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10)份

首页 / 教案 / |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靠、而”等15个生字,会写“图、课”等10个生字。

  2.学*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从课文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图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画杨桃》。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订正。

  3.通过前面的学*,大家已初步认识了杨桃,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一下“我”是怎样画杨桃的,以及这件事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研读人物的对话部分,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进行分析。(课件)

  2.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伙伴,合作学*,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我”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__。

  (课件)

  (1)我的座位在教室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我”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

  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课件)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对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课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 。(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课件)

  这一看,______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五)抓住老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课件)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件)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仔细看。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课件)

  (1)对“我”的.图画感到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此时此刻老师在想什么?(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不满,想办法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示教师的话语。读后讨论,老师的话的含义是什么?(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5.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是想让同学们换位思考,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6.同学们,“杨桃”风波结束了,但图画课会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杨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同时展示同学们自己从不同角

  度画的杨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三、联系生活,想象拓展。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课件)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13画杨桃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教学反思】

  《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有很多,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学生们的语气很到位,达到了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二、抓关键段,理解道理。

  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每句话的意思,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举例说明等方法,学生理解较深,学*效果很好。最后提出的问题:回顾老师的话,总结“他的教诲”是什么?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拓展延伸】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五敛子。常绿或半常绿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圆至椭圆形,顶有短尖头。花小,钟形,紫红色。浆果椭圆形,长5~8厘米,有五棱,间或三到六棱,未熟前果皮青绿色,熟时黄色,一年内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果熟时黄色,性喜高温多湿,好阴。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华南地区均有栽培。果质生食或制成各种加工品,也供药用,能生津止渴。叶有利尿、散热毒、止痛、止血作用。

  【教学随笔】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学*本课生字新词,会用不像而像等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我画杨桃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最后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提问:

  结合课文内容,谁能把课题画杨桃补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画杨桃。或我和同学们一起画杨桃。)

  二、晶词析句,逐层理解

  1、带着问题,默读2~5自然段,弄清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⑴ 我今天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

  ⑵ 我是怎样画的?

  ⑶ 我觉得画得怎样?画成了什么?

  先由差生或中等生逐题回答,再由一名好生连起来说一说,然后比较句子,体会我是怎样画杨桃酌。

  (放幻灯)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指名读第二句,注意重读的词。

  板书:认认真真看老老实实画

  2、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开始,同学和老师凶态度各是怎样?

  同学们:哈哈大笑(讥笑),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指导朗读同学们的话。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放幻灯)比较下面三个意思,审视应选哪一种?为什么?

  ⑴ 注意地看。

  ⑵ 集中注意力看。

  ⑶ 看了看。

  (应选第二种,因为审视是一边看,一边进行比较,看得很认真)

  老师在审视杨桃时会想些什么?他觉得我的画画得怎样?

  板书:同学讥笑

  老师审视(满意)

  3、后来,同学和老师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点名读课文6~19自然段,找出老师和同学有几次对话,老师的问话用____画出来,学生的答话用~~~~~画出来。(三次对话)

  4、理解第一次对话,并填表。

  结合老师同学的态度,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5、学生回答后,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因为同学们的看法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想当然地讥笑别人。)

  用严肃造句。

  板书:想当然严肃

  6、依照学*第一次对话的方法,自学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可边填表,边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注意老师和同学在态度上的变化。

  老师:认真→严肃同学;讥笑(骄傲)→不好意思比较读:

  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7、幻灯出示第十八自然段,读段思考:

  ⑴ 这时老师的态度怎样?

  ⑵ 老师说的话共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 给这一段分层,哪层更重要些?

  理解老师要求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什么态度?(实事求是)

  板书:实事求是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小结:这是老师教育那些想当然发笑的同学,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做事应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⑴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表面意思?(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含着意思?(实事求是的精神)

  ⑵ 教诲在文中指什么?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在文中什么事可以体现出来?。老师的教诲将给我们什么启示?

  2、总结全文。

  3、学生质疑,老师予以指点,解答。

  四、课后*题3,读下边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说话

  1、选词填空:

  不像而像不要要

  ⑴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 )想当然,( )实事求是。

  ⑵ 老师看了我画的杨桃,( )同学那样讥笑我,( )父亲那样要求我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⑶ 同学都讥笑我的画( )杨桃,( )五角星。

  2、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各说一句话。

  【教案述评】

  胡红卫老师是湖北省的市级教坛新秀,以上的《画杨桃》教案是她1997年参加我省黄冈市教坛新秀评选时的优秀教案。

  胡老师这节课教学设计科学、新颖,注重了语盲文字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精神,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教学目标明确、准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扎实进行语盲文字训练,使学生在学*中明白怎样做人,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教材理解深刻,把握正确。教师教学符合大纲要求,思想内容和语盲文字训练明确,文中重点词、句、段把握得好,训练形式多样,训练密度大,训练价值大,训练落实得好。

  3、教学思路清楚,教师能遵循阅读教学原理,根据文章的思路安排教学。她采取从课题人手,直奔重点,进行中心设疑(同学和老师对我画的杨桃的不同态度),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理解重点词、句、段,在扎实进行语盲文字训练过程中,注重联系,由表及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4、教学思想端正:

  教者在教学中做到了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

  5、注重学生参与学*过程:

  教师注意从教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注重了听、说、读、写髓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同时,注重了学法指导,教学注意朝着学生自能读书的方向努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板书设计独具匠心:

  教师在板书设计时抓住了文章内容的焦点,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不仅如此,胡老师的教学设计还符合本年级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3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画杨桃》的课例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精心设计的。通过创设对话情境,培养学生对话意识。

  课文介绍《画杨桃》一课记述了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有些同学讥笑,却得到老师肯定的故事。故事贴*学生生活,通俗易懂,向读者传达了的是实事求是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再质疑,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深入理解课文。

  2、通过交流、评价学生的画,促进师生、生生、生本等多项对话,使学生深刻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从文本的解读中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生本对话 获取信息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画杨桃》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待会儿请你说说,在读的过程中,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人而异。

  二、梳理问题 板书存疑

  为什么同学们看了我的画,会哈哈大笑,而老师不笑?

  为什么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来看?

  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

  简单板书:哈哈大笑?角度?轮流坐?相似?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三、多项对话 触发感悟

  1、画:

  ⑴ 我们带着问题也来画幅画,看看能不能通过作画、评画,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把课文读懂了。

  ⑵ 小作者画杨桃,我们来画洒水壶,虽然东西不同,但一样能考察你有没有读懂课文。(拿出洒水壶放好)

  ⑶ 画之前,同学们先找找:书上那些句子能指导我们正确作画呢?

  学生找句,交流:

  主要是父亲的话和倒数第二段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学生齐读。)

  ⑷ 我们作画的要求是不要画得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廓。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时间五分钟。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以画的形式解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2、评:

  现在我们来评价几位同学的画,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有没有读懂课文。不过你在评价时得引用文中的话来判断他有没有理解。

  ⑴ (出示一幅画)谁来评他的画?学生评价这位评价的同学是否正确。以判断他是否站到了作画者的位置上进行评价。引用书上的话。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圈出表示动作的词:看了看、走到、坐下来、审视。理解审视)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坐到我位置上的同学还笑我的画吗?那开始的哈哈大笑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老师没笑是因为(知道先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齐读这两句话。引导评画的同学坐到作画者的位置上去评价。

  (学生评价后,大家反馈)现在你知道文中的老师为什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了吗?(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⑵ 出示一幅和第一张角度不同的画:

  她读懂课文了吗?指名说,能从书上找依据吗?

  学生交流: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上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你看到一样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表扬评价的同学观察仔细,会读书。

  采访作画者:你为什么能画得那么准确?也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觉得自己画得很正确。

  表扬她和小作者一样自信认真。(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和第一幅画比较:同一把水壶,为什么他们画得这么不同?(学生自由说)黑板上的第二个问题你明白了吗?

  ⑶ 展示一幅画走样的画:

  指名评价,结合书上的话,说说他怎么画成这样?

  (没有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没有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想当然,画走了样。)

  顺势理解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设计意图: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画、读、评等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3、再读老师和父亲的话,明理:

  父亲和老师的话,你在画画时做到了吗?指名读他们的`话。(媒体出示)

  请你也来细细地读读他们的话,读着读着,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由说。(做事要认真,细致,老老实实或者实事求是)

  你再找找父亲和老师说的话,哪些地方相似?(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板书:父亲的话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为什么他们的话这么相似?现在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这是画画的要求,他们有相似的经验。他们都希望我养成实事求是的办事态度)

  四、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生活中,你看到过或着自己遇到过类似画杨桃的事吗?

  想一想,再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生生对话,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使得学*变得有趣,并且富有创造意味。

  2、集体交流,想说的自己站起来。最后再对所说的进行一番评价:

  ⑴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⑵ 画蛇添足的故事。

  ⑶ 三个画师的故事:

  一个国王瞎了一只眼,跛了一条腿,请画师画像。第一个美化了国王,画了健康的眼睛和腿,国王觉得在讽刺他,就杀了画师。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在结束阶段,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话的源头之水就会汩汩而来。此时,大家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生活积累、情感和观念。

  3、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也很会联想,对课文也体会得真深刻,让我们再通过读,把我们的理解传递给每一个人。(齐读父亲和老师的话。)

  五、再次质疑 拓展对话

  1、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还想对文中的父亲、老师、同学们和本文的小作者说写些什么呢?想和我们们班的老师、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表扬小作者画画认真,留心观察。向老师说说自己的观点,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六、作业

  1、摘录对你启发很大的话。(或改编成座右铭)

  2、作业册。

  【板书】

  父亲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老师的话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哈哈大笑?角度?轮流坐?相似?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4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事情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弄清事,清的来龙去脉是领悟其中道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画画。)

  2·今天,我有机会画画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深入学*课文,理解课文。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我感觉看到的杨桃不像*时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看见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当我把这幅图交出去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的表现怎样?

