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教案实用十篇

首页 / 教案 / |

  反比例函数教案 1

  一、情景导入

  在一个*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所提供的两组数据描绘出相应的反比例函数图象.

  x-6-3-2-11236

  y-1-2-3-66321

  x-6-3-2-11236

  y1266-6-3-2-1

  观察这两个图象,试着求出它们的解析式,看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类型一】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字母的取值范围

  在反比例函数y=1-kx的图象的每一条曲线上,y都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值可以是()

  A.-1B.0C.1D.2

  解析:反比例函数y=1-kx的图象的每一条曲线上,y都随x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知,该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所以该函数的比例系数1-k<0,解得k>1.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

  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位置和函数的增减性,都是由比例系数k的符号决定的;反过来,由双曲线所在位置和函数的增减性,也可以推断出k的符号.

  【类型二】比较函数值的大小

  在反比例函数y=-1x的图象上有三点(x1,y1),(x2,y2),(x3,y3),若x1>x2>0>x3,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y3>y1>y2B.y3>y2>y1

  C.y1>y2>y3D.y1>y3>y2

  解析:本题方法较多,一是根据x1,x2,x3的大小即可比较;二是画出草图,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比较;三是利用特殊值法.

  (方法一)比较法:由题意,得y1=-1x1,y2=-1x2,y3=-1x3,因为x1>x2>0>x3,所以y3>y1>y2.

  (方法二)图象法: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y=-1x的草图,描出符合条件的三个点,观察图象直接得到y3>y1>y2.

  (方法三)特殊值法:设x1=2,x2=1,x3=-1,则y1=-12,y2=-1,y3=1,所以y3>y1>y2.故选A.方法总结:此题的三种解法中,图象法形象直观,具有一般性;特殊值法最简单,这种方法对于解答许多选择题都很有效,要注意学会使用.

  探究点二:反比例函数图象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

  如图,四边形OABC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经过点B(x0,y0),则k的值为.

  解析:∵四边形OABC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它的面积为1,且BA⊥y轴.又∵点B(x0,y0)是反比例函数y=kx图象上的一点,则有S正方形OABC=|x0y0|=|k|,即1=|k|.∴k=±1.又∵点B在第二象限,∴k=-1.

  方法总结:利用正方形或矩形或三角形的面积确定|k|的值之后,要注意根据函数图象所在位置或函数的增减性确定k的符号.

  三、板书设计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性质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反比例函数图象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全面观察和比较,发现函数自身的规律,概括反比例函数的有关性质,进行语言表述,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在相互交流中发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增强他们对数学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反思】

  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运用多媒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体会: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

  反比例函数教案 2

  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xxx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教学程序:

  一、新授:

  1、实例1:(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s (s0),P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要多少?

  答:至少0.lm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xxx象。

  (5)、请利用xxx象(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xxx5-8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I=60k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R() 3 4 5 6 7 8 9 10

  I(A)

  3、如xxx5-9,正比例函数y=k1x的xxx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的xxx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23)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随堂练*:

  P145~146 1、2、3、4、5

  作业:P146*题5.4 1、2

  反比例函数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用函数观点解实际问题,一要搞清题目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看看各变量间应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式(包括已学过的基本公式),这一步很重要;二是要分清自变量和函数,以便写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并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三要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图象和性质,特别是图象,要做到数形结合,这样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领会这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57页的例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材第58页的例2是一道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题的实际背景较例1稍复杂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函数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补充例题一是为了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二是为了提高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反比例函数教案 4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物理杠杆知识、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物理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掌握从物理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 属:在物理学中,有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这也称为跨学科应用。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安培)和电阻R(欧姆)成反比例,当电阻R=5欧姆时,电流I=2安培。

  (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电流I=0.5时,求电阻R的值。

  设计意图: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高各学科相互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

  师生行为:

  可由学生独立思考,领会反比例函数在物理学中的综合应用。

  教师应给“学困生”一点物理学知识的引导。

  师: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看变量I与R之间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可设出其表达式,再由已知条件(I与R的一对对应值)得到字母系数k的值。

  生:(1)解:设I=kR ∵R=5,I=2,于是

  2=k5 ,所以k=10,I=10R 。

  (2) 当I=0.5时,R=10I=100.5 =20(欧姆)。

  师:很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这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名言?这里蕴涵着什么 样的原理呢?

  生: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师:是的。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 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则杠杆*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例子。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小伟欲用撬棍橇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牛顿和0.5米。

  (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米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设计意图:

  物理学中的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因此,在这儿又一次借助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即跨学科综合应用。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根据“杠杆定律”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揭示“杠杆乎衡”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

  反比例函数教案 5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经历观察、归纳、交流的过程,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及其图像形状。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

  3、情感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反比例函数刻画现实生活问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主要性质及其图像形状。

  【教学难点】

  1、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准确掌握并能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教学过程】

  活动1、汇海拾贝

  让学生回忆我们所学过得一次函数y=kx+b(k≠0),说出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对照图象回忆一次函数的性质。

  活动2、学海历练

  让学生仿照画一次函数的方法画反比例函数y=2/x和y=—2/x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特点

  活动3、成果展示

  将各组的成果展示在大家的面前,并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

  活动4、行家看台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

  3.双曲线会越来越靠*坐标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活动5、星级挑战

  活动6、终极挑战

  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k2—5k—10)/x的图像上,若点a的坐标是(—2,—2)则k的值为?

  反比例函数教案 6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记作5.1A)

  第二张:(记作5.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前面学过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其中k为不为零的常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两种类型的表达式.如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1200km,某人开车要从A地到B地,汽车的速度v(km/h)和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为vt=1200,则t= 中t和v之间的关系式肯定不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究竟是什么关系式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揭开的奥秘.

  Ⅱ.新课讲解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反比例函数,它是函数中的一种,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什么叫函数?

  1.复*函数的定义

  [师]大家还记得函数的定义吗?

