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范本10份

首页 / 教案 / |

  黄鹤楼送别教案 1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 2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 3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黄鹤楼送别教案 4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 5

  一、 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

  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 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 创设情境,学*新词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四、 适度拓展

  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文中的“知己”指谁?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师朗读。

  (2) 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 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 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板书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情

  深厚情谊

  黄鹤楼送别教案 6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顺序不固定]

  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阅读专题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 7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article/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 8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㈡学*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㈢学*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教案 9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article/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 10

  一、 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

  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 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 创设情境,学*新词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四、 适度拓展

  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文中的“知己”指谁?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师朗读。

  (2) 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 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 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板书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情

  深厚情谊


黄鹤楼送别教案范本10份扩展阅读


黄鹤楼送别教案范本10份(扩展1)

——《黄鹤楼送别》教案6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1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2

  教学目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音乐,(可能的话多媒体)

  (过渡:伴音乐)

  相聚意味着别离。朋友,我走了,为我送别。

  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浓浓淡淡日子里的琐碎似云影般随风轻摆,搁浅心情之舟,我试图打开耳朵听尽这一季五音之外的声音,我试图翻尽书页捕捉一切淋漓尽致词句,我试图用一种恬静而亘古不变的素语来形容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这一季千缕暇思已迈上枝头。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读或听录音)

  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

  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边出示黄鹤楼图片)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用笔划划。

  第二段:找出:一会儿……一会儿……

  送君千里终需一别,黄鹤楼下,李白、孟浩然举酒话别:指名读李白的话

  孟浩然何尝不是如此:自读

  体会友情之深(李白的话理解时应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孟浩然的话理解时要抓住“海内……”“永世不绝”等词句)

  练读、分角色读

  表演

  (过渡)朋友要远行了。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我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离别,我甚至以为,我已经*惯了这样一种离别,但是,也许正是这丝丝入耳的幽扬音乐,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让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种伤感。我注视着这烟波中的长江,如同注视着生命里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假如情绪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渐渐溶化在了这东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涩。

  我心中似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我无法割舍你,我的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此时你便是李白,当朋友登上小船,当朋友的身影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时,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你想的是什么?

  学*第四自然段,体会诗人感情

  是啊,诗人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随即说出诗句)

  你此时,能感悟诗句的意思和诗句中蕴涵的全部感情了吗?

  交流

  你还能说出些古人用来写离情的诗句吗?

  小结

  不必努力去记忆一些往事里的细节,因为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体,又如此的亲切。

  我们相互注视的时候,在彼此的眼中似乎还可以看到曾有过的欢笑和眼泪。无论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还是在有点阴郁的雨中,这个城市,都曾留下曾经共同散着步前行的身影。

  人总是要离别的。在这暮春时节,记忆依然可以在草长莺飞里流淌。我想,话别,可以只用一杯茶的时间,可是友情,却是一辈子的……

《黄鹤楼送别》教案3

  一、 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

  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 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 创设情境,学*新词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四、 适度拓展

  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文中的“知己”指谁?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师朗读。

  (2) 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 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 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板书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情

  深厚情谊

《黄鹤楼送别》教案4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article/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5

  设计理念:

  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 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这一课,齐读课题。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 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 话别图 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 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 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

  3、 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 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 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 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 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 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 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黄鹤楼送别》教案6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送别教案范本10份(扩展2)

——《黄鹤楼送别》教案汇总10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 1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 2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 3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地位: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

  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学*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 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

  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李白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4、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 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

  《黄鹤楼送别》教案 4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送别》教案 5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㈡学*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㈢学*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案 7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article/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 8

  一、这节课继续学*《黄鹤楼送别》,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课文。

  *学*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

  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配合读。

  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准备一个酒杯)

  *学*第四节。

  过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

  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凝视”板书,(从外表看很*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福、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时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一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凝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读古诗。

  1、指名读。

  2、读诗。

  6、配乐背诵。

  五、拓展。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藏

  黄鹤楼送别依依惜别您!

  永世不绝

  伫立凝视

  《黄鹤楼送别》教案 9

  教学目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音乐,(可能的话多媒体)

  (过渡:伴音乐)

  相聚意味着别离。朋友,我走了,为我送别。

  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浓浓淡淡日子里的琐碎似云影般随风轻摆,搁浅心情之舟,我试图打开耳朵听尽这一季五音之外的声音,我试图翻尽书页捕捉一切淋漓尽致词句,我试图用一种恬静而亘古不变的素语来形容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这一季千缕暇思已迈上枝头。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读或听录音)

  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

  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边出示黄鹤楼图片)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用笔划划。

  第二段:找出:一会儿……一会儿……

  送君千里终需一别,黄鹤楼下,李白、孟浩然举酒话别:指名读李白的话

  孟浩然何尝不是如此:自读

  体会友情之深(李白的话理解时应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孟浩然的话理解时要抓住“海内……”“永世不绝”等词句)

  练读、分角色读

  表演

  (过渡)朋友要远行了。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我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离别,我甚至以为,我已经*惯了这样一种离别,但是,也许正是这丝丝入耳的幽扬音乐,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让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种伤感。我注视着这烟波中的长江,如同注视着生命里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假如情绪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渐渐溶化在了这东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涩。

  我心中似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我无法割舍你,我的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此时你便是李白,当朋友登上小船,当朋友的身影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时,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你想的是什么?

