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十篇)

首页 / 教案 / |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串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爱我中华》视频,说说你认识片中哪些少数民族。

  2、教师相机拿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汉族等各民族的图片及出示相关词语: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汉族

  3、顺势切入。

  这么多民族的小朋友同你们一样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上学了。(板书课题)想去看一看吗?

  二、新课学*

  (一)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自学课文:

  画--要求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读--不认识的生字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读一读,也可请教同桌;

  荐--小组内组长组织读一读课文,互相正音,并做好推荐一位组员的工作。

  2、交流反馈:

  (1)出示生字:推荐组员互相比赛读生字,其余学生做评委。

  说说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2)认读新词: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生词。

  自由准备后同桌互读。

  (3)试读课文:指名读课文,正音。

  提问:民族小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喜欢这所学校吗?

  (二)再读课文,欣赏朗读

  1、学校那么美,你从书上的哪些地方看出来?请你有感情地把这些句子读一读。

  2、学生再读课文,把认为美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来,并读一读。

  3、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说说哪些字比较难写。

  2、教师着重指导“晨、静、装”。

  3、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读通了课文,认识了大青树下这所美丽的小学,感受到了各民族孩子学*生活的快乐幸福。

  五、作业布置

  1、认真书写生字词,做到规范整洁。

  2、熟读课文,想一想大青树下的学校给你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第二课时

  一、游戏复*、导入新课

  1、“捉蝴蝶”:把蝴蝶状的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上台摘卡片认读词语。

  2、开火车读:教师任意抽一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评出优胜小组。

  二、新课学*:朗读感悟,美读成诵

  1、全班交流美句。教师随学生回答相机教学相关段落。

  如第一段:

  (1)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可以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少数民族的服装,来理解“鲜艳”。

  (2)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敬礼。

  可以进行想象说话,情境表演。同学们会跟小鸟说什么?跟老师说些什么呢?见到**同学们会想些什么?说过之后让学生演一演。

  (3)早晨,从山坡上……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你仿佛看到小朋友是怎样上学的?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交流描述。

  (4)你上学的第一天是怎么想的?

  学生畅所欲言。

  (5)是啊!开学了,又可以见到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又可以在美丽的学校学*新本领,是多么激动高兴的事啊!你能用这样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吗?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

  第三段:

  (1)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很安静?这些小动物为什么会如此安静?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引导学生体会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同学们非常专心听讲。

  (2)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也赶来看热闹。

  如果你是“小鸟、松鼠、山狸”看到同学们玩会怎么想、怎么说?

  第四段:

  说说句中省略号的意思,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可以看出小作者对学校什么样的感情?带着这种喜爱之情读读这段话。

  三、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抓重点语句和词语,在读中感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青树下这所美丽的小学,各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快乐幸福地学*,体现了各民族的团结友爱。

  四、作业布置

  1、课文写得那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小组内有感情地读一读。

  2、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3、综合性学*:我们的课余生活。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画,还可以设计表格。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本课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民族小学都写了什么呢?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蝴蝶 孔雀舞 凤尾竹 坪坝(注意蝴蝶都是虫字旁,理解蝴蝶是一种昆虫;舞字的书写,当场书空)

  第二组: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汉族(引导学生发现这组都是名族的名称,顺势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有56个民族)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之后学生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 有 有 还有。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有…,有…,还有…。”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上课的情景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学生汇报,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同学生好听的声音,读出周围环境的安静。通过多次的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小学里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的好听……

  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那下课后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

  四、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首先整体概括了课文写了上学的路上,上课时,下课后的情景,然后提炼出上学路上孩子们是快乐的,上课时周围是安静。这样,这则板书就成了理清课文脉络的载体,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路上 快乐

  上课时安静

  下课后 ?

  教学反思:

  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绘声绘色。”……

  又如在学*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今天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不够积极,我相信学生也会慢慢进入状态的!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通过找近义词、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说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篇章页”,明确学*目标。

  (一)课件出示“篇章页”。

  (二)引语:同学们,打开三年级的语文书,你会发现:与以往一、二年级的语文书相比,在每个单元前多了这么一页学*提示。我们管这一页叫篇章页。

  1.指名读。

  2.老师引导概括。适时板书: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看图片说场景,引发阅读期待。

  (一)看图片,说场景。

  1.课件出示学生生活、学*的图片;

  2.学生描述场景;

  3.揭题,板书课题;

  (二)设疑,引发阅读期待。

  这所学校与我们学校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受其特别之处。

  (一)根据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你认为这所学校比较特别的地方,用“——”划下相关句子。

  (二)反馈预*作业,以学定教,学*生字词。

  1.学*生字;

  2.学写难写的字;

  (操作步骤:反馈预*,学生观察、交流—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评价)

  3.运用“七彩云南风光片”介绍云南,帮助学生认识不熟悉的事物。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的云贵高原上,那儿四季如春,景色宜人。这里的竹子,形同凤尾,我们把这种竹子叫做凤尾竹;在山与山之间,这里有大片大片宽阔*坦的空地,这就是坪坝;这里的山猫,有豹般的花纹,叫做山狸;这里的铜钟响亮而清脆。云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三)交流反馈,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1.学生反馈;

  2.教师引导,逐渐形成如下板书:

  上学路上,绚丽多彩,多民族学校

  上课时,安静,小动物们听课

  下课时,热闹,动物们看热闹

  四、学*第一自然段,聚焦“新鲜”,感受其表达效果。

  (一)默读第一自然段,划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交流。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1.学生自由说说带给你新鲜感的地方;

  2.引导比较;

  原句: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改句: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

  ⑴比较不同;

  ⑵引导思考:作者把表示地点的3个词语放在句子的前面有什么用意?

  (把3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放在句首,强调了小学生是从四面八方走来的。)

  3.想象:学生还会从什么地方走来;(预设:田野里、马路上、小溪边……)

  4.引导思考:这个句子还有没有你认为比较新鲜之处呢?

  ⑴学生交流;

  ⑵思考:作者连用了四个“有……的”用意是什么?

  (连用4个“有……的”突出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

  5.迁移运用

  __________(时间),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走来许多小学生,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的。

  6.想象画面

  ⑴老师范读。

  ⑵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示例:我看到了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在一片绿油油的坪坝里,一群群孩子穿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有的蹦着跳着,有的唱着歌儿,有的津津有味地聊着,还有的翻着跟头向学校走去。

  ⑶齐读。

  (三)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

  (一)课件呈现。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二)老师小结。

  同学们从这句话中的三个“从……”感受到了孩子们是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连用了三个“有……的”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孩子们在这里开心愉快地学*。

  二、学*三、四自然段,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感受“安静、热闹与可爱”。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反馈交流,课件呈现。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学生自由说;

  2.思考: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

  3.课文是怎么写出安静的呢?

  参考: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

  4.朗读指导

  5.迁移运用

  晚上的广场上真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归整体,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一)借助板书,学生练说。

  (二)引导学生不仅要说出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更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一)引导: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二)提出要求: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

  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4

  教学要求: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

  2、各组练*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

  穿戴不同语言不同

  共同学*共同游戏

  热爱团结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5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进入第二学段三年级学*的起始单元,具有过渡性质:会认的字量开始减少,会写的字量开始增加;“学阅读”和“学表达”的学*比重增大,这一篇课文的学*,体现了第二学段三年级的这个学*特点。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识字与写字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默读的学*掌握仍要进行,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容量、环节等的合理分配组织,注意使用适合的、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地进行各教学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通过找近义词、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说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篇章页”,明确学*目标。

  (一)课件出示“篇章页”。

  (二)引语:同学们,打开三年级的语文书,你会发现:与以往一、二年级的语文书相比,在每个单元前多了这么一页学*提示。我们管这一页叫篇章页。

  1、指名读。

  2、老师引导概括。适时板书: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看图片说场景,引发阅读期待。

  (一)看图片,说场景。

  1、课件出示学生生活、学*的图片;

  2、学生描述场景;

  3、揭题,板书课题;

  (二)设疑,引发阅读期待。

  这所学校与我们学校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受其特别之处。

  (一)根据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你认为这所学校比较特别的地方,用“”划下相关句子。

  (二)反馈预*作业,以学定教,学*生字词。

  1、学*生字;

  2、学写难写的字;

  (操作步骤:反馈预*一学生观察、交流一老师范写一学生练写一一评价)

  3、运用“七彩云南风光片”介绍云南,帮助学生认识不熟悉的事物。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的云贵高原上,那儿四季如春,景色宜人。这里的竹子,形同凤尾,我们把这种竹子叫做凤尾竹;在山与山之间,这里有大片大片宽阔*坦的空地,这就是坪坝;这里的山猫,有豹般的花纹,叫做山狸;这里的铜钟响亮而清脆。云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三)交流反馈,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1、学生反馈;

  2、教师引导,逐渐形成如下板书:

  上学路上,绚丽多彩,多民族学校

  上课时,安静,小动物们听课

  下课时,热闹,动物们看热闹

  四、学*第一自然段,聚焦“新鲜”,感受其表达效果。

  (一)默读第一自然段,划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交流。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1、学生自由说说带给你新鲜感的地方;

  2、引导比较;

  原句: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改句: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

  ⑴比较不同;

  ⑵引导思考:作者把表示地点的3个词语放在句子的前面有什么用意?

  (把3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放在句首,强调了小学生是从四面八方走来的。)

  3、想象:学生还会从什么地方走来;(预设:田野里、马路上、小溪边……)

  4、引导思考:这个句子还有没有你认为比较新鲜之处呢?

  ⑴学生交流;

  ⑵思考:作者连用了四个“有……的”用意是什么?

  (连用4个“有……的”突出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

  5、迁移运用;

  __________(时间),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来许多小学生,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的。

  6、想象画面。

  ⑴老师范读;

  ⑵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示例:我看到了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在一片绿油油的坪坝里,一群群孩子穿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有的蹦着跳着,有的唱着歌儿,有的津津有味地聊着,还有的翻着跟头向学校走去。

  ⑶齐读;

  同学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敬礼。

  1、学生自由说;

  2、老师引导:从这里你看到一群怎样的小学生?

  (三个“向”连用,三种行为表现一一喜爱、礼貌和尊敬、爱戴,内心非常愉快。)

  3、朗读训练。

  (三)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

  (一)课件呈现。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二)老师小结。

  同学们从这句话中的三个“从……”感受到了孩子们是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连用了三个“有……的”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孩子们在这里开心愉快地学*。

  二、学*三、四自然段,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感受“安静、热闹与可爱”。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反馈交流,课件呈现。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学生自由说;

  2、思考: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

  3、课文是怎么写出安静的呢?

  参考: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

  4、朗读指导

  5、迁移运用

  晚上的广场上真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1、学生自由说;

  2、想象画面;

  3、思考:你从这两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赞美与喜爱)

  4、朗读,引导学生读出对这所小学的赞美与喜爱。

  三、回归整体,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一)借助板书,学生练说。

  (二)引导学生不仅要说出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更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一)引导: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二)提出要求: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

  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6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品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3、创设情境,强化情感。教学快要结束时,我大胆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花,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二、成功之处

  转换角色,入情入境。

  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三、不足之处

  1、拓展阅读《走月亮》《爱我中华》《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2、个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傣族”中“傣”应读“dǎi”。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需要用图片直观显示。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1、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过深,需要多多研读课文,加强集体备课。

  2、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位不准确,语言上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因此可以让学生先熟悉猴子的机灵、花儿慢慢绽放、山狸的胆小等动物特点,然后再进行表演。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反思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来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如在学*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本课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民族小学都写了什么呢?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蝴蝶 孔雀舞 凤尾竹 坪坝(注意蝴蝶都是虫字旁,理解蝴蝶是一种昆虫;舞字的书写,当场书空)

  第二组: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汉族(引导学生发现这组都是民族的名称,顺势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有56个民族)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之后学生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 有 有 还有。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有…,有…,还有…。”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上课的情景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学生汇报,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同学生好听的声音,读出周围环境的安静。通过多次的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小学里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的好听……

  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那下课后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

  四、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首先整体概括了课文写了上学的路上,上课时,下课后的情景,然后提炼出上学路上孩子们是快乐的,上课时周围是安静。这样,这则板书就成了理清课文脉络的载体,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路上 快乐

  上课时安静

  下课后 ?

  教学反思:

  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绘声绘色。”……

  又如在学*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今天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不够积极,我相信学生也会慢慢进入状态的!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课后生字词的注音熟读课文,扫清生字词,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能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并且在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与同桌交流,说出理由。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什么样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校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学*的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扫清生字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

  2.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学校,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作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到来了,今天早晨起来吃过早饭之后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生:上学

  师:是的,要背上小书包上学校,走进美丽的校园里你们开心吗?

  生:……

  师:你们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学校里会发生哪些事情呢?

  生:……

  师:同学们能积极的发言,老师感觉到你们的校园生活是很丰富的,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大青树下的小学,看看这个校园是怎样的,小朋友们在这个校园里都会做些什么事吧!

  (二)认识字词,熟读课文

  师: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页,读课文,根据第4页课后生字的注音扫清课文里的生字词,有不会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桌。(3分钟)

  生:……

  师: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哪位小朋友愿意挑战一下呢?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先让学生读,然后再出示拼音,紧接着老师领读,同学之间互读)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词,那现在老师为大家范读课文,感受一下大青树下的校园。

  (三)感受情境,讨论学*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再细细的品读课文,感受这所小学的特点,并找出你喜欢的,或者是你认为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生:……

  师:同学们讨论的真激烈呀!那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呢?谁能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呢?

  甲生:……

  师:学生甲说他认为“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青树下的小学写活了,所以他认为很新鲜,很精彩。

  乙生:……

  师:学生乙认为第三段的内容都很精彩,写出了上课时间校园里仅有学生读书的声音,显得校园安静。下课时间还有好多小动物一起玩耍,感觉这个校园很有生机。

  师:同学们真的是很棒,相信其他的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了解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所小学都有什么特点呢?

  丙生:……

  师:回答的真棒,总结的很全面,看来你是有认真听讲的。

  (四)拓展学*,相互分享

  师:大青树下的小学美不美?

  生:……

  师:那你们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谁能分享一下?

  丁生:……

  ……

  师:听了各位学生的分享,现在老师也来分享一下“我所在的小学是在乡间的拐角处,刚进大门是个小卖铺,径直走的小路两边全是松树,我每天在办公室里和同事分享心得,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学*玩乐,孩子们很听话,我也很喜欢他们。”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你们的小学吗?在这所学校里有这么多小伙伴陪着是不是很开心,很幸福呢?