  (同学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但是老师的态度不一样。)

  4·老师是怎样做的?(首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接着,请觉得好笑的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去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的过程申,神情有些什么变化?请找出重点词语。(神情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6·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7·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理解最后一段。

  1·读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2·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在句中的`作用。(教诲、一生受用。)

  四、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写课上对着实物做写生练*。说明看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甚至不像原来的物品,是合乎情理的。)

  2·怎样背诵最后两个自然呢?(先熟读课文;再抓住两段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

  3·先口头练*说句子,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句子。

  五、巩固练*

  1·同桌互背课文,再请几位同学背给大家听。

  2·怎样做写句子的练*呢?(先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考虑要写的内容;最后再动笔写。如:不像而像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

  作业设计:

  A:把自己学*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尽可能详细的写下来。

  B:说说学*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并完成句子练*。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完成句子练*。

  板书设计:

  5 画杨桃

  我看 不像而像 角度不同

  同学 大笑 相信自己的眼睛,

  父亲叮嘱 不要想当然 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老师 严肃 和颜悦色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5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事情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弄清事,清的来龙去脉是领悟其中道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画画。)

  2·今天,我有机会画画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深入学*课文,理解课文。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我感觉看到的杨桃不像*时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看见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当我把这幅图交出去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的表现怎样?

  (同学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但是老师的态度不一样。)

  4·老师是怎样做的?(首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接着,请觉得好笑的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去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的过程申,神情有些什么变化?请找出重点词语。(神情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6·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7·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理解最后一段。

  1·读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2·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在句中的作用。(教诲、一生受用。)

  四、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写课上对着实物做写生练*。说明看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甚至不像原来的物品,是合乎情理的。)

  2·怎样背诵最后两个自然呢?(先熟读课文;再抓住两段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

  3·先口头练*说句子,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句子。

  五、巩固练*

  1·同桌互背课文,再请几位同学背给大家听。

  2·怎样做写句子的练*呢?(先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考虑要写的内容;最后再动笔写。如:不像而像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

  作业设计:

  A:把自己学*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尽可能详细的写下来。

  B:说说学*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并完成句子练*。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完成句子练*。

  板书设计:

  5 画杨桃

  我看 不像而像 角度不同

  同学 大笑 相信自己的眼睛,

  父亲叮嘱 不要想当然 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老师 严肃 和颜悦色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6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

  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

  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

  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教诲 叮嘱

  28画杨桃 审视

  老师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识“靠、而”等15个生字,会写“图、课”等10个生字。

  2.学*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从课文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图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画杨桃》。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订正。

  3.通过前面的学*,大家已初步认识了杨桃,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一下“我”是怎样画杨桃的,以及这件事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研读人物的对话部分,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进行分析。(课件)

  2.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伙伴,合作学*,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我”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__。

  (课件)

  (1)我的座位在教室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我”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

  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课件)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对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课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 。(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课件)

  这一看,______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五)抓住老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课件)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件)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仔细看。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课件)

  (1)对“我”的图画感到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此时此刻老师在想什么?(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不满,想办法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示教师的话语。读后讨论,老师的话的含义是什么?(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5.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是想让同学们换位思考,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6.同学们,“杨桃”风波结束了,但图画课会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杨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同时展示同学们自己从不同角

  度画的`杨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三、联系生活,想象拓展。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课件)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13画杨桃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教学反思】

  《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有很多,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学生们的语气很到位,达到了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二、抓关键段,理解道理。

  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每句话的意思,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举例说明等方法,学生理解较深,学*效果很好。最后提出的问题:回顾老师的话,总结“他的教诲”是什么?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拓展延伸】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五敛子。常绿或半常绿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圆至椭圆形,顶有短尖头。花小,钟形,紫红色。浆果椭圆形,长5~8厘米,有五棱,间或三到六棱,未熟前果皮青绿色,熟时黄色,一年内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果熟时黄色,性喜高温多湿,好阴。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华南地区均有栽培。果质生食或制成各种加工品,也供药用,能生津止渴。叶有利尿、散热毒、止痛、止血作用。

  【教学随笔】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8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

  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

  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

  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教诲 叮嘱

  28画杨桃 审视

  老师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学*本课生字新词,会用不像而像等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我画杨桃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最后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提问:

  结合课文内容,谁能把课题画杨桃补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画杨桃。或我和同学们一起画杨桃。)

  二、晶词析句,逐层理解

  1、带着问题,默读2~5自然段,弄清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⑴ 我今天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

  ⑵ 我是怎样画的?

  ⑶ 我觉得画得怎样?画成了什么?

  先由差生或中等生逐题回答,再由一名好生连起来说一说,然后比较句子,体会我是怎样画杨桃酌。

  (放幻灯)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指名读第二句,注意重读的词。

  板书:认认真真看老老实实画

  2、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开始,同学和老师凶态度各是怎样?

  同学们:哈哈大笑(讥笑),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指导朗读同学们的话。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放幻灯)比较下面三个意思,审视应选哪一种?为什么?

  ⑴ 注意地看。

  ⑵ 集中注意力看。

  ⑶ 看了看。

  (应选第二种,因为审视是一边看,一边进行比较,看得很认真)

  老师在审视杨桃时会想些什么?他觉得我的画画得怎样?

  板书:同学讥笑

  老师审视(满意)

  3、后来,同学和老师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点名读课文6~19自然段,找出老师和同学有几次对话,老师的问话用____画出来,学生的答话用~~~~~画出来。(三次对话)

  4、理解第一次对话,并填表。

  结合老师同学的态度,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5、学生回答后,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因为同学们的看法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想当然地讥笑别人。)

  用严肃造句。

  板书:想当然严肃

  6、依照学*第一次对话的方法,自学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可边填表,边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注意老师和同学在态度上的变化。

  老师:认真→严肃同学;讥笑(骄傲)→不好意思比较读:

  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7、幻灯出示第十八自然段,读段思考:

  ⑴ 这时老师的态度怎样?

  ⑵ 老师说的话共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 给这一段分层,哪层更重要些?

  理解老师要求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什么态度?(实事求是)

  板书:实事求是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小结:这是老师教育那些想当然发笑的同学,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做事应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⑴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表面意思?(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含着意思?(实事求是的精神)

  ⑵ 教诲在文中指什么?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在文中什么事可以体现出来?。老师的教诲将给我们什么启示?

  2、总结全文。

  3、学生质疑,老师予以指点,解答。

  四、课后*题3,读下边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说话

  1、选词填空:

  不像而像不要要

  ⑴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 )想当然,( )实事求是。

  ⑵ 老师看了我画的杨桃,( )同学那样讥笑我,( )父亲那样要求我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⑶ 同学都讥笑我的画( )杨桃,( )五角星。

  2、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各说一句话。

  【教案述评】

  胡红卫老师是湖北省的市级教坛新秀,以上的《画杨桃》教案是她1997年参加我省黄冈市教坛新秀评选时的优秀教案。

  胡老师这节课教学设计科学、新颖,注重了语盲文字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精神,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教学目标明确、准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扎实进行语盲文字训练,使学生在学*中明白怎样做人,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教材理解深刻,把握正确。教师教学符合大纲要求,思想内容和语盲文字训练明确,文中重点词、句、段把握得好,训练形式多样,训练密度大,训练价值大,训练落实得好。

  3、教学思路清楚,教师能遵循阅读教学原理,根据文章的思路安排教学。她采取从课题人手,直奔重点,进行中心设疑(同学和老师对我画的杨桃的不同态度),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理解重点词、句、段,在扎实进行语盲文字训练过程中,注重联系,由表及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4、教学思想端正:

  教者在教学中做到了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

  5、注重学生参与学*过程:

  教师注意从教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注重了听、说、读、写髓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同时,注重了学法指导,教学注意朝着学生自能读书的方向努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板书设计独具匠心:

  教师在板书设计时抓住了文章内容的焦点,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不仅如此,胡老师的教学设计还符合本年级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10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学*本课生字新词,会用不像……而像……等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我画杨桃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最后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提问:结合课文内容,谁能把课题画杨桃补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画杨桃。或我和同学们一起画杨桃。)

  二、晶词析句,逐层理解。

  1、带着问题,默读2-5自然段,弄清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①我今天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

  ②我是怎样画的?

  ③我觉得画得怎样?画成了什么?

  先由差生或中等生逐题回答,再由一名好生连起来说一说,然后比较句子,体会我是怎样画杨桃酌。

  (放幻灯)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指名读第二句,注意重读的词。

  板书:认认真真看老老实实画

  2、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开始,同学和老师凶态度各是怎样?

  同学们:哈哈大笑(讥笑),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指导朗读同学们的话。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放幻灯)比较下面三个意思,审视应选哪一种?为什么?

  ①注意地看。②集中注意力看。③看了看。

  (应选第二种,因为审视是一边看,一边进行比较,看得很认真)

  老师在审视杨桃时会想些什么?他觉得我的画画得怎样?

  板书:同学讥笑

  老师审视(满意)

  3、后来,同学和老师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点名读课文6~19自然段,找出老师和同学有几次对话,老师的问话用_____画出来,学生的答话用~~~~~画出来。(三次对话)

  4、理解第一次对话,并填表。

  结合老师同学的态度,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5、学生回答后,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因为同学们的看法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想当然地讥笑别人。)

  用严肃造句。

  板书:想当然严肃

  6、依照学*第一次对话的方法,自学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可边填表,边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注意老师和同学在态度上的变化。

  老师:认真→严肃同学;讥笑(骄傲)→不好意思比较读:

  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7、幻灯出示第十八自然段,读段思考:

  ①这时老师的.态度怎样?

  ②老师说的话共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给这一段分层,哪层更重要些?

  理解老师要求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什么态度?(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小结:这是老师教育那些想当然发笑的同学,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做事应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①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表面意思?(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含着意思?(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教诲在文中指什么?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在文中什么事可以体现出来?。老师的教诲将给我们什么启示?

