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0篇)

首页 / 教案 / |

  《天净沙.秋思》教案 1

  教学目标

  1) 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 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 学会品味语言

  4) 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 合作学* 讨论 展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元曲四大家 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 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 哀婉 浓浓的归思)

  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 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 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 小桥 流水 人家 :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 (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 此为背景

  6 )断肠 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 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 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 学生展示其作品 大家评

  八 小结

  1“ 秋思之祖-”--------元 周德清

  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 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 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天净沙.秋思》教案 2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

  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

  自主学*、小组合作学*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天净沙.秋思》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古诗,请大家一起学*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读古人思乡的诗句,还会联想到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月亮在水里/一个月亮在天上//

  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小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2、从画面感受意境;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六作业: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课文翻译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干枯的藤蔓。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西风:秋风。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问题解疑

  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3、《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五、课文主题

  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教学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学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

  我认为要让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为引入,特别引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这是有一个思维的递变过程的,再在这个感受的基础上提出概念,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在这点上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一个截面的剖析。

  进行意象分析只能举一反三,所以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诗歌意象来进行分析,月的意象和柳的意象主要是思考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蕴,怎样成为诗歌意象的。学生在这两组的意象分析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们预料的,这是教学的生成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须注意意象的特点品质和诗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天净沙.秋思》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小组合作学*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

  (3)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活动

  (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天净沙.秋思》教案 6

  《天净沙·秋思》

  教学内容: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作品内容分析

  三、艺术特色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学*,了解小令的基本常识,正确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他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

  文史知识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 ... ...

  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异同:

  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作用:

  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 ... ...

  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教案 7

  一.教学内容

  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学*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

  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统治者的歧视,思想仍多苦闷,正如明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声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而鸣焉者也’”。马致远年轻时迷恋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五十岁左右脱离官场,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之气。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 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1.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朗读。注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字音:涯( yá ) 瘦( shòu )

  词义:昏:黄昏,傍晚。 枯藤:干枯的枝蔓。 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抽生叙述课文所写的内容:一个秋日的黄昏,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缓缓前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正在归巢。游子不竟悲从中来。

  3.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质疑探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⑴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像这种把几个彼此相关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群体的、生动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深化意境的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列锦手法。这种手法使诗句语句凝练、文辞简洁。

  但我们在阅读中只要少加留意,就会感觉到九种事物的名词并列,节奏 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显得非常单调而迟缓,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句偻 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行进。这种节奏与诗歌内容的基调是一致的,正适合表达作者心中那种凄凉、无助,甚至有点呆滞的感受。这种节奏读起来一词一顿,这种多次的停顿,给人一种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又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哀景”,这就让读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当时那种孤独凄苦之状。

  ⑵诗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⑶诗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 ,蕴含着丰富的 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出现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

  ⑷同学们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①静景与动景相应。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② 景色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通过我们对这首曲的阅读、讨论和分析,你对这首曲表达的主旨有何看法?

  从对全诗的阅读欣赏中,我们知道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的心情是:看到傍晚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古道”,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还得如古往今来的游子一样,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只是这样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许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秋思实乃秋愁也!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3.板书设计

  秋思(散曲) 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 秋野黄昏 悲凉

  寓情于景

  羁旅之思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思乡) 悲凉之景

  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 惆怅之情

  抒情 夕阳西下(特定的时间环境) 写景铺垫 哀愁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 游子之悲

  三能力训练,学*反馈

  3.学生自读课文,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学生默读、背诵、并默写全曲。

  5.完成课后第3题。

  《天净沙.秋思》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古诗,请大家一起学*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读古人思乡的诗句,还会联想到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月亮在水里/一个月亮在天上//

  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小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2、从画面感受意境;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六作业: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课文翻译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干枯的藤蔓。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西风:秋风。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问题解疑

  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3、《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五、课文主题

  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教学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学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

  我认为要让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为引入,特别引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这是有一个思维的递变过程的,再在这个感受的基础上提出概念,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在这点上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一个截面的剖析。

  进行意象分析只能举一反三,所以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诗歌意象来进行分析,月的意象和柳的意象主要是思考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蕴,怎样成为诗歌意象的。学生在这两组的意象分析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们预料的,这是教学的生成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须注意意象的特点品质和诗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天净沙.秋思》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古诗 ,请大家一起学*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六、作业:

  1.练*册

  2.课后练*题

  《天净沙.秋思》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这也是教学重点

  ②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这也是教学难点

  ③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①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这两首作品,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都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设置情景、抛出问题,以学生的主动学*、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预*指导:

  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关于白居易和马致远的生*的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搜集。

  (学生自己收集,能激发他们学*诗歌的兴趣,也能够缩减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展开联想的翅膀)

  ②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前几天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课件:配乐欣赏西湖富有早春特佂的美景)

  ②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

  (1)自由朗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 mò 白沙堤dī)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画面。

  ③理解内容,想象画面.

  (1) 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重点词:

  初* 云脚低 渐欲 才能 没马蹄

  (不求字字句句统一答案,为学生欣赏诗歌提供想像的空间)

  (2) 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想像诗中画面.

  一 提供参考的方法:(联想法)

  A.勾勒形态

  B.染上色彩

  C.使画面动起来

  D.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二 设置情境,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

  ④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A齐读全诗,找一找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春)

  B围绕诗眼“春”,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水、云、莺、燕、花、草等)

  C通过对这些春景的描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D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喜悦和恬静之情

  E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如何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

  (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诗歌结构严密)

  F古诗的炼字.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简单的说明原因。

  学生较容易的赏析出初*、早莺、新燕、浅草、处处、谁家

  也许会忽略“最爱湖东行”中“最”的赏析

  老师讲这个典故: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饮酒归來,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大发,当即吟成了一首这首"钱塘湖春行",这时,有一個老婆婆也在白沙堤上看风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老婆婆說:“我刚才做了一首詩,念给你听听,好不好?”于是就把这首诗吟颂了一遍.

  老婆婆听后说道:“这诗好啊!”,之后提了一个建议,能否把“我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我”字换成“最”因为白沙堤不是只你一人最爱,这也是我们全杭州的最爱,这样就吟出了许多人的心思了。

  ⑤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一、抓诗眼

  二、寻景物。(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三、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⑥运用刚才归纳的诗歌欣赏方法自学《天净沙·秋思》

  A.在交流中学生应该较容易的找到诗眼“秋思“二字,能够从曲中的景物感受到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

  B.可能会对“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这里的悲凉气氛相符产生争议,老师鼓励同学们各抒已见,最后作.总结: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C.对于“想像曲中的画面,体会曲中情感。”这个环节提供一幅与<<天净沙秋思>>内容相同的一幅画,配上低沉的埙这种音乐,请一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同,发挥联想和想像,来描述这个画面,其它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

  ⑦尝试当堂背颂这两首古诗。

  ⑧结束语:

  同学们,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⑨作业设计(积累诗句):

  (1)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关于西湖、小草、春天、秋天等有名的诗句。

  例如关于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林 逋

  关于小草: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初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夏季)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秋季)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冬季)

  【板书设计】:

  选择两幅画作为板书背景,一幅与<<钱塘湖春行>>意境相同,另一幅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

  《钱塘湖春行》………赏析方法………《天净沙·秋思》

  春行……………………… 抓诗眼-………………………秋思

  春水春云、早莺新燕 枯藤、老树、昏鸦

  乱花浅草、 绿杨白堤 古道、西风、瘦马

  喜悦、恬静………………..悟诗情……………………..惆怅、思乡

  【时间安排】合计40分钟

  (1)导入新课(2分钟)

  (2)朗读诗歌(4分钟)

  (3)理解内容(4分钟)

  (4)赏析诗歌并归纳方法(13分钟)

  (5)自学、交流诗歌(16分钟)

  (6)结束语布置作业(1分钟)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0篇)扩展阅读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0篇)(扩展1)

——天净沙秋思教案合集10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 2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白居易《南浦别》;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见欢》;

  ④李清照《一剪梅》;

  ⑤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教案 3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 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 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___________(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 体裁不同;

  ⑵ 所抒之情不同;

  ⑶ 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XX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 ”。

  天净沙秋思教案 4

  一、教材

  首先我来谈一下教材,这篇《天净沙·秋思》属于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内容,这个单元主要学*写景诗文,而这首元曲又属于一个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作品,是古典诗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引导学生鉴赏这篇佳作,对学生语言水*的提升有着可以明显的帮助。

  二、学情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同时,通过以往的学*,他们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诗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但是对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古诗文写作手法的掌握还不到位,不能很好体会诗人情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体会景物的描写,训练想象、联想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归属。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本曲,体会这首小令的意境,难点是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创设情境法,问答法,朗读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首先我会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情境法,播放一段范读音频,将学生带入这首小令低沉、愁苦的氛围中,使学生对这首小令有一个初步的感情基调的把握,同时产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几个问题和泛读、精读、品读的三次朗读,剖析这首小令的意象,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说课内容的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关于本课,我将通过五个环节,层层递进,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一)首先我会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

  这个环节我会播放元曲天净沙秋思的音频,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问,“同学们,听完这段元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基于我的学情分析,我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认知能力,我预设我的学生可能会说“很悲苦,凄凉,很忧伤,难过”,然后我继续设问“那么这种悲从何来,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悲伤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今天的新课”,这个时候我会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二)其次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这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之后我会介绍诗人背景和元曲这种文体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元曲这种艺术形式

  我会先给同学们介绍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于江浙一带为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同时通过介绍来掌握元代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这个文学常识。然后介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介绍之后带领学生全班齐读,初步感知。

  (三)古诗词的教学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在第三个环深入研读的部分我引导同学们精读品读,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同时营造出画面感。

  在刚才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注意到出曲中前十八个字就涵盖的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同时板书)。并且注意到这几种景物的修饰词,体悟这几个修饰词丰富的渲染力和准确性。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情景交融的写法,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其次,作者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给学生营造画面感: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自己却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也不知我一个异乡乡人,可以投宿何方呢?想到这,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其次在深入研读部分我会设问,“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适时点拨和总结: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无法归家,那种伤心、思乡的情感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为了实现语文学*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第四个部分还进行了拓展延伸。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泛读、精读、品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我会请学生讨论怎么读才能读的更有节奏,有感情,讨论完毕后播放音频,带领学生总结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的节奏。

  (五)课堂的末尾我会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我来总结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令并背诵,体悟它的音乐美、绘画美等在内的综合艺术。

  (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现在黑板上所示,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帮助我的教学流畅的进行。

  天净沙秋思教案 5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白居易《南浦别》;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见欢》;

  ④李清照《一剪梅》;

  ⑤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教案 6

  教学步骤

  (一)切点导入,以点激趣

  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导入

  (二)讲解常识

  意图

  讲解元曲的相关常识,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操作

  ⒈作者简介: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⒉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艺术形式,曲和词体式相*,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

  (三)初读,明确小令写作内容

  意图

  理解句意,明确内容

  操作

  这支小令篇幅不长,只有28个字,学生对句意的.把握难度不大,可以采取自读理解。

  (四)细读,体会作者情感

  意图

  诗言志。我们要善于从作品中领悟出作者的“志”,能做到这点,就能正确领悟出文章的中心主题。

  操作

  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断肠人在天涯”,诗眼“断肠”。从而讨论出“凄苦惆怅之情”这个主题。

  (五)研读,体会小令的写作手法

  意图

  我们要明白如何将无形的抽象的情在自己的笔端表现出来,用有形的景物描写可以很直观的做到这一点。

  操作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小令是以景物的描写来达到的。具体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在句末点明题旨,卒章显志。

  (六)体会意境,迁移延伸

  意图

  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操作

  ⒈假如要以这支小令为题材,创作一首歌词,应抓住哪一主题来写?