  生:……

  师:那么,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题目就是“学校的一天”“校园一角”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写作。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本课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民族小学都写了什么呢?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蝴蝶 孔雀舞 凤尾竹 坪坝(注意蝴蝶都是虫字旁,理解蝴蝶是一种昆虫;舞字的书写,当场书空)

  第二组: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汉族(引导学生发现这组都是民族的名称,顺势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有56个民族)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之后学生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 有 有 还有。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有…,有…,还有…。”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上课的情景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学生汇报,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同学生好听的声音,读出周围环境的安静。通过多次的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小学里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的好听……

  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那下课后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

  四、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首先整体概括了课文写了上学的路上,上课时,下课后的情景,然后提炼出上学路上孩子们是快乐的,上课时周围是安静。这样,这则板书就成了理清课文脉络的载体,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3、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生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

  1、(课件出示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2、引导交流: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小朋友说说你找到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去看一看。(课件出示2)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5、请大家读题。谁来说说课题该怎么读?我们再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色呢?让咱们一起走进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去认识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去感受这所小学的魅力。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4、(1)(课件出示3、4)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一组含有会写字,第二组含有会认字):

  早晨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朗读安静停在粗壮影子

  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洁白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粗、族”为*舌音,“晨、装、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艳、扮”,后鼻音“静、停、扬、凤”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有关民族的词语。(课件出示5)

  傣族阿昌族汉族

  注意读准“颇、傣、昌、昂”的字音。

  5、词语我理解

  温馨提示:(课件出示6)

  理解词语的方法:

  1、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2、有的词语应该理解在文中指什么?

  3、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用在什么场合?

  (1)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2)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词语。(课件出示7)

  ①指旌旗随风摆动的样子。()

  ②形容色彩华丽。()

  ③山间*整的场地。()

  ④边防,边境。()

  ⑤两人徒手较量,以把对手摔倒为胜的竞技运动。()

  6、生字我会写

  (课件出示8:生字田字格课件)

  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

  (1)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装、晨”:“衣、日”是形旁,表义;“壮、辰”是声旁,表音。

  加一加:“氵+又=汉”“扌+分=扮”“讠+卖=读”“米+且=粗”“青+争=静”“丰+色=艳”。

  换一换:“报”把“扌”换成“月”就是“服”。

  (2)说说本课每个字,提醒大家写时要注意什么?(课件出示9)

  写好生字四步走:1、说一说。2、看一看。3、写一写。4、对一对。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上下结构,“晨、装”上窄下宽。

  “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

  “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应写得左右等宽。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巧记字形:“丰”“色”艳。

  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晨、装”,学生练写。

  “晨”和“装”二字均为上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其中“晨”字要注意“日”和“曰”的区别,“装”字的“壮”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

  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师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的文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思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掌握了汉字这一特点去学*,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认读、识写。

  7、再次巩固字词:

  把表示“傣族、阿昌族”的图片和相应的词语连线。(课件出示10)

  8、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学*反馈(课件出示11)(填空):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自主品读,自我感悟。

  是啊,这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优美的音乐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气氛。】

  【设计意图:先出示自读要求,再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自学词语,既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设计意图:分步骤引导学生学*会写字,降低学生学*会写字的难度,使学生完全、彻底地掌握会写字书写。】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十篇)(扩展1)

——语文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通用5篇

  语文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1

  活动名称:《秋天的大树》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欣赏秋天大树的美。

  2、指导幼儿学*用手掌印画或纸张、树叶粘贴的方法,表现秋天美丽的树叶。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美感创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1、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带幼儿去观察秋天树的色彩变化。

  2、各种树叶若干、绘有大树枝干的大张画纸。

  3、红、黄、枯黄等颜色的蜡光纸“树叶”若干、作业纸及胶水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小朋友们,星期天荣老师都出去观察大树了,我呀,发现了许多小

  秘密。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带你们去看大树呢?”

  2、师:“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呢?”

  二、基本部分

  1、说说你看见的秘密

  组织幼儿说说你看见的大树有什么变化。

  2、组织幼儿观察大树

  1、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秋天的大树。

  2、组织幼儿说说大树上有什么颜色的树叶。

  3、告诉幼儿秋天来了,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有许多的水果、蔬菜、粮食都是在秋天成熟的,大树的叶子有的会变红,有的会变黄,还有的会变成枯黄色,再过一些日子,大树的叶子就会一片一片的掉下来,直到冬天,大树的叶子会全掉光的。

  4、组织幼儿捡一些掉落的树叶,并说说它的形状及颜色。

  3、组织幼儿装饰大树

  1、组织幼儿带着自己的收获回活动室。

  2、出示大树的枝干及事先准备的树叶,引导

  幼儿观察并说说各种叶子的树 干家在哪?

  3、将绘有树干的画纸分别张贴在活动室四周,请幼儿到中间小筐中取树叶分别贴在相应的树干上。(可配背景音乐,注意提醒幼儿活动过程中注意卫生)

  4、欣赏、学*儿歌

  1、组织幼儿欣赏自己的作品,找出错误的粘贴。

  2、教师示范朗诵儿歌《秋天》。

  3、幼儿在自己的作品下随教师欣赏、朗诵儿歌《秋天》

  4、知道秋天到来大树的变化。

  三、结束部分

  1、师:“秋天可真奇妙,就像孙悟空一样能把大树的叶子变变颜色,回家以

  后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小秘密告诉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不知道!(顺势复*

  各种树叶的颜色以及形状)”

  2、教师小结。以表扬幼儿为主,让幼儿知道秋天的变化,了解秋天是丰收的

  季节,告诉幼儿下节课会带幼儿去秋天的果园看看。

  四、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用蜡光纸做成的树叶粘贴大树。加深对秋天树叶变化的认识

  语文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树叶和花的美丽,获得美的体验。

  2、初步尝试对称拓印作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对称拓印画

  难点:画出树的主要形态。

  教学过程:

  一、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看到春天的树叶和冬天的树叶有什么不一样?

  二、(欣赏多媒体)春姑娘来了,她吹呀吹呀,树叶变绿了,有的还开出了各种颜色的小花。(配乐)

  看看春天里的树有哪些颜色?春天里树上开出了什么颜色的花?你还见过哪些春天里的花?

  三、分析重点

  1、树宝宝有哪些部分组成?(树干、树枝、树叶)

  2、先把画纸对折,选一种颜色在对折中线的旁边画出树干和树枝,(看老师变魔术)把纸对折压印,再用其他颜色在纸的同一边点画出树叶和花。最后就画出了一棵美丽的春天的树啦。

  3、儿歌指导画:先把纸对折,画出树干和树枝,对折压一压,五彩花儿点点点,多彩的大树真好看。

  四、请幼儿打扮春天的树林,小朋友可以用毛笔画花,也可以撕纸贴花、黏贴亮片贴花,教师巡回指导

  五、把幼儿的作品贴成一片树林。互相欣赏。找找我喜欢的大树。

  六、我们在春天的树林前照张相吧。

  语文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3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通过学*生字,扫清阅读障碍,对课文整体把握,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插图,激趣导入。

  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的服饰很漂亮,但各不相同;他们很快乐,他们一同上课。他们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

  师:对,这些小朋友的确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要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交流识字妙法,快速识记生字。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2)学生自由认读后,指名读。

  (3)正音后,开火车读。

  “摔”是翘舌音。

  “坝”读“bà”,不读“bèi”。

  (4)做游戏,巩固字词。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5)学生相互交流识记妙法。

  坝——贝汉——汗摔——率跤——交凤——风

  (6)重点指导:晨、装、静(注意笔画、笔顺)

  3、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巩固生字的认读、识记。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观察:学生自主观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

  “装”:上下结构,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左右结构,右边部分“戎”不要写成“戒”。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

  6、评价:自评、互评。

  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同桌互相交流:你读了每个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2、读完全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

  上学路上

  来到学校

  上课

  下课

  3、你最喜欢哪些自然段?练*有感情地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作写作过程,体会*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梳理课文条理,学*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任务3。

  (2)反馈预*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朗读第1个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对照着资料袋,分别朗读第2、3个句子和第4个句子,想一想,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这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三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上一课有关学*内容。

  (一)复*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有新鲜感的词句”。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谁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有新鲜感的词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1.导语:学*了课文,我们了解了这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那么这所小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特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与大家说说吗?

  出示任务:(复*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1.导语:对比这所边疆小学,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你能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字或音*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 上学

  上课 朗读 下课 活动

  环境 优美

  语文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5

  教学要求: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

  2.各组练*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3.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

  今天用了两节课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新的教材,新的班级,新的年段,第一次接触总有很多不足。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爱读书’种植在孩子们心里”的作家吴然,这是一篇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优美、画面和谐、情感真挚的儿童散文。

  构思巧妙表现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写了学生们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特定的景象;结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开篇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很长的句子,却没有给人冗长的感觉,它像是一个自然变换的镜头,镜头随着不同方向远景的移动向同一个*景聚焦,让读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从不同方向走来的小学生属于不同的民族。这句话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铺垫,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期待: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后面的内容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把这样一篇儿童散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学*价值表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再从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开学第一课,班里21个孩子对课**了多次朗读,我组织齐读五次,学生自由读课文若干次,这个班的孩子相对内敛,比较乖巧,读课文声音不响,课上课下都比较安静。第一堂课上,我花了*二十分钟进行生字词教学和课文朗读:齐读生字词、组词读、解释个别词语的意思、开火车读,拓展与“绚丽多彩”相类似的词语。遗憾的是,我忘记了进行生字书写指导,在后续的字词抄写作业中,部分学生书写不工整。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我的教学方式还是偏向于高年级,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似乎并不太适应。

  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

  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相对陌生,个别学生能快速反应过来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找出“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课堂比较单调,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发言人数较少,课堂太安静。

  重新梳理:

  第一步:单元导读;

  第二步:学*课文:1.根据学*单自主学*生字词、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读懂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有哪些自己认为特别的地方;3.欣赏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所小学的(选择了哪些内容来写,哪些写法给人新鲜感),一读代讲,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品味;4.说一说自己的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第三步:拓展阅读《走月亮》《山沟里的孩子》;

  第四步:吴然儿歌散文推荐或朗诵欣赏。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十篇)(扩展2)

——小学语文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通用五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作写作过程,体会*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各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梳理课文条理,学*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任务3。

  (2)反馈预*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朗读第1个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对照着资料袋,分别朗读第2、3个句子和第4个句子,想一想,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这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三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上一课有关学*内容。

  (一)复*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有新鲜感的词句”。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谁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有新鲜感的词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1.导语:学*了课文,我们了解了这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那么这所小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特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与大家说说吗?

  出示任务:(复*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

  (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1.导语:对比这所边疆小学,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你能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

  (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

  (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字或音*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 上学

  上课 朗读 下课 活动

  环境 优美

  小学语文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3、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生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

  1、(课件出示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2、引导交流: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小朋友说说你找到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去看一看。(课件出示2)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5、请大家读题。谁来说说课题该怎么读?我们再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色呢?让咱们一起走进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去认识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去感受这所小学的魅力。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4、(1)(课件出示3、4)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一组含有会写字,第二组含有会认字):

  早晨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朗读安静停在粗壮影子

  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洁白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粗、族”为*舌音,“晨、装、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艳、扮”,后鼻音“静、停、扬、凤”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有关民族的词语。(课件出示5)

  傣族阿昌族汉族

  注意读准“颇、傣、昌、昂”的字音。

  5、词语我理解

  温馨提示:(课件出示6)

  理解词语的方法:

  1、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2、有的词语应该理解在文中指什么?

  3、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用在什么场合?

  (1)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2)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词语。(课件出示7)

  ①指旌旗随风摆动的样子。()

  ②形容色彩华丽。()

  ③山间*整的场地。()

  ④边防,边境。()

  ⑤两人徒手较量,以把对手摔倒为胜的竞技运动。()

  6、生字我会写

  (课件出示8:生字田字格课件)

  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

  (1)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装、晨”:“衣、日”是形旁,表义;“壮、辰”是声旁,表音。

  加一加:“氵+又=汉”“扌+分=扮”“讠+卖=读”“米+且=粗”“青+争=静”“丰+色=艳”。

  换一换:“报”把“扌”换成“月”就是“服”。

  (2)说说本课每个字,提醒大家写时要注意什么?(课件出示9)

  写好生字四步走:1、说一说。2、看一看。3、写一写。4、对一对。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上下结构,“晨、装”上窄下宽。

  “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

  “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应写得左右等宽。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巧记字形:“丰”“色”艳。

  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晨、装”,学生练写。

  “晨”和“装”二字均为上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其中“晨”字要注意“日”和“曰”的区别,“装”字的“壮”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

  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师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的文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思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掌握了汉字这一特点去学*,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认读、识写。

  7、再次巩固字词:

  把表示“傣族、阿昌族”的图片和相应的词语连线。(课件出示10)

  8、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学*反馈(课件出示11)(填空):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自主品读,自我感悟。

  是啊,这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优美的音乐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气氛。】

  【设计意图:先出示自读要求,再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自学词语,既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设计意图:分步骤引导学生学*会写字,降低学生学*会写字的难度,使学生完全、彻底地掌握会写字书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引起思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成为最知心的朋友。现在就请同学们继续品读课文,思考:“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课件出示13)

  学生品读。

  二、自主学*,深入探究

  (一)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刚才同学们再次品读了课文,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哪个小朋友最勇敢,敢第一个站起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

  (学生讲到哪句,教师就顺势指导哪句。视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地驾驭课堂。)

  预设1:

  (1)生:我是从这里看出的。(课件出示14)“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各式各样的服装鲜艳夺目,使学校更加美丽。(板书:服装:鲜艳绚丽多彩)

  (2)你知道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吗?(绚丽多彩)(课件突出显示15)“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3)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如果此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教师可这样处理:

  老师来读一句话:“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学校的什么呢?

  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3、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预设2:

  (1)生:我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很美丽。(课件出示16)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2)这句话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3)谁能来说说,这后面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那么你们认为校园里还有哪些景物呢?

  (4)现在我们闭着眼睛,一边听老师念,一边想象校园的美景:操场中间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挂着古老的铜钟。校园的四周是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凤尾竹的脚下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蜜蜂在花丛中采蜜,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一阵风吹来,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5)同学们,这样的校园美吗?你想不想去看看?那就带着对美丽的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向往,再读这句话。(板书设计:校园美)

  (6)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4、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预设3:

  (1)生:我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很美丽。“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课件出示17)

  (2)为什么认为这句话也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学生阐述)

  (3)我听明白了,这句话说明大青树下的小学矗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我们把它的美读出来吧!(板书:山花烂漫)

  5、小结,过渡。

  确实,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高大粗壮的大青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在校园里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服装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

  (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课文仅仅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吗?你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

  (方法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类似。)

  预设1:

  (1)生:我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学校。我是从这里看出的。“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阿昌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课件出示18)(板书:多民族)

  (2)其他同学找到了这句话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3)为什么从这句话中能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4)生:因为这句话说明各个民族的孩子,虽然“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5)讲得好。谁来读这句话?

  (6)他读得怎么样?

  (7)我们一起超过他,好吗?

  2、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预设2:

  (1)生:我还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很团结。“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课件出示19)

  (2)找到这句话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3)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4)说说“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老师为什么要读重音?(这几个词说明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5)你们可不可以像老师一样再读这句话?

