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0篇)

首页 / 教案 / |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策略:

  从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在读写和意义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写有百分数的资料卡。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提问: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谁见过百分数?百分数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学*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比一比"的第(1)小题,要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你认为选派那名队员比较合适?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出示:"比一比"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交流:你认为那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学生交流写出分数后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容易比较了。

  3、教师讲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树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4、百分数的读写。

  22/100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练*: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写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3、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四、。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新的内容?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百分数的读写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2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时,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2.实现数学学*的个性化。

  本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了多种算法,让学生通过尝试、感悟、体验、探索,总结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最优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彩色纸 剪贴画 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复*引入,提出问题

  1.把8+8+8+8+8改成乘法算式。(8×5)

  2.把0.5+0.5+0.5改成乘法算式。(0.5×3)

  3.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12×5)

  (2)12个1.5是多少?(1.5×12)

  4.提出问题。

  师: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引出分数乘法问题,不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问题:1个

  占整张纸条的,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获得最后的计算结果?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

  ①图示法计算。

  把一个长方形纸条看作单位“1”,把它*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个

  ,是,3份就是3个,如下图:

  3个是。

  ②加法计算。

  求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列式:++==。

  ③乘法计算。

  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结果和其他算法的结果相同,说明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3=++===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分数乘整数。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3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的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复*课的数学课堂鲜活而精彩。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复*整理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众多,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尝试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列出复*纲要,利用表格的形式分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等知识进行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注重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在练*的过程中,如果要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所有的知识点一一进行练*,那么显然题型过多,题量过大,不利于知识间的比较。因此,本节课在练*时利用“鱼缸”这个素材,把一个个知识点系统地贯穿起来,让学生围绕“鱼缸”这一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直接引入,回顾知识

  1.直接揭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复*。

  2.整理知识点。

  (1)展示整理要求:

  ①想一想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点。

  ②概括出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提示:可以用图表法、树形图法或列举法表示)

  (2)小组交流,要求:组长和组员相互介绍自己整理了哪些知识点。比较一下谁整理得简洁明了,便于记忆。

  (3)展示学生的学*成果。(投影展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

  确定位置必备的要素:确定观测点和方向,同时还要量出距离和角度。

  设计意图:复*本节课的重要目的是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整理,系统复*

  1.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怎样整理才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呢?

  (1)学生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2)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1)关于表面积、体积和容积,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2)学生独立整理。

  (3)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4

  教材内容:

  教材56—57页“分数混合运算(一)”

  教材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并且能正确计算分数分数混合运算。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2.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找出数量关系

  小明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0

  一项工程,已经完成5/8

  2.计算。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观察课本主题图,请学生分析情景中的数学信息,数量关系,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2.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算法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4.强调: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一些相关联的零散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从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创造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的问题。

  2.完成课本56页“试一试”

  3.指导完成57页“练一练”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

  1.引导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预*

  分数混合运算(二)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一)

  气象小组

  摄影小组

  航模小组

  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客气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

  2.让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 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练一练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

  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

  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

  (1)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b)

  学生明确:a和b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能被b整除)

  (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a能被b整除?(板书:b≠0)

  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3、反馈练*.

  (1)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二)约数、倍数的意义

  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教师讲解: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2)学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是2的倍数,2是24的`约数.

  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a能被b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3)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数a能被数b整除的条件下)

  (4)小结: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

  (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馈练*:

  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xx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a、8是2的倍数,2是8的约数.()

  b、6是倍数,3是约数.()

  c、30是5的倍数.()

  d、4是历的约数.()

  e、5是约数.()

  3、教师说明:以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学例2:12的约数有哪几个?

  (1)引导学生合作学*,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12的约数有:1、2、3、4、6、12

  (3)练*:15的约数有哪几个?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的约数是它本身.

  5、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引导学生合作学*,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2的倍数有:2、4、6、8、10......

  (3)练*:2的倍数有哪些?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础上又学到了什么?通过学*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四、随堂练*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约数.

  (2)57是3的倍数.

  (3)1是1、2、3、4、5,...的约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约数,哪些是6的倍数?

  3412162460

  教师说明:一个数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某个数的倍数.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8能被0.2除尽.()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数.()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数.()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约数.()a能被b除尽.()

  五、布置作业

  1、先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各写5个)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六、板书设计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探究活动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9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则方程为

  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方程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为新知作铺垫

  课件出示:

  1、写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判断谁是单位“1”

  (1) 故事书的3/5是150本。

  (2 )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

  (3)汽车速度是火车速度的1/2。

  2、复*题:写出数量关系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操场上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1)谁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写出等量关系式。

  (3)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4)根据题意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反馈。

  二、导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一)学*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从情景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简要回答

  2、出示例题:

  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讨论:(1)谁为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根据那句话得到的信息?

  (3)你能列出等量关系是吗?

  半数:参加活动总人数XX2/9= 跳绳的人数

  (未知) (已知)

  4、你们有什么办法利用以前的知识解答这道题?

  同桌互相说说,在练*本上做一做。

  生反馈,师板书。

  学生口头检验对错。

  5、对比复*题和例1,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二)巩固新知

  看情景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1)生提问题,全班解答。

  (2)同桌互相提问题,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三)练*、巩固

  打开书,29页,试一试1,自己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回过头来看例题,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吗?

  (用除法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0篇)扩展阅读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0篇)(扩展1)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十篇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 1

  设计说明

  本课时教学的是图形的旋转,它是继轴对称、*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灵活、丰富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方面:

  1.创设游戏,激趣引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伊始,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将旋转知识融入到游戏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顺利进入对旋转知识的探索。

  2.形象演示,加深理解。

  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旋转的理解,突出旋转的三要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

  3.动手操作,体验成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现由直观向抽象的转化。学生讨论后独立完成画图操作,既使学生对旋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通过作品展示,为学生创造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时钟 方格纸

  学生准备 方格纸 三角尺

  教学过程

  ⊙创设游戏,引入新课

  1.做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向后转,向右看,向前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这些简单的动作,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躲在这里面呢!你能猜出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图形的旋转。

  2.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生汇报:风扇扇叶、陀螺、旋转木马、钟表指针的转动等)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有很多,我们就从大家熟知的钟表开始研究吧!