  [生]记得.

  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若给定其中一个变量x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

  [师]大家能举出实例吗?

  [生]可以.

  例如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铅笔数n(个)的关系是y=0.4n.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y与底角的度数x的关系为y=180-2x,y是x的一次函数.

  [师]很好,我们复*了函数的定义以及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以后,再来看下面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若是函数关系,那么是否为正比例或一次函数关系式.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并能类推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

  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20406080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请大家交流后回答.

  [生](1)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

  由IR=220,得I= .

  (2)利用上面的关系式可知,从左到右依次填11,5.5,3.67,2.75,2.2.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电阻R越来越大时,电流I越来越小;当R越来越小时,I越来越大.

  (3)变量I是R的函数.

  由IR=220得I= .当给定一个R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值,因此I是R的函数.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精彩,下面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

  舞台灯光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的?请大家互相交流后回答.

  [生]根据I= ,当R变大时,I变小,灯光较暗;当R变小时,I变大,灯光较亮.所以通过改变电阻R的大小来控制电流I的变化,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

  投影片:(5.1A)

  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t(h)与行驶的*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

  [师]经过刚才的例题讲解,大家可以独立完成此题.如有困难再进行交流.

  [生]由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可知1262=vt,则有t= .当给定一个v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t值,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t是v的函数.

  [师]从上面的两个例题得出关系式

  I= 和t= .

  它们是函数吗?它们是正比例函数吗?是一次函数吗?

  [生]因为给定一个R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的值,所以I是R的函数;同理可知t是v的函数.但是从表达式来看,它们既不是正比例函数,也不是一次函数.

  [师]我们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为y=kx(k≠0),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kx+b(k,b为常数且k≠0).大家能否根据两个例题归纳出这一类函数的表达式呢?

  [生]可以.由I= 与t= 可知关系式为y= (k为常数且k≠0).

  [师]很好.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从y= 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不能为零.

  3.做一做

  投影片(5.1B)

  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 cm和y 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3.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x-2-1

  13

  y

  2-1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生]由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可得xy=20.则有y= .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因为给定一个x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的值,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可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

  [生]根据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等于总耕地面积除以总人数得m= .给定一个n的值,就相应地确定了一个m的值,因此m是n的函数,又m= 符合反比例函数的形式,所以是反比例函数.

  [师]在做第3题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如何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在y=kx中,要确定关系式的关键是求得非零常数k的值,因此需要一个条件即可;在一次函数y=kx+b中,要确定关系式实际上是要求得b和k的值,有两个待定系数因此需要两个条件.同理,在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时,实际上是要确定k的值.因此只需要一个条件即可,也就是要有一组x与y的值确定k的值.所以要从表格中进行观察.由x=-1,y=2确定k的值.然后再根据求出的表达式分别计算x或y的值.

  [生]设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

  (1)当x=-1时,y=2;

  ∴k=-2.

  ∴表达式为y=- .

  (2)当x=-2时,y=1.

  当x=- 时,y=4;

  当x= 时,y=-4;

  当x=1时,y=-2.

  当x=3时,y=- ;

  当y= 时,x=-3;

  当y=-1时,x=2.

  因此表格中从左到右应填

  -3,1,4,-4,-2,2,- .

  Ⅲ.课堂练*

  随堂练*(P131)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并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k为常数,k≠0),自变量x不能为零.还能根据定义和表达式判断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是什么函数.

  Ⅴ.课后作业

  *题5.1

  Ⅵ.活动与探究

  已知y-1与 成反比例,且当x=1时,y=4,求y与x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是哪类函数?

  分析:由y与x成反比例可知y= ,得y-1与 成反比例的关系式为y-1= =k(x+2),由x=1、y=4确定k的值.从而求出表达式.

  解:由题意可知y-1= =k(x+2).

  当x=1时,y=4.

  所以3k=4-1,

  k=1.

  即表达式为y-1=x+2,

  y=x+3.

  由上可知y是x的一次函数.

  板书设计

  反比例函数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熏消毒法进行消毒, 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g)与时间x(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与x成反比例(如图所示),现测得药物8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为6g,请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药物燃烧时,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 ________,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药物燃烧后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经过______分钟后,学生才能回到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g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in时,才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

  二、新授:

  例1、小明将一篇240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录入电脑,打印成文。

  (1)如果小明以每分种120字的速度录入,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录入任务?

  (2)录入文字的速度v(字/in)与完成录入的时间t(in)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3)小明希望能在3h内完成录入任务,那么他每分钟至少应录入多少个字?

  例2某自来水公司计划新建一个容积为 的长方形蓄水池。

  (1)蓄水池的底部S 与其深度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设计为5,那么蓄水池的底面积应为多少*方米?

  (3)由于绿化以及辅助用地的需要,经过实地测量,蓄水池的长与宽最多只能设计为100和60,那么蓄水池的深度至少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三、课堂练*

  1、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 (g/3)是它的体积V( 3) 的反比例函数, 当V=103时,=1.43g/3. (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3时求氧气的密度.

  2、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nt;/&nt;度,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元至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当x=0.65时,=-0.8.

  (1)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为0.3元,则电价调至多少元时,本年度电力部门的收益将比上年度增加20%? [收益=(实际电价-成本价)×(用电量)]

  3、如图,矩形ABCD中,AB=6,AD=8,点P在BC边上移动(不与点B、C重合),设PA=x,点D到PA的距离DE=.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30.3——1、2、3

  反比例函数教案 8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 例函数的图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 的应用

  教学程序:

  一、新授:

  1、实例1:

  (1)用含S的代数式 表示P,P是 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s (s0),P 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 要多少?

