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范本十份

首页 / 教案 / |

  赤壁之战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读准“率”、“遣”、“惯”、“渡”、“策”、“盔”等字,认清它们的字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调兵遣将”、“自不量力”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反复地读中感悟“火攻”计策之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反复地读中感悟“火攻”计策之妙。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板书:3万 80万 ,引导学生比较大小,师述: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3万”不仅不小于80万,甚至还大于“80”万,你们信吗?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板书: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的课文,要求:

  ①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请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②边读边体会,自在读课文时有什么感受?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教师出示几幅有关“赤壁之战”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画,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立体感受。(听觉、视觉、心理的角度等)

  ②出示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认读:

  率领、夺取、调兵遣将、相持、计策、定惊、兵营、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③出示几个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

  ④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何感受?

  (三)研读课文,体悟“火攻”之妙。

  1、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打败了曹军80万,原因何在呢?不要说我们,就连东吴的许多士兵在战争胜利以后还迷惑不解?为此,周瑜打算让黄盖在庆功会上来点破迷津,假如你就是黄盖,你会怎样在庆功会上摆事实、讲理由,让大家心服口服呢?仔细研读课文,从课文里找依据。

  (学生展开研读,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对话。)

  2、学生展开交流,教师点拨。

  (可以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进行。)

  例:

  黄盖看准了敌人的强与弱,也分析了自己的强与弱,从而攻敌之弱,扬己之长。

  引导学生读悟相关语段,重点是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达到读悟浑然一体——

  1、“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就下令渡江。”

  2、“曹军80万,我军才3万,……像逃也逃不了。”

  3、“东汉末年,……周瑜的兵在南岸。”

  △从“隔江相对”的形势联系后文周瑜趁东南风向北火攻曹营体会火攻的可能性;

  △从“曹军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体会火攻的必要性;

  △从“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想逃也逃不了。”体会“火攻”的合理性。

  (四)存疑结课,保持研读热情。

  东吴这方面在开庆功会,总结胜利的经验,曹军其实也在总结,你认为他们会总结什么?(失败的教训)他们又会怎样联系实际总结这次惨痛的教训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练*。

  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随课堂动态生成)

  赤壁之战教案 2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丿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80万

  周瑜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3万人,而“北魏”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这说明——(巧用天时地利)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小学四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2)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原因4: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20条船里装满芦苇,上面铺上火硝、硫磺,都用幔子遮着。

  B.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C.曹操坐小船逃到江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的兵逃来了。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考虑安排周详)

  (六)小结原因: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甚至”)

  面对强大的敌军,东吴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三、总结

  1.读了这个故事,你体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仗的顺序。

  探究活动

  1.搜集和阅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评出讲得好的同学。

  2.办一个展览,把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资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阅读体会。

  3.对书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

  赤壁之战教案 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同学们,最*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2.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四)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辩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六)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附: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教案 4

  教学目标 :

  1.学会按照提示语简要地复述课文。

  2.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缩写课文的有关段落。

  3.学会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懂得战争的胜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引导课外延伸,尝试开展研究性学*。

  重点难点:

  1.按提示要求简要地复述课文。

  2.领悟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学*1-4自然段,初步掌握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简要地复述。

  第二课时:再现黄盖计策,并作简要复述,对照读懂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领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课时:进行单元重点项目的训练,能简要地复全文,并缩写部分课文。

  教学模式:自主学*,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 引导创设─→探索讨论─→激励参与─→求异探新

  探索问题 目标指向 适时点拨 拓展延伸

  学生: 引发思考─→探索讨论─→自主学*─→自我评价

  质疑问难 明确指向 解决问题 巩固延伸

  教学过程 :

  一、学*回顾,质疑导入

  二、读关键句,目标定位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问题?)

  三、学*5—11自然段,探究计策内容

  1、 自读课文5—11自然段

  要求:边读边想,有必要还可以动笔划划,做做记号

  形式:个人─→小组

  2、 交流计策的具体内容(要点略)

  3、 再读关键句,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读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之周到

  1、 从实战效果的角度,你对黄盖的计策作怎样的评价?

  2、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511自然段,找找有关语句,说说计策中

  的哪一点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读、小组讨论)

  3、 交流,结合朗读(要点略)

  五、总结,探究启示

  1、 东吴3万人为什么能打败曹军80 万人?

  2、 拥有80万大军的曹军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惨败?

  六、创设情境,引导研究性学*

  附板书:

  19、赤壁之战

  曹(骄傲)(80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已知彼 写诈降信

  扬长避短 智 东南风

  利用天利地利 备引火材料(遮)

  小船

  大军随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吴(3万)

  赤壁之战教案 5

  (一)谈话,交代故事背景。

  (板书课题)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战例。你们一定想知道它发生的历史背景,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斗的过程怎样,结局如何?请听: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地一样。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

  周瑜手下有一员老将,叫黄盖。他对周瑜说:“曹军号称八十万,我军才三万,相差太远了。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那么,“火攻”这一仗是怎么打的呢?黄盖是怎么办的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了解故事情节。

  读第一遍,注意生字新词的音,把每一句话读通顺,自己觉得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次。

  读第二遍,注意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在每段旁边作简明的批注,想想故事的发展、高潮和结果是什么。

  (三)细读,认识故事人物。

  再读课文,思考:在赤壁之战过程中,曹操的神情动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此文转自淘.教。案网?

  在个体默读、画句、思考之后,教师可组织全班交流。

  (四)练读,深入理解故事。

  1.回忆故事情节,看看“火攻”计策的实施主要有哪些关键的步骤?

  2.从“火攻”计策的制定与实施,你对周瑜和黄盖有怎样的印象?

  3.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够获得胜利?

