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优选【10】份

首页 / 教案 / |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1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典故,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内涵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使学生懂得“好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想必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谁能说出里面称霸天下的三个枭雄?

  生:(不难回答)

  师:他们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孙权手下有一个草莽英雄吕猛,英勇善战却不*文,后经孙权劝告,成为学识英博之士。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二)、学生自读课文

  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可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三)、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2,吕猛是如何做的?

  3,鲁肃为什么与吕猛“结友”?

  (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并可加以适当的发挥,进行表演。在编写剧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入研究课文,同时,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畅谈感受

  1,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试将本课与《伤仲永》作比较,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幼年不学,毫无所成。谈谈你的看法。

  3,你是怎样看待学*的?

  四、作业

  在日记中写写学后感。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2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的*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所以让学生感到学*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的*惯。

  文言文的学*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学*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

  ③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模式,对主动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⑴教会学生学*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预*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布置预*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上学*效果检测。

  ⑷老师小结。

  ⑸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3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的*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所以让学生感到学*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的*惯。

  文言文的学*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学*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模式,对主动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4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目标确定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重难点

  主要体现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共一课时

  教学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学*”,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即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堂展示”,即在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之后,能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适时引导,关注全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探究,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

  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自读质疑,合作释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 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 卿 当涂 岂 涉猎 更 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要想明白文章内容,必须先掌握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两个共同找一找蓝色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可以参考文下注释,也可以翻阅工具书)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 分析内容 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7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

  2、学*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的作用,重视学*,会学*。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

  3、学*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 作业:

  1、完成练*册中相关内容。

  2、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9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10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的*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所以让学生感到学*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的*惯。

  文言文的学*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学*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模式,对主动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优选【10】份扩展阅读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优选【10】份(扩展1)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6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时你不学*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研读课文

  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

  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

  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③学*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分角色朗读。

  ①全班试分角色朗读。

  ②模仿表演。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③师生点评。

  ④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1.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

  从孙权: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

  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懂得不断改变自己进步

  从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朋友。

  2.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从内容上看,都与学*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作业

  1、结合页下注释,巩固背诵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齐读课文。

  ⑵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

  ①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试背课文(比赛)

  ②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5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安排:二课时

  学*过程:

  自主学*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齐读此词,导入新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诵读课文,品评人物

  (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在自由朗读后,挑战无标点而读)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学生挑战后,明确停顿,再读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读懂文意,读出感情。

  根据情景,补充对话。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揣摩语气。

  权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曰:“ ______________。”(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曰:“______________。”(蒙乃始就学)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齐读课文,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提示:

  初,权谓____曰:“卿今____掌事,不可不学!”

  蒙_____军中多务。

  权曰:“孤______卿治经为____邪!

  但当_____,见___耳。

  卿言___,___若孤?

  孤常___,自以为____。”

  蒙乃___。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_____,非复_____!”

  蒙曰:“______,即更刮目相待,大兄________!”

  肃遂拜___,____而别。

  三、大胆想象,深入探究

  “刮目相待”后,请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想象鲁肃有何表情、动作、语言?这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畅谈感受

  1、请用“伤仲永,我悟到蒙,我懂得。”的句式,谈

  谈学*了《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感受。

  2、教师明确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优选【10】份(扩展2)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10)份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1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的重要性,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四、字句

  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吕蒙听劝开始学*,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小结】

  五、课外延伸,体验反思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一)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 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 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 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 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 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每次孙权劝他学*,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 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 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a.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b.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4

  一、说教材分析

  (一)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20xx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

  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二、说学情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三、说教学模式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过程,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并积累有关学*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 2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 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 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颇为自得,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朋友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 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精彩之处。所以这些对话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读,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中蕴涵着非常多的感情因素。“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读,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去感悟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举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第四步:悟读,知人名义(3分钟)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为了巩固所学,加深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课堂上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步:比读,感悟提升(5分钟)

  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比较阅读,看两文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感悟。

  目的还是让学生认识到学*的重要性,端正学*态度。

  4、小结:齐背课文

  师做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同学们积累的这些名句格言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民族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愿我们谨记之,奉行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艺术性

  我的板书设计是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重才 善劝

  吕蒙治学 虚心 听劝

  鲁肃叹学 真诚 敬才

  六、课堂评价

  1、朗读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重点是读出愚公、其妻、智叟的不同语气。评价有感情的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2、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的水*,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的名言格言。

  课中:与《伤仲永》一文的比较阅读。

  课后: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自读《蜀鄙之僧》、《孟母断织教子》等劝学的文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的重要性,端正学*态度,养成健康积极的学**惯。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用课件进行资料补充

  3、学生朗读

  4、学生自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5、观看课本剧

  6、由赏析课本剧引出朗读赏析,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7、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学生自读

  8、探究质疑

  9、看图背课文

  10、延伸拓展题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6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怎样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怎样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二、以对话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目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避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两人的话则有调侃意味,二者的情调不同。

  三、侧面烘托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四、精当的详略安排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五、精炼的语言与紧凑的情节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短小,含意深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要引导学生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当堂背熟全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来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细心体会这段对话的情味。教学本课,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进行快速背诵竞赛,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等等。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7