  3、小结,过渡。

  是啊,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其实,小作者为我们呈现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不仅仅是美丽、团结,它还具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三)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预设1:

  (1)生:我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欢乐的学校。我是从这里看出的。“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课件出示20)(板书:唱歌、跳舞)

  (2)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3)大青树下有多热闹?请同学们用下列句式来说说:

  (课件出示21)大青树下多热闹啊!有(),有(),还有()。他们的欢笑声把()都吸引过来啦。

  (4)谁能把孩子们的欢乐读出来?他读得怎么样?认为比他读得好的站起来读。

  (四)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这是一所多么欢乐的学校啊!还有谁有新的发现?

  预设1:

  (1)生:我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祥和的学校。我是从这里看出的。“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课件出示22)(板书:安静学*)

  (2)好,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3)你们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是如何上课的?

  (4)他们是怎样读课文的?

  (5)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

  (6)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侧面烘托孩子认真学*。——意思讲到就行)

  (7)是啊,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人与环境融洽相处,怎么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怎么不令人赞不绝口呢?让我们带着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赞美再读这段话。

  三、总结课文,指导朗读

  1、(课件出示23)“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能不能把它带进句子中去?

  2、师生交流,教师小结。(课件出示24)“美丽的学校、团结的学校、欢乐的学校、祥和的学校”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3、同学们,你喜欢这样一所“美丽的、团结的、欢乐的、祥和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吗?你愿意赞美它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赞美读这句话!

  4、假如你是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你会对这样的学校产生怎样的情感?(自豪、骄傲)

  5、请自豪地读这句话!

  6、请骄傲地读这句话!

  7、请同学们再看课题,你们认为该怎么读?(“大青树下的”读重音。)为什么?(为有这样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而自豪,为自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的一员而骄傲。)

  8、请同学们带着赞美,带着自豪,带着骄傲美美地把课题再读一遍。资料不错吧,请微信搜公众号关注: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为什么一个边疆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任务。】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重点句,进而过渡到对课文的理解,再把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层层递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设计意图: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填补课文空白,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校园的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的重音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意思,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读出这种感情。】

  小学语文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3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品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3、创设情境,强化情感。教学快要结束时,我大胆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花,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二、成功之处

  转换角色,入情入境。

  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三、不足之处

  1、拓展阅读《走月亮》《爱我中华》《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2、个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傣族”中“傣”应读“dǎi”。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需要用图片直观显示。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1、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过深,需要多多研读课文,加强集体备课。

  2、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位不准确,语言上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因此可以让学生先熟悉猴子的机灵、花儿慢慢绽放、山狸的胆小等动物特点,然后再进行表演。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来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如在学*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小学语文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鲜艳、服装、招引”等词语;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3、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

  4、借鉴课文第3自然段的形式,说说校园里的一个场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分享资料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民族风俗。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课件:各民族图片),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选择一个你最了解或者最感兴趣的少数民族向大家介绍一下。

  2、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在祖国的大地上盛开。在我国西南的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居住在一起,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非常快乐。那里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学*。你知道他们共同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吗?——(生齐读)大青树下的小学。对,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这所小学去看一看。(板书课文题目: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在听清字音的同时,听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自读课文,按照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标出自然段。

  (2)用自己的方法学*生字。

  (3)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自主练*书写,教师巡视。

  4、全班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反馈:(出示课件)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和下课的情景);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巩固练*

  打开“基础训练-《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起来闯关吧!

  五、课堂总结,铺垫下文

  这节课,同学们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一样,学得特别认真。我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也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中有怎样的乐趣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能读通课文,认识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课文,去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独特的魅力。

  二、汇报交流,深入探究

  师:“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交流交流吧。

  (“美丽、团结、欢乐、祥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阅读引导。)

  (一)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体现大青树下的小学美丽的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点拨。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出示课件:课文内容及相关图片)(大青树下的小学矗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

  (2)“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意思。(颜色鲜艳,色彩多)

  (3)“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出示课件:相关语句和背景图)引发学生思考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3、范读: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校园的美景。

  4、指导朗读,品味校园的美丽。

  师: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大青树粗壮,凤尾竹婀娜多姿,还有身着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服装的孩子们,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你能读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吗?

  (1)自由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小学呢,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

  2、学生自读,画出相关语句。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指导。

  (1)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这句话说明各民族的孩子,虽然穿戴不同,但是他们都成了好朋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老师范读,把重音放在“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民族小学的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4、教师小结:是啊,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一起体会他们的团结。(生齐读)

  (三)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安静)

  (2)你认为这个词语用得准确吗?(引发学生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再适时引导,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呢?这是从侧面烘托孩子们学*认真。)

  2、是啊,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怎么能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让我们带着对这所小学的赞美再读一读这段话。

  (对于“祥和”这个特点,学生不一定能很准确地概括出来,教师可适当点拨。)

  (四)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1、课件出示句子: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敬礼。

  (1)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朗读。校园里的同学多么有礼貌,在民族小学里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通过朗读来传递自己的感受吧!

  2、课件出示重点语句: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3、指导说话:请同学们想一想,还会有谁来这里凑热闹?

  用下面的句式来说说:

  大青树下多热闹啊!有(),有(),还有()。他们的欢笑声把()都吸引过来了。

  4、课文写了学生活动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的小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些小动物呢?(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乐、活泼的气氛。)

  三、揭示主题,升华情感

  1、出示课件:“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师:这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多少自豪和赞美的情感啊!结合我们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填上最能体现你感受的词语再读一读。

  课件: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____________的小学。(美丽、团结、祥和、欢乐)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入合适的词语。

  (2)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这所小学的学生,会对这样的学校产生怎样的情感?(自豪、骄傲)

  3、指生带着自豪、骄傲的情感读这句话。

  4、为什么一个西南边疆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6、教师总结。

  (出示课件:五十六个民族手拉手的图片)

  师:“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团结、祥和!让我们一起唱响《爱我中华》这首歌吧!

  四、巩固练*

  打开“阅读训练-《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起来闯关吧!

  五、课外延伸,鼓励实践

  1、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你们交朋友,也很想了解你们的学*生活,课后我们可以把我们一周的学*生活记录下来,整理好邮寄给他们。

  2、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其他民族的一些资料,准备参加班级将要开展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民族文化展览活动。

  小学语文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5

  教学要求: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

  2.各组练*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

  穿戴不同语言不同

  共同学*共同游戏

  热爱团结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十篇)(扩展3)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1

  教材简析:

  课文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这是一所美丽的、充满欢乐的学校,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生活,体现了祖国个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3.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词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

  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

  凤尾竹摇晃(huàng)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自豪、赞美)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讨论交流。

  2、(出示句子):

  (1)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2)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3、谁呢读好这几句话?各自练*读,赛读。

  五、巩固字词,指导书写。

  1、指名读生字卡片。做游戏巩固字词。

  (1)“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2)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1)学生自己识记,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师范写。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2)学生练写,师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这所来自大青树下小学的美。知道了作者是怀着自豪赞美之情来写这篇文章的。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自豪的情感呢?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读读说说,学*第一自然段。(感受学校的美和团结)

  1、自读感悟: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2、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交流描述:

  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3、指导朗读:早晨的校园多美啊,难怪作者会如此的喜欢他们的学校。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读,交流评议。

  读读说说,学*第二、三自然段。(感受学生上课的认真及下课玩耍时的快乐)

  引:还有哪些地方让小作者感到自豪的?

  1、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自豪的理由,如:上课时这所学校的孩子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等。

  2、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读一读。

  (出示句子):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步摇了,鸟儿步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指名读,评议

  师:难怪窗外十分安静啊,正是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1、小作者喜欢那儿的课间活动吗?你从哪儿看出来?那就来读一读吧!

  (出示句子):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指名读,评议,齐读。

  2、孩子们,让我们带着感情,放飞我们的想象,一起来读一读2、3自然段吧。

  第四段(进一步感受自豪之情)

  1、(出示句子):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指名读,齐读。

  2、齐读全段。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读着读着,我们都已被这所边疆的民族小学深深地吸引住了。让我们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背一背,深深地记到我们的心里去吧!自由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四、拓展活动

  民族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大都市的小朋友交个笔友,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他们热爱的民族小学,也很想了解你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给他们写封信,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你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了。

  学生写信后在学*园地里展示。教师从媒体上寻找信息,选择一所边疆小学的学生与本班同学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2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通过学*生字,扫清阅读障碍,对课文整体把握,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插图,激趣导入。

  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的服饰很漂亮,但各不相同;他们很快乐,他们一同上课。他们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

  师:对,这些小朋友的确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要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交流识字妙法,快速识记生字。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2)学生自由认读后,指名读。

  (3)正音后,开火车读。

  摔是翘舌音。

  坝读bà,不读bèi。

  (4)做游戏,巩固字词。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5)学生相互交流识记妙法。

  坝--贝汉--汗摔--率跤--交凤--风

  (6)重点指导:晨、装、静(注意笔画、笔顺)

  3.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巩固生字的认读、识记。

  三、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观察:学生自主观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

  装:上下结构,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左右结构,右边部分戎不要写成戒。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

  6.评价:自评、互评。

  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同桌互相交流:你读了每个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2.读完全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

  上学路上

  来到学校

  上课

  下课

  3.你最喜欢哪些自然段?练*有感情地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要求: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

  2.各组练*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作写作过程,体会*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梳理课文条理,学*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任务3。

  (2)反馈预*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朗读第1个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对照着资料袋,分别朗读第2、3个句子和第4个句子,想一想,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这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三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课文的画面。

  画面2: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追问:作者把什么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指名回答。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做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指名回答。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指名回答。预设:应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了,成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画面3: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赶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5.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小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上一课有关学*内容。

  (一)复*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有新鲜感的词句”。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谁能说说,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吗?

  指名回答。预设:答案见上一课的教学过程。

  二、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认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一)想象“学校环境”的画面,尝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1.通过上一节课课文的两个内容的学*,我们初步认识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接下来的学*,就要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样的词句相互交流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三部分内容,结合插图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找出这部分的内容里中有新鲜感的句,用横线画出来。

  2.反馈指导。

  预设:

  画面:边疆小学特有的优美环境。

  有新鲜感的词句: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3.出示任务:朗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古老的铜钟”“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形成特有的优美环境画面。

  (二)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个内容学*,通过认识了解和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我们了解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也认识了解了一个新知识“有新鲜感的词句”: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词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2,体现从“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语言运用学*过程,促进学生“学阅读”,理解内容,*得方法;“学表达”内化转换和积累语言,规范言语表达。)

  1.导语:学*了课文,我们了解了这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那么这所小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特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与大家说说吗?

  出示任务:(复*默读要求后)默读课文,找一找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用上“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有……”说一说,最少要说上两点。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评议标准:

  (1)必须是课文中与学生所在学校不同的的相关内容,如,山里,多民族,用铜钟钟声表示,有小鸟等小动物来学校……

  (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练说,然后再反馈评议。

  3.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真是一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边疆山区里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啊。

  四、尝试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说话练*。(设计说明:落实教学目标3。)

  1.导语:对比这所边疆小学,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你能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说一说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该练*)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呢?选一个场景,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按提示的开头,说一段话。

  个体练*,四人小组交流互提意见,并推举一人在班上说。

  2.反馈指导。

  评议注意:(1)哪些句子可以怎样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2)语言规范。

  指名反馈检查两三个学生后,根据评议再个体练说同桌互评,然后再反馈评议。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设计说明:第二学段是学生写字错别字高峰出现的阶段,必须重视字形教学以提高和保证写字的正确率。通过学生回忆,进行形*字或音*字的字形比较,再通过组词,将两两比较的字的字义固定下来,是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体现。)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服(服装)报(报纸)静(安静)净(干净)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绒”,右部件是“戎”,不是“戒”。“装”,右上是“士”,不是“土”。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呈现课文条理结构,为学生把握内容要点提供帮助。)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早晨 上学

  上课 朗读 下课 活动

  环境 优美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课后生字词的注音熟读课文,扫清生字词,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能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并且在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与同桌交流,说出理由。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什么样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校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学*的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扫清生字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

  2.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学校,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作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到来了,今天早晨起来吃过早饭之后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生:上学

  师:是的,要背上小书包上学校,走进美丽的校园里你们开心吗?

  生:……

  师:你们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学校里会发生哪些事情呢?

  生:……

  师:同学们能积极的发言,老师感觉到你们的校园生活是很丰富的,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大青树下的小学,看看这个校园是怎样的,小朋友们在这个校园里都会做些什么事吧!

  (二)认识字词,熟读课文

  师: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页,读课文,根据第4页课后生字的注音扫清课文里的生字词,有不会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桌。(3分钟)

  生:……

  师: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如何呢?哪位小朋友愿意挑战一下呢?

  (出示课件的生字词,先让学生读,然后再出示拼音,紧接着老师领读,同学之间互读)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词,那现在老师为大家范读课文,感受一下大青树下的校园。

  (三)感受情境,讨论学*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再细细的品读课文,感受这所小学的特点,并找出你喜欢的,或者是你认为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生:……

  师:同学们讨论的真激烈呀!那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呢?谁能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呢?

  甲生:……

  师:学生甲说他认为“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青树下的小学写活了,所以他认为很新鲜,很精彩。

  乙生:……

  师:学生乙认为第三段的内容都很精彩,写出了上课时间校园里仅有学生读书的声音,显得校园安静。下课时间还有好多小动物一起玩耍,感觉这个校园很有生机。

  师:同学们真的是很棒,相信其他的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了解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所小学都有什么特点呢?

  丙生:……

  师:回答的真棒,总结的很全面,看来你是有认真听讲的。

  (四)拓展学*,相互分享

  师:大青树下的小学美不美?

  生:……

  师:那你们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谁能分享一下?

  丁生:……

  ……

  师:听了各位学生的分享,现在老师也来分享一下“我所在的小学是在乡间的拐角处,刚进大门是个小卖铺,径直走的小路两边全是松树,我每天在办公室里和同事分享心得,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学*玩乐,孩子们很听话,我也很喜欢他们。”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你们的小学吗?在这所学校里有这么多小伙伴陪着是不是很开心,很幸福呢?

