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通用十篇

首页 / 教案 / |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1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珍惜每一分钟,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做事认真的生活态度。

  2.在实践中让学生懂得既要珍惜时间又要讲究效率,快乐地学*,尽情地玩耍。

  活动准备

  教师和学生课前搜集了解鲁迅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 寻找偷时间的贼

  1.教师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听说有人偷别人的东西,越值钱的东西他们越偷,可是你们听说过有偷时间的吗?老师还要告诉你,这样的人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抓住这些偷时间的人吧!(板书课题:谁把时间偷走了)老师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

  学*,我们一定会抓住这些偷时间的人。

  2.引导学生观看教科书第4页的两组插图。

  (1) 学生说说图中的人分别在干什么。

  (2) 想一想,谁的时间抓得紧,谁的时间被偷了。

  3.全班交流:到底是谁把他们的时间偷走了,你找到那个偷时间的人了吗。

  4.在我们班上,有没有这种现象?有没有时间经常被偷了的人?你以后会偷走自己的时间吗?(由书本到现实,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 了解鲁迅的笔名

  1.教师过渡: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解鲁迅的故事,都做了吗?请把你搜集的资料拿出来。

  2.你了解鲁迅的哪些故事?请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3.教师补充,简介鲁迅。

  4.你知道鲁迅这个笔名是怎样来的吗?(先让学生说,再由老师补充完整)

  5.出示鲁迅名言“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去了”并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句话也许有一定难度,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珍惜每一分一秒的,因此成为一个大文学家,一个文学天才。)

  三、 算算我的时间利用情况

  1.教师导语: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游戏、学*,等等。是不是每个同学在这些事情上花的时间都一样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算一算吧。

  2.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让学生照表格计算、填写。

  我的时间利用情况

  有多少时间被浪费掉了?还可以怎样利用一些时间?

  4.学生交流今后打算怎样重新安排这些时间。(让学生明白还有很多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快乐地学*,尽情地玩耍,充分地休息)

  四、 真正珍惜时间的人

  1.教师过渡:有人说,珍惜时间就是要快,你们觉得他说得对吗?

  2.当场检验,看看谁说得有道理。

  (1)教师准备10道简单题目。(如:72+38、0×5、120÷5、“蒸”字有几笔、“肺”字的第五笔是什么,等等)

  (2) 学生做以上*题,看谁又快又准确。

  3.A4分钟做对了7道题,B5分钟做对了10道题,比较他们谁更懂得珍惜时间。

  4.教师小结:看来,珍惜时间不光是要做事速度快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讲究效率,要又快又好,这才是真正的珍惜时间。

  五、 经验交流会

  1.教师:谁都想玩,谁都想学*好,怎样才能既玩得好,又学得好呢?大家一起说一说。

  2.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记录。

  3.全班交流,小组长汇报。

  4.教师总结下课。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全册共分五个单元、17个主题。每个主题都不在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学生的学*也是整体性的。从开放的特点讲,教科书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教学之本或罗列知识的清单,而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它要成为引发学生学*的‘引子’。从情感角度说。为加强德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本教材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形式活泼服从于内容的需要。

  体例特点是教科书每单元下设3-5个主题,各主题下分设三级主题(或称为活动内容)。各单元体列结构又分主题文字、提示语、旁边、情境对话、照片、图标、学生作品、空白框等。

  二、学生分析

  面对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基础特点,对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教育方法要灵活运用。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独立完成学*任务,养成良好的学**惯。

  2、懂得家庭责任感,之间应相互沟通、*等相待、正化解矛盾。

  3、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真实的友谊,学会理解他人、尊重。关心他人。

  4、感受身边的劳动者带给自己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5、了解各民族的生活*惯与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共建祖国大业。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五、教学措施

  1、以教科书为内容适当拓展学生的学*空间。

  2、以社会生活为背景映衬学生的心灵世界。

  3、侧重学生的社会调查、社会观察、社会实录等教学环节。

  六、教学安排

  每周一个主题,穿插复*。每周大约三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3

  一、利用活动化教学,激发兴趣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努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参与活动中,感悟并提高一定的道德认知,通过活动化教学力求改变过去我讲你听的方式。在活动化教学中,注意了活动的层次性、目标性。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猜猜他(她)是谁?”,通过每个学生各具特色的自画像,介绍自己、理解自我,并通过与他人比较,初步意识人与人存在着差异。第二个活动是“圆圈变变变”,通过大家在圆上作画,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想象。第三个活动是“说说你发现的不同”,在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赛,了解各地方,各国家,各民族之间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正因为不同才有了我们多彩的世界。第四个活动是“寻找小星星”,围绕学生的学校生活,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班里有哪些“多彩的小星星”,让学生意识到:正因为每个同学的不同,我们的班级生活才会丰富多彩。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各自发挥不同的优势,才能使我们的班级更加丰富多彩,思想在此受到了震撼,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学到知识。这几个活动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贯穿着逻辑性,可以说是逐步提升。

  二、“用教材教”胜过“教教材”。

  首先我将教材中的活动一:我的自画像内容改在了课前完成,一开课我就将他们上交的自画像拿出来让他们猜,引入第一个游戏,在猜测中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我还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交流自己调查的生活中人与人有哪些不一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如: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学校生活,回忆上学以来,班上有哪些多彩的小星星。这些话题应该都是孩子们经历过、熟悉的事情,通过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进行教育,在自身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学*,努力调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儿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教材资源,这样儿童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就很大。我觉得,这是我在教学这节课中自己的收获

  新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课程生活,要了解儿童是不容易的,所以教师要变“备教材”为“备儿童”。由于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课堂上就会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更好的教学艺术和智慧去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尽管这次课也给我留下了不少遗憾,但在遗憾中我也收获了许多。我想,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不断的探索、前进!

  三、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程,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渐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4

  一、相关课程标准

  《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思品与社会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思品与社会课程有三条轴线,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即儿童自我、儿童与他人的关系,促进自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这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我在成长”这部分中。《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的教学内容实现了《思品与社会内容标准》中“我在成长”部分第一条的教学目的: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二、教材分析

  《不一样的你我他》是三年级下册《思品与社会》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中第一课。教材通过每一个儿童创造各具特色的自画像、介绍自己,了解自我,确立初步的自我意识。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让学生围绕圆作画,使学生感觉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表达。由此,引发学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想法和选择也会不一样。教材安排的共同给花瓣和花叶涂颜色的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正因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喜好和选择,才会构成色彩斑澜的世界,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差异的美,并引发思考,在生活中的差异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教材的结尾还分别从技能、品德、善思等几个方面呈现了一组范例。用以引导儿童走进自己身边具体的、现实的学校生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本班各具特点的同学给班级的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使他们意识到:正是由于每个人的独特性,才有了丰富的班级生活,并由此加深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理解。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正处于从自我中心转向开始了解他人的发展阶段。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对自己参与的生活感到好奇,敢于冒险,也乐于自我解释,并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愿意与周围的人真诚交流,喜欢新朋友,并开始意识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但却因不会沟通而易和他人发生冲突。因此,我们需要抓住教育时机,帮助儿童逐步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本课的教学首先从学生对自己的直接感受出发,在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充分表达和展现自己的同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比较,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及其与自己的不同,尊重他人的想法、选择,并进一步使学生明白正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

  2.能够通过具体事物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3.观察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感到骄傲。

  五、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利用各种形式自由充分地设计和创造一幅“自画像”,不标出名字,照片或可辩识的特征。学生写上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自己最骄傲的事情。

  2.学生准备好彩笔。

  3.教师准备60张带有不同圆圈的画纸。

  4.教师用录音机录下几名同学心中的话。

  六、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音,辨别人物。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听一听是谁的心里话?

  2.提出问题: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二)展示自画像,猜猜我是谁

  1.把自画像分发给各小组,并组织小组讨论

  (1)“自画像”画的是谁?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展示讨论后,全班汇报

  3.思考:班里的同学有没有完全一样的?

  (三)播放音乐,用圆画画

  1.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带有圆圈的纸,画画。

  提出要求:(1)发挥你的想象力,把画画完。

  (2)画好后贴在黑板上。

  2.思考:为什么画的不一样?

  (四)找优点,夸夸我班同学

  找一找我班同学的优点,夸一夸我班的同学。

  (五)课常小结,升华情感。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5

  活动目标

  1.学会合理利用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2.养成良好的学**惯。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一张自己的学*时间表。

  活动过程

  一、 认识学*时间表

  1.老师展示自己的一项才艺。

  (1)导入:这个学期以来,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大家来一段表演,欢迎吗?

  (2)老师进行才艺展示(如:朗诵、弹琴、书法等)。

  2.看了老师的展示,你们想说点什么?

  3.你们知道老师的这项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吗?(让学生充分地想像,说出各种可能的方案)

  4.教师:老师的秘密就在这里。(出示老师的作息时间表)你们知道吗,老师每天都是这样严格按自己的学*时间表来做的。不论刮风下雨,也不论工作多忙,老师始终这样坚持下来,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要我说呀,老师的成绩全是这张学*时间表的功劳。

  5.讨论交流:从老师的作息时间表里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让学生畅所欲言,如做事要有计划,要制定学*时间表等,教师适时点拨)

  6.教师小结:学会有计划地运用时间很重要。也许,每一分钟都会给你带来快乐,带来收获。

  二、 小记者采访

  1.教师过渡:在我们同学当中,有很多人也有良好的学**惯,做了时间的主人,现在我们来一个现场采访。

  2.教师现场采访一位学生。

  3.教师提示:想一想,你觉得我们班谁是时间的主人,你准备向他学点什么呢。

  4.学生之间互相采访。(引导学生重点学*别人在学*时间安排上的可取之处)

  5.学生交流:通过刚才的采访,你有什么收获?受到什么启发?

  6.教师小结:从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只要做时间的主人、有计划地运用时间,就会有快乐、有收获。

  三、 怎样做时间的.主人

  1.教师导语:时间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怎样做时间的主人呢?下面,我们来开展一次大讨论。

  2.小组内交流,我是怎样安排时间的。(学生说出自己在安排和利用时间上的好方法,互相学*)

  3.全班交流。学生充分发言,总结归纳。(如:按计划做事,做事不拖拉,今天的事今天做,珍惜每一分钟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

  4.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了这么多的好方法,也知道了怎样做时间的主人,今后就希望同学们好好的利用这些方法,做一个真正的时间的主人。

  四、 制定学*时间表

  1.教师过渡:知道了怎样安排时间,你能不能给自己制作一张学*时间表?

  2.教师再次出示自己的学*时间表,给学生以示范。

  3.教师讲解学*时间表制定的要点。(如一天之中哪些时间最重要,可以用来干什么,等等)

  4.学生制定自己的学*时间表。

  5.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时间表,并说说自己这样制定的理由。

  6.教师提问:你怎样执行自己的学*时间表呢?(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坚持按照学*时间表学*,要严格按照计划表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事贵在坚持。为了对自己的学*行为进行约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一些适当的办法,如将时间表贴在床头,时刻提醒自己,等等)

  五、总结

  我们都已制定了自己的学*时间表,下一步就要遵照执行了。希望同学们一定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学*,过一段时间老师再来检查总结。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

  能力:能够通过具体事物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并通过观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知识: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尽管在校已经和同学们共同生活了*三年的时间,他们彼此都很熟悉,但是否真正了解呢?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同学间往往因为不理解对方的选择和想法而产生了矛盾。他们还难以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看问题,去理解对方接纳对方。对他人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认识不够。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小学生对男女生之间的差别有一定认识,但是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为什么不一样了解甚少,并且他们对于这样的不同往往持一种盲目的崇拜或是较深的自卑。所以引导他们了解这些差异的产生原因,正确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受农村生活环境和认知水*的影响,导致他们对人与人的差异认识不足。并且,他们对这种差异也不太愿意去探寻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尽量让学生更全面认识人与人的差异性。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要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切入,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究中认识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有不同,从而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的不同想法和选择。通过“猜自画像”,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然后借助画“圆的想象画”,交流调查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要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最后通过“寻找班级小明星”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

  教学难点

  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要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人与人之间不一样的地方,画自画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我的自画像”“我和别人一样吗”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的自画像

  [播放动画:不一样的你我他]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展示课前各自准备好的自画像进行交流研讨:你知道同学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吗?

  小结:我们的长相不一样,爱好、兴趣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板书:不一样)

  【设计意图:确立初步的自我意识,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意识到人与人的差异。】

  活动二圆的遐想

  [播放课件:圆的遐想]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大家同是在圆上作画,为什么画得不一样?