  一、说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20xx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

  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二、说学情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三、说教学模式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过程,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并积累有关学*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2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颇为自得,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朋友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精彩之处。所以这些对话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读,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中蕴涵着非常多的感情因素。“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读,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去感悟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举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第四步:悟读,知人名义(3分钟)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为了巩固所学,加深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课堂上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步:比读,感悟提升(5分钟)

  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比较阅读,看两文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感悟。

  目的还是让学生认识到学*的重要性,端正学*态度。

  4、小结:齐背课文

  师做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同学们积累的这些名句格言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民族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愿我们谨记之,奉行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艺术性

  我的板书设计是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重才善劝

  吕蒙治学虚心听劝

  鲁肃叹学真诚敬才

  六、课堂评价

  1、朗读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重点是读出愚公、其妻、智叟的不同语气。评价有感情的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2、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的水*,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的名言格言。

  课中:与《伤仲永》一文的比较阅读。

  课后: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自读《蜀鄙之僧》、《孟母断织教子》等劝学的文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的重要性,端正学*态度,养成健康积极的学**惯。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8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孙权劝东吴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本文语言简洁精练,寥寥数语种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上,我想坚持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让读贯穿课堂,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第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搜集《三国演义》的人物图片,名闻轶事,课堂上展示。

  第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并运用本文中的成语。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故事情节,品味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老师对话,达到知识的互补与提高,有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追求进步,重视阅读的精神。

  第五、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片首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认识叱咤风云的乱世英才,辨别与本课有关的三国人物,导入本课。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个人自由读,培养学生看注释读书的*惯。

  2、分角色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品味人物对话语气。

  3、老师示范读,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节奏,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三、合作交流,展示自我

  首先小组分工,各司其职。我先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明确分工。每组的任务依次是:理解字词、翻译句子、复述课文、品味语言、揣摩心理、分析个性、讨论写作特点。组长再给每个人分工除以上工作外,每人讲一个跟三国有关的故事或说一个跟三国有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歇后语等。

  其次,探究交流,展示成果。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指点迷津。轮流展示成果时,其他组同学可随时纠正、补充,老师适时点拨。

  为强调重点,加深印象,适时练*,通过投影本文重点进行梳理。

  四、分组演示,创造性阅读

  在学生探究合作,老师强调的基础上,学生掌握得怎样,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每小组抽四人,一人读旁白,三人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可以适当带上动作。在读的过程中,可补充文中空白。如“蒙辞以军中多务”,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最后,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在补充时可用文言可用白话,也可以文白夹杂,教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五、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名言、俗语、古诗文等进行解释。如: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开卷有益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9

  一、学*目标:

  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二、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板书题目)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文中故事发生时间大约是汉献帝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这一年吴国大将周瑜在伐蜀途中突然病逝,此时的孙权可以说是失去了一支臂膀,以后更要倚重吕蒙,所以对他真诚地提出了学*的要求,寄予了厚望。)

  (二)、初读熟读课文

  1、范读。教师范读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1)理解下列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辞:推辞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精读疏通文意(竞赛法)

  翻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四)、研读赏析文章

  1、分析语言(分组表演阅读)

  ①“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总结: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的必要性,再说学*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2、人物形象(研讨法)

  孙权:善权,从自身出发。吕蒙:善学,虚心。鲁肃:尊重有学识的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五)、积累词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六、布置作业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 10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孙权劝学》,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环节来加以说明,恳请各位同志多多指教。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事迹。《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文章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孙权劝学》安排在这里,是要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在学*历史人物的同时体会学*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该课放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所以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能力目标:揣摩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

  根据上述目标,我把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的重要性、确立为教学重点;把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确立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其次,我采用探究交流的方法,以分组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惯,我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学*方法:多读书,提问题,善交流,勤思考、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说过程(见教学设计)

  首先我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导入,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介绍了写作背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重点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4学生齐读。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两个步骤:一是品味探究,二是人物分析。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

  (一)品味探究

  1、找出孙权劝说吕蒙的语句,说说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的。(先力陈必要,再现身说法。)

  2、小组讨论这些句子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

  引导明确: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于要求,又充满期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其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的?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参考:困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民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请解释“吴下阿蒙”。(“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由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优选【10】份(扩展3)

——孙权劝学的优秀教案优选【5】篇

  孙权劝学的优秀教案 1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的*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所以让学生感到学*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的*惯。

  文言文的学*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学*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模式,对主动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的优秀教案 2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 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 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 谁。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 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到

  卿今者才略 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的优秀教案 3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的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孙权劝学的优秀教案 5

  [教学目的]

  一、 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 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大屏幕显示)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大屏幕显示)

  三、复述课文

  概括复述课文,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四、研*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

  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桥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大屏幕显示)

  明确:“我” 在*桥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 在*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

  (1) *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换句话说,在*桥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2)“我”能够实现看社戏的愿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帮助,想一想,课文围绕他们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从中表现出他们什么美好的品质?(大屏幕显示)

  明确:“看社戏”这个中心情节可分为四件小事来理解: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午夜归航。从小朋友们帮“我”实现看戏愿望的一系列活动中可知,他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淳朴无私。

  (3) “看戏后”的主要情节是“六一公公送豆”,想想看这件事体现了他什么品质?