  答:至少0.lm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 图象。

  (5)、请利用图象(2)和(3)作出直观 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蓄电池的电 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 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 , I=60k

  完成下表,并 回答问题,如果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R() 3 4 5 6 7 8 9 10

  I(A )

  如图5-9,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 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 ,23 )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 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随堂练*:

  P145~146 1、2、3、4、5

  作业:P146 *题5.4 1、2

  反比例函数教案 9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在小组合作学*过程中,掌握合作学*技能,体验合作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幼儿园接小朋友,看见幼儿园的老师正在给小朋友们分饼干,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分的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仔细观察,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表中的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吗?(说明理由)

  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师小明的妈妈要去银行换一些零钱,请你帮忙算一算,各换多少张:

  二、探索新知,寻求规律

  1、独立思考: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问题。

  要求: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详细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要虚心求助,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小组长要协调好本组的合作过程。

  3、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4、教师小结,明确概念,呈现课题。

  5、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增加记忆。

  三、理解应用,巩固新知。

  1、给车棚的地面铺上水泥砖,每块水泥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如下:

  每块水泥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

  2、下表中x和y两个量成反比例,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全班的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2)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3)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4)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5)、六(1)班学生的出*人数与缺*人数。

  4、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 例,成什么比例?

  (1)、订阅《小学生天地》的份数和总钱数。

  (2)、小新跳高的高度与他的身高。

  (3)、*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4)、正方行的边长与它的周长。

  (5)、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5、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2、这节课你与小组同学合作的怎么样?以后应该怎么做?

  反比例函数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熏消毒法进行消毒, 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g)与时间x(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与x成反比例(如图所示),现测得药物8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为6g,请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药物燃烧时,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 ________,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药物燃烧后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经过______分钟后,学生才能回到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g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in时,才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

  二、新授:

  例1、小明将一篇240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录入电脑,打印成文。

  (1)如果小明以每分种120字的速度录入,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录入任务?

  (2)录入文字的速度v(字/in)与完成录入的时间t(in)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3)小明希望能在3h内完成录入任务,那么他每分钟至少应录入多少个字?

  例2某自来水公司计划新建一个容积为 的长方形蓄水池。

  (1)蓄水池的底部S 与其深度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设计为5,那么蓄水池的底面积应为多少*方米?

  (3)由于绿化以及辅助用地的需要,经过实地测量,蓄水池的长与宽最多只能设计为100和60,那么蓄水池的深度至少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三、课堂练*

  1、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 (g/3)是它的体积V( 3) 的反比例函数, 当V=103时,=1.43g/3. (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3时求氧气的密度

  2、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nt;/&nt;度,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元至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当x=0.65时,=-0.8.

  (1)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为0.3元,则电价调至多少元时,本年度电力部门的收益将比上年度增加20%? [收益=(实际电价-成本价)×(用电量)]

  3、如图,矩形ABCD中,AB=6,AD=8,点P在BC边上移动(不与点B、C重合),设PA=x,点D到PA的距离DE=

  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反比例函数教案实用十篇扩展阅读


反比例函数教案实用十篇(扩展1)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3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2);(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2);(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因为x=2时,y=6,所以有解得k=12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回顾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模型.

  2.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一步体会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1.回顾、梳理本章的知识:

  如同已经学过的有关方程、函数的内容一样,本章内容分为3块:

  (1)从生活到数学:从问题到反比例函数,即建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数学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用数学解决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2.可以设计一组问题,重点归纳、整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一步感受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1)由形到数——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由图象的位置或图象的部分确定函数的特征;

  (2)由数到形――根据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或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图形的位置、趋势等;

  (3)形数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2例如:如图,点P是反比例函数y?上的一点,PD垂直x轴于点D,则△xPOD的面积为________

  3.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例如: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薰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mg)与时间x(m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y与x成反比例(如图).现测得药物8m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含药量为6mg。

  (1)写出药物燃烧前、后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m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方能进入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mg且持续时间不少于10min时,才能有效灭杀空气中的病菌,那么这次消毒是否有效?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兴趣。接下来主要讨论了反比例函数在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反比例函数教案实用十篇(扩展2)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菁选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回顾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模型.

  2.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一步体会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1.回顾、梳理本章的知识:

  如同已经学过的有关方程、函数的内容一样,本章内容分为3块:

  (1)从生活到数学:从问题到反比例函数,即建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数学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用数学解决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2.可以设计一组问题,重点归纳、整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一步感受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1)由形到数——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由图象的位置或图象的部分确定函数的特征;

  (2)由数到形――根据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或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图形的位置、趋势等;

  (3)形数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2例如:如图,点P是反比例函数y?上的一点,PD垂直x轴于点D,则△xPOD的面积为________

  3.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例如: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薰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mg)与时间x(m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y与x成反比例(如图).现测得药物8m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含药量为6mg。

  (1)写出药物燃烧前、后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m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方能进入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mg且持续时间不少于10min时,才能有效灭杀空气中的病菌,那么这次消毒是否有效?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xy =k(一定)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今天的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练*七6、7、8、9题。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巩固。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兴趣。接下来主要讨论了反比例函数在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问题: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3.培养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观察图象,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对数学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重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认识图象的特点.

  2)难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教学关键 教师画图中要规范,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学*的模板

  教学方法 激发诱导,探索交流,讲练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 教师画图,学生模仿

  教具 三角板,小黑板

  学法 学生动手,动眼,动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包含课前检测、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小结、形成性检测、反馈拓展、作业布置)

  内 容 设计意图

  一:课前检测:

  1.什么叫做反比例函数;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需要注意什么?

  (1)k为常数,k0

  (2)从y= 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不能为零.

  二: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问题1:对于一次函数 y = kx + b ( k 0 )的图象与性质,我们是如何研究的?

  y=kx+b y=kx

  K0 一、二、三 一、三

  b0 一、三、四

  K0 一、二、四 二、四

  b0 二、三、四

  问题2:对于反比例函数 y=k/x ( k是常数,k 0 ),我们能否象一次函数那样进行研究呢?