  小结:由于我们每个同学的想法不一样,喜好不一样,所以画的画各不相同。看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表达。(板书:不一样的你我他)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想法和选择也会不一样。】

  活动三我们是班里的骄傲

  [播放动画:我们是班里的骄傲]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们班有哪些各具特点的同学,他们给班级带来什么?教师组织学生寻找班级小明星。

  小结:正因为这些“不一样的你我他”,才使我们的班集体更加多姿多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板书:我们是班里的骄傲)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发现因为每个人的独特性和闪光点,我们的集体生活才这么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你我他

  我们是班里的骄傲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让学生注意到生活中存在的危险,建立安全意识,明确意外事故的产生往往因为我们的不注意或安全意识的淡薄,学会一般事故产生的应对和急救方法。

  重点:

  树立安全意识,掌握一般事故的应对和急救。

  难点:

  建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学会简单的应对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师:小朋友们,我们经常会在电视或者报纸上听到很多不幸的消息,许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遇到许多危险,结果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每年都有许多人不幸离开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确实,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危险,如果我们一不小心,悲剧就可能发生。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身边有哪些可能大危险吗?

  二、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进行交流。

  三、师指导学生说说P40页情境图中存在的危险,并说说避免的措施。1、不独自到危险的河、湖、水塘中游泳。要在大人的陪同下到游泳池。2、不用湿手接触带点的东西。3、不在电线下放风筝。4、不在有易燃物品的地方放鞭炮。

  四、辩论“淹死的多是会游泳的。”学生分两组充分发表意见。师总结:不管是会还是不会,如果你不注意,没有安全措施,都会有危险的。

  五、师简要介绍几种多发的以外事故种类:(1)溺水;(2)烧伤;(3)中毒;(4)摔伤;(5)窒息。

  六师:为什么会有意外事故发生,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自学P42后开展讨论。)

  一、师:当我们遇到有意外发生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学生自学P43后开展讨论。)

  二、小故事(煤气爆炸发生时)学生听外故事后说说各种消防设备、工具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8

  活动目标

  1.学会合理利用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2.养成良好的学**惯。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一张自己的学*时间表。

  活动过程

  一、 认识学*时间表

  1.老师展示自己的一项才艺。

  (1)导入:这个学期以来,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大家来一段表演,欢迎吗?

  (2)老师进行才艺展示(如:朗诵、弹琴、书法等)。

  2.看了老师的展示,你们想说点什么?

  3.你们知道老师的这项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吗?(让学生充分地想像,说出各种可能的方案)

  4.教师:老师的秘密就在这里。(出示老师的作息时间表)你们知道吗,老师每天都是这样严格按自己的学*时间表来做的。不论刮风下雨,也不论工作多忙,老师始终这样坚持下来,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要我说呀,老师的成绩全是这张学*时间表的功劳。

  5.讨论交流:从老师的作息时间表里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让学生畅所欲言,如做事要有计划,要制定学*时间表等,教师适时点拨)

  6.教师小结:学会有计划地运用时间很重要。也许,每一分钟都会给你带来快乐,带来收获。

  二、 小记者采访

  1.教师过渡:在我们同学当中,有很多人也有良好的学**惯,做了时间的主人,现在我们来一个现场采访。

  2.教师现场采访一位学生。

  3.教师提示:想一想,你觉得我们班谁是时间的主人,你准备向他学点什么呢。

  4.学生之间互相采访。(引导学生重点学*别人在学*时间安排上的可取之处)

  5.学生交流:通过刚才的采访,你有什么收获?受到什么启发?

  6.教师小结:从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只要做时间的主人、有计划地运用时间,就会有快乐、有收获。

  三、 怎样做时间的主人

  1.教师导语:时间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怎样做时间的主人呢?下面,我们来开展一次大讨论。

  2.小组内交流,我是怎样安排时间的。(学生说出自己在安排和利用时间上的'好方法,互相学*)

  3.全班交流。学生充分发言,总结归纳。(如:按计划做事,做事不拖拉,今天的事今天做,珍惜每一分钟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

  4.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了这么多的好方法,也知道了怎样做时间的主人,今后就希望同学们好好的利用这些方法,做一个真正的时间的主人。

  四、 制定学*时间表

  1.教师过渡:知道了怎样安排时间,你能不能给自己制作一张学*时间表?

  2.教师再次出示自己的学*时间表,给学生以示范。

  3.教师讲解学*时间表制定的要点。(如一天之中哪些时间最重要,可以用来干什么,等等)

  4.学生制定自己的学*时间表。

  5.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时间表,并说说自己这样制定的理由。

  6.教师提问:你怎样执行自己的学*时间表呢?(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坚持按照学*时间表学*,要严格按照计划表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事贵在坚持。为了对自己的学*行为进行约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一些适当的办法,如将时间表贴在床头,时刻提醒自己,等等)

  五、总结

  我们都已制定了自己的学*时间表,下一步就要遵照执行了。希望同学们一定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学*,过一段时间老师再来检查总结。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街道常见交通标志,懂得简单的交通法规。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脑和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意识。

  教具:交通标志图、图片

  教法:实例

  学法:动手参与

  交通知识知多少

  一、 导入

  出示P40页“血的教训”的图片

  同学们看这张照片,象这样的事情,比这样的事情更惨重的事情,每天都有,这是血的教训,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的发生,我们不仅要遵守交通规则,还要做好交通宣传员,我们就来学*P43页9、小小交通宣传员(一)①汇报和交流。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些交通标志,我们先看自己收集的交通标志,同学们交流、讨论,然后重点出示P43页的.图片标志,并给图片意思的说明,让学生放松一下,读诵一则交通安全的儿歌,诵读过程中②展示一些图片,符合交通规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判断,并说说理由。③同学们真棒,默读一下P44页资料卡,我们来抢答一下交通规则知识,用这种形式让学生知法、学法。

  二、 小结

  警钟长鸣

  一、导入

  我们懂了许多交通标志和规则,放“儿童文明交通安全公约”歌,引出怎样做好宣传员呢?还要给大家提个醒,看一看大家收集的交通安全警示语。

  二、交流、讨论

  大家收集的警示语,想告诫人们什么?通过学*这些警示语,你也来创编一些警示语?

  三、 小结

  四、 作业

  走在路上仔细观察一下交警,带上自己的玩具车

  我们来做小交警

  一、 导入

  出示交警指挥交通的场景

  让一位学生了解交警手势信号的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看手势表示什么?这是一位交警、引出课题

  二、让学生兴趣地来说手势信号?红绿灯信号的歌谣,在*日里,交警接触尾气、繁忙的汽车、人流。在特殊的日子里,交警更是艰辛。

  在班里模拟交通现场,体会交警的辛苦。

  三、小结

  交警那么辛苦,我们应为他们做什么?应遵守交通规则。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10

  活动目标

  1.学会合理利用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2.养成良好的学**惯。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一张自己的学*时间表。

  活动过程

  一、 认识学*时间表

  1.老师展示自己的一项才艺。

  (1)导入:这个学期以来,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大家来一段表演,欢迎吗?

  (2)老师进行才艺展示(如:朗诵、弹琴、书法等)。

  2.看了老师的展示,你们想说点什么?

  3.你们知道老师的这项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吗?(让学生充分地想像,说出各种可能的方案)

  4.教师:老师的秘密就在这里。(出示老师的作息时间表)你们知道吗,老师每天都是这样严格按自己的学*时间表来做的。不论刮风下雨,也不论工作多忙,老师始终这样坚持下来,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要我说呀,老师的成绩全是这张学*时间表的功劳。

  5.讨论交流:从老师的作息时间表里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让学生畅所欲言,如做事要有计划,要制定学*时间表等,教师适时点拨)

  6.教师小结:学会有计划地运用时间很重要。也许,每一分钟都会给你带来快乐,带来收获。

  二、 小记者采访

  1.教师过渡:在我们同学当中,有很多人也有良好的学**惯,做了时间的主人,现在我们来一个现场采访。

  2.教师现场采访一位学生。

  3.教师提示:想一想,你觉得我们班谁是时间的主人,你准备向他学点什么呢。

  4.学生之间互相采访。(引导学生重点学*别人在学*时间安排上的可取之处)

  5.学生交流:通过刚才的采访,你有什么收获?受到什么启发?

  6.教师小结:从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只要做时间的主人、有计划地运用时间,就会有快乐、有收获。

  三、 怎样做时间的主人

  1.教师导语:时间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怎样做时间的主人呢?下面,我们来开展一次大讨论。

  2.小组内交流,我是怎样安排时间的。(学生说出自己在安排和利用时间上的好方法,互相学*)

  3.全班交流。学生充分发言,总结归纳。(如:按计划做事,做事不拖拉,今天的事今天做,珍惜每一分钟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

  4.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了这么多的好方法,也知道了怎样做时间的主人,今后就希望同学们好好的`利用这些方法,做一个真正的时间的主人。

  四、 制定学*时间表

  1.教师过渡:知道了怎样安排时间,你能不能给自己制作一张学*时间表?

  2.教师再次出示自己的学*时间表,给学生以示范。

  3.教师讲解学*时间表制定的要点。(如一天之中哪些时间最重要,可以用来干什么,等等)

  4.学生制定自己的学*时间表。

  5.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时间表,并说说自己这样制定的理由。

  6.教师提问:你怎样执行自己的学*时间表呢?(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坚持按照学*时间表学*,要严格按照计划表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事贵在坚持。为了对自己的学*行为进行约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一些适当的办法,如将时间表贴在床头,时刻提醒自己,等等)

  五、总结

  我们都已制定了自己的学*时间表,下一步就要遵照执行了。希望同学们一定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学*,过一段时间老师再来检查总结。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通用十篇扩展阅读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通用十篇(扩展1)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案通用十篇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珍惜时间就是要学会利用时间,合理安排时间。要启发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安排时间”这一主题设计了“时间的妙用”和“合理安排学与玩”这两个活动内容。

  “时间的妙用”出示了四幅图,其中有浪费时间的现象,也有珍惜时间的现象。接着出示一个案例,合理安排五件事,学生通过讨论评议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合理安排学与玩”采用连环画形式,让学生评议画中人物的作息时间。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调查并了解他人是怎样安排时间的。

  2、引导学生学*合理安排时间与玩耍。

  3、引导学生尝试自己设计作息时间表。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与玩耍。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间的妙用

  一、问题导入

  “时间最不偏心,给任何人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心,给每个人每天都不是二十四小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调查讨论

  1、学生说说家人或朋友是怎样利用时间的.,他们对时间是怎样看的。

  2、观察第7页图片。

  3、学生讨论以上哪是珍惜时间,哪是浪费时间的现象。

  活动二、“我”的时间我做主

  1、学生观察第8页图片。

  2、小组讨论,怎样安排五件事才能最节约时间。

  3、比一比,评一评,哪个小组安排最合理。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而有些事情必须先后做,要学会统筹安排。

  活动三、时间大比拼

  1、看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四件事:收拾书包、带红领巾、听完一首儿歌、喝一杯热水。

  2、请两位同学比赛。

  3、获胜者说自己是怎样安排时间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三、学*小结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合理安排时间,你就会成为时间的主人。

  第二课时合理安排学与玩

  活动一、识图讨论

  1、观察第9页图片。

  2、说一说,哪些是合理安排时间,哪些是浪费时间的现象。

  3、学生讨论如何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才能使节假日过得愉快而有意义。

  活动二:小记者在行动

  1、小记者采访同学,看他们是怎样安排节假日的。

  2、辩析交流,看谁的节假日愉快而有意义。

  活动三、“我”的双休日

  1、教师发表格。

  2、学生填写自己是如何安排双休日的作息时间的。

  3、小组内交流,不合理的地方加以修改。

  谈收获

  1、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案 2

  本主题由活动指示性的引言、三幅图片及对话和注释,还有一则小资料组成。引言既是对主体内容的提示,又是对活动要求进行指示。三幅图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提示,设计了要保管好购物凭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知道有问题可以拨打12315的热线投诉电话,同时配有简介购物发票的资料,教给了学生保护自己权益的基本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小调查(小组内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举例说明,假冒伪劣产品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损害?

  (二)小知识

  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享有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是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你知道消费者具有哪些权利吗?

  (三)保护我们的权益

  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你知道怎么做吗?