  ⒉若将这支小令拍摄成MTV,请根据小令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你的创意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曲

  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断肠------凄苦惆怅的羁旅之思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

  天净沙秋思教案 7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 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 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天净沙秋思教案 8

  《天净沙·秋思》

  课标解读: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外几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诵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和换词的方法品读景物描写——品秋景

  2、通过“知人论世”和“相关诗句延伸”体悟、揣摩作者的情感——悟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

  教学评价:

  1.通过“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诵读感知,体验诗情”、完成学*目标1的检测。

  2.通过“品读感悟、读出诗情”、“ 拓展延伸、尝试评价”完成教学目标2的检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

  时间

  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段秋思。大家是否记得唐代的王建有《秋思》?

  (生与师齐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下面我们一起学*背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背诵《秋思》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创设氛围,布设“情感场”,为引入诗歌情境做好铺垫,同时是前后知识形成链条,为研究性学*和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5分钟诵读感 知体验诗 情

  1、出示学*目标

  2、听读这首小令,谈谈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你从哪些景物可以感受出来?

  3、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小令。

  1、学生勾点圈画相关景物,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2、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指导,主要是让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对于物象的初步感知,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10

  品读感悟读出诗 情

  1、 品读“枯藤老树昏鸦”(出示图片和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

  2、 品读“小桥流水人家”(出示图片)

  3、 品读“古道西风瘦马”(出示图片和诗句“古道迢迢人迹稀”)

  4、 题为“秋思”,那作者又思什么呢?

  5、 知人论世(出示 马致远资料)

  1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意象”并阐释理由。

  2、结合相关诗句,说出自己的见解。

  此环节通过学生描绘图景,体悟诗情,若学生有理解不足之处,教师加以引导,锻炼学生的联想和口头表达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案 9

  预*积累:

  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相关课程标准:

  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朗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元曲中的旅思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师配乐范读1遍,生齐读2遍。

  解题: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秋思sì,题目,即秋天的思绪。

  自学积累元曲文体知识:

  《语文助学》“预*积累”第2(1)题;“语言运用”(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

  了解作者: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生读1遍,抄写1遍,再读抄写的1遍。

  二、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领略诗情画意:

  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点拨: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4.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点拨展示: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5.朗诵、默写这首曲。

  四、比较阅读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

  1.朗读并抄写另外三首[越调]《天净沙》

  嗈嗈yōng孤鹜(wù野鸭子)好高骛(wù追求,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远

  2.说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什么更能打动人?

  点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立意高远,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是其它三首所没有的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句使全曲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感染力强,对读者心灵触动更大,从而成为“秋思之祖”。其它三首基本上或较多地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有的甚至模糊不统一,更无深意,张可久的.“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还可算是景情兼美的一笔。

  3.再读另外三首,加以巩固。

  五、达标训练:

  1.词句品味·积累:小桥流水;落日残霞;青山绿水;流水潺潺;一声新雁。

  2.《语文助学》“学*测评”第1-12题(P31-32)

  教学反思:

  诗在于品,抓住“诗眼”和主旨句,体悟用词,感受描绘的事物情态和色彩,感知整体画面所折射出来的意象和意境,从而感受借景生情的美妙手法。

  诗歌教学在于吟诵,还在于默写,达到书写正确无误。本文篇幅短小,易于掌握,因而能够当堂达标。

  比较阅读更能显现出马致远诗用词造句的功力。

  可以适当拓展学*余光中的《乡愁》,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天净沙·秋思》复*

  《天净沙·秋思》(八年级下)复*指南(背诵、赏析篇目)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此曲的题目。此曲被称为“秋思之祖”。2.马致远: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3.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诗句大意:

  枯萎的藤蔓,僵老的古树,一只归巢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丫上。(萧索秋景——悲凉心境)

  那边,小桥流水旁,正是充满温情的人家。(温馨画面——更添悲凉以乐景衬哀情)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凛冽的西风踟蹰而行。(悲凉画面——悲凉心境)

  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何处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不禁愁肠寸断!(点出悲凉忧伤心境的根由)

  前三句九个名词,三组画面,看似孤立,却在篇末“断肠人在天涯”的收束中和谐串联起来,情景交融,让读者从简单的名词中读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主题思想:

  情景交融地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悲凉和思乡的愁苦。

  《天净沙·秋思》阅读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马致远x (人名)。

  2.这首元曲抒发了诗人因思乡产生的孤寂愁苦的情绪。 3.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C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5.“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6.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 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

  2、采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 学生朗读小令,学*朗读的方法。

  2、分析这首古词

  * 一首小令,一缕情思,一种意境。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意境?(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举手回答“断肠”)

  * 进一步深入挖掘词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肝肠寸断?

  教师插入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故事,是成语肝肠寸断的由来:“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是说桓温带兵入四川,途经三峡时,有个部下抓住一只小猴子,想带到路上玩。母猴思儿心切,跟着船的方向沿路哀号,一直跑了百余里路还不肯离去。后来它索性跳到了船上,被撞死了。有个士兵破开母猴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肠子都断成了一寸一寸的小节……)

  *(展示我选取的四幅美丽的秋景图)提问:诸多如画的秋景,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何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让学生两人一组来讨论、分析并回答)

  * 展示三幅小桥流水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一幅最符合本此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为什么?

  * 教师提问:为何瘦马?何为瘦马?

  3、赏析这首古词

  这首小令仅五句28个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可见,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4、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通过分组讨论来分析诗词的异同)

  《天净沙 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共同特点:体裁相同(小令),描写的都是秋景,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不同点: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时白朴写的较为*淡,突出显现了游子之悲。

  三、 课后作业

  1、背诵本古词

  2、收集描写“秋思”的古诗词

  【课后反思】

  1、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至九年级阶段,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朗读、讨论法”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2、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展示了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他们通过画画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3、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受过去的诗歌教学影响,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没能让学生很充分地展示他们想象的成果。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0篇)(扩展2)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十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

  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 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

  2、采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 学生朗读小令,学*朗读的方法。

  2、分析这首古词

  * 一首小令,一缕情思,一种意境。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意境?(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举手回答“断肠”)

  * 进一步深入挖掘词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肝肠寸断?

  教师插入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故事,是成语肝肠寸断的由来:“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是说桓温带兵入四川,途经三峡时,有个部下抓住一只小猴子,想带到路上玩。母猴思儿心切,跟着船的方向沿路哀号,一直跑了百余里路还不肯离去。后来它索性跳到了船上,被撞死了。有个士兵破开母猴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肠子都断成了一寸一寸的小节……)

  *(展示我选取的四幅美丽的秋景图)提问:诸多如画的秋景,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何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让学生两人一组来讨论、分析并回答)

  * 展示三幅小桥流水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一幅最符合本此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为什么?

  * 教师提问:为何瘦马?何为瘦马?

  3、赏析这首古词

  这首小令仅五句28个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可见,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4、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通过分组讨论来分析诗词的异同)

  《天净沙 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共同特点:体裁相同(小令),描写的都是秋景,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不同点: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时白朴写的较为*淡,突出显现了游子之悲。

  三、 课后作业

  1、背诵本古词

  2、收集描写“秋思”的古诗词

  【课后反思】

  1、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至九年级阶段,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朗读、讨论法”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2、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展示了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他们通过画画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3、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受过去的诗歌教学影响,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没能让学生很充分地展示他们想象的成果。

  《天净沙·秋思》教案 3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古诗 ,请大家一起学*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 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天净沙·秋思》教案 4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___________(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体裁不同;

  ⑵所抒之情不同;

  ⑶表现手法不同。

  《天净沙·秋思》教案 5

  教学要点

  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初读,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3、细读:① 诗的`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4.小结: 5 .背诵全文

  三、指导学*《西江月》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 初读 学生跟读。

  3. 细读: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4.悟读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提示: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5.学生背诵诗歌

  四、学生自学《天净沙 秋思》

  1.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 初读,播放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细读

  学生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4. 悟读: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5.背诵这首小令。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天净沙·秋思》教案 6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转 载于: 书业网)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 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六.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 7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 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 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___________(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 体裁不同;

  ⑵ 所抒之情不同;

  ⑶ 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XX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 ”。

  《天净沙·秋思》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 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读文本

  2、 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赏景品情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背诵和默写全曲

  二、教学设想:

  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择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通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㈡、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㈢、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

  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

  ②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的*惯。

  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学生再读全曲。(要读出感情)

  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10、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通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参考。

  11、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确: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

  异: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能力。

  13、全班齐诵全曲

  14、作业:

  ①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孤藤/老树/昏鸦,哀

  小桥/流水/人家,“乐”景

  古道/西风/瘦马,哀交融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思乡情

  《天净沙·秋思》教案 10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镜”,马致远出人意料地连用了九个名词为夕阳下远行天涯的“断肠人”勾勒出一幅凄清,萧条的背景。

  根据这首诗作者运用的特定表现手法以及诗歌本身具有的情感特征,在教学时,应将朗读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感情,理解诗句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将通过批判课文插图,进一步探掘小令的意境美和发挥学生想象,生动形象描绘画面作为教学难点。希望通过本课的学*,培养学生们想象能力,鉴赏能力,逐步形成批判品质和质疑精神。

  这首小令文字质朴无华,但能够“*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沉德潜《说诗啐话》),“多读,熟读,烂读”,自然会悟出“淡淡而绵长”诗意。因此,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学*,自主发展,自主探究。教学时,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即“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抓住图像,挖掘诗歌深意”,“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的层层推进的方法,最终求得鉴赏诗歌秘诀,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读写能力。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 白居易《南浦别》;

  ② 杜甫《登高》;

  ③ 李煜《相见欢》;

  ④ 李清照《一剪梅》;

  ⑤ 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0篇)(扩展3)

——《天净沙秋思》教案实用10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 1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白居易《南浦别》;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见欢》;

  ④李清照《一剪梅》;

  ⑤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教案 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 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 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___________(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 体裁不同;

  ⑵ 所抒之情不同;

  ⑶ 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XX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 ”。

  《天净沙秋思》教案 3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白居易《南浦别》;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见欢》;

  ④李清照《一剪梅》;

  ⑤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教案 4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这几首诗的作者,知人论世,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两个关键词,秋天、游子,你们会想到什么?好,同学们大都想到了悲凉的心境,那么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异国他乡看到秋景时的大多心情如何,在这种心情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人,走进他们的诗歌,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尊称为“曲状元”,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元曲,把握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学生齐读,进一步走*这首元曲。

  四、曲径通幽,深入探讨

  1、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元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这首诗,思考:在这首元曲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明确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4、作者悲秋思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天净沙秋思》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

  2、采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学生朗读小令,学*朗读的方法。

  2、分析这首古词

  一首小令,一缕情思,一种意境。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意境?(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举手回答“断肠”)

  进一步深入挖掘词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肝肠寸断?