  可以

  问题3:画图象的步骤有哪些呢?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教学片断:

  师: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反比例函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反比例函数,下面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对反比例函数的了解。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属于反比例函数问题,例如,在匀速运动中当路程一定时,且路程不等于零,则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函数关系。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且k不等于0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曲线。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关于反比例函数,相信大家还会知道一些,今天我们先讨论到这里.现在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研究一次函数时研究完解析式后,研究的是函数图象,那么对于反比例函数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生: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了。

  师: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探讨一下反比例函数图象该怎么画?

  三:探求新知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提问:你能画出 的图象吗?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1) 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 -8 -4 -2 -1 -1/2 1/2 1 2 4 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议一议

  (1)你认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2)如果在列表时所选取的数值不同,那么图象的形状是否相同?

  (3)连接时能否连成折线?为什么必须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4)曲线的发展趋势如何?

  曲线无限接*坐标轴但不与坐标轴相交

  学生先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而后小组汇报

  做一做

  作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想一想

  观察 和 的图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弄清上述两个图象的异同点

  相同点:(1)图象分别都是由两支曲线组成(2)都不与坐标轴相交(3)都是轴对称图形(y=x、y=-x)和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0,0)即坐标原点)

  不同点:第一个图象位于一、三象限;第二个图象位于二、四象限

  四:归纳与概括

  反比例函数 y = 有下列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 =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2)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五:课堂练*

  (1)

  (2)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是________,过点( ,____),其图象分布在_ __象限;

  六:形成性检测

  (1)已知函数 的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若ab0,则函数 与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可能是下图中的 ( )

  (A) (B) (C) (D)

  (3)画 和 的图象

  七:反馈拓展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2/x与函数y=x-1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它们的交点坐标.

  八:作业布置

  (1) 作反比例函数y=2/x,y=4/x,y=6/x的图象

  (2) *题5.2.1

  (3)预*下一节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II

  复*上节主要内容

  (3分钟)

  (5分钟)

  运用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

  由于初中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经过入学选拔,所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上面提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面向各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问题可答,从而激发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积极性。

  数学教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会学*,利用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学会寻找研究的方向,会提出研究的课题,提高学*的能力。

  数学学*活动是学生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所以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及研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研究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使学生知道如何研究新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2分钟)

  引导学生正确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能归纳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

  在画第一个图象时,教师要在黑板上用三角板一步一步的示范,在重要地方再重点强调,直到整个图象的完成。只有以身示范,同学学*才有样可依,有了正确标准的样板,学生学*也变得容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与严密的做题步骤以及做题的规范性。

  注:(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 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在此学生若是回答图象是轴对称图象或者中心对称图象都要予以肯定,这些内容留给学生课下探讨,并鼓励提出问题的学生继续探索不要放弃。

  (3分钟)

  此时图象由学生仿照第一个在下边自己独立画出,并且监督学生,在有学生画的不对的地方及时指出,并使其改正后鼓励。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图象,使学生自己画的图象与黑板对比。

  (5分钟)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 学生初次作非线性函数的图象,在作图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连线必须是光滑的曲线

  (4分钟)

  培养学生归纳,语言表达能力

  此中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

  (2分钟)

  与新课较接*的简化检测可以再次回顾所学内容,以及内容重点。这类题多为口算或口答,题目简单不过所学内容可以全部体现。

  (5分钟)

  这类练*要求动笔计算或者画图,有一定难度,可以深化所学内容。

  (4分钟)

  此题既是对函数图象画法的复*又是对方程求解的深化。其中蕴含了数形结合思想。

  (1分钟)

  巩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步骤,预*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与检讨: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画图,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从直观感受到分析归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此节课是动手画图,限于器材以及教学设备,图象显示不能用几何画板和投影仪,不过一笔一笔的教学生一个范例,既可给学生思考也可有学*的空间。

  在由图象获取性质的时候有一些不足,以后教课时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较快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归纳出要得到的性质和结论。在这节课要多强调光滑曲线以及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画出 的图象

  (1)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 -8 -4 -2 -1 -1/2 1/2 1 2 4 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注:(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 三:练*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 =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

  (2)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 *题13.8 1-4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txk可知:形如y=(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2)xy=10(3)y=k—1x(4)y=—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k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巩固。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与性质的知识点,通过相应知识点的配套练*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本章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它的图象,并根据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增减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变式探究,正确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进一步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比例函数复*活动,激发学*兴趣,获得问题解决后的乐趣,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并正确运用。

  难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交流——总结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复*反比例函数,通过今天的复*课,希望大家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对反比例函数你了解那知识?

  课件展示:

  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与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有关的问题

  课件展示:

  忆一忆: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要求学生说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及其等价形式

  巩固练*:课件展示: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y= 5/x(2)y=x/4+2 (3)y= -5/3x(4)y=-7 x的-1次方(5)y=1/x+4

  2、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它们是什么函数?

  ⑴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均速度v之间的关系。

  ⑵质量为m(kg)的气体,其体积v(m3)与密度ρ(kg/m3)之间的关系。

  3、若y=为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

  4、若y=(m-1)为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 。

  (二)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

  2、图象性质见下表(课件展示):

  3、做一做(课件展示)

  (1)函数y=的图象在第______象限,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 。

  (2)双曲线y=经过点(-3,______)。

  (3)函数y=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内,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

  (4)若双曲线经过点(-3,2),则其解析式是______.

  (5)已知点A(-2,y1),B(-1,y2) C(4,y3)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则y1、y2与y3的大小关系(从大到小)为____________ 。

  (三)综合运用(课件展示)

  一次函数的图像y=ax+b与反比例函数y=交与M(2,m)、N(-1,-4)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像写出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三、随堂练*

  见课件

  四、小结

  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五、作业:

  配套练*22页21、22题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9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有关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煤气储存室等).