  生:……

  师:那么,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题目就是“学校的一天”“校园一角”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写作。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本课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民族小学都写了什么呢?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蝴蝶 孔雀舞 凤尾竹 坪坝(注意蝴蝶都是虫字旁,理解蝴蝶是一种昆虫;舞字的书写,当场书空)

  第二组: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汉族(引导学生发现这组都是名族的名称,顺势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有56个民族)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之后学生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 有 有 还有。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有…,有…,还有…。”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上课的情景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学生汇报,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同学生好听的声音,读出周围环境的安静。通过多次的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小学里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的好听……

  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那下课后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十篇)(扩展4)

——大青树下的小学语文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坝”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晨”等13个字和“早晨”等2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制定依据:课后识字写字安排和“词语表”安排,和课程标准关于学段理解词语的目标要求。)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画面,是什么样的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地方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生活的美好(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3.能按照提示场所和开头,仿照课文,选自己学校一个场景说一说。(制定依据:课后练*。)

  4.知道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能找出这样的词句和同学交流。(制定依据:课后练*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台”。)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

  教师:“坝”等10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坝”等10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一)认识“单元导读”。

  1.初识“单元导读”。

  导语:同学们,新的一个学年学*开始了,我们进入到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了,使用的课本编排有了新的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就能了解到通过这个单元课文的学*,我们要达成哪些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PPT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叫它为“单元导读”。那么,这是哪个单元的单元导读呢?(指名回答。预设:这是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你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判断的?(继续回答。预设:我是根据上面的“第一单元”判断的。)对了,单元导读首先会提示是第几单元的导读。

  2.了解“单元导读”内容构成,明确第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利用PPT进行解说)“单元导读”除了背景图外,一般会有两段文字,其中的一段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一段则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让我们读读第一单元的导读,看看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哪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第一段文字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第二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3)(复*默读要求后)出示任务:默读这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什么的?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4)反馈指导。

  预设:

  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内容是关于校园的(或学校的)。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目标有两个: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的乐趣。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校园的情况或人和事,主要的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在学*课文的时候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因为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般与课文的主题思想有关,与写生动具体有关;一是通过这个单元的*作写作过程,体会*作带给我们的乐趣。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的题目叫《我上学了》。)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呢?(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各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的板书。

  1.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2.齐读课题。

  (二)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从课题你们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地方?(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追问:你从课题中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的。)从课题里,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2.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的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三、指导预*,梳理课文条理。(设计说明:一、课堂上进行预*,让所有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有利于真正实现顺学而导,能有效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二、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就需要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部分内容。这虽然是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但是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所以,学*梳理课文条理,学*概括各部分内容(三年级主要是自然段。),是三年级重要的教学目标,要给予安排。再者梳理课文条理,是一项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语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抽象力等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

  (一)指导预*,粗知课文内容。(设计说明:一、“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一个教学目标,由于几乎每篇课文都应该落实,为免重复啰嗦,没有制定在“教学目标”中,但要在每一课文的学*中安排落实,尤其是叙事性课文。二、“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外显表现,就是能用六种基本句式表达出来。三、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既是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一个从整体入手的阅读教学策略。)

  1.出示预*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扬”“凤”“摔”。

  (3)PPT出示会写字词“早晨、绒球花、服装、安静、停、粗壮、影子”复*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设计说明:一、第二学段学*的重点已转移到阅读了,因此,识字教学在通过读音教学解决了生字(会认的字)的读音,扫除了阅读障碍,就应该进入阅读的学*,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来达成正确认读的目标。二、会写的字,除了认写同步的字外,其余的是已经会认读的了。这里复*认读,既是诊断性检测,又是唤起注意的操作,为阅读过程中利用无意注意记认字形做铺垫。三、关于理解会认读的字词义。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如没有产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就应该视作达成理解的教学目标了。)

  3.导语:我们学*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会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任务3。

  个体操作。

  4.反馈指导。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任务3。

  (2)反馈预*任务3,说说从哪些语句中获得此信息。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山里的小学。

  5.出示任务:同桌用简练的一两句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相互提提意见。(评议标准:1.要包含以上回答的内容;2.语句要通顺连贯。)

  6.反馈指导。

  预设: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山里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多个民族小学,是一所边疆山里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边疆山里的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的小学。

  7.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复*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朗读了课文,粗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

  (二)学*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要点。

  1.导语:要了解课文是怎样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首先就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个内容把这所边疆的多民族的可爱的小学写具体的?请在那个内容开始和结束处标上“‖”。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第1自然段一个内容。早晨,各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

  (2)第2、3自然段一个内容。上课了,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3)第4自然段一个内容。这所边疆可爱的小学环境优美。

  3.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写了三个内容,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多民族的边疆的可爱的小学:一是早晨,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二是上课读书下课活动;三是优美的环境。

  四、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认识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设计说明: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认识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语感。)

  (一)想象“上学”的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语:我们梳理了课文条理,把握了课文内容要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知识,进行新的练*了。读读第一部分内容,看看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朗读第一部分内容,对照着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3.出示任务:朗读第1个句子,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的画面。

  5.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的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6.导语:我们接着学*这一部分,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资料袋)对照着资料袋,分别朗读第2、3个句子和第4个句子,想一想,分别是什么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7.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画面1: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2:同学们来到学校后的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8.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插图)朗读第二部分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一个画面的,在句子前标上序号。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十篇)(扩展5)

——小学三年级语文《燕子》教案(精选十篇)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学*略读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学*略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学*略读方法。

  课前准备:

  字卡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播放《小燕子》歌曲),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燕子住在哪里吗?你们喜欢小燕子吗?有一个城市里的小女孩也特别的喜欢小燕子,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是谁?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的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兴趣、情绪、状态等。采用歌曲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是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圈出认读的生字“梯、碌、踮、陆、嘴、喳、饿、衔、抢、将”多音字“担”。

  3.小组内认读生字,相互交流识记的.方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巡视。

  4.认读字卡,检查自学情况,全班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设计意图:采取复现的方式来巩固记忆生字,并排除疑惑,为后面的学*扫清障碍。】

  5.指明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读文识字情况,为他们的进一步学*扫清障碍。】

  6.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7.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能不能在半分钟内告诉我?

  【设计意图:引出略读课文的方法,及其作用。】

  三、指导略读课文

  1.如何才能更快更准确的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呢?今天老师教大家一个好方法-------略读课文

  2.看书89页,讲解略读课文的方法: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入手;从课文里有哪几个主要人物入手;可以跳跃地看,抓住关键词语;也可以从文章的结构顺序入手。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要想找到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我们应该选哪个方法,(抓关键词)下面就用这个方法读一读,看谁找得快。(时间顺序过了几天……又过了些天……到了下午……天黑下来了)

  【设计意图: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结合现有的课文进行一个尝试性的运用,感受略读的好处。】

  总结: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搜集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下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共同学*《燕子回家的路》

  原文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大海上航行。大海呀,水连天,天连水,望也望不到边。

  一群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的燕子,在大海的上空不停地飞呀,飞呀……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起飞了;有的燕子倒在甲板上再也飞不起来了。

  水手们向远飞的燕子挥手告别,又把死去的燕子轻轻放到蓝色的大海里。

  我在船票上画上一只燕子。我知道燕子是益鸟,更知道小小的燕子并不软弱。南来北往,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小燕子总是坚强地飞着,飞着……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懂得要爱护益鸟燕子。

  2、学会本课生字11个,理解“寒冷、昼夜、疲倦、崇敬”等词义。

  3、运用前两课学到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读懂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按提示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6、能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理解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

  2、学会本课生字11个,理解“寒冷、昼夜、疲倦、崇敬”等词义。

  3、运用前两课学到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读懂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

  教学准备:地图、地球仪、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每当春天,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到北方;到了秋天,燕子

  又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同学们你知道吗,燕子从北方飞到南方去,会飞过哪些地方?今天,我们来学*《燕子过海》一课,看看小燕子是怎样飞越大海的。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看地图或地球仪,知道燕子过海要飞过哪些地方。

  3、请学生简单地说说课文什么地方令人感动。

  4、再听录音,说说课文的哪句话写得特别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研究课文的开头。

  1、许多同学说课文的开头写得好,我们来读一读,具体说说好在哪里。(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的写法)

  2、自问自答的写法在本单元的哪一课学过?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这是我小学的老师》)

  3、练*朗读,把大海无边无际、很辽阔的感觉读出来。

  四、学*第2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词语“不分昼夜”。

  讨论:燕子干吗要“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3、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一段,边听边想像:你脑

  海里有没有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觉得课文的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①风*浪静:没有风浪。

  ②“蓝色”一词写出了颜色。

  ③“寒冷”、“温暖”是一组反义词,用在句子中很具体。

  4、读读写写这些好词语。

  5、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第3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燕子实在是太疲倦了。

  2、理解重点句: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①出示句子,齐读;

  ②比较读,说说加点字作用;

  A、“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B、“燕子一定是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飞下来,停在甲板上休息。”

  播放录音

  出示句子

  ③交流:

  (“太”写出疲倦程度深;“落”说明已经飞不动了;“伏”是说燕子已经疲倦到连站都站不动了,只能伏在甲板上休息。

  ④让学生做“伏”的动作

  ⑤对比读,体会

  3、那为什么燕子只休息“一会儿”就又“展翅起飞”了呢?

  4、理解“崇敬”的意思:

  讨论:水手们为什么“崇敬”小燕子?

  你是怎样学懂这句话的?

  5、再读读这一段,看看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如:停止了呼吸的燕子,已经没有知觉了,水手们为什么要“轻轻放”)

  六、小结,朗读。

  1、小结:

  每当春天,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到北方;到了秋天,燕子又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一路上,它们要历尽千辛万苦,飞过辽阔无边的大海。在过海时,有的勇敢的展翅飞翔,有的却永远不能飞起来了,它们回到南方真不容易!这些小燕子为了回到南方不怕辛苦,不畏艰难,真值得我们赞美和学*!

  2、感情朗读。

  七、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4遍。

  2、作业本1、2。

  3、感情朗读课文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懂得要爱护益鸟燕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提示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4、能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对祈使句和设问句的作用理解

  教学难点:仿写句子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感情朗读课文1、2、3自然段。

  2、说说课文插图的内容。

  二、学*第4自然段。

  1、读这一段,思考:这些话是谁对谁说的?

  2、为什么作者让我们不要伤害燕子?

  3、读下面的话,与课文最后一段比较读,体会:

  “因为燕子在到达目的地以前飞过大海十分辛苦、艰难,所以我们不要去伤害它们。”

  “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吧!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文中第一句是祈使句,带有命令的口气,要求我们爱护燕子;第二句是感叹句,带有对燕子不怕辛苦、不畏艰难的赞美。)

  4、感情朗读。

  5、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你还想对有可能伤害燕子的人说些什么?

  6、读读背背这几句话。

  7、朗读全文,选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仿写

  1、仿写第一段的'设问句。

  2、用“有的……有的……”写句子。

  3、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四、课堂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的第3、4题。

  2、听写第4自然段(作业本第6题)。

  教学反思

  《燕子过海》描写了一群为了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的燕子,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分昼夜地飞行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感人情景,赞美了它们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英勇顽强精神。从课文中要让学生感悟到燕子们在困难面前勇敢、坚强的品质。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2方面进行教学:

  一、读中悟情

  朗读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一上来我就抓住了“大海啊,水连天,天连水,望也望不到边。”一句。通过范读、指名学生读、男女生赛读、齐读、再次引读。让学生感悟到大海的一望无际、无边无际,为下文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做了铺垫。

  再有,“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到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我让学生抓住“太”、“就像雨点一样”、“落”、“伏”等词语,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然后组织学生朗读下文,体会燕子面对这样的困难,它们不气馁,顽强、执着地朝着目标不停地飞的精神,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内心有所感触——燕子是非常艰辛的,我们要爱护它。

  二、体验悟情

  一开始,我让学生用手来比划大海和燕子的大小,通过对比来增加学生理解的深度,体会小小的燕子要飞越无边无际的大海的艰难。在后面学*“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到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这句话时,让学生做伏的动作,孩子们把自己当作伏在甲板上休息的小燕子,想象小燕子当时的感受,通过换位体验,深深感受到燕子的辛苦。由于是亲身经历、体验,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燕子的辛苦、艰难。这时又适时地引入一些课外资料。此时学生再次受到情感的抨击,进一步感受到燕子过海的艰辛以及不畏艰辛的顽强精神。此时,学生再读这句话时,那种感情就自然地流露出来,学生读得情真意切。

  本课的教学还有许多细节处需要改进,比如在“燕”的的教学上,可以更生动形象,各个地方的过渡语应该衔接得再自然一些。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在教学的海洋中飞行得更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情境中,自己学会想象;在鼓励中,自己学会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风险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课件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会唱《小燕子》这首歌吗?会唱的小朋友举一下手。咱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

  同学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会不会让我们想起这样的情景──这是咱们学过的《燕子》当中的一段话(课件:“阳春三月,……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咱们一起读一读。

  是啊,小燕子的到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然而,就是这么一群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的小燕子,在欧洲的瑞士却遇到了麻烦。

  二、感受燕子所处的艰难环境。

  这样吧,咱们先读一读这段话(课件:“这年春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第一次读的时候,把这段话读通顺,读流利。自个快速地读,好吗?

  谁来读读?

  请你带着大伙把这里的生字新词读一读。(课件出示:麻烦、骤降、长途跋涉、濒临死亡。)

  同学们,这一些生字新词离开了它们的语言环境,你还认识它们吗?

  咱们一齐读一遍。

  你们看,“骤降”的“骤”字,这个字“马”字旁加一个 “聚”,比较难写,大伙把笔拿出来,在纸上写一下。

  什么叫做“气温骤降”?

  最后一个词咱们来读一读。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是呀,这些小燕子濒临死亡,可见当时小燕子的处境非常危险。

  小燕子的处境到底有多“险”,让我们到课文的语言文字当中再去体会。请同学们再自个儿读一读这段话,你从哪一句话中感受到燕子处境的危险?你把这句话多读几遍。

  你想读哪一句?(课件出示: “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同学们,你们知道燕子要飞多长的路吗?老师告诉你们,每年的九月份,成千上万的燕子就要开始出发到南方去过冬了。你们看──(课件出示:燕子迁徙情景)

  一路上,它们要飞越大海、高山、沙漠,行程有五千多公里,每天基本上要飞一百多公里,路那么长。你想,燕子飞得辛苦吗?

  而且还要跋山涉水,肯定非常疲劳。我想,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你再来读这句话的时候,肯定对“长途跋涉”更有感受了。谁来读?

  是啊,路真长啊!谁再来读?

  飞得真辛苦啊!大伙一起读。

  “饥—寒—交迫”,你们为什么这么读呀?

  是呀,它怎么就找不到食物了呢?

  你能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读书,真好。是呀,大自然里的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的,你看昆虫都冻死了,燕子什么吃的都没有了,再加上寒冷,真是──饥寒交迫。

  饥饿极了、疲劳极了、寒冷极了的燕子正濒临死亡,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我听出了你在为燕子着急。谁还想读?

  我听出了你的心情很沉重。谁还想读?

  你在为燕子担心、着急是吗?体会得真好。同学们,还有哪句话也让你感觉到燕子处境的危险?请你再读,再找。(课件出示:“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得到当地气温的寒冷吗?(课件出示:寒风飞雪的气候片断。)

  你们看──寒风像狮子那样狂吼,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大家都冻得受不了了。这么冷啊,小燕子是候鸟它怎么受得了?谁再来读这句话。能通过朗读让大伙感觉到天气是那么那么的冷吗?

  是不是感觉到有寒气在向我们逼来的感觉,浓不浓?有一点浓了是吗?来,谁读得再冷一些,让大伙都觉得气温是那样的低那么的寒冷。

  你们的朗读似乎把我们带到这冰天雪地中去了。大伙一起读。

  饥饿、寒冷、疲劳使小燕子濒临死亡,处境太危险了。读到这儿老师心情非常沉重、着急、担心,你呢,你是不是这样的?你们都是的,是吗?