  4.抄一抄,背一背。

  ○词语采集:

  满江火滚 喊声震地 火须兵应 兵仗火威

  ○诗句采集: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片段采集:

  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附:板书设计

  1.东汉末年: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

  周瑜黄盖诸葛亮

  (注:供介绍历史背景用)

  2.周瑜火攻曹操

  (三万兵)(八十万兵)

  黄盖假降喜接降书

  趁风行船笑迎黄盖

  备引火船省悟已迟

  二里点火叫苦连声

  伏兵追杀登岸逃走

  数军合围伤亡惨重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教案 6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历史故事,是依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于赤壁的故事。

  1、课文一开头告诉“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写出两军隔江相对的形势。然后点出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于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这就是火烧赤壁的起因。

  2、黄盖向周瑜献策,提出火攻之计,这是因为:曹军80万,我军才3万,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另外,曹操把船都连接在一起,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能打败曹军80万。因为黄盖、周瑜知已知彼,看准了敌人的弱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二、重点学*:

  本单元的学*重点是学会简要复述课文。怎样做到长话短说呢?例如,对《赤壁之战》我们要抓住时间:东汉末年;主要人物:曹操、周瑜、黄盖。课文的第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包括两点:1、曹操率兵南下,要夺取东吴,与周瑜的兵隔江相对。2、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曹操叫人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练水上打仗的本领。第二段虽属于事情发展的基本过程——定计,但不是重点,可以复述得简略些,只要点明黄盖定了什么计就可以了。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分五个步骤简要地复述清楚,注意哪些该复述,哪些可删去,哪些可合并。

  三、难点分析:

  (难句理解)“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具体的内容?因为下文有这一计策的描写:黄盖写信向曹操假降,趁东南风起的这天,用20只船,都用幔子遮着,船上装满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后面拖着几只小船向北岸驶去。等船队离曹营很*时,就命令士兵把火点着,士兵们上了小船,解开缆绳,让20条火船冲进曹操的船队。

  课文这样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内容的重复,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简洁,引人入胜。这是写文章的一种技巧。

  四、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描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xx年)开始,到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公元20xx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小说结构宏伟严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以至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顶峰之作。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太原人。他根据《三国志》和有关传说资料,经过再创作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赤壁之战教案 7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黄盖写信骗曹操,曹操大喜等待黄盖来降。

  且说江东,天色向晚,周瑜斩了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用血祭旗毕,便令开船。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盖乘一天顺风,往赤壁进发。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④“大笑”一词表明什么?]忽一军指说:“江南隐隐一簇帆幔(àn),使风而来。”操凭高望之。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内中有大旗,上书先锋黄盖名字。”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来船渐*。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tǎnɡ)有诈谋,何以当之?” [⑤这句话写出了程昱怎样的性格特点?]操省悟, 便问:“谁去止之?”文聘(pìn)曰:“某在水上颇熟,愿请一往。” 言毕,跳下小船,用手一指,十数只巡船,随文聘船出。聘立于船头,大叫:“丞相钧(ūn)旨:南船且休*寨,就江心抛住。”众军齐喝:“快下了篷!”言未绝,弓弦响处,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乱,各自奔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 [⑨黄盖为什么在距曹营二里处点燃小船?]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句导读:黄盖*距离点火,使曹操措手不及,悔之已晚。这几句话生动地描绘了火攻的壮观场面,说明了火攻的威力。]

  段导读:第2自然段讲黄盖借助东风,实施火攻。

  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冒烟突火,来寻曹操。 [⑩“跳”“冒烟突火”这两个词的作用是什么?]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张辽与十数人保护曹操,飞奔岸口。黄盖望见穿绛(iànɡ)红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催船速进,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此!”操叫苦连声。[句导读:从“叫苦连声”中可以看出曹操无比懊悔的心情。] 张辽拈(niān)弓搭箭,觑着黄盖较*,一箭射去。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那里听得弓弦响?正中肩窝,翻身落水。

  段导读:第3自然段讲火烧曹营,黄盖为阻止曹操逃走,受箭伤落入水中。

  却说当夜张辽一箭射黄盖下水,救得曹操登岸,寻着马匹走时,军已大乱。黄盖军中将领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忽听得士卒(zú)报道:“后稍舵上一人,高叫将军名字。”韩当细听,但闻高叫“义公救我!”韩当一听知是黄盖,急忙叫人救起。见黄盖负箭着伤,咬出箭杆,箭头陷在肉内。韩当急为脱去湿衣,用刀剜。

  赤壁之战教案 8

  【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

  (1)自学生字新词。

  (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行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

  (1)学*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发散思维,学*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3、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三、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曹操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阅读有关三国的故事。

  赤壁之战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用“非……不可……”和“果然”造句。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驻——(驻地)(驻军)(驻扎)(驻守)

  隔——(隔离)(隔断)(隔开)(隔热)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降——(投降)(降伏)(降龙伏虎)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混——(混合)(混乱)(混成一片)

  仗——(打仗)(雪仗)(胜仗)

  3.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结合上下文理解“非……不……”和“果然”,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②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教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己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第三段。

  (四)学*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③黄盖在船接*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诈降

  东南风

  点火

  追杀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原因:天时

  地利

  人和

  结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取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题1、2、3。

  赤壁之战教案 10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本课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自学生字新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课上可让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学生能对三国时代、课文来历、课文中的一些人物、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有所了解,为阅读课文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3、可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和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结合起来进行。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但不要死套起因、经过、结果各成一段的模式。要引导学生做具体的分析。比如,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交待了战争起因后,并没有立即叙述战争过程,而是写了战前的准备,因此要单独成一部分。从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开始,已经是在描写周瑜一方对敌军展开进攻的第一步行动了。全文最后一段交待赤壁之战的结局是曹操带着残兵剩将从华容道逃回北方。

  战争的结局与过程,作者并没有明显分开来写,所以经过和结果可合为一部分。这样,可按照“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的经过及结果”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进行理清课文顺序的训练,还要抓住火攻全过程这一重点,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火攻是分哪几步实施的,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在学生认真理解思考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使学生明确,无论是全文,还是各部分,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言之有序,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双方取胜失败的原因。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如:黄盖认识到了敌我双方的哪些优势和劣势?为什么要建议用火攻?曹操为什么会连续两次上了黄盖的当而没有起疑心?赤壁之战中双方胜败的原因各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仅作点拨及小结即可。

  “思考、练*”2和“思考、练*”3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火攻可分为四步: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②选择刮东南风的一天,船上装上引火的材料,驶向曹营;③船接*曹营时,黄盖命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曹营火光冲天;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第3题要求学生找出写东南风的句子,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也是实施火攻的关键条件。说明东吴的将领善于利用天时和地利等自然条件。如果没有这一关键条件,火攻就不可能实施。如果东南风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对方有了防备而失败。所以,火攻计策之所以能取胜,归根结底是东吴的将领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时之利的结果。

  4、课后拓展。可让学生课外搜集和阅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评出讲得好的同学。也可以办一个展览,把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资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阅读体会。