  教师插入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故事,是成语肝肠寸断的由来:“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是说桓温带兵入四川,途经三峡时,有个部下抓住一只小猴子,想带到路上玩。母猴思儿心切,跟着船的方向沿路哀号,一直跑了百余里路还不肯离去。后来它索性跳到了船上,被撞死了。有个士兵破开母猴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肠子都断成了一寸一寸的小节……)

  (展示我选取的四幅美丽的秋景图)提问:诸多如画的秋景,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何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让学生两人一组来讨论、分析并回答)

  展示三幅小桥流水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一幅最符合本此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为什么?

  教师提问:为何瘦马?何为瘦马?

  3、赏析这首古词

  这首小令仅五句28个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可见,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4、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通过分组讨论来分析诗词的异同)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共同特点:体裁相同(小令),描写的都是秋景,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不同点: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时白朴写的较为*淡,突出显现了游子之悲。

  三、课后作业

  1、背诵本古词

  2、收集描写“秋思”的古诗词

  【课后反思】

  1、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至九年级阶段,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朗读、讨论法”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2、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展示了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他们通过画画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3、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受过去的诗歌教学影响,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没能让学生很充分地展示他们想象的成果。

  《天净沙秋思》教案 6

  《天净沙·秋思》

  教学内容: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作品内容分析

  三、艺术特色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学*,了解小令的基本常识,正确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他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

  文史知识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 ... ...

  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异同:

  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作用:

  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 ... ...

  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教案 7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转 载于: 书业网)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 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六.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 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读文本

  2、 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赏景品情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 9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这也是教学重点

  ②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这也是教学难点

  ③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①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这两首作品,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都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设置情景、抛出问题,以学生的主动学*、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预*指导:

  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关于白居易和马致远的生*的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搜集。

  (学生自己收集,能激发他们学*诗歌的兴趣,也能够缩减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展开联想的翅膀)

  ②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前几天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课件:配乐欣赏西湖富有早春特佂的美景)

  ②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

  (1)自由朗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 mò 白沙堤dī)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画面。

  ③理解内容,想象画面.

  (1) 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重点词:

  初* 云脚低 渐欲 才能 没马蹄

  (不求字字句句统一答案,为学生欣赏诗歌提供想像的空间)

  (2) 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想像诗中画面.

  一 提供参考的方法:(联想法)

  A.勾勒形态

  B.染上色彩

  C.使画面动起来

  D.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二 设置情境,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

  ④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A齐读全诗,找一找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春)

  B围绕诗眼“春”,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水、云、莺、燕、花、草等)

  C通过对这些春景的描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D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喜悦和恬静之情

  E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如何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

  (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诗歌结构严密)

  F古诗的炼字.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简单的说明原因。

  学生较容易的赏析出初*、早莺、新燕、浅草、处处、谁家

  也许会忽略“最爱湖东行”中“最”的赏析

  老师讲这个典故: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饮酒归來,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大发,当即吟成了一首这首"钱塘湖春行",这时,有一個老婆婆也在白沙堤上看风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老婆婆說:“我刚才做了一首詩,念给你听听,好不好?”于是就把这首诗吟颂了一遍.

  老婆婆听后说道:“这诗好啊!”,之后提了一个建议,能否把“我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我”字换成“最”因为白沙堤不是只你一人最爱,这也是我们全杭州的最爱,这样就吟出了许多人的心思了。

  ⑤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一、抓诗眼

  二、寻景物。(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三、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⑥运用刚才归纳的诗歌欣赏方法自学《天净沙·秋思》

  A.在交流中学生应该较容易的找到诗眼“秋思“二字,能够从曲中的景物感受到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

  B.可能会对“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这里的悲凉气氛相符产生争议,老师鼓励同学们各抒已见,最后作.总结: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C.对于“想像曲中的画面,体会曲中情感。”这个环节提供一幅与<<天净沙秋思>>内容相同的一幅画,配上低沉的埙这种音乐,请一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同,发挥联想和想像,来描述这个画面,其它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

  ⑦尝试当堂背颂这两首古诗。

  ⑧结束语:

  同学们,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⑨作业设计(积累诗句):

  (1)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关于西湖、小草、春天、秋天等有名的诗句。

  例如关于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林 逋

  关于小草: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初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夏季)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秋季)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冬季)

  【板书设计】:

  选择两幅画作为板书背景,一幅与<<钱塘湖春行>>意境相同,另一幅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

  《钱塘湖春行》………赏析方法………《天净沙·秋思》

  春行……………………… 抓诗眼-………………………秋思

  春水春云、早莺新燕 枯藤、老树、昏鸦

  乱花浅草、 绿杨白堤 古道、西风、瘦马

  喜悦、恬静………………..悟诗情……………………..惆怅、思乡

  【时间安排】合计40分钟

  (1)导入新课(2分钟)

  (2)朗读诗歌(4分钟)

  (3)理解内容(4分钟)

  (4)赏析诗歌并归纳方法(13分钟)

  (5)自学、交流诗歌(16分钟)

  (6)结束语布置作业(1分钟)

  《天净沙秋思》教案 10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 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 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___________(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 体裁不同;

  ⑵ 所抒之情不同;

  ⑶ 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XX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 ”。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0篇)(扩展4)

——《天净沙·秋思》教案9篇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转 载于: 书业网)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

  元朝建国以后,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 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六.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纱,由此流传下来一个词牌——浣溪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宋代词人晏殊的词——《浣溪沙》

  二、词人介绍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一生显贵,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欧阳修,范仲淹皆出于其门下。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三、朗读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参考:

  听一首新谱成的歌曲,饮一盅浓醇的好酒,在这样的美好生活中,却引起了对于往事的怀念,说是在去年的这个时节,同样的不热不冷的暮春天气,连眼前的亭台楼阁都是一样的,但过去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就像那夕阳沉落之后,什么时间才能回来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阳,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儿凋零了,春天即将消逝,时光消逝令人无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飞来的燕子,却像是旧时相识的啊。小园落英缤纷的花道上,孤单的一个人徘徊着,怀想那一切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

  2、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写景,着重抒写对不变景象中所包含的变化的感慨。

  下阕:抒情,抒写消逝中的再现,及其中的变化,富有哲理,引起词人思考。

  五、语句赏析

  小组合作研讨,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来赏析词句。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赏析: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是唱新词,旧是喝酒唱词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之情及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夕阳西下几时回?

  赏析: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将逝的感慨之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赏析:“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又有新的希望在其中。

  这两句对仗工巧,意致缠绵,语辞流利,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4、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结句写诗人感情的伤感惆怅、孤寂冷落。

  六、体悟情感:

  提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本节课我们学*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

  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2、曲:

  在*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诵读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曲中的画面。

  参考: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天涯游子的思念家乡、孤寂愁苦之情。

  五、深入探究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这些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萧瑟荒凉

  小桥、流水、人家——恬静美好

  古道、西风、瘦马——凄冷孤寂

  夕阳——表明时光流逝

  3、这些景物对表现作者的思念家乡、孤寂愁苦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渲染了萧瑟荒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心情。

  (2)小桥、流水、人家——以恬静美好的景色反衬出作者的凄苦、孤寂之情。

  4、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是哪句?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5、“断肠人”和“天涯”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好处?

  明确:

  断肠人:表现出作者内心极为痛苦。

  天涯:表现出作者家乡之遥远,归家之难,思乡愁苦之深重。

  六、拓展积累

  思乡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余光中的新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七、作业

  1、积累并背诵思乡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词曲。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这也是教学重点

  ②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这也是教学难点

  ③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①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这两首作品,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都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设置情景、抛出问题,以学生的主动学*、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预*指导:

  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关于白居易和马致远的生*的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搜集。

  (学生自己收集,能激发他们学*诗歌的兴趣,也能够缩减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展开联想的翅膀)

  ②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前几天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课件:配乐欣赏西湖富有早春特佂的美景)

  ②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

  (1)自由朗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 mò 白沙堤dī)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画面。

  ③理解内容,想象画面.

  (1) 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重点词:

  初* 云脚低 渐欲 才能 没马蹄

  (不求字字句句统一答案,为学生欣赏诗歌提供想像的空间)

  (2) 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想像诗中画面.

  一 提供参考的方法:(联想法)

  A.勾勒形态

  B.染上色彩

  C.使画面动起来

  D.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二 设置情境,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

  ④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A齐读全诗,找一找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春)

  B围绕诗眼“春”,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水、云、莺、燕、花、草等)

  C通过对这些春景的描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D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喜悦和恬静之情

  E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如何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

  (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诗歌结构严密)

  F古诗的炼字.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简单的说明原因。

  学生较容易的赏析出初*、早莺、新燕、浅草、处处、谁家

  也许会忽略“最爱湖东行”中“最”的赏析

  老师讲这个典故: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饮酒归來,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大发,当即吟成了一首这首"钱塘湖春行",这时,有一個老婆婆也在白沙堤上看风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老婆婆說:“我刚才做了一首詩,念给你听听,好不好?”于是就把这首诗吟颂了一遍.

  老婆婆听后说道:“这诗好啊!”,之后提了一个建议,能否把“我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我”字换成“最”因为白沙堤不是只你一人最爱,这也是我们全杭州的最爱,这样就吟出了许多人的心思了。

  ⑤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一、抓诗眼

  二、寻景物。(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三、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⑥运用刚才归纳的诗歌欣赏方法自学《天净沙·秋思》

  A.在交流中学生应该较容易的找到诗眼“秋思“二字,能够从曲中的景物感受到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

  B.可能会对“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这里的悲凉气氛相符产生争议,老师鼓励同学们各抒已见,最后作.总结: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C.对于“想像曲中的画面,体会曲中情感。”这个环节提供一幅与<<天净沙秋思>>内容相同的一幅画,配上低沉的埙这种音乐,请一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同,发挥联想和想像,来描述这个画面,其它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

  ⑦尝试当堂背颂这两首古诗。

  ⑧结束语:

  同学们,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诗歌就是群山之峰。*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⑨作业设计(积累诗句):

  (1)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关于西湖、小草、春天、秋天等有名的诗句。

  例如关于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林 逋

  关于小草: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初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夏季)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秋季)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冬季)

  【板书设计】:

  选择两幅画作为板书背景,一幅与<<钱塘湖春行>>意境相同,另一幅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

  《钱塘湖春行》………赏析方法………《天净沙·秋思》

  春行……………………… 抓诗眼-………………………秋思

  春水春云、早莺新燕 枯藤、老树、昏鸦

  乱花浅草、 绿杨白堤 古道、西风、瘦马

  喜悦、恬静………………..悟诗情……………………..惆怅、思乡

  【时间安排】合计40分钟

  (1)导入新课(2分钟)

  (2)朗读诗歌(4分钟)

  (3)理解内容(4分钟)

  (4)赏析诗歌并归纳方法(13分钟)

  (5)自学、交流诗歌(16分钟)

  (6)结束语布置作业(1分钟)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转 载于: 书业网)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

  元朝建国以后,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 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六.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教学步骤

  (一)切点导入,以点激趣

  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导入

  (二)讲解常识

  意图

  讲解元曲的相关常识,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操作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0篇)(扩展5)

——天净沙秋思改写6篇

  日落远山间,云消*天边。

  他从远方走来,背一轮残阳,扯一匹瘦马,披一件风衣。夕阳的残血无情地拉长他的影子,黑暗一点点向更远的地方延伸,没有完结,没有尽头。寂寥的古道上,独此一人,暗自神伤。

  他缓缓前进,慢慢向我走来。西风抓挠着他的白发,数缕银丝飘动着,不多时便被紧挨着的深色马鬃掩盖;他斜背一破敝笠,佝偻身躯,一手牵马,一手裹衣;风灌入他的单衫,发丝,鬃毛,衣袍,再次于空中凌乱着。我不*不远地注视着他,注视着这断肠人,注视着这片憔悴沉重的敝霞,迷茫地前行,不知其何以来,何以去。

  他离我越来越*,终于来到我的身旁。我刚侧身让道,他却忽然停下,把老马草草栓在一棵枯树上,抖下草笠,倚着枯藤,向着远处出神。我至今忘不了他的神情,那是无奈的欣喜,那是无力的渴望。耳边传来溪水的轻吟,*行着他的目光望去,我也渐觉惊奇——萧瑟的秋空下,竟还有这小桥人家?窄窄*间,横架板桥一座,秋霜难掩人迹,就这样通向几间茅屋。天色渐晚,可以望见微弱的灯光从纸窗中透出,几缕青烟升起。屋中之人又如何呢?想必是母亲备食,父亲理弓,儿女嬉闹。回头间,我看见他吃力的抬起一只手,用尽全力向前伸,燃起希望的目光随着颤抖的手不断上移……他想要抓住什么呢?这炊烟吗?这灯光吗?这时间吗?这记忆吗?