  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出示:“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同学们,就是这么一群饥饿、寒冷、疲劳极了正濒临死亡的燕子,最后却坐上了专列。让我们走进这个专列。一起读一下这个题目,读──《燕子专列》。

  想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吗?这样吧,咱们还是快速地用自己的速度自己的声音读一读整篇课文。先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如果能够一遍后读出感受,那就更好了。

  同学们,真想听听你的感受啊!读完整个故事之后,心情怎样?说说吧。

  是啊,你读到哪儿特别的高兴特别为燕子庆幸,把这一段读给大伙听听。

  读到这儿就高兴了庆幸了,是吗?还有──

  这个用广播用新闻媒体来告诉大伙号召大伙寻找燕子,课文中有个词,叫什么?

  同学们,你想啊,当时的时候,这瑞士**会怎么通过电视、广播这些新闻媒体向大伙呼吁的呢?怎么呼吁才能把全国人民的爱心调动起来呢?我知道你肯定有好办法。这样吧,先把你想到的话写下来,我们来代表瑞士**写上几句呼吁的话,好不好?

  咱们先听一听几个同学是怎么代表**呼吁的,看看谁的呼吁最能唤起全国人民的爱心。

  动情的语言再加上动听的声音,在广播电视里播诵的时候,肯定能唤起很多人的爱心。写得非常棒。

  同学们,当时,瑞士**就是像你们那样动情的并且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通过电视广播呼吁全国人民奉献爱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重视,所以才有了这千古奇观──燕子专列。

  三、总结。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经过第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瑞士**呼吁全体人民纷纷出去拯救濒临死亡的燕子。在**的号召下,居民们纷纷出去寻找。

  二、感受人们对燕子的爱

  你们看,这就是当时在救护燕子的现场记者拍到的一幅照片。你能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找到课文中的这幅文字照片吗?(课件出示: “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谁来把这幅文字照片念给大伙听听?

  刚才听了她的朗读,你觉得她读哪个词时特别感动?

  小贝蒂不在乎什么呀?

  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说明她非常的──寒冷。但她在乎吗?

  她一点也不在乎。是啊,因为她太在乎谁了?

  太在乎燕子了。你们看看这幅图,看看这幅照片,你觉得她是怎么在乎这些小生命的?看看她的动作,看看她的神情,想想她仿佛在说些什么?

  是啊,你们看,小贝蒂双膝虔诚地跪在雪地上,双手捧着小燕子,嘴里还在向小燕子呵着──暖气。

  她身体里的热气在呵出来,好像在为小燕子祈祷。从她一系列的动作当中,让我们感觉到她是多么珍爱手里的这个小生命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刚才咱们找到的这段话,谁来?

  多勇敢的孩子呀!多么富有爱心的孩子呀!

  这十几只燕子她该跑多少地方呀,大伙一起读一读。

  小贝蒂不在乎自己却在乎燕子。那么,在乎燕子的仅仅是小贝蒂吗?

  你从哪儿看出来?再默读,你感觉到还有谁也在乎小燕子了,把这相关的话找出来。(课件出示: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什么叫做“料峭的春寒”啊?哪里看出很寒很寒?

  又是雪又是冻,怎么能不寒呢?在我们这个地方,冬天没有这么寒冷,是吗?再找一找整篇课文当中描写寒冷的语言,你看看这料峭的春寒到底有多寒?

  有多寒,说吧。

  (课件出示:“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

  除了这儿,还有吗?

  (课件出示:“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

  (课件出示:“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课件出示:“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小贝蒂都冻成这样了,能不冷吗?所以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话都说明这料峭的春寒“寒”不“寒”啊?这么寒冷的天气里,我们最想做什么?

  是啊,躲在空调房间里躲在被窝里。但是,就是在这样料峭的春寒当中,居民们却纷纷──(课件展示:寒风飞雪片断)

  你们看啊,这一次你们来读这一句的时候,我想你们的体会更深了。

  谁来读?

  大伙一起读吧。

  同学们,你仿佛看到谁走出家门了呀?

  那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身份的人,都纷纷走出家门──(齐读)“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你们能想象他们走出家门时候的心情吗?他们是怎么走出家门的.?(齐读)

  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会到哪儿去寻找啊?

  所以你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寻找啊?你能用一个词来说吗?

  是的,同学们,为了寻找这些冻僵的燕子,居民们就是这样不辞辛苦、艰难、千辛万苦、不怕严寒地去寻找燕子,到那么多的地方去寻找燕子,这就是──“四处寻找”。

  谁再来读这个词?大伙一起读。

  为了拯救燕子,居民们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这样地寻找。这是一种对燕子的怎样的在乎啊?我们连起来再来读读这段话。

  从**的呼吁到居民的寻找到最后把燕子送上了专列,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觉到了瑞士人民对燕子的──(齐)在乎!

  这种在乎,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齐)爱!

  爱是一种最神奇的语言,她可以沟通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在人和动物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是啊,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课件展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是啊,此时此刻,(音乐响起,耳畔传来鸟儿愉悦地欢叫的声音。)这些曾经濒临死亡的小燕子呀,现在坐上了专列,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此时此刻,它们在温暖舒适的车厢里面,唧唧喳喳的,你想啊,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只幸福的小燕子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小燕子们此时此刻唧唧喳喳的,有那么多的话想诉说想感谢。这一列充满了爱心的专列马上就要启程了。同学们想啊,当它在大地上行驶的时候,它会牵动多少人的目光,震撼多少人的心灵啊!让我们一起用朗读为它送行好吗?咱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课件展示)

  你们说这个远方会是哪儿呢?

  还在瑞士吗?是的,这远方可能已经不在瑞士了,因为我们知道瑞士这个国家非常的──(齐)寒冷。

  我们可以想象到,小燕子可能会享受到更多国家人民对它们的──在乎。

  有了这么多人对小燕子的在乎啊,我相信,年年春天,小燕子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再读一读刚才咱们读过的这一段话,好吗?(课件展示: “阳春三月,……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三、拓展说话,感悟升华

  同学们,这个爱心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1990年的欧洲瑞士。其实,当我们走出这列专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人和动物不知演绎过多少这样的感人的爱心故事呢!

  课文学到这儿学完了,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爱心大使史怀泽说过的一句话──(课件展示: “动物是人类的*亲。”)

  四 、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因为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五、总结。

  六、作业。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学*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体会状物文章的写作特点。

  3、积累好词佳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能力。

  3、通过摘抄喜欢的句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本课。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着重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2、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三)疑点

  1、为什么说“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2、“电线”为什么像“五线谱”?“燕子”为什么像“音符”?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简笔画和电化教学手段,再现小燕子的形态、叫声、飞行,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并运用学到的描写小燕子的方法,练笔写其他的动物。对于较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体会句子的含义,并通过感情朗读加以理解和体会。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人新课

  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l燕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十篇)(扩展6)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太阳》实用十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说明人类和太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大部分,在内容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课文在介绍太阳有关知识时,运用数字说明、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把有关知识说得很具体、很通俗、很明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对象分析:

  本次上课的学生不是本班的学生,而是四(3)班的学生。太阳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差不多每天都能看到它,陌生的是对于太阳的日出东方,从西边落下这种现象、太阳是怎样的、它离我们有多远等在脑袋里有一连串的问题。而对于有关太阳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谜语、文章都接触得比较多。但对于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就不太了解。

  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也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的自信心。在学*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目标:

  1、会读13个生字,正确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初步了解课文的结构,大概意思,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几个特点,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谜语引入(齐读谜面)

  2、指名猜(师板书:太阳)齐读课题

  3、(幻灯出示图片)师: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在晴天我们都能与太阳见面,从古到今人们对太阳都有不同的描述,你还知道哪些?(指名学生说)学生说不出时师简介。

  4、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挺多。那现在面对着太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指名学生质疑题目)

  5、师小结:同学们真会提问,那刚才的问题有些^答~`案已经在这篇文章里,有些还得让同学们课后从课外书中寻找^答~`案,有些问题可能到现在还没有^答~`案,正等着你去解开其中的奥秘呢?

  过渡:那现在就让我们读读这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打上小问号。

  2、检查字音

  座位读————指名读————全班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去掉拼音的生词)————全班读

  3、指名说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示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理解,当真正理解后再擦去问号)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把课文读通了,下面请同学们用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再读课文。(师幻灯出示方法)边读边画出或写出课文的每一段写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4、座位讨论写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5、指名汇报

  师板书: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

  与天气的关系

  与人类的关系

  6、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你能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主要讲什么?

  (指名回答)板书:特点、与人类关系密切

  7、通过读第四段开头一句和最后一段,理清课文整个的脉络。第二大部分采用的是“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过渡:那下面我们就学*课文第一部分

  三、理解课文

  1、请四人小组学*1—3自然段,想想课文运用了什么方法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汇报:师板书:列数字、举例、比较、比喻、引用

  3、读句子,再次体会这些方法的具体、通俗、明了、有较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过渡:既然这些方法有这样的作用,那我们也学着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上吧!

  四、拓展练*

  1、(出示月亮图)这是什么?那月亮的特点是什么?(远、小)

  2、(出示月亮的有关资料)请同学看着这些资料,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运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写具体,通俗好吗?

  3、生小练笔

  4、师点评

  五、总结

  看到同学们这节课能学以致用,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希望我们以后能再有机会坐在一起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

  与天气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与人类的关系

  一、教材剖析

  本文是一首充满和*意味的儿童诗。

  全诗分为四节。在前两节中,作者薛卫民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太阳在一天之内为地球所做的好事,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太阳带给大家的温暖。但全诗的重点并不在于此,而是借前两节极尽渲染美丽、可爱的太阳,从而在后两节中,让孩子们体会到,这样可爱的太阳不仅仅是我们的,别的国家小朋友的,而是大家共享的。学完全诗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不仅太阳是大家的,月亮是大家的,整个世界都是大家的。希望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着和*与安宁。

  诗句语言优美,琅琅上口,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背诵,这是教学的重点;引领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拟人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一)学*目标:

  1、会认“彤、陪”两个生字,会写“彤、陪”等四个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等五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进行背诵。

  3、继续培养摘抄优美词句的*惯。

  4、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以及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相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拟人写法,感受诗歌特有的语言魅力。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歌想象丰富、形象感强,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学生非常喜欢。而且因为文辞比较简单,所以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字面意思,但诗歌的深层含义及诗歌的语言魅力则不容易领悟,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让学生多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引导。另外增加一些辅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理解动作词时让学生通过表演加以理解。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3、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渲染,唤起生活的积淀。

  师:“有位长寿公公,天亮从东边出来,它把光明给世界,还把温暖洒人间。”猜猜它是谁?猜对了,看,它来了。播放歌曲《七色光》。你们喜欢太阳吗?你们对太阳了解多少呢?

  师:是啊,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诗歌。指板书。生齐读:太阳是大家的。师:真棒,声音真响亮!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预设:为什么太阳是大家的?大家指的是谁?)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这首诗歌吧。

  (二)品味吟诵,享受诗意的醇美。

  师:默读诗歌,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每一节讲了什么内容?)这首诗歌一共有四小节,你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自由读读诗歌吧。

  师:老师读题目,喜欢读的同学自己站起来接下去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我读诗歌的第一小节。同学们听听,看老师哪儿读得美?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配以动画及音乐。话音一落,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情绪激动)谢谢你们的掌声,看样子,你们对老师的朗读很满意,那你觉得老师哪儿读得美?

  生1:老师读得太有感情了。

  师:呵,我是在努力表现,努力地以情感人。

  生2:老师把“朵朵白云”这个词突出来读,读得特别美!

  【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兴趣。

  3、理解觉得其实看起来实际上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的作用。

  【课前准备】

  适逢有日环食,先带领学生观察,或放太阳的幻灯。

  【课时安排】

  1、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自学课文、分段、读讲第一段。

  2、第二课时:

  读讲第二、三段,创设情境巩固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结合儿童的生活,引起学*新课的兴趣)

  昨天下午整整三个小时,同学们密切注视着太阳的变化,同样在这样的这个时间,有上亿万眼睛注视着太阳,观看、研究日环食这奇异的天象。从同学们的热情来看,大家对探索天体的奥秘怀有相当大的兴趣。

  这一课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研究研究太阳。(板书:太阳)

  二、创设研究太阳的情境,促使儿童对新课主动地思考(出示太阳幻灯)

  (运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光彩眩目,投影幻灯的电光源使画面富有真实感。此时,距离地球三万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这鲜明的形象加上儿童的强烈的求知欲,进入问题情境。)

  1、启发:

  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老老少少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会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太阳,你们想知道它的什么?

  学生提问。

  (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温度及现象均会提出有关问题。)

  2、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概括:

  教师鼓励: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很有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答案,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这样处理问题,不仅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学*课文──这是最主要的;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起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三、自学课文,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学*动机,并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阅读。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会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了研究科学,查找、阅读资料的情境中。他们似乎是一个小小科学家。这时,他们读起课文来分外专注。)

  2、学生自学:

  指导①。

  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小节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概括出每节的内容。

  (板书:一节一意)

  要求学生读时把每个节概括的内容写在每一小节前,像加注一样。

  指导②。

  每小节内容概括出来了,就要进一步弄清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导学生交流,充许多种分段起讫:

  指点:阅读说明文,一节一意首先分清层次,概括段意。(板书符号〢〢)

  (实际上,这是教给学生学*说明文、阅读科普读物的方法,弄清每节每层说明的主要意思。)

  四、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报告答案

  (让学生继续担当小小科学家的角色,这就把学生进一步带入研究太阳,深入了解学*资料的情境中)

  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表格见下)

  2、指点:

  从这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的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

  (板书:列举数字)

  对资料中数字比较多,可以列表,将数字一填,就一目了然了。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后回答:

  ⑴ 引用传说(板书:引用传说)

  谁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个关于太阳传说的故事?(《后羿射日》)谁能说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3万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有1800万度。

  文章这样写,你们的阅读兴趣怎么样?