  1、小组交流办法并表演展示。

  2、阅读33页内容。

  3、教师补充

  4、教师通过实物教学生如何识别假冒产品。

  (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向家长学会,再教给同学们。)

  (四)谈收获

  (五)作业

  综合本单元的知识点,办一期小报。

  小资料: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InternationalDayforProtectingConsumers'Rights)。这一国际日最先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以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1962年3月15日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咨文》,首次提出了的消费者的“四项权利”,即:有权获得安全保障;有权获得正确资料;有权自由决定选择;有权提出消费意见。

  肯尼迪提出的这四项权利,以后逐渐为世界各国消费者组织所公认,并作为最基本的工作目标。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同时,选择这样一天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为了扩大宣传,促进各国消费者组织的合作和交往,在国际范围内引起重视,推动保护消费者的活动。

  从1983年以来,每年的3月15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组织都要举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举行记者招待会或发布新闻公报,向公众介绍消费者组织的活动情况;公布新的一年的工作计划,告诉人们消费者组织将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做哪些工作。同时,唤醒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督促企业重视消费者权益;促进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而今,“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宣传活动已经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意义深远的社会性活动。

  ——20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主题为"消费和谐"。

  ——今年是第几个“3.15”消费者权益日

  今年是第25个“3.15”消费者权益日。

  什么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的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得的利益。它包括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应享有的权益,也包括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应享有的权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指消费者所应享有而被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性法规所认可的、独自享有的权利。社会保障及法规保护的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意给经营者造成侵害,或者由于消费者故意或过失而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社会与法律对之不予保护。保护消费者权益绝不是无原则、_限地予以保护。

  发生消费纠纷后哪些途径可以解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_》第三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如工商、技术监督、物价、卫生、商检、烟草专卖等)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何与经营者协商解决消费纠纷?

  消费者在找经营者协商之前,应咨询或学*《消费者权益保_》、《产品质量法》、新“三包”规定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弄清经营者在哪些方面损害了自己的权益;是退货、换物还是修理,能得到多少赔偿等。然后带着法规和实物、发票去找商场负责人,陈述自己购物及发现质量问题经过,并依法提出自己的赔偿要求。经过协商能得到满意解决。如协商不成,可寻求其他解决途径。

  如何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投诉以文字材料为准。要把投诉人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和被投诉单位名称、地址,受损害事实,所购商品的名称、牌号、规格、数量、价格、生产单位及交涉经过等内容写清楚,并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未经消协同意,不要邮寄票证、单据和实物,以防丢失。

  请注意,以下6种情况之一的投诉,消费者协会不予受理:

  1、购买商品不是用于自己消费,而是用于生产或销售的投诉(不含农民购买自用的生产资料);

  2、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之间的经济纠纷的投诉;

  3、个人私下交易商品,属于违约纠纷的投诉;

  4、提不出被投诉者的名称、地址和必要证据的投诉;

  5、司法、行政部门已受理的投诉;

  6、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投诉。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各国所具有的特色鲜明的社区,进一步加深对社区区的认识和理解。

  2、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反映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社区图片、照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资料。教师也需做同样的搜集工作。

  2、一张加大的`世界地图一级与小组数目相同的世界地图若干张,学生人手一份水彩笔。

  教学过程:

  1、导入。“书本6~7页位为我们展示了一组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社区图片。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看看教科书都为我们呈现了哪些国家的社区,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小组交流:将课前搜集反映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社区图片、照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分小组交流,并在地图中找到大致地址。

  3、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同学所搜集的资料,然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在地图中找找它的大致方位,在再给予正确与否的判断。回答正确后教师将图片贴在较大的世界地图上。

  4、个人制作:画一画自己生活的社区

  5、布置作业观察社区有哪些设施,特别注意观察增添了哪些新设施,并思考这些设施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案 4

  一、知识与技能:

  1.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

  2.结合生活实际,联想到残疾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所遭遇的困难

  二、情感与态度:

  通过游戏活动及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由体验、观察和联想得知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需要,进而产生同情感和帮助他们的愿望。

  三、行为与*惯: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四、过程与方法:

  采用游戏活动、信息技术、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通过网络查找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寻找爱的使者:

  1.播放(“千手观音”表演场面)

  设计意图:由中的表演引入残疾人的话题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

  3.找学生说说在生活实际中见过那些残疾人并用语言描述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不方便情形。

  (二)爱心体验

  1.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残疾人的.录像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和谐气氛

  2.组织学生说说你们能感受到他们的不方便和痛苦吗?

  3.组织学生游戏活动,亲身体验感受“盲人”、“聋哑人”等残疾人的行动不方便。

  4.组织学生谈谈在游戏活动中你懂得了什么?

  5.讨论、汇报:残疾人在生活中还会遇到那些困难。

  6. 总结汇报

  使学生再次深刻理解残疾人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不方便。

  (三)爱的倡议

  1.组织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你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残疾人在生活中更需要别人的帮助。

  2.组织学生小组汇报或自由组合表演如何帮助残疾人。

  3.找表演学生谈谈你帮助残疾人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倡议。

  4.播放(社会对残疾人的帮助)

  通过使学生知道,在我们的社会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帮助残疾人,奉贤自己的爱

  (四)爱的激励

  1.播放课见(桑兰的图片及事迹,残疾人运动会,师适当解说)设计意图:由桑兰微笑的面对困难的事迹及残疾人运动会,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深化主题,让学生体会永不言败的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残疾人身残志不残,他们也做出了惊人的事迹。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材料,然后找学生说说有关残疾人的事迹。

  2.通过说事迹、看录像让学生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五)总结(播放录音《让世界充满爱》)

  同学们,生活是美丽的,生命中因为有爱而变得美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变成最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向所有需要我们关注的残疾人伸出援助的手吧!

  (六)板书:

  让我来试一试

  寻找爱的使者 奉献自己的爱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道超市与其他购物场所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学*比较对照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准备有关超市与其他购物场所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概括,并把要点写在大纸上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书68~69页。提问:“超市还有其他的名称吗?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吗?喜欢去那里吗?经常去吗?”学生就图画和教师的问题自由发言。

  2、小组讨论。教师布置任务并进行引导:“和其他的`购物场所相比,超市有什么特点?有那些地方和其他的购物场所相同?有那些的地方与其他的购物场所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对超市进行专门的研究。“

  3、将学生分小组。提醒学生要分别记录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推选发言人。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想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5、探究活动。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然后促使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额概括要点,说明自己也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和学生一起将其与黑板上说列出来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自己没有发现?”

  教师

  既要可定学生的成绩,更要肯定他们的思考。

  布置作业:

  根据小组和全班讨论的结果,完成书70页“我的新发现”。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各国所具有的特色鲜明的社区,进一步加深对社区区的认识和理解。

  2、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反映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社区图片、照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资料。教师也需做同样的搜集工作。

  2、一张加大的世界地图一级与小组数目相同的世界地图若干张,学生人手一份水彩笔。

  教学过程:

  1、导入。“书本6~7页位为我们展示了一组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社区图片。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看看教科书都为我们呈现了哪些国家的社区,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小组交流:将课前搜集反映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社区图片、照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分小组交流,并在地图中找到大致地址。

  3、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同学所搜集的资料,然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在地图中找找它的大致方位,在再给予正确与否的判断。回答正确后教师将图片贴在较大的世界地图上。

  4、个人制作:画一画自己生活的社区

  5、布置作业观察社区有哪些设施,特别注意观察增添了哪些新设施,并思考这些设施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全册共分五个单元、17个主题。每个主题都不在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学生的学*也是整体性的。从开放的特点讲,教科书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教学之本或罗列知识的清单,而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它要成为引发学生学*的‘引子’。从情感角度说。为加强德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本教材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形式活泼服从于内容的需要。

  体例特点是教科书每单元下设3-5个主题,各主题下分设三级主题(或称为活动内容)。各单元体列结构又分主题文字、提示语、旁边、情境对话、照片、图标、学生作品、空白框等。

  二、学生分析

  面对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基础特点,对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教育方法要灵活运用。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独立完成学*任务,养成良好的学**惯。

  2、懂得家庭责任感,之间应相互沟通、*等相待、正化解矛盾。

  3、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真实的友谊,学会理解他人、尊重。关心他人。

  4、感受身边的劳动者带给自己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5、了解各民族的生活*惯与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共建祖国大业。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五、教学措施

  1、以教科书为内容适当拓展学生的学*空间。

  2、以社会生活为背景映衬学生的心灵世界。

  3、侧重学生的社会调查、社会观察、社会实录等教学环节。

  六、教学安排

  每周一个主题,穿插复*。每周大约三课时。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案 8

  本主题由活动指示性的引言、三幅图片及对话和注释,还有一则小资料组成。引言既是对主体内容的提示,又是对活动要求进行指示。三幅图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提示,设计了要保管好购物凭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知道有问题可以拨打12315的热线投诉电话,同时配有简介购物发票的资料,教给了学生保护自己权益的基本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小调查(小组内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举例说明,假冒伪劣产品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损害?

  (二)小知识

  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享有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是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你知道消费者具有哪些权利吗?

  (三)保护我们的权益

  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你知道怎么做吗?

  1、小组交流办法并表演展示。

  2、阅读33页内容。

  3、教师补充

  4、教师通过实物教学生如何识别假冒产品。

  (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向家长学会,再教给同学们。)

  (四)谈收获

  (五)作业

  综合本单元的知识点,办一期小报。

  小资料: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InternationalDayforProtectingConsumers'Rights)。这一国际日最先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以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1962年3月15日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咨文》,首次提出了的消费者的“四项权利”,即:有权获得安全保障;有权获得正确资料;有权自由决定选择;有权提出消费意见。

  肯尼迪提出的这四项权利,以后逐渐为世界各国消费者组织所公认,并作为最基本的工作目标。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同时,选择这样一天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为了扩大宣传,促进各国消费者组织的合作和交往,在国际范围内引起重视,推动保护消费者的活动。

  从1983年以来,每年的3月15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组织都要举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举行记者招待会或发布新闻公报,向公众介绍消费者组织的活动情况;公布新的一年的工作计划,告诉人们消费者组织将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做哪些工作。同时,唤醒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督促企业重视消费者权益;促进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而今,“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宣传活动已经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意义深远的社会性活动。

  ——20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主题为"消费和谐"。

  ——今年是第几个“3.15”消费者权益日

  今年是第25个“3.15”消费者权益日。

  什么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的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得的利益。它包括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应享有的.权益,也包括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应享有的权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指消费者所应享有而被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性法规所认可的、独自享有的权利。社会保障及法规保护的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意给经营者造成侵害,或者由于消费者故意或过失而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社会与法律对之不予保护。保护消费者权益绝不是无原则、_限地予以保护。

  发生消费纠纷后哪些途径可以解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_》第三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如工商、技术监督、物价、卫生、商检、烟草专卖等)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何与经营者协商解决消费纠纷?

  消费者在找经营者协商之前,应咨询或学*《消费者权益保_》、《产品质量法》、新“三包”规定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弄清经营者在哪些方面损害了自己的权益;是退货、换物还是修理,能得到多少赔偿等。然后带着法规和实物、发票去找商场负责人,陈述自己购物及发现质量问题经过,并依法提出自己的赔偿要求。经过协商能得到满意解决。如协商不成,可寻求其他解决途径。

  如何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投诉以文字材料为准。要把投诉人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和被投诉单位名称、地址,受损害事实,所购商品的名称、牌号、规格、数量、价格、生产单位及交涉经过等内容写清楚,并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未经消协同意,不要邮寄票证、单据和实物,以防丢失。

  请注意,以下6种情况之一的投诉,消费者协会不予受理:

  1、购买商品不是用于自己消费,而是用于生产或销售的投诉(不含农民购买自用的生产资料);

  2、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之间的经济纠纷的投诉;

  3、个人私下交易商品,属于违约纠纷的投诉;

  4、提不出被投诉者的名称、地址和必要证据的投诉;

  5、司法、行政部门已受理的投诉;

  6、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投诉。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道超市与其他购物场所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学*比较对照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准备有关超市与其他购物场所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概括,并把要点写在大纸上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书68~69页。提问:“超市还有其他的名称吗?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吗?喜欢去那里吗?经常去吗?”学生就图画和教师的'问题自由发言。

  2、小组讨论。教师布置任务并进行引导:“和其他的购物场所相比,超市有什么特点?有那些地方和其他的购物场所相同?有那些的地方与其他的购物场所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对超市进行专门的研究。“

  3、将学生分小组。提醒学生要分别记录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推选发言人。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想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5、探究活动。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然后促使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额概括要点,说明自己也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和学生一起将其与黑板上说列出来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自己没有发现?”

  教师

  既要可定学生的成绩,更要肯定他们的思考。

  布置作业:

  根据小组和全班讨论的结果,完成书70页“我的新发现”。

  三年级品德下册教案 10

  本主题由活动指示性的引言、三幅图片及对话和注释,还有一则小资料组成。引言既是对主体内容的提示,又是对活动要求进行指示。三幅图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提示,设计了要保管好购物凭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知道有问题可以拨打12315的热线投诉电话,同时配有简介购物发票的资料,教给了学生保护自己权益的基本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小调查(小组内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举例说明,假冒伪劣产品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损害?