  学*第四自然段,体会诗人感情

  是啊,诗人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随即说出诗句)

  你此时,能感悟诗句的意思和诗句中蕴涵的全部感情了吗?

  交流

  你还能说出些古人用来写离情的诗句吗?

  小结

  不必努力去记忆一些往事里的细节,因为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体,又如此的亲切。

  我们相互注视的时候,在彼此的眼中似乎还可以看到曾有过的欢笑和眼泪。无论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还是在有点阴郁的雨中,这个城市,都曾留下曾经共同散着步前行的身影。

  人总是要离别的。在这暮春时节,记忆依然可以在草长莺飞里流淌。我想,话别,可以只用一杯茶的时间,可是友情,却是一辈子的……

  《黄鹤楼送别》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案范本10份(扩展3)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1

  为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以及两人深厚的友情,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之前,我补充了李白的《赠孟浩然》,通过反复吟诵、体会,学生对两人的'感情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为课文的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请学生联系课文词句谈诗意的理解。学生抓住文章第一段的“暮春三月,长江……,年轻的李白正在……饯行”一句谈感受,从句中的“暮春、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学生感受到李白就是在这样一个“烟花三月”的迷人景象中在黄鹤楼与孟浩然分别。至于诗中的“西辞、下扬州”的理解虽有难度,但通过仔细读文,联系“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以及观察插图,学生很容易明白“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自然是“西辞、下扬州”了。第三、四句诗,学生大都能联系第四、五节课文的理解谈诗意。这样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有关词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

  教学结束,我又借助《黄鹤楼送别》文章内容“送别”的特点,拓展补充其他送别诗,如《赠汪伦》、《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等,进行朗读、背诵。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2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一、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先从整体入手,抓住人物理清故事,然后系统感知课文,每一段采用了读读、说说、读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1、读中感悟,发展语言。“读”是语文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与书中的人物、景物交流,把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体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如:让学生自读自悟每一段,说说写了什么?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理解感悟课文,与文本对话,分角色朗读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引发学生想象春天的'美景和送别的场景。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表达能力。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内心情感变化,推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有效地落实了语文教学中“读”的目标。

  2、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我就让学生从自己谈起,自己是如何送别亲人的?再利用课文中的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还有什么也随着这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意境。

  3、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效。

  二、当然,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2、教师的语言过多,总是把学生往预设中牵引,对生成的问题处理策略不得当,致使学生的情感思维不能流畅的步步深入

  3、时间分布不均匀,前松后紧,后面的积累和练*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3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课文记叙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课上,让学生抓住 “依依惜别”,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比如:抓住“孟夫子”、“兄长和老师”、六个“您”等等,通过细心朗读,结合看插图,领会课文语言。

  李白伫立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广阔的感悟空间。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与其心灵对话,感悟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古诗的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借助文中的语言理解诗的意思。至于诗中的词语,只要抓住“辞”、“孤帆”、“唯”等稍加点拨即可。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和文中对应的句子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

  “文包诗”这类课文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不一定会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诗”结合。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教学本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表演读的过程。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在学生在表演读中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4

  今天我执教的《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简明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本节课中我制定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我觉得一堂课只要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二、教学内容简约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学生的学*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环节简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一)由诗入境、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披文入境、由境生情;

  (四)指导写字,加深记忆;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认为语文学*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学生会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四、教学方法简便

  简单意味着可以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如本节课在教学学生理解词意时我教给他们把词语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根据字的间架结构理解字义等方法

  五、教学媒介简单

  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本节课在使用多媒体时我尽量做到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的,更多的时候让通过学生观察插图、和文本对话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用语简要

  本节课我非常注重自己教学语言的精炼和简洁明了。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总之,本节课我力争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人们常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节奏掌握得不够好,给学生留的读书时间和集体交流时间较多,整节课我都在忙着纠正学生的读音以及错误的读写姿势,因而耽误了好多的时间,致使最后的写字教学匆匆结束,没有落到实处。

  2.学情掌握不够,和预设的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拖堂时间太长。

  3.评价学生的语言激励性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的积极性。

  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虚心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5

  《黄鹤楼送别》一课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本课希望凭借设计科学的教案和课件,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朗读、想象、领悟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计用两课时就可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巧用多媒体多媒体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美妙悦耳的声音吸引着学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景。一开始,我就展示了美丽的画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的长江边,一队友人在举杯话别,再配上动听的古筝曲,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如到课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学第四段时,我结合悠扬的乐曲,声请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展示了两人离别时那感人的情景。尤其是帆船随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那一幕,我设置了动画,更是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