  (这样教学丰富了课文内容又紧扣课文,强化了学生的学*兴趣。)

  ⑵ 指点:

  传说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上的故事。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这儿

  在传说以后,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揭示实质?(其实)文章中引用传说,引人入胜,接着用其实一词揭示实质。

  (板书:说明实质传说其实)

  下面一节说明实质的又用了什么词?(板书:觉得实际上)

  ⑶ 说太阳,怎么又说了地球,说了沸水和钢铁呢?(突出抵得上比等词语。)(板书:进行比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所说明的事物。

  ⑷ 引导学生从事物相互关系上思考问题。太阳的大、热、离我们远这三大特点,与我们的地球关

  系是相互联系的,你们要做科学家,阅读资料时,就得认真思考,自己先思考一些问题。

  例句:(出示句式:因为所以)

  太阳虽然大,但因为远,所以看起来小。

  太阳虽然热,但因为远,所以烧不死地球上的生物。

  因为太阳大,所以整个地球太阳都照得到。

  因为太阳热,又离我们远,所以太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

  第二课时

  一、第二段

  1、提出:

  在家都分析得很好,具体说来,太阳与人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这个问题我们要好好研究。现在学*课文第二部分。

  2、你们自己读第二部分,根据你*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

  提供句式:

  ⑴ 有了太阳

  ⑵ 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以体现因材施教。)

  3、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4、指点:

  这一节先正面说,有了太阳再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太阳就说明了关系密切。用看起来其实从现象说到实质。

  5、提问:

  这一节内容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书上把这一段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在这一段的开头,这叫段首概括。(板书:段首概括)

  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小节开头的话,那样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全小节的内容。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照理关系不大,这里意思转折,所以用上虽然但是。

  6、朗读全段:

  齐读第一句,以下几句轮读。

  二、第三段

  第二段说了太阳与我们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关系怎样呢?我们学*时可以用箭头标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别出示两组卡片:

  1、太阳水雨雪水蒸气小水滴云。

  2、太阳热量多热量少热冷风。

  三、第四段

  指名读。齐读。(突出没有就没有)

  四、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

  1、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78年9月23日,在我国可以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用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个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2、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3、指名扮演讲解员。

  4、动画表演。

  此时创设情境需具有综合性,不仅要巩固本课学得的知识,加深印象,而且能灵活运用,培养能力。创设展览会情境,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尤其是动画片角色的扮演,这种形式使儿童兴趣浓厚。

  【总结】

  1、这一课的学*,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一般在写作方法上是一节一意、段意概括,常用引用传说、列举数据、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实质和因果关系。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一节一意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可画表,抓住实质明因果。

  同学们能注意观察天象,又能认真学*有关书籍、资料,并进行研究,就有点像小小科学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说明人类和太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大部分,在内容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课文在介绍太阳有关知识时,运用数字说明、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把有关知识说得很具体、很通俗、很明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对象分析:

  本次上课的学生不是本班的学生,而是四(3)班的学生。太阳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差不多每天都能看到它,陌生的是对于太阳的日出东方,从西边落下这种现象、太阳是怎样的、它离我们有多远等在脑袋里有一连串的问题。而对于有关太阳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谜语、文章都接触得比较多。但对于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就不太了解。

  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也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的自信心。在学*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目标:

  1、会读13个生字,正确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初步了解课文的结构,大概意思,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太阳的几个特点,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谜语引入(齐读谜面)

  2、指名猜(师板书:太阳)齐读课题

  3、(幻灯出示图片)师: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在晴天我们都能与太阳见面,从古到今人们对太阳都有不同的描述,你还知道哪些?(指名学生说)学生说不出时师简介。

  4、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挺多。那现在面对着太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指名学生质疑题目)

  5、师小结:同学们真会提问,那刚才的问题有些^答~`案已经在这篇文章里,有些还得让同学们课后从课外书中寻找^答~`案,有些问题可能到现在还没有^答~`案,正等着你去解开其中的奥秘呢?

  过渡:那现在就让我们读读这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打上小问号。

  2、检查字音

  座位读————指名读————全班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去掉拼音的生词)————全班读

  3、指名说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示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理解,当真正理解后再擦去问号)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把课文读通了,下面请同学们用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再读课文。(师幻灯出示方法)边读边画出或写出课文的每一段写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4、座位讨论写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5、指名汇报

  师板书: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

  与天气的关系

  与人类的关系

  6、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你能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主要讲什么?

  (指名回答)板书:特点、与人类关系密切

  7、通过读第四段开头一句和最后一段,理清课文整个的脉络。第二大部分采用的是“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过渡:那下面我们就学*课文第一部分

  三、理解课文

  1、请四人小组学*1—3自然段,想想课文运用了什么方法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汇报:师板书:列数字、举例、比较、比喻、引用

  3、读句子,再次体会这些方法的具体、通俗、明了、有较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过渡:既然这些方法有这样的作用,那我们也学着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上吧!

  四、拓展练*

  1、(出示月亮图)这是什么?那月亮的特点是什么?(远、小)

  2、(出示月亮的有关资料)请同学看着这些资料,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运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写具体,通俗好吗?

  3、生小练笔

  4、师点评

  五、总结

  看到同学们这节课能学以致用,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希望我们以后能再有机会坐在一起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

  与天气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团结友爱的情谊,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第一二小节所蕴含的意蕴,体会运用动词的精准。

  教学难点:

  恰当运用动词,准确使用意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一个球,热烘烘。

  落在西,出在东。

  (打一星球)

  2、谈话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卡片出示:彤、陪。学生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说说自己怎样识记这两个生字。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自读。

  (2)指名分段读,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品读,感悟

  1、直奔重点,学*第二小节。

  (1)课文哪个小节告诉我们太阳在做好事?(第二小节)

  (2)指名读第二小节,学生评,再读。

  (3)太阳做了什么好事?请用“——”线画出来,用“△”标出表示太阳动作的词。

  (4)出示句子: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

  ①齐读句子。

  ②学生做“洒”的动作。

  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④当时太阳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

  (5)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句话。

  (6)太阳只做这三件好事吗?(不,还有很多)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7)太阳还会做哪些好事呢?(小组讨论交流)

  她__________________

  她__________________

  她__________________

  2、学*第一小节。

  (1)不知不觉,太阳就要落山了,瞧一(课件播放太阳落山的过程,学生欣赏)

  (2)同学们,欣赏了太阳落山的过程有什么感受呢?(美)那就美美地朗读第一小节吧。(学生齐读)

  (3)从这一小节中,如果要你积累好的词语或词组,你会积累哪一个?

  出示:红彤彤的晚霞

  训练:红彤彤的( )

  3、学*第三小节。

  (1)师:太阳落山了,她是要回家休息吗?(不是)她要去哪儿呢?

  生:她要趁人们睡觉的时候,走向另外的国家。

  (2)“另外的国家”指的是什么地方?

  (3)太阳在另外的国家里会做什么呢?(小组交流,汇报)

  4、学*第四小节。

  (1)多么无私,多么伟大的太阳啊!有谁能不喜欢她呢?谁又不等她盼她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第四小节课文,体会体会吧!

  (学生齐读第四小节)

  (2)终于盼来了新的一天,太阳还是不辞劳苦地做她的'好事——学生齐读第二小节中的后四行句子。

  四、总结

  是啊,中国的小朋友、外国的小朋友,甚至全人类以及整个大自然,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太阳带来的温暖与光明。

  于是,伍者说一太阳是大家的。(教师指着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五、拓展

  1、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说说你看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①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插图,各抒己见。

  ②“鸽子”象征着什么?(和*)可见,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渴望着什么?(和*)

  ③是呀,只有在和*安宁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2、此时此刻,你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些什么?或者想对谁说些什么?

  出示:我想对( )国家的小朋友说:“她____。”我想对( )说:“____。”

  六、结束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自然科学的`兴趣。

  2、了解用列数字、举例子和作比较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并会简单运用。

  教学重点:

  了解用列数字、举例子和作比较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学*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描写身边事物。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1、复*词语

  2、现实中,后羿能不能射下太阳?回顾太阳三大特点

  二、品文悟法

  1、齐读1-3自然段,了解太阳三大特点

  2、学*太阳“远”的特点

  (1)课件出示相关段落。

  (2)品读(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举例子两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

  (3)教师小结

  3、学*太阳其他两个特点

  “大”——重点体会作比较的方法

  “热”——重点体会打比方的方法

  三、仿写运用

  课件出示: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可任选其二)写几句话介绍一支毛笔。

  提示:它有多长多粗,什么颜色,什么材料,形状像什么……把这些写下来。

  1、学生练说

  2、学生练写

  3、展示评价

  四、拓展积累

  1、观看视频《太阳公公的奥秘》

  2、推荐课外书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词,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山巅”“滋润”“寄托”等词语意思。

  2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想象的读书*惯。

  3引导学生感受太阳公公博大无私的爱,学会感受和欣赏一切***的事物,培养儿童美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太阳对人类的无私馈赠,以及借太阳的目光来赞美自然,赞美儿童,赞美***。

  教学难点

  理解“在孩子身上,寄托着人类的理解和希望”这句话的意思,感受作者借太阳的目光表达对孩子们的希望。

  教学准备

  1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用于板书。

  2准备比较清新、优美的音乐带用于配乐朗读。

  3适当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图画。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太阳公公吗?瞧!今天它来到了咱们课堂上。(师出示并贴太阳公公图片)让咱们伸出手一起向太阳公公打个招呼吧!(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太阳问好)

  2(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师伴音朗诵: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将阳光洒满大地,将温暖滋润万物。到处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太阳公公给咱们带来了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呀!孩子们,你们想对太阳公公说点什么呢?

  3引出课题:今天就让咱们带着对太阳公公的爱,一起来学*34课——太阳,你好(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遇到生字时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生自由初读。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①(多媒体出示生词)指名认读生词,教师相机正音,指导认清字形,同桌互读检查。

  ②齐读生词。

  4检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

  师:生字都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指名回答,师小结:是呀!太阳公公用它的光和热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美的世界呀!

  三、品读吟诵,读中感悟

  (一)学*2~6段。

  1那么太阳公公到底为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美好的世界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2~6段。

  出示:品读建议

  2自由地读一读第2~6段,结合旁批边读边思考:太阳公公为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美好的世界?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次,边读边体会。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如果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4学生按照品读建议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5集体交流,老师相机点拨,出示画面,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太阳公公对孩子们的爱。

  问:谁愿意来读读自己勾画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重点指导以下:

  (1)品读第2段。

  ①指名读。

  ②除了看见山巅的积雪融化,流水潺潺,你还看见些什么?听见些什么?(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③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悦,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地读一读吧!(生读)

  (2)品读第4段。

  ①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段话,想想你有什么问题吗?

  ②为什么不写瓜田长出了瓜,果林挂满了果,而写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这个问题提得真好!(分组读,边读边思考)

  多媒体出示两句话:

  叫瓜田长出瓜,果林挂满了果。

  叫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

  ③能读出心中那甜如蜜的滋味吗?(指名读,评议,齐读)

  ④从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你还体会到什么?(多媒体播放反映果林丰收的画面和音乐)师再问:

  从瓜田长出了蜜,果林挂满了甜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相机点拨(孩子们的欢乐,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

  ⑤小结:一个“甜”一个“蜜”,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瓜果的甜,还感受到了孩子的欢乐,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这种写法真妙呀!让咱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吧!(齐读这一段)

  (3)品读第6段。

  ①指名读。

  ②体会“滋润”的意思。

  A孩子们,当你非常口渴时,喝一杯清凉的水,你感受怎样?

  B水分充足,感到非常舒服,这就是滋润的意思。

  C问: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滋润了鸟儿的歌喉,让它快乐地歌唱,滋润了山川,它还滋润了什么?

  ③小结: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滋润了世间的万事万物,给小鸟创造了一个多美的家呀!(播放多媒体课件:鸟叫声)让我们和小鸟一起用自己满心的爱歌唱大自然,歌唱那滋润万物的太阳公公吧!(齐读课文2~6段)

  4太阳公公还知道些什么,还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呢?谁能当当小诗人继续往下说。(生展开想象自由谈)

  多媒体出示:

  太阳公公还知道小朋友喜欢,就放出光来,发出温暖来。

  5太阳公公用他的光和热给咱们带来了一个多美的世界呀!让我们满怀心中的感谢向太阳公公说一声——太阳,你好!(生再次齐读课题)

  (二)学*7~13段。

  1引读第7段。

  师:太阳公公就这样每天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全世界美的东西他都看见了,全世界丑的东西他也全看见了,然而太阳公公爱什么?最爱的是什么呢?(教师引读相关段落,板书:最爱孩子)

  2为什么太阳公公最爱的是孩子?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仔细地读一读第12段,边读边思考。

  3生自读思考。

  4集体汇报。

  相机点拨:

  (1)(多媒体出示第12段最后一句)齐读。

  (2)(多媒体出示反映战争、饥饿的图片和音乐)是呀!太阳公公不仅看到了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更看到了贫困、饥饿、战争、流血。

  问:孩子们,你们希望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师小结:没有饥饿,没有战争,让世界充满和*,这就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希望。而要实现着一切美好的愿望需要我们全世界的少年儿童去共同创造,所以说,太阳公公在孩子们身上寄托着人类的理想和希望。所以,太阳公公最爱孩子。

  一切来到太阳下的孩子他全都爱。

  (板书:一切孩子全都爱)

  (3)孩子们,让咱们齐读这一段话,感受太阳公公在咱们身上寄予的殷切希望吧!

  四、回顾全文,拓展延伸

  1面对太阳公公如此博大而深沉的爱,你们想对太阳公公说点什么呢?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十篇)(扩展7)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立足于教学目标,与文本对话,与课堂中的学生对话有什么好处?

  就学生方法运用上,教师不是不确实际设计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而是依据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考虑低年级到中年级过渡,扎实学生学*方法运用——巩固识字,提高预*要求,让学生在兴趣中学*。此说课稿值得欣赏,是因为教师有独到的思想,单纯就说课小标题,摈弃了通俗,以课程的理念贯穿始终;就内容而言,对操作主义、经验主义是一种超越,体现了他对教师职业内在尊严的诠释与追求。就说课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简单而又易于操作,不但把握住了年级的过渡,而且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落实到位,有着一种文化精神与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对课堂生命追求,而不只是站在说课的角度。此说课稿值得欣赏,是教师个性的张扬,他不人云亦云,而是扎实于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就“简简单单,说教程”,可以说是简单而丰满。从教学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文字训练不蔓不枝,干干净净,对文本深入探究,多层面思考。整个教学思路给予人的信息都是沿着尊重学生个性与目标主线展开教学,清清爽爽,让学生能将自己与文本和生活融为一体,从文本找到自己,爱上语文。

  教学《花钟》,我非常用心的做了课件。首先激趣导入,播放鲜花盛开的视频,并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出来。五颜六色盛开的鲜花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他们被这美丽的画面吸引了,不由得发出赞叹:“啊,太美了!”,“真漂亮啊!”这时孩子的热情是高涨的。然后,我让孩子自由读文,以画出“花钟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入手,从而引导孩子进行学*第三段,在这一段的学*中,主要让孩子知道植物学家是如何做成花钟的,做成的花钟是又如何知道几点的,这段的学*理解“刚刚、陆续、大致”三个词,让学生明白作者用词的准确,更具科学性。

  从第三段返回第一段的学*,我让学生默读第一段,分别画出写了哪些花?具体的开花时间?,接着出示9种花的图片让孩子欣赏,随后老师出示9种花开放的时间,以“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为例子让学生读后对照文本去体会两种不同的写法有什么感受?通过朗读对比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发现句子的不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引导学生观察时间的词语时,当学生讲出按照时间的顺序写的时候,马上紧抓文本的词语(凌晨、中午、傍晚、晚上),在关注时间词语的时候,也引导学生去观察时间词语是一个整点、一个大致时间。最后,一个拓展环节,看花写话,训练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讲完本课,很有感触,讲一篇课文,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地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都讲完,我在讲第一段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而其他两段基本上是以读带过,课堂上,尽管有的段落我们可以带过,但是那些详讲?哪些略讲,老师必须得心中有数,万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而忽略了一节课孩子所掌握知识能力的有限性,反思自己的教学,一节课到底让孩子学会什么,作为教师,要心中有数,另外,为了让孩子们的视觉有个美的享受,课堂上我们有效地利用课件,充分地发挥课件的作用,可用、可不用的课件我们尽量不用,把时间留给学生,多读书多感悟。