  2、总结全文。

  3、学生质疑,老师予以指点,解答。

  四、课后*题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10)份扩展阅读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10)份(扩展1)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菁选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1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画杨桃》的课例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精心设计的。通过创设对话情境,培养学生对话意识。

  课文介绍《画杨桃》一课记述了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有些同学讥笑,却得到老师肯定的故事。故事贴*学生生活,通俗易懂,向读者传达了的是实事求是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再质疑,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深入理解课文。

  2、通过交流、评价学生的画,促进师生、生生、生本等多项对话,使学生深刻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从文本的解读中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生本对话 获取信息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画杨桃》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待会儿请你说说,在读的过程中,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人而异。

  二、梳理问题 板书存疑

  为什么同学们看了我的画,会哈哈大笑,而老师不笑?

  为什么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来看?

  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

  简单板书:哈哈大笑?角度?轮流坐?相似?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三、多项对话 触发感悟

  1、画:

  ⑴ 我们带着问题也来画幅画,看看能不能通过作画、评画,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把课文读懂了。

  ⑵ 小作者画杨桃,我们来画洒水壶,虽然东西不同,但一样能考察你有没有读懂课文。(拿出洒水壶放好)

  ⑶ 画之前,同学们先找找:书上那些句子能指导我们正确作画呢?

  学生找句,交流:

  主要是父亲的话和倒数第二段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学生齐读。)

  ⑷ 我们作画的要求是不要画得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廓。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时间五分钟。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以画的形式解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2、评:

  现在我们来评价几位同学的画,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有没有读懂课文。不过你在评价时得引用文中的话来判断他有没有理解。

  ⑴ (出示一幅画)谁来评他的画?学生评价这位评价的同学是否正确。以判断他是否站到了作画者的位置上进行评价。引用书上的话。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圈出表示动作的词:看了看、走到、坐下来、审视。理解审视)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坐到我位置上的同学还笑我的画吗?那开始的哈哈大笑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老师没笑是因为(知道先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齐读这两句话。引导评画的同学坐到作画者的位置上去评价。

  (学生评价后,大家反馈)现在你知道文中的老师为什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了吗?(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⑵ 出示一幅和第一张角度不同的画:

  她读懂课文了吗?指名说,能从书上找依据吗?

  学生交流: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上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你看到一样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表扬评价的同学观察仔细,会读书。

  采访作画者:你为什么能画得那么准确?也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觉得自己画得很正确。

  表扬她和小作者一样自信认真。(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和第一幅画比较:同一把水壶,为什么他们画得这么不同?(学生自由说)黑板上的第二个问题你明白了吗?

  ⑶ 展示一幅画走样的画:

  指名评价,结合书上的话,说说他怎么画成这样?

  (没有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没有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想当然,画走了样。)

  顺势理解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设计意图: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画、读、评等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3、再读老师和父亲的话,明理:

  父亲和老师的话,你在画画时做到了吗?指名读他们的话。(媒体出示)

  请你也来细细地读读他们的话,读着读着,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由说。(做事要认真,细致,老老实实或者实事求是)

  你再找找父亲和老师说的话,哪些地方相似?(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板书:父亲的话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为什么他们的话这么相似?现在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这是画画的要求,他们有相似的经验。他们都希望我养成实事求是的办事态度)

  四、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生活中,你看到过或着自己遇到过类似画杨桃的事吗?

  想一想,再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生生对话,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使得学*变得有趣,并且富有创造意味。

  2、集体交流,想说的自己站起来。最后再对所说的进行一番评价:

  ⑴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⑵ 画蛇添足的故事。

  ⑶ 三个画师的故事:

  一个国王瞎了一只眼,跛了一条腿,请画师画像。第一个美化了国王,画了健康的眼睛和腿,国王觉得在讽刺他,就杀了画师。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在结束阶段,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话的源头之水就会汩汩而来。此时,大家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生活积累、情感和观念。

  3、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也很会联想,对课文也体会得真深刻,让我们再通过读,把我们的理解传递给每一个人。(齐读父亲和老师的话。)

  五、再次质疑 拓展对话

  1、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还想对文中的父亲、老师、同学们和本文的小作者说写些什么呢?想和我们们班的老师、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表扬小作者画画认真,留心观察。向老师说说自己的观点,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六、作业

  1、摘录对你启发很大的话。(或改编成座右铭)

  2、作业册。

  【板书】

  父亲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老师的话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哈哈大笑?角度?轮流坐?相似?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2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

  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

  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

  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教诲 叮嘱

  28画杨桃 审视

  老师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靠、而”等15个生字,会写“图、课”等10个生字。

  2.学*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从课文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图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画杨桃》。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订正。

  3.通过前面的学*,大家已初步认识了杨桃,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一下“我”是怎样画杨桃的,以及这件事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研读人物的对话部分,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进行分析。(课件)

  2.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伙伴,合作学*,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我”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__。

  (课件)

  (1)我的座位在教室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我”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

  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课件)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对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课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 。(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课件)

  这一看,______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五)抓住老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课件)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件)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仔细看。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课件)

  (1)对“我”的图画感到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此时此刻老师在想什么?(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不满,想办法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示教师的话语。读后讨论,老师的话的含义是什么?(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5.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是想让同学们换位思考,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6.同学们,“杨桃”风波结束了,但图画课会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杨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同时展示同学们自己从不同角

  度画的`杨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三、联系生活,想象拓展。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课件)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13画杨桃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教学反思】

  《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有很多,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学生们的语气很到位,达到了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二、抓关键段,理解道理。

  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每句话的意思,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举例说明等方法,学生理解较深,学*效果很好。最后提出的问题:回顾老师的话,总结“他的教诲”是什么?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拓展延伸】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五敛子。常绿或半常绿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圆至椭圆形,顶有短尖头。花小,钟形,紫红色。浆果椭圆形,长5~8厘米,有五棱,间或三到六棱,未熟前果皮青绿色,熟时黄色,一年内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果熟时黄色,性喜高温多湿,好阴。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华南地区均有栽培。果质生食或制成各种加工品,也供药用,能生津止渴。叶有利尿、散热毒、止痛、止血作用。

  【教学随笔】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完成相关的作业。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重点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懂得老师和父亲所讲的道理。

  2、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课件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画杨桃》,齐读课题。

  2、谈话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在一次美术课上,作者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那么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老师又是怎样对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二、学*第1、2自然段。(找原因)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刚才的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用“~~~~”划出有关句子,再认真读读。

  2、集体讨论交流: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指名说——指导朗读

  (2)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课件出示句子:“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读——体会——再读——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3)我为什么会这么画呢?(引入学*第1段,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课件出示父亲的话: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名读——理解体会——指导朗读——也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父亲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三、学*第13—18自然段。(明结果)

  1、四人小组合作学*课文第13—18自然段:

  (1)、读:小组内用*时喜欢的方式读。

  (2)、议:老师怎么做?怎么说?“——”划出有关句子再认真读并谈体会。

  (3)、做:完成《作业本》第4题,小组内交流检查。

  (4)、说:每个小组派代表准备发言。

  2、讨论交流:

  (1)老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随机组织学*。

  课件出示学生的变化理解:

  “不像!”“不……像。”

  “像五角星!”“像……五……五角星。”

  (指导朗读——体会)

  (2)老师还怎么说?

  课件出示句子:“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段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

  引导理解:【1】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2】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同。(自己站在教室中间演示、看课件上杨桃图片)

  【3】说一说。(课件出示:“当我们看见别人()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

  指导朗读——再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四、总结提升。

  1、看作者长大后的资料:(课件出示)

  2、听了这些,你又有什么体会?

  3、再读课文中父亲和老师的话!(课件出示、齐读)

  4、总结提升:我们从画杨桃中跳出来,今天所讲的道理可用一个什么词来表示?(随机板书:实事求是)

  五、写格言。

  导入:通过这堂课的讨论交流,我们真是深有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把我们心里最想说的,感受最深的用一句话写下来,作为我们的格言。(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摘录课文中的语言作为格言)

  1、学生写话。

  2、集体交流。

  板书:

  23、画杨桃

  父亲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3、学*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画杨桃》。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回想课文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人物?(教师板书:我、同学们、父亲、老师)这篇课文的题目《画杨桃》那么他们对画杨桃这件事各自都有怎样的看法。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内容进行学*。并采用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请大家自学。

  二、自学汇报

  1、当学生汇报到我画杨桃的内容时,说一说我是怎样画的?(抓住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的内容进行分析。)老师问:小作者为什么这样画?生答:因为父亲对他要求很严,叮嘱他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板书:叮嘱)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的话的?教师提示:你能举例子说说怎么叫想当然?

  过渡:

  小作者正是牢记父亲的话,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那么怎样读父亲的话。指导读父亲的话。你还喜欢哪个人物的内容请汇报。

  2、当学生汇报到老师的内容时。指导重点分析老师的话:

  出示老师的话提问: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哪句话?学生汇报。

  学生讲到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是不是这样,老师拿出一个杨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说一说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杨桃大家看到的却不一样呢?刚才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你还理解了哪句话。

  学生讲到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请你用不要要练*说话,说的时候最好要有一个前提。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师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老师的话很朴实但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应该怎样读老师的话?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用这样的语气试着读读老师的话。读后找生讲评读的情况。大家读的很好那么你能用最短的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吗。给时间背诵。

  3、当学生没有汇报同学们的看法时,老师引导:

  刚才同学们汇报了我和老师对画杨桃这件事的看法,没有人选同学们的看法,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内容呢?学生说明理由(教师板书:嘲笑)那么小作者看到同学们的这一反应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心里又会想些什么?练*说一说。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当时小作者心里是很难受。读到这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小作者听了你的话一定会高兴的。老师看到同学们的这一反应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他的话不仅教育了小作者,也教育了同学们,这种教育用课文中一个词概括是什么教诲(板书:教诲)所以正像小作者最后写到的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一起读最后一段,请大家快速把这一段背下来。

  过渡:

  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请你把这样的事讲给同学听一听。通过学*和联系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写在大家准备好的小书签上。写后让学生读一读把书签送给老师或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

  小结:

  老师学完这篇课文也有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老师读自己写的话。

  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妄下结论,要认真分析,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实事求是。

  三、实践练*

  1、当作者看到同学们的反应后,他有怎样的表现,心里会想些什么?