  四、参考资料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公元二零八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赤壁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地方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的赤壁山。其山高五十多米,岩石皆呈赭红色,是约一亿年前因砾石、砂子与铁质、钙质等物沉积胶结氧化而成,又因地质断层而露出地面,这种特殊的地貌被后人传说为火烧赤壁时烧成红色的,因而更增添了赤壁之战的神奇色彩。此外湖北黄岗县西北的江滨有一赤鼻矶,也是悬崖峭壁赭红如火烧一般,兀立临江,因与“赤壁”同音,相传为赤壁古战场。宋朝苏轼贬官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曾经游历此地,追怀古事,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文章,其实此处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战场。

  曹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诗抒发报负,今存诗20余首。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辅佐孙策、孙权建孙吴**,又与孙权为连襟。在建安13年曹操大军压境时与鲁肃等人力主迎战,并亲率大军破曹操于赤壁,赢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黄盖字公覆,吴国宿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赤壁之战中,他率领数10艘装满芦苇、火硝和硫磺等引火之物的小船诈降,趁机点火以火攻之计破了曹军船阵和兵营。

  华容道华容是县名,设于西汉,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因曹操赤壁之战后取道华容县北归,故称华容道。

  火硝又称土硝或硝石,白色或灰色,含有一种叫硝酸钾的化学物,受热分解后可释放大量氧气,是一种强氧化剂,可助燃,因而常用于制火药、火柴等。又因其中含有氮和钾,且易溶于水,故又可作化肥使用。

  硫磺硫的统称,为浅黄色结晶体,可用来制造硫酸、火药、焰火等,可作杀虫剂,又可用于治疗皮肤病。许多温泉水或地热井中抽出的热水中就含有硫的成份,因而可以治疗皮肤病。


赤壁之战教案范本十份扩展阅读


赤壁之战教案范本十份(扩展1)

——《赤壁之战》教案3篇

《赤壁之战》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集中讨论人物对话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史家笔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板书及讲课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历史史实: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相关内容:

  赵子龙长坂桥七进七出、张翼德声震三军、孙刘联盟、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剑、巧借东风、苦肉记、蒋干盗书、火烧赤壁、华容道、借荆州、气周瑜

  三、学*过程:

  相关知识:

  1、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文段学*:

  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节次,找出生字词并解决。

  2、以省略部分为分界线,全文分为两部分。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概括各节大意,给第一部分分层。

  问题讨论展示: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3、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

《赤壁之战》教案2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本课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自学生字新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课上可让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学生能对三国时代、课文来历、课文中的一些人物、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有所了解,为阅读课文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3、可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和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结合起来进行。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但不要死套起因、经过、结果各成一段的模式。要引导学生做具体的分析。比如,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交待了战争起因后,并没有立即叙述战争过程,而是写了战前的准备,因此要单独成一部分。从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开始,已经是在描写周瑜一方对敌军展开进攻的第一步行动了。全文最后一段交待赤壁之战的结局是曹操带着残兵剩将从华容道逃回北方。

  战争的结局与过程,作者并没有明显分开来写,所以经过和结果可合为一部分。这样,可按照“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的经过及结果”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进行理清课文顺序的训练,还要抓住火攻全过程这一重点,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火攻是分哪几步实施的,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在学生认真理解思考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使学生明确,无论是全文,还是各部分,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言之有序,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双方取胜失败的原因。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如:黄盖认识到了敌我双方的哪些优势和劣势?为什么要建议用火攻?曹操为什么会连续两次上了黄盖的当而没有起疑心?赤壁之战中双方胜败的原因各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仅作点拨及小结即可。

  “思考、练*”2和“思考、练*”3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火攻可分为四步: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②选择刮东南风的一天,船上装上引火的材料,驶向曹营;③船接*曹营时,黄盖命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曹营火光冲天;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第3题要求学生找出写东南风的句子,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也是实施火攻的关键条件。说明东吴的将领善于利用天时和地利等自然条件。如果没有这一关键条件,火攻就不可能实施。如果东南风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对方有了防备而失败。所以,火攻计策之所以能取胜,归根结底是东吴的将领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时之利的结果。

  4、课后拓展。可让学生课外搜集和阅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评出讲得好的同学。也可以办一个展览,把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资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阅读体会。

  四、参考资料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公元二零八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赤壁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地方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的赤壁山。其山高五十多米,岩石皆呈赭红色,是约一亿年前因砾石、砂子与铁质、钙质等物沉积胶结氧化而成,又因地质断层而露出地面,这种特殊的地貌被后人传说为火烧赤壁时烧成红色的,因而更增添了赤壁之战的神奇色彩。此外湖北黄岗县西北的江滨有一赤鼻矶,也是悬崖峭壁赭红如火烧一般,兀立临江,因与“赤壁”同音,相传为赤壁古战场。宋朝苏轼贬官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曾经游历此地,追怀古事,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文章,其实此处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战场。

  曹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诗抒发报负,今存诗20余首。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辅佐孙策、孙权建孙吴*,又与孙权为连襟。在建安13年曹操大军压境时与鲁肃等人力主迎战,并亲率大军破曹操于赤壁,赢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黄盖字公覆,吴国宿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赤壁之战中,他率领数10艘装满芦苇、火硝和硫磺等引火之物的小船诈降,趁机点火以火攻之计破了曹军船阵和兵营。

  华容道华容是县名,设于西汉,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因曹操赤壁之战后取道华容县北归,故称华容道。

  火硝又称土硝或硝石,白色或灰色,含有一种叫硝酸钾的化学物,受热分解后可释放大量氧气,是一种强氧化剂,可助燃,因而常用于制火药、火柴等。又因其中含有氮和钾,且易溶于水,故又可作化肥使用。

  硫磺硫的统称,为浅黄色结晶体,可用来制造硫酸、火药、焰火等,可作杀虫剂,又可用于治疗皮肤病。许多温泉水或地热井中抽出的热水中就含有硫的成份,因而可以治疗皮肤病。

《赤壁之战》教案3

  教师:同学们,中外战争史上这场闻名的赤壁之战就在两节课的时空内留在了我们的心里,相信这场战役一定深深地震撼了大家,每个人的内心肯定有许多话要说。那么假若你就是曹操当时身边的一个谋士,亲身经历了赤壁这一战,你有什么话要对曹操说,请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或者请你以21世纪小学生的身份向三国时代的曹操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场战役的认识。也可以设想曹操当时在打了败仗之后,在向全军大会上,会如何向他的将士们本次战役。请你选择一种情景写下来。

  于是学生把阅读课文后的感悟与看法流诸成了以下的文字:

  1、致曹丞相的一封信

  曹丞相:

  您好!