  2.学生准备:(1)复*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预*本节课的内容,尝试收集有关本节课的情境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复*: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反比例函数 y?k

  x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少;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讲授新课

  [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关键是充分运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并且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最后合作完成此活动.

  在此活动中,教师有重点关注:

  ①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

  ②能否利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中的现象;

  ③能否积极主动的阐述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知道圆柱的容积是底面积×深度,而现在容积一定为104m3,所以S·d=104.变形就可得到底面积S与其深度d的函数关系,即S=

  所以储存室的底面积S是其深度d的反比例函数.

  104 生:根据函数S= ,我们知道给出一个d的值就有唯一的S的值和它相d

  对应,反过来,知道S的一个值,也可求出d的值.

  题中告诉我们“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5定为500m2,即S=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实际就是求当S=500m2时,d=?m.根据S=104104 ,得500=,解得d=20. dd

  即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20米.

  生: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即d=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即当d=15m,S=?m2呢?

  104 根据S=,把d=15代入此式子,得 d

  S=104 ≈666.67. 15104. d

  当储存室的探为15m时,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666.67m2才能满足需要. 师:大家完成的很好.当我们把这个“煤气公司修建地下煤气储存室”的问题转化成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时,后面的问题就变成了已知函数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或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借助于方程,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

  1、(基础题)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cm2:

  (1)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

  求其长为多少?

  (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至多要多少?

  2、(中档题)如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窖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

  (1)漏斗口的面积S与漏斗的深d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进一步激励学生学*数学的欲望.

  师生行为:

  由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本上完成,教师可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学困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顺利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③学生能否注意到单位问题.

  生:解:(1)根据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可以设漏斗口的面积为Scm,,漏斗的深为dcm,则容积为1升=l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3000 所以,S·d=1000, S= . 3d

  (2)根据题意把S=100cm2代入S=30003000中,得 100= .d=30(cm). dd

  所以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c㎡,则漏斗的深为30cm.

  3、(综合题)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X103m2.

  (1)所需的瓷砖块数n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又怎样的函数关系?

  (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加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和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砖的面积都是80cm2,灰、白、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各多少块?

  四、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列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1)列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首先应分析清楚各变量之间应满足的分式,即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在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时,一定要在关系式后面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五、布置作业

  P54—55.第2题、第5题

  六、课时小结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并且是蕴含着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是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0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兴趣。接下来主要讨论了反比例函数在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1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2);(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xx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2);(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 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因为x=2时,y=6,所以有解得k=12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 ?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反比例函数教案实用十篇(扩展3)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实用5份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3.培养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观察图象,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对数学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重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认识图象的特点.

  2)难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教学关键 教师画图中要规范,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学*的模板

  教学方法 激发诱导,探索交流,讲练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 教师画图,学生模仿

  教具 三角板,小黑板

  学法 学生动手,动眼,动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包含课前检测、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小结、形成性检测、反馈拓展、作业布置)

  内 容 设计意图

  一、课前检测:

  1.什么叫做反比例函数;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需要注意什么?

  (1)k为常数,k0

  (2)从y= 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不能为零.

  二、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问题1:对于一次函数 y = kx + b ( k 0 )的图象与性质,我们是如何研究的?

  y=kx+b y=kx

  K0 一、二、三 一、三

  b0 一、三、四

  K0 一、二、四 二、四

  b0 二、三、四

  问题2:对于反比例函数 y=k/x ( k是常数,k 0 ),我们能否象一次函数那样进行研究呢?

  问题3:画图象的步骤有哪些呢?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教学片断:

  师: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反比例函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反比例函数,下面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对反比例函数的了解。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属于反比例函数问题,例如,在匀速运动中当路程一定时,且路程不等于零,则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函数关系。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且k不等于0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曲线。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关于反比例函数,相信大家还会知道一些,今天我们先讨论到这里.现在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研究一次函数时研究完解析式后,研究的是函数图象,那么对于反比例函数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生: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了。

  师: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探讨一下反比例函数图象该怎么画?

  三、探求新知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提问:你能画出 的图象吗?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1) 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 -8 -4 -2 -1 -1/2 1/2 1 2 4 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议一议

  (1)你认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2)如果在列表时所选取的数值不同,那么图象的形状是否相同?

  (3)连接时能否连成折线?为什么必须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4)曲线的发展趋势如何?

  曲线无限接*坐标轴但不与坐标轴相交

  学生先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而后小组汇报

  做一做

  作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想一想

  观察 和 的图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弄清上述两个图象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图象分别都是由两支曲线组成

  (2)都不与坐标轴相交

  (3)都是轴对称图形(y=x、y=-x)和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0,0)即坐标原点)

  不同点:第一个图象位于一、三象限;第二个图象位于二、四象限

  四、归纳与概括

  反比例函数 y = 有下列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 =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2)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五、课堂练*

  (1)

  (2)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是________,过点( ,____),其图象分布在_ __象限;

  六、形成性检测

  (1)已知函数 的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若ab0,则函数 与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可能是下图中的 ( )

  (A) (B) (C) (D)

  (3)画 和 的图象

  七、反馈拓展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2/x与函数y=x-1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它们的交点坐标.