  2、你喜欢文中的老师吗,为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画杨桃》的读后体会。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6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事情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弄清事,清的来龙去脉是领悟其中道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画画。)

  2·今天,我有机会画画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深入学*课文,理解课文。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我感觉看到的杨桃不像*时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看见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当我把这幅图交出去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的表现怎样?

  (同学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但是老师的态度不一样。)

  4·老师是怎样做的?(首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接着,请觉得好笑的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去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的过程申,神情有些什么变化?请找出重点词语。(神情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6·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7·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理解最后一段。

  1·读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2·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在句中的作用。(教诲、一生受用。)

  四、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写课上对着实物做写生练*。说明看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甚至不像原来的物品,是合乎情理的。)

  2·怎样背诵最后两个自然呢?(先熟读课文;再抓住两段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

  3·先口头练*说句子,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句子。

  五、巩固练*

  1·同桌互背课文,再请几位同学背给大家听。

  2·怎样做写句子的练*呢?(先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考虑要写的内容;最后再动笔写。如:不像而像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

  作业设计:

  A:把自己学*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尽可能详细的写下来。

  B:说说学*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并完成句子练*。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完成句子练*。

  板书设计:

  5 画杨桃

  我看 不像而像 角度不同

  同学 大笑 相信自己的眼睛,

  父亲叮嘱 不要想当然 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老师 严肃 和颜悦色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学*本课生字新词,会用不像……而像……等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我画杨桃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最后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提问:结合课文内容,谁能把课题画杨桃补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画杨桃。或我和同学们一起画杨桃。)

  二、晶词析句,逐层理解。

  1、带着问题,默读2-5自然段,弄清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①我今天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

  ②我是怎样画的?

  ③我觉得画得怎样?画成了什么?

  先由差生或中等生逐题回答,再由一名好生连起来说一说,然后比较句子,体会我是怎样画杨桃酌。

  (放幻灯)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指名读第二句,注意重读的词。

  板书:认认真真看老老实实画

  2、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开始,同学和老师凶态度各是怎样?

  同学们:哈哈大笑(讥笑),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指导朗读同学们的话。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放幻灯)比较下面三个意思,审视应选哪一种?为什么?

  ①注意地看。②集中注意力看。③看了看。

  (应选第二种,因为审视是一边看,一边进行比较,看得很认真)

  老师在审视杨桃时会想些什么?他觉得我的画画得怎样?

  板书:同学讥笑

  老师审视(满意)

  3、后来,同学和老师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点名读课文6~19自然段,找出老师和同学有几次对话,老师的问话用_____画出来,学生的答话用~~~~~画出来。(三次对话)

  4、理解第一次对话,并填表。

  结合老师同学的态度,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5、学生回答后,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因为同学们的看法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想当然地讥笑别人。)

  用严肃造句。

  板书:想当然严肃

  6、依照学*第一次对话的方法,自学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可边填表,边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注意老师和同学在态度上的变化。

  老师:认真→严肃同学;讥笑(骄傲)→不好意思比较读:

  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7、幻灯出示第十八自然段,读段思考:

  ①这时老师的态度怎样?

  ②老师说的话共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给这一段分层,哪层更重要些?

  理解老师要求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什么态度?(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小结:这是老师教育那些想当然发笑的同学,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做事应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①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表面意思?(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含着意思?(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教诲在文中指什么?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在文中什么事可以体现出来?。老师的教诲将给我们什么启示?

  2、总结全文。

  3、学生质疑,老师予以指点,解答。

  四、课后*题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10)份(扩展2)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菁选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完成相关的作业。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重点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懂得老师和父亲所讲的道理。

  2、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课件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画杨桃》,齐读课题。

  2、谈话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在一次美术课上,作者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那么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老师又是怎样对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二、学*第1、2自然段。(找原因)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刚才的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用“~~~~”划出有关句子,再认真读读。

  2、集体讨论交流: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指名说——指导朗读

  (2)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课件出示句子:“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读——体会——再读——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3)我为什么会这么画呢?(引入学*第1段,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课件出示父亲的话: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名读——理解体会——指导朗读——也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父亲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三、学*第13—18自然段。(明结果)

  1、四人小组合作学*课文第13—18自然段:

  (1)、读:小组内用*时喜欢的方式读。

  (2)、议:老师怎么做?怎么说?“——”划出有关句子再认真读并谈体会。

  (3)、做:完成《作业本》第4题,小组内交流检查。

  (4)、说:每个小组派代表准备发言。

  2、讨论交流:

  (1)老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随机组织学*。

  课件出示学生的变化理解:

  “不像!”“不……像。”

  “像五角星!”“像……五……五角星。”

  (指导朗读——体会)

  (2)老师还怎么说?

  课件出示句子:“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段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

  引导理解:【1】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2】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同。(自己站在教室中间演示、看课件上杨桃图片)

  【3】说一说。(课件出示:“当我们看见别人()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

  指导朗读——再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四、总结提升。

  1、看作者长大后的`资料:(课件出示)

  2、听了这些,你又有什么体会?

  3、再读课文中父亲和老师的话!(课件出示、齐读)

  4、总结提升:我们从画杨桃中跳出来,今天所讲的道理可用一个什么词来表示?(随机板书:实事求是)

  五、写格言。

  导入:通过这堂课的讨论交流,我们真是深有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把我们心里最想说的,感受最深的用一句话写下来,作为我们的格言。(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摘录课文中的语言作为格言)

  1、学生写话。

  2、集体交流。

  板书:

  23、画杨桃

  父亲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学*本课生字新词,会用不像……而像……等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我画杨桃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最后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提问:结合课文内容,谁能把课题画杨桃补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画杨桃。或我和同学们一起画杨桃。)

  二、晶词析句,逐层理解。

  1、带着问题,默读2-5自然段,弄清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①我今天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

  ②我是怎样画的'?

  ③我觉得画得怎样?画成了什么?

  先由差生或中等生逐题回答,再由一名好生连起来说一说,然后比较句子,体会我是怎样画杨桃酌。

  (放幻灯)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指名读第二句,注意重读的词。

  板书:认认真真看老老实实画

  2、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开始,同学和老师凶态度各是怎样?

  同学们:哈哈大笑(讥笑),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指导朗读同学们的话。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放幻灯)比较下面三个意思,审视应选哪一种?为什么?

  ①注意地看。②集中注意力看。③看了看。

  (应选第二种,因为审视是一边看,一边进行比较,看得很认真)

  老师在审视杨桃时会想些什么?他觉得我的画画得怎样?

  板书:同学讥笑

  老师审视(满意)

  3、后来,同学和老师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点名读课文6~19自然段,找出老师和同学有几次对话,老师的问话用_____画出来,学生的答话用~~~~~画出来。(三次对话)

  4、理解第一次对话,并填表。

  结合老师同学的态度,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5、学生回答后,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因为同学们的看法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想当然地讥笑别人。)

  用严肃造句。

  板书:想当然严肃

  6、依照学*第一次对话的方法,自学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可边填表,边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注意老师和同学在态度上的变化。

  老师:认真→严肃同学;讥笑(骄傲)→不好意思比较读:

  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7、幻灯出示第十八自然段,读段思考:

  ①这时老师的态度怎样?

  ②老师说的话共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给这一段分层,哪层更重要些?

  理解老师要求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什么态度?(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是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小结:这是老师教育那些想当然发笑的同学,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做事应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①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表面意思?(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含着意思?(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教诲在文中指什么?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在文中什么事可以体现出来?。老师的教诲将给我们什么启示?

  2、总结全文。

  3、学生质疑,老师予以指点,解答。

  四、课后*题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3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画杨桃》的课例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精心设计的。通过创设对话情境,培养学生对话意识。

  课文介绍《画杨桃》一课记述了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有些同学讥笑,却得到老师肯定的故事。故事贴*学生生活,通俗易懂,向读者传达了的是实事求是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再质疑,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深入理解课文。

  2、通过交流、评价学生的画,促进师生、生生、生本等多项对话,使学生深刻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从文本的解读中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生本对话 获取信息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画杨桃》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待会儿请你说说,在读的过程中,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人而异。

  二、梳理问题 板书存疑

  为什么同学们看了我的画,会哈哈大笑,而老师不笑?

  为什么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来看?

  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

  简单板书:哈哈大笑?角度?轮流坐?相似?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三、多项对话 触发感悟

  1、画:

  ⑴ 我们带着问题也来画幅画,看看能不能通过作画、评画,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把课文读懂了。

  ⑵ 小作者画杨桃,我们来画洒水壶,虽然东西不同,但一样能考察你有没有读懂课文。(拿出洒水壶放好)

  ⑶ 画之前,同学们先找找:书上那些句子能指导我们正确作画呢?

  学生找句,交流:

  主要是父亲的话和倒数第二段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学生齐读。)

  ⑷ 我们作画的要求是不要画得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廓。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时间五分钟。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以画的形式解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2、评:

  现在我们来评价几位同学的画,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有没有读懂课文。不过你在评价时得引用文中的话来判断他有没有理解。

  ⑴ (出示一幅画)谁来评他的画?学生评价这位评价的同学是否正确。以判断他是否站到了作画者的位置上进行评价。引用书上的话。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圈出表示动作的词:看了看、走到、坐下来、审视。理解审视)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坐到我位置上的同学还笑我的画吗?那开始的哈哈大笑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老师没笑是因为(知道先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齐读这两句话。引导评画的同学坐到作画者的位置上去评价。

  (学生评价后,大家反馈)现在你知道文中的老师为什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了吗?(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⑵ 出示一幅和第一张角度不同的画:

  她读懂课文了吗?指名说,能从书上找依据吗?