  我趋前欲询之,可一瞬间,他的目光又暗淡了下来,手摇晃两下,便无力地落下。是的,无力。没有握拳的不甘,只有单薄的绝望与深沉的寂静。秋风起,孑然的旅人无助地立在树下,啜泣被几声鸦鸣所掩盖。

  良久,他抬起头来,轻轻解下缰绳,抬起头迎着夕阳。最后的一点光辉洒满他脸上每一条深沟,他浑浊的双眼泛着水光。即便如此,他仍努力眺望着,眺望着那到不了的远方,眺望着那回不去的家乡。

  浓金最终被暗夜稀释。渐渐的,我只能看清他的轮廓了,他重又背上破笠,牵起老马,继续他的旅途。古道一直向更远的地方延伸,没有尽头,没有完结。

  他就这样走了,走向另一个天涯。

  我只是他生命中一个匆匆过客,无意中与他相逢。他面朝缺月去了,这一次,他的暗影向我袭来,把整个的我覆盖,我就这样静默在他的阴影中,咀嚼他所有的秋思。

  夕阳西下,残日有气无力地挂在枝头,逐渐压弯了树枝,惊得栖于枝头的野鸦扑棱棱地啼叫着飞起。徒留枯藤一圈又一圈地缠绕出更浓重的秋意、更伤神的寂寞??远处,一弯小桥横越过一条小溪,溪水潺潺地流向那到不了的远方——几处冒着炊烟的人家。那米饭的甜香顺着小溪,顺着瑟瑟的西风覆盖过来,恍如隔世。记忆中的那片田舍也在这香味的氤氲下蒸腾出一个模糊的影子,那般恬静,那般闲适。那回不去的地方便是家乡!家乡,一个多么温馨的词?

  瘦马早已磨损的马掌敲击着悠悠古道,发出极为刺耳的嗒嗒声,无情地践踏着我的梦,那个因日久漂泊却愈渐浓烈的家乡梦,那片田舍,那亩农田??而如今,孤身漂泊,前无目标,后无归期。天下之大,何为吾家?

  西方,残日宛若咬破了朱唇,溅下殷殷血迹一寸一寸地印涨着那方宣纸,一如现实惨淡的夕阳残忍地洞穿我的梦乡。我依旧无奈地挪动着脚步,“走”已成为潜意识里一个默认符号式命令。但,除了继续前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一阵阵蹄声,一声声轻叹。我走过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三伏酷暑,荫浓绿盛;雁去凉秋,萧索肃杀;三九严寒,皑皑苍凉??走过岁月的年轮,走过世事的浮沉,踏着那不变的乡愁,叹着那依旧的秋思,泯灭在历史的深处??

  {一}

  西边,一轮残阳从荒山上斜射过来,地面的一切都罩在一片模糊的血色之中。

  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向我袭来,也同时侵蚀着我的灵魂。

  我孤独地行走在异乡,陪伴我的只有那匹朝夕相处、瘦骨如柴的老马。经过多天的流浪,它早已跟我一样,疲惫不堪。我拉着它踉踉跄跄地往前走,希望能在别人家里借宿一宵,但在这荒凉的古道前方,似乎望不到尽头。正如我现在的心境,过了今天,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我把老马牵到一棵垂垂老已的大树下,看着仅剩的几根脆弱的枯枝,不禁想起它在花样年华之季,是何等生机勃勃。但现在,眼前的老树已失去了光辉,变得黯淡无光,在它身上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缠绕在它身上的藤,已经枯萎了,看上去,是多么弱不禁风。想当年,它的生命力多旺盛啊!因为靠着树,它成长得多么迅速,攀援得多么高。当它渐渐地老了,再也受不住风雨的摧残,只能无声无息地死去。黄昏回家的乌鸦的叫声打破了静寂的天空,虽显出几分生机,但是单调而刺耳。

  我拉着老马继续向前走。看见一条细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上架着一条只有一尺宽的小木桥,木板凹凸不*,异常简陋。溪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那样欢畅,那样的无忧无虑。听着流水,惆怅的心情竟有了淡淡的释然。

  昏黄的天空中飘着几缕从那户人家冒出的袅袅轻烟,带着饭香的气味迎面扑来。我回头望了望,淡黄的窗纸上映着一家三口幸福的笑影。回头看看我自己,孤苦伶仃,孤身只影,即使有老马陪伴,也透不出一丝温馨。我的家人,却在遥远的故乡。

  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

  (二)

  人生不如意有八九,为了派遣心中的孤寂苦闷,我骑上了那匹与我朝夕相伴的、瘦骨嶙峋的老马,踏上了寄情山水的旅程。

  一路游山玩水,也见过不少的灵山秀水,但是我惆怅寂寥的心情并未有多少改变,我眼中见到的是破败、凄惨,黄昏的时候,我与老马来到了一个垂垂老已的大树下。遥想当年,它是何等的生机勃勃,但是,今天我看不到它身上具有的生命的影子,一条粗粗的藤挂在它身上,已经枯萎了,当初,藤靠着树成长得是多么迅速啊,攀援地多么高,树也因为有了藤的缠绕而美丽异常,可是今天当树老去的时候,这藤也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枯了。在这死气沉沉的环境中,唯有黄昏归宿的乌鸦的叫声显出一点生机,但是单调难听。

  告别老树、枯藤、昏鸦,我骑马继续前行,便来到了一座小桥旁,河中的水哗哗地向前流去,声音是那样的动听,仿佛在唱一首美妙的歌,看到小桥,听到流水,我心有种淡淡的释然,更何况小桥不远处有户人家呢,在这蒙蒙的黄昏中,正从那户人家冒出袅袅的炊烟,我想这户人家今晚一定是幸福温暖的,他们一家人在一起享受这宁静的夜晚,那是多么温馨啊,但是,温暖、幸福、温馨是他们的,那么,我的又在哪呢?

  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寒冷一次次向我袭来,我只能牵着我那匹老马走在古道上,不知要走向何方,西边,一轮如血的红日正在慢慢西坠,半边天空被它浸染的如火般绚丽。看着这美丽的景象,我只能发出感叹: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

  水无声,风无语,人也不言。

  斜阳早已经跌进了对面的山坳。一棵古槐被一根根枯萎的树藤缠绕着,没有多余的枝桠。黄昏时的乌鸦,收起薄薄的羽翼,赶回了温暖的巢,乌鸦凄凉的鸣叫刺破天空,溅落了满天的寒意,引起了作者无限的感伤。

  一道窄小而破旧的小桥,不知承载过多少游子的脚步,桥下那潺潺的流水缓缓流去,像时间一般,转眼间,多少年又过去了。河流边,有几户人家已经在准备晚饭了,那飘渺的白烟,透过烟囱,很薄很薄,冉冉地往山上飘去,久违的泪水划过脸颊,滋润了我那龟裂的脸.

  空中,几个孤零零的星星眨着疲惫的眼。偏僻的山村,一条小径隐藏在蒙蒙夜色中,,从一扇柴门前绕过,又在一个拐弯处消失。

  古老的小道上,那冷酷无情的风肆无忌惮地刮着,没有其他的行人,只有一片片枯黄的叶子,轻轻地落进了作者的视线,那飘舞的身姿,如残蝶,在秋风中无可奈何地逝去卷起、飞落。

  羁旅已久的游子在秋风中露出一双迷茫的眼眸,岁月的风霜写满了苍老的双颊,瘦小的身子,裹在单薄的衣衫里。那匹与我朝夕相伴的马儿,也瘦了许多,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那落日的余晖渐渐地被天边的那抹乌黑给吞噬了。诗人沿着最后一束残光行走。慢慢地,半月开始爬出来,睁着惺忪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投射在路上,形影孤怜。望着眼前的夜色,心中的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起。

  谁,是谁暗淡了天空,暗淡了季节,暗淡了每一颗疲惫的心灵?

  在已经显得古老的道路上,西风萧瑟,诗人穿着已被树枝划破好几个口的长衫,那长衫又破又旧,显然许久没换新的了。诗人骑着的马又饿又渴,脸上泛着疲倦。这匹马可真忠心呀!即使再累、再饿、再渴,也会与主人如影随形,不愿离去。

  秋风吹来,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下,最后只剩下一根光秃秃的树干,被枯藤缠绕着。突然,诗人听到了一阵乌鸦的叫声,一群乌鸦也随之飞来,回到各自的巢内。见此情景,诗人长叹一声,想到黄昏时的乌鸦都回家了,而自己却有家归不得,长年漂泊在外,感到心痛如割。

  诗人继续前行,来到了一条小河边,河上的小桥直通着一个小村庄,那里炊烟缭绕着,诗人又想到自己已经一天没吃饭了,不禁潸然泪下,不断地想念着自己的家乡。

  夕阳从西方逐渐消逝,诗人也随着肝肠寸断,骑着饥肠辘辘的瘦马,慢慢地远去,继续着自己的漂泊之路。

  瑟瑟的秋风无情的袭来,带着阵阵凉意,西边,一轮残阳从荒坡上斜射过来,地面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血色之中……落叶凋零,划过脸颊,却是百般疼痛,渐渐侵蚀着我的灵魂。

  我独自走在这荒僻的田间小径,路边的杂草任风蹂躏,就像我一样漂泊他乡,无处归家,也只有那匹瘦骨如柴的老马伴我左右,静静的马蹄声毫无生机,一脸蓬头的我,不断的唉声叹息,在这片荒凉的古道前方,似乎总也望不到尽头,这样的流浪生活,没有方向,没有前进的步伐,只是走一步算一步。

  我停留在一刻垂垂老矣的树下,我望着仅剩几根脆弱的树枝,早已失去了当初的花样年华,黯淡无光,何来生机勃勃!盘绕在树干上的几根枯藤,更是弱不禁风,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何时的它生命力如此旺盛,迅速的攀爬,紧紧的缠绕……哎,这是岁月的流逝,是风雨的摧残,我已步入黄昏,冲刷了淡淡的日暮,落日下,乌鸦的叫声划破天空,如此孤寂而尖利,虽显几分生机,却这般刺耳。

  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不禁令我迈开了脚步,耳边逐渐响起一阵流水声,山上的溪流静静流淌着,水流滑过石头,激起浪花,溪上架着一座木桥,木板显的凹凸不*,异常简陋,却不由的让人享受着自然之美,这是上天为世界勾勒的一笔天然色彩!溪水哗哗的流着,如此自由欢畅,如此无忧无虑,没有任何烦恼,活的自在,在这一刻,我的心深深安静了笼罩着世界般的静谧,是一种淡淡的释然……

  忽而,飘来一股竹饭香,淡淡的滋味,清香中带着一股馥郁,暗黄的窗纸上映着跳跃的烛光,屋内的蒸汽盖上一层灰雾,一家三口欢乐的笑声刺中了我的心,有家人的陪伴,互相依偎……孤身立在门外的我,不禁一阵冷笑,上天如此不公,留我一人,形单影只,唯一的是身边的老马,总也透不出一丝温度。我的魂,又归于何处……

  暗淡的西方,只剩下一抹残霞,更显凄凉,这样的天快令我喘不过气,风更是刺骨的冷,我那冰冷的心再也不留有一丝热度。我拉着老马一步一步踉踉跄跄的向前走去,也许这一生只有与它共度,它倒是不离不弃,我这断肠人的明天一片迷茫,最后也只剩下一堆残骨……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也不要问我去到那里,因为前途一片茫茫。

  流浪、流浪,流浪远方。

  鸦——鸦——

  在枯枝下,有一匹瘦弱的老马,老马上,我半睡半醒。

  呼呼——呼——

  老树发出的吱吱声吓到了我,诗人看着这一眼看不到头的小路,自言自语:“这路可真长,这山可真高,这风可真冷。在家里,我的家人没看到我会多么失望啊!”