  明确:体现了他热情好客、宽厚仁慈的品质。

  3.齐读最后一段

  讨论:在你看来,那夜所吃的豆和所看的戏是不是真的就是最好的?为什么?(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因为豆只不过是普通的水煮豆,而那戏也很令我失望——从前文中就可知道,如“我”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而他终究没翻,“我”想看蛇精和跳老虎却没看着,“我”最怕老旦坐着唱而她竟真的坐在一把交椅上唱个不停。“我”之所以认为是最好的,那是因为在那夜的偷豆和看戏中,“我”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自由自在,童年生活的有趣,小朋友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朴实、无私的真挚情怀。流露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这其实也就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五、课文总结

  前面说过,小说是一种虚构出来的作品,但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前面分析可知,《社戏》这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无私友爱美好的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一读这篇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真诚地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优选【10】份(扩展4)

——孙权劝学教案9篇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目标确定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共一课时

  教学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学*”,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即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堂展示”,即在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之后,能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适时引导,关注全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探究,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

  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自读质疑,合作释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 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 卿 当涂 岂 涉猎 更 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要想明白文章内容,必须先掌握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两个共同找一找蓝色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可以参考文下注释,也可以翻阅工具书)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 分析内容 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的重要性,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四、字句

  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吕蒙听劝开始学*,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小结】

  五、课外延伸,体验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4.提示字音,卿(qing)涉(she)孰(shu)遂(sui)(为wei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下面我们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

  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

  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

  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

  咱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

  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

  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

  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

  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

  研讨:怎样读出语气?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能听取意见;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之间互动)

  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升华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优选【10】份(扩展5)

——《孙权劝学》优秀说课稿3篇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孙权劝东吴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本文语言简洁精练,寥寥数语种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上,我想坚持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让读贯穿课堂,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第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搜集《三国演义》的人物图片,名闻轶事,课堂上展示。

  第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并运用本文中的成语。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故事情节,品味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

  老师对话,达到知识的互补与提高,有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追求进步,重视阅读的精神。

  第五、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片首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认识叱咤风云的乱世英才,辨别与本课有关的三国人物,导入本课。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个人自由读,培养学生看注释读书的*惯。

  2、分角色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品味人物对话语气。

  3、老师示范读,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节奏,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三、合作交流,展示自我

  首先小组分工,各司其职。我先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明确分工。每组的任务依次是:理解字词、翻译句子、复述课文、品味语言、揣摩心理、分析个性、讨论写作特点。组长再给每个人分工除以上工作外,每人讲一个跟三国有关的故事或说一个跟三国有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歇后语等。

  其次,探究交流,展示成果。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指点迷津。轮流展示成果时,其他组同学可随时纠正、补充,老师适时点拨。

  为强调重点,加深印象,适时练*,通过投影本文重点进行梳理。

  四、分组演示,创造性阅读

  在学生探究合作,老师强调的基础上,学生掌握得怎样,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每小组抽四人,一人读旁白,三人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可以适当带上动作。在读的过程中,可补充文中空白。如“蒙辞以军中多务”,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最后,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在补充时可用文言可用白话,也可以文白夹杂,教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五、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名言、俗语、古诗文等进行解释。如: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开卷有益

  一、说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讲授内容。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奉劝下“乃始就学”,其本领很快就有惊人的上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本文注意以对话体现人物,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重复朗读,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语言时的口气、样子容貌形状和神态。

  二、说讲授目的简析

  “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东西书明白根本内容。背诵好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尺度对初中文言文讲授的根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中,夸大初中阅读讲授的重点是“造就学生具有感觉、明白、欣赏和评价的本领”。文言文讲授作为阅读讲授的重要部分,应与当代文讲授配合《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简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聚文言知识,造就阅读文言文本领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翰墨,本性光显的对话,极富特色。从课本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位中,紧扣住单元讲授中对学生学*名人的风格、态度与精力这一要求,同时新课本将文言文疏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学生循规蹈矩地学*与积聚文言知识,进步本身的文言阅读本领。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讲授目简直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内容。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通过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惯。

  三、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拓展延伸”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节课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拓展延伸”,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激趣导入,调动学生学*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孙权,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第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情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2、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惯。

  3、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同时让学生给学生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4、友情提示,归纳学*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字的方法。

  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第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参照课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把预*中的疑难交由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2、小组代表提出组内的疑难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3、通过翻译句子,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友情提示,归纳学*方法,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第四、三读课文,读出语气。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优选【10】份(扩展6)

——《孙权劝学》教案6篇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下《孙权劝学》语文教案,欢迎也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公学*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 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附原文与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当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

  在这个过程当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课文。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目标确定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共一课时

  教学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学*”,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即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堂展示”,即在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之后,能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适时引导,关注全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探究,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

  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自读质疑,合作释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 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 卿 当涂 岂 涉猎 更 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要想明白文章内容,必须先掌握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两个共同找一找蓝色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可以参考文下注释,也可以翻阅工具书)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 分析内容 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