  (二)小知识

  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享有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是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你知道消费者具有哪些权利吗?

  (三)保护我们的权益

  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你知道怎么做吗?

  1、小组交流办法并表演展示。

  2、阅读33页内容。

  3、教师补充

  4、教师通过实物教学生如何识别假冒产品。

  (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向家长学会,再教给同学们。)

  (四)谈收获

  (五)作业

  综合本单元的知识点,办一期小报。

  小资料: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InternationalDayforProtectingConsumers'Rights)。这一国际日最先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以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由来

  1962年3月15日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咨文》,首次提出了的消费者的“四项权利”,即:有权获得安全保障;有权获得正确资料;有权自由决定选择;有权提出消费意见。

  肯尼迪提出的这四项权利,以后逐渐为世界各国消费者组织所公认,并作为最基本的工作目标。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同时,选择这样一天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为了扩大宣传,促进各国消费者组织的合作和交往,在国际范围内引起重视,推动保护消费者的活动。

  从1983年以来,每年的3月15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组织都要举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举行记者招待会或发布新闻公报,向公众介绍消费者组织的活动情况;公布新的一年的工作计划,告诉人们消费者组织将为保护消费者利益做哪些工作。同时,唤醒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督促企业重视消费者权益;促进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而今,“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宣传活动已经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意义深远的.社会性活动。

  ——20xx年消费者权益日主题

  主题为"消费和谐"。

  ——今年是第几个“3.15”消费者权益日

  今年是第25个“3.15”消费者权益日。

  什么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的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得的利益。它包括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应享有的权益,也包括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应享有的权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指消费者所应享有而被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性法规所认可的、独自享有的权利。社会保障及法规保护的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意给经营者造成侵害,或者由于消费者故意或过失而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社会与法律对之不予保护。保护消费者权益绝不是无原则、_限地予以保护。

  发生消费纠纷后哪些途径可以解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_》第三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如工商、技术监督、物价、卫生、商检、烟草专卖等)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何与经营者协商解决消费纠纷?

  消费者在找经营者协商之前,应咨询或学*《消费者权益保_》、《产品质量法》、新“三包”规定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弄清经营者在哪些方面损害了自己的权益;是退货、换物还是修理,能得到多少赔偿等。然后带着法规和实物、发票去找商场负责人,陈述自己购物及发现质量问题经过,并依法提出自己的赔偿要求。经过协商能得到满意解决。如协商不成,可寻求其他解决途径。

  如何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投诉以文字材料为准。要把投诉人的姓名、地址、邮政编码和被投诉单位名称、地址,受损害事实,所购商品的名称、牌号、规格、数量、价格、生产单位及交涉经过等内容写清楚,并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未经消协同意,不要邮寄票证、单据和实物,以防丢失。

  请注意,以下6种情况之一的投诉,消费者协会不予受理:

  1、购买商品不是用于自己消费,而是用于生产或销售的投诉(不含农民购买自用的生产资料);

  2、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之间的经济纠纷的投诉;

  3、个人私下交易商品,属于违约纠纷的投诉;

  4、提不出被投诉者的名称、地址和必要证据的投诉;

  5、司法、行政部门已受理的投诉;

  6、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投诉。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通用十篇(扩展2)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通用十篇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1

  一、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

  3、学*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

  1、在爱的阳光下。

  2、我们共欢乐。

  3、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4、寻路和行路。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评价方案

  评价标准

  以学生品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方法

  采用多主题体、开放性的评价。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大部分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都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三、教材重点难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3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的目标。

  2、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3、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4、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我学*、我快乐,家庭因我而美丽,共享友爱阳光,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侧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本课程的学*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4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五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的编排

  本册教材的结构与三年级上册基本相同,共有四个单元,一、三单元各有三课,二、四单元各有四课.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4个专题。依次是:珍爱生命;关心你爱护你;出行的学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1)框架结构综合?

  (2)学*内容开放?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客厅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3)整体设计连贯?各课的设计既有各自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又有散发性,课与课之间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4)学*方式新颖?突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学*特点。

  (5)呈现形式活泼

  三、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2、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知识

  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集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生态,呵护生命。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第二单元: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体会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第三单元: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能利用交通图选择比较简单的出行路线。知道出行时怎样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方式。知道有关的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四单元: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了解为家乡作出贡献的人,唤起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六、教学措施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2、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生活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2、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

  3、注意让学生通过经验来建构认识。

  4、注意通过范例,引导学生自觉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5、重视对学*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八、学生*惯养成目标

  1、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5、在与同伴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6、及时记录心中的疑问,经努力无法解决就虚心向别人求教。

  7、比较自觉地运用工具书解决学*中碰到的问题。

  8、能较自觉地在课前和课后从相关的书籍中查寻需要的资料。

  9、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搜索,初步养成分类整理信息、介绍重点内容的*惯。

  九、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12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课时

  第四单元8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5

文 章课件 www.unjs.com 中国大学网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四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三、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邻居家的小伙伴 第三周·    不给邻居添麻烦 第四周·    快乐的邻里生活 第五周·   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第六周·   我是教室美容师 第七周·    我送老师一朵花 第八周·    我的劳动感受 第九周·    有多少人为了我 第十周·    不说话的“朋友” 第十二周·  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十四周        请到我的家乡来 第十五周·   可爱的家乡人 第十六周·  我们共同的家 第十七、八周      复**结   2010年2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朗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单元由4课组成.1.我们周围的土壤 2.了解土壤3.肥沃的土地4.土壤的保护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本单元的重点是进行一次种油菜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作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孩子们真正去种的一个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要了解种子,花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使用镊子进行解剖和制作标本的简单方法:完成种子和花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探究实验;连续记录下油菜生长各阶段变化的详细情况并进行资料汇总,总结规律,使学生对继续探究植物世界的奥秘充满浓厚的兴趣.种植活动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伴随着这个活动,学生们将会遇到许多有趣的问题,井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本单元共分为4课.1.植物和我们2.果实和种子 3.根和茎4.叶和花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本单元分为6课.1.认识固体2.把固体放到水里3.认识液体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6.认识船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指出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方式.本单元分为6课. 1.今天天气怎么样2.气温是多少3 雨下得有多大4.今天刮什么风 5. 气候与季节 三、教学目标 1.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采用的方法:运用各种感官和多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物体. 2.实验能力:继续学*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养蚕的体验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并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 四、教学措施: 1.现场考察:科学课就是使学生亲*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学秘密. 2.实验:科学课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各种科学秘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养殖种植:通过种植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科学游戏: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学秘密. 五、教学进度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1·· 我们周围的土壤  2··   了解土壤 3··  肥沃的土壤 3··  土壤的保护  4··  植物和我们  4·· 果实和种子 5  ·· 根和茎 5··   叶和花 6··  认识固体 6·      把固体放到水里 7··  认识液体 8·     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9·    使沉入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10·      今天天气怎么样 12··  气温是多少  13·· 雨下得有多大  14·· 今天刮什么风  15·        气候与季节 16··  自由研究、观察17··    测量 18··   复* 2010年2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包含以下单元:1.除法 2.年月日 ○生日快乐 3.*移和旋转 ○美丽的花边 4.乘法 5.观察物体 6.千米和吨 ○了解千米 7.轴对称图形 ○奇妙的剪纸 8.认识分数 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我们的试验田 10.统计 ○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6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学生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学生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及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1)学会为别人着想,与邻居和睦相处。

  (2)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从小养成合理、文明消费的*惯。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五、教学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7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9人,通过上学期的学*,学生学*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的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三、教学进度。

  本学期以16周计算,每周2课时,全计3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周次

  第一单元 我的邻里生活

  8课时

  1—4

  第二单元 我的成长与学校

  8课时

  5—8

  第三单元 我的成长与他人

  8课时

  9—12

  第四单元 家乡哺育了我

  8课时

  13—16

  四、教学措施。

  1、从人道的角度出了,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等机会。学生的*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8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这些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话说社区”“生我养我的地方”“东西南北中”“人类共同的家园”。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感。教学中应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进度:

  第一周: 期始教育

  第二周:《社区——我的大“家”》

  第三周:《可爱的社区人》

  第四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第五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六周:《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七周:《我来做个小导游》

  第八周:《家乡特产知多少》

  第九周:《了不起,家乡人》

  第十周: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一周:《我国的行政区》

  第十二周:《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第十三周:《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第十四周: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五周:《我们的地球》

  第十六周:《世界真奇妙》

  第十七周:《我们这样生活》

  第十八、十九周:期末复*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9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

  3、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等机会。学生的*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4、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5、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6、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7、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10

  XX―XX学年度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感。教学中应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周:《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周:《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周: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周:复*

  第十周:《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周:《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周:《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周: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周:综合活动

  第十五周:学生社会生活考察活动

  第十六周:复*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将心比心心更宽》的教学设计05-02

  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1-16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1-02

  小学三年级学生品德评语04-10

  论品德修养04-17

  论品德修养01-04

  品德修养谚语07-31

  学生品德评语05-21

  学生品德评语05-21

  演讲与口才的教学计划03-26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通用十篇(扩展3)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实用10篇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认识*面图,愿意绘制*面图。

  能力:能看懂简单的*面图,能在*面图中找出某一地点的位置;学*画简单的学校*面图;能认识现实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并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

  知识:了解*面图在生活中的作用;认识*面图中的方向及图例。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三年级小学生已有一定的方位感与空间感,对依图找物有浓厚兴趣,他们对方向已有了一些基本的体验与认识,如知道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等。但三年级的学生对*面图没什么概念,不知道*面图的作用。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受生活范围的局限,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运用*面图的经验,他们很少看到*面图,接触*面图的机会比较少。

  通过对学生的现状及困惑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面图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时学生在生活中也很少用到*面图,本课对他们而言,有一定的学*难度。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看懂简单的*面图,认识*面图中的方向及图例,学*画简单的*面图。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并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

  要想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尽可能利用当地现有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调查,使学生借助生活中看到的`*面图,初步了解*面图,由此获得对*面图的初步印象。在教学中,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设计游玩路线等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引导学生认识*面图上的方向及图例,再指导学生在*面图中找出某一点的位置,为学画学校的*面图打好基础。学校是学生熟悉的地方,通过画学校的*面图,加深学生对*面图的了解,初步学*画简单的*面图。

  教学重点

  能看懂简单的*面图,认识*面图中的方向及图例,学*画简单的*面图。

  教学难点

  认识现实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并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查看、搜集在生活周围看到的*面图。准备彩色笔。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生活中的*面图”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画画学校的*面图”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寻找生活中的*面图

  1.调查交流:学生说说自己在哪些地方看到过*面图。

  2.展示:学生展示搜集的商店、餐馆、医院等*面图,并结合*面图介绍这一地方的概况。(板书:*面图)

  :生活中我们在许多地方都会看到*面图,学会了看*面图,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看到的*面图,初步了解*面图。

  活动二学*认识*面图

  1.[播放动画:认识图例、方向标]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这幅*面图表示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面图中图例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哪是方向标?它指向什么方向?

  2.[出示图片:辨别图上方向]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图上其他方向应该怎么确定?完成书上填空。

  3.[出示图片:生活中的*面图]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这些*面图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怎样看懂*面图?(板书:生活中的)

  :通过图例,我们可以知道*面图上画的是什么。我们还要记住*面图上方向的一般规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设计意图:通过学看简单的*面图,及认识*面图中的图例和方向,了解*面图在生活中的用途,学会看简单的*面图。

  活动三设计游玩路线

  [播放动画:游动物园]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这两个同学想看熊猫、狮子、老虎、猴子和黑熊。我们来帮他们设计一条游览路线,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走。

  设计意图:能从*面图中找到指定的地点。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面图

  图例方向标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2课时

  活动一实地观察校园

  1.了解观察校园的方法。

  (1)确定校园的一个固定观察点(校门口或操场上),面北朝南,辨认一下实际的方向。(板书:确定方向)

  (2)从固定点看校园,面北朝南,看看学校的各种设施处于怎样的相对位置上,并做好记录。(板书:记录各种设施的位置)

  2.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观察校园。

  :我们在观察时,要辨认清楚方向,做好记录,注意遵守纪律和安全。

  设计意图:实地观察校园,辨认实际的方向,记录校园各种设施的相对位置。

  活动二画*面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辨认校园实际的东西南北方向。

  2.确定校园内主要景物的相对位置。

  3.把用符号代表的实际景物画在*面图的相应位置上。

  设计意图:掌握画*面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活动三绘制学校的*面图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面图。(板书:画画学校的*面图)

  2.将画好的*面图在全班展示,相互观摩和交流。课后可以人人都画一张*面图,向家人或朋友介绍自己的学校。

  设计意图:通过画学校*面图,加深学生对*面图的了解,初步学*画简单的*面图。

  板书设计

  画画学校的*面图

  确定方向

  记录各种设施的位置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3.了解和欣赏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4.尝试运用传说,文物资料等拖册和再现历史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远古时代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考察吧。

  小组交流自己缘故的故事,全班交流师: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他们生活中会有哪些苦难和危险生:汇报自己的资料。: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中,严寒酷暑,暴雨雷鸣,毒蛇猛兽......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补从野蛮走向文明。

  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查字典“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社会方面与最初给人类有哪些变化?