  天很淡了,太阳被山藏了起来。只有月亮在高空中,为我引路。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0篇)(扩展6)

——改写天净沙秋思(精选10篇)

  又是一年的深秋,一轮残阳从西边的荒山上斜射下来,染红了整个大地。古道边有一棵苍老的树,枯干的藤蔓紧紧地缠绕着这棵老树。树上栖息着一只觅食回来的乌鸦,仰天长鸣,仿佛在唱着一曲凄惨的歌。这凄惨的歌声啊,听得我不禁潸然泪下,连这老树和藤蔓好像也在默默地流着眼泪。

  沿着古道,走着,走着,我便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村庄旁,有一座狭窄而破旧的小桥。桥下流水潺潺,水波荡漾。我缓缓地走上桥,向下望去,小溪清澈见底,一条条鱼儿欢快地嬉戏。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衬托出一片安静而和*的夜。每当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炊烟袅袅,香喷喷地饭菜十里飘香,令人垂涎三尺。吃饭时,家人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画面是多么的温馨,祥和!看到这一幕幕,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家乡,思念我那年迈的老母亲和我的家人。

  但是现在,暗淡的古道只有这一抹残阳,远远望去,荒芜人烟。陪伴我的也只剩下身边这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漂泊在外这么多年了,旅途艰辛,疲惫不堪,还有那份不可言喻的孤独,使我心力交瘁。风吹得更加刺骨了,我那冰冷的心已经没有了一丝的温度。我拉着老马,一步一步踉踉跄跄地往前走着。也许余生,只有它陪我共度。

  风中,桥上,我用那深邃的目光,凝望着远方。不知这瑟瑟秋风能否带走我的思念,带到我遥远的故乡,带给我的老母亲。不知它能吹走多少忧愁,又能增添多少伤感!

  “直到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太阳已经落山了。我在异乡还没有找到住宿的地方,等待我的又是一个寂寞的漫漫长夜。肝肠寸断的游子仍要继续流落在这天涯了。

  我将会不停地流浪,也许我这一生,永远都不能回到我热爱的家乡,再也见不到我那年迈的母亲,但它终将会是我这一生牵挂的地方。

  一阵凉风袭过,吹在了古道上骑着马向远方走去的游子,他身上的披风被吹拂起来了。

  路旁的老树上光秃秃的,叶子都落光了,一株枯藤缠绕在他身上,匍匐前进着,秋风袭过,惊动了在树上栖息的乌鸦,它们抖了抖身子,展了展翅膀,披着晚霞的余晖,向远方飞去。孤独的游子又继续向前进发着。游子沿路走在古道上,旁边有一条涓涓细流的小溪,溪上有一座别致的小桥,远处有一人家,炊烟袅袅在做饭呢!这使游子不禁想到自己长期漂泊异乡,便有一股浓浓的思乡情涌上心头。夕阳的光辉笼罩大地,柚子骑着他那瘦骨嶙峋的马依然行走在古道上,越走越远。当最后一抹晚霞照着他时,游子又该身处何方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枯黄的老藤还在有气无力的挣扎着,软软地挂在树枝上,像一根被丢弃的皮带,此时的昏阳撒在它身上,本该给一切带来光明与希望的光芒,现在因为只能看出那哀哀切切的凄凉。“吱……吱……”,风轻轻吹拂在藤条上,而藤也随风晃动着,连老树也无力的轻轻微晃着,似乎承受不住那股力量,快要倒了,最后的时间全部显示在它满是伤痕的树干上,狰狞的疤痕,那是经过无数风雨的印记。“啊……啊……”,一声充满悲凉的哀啼为老树奏响了最后一曲,你缓缓抬起头,寻找死神的助手,深情地四目相对,无声的思念和说不清的痛苦在无声的对它诉说。他却别过头,转身梳了梳羽毛,随后又抖了抖翅膀,缓缓朝着斜阳飞去。

  水汩汩的从精致的木桥下流过,而几个农妇在河边卖力的捶打粗衣,而农夫却从远处走来,脸上滴着汗水,朴实的笑着,拿着粮食往回家走去,几缕青烟缓缓飘向蓝蓝的天空。你定睛一看,一抹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你的视线,是她!她与你说着笑着,眼神充满着幸福和快乐,到了一座小院,几个孩子跑了过来簇拥着你和她,你们相视一笑,携手共入房子里。青烟缓缓散了,那个日夜思念的她也不见了。只剩下孤独的一个你,在一条崎岖不*的古道上凄凉的走着,那路似乎无尽的漫长,对你来说每一步,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承受着无尽的煎熬,“嘶!……”,你身旁的瘦马嘶鸣了一声,那声音回荡在悲凉的古道上。心中的的无奈不禁又增加几分,回家的念头跃上心间,对家人的思念也溅起了无数水花。

  黄昏下,古道处,断肠里,悲伤刻,思念情,无奈时。只剩他一人独自一人浪迹天涯……

  战场上,“咚咚咚……”随着紧张而有压迫感的战鼓声。战斗开始了,先锋官带着他的骑兵小队奔驰着冲向战场。战场上飞沙走石,战争异常激烈。

  在这刀光剑影的战场上,还有另外一个阴谋。敌军将他们引诱到深处,想把他们包围消灭!这支强悍之师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先锋官心中一惊,才知道中计了。没办法,他只能浴血搏杀,最后他们全部阵亡,歼敌三百多人。先锋官是个爱兵如子的好官,所以士兵们冲出一条血路让先锋官逃了出去。这时天降大雨,敌军追了几里就不追了。他被射了一箭,差点丧命。他哭了,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后来将军派人去寻他,但最终无果。

  后来他逃到了一个小山村,当然这是敌国的地盘。于是他伪装成*民,艰难地生活着。春天过去了,冬天也过去了,新的一年又来了。在这个小山村里不知他度过了多少个春秋。他多么想回到他的祖国,但是他现在正被敌军搜捕,无法脱身,有多少次他对着祖国的方向放声大哭。他的战马曾经多么英武的在战场上驰骋嘶鸣,如今却瘦弱不堪。他的战甲散发着浓厚的战争气息,使他永不忘祖国。

  现在他老了,骑着战马,准备回国。不禁黯然泪下,向着祖国呐喊,断肠人在天涯!

  寒阵阵,风瑟瑟,秋在这不经意间被风刮了来,一道消瘦的白衣背影站立在风中,停在古道边,望向远方。

  远处是一座静静的小村庄,正值傍晚,有一缕炊烟缓缓升起。*处有一条浅浅的溪流,水声潺潺。溪底是大小不一的碎石,石上还有着浅浅的花纹,如果将它们拼起,便更有一番风味吧!溪上还架着一座窄窄的小石桥,石桥边有着淡淡的青苔,青苔已经泛黄,在秋风里静默着。残阳染红了半边天,照在远方的山上。白云此刻也被染了颜色,贴着远方的残阳还在慢慢褪去。夕阳似血,当真不错。

  古道上的砖石早已有了裂痕,岁月的忧伤尽显其中,因为秋,一切都显得那么寂寞。古道旁的老树早已枯萎,缠在树上的枯藤还在风中荡着,老树上停着一只还未归巢的乌鸦,还在叫着。一道牵马的身影慢慢走来,映在古道旁。

  影停在了老树旁,凝望着石桥边的村庄。这本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但他的脸上多出了与年龄不符的淡淡皱纹。他的脸色苍白,人也消瘦的很,他穿着一身有着淡淡尘土的白衣,头上的斗笠滑落到脖间。他牵着一匹瘦黄马,马似乎一下都不想停歇,仍然向前走去,却被拉住了缰绳,只好停着。

  游子望着村庄,似乎又看到了记忆中的那个家。他的家在遥远的天边,也是一个有着小桥流水的地方,那里也有着土黄色的瓦片,屋子外围着一圈竹篱,院子里有着一台石磨,磨上还停着两只雀鸟,在捡拾剩下的碎米。石磨旁有一口水井,木桶上还滴着甘甜的井水,房院虽然简陋,但是在游子的心里,那永远是他最盼望回到的地方。

  如今的家会是什么样的呢?那拉磨的小驴还在吃草吗?那房屋上的瓦片换了吗?家里的双亲都还健在吗?太多的问题在游子的脑海里回荡着,他恨不得现在就马上冲回家看看,但是,家还远在天边。他甚至自己都不太记得回家的路,只靠着记忆的方向向前走,如今陪伴他的,就只有一匹消瘦的马和凄凄的秋风。

  这时,天色又暗了几分,路旁老树的昏鸦也拍拍翅膀飞走了。游子又最后看了一眼这流水人家,便牵着马,继续沿着古道向前走。向他魂牵梦绕的那个家继续走着。

  在这秋风中慢慢消失在天边,渐行渐远。

  已是深秋。

  我独自一人牵马游走在阡陌纵横的小路上,在傍晚的孤寂中,吟着一首首孤独的曲。而那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正随我的节奏啼叫着,撕心裂肺,刺痛了我的心。

  朝远方望去,我仿佛看见了我的亲人们,他们在溪边的村舍里准备着迎接我归来的饭菜,一个个充盈着欢笑,洋溢着喜悦我伸出手想告诉他们我回来饿,可那村舍、小桥、明溪却消失不见了――我回到了现实,不觉哀叹了一声。

  那是谁?一个游子牵着一匹消瘦的马,迎着萧瑟的秋风,独自漫步在古道上,时而喃喃自语,时而仰天长叹。马儿的蹄声滴答,仿佛在向大树倾诉忧愁。那,是我的影子吗?