  二、抓住重点词语朗读,感悟《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苏轼也曾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能力的重要特征。况且《黄鹤楼送别》文句优美,更适宜训练朗读。如第二段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依依”,第三段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语理解感悟,朗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采用了各种手段及方式,如在朗读第三段时,让演李白的同学读李白的话,让演孟浩然的同学读孟浩然的话,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古诗时,配上悠扬动听的乐曲,训练学生朗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我就进行范读,手把手地教,由于训练教扎实,因此朗读效果不错。

  三、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另一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在课文结尾处,我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诗是关于送别的。《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等,学生列举了好多,我还出示了好多关于送别的诗,让学生摘录,课后,我又布置了收集关于送别的诗,准备开朗诵比赛会,旨在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6

  翻开教材,这篇课文已经接*学期尾声了,心中也似乎因新年的即将到来舒畅了许多,加之文中插图精美,意境深远,学*起来便又增添了几分劲头。应该说,学生对黄鹤楼、李白、孟浩然、送别等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初读之后,已经大致了解文章讲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即将远行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其送行。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当然,如此粗浅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必须诗文对照。本文属于文包诗类型,学生虽然接触过此类体裁,但由于不多,所以还不能很好地通过诗文对照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亲耳听还不如亲手做,该放手时且放手。于是,我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很快钻到了文字的背后,成为语言文字的操纵者。在教学的尾声,我又借助《黄鹤楼送别》文章内容“送别”的特点,拓展补充其他送别诗,如《赠汪伦》、《别董大》等,进行朗读、背诵。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7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更不同于李白晚年所写的《江夏别宋之悌》的那种异常凄婉的离别。可以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现了一种“富有诗意的离别“。李白、孟浩然的离别,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由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正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还由于这次离别跟一个特定的时代———开元盛世、特定的季节———暮春三月、特定的送别地———黄鹤楼及其美丽的传说、特定的目的地——繁华扬州……相联系,一个“下”字蕴涵更多的应是李白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备课之初,我研读了许多教师执教这一课的案例,发现通常老师们往往只要求让学生理解到两位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即可,所以无论是读诗也好,理解课文也罢,都是围绕着“依依惜别”来理解,来感悟,来美读,甚至所选择的背景音乐也多是如《长亭送别》之类以烘托“离别之愁”。毕竟,让学生体会正处于人生黄金阶段的李白的那种踌躇满志,是比较困难的。李白对繁华扬州的向往,更是很难从诗句和课文中体会到。我希望通过这堂课,能尽量让学生贴*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尽量贴*历史的本来面貌。下面,是我设计的几个大的教学环节:

  一、反馈预*,依学定教,扣诗学文。

  语文的内涵非常丰富,而课堂上仅有的四十分钟又非常短暂,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课堂?我想,有些环节可以延伸至课前,课前充分地预*对于提高课堂效率非常重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学生的《古诗文诵读》上就有,他们较熟悉,内容也不算太深奥。如果不向学生介绍些什么,直接让学生去读这首诗,恐怕他们也能读懂个七八分。基于这一点,我在课前安排了两项预*内容:1、按我们以前学*“文包诗”的方法,在文章中找一找能帮助理解诗意的词句,尝试着自己理解。2、从文章和古诗的题目、遣词造句,矛盾之处、标点符号、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质疑,通过读文和查阅资料尝试解疑。上课时直接让学生汇报,诸如:学生对“西辞”、“下”等说得不到位的地方,我引导学生再到文中去理解、体会。由学生的“学”,来定教师的“教”,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一举两得。

  二、创设情境,演诵诗文,体验角色。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感受诗情才能真正走进诗人内心,才能真正读懂诗句。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而“文包诗”中优美的故事则往往蕴含着诗情。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为此,我注意抓住这类文章中体现诗人情感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去品味、赏析、诵读……真正走进文本。我用一个思考题切入课文:“一对好友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俩儿的心情怎样呢?让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登上黄鹤楼去目睹那感人的场面。”学生细细读文,从字里行间寻觅诗人的情感流露。他们从“……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诗人与好友谁都不愿触动心底那份离愁,谁都不愿先开口说分离,或许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故作洒脱的依恋之意。再通过感情朗读李白的话“孟夫子,……不知我们何日……再见面,就……满饮此杯吧!”体会李白对孟夫子的无限眷恋之情。学生通过品读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会到孟浩然在宽慰好友,只要友谊长存,又岂在朝朝暮暮?此外,我还适时地通过自己讲解和学生汇报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辅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品味课文语言,学生已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感情。这时候,表演已是水到渠成了:和你的.同座位,分角色扮演,可以用上文中语言或想象的语言,加上动作、神情,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表演,对两位诗人丰富情感的理解,又更进了一层。后两行诗中,李白目送好友远去的依恋、惆怅、孤独、向往……的一系列情感,学生也能抓住“依然伫立、凝视远方”通过表演深切地体会到。

  三、巧用资源,感受形象,共鸣情感。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浅,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感同身受”,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以及对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引用,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我适时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尽力拉*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鲜活”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四、诗文对读,品味语言,体会表达。

