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10篇)

首页 / 教案 / |

  大道之行也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试背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2.教师领读 ,学生跟读,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可小组讨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试背课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 2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奖品的方式)。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多读,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氛围。

  2.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过关游戏法)。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最热情活泼,求知欲最强等)。来博取和学生的共鸣,以利教学。

  二、利用课件,讲授新课

  (一)先用孙中山的有资料引出→《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礼记》→《礼记礼运》→课文朗诵→引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先让一人朗读,然后大家齐读。

  (二)先强调本文好,但是文言难懂为由,用“为了搞好本文的学*,大家先玩一个游戏”,然后导入过关斩“奖”的游戏。

  第一关:字音关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注音,同学可以协助,然后发奖:男生默读,女生齐读全文)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第二关:词义关

  给下列划线的词释义(选出同桌两人,协作过关,然后发奖:女生默读,男生齐读全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三关:句子关

  翻译下列句子(同学举手抢答,明确奖品:前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后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四关:文意关

  翻译全文(让大家推荐一名语文最好的同学回答,鼓掌发奖:后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前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第五关:共渡难关(结构关)

  师生共同分析,然后共同读一遍课文,然后看结构,脱离课本还原原文(老师引导)(见教案后面附录)

  第六关,比较关

  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提示:时间先后)(共同分析一起背诵)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三)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总之,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四)自我检查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熟读并背诵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答案:第一关:j mù guān fèn w ù wéi wèi

  第二关:见课本

  第三关:

  1、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丧父的孩子、无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男子有职业,女子及时婚配。

  5、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6、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附录

  总提①根本特征政治(社会财富)、管理者、社会成员之间

  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爱亲之心、扩充社会

  年龄不同,合理安排

  残缺人群,生活保障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②③④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职业分配

  家庭保障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劳动成果,珍爱无私;

  共同劳动,全力无私

  全文总括⑤黑暗无存,和*安定,大同呈现

  大道之行也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敢于冲破现实,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当堂成诵

  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本文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有无相似处?

  2、这个社会理想能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即多读。

  2、自学与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复*《桃花源记》,它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生答: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人各尽所能参加劳动

  很好。今天我们的新课《大道之行也》与此相似

  二、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1、大家把课下注音标在文中后,教师请一学生试读课文,强调纠正字音

  2、学生大声自读课文两到三遍,直到读熟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全文,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与ju通“举”,选拔矜guan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男有分fen职业、职守货恶wu厌恶、憎恨

  亲以……为亲;抚养闭杜绝

  三、理清文章思路,背诵课文

  1、文章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概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层:“故……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学生一边齐读课文,一边思考层意。然后试着背诵。

  3、多媒体播放原文,不带标点,让学生读出句逗

  四、探究思考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相似的地方在哪里?

  2、这个大同社会能实现吗?今天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五、小结

  远古的人们描绘的美好社会到今天都没能实现,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这宏伟的蓝图终会成为现实。让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吧。

  古人都有理想,我想: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每天进步一点点?考一个好成绩?好大学?在这里,我祝大家美梦成真

  大道之行也教案 4

  一、 授课班级:

  八年级(上)

  二、 授课时间:

  20xx年5月31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五、学*时间:

  十分钟

  六、学*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发问。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展示一幅和*宁静的社会图片,引入课文——大同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解疑时刻

  解答学生课前预*时遇到的难懂字词句。

  (三)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四)分析大同社会特征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互相帮助的图片,就图片深入分析课文,扩大和补充课文。

  2、“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一幅婚嫁图片(新郎是残疾人,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出与课文切合点——⑴女有归之喜;⑵废疾者,皆有所养。⑶壮有所用。(新郎身残志坚)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译文:(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劳动场面的画,引导学生回答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社会特征。

  (五)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再次感受大同社会。尝试背诵课文。

  (六)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爱,是最重要的,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七)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

  八、教学板书

  关 爱

  安 大 人

  居 尽

  乐 其

  业 同 力

  物 用

  尽 其

  九、教学后记

  1、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普遍喜欢大同社会,因此能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很好的解决。

  3、板书设计比较特别,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4、教学图片生动直观,引起学生联系课文探讨图片的兴趣。

  5、导入不够简洁明白。

  6、所用的图片与课文的契合性不大,有点勉强。

  7、直接进入教学重点,利的是开门见山,弊的是仅仅依靠学生预*所得来展开课文,学生学*起来有点吃力。

  大道之行也教案 5

  一、授课班级:

  八年级(上)

  二、授课时间:

  20xx年5月31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五、学*时间:

  十分钟

  六、学*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发问。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展示一幅和*宁静的社会图片,引入课文——大同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解疑时刻

  解答学生课前预*时遇到的难懂字词句。

  (三)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四)分析大同社会特征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互相帮助的图片,就图片深入分析课文,扩大和补充课文。

  2、“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一幅婚嫁图片(新郎是残疾人,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出与课文切合点——⑴女有归之喜;⑵废疾者,皆有所养。⑶壮有所用。(新郎身残志坚)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译文:(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劳动场面的画,引导学生回答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社会特征。

  (五)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再次感受大同社会。尝试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爱,是最重要的,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七)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八、教学板书

  关爱

  安大人

  居尽

  乐其

  业同力

  物用

  尽其

  九、教学后记

  1、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普遍喜欢大同社会,因此能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很好的解决。

  3、板书设计比较特别,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4、教学图片生动直观,引起学生联系课文探讨图片的兴趣。

  5、导入不够简洁明白。

  6、所用的图片与课文的契合性不大,有点勉强。

  7、直接进入教学重点,利的是开门见山,弊的是仅仅依靠学生预*所得来展开课文,学生学*起来有点吃力。

  大道之行也教案 6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正确疏通和理解文意。

  2、理解大同社会是怎么样的社会。

  3、比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园,更深掌握大同社会的性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里的人民生活怎么样?(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实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人对社会提出了构想。今天我们就来学*《大道之行也》,理解一下20xx多年前我国古代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内容

  1、默读,疏通字词

  (1)通假字:与、矜、

  (2)古今异意:孤独(古:两个词。孤是幼而无父的人,独是老而无子的人。今:一个词。独自一个人,孤单。)

  乱:古——造反。今——杂乱,无秩序。

  归:古——女子出嫁。今——归来,归属。

  (3)一词多义:闭、为

  (二)理解课文

  1、文章将理想社会称为什么?(大同)

  2、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如果有一个孤儿生活在大同社会,他的幼年、壮年、老年生活会怎么样?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作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C、节俭、勤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3、怎样实现大同社会?(如果回答“大道之行”——什么人、怎么做)(提问并让学生翻译)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老师小结:只有权利属于人民,由德才兼备的人来代替人民使用权利,社会风气良好,才是大同社会。