  本学期的第四课《槐乡的孩子》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生动,字里行间处处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米之香,丝丝缕缕,清淡不绝;意境之美,又如槐乡孩子们身上透现的勤劳、质朴、善良的品德之美。

  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准备一个课时就完成,重点在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课文,品读课文。

  上课一开始,我从家乡的树引出槐树,从槐乡引出“橘乡”“鱼米之乡”。既理解“乡”,又扩充了生活积累。

  课中,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槐花图片,意在让学生对槐米感兴趣的情况下,抱着浓厚的学*兴趣去学*第二段槐米的作用,目的之二,是学*怎样仔细观察,有序表达。图文并茂,讲读结合。

  在读到“八月,天多热。”这句话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炎热的天气里各种事物的表现,自己在最炎热的时候的感受。通过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既让他们体会到了槐乡孩子的辛劳,也让他们感受了那份快乐。

  最精彩的环节是,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对槐乡的孩子的印象。学生叽叽喳喳就说开了:很勤劳──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强──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持之以恒──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很勇敢──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懂合作──男孩子爬树削槐米,女孩子捡槐米;爱学*──通过劳动赚到钱就可以读书,他们努力劳动,就是为了能读上书……

  最后我再拓展的环节问学生:“生活中,你从事过什么劳动,他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和快乐?”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语文教学只有贴*生活,才能源头活水不断;语文教学只有贴*生活,才能显得厚重和丰富;语文教学只有贴*生活,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喜爱。这节课我觉得上的很轻松愉快,我相信我的学生也会有如我一样的感觉。《三年级语文上册《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之五》这一教学反思,来自!http://

  通过“国培”远程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我有很多感触。一个优秀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好的素质,好的知识渊博,好的心态,还应该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通过本次学*,我觉得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终身学*,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底蕴,当然这文化底蕴就要从阅读中获取。教师不仅要阅读教材,阅读参考,最重要的是博览全书。小学教学成功与否,学生语文成绩好坏,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学科素养有很大关系。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教师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加以锤炼,在课堂中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尤其是当今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师文化的再生产。缺少文化内涵的教师,怎么说也不会把语文教好。

  因此,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的理念,我们要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网络,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展示自己的魅力,得到学生的尊重。要想从整体上提高自身修养,读书是关键。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宝库,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

  二、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能力,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性。

  老师应该站在两个端点,一个极端是深刻地把握文本,另一个极端,就是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能够以老师的阅读经验和体验能够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教师眼中必须有学生。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就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障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即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头脑中再设计,使我们的教学能高效地进行。

  三、身教言传、水滴石穿。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对语文教学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语文教学,才能教好语文。在指导学生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熏陶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学训练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冰心曾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小学生单纯、幼稚、可塑性很大,只要我们精心培育,他们都会有所发展;只要我们给孩子信心,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重视,一切不可能的事都将成为可能,还怕我们的学生不会进步吗?教师用一颗爱心感染孩子,孩子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家庭,那将是教师无尚的光荣。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不断的充电,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块奶酪》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节课,我的感受是:

  成功之处:

  一、采用学生自主识字,老师巧妙点拨的生字教学效果较好。

  教师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

  二、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蚂蚁队长》中设计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不足之处:

  该放手就放手,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台上,主动学*,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成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块奶酪教学反思3

  《一块奶酪》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歌唱。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并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一块奶酪》主要讲述了一只蚂蚁队长在指挥一群小蚂蚁搬运奶酪的途中,面对掉下来的一块奶酪渣是吃还是不吃引发的风波,告诉孩子们要像蚂蚁队长一样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关爱幼小,同时也要学小蚂蚁遵守团队纪律,听从指挥。整篇课文,语言表达浅显易懂,贴*儿童,故事内容生动曲折,在蚂蚁队长一次次的内心挣扎矛盾中,吸引着读者一步步往下读,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影响。

  细细品析这篇文章,从课文的导读可以看出学*本课主要有两个任务,即了解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和你喜不喜欢蚂蚁队长,理由是什么?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要读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是难题,但如何把这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却是要让他们在学*中不断思考不断挑战来获取的一项技巧。为了帮助孩子们能够在归纳主要内容上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除了引导孩子们运用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及以前所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前的自我尝试概括,还需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分享,整合提升概括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概括做到简练、清楚表达又不啰嗦。对于这样一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找出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这些要素找好了,便可以对孩子们的概括起到有效的铺垫作用,这时孩子们不管是用哪种方法来概括,就轻松多了。

  课文中对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可谓是这一个童话故事之所以能吸引读者最重要的地方,引导孩子们在评价蚂蚁队长的.时候,需结合文本谈自己评价的理由,这也是编者要让孩子们沉入文本,细细品悟的意图,为此,课堂上不在内容上做过多的解释,更多的时间要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作者如何抓住这些细节刻画来表现蚂蚁队长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学会迁移运用,将自己化身其中的一只小蚂蚁,来创编自己的经历,学会编写童话,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语文老师可能都是贪心的,慈悲的,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交给孩子,恨不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这也就造成了在时间的把握上出了问题,因此,对于略读课的取舍问题仍需继续思考,继续摸索。

  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

  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

  在学*文本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突出。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

  教学《灰雀》这一课时,主要通过让小组采用角色表演,情境模拟法进行教学,在课尾延伸、深化感悟时我有意识地提出几个问题,给足孩子想像空间,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自由放飞心灵,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让师生共同感受到语文课堂轻松、活泼、有效。孩子们依托文本创造想象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文本的情感目标无需太多讲解,在大胆想象、角色表演、情境模拟中得以巩固、升华。

  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在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优带差,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困生的学*热情,也让优等生体验到了快乐。最后是全班进行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达到了局部带动整体的目的。在层层递进中,使学困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优等生讲解了知识,从而达到了“学困生能吃饱,优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给学生,虽然这样做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让学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资料,效果会更好。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间的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评价中互相取长补短,快乐成长。

  

  今天用了两节课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新的教材,新的班级,新的年段,第一次接触总有很多不足。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爱读书’种植在孩子们心里”的作家吴然,这是一篇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优美、画面和谐、情感真挚的儿童散文。

  构思巧妙表现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写了学生们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特定的景象;结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开篇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很长的句子,却没有给人冗长的感觉,它像是一个自然变换的镜头,镜头随着不同方向远景的移动向同一个*景聚焦,让读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从不同方向走来的小学生属于不同的民族。这句话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铺垫,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期待: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后面的内容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把这样一篇儿童散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学*价值表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再从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开学第一课,班里21个孩子对课**了多次朗读,我组织齐读五次,学生自由读课文若干次,这个班的孩子相对内敛,比较乖巧,读课文声音不响,课上课下都比较安静。第一堂课上,我花了*二十分钟进行生字词教学和课文朗读:齐读生字词、组词读、解释个别词语的意思、开火车读,拓展与“绚丽多彩”相类似的词语。遗憾的是,我忘记了进行生字书写指导,在后续的字词抄写作业中,部分学生书写不工整。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我的教学方式还是偏向于高年级,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似乎并不太适应。

  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

  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相对陌生,个别学生能快速反应过来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找出“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课堂比较单调,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发言人数较少,课堂太安静。

  重新梳理:

  第一步:单元导读;

  第二步:学*课文:1、根据学*单自主学*生字词、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读懂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小学,有哪些自己认为特别的地方;3、欣赏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所小学的(选择了哪些内容来写,哪些写法给人新鲜感),一读代讲,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品味;4、说一说自己的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第三步:拓展阅读《走月亮》《山沟里的孩子》;

  第四步:吴然儿歌散文推荐或朗诵欣赏。

  开学第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了《我们的民族小学》的第一课时,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与六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的差距这么大。其实,在暑假备课时,我已经把新课标中年级的要求做了深入的研究,为的就是把握住课标要求,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在教学时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加上暑假参加了省级培训,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学,学*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想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可是,第一天上课学生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弄得我有脾气也没处发。首先,从自身来讲,多年来我一直教高段,形成了一些*惯,不太适合中年级的学生。例如:讲课的语速过快,很多的'学生因为经历不集中,根本都没有听到,几句话下来成了我和几个孩子的课堂。即使停下来,学生也不知道你已经生气了,照常做自己的事情。其次,学生刚经过暑假生活,从二年级上来,许多的*惯还没有养成,再加上新老师的要求不一样,也是弄得手忙脚乱。一节课就这样稀里糊涂下来了。对老师的提问根本没有反应过来。总之,教这班学生我做好了心理准备,要有充足的耐心,从一点一滴做起。例如:最头疼的课堂常规,需要天天训练,学生精力集中,能够听懂老师的话也要加强等等。另外,我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慢慢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十篇)(扩展8)

——数学的小学三年级教案(精选十篇)

  教学目标

  1痹谑导、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闭莆涨Э擞攵值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鼻胙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苯淌ψ急柑逯爻印1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 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板书: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比鲜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100千克重不重?

  (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 000千克重不重?

  (4)1 000千克就是1吨。1吨重不重?

  板书:1吨=1 000千克。

  2彼阋凰悖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 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 000 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2 000 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千克是1吨,2 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 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 00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

  (3)解决问题。

  ①看图,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怎样思考的?

  学生2: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 000 kg,5 000-2 000=3 000(kg)。

  总结: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课本第26页的例题、试一试及相应的练*)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小学一、二年级一直有计算的内容,这部分是对计算的进一步延伸和提高,而三年级的上册所学的是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主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是对原来的乘法的质的突破,也是对后面进一步学*乘法打下最基础的基础。所以这部分的内容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竖式以及十位部分怎样写。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一流,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硬件保障。

  学生在第五册已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本单元第一课时已学*找规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学生已经具备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能力。估计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方法上,学生可能有难度,这是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能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看图编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座美丽、壮观的高楼大厦。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根据所编问题独立列式:1412=

  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探计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先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发表意见。)

  B、师:根据以上估算的结果,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解决这个问题光靠估算是不行的,须计算。)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十篇)(扩展9)

——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精选十篇)

  教学目标

  1.学会“召、顽、鳕、凿、典”等5个生字,理解“寒流、脊背、破冰船、古典”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白鲸得救的经过,理解为什么白鲸得救是个奇迹,。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性,体会人们对白鲸的关爱。

  教学重点

  了解白鲸喜欢音乐的特点和白鲸遇险、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白鲸得救是个奇迹。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白鲸图片(课件1),板书“白鲸”。

  2.填空: 的白鲸 ,完善板书(喜爱音乐),揭示课题。

  3.质疑。(为什么称是“喜爱音乐的白鲸”?动物怎么也会喜欢音乐?)

  二、预*检测

  1.检测词语。(课件2)

  召唤 顽皮 凿开

  楚克奇海 鳕鱼 寒流 脊背 破冰船 古典音乐

  (1)指名读。

  (2)重点指导。第一排要求读正确,注重生字的教学,特别是“召”;第二排采用图文结合,举例说明的方法理解。

  (3)指导书写“召”(一撇要长)、“顽”(其中的竖弯钩变成了竖提)、“凿”(下半部分书写要注意)。

  2.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课件3):

  a.把生字词读正确;

  b.思考:从文中哪件事可以看出这是一群“喜爱音乐的白鲸”?

  (2)借助“楚克奇海 鳕鱼 寒流 脊背 破冰船 古典音乐”等说说课文内容。

  师过渡:其实文中有几个词语就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文章内容的词语。

  (4)交流,板书:遇险 得救

  3.小结:文中用白鲸遇险、得救的一件事说明了白鲸喜欢音乐,作者相信吗?(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奇迹”)

  三、了解结果,初识“奇迹”

  1.学生读找,用“ ”画出说明白鲸得救的句子。

  2.交流反馈:

  预设1(课件4)

  啊,奇迹发生了!白鲸成群结队地跟着破冰船游动起来。

  (1)指名读,理解“奇迹”。(音乐能引导白鲸走出困境是奇迹;白鲸能听懂音乐是奇迹等等。)

  (2)抓住“啊”与“!”,深化 “奇迹”。(说明作者惊呆了,不可思议。)

  (3)感情朗读,感受“奇迹”。(读出惊讶与不可思议)

  (4)例举生活中你觉得是“奇迹”的事情。

  预设2(课件5)

  白鲸一边欣赏音乐,一边随着破冰船慢慢游出冰区,进入深海。白鲸终于得救了。

  (1)学生自由读。思考:你体会到了得救后的白鲸是怎样的?

  (2)交流反馈。(让学生明白是开心与快乐的,重点抓住“欣赏”与“慢慢”,“一边……一边……”来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开心与快乐等。

  (4)师过渡:面对此时悠然自得的白鲸,是那样快乐、自在。那你可知道这得救背后的艰辛吗?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体会到?

  抓住“终于”读议,并且让学生从课文的找出依据,举例说明“不容易”和人们对白鲸的关爱。(随机抓住“纷纷”、“立刻”“刚……又……”等语言文字),教师板书:营救——失败——成功。

  (5)小练笔。(课件6)

  随着破冰船慢慢游出的白鲸面对营救它的人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看到白鲸终于得救的营救者们又会谈论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白鲸或营救者)写一写。

  四、课内延伸,拓展“奇迹”

  师:白鲸真的听的懂音乐吗?白鲸到底是怎样一种动物呢?