  自从赤壁之战吾军被吴、蜀以3万败80万之后,汝可安好?此役,我军大败之因,吾了以下几点:

  其一、此次周瑜联合孔明敌我,我军自智斗不过其也;

  其次、此番黄盖使出苦肉之计,周瑜又假冒蔡、张二人,使汝将其二人斩之,我军武力大打折扣;

  其三、我军刚以少胜多败袁绍,而汝太轻敌也;

  其四、大战之日,东南风大作,火势才得以蔓延,可谓“天败汝也”。

  但此役尽为一教训,而后诸如此类之战仍有许多,汝万不可轻敌,亦勿须自卑,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汝做为一乱世枭雄,万不可轻易放弃。

  祝我军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谋士徐玮琎奉上

  公元332年

  2、曹操在败仗会的

  各位将士们:

  大家好。

  这次赤壁之战,我们不但没有取胜,而且伤亡惨重。但失败是成功之母。经过这次教训,我也吸取了许多经验。归纳起来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是我太骄傲了,因为上次官渡之战的胜利就骄傲自满,轻视了对方的实力。现在80万大军惨败在3万小数下,真是惨痛啊。

  第二,是我太异想天开了,这也是骄傲引起的。黄盖是周瑜手下的一名老将,向来对国家忠心耿耿,他怎么会轻易投靠我军呢?

  第三,一个大错,就是我错杀了蔡瑁。如果我当时没有杀他,让他继续帮我练水兵,也不会造成今日我军死伤惨重。

  从今天起,我军要重新整顿兵力。以后,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

  (呼号)曹军必胜!曹军必胜!

  3、一个小学生写给曹操的信

  孟德大将军你好:

  我是21世纪的一个小学生,是《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在阅读三国的历史时,晚辈十分佩服将军的聪明过人,官渡以少胜多,使袁绍痛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谋士许攸也弃袁绍而去,最后将军大烧袁军粮库,袁军不战而败,这胆略令晚辈佩服之至。

  不过在阅读你与周瑜的赤壁之战历史时,晚辈有几个想法想与将军交流交流。一、将军应该知道轻敌是兵家大忌吧,那次黄盖来信,将军怎么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就相信了呢?你想,黄盖是孙权手下一员大将军,对孙权忠心耿耿,他们施行的那么一点苦肉计你怎么就看不出来呢?真是令人吃惊。二、让晚辈来分析一下这场战役中的各种因素吧。首先将军的兵士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而孙权军都是南方人,对水性了如指掌,虽说孙权军队才3万人,你军有80万人,可是,真打起来,你并不能占到什么便宜,你怎么就没有注意到这点呢?其次,那几天东南风很急,而且江面上波浪滔天,周瑜用火攻,恰恰是给你以致命的一击,这说明这一战周瑜军是经过了周密的安排的;第三,你军的船用铁索连着,想逃都逃不了,真是作茧自缚啊。因此,在晚辈看来,这场战役是你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错误的`战略下打的一场错误的战役,实在令后人叹息。

  但你也给后人留下了活的战争策略,那就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知己知彼,正确决策、抓住机会,周密安排。不知将军是否有同感,也不知将军现在是否已经明白了其中的事理。


赤壁之战教案范本十份(扩展2)

——赤壁之战教案 (菁华6篇)

赤壁之战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用“非……不可……”和“果然”造句。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驻——(驻地)(驻军)(驻扎)(驻守)

  隔——(隔离)(隔断)(隔开)(隔热)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降——(投降)(降伏)(降龙伏虎)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混——(混合)(混乱)(混成一片)

  仗——(打仗)(雪仗)(胜仗)

  3.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结合上下文理解“非……不……”和“果然”,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②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教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己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第三段。

  (四)学*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③黄盖在船接*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取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题1、2、3。

赤壁之战教案2

  目标引领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自主探究

  (一)卡片摘录

  1.作者作品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二)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写出你通读一遍后所获得的整体印象:文体 、人物 、事件、中心、写法

  (三)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指出并解释活用词(看我“七十二”变)

  (1)敬贤礼士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英雄乐业

  (10)备南走 (11)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2)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3.一词多义(多产的实虚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人不过十五六万。

  命猛将统兵数万 出郭相扶将 宫使驱将惜不得

  (3)方:操军方连船舰 助画方略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挟天子以征四方

  (4)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5)夷:今操芟夷大难 夫夷以*,则游者众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6)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7)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言于孙权曰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9) 之: 此帝王之资也。 而可迎之邪 顷之,烟炎张天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0) 乃: 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骑乃得过

  4.特殊句式(万物皆有律)

  (1).刘备天下枭雄 我,子瑜友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受制于人 操军破,必北还.

  (3)裹以帷幕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豫州虽败于长坂

  (4) 卿欲何言. 何以言之. 欲安所归乎

  (5) 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荆州之民附操者.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以上几类句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标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与结盟好 及说备使抚表众 操悉浮以沿江 可烧而走也 逼兵势耳 引次江北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体会一下句式判断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合作解疑

  1、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期目标是什么?

  2、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3、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4、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5、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6、鲁肃所说的“大事”指什么?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

  7、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

  8、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9、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孙权“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反映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统观孙权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12、第6、7段写了什么?