  学生交流: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上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你看到一样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表扬评价的同学观察仔细,会读书。

  采访作画者:你为什么能画得那么准确?也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觉得自己画得很正确。

  表扬她和小作者一样自信认真。(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和第一幅画比较:同一把水壶,为什么他们画得这么不同?(学生自由说)黑板上的第二个问题你明白了吗?

  ⑶ 展示一幅画走样的画:

  指名评价,结合书上的话,说说他怎么画成这样?

  (没有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没有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想当然,画走了样。)

  顺势理解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设计意图: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画、读、评等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3、再读老师和父亲的话,明理:

  父亲和老师的话,你在画画时做到了吗?指名读他们的话。(媒体出示)

  请你也来细细地读读他们的话,读着读着,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由说。(做事要认真,细致,老老实实或者实事求是)

  你再找找父亲和老师说的话,哪些地方相似?(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板书:父亲的话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为什么他们的话这么相似?现在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这是画画的.要求,他们有相似的经验。他们都希望我养成实事求是的办事态度)

  四、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生活中,你看到过或着自己遇到过类似画杨桃的事吗?

  想一想,再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生生对话,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使得学*变得有趣,并且富有创造意味。

  2、集体交流,想说的自己站起来。最后再对所说的进行一番评价:

  ⑴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⑵ 画蛇添足的故事。

  ⑶ 三个画师的故事:

  一个国王瞎了一只眼,跛了一条腿,请画师画像。第一个美化了国王,画了健康的眼睛和腿,国王觉得在讽刺他,就杀了画师。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在结束阶段,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话的源头之水就会汩汩而来。此时,大家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生活积累、情感和观念。

  3、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也很会联想,对课文也体会得真深刻,让我们再通过读,把我们的理解传递给每一个人。(齐读父亲和老师的话。)

  五、再次质疑 拓展对话

  1、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还想对文中的父亲、老师、同学们和本文的小作者说写些什么呢?想和我们们班的老师、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表扬小作者画画认真,留心观察。向老师说说自己的观点,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六、作业

  1、摘录对你启发很大的话。(或改编成座右铭)

  2、作业册。

  【板书】

  父亲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老师的话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哈哈大笑?角度?轮流坐?相似?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3、学*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画杨桃》。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回想课文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人物?(教师板书:我、同学们、父亲、老师)这篇课文的题目《画杨桃》那么他们对画杨桃这件事各自都有怎样的看法。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内容进行学*。并采用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请大家自学。

  二、自学汇报

  1、当学生汇报到我画杨桃的内容时,说一说我是怎样画的?(抓住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的内容进行分析。)老师问:小作者为什么这样画?生答:因为父亲对他要求很严,叮嘱他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板书:叮嘱)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的话的?教师提示:你能举例子说说怎么叫想当然?

  过渡:

  小作者正是牢记父亲的话,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那么怎样读父亲的话。指导读父亲的话。你还喜欢哪个人物的内容请汇报。

  2、当学生汇报到老师的内容时。指导重点分析老师的话:

  出示老师的话提问: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哪句话?学生汇报。

  学生讲到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是不是这样,老师拿出一个杨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说一说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杨桃大家看到的却不一样呢?刚才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你还理解了哪句话。

  学生讲到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请你用不要要练*说话,说的时候最好要有一个前提。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师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老师的`话很朴实但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应该怎样读老师的话?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用这样的语气试着读读老师的话。读后找生讲评读的情况。大家读的很好那么你能用最短的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吗。给时间背诵。

  3、当学生没有汇报同学们的看法时,老师引导:

  刚才同学们汇报了我和老师对画杨桃这件事的看法,没有人选同学们的看法,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内容呢?学生说明理由(教师板书:嘲笑)那么小作者看到同学们的这一反应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心里又会想些什么?练*说一说。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当时小作者心里是很难受。读到这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小作者听了你的话一定会高兴的。老师看到同学们的这一反应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他的话不仅教育了小作者,也教育了同学们,这种教育用课文中一个词概括是什么教诲(板书:教诲)所以正像小作者最后写到的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一起读最后一段,请大家快速把这一段背下来。

  过渡:

  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请你把这样的事讲给同学听一听。通过学*和联系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写在大家准备好的小书签上。写后让学生读一读把书签送给老师或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

  小结:

  老师学完这篇课文也有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老师读自己写的话。

  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妄下结论,要认真分析,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实事求是。

  三、实践练*

  1、当作者看到同学们的反应后,他有怎样的表现,心里会想些什么?

  2、你喜欢文中的老师吗,为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画杨桃》的读后体会。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5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

  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

  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

  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教诲 叮嘱

  28画杨桃 审视

  老师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6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事情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弄清事,清的来龙去脉是领悟其中道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画画。)

  2·今天,我有机会画画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深入学*课文,理解课文。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我感觉看到的杨桃不像*时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看见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当我把这幅图交出去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的表现怎样?

  (同学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但是老师的态度不一样。)

  4·老师是怎样做的?(首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接着,请觉得好笑的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去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的过程申,神情有些什么变化?请找出重点词语。(神情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6·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7·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理解最后一段。

  1·读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2·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在句中的作用。(教诲、一生受用。)

  四、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写课上对着实物做写生练*。说明看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甚至不像原来的物品,是合乎情理的。)

  2·怎样背诵最后两个自然呢?(先熟读课文;再抓住两段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

  3·先口头练*说句子,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句子。

  五、巩固练*

  1·同桌互背课文,再请几位同学背给大家听。

  2·怎样做写句子的练*呢?(先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考虑要写的内容;最后再动笔写。如:不像而像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

  作业设计:

  A:把自己学*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尽可能详细的写下来。

  B:说说学*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并完成句子练*。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完成句子练*。

  板书设计:

  5 画杨桃

  我看 不像而像 角度不同

  同学 大笑 相信自己的眼睛,

  父亲叮嘱 不要想当然 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老师 严肃 和颜悦色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靠、而”等15个生字,会写“图、课”等10个生字。

  2.学*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从课文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图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2.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画杨桃》。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订正。

  3.通过前面的学*,大家已初步认识了杨桃,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一下“我”是怎样画杨桃的,以及这件事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研读人物的对话部分,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进行分析。(课件)

  2.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伙伴,合作学*,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我”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__。

  (课件)

  (1)我的座位在教室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我”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

  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课件)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对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课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 。(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课件)

  这一看,______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五)抓住老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课件)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件)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仔细看。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课件)

  (1)对“我”的图画感到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此时此刻老师在想什么?(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不满,想办法教育他们)

  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示教师的话语。读后讨论,老师的话的含义是什么?(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5.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是想让同学们换位思考,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6.同学们,“杨桃”风波结束了,但图画课会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杨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同时展示同学们自己从不同角

  度画的杨桃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三、联系生活,想象拓展。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课件)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13画杨桃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教学反思】

  《画杨桃》这篇课文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让学生理解“是什么样,画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感受这一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有很多,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学生们的语气很到位,达到了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二、抓关键段,理解道理。

  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每句话的意思,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举例说明等方法,学生理解较深,学*效果很好。最后提出的问题:回顾老师的话,总结“他的教诲”是什么?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拓展延伸】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五敛子。常绿或半常绿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圆至椭圆形,顶有短尖头。花小,钟形,紫红色。浆果椭圆形,长5~8厘米,有五棱,间或三到六棱,未熟前果皮青绿色,熟时黄色,一年内开花数次,自夏至秋相继不绝,秋冬果熟时黄色,性喜高温多湿,好阴。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华南地区均有栽培。果质生食或制成各种加工品,也供药用,能生津止渴。叶有利尿、散热毒、止痛、止血作用。

  【教学随笔】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10)份(扩展3)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五)份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1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言加深体悟刘老师的人物形象。

  2. 进一步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弄清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3.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4. 学*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典型事例,感悟刘老师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培养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惯,运用补充的课外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设疑,引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师述: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作题目?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设计理念:由上节课学生的疑问引入,学生学起来会更专注。)

  3.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三件事?教师引述:一是(谈腿疾),二是(写板书),三是(放风筝)。

  这位刘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深情地思念他呢?让我们深入研读这三件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兴趣,带着疑问去学*。】

  二.感悟刘老师形象,理解“理想的风筝”的一层含义。

  1.请自由读这几部分的描写,画出最能表现刘老师特点的句子或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读到的刘老师的特点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边思,学会读书】

  2.说说你从文中读懂的刘老师。别人发言时要耐心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学*方式。有不同收获可以发表。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生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句子,引导进一步体会,练*感情朗读。

  (1)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风趣、幽默、乐观)

  抓住“笑着”体会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为什么不写呢?引导学生明白围绕中心选材。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圈出描写刘老师写板书动作的词,仔细体味,你从中体会出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的跳跃旋转多少次。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想想为什么要对“写板书”描写得如此细腻?

  刘老师工作上认真,坚强不屈的个性还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站上好几个小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不坐下来?透过这几个字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工作认真、坚强不屈、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意志顽强等)

  你此时有什么感受?把你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带进去读。

  文中像这样细腻的'描写还有多处,我们要细心体会,只有会读书的人能够成为它的知音。

  一个残疾教师对工作如此认真,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严格,为什么?