  4、大同社会实现后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5、全文可分为几层?(然后背诵)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是故谋闭而不行……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三)拓展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怎样实现和谐社会?(关爱他人、节俭奉献、守信和睦)

  (四)课堂小结

  向往美好的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幸福的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五)作业设计:背诵、完成北大绿卡。

  板书设计:

  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安居乐业大同

  节俭、勤劳

  大道之行也教案 7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正确疏通和理解文意。

  2、理解大同社会是怎么样的社会。

  3、比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园,更深掌握大同社会的性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里的人民生活怎么样?(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实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人对社会提出了构想。今天我们就来学*《大道之行也》,理解一下20xx多年前我国古代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内容

  1、默读,疏通字词

  (1)通假字:与、矜、

  (2)古今异意:孤独(古:两个词。孤是幼而无父的人,独是老而无子的人。今:一个词。独自一个人,孤单。)

  乱:古——造反。今——杂乱,无秩序。

  归:古——女子出嫁。今——归来,归属。

  (3)一词多义:闭、为

  (二)理解课文

  1、文章将理想社会称为什么?(大同)

  2、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如果有一个孤儿生活在大同社会,他的幼年、壮年、老年生活会怎么样?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作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C、节俭、勤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3、怎样实现大同社会?(如果回答“大道之行”——什么人、怎么做)(提问并让学生翻译)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老师小结:只有权利属于人民,由德才兼备的人来代替人民使用权利,社会风气良好,才是大同社会。

  4、大同社会实现后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5、全文可分为几层?(然后背诵)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是故谋闭而不行……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三)拓展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怎样实现和谐社会?(关爱他人、节俭奉献、守信和睦)

  (四)课堂小结

  向往美好的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幸福的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五)作业设计:背诵、完成北大绿卡。

  板书设计:

  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安居乐业大同

  节俭、勤劳

  大道之行也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

  知道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三、探究讨论: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3.指导朗诵

  4.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总领全文

  (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总结全文

  5.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四、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五、作业布置: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六、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大道之行也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2. 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2.作品与背景简介

  3.出示学*目标

  (二)新课学*

  1.检查预*情况(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

  2.听录音,注意难读字

  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4.围绕以下问题小声读课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解释

  6.学生翻译全文

  7.齐读课文,思考:(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怎样?

  8.分析文章的结构

  9.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拓展练*

  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 ”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了解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五)课堂练*(字词句释为主,具体内容略)

  大道之行也教案 10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自学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与提问、解答能力,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法选择:

  先学后导,用讨论、辨析、问答等方法来解决课文内容。

  六、学法引导:

  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相结合

  七、课堂组织形式: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归结,以四大组进行质疑比赛,以调动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情况(由小组长负责)

  二、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第二段,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学生对照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要求完成:

  1、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合作探究:

  1、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五、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根据预*情况提出不会或不易理解的问题(包括难懂的'生字词、文言词语、语句、文章内容等),教师主要在于导(解决学生都不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等)。

  六、学生再读并背诵。

  七、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

  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我的语文日记》里,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九、补充:

  文章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如洪秀全、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林觉民等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谈谈他们的故事如何?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10篇)扩展阅读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10篇)(扩展1)

——《大道之行也》教案9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1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

  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加入初二学*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天下--铺*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逐句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

《大道之行也》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孔子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资料——孔子介绍: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1n”,指老而无妻的人。)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

  明确: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1.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2000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展开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请写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案4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布置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掌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考虑: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宁和*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论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布置,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证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丰衣足食。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和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效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一起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实际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协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论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标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实际,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考虑:“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5

  【预*提示】

  自主阅读,背诵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理想”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使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任务】

  1.通过诵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3.合作探究,掌握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大同社会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任务:齐背《桃花源记》,谈谈对世外桃源的认识和感想。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板书文题)

  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展示学*目标。

  二、展示预*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检测)

  学*任务:结合“预*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理想”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

  学*任务: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3.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分析具体内容(合作学*)

  学*任务:分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师指导语:通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大同社会的特征。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理清文章结构。

  (温馨提示:找多名学生诵读文章,注意节奏。)

  师生共同评价。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温馨提示:课文第二层有两句话,这两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五、品读课文学技法(合作探究)

  学*任务:感悟写作技巧。

  教师指导语:作者运用严谨的结构、透彻的说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世外桃源”式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本文的写作技法。

  出示探究问题:

  1.文章在句式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大多运用排偶句式,在第二层共有四组排偶句:第一组以“人”统领以下两句,谈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组以“使”统领以下四句,谈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两组谈“货”“力”的观念,指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排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2.文章说理透彻,其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全文分三个层次,先总论“大同”社会的纲领,再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结构严谨。文章第二层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首先说的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然后说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说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特征中前两个方面是就物质生活说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说理很透彻。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归纳。然后,举手回答,教师或同学给予评价。)

  学生活动:精读课文,圈阅、批注、思考、归纳、回答、评价。

  六、布置作业

  学*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

  1.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2.完成相关练*。

《大道之行也》教案6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齐读。2、女生齐读。3、左边齐读。4、右边齐读。5、同桌齐读。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你认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的地方?举例说明。

《大道之行也》教案7

  教学目标

  ①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②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①范读课文

  ②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研读理解

  ① 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②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b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A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B“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导诵读

  ①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②男有分,女有养;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②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④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业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8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奖品的方式)。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多读,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氛围。

  2.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过关游戏法)。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最热情活泼,求知欲最强等)。来博取和学生的共鸣,以利教学。

  二、利用课件,讲授新课

  (一)先用孙中山的有资料引出→《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礼记》→《礼记礼运》→课文朗诵→引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先让一人朗读,然后大家齐读。

  (二)先强调本文好,但是文言难懂为由,用“为了搞好本文的学*,大家先玩一个游戏”,然后导入过关斩“奖”的游戏。

  第一关:字音关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注音,同学可以协助,然后发奖:男生默读,女生齐读全文)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第二关:词义关

  给下列划线的词释义(选出同桌两人,协作过关,然后发奖:女生默读,男生齐读全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三关:句子关

  翻译下列句子(同学举手抢答,明确奖品:前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后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四关:文意关

  翻译全文(让大家推荐一名语文最好的同学回答,鼓掌发奖:后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前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第五关:共渡难关(结构关)

  师生共同分析,然后共同读一遍课文,然后看结构,脱离课本还原原文(老师引导)(见教案后面附录)

  第六关,比较关

  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提示:时间先后)(共同分析一起背诵)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三)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总之,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四)自我检查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熟读并背诵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答案:第一关:j mù guān fèn w ù wéi wèi

  第二关:见课本

  第三关:

  1、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丧父的孩子、无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男子有职业,女子及时婚配。

  5、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6、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附录

  总提①根本特征政治(社会财富)、管理者、社会成员之间

  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爱亲之心、扩充社会

  年龄不同,合理安排

  残缺人群,生活保障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②③④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职业分配

  家庭保障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劳动成果,珍爱无私;

  共同劳动,全力无私

  全文总括⑤黑暗无存,和*安定,大同呈现

《大道之行也》教案9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 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⑴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10篇)(扩展2)

——大道之行也教案6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口述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 作品介绍 2分钟,教师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

  三、 朗读全文 初步感知 5分钟

  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

  四、 正音 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10分钟

  1、 结合投影读字音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

  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

  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五、 整体把握,理清课文线索。 10分钟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说说你的看法?