  13、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

  14、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何作者只提黄盖一人?。

  15、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

  巩固演练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 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矣 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学后小结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赤壁之战》学案4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熟练翻译重要句子。 学*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 学*难点: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疏通、翻译。

  第一课时

  一、 预*导学 1、 作者简介 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命名为《资治通鉴》。 作者及年代 体裁 地位 特点 《左传》 左丘明(春秋) 编年体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 (春秋) 国别史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西汉) 国别史 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 司马迁(西汉) 纪传体 《汉书》 班固(东汉) 纪传体 《后汉书》 范晔(南北朝) 纪传体 《资治通鉴》 司马光(宋) 编年体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梳理积累 一、字音掌握 殷富( ) 枭雄( )鲁缟( )卒合( )恐慑( )王室之胄( )奄有( )旌麾( )芟夷大难( )刘琮( )百舸( )燥荻( )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进住鄂县之樊口 2.将军禽操 3.五万兵难卒合

  4.顷之,烟炎张天 5.雷鼓大震

  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致殷勤之意

  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抗衡 4. 鼎足之形成矣

  5.刘琮束手 6.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7.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8.权起更衣

  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0.地方数千里

  11.当横行天下 12.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3.邂逅不如意 14.初一交战

  15.北面而事之 16.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17.引次江北 18.兼仗父兄之烈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16.甚失孤望

  五.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以共济世业

  11.行将为人所并 12.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13.今操芟夷大难 14.苟如君言

  1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16.*者奉辞伐罪

  17.权以示群下 18.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9.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20.向察众人之意不复料其虚实

  2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22.并力逆操

  23.上建旌旗 24.余船以次渐进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26.北军大坏

  (二)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第二课时

  互动探究:1.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发?请简要阐述

  2.在孙刘联军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

  巩固训练:

  一、多义实词

  1、卒:

  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2、士: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

  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交游士林

  田横,齐之壮士耳

  5、治: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

  岂足托乎

  7、次:

  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

  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兵精足用

  9、烈:

  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

  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

  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

  13、略:

  略已*矣

  助画方略

  14、方:

  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五万兵难卒合

  今操芟夷大难

  二、多义虚词

  1、而:

  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

  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

  今为君计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操后患

  4、其: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第三课时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诸葛公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①,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清洪迈《容斋随笔》)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成 一:全、都

  B、言如蓍龟,终身不易 易:改变、更改

  C、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 案行:查问

  D、天不祚汉,非人力也 祚:赐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A、孙氏可与援而不可图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 不赂者以赂者丧

  D、与公异道会于潼关 秦伯说,与郑人盟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备,纵论天下形势。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论断。

  B、诸葛亮有能取信君主的地方,所以刘备临终前能说出“嗣子不才,君可自取”的话;后主刘禅虽然*庸懦弱,对诸葛亮也非常信任。

  C、诸葛亮两次制止了魏延想率领军队会师于潼关喝顺着秦岭向东攻下长安的军事行动,认为魏延的策略是冒险而没有采纳。

  D、通过描写司马懿到蜀军军营,感叹不已,终会派人祭奠诸葛亮庙,作者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是仁义之士、千古奇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善心,宇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陈亡,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摄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当无罪。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今始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议。其余皆议免罪。炀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杀炀帝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驰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丈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广善心怒之,不肯随去。弘仁反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还告唐奉义,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负气。”命捉将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节选自《隋书》卷五十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涕再拜受诏 涕:眼泪

  B.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 推:审问

  C.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 候:等候

  D.虽不满日,阙于宿卫 阙:空缺

  6.以下句子中,全都是表明许善心忠诚于隋朝的一组是(3分)

  ①善心哭尽哀,人房改服 ②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③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④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

  ⑤忽自求死,岂不痛哉 ⑥善心不舞蹈而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善心自幼聪明,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所涉猎的范围很广,被徐陵称为神童。

  B.许善心对陈朝十分忠诚,深受隋文帝赏识,认为他既然能怀念旧日君王,也就是我朝的忠臣。

  C.许善心认为宇文述在侍卫中抽调士兵役使不满整天,虽然有缺于宿卫,但与*常役使这些部门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

  D.宇文化及派士兵捉他到朝堂,又下令释放了他,许善心没有拜谢就出去了,化及认为他心中有很大的气愤,就害死了他。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译文:_______

  《赤壁之战》复*学案3

  文言文专题复*学案05——《赤壁之战》主备人:赵海燕贺会会审核人:赵宗生【教学目标】 1.积累“卒、足、方、事”等实词,“乃、为”等虚词。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学流程】一、解释加点的字词: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2.致殷勤之意()3.当横行天下()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5.邂逅不如意()6.地方数千里()7.北面而事之()8.初一交战()9.鼎足之形成矣()10.刘琮束手()11. 宜别图之()12.此帝王之资也()13. 与曹有隙()14.江表英雄咸归附之()15.比至南郡,而琮已降。()16.必蹶上将军。()17.*者奉辞伐罪()()18.动以朝廷为辞()19.愚谓大计不如迎之。()20.将兵与备并力逆曹()二、一词多义:足 1.兵精足用,英雄乐业。()2.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3.兵精粮多,足以立事。()4.鼎足之行成矣。()5.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6.众数虽多,甚未足畏。()事 1.亦别图之, 以济大事()2.慰劳其军中用事者()3.肃宣权者,论天下事势()4.北而事之()方 1.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2.操军方连船舰()3.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5.挟天子以征四方()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卒 1.鲁肃闻刘表卒()2.五万兵难卒合()次 1.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2.余船以次俱进()3.次第岂无风雨?()乃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乃罢会。()3.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7、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09天津)8、乃不知有汉,无论魏()(11安徽)三、翻译句子:(20分钟)1.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2.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贤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4.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5.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6.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7.今肃迎曹,曹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8.定语从句翻译。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据操者,长江也。.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③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④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四、拓展阅读:翻译划横线的句子。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②“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赤壁之战》学案答案一、解释加点的字词。1、克谐:能够成功2、致殷勤:表达,恳切慰问3、横行:称霸天下4、会猎:会战的委婉说法。5、邂逅:一旦,万一6、地方:土地方圆7、北面:北向,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而拜。8、初一:刚开始9、形成:形势形成10、束手:投降11、别:另外12、资:凭借13、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14、咸:皆,都15、比:等到16、蹶:使动用法,使 ……受挫折17、辞伐:命令,讨伐18、辞:名义,借口,理由19迎:投降20、逆:迎击二、一次多义足 1、充足 2、值得 3、足够 4、器物的脚 5、值得 6、值得事 1、事业 2、用事者,掌权的人 3、大事 4、侍奉方 1、方圆 2、正,正在 3、策略,方法 4、将要 5、方向,方位 6、正,正在卒 1、死 2、通“猝”次 1、驻扎 2、次序,顺序 3、次第:转眼乃 1、是 2、于是,就 3、才 4、甚至 5、竟然,却 6、于是,就 7、才 8、竟然,却三、翻译句子。1、荆州跟我国相邻接,江山险要牢固,肥沃的田野广阔,人民众多而富裕,如果占据并拥有它,这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啊。2、孙权聪明仁爱,敬重礼遇贤能之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已经占有六个州郡,兵器精良,粮食充裕,足够用来创立大事。3、何况刘备是是汉朝王室的后代,英才超越当世,众人思慕敬仰他,好像水流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能够成功,这是天意啊,怎么能够再处于他之下呢!4、孙权愤激的说:“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多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我的注意已经定了。”5、这就是常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射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啊。所以兵法很忌讳这种情况,说:“这种情况下一定会使主帅受到挫折。”6、曹操虽然假托名义是汉朝的宰相,他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将军凭着英雄才干,同时又凭借着父兄的功业,占据江东,地方方圆几千里,军队精锐,物资充足,英雄们乐意为您效劳,您应当雄霸天下,替汉朝除去坏人。7、现在我鲁肃投降曹操,曹操应当把我交给乡里,评定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个低级的从事,我可以坐着牛车,使兵士跟从着,同士大夫们交往,逐步升官,仍然少不了个州郡的长官。8、定语从句翻译。①况且将军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优势,是长江。②霎时间,烟和火焰布满天空,被烧死和淹死的人马很多。③现在归队回来的士兵和关羽的水军,精兵还有一万人。④荆州的归附曹操的老百姓,是被军队的武力所逼,不是真心降服。四、文段翻译。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土地而不骄傲地对待我,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赤壁之战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同学们,最*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2.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四)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辩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六)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附: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教案4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具学具 鹏博士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导读”内容,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了一组新的课文学*,在这组课文中,我们将要学*什么内容,要了解哪些学*方法呢,导读中明确告诉了我们。请一个同学读导读,同学们想导读给我们这组的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2、我们首先要学*的一篇课文是《赤壁之战》。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了课文你就能够知道。