  1.自己阅读熟食的故事,从吃生食----吃熟食

  2.出示教材,图片,刀耕水种,人拉犁,牛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是怎样一步步进步的?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思考:这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3.出示小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二课时

  古人的。歌谣

  1.出示课前农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调查表

  天气的农谚

  节气的农谚

  自然的农谚

  其他

  2.学生说说这些农谚,告诉了我们什么(自然现象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3.农历有二十四节气,我们在日历中找一找它们的名称。再设想一下,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中华食文化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

  今天我们来谈谈的食文化P31——P32。

  1、你们了解了什么?(出土的石器、面团变面条、饺子的做法、屈原的故事、筷子的使用)除了书上的介绍,你还知道什么?(从*惯、讲究、礼仪等方面引导)

  2、全班齐读《奇妙的筷子》,读后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你们还能举出反映出祖先聪明的例子吗?

  3、古代与现代食文化有哪些联系呢?(以饺子为例教学P85)

  4、刚才有的同学说喜欢肯得基、牛排,那它们属于——西餐。对,每个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的环境和历史文化存在着差异,所以在食文化上也不相同,我们比较一下,中、西两餐各有什么特点?P33除书上的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5.:这两课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生活状态,以食这一话题,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及对现代的影响,除了食文化,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再次感受这些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3

  教学目标:

  1、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买卖活动、

  2、理解人们在买卖活动时的不同心理及考虑问题的不同方式。

  教学准备

  1、较厚的纸张,大小以能够让学舌果农按照比例1:1的比例画出T恤衫为宜

  2、彩笔

  教学过程

  制作活动

  1、以图启发。教师可以在开始上课时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84~85页,然后问学生的想法。

  2、学生制作活动,提出体验活动的要求,让学生进行制作、买卖背心活动。学生要自己设计、制作、定价。

  3、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利用这单元学过的内容帮助他们这次活动。

  销售和购买活动:

  1、作完毕厚,组织学生进行买卖活动体验。要求:不许购买自己制作的产品。

  2、买卖结束厚,请学生谈谈感想。制作时怎样想?购买时怎样想?

  3、归纳出进行生产和买卖的体会。

  布置作业:

  就本次活动写一感想,要求包括对生产者和购买者两种角色的体验。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4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珍惜每一分钟,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做事认真的生活态度。

  2.在实践中让学生懂得既要珍惜时间又要讲究效率,快乐地学*,尽情地玩耍。

  活动准备

  教师和学生课前搜集了解鲁迅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 寻找偷时间的贼

  1.教师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听说有人偷别人的东西,越值钱的东西他们越偷,可是你们听说过有偷时间的吗?老师还要告诉你,这样的人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抓住这些偷时间的人吧!(板书课题:谁把时间偷走了)老师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

  学*,我们一定会抓住这些偷时间的人。

  2.引导学生观看教科书第4页的两组插图。

  (1) 学生说说图中的人分别在干什么。

  (2) 想一想,谁的时间抓得紧,谁的时间被偷了。

  3.全班交流:到底是谁把他们的时间偷走了,你找到那个偷时间的`人了吗。

  4.在我们班上,有没有这种现象?有没有时间经常被偷了的人?你以后会偷走自己的时间吗?(由书本到现实,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 了解鲁迅的笔名

  1.教师过渡: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解鲁迅的故事,都做了吗?请把你搜集的资料拿出来。

  2.你了解鲁迅的哪些故事?请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3.教师补充,简介鲁迅。

  4.你知道鲁迅这个笔名是怎样来的吗?(先让学生说,再由老师补充完整)

  5.出示鲁迅名言“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去了”并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句话也许有一定难度,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珍惜每一分一秒的,因此成为一个大文学家,一个文学天才。)

  三、 算算我的时间利用情况

  1.教师导语: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游戏、学*,等等。是不是每个同学在这些事情上花的时间都一样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算一算吧。

  2.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让学生照表格计算、填写。

  我的时间利用情况

  有多少时间被浪费掉了?还可以怎样利用一些时间?

  4.学生交流今后打算怎样重新安排这些时间。(让学生明白还有很多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快乐地学*,尽情地玩耍,充分地休息)

  四、 真正珍惜时间的人

  1.教师过渡:有人说,珍惜时间就是要快,你们觉得他说得对吗?

  2.当场检验,看看谁说得有道理。

  (1)教师准备10道简单题目。(如:72+38、0×5、120÷5、“蒸”字有几笔、“肺”字的第五笔是什么,等等)

  (2) 学生做以上*题,看谁又快又准确。

  3.A4分钟做对了7道题,B5分钟做对了10道题,比较他们谁更懂得珍惜时间。

  4.教师小结:看来,珍惜时间不光是要做事速度快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讲究效率,要又快又好,这才是真正的珍惜时间。

  五、 经验交流会

  1.教师:谁都想玩,谁都想学*好,怎样才能既玩得好,又学得好呢?大家一起说一说。

  2.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记录。

  3.全班交流,小组长汇报。

  4.教师总结下课。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5

  单元简介:

  本单元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 “珍惜时间,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惯,独立完成学*任务,不抄袭,不舞弊”等内容而设置的。人的一生是学*的一生。学*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每一个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学**惯,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际生活中,中年级的孩子对学*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不深刻,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科学的学*方法和良好的学**惯。

  活动主题:时光老人对我说

  教学目标:

  1.学会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2.在实践中学会提高效率。

  教学重点:

  学会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在实践中学会提高效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钟能做什么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要合理运用时间。

  活动准备:

  课件、学生的课前调查表和生活记录表,呼啦圈、短绳、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 动画导入,感知一分钟

  1.先播放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动画片《狮子王》一分钟。突然,画面消失。学生焦急等待一分钟。教师接着进行现场采访,形成前后对比,让学生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快慢。

  2.交流:你对等待的一分钟和看动画片的.一分钟,分别有什么感受和看法。

  二、 实践活动,体验一分钟

  活动一:“全体总动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一分钟展示会,跳绳、跑步、写字、画画等,然后学生汇报:我一分钟能(),并进行小组活动,交流自己的收获。

  活动二:“争当小主播”,汇报课前调查的成果。

  2.老师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拓展认识。

  会计一分钟能数300张人民币。

  铅笔厂一分钟能生产铅笔1600枝。

  喷气式客机一分钟能飞行18千米。

  3.谈活动体会。

  三、 情境感染,感受一分钟

  情境一:CAI放映《珍珠港》影片中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重伤兵的录像。

  1.讨论观后感。(板书:时间就是生命)

  2.说一说:生活中,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时间就是生命”。

  3.算一算:如果你们每天浪费一分钟,那么1年、10年、一辈子浪费的时间是多少。

  情境二:比一比,哪个小组成员最先系好红领巾。评选“又快又好”的优胜小组。

  情境三:CAI展示火腿肠工作流水线、田径比赛、考试场景等图片。

  四、 实例对比,巧用一分钟

  (1)通过比较,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请在“我的评价”一栏给自己一个评价,说出自己的理由。

  (2)请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地设计一张“我的生活时间安排表”。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想想它对你有什么启发?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制作成书签。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6

  教学目标:

  1、感受诚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多方面的联系。

  2、以诚信为标准分析和评议身边的各种行为现象。

  3、思考失去诚信可能带来的后果。

  教学准备:

  了解学生上次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

  教学活动:

  一、导入

  请几个学生发言,谈谈对上一节课家庭作业中“进一步的思考”的想法。

  二、阅读与讨论

  1、教师朗读教科书第7页上方的课文。

  说明:前面两个课题中所学的内容,毕竟在生活中不是经常发生,而是比较特殊的事情。实际上,正如课文中所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诚信问题。今天学*的内容,就是从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的。

  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几幅插图及说明文字,展开自由讨论。

  3、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遇到过这样的`或类似的事情吗?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三、阅读与思考

  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且思考教科书第8—9页中的内容,然后自由讨论,要求每个学生的发言要结合第8—9页中的一项内容。

  思考及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题目展开:

  1、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这样的。做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3、这样的做法,给别人带来了什么?

  4、这样的做法,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什么?

  四、教师

  教师用教科书上“诚信是做人的核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这句话进行,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3、了解和欣赏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4、尝试运用传说,文物资料等拖册和再现历史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远古时代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考察吧。

  小组交流自己缘故的故事,全班交流师: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他们生活中会有哪些苦难和危险生:汇报自己的资料。: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中,严寒酷暑,暴雨雷鸣,毒蛇猛兽。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补从野蛮走向文明。

  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查字典“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社会方面与最初给人类有哪些变化?

  1、自己阅读熟食的故事,从吃生食————吃熟食

  2、出示教材,图片,刀耕水种,人拉犁,牛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是怎样一步步进步的?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思考:这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3、出示小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二课时

  古人的歌谣

  1、出示课前农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调查表

  天气的农谚

  节气的农谚

  自然的农谚

  其他

  2、学生说说这些农谚,告诉了我们什么(自然现象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3、农历有二十四节气,我们在日历中找一找它们的名称。再设想一下,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中华食文化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

  今天我们来谈谈的食文化P31——P32。

  1、你们了解了什么?(出土的石器、面团变面条、饺子的做法、屈原的故事、筷子的使用)除了书上的介绍,你还知道什么?(从*惯、讲究、礼仪等方面引导)

  2、全班齐读《奇妙的筷子》,读后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你们还能举出反映出祖先聪明的例子吗?

  3、古代与现代食文化有哪些联系呢?(以饺子为例教学P85)

  4、刚才有的同学说喜欢肯得基、牛排,那它们属于——西餐。对,每个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的环境和历史文化存在着差异,所以在食文化上也不相同,我们比较一下,中、西两餐各有什么特点?P33除书上的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

  5、这两课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生活状态,以食这一话题,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及对现代的影响,除了食文化,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再次感受这些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8

  活动目标

  1.学会合理利用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2.养成良好的学**惯。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一张自己的学*时间表。

  活动过程

  一、 认识学*时间表

  1.老师展示自己的一项才艺。

  (1)导入:这个学期以来,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大家来一段表演,欢迎吗?

  (2)老师进行才艺展示(如:朗诵、弹琴、书法等)。

  2.看了老师的展示,你们想说点什么?

  3.你们知道老师的这项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吗?(让学生充分地想像,说出各种可能的方案)

  4.教师:老师的秘密就在这里。(出示老师的作息时间表)你们知道吗,老师每天都是这样严格按自己的学*时间表来做的。不论刮风下雨,也不论工作多忙,老师始终这样坚持下来,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要我说呀,老师的成绩全是这张学*时间表的功劳。

  5.讨论交流:从老师的作息时间表里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让学生畅所欲言,如做事要有计划,要制定学*时间表等,教师适时点拨)

  6.教师小结:学会有计划地运用时间很重要。也许,每一分钟都会给你带来快乐,带来收获。

  二、 小记者采访

  1.教师过渡:在我们同学当中,有很多人也有良好的学**惯,做了时间的主人,现在我们来一个现场采访。

  2.教师现场采访一位学生。

  3.教师提示:想一想,你觉得我们班谁是时间的主人,你准备向他学点什么呢。

  4.学生之间互相采访。(引导学生重点学*别人在学*时间安排上的`可取之处)

  5.学生交流:通过刚才的采访,你有什么收获?受到什么启发?

  6.教师小结:从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只要做时间的主人、有计划地运用时间,就会有快乐、有收获。

  三、 怎样做时间的主人

  1.教师导语:时间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怎样做时间的主人呢?下面,我们来开展一次大讨论。

  2.小组内交流,我是怎样安排时间的。(学生说出自己在安排和利用时间上的好方法,互相学*)

  3.全班交流。学生充分发言,总结归纳。(如:按计划做事,做事不拖拉,今天的事今天做,珍惜每一分钟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

  4.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了这么多的好方法,也知道了怎样做时间的主人,今后就希望同学们好好的利用这些方法,做一个真正的时间的主人。

  四、 制定学*时间表

  1.教师过渡:知道了怎样安排时间,你能不能给自己制作一张学*时间表?