  设计意图:新课开始从游戏出发,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观察钟面,明确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的意义。

  小组活动: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说说时针、分针和秒针是怎样旋转的。

  (时针、分针、秒针都在绕着中心点旋转;秒针1分旋转1周,分针1时旋转1周,时针1时旋转1大格)

  汇报总结:时针、分针、秒针旋转的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相反的就是逆时针方向。

  2.从实物到线段,认识旋转的特征。

  (1)课件出示教材28页汽车进公路收费站的情境图。

  出示问题1:汽车进入公路收费站时,横杆打开时是怎样运动的?尝试用手比画横杆旋转的过程。

  课件演示横杆逆时针旋转90°的过程。

  出示问题2:汽车通过后,横杆关闭时又是怎样运动的?尝试用手比画横杆旋转的过程。

  课件演示横杆顺时针旋转90°的过程。

  教师相应板书: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示来表示横杆的打开和关闭。

  (2)再仔细观察并想象横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①想一想,横杆在旋转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旋转中心相同、旋转方向不同、旋转角度相同)

  ②物体旋转前后,什么没变?什么变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没变,位置和方向变了)

  ③要想把一个旋转过程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

  (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3)尝试练*。

  课件出示线段旋转图,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线段的运动过程,你能说说图中的线段是怎样旋转的吗?

  (这条线段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提问:旋转前后,线段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线段的位置和方向变了,线段的长短没变)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观察时钟以及横杆的运动过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观察这些实物是怎样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接着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横杆的旋转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比较、想象和交流,获得对物体旋转的基本特征的认识,进而找到准确表达物体旋转过程的方法,完成对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的建构。

  3.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28页“画一画”。

  画出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画出线段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后的线段。

  (2)组织学生讨论画法。

  (3)独立完成操作,同桌交流。

  (4)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点、线的位置变化,确定旋转结果的正误。

  (5)小结:在画线段的旋转时,首先要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以及旋转角度,然后借助三角尺画图。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 2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 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 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 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面图形的性质,学*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 3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1.课件出示路线图。

  2.师:这是老师上下班走的路线,从这幅路线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角。

  生2:线。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一下*面图形中有关线和角的知识。

  (一)线的回顾学*。

  1.回顾学过的线有哪几种。

  (直线、射线、线段)

  2.判断下面各是什么线。

  (课件出示一组直线、射线和线段)

  3.思考并交流: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区别?

  直线

  射线

  线段

  长度:

  无限

  无限

  有限

  端点:

  无

  1个

  2个

  与直线的关系

  是直线的一部分

  是直线的一部分

  4.填一填。

  (1)经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2)两条直线相交,有(  )个交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完成)

  5.追问:同一*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6.指导学生完成教材91页“巩固与应用”1题。

  7.讨论: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互相*行?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作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行线,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行线)

  8.想一想,过一点怎样画已知直线的*行线和垂线?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1.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2.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3.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4.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过程:

  一、引入变量的概念

  师:老师买了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个吃了4个,还剩?个吃了7个,还剩?个

  问:在老师刚才叙述的吃苹果这件事中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

  (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变化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少。)

  师: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互相依赖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二、新授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书P18。

  1. 看第一个例子,说说这个统计表的内容是什么?

  (是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况)

  问:表中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年龄在变,体重也在发生变化: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呢?用一个什么图表示合适呢?(折线统计图)

  2. 看第二个例子。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这就是反映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象。请你认真观察图象,图象中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时间、体温)

  指导学生读懂图意:

  (1) 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400C)最低是多少?(350C)

  (2) 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4时到16时)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0时到4时,16时到24时)

  师:骆驼的体温是随时间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3) 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师:次日8时指第2天8时,与第一天8时相比,增加了24小时,应是图中的32时。

  3. 看第三个例子。是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似关系。

  问:你认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呢?

  h=t7+3

  三、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

  如: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使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

  问: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只要合理,老师就要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我们就称这两个量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 6

  1.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应与一定的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可以激发学生学*的愿望。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伊始,通过观察、比较纸面同样大小的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不同点,使学生开始关注比例尺,进而产生想了解比例尺的欲望,并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知的探究环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接受学*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关注解题技能的形成。

  解决问题是学*数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数学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学中,重视解题技能的形成,精心设置巩固*题,细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并巧妙点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地图

  学生准备 地图

  教学过程

  1.观察比较。

  (1)出示纸面和中国地图同样大小的北京地图。(挂图)

  (2)观察、交流。

  这两幅地图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名称和内容不同,一幅是中国地图,另一幅是北京地图。

  生2:比例尺不同,一幅是1∶100000000,另一幅是……(表述合理即可)

  2.质疑。

  同样大小的纸面,为什么一幅能表示出整个中国,而另一幅只能表示出一个城市?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明确原因:作图时,选定的比例尺不同)

  3.导入。

  什么是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比例尺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进入新知学*阶段。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3页例1上面的内容,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明确:

  ①什么叫比例尺?

  ②比例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③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④比例尺是比还是尺?

  ⑤比例尺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

  (2)讨论、交流。

  预设

  生1: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生2:有时按照实际尺寸无法绘制*面图,这就产生了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的需求,因此就产生了比例尺。

  生3:比例尺有放大和缩小两方面的作用。

  生4:比例尺不是尺,是比。

  生5: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2.观察实物地图(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了解比例尺的两种表现形式。

  (1)观察、讨论。

  ①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②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2)交流、补充。

  预设

  生1:比例尺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生2: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 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

  (引导学生理解:一小格表示图上距离1 cm,0后面第一个数表示图上距离1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两小格表示图上距离2 cm,0后面第二个数表示图上距离2 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以此类推)

  (3)学*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师:你能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①尝试改写。

  ②指名板演。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 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2页圆柱的体积公式,例1、例2和练一练,练*二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自主研究: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例1。

  出示例1,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0.9米=90厘米 2490=2160(立方厘米)

  5.做练*二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集体订正。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算的?

  6.教学试一试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8米,求它的体积。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评讲试一试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7. 教学例2。

  出示例2,审题。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结果保留整数。)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 8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3.说一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点名让学生按学*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点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240。提问:这里的24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板书补充: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5。

  出示例5。

  按照刚才学*例4的方法,自己学*例5,仔细想想你发现了些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口答从表里发现了些什么?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每袋重量和袋数的积一定)

  乘积8000是什么数量,这种数量关系用式子怎样表示?