  太阳又要落下山了。我在异乡还未找到投宿的地方,等待我的又是寂寥的长夜――肝肠寸断的游子流落在天涯了。

  萧瑟的秋风似一把锋利的刀子在我脸上刻下一道道抹不去的伤痕,又是一年秋了,这最荒凉的季节。

  古藤无力地缠绕着那光秃秃的老树。它蜷曲着身子,铁青着脸似乎在等待着死亡地降临,老树的上方正盘旋着一群黄昏归巢的乌鸦。乌鸦正嘶声裂肺地叫着,似乎在感叹艰难的生活。

  我受不了这荒凉的景色,背过身去,继续往前走。

  又是一幅截然不同的风景画:一座古老而又纯朴的小桥跨过了潺潺的流水。河水的旁边住着几户人家。他们傍水而居过着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

  不知为什么,这幅恬静宜人的画没有使我感到太多的喜悦,而使我不由得产生一种思乡之情。

  我仍继续向前,此刻古老的小道上刮起了阵阵秋风,我骑着瘦马,迎着秋风缓慢地前行。太阳就要下山了,微黄的夕阳斜射在我的身上,心里只有惆怅。故乡,这两个使人牵挂的字在我心头荡漾;天涯,这个离故乡最远的地方,此时也就在我的脚下……

  夕阳西下,残日有气无力地挂在枝头,逐渐压弯了树枝,惊得栖于枝头的野鸦扑棱棱地啼叫着飞起。徒留枯藤一圈又一圈地缠绕出更浓重的秋意、更伤神的寂寞??远处,一条弯小桥横越过一条小溪,溪水潺潺地流向那到不了的远方——几处冒着炊烟的人家。那米饭的甜香顺着小溪,顺着瑟瑟的西风覆盖过来,恍如隔世。记忆中的那片田舍也在这香味的氤氲下蒸腾出一个模糊的影子,那般恬静,那般闲适。那回不去的地方便是家乡!家乡,一个多么温馨的词?

  瘦马早已磨损的马掌敲击着悠悠古道,发出极为刺耳的嗒嗒声,无情地践踏着我的梦,那个因日久漂泊却愈渐浓烈的家乡梦,那片田舍,那亩农田??而如今,吴孤身漂泊,前无目标,后无归期。天下之大,何为吾之家?

  西方,残日宛若咬破了朱唇,溅下殷殷血迹一寸一寸地印涨着那方宣纸,一如现实惨淡的夕阳残忍地洞穿我的梦乡。我依旧无奈地挪动着脚步,“走”已成为潜意识里一个默认符号式命令。但,除了继续前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一阵阵蹄声,一声声轻叹。我走过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三伏酷暑,荫浓绿盛;雁去凉秋,萧索肃杀;三九严寒,皑皑苍凉??走过岁月的年轮,走过世事的浮沉,踏着那不变的乡愁,叹着那依旧的秋思,泯灭在历史的深处??

  水无声,风无语,人也不言。

  斜阳早已经跌进了对面的山坳。一棵古槐被一根根枯萎的树藤缠绕着,没有多余的枝桠。黄昏时的乌鸦,收起薄薄的羽翼,赶回了温暖的巢,乌鸦凄凉的鸣叫刺破天空,溅落了满天的寒意,引起了作者无限的感伤。

  一道窄小而破旧的小桥,不知承载过多少游子的脚步,桥下那潺潺的流水缓缓流去,像时间一般,转眼间,多少年又过去了。河流边,有几户人家已经在准备晚饭了,那飘渺的白烟,透过烟囱,很薄很薄,冉冉地往山上飘去,久违的泪水划过脸颊,滋润了我那龟裂的脸.

  空中,几个孤零零的星星眨着疲惫的眼。偏僻的山村,一条小径隐藏在蒙蒙夜色中,,从一扇柴门前绕过,又在一个拐弯处消失。

  古老的小道上,那冷酷无情的风肆无忌惮地刮着,没有其他的行人,只有一片片枯黄的叶子,轻轻地落进了作者的视线,那飘舞的身姿,如残蝶,在秋风中无可奈何地逝去卷起、飞落。

  羁旅已久的游子在秋风中露出一双迷茫的眼眸,岁月的风霜写满了苍老的双颊,瘦小的身子,裹在单薄的衣衫里。那匹与我朝夕相伴的马儿,也瘦了许多,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那落日的余晖渐渐地被天边的那抹乌黑给吞噬了。诗人沿着最后一束残光行走。慢慢地,半月开始爬出来,睁着惺忪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投射在路上,形影孤怜。望着眼前的夜色,心中的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起。

  谁,是谁暗淡了天空,暗淡了季节,暗淡了每一颗疲惫的心灵?

  水无声,风无语,人也不言。

  斜阳早已跌进了对面的山坳。一颗苍老古槐被一根根枯萎的树藤缠绕着,没有多余的枝桠。黄昏时的乌鸦,收起薄薄的羽翼,赶回了温暖的巢,乌鸦凄凉的鸣叫刺破天空,渐落了满天的寒意,引起了我无限的感伤。

  在这种极度伤心的情景下,似乎只剩下我和前面的几户人家,太阳渐渐落山了,把最后一道光投向小河的前方,我停下了脚步,心仿佛感到世上的万物都那么沉重。

  那条河里的水似乎那么浑浊,乌鸦又一次惨叫着,它似乎也厌倦了这一生,抬起翅膀飞向好远好远的地方,那太阳继续往下沉,小乔搭在河水之间,清风吹拂着我的脸颊,把那匹瘦瘦的马吹醒了,它也叹一口气,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我沿着这条古道往前走去,“哎,远离家乡,我见不到每个人了,我似乎只能漂泊在这遥远的天涯。”

  夕阳被大片大片的云挡住了,我心里可以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诗来形容我。风停了,太阳没了,天像一团团黑墨汁,我的心情就好似这天空一样,前方的道路还很长,我还得继续往前走……

  望着眼前的夜色,心中的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起。

  谁,是谁暗淡了天空,暗淡了季节,暗淡了每一颗疲惫的心灵。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0篇)(扩展7)

——改写古诗《天净沙秋思》(精选5篇)

  古老的小道上,那冷酷无情的风肆无忌惮地刮着,没有其他的行人,只有一片片枯黄的叶子,轻轻地落进了作者的视线,那飘舞的身姿,如残蝶,在秋风中无可奈何地逝去——卷起、飞落。

  羁旅已久的游子在秋风中露出一双迷茫的眼眸,岁月的风霜写满了苍老的双颊,瘦小的身子,裹在单薄的衣衫里。那匹与我朝夕相伴的马儿,也瘦了许多,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那落日的余晖渐渐地被天边的那抹乌黑给吞噬了。诗人沿着最后一束残光行走。慢慢地,半月开始爬出来,睁着惺忪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投射在路上,形影孤怜。望着眼前的夜色,心中的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起。

  谁,是谁暗淡了天空,暗淡了季节,暗淡了每一颗疲惫的心灵?

  的节奏啼叫着,撕心裂肺,刺痛了我的心。

  朝远方望去,我仿佛看见了我的亲人们,他们在溪边的村舍里准备着迎接我归来的饭菜,一个个充盈着欢笑,洋溢着喜悦我伸出手想告诉他们我回来饿,可那村舍、小桥、明溪却消失不见了――我回到了现实,不觉哀叹了一声。

  那是谁?一个游子牵着一匹消瘦的马,迎着萧瑟的秋风,独自漫步在古道上,时而喃喃自语,时而仰天长叹。马儿的蹄声滴答,仿佛在向大树倾诉忧愁。那,是我的影子吗?

  太阳又要落下山了。我在异乡还未找到投宿的地方,等待我的又是寂寥的长夜――肝肠寸断的游子流落在天涯了。

  在那样的一个傍晚,那棵已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的老树,树木从前还那么的壮实,现在却枯干发硬,好似一截皱皮缩水的丝瓜,几条枯黄得快要腐烂的藤蔓无力地缠在树干上,不久,一只满身漆黑的乌鸦拍打着坚硬的翅膀,忽高忽低地飞着,想歇息在这棵树上,拼尽全身的力气,却还是被硬得像石块一样的树枝勾住,乌鸦拼命挣扎,最后中,几片乌黑的羽毛落在了地上,连同断裂的一节树枝。乌鸦总算站在了树枝上。

  笃,笃,笃清脆空洞的马蹄声传来,我坐在这匹跟了我不知多少年的老马上,当我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时,它就用它那身强壮的身躯?上我出去闯荡。然后,它和我一同老去,它日渐消瘦,不知还能带我行几里路。对了,这是我离家的第几个年头了呢?我好想自己也记不清了呢。我将马停住,想歇息一会儿,当我转过身来去的时候,我看见不远处,有一处处温暖的橙色灯火,此时正渐渐亮起。

  多美啊!就如我离家时的寻晚,我与家人吃了最后一餐饭,然后再与儿时伙伴一一告别,背上打过补丁的包裹,骑上壮实的骏马,信心百倍地许诺美好的未来,走过游玩戏耍的小园,踏上吟诗作画的小亭,这些,现在还在么?谁又能记住以前的这些美好回忆呢?我刚刚走过的小桥,也有多少年了吧,配着这潺潺的流水声,唱和了许久,多少行者路过这里,有没有想过,明年春天这里的小草会更茂盛吧?到时这里的野花又会被哪个姑娘采走戴在头上呢?一阵清冷的风吹过,刺断了我的思绪,也差点吹走那条枯黄的老藤蔓。我这才反应过来,太阳已下沉得不见踪影了,旧的一天即将被撕下,自己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我所思念的人现在怎么样了,我们相隔在天涯。想到这儿,我叹了一口气,拉紧破单衣,在刺骨的寒风中骑着马沿着古道前行。

  已是深秋。

  我独自一人牵马游走在阡陌纵横的小路上,在傍晚的孤寂中,吟着一首首孤独的曲。而那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正随我的节奏啼叫着,撕心裂肺,刺痛了我的心。

  朝远方望去,我仿佛看见了我的亲人们,他们在溪边的村舍里准备着迎接我归来的饭菜,一个个充盈着欢笑,洋溢着喜悦我伸出手想告诉他们我回来饿,可那村舍、小桥、明溪却消失不见了――我回到了现实,不觉哀叹了一声。

  那是谁?一个游子牵着一匹消瘦的马,迎着萧瑟的秋风,独自漫步在古道上,时而喃喃自语,时而仰天长叹。马儿的蹄声滴答,仿佛在向大树倾诉忧愁。那,是我的影子吗?