  感受语言、体会语言、使用语言,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本质。古诗词,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在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同时,我用“这两句诗中没有写一个‘情’字,诗人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四段进行思考,尝试着初步领会李白的诗词所具有的含吐不露,余味芬芳的特点,课堂上效果较好。

  五、 适当拓展,迁移运用,丰富积累。

  第二课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李白写的其他的送别诗以及相关的资料,用这节课学*的方法,来品味这些诗词,以期达到丰富学生的积累和培养和巩固学生借助资料,体会古诗诗意、情感和意境的能力。总之,特殊的内容,决定了教学的特殊性,我们教者要认真钻研教材,上出“文包诗”课文的特色。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8

  起首“文包诗”那类课型的教教,其重面没有是阐发,解说编者所编的“文”,而是要让教生颠末读“文”,更好、更快、更有爱好的教会“文”中所包露的那首诗或词,理解其意境。 “文”没有仅是教生进修古诗的拐杖,并且也是一篇很好的浏览教材。果此,在教教中,要把“文”和“诗”反复对比赏析,从而做到“单赢”而没有是“两败俱伤”!

  一接触到那册书,就被那篇课文字里行间披收的密意所打动。临危不惧的选择了他做为本次盼看杯的决赛课文。比及和教研组其他成员细读文本时,才收明《黄鹤楼送别》并没有是我所假想的那样。我们犹如陷进了一种两难选择:文包诗,是教文,照样教诗?到底孰沉孰重?假如仅仅把课**为理解古诗的“拐棍”,用一下就等闲丧失落,是很怅惘的。教研组的其他教员课下也都积极查找了许多文包诗的材料,随着各人一同深切的钻研,闭于那类课的思路也越来越了了。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教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名著”。本篇课文是苏教版教材独有的一种文体——文包诗。那是一篇斑斓的叙事散文与李白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完美离散。

  其次,“文包诗”那类课文一样*居都是意境杂美,激情竭诚,《黄鹤楼送别》一文更是如此。教教时,我们感觉应以“情”为切进面,在教室中积极创设激情空气。果时空相隔太悠远,加上骚人生活的时期、阅历等等与教生真践生活的环境、生活经历等等存在着判然没有同。做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天缩短那份差别。

  第三,它以一篇完整的浏览课文的情势出现,教生必须像浏览其他课文一样,起首卖力读好课文,借助言语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用疑息,进修课文言语,进步浏览能力。凭借漫笔对古诗意境的形象刻画,进一步展开言语假想力,深切挖挖、品味、鉴赏古诗内在的意蕴美、情境美和言语音韵美;固然,也可以或许边读文、边吟诗,两相参照,诗文共赏。

  现代言语也罢,现代言语也罢,他们都是故国的言语。再深切一面思虑,没有管是课文,照样诗歌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目标,那就是——感触感染言语、体会言语、操纵言语。那是我们语文教教的素质。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9

  翻开教材,这篇课文已经接*学期尾声了,心中也似乎因新年的即将到来舒畅了许多,加之文中插图精美,意境深远,学*起来便又增添了几分劲头。应该说,学生对黄鹤楼、李白、孟浩然、送别等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初读之后,已经大致了解文章讲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即将远行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其送行。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当然,如此粗浅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必须诗文对照。本文属于文包诗类型,学生虽然接触过此类体裁,但由于不多,所以还不能很好地通过诗文对照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亲耳听还不如亲手做,该放手时且放手。于是,我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很快钻到了文字的背后,成为语言文字的操纵者。在教学的尾声,我又借助《黄鹤楼送别》文章内容“送别”的特点,拓展补充其他送别诗,如《赠汪伦》、《别董大》等,进行朗读、背诵。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10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学时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例如:当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依然伫立江边,此时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

  四、拓展资料,升华感情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李白举杯辞行时所说的一段话时,老师首先通过范读,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难舍之情,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悟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适时地拓展了李白的诗《赠孟浩然》,帮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从而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意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黄鹤楼送别教案范本10份(扩展4)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3篇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全文主要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的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所以,课文第三自然段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需要引领学生重点精读。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对李白动作的描写,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李白藏在心底的不舍之情。教学中,我读课文,让学生做动作,体会了李白的心情。既然写了李白的依依不舍,那么光有动作是没有说服力的。自然过渡到下一段的学*中。

  李白高举酒杯,端给孟浩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番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这段话主要包含了李白的两种感情,一是对孟浩然的尊敬和仰慕,而是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教学中,先让学生读这段话,找出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再说说自己从哪些词语读到的。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读书感悟,可能是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夫子”的意思没有解读出来,不知道这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尊称,对此,我及时进行了点拨。品析孟浩然的话,要引导学生理解王勃诗句的意思,说出孟浩然用这个诗句宽慰李白的原因,体会孟浩然的良苦用心。

  在预设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选择了两个小练笔的内容。一是课文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处,“李白送走了孟浩然,站在江边,他的心里想……”二是课后的第五题,“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必须在这两个小练笔之间做出合理的取舍。经过再三读课文,我忽然明白,学生生活的年代和李白生活的唐代差别很大,以学生的心里其实无法准确地揣摩李白的想法。所以第一个小练笔的内容是不适合学生学情的。于是,课文精读完毕,我让学生合上课本,出示了练笔内容——“联系课文内容,写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果不其然,当我布置了人物,学生立刻埋头沙沙地写起来了。