  [板书:每袋重量×袋数=糖果总重量(积一定)]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糖果总重量一定时,每袋重量和袋数的积一定)

  3.概括。

  (1)综合例4、例5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4和例5,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4、例5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

  像例4、例5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4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5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做练*八第4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结合板书;每天装配的台数×天数=一批计算机的总台数(一定)]

  (4)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三、巩固练*

  1. 做“练一练”第l,2,3,4,5题。

  指名口答,说说理由。思考时可以引导看数量关系式,说明理由。

  2.拓展应用。

  3.综合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x和y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导入

  师:听老师提几个问题,想一想是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XX同学的左面是谁?我们教室的后面是什么?学校在邮局的什么方向?

  生:方向与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描述方向与位置的词语都有哪些?如何确定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复*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整理复*学过的方位词。

  (1)学生小组交流学过的方位词。

  (2)学生汇报交流。

  学过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3)请大家观察所在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方位词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4)刚才大家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来表示物体所在的大概位置以及方向,如果我们要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表示方法吗?

  2.梳理用数对表示物**置的方法。

  用数对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位置: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梳理用方向加距离表示物**置的方法。

  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

  (1)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

  (2)确定方向和角度。

  (3)确定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4.课件出示教材99页情境图。

  星期日,奇思去动物园游玩,在大门口看到了动物园的示意图。他想先去百鸟园,你能帮他确定百鸟园相对大门的位置吗?

  (1)学生探究确定百鸟园位置的方法。

  (2)小组汇报。

  六年级北师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内容

  根据教科书自选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例,培养学生仔细分析、主动探索的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准备,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今天,我们进行练*(板书:反比例练*)。通过练*,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②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你知道哪些有关反比例的知识

  板书:意义、字母表示:xy=k(一定)

  二、基本练*

  1.观察下面三个表

  (1)表1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每天烧煤量和烧的天数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表2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用去的煤和剩下煤的吨数成比例吗?为什么?

  (3)表3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行四边形的底和*行四边形的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判断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2)一筐桃*均分给猴子,猴子的只数和每只猴子分的个数。

  (3)报纸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与总价。

  (4)小刚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5)C=4a

  三、解决问题

  1.巩固练*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时行70 km,5时到达。如果要4时到达,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会列式解答吗?试试看。还可以怎么解?(引导学生用反比例知识解答)

  2.用比例知识解答

  (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 m2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 m2,要用多少块砖?

  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指点。

  根据这两道题组织学生讨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四、变式提高练*

  按规律填数。

  (1)(1,36),(2,18),(3,12),(4,),(5,)

  (2)15,210,315,4(),()25

  (3)81,27,(),3,1,()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拓展练*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构建一道生活中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的问题,再解决,并与同学交流你构建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0篇)(扩展2)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优选【10】份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1

  教学内容:跳绳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

  体会计算法多样化。

  2、发展初步的会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通过跳绳的活动,引入。

  1、先引导学生看懂主题图中的统计表,然后让学生提出总是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并记录学生当时 跳绳的次数,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总是可以先引导学生先解决类似“小

  东比小红跳几下”这样的问题

  3、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

  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教科书上三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方法,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帮助。

  三、试一试。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列出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四,想一想。

  100——48, 先让学生估算,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

  五、练*反馈。

  1、用竖式计算。

  请4位学生板演,再集体校对,

  2、买一个羽毛球拍多少钱?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再列式解答,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3题中()+40的答案不唯一。可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如果是其它数,它就无家可归了。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2

  教学内容:

  1、复*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统计的知识和人民币的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整

  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的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100以内的加减法。

  1、看图说一说:小熊举的是什么类型的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25+2125+27说一说计算过程。

  小猴举的题:65-2265-29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内容。

  出示图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买羽毛球拍和排球公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15+12=27(元)30元5角–27元=3元5角

  买足球和乒乓球拍还差多少钱?

  30+10=40(元)40元-30元5角=9元5角

  篮球、足球和排球一共要用多少钱?

  50+30+15=95(元)

  二、课题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59+827+2599-3831-24

  63-938+4650-2377+23

  88-5543-3412+963+36

  三、观察与测量。

  1、谁离大树最*。

  房屋

  5厘米

  3厘米

  蚂蚁大树

  4厘米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1~10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3、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

  理解数“1”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2、初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惯、大胆发言的*惯和耐心倾听的*惯。

  3、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淘气为了欢迎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开始崭新的小学生活,特意画了一幅画送给我们,(出示主题图)请孩子们仔细观察,图中画的是哪儿?图中有什么?

  2、生汇报后,师:图中哪些物体的个数是1?

  3、师提示:谁有好办法能把图中个数是1的物体都找出来?(引导按照一定的顺序找,或把找到的做上记号。)

  4、请小老师为大家介绍自己找到的信息

  二、抽象出数字“1”

  1、师:刚才大家找的这些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板书1)

  带读“1”

  2、师:很大的物体,如1棵树、我们居住的地球,都可以用1表示,很小的1个物体,如1棵小草、1粒芝麻也可以用1表示。1可以表示1个萝卜,也可以表示1筐萝卜

  师借助身边熟悉的实物:1根粉笔,1盒粉笔;1个班级等等

  3、请学生用1来说一说身边的事物

  三、抽象出数“2、3、4、5”

  1、师:孩子们,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图画,已经找出了很多用1表示的物体,谁还能说说,这幅图中还有什么?有多少?

  2、生观察图,可与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师要善于指导:用手一个一个地指,指一个数一个,要手口一致,不遗漏,不重复)

  4、师及时评价,(表扬发言声音响亮的,表扬表达清晰的,表扬能认真倾听的,表扬能复述别人的发言内容的)

  四、找一找,说一说

  1、师:孩子们,在这幅漂亮的图画上有不同数量的物体。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同数量的物体呢!老师说一个数,你能说出物体吗?

  2、活动:师说“2”,指名说物体(如2只手,2只眼睛,2张桌子)

  师说5,生说物体(如5个手指,5个扣子,5位同学)

  3、生生活动:同桌一个说数,一个说物体

  五、巩固练*:

  完成练一经营性质第1、2题。

  1、师先引导读题目

  2、生尝试完成第1题,集体汇报

  3、照样子,圈一圈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一题的题意是很难的。要引导他们学会看例子,养成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惯。

  六、总结升华:今天我们都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用1~10各数表示物体顺序

  2、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主题图

  1、师:孩子们,上一节课,我们在这幅图中找到了一群鸭子,谁能数数,一共有多少只?

  2、生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手口一致,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维方式)

  3、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数吗?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

  4、生再按顺序数

  5、师:孩子们,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观察了,请问系蝴蝶结的小鸭子排第几?谁排第4?