  八、作业布置

  (1) 作反比例函数y=2/x,y=4/x,y=6/x的图象

  (2) *题5.2.1

  (3)预*下一节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II

  复*上节主要内容

  (3分钟)

  (5分钟)

  运用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

  由于初中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经过入学选拔,所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上面提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面向各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问题可答,从而激发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积极性。

  数学教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会学*,利用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学会寻找研究的方向,会提出研究的课题,提高学*的能力。

  数学学*活动是学生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所以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及研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研究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使学生知道如何研究新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2分钟)

  引导学生正确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能归纳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

  在画第一个图象时,教师要在黑板上用三角板一步一步的示范,在重要地方再重点强调,直到整个图象的完成。只有以身示范,同学学*才有样可依,有了正确标准的样板,学生学*也变得容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与严密的做题步骤以及做题的规范性。

  注:

  (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 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在此学生若是回答图象是轴对称图象或者中心对称图象都要予以肯定,这些内容留给学生课下探讨,并鼓励提出问题的学生继续探索不要放弃。

  (3分钟)

  此时图象由学生仿照第一个在下边自己独立画出,并且监督学生,在有学生画的不对的地方及时指出,并使其改正后鼓励。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图象,使学生自己画的图象与黑板对比。

  (5分钟)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 学生初次作非线性函数的图象,在作图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连线必须是光滑的曲线

  (4分钟)

  培养学生归纳,语言表达能力

  此中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

  (2分钟)

  与新课较接*的简化检测可以再次回顾所学内容,以及内容重点。这类题多为口算或口答,题目简单不过所学内容可以全部体现。

  (5分钟)

  这类练*要求动笔计算或者画图,有一定难度,可以深化所学内容。

  (4分钟)

  此题既是对函数图象画法的复*又是对方程求解的深化。其中蕴含了数形结合思想。

  (1分钟)

  巩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步骤,预*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与检讨: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画图,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从直观感受到分析归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此节课是动手画图,限于器材以及教学设备,图象显示不能用几何画板和投影仪,不过一笔一笔的教学生一个范例,既可给学生思考也可有学*的空间。

  在由图象获取性质的时候有一些不足,以后教课时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较快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归纳出要得到的性质和结论。在这节课要多强调光滑曲线以及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画出 的图象

  (1)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 -8 -4 -2 -1 -1/2 1/2 1 2 4 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注:(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 三:练*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 =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

  (2)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3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兴趣。接下来主要讨论了反比例函数在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4

  教学重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2);(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2);(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因为x=2时,y=6,所以有解得k=12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5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2);(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2);(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因为x=2时,y=6,所以有解得k=12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反比例函数教案实用十篇(扩展4)

——《反比例》的教学反思3篇

  这节课,我讲授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二小节,讲完之后感受颇深:这节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下面的中学实际儿设计的,没有流于形式,教学目的就是“用”,所以第三环节“自主检测”是检查以下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情况,“思考”则是对性质的进一步探究:

  ①题是学生直接观察图像,并给解释清楚;

  ②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容易得到轴对称性;

  ③题中心对称性,学生不易观察,但设计了动画演示;“例题解答”是对方法和性质的总结实践,使学生懂得在*时解题中要善于总结和积累。“走进中考”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中考题型,是教学为中考服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有给予了学生冲刺中考的动力!

  但也让我感到不足之处很多;

  1、把学生估计过高,欠缺对学生的引导铺垫

  2、准备仍不充分,觉得轴对称性通过学生的折叠很容易得到,故认为动画不用演示,所以没有设计动画演示,这使课上时间浪费较多。

  3、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许多东西应该让他们自主探究并总结。

  4、*题设计应该少而精。

  5、课堂有前松后紧的感觉,时间没有合理分配。

  通过这节课的讲解我发现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1、回答问题时思路不清,语言不规范

  2、学生不会写解题过程,书写还需改进。我看清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关注学生学*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

  教师应以学段教学目标为背景,以本章教学目标为标准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学活动中情感与智力的参与程度和目标达到的水*,及时进行归因分析,不断积极引导和激励。同时利用诊断结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2、知识技能的评价,注重学生对函数概念及反比例函数的理解水*。

  本部分内容中,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包括: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及其图象的主要性质;能否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对这些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当更多的关注其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理解。如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关键是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只要学生能在具体情境应用它们解决问题即可,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用的熟练程度,如可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反比例函数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等。

  3、发展性评价,关注数学活动引起人的变化

  观察反比例函数图象获取函数相关性质的信息有较大空间,考察学生能否对信息作出灵敏反应,应用时,能否善于分析和决策,灵活支配运用知识有效的解决问题。关注并追踪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持久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从以前的教学中我知道,大部分学生对反比例的意义表面上了解,但是不会运用反比例的意义去解答问题。即让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时,只说因为积相等,而不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因为现在是网上教学,孩子们自觉性差。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借助一个动画:有一堆黄沙,先用载重量大一些的货车运,然后换成载重量小一些的货车运,接着再换一辆载重量还要小的.货车运,并提问:从动画中能想到什么?让学生知道,每次运的越少,运的次数就越多,每次运的越多,运的次数就越少,初步经历、感受反比例的建构过程。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再讲反比例意义时,马上就知道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乘积一定。网络教学,让人欢喜让人忧。


反比例函数教案实用十篇(扩展5)

——《反比例》数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活动1

  问题:

  你们还记得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吗?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复*一次函数图象的知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热情,为学*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奠定基础。

  师生形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类比联想 探究交流

  活动2

  问题:

  例2 画出反比例函数y= 与y=- 的图象。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示范画出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再让学生尝试画出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

  设计意图:

  通过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用描点的方法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其他函数的图象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生形为:

  学生可以先自己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顺利进行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

  2是否熟悉作出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在动手作图的过程中,能否勤于动手,乐于探索。

  比较y= 、y=- 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并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种双曲线。)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两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特征(都是双曲线),以及在*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类比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师生形为:

  学生分组针对问题结合画出的图象分类讨论,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点,为后面性质的探索打下基础。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积极引导。

  (三)探索比较 发现规律

  活动3

  问题:

  观察反比例函数y= 与y=- 的图象。

  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点吗?

  每个函数的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

  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观察思考后进行分析、归纳,得到反比例函数y= 的性质:

  形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支双曲线组成的.因此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双曲线;

  位置: 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

  任意一组变量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xy=k.

  (注意:双曲线的两个分支都不会与x轴,y轴相交。)

  学生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出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使学生明白性质的可靠性;通过对函数图象的位置与k值符号关系的探讨,以及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分支在相应的象限内,y随x值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的探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逐步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激发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讨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 运用新知 拓展训练

  设计意图:

  拓展练*是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性质解决问题,学生在研究问题的特点时,能够紧扣性质进行分析,达到理解并掌握性质的目的.