  二、检查预*。

  1、多媒体显示自制幻灯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鹏博士显示问题: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之战的经过,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

  四、学*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同学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请同学说一说。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

  五、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六、朗读课文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预*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们用自己话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后同学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火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准备”?

  (3)黄盖是怎样接*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4、显示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5、火攻这一仗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第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

  (1)“锣鼓震天”是什么意思?“丢盔弃甲”是什么意思、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说说赤壁之战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二、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1、启发谈话:要想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讲。对于赤壁之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2、赤壁一战的起因是什么?双方是怎样准备的?经过和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按这个顺序列出提纲。

  三、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这以少胜多的原因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巩固生字。

  六、布置作业:预*《飞夺泸定桥》。

  板书设计:

  15 赤壁之战

  起因 战前准备 经过结果

  曹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隔江相对 献计火攻 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战船-乘胜追击

赤壁之战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用“非……不可……”和“果然”造句。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驻——(驻地)(驻军)(驻扎)(驻守)

  隔——(隔离)(隔断)(隔开)(隔热)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降——(投降)(降伏)(降龙伏虎)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混——(混合)(混乱)(混成一片)

  仗——(打仗)(雪仗)(胜仗)

  3.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结合上下文理解“非……不……”和“果然”,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②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教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己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第三段。

  (四)学*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③黄盖在船接*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诈降

  东南风

  点火

  追杀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原因:天时

  地利

  人和

  结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取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题1、2、3。

赤壁之战教案6

  【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

  (1)自学生字新词。

  (2)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对课文进行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

  (1)学*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分小组指读课文。

  (3)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发散思维,学*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3、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三、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曹操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阅读有关三国的故事。


赤壁之战教案范本十份(扩展3)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50句

1、险固:险要坚固,指荆州“外带江汉,内阻山陵”(见《三国志·鲁肃传》)。

2、帝王之资:创造帝王大业的凭借。资,这里是凭借的意思。此:这,指示代词。之:的,结构助词。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

3、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从命:听从意见。从,听从。命,意见。

4、即:立即。遣:派遣。行:启程,前往。

5、敬贤:尊敬贤者。礼士:礼遇士人。礼,动词,以礼相待。士,读书人,士大夫。

6、六郡:会(Kuài)稽、吴、丹阳、豫章、庐陵、新都。大致相当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7、为:介词,替。计:打算。

8、而:却,连词,表转折。

9、凡人:一般人,*常人。

10、避乱:躲避战乱。江东:指长江下游一带地方。

11、诣:到,去。

12、见:谒见。柴桑:古地名,故城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当时孙权在此驻军。

13、此句指刘琮降曹,荆州被曹操占据,刘备失去抵抗的地盘。用武:施展才能。

14、按兵:按兵不动。按,止。束甲:把铠甲捆起来。按兵束甲指停止军事行动。

15、无日:没有几天,意思是很快。

16、事:指与曹操争天下之事。不济:不成功。

17、机:关键。

18、治:治理、训练。

19、方:将要。会猎:一同打猎,这里是会战的委婉说法。于:介词,在。

20、动:副词,动辄,常常。辞:借口。以……为……:拿……当作……。

21、更衣: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22、向:刚才。察:考察。

23、下曹从事:各曹从事中最低的官员。曹,古时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从事,“曹”的长官。

24、失:“使……失去”,动词的使动用法。孤:王侯自称。

25、时:当时,这时。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孙权的主将和谋臣,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是东吴的重要将领,吴人称之为“周郎”。赤壁之战这一年,周瑜33岁。受使:接受使命。番阳:县名,今江西省波阳县。

26、其实:他的实质。其,他的,代词。实,实质。

27、此数者:这几件事情。用兵:指行军打仗之事。患:忧虑,这里是忌讳的意思。

28、宜:应当。

29、保:副词,一定。之:代词,代曹军。

30、无谓:没有意义。

31、彼:他,对方。所将:率领的,所字结构。将,率领。*人:中原地方的人。

32、疲病之卒:疲乏劳累的士卒。疲病,疲乏劳累。御:驾驭、控制、驱使。

33、虑:担心。

34、俱:都、全。办:准备。

35、办之:对付他(曹操)。办,治、对付。之,代词,代曹操。者:助词,表示假设。决:决战。

36、与: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敌军)”。

37、可烧而走也:可以用火攻使他们逃跑。走,动何使动用法,“使……逃跑”。“烧”“走”后边都省去了宾语“之(操军)”。

38、盖:黄盖。最著前:居于最前面。著,居于。

39、中江:江中心。举帆:拉起船帆。

40、顷之:一会儿,顷刻之间,这个“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没有意义。

41、坏:崩溃。

42、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

4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44、流利地朗读课文。

45、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了一组新的课文学*,在这组课文中,我们将要学*什么内容,要了解哪些学*方法呢,导读中明确告诉了我们。请一个同学读导读,同学们想导读给我们这组的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46、讨论分段。

47、“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48、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们用自己话说一说。

49、显示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50、启发谈话:要想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讲。对于赤壁之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赤壁之战教案范本十份(扩展4)

——《赤壁之战》读后感 (菁华5篇)

  《赤壁之战》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毫无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

  赤壁之战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考卷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的思考来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小偷,你想好了怎么抓住他,可你们没有勇气不敢与小偷去拼搏,你也就抓不住她。

  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品读了《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有了更多的感伤。

  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

  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也许是你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再是信了阚泽的诈降书。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劳;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才会牵着你们的鼻子走;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曹操呀,你的败给现代人留下了不少疑问,至今仍有许多人在争论,你的败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天意呢?