  6、哪位同学也能像老师这样提问题呢?(生问生答)

  7、师:联系自己的座位,数数这一组有几个同学,再说说每位同学排第几

  二、出示“数一数,认一认”的内容,学生观察后

  1、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2、汇报,请数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数数的方法(按顺序或做标记)

  3、师板书:按学生汇报的顺序将相应图版贴出,并根据图片的数量在旁边写出数字。

  三、巩固练*

  1、学生先自己观察图画,再说说每一幅图上都有几个物体,最后再说说第几(谁排一?为什么?这要引导学生明白,根据物体所处的方向不同,第一也是不一样的。)

  2、引导学生读题(师先读一遍,学生用手指着题目跟读,再学生齐读)

  学生独立完成

  3、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退位减法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发现算式间的规律,做个减法表。

  3.通过整理减法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不同的算式结果可能一样。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的算式结果可能一样。

  教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减法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了新的学校,感受到了心得气息,大家高兴吗?我还给你们的小组起了好听的名字,小组长告诉大家,你们组叫什么组?我们的同学们是最棒的,希望你们的表现比昨天更棒。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吗?那里有知识渊博的慢羊羊村长,聪明的喜洋洋……老师就带领着大家到羊村去游玩吧,羊村里除了小羊以外,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宝宝,你们想去吗?

  让我们乘上小火车行动起来吧,小小火车开起来,开起来,哪儿开 请第一列小火车开起来,请第二列小火车开起来。

  2.学生进行开火车口算

  7+8= 16-7= 15-6= 2+9= 14-7= 13-5= 11-4=

  12-9= 6+8= 14-6= 13-7 17-9= 12-5= 15-8=

  师:回忆一下,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都有哪些方法?

  讨论: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

  3.师:火车开的真快呀?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羊村的大门口,喜洋洋走来了,看它在说些什么呢;(同学们,你们只要回答对村长爷爷突出的问题,羊村的大门就会为你们打开。)

  4.村长爷爷想考你们什么问题呢?

  村长爷爷说:这是一些20以内的退位减法,请你们从口算卡片袋中拿出算式结果为“7”的卡片,看谁动作快? 请找出都是减去9的算式或者找出都是12减几的算式。

  (多数学生是把卡片全部倒出来,手忙脚乱地翻,好长时间也找不到需要的卡片。有的学生报怨卡片太多了,找不着。) 师:咱们能不能利用我们上学期制作20以内加法表的方法来做个减法表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合作交流,构建减法表

  1.小组内商量方法。

  2.全班交流。我们把这些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队,就能很快找出指定的卡片。

  3.先商量一下打算怎样排队,然后再整理算式。

  要求:(1)将卡片进行整理,再贴在大纸上;

  (2)组内要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项工作,可以找卡片、贴卡片、递卡片、涂胶棒;

  (3)活动时间10分钟,小闹钟一响,活动结束。

  4. 组长拿出学具,活动开始。师巡视,留心学生的分类方法。

  师:哪组愿意向大家展示你们小组的成果 展示各组作品,各组成员介绍摆法。(将作品贴在黑板上)(组内成员可补充,其他同学帮他们看看算式摆得对不对。)

  5.将第17页的减法表补充完整。

  师:仔细观察第17页的减法表,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说一说,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出示物品单价: 1瓶牛奶3元 一袋喜之郎5元 1个汉堡8元 一斤葡萄18元 一盒饼干15元 一斤橘子?元 一支黑人牙膏12元 一个牙杯9元

  猜价格:

  1.买一个汉堡和一支黑人牙膏一共要多少钱

  2.20元买一斤葡萄,够吗?

  3.(1)一盒饼干比一袋喜之郎贵多少钱?

  (2)一个牙杯比一支黑人牙膏少多少钱?

  4.一支黑人牙膏比一瓶牛奶多的钱正好是一斤橘子的价格,问一斤橘子多少钱?

  5、根据这些东西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6.给你20元钱,你会买些什么?

  7. 小结:村长爷爷高兴地对大家说:小朋友们太棒了!会动脑,善于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你能告诉我这节课你的收获吗?

  三、游戏

  结果是:得数是9的同学起立;减去7的同学微笑;被减数是12的同学拍拍手。

  四、全课小结

  大家的收获可真多呀,老师给你们每个人还准备了一份神秘礼物呢,快来看看吧!(每人都有一张写有算式的卡片,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先计算,在按算式的结果排队,最后按顺序离开教室)

  结果是:得数是9的同学起立先离开;得数是8的同学离开。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5

  第一单元加与减(一)

  单元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2-17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单元学*目标

  1、在买铅笔的情境中探索20以内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惯和初步的观察能力。

  4、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单元学*重点: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多种口算方法,理解算理。

  单元学*难点:采用多种算法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课时安排:共9课时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6

  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10-11页《跳伞表演》。

  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3、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重点:

  初步学*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学*难点:

  1、初步学*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学具准备:

  小棒和圆片。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二、探究解题策略

  1、学生仔细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3.学生汇报:看到了大森林里在举行跳伞表演;天上有红色降落伞、黄色降落伞和蓝色的降落伞在比赛;红色降落伞有14个、黄色降落伞有6个,蓝色降落伞有7个。(师板书:蜗牛的数目)

  4.学生根据刚才说到的数学信息跟同桌提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

  5.学生汇报所提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1:红色降落伞和蓝色降落伞一共有多少个?)

  生2: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4、刚才同学提出了“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和圆片,先摆14个红色的圆表示红色降落伞的个数,再摆6个黄色圆片表示黄色降落伞的个数。注意两种颜色一一对应后,多出的部分就是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的个数。

  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汇报。(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8个)

  根据所摆学具列出算式。板书:14-6=8 让学生说出14、6、8表示的意思。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把一些信息填上。

  3、学生试完成的“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教师评价学生。

  4、这节课通过学*“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

  四、巩固练*。(出示)

  完成试一试第1、2题,点名回答,学生评价。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学生A:对于多少的题目我会做了。

  学生B:我学会了“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

  学生C: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学生D:两数相差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解决减法问题)

  红色:14个 黄色:6个 蓝色:7个

  14-6=8(个) 14-7=7(个)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6页至87页《小小商店》。

  教学目标:

  1.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数学交流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对学生进行文明、环保等品德教育。

  课前准备:收集好同学带到学校的各类玩具、学*或生活用品。物品标签牌、售货员、回收员挂牌。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

  同学们去过超市吗?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售货员阿姨手里拿着是什么呀?