  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只要达到了上面三个方面的要求,大同社会就不远了

  六、深入探讨 5分钟

  1、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是一个虚构的图景,尽管不能实现,但从这个图景中,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追求。还有对理想的执着。

  七、迁移学* 5分钟

  1、 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孙中山作为例子。

  2、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话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国。

  八、课堂小结 2分钟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在现代社会中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

  九、背诵全文 2分钟

  十、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的练*题。

  B组(中等生):完成相关的练*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大道之行也教案2

  一、授课班级:

  八年级(上)

  二、授课时间:

  20xx年5月31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五、学*时间:

  十分钟

  六、学*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发问。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展示一幅和*宁静的社会图片,引入课文——大同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解疑时刻

  解答学生课前预*时遇到的难懂字词句。

  (三)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四)分析大同社会特征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互相帮助的图片,就图片深入分析课文,扩大和补充课文。

  2、“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一幅婚嫁图片(新郎是残疾人,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出与课文切合点——⑴女有归之喜;⑵废疾者,皆有所养。⑶壮有所用。(新郎身残志坚)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译文:(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劳动场面的画,引导学生回答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社会特征。

  (五)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再次感受大同社会。尝试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爱,是最重要的,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七)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八、教学板书

  关爱

  安大人

  居尽

  乐其

  业同力

  物用

  尽其

  九、教学后记

  1、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普遍喜欢大同社会,因此能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很好的解决。

  3、板书设计比较特别,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4、教学图片生动直观,引起学生联系课文探讨图片的兴趣。

  5、导入不够简洁明白。

  6、所用的图片与课文的契合性不大,有点勉强。

  7、直接进入教学重点,利的是开门见山,弊的是仅仅依靠学生预*所得来展开课文,学生学*起来有点吃力。

大道之行也教案3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大道大同两个概念

  2.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

  知道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探究讨论: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指导朗诵

  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总领全文

  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总结全文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敢于冲破现实,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当堂成诵

  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本文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有无相似处?

  2、这个社会理想能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即多读。

  2、自学与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复*《桃花源记》,它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生答: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人各尽所能参加劳动

  很好。今天我们的新课《大道之行也》与此相似

  二、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1、大家把课下注音标在文中后,教师请一学生试读课文,强调纠正字音

  2、学生大声自读课文两到三遍,直到读熟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全文,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与ju通“举”,选拔矜guan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男有分fen职业、职守货恶wu厌恶、憎恨

  亲以……为亲;抚养闭杜绝

  三、理清文章思路,背诵课文

  1、文章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概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层:“故……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学生一边齐读课文,一边思考层意。然后试着背诵。

  3、多媒体播放原文,不带标点,让学生读出句逗

  四、探究思考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相似的地方在哪里?

  2、这个大同社会能实现吗?今天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五、小结

  远古的人们描绘的美好社会到今天都没能实现,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这宏伟的蓝图终会成为现实。让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吧。

  古人都有理想,我想: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每天进步一点点?考一个好成绩?好大学?在这里,我祝大家美梦成真

大道之行也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试背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2.教师领读 ,学生跟读,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可小组讨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试背课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6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_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_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教学反思

  我给学生们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首先由我范读,学生听读,同时标出难懂难写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其听读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情况,之后请2-3位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找错能力以及合作学*能力。最后由我总结,全班再次齐读。“读”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读”就是一个重点了,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我进而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如读出文章中提顿、分列、肯定的语气,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齐读,这样一来,“读”与“读”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内容上简短而又明了,没有多少难懂晦涩的字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朗读,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学*夯实基础。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10篇)(扩展3)

——《大道之行也》教案6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

  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学*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时间:一课时

  ●学*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附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口述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 作品介绍 2分钟,教师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

  三、 朗读全文 初步感知 5分钟

  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

  四、 正音 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10分钟

  1、 结合投影读字音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

  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

  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五、 整体把握,理清课文线索。 10分钟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说说你的看法?

  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只要达到了上面三个方面的要求,大同社会就不远了

  六、深入探讨 5分钟

  1、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是一个虚构的图景,尽管不能实现,但从这个图景中,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追求。还有对理想的执着。

  七、迁移学* 5分钟

  1、 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孙中山作为例子。

  2、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话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国。

  八、课堂小结 2分钟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在现代社会中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

  九、背诵全文 2分钟

  十、布置作业: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10篇)(扩展4)

——大道之行也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试背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2.教师领读 ,学生跟读,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可小组讨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试背课文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后能够熟练地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份安详美丽的社会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所体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文学常识介绍

  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礼记》,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请大家看投影。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翻译全文,选择一组轮流翻译句子,老师作适当讲解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朗读课文。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全班朗读课文,体会其中内涵。

  指导明确: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再齐读课文。

  (四)、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以上。

  八、探究性思维训练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九、资料

  1.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天下——铺*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2.《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试背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10篇)(扩展5)

——大道之行也教案菁选

大道之行也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时间】

  一课时。

  【学*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

  ②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③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④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⑶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⑴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2、课外延伸:

  ⑴背诵默写课文。

  ⑵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奖品的方式)。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多读,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氛围。

  2.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过关游戏法)。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最热情活泼,求知欲最强等)。来博取和学生的共鸣,以利教学。

  二、利用课件,讲授新课

  (一)先用孙中山的有资料引出→《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礼记》→《礼记礼运》→课文朗诵→引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先让一人朗读,然后大家齐读。

  (二)先强调本文好,但是文言难懂为由,用“为了搞好本文的学*,大家先玩一个游戏”,然后导入过关斩“奖”的游戏。

  第一关:字音关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注音,同学可以协助,然后发奖:男生默读,女生齐读全文)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第二关:词义关

  给下列划线的词释义(选出同桌两人,协作过关,然后发奖:女生默读,男生齐读全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三关:句子关

  翻译下列句子(同学举手抢答,明确奖品:前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后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四关:文意关

  翻译全文(让大家推荐一名语文最好的同学回答,鼓掌发奖:后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前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第五关:共渡难关(结构关)

  师生共同分析,然后共同读一遍课文,然后看结构,脱离课本还原原文(老师引导)(见教案后面附录)

  第六关,比较关

  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提示:时间先后)(共同分析一起背诵)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三)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总之,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四)自我检查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熟读并背诵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答案:第一关:j mù guān fèn w ù wéi wèi

  第二关:见课本

  第三关:

  1、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丧父的孩子、无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男子有职业,女子及时婚配。

  5、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6、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附录

  总提①根本特征政治(社会财富)、管理者、社会成员之间

  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爱亲之心、扩充社会

  年龄不同,合理安排

  残缺人群,生活保障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②③④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职业分配

  家庭保障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劳动成果,珍爱无私;

  共同劳动,全力无私

  全文总括⑤黑暗无存,和*安定,大同呈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口述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 作品介绍 2分钟,教师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

  三、 朗读全文 初步感知 5分钟

  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

  四、 正音 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10分钟

  1、 结合投影读字音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

  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

  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五、 整体把握,理清课文线索。 10分钟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说说你的看法?