  教学的最后,我出示了两首送别诗,给学生背诵,作为本课的拓展延伸。第一首是高适的《别董大》,第二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样做的目的,既让学生积淀了古诗词,也延伸了送别的含义。

  《黄鹤楼送别》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本文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翻开教材,这篇课文已经接*学期尾声了,心中也似乎因新年的即将到来舒畅了许多,加之文中插图精美,意境深远,学*起来便又增添了几分劲头。应该说,学生对黄鹤楼、李白、孟浩然、送别等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初读之后,已经大致了解文章讲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即将远行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其送行。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当然,如此粗浅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必须诗文对照。本文属于文包诗类型,学生虽然接触过此类体裁,但由于不多,所以还不能很好地通过诗文对照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亲耳听还不如亲手做,该放手时且放手。于是,我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很快钻到了文字的背后,成为语言文字的操纵者。在教学的尾声,我又借助《黄鹤楼送别》文章内容“送别”的特点,拓展补充其他送别诗,如《赠汪伦》、《别董大》等,进行朗读、背诵。


黄鹤楼送别教案范本10份(扩展5)

——黄鹤楼作文9篇

  我的家乡xxxx市。那里有一座举世闻名的黄鹤楼

  黄鹤楼它可有名了,是“江南三大钟楼”之一,国家5a级景区。这里的景色十分漂亮,一些诗人就在这儿写出了一句又一句感人的古诗,什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什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真不愧是“天下绝景”呀

  黄鹤楼一天的景色都很美。日出时先出现鱼肚白,然后,圆圆的朝阳染红了一片天空,之后慢慢升上高空,火红的太阳和黄鹤楼衬在一起,仿如仙境一般。

  白天,来往的车流在黄鹤楼低下开始了,从高处往下鸟瞰,底下一片是用金砖筑成的房子,来往的车流,金色的砖瓦,美不胜收!

  时间一转眼就到了晚上,黄鹤楼上装的灯“忽”的亮了起来,把黄鹤楼装饰得金碧辉煌,黄鹤楼好像又变年轻了,真是“人在画中游”啊!夜深了,四周只有星星和月亮陪你做伴,慢慢地,在星空下,你睡着了……

  黄鹤楼内部也有许多景色,它层层的建筑风格都不周,低层的藻高达10米呢。欢迎你来这里观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十·一长假,我在老爸老妈的陪同下,游览了滚滚长江边立着的那座千古名楼——黄鹤楼。

  黄鹤楼依着蛇山,傍着长江,点缀着祖国这只大公鸡的心脏。楼高五层,每层高十米,整楼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楼檐上翘,像黄鹤展翅,楼顶的圆柱像黄鹤昂头,戟指蓝天,楼前两只黄鹤分立于龟蛇之上,正面高悬的匾额上写“楚天极目”四个苍劲的大字。

  缓缓移步楼前,民族风格浓郁的牌楼挺拔兀立,气势非凡。那错落有致的亭台轩树,古色古香,精巧玲珑。每根红柱,每角飞檐,每块石砖,无不展示着它是我国亭台楼阁的一块瑰宝。出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莱来眼底;登斯楼说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好一座雄伟霸气的楼!

  一楼高悬的六方巨型宫灯,二楼大厅的卷卷书法绘画,三楼四楼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都无法阻挡我前进的步伐。充满好奇的我,直奔顶楼而去。

  站在五楼的走廊上,阵阵凉风扑面而来,烟波浩渺的长江尽收眼底。当初:多少人凭栏四顾,怀古感今,发出声声赞叹;多少人举目远眺,心驰神往,激起阵阵豪情。眼前:长江大桥的雄姿,龟山电视塔的倩影,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流。好一座美妙绝伦的楼!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看着此情此景,才知道自己才疏学浅,也不禁吟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建筑物大家应该认识吧,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这里有个故事,听导游说的 ;现在我来说给大家听。以前有一老者,经常到这个饭店吃饭,而这个饭店的生意也很清单,掌柜的依旧是笑脸相迎,都是好菜好饭招待老者的 ,一年过去了,生意也没见好起来,老者就问掌柜;“你这样的没生意,我每天都来白吃白喝的,你有什么想法?”“你来就是了,没有生意不管你的事。”掌柜很爽的回答。那老者说;“我来给你画个画吧,看能不能给你带来生意?”老者说完就举笔在墙上画了只活生生的鹤。

  老者说;“这只鹤是我的伙伴,你要它做什么都可以。”说完指着墙上的鹤说;“童儿,你以后要好好招待这里的客人。”说完这句话,一道白光闪过,老者就不见了。后来人们听说此饭店里的鹤会从墙上跳下来,一传十,十传百,生意一天一天的好了起来,掌柜的也赚到了很多的钱。还把附*的乡民们都照顾的很好。几年过去了,老者再次的来到掌柜这里,和掌柜聊了起来,问掌柜的;“看你现在的生意也不错,你还需要我帮你什么吗?”