  (3)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心灵手巧、热爱生活、乐观)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绝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乐观、开朗)

  理解“漾”的表达效果,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乐观坚强、自强不息)

  刘老师去抓风筝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他为什么还非要自己去拿?想象师生对话,揣摩刘老师的内心。

  出示想象题:看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刘老师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他一定在想: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唤起情感

  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是快乐的我们可以在田野自由自在的放风筝。你能介绍你是怎么放的吗?风筝飞得高吗?玩的开心吗?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十课《风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读中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2)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

  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朗读。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3、以读代讲学*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请读读5、6、7、8自然段。

  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4、展开想象:他们在水磨坊找到幸福鸟了吗?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想象拓展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相应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孩子们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 复*巩固

  1、 巩固生字新词

  2、 说说课文介绍了孩子们与风筝间哪些情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二、 感受做风筝的“快乐”

  1、 自由读第2小节,找找孩子们做了什么样的风筝?是怎样做的?(找出重点词语)

  2、 交流:重点:1理解“精心”

  2从“精心”可以体会到什么?

  3你做过什么风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4仿说句子:a-----我在-----精心------

  b-----在-------精心-------

  3、孩子们在做风筝是,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划出来。

  4、交流结合重点:1理解“憧憬”找反义词(“希望、“向往”)

  2想象孩子们心中充满了怎样的希望?

  3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用“依然”仿说句子。

  4说说为什么“我们”做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我们依然快活?

  5、有感情读出做风筝时的“快乐”

  三、感受放风筝的“兴奋”

  1、你放过风筝吗?加上动作说说你是怎样放风筝的?

  2、全班演示放风筝,说说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兴奋、激动”)

  3、自由读第3小节,找出文中表达孩子们放风筝时“兴奋、激动”的词句。

  4、交流:结合:想象:1“我们快活地喊叫着”,我们在喊着什么?

  2想象说话:天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有-----有-----……,一会儿------,一会儿-------,让人看了真-------。

  5、有感情读第3小节

  四、感受找风筝时的“伤心”

  1、正当风筝放得最高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这时的我们是怎么样的?(“惊失色”、“千呼万唤”)

  2、理解:1“大惊失色”,让学生作表情。

  2“千呼万唤”,想象我们怎样的呼唤?

  3从这两个词体会我们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样的?(“着急”),读好这两个词

  3、 风筝不见了,我们四处寻找,想象我们找了哪些地方?

  4、 找了那么多地方,那么长的时间都不见风筝的踪影,当时我们是怎么样的?(“垂头丧气”)

  5、 交流:1说说“垂头丧气”是什么样子?(表情演示)

  2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 “垂头丧气”的时候,仿说“垂头丧气”

  3体会“垂头丧气”的时候,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4读出“伤心”

  五、想象拓展

  1、我们的风筝真的找不到了,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吗?引读“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2、想象:我们到了水磨坊,会发生什么事?有没有找到“幸福鸟”。

  3、以“我们向水磨坊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开头说一段话。

  六、作业:

  1、积累写写描写心情的词语。

  2、续写课文。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4

  一、复*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识字。

  2、游戏识词:“摘风筝”。

  3、回顾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到谁和谁的故事呢?(出示贴图)你们知道他们俩住在哪儿吗?(学生说完后上台贴图)老师指着板书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课文,感悟内容

  (一)学*1——7自然段。

  1、(示课件)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请小朋友带着问题,自由朗读2——6自然段。

  2、学生汇报: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板书贴图:纸船和风筝)在生活当中,有哪些事情是让你“乐坏了”?

  3、指导朗读:(示课件)谁有信心,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刚才你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的/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大家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③齐读课件里的四句。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小朋友,你们想一想,他们可能会为了什么小事而吵架呢?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边说边取下纸船和风筝)

  (二)学*7——11自然段。

  1、这时,(示课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下面,小组合作学*,一起到7——9自然段去找答案吧!

  2、汇报提出的问题。

  3、课堂练*:

  ①课件演示:飘荡、漂流。这两个词语中,(边说边出示课件)哪一个应该配给风筝,哪一个应该配给纸船?为什么?

  ②比较句子:

  ①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纸船了。

  ②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说得真好!连我们的电脑也忍不住要表扬你了!)

  4、指导朗读:(示课件)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些自然段呢?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学生评价;老师也可读,让学生评价。

  ③指一名领读,其他小声跟读。

  5、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心里也越来越难过了!这时,是谁受不了了?谁想读读这一段?你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的?谁还想读一读?指导读(示课件)“如果……就……”,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6、听了松鼠的话,你愿意和松鼠和好吗?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松鼠会看见什么?(边说边贴上风筝)是谁放的呀?这真是一只美丽的风筝啊!松鼠看见了,有什么反应呢?(高兴得哭了)他又是怎么做的?

  7、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谁?为什么?

  小结:小熊和松鼠真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不但主动交往成了好朋友,而且有了矛盾还能主动道歉言归于好!小熊和松鼠把纸船和风筝作为友谊的使者,传递他们的友情,真聪明!

  三、课中操:《找朋友》(放音乐)

  小熊和松鼠终于和好了,你们替他们高兴吗?让我们来唱首歌庆祝一下吧!

  四、拓展思维

  ①小朋友,当你和好朋友闹别扭时,你又很想和他和好,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

  ②下面,老师就给个机会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好朋友表达心意吧!

  板书设计:

  以贴图为主(小熊、松鼠、纸船、风筝)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 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

  天上有(

  ),有(

  ),有(

  )…就是没有(

  )。

  二、发现学*(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组长交流学*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仿佛()。

  那灰褐色的.“蜈蚣”,(),好像()。

  那碧绿的“大蜻蜒”,(),犹如()。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的“小蜜蜂”,(),好像()。那鲜红色的“大金鱼”,(),好像()。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仿佛()……

  (2)独立背诵。

  (3)集体背诵。

  四、总结全文

  1.总结语:

  “天空中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多么美丽的风筝,多么美丽的天空,多么快乐的心情。放风筝,其实放飞的更是一种心情:舒畅、满足、快乐、无忧无虑……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10)份(扩展4)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2、4自然段。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凭借本课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句子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教学设计意图:

  1、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并在研究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碰撞。

  2、以体验感悟、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激活学生思维,全体参与,充分体验,为语言实践增添情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初步感觉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那么最能反映庐山云雾特点的'句子是哪一个过渡句呢?

  2、出示句子“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齐读。

  二、深入学*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2段录音,围绕“的确,庐山云雾……”这句话,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3、4、5自然段,自主选择其中一段进行研究。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想学哪些句子,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4、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随机填表,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三、细读第一段,入境悟情。

  1、引入:庐山云雾古往今来,令人心醉,那么古人是怎样赞美它的呢?学*课文第一段。

  2、出示苏轼的诗,理解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清代学者的言行,感悟庐山云雾的令人心醉。

  4、指导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四、扩展活动:赞庐山云雾。

  假如你是一位庐山小导游,根据你的体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片段、画画、唱歌)来赞一赞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15庐山云雾

  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云海

  (大天池)壮观

  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2、4自然段。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凭借本课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句子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教学设计意图:

  1、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并在研究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碰撞。

  2、以体验感悟、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激活学生思维,全体参与,充分体验,为语言实践增添情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初步感觉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那么最能反映庐山云雾特点的句子是哪一个过渡句呢?

  2、出示句子“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齐读。

  二、深入学*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2段录音,围绕“的确,庐山云雾……”这句话,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3、4、5自然段,自主选择其中一段进行研究。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想学哪些句子,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4、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随机填表,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10)份(扩展5)

——《蜀道难》第二课时教案3篇

  蜀道难

  【教材概述】

  李白,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代表,把浪漫主义诠释得淋漓尽致。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古体诗尤为后人所称道。《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蜀道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恣肆,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蜀道难》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领略这一难点。学*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这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思路方法】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蜀道难》的内容显见而又模糊,艺术成就突出,但是要让高一的学生真正理解其内容,让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必须以基础诵读为突破。可以从学情出发,以情感的自我体验,激发学生学*兴趣。以开放自主协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学*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3、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5、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情景导入1

  (投影蜀道相关照片)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情景导入2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学*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1、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2、《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棨《本事诗》

  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远见。

  (二)方法点拨

  诵读课文,酝酿情感

  1、学生自由诵读,要求:

  (1)结合要求认知的字音,读准词语,并读通读顺。

  (2)初步酝酿朗读时的感情。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点评。

  2、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有条件的可以配乐;或者使用《蜀道难》的录音磁带),要求:

  (1)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

  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又有不少杂言语句,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所以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把握。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体会感情基调的酝酿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讽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又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又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三)能力提升

  学生诵读表演,教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全文诵读提示: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三字是惊异之词。“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触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着重表明蜀道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无可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需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

  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四)规律总结

  1、匡正阅读误区

  诵读时,对此诗句式的体会可能出现两种误区:第一,根据原来的阅读经验认为,古代诗歌要求句式整齐,此诗不合要求;第二,由此诗得出结论,随便什么样的散文句式均可入诗,其实不然。

  李白的《蜀道难》恰恰是因为在一定限度内打破了句式的局限,才具有了辞气起伏、豪放飘逸的特点。但是这不等于随便什么样的散文句式均可入诗,像“危乎高哉”“其险也如此”等句子,虽然属于散文句式,但内在韵律与全诗很协调,而且在诗中起到了很好的调整疏密的作用。

  2、把握背诵要诀

  这首诗想象奇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因此,首先可在诵读时展开联想,让诗人笔下的奇美山川叠印在脑海中帮助记忆。其次,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写,诵读时也应依此顺序记忆。

  (五)分析鉴赏

  疏通诗句,把握内容

  1、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要求认知的词义,请学生疏通诗句的意思。

  2、学生对难以理解的诗句进行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有助于把握诗句内容。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蜀道难》这首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象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写了蜀道的雄奇、险峻、壮丽,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六)拓展探究

  理清思路,理解寓意

  1、请学生思考: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烈。

  2、请学生讨论:这首诗有什么寓意?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教师提供古人理解的有关资料。