  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只要达到了上面三个方面的要求,大同社会就不远了

  六、深入探讨 5分钟

  1、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是一个虚构的图景,尽管不能实现,但从这个图景中,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追求。还有对理想的执着。

  七、迁移学* 5分钟

  1、 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孙中山作为例子。

  2、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话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国。

  八、课堂小结 2分钟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在现代社会中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

  九、背诵全文 2分钟

  十、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的练*题。

  B组(中等生):完成相关的练*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学*目标】

  ⒈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⒊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重点】

  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资料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⒈一读课文,听一听,朗读节奏。

  ⑴视频朗读,体会朗读停顿。

  ⑵教师范读课,学生勾画生字词。

  ⑶学生自读,注意文中停顿。(学法指导: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⑷学生朗读,试着背诵。

  ⒉二读课文,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完成下列练*。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选贤与能(jǔ)②矜、寡、孤、独、废疾者(guān)③男有分(fèn)④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⑵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大道之行也(施行);②选贤与能(通“举”);③讲信修睦(培养);④故人不独亲其亲(单独)(以---为亲);⑤矜(老而无妻的人)⑥皆有所养(供养)⑦男有分(职分,指职业)⑧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⑨不必藏于己(私藏)⑩盗窃乱贼而不作(指造反)(指害人)(兴起)。

  ⑶用自己的话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⒊三读课文,理一理文章层次。

  (第一层:总领全文。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第三层:总结全文)

  ⒋四读课文,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⒈五读课文,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⒉六读课文,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四、七读课文,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⒈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⒉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⒊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检测链接中考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识辨)②还对曰(回答)③咸仰首叹曰(都)

  ④信如其言(确实)⑤何以去虫(除去)⑥以酒灌(用)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答: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答: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课后反思】:

  附

  板书设计:

  天下为公

  社会纲领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大同社会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能

  谋闭而不兴

  美好前景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田显玉

  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大道大同两个概念

  2.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

  知道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探究讨论: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指导朗诵

  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 总领全文

  二. 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 总结全文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

  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今天,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

  知道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三、探究讨论: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3.指导朗诵

  4.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一)总领全文

  (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三)总结全文

  5.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四、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五、作业布置: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六、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自学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与提问、解答能力,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法选择:

  先学后导,用讨论、辨析、问答等方法来解决课文内容。

  六、学法引导:

  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相结合

  七、课堂组织形式: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归结,以四大组进行质疑比赛,以调动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情况(由小组长负责)

  二、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第二段,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学生对照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要求完成:

  1、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合作探究:

  1、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五、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根据预*情况提出不会或不易理解的问题(包括难懂的生字词、文言词语、语句、文章内容等),教师主要在于导(解决学生都不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等)。

  六、学生再读并背诵。

  七、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

  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我的语文日记》里,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九、补充:

  文章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如洪秀全、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林觉民等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谈谈他们的故事如何?

  学*目标:

  知识:

  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

  2.领会本文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

  联系生活,理解大同社会的意义

  学*重点:

  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探究讨论,适度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点燃激情

  欣赏美好生活的画面,结合《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美好的生活人人向往,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走进古人的理想境界,学*《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1、出示目标:

  知识:

  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

  2.领会本文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

  联系生活,理解大同社会的意义

  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及停顿。

  3、指导朗读,熟悉内容

  (出示朗读提示)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

  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同桌交流疑难,结合注释,解决问题。

  关键字词:

  亲:以……为亲,动词。

  归:女子出嫁。

  谋:奸诈之心。

  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

  乱:造反。

  贼:害人

  (3)小组共同疏通文意。

  5、学生自读课文,围绕学*目标提出疑问。

  ①什么是大同社会?什么是大道?

  ②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之处?

  ③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④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同桌讨论不懂的问题,无法解决的提交小组。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3、每个小组向老师提供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参考答案:

  1、大同即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2、安定和*幸福等

  3、人人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言之有理即可。

  四、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夺冠。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小组展示课文翻译,集体评议

  五、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畅所欲言:你渴望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在那样一个生活环境中你会怎么做?

  课堂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本课知识体系

  1.字词

  亲 矜 分 归 谋 外户 乱 贼

  2.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布置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掌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考虑: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宁和*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论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10篇)(扩展6)

——西安之行作文(精选10篇)

  说起西安,那里的名胜古迹举世闻名。其中,最闻名遐迩的就是兵马俑了。这个寒假,我就感受了一回。

  西安的名胜古迹很多。首先,我们就来到了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境内,从西安市里乘车大约1个小时就到了。

  我们先去了秦俑博物馆,那里摆放了好多从俑坑中挖掘出的随葬品。有将军俑、武官俑、御手俑等,还有两辆彩绘铜车马。这两辆铜马车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铜铸马车,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在公元前200多年,中国人就使用了青铜冶炼术,比国外早了20xx多年。可见中国劳动人民是很有智慧的。怎能不让我们为之自豪?