  学完《赤壁之战》这一课,我明白了很多,所谓”骄兵必败“果然说的没错,曹操就是因为骄傲轻敌,才使得这次战争失败。我想,这赤壁之战应该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吧!周瑜深谋远虑,为此战争,早已想好了计谋;黄盖有勇有谋,作为先锋,他是最当之无愧的吧!赤壁之战,曹操惨败,他必然想不到那小小的东吴竟以三万军队打败了自己八十万大军。周瑜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是因为曹操骄傲自大。

  如曹操多一份戒心,想必,他已识破周瑜等人的阴谋诡计。学完这一课,我真先对曹操说:“曹公啊,你太自负了,自以为军队强大,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吃得可是眼前亏啊!自古兵不厌诈,周瑜等人施连环计,令人防不胜防。我希望你要引以为戒,养精蓄锐,他日卷土重来,再报赤壁之耻。”

  通过学这篇课文,我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原理。在学*中,我们不要太骄傲自负,以免成绩下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大家应该都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一场轰轰烈烈的"赤壁大战".看完三国后,我一直对这场战争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现在,就让我告诉你们我看了"赤壁之战"的读后感吧!

  赤壁之战的主人公是周瑜和诸葛亮。他们都是三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也是我的偶像。这一场赤壁之战,更是使他们闻名天下,也更加坚定了在我心中的位置。尤其神的是诸葛亮竟然"借"到了东风。

  看完赤壁之战后,我对周瑜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什么都算好了,就连东风也"借"到了。这一仗,可是把曹操的"百万雄狮"给"烧"得一无所有。曹操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节节败退,看着自己多年来的心血被化为乌有,最后在几个旧部的掩护下狼狈逃走。周瑜与诸葛亮都是绝世英才,只可惜周瑜心胸狭隘,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他之上,一直想要加害于他,最后因中箭伤而死。说实话,我觉得周瑜的才干并不在诸葛亮之下,可惜他就是没有诸葛亮那样博大的胸怀,太可惜了。

  赤壁之战将令世人永记于心。

  甲午海战读后感地道战读后感大江保卫战读后感

  在这一本书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第十四回,火烧赤壁。这个故事不仅给我带来了乐趣,还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这个故事主要讲诸葛亮不仅算到了蒋干的中计,而且还推出曹操的反应,显示出诸葛亮的道高一尺。周瑜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学问,有本事,所以,周瑜就想陷害诸葛亮。第二天,周瑜就诸葛亮来上衣军事。周瑜明知水上交战要用弓箭,还要问诸葛亮在十天以内造好十万支弓箭,还故意吩咐铁匠们不要把材料准备齐全。从这可以看出周瑜心胸狭窄,阴险狡诈。

  不过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善知人。说只要三天,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必有大雾,就去曹操那里白白取了十万支箭。周瑜得知了这件事,不得不心服口服。

  我从中领悟到,做人不能心胸狭窄,要正派,稳重。


赤壁之战教案范本十份(扩展5)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等,在这些著名的战役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赤壁之战了。

  赤壁之战,讲述的是孙权和刘备联军反击曹操大军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章节是老将黄盖用苦肉计诱敌的故事。黄盖在那时已经有了白发,是一员老将,他虽然是一名强壮的将军,但是人老了身体也不好,却自荐用自己来实施苦肉计。我对这种为国而不顾一切的精神很敬佩,也正是因为有了黄盖的舍身诱敌,曹操的大意用兵,赤壁之战才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成功例子,黄盖在这次战役成败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像黄盖这样为国而不顾一切的人还有很多,象为新*成立而付出生命的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他们都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

  同时,我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赤壁之战中,有些士兵从着火的船上跳下来,他们有些是身上着火,有些是被刀划伤,有些是被箭射伤,如果我是观战的人,我一定会在火光中哭泣,他们是为国而死!他们本该好好活着的,这可恶的战争!你能说战争不残酷吗?我知道,有些人把战争看做一场游戏,视生命为草芥,死了就死了,也有人认为打仗很好玩,但其实不是这样。如果你的亲朋好友被可恶的手榴弹炸伤,自己被罪恶的子弹打伤,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和*,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了和*,有了快乐,生活不就幸福了?!是啊!在战争年代过得最开心的人莫过于高枕无忧的皇上了吧!赤壁之战,是一场血腥的战役,只要发生战役,就有无辜的生命消亡,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应当让战争从我们的人生字典里消失,让世界充满快乐的脸,让世界没有战争!一起行动吧!为建筑地球村而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赤壁之战,一个让人拥有伤感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再一次细细品尝它的味道。

  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

  曹操呀,你的败是必然的还是天意?不过,这也然我明白了:不能大意,更不能轻敌!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品读了《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有了更多的感伤。

  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

  也许是你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再是信了阚泽的诈降书。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劳;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才会牵着你们的'鼻子走;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

  曹操呀,你的败给现代人留下了不少疑问,至今仍有许多人在争论,你的败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天意呢?

  赤壁之战,一个让人拥有伤感的文章。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再一次细细品尝它的味道。

  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

  曹操呀,你的败是必然的还是天意?不过,这也然我明白了:不能大意,更不能轻敌!