  教师的见解(仅作参考):关于《蜀道难》的内容,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门为某人某事而作的。古人胡震享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诵读李白的作品,体会李白诗风雄奇豪迈,语言自然奔放,诗里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李白的眼光简直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他的心胸能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盛唐造就了诗人们昂扬的姿态,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当时社会氛围中的主旋律。

  四、作业设计

  1、课后背诵这首《蜀道难》。

  2、收集李白的一些短小的经典作品并背诵、分析。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本文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诗中充分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飞动的灵魂和广阔的胸襟。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1、请学生背诵全文,检查上节课的学*效果。

  2、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文章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惊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惊叹词的连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人们会从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拽倒了险恶的高山,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

  (4)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段写了“号古木”的“悲鸟”和“啼夜月”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夜月”充满了无限的哀愁,使人闻而色变,渲染了空寂荒凉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与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讽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二)合作探究

  分析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诗歌突出的艺术风格,然后由各小组的组长归纳总结,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总结时可以利用幻灯片投影)

  交流总结并明确:

  1、大胆的夸张。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

  2、瑰丽的想象。全诗用了很多神话及传说,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及“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等。这些神话传说使人不仅从空间上想象到蜀道之难,而且能从历史的长河中去想象,同时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人心旷神怡,又增添了艺术的诱惑力。他的想象忽高忽低、忽远忽*,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

  3、强烈的感情。全诗贯穿反复咏叹的情调,开头和结尾都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间又三次插入类似的咏叹:“以手抚膺坐长叹”“使人听此凋朱颜”“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连续的感叹词,重复的惊叹句和咏叹式的小结语。三者交互使用,形成结构上的盘旋反复,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节奏感。

  4、变幻的句式。《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或把散文句

  式和谐地运用到韵文中间,或把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十一言的长短句式错综间杂地组合起来,巧妙地为抑扬顿挫的情感语气服务。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语言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显得简劲有力。诗人的这种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感服务的。

  (三)能力提升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体会鉴赏的乐趣,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适当引导。

  3、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于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

  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四)分析鉴赏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明确: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读这首诗,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美,倾泻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包容广泛、引人联想的境界美。读其诗,有一种情感摇曳,欲随其动荡的感觉,有一种不得不伴诗人情感变化而喜而怒的感觉,有一种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感觉。这就是名篇的成功之处。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四、作业设计

  思考并完成课后的练*题

  【文本解读】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素养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2.相关背景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

  3.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4.了解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引、吟等体裁。《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凫(fú)栈(zhàn)猱(náo)

  扪参(ménshēn)峥嵘(zhēnɡrónɡ)巉(chán)湍(tuān)

  咨嗟(zījiē)豗(huī)砯(pīnɡ)崔嵬(cuīwé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何:多么。

  ②当:对着,向着。

  ③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④扪:用手摸。

  ⑤膺:胸。

  ⑥坐:徒,空。

  ⑦但见:只听见。

  ⑧喧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⑨砯崖:水撞石之声。

  ⑩胡为:为什么。

  9322;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9323;咨嗟:叹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梳理脉络

  明确第一段:先总写蜀道之难,然后写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最后写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中战祸之烈。

  【思考2】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思考3】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

  明确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②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

  【思考4】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思考5】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思考6】“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么,你认为李白是如何把这一难述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

  (1)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中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

  (3)诗歌句式灵活,形式多变。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思考7】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观点一:此诗即事成篇,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心。

  观点二: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观点三:写蜀道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思考8】对比与思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问题: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四、明晰主旨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拓展阅读

  李白与宇宙处于*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至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又如“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秋色无远*,出门尽寒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孟浩然的特点是淡。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其中有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他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李白既然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与帝王齐观,而视权贵如草芥了。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肯为此而折腰。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且看《宿五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的伟大与可爱于此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凡境界。

  (选自袁行霈著《*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

  六、素材积累—李白名句

  1.一水牵愁万里长。

  2.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3.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10)份(扩展6)

——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范文五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3、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4、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难点: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重点内容

  1、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作者一家人这么多的话题,让我们对花生也产生了兴趣。

  2、作者一家人到底在议论花生的什么?他们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3、认读词语:半亩、尝尝、吩咐、茅亭、榨油、石榴。

  二、整体感知,抓重点内容

  1、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

  三、重点相信议花生,感悟做人的道理

  1、听课文朗读,思考:

  (1)用“――”画出父亲几次对孩子们说的话,看看父亲讲了花生的什么,又想告诉孩子们什么。

  (2)用“�n�n”画出作者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感悟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边听边思考。

  3、汇报交流学*成果。

  (1)赞花生。

  ①朗读第7至第10自然段,想一想,大家谈论了花生的哪些好处?父亲的观点是什么?

  ②出示父亲第一次议论花生的语句,思考:父亲怎样说明花生的可贵之处的?

  ③父亲想借用两类事物的生长特点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④用关联词把文中花生给你的.印象说出来。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⑥出示父亲说的话,练读几遍,尝试背诵。

  (2)学花生。

  出示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① 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一谈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是什么意思?

  ②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背诵句子。

  (3)做有用的人。

  出示句子“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① 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作者的话的理解。

  ② 什么是有用的人?

  ③ 感悟作者的理解,背诵句子。

  4、指导学生背诵有哲理的句子。

  5、你知道在生活中都有那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无闻地做着奉献吗?

  6、通过学*,我们知道作者的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做对比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那么,你长大了准备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呢?为什么?

  7、分角色朗读课文。

  8、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1、作者借落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什么?

  2、教师小结。现在,同学们明白了作者的笔名为什么叫“落华生”了吗?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好处:味美 榨油 便宜

  议花生

  特点:埋在地里 不好看 很有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并初步体会作者详略得当地来写花生的好处。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 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想想花生有哪些可贵之处,又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做人的道理,进而学*作者借花生来领悟做人道理的这种写作手法。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指名朗读第一段,想一想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

  (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在母亲的提议下,我们过了一个收获节,大家畅谈花生的好处。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11自然段,然后讨论:

  (1)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果实埋在地下)

  (2)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有什么不同之处?父亲为什么用花生和它们作比较?(精讲: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为了说明花生并不注重外在的美丽,而有内在的可贵之处,那就是不求虚名、默默无闻、踏踏实实。)

  3.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齐读12—14自然段,思考

  (1)父亲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2)你怎样理解“体面”?从我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精讲: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父亲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有用。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板书:花生  借物喻人  做人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

  把“印”字换成记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印,一般是永久的,用记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将这些东西忘掉的。说明父亲的话会永远伴随他,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提醒、激励他要像花生一样做人。)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我们知道课文主要从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写了落花生,详写议花生这一部分,其它部分都是简单带过,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突出重点,主次分明。)

  四、总结全文

  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板书:不求虚名 默默奉献

  五、课堂测试

  完成练*册61页精要交流

  六、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春蚕、橡皮、铅笔、扫帚)

  七、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花生  借物喻人  做人

  不求虚名 默默奉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用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看拼音写词语。

  二、复*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三、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花生__、_苹果___、___桃子__、__石榴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苹果___、__桃子__、___石榴__让人一见就__爱慕__,但是和__花生__相比,还是__花生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羡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羡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羡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慕羡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谦虚的精神)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出示投影爸爸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10)份(扩展7)

——《猫》第二课时教案(精选五篇)

  【教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侯的可爱;

  2、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3、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情趣。

  4、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的内容:

  ⑴ 齐读课题。

  ⑵ 自读课文:

  回想上节课我们通过学*已知道了些什么?

  2、回顾存留问题:

  ⑴ 这节课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 师生共同归纳问题:

  ① 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

  ② 为什么写小猫很淘气?

  ③ 写猫的古怪和淘气,想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重点,选择学法自学

  1、古怪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一句概括出猫性格的古怪?

  勾画句子读一读。

  2、默读课文写猫古怪的段落:

  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猫性格古怪的?

  3、课文哪一段写小猫的淘气?

  4、指导学法,分组合作学*:

  ⑴ 回忆你喜欢的学*方法有哪些?

  ⑵ 归纳学法:

  ① 选一选:

  一个方面。

  ② 读一读:

  表现猫性格古怪的重点句子。

  ③ 抓一抓:

  重点词语。

  ④ 说一说:

  主要原因。

  ⑤ 想一想:

  表达感情。

  5、选择你喜欢的学*方法,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学*。

  三、学生汇报交流

  1、一组汇报:

  ⑴ 读猫性格中“又老实又贪玩”的句子。

  ⑵ 抓住重点词语“成天睡觉、无忧无虑、一天一夜、任凭、无论”体会猫性格的古怪。

  ⑶ 猫性格的古怪的原因是:

  老实和贪玩的性格看似矛盾,又同时存在。

  ⑷ 作者想表达:

  他对猫的喜爱之情,因为它又老实又贪玩在作者眼里很古怪,才更喜欢它。

  ⑸ 汇报朗读。

  ⑹ 抽读,指名读,齐读。

  2、二组汇报:

  ⑴ 读猫性格中“又贪玩又尽职”的句子。

  ⑵ 抓住重点词语“屏息凝视、一连好几个钟头、非等出来不可”体会猫性格的古怪。

  ⑶ 猫性格的古怪的原因是:

  又贪玩又尽职的不同性格又同时存在。

  ⑷ 作者想表达:

  他对花猫的疼爱之情,因为它又贪玩又尽职在作者眼里很古怪,于是更喜欢它。

  ⑸ 汇报朗读。

  ⑹ 分组比赛读:

  ① 根据板书小结:

  这只猫的性格实在古怪!不同性格同时表现在它身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② 质疑:

  还从那些方面体会到猫性格古怪?