  师生形为: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教师巡视,引导学困生完成任务。

  五、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问题:

  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例7.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路程成( )关系.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速度成( )关系.

  1.分组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从表1中,怎样知道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正比例?

  (2)从表2中,怎样知道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引导学生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4.练*:判断下面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1)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

  (2)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

  (3)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

  (三)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正反比例的比较)

  讨论填表:正、反比例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反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练*

  (一)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 ).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成( ).

  (二)从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五、课后作业

  一个单位食堂每天用大米的数量、用的天数和大米的总量如下表.

  表1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大米的总量和用的天数成( )关系.

  表2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每天用的数量和用的天数成( )关系.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

  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

  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探究活动

  灵活判断

  活动目的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思考题目:

  (1)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是否成比例?

  (2)圆的面积和半径是否成比例?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共同小结并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预*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物理杠杆知识、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物理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掌握从物理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 属:在物理学中,有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这也称为跨学科应用.下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安培)和电阻R(欧姆)成反比例,当电阻R=5欧姆时,电流I=2安培.

  (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电流I=0.5时,求电阻R的值.

  设计意图:

  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提高各学科相互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

  师生行为:

  可由学生独立思考,领会反比例函数在物理学中的综合应用.

  教师应给“学困生”一点物理学知识的引导.

  师: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看变量I与R之间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可设出其表达式,再由已知条件(I与R的一对对应值)得到字母系数k的值.

  生:(1)解:设I=kR ∵R=5,I=2,于是

  2=k5 ,所以k=10,∴I=10R .

  (2) 当I=0.5时,R=10I=100.5 =20(欧姆).

  师:很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这是哪一位科学家的名言?这里蕴涵着什么 样的原理呢?

  生: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师:是的.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 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则杠杆*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

  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如下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例子.

  二、讲授新课

  活动2

  小伟欲用撬棍橇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为1200牛顿和0.5米.

  (1)动力F与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米时,撬动石头至少需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设计意图:

  物理学中的很多量之间的变化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因此,在这儿又一次借助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问题,即跨学科综合应用.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根据“杠杆定律”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揭示“杠杆乎衡”与“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用“杠杆定律”中杠杆*衡的条件去理解实际问题,从而建立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②学生能否面对困难,认真思考,寻找解题的途径;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师:“撬动石头”就意味着达到了“杠杆*衡”,因此可用“杠杆定律”来解决此问题.

  生:解:(1)根据“杠杆定律” 有

  Fl=1200×0.5.得F =600l

  当l=1.5时,F=6001.5 =400.

  因此,撬动石头至少需要400牛顿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题(1)中所用力的一半,即不超过200牛,根据“杠杆定律”有

  Fl=600,

  l=600F .

  当F=400×12 =200时,

  l=600200 =3.

  3-1.5=1.5(米)

  因此,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如长1.5米.

  生:也可用不等式来解,如下:

  Fl=600,F=600l .

  而F≤400×12 =200时.

  600l ≤200

  l≥3.

  所以l-1.5≥3-1.5=1.5.

  即若想用力不超过400牛顿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1.5米.

  生:还可由函数图象,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求出.

  师:很棒!请同学们下去亲自画出图象完成,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释:在我们使用橇棍时,为什么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生:因为阻力和阻力臂不变,设动力臂为l,动力为F,阻力×阻力臂=k(常数且k>0),所以根据“杠杆定理”得Fl=k,即F=kl (k为常数且k>0)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O时,在第一象限F随l的增大而减小,即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师:其实反比例函数在实际运用中非常广泛.例如在解决经济预算问题中的应用.

  活动3

  问题: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y(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又当x=0.65元时,y=0.8.(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0.3元,电价调至0.6元,请你预算一下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人多少?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各部门,经常遇到经济预算等问题,有时关系到因素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往往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得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用函数关系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师生行为:

  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完成.

  教师应给予“学困生”以一定的帮助.

  生:解:(1)∵y与x -0.4成反比例,

  ∴设y=kx-0.4 (k≠0).

  把x=0.65,y=0.8代入y=kx-0.4 ,得

  k0.65-0.4 =0.8.

  解得k=0.2,

  ∴y=0.2x-0.4=15x-2

  ∴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15x-2

  (2)根据题意,本年度电力部门的纯收入为

  (0.6-0.3)(1+y)=0.3(1+15x-2 )=0.3(1+10.6×5-2 )=0.3×2=0.6(亿元)

  答:本年度的纯收人为0.6亿元,

  师生共析:

  (1)由题目提供的信息知y与(x-0.4)之间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把x-0.4看成一个变量,于是可设出表达式,再由题目的条件x=0.65时,y=0.8得出字母系数的值;

  (2)纯收入=总收入-总成本.

  三、巩固提高

  活动4

  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体积y(m3)是密度ρ(kg/m3)的反比例函数,请根据下图中的已知条件求出当密度ρ=1.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V的值.

  设计意图:

  进一步体现物理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

  师生行为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师:若要求出ρ=1.1 kg/m3时,V的值,首先V和ρ的函数关系.

  生:V和ρ的反比例函数关系为:V=990ρ .

  生:当ρ=1.1kg/m3根据V=990ρ ,得

  V=990ρ =9901.1 =900(m3).

  所以当密度ρ=1. 1 kg/m3时二氧化碳气体的气体为900m3.

  四、课时小结

  活动5

  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重点掌握利用函数关系解实际问题,首先列出函数关系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 析式,再根据解析式解得.

  设计意图:

  这种形式的小结,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要,从而使小结不流于形式而具有实效性.