  中国的钱叫做人民币。你知道人民币分哪些类型吗?(元、角、分)

  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哪些?(幻灯出示样币图片)

  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又有哪些?(幻灯出示样币图片)

  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因为面额太小,现在已经很少用到了。

  二、活动准备

  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用,我们购物的时候就需要用到它。今天我们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商店,让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自己购物的乐趣。我们先进行一个有奖问答的游戏。答对问题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长那里得到一张5元的现金代用卷。

  幻灯播放问题,学生回答:

  小组讨论问题,汇报:

  到商店购物需要注意什么?

  如果你是售货员,你应该怎么做。

  老师归纳:

  三、分小组活动,一部分同学扮演售货员,另一部分同学进行购物。

  四、小组之间交流交流,说得好的同学组长奖励现金代用卷,每一小组选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五、角色调换进行第二轮的购物。

  六、小结:

  数一数回收站收了多少个瓶子。

  说一说用剩下的钱应该怎么办?

  同学们已经学*了人民币的知识,我们要学以至用,以后可以帮爸爸妈妈买东西,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部分内容中的第六课时《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不句减从十位退一当十

  教学准备:

  1、小黑板

  儿童画报 故事书 连环画

  原有 33本 25本 46本

  借走 7本 8本 9本

  2、纸制牌子六块

  15+58

  33—9

  14+15

  47—8

  46—16

  50—9

  82—4

  3、计数器十个,小棒许多、本子33本

  教学过程:

  一、 游戏:看哪组拿得快。

  二、 创设情境。

  1、 看图明确图意,训练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 提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 根据信息估算结果。

  三、 探索算法。

  1、 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 汇报计算方法。

  3、 集体用竖式计算。

  4、 尝试练*。选择故事书或连环画进行计算练*。边计算可以边说算法。

  四、比练*中搜索学生错误情况,当当小医生。

  四、 加强练*。

  1、 拨一拨,说一说。

  42—6 50—3 54—8

  五、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乘车练*

  六、 课堂小结。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

  4.通过具体的练*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巩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5.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哪边起第一位是各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2.出示计数器:

  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请你说一说这两颗珠子分别代表多少。

  二、基础练*

  1.课本第34页第1题。

  学生先自己填写,再在班上说一说。

  2.课本34页第2题。

  师拨数,学生写。

  同桌互相练*。

  3.课本3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课本34页第4题。

  指导学生发现这4组数各自的规律,先判断出是顺数还是倒数,以及是几个几个地数,再填空。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2.课本35页第5题。

  帮小鸟找家。让学生先自己连一连,然后指名汇报。

  3.课本35页第6题。

  A教师指导第(2)题。

  图画书有36本,故事书要比图画书多得多,但又比90本少一些。xkb1.com

  故事书可能有多少本?

  学生明确:故事书可能有85本。

  B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

  4.课本35页第8题。

  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

  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四、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补评:

  板书设计:

  练*二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百位十位个位

  10个十是一百。

  2个十和5个一是25。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花生米,计数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估豆子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花生米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花生米(教师出示盛有一些花生米的透明杯子)你能猜一猜这个杯子里有多少粒花生米吗?比一比看谁猜得最准。

  2、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数出10粒花生米,放入另一个透明玻璃杯中(杯子大小与前同)。

  现在你能比较准确的估计一下这个杯子中一共有多少粒花生米?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估计。

  3、请同学们一起来数一数,看看谁估的数最接*花生米的数量。

  4、两个同学一组,每个人拿一些豆子,请对方先估一估豆子的数量,再数一数。

  活动二

  1、还请同学们看老师杯子里的花生米,一共是28粒,那么在计数器上该怎么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一拨、再请同学在老师的大计数器上拨出来。

  2、小组同学说一说计数器上个位上是几,表示什么?十位上是几,表示什么?

  活动三

  1、计数器上拨出下数(出示图片:说一说)。

  2、请同学根据计数器上表示的意思,写出数来。

  3、教师提问:这两个2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十位的2表示2个十,个位的2表示2个一。

  活动四

  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听老师读数,一人在计数器上拨数,一人在本上写出这个数、(老师在大计数器上同时拨数)

  1、出示图片:写一写1

  2、出示图片:写一写2

  3、出示图片:写一写3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此题与别的题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了些什么?

  教师板书:从右边起第三位是百位、表示一个百。

  4、请两个同学一组,一人写一个数,另一人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说说这个数表示什么?一人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另一人写出这个数,说说这个数表示什么?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0篇)(扩展3)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精选五篇)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1

  设计说明

  1.注重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力培养。分数中的估算要比整数、小数的估算难把握一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独立进行估算,然后进行汇报,交流估算的依据。不仅能利用估算检验解题的正确性,还能借此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思考和探究的状态。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立足以学生为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新旧知识的迁移都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水日吗?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呢?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眼泪。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节约用水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三)]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节约用水的话题入手,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旧知铺垫。

  课件出示:小刚家八月用水14吨,九月比八月节约了,九月用水多少吨?

  (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独立解决问题)

  2.变更条件,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小刚家九月用水12吨,九月比八月节约了,八月用水多少吨?

  3.组织学生边读题边思考:

  (1)估计哪个月用水量多。

  (2)你是根据哪句话来判断哪个月用水量多,哪个月用水量少的?

  (3)你判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交流问题的答案,同学互评,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4.出示自学指导:

  (1)尝试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想一想:你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学生独立探究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

  6.展示解题过程。

  (1)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学生边画图边说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八月的用水量-八月用水量的=九月的用水量

  八月的用水量×=九月的用水量

  (2)指名板演解题过程。

  方法一 解:设八月用水x吨。

  xx=12

  x=12

  x=14

  方法二 解:设八月用水x吨。

  x=12

  x=12

  x=14

  (3)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追问:你们为什么用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并汇报)

  (4)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学生先独立检验,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一步理解题意,并结合线段图体会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合作学*的意识,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提升反馈

  1.淘气家八月用水14吨,比九月多用了,九月用水多少吨?

  (1)试着估算一下哪个月的用水量少,并说出理由。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3)解题并检验。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做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

  小正方体、小黑板、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

  师:同学们刚才都认真观察了淘气和笑笑的搭图形游戏,谁发现了这个游戏的方法。

  师:谁想为这个游戏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1)请横着摆两个正方体。

  (2)在左边的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小正方体。

  (3)再在左边的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小正方体。

  3、学生同桌间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做同桌两人的游戏好吗?请一个学生先发出指令,另一个学生搭立体图形,然后互换。

  4、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师:大家刚才都做了搭一搭的游戏,你觉得游戏有趣吗?

