一直到42岁才开始正式创业。如今已蝉联多次内地首富的他依然勤勉,“一个人要做点事业,首先要有理想,现在的我应该是不需要再继续赚钱了吧,我这几辈子也用不完。但我还在努力工作,只想要为社会为国家做点贡献。”

  最后一位是一直说着陕西话的*凹先生。他自我调侃说不说普通话是因为不普通,董卿老师立马补了句,终于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普通了,现场笑声一片。后来谈到秦岭,谈到家乡,谈到初心,最后与众多的朋友一起朗读了先生的多段作品。这些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却听得人内心却波澜万丈。文字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淡中见悲悯。这份真情和悲悯,便是他的初心吧。

  整期节目看完,内心感慨万千。总觉得看不够似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内心感受太多,凝于心,却难出于口。《朗读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而我也愿意追随它的脚步,不忘初心,不计过往,也将如董卿老师在获白玉兰奖的时候所说的那样,“一往无前,始终如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