  “不需要不需要了,只要老者来吃饭就是了。”掌柜说道。那老者说;“那我也要把我的鹤儿带回去了,希望你继续照顾乡村们。”说完坐上鹤,飞驰而去。掌柜的为了纪念这位老者,就在饭店门口塑了2只鹤。以便乡村们纪念。--------“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这里面有很多的古诗的哦!

  今天我去黄鹤楼了。黄鹤楼建在蛇山上,在它西面有一座铜雕,铜雕的名字叫《黄鹤归来》,它的样子是:底下有只乌龟,乌龟的背上有一条蛇和两只鹤。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了黄鹤楼。

  在黄鹤楼的第一层有一幅彩砖图,因为它是用彩色的瓷砖烧炼制成的,所以这幅画绚丽多彩。这幅画画的是黄鹤楼和黄鹤楼门前的台阶上有很多人在玩耍作诗,这幅画的上面画着一只鹤,鹤的背上有一个老人,这个老人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这幅画上每一个人都活灵活现。上到二楼往远下方可以看见一座胜像宝塔,因为它是白色的,所以又叫白塔。

  在三楼可以看见三幅图,这三幅图画的是在古代在黄鹤楼写下过诗的诗人,比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上到四楼可以看见一些红木家具和一个红木屏风,红木屏风的正反都有图案,所以又叫双面屏风。上到五楼往远下方可以看见清代黄鹤楼的楼顶;往上看,一望无际的天空像一批布,这批布上面还点缀着白色的花纹。

  在黄鹤楼的南边,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名为《崔颢题诗图》画,这幅画是一座浮雕。

  如果你去武汉,那就一定要去黄鹤楼。

  湖北武汉,分为汉口和武昌,在武昌这个繁闹的城市里,有个令全湖北人骄傲的地方————黄鹤楼。

  今年“十一”假期,妈妈终于带我去游玩了这座名胜古迹。不知道是不是假期的缘故,前来游玩的人们数不胜数,就连外国人也都前来参观。走进黄鹤楼公园的大门,一个大池塘映入眼前,看了池边的简历,我知道了这个池塘名叫“鹅池”。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池塘旁边放过鹅,于是提笔在石头上写下了“鹅池”两字。池水清澈见底、水*如静,水面上还漂着几片枯黄的荷叶,让我不禁想到了夏天荷叶茂密、翠绿的景象,再被洁白的荷花点缀,真是美不胜收!观完鹅池,我和妈妈在林间小路上漫步。

  小道两旁苍翠欲滴的竹林,在微风的吹动下“擦擦”作响,会“唱歌”的石头出来伴乐;繁茂的枝叶挡住刺眼的阳光,叶缝中射进的光束,照在地面上,星星点点,给游玩增添了许多情趣。终于来到黄鹤楼的楼脚下了。向楼顶仰望,黄鹤楼的雄伟壮观呈现眼前。眼前的这座古楼就是湖北人骄傲的地方,眼前的这座古楼就是湖北的象征!登上顶楼,遥望远方,奔腾的长江波涛汹涌,公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整个武汉车水马龙,整个武汉繁荣富强!向下俯视,一种升天的感觉流入我心。地上的人群像蚂蚁一样渺小,庭院像巢穴似的,等待蚂蚁归来。蓝天上的白云千变万化,带给人们的是欢声笑语。清爽的微风让我舒适,温暖的阳光又让我惬意。

  在晚霞的照应下,我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地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说到关于黄鹤楼的古诗,很多人先想到的也许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吧,但今天我要讲的是《黄鹤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崔颢,我们就看一看崔颢笔下的黄鹤楼是怎样的。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一种时间不复返的感觉,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乘黄鹤,过此这首诗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就触景抒怀,写下了这首黄鹤楼,我最喜欢本诗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写烟波江上日暮还归之情所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境界。

  这就是诗人崔颢笔下所写的黄鹤楼,一种渺茫的境界,写出诗人思乡的情怀。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

  黄鹤楼非常的壮观,一共有五层,翘起来的房檐,尖尖的塔顶高耸入云,楼的最高处,挂着刻有“黄鹤楼“三个字的匾。一进景区大门,只见黄鹤楼的正前方,有两只鹤立在一只乌龟的背上,其中一只鹤歪着头看着另一只鹤,好像在说:“今天的游客好多啊。”我们沿着楼梯往上走,一进大厅,就看到墙上有一幅壁画,画的名字叫白云黄鹤,画中有一只鹤在天空中飞翔,在人间有很多人在黄鹤楼前载歌载舞,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接着,爬到黄鹤楼的顶部,眼前的景物尽收眼底,看见远方密密麻麻的树木形成了一条绿色的河流。在高处向远处望去,看到一口大钟,有人正在敲钟,发出“咚——咚”的响声,声音向远处传去。再向远处忘去,就看见宽大的长江大桥,一眼望去,就像一条横卧在江面的一条龙,好像随时都会腾空而起。千百辆汽车从桥上驶过,桥下面还有一艘艘货船从桥洞中游过,桥连接的对面是龟山和蛇山。

  黄鹤楼有很多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好地方——黄鹤楼!