  3、三组汇报:

  ⑴ 读猫“高兴时和不高兴时”表现的句子。

  ⑵ 抓住重点词语“踩印几朵小梅花、蹭、跳、叫唤、解闷、无论、好话、一声不出”体会猫性格的古怪。

  ⑶ 猫性格的古怪的原因是:

  不同性格又同时存在,情绪变化多端。

  ⑷ 作者想表达:

  他对花猫的宠爱之情,因为它情绪不同,表现也不同,很古怪,于是更喜欢它。

  ⑸ 汇报朗读。

  ⑹ 个人练读,比赛读,齐读。

  4、四组汇报:

  ⑴ 读猫“既胆小又勇猛”的句子。

  ⑵ 抓住重点词语“什么都怕、斗一斗”体会猫性格的古怪。

  ⑶ 猫性格的古怪的原因是:

  相反性格又同时存在,让人琢磨不透!

  ⑷ 作者想表达:

  他对花猫的喜爱之情,因为它既胆小又勇很古怪,惹人更喜爱它。

  ⑸ 代表汇报朗读。

  ⑹ 个人练读,齐读。

  5、五组汇报:

  ⑴ 读小猫淘气的句子。

  ⑵ 抓住重点词语“已经、没完没了、马上起来、撞疼了也不哭、胆子越来越大、花草遭了殃、枝折花落”体会出小猫的淘气。

  ⑶ 作者想表达:

  他对花猫的宠爱之情,因为从“绝不会责打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能感觉到。

  ⑷ 指导朗读。

  ⑸ 齐读,指名读。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总结:

  从老舍爷爷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感情?

  五、深化主题,学*写法

  1、找出表现老舍爷爷喜爱猫的语句,说说他是怎样描写地?

  2、师点拨写作方法。

  六、自己设计一份有关课文内容的作业

  【板书设计】

  老实 (又) 贪玩 (又) 尽职

  大猫 古怪 高兴 不高兴

  猫 深深喜爱

  胆小 (又) 勇猛

  小时候 淘气 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教案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讲究文道统一的整体性,着眼实现教学目标的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

  2、从学生的兴趣切入,在各种方式的朗读和学生的质疑中,激发兴趣,调动主体性。

  3、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从学生实情出发,由已知到未知;养成自读自悟的*惯,培养合作能力。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学*的权利,给足时间自学,合作,交流。

  5、老师的指导落在实处,有点拨有归纳,有小结有示范。

  一、学*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读懂什么。

  板书(卡片):老实

  贪玩

  尽职

  勇猛

  高兴时温柔可亲

  胆小

  古怪

  不高兴一声也不吭

  3、读板书。

  4、出示:

  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___

  (1)

  (2)

  要求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形式,填进黑板上写猫性格的词。

  5、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按一种形式,摆猫性格古怪的词。

  6、指名学生具体地讲讲猫的性格为什么古怪?

  7、教师领说黑板上的句子。

  8、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

  9、教师领读第一小节。

  课文是用什么句式把猫的老实、领玩、尽职的矛盾性格连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10、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三自然段的句式。

  二、再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1、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比较: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第一句体现出什么感情?

  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喜欢的语气。

  2、还找出了哪些句子?(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1)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

  (2)指名读这句句子。

  3、还找出了什么句子?

  4、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

  (1)“尽职”、“闭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2)出示填空:

  闭息凝视——————()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专心、耐心、决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指名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5、师: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再读读第一段,找出刚才没有读的句子。读出味道。

  三、朗读第一大段

  师:读着读着我们也喜欢上了猫,朗读全文。

  四、写作练*。

  师:老舍爷爷把这只古怪的猫写得这么可爱,真不愧为语言大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同学们可以用“说它……

  的确……可是”的句式,围绕一句话来写。

  五、学生写作。

  板书:

  猫

  老实 贪玩 尽职

  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

  胆小 勇猛

  摘录法 说它……的确……可是……

  一、学*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读懂什么。

  板书(卡片):老实贪玩尽职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

  胆小古怪不高兴一声也不吭

  3、读板书。

  4、出示:

  ________ ____________

  ( ) ________ ____________ ( )

  ________ ____________


《画杨桃》第二课时教案(10)份(扩展8)

——《落花生》第二课时的教案(五)份

  一、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2.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体会花生的品格,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体会花生的品格,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体会花生的品格,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四、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板书课题)回忆上节课内容,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2、这篇文章主次分明,把议花生作为重点部分详细记叙的。

  (二)细读课文,品味欣赏。

  1、那就让咱们一起回到一家人谈花生的那个夜晚吧。现在咱们就是家庭成员了。想象着当时的情景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一会咱们分角色朗读。

  2、师生分角色读,理解“争着”。从这段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好处)。

  3、你在生活中还了解到花生有哪些好处吗?

  4、花生可真是浑身是宝,好处可真多啊!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十自然段)

  5、默读父亲说的这段话(第十段),思考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并做上批注。用时一分钟。

  6、小组合作学*第十段。(出示学*要求:①自由读第十段,小组交流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②思考作者在讲花生时,为什么要谈到桃子、石榴、苹果呢?③用时4分钟。小组内成员做好分工。)一小组交流。生评,师指导。

  7、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有着各自的生长特点,咱们来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他们这两种生长特点用一个词来说可真是(生答:截然不同等)。能把这种不同读出来吗?(出示,不同颜色标出,师生配合读。)

  8、在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中,父亲更喜欢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所以你们……”一句。

  9、父亲是经过自己的观察生活,发现了这些花生的特点,并且看到了花生这一可贵的一面,深有感触说了这句话——生读:“所以”一句。

  10、在父亲眼里,怎样算是不好看?父亲由花生说到了(人)。

  如果给你一个选择的权利,你是想做桃子苹果石榴这样的人还是像花生这样的人?

  11、“我”听懂了父亲的话吗?引出“我”说的话。(出示这两句话。)

  12、理解“体面”。

  13、假如去掉“只”,意思有什么不一样?(生答,再读感受)。

  14、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就能够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像花生一样的人。用上“_________像花生,虽然______,可是______。”的句式表达。

  15、那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呢?(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等。)是呀,这就是“父亲”的“希望”。

  (三)领悟写法。

  1、你们说,咱们这一家人说来说去还仅仅是在谈花生吗?从花生谈到了什么?(生答:做人。)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2、现在你能来说说,什么叫做借物喻人吗?(借一物比喻具有相同特点的人。)

  3、结合本课来说,本课是借花生来比喻(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类似的用法。如借蜜蜂比喻(勤劳)的人等,二生举例。

  (四)深化感悟,了解作者。

  1、学*最后一段,体会“印”字,读出这种感受。

  2、情境引读,强化感受,根据填空背诵重点语句。

  当作者青年时;当作者已为人父时;当作者为人师表时;当多年以后。

  3、体会作者笔名的用意

  (五)拓展练笔。

  1、善于思考的人常常能从*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请同学们仔细思考,拿起笔试试给自己取个笔名,并写下自己的理由,看谁写的即有意思,又有内涵,还能用的今天学的借物喻人。

  2、全班交流。

  (六)练*小结

  1、小练*。

  2、推荐书。

  五、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分清课文的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议花生”部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落花生)今天我们接着学*这一课。

  二、自读课文学*质疑

  1、学生自学课文。问: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划一划,写下来。

  2、同桌互读,相互讨论。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问:先说说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师记在黑板上)

  ⑴就词质疑:

  如“居然”:

  ①“居然”是什么意思?

  ②“我们”辛辛苦苦种花生为的就是能收花生,现在收获了为什么用“居然”而不用“果然”呢?

  ③用“居然”说明落花生有什么特点呢?

  ⑵就句质疑:

  如“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①那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

  ②父亲和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常的事,为什么是“难得”“很难得”“实在很难得”?

  ③父亲很难得回来吃饭就是为了品尝我们种的新花生吗?

  ⑶就段质疑:

  如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一段话:

  ①花生的好处很多,为什么父亲只说花生埋在地下这一点是最可贵的呢?

  ②父亲为什么把落花生和苹果、石榴作比较呢?

  ③苹果、石榴是不是只炫耀自己而没有实用呢?

  三、抓住重点学*课文

  1、课件出示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一段话:

  ⑴指名学生读这段话,

  思考:落花生和苹果、石榴有哪些不同呢?

  (出示课件。)

  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

  ⑵从刚才的对比中,你体会出落花生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可贵在什么地方?

  练*有感情地朗读。

  2、课件出示父亲告诉我们做人道理的一段话:

  ⑴“你们要像花生,他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问:你怎么理解父亲所说的话?

  ⑵学*重点句: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①“体面”是什么意思?

  ②“讲体面”是什么意思?

  ③“只讲体面”又是什么意思?生活中有没有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们到底该做怎样的人?老师觉得:不管你想做怎样的人,首要的是现在好好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做一名对人类有用的人,将来才能有所作为。

  3、他们还谈论花生的什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叙述部分,其他孩子边听边勾画,他们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四、小结

  1、让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

  2、是的,父亲的话深深的印在许地山的心里,也印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使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可贵 默默奉献

  教学目标:

  1、读句子,理解爸爸和“我”的两句话的含义,明确做人的道理。

  2、学*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学*本课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句子,理解爸爸和“我”的两句话的含义,明确做人的道理。

  2、学*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学*本课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猜谜语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回忆一下,作者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板书:种 收 吃 议

  二、读文明理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议花生这一部分。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议花生部分,可以分角色读,可以出声读,可以默读,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少字,不唱读。

  思考:作者一家人是怎么议花生的?

  2、你喜欢谁的议论?为什么?

  相机引导理解:

  投影出示:

  A:“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把谁和谁联系起来了?为什么要我们像花生?

  为什么说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要外表美?

  你从父亲的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知道今后应该怎样做?

  作者懂得了父亲的话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B:“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有用”对谁有用?

  “讲体面”“只讲体面”怎样理解?体面要不要讲?

  你见没见过只讲体面的人?

  C:父亲让我们做什么样的人?在正确答案后划“”。

  1、虽然外表好看,可是没有实用。()

  2、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3、外表好看,更有用。()

  4、外表既不好看,又没有用。()

  在生活中有没有像花生那样的人?举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