  你喜欢做这个游戏吗?把你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师范。

  (1)师:下面我们继续玩搭一搭的游戏,这回老师想先和一位小朋友玩,谁愿意做老师的小伙伴。

  (2)师:你先搭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让全班同学都看一看老师先站到旁边去,记得可别让我看见哟。

  (3)师:你们都看到他搭的立体图形了吗?现在由老师向他提几个问题,我根据提出的问题要搭出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立体图形,你们相信吗?

  (4)师:刚才大家看到了老师和这位同学的游戏谁能说说游戏的方法。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三、拓展应用。

  师:下面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由学*组长安排好各人的分工,一起做这个游戏,注意在小组中尽可能多的想出别的不同方法做游戏,要求要通过尽可能少的提问,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四、全课总结。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3

  复*内容:

  教材练*四的内容。

  复*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种常见的统计图,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能对统计图中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并解决问题。

  (二)梳理反馈,建构网络。

  组织学生回顾本单元知识,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后进行汇报。

  1.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它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统计图的选择: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表示各部分数量所占总数的百分比。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描述各部分的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3.数据的整理:可以分段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4.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可以把两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然后绘制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据分布状况及集中趋势。

  二、针对练*

  1.完成教材练*四第1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思考:根据题目要求想一想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较为合适?

  生:因为要表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所以应选择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3)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4)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2.完成教材练*四第2题。

  (1)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找到的数学信息。

  生1:这是扇形统计图,在这道题中整个圆表示奇思家12月生活总支出;

  生2:奇思家12月生活支出有服装、文化、食品、水电气、赡养老人和其他。

  (2)让学生思考:扇形统计图主要表现什么?统计图中的每个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练*四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提示:在分段统计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不重复不漏掉。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练*四第3题。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下面情况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并说明理由。

  2.完成教材练*四第5题。

  (1)教师给出本班和邻班10名男生的60

  m跑成绩。

  (2)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

  (3)学生自己计算、画图完成后汇报。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教材练*四第6题。

  板书设计

  练*四

  1.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整理数据:分段

  3.绘制统计图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设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不足之处:可能有些学生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问题难度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适于学困生。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提问要有针对性,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练*一(2) 课时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绿色圃中

  1.练*。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

  2.小结。

  三.巩固练*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5

  一、教材分材:

  教材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水稻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男孩提出“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教材中的算一算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安排,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学生明确了“增产百分之几”的意思后,就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增产百分之几的意义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学生分析

  在此学*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从复*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班内交流

  方法一:

  7-5.6 = 1.4(吨)1.4 ÷ 5.6 = 0.25= 25%方法二:

  7 ÷ 5.6 = 1.25= 125%

  125%-100% = 25%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61-2.25)÷ 2.25 = 0.36 ÷ 2.25 = 0.16 =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整节课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说自己感触很深。这节课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综观整个课堂,由于学生在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准备充分,所以在导入环节,学生兴趣浓厚,气氛较好。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0篇)(扩展4)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菁华3篇)

  一、对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着眼与培养学生终身学*的愿望和能力,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身边的数学,重组和改编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册教材为学生的学*活动提供基本线索,一方面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动有趣的素材,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1)在把若于个物体*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位,知道计数单位百和千的关系,掌握三位数的组成,会读、写干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千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3)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

  (4)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算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

  空间与图形:

  (1)通过有效的学*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2)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

  (3)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统计与概率:

  (1)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2)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2.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能力。通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内容的学*,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通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

  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已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把一瓣蒜头放人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测量并记录发芽后一周内每天蒜叶的长度,并通过观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理解和分析问题,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如分析从公园里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可以有几条不同的路线,每条路线各自的特点,选择哪条路线比较好。又如在探索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主动运用模拟演示、摆学具、画图等不同手段,并通过比较和交流,选择合适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如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提醒下经常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得到问题答案的?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数学的愿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学*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考的价值与魅力。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发现自身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四、教学措施

  1.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

  2.充分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快乐地学*,自信地说话!让学生多“说”。

  3.相信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质疑”。

  4.让学生通过做数学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会数学的生活化。

  5.认真分析教学得失,认真写反思。对学生典型错例,及时做好记录。

  6.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提高学生在校的学*效果。及时讲评学生作业中带普遍性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并组织订正。

  7.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有目的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8.练*前做好复*工作,练*后及时讲评,做好阶段性练*反馈。

  9.重视*时成绩练*查。既要重视书面练*查,又要重视口试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练*查。通过课堂提问、板演、作业等手段,深入了解学生学*情况。

  10.对突出问题,拿出改进措施,对关键性、普遍性的问题要反馈及时,仔细讲评。

  五、教改研究课题

  1.课题名称:小学数学低年级小组合作学*研究

  2.课题的界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动机是学*的基本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则是培养其学*动机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喜异、爱新等心理特征。学*合作小组成员按档次比例优化组合,开放设疑,质疑、释疑等参与活动的空间等。均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满足自己在不同时候的优势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走出固定的教育教学模式,**思想,寻求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我们深入学*了《数学课程标准》,从而选择了小组合作学*的一种学*方式。新课程要求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服务。小组合作学*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

  3.课题研究实施目标:

  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4.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3)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合作技能,如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全册安排了58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有期末复*4课时。全学期大约有25%左右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便于我们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各单元的课时安排大致如下: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周次备注

  一有余数的除法571~2

  单元练*2

  二认数8102~4

  单元练*2

  三分米和毫米244~5

  单元练*2

  四加法10135~7

  单元练*3

  五认识方向358清明

  单元练*2

  六减法9129~11

  单元练*3

  七认识角2411~12

  单元练*2

  八乘法162012~16劳动节

  单元练*4

  九统计3416~17端午

  单元练*1

  十

  期末复*4817~19

  单元练*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有学生25人。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新教材学*,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任务。不过尖子生和后进生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所以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拉*差距.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加与减”。在这一单元的学*中,学生通过加减法的计算,能通过摆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惯。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第八单元“2――5的乘法口诀”。在这两个单的学*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第二单元“购物”。学生通过购物,进一步人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情景中,通过购物,认识元、角、分,并进一步学会实际的应用。

  2.图形与几何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在这个单元学*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在欣赏与设计中,体验到图形的美和设计的乐趣。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第六单元“测量”。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测量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

  3.综合与实践:本册教材安排了“班级旧物市场”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两个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0篇)(扩展5)

——北师大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实用5份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移