  接着,我们就到了兵马俑一号坑。“哇!这就是兵马俑!好壮观啊!”这是我进到一号坑里的一声赞叹。在面积最大的一号坑里共有6000多件有用陶土做的武士俑和车马俑。俑坑的东面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武士俑,他们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面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面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这些兵马俑都是按实战军阵排列的。在二号坑里,出土陶俑约1000多件,兵马*500多匹。它的东边是一个由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南边的方阵是由驷马战车组成的;中部是由战车和徒手兵俑组成的方阵;北边是战车、鞍马和骑兵俑组成的骑兵阵。整个二号坑就像一支整装待发的特种部队。三号坑位于一号、二号坑的后部,那里仅有4马1车和60多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3。7米的斜坡门道,门道当初是用来向俑坑内运东西的。门道对面是一个车马房,车马房两侧有南厢房和北厢房。三号坑就像一个指挥机关。这三个坑俑组成一个庞大的军事营垒,面朝东,背对着秦始皇陵,好似守卫秦始皇陵园的'部队。在这些兵马俑中,每个都是千人千面,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它们的样子与真人真马一样,都是以1:1样子做的。我的心里真是暗暗佩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早在1987年12月,教科文组织就已经把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后来,我们还去了“乾陵”、“大雁塔”。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周围三峰耸立,从远处看宛如武则天仰卧大地,因此有“睡美人”之称。乾陵最有名的还是“无字碑”。“无字碑”高63米,重99吨,碑上面是没有字的。据说,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功德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没有刻字。此外,还有司马道翁仲、六十一宾王像等。大雁塔坐落在大慈恩寺内,大慈恩寺原为无漏寺,是唐高宗李治为纪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修建的,取名“慈恩寺”。唐代诗人岑参曾在《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中赞扬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我们中华民族真不愧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为我是中华民族的儿女而感到骄傲、自豪!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六一儿童节,因为这次的儿童节爸爸妈妈带我到古城西安旅游观光。我们第一天去了西安古城墙、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第二天爬了五岳之一的华山;第三天参观了世界奇迹兵马俑。

  第一天我最喜欢的是在西安的古城墙上和爸爸一起骑双人自行车,我们还和妈妈比赛,我们沿着城墙骑了一大圈,大约用了两个多小时。边骑车爸爸边给我讲关于城墙的.知识,我认识了什么是女儿墙、墙垛,还知道了西安是十四朝古都,是历史上建都最多的城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安的城墙真的很雄伟,有机会你们也可以去看看。

  第二天来到奇险的华山,一大早我们做了约四十分钟的缆车才上到了华山的最高峰西峰。我看到长空栈道、鹞子翻身,都想去体验一下,可是由于我的年纪太小,还要再长大一些才能去探险。后来我和爸爸一起爬了云梯,云梯也是直上直下的,几乎有90度,我挑战了自己。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以险峻著名,下山时虽然山路又窄又陡峭,可是人们都很友好,相互礼让,我们经过*12个小时的游览,终于安全的到了山下。

  最后一天我们去参观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大大小小的兵马俑有八千多个,个个表情不同、发型不同、姿势也不同。它们本来在刚刚出土的时候是有颜色的,但是由于出土后遇到空气氧化,颜色很快就退掉了。大多数兵马俑出土时都是有损坏的,我们看到的都是后来粘拼好的,最完整的一个兵马俑就是跪射俑。

  这个儿童节我过得很开心,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还品尝到了许多西安美味小吃,有机会你们一定也要去呦!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这句诗描写的是哪里呢?当然是西安了!一提起西安,不少人都会它产生迷恋,因为它实在是太美了。著名的名胜古迹和美丽的风景使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西安最著名的就要数兵马俑了。你看,它们有的威武地骑在马上。有的不可一世地坐在车上,还有的挥舞着大刀和弓箭,似乎在战斗。它们面容也各不相同,有的皱着眉头,似乎在思考。有的表情严肃,似乎在指挥,也有毫不畏惧地挣大眼睛,似乎在说:“冲啊!向敌人进军!”它们各式各样,站着,坐着,骑在马上,笑容满面,面目狰狞,表情坚定的样样俱全,虽说各不相同,但都十分逼真,似乎下一秒就会变成了一个个有生命的小人儿呢!

  西安市的风景胜地也毫不逊色。方方正正的西安钟楼金碧辉煌;诗情画意的华清池清澈见底;路段危险的华山高耸入云,但最让人回味无穷的,就是“美食”辈出的**街了。热乎乎的羊肉泡馍,松软绵润的`金线油塔,鲜嫩爽口的粉汤羊血,总有一种会让你念念不忘。

  西安!不仅有神秘的兵马俑,美食千万的**街,还有各种美丽的风景,真是应有尽有,让人记忆深刻。西安,美丽的西安,我爱你。

  今年带着我去西安游玩。

  第一站我们先来到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听导游说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一共三个土坑,其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大约有六千多个。排在最前面的是赶死队,也叫轻兵,排在最后面的才是真正的军队,叫重兵,只要秦始皇一下命令就可以马上冲上去奋勇杀敌。最矮的士兵身高是1。75米,最高的士兵是1。92米,*均身高1。8米,仔细看看每个兵马俑都是单眼皮的,导游说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秦始皇自己就是单眼皮;还有一个原因他认为单眼皮的人很诚实,可靠,他喜欢信任单眼皮的人。如果他发现自己亲信部队里有双眼皮的就赶出去,有的甚至还会被杀头的呢。

  参观完了秦兵马俑,我们接着来到了第二站华清池。华清池又名华清宫,周、秦、汉、隋、唐这五个朝代的帝王都在华清池里建过很多宫苑。主要的景点有:飞霜殿、九龙湖、长生殿、芙蓉湖等几十处著名山水园林建筑。著名的”西安事变“就在环园的五间厅发生,当时张学良将军实在没办法就把蒋介石困在半山腰的一个亭子里,刚**西安时***还取名”捉蒋亭”。听导游讲这里最出名的是唐朝李隆基皇帝建的“杨妃池”、“汤”、“莲花汤”等;这里还有唐朝皇家艺术学院“梨园”。华清池不仅山水风光旖旎秀美,还有山地温泉,常年温度43度,真是个风水宝地啊!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钟楼。钟楼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公元1384年建的,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干线交汇处,高36米,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只要你敲动悬挂在楼上的巨钟,就会“咚咚咚咚”地响起来,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在联欢晚会零点报时听到的钟声就是在西安钟楼上录制下来的。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大雁塔,大雁塔是公元652年为唐僧建造的。导游说唐僧当年从西安出发到印度去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当朝皇帝就给他建了这座古塔,用于珍藏唐僧取回的经书。大雁塔高64。5米,共七层,结构坚固,外观庄严,朴实,雄伟。由唐至今还保存完好无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迹,现在已经成为西安驰名中外的独特标志了。

  讲完了西安的著名景点,我该说说陕西的美食了。们给你们猜一个谜语,打一字:一点飞上天,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也长,我也长,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子旁,弯个钩钩挂麻糖,坐上车车逛咸阳。这个字念Biang,新华字典里没有,只有陕西的老字典里才有这个字。BiangBiang面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当地人也叫此面为裤带面,这个面像裤带一样宽。还有BiangBiang饼也是西安特色美食,陕西老孙家的牛肉泡馍也特别有名。陕西还有八大怪,有三大怪和美食有关,分别是:面条像裤带,辣子一道菜,锅盔像锅盖,还有五大怪分别是:房子半边盖,唱戏吼起来,手帕头上戴,不坐蹲起来,姑娘不对外。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三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第四天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西安回杭州了,爸爸还写了一首诗呢:《聚会》“少时同窗他乡遇,廿年相约古都行;秦俑唐池明城楼,**街上泡馍香”。