  太阳又要落下山了。我在异乡还未找到投宿的地方,等待我的又是寂寥的长夜――肝肠寸断的游子流落在天涯了。

  瑟瑟的秋风无情的袭来,带着阵阵凉意,西边,一轮残阳从荒坡上斜射过来,地面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血色之中落叶凋零,划过脸颊,却是百般疼痛,渐渐侵蚀着我的灵魂。

  我独自走在这荒僻的田间小径,路边的杂草任风蹂躏,就像我一样漂泊他乡,无处归家,也只有那匹瘦骨如柴的老马伴我左右,静静的马蹄声毫无生机,一脸蓬头的我,不断的唉声叹息,在这片荒凉的古道前方,似乎总也望不到尽头,这样的流浪生活,没有方向,没有前进的步伐,只是走一步算一步。

  我停留在一刻垂垂老矣的树下,我望着仅剩几根脆弱的树枝,早已失去了当初的花样年华,黯淡无光,何来生机勃勃!盘绕在树干上的几根枯藤,更是弱不禁风,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何时的它生命力如此旺盛,迅速的攀爬,紧紧的缠绕哎,这是岁月的流逝,是风雨的摧残,我已步入黄昏,冲刷了淡淡的日暮,落日下,乌鸦的叫声划破天空,如此孤寂而尖利,虽显几分生机,却这般刺耳。

  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不禁令我迈开了脚步,耳边逐渐响起一阵流水声,山上的溪流静静流淌着,水流滑过石头,激起浪花,溪上架着一座木桥,木板显得凹凸不*,异常简陋,却不由得让人享受着自然之美,这是上天为世界勾勒的一笔天然色彩!溪水哗哗的流着,如此自由欢畅,如此无忧无虑,没有任何烦恼,活得自在,在这一刻,我的心深深安静了笼罩着世界般的静谧,是一种淡淡的释然

  忽而,飘来一股竹饭香,淡淡的滋味,清香中带着一股馥郁,暗黄的窗纸上映着跳跃的烛光,屋内的蒸汽盖上一层灰雾,一家三口欢乐的笑声刺中了我的心,有家人的陪伴,互相依偎孤身立在门外的我,不禁一阵冷笑,上天如此不公,留我一人,形单影只,唯一的是身边的老马,总也透不出一丝温度。我的魂,又归于何处

  暗淡的西方,只剩下一抹残霞,更显凄凉,这样的天快令我喘不过气,风更是刺骨的冷,我那冰冷的心再也不留有一丝热度。我拉着老马一步一步踉踉跄跄的向前走去,也许这一生只有与它共度,它倒是不离不弃,我这断肠人的明天一片迷茫,最后也只剩下一堆残骨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也不要问我去到那里,因为前途一片茫茫。

  流浪、流浪,流浪远方。

  秋天像个流浪汉,在人间扫荡者。

  秋风飒飒,废弃的园林里枯枝飘零,微风卷起地上的残叶,微醺的夕阳下,竟恍惚化成了一只只翻飞却寻不到花的折翼枯叶蝶,打着旋儿,又渐渐飘落。远处,几株衰老颓败的老榆树上了无生气地挂着几根粗藤,仿佛抽干了血液和灵魂的僵尸似的,萧条且凄凉,几只老鸹站在沟壑纵横的枯枝上沙哑的哀嚎,思索着即将来临的冬季。

  是夜,静谧圣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小镇。月光下,湖水波光粼粼,水波荡漾,仿佛是碎了一地的星光,一点点聚集又一点点散落。湖面,一座小石桥横跨水面,*滑的青石板被月光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薄纱,更显神秘瑰丽,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诗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没有,却有一个个快乐的家族。夜色下昏黄的烛火散出点点柔柔的光,远处隐约传来几声笑语,忽隐忽现,直到万家灯火都疲倦了,才又渐渐淡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茫茫戈壁,残阳如血,荒凉贫瘠的土地上只有几株千年胡杨屹立着。毫无人烟的古道上,一个蓬头垢面看不出年纪的消瘦男子牵着一匹同样瘦骨嶙峋的老马,缓慢的迈着步子,西风骤起,他们依旧顶着风沙前进着,好像是地球上最后一批行人,又好像是一具毫无知觉的行尸走肉在天涯海角寻找归途。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断肠人

  在天涯

  瑟瑟的秋风无情的袭来,带着阵阵凉意,西边,一轮残阳从荒坡上斜射过来,地面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血色之中落叶凋零,划过脸颊,却是百般疼痛,渐渐侵蚀着我的灵魂。

  我独自走在这荒僻的田间小径,路边的杂草任风蹂躏,就像我一样漂泊他乡,无处归家,也只有那匹瘦骨如柴的老马伴我左右,静静的马蹄声毫无生机,一脸蓬头的我,不断的唉声叹息,在这片荒凉的古道前方,似乎总也望不到尽头,这样的流浪生活,没有方向,没有前进的步伐,只是走一步算一步。

  我停留在一刻垂垂老矣的树下,我望着仅剩几根脆弱的树枝,早已失去了当初的花样年华,黯淡无光,何来生机勃勃!盘绕在树干上的几根枯藤,更是弱不禁风,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何时的它生命力如此旺盛,迅速的攀爬,紧紧的缠绕哎,这是岁月的流逝,是风雨的'摧残,我已步入黄昏,冲刷了淡淡的日暮,落日下,乌鸦的叫声划破天空,如此孤寂而尖利,虽显几分生机,却这般刺耳。

  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不禁令我迈开了脚步,耳边逐渐响起一阵流水声,山上的溪流静静流淌着,水流滑过石头,激起浪花,溪上架着一座木桥,木板显得凹凸不*,异常简陋,却不由得让人享受着自然之美,这是上天为世界勾勒的一笔天然色彩!溪水哗哗的流着,如此自由欢畅,如此无忧无虑,没有任何烦恼,活得自在,在这一刻,我的心深深安静了笼罩着世界般的静谧,是一种淡淡的释然

  忽而,飘来一股竹饭香,淡淡的滋味,清香中带着一股馥郁,暗黄的窗纸上映着跳跃的烛光,屋内的蒸汽盖上一层灰雾,一家三口欢乐的笑声刺中了我的心,有家人的陪伴,互相依偎孤身立在门外的我,不禁一阵冷笑,上天如此不公,留我一人,形单影只,唯一的是身边的老马,总也透不出一丝温度。我的魂,又归于何处

  暗淡的西方,只剩下一抹残霞,更显凄凉,这样的天快令我喘不过气,风更是刺骨的冷,我那冰冷的心再也不留有一丝热度。我拉着老马一步一步踉踉跄跄的向前走去,也许这一生只有与它共度,它倒是不离不弃,我这断肠人的明天一片迷茫,最后也只剩下一堆残骨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也不要问我去到那里,因为前途一片茫茫。

  流浪、流浪,流浪远方。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0篇)(扩展8)

——天净沙·秋思通用5篇

  这天,我踏着夕阳的余晖走在一条孤僻的古道。白日刺眼的阳光现已带着亮橙色的微光悄悄地躲到了山的那头,衬红了半边天。袭来阵阵凉风,吹得人甚是心寒。旁边的枯藤上有一个鸟巢,像是给这荒漠的地方添上了一丝生机,望向天空远处飞来一只暮鸦,在那个鸟巢停了下来,一家人团聚了!

  我这漂泊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家乡的温暖!远远的,隐隐约约地看见一户户村庄,烟囱冒着青烟,飘过来阵阵菜香,这场景为何如此熟悉?但又如此陌生,远在他乡,心在故乡!我的家乡啊!甚是想念!漂泊的骏马啊!如今你已变成这般模样,你思念原先在草原任凭驰骋、吃喝的日子吗?如今你已逐渐瘦弱。跨过一座小桥,这潺潺的流水声好似在哭诉,是对我的怜悯吗?为什么以前的哗哗水声如此美好呢?微风拂过,清醒了,忧伤了,才发现早已不在故乡。

  还是得孤独、空虚的漂泊着?故乡、亲人,甚是思念!眼前蒙上了一层白纱,脑海中的画面已成为空白。亲人、家乡你在何方?西风掠过,甚是牵挂……

天净沙·秋思

秋风瑟瑟,在我办公远行时,走进一片树林每一棵树上的`叶子都将*零落。远处一棵枯藤上,歇着两只正在哇叫的乌鸦。小木桥下的小河河水潺潺的流淌着。**坐落着许多人家,河水从屋前流过,一片和谐的景象。在萧瑟的秋风中,一匹消瘦的马走在荒凉的古道上。这时太阳已*从山那边落下。可想家乡的断肠人我还远在天涯,对家乡可望而不可及。唉……

  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太阳快要下山了,原野一片荒凉;晚霞残红的色彩,反而衬托出景物的寂寥。他孤独的影子,在荒野中一步一步走着。他所骑的那匹瘦弱的马,一边走一边喘息。沙尘飞扬的荒凉小路上,他和老马缓步行走,路旁的老树被枯黄的藤蔓缠绕,乌鸦

  嘎嘎的叫声,使他想起家乡的亲人年老的双亲和可爱的妻儿,他的心中有说不出的凄楚和落寞。为了理想,到京城里去考试,要不是落榜,身上的钱也用光了,他就不必这样流浪天涯。续改作文连乌鸦都回巢里去了,小木桥下潺潺的流水声,传到过耳边,几户人家也炊烟袅袅,他看到了这些景象,又想起故乡还远在天边,内心里思乡的痛苦,实在是笔墨无法形容的。夕阳下,秋风寒冷,独孤林牵着又饥又渴的瘦马,一步一步地走向家乡。

天净沙·秋思

闭眼,沉思,低吟。

枯藤老树昏鸦

溪边小路,稀稀落落地长着几株枯草,一根蔫黄的树藤仍顽强地扒着一颗老歪脖树。藤稍正虚弱地吐着嫩黄的芽儿,即使是这样,那样嫩小的芽儿,也会在不久夭折。有什么办法呢?唉,几张枯叶迎着凛冽的寒风摇曳着,**着。它们裹紧自己的身子,迫使自己牢牢地抓住那粗糙不*的树干。老树也活不下去啦,水源干涸,土地贫瘠,若不是对这个世界仍存有一丝依恋,早已化作养料。可这样的大树,又能独立多久呢?树丫上,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翠叶,唯有一只步入暮年的乌鸦僵立在树上。那一身暗黑的毛因为几日的疲累失去了应有的光泽,只剩皮包骨头的'腿也伤痕累累,在寒风中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尖利的喙也因为岁月的磨损变得又秃又脆,再也不能使用。不知发现了什么,乌鸦沙着喉咙,凄厉地叫着,叫声混着风声,显得如此凄凉,如此不真实。

小桥流水人家

思绪飘向了几年前。潺潺流水,波光粼粼。小鱼小虾的游戏仍在继续。流水旁的桃花,也被柔柔的微风吹下了几片花瓣,与水底的水草交映着。架在水面上的石板桥,并没有因为年久失修就显得衰败不堪,青苔泥土的衬托反而让它更显古朴,它自己也在为这些独特的点缀自傲着,因为那样让它感到自己在世上的经验比其他桥要多一点。鸡的叫声打破了这一刻的宁静。不远处,炊烟渐渐升起,饭菜的香味溢满这一方土地。是有客人来了吗?还是在庆祝什么呢?清风吹淡了酒菜的浓香,却送来了淡雅的花香,花香正如精灵一般,在你身边舞蹈。

古道西风瘦马

远处的乌鸦叫喊了一声,把他的回忆中止了。睁开眼,风夹带着黄沙扑面而来,风吹在脸上,刀割一般地疼。他骑着马走上古道,道路崎岖,坑洼不*,一派被风侵蚀过的痕迹。胯下的马,瘦弱不堪,走几步便大口喘气,体力也早已不支。颈上的鬃毛也被拉扯得长短不一,佩戴马鞍之处,也是血迹斑斑。它咬着牙,摇摇晃晃地走着,心中只想找一片草地,美美地吃上一顿。正迷迷糊糊地想着,腿一软,倒了下去。

夕阳西下

望着倒在地上的马,他无奈地叹气,风却带走了他叹气的声音。他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黄沙,拢了拢单薄的衣衫,便背着夕阳离开了。狂风带着黄沙肆虐着,模糊了他的身影。夕阳渐渐退回了地*线。

断肠人在天涯

夜幕落下,他独自一人走到了一个悬崖。月亮渐渐升起,如水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银光。

他的眼神,却空洞的望向天空。良久,他放声长啸,仿佛要将心中的阴霾尽数吐出。太久的啸声使他喘不过气来。他一边喘息,一边缓缓跪下,口中呢喃:“爹···娘···我好想你们!我好想回家啊!”回声久久不绝,他身后一块石碑上,赫然刻着“断肠崖”

……。

远处,溪边小路旁的老歪脖树上,一只昏鸦稍稍收敛了翅膀,似乎还没有从被过路人惊吓的恐慌中回过神。它僵立在丫杈上,静静凝视着干涸的河床,似乎想起了这里昔日的情景:流水潺潺,落英缤纷,有户人家摆出酒*,为归家的游子接风洗尘。昏鸦仿佛也嗅到了那似曾相识的味道,缓缓地,永远地合上了眼。

  迷茫在古道上,前方的路上在我眼中是多么漫长,望望头顶阴郁的天,不禁心头一痛,两行泪水已流过脸颊。路旁几棵老树沧桑的脸庞,干枯的藤枝上仅有的几片枯叶也纷纷落下,连枯叶都能归根,而我呢?我又一次塌下了肩,深深地叹了口气。乌鸦归巢,互相依偎着彼此,叽叽喳喳地聊聊叨叨。我的家,你究竟在哪?