  *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行的。

  二、*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行的。

  第2题:本题*移后线段之间的*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行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数一数。

  活动一:体会生活中有大数。

  教师出示教科书中的四幅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读出图中的说明,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一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像笑笑和淘气那样,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活动二:数小正方体,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师出示一个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可能会想:这么多,怎么数呀?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个同学准备2条小正方体,每条有10个小正方体。5人一小组,摆出100个小正方体,要求让大家很快看出是100个。在小组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出来的,复*已学过的个、十、百三个计数单位。

  每小组摆出的100个是一层,让10个小组(如果班上没有那么多学生,教师可以设法补上)把一层正方体逐一放到讲台上,组织学生一层一层地数,数10层是一千个,和教师一一开始出示的正方体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千个小正方体的模型。

  以一千个小正方体为单位,出示图片,组织学生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活动三:感受一千、一万有多大。

  教师出示10本同样厚的书,让学生感受一下一千页的书有多厚。随后,教师出示小学生敬礼图,让学生结合本校实际,想像一下一千名学生在操场**是什么样的,像10所这样的学校有多少人,万人体育场有多大。

  仿照上面的例子,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对一千、一万的感受。

  教学内容:

  P5 ~ 7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惯,体验合作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 40-6×4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3本作文本一共18元。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 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2)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 18÷3=6(元),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b)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18÷3+4 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 “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计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

  (4)引导学生发现: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

  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课题巩固练*

  P6“试一试”。

  1、提示: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

  四、巩固练*

  P6~7连一连全部内容。

  五、总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板书设计: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18÷3=6(元), 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解法二: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设计说明:

  垂直与*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行是指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行是同一*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行线,正确理解“垂直”、“*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面的理解。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教具准备: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大胆想象

  1、复*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1)小组内部分类交流确定一下你认为最合理的分类方案:观察这些图形,根据两条线之间的关系将他们进行分类,可以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探究新知

  (一)认识*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行线。(板书:*行线)

  1、学生自学课本65页中间第1行第2行完成学案(一)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成果。

  (1)理解*行线的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2)通过图形对比加深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3)通过判断深化理解概念。

  3、师生共同小结。师: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行。(板书:互相*行)

  师: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说……强调要说谁和谁互相*行?

  (二)认识垂线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学生们自学65页中间的部分完成学案(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成果。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垂直与*行(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联系生活

  1、想一想

  生活中,哪组直线互相*行,哪组直线互相垂直?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计算。为了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上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0篇)(扩展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通用五篇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利用课件显示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三、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教材中呈现的花瓣是曲线图形,学生在画这个图时会感到困难,可以让学生看着图进行分析,也可以剪好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四、设计图案。

  1、鼓励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变换,进一步认识*移,旋转和轴对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作品展示:

  (1)作品展示:把学生设计的图案分小组张贴在教室的前面,学生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每个小组学生上台对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4、全班交流,学生欣赏并评价。(学生点评)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只要你拥有丰富的知识,你就能够享受数学带来的无限乐趣!让我们睁开智慧的双眼,去探索,去发现,好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正确地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复*商不变的性质。

  (1)谁能很快地直接说出 4125的商?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4125=(414)(254)=164100=1***)

  (3)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

  2.复*分数的基本性质。

  (1)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2)通分练*:

  (3)我们进行约分和通分根据的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

  3.求比值的练*。

  8∶4= 48∶12= 16∶8=

  24∶18= 40∶16= 15∶5=

  (二)学*新课

  1.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1)创设情境。

  2∶4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写成2∶4=24,再想想,2∶4等于4∶8吗?你是怎么想的?(2∶4=24=(22)∶(42)=48=4∶8)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①小组讨论:看看上面的两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②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这几个重点的关键词语。

  (3)出示课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引出比的基本性质的作用。

  例 一年级有学生45人,二年级有学生40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人数的比是多少?

  请同学回答:有的同学说是45∶40,有的同学把45∶40化简成9∶8。

  讨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人数的比是写成45∶40好呢,还是写成9∶8好?(写成9∶8能使数量间的关系更加简明。)

  (2)解释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化简比。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例1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这是一个整数比,但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请你在练*本上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是互质数为止。)

  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

  18)这里为什么要同乘以18?(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把比的前后项都乘以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概括: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一般先把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两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请把1.25∶2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④小结;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第一步都化成整数比,接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4)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

  ①出示练*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填表之后用投影进行订正。

  讨论:由于化简比的方法和求比值的方法可以通用,再加上两种计算的结果在形式上有时是一致的,如8∶12,化简比和求比值的结果都

  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三)巩固反馈

  1.完成第57页的做一做。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请学生在练*本上独立完成,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2.完成第59页第6题。

  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有一种喷气式飞机每秒最快飞行578米,写出这种飞机最快的速度同声音速度的比,并化简。

  578∶340=17∶10

  3.填空:(口答)

  (1)85∶51=(85( ))∶(51( ))=5∶3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又学*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布置作业

  第58页第5题,第59页第7,8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复*准备中,从复*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启发学生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还深深地受到了事物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对于比的基本性质,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其内容,更重要的是会应用,即化简比。例1的3道小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情况化成最简整数比的方法:(1)是整数比,一般要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2)是分数比,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两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成两个整数比再化简;(3)是小数比,第一步应用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位数的方法化成整数,再化简。

  最后巩固练*中的第3题是提高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怎么想,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3页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确计算常见*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1)我们学校的综合楼准备粉刷和装修,工人叔叔正准备做一些数据的测量,我们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去,好吗?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请大家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了*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

  图形的`缩小与放大。

  教学难点:

  图形放缩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小红一家外出旅游,照了许多照片,小红把几张照片放大后,挂在家里,把几张照片缩小后,放在夹子里。你知道相片放大缩小的原理吗:

  2.板书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 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①认真观察图形。

  ②说一说:谁画得像?