  在一个夏日炎炎的暑假,我、姐姐和奶奶一起去了陕西西安。人们说:去北京看墙头,去上海看人头,去桂林看山头,去西安看坟头。这次西安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记得那美丽的华清宫,那直插云霄的大雁塔,美如锦绣的骊山,还有那宏伟壮观的秦始皇陵。

  在秦始皇陵的一号坑中,站满了秦兵马俑,他们每一个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看,他们连头发都十分逼真,刻得十分精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在每个兵马俑身上都有一个小牌子,牌子上写着是谁制作的,只要不合格,这个人就会被处死,可想而知这样宏伟的兵马俑是多少人丧了命才修筑出来的。听导游姐姐介绍:这些兵马俑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掩埋了20多个世纪,出土后,仍然保持了色泽纯、密度大、硬度高特点,以手敲击,金声玉韵。当代的制陶工艺大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今仅能仿造一些简单的陶人。他们想要复制陶马,反复试验竟无一成功。秦代这种杰出的泥塑工艺和制陶工艺,使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它的技术、配方失传,成了谜。

  看,这是一辆马车。你只要一看这辆马车,就会觉得十分不好看,为什么呢?因为这辆纯银的马车挖出来的时候是碎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技术人员夜以继日拼回来的。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的做工精湛,人和马的姿态比例恰当,活灵活现。看车夫手中细细的的链条,细毫没有断开的痕迹。导游姐姐说制作链条所用的铜丝直径只有半毫米。我想:那辆马车被埋在地下这么多年,链子居然没有断,可见当时的技术高超了。

  看,那是一把剑。在工作人员将它发掘出来时,发现这把剑被一个不知名的剑鞘包裹住了,以至于它处在真空之中,完好无损的从当时保存到了现在。直至今天,人们都没有弄明白,这是什么,为什么能使这把剑处在真空之中?从这一点出发,就说明了秦朝时期的一些技术,已经超过了现在。可是,即使是那时候有了技术也应该会传下来,为什么我们现在都不知道呢?还记得那位导游姐姐说了这样一句话,用它来描述秦始皇的自私:我的,我的,都是我的。

  走进仿制的地宫,一股凉风就向我吹来,这阵风吹得我起了鸡皮疙瘩,一想起我脚下踩的每一片土地,都是踩在死人之上的,就令我害怕。地宫的上面是用珍珠和玛瑙镶成的日月星辰,这片星空下面对应的就是秦始皇的陵墓,陵墓被水银包围着,其中有两条水银直穿秦始皇的陵墓,而这两条水银代表着长江和黄河。地宫四周陵墓被其他六国君主包围着,这些国君标志着秦始皇一生灭掉的这六个国家。根据史实记载在秦始皇陵墓里面有三扇门,而这三扇门是从不同方向关闭的,只要关闭上就无法打开,这是怎样修筑出来的呢?

  看完了这些,我不由得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了深深的钦佩之情。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争取解开这些谜团。

  古都西安位于陕西观中*原中部,简称“陕”和“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西安是座网红城市,游客们一来西安,眼前就会呈现出藏青色的古老城墙,它坚实威严,将西安城围在城中,显示出了古都的神秘色彩,坚固的城墙与宽广的护城河交相辉映,真是“一夫当先,万夫莫开”。当年日本人几次都想占西安,都被挡在城外。

  兵马俑气势雄伟,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俑士们的神态各异,二千多年前古老的中国人便能造出这么辉煌的陶艺,不得不让人惊叹古人的聪明才智。

  夜晚的西安才真正有盛世长安的风采,古城墙,钟鼓楼,大唐不夜城,大雁塔都在夜晚散发出千年的'光彩。

  西安的美食更使人留恋忘返,常言道:“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凉皮真遗憾”。肉夹馍美名其曰:有肥有瘦,有“馍”有样。听听还有呢,馍香汤清味道鲜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光听着就让人口水直流,我最爱吃的便是那白白的米皮如玉琢,绿绿的芹菜似翡翠,红红的辣油香气浓,吃一口,聊咋咧!

  我爱我们富饶的西安,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美丽的西安必将会变得更加美丽,西安也热情欢迎全世界的游客来游玩。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去西安旅游了六天。西安——位于我国西北部,是陕西省的省会。是我们著名的文明古都呢!在这六天中,我们去游览了许多地方,比如说兵马俑,华山,华清池,钟楼,古城墙,西安小吃街等等。我感觉我的眼睛都来不及看了,这其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兵马俑和华山。

  先来说说兵马俑,它可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太雄伟壮观了,在那里我还看到了古代的青铜马车,青铜马车上还有一把可以根据太阳所在方向而转动的阳伞,这样做马车的人就不会被晒黑了,太神奇了!我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就发明出来这么科学的东西出来,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还有华山,它可是五岳中最险峻的`。台阶很窄,我只好小心翼翼的拉着台阶边上的铁链子往上爬,但是铁链子很烫,因为被太阳晒的,在此特别提醒下大家,如果是在夏天去的话,要带着手套去拉铁链子就不拍烫了。我好不容易爬上了西峰上的玉女峰,真的很高,很高哎!哇噢,风景好漂亮啊!高高的山峰,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

  这次旅游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期待下一次假期快快到来,我好再出去旅游。

  今年暑假我去西安游玩。我了解了秦始皇和杨贵妃等古代名人。

  游玩的第一天就是了解秦始皇。首先导游带我们去参观兵马俑,我看到的兵马俑个个都有不同的名称,个个都有不同的样子,个个栩栩如生。后来我们又进了秦陵地宫,地宫真是太可怕了:一片漆黑,顶上布满星星,灯笼不同地窜动……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不时心跳加速。

  西安之行,我还知道了许多历史知识,让我更加佩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我为祖国的历史感到骄傲!