  一座小桥孤独地立在奔腾的河水上,那川流不息的河水,你可否能带着我快快回家呢?想着想着,不觉间抬头,仰望天空,袅袅炊烟不断上升。低头一看,原来是几户农家在烧饭,其乐融融,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属于我的团圆饭何时才能入口呢?

  无尽头的古道让瘦弱的马更憔悴了,迎面吹来的风刺入了我的心,依旧孤独,夕阳西下,马儿踩踏着红光。在这个合家欢乐的傍晚,一个流浪汉已悔断了肠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0篇)(扩展9)

——天净沙 秋思实用五篇

  我慢慢走在夕阳下,太阳的余辉把我孤独的影子拉得斜长。如今已是深秋,我孤身一人,骑着一匹嶙峋瘦马,

  马儿伴随着我漂泊它乡已经多日,它也渐渐瘦了下来,再没有往日的健壮与活力,一阵西风吹来,拂动我的衣袖,把我的思绪拉到眼前。

  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凄凉,一如我的心境。一棵老树,一根枯藤。老树看起来疲劳乏力,如同正在慢慢衰竭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随时会倒下。几根枯藤无力地缠绕着大树,发出哀伤的**,那扭曲着的打在树干上的结仿佛也打在我的心中,枯藤无力地缠绕在老树的枯干上,一种莫名的伤感萦绕于我心头。

  “哇!哇!呱!呱!”一阵沙哑的鸣叫掠过耳畔,在冷冽的秋风中远去。那是一只乌鸦,它一定也老了,老眼昏花。它是不是与老树经历过同样的沧桑?它是不是对这晚景有着无限的感伤与惆怅?它能找到夜间的归宿么?

  四周并无市俗的喧闹,一座小桥横跨在溪水的**,流水从远古流来,好像倾诉着无尽的悲伤。它的歌声令人心碎,如同一个游子的低吟。走过小桥,抬起头,忽见前面隐约有个小村庄,我不禁加快了脚步。炊烟飘渺,如同老母的思绪漫无着落。一片安静祥与的景象,这情景卷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在外漂泊数载,未回过家乡,怎能不思念?一切都静了。

  嬉耍了一天的孩童此刻该回家了吧?在温馨的屋中,早已摆好了饭菜正等着他们。而我,这断肠人,却仍黯然失神地独自漂泊在天涯。

  夕阳轻轻地照在安静的村子里,照在几片暗红色的树叶上,晚风吹过,树叶微微摆动,摇摇欲坠。几根粗大干枯的树藤有气无力地缠绕着整个树干,像是在做最后生的挣扎。几只乌鸦正飞落在树枝上,看着远方慢慢滑落的太阳。

  村角有一座拱形的小石桥,桥下潺潺的流水环绕着整个村子。余晖照射到水面上,泛起一层柔柔的光。几只正要归家的小鸭子缓缓游过,突然一个顽皮的猛子扎入水里,又从几尺外的水面冒出来,用嘴清理了一下羽毛,和同伴们慢慢游向那升起缕缕炊烟的人家。

  太阳终于落到山后去了,村子顿时冷清了许多。阵阵西风刮起,卷起树上的枯叶,卷起缕缕炊烟,在村子上空盘旋着。村口一位身穿长衫,头戴斗笠,身形消瘦的路人牵着一匹同样消瘦的老马,缓缓走进村庄。他来到石桥边,看到升起炊烟飘出饭香的人家,顿时停在小道上,脚下像是被一股神奇的力量牵绊住了,不觉间眼角留下两行泪水,恍惚间,他似乎回到了那个他日夜魂牵梦绕的山清水秀的地方,那个简陋的小茅屋……

  身旁的老马一声嘶叫,他回过神来,擦干眼角冰冷的泪,原来这里不是他的家乡,他的'家乡有年迈的老父母等着他回家。于是,他加紧脚步继续向村西走去。

  风瑟瑟地吹着,只留下了他干瘦的背影,拉长在这暗红色的夕阳之下……

  秋风萧瑟,落日残阳,秋的瑰丽、孤寂之美凝于一体,在不知不觉中化去了……

  日落西山,橘红绚烂的色彩爬到了山中淡淡的雾上,渲染成大片大片金色的云,让整个世界映在血一般的红中。

  夕阳的余晖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只能依稀望见那被天空吞噬的云雾排列出一条条的彩带,虽然深浅不一,但过渡自然、流畅,天地一片金黄,凝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在光的映照下,整个空间都仿佛浮上了一层淡淡的薄雾,一切在暗红的色彩中显得是那么的落寞。

  一阵微风吹过,枝头红透了的枫叶纷纷落下,飘飘洒洒,在空中飞舞。几株枯零的老树上仅存着几片干叶,已没有了往日的繁茂,如同一个年迈的老人,靠着仅有的力量挺立着。“嘎……嘎……”一只乌鸦飞来,停立在枯枝上,沙哑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里显得是那么的清晰。慢慢地,乌鸦不叫了,静了下来,蹲在老树上,眼里满是孤寂,似乎在眷恋这美丽而短暂的秋色,惋惜老树即将消逝的生命。

  山脚下小村子的炊烟渐渐升起,又慢慢化成了淡棕色,飘散得无影无踪。村子静得出奇,喧嚣了一天,孩子们都回家吃饭了,只剩下几个垂暮的老者,独自坐在门前的小凳上,叼着烟斗,眯起眼睛欣赏这醉人的秋色。

  几只大雁飞过,伴随着一阵雁鸣。山野的沉寂在这一瞬间被打破了 ,晚霞也随着着掠过的大雁暗淡了。远处的山坡上,金色在渐渐褪去,白草红叶黄花,秋的美丽随着南飞的大雁渐渐隐去了,只剩下余红的残霞停在天际,等待夜色的降临。

  秋风萧瑟,落日残阳,秋的瑰丽、孤寂之美凝于一体,在不知不觉中化去了……

  这是一个寂寞的深秋黄昏。

  天边有一抹橘红的夕阳,在这个黄昏,所有的人或者动植物都在享受属于自己的美好的事物。唯有我,独自一人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狭窄的古道上默默行走。

  古道旁不时出现一些木桩,上面偶缠有一两根晒干的枯藤,像是一条精疲力竭的枯蛇缠在树桩上小憩。

  我的马已经奔波了好久了,它每挪动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我忽然发现一棵老树,上面的一只大乌鸦在巢里呼唤着,

  另外一只在离巢不远的小乌鸦盘旋了几圈后回到了巢里。它的母亲便啄着一条小虫子喂它。我的心一动,动物也有自己的家,何况是人呢?难道是我不想回家吗?我是有家难回啊!

  树上的树叶随着秋风翩翩落下,一片枯黄的树叶围着大树,打着转儿落到了树的旁边。落叶都归根了,可我呢?只有我还在赶路!

  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了几户人家,屋顶上炊烟袅袅,那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家里为自己也为家人准备香甜的饭菜啊!小桥倒映在潺潺的流水里,这一派农村恬淡祥和的风光够成了一幅美好的乡村风景图,多和谐啊!

  我来到小溪前,准备掬一捧清水来洗把脸,好让自己尽快忘记这些忧愁。却发现溪水中有一个两鬓斑白的中年男子。我不由得后退了两步,难道这是我吗?以前那个意气风发的我去哪儿了呢?唉,望天涯,望断了天涯!我不由得随口吟出: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奔波多日,我出使西域后继续赶赴下一个目的地——腾格里草原。

  一天又将尽,逐渐变红变大的太阳已*乎与大漠遥远的地*线融为一体。抬头望去,沙漠的天空还是和八年前我从故乡佛山来到这里时一样,没有一丝云彩,蓝得彻底。向远处望去,那么缥缈;通过尚未散去的热浪射入眼帘的斜阳,那么遥远,那么虚幻……“啊——啊——”一只只归巢的寒鸦以深蓝的天空为背景画出一道道深黑的曲线,落在远处一棵和沙漠的颜色*乎融为一体的老树上。

  啊,那棵老树看着眼熟,是在什么地方见过吧,只是一时有些记不起来了。*了,*了。哦,八年前,我们就是以这样一棵老树为地标进入塔里木盆地的。细细看来,八年了,这棵树早已被风沙磨断枝头,在凛冽的西风中显得更加苍老了。看,树上的那根枯藤——八年前,它的几片小得可怜的绿叶还在风中摇曳、欢笑;现在,风沙已经它连根拔起,即便它的躯干依然坚强地附着着那棵奄奄一息的老树。

  太阳又往下落去了一些,给北边连绵起伏的天山山脉印上了一道由西向东、由亮渐暗的紫金镶边。天就快黑了,一天的劳顿也应就此休整。我不再前行,下了马,靠着这棵老树坐了下来。

  抚摸着老树粗糙的表皮,我取出多年来一直随身携带的那张用羊皮纸画的地图。借着夕阳的余晖,我仿佛看到地图上洒满汗水和风尘。八年来,为了把西域这片神秘未知的区域详细呈现在地图上,洒下了我多少同伴的血汗!现在看着它,我可以知道我所处的地方还有两千里就可以到河西走廊了。同样,还有一千多里,我就可以回到我的中原故乡了,可是我不能回啊,因为我的肩上还担负着那么多同伴没有完成的使命——继续完成这张地图。

  夕阳西沉,墨蓝的天幕上洒满星辰。借着星光,我看到了我们当初一起借宿、取暖的村庄。小木屋里的灯光透过窗户纸射出来,依然让人觉得那样温馨,那样宁静。还依稀记得,当年在那里休整时,村头的青石古路上每天都有叮叮当当的驼队经过,带走我们无尽的乡愁,将这石板打磨得光洁*滑。而今,却只有我一人行走在这条冷清的石路上。陪伴我的只有这匹如影随形的骨瘦老马,还有那古老的河床**那些尚未风化完全的怪石,它们还依稀保留着远古洪水冲刷的痕迹。不远处,河床上那早已残了大半的木桥,却勾起了我对家乡小桥流水的无尽思念……

  马困了,不时打着响鼻;两“岸”的怪石乏了,不再诉说当年洪水的肆虐。流星飞过,就像在那场不堪回首的风暴中陨落的我的同伴们一样,永远地沉睡,魂归了天堂。深秋寂寞的夜空下,回荡着委婉忧伤的羌笛声。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愿这乐曲带着我梦回故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