  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思维过程。

  ④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看法:笑笑和淘气画得最象。

  (2)讨论:

  师: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他们的画法。

  ②教师巡视课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图形的长与宽的长度变化情况

  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④反馈讨论结果。

  (3)小结。

  ①由学生说说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小结:只有长与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象。

  3. 完成课本画一画。

  三、 探索活动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0篇)(扩展7)

——三年级上北师大数学教学反思优选【5】份

  对于自己上的三年级第六单元除法的买新书内容,自己感觉上得乱七八糟,课堂刚开始就已经偏离了自己的预设,而且这是由我自己造成的,一味的追求完 成自己的教案,不把学生的反馈当回事,其实学生反馈的是综合算式200÷2÷4=100÷4=25(本),我只是想强调每步的意义,这时我自己就板书了分 步算式,这与我课前预设的板书是不相符的,所以我自己就开始慌乱了,显得课堂每个环节的重点凸显不够。根据自己对课堂的感受,结合师傅袁老师对我课堂的分 析,自己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欠缺。

  1、我对自己在课堂每个环节想要凸显的资源还不够清晰。

  比如刚开始的分步算式的板书,我只是想强调每步的意义,但是自己很随意地就把分步算式写上黑板,其实这里可以让学生在投影仪上讲讲每步的意义就可以了。

  2、对于学生语言表达的要求太高。

  学 生的语言是自己的理解,难免随意,但是只要学生语言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不影响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理解,老师就可以视为正确,不需要咬文嚼字,一定让学 生改成统一的语言。比如:这节课出示情境后,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每个书架每层有多少本书?其实这就是我想要着重强调的,这时就可以婉转地规范问题, 比如说:也就是说每层放了多少本书?当学生表达出现了问题时,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其他学生帮助改正。

  3、学生的错误反馈

  这 节课内容是计算顺序的理解,但是在汇报过程中有同学出现计算错误(比如:末尾的0丢了,中间漏除的情况),我没有采取措施,只是反馈了对错,只是语言告诉 学生,并没有让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以至于讲过之后还有同学还是错的。在这种计算课时,对于学生的计算错误,可以在学生展示时老师帮忙改正,也可以让学生 听完意见后自己改,还可以看看其他同学的做法。反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扶到放。还有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在公开课时,对于学生错误的展示,随着课 堂内容的深入,应该是越来越少。

  4、练*设计上还有待改进

  这堂课虽然上得不够好,不过还是很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成长的机会,从准备、上课到听课、反思,我学到了很多,在这里要感谢在上课过程中给过我帮助的各位老师,我一定会再努力加油的,争取成长得更快!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本学期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选择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文明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和家人,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生活。学生通过交流,与同学们分享劳动成果,在交流、汇报中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欣赏,学会了理解,获得了知识。同时努力号召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我发展和合作精神意识。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果。

  一、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改方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为必修课程,这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门文化课程紧密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奠定了文化课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如在与语文学科的密切配合中,开展读书乐,组成小组读书会,组织故事会,展示学生的才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喜爱文学知识,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为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构建校园文化、熏陶文学人才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贴*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益的社会调查活动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于他人之中,世界之中。教育就需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这种现实感、生活感的获得与体验,是其存在和生活的直接目的。在处理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进程中,逐步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生活、社会调查。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个期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大涌牛仔服的发展,生长过程和取得的成就等,希望通过这个调查活动,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特色产业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还有调查自己家周围的古树名木,这些学生都比较容易进行,做得非常好,锻炼了能力。

  三、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在于“实践”二字。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广泛的开展,拓宽了学生动手的空间,为学生自主动手、独立制作、体现个性化特征的设计提供了时间的保障。本着为全社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的建设人材的目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有必要。这学期组织了小制作比赛、设计大赛等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这学期里,学生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能真正做到锻炼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今天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了《需要多少钱》,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本节主要分两个环节进行教学:先是创设情境,“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是通过练*巩固新知。在教学中,我想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索12×3的口算方法时,我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我进行巡视,并对学困生加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能从乘法的意义想到可以是3个12的和,12+12+12=36。也有同学3×2=6,10×3=30,6+30=36。还有的孩子直接用乘法竖式计算。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有说服力。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然而,在练*时,我发现好多孩子乘法口诀背得不熟,特别容易出错。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边算边默念计算过程,边记录下计算的得数,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计算准确率,也可以让孩子使用草稿本。比如12×5,先算个位,2×5=10,再算5×10=50,10+50=60。

  整个教学活动让乘法口诀贯穿其中,通过这节课的学*,我感觉到低年级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情景,来培养孩子的学*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体验学*的乐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来要求自己,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爱国爱党,积极上进。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为了适应新形式,我认真拜读了《培养学生意志力10种方法》等文章,努力使自己不被新课改的浪潮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认真钻研大纲,仔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备课,注意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认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方法及手段,探索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途径。在工作中,我深知学*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在不断学*、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及教学管理水*。我抓住学校安排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时向书本学*、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努力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在做到教学“五认真”的同时,*常能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老师们共同交流、互相学*、共同进步。

  我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贯穿始终,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去搞好班级的每一次活动。我决心让他们在一种“宽松、探求、竞争”的氛围茁壮成长。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时工作中出现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较多,如理论知识不够,论文精品意识不强;电脑知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除法的第二节,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目标,也是两个重点学*内容。“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在除法中的'应用是一个难点,所以本节课,我一直贯穿这个重点来提高学生的学*效率。

  1、用故事贯穿课堂始末,使学生爱学、乐学。首先由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看图思考每只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得出“0除以任何数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数学规律,然后创设“小猴子不会做作业,正在发愁呢,它想请大家帮忙。”这一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探索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由0的除法计算,并能正确计算。在处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这一难点时,我采取了“学生估算商的位数——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发现问题——教师总结(对错例进行及时纠正)——巩固练*”这一流程,首先我以小猴子遇到难题切入,利用学生的挑战欲望和表现欲,调动他们学*的热情,先让学生结合“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这一数学规律,独立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算法,以同龄人的思维帮助彼此加深对数学规律的理解,然后教师总结计算方法,并强调:在计算时,一定要先对商进行估算。对于错例,我以“森林医生”的形式处理,启发学生发现错误,及时带领大家算出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进行对比,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地方,知道: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必须商0,用来占位的0千万不能漏写。最后,我出了几道同一类型的题,让大家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为学生每次算题前都要估算商的位数,因此,很容易发现少没少0,又加上我让他们用乘法进行验算,降低了错误率,计算的正确率自然升高了。

  2、这节课,我在讲“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点时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练*时间很紧张,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认真反思之后,我觉得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一知识点的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组织学生讨论“0÷0,5÷0”到底得多少,让他们明白:当“0÷0”时,商不确定;当5(或其他不是0的自然数)÷0时,又找不到商。所以0不能做除数。这样做就不会占用后面学*的时间。

  3、要想提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老师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按“先估算,再计算、最后验算”的步骤去做。因为,有很多同学在做此类题前并不估算商,而是急于列竖式进行计算,可见他们的估算意识不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强调估算的重要性,不断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