  西安市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我被她深深地吸引,终于在七月的某一天,我踏上了去西安的旅程。

  第一站,我来到了闻名八方的.兵马俑,兵马俑位于距西安37公里的临潼区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刚踏入景区,远远就看见一尊高大的秦始皇雕像矗立在门口,一进门,一个巨大的花园映入眼帘,以至于有交通车往返于大门和兵马俑之间,在这里,我看到了“铜车马”、“铜箭”等大量文物,到了一号坑,天哪!一个巨大的军阵浮现在眼前,一对对兵马俑犹如一个个活人,手握兵器,目视前方,虎视眈眈,战马嘶鸣,整齐地等待游客的检阅!他们每个都栩栩如生,姿态各异,铠甲鲜亮,每个人都有一张独一无二的面孔,有“千人千面”之称,可见当时工匠手艺是多么地精细。在我眼中,它们仿佛只是睡着了,游客讲话的声音大一点,都会把它们吵醒,为保卫秦始皇,随时投入战斗。

  当时这些陶俑出土时是有颜色的,但由于科技部发达,导致颜色氧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文物保护者有开始了一号坑未发掘的地方进行挖掘,希望有更多的陶俑,在现代科技的保护下与世人见面,让游客见到更完整的陶俑。

  我还游览了许多景点,比如:骊山、古城墙、兵谏亭、华清池、大雁塔等等。西安的历史遗迹还很多很多,来不及一一游览,留下许多遗憾,我在心里暗暗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

  西安在中国的西北部,是陕西省的省会。这里历史悠久,特产丰富,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你到了西安,肯定会去兵马俑,兵马俑它在西安临潼,是西安的名胜古迹。它里面有很多的`石头人,头上戴着头盔,身上穿着盔甲,可酷了。它是秦始皇建造的,是因为他想死后,也有那么多的将士陪伴着。通过这些兵马俑,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的历史文化。西安有名的地方还有小雁塔、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明城墙、钟楼和鼓楼。

  西安的小吃也很丰富。凉皮中有很多种类,有热米皮、米皮、面皮、凉皮和擀面皮。夏天的时候,人们长长要一瓶可口的冰峰,一个肉夹馍和一碗凉皮,这三种小吃,被人们叫做三秦套餐。西安的小吃还有很多,比如柿子饼、贾三包子、羊肉泡馍、绿豆糕……这些东西是不是让你垂涎三尺?

  西安的水果也很文明,春天有草莓和樱桃,让人赞不绝口的草莓和樱桃;夏天有像紫宝石一样的葡萄;秋天的水果就更多了,有苹果、有猕猴桃、有石榴……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流口水了呢?

  古都西安,是我生活的城市,随着祖国的发展,西安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强。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10篇)(扩展7)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优选【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体感知:

  1. 提供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的人。一天,他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有感于鲁国的现状发出了感叹:“唉,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是我对它们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这番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描绘。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领全文。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5.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思考讨论:

  1.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作业设计: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思考讨论: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2.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思考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

  六、课外延伸:

  比较──拓展课文。

  1.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2. 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自学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与提问、解答能力,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法选择:

  先学后导,用讨论、辨析、问答等方法来解决课文内容。

  六、学法引导:

  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相结合

  七、课堂组织形式: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归结,以四大组进行质疑比赛,以调动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情况(由小组长负责)

  二、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第二段,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学生对照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要求完成:

  1、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合作探究:

  1、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五、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根据预*情况提出不会或不易理解的问题(包括难懂的生字词、文言词语、语句、文章内容等),教师主要在于导(解决学生都不会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等)。

  六、学生再读并背诵。

  七、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

  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我的语文日记》里,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九、补充:

  文章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如洪秀全、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林觉民等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谈谈他们的故事如何?

  教材分析

  对《大道之行也》教参要求,背诵全文并理解孔子的大同思想。

  此文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在于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尽管他的理想在当时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前他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

  学*本课,可尝试比较***社会的终极目标,并让学生有所感受两者的异同点;

  学*本课可结合21课《桃花源记》体现的思想,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学情分析

  由于现在的90后学生对社会经验体验不足、再加上文中所述的理想社会和现在的生活差别太大,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困难。

  对字词的理解和识记应该问题不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10篇)(扩展8)

——大道之行读后感范文五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道路问题、方向问题日渐成为一团笼罩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头的疑云,挥之不去、驱散不尽,而且这种疑惑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越发浓重,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大厦就在这种不断加深的疑惑中日益风化破损,濒临倒塌。如何力挽狂澜于既倒,如何让“三个自信”在人民的脑海里扎根?除了党的理论工作者在试图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注解当前中国的发展道路外,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着这个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而且,相较于纯粹官方背景的口径化解读,这种思考往往更务实,更具建设性。由五位青年学者共同完成的《大道之行》无疑就具有这种特质。

  本书在分析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得失的基础上,诚挚指出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形态下如何改善党的建设如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正如该书作者们坦承的那样,“作为***员,我们不屑于隐瞒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作为学者,我们不惮于尖锐的批判与颠覆性创新。像开垦过的大地裸露自己灵魂一般,我们捧出我们的心灵”,本书的立场观点与他们的良知同样掷地有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为我们如何通向那个我们一直都说不清道不明的“圣地”——社会主义——设计了明确的方案,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将一个“空中楼阁”的抽象概念描绘成了一幅生动的施工蓝图,这可以说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的信仰终于从不可望不可及的远处,翩翩走来了。

  本“方案”从文明、政治、社会、基层、经济五个领域分析得失,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的方法和路径,这些植根于中国发展现状基础上的思索无疑是客观、理性和深刻的。其逻辑起点,是必须对当前已呈脱缰之势的“资本逻辑”进行制约,给它戴上“笼头”,防止其“获得支配其他领域的最高优先性”。资本这个“必要的恶”,放出制度的牢笼后,“已经渗入中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等到它“对政治权力的驯化和对于人民民主的阉X割”时,社会主义的“南辕”就可能行进在它所希望的“北辙”上了。只有将“资本逻辑”纳入到“政治逻辑”的统摄之下,同时不断加强政治主体性、国家自主性、人民主体性和资本社会化建设,天下为公的“大道之行”将在我们坚实的脚步中昂首向前。

  政治主体性。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建设,使***始终保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政治觉悟的政治主体,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始终不能遗忘、偏离、背弃革命的理想与信念,“确保资本的逐利性不会冲击、动摇、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与共识”。要在重建“自我经典体系”的基础上,以“类宗教”组织为目标,通过“实修”来动员广大党员践行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国家自主性。由于政治的主体性,决定***有着不被资本轻易“俘获”的自主性,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为人民服务”。然而官员个体与市场主体间的利益纠缠,“可能扭曲政策的方向”,从而给国家的自主性带来隐性的侵害,同时损害执政党自身的先进性、代表性、纯洁性。官员个体的变异,特别是普遍存在的“一家两制”问题是植入国家自主性肌体上的一只“特洛伊木马”。要通过建立“看得见”的授权机制和问责机制,在干部选拔和考核中嵌入更多更有效的民主“防火墙”,防止“木马”作乱的可能。

  人民主体性。社会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一个崇尚集体生活的天然的“人民社会”。然而,作为持续30年的大变局的结果之一,基层从“团结”走向“松散”,基层的去组织化、自治不足、民主失序、群众失语等等乱象,让“人民”这个整体逐渐“原子化”。要重新粘合这个分散、分裂的社会,必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再组织,必须通过落实基层的实质民主,通过鼓励和引导人民“以志愿和非赢利方式组织起来”,将业已分化的群体重新整合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伦理共同体和文明共同体”。

  资本社会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资料公有”的设想,是对我们的现实道路构成质疑的主要因素。文字游戏式的理论创新,往往缺乏说服力,更没有在人民群众中达成必要的共识。然而,“资本社会化”理论的祭出,终于让人们看到了“从根本上打破资本的私人垄断,打破资本对知识的雇佣,打破资本对劳动的雇佣”的希望,看到了“资本服务于人民”的希望,看到了“劳动者主体性**”的希望。到那时,“通过社会制度的有效安排”,“即使不出卖劳动,也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存”,“许多人真正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业”……

  虽然,这并不是我们原来所渴望的那种理想化的社会,但是,无疑这不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臆想,而是可望又可及的存在。其实,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所追求的本不应该是生活上的无止境的享受与物质资料的无节制的索取,而应当是基本生活条件满足基础上的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与提升。这使我想起了梭罗的《瓦尔登湖》,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的极简生活,通常被看作是一次超验主义的`实验,他以满足极低生活标准的劳动换取充足的自由时间“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当时康科德人眼中的游手好闲,在今天看来难道不是对自己“主体**”的一次勇敢尝试吗?