  2.教师再次出示自己的学*时间表,给学生以示范。

  3.教师讲解学*时间表制定的要点。(如一天之中哪些时间最重要,可以用来干什么,等等)

  4.学生制定自己的学*时间表。

  5.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时间表,并说说自己这样制定的理由。

  6.教师提问:你怎样执行自己的学*时间表呢?(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坚持按照学*时间表学*,要严格按照计划表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事贵在坚持。为了对自己的学*行为进行约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一些适当的办法,如将时间表贴在床头,时刻提醒自己,等等)

  五、总结

  我们都已制定了自己的学*时间表,下一步就要遵照执行了。希望同学们一定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学*,过一段时间老师再来检查总结。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街道常见交通标志,懂得简单的交通法规。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脑和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意识。

  教具:交通标志图、图片

  教法:实例

  学法:动手参与

  交通知识知多少

  一、 导入

  出示P40页“血的教训”的图片

  同学们看这张照片,象这样的事情,比这样的事情更惨重的事情,每天都有,这是血的教训,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的发生,我们不仅要遵守交通规则,还要做好交通宣传员,我们就来学*P43页9、小小交通宣传员(一)①汇报和交流。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些交通标志,我们先看自己收集的交通标志,同学们交流、讨论,然后重点出示P43页的图片标志,并给图片意思的.说明,让学生放松一下,读诵一则交通安全的儿歌,诵读过程中②展示一些图片,符合交通规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判断,并说说理由。③同学们真棒,默读一下P44页资料卡,我们来抢答一下交通规则知识,用这种形式让学生知法、学法。

  二、 小结

  警钟长鸣

  一、导入

  我们懂了许多交通标志和规则,放“儿童文明交通安全公约”歌,引出怎样做好宣传员呢?还要给大家提个醒,看一看大家收集的交通安全警示语。

  二、交流、讨论

  大家收集的警示语,想告诫人们什么?通过学*这些警示语,你也来创编一些警示语?

  三、 小结

  四、 作业

  走在路上仔细观察一下交警,带上自己的玩具车

  我们来做小交警

  一、 导入

  出示交警指挥交通的场景

  让一位学生了解交警手势信号的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看手势表示什么?这是一位交警、引出课题

  二、让学生兴趣地来说手势信号?红绿灯信号的歌谣,在*日里,交警接触尾气、繁忙的汽车、人流。在特殊的日子里,交警更是艰辛。

  在班里模拟交通现场,体会交警的辛苦。

  三、小结

  交警那么辛苦,我们应为他们做什么?应遵守交通规则。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10

  一 全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面图的基本知识,会读简单的*面图;认识学校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了解学校工作人员的职责。

  2、了解学校的昨天与今天相比发生的变化,了解学校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3、知道自己家乡哪儿最美;了解春游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春游安全的重要性。

  4、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以及全国各地的小朋友是怎样过这个节的。

  5、了解一些党和**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事例以及“希望工程”等面向儿童的全国性公益活动。

  6、了解一些健康安全方面的常识,知道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对身体的好处。

  7、掌握一点安全自救的小知识,知道该怎样玩游戏机以及一些暑假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资料或实践活动。

  2、课堂上注重情景创设,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并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3、对课后的延伸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深化对课堂内容的学*,并利用恰当时机展示、回报,对表现优秀的进行表杨、奖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中感受学校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感受到他们对学生的关心与帮助。

  2、在活动中,培养自觉遵守交通秩序、公共秩序和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惯;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在学*实践中,切实感受到国家和社区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4、了解健康、安全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爱护生命,从而养成良好的.学**惯和生活*惯。

  二 全册重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

  1、使学生深化对学校的认识,体会学校工作人员的辛苦。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了解“六·一”,并感受**对少年儿童的关爱。

  4、让孩子知道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惯很有必要,也非常重要。树立初步的安全意识,懂得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本册教学难点:

  1、在认识学校,体会学校工作人员辛苦的同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初步理解公*、民主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读图、调查、实践体验等自主探究的能力是难点所在。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关心集体和爱学校、爱大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培养学生在实际探究中的合作意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系统学*,他们的情感态度、行为*惯已基本形成。了解了一些学*、生活的基本常识。学*优秀的孩子,除了可以轻松完成各项学*任务外,对课后布置的延伸活动,课前布置的准备作业也都可以教高质量完成。因此在上学期等级评定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几位学*比较困难的同学,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和个人智力因素的不足,在学*上仍然感到吃力,学*的积极性不高,根本不参与课后延伸活动和课前布置的准备活动。本学期在教学中将以此为重点。

  四 、提高该课教学质量的主要设想和措施

  1、本册教材内容与孩子们的学校、家乡、个人生活的实际紧密相连。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结合学生认知安排教学。

  2、针对每个主题,每课具体内容,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以便于课堂上组织合作探究活动。

  3、课后,加强课外延伸活动的检验和交流,对优秀的进行表扬和奖励, 达到督促孩子实践、乐意动手的目的。

  4、充分、有效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功能,把学校电教资料及时展示给学生,以便增强感性认识,突出教学实效。

  五、全册课时安排

  本学期课时总数为58 课时,第一单元10 课时,第二单元13 课时,第三单元10 课时,第四单元13 课时, “我的实践活动”3 课时指导课。期中复*检测3 课时,期末复*检测6 课时

  六、各单元实施计划、单元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我们的学校

  知识目标:

  1、了解*面图的基本知识,会读简单的*面图;认识学校的位置、环境,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2、认识学校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及职责。

  3、了解学校的昨天与今天相比发生的变化,了解学校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能力目标:

  学*简单的读图技能,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亲切感,激发热爱学校、尊敬老师、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深化对学校的认识,体会学校工作人员的辛苦。

  2、在认识学校,体会学校工作人员辛苦的同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公*、民主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第二单元 走进春天

  知识目标:

  1、知道自己家乡哪儿最美;

  2、了解春游的一些基本知识。

  3、知道春游安全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初步的独立购物和消费者自我保护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和行为*惯。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2、 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1、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2、 读图、调查、实践体验等自主探究的能力是难点所在。

  第三单元我们的节日

  知识目标:

  1、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以及全国各地的小朋友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

  2、通过设计“六一”活动方案,知道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合作探究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一些党和**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事例以及“希望工程”等面向儿童的全国性公益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关爱。

  教学重点:

  1、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2、了解“六·一”,并感受**对少年儿童的关爱。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珍爱命,尊重他人,关心集体。

  2、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大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

  2、了解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4、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5、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惯。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通用十篇(扩展4)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6篇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感。教学中应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xx:《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xx:《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xx: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xx:复*

  第十xx:《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xx:《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xx:《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xx: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xx:综合活动

  第十五xx:学生社会生活考察活动

  第十六xx:复*

  光阴飞逝,一学期的工作又临*尾声,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本学期,所任教的三年级思品与社会也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在这一学年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现对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注重指导,使活动能顺利操作。

  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小组学*”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

  (二)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发展。

  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成绩,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1、基本情况:三年级学生大部分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惯。但仍有少数学生学*、纪律都较松散,学*能力较弱。

  2、具体措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时我细心观察学生的学*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实际情况拟订学*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3)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课件,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关注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3、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二班共有学生64人,男生有34人,女生有30人,同学们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级体。但是还存在着所有独生子女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惯,使其受益终生。,学生们聪明活泼,积极进取,通过三年学*生活的锻炼,他们已具备良好的学**惯,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各个班的成绩相差不大。整体上看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惯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二、成绩和经验

  (一)经验

  1、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明显。

  2、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主要是学**惯、纪律*惯、卫生*惯、文明礼貌、学**惯和两操*惯,环境卫生的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1、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2、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惯有很大的进步。

  3、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才能有所提高,而且作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4、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思想品质。

  5、利用电教媒体,比如录象、课件等,形象生动的使学生受到教育。

  (二)成绩

  1、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学生通过学*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时的学*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不断进步。

  5、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通用十篇(扩展5)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菁选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通过一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我对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下面从以下几方面略作总结。

  一、学生——地位变了

  多少年来,我们的学生一直是"受教育者",他们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对象,只是听老师讲课,接受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提出不懂的问题寻求老师的解答……从来没有成为教学的主人,从来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老师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今,在《品德与社会》中,学生的地位却改变了。

  1. 学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 《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方案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班级学生需要进行设计的。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强烈的针对性。教师活动方案的设计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还要考虑到班级、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其次,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要具有较大的弹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调整。 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与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对活动的准备和计划,而不是对教学过程的严格安排。因此,它具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师在具体组织活动中随时会遇到学生的"突发事件",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有思想,会依照自己的意志开展活动。而活动中出现的许多内容可能是原先方案中没有安排,不曾考虑到的。所以,我们的活动方案只能是一种思路,一种目标,而不应该是一个具有严格"程序"。

  再次,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尽可能让学生也参加进来,让学生成为方案设计的主人之一。在《品德与社会》中,我们的活动方案是为学生而设计,而参加活动的人是学生,所以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我们设计方案当然应该问问"主人",为"主人"着想。教师在设计具体活动方案时,需要问问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出谋划策,想出尽可能好的点子,尽可能多的办法。这样,活动也就成功了一半。

  2. 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谈话、制作、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学*和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等发生实际接触,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而学生就是在这种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发展。所以,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受教育者,而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动者。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活动,决定了每次教学活动的完成与否,成功与否。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配角,不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要主宰者。

  3. 学生是教学活动之后的最好总结者 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一节课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学生认识活动的结束。所以,在教学活动之后,对活动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总结活动,调整今后的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学生是最好的总结者。一次活动以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体会、要求、新的设想,为今后进一步成功搞好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发展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等。教师还要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活动成败,在下一步活动方案设计中取长补短,把活动设计得更完善。总之,教师在总结活动时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以学生为依据。

  二、教科书——作用变化了

  许多年来,教科书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它一直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师生运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是以教科书为中心进行教学。而今,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教科书的作用变化了。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科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而不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供教师讲授,不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讲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圣经"。《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作用实际上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1. 教科书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参考资料之一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计教学活动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认真的研究,然后结合本校实际,结合学生情况,具体设计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教科书只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参考。教师不必刻板地以教科书上的语言、活动为教学的依据和教学的唯一材料,不必照本宣读。而可自行设计更实际更适合班级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讲切合自身实际的语言。

  2. 教科书是教师教材再创造的一种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科书为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同时,也是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课程提供了线索。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不应是只教一些教材中提到的内容,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补充,进行再创造。而在此过程中,教科书则是最好的参考工具。

  三、教师——角色转换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一直以知识的传授者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却转换了。

  1.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人,不再是教导者、监督者、评判者,不再是"教"教材的人,不再是居支配地位,单向地向学生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人,不再是绝对权威的、不可否认的、高高在上的教授者,而是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的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

  2.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在本课程中,教师不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给予有力的支持,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学生进行各种尝试。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进行活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着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实现对学生的引导。

  3.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民主、*等的关系

  在我国几千年来,"师道尊严"一直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准则。**以后,尽管师生关系不再那么等级森严,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还是占据着绝对的支配性地位,强制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师生间并不存在双向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教师只是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则构建了新型的民主、*等关系。师生在课堂上互动,学生的每一个建议都有可能被老师采纳,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有可能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因此,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不再是教学过程的配角,而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民主的,*等互助的,他们的共同努力构建着这门课程,完成着这门课程。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中,学生、教材、教师有了全新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地位和全新的关系。这些正是未来教育逐步追求的目标,是中国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轨的开始,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学期,本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

  一、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二、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惯有很大的进步。

  三、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四、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思想品质。

  五、从认知上引导学生。

  1、让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让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

  3、让学生通过学*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时的学*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让学生知道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才能不断进步。

  5、让学生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让学生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学*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让学生知道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

  8、让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见到同学损坏名胜古迹的现象都能自觉批评、劝阻。

  六、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5、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得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七、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公德都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导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5、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惯的出现。做到防患于未然。

  6、加强备课的力度,上好每一节课。讲求上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课,学到扎实的知识。

  经过这一学期来的努力,本班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教育效果明显。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惯、纪律*惯、卫生*惯、文明礼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但由于学生存在着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所以,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惯,使其受益终生。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惯也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向。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打好做人的基础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双赢观、依存观、分享观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加强潜能生的转化学期初,我制定了潜能生的转化计划。对于本班个别同学采取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性情慢慢改变,学*态度端正了,学*兴趣更浓厚了,并且跟他们的家长经过几次交流,让家长也感觉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导下,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些孩子都有了明显进步。