  人物评价:曹操

  曹操(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是*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到许都,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千百年来对人们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如裴松评价之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英雄”,如果硬要说他是“奸雄”的话,也要加上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曹操更有诸多性格。遇事审慎,临危不乱,且多有决绝之举官渡之战是曹袁之争的关键之战,而操力排众议亲率精兵奔袭乌巢。劫寨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来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部下开始慌乱,急言操分兵抵挡。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背后,乃白!”意思是敌人到了背后再说。更有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征战拼杀无论胜败如何,曹操始终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

  曹操算得上一个标新立异的改革派,但他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感震天下,却又始终小心奕奕保护着苟延残喘的旧势力的代表刘汉王朝,至死不渝,抛弃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堕入了半途而废的结局。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创见。他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成为文坛上一代新风的标志。然而,他又没能达到顶峰,囿于开创而无大建树,著述不多难成系统,成就和影响远远不如他的两个儿子。他写诗注重内涵的张扬而忽视形式地变革,新酒装进老瓶子,新酒也便成了无根飘蓬。

  曹操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功过最难评说旷世枭雄。有人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有人讲:“贪残虐烈无道之臣”。其更是举世无双的手段狠辣,不仅威慑天下,甚至鬼神都惧怕几分。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辅,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的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又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是说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猛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是他吃败仗的原因。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对于曹操的评价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孙权接到曹操的恐吓信,声称孙权若不投降,他将率80万大军直捣江东。曹操的威势让一些人吓破了胆,长史张昭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只有投降才是上策,而周瑜却不这样认为。现在是寒冬十月,曹操军马粮草不足,北方士兵远涉江湖之间,水土不服,必生疾病,且曹军*于陆战,不*水战,必败无疑。恰好曹操见船只在江中摇晃不稳,用铁链将所有船只连接在一起,孙刘联军发现后决定和火攻。让黄盖徦装投降,然后等刮起东风之时,火攻曹营,曹军惨败。真的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啊!这一战后,曹操再也无力南下,统一全国的愿望化成了泡影。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篇四

  曹操刚刚制胜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袁绍,获得了辎重无数,钱粮无数,所以,不可避免的有了一些骄傲的心理。再加上他把荆州水兵收服,更是气焰嚣张。曹操的性格也是特别狂妄,心里十分骄傲,他尾巴都可以当旗杆使,也就是说他的一个弱点就是嚣张狂妄!曹操是从北方过来的,南北天气不同,异差很大,他的大部分的兵都是北方人,不*水战,都得了病,谋士都劝阻他不要着急南下,可他就是不听。他的第二个弱点:不听劝阻。

  而周瑜他们团结一心,合理使用苦肉计,博得曹操的信任,这才得以使用火攻,火烧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这个局面的产生。

  一场战争,我们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知识去了解,也可以学到很多道理,而且对自己以后的帮助也特别的大。我就从中学到了一些:做人处事时不论你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都不能骄傲,骄傲使人落后嘛。依然要低调、稳重、谦逊。因为太过于骄傲很可能像曹操那样被人家火烧赤壁。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团结,是凝聚力,不团结,没有凝聚力,就会像一盘散沙一样,乱无章法。长大以后,如果我们当上了领导,要积极听一些基层工作人员的建议,要重视,这样才能使一个集体共同前进,取得更好的未来。

  我作为一名班长,我也要多多听取同学们的建议,如果我真有什么缺点我会立即改正。是咱们一年六班走向更好的明天!


赤壁之战教案范本十份(扩展6)

——《赤壁之战》的原文及译文 40句菁华

1、帝王之资:创造帝王大业的凭借。资,这里是凭借的意思。此:这,指示代词。之:的,结构助词。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

2、二子: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cóng)。刘表不喜欢长子刘琦,把他派到江夏郡去领兵,刘表死后,由刘琮继任荆州牧,兄弟二人矛盾很深。不协:不和。

3、与结盟好:和他们建立同盟友好的关系。与,介词,和,后面省掉代词“之”。

4、即:立即。遣:派遣。行:启程,前往。

5、而:连词,表转折,可是。

6、径迎之:直接去迎接刘备。径,直接。迎,迎接,这里有找的意思。这句话是说鲁肃改变了去襄阳慰问刘表二子的打算,直接去找刘备。

7、六郡:会(Kuài)稽、吴、丹阳、豫章、庐陵、新都。大致相当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8、为:介词,替。计:打算。

9、于:介词,向。

10、诣:到,去。

11、事:指与曹操争天下之事。不济:不成功。

12、此乃天也:这是由于天意。

13、此所谓……者也:这就是常说的……啊。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强弓射出的箭,到射程的末尾,不能穿透鲁地出产的薄绢。弩,一种利用机械发箭的弓。鲁缟,鲁地出产的绢。鲁,山东。缟,未经染色的绢。山东出产的白色生绢,以轻细著名。

14、且:况且,连词。

15、又:连词,再加上。

16、逼,迫。兵势,军队的势力。耳:罢了,语气词。

17、荆:指刘备。吴:指孙权。

18、是:这。遗:送给。书:信。

19、莫:没有哪一个。响震:被巨大的声音所震动。失色:变了脸色。

20、奄有:全部占有。奄,覆盖,包住。

21、悉浮以沿江:把(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悉,全部。浮,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代词“之”,使船浮,就是开动船只的意思。以,同“于”,在。

22、品:评定。其:代词,代鲁肃自己。名:名望。位:地位。

23、从吏卒:使吏卒跟在后面,意思是带着吏卒。从,跟随,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跟随”的意思。

24、以:介词,凭借。神武:超人的武略,指军事才能。雄才:杰出的才干。

25、驱:驱赶。*:指中原地区。涉:过河、渡水,这里指经历。江湖:指长江及*湖泊地带。

26、冒行之:冒失地、轻率地做这几件事。冒,冒失、冒险。行,实行,这里指蛮干。之,代词,代“此数者”。

27、徒:仅仅,只是。忌:顾忌,顾虑。二袁:指袁绍(曾割据河北)、袁术(袁绍的堂弟,曾割据江、淮一带地区)。吕布:曾割据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耳:罢了。

28、诸将吏:各位文武官员。将,武将;吏,文官。

29、以实:根据实际情况。校:核对。之:代词,代曹操的军力。

30、难卒合:难以一下子集合起来。卒,突然、一下子,后来写作“猝”。

31、办之:对付他(曹操)。办,治、对付。之,代词,代曹操。者:助词,表示假设。决:决战。

32、不利:失利。

33、燥荻:干燥的苇荻。荻,类似芦苇的一种草本植物。

34、中江:江中心。举帆:拉起船帆。

35、炎:通“焰”,火焰。张天:满天。张,扩张、满。

36、太半:大半。

37、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们用自己话说一说。

38、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39、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40、赤壁之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