  《大道之行也》它是选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大道之行也》可谓是当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也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读完本文理解了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文中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的思想感情。

  《大道之行也》的中心观点是:

  作者通过对自己理想社会的描写介绍,表达出希望建立一个和*,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的政治理想。

  文章可分层理解:

  第一层:是(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是(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大道之行也》中的理想社会不也是现今***努力创建追求的最高理想社会吗。真是期待真的有那么一天,有这样的一个社会。

  咱们传统的圣人孔老夫子是个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总能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长叹生不逢时,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并竭力用实际行动去身体力行。可惜的是,我们的历史,从来没有向我们描绘孔老夫子非常富有人情味、非常钟情浪漫的理想的形象,而我们所关注的,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和激情的,恰恰是这个方面,而不是他老人家板着冷峻的面孔向我们说着之乎也者。

  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感悟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我们完全不必十分认真地以为孔老夫子心向往之的“大同”世界是历史的真实,勿宁把它看作是一种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的理想境界。我们也不必信以为真地以为孔子描述的夏商周小康社会真的就是那种模样,似可把它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体悟。

  但是,这当中展现了一种理想境界同现实存在的鲜明对比,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核心是为公和为私,天真淳朴和阴险奸诈的强烈反差。在这种对比和反差当中,孔老夫子还没有浪漫到完全不顾现实的地步:尽管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同”社会,但“小康”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札崩乐坏,却也有值得效法的楷模;社会虽然黑暗。毕竟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亮之处。

  实际上,社会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则。生不逢时固然可叹,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真实处境,人们只能在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环境中进行选择。再大而言之,从氏族部落的公有制向集权世袭的私有制的转变,既是一种必然,也是难以用好与坏的简单标准来评价的。

  人作为群居的社会动物,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恐怕最要紧的还是要有一种公*合理的规则来制约人们的言行。这是从整个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来说的。而从个人的角度说,风*则是重要的。人心是淳朴还是险恶,人伦关手是和睦还是疏远,人们为公还是为私,对个人的生存状态影响重大,不可不加关注。理想固然不可没有,但在现实面前,是不可奉行“驼鸟政策”的。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出自西汉戴圣辑录、编纂的《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里的句子,句子的意思是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

  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构想了美好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年人应有的作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时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这是大同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为实现这样的社会生活而奋斗着,奋斗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人民是社会主义生活的主人,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生活水*都逐步提高了。各种慈善机构相继成立了。如老年人协会,(还有养老院)、孤儿院、残联协会等等,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的思想逐步得到落实。这是令人高兴的事。因为它充分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出自西汉戴圣辑录、编纂的《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里的句子,句子的意思是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

  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构想了美好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年人应有的作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时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这是大同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为实现这样的社会生活而奋斗着,奋斗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人民是社会主义生活的主人,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生活水*都逐步提高了。各种慈善机构相继成立了。如老年人协会,(还有养老院)、孤儿院、残联协会等等,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的思想逐步得到落实。这是令人高兴的事。因为它充分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大道之行也读书笔记 ,就在社会主义公德正在得到认同和颂扬的同时,却正遭受一些人的亵渎。

  一次,我到县城去玩。在餐馆吃午饭时,碰到了这样的一件怪事:一个老奶奶从门外走来,老板说:“老奶奶又来了,真是小猪儿好卖,天天来呀”!接着是招呼老奶奶坐下,连忙给老奶奶打来饭菜,让老奶奶吃。因为老奶奶是壮族,老板用汉话告诉我们几个宾客,老奶奶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很有钱。分家后,老奶奶轮流着跟四个儿子住,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让老奶奶成了无人供养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在老大家住,还差四五天才满一个月,可老大就叫着让老二接走。这到没什么,最让老奶奶受不了的是,每次让老奶奶吃饭,汤汤渣渣就是一碗“咚”地,砸在老奶奶的面前,说:“来,吃饭!”。老大如此,老二老三老四也是这样。

  老奶奶边吃饭边用壮族话对老板表示感谢,说没有老板了,她可能就活不成了。老板用汉话给我们说,他没有母亲,老奶奶就是他的母亲,他要做老奶奶的儿子。我听了老奶奶的遭遇,停了老板的话,心里有一股激流在涌动,眼睛湿润了。临走时,那个老板又说:“只要老奶奶一要钱,他就给,每次都是五元”。我在想,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不供养自己的老人,而别人却要供养呢?怪哉!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得到体现?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10篇)(扩展9)

——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5篇)

  学*目标:

  知识:

  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

  2.领会本文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

  联系生活,理解大同社会的意义

  学*重点:

  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探究讨论,适度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点燃激情

  欣赏美好生活的画面,结合《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美好的生活人人向往,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走进古人的理想境界,学*《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1、出示目标:

  知识:

  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

  2.领会本文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

  联系生活,理解大同社会的意义

  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及停顿。

  3、指导朗读,熟悉内容

  (出示朗读提示)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

  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同桌交流疑难,结合注释,解决问题。

  关键字词:

  亲:以……为亲,动词。

  归:女子出嫁。

  谋:奸诈之心。

  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

  乱:造反。

  贼:害人

  (3)小组共同疏通文意。

  5、学生自读课文,围绕学*目标提出疑问。

  ①什么是大同社会?什么是大道?

  ②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之处?

  ③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④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同桌讨论不懂的问题,无法解决的提交小组。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3、每个小组向老师提供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参考答案:

  1、大同即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2、安定和*幸福等

  3、人人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言之有理即可。

  四、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夺冠。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小组展示课文翻译,集体评议

  五、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畅所欲言:你渴望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在那样一个生活环境中你会怎么做?

  课堂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本课知识体系

  1.字词

  亲 矜 分 归 谋 外户 乱 贼

  2.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读得快。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保证学生多读,能够当堂成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