  五、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本学期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眼间,紧张的一学期已经结束,现针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贯彻课标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拥有较好的文明行为*惯和道德品质,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在老师和家长的引领下学会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钻研课标,努力贯彻课标精神,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会做人。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

  品德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得回归生活,通过身边具体的人或事来影响孩子的品行。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内容来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在《社区应该更美好》一课中,为了让孩子能懂得作为社区的一员,我们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助社区中的孤寡老人、为社区打扫环境等,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为社区的美好出一份力。

  三、亲*学生,树立良好师生关系

  这学期我继续接手三年(1)班的品社教学工作,为了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迅速认识学生姓名。其次,经常和班级里的个别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我还会经常在课前做些小游戏,作热身活动。

  此外,在上课时,我也会用心去观察这个班级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品行表现较为突出的孩子。这些学生通常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了解他们,有利于我更好地开展教学,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课。

  当然,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诸如课堂的实践性还不够等。在下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改正教学中的不足,让孩子更加喜欢上品社课。

  一、基本情况分析

  同学们都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级体。但是还存在着所有独生子女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惯,使其受益终生。学生们聪明活泼,积极进取,通过三年学*生活的锻炼,他们已具备良好的学**惯,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各个班的成绩相差不大。整体上看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惯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通用十篇(扩展6)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反思优选【10】份

  今天再次重温我的思品课<<我爱我的家人>>,上了那么多节课,我却被今天三五班的一位男生所感动。

  整个教学其实都在我的掌控中进行,大家跟着我慢慢走进,我的爱是什么?进而得出我的爱是一句贴心的话,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是一个理解的微笑,在进一步得出家人给我们的爱是永远也无法回报的,把我对家人的爱下来。孩子们的话我基本都想得到,所以连评语都设计好了。而今天他站起来告诉我的却让我深深感动着:”我的爷爷脚不好,无法走路,所以我每天都扶着爷爷出去散步,我对爷爷的爱就是一根拐杖,我要一直陪爷爷走下去。”他的话一说完就得到了在坐所有老师和学生的掌声。原来这就是孩子的爱,他们的心中满满的都是爱。他的话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奶奶。还记得那几年,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渐渐的忘记了所有的事情,忘记了身边的人,忘记了如何穿衣,吃饭,每天我拿着爷爷煮的饭坐在奶奶的床头一口一口的.喂奶奶,奶奶边吃边看着我。那一刻,我知道她的心里一定还有有,她还记得我,因为我是她最爱的孙女。我躲想就这样一直喂下去,可是却没有机会了,所以孩子们,好好珍惜身边的家人,因为他们好爱好爱我们。

  可惜,后面这一段我并没有在课堂上说出来,夜宵是教育机智不够,也许是经验不足,也许我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去说这一段,才无法挖掘课堂的深度。教学是有遗憾的,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在这个孩子说出来这段话的时候,和他的感情达到共鸣,希望下次教学中能把这堂课上得更好。

  5月30日虞校听了我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是第12课《可爱的家乡人》。

  课始我便用讲解加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家乡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变化的:一个村一个乡的是家乡人,一个市的是家乡人,在外地求学碰到同一省就是碰到家乡人。嘿!一个小家伙按奈不住了,还没举手站起来就说,同一个国家的也是家乡人,如果在国外碰到就算啦……真不错!

  虽然课前做了一些布置:让他们收集家乡名人、身边可爱人之例,也的确有些孩子如此完成了,但课堂上教学资源仍显匮乏,所以也未能营造出那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氛围来。

  在读“家乡美丽的传说”时,不谋而合竟有三个孩子都质疑“既然济公和尚法力无边,为什么不直接把飞来峰搬走呢?”倏地有三五人抢着作答,有的回答还颇有几分道理,搬到另一处去另一处不也要遭殃吗?……最终我没有作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说实话,我也无法作答),只是大加赞赏了这三个提问的孩子,还有那三五个抢着作答的孩子,前者和后者都是边看书边思考的孩子,告诉他们“善于思考”对于学任何一门科、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重要。我想,此刻答案的正确与否已索然无味,我们需要咀嚼品尝的`是这一份难能可贵的学*品质。

  “我是小小家乡人”本来是要激发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的,但课堂上显然很“冷清”,*乎冷场了,一方面有客观原因――30分钟的铃声响了,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孩子们主人翁意识的薄弱。

  家乡是可爱的,家乡人也是可爱的,带领孩子们发现***是我――一个教师的本意。从教*十年还是第一次执教《品德与社会》,教材资源的开发真的不那么得心应手,有时面对着书上一页仅两三幅图、两三句话甚是苦恼,但没有捷径只有摸索。

  5月30日虞校听了我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是第12课《可爱的家乡人》。

  课始我便用讲解加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家乡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变化的:一个村一个乡的是家乡人,一个市的是家乡人,在外地求学碰到同一省就是碰到家乡人。嘿!一个小家伙按奈不住了,还没举手站起来就说,同一个国家的也是家乡人,如果在国外碰到就算啦……真不错!

  虽然课前做了一些布置:让他们收集家乡名人、身边可爱人之例,也的确有些孩子如此完成了,但课堂上教学资源仍显匮乏,所以也未能营造出那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氛围来。

  在读“家乡美丽的传说”时,不谋而合竟有三个孩子都质疑“既然济公和尚法力无边,为什么不直接把飞来峰搬走呢?”倏地有三五人抢着作答,有的回答还颇有几分道理,搬到另一处去另一处不也要遭殃吗?……最终我没有作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说实话,我也无法作答),只是大加赞赏了这三个提问的孩子,还有那三五个抢着作答的孩子,前者和后者都是边看书边思考的孩子,告诉他们“善于思考”对于学任何一门科、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重要。我想,此刻答案的正确与否已索然无味,我们需要咀嚼品尝的是这一份难能可贵的学*品质。

  “我是小小家乡人”本来是要激发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的,但课堂上显然很“冷清”,*乎冷场了,一方面有客观原因――30分钟的铃声响了,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孩子们主人翁意识的薄弱。

  家乡是可爱的,家乡人也是可爱的,带领孩子们发现***是我――一个教师的本意。从教*十年还是第一次执教《品德与社会》,教材资源的开发真的不那么得心应手,有时面对着书上一页仅两三幅图、两三句话甚是苦恼,但没有捷径只有摸索。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一课。教材呈现的是儿童在父母悉心照料下成长的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经历。教材选择的这个话题对学生来说应该不算陌生,但也不可否认,现在的独生子女对家人的疼爱的感受能力大打折扣,多数学生*惯了家人的疼爱,觉得这是应该的,不知道珍惜和感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并懂得关心、体谅父母长辈,尽量少让他们为自己操心,少给他们添麻烦。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这是个充满亲情的'话题。按照教材所呈现的思路先感受后体验,最后明理,这也是符合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的。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项"护蛋“活动,至少保护鸡蛋从早到晚安全和自己回家下一课在汇报自己”护蛋“的结果和感受体验,最后总结明理。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父母长辈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于是我设计了两个活动:亲情故事――亲情再现。我想让亲情“从生活中来”,然后“到生活中去”,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丰富教材,也想通过学生真实的亲情故事引起心灵的碰撞,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之成为一堂亲情涌动的思品课。

  通过学*体验,活动参与,学生们都感受到了家人对自己的爱,并能用自己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效果还真的不错。

  当然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也是不少的,我想这些不足将会在我下一课时中一定会引以为戒。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熠熠生辉。孩子们兴趣盎然……

  如果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线索,那么思品课就是以感情为线索.《我爱我的家人》就是一篇感情极为浓厚的思品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通过感受爱,思考爱,体会爱,回报爱,升华爱五个环节,来达到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的目的。

  爱是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但它又是无形的东西。每个孩子无时不刻都在家人的关爱中成长,他们把家人对自己的爱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很少会去体会家人的爱。其实妈妈一个小小的拥抱,奶奶一顿可口的晚餐,或者是爸爸一个严厉的目光,都代表着家人对孩子的关心。但这些如果不是用心地去体会,孩子无法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浓浓爱意。为了让孩子更能感受到这些爱,我在教学中设计用天*来测量爱,把无形的大爱转化为有形的.砝码,让学生通过天*两边力量的对比,深刻感受到家人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法回报的,从而刺激他,从小体谅家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进而学会爱自己的家人。

  在每一次试教中,大家都会给我提一个问题,环节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对课文的深度挖掘不够深。在最后一次上课时,我用的是四年级的学生,而且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班级,所以备课时我一直在想如何把这堂课深度挖掘出来。其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我对家人的爱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举动”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是让学生打开课本直接看图来理解的,学生说这四幅图,我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一幅图是有说一个孩子对家人谦让,之前我一直都没有说到这个阶段,因为不知道如何说到这个深度,所以只是教学知识停留在孩子爱奶奶的程度。但在这节课上我突然想到,孩子把最好吃的菜夹给奶奶,不和古时候的孔融有些相似吗?于是我的表扬语马上换成:“谦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同时也是爱的表现。”这样既有了深度,也可以让我的表扬语更为丰富。

  在最后一个环节升华爱中,我在和学生交流要用什么方式来回报家人的爱时,我临时加入的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生的感受引起了一个共鸣,所以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被我感动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骄傲极了。但是也正因为我没有提前设计好,所以在组织语言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如果再斟酌一下语言,相信可以把这个环节用得更好。

  有人说:“教学就是一项有遗憾的艺术。”所以我在本堂课中也有一些遗憾。课前过高估计学生,所以当学生没有回答出我的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组织语言来引导学生,希望下次课能做好一些。通过这节课,我更为深刻的理解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教案不是死的,要随着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解决的办法只有多听课,多研究,多总结,争取下堂课上得更好。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课堂应源于生活,再现生活,最后必然要回归生活。教学《规则在哪里》之后,我反思如下:

  一、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源于生活

  儿童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教学应该关注和反应儿童生活的真实性。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本册中《规则在哪里》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就是寻找规则,在哪儿找?自然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按不同的生活场所,去找身边和自己关系密切的规则,从而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是一个包罗万象而又有点空泛的'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这节课怎么切入?我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作切入点。让他们从没有规则的游戏中寻找规则,感受规则的必要性。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生活体验必然充满整个课堂。

  二、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课堂贴*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紧紧贴*学生的生活。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发现规则,进而体会规则的作用,遵守学校规则,知道课堂课间活动应该怎样做;遵守家庭生活规则,知道怎样待人接物,与邻里相处;遵守社会规则,包括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规。我在教学中力求使自己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去,不留痕迹地引导学生扩展他们的生活经验。课堂中我们用社会的真实的生活来进行说教,如本节课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鲜活事例引进课堂,地震中桑枣中学按规则有序撤离,奥运期间北京市的交通状况等。通过这些,打破了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本身的局限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生活化教学中的“生活”全部真实化。

  三、课堂要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让课堂走向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意义还在于:要高于生活,要以未来的视角引领生活,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这样,也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对他们自身而言是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课堂上我就用课堂规则来组织教学;整堂课结束后我用规则约束学生有序、文明下课……在整堂课中,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但在心与心的愉快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

  今天,我讲了一节新课,学生们发言很积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孩子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学*氛围很浓。特别是原来有一些不爱发言的同学也举起了手,我真为他们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我采用了激励机制,表扬了一些学*好的同学,大家都开心极了,他们找到了学*中的快乐。

  在课堂中,学生们成为了学*的.主人,我把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孩子们的学*效率很高。

  不足:

  1、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2、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有待于加强。

  改进措施:

  1、我们要让学生多看书,应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

  2、要让学生说完整话,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如果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线索,那么思品课就是以感情为线索.《我爱我的家人》就是一篇感情极为浓厚的思品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通过感受爱,思考爱,体会爱,回报爱,升华爱五个环节,来达到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的目的。

  爱是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但它又是无形的东西。每个孩子无时不刻都在家人的关爱中成长,他们把家人对自己的爱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很少会去体会家人的爱。其实妈妈一个小小的拥抱,奶奶一顿可口的晚餐,或者是爸爸一个严厉的目光,都代表着家人对孩子的关心。但这些如果不是用心地去体会,孩子无法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浓浓爱意。为了让孩子更能感受到这些爱,我在教学中设计用天*来测量爱,把无形的大爱转化为有形的砝码,让学生通过天*两边力量的对比,深刻感受到家人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法回报的,从而刺激他,从小体谅家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进而学会爱自己的家人。