  师生行为:

  学生可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收获,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


反比例函数教案实用十篇(扩展6)

——反比例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经历观察、归纳、交流的过程,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及其图像形状。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

  3、情感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反比例函数刻画现实生活问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主要性质及其图像形状。

  【教学难点】

  1、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准确掌握并能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教学过程】

  活动1、汇海拾贝

  让学生回忆我们所学过得一次函数y=kx+b(k≠0),说出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对照图象回忆一次函数的性质。

  活动2、学海历练

  让学生仿照画一次函数的方法画反比例函数y=2/x和y=—2/x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特点

  活动3、成果展示

  将各组的成果展示在大家的面前,并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

  活动4、行家看台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

  3.双曲线会越来越靠*坐标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活动5、星级挑战

  1星:

  1、反比例函数y=—5/x的图象大致是()

  2、函数y=6/x的图像在第象限,函数y=—4/x的图像在第象限。

  2星:

  1、函数y=(m—2)/x的图像在二、四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2、函数y=(4—k)/x的图像在一、三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

  3星:

  1、下列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一个分支,在第三象限的是()

  a、y=(3—π)/xb、y=2—1/xc、y=—3/xd、y=k/x

  2、已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在第二、四象限,那么一次函数y=kx+3的图像经过()

  a、第一、二、三象限b、第一、二、四象限

  c、第一、三、四象限d、第二、三、四象限

  4星:

  1、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y=—k/x和y=kx—k的图像大致是

  2、反比例函数y=ab/x的图像在第一、三象限,那么一次函数y=ax+b的图像大致是

  5星:

  1、反比例函数y2m

  1xm28,它的图像在一、三象限,则2、反比例函数y

  活动6、回味无穷k4k2,它的图像在一、三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x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

  3、双曲线会越来越靠*坐标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活动

  7、终极挑战

  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k2—5k—10)/x的图像上,若点a的坐标是(—2,—2)则k的值为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xy=k(一定)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今天的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练*七6、7、8、9题。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各一份观察记录单及讨论表格)

  讨论填表 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内容

  1、课前谈话:同学们,有谁去过北京?你知道南昌到北京需要多长时间吗?我们来看一组信息:(媒体显示:1、火车图片及火车启动的声音,2、文字信息是:两年前,小红乘坐由南昌开往北京西的T168次列车,需要花19时11分到达,现在火车提速了,小红再次乘坐这趟列车,还需这么多时间吗?为什么?)

  2、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

  3、教师揭示: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今天的学*。


反比例函数教案实用十篇(扩展7)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案(精选5篇)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⑴教师谈话。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复*这方面的知识。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⑴完成“练*与实践”第7题。

  呈现“练*与实践”第7题,明确要交流的主题:表中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班级交流判断的方法:一是利用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在次体会正比例和反比例量在变化中的不同规律。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相同的;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一个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也是相同的;二是利用数量关系式判断,表格一:因为钢材质量:钢材体积=比重(一定),所以钢材质量和钢材体积成正比例;表格二:圆柱底面积×圆柱高=圆柱的体积(一定),所以圆柱底面积和圆柱高成反比例;利用图象判断,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象,如果是直线,则成正比例。

  ⑵完成“练*与实践”第8题。

  呈现完成“练*与实践”第8题,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独立写出数量关系式,同桌交流。

  第一问:因为每块砖的面积×砖的块数=一间教室的面积(一定),所以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成反比例;

  第二问:因为圆的周长÷半径=2π,所以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⑶完成“练*与实践”第9题。

  呈现完成“练*与实践”第9题,明确要交流的内容:判断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

  班级交流理解、完成题目的情况,进行“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的练*;反馈学生形成的正比例图象的情况;比较汽车高速公路和市区耗油量的不同情况,体会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⑷完成“练*与实践”第10题。

  呈现完成“练*与实践”第10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分别量出学校到各个地方的图上距离,形成以下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学校-少年宫4厘米?米

  学校-体育场3.5厘米?米

  学校-市民广场2.5厘米?米

  学校-火车站7厘米?米

  多种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思: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00厘米;……

  解答:在多种书写形式的基础上,体会用“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的优越性。沟通和正比例之间的联系。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二、练*与实践

  1.完成“练*与实践”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

  2.完成“练*与实践”第8题

  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

  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

  3.完成“练*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4.完成“练*与实践”第10题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

  利用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三、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更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比例的量。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提出本课复*题

  基本概念的复*

  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

  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哪些量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需成反比例?

  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与成反比例关系的量有什么异同点?

  应用练*

  完成教材97页的“做一做”。

  第3题在完成时可先把题中的等式变一变形,像y=8x变成y/x=8;把y=8/y变成xy=8,这样判断起来就方便了。

  巩固练*

  完成教材99页第6~7题。

  全课总结(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什么叫比?什么叫比例?(就学生所举的例子再让学生说说比和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教学内容:

  P50第3——8题,正反比例关系练*。

  教学目的: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正确判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知识练*

  1、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判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2、练:950第4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三、综合练*

  1、练*:P50第5题

  想一想:这三种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口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2、做练*十二第6题、第7题

  第7题评讲时追问:在一个乘法关系式里,什么情况下某两个数成反比例:什么情况一某两个数或正比例?

  3、做第8题

  提问:从直线上看,支数扩大或缩小时,钱数分别怎样变化?

  四、延伸练*

  下面题里的数量成什么关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2.5小时到达。

  2、某工厂3小时织布1800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织布X米。

  五、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练*与测试》P25第五、六题。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和综合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活动的*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

  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十三的第1—3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2、这两种量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在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在缩小,路程也在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饿量,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但是,你能发现什么呢?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要求学生写出几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例1中的变化与不变

  4、介绍成正比例的量

  指名说说,表中有哪两种量

  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说一说。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帮助完成。

  学生完整的说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教材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试着完成,并交流回答四个问题。

  三、概括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试一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板书)

  3、用字母怎样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呢?

  y:x=k(一定)

  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例1和试一试成正比例关系。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

  2、练*十三第1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