  1.学*课文第一段。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白鲸。

  2.师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白鲸”的资料。(教师重点补充好有关白鲸喜爱音乐的资料,加深学生对白鲸特点的了解。)

  1535年,当法国探险家雅克卡提尔发现圣劳伦斯河时,他的船队受到白鲸的迎候。这些白鲸在水中载歌载舞,歌声悠扬动听,响彻百里以外,其美妙悦耳的声音令船上队员们惊叹不已,他们便亲切地送给白鲸一个美丽的'称呼"海洋中的金丝雀"。

  然而,不幸的是,自从17世纪以来,由于捕鲸的高额利润,捕鲸者对白鲸进行了疯狂的捕杀,致使白鲸数量锐减。更加可悲的是白鲸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一批批白鲸相继死亡。科学家们经过尸体解剖才找到了引起死亡的因素:由于受到一系列有毒物质的侵害,使其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些白鲸患上了胃溃疡穿孔、肝炎、肺脓肿等疾病;更有甚者,有的白鲸患了膀胱癌,这在鲸类动物中真是闻所未闻的。

  五、总结延伸,创造“奇迹”

  1.师生共同总结,包括以下内容:

  (1)白鲸的特点(喜爱音乐等);

  (2)人和动物的和睦相处;

  (3)举例说明方法的运用(用故事举例的方法来介绍白鲸的特点)。

  2.课外延伸:(课件7)

  用举例的方法介绍你喜欢或熟悉的一种事物(动植物、生活用品等)的某方面特点。

  板书设计

  喜爱音乐的白鲸

  奇迹:想象不到的,

  遇险 —— 营救 ——得救 不可思议

  (失败-成功) 不*凡的事情

  举例子

  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讲的是一群白鲸遇险后,在人类的帮助下顺利脱险的故事。通过一个故事的例举,让学生了解了白鲸喜欢音乐的特点。文中把白鲸当作人来写,使得文中充满了趣味性,同时教育了人们要爱护动物,要和动物和睦相处。基于说明文(或叫做科学小品文)的特点,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要说明的事物的特点)的同时,体会其中的情感性,避免说明文教学的纯知识性介绍,而忽视人文性的渗透。此外,本着让学生了解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除了把文章中的故事作为一个大例子外,还渗透了举例方法的运用,比如教学词语当中,体会“奇迹”一次,了解营救时的“不容易”和人们对白鲸的关爱,认识白鲸喜爱音乐这一特点的课内延伸等等。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学*,达成教学目标。

  课件说明

  课件1

  出示白鲸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学生都喜欢动物。

  课件2

  召唤 顽皮 凿开

  楚克奇海 鳕鱼 寒流 脊背 破冰船 古典音乐

  说明:呈现链接。其中加横线的词语有图片链接,图文结合进行理解。

  a.把生字词读正确;

  b.思考:从文中哪件事可以看出这是一群“喜爱音乐的白鲸”?

  课件3

  说明:仅作呈现。

  课件4

  啊,奇迹发生了!白鲸成群结队地跟着破冰船游动起来。

  说明:仅作呈现。重点读议句子。

  课件5

  白鲸一边欣赏音乐,一边随着破冰船慢慢游出冰区,进入深海。白鲸终于得救了。

  说明:仅作呈现。重点读议句子。

  课件6

  随着破冰船慢慢游出的白鲸面对营救它的人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看到白鲸终于得救的营救者们又会谈论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白鲸或营救者)写一写。

  说明:仅作呈现。

  课件7

  用举例的方法介绍你喜欢或熟悉的一种事物(动植物、生活用品等)的某方面特点。

  说明:仅作呈现。

  一、教学内容:

  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山野童趣》之《捉泥鳅》

  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3、欣赏钢琴独奏《牧童短笛》

  三、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鳅》。

  教学难点:附点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话题导入。

  1.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 情境创设,实图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课件:泥鳅图片)你们玩过捉泥鳅吗?它容易捉吗?(课件:泥鳅的介绍)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见识几位爱捉泥鳅的小朋友。听!他们来啦!(课件:播放歌曲)板书:捉泥鳅

  第二环节:歌曲新授

  1、初听 师: 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听后感受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绪呢?(欢快地、活泼地、风趣地)

  2、二听 师:我们再认真听一听,想想从哪些歌词中你能感觉到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呢?(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课件:播放歌曲 )

  3、 三听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最后几句歌词出现了什么情况?(出现了反复,唱唱反复部分,说明了孩子想去捉泥鳅的急迫心情)(课件:播放歌曲 歌谱)

  4、学*附点部分的歌唱。

  师:请同学们在曲谱中找出附点节奏,并数一数有几处?(8处)师:这些是八分附点音符,这些附点节奏在歌曲中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5、跟琴分句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来跟琴一句一句的学唱这首歌曲。

  6、接口唱练*。

  师:你们唱带有附点的一、三、五等单数句,老师接唱双数句。

  7、难点解决。师:在歌唱中你觉得还有哪里唱起来比较困难?

  8、完整地歌唱歌曲。师: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曲。

  9、理解拍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四四拍。它表示的意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四拍。它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10、声势训练:以第一句为例子,第一拍:跺脚 第二拍:拍腿 第三拍:拍手第四拍:拍肩

  11、师:我们自己打着拍子再来完整的演唱一遍这首歌曲。 第三环节:自主创编:

  1、师: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节,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几个人?

  2、师:你能将这其中的人物表现出来吗?你可以找搭档配合,同学们想一想,动一动,一会请同学们表演唱。

  3、请同学们表演并评价。(课件:播放歌曲伴奏)

  第四环节:歌曲欣赏

  1.师:捉完了泥鳅,好累呀!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下,聆听钢琴独奏《牧童短笛》。(课件:播放歌曲)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高兴吗?美妙的世界,美妙的歌曲给我们带来了欢乐,那么我们也要努力学*本领,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教学内容:

  唱歌《快乐宝贝》,并进行律动表演;活动:你唱歌我来和。

  教学目标:

  听赏歌曲《多来咪》,进一步巩固对音符doremi的识记,并在欢快的歌声中进行律动表演。

  教学过程:

  一、跳房子游戏;

  复*音符doremi

  二、唱歌《快乐宝贝》,

  1.初听歌曲录音,教师简介歌曲,引导学生读一读歌词。

  2.听歌曲(教师演唱或录音)

  3.师生共同演唱歌曲并自由表演

  教师唱第一乐段,学生分为七组分别演唱doremifasollasi七个音。衔接处全体演唱。

  三、音乐表演《快乐宝贝》

  1.教师讲解《快乐宝贝》的故事情节

  2.讨论表演《快乐宝贝》片特点,

  可以分为:歌唱组、表演组、伴奏组、制作头饰组等,由学生自由选择小组。

  3.进行音乐表演

  四、补充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感受乐曲的情绪,了解演唱形式

  五、活动:

  你唱歌我来和。

  六、自我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一、授课题目:

  第一课 《田间歌谣》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轻松、活泼的声音演唱《花蛤蟆》和《牧羊女》两首歌曲,表达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由竹笛、唢呐演奏的乐曲,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农村生活情景。认识民族吹奏乐器唢呐、笛子,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3、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认识口琴或竖笛,并学会吹奏sol。

  三、教材及学情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用轻松、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

  难点:能较好的掌握倚音和mf、p的演唱,能够认真聆听乐曲,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农村生活情景。

  五、教学手段运用及分析

  教具的准备:手风琴、光盘

  使用的意义:

  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听琴学唱歌曲,学生对歌曲旋律掌握得会更好,利用光盘示范歌曲,学生也能更快更好的熟悉并掌握歌曲特点及演唱,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精选十篇)(扩展10)

——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汇总五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通过找近义词、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说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篇章页”,明确学*目标。

  (一)课件出示“篇章页”。

  (二)引语:同学们,打开三年级的语文书,你会发现:与以往一、二年级的语文书相比,在每个单元前多了这么一页学*提示。我们管这一页叫篇章页。

  1.指名读。

  2.老师引导概括。适时板书: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看图片说场景,引发阅读期待。

  (一)看图片,说场景。

  1.课件出示学生生活、学*的图片;

  2.学生描述场景;

  3.揭题,板书课题;

  (二)设疑,引发阅读期待。

  这所学校与我们学校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受其特别之处。

  (一)根据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你认为这所学校比较特别的地方,用“——”划下相关句子。

  (二)反馈预*作业,以学定教,学*生字词。

  1.学*生字;

  2.学写难写的字;

  (操作步骤:反馈预*,学生观察、交流—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评价)

  3.运用“七彩云南风光片”介绍云南,帮助学生认识不熟悉的事物。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的云贵高原上,那儿四季如春,景色宜人。这里的竹子,形同凤尾,我们把这种竹子叫做凤尾竹;在山与山之间,这里有大片大片宽阔*坦的空地,这就是坪坝;这里的山猫,有豹般的花纹,叫做山狸;这里的铜钟响亮而清脆。云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三)交流反馈,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1.学生反馈;

  2.教师引导,逐渐形成如下板书:

  上学路上,绚丽多彩,多民族学校

  上课时,安静,小动物们听课

  下课时,热闹,动物们看热闹

  四、学*第一自然段,聚焦“新鲜”,感受其表达效果。

  (一)默读第一自然段,划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交流。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1.学生自由说说带给你新鲜感的地方;

  2.引导比较;

  原句: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改句: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

  ⑴比较不同;

  ⑵引导思考:作者把表示地点的3个词语放在句子的前面有什么用意?

  (把3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放在句首,强调了小学生是从四面八方走来的。)

  3.想象:学生还会从什么地方走来;(预设:田野里、马路上、小溪边……)

  4.引导思考:这个句子还有没有你认为比较新鲜之处呢?

  ⑴学生交流;

  ⑵思考:作者连用了四个“有……的”用意是什么?

  (连用4个“有……的”突出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

  5.迁移运用

  __________(时间),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走来许多小学生,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的。

  6.想象画面

  ⑴老师范读。

  ⑵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示例:我看到了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在一片绿油油的坪坝里,一群群孩子穿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有的蹦着跳着,有的唱着歌儿,有的津津有味地聊着,还有的翻着跟头向学校走去。

  ⑶齐读。

  (三)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

  (一)课件呈现。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二)老师小结。

  同学们从这句话中的三个“从……”感受到了孩子们是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连用了三个“有……的”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孩子们在这里开心愉快地学*。

  二、学*三、四自然段,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感受“安静、热闹与可爱”。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反馈交流,课件呈现。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学生自由说;

  2.思考: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

  3.课文是怎么写出安静的呢?

  参考: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

  4.朗读指导

  5.迁移运用

  晚上的广场上真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归整体,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一)借助板书,学生练说。

  (二)引导学生不仅要说出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更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一)引导: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二)提出要求: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

  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通过找近义词、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说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篇章页”,明确学*目标。

  (一)课件出示“篇章页”。

  (二)引语:同学们,打开三年级的语文书,你会发现:与以往一、二年级的语文书相比,在每个单元前多了这么一页学*提示。我们管这一页叫篇章页。

  1.指名读。

  2.老师引导概括。适时板书: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看图片说场景,引发阅读期待。

  (一)看图片,说场景。

  1.课件出示学生生活、学*的图片;

  2.学生描述场景;

  3.揭题,板书课题;

  (二)设疑,引发阅读期待。

  这所学校与我们学校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受其特别之处。

  (一)根据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你认为这所学校比较特别的地方,用“——”划下相关句子。

  (二)反馈预*作业,以学定教,学*生字词。

  1.学*生字;

  2.学写难写的字;

  (操作步骤:反馈预*,学生观察、交流—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评价)

  3.运用“七彩云南风光片”介绍云南,帮助学生认识不熟悉的事物。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的云贵高原上,那儿四季如春,景色宜人。这里的竹子,形同凤尾,我们把这种竹子叫做凤尾竹;在山与山之间,这里有大片大片宽阔*坦的空地,这就是坪坝;这里的山猫,有豹般的花纹,叫做山狸;这里的铜钟响亮而清脆。云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三)交流反馈,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1.学生反馈;

  2.教师引导,逐渐形成如下板书:

  上学路上,绚丽多彩,多民族学校

  上课时,安静,小动物们听课

  下课时,热闹,动物们看热闹

  四、学*第一自然段,聚焦“新鲜”,感受其表达效果。

  (一)默读第一自然段,划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交流。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1.学生自由说说带给你新鲜感的地方;

  2.引导比较;

  原句: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改句: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

  ⑴比较不同;

  ⑵引导思考:作者把表示地点的3个词语放在句子的前面有什么用意?

  (把3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放在句首,强调了小学生是从四面八方走来的。)

  3.想象:学生还会从什么地方走来;(预设:田野里、马路上、小溪边……)

  4.引导思考:这个句子还有没有你认为比较新鲜之处呢?

  ⑴学生交流;

  ⑵思考:作者连用了四个“有……的”用意是什么?

  (连用4个“有……的”突出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

  5.迁移运用

  __________(时间),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走来许多小学生,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的。

  6.想象画面

  ⑴老师范读。

  ⑵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示例:我看到了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在一片绿油油的坪坝里,一群群孩子穿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有的蹦着跳着,有的唱着歌儿,有的津津有味地聊着,还有的翻着跟头向学校走去。

  ⑶齐读。

  (三)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

  (一)课件呈现。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二)老师小结。

  同学们从这句话中的三个“从……”感受到了孩子们是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连用了三个“有……的”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孩子们在这里开心愉快地学*。

  二、学*三、四自然段,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感受“安静、热闹与可爱”。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反馈交流,课件呈现。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学生自由说;

  2.思考: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

  3.课文是怎么写出安静的呢?

  参考: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

  4.朗读指导

  5.迁移运用

  晚上的广场上真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归整体,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一)借助板书,学生练说。

  (二)引导学生不仅要说出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更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一)引导: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二)提出要求: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

  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口述: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学校去看一看。(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读课题。)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同学们看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些少数民族吗?你知道各民族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俗。教师利用备课资料中的图片、资料,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这些小朋友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介绍作者

  吴然:云南人,现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主要作品:《歌溪》《一碗水》《走月亮》《小鸟在歌唱》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早晨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朗读安静停在粗壮影子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洁白

  (重点指导生字“粗、族”为*舌音,“晨、装、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艳、扮”,后鼻音“静、停、扬、凤”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民族的词语:景颇族傣族阿昌族汉族德昂族注意读准“颇、傣、昌、昂”的字音。

  (2)学*多音字:好(hǎoh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hǎo

  1、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如好人、好汉、好歹、好事多磨。

  2、身体康健,疾病消失,生活幸福.如您好、安好。

  3、友爱,和睦:友好。相好。

  4、容易.如好办、好使、好懂。

  5、完成,完善。如办好了。5表示应允、赞成。如好!你干得不错。

  6、很,甚,。如好冷、好快、好坏、好一会儿。7便于.如场地清理干净好打球。

  hào1

  1、喜爱,与“恶”相对。如好奇、爱好、好高骛远。

  2、常常,容易(发生事情)。如刚学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②读一读:看着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好(hǎo)像一个大气球,三岁的小姑娘睁着大眼睛好(hào)奇地看着,妈妈发现了急忙拉她进屋。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新鲜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打扮鲜明而美丽。

  绚丽多彩吸引。

  好奇指粗大而结实。

  招引绚丽,灿烂美丽。形容色彩丰富华丽。

  粗壮修饰装扮出来的样子。

  枝干树木的主干与旁枝。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幸福生活。)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学*“会写字”

  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晨、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晨、装”和左右结构的字“绒、服”,学生练写。

  晨:上短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上边的日字头要写的短而扁。

  绒:右边部分,“戈”横短斜钩长,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提的下面。

  服:左右同高,月字旁要写的窄而长,右上横折钩的折要短一些,右下的捺要舒展。

  装:上边的“壮”要写的略扁,下边的“衣”横画不要太长,撇捺要舒展。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表达

  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服装、校园、**、铜钟、教室、树枝、枝干、影子;

  (2)表示动作的词语:穿戴、打扮、敬礼、朗读、招引;

  (3)描写事物活人物的词语:鲜艳、敬爱、安静、好奇、古老、粗壮

  练*运用:练*用服装、校园、教室说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样的词语才有新鲜感,鼓励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并学*运用,同时也重视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课后生字词的注音熟读课文,扫清生字词,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能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并且在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与同桌交流,说出理由。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什么样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校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