  黄鹤楼是一座有几千年历史的古楼,经历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还是屹立不倒,而且有许多诗人写过关于它的诗,所以有很多人都想去参观黄鹤楼。

  黄鹤楼坐落在湖北武汉,它被古代人翻修了好几次。站在楼顶上,远远的就望见了蜿蜒曲折的长江,不禁让我想起李白的那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黄鹤楼门口有两座石像,左边是龟,右边是蛇,*还在《菩萨蛮。黄鹤楼》里写了这样一句词“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在黄鹤楼的第一层有一座*三米高的石像,是三只黄鹤,黄鹤的雕刻十分细致,栩栩如生,看过的人都会不禁赞叹古人的鬼斧神工。

  在黄鹤楼的边上有一个小水池,水池中间有一个碗,相传只要把硬币扔进碗中,就可以实现一个愿望。我也拿出了一枚硬币投到了池水中,许了个小小的愿望,希望我的成绩能越来越优秀。

  这一座雄伟的名胜古迹,已经成为了一个爱旅游的人士的绝佳好去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我要推荐给大家的是远*闻名、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它与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据历史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当时被用作吴国的军事瞭望塔,然而不幸焚毁于清末战火纷飞的年代,后于1981年按史*载还原重建。黄鹤楼是古代文人墨客争相游览的地方。据说当年李白登上黄鹤楼,面对眼前的美景赞许有加,正准备提笔作诗,赫然发现崔颢题作的《黄鹤楼》已胜过自己,自叹不如道:“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现如今的“搁笔亭”即由此而来。

  黄鹤楼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景色秀丽壮观。远远望去,黄鹤楼和蓝天白云相互拥抱,活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躺在云雾的怀抱里若隐若现;来到黄鹤楼脚下,走*它会发现就像一个高耸入云的巨人,笔挺挺地伫立在那里。面多这样一位巨人,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进入一楼大厅,文人墨客留下的字画和诗作首先引入我的眼帘,置身其中,自己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古代。顺着旋转木制楼梯一层层往上爬,每层均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让人眼花缭乱。登上顶层,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壮丽的画面:一辆辆风驰电掣的高速列车,从山脚下呼啸而过;黄鹤楼公园里,树木郁郁葱葱,草坪上,树荫下,人头攒动的游客像是一只只小蚂蚁爬来爬去;放眼望去,“一桥横跨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横跨长江,江面上波涛汹涌,跌宕起伏,甚是壮观。

  如果你渴了或是饿了,别着急,在黄鹤楼的山脚下藏着一个吃货的天堂。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汉小吃——户部巷。在这里各种小吃应有尽有:香喷喷的热干面、热气腾腾的汤包、香气四溢的豆皮……,这些武汉特色小吃一定会让你馋的“口水直流三千尺”。

  黄鹤楼的美景美食让我流连忘返,爱旅游的你记得要来黄鹤楼“打卡”哟!相信定会让你不虚此行。


黄鹤楼送别教案范本10份(扩展6)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2、板书:黄鹤楼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课文1-2自然段

  (1)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3)绚丽多彩的季节,在巍峨耸立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出示1,2自然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 学*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课件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洒脱、率直的礼拜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的朋友、兄长、老师 ,此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万里之遥的扬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酒请您——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2)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你来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默默地说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4)他的祝福,他的牵挂就让这滚滚的长江水伴随友人直到扬州。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板书:

  饯行

  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

  目送

  【教后反思】:《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预*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咱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

  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黄鹤楼送别教案范本10份(扩展7)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2、板书:黄鹤楼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课文1-2自然段

  (1)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3)绚丽多彩的季节,在巍峨耸立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出示1,2自然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 学*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课件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洒脱、率直的礼拜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的朋友、兄长、老师 ,此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万里之遥的扬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酒请您——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2)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你来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默默地说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4)他的祝福,他的牵挂就让这滚滚的长江水伴随友人直到扬州。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板书:

  饯行

  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

  目送

  【教后反思】:《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预*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咱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

  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来。什么是“脍炙人口”?指导读好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厚,离别时依依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四、设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评析:

  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上的,在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黄鹤楼送别教案范本10份(扩展8)

——黄鹤楼作文300字(五)份

  今天,我们家和李杉岚一家一起去参观黄鹤楼。黄鹤楼从外观看只有五层,可里面有九层。导游小姐说,它象征着九五至尊。使我最好奇的是古代人写黄鹤楼时是反着写的,是“楼鹤黄”。