  在每一次试教中,大家都会给我提一个问题,环节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对课文的深度挖掘不够深。在最后一次上课时,我用的是四年级的学生,而且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班级,所以备课时我一直在想如何把这堂课深度挖掘出来。其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我对家人的爱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举动”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是让学生打开课本直接看图来理解的,学生说这四幅图,我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一幅图是有说一个孩子对家人谦让,之前我一直都没有说到这个阶段,因为不知道如何说到这个深度,所以只是教学知识停留在孩子爱奶奶的程度。但在这节课上我突然想到,孩子把最好吃的菜夹给奶奶,不和古时候的孔融有些相似吗?于是我的表扬语马上换成:“谦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同时也是爱的表现。”这样既有了深度,也可以让我的表扬语更为丰富。

  在最后一个环节升华爱中,我在和学生交流要用什么方式来回报家人的爱时,我临时加入的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生的感受引起了一个共鸣,所以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被我感动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骄傲极了。但是也正因为我没有提前设计好,所以在组织语言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如果再斟酌一下语言,相信可以把这个环节用得更好。

  有人说:“教学就是一项有遗憾的艺术。”所以我在本堂课中也有一些遗憾。课前过高估计学生,所以当学生没有回答出我的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组织语言来引导学生,希望下次课能做好一些。通过这节课,我更为深刻的理解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教案不是死的,要随着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解决的办法只有多听课,多研究,多总结,争取下堂课上得更好。

  今天,我讲了一节新课,学生们发言很积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孩子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学*氛围很浓。特别是原来有一些不爱发言的'同学也举起了手,我真为他们的进步而感到高兴。

  我采用了激励机制,表扬了一些学*好的同学,大家都开心极了,他们找到了学*中的快乐。

  在课堂中,学生们成为了学*的主人,我把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孩子们的学*效率很高。

  不足:

  1、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2、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有待于加强。

  改进措施:

  1、我们要让学生多看书,应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

  2、要让学生说完整话,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情景等感悟知道什么时候要说“谢谢”为什么要说“谢谢”以及表达谢意的不同形式。

  2.使学生通过活动和体验,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谢谢,感悟谢谢,学会谢谢。

  教学准备:

  1.动画片《拔萝卜》、教材图片、歌曲《感谢你》《感恩的心》、诗歌《感谢》等。

  2.学生准备卡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老师能和你们一起上课,看到你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感觉非常快乐,你们快乐吗?为了感谢大家给我带来的这份快乐,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拔萝卜》,看的时候可要仔细点,看完以后还要帮助老爷爷呢!

  播放动画片《拔萝卜》,生欣赏。

  师问: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多人帮助老爷爷拔出了萝卜,可老爷爷忘记对大家说什么了?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说谢谢呢?

  师:那我们一起去告诉老爷爷吧!老爷爷,你应该对老奶奶、小孙女、小狗、小花猫、小老鼠(说声谢谢)齐读课题

  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活动一:回忆生活中的谢谢:

  1.刚才咱们送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份感谢,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要说“谢谢”,你在生活中说过谢谢吗?你在哪些情况下说声谢谢,给大家讲讲你的故事。

  生回答。师适时给予评价。(板书:得到帮助)

  2.刚才,同学们都谈到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应该说谢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时候,我们也应该说谢谢呢?(出示大屏幕图片)你可以认真观察大屏幕中的图片,看看他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对他们说谢谢,也可以结合生活中你遇到的、观察到、听到和想到的说一说。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汇报。

  3.学生汇报。(接受别人的服务)(板书:接受服务)

  4.师小结:是呀,这一声轻轻的“谢谢”太神奇了,它使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尊重。其实,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们,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还有哪些你不认识的人在关心你、帮助你、默默地工作为你提供服务呢!

  出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图片。

  师小结:

  1.的确,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服务,他们的服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请不要忘记对他们说声谢谢。

  2.是啊,我们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或接受别人的服务后,都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通用十篇(扩展7)

——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通用十篇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2、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从事小学教学已20多年,并且不断学*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业务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本学期,我将深入研究我们教学实施细则,加强对学生预*方法和限时作业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教材特点:

  (一)联系生活,“主题”呈现,“引导”先行。

  本教材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主题的确定充分尊重学生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主题是综合性的学*活动内容,每一主题都内在地体现不同的设计维度,达到内容维度的整合。

  (二)地方特色,整体视野,渗透文化熏陶

  本教材兼顾城市和农村社会背景,让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小学生对整个社会生活有比较广泛的了解。

  (三)突出主体,注重活动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注重综合学*和活动学*,体验性学*,探究性学*,反思性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2、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教材特征描述

  具体地讲,本册教材材力显现这样一些特征:

  (1)教材以学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感知生活亲*社会提供的情境和空间。

  (2)教材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构建。

  (3)教材顺应学生不断开放和逐步发展的视野,力求课程固有的学科规律,情感态度以及人之的变化规律在螺旋上升中达到契合。

  2教材的功能建构

  (1)综合性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进行教材开发。教材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如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

  (2)经验性

  人的经验是在充满暗示的社会生活中,在面对事件并作出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验需在特定的关系中构成学生丰富而变化的生活。

  (4)开放性

  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的全面开放,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展示家庭、学校、社区和家乡、祖国、世界的联系,学校不局限于课堂,开放性将品德学科充满生机与活力。

  2、本册教材各单元特点

  第一单元幸福的摇篮

  《幸福的摇篮》是三年级的第一单元,前接“品德与生活”,后续四个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起点。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会性品质发展的起点。家庭的亲情,父母的疼爱,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因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培养学生心中有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把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落实“我在成长”中的过程目标十分关键。

  第二单元我爱我的学校

  《我爱我的学校》从绘制上学路线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品味同学间醇美的情谊,感受老师们怎样辛勤地工作,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这个社会群体。从学校的变化为切入点,继续学*一些调查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发现学校真实的变化、促进学校发展与变化、畅想学校未来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

  第三单元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足迹》是“我在成长”这一内容标准下的单元主体。第八课《给自己颁奖》是第三单元是“成长的足迹”中的第一课,“给自己颁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第四单元做个文明小公民

  《做个文明小公民》从学生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场合中的安全问题等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究、体验、调查、设计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公共设施为人们提供的便利,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

  3、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的关系,是联系学生生活并把学生关系中的人必须把握基本关系。

  2、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并注重在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难点:

  1、牢牢把握学生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中的基本要素,体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具体发展目标。

  2、通过设计认识、理解、体验、感悟、探究、反思、实践及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等学*活动方式,拓展空间。

  4、学*本册教材基础及要达到的要求

  本教材把握品德与行为规范和社会性发展两个基本点,注重品行养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不同维度的目标,促进学生品行与社会品质的发展,增强学生现代社会生活能力。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多种学*活动方式,注重综合学*和活动学*,探究性学*,实践性学*等。

  三、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分担家务,有一定的责任感,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地开支,勤俭节约。

  (3)、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与同学*等相处,互相帮助。

  (4)、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学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宽容待人。

  (5)、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爱惜自己的名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6)、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敬他人。

  (7)、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8)、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9)、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爱护公共设施,做到人人有责。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通用十篇(扩展8)

——三年级品德下册的教案(五)份

  教学目标:

  通过讨论和交流,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懂得欣赏自己,逐步建立自信心。

  重点:

  让学生发现自我,欣赏自我。

  难点:

  学生如何正确发现自我,评价自我。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这学期的品德课由我和大家一起学*。我是第一次到你们班级上课,有好多同学不认识,你们能做一下自我介绍吗?

  二、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师:你光说名字,老师印象不深,比如你们班的X,他X棒极了,老师印象很深。希望大家都来说说自己有什么优点或特长,好让老师记住你。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师:是啊!每一位同学都有许多优点和特长,不管是学*、劳动还是其它,你们愿意来找一找吗?

  三、学生制作小档案。师:下面我们就请大家来制作自己的小档案,来找找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学生根据P3页的格式制作自己的`小档案。

  四、学生交流(老师根据念小档案,学生猜是谁。)

  五、小结: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优点和特长,同时我们也不否定每人总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作为柏庐的孩子,我们要善于利用我们的优点和特长来克服不足和缺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

  六、布置作业:填图册P1,P2第二题

  课后小结: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注意自己,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这种意识,他们往往更喜欢去注意别人。其实让他们正确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对增强其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在发现优点的同时,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有利于他们通过学*和努力去改正。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

  能力:能够通过具体事物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并通过观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知识: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尽管在校已经和同学们共同生活了*三年的时间,他们彼此都很熟悉,但是否真正了解呢?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同学间往往因为不理解对方的选择和想法而产生了矛盾。他们还难以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看问题,去理解对方接纳对方。对他人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认识不够。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小学生对男女生之间的差别有一定认识,但是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为什么不一样了解甚少,并且他们对于这样的不同往往持一种盲目的崇拜或是较深的自卑。所以引导他们了解这些差异的产生原因,正确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受农村生活环境和认知水*的影响,导致他们对人与人的差异认识不足。并且,他们对这种差异也不太愿意去探寻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尽量让学生更全面认识人与人的差异性。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要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切入,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究中认识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有不同,从而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的不同想法和选择。通过“猜自画像”,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然后借助画“圆的想象画”,交流调查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要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最后通过“寻找班级小明星”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

  教学难点

  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要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人与人之间不一样的地方,画自画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我的自画像”“我和别人一样吗”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的自画像

  [播放动画:不一样的你我他]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展示课前各自准备好的自画像进行交流研讨:你知道同学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吗?

  小结:我们的长相不一样,爱好、兴趣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板书:不一样)

  【设计意图:确立初步的自我意识,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意识到人与人的差异。】

  活动二圆的遐想

  [播放课件:圆的遐想]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大家同是在圆上作画,为什么画得不一样?

  小结:由于我们每个同学的想法不一样,喜好不一样,所以画的画各不相同。看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表达。(板书:不一样的你我他)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想法和选择也会不一样。】

  活动三我们是班里的骄傲

  [播放动画:我们是班里的骄傲]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们班有哪些各具特点的同学,他们给班级带来什么?教师组织学生寻找班级小明星。

  小结:正因为这些“不一样的你我他”,才使我们的班集体更加多姿多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板书:我们是班里的骄傲)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发现因为每个人的独特性和闪光点,我们的集体生活才这么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你我他

  我们是班里的骄傲

  一、相关课程标准

  《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思品与社会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思品与社会课程有三条轴线,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即儿童自我、儿童与他人的关系,促进自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这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我在成长”这部分中。《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的教学内容实现了《思品与社会内容标准》中“我在成长”部分第一条的教学目的: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二、教材分析

  《不一样的你我他》是三年级下册《思品与社会》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中第一课。教材通过每一个儿童创造各具特色的自画像、介绍自己,了解自我,确立初步的自我意识。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让学生围绕圆作画,使学生感觉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表达。由此,引发学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想法和选择也会不一样。教材安排的共同给花瓣和花叶涂颜色的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正因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喜好和选择,才会构成色彩斑澜的世界,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差异的美,并引发思考,在生活中的差异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教材的结尾还分别从技能、品德、善思等几个方面呈现了一组范例。用以引导儿童走进自己身边具体的、现实的学校生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本班各具特点的同学给班级的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使他们意识到:正是由于每个人的独特性,才有了丰富的班级生活,并由此加深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理解。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正处于从自我中心转向开始了解他人的发展阶段。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对自己参与的生活感到好奇,敢于冒险,也乐于自我解释,并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愿意与周围的人真诚交流,喜欢新朋友,并开始意识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但却因不会沟通而易和他人发生冲突。因此,我们需要抓住教育时机,帮助儿童逐步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本课的教学首先从学生对自己的直接感受出发,在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充分表达和展现自己的同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比较,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及其与自己的不同,尊重他人的想法、选择,并进一步使学生明白正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

  2.能够通过具体事物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3.观察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感到骄傲。

  五、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利用各种形式自由充分地设计和创造一幅“自画像”,不标出名字,照片或可辩识的特征。学生写上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自己最骄傲的事情。

  2.学生准备好彩笔。

  3.教师准备60张带有不同圆圈的画纸。

  4.教师用录音机录下几名同学心中的话。

  六、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音,辨别人物。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听一听是谁的心里话?

  2.提出问题: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二)展示自画像,猜猜我是谁

  1.把自画像分发给各小组,并组织小组讨论

  (1)“自画像”画的是谁?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展示讨论后,全班汇报

  3.思考:班里的同学有没有完全一样的?

  (三)播放音乐,用圆画画

  1.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带有圆圈的纸,画画。

  提出要求:(1)发挥你的想象力,把画画完。

  (2)画好后贴在黑板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