  我们来到第一层,墙面上有一幅画,画上画着仙人吕洞宾骑着仙鹤飞走了,很多人站在黄鹤楼旁看他。第二层,那里有很多诗人写的关于黄鹤楼的诗,有崔颢、李白、孟浩然等。第三层,那里有黄鹤,我还抱着它照了张像呢。第四层,我们看见了不同时期建造的黄鹤楼模型,有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和现代的。最后,我们爬上了第五层,看见了整个武汉市的美景和雄伟的长江,看到长江我想起李白的那句诗“惟见长江天际流”。

  参观完了黄鹤楼,我和李杉岚又去敲了千禧吉祥钟。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好运,我们共敲了九下,可好玩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黄鹤楼真壮美!真好玩。

  天下闻名的黄鹤楼,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它是武汉市著名的5A级景区,它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我和家人怀着无比期待、无比憧憬之情来到了黄鹤楼。

  正值国庆节,这里也是人山人海,我们在门口处排起了长龙。远远望去,黄鹤楼高高的耸立在蛇山顶上,古色古香的八角楼建筑显得格外壮观。来到楼里面,每一层各有一副巨型壁画,画面栩栩如生,有的是一只仙鹤展翅飞翔,有的是古代诗人和画家留下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李白、白居易、岳飞等人的作品了。当我们爬到六层高时,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时,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突然楼内外灯光全部都亮起来,金碧辉煌,绚丽夺目,顿时引起人们大声欢呼,彷佛进入到了一副美丽的画卷之中一样。在楼外的走廊上向外眺望,能看到整个武汉三镇全部夜景,就在不远处,还能看到被灯光装扮一新的长江大桥,以及江内不断游动着身披彩光的轮船。

  正在我如痴如醉欣赏美景的时候,爸爸说:“走吧,我们去下一站——武汉长江大桥。”就这样,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黄鹤楼。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武汉,一睹大名鼎鼎的黄鹤楼的风采。

  黄鹤楼坐落在武昌蛇山,外观大部分是红色和黄色,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总高五层,门前有两只石头做的黄鹤雕像,像在保护这栋楼。看到黄鹤楼,我想起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眼前呈现柳絮飞舞中依依道别、风帆浮江的情景。

  走进去看,一层是大型壁画,二层装修不能去,三层和四层是小卖部,里面卖很多工艺品和纪念品。在黄鹤楼,你不时会看到中国人正在用英文给外国人讲解黄鹤楼。最好看的是第五层,这里有著名的诗画,好多诗句都刻在那层壁画上。来到走廊上,阵阵凉风扑面而来,远远望去,这风景好极了,街道人来人往,长江水碧海茫茫,一眼看不到尽头。

  傍晚,夕阳渐渐西沉,映红了天空。游人渐渐稀少,我们也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8月5日,我妈给我和阿姨订了火车票。因为阿姨是湖北人,想回家看看。我月经家人也在武汉,我就跟着她。

  8月6日早上,妈妈出去给我们买了路上吃的喝的,还给我们带了很多礼物。她从早上忙到下午三点,催我们去火车站。

  终于到了4点59分,大家都急着进站,我们很快就上了火车。但我妈还是不情愿地站在车外,一直微笑着向我们招手,看着火车启动。火车行驶了十几分钟,感觉很想妈妈,因为妈妈每次都陪我回武汉。

  幸运的是,火车很忙。大家说说笑笑,我弟弟妹妹就有了。朋友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不知不觉已经是晚上11点了。虽然是睡觉时间了,但是我们还是很有精力,你一直说啊说。突然有一种感觉,认识这个7岁在加拿大读书的哥哥是我的荣幸。哥哥很慷慨,给了我很多食物。

  最后我累了,就开心的睡着了。

  今天天气晴好,正是清明时节,我们一家决定到黄鹤楼游玩。等我们到了大门口,一看,哇,买票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

  好不容易我们走进了大门,啊,好壮观呀!一座黄色的古楼映入眼睛。亭榔都是黄色的。我们跟着游玩的队伍慢慢的边走边看。走进大门就是一座不算太高的古塔,妈妈说:古塔都是存放出家人的骨灰的。过了古塔,就是黄鹤楼了,黄鹤楼的门前是两只仙鹤踏着龟和蛇。黄鹤楼的后面是千禧钟,很多游客都在那排队敲钟为自己祈福。穿过千禧钟,就是一座三层古楼与黄鹤相对应,再过一道很长的石路我们就来到了岳飞亭,爸爸很崇拜岳飞,于是我们就坐在石凳上等爸爸看这位抗金英雄的简介。然后我们就从侧边返回,游玩了紫薇园,落梅轩,鹅池,文苑,还有崔颢题诗图,爸爸妈妈都说这首诗写得很美,但是我却不怎么懂这首诗的意思,妈妈就仔细地跟我讲解。

  我们在黄鹤楼里停留的时间最久,从一楼到五楼,我们都去看了一遍,站在黄鹤楼里面,我想起来我们已经学过的一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哦,原来李白那个时候送孟浩然是在这个地方送的。


黄鹤楼送别教案范本10份(扩展9)

——黄鹤楼诗词范本五份

  宋·游景仁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宋·苏轼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着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鋐落门关,缥渺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蔽*毡,夜穿茆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令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哀可怜。

  原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唐·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