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丿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80万

  周瑜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3万人,而“北魏”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2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用“非……不可……”造句。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了解赤壁之战的原因以及双方大致的情况。

  教学教程:

  一、揭示课题。

  历史故事记载,东吴的孙权等以三万军队在这里打败了一周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请学*课文。

  二、检查预*。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大致)

  4、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赤壁之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分段。

  2、讨论分段。

  (1)(2—4)(5—11)

  四、学*课文第一段。

  1、指句读第一段,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

  (大江**,两军相对)

  4、这段话讲了什么?(起因)

  五、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段意。

  (打仗之前的准备工作。)

  六、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

  预*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吴怎样以少胜多的。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读后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防备?

  (3)黄盖是怎样接*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4、火攻这一战的结局怎样?

  (1)“锣鼓震天”?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三、总结段意。

  (1)朗读课文第三段。

  (2)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练*造句,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简要说说赤壁之战的经过。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读全文,思考后讨论。

  (曹操失败是因为仗着兵多将广,骄兵轻敌,采取了错误的措施;东吴之所以取胜是因为能知彼知已,扬长避短。)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说说怎样记住的。

  2、抄写词语。

  五、练*造句。

  1、体会“非……不可”“果然”的用法

  2、口头造句。

  六、作业:

  预*《田忌赛马》。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3

  目标引领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自主探究

  (一)卡片摘录

  1.作者作品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二)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写出你通读一遍后所获得的整体印象:文体 、人物 、事件、中心、写法

  (三)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指出并解释活用词(看我“七十二”变)

  (1)敬贤礼士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英雄乐业

  (10)备南走 (11)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2)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3.一词多义(多产的实虚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命猛将统兵数万 出郭相扶将 宫使驱将惜不得

  (3)方:操军方连船舰 助画方略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挟天子以征四方

  (4)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5)夷:今操芟夷大难 夫夷以*,则游者众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6)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7)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言于孙权曰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9) 之: 此帝王之资也。 而可迎之邪 顷之,烟炎张天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0) 乃: 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骑乃得过

  4.特殊句式(万物皆有律)

  (1).刘备天下枭雄 我,子瑜友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受制于人 操军破,必北还.

  (3)裹以帷幕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豫州虽败于长坂

  (4) 卿欲何言. 何以言之. 欲安所归乎

  (5) 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荆州之民附操者.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以上几类句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标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与结盟好 及说备使抚表众 操悉浮以沿江 可烧而走也 逼兵势耳 引次江北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体会一下句式判断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合作解疑

  1、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期目标是什么?

  2、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3、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4、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5、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6、鲁肃所说的“大事”指什么?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

  7、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

  8、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9、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孙权“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反映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统观孙权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12、第6、7段写了什么?

  13、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

  14、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何作者只提黄盖一人?。

  15、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

  巩固演练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 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矣 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积累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学会用非不可、不是也不是而是造句。

  2.能按情节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学*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合并起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3.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种策略不仅能用于战争,也能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运用段意合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

  一、自学词语,读通课文,标小节序号;

  二、完成书面练*:

  1.写出惯与率的笔顺。

  2.读准下列各字:

  火硝 拴住 东汉 末年 率领

  3.给下列形*字组词:

  未( ) 住( ) 滔( ) 幔( ) 硫( )

  末( ) 肚( ) 恐( ) 漫( ) 流( )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自不量力( ) 投降( ) 无心应战( ) 穿着( )

  测量( ) 降级( ) 应该( ) 着火( )

  5.解释词语:

  调兵遣将:调:调动。谴:派遣。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毫不防备:毫:一点儿。一点儿也没有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三、读熟课文

  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朗读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文的课题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地点(赤壁),二是事情(战)。

  二、整体进入

  1.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指名回答

  出示:曹操周瑜黄盖

  哪一个在这场战争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黄盖)为什么?

  因为黄盖想出了火攻的计策。

  2.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知己知彼: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黄盖知己知彼。

  板书: 兵力 地理位置 水战经验

  知

  己 (周瑜) 3万 南 熟水战

  知

  彼 (曹操) 80万 北 不善水战

  |

  战船相连

  请同学算一算周瑜的军队一个人要打曹军几人?(26.6)

  3.曹操知道自己不善水战,所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读书上的句子。

  (曹操叫人就下令渡江。)

  补上板书:战船相连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引读:生:曹操的兵士非坐船不可(所以)曹操叫人*地一样。

  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语应读出什么语气?(强调)

  再读这句。

  4.出示:

  黄盖为避免己方兵力弱这一情况,而针对彼方战船相连这一弱点,制定了速战速决的火攻计划。

  用一个成语,板书:扬长避短

  5.齐读第1、2段。

  三、讲读课文

  1.过渡:火攻当然不是放一把火,要完成这一个计划,就要巧妙安排,环环相扣。

  老师先给你们两个环节:

  出示: 火攻

  1

  2 选择刮东南风的那一天。(6-10)

  3

  4 定点点火,让火船冲向曹营。(9)

  5

  其余1 、3 、5 环节开展讨论完成。

  2.分组讨论。

  3.交流:

  1 黄盖写信假意投降。(5)(假意投降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诈降。)

  3 火船在前,兵船在后。(7、8)

  5 乘胜追击,大获全胜。(11)

  师:火攻到达第4步已经结束,然而要全部消灭敌人,大获全胜,还要进入第5步,自由朗读第11节,自己体会赤壁之战的妙。

  4.出示思考题: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

  (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并圈出句中词说明理由。)

  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师:第2 题人人自己做,1 、3 、4 题小组讨论做,先在文中划句子再体会。

  交流的时候也请你先读句,再谈体会。

  5.交流:

  A.第1 题:

  第5节第1句(东吴兵少大军。)

  △向曹操示弱。

  第5节第2句(周瑜自不量力哪有不失败的。)

  △用了贬低周瑜的词,抬高曹操,使曹操

  出示:麻痹轻敌

  师:第5节第3句(他愿意投降曹操。)

  这里为什么要写带兵和粮草,与下文的哪句话有关系?

  (第7节:不错硫黄。)

  师:黄盖做这一步就要为下一步作准备,可见黄盖火攻计策的环环相扣。

  师:请你总结一下黄盖的计策中的两个任务。

  (一是写诈降信麻痹曹操;二利用东南风火攻。)

  由此看来,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头脑简单,麻痹大意的人。)

  师:恰恰相反,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而且生性多疑,他怎么可能会被区区一封诈降信骗倒呢?原来,除了这封信,黄盖、周瑜,以及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诸葛亮、鲁肃等,他们孙刘联军暗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如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借东风,有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打它那儿来的,等等,这才把曹操给骗倒了。

  这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全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请大家课外阅读这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能够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特征。

  *B.第3 题

  师:那么黄盖诈降到底带了什么?

  火船:

  出示句子比较:

  1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2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师:为什么第二句好?(强调)

  所以你感受到这个计策怎么样?(妙)

  让我们朗读这句句子,体会计策之妙。

  小船:

  读句:(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后面)(7)逃生。(9)

  齐读第9节逃生的句子(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9)

  读句:(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8)乘胜追击,打击曹军。(11)

  齐读第11节乘胜追击,打击曹军的句子。

  *C.第4 题

  读定点点火的句子:(黄盖的船离曹操曹操的船队。)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呢?

  生:不能离曹操太远,也不能太*。

  太*:火势不大;

  太远:自己的船要烧光,曹操有时间准备。

  齐读黄盖点火的句子。

  6.余下一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回去后再好好思考一下,把课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课文,交流了3个思考题,出示上节课题目: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这节课我们来交流第2 题。

  2.在交流以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回家朗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继续讲读火攻

  1.要讨论风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图:

  曹操 北

  ↖

  周瑜 南 东南

  指名划出风向。

  你觉得风重要吗?说出理由。

  师:这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请你交流你划到的书上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并找出其中词语说说理由。

  生交流:

  这一天 (急,波浪滔天)

  曹操定睛一看 (不一会儿)

  黄盖的船 (快,离弦的箭)

  让这二十条 (冲)

  曹操的战船 (一下子)

  火又窜上岸去 (窜)

  2.引申

  1 过渡:战争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大火,但周瑜显然不肯就此放过曹军。齐读最后一节。

  2 如果穿梭时空,采访曹操,你认为曹操会说些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扬长避短,不能轻敌;召纳贤才

  三、落实单元目标

  1.谁能把黄盖的计策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

  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2.补上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结果)

  3.出示单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写事文章:采用抓6要素的方法。

  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经过、结果)

  四、总结朗读全文

  1.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的胜利来源于周全的计策。

  2.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题,熟读课文,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将自不()力波浪()()不防备

  迎风()望丢()弃()无心()战不()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c从曹操接信后的举动看,你觉得曹操的弱点是什么?

  b——趁风驶船

  1)展示两军对阵图,指名划出风向。

  2)思考讨论:

  a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直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请找到其中的关键词说说理由。

  b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c——火烧曹营

  1)从课文9、10小节中找出描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重点体会“都”、“封”、“窜”)

  2)齐读三句话,再次体会“火攻”的妙处——扬长避短

  (三)分步复述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知道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真让人赞叹不已,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招,试着说一说。

  2、学生精彩片段复述交流。

  3、根据提纲,试着复述全文。

  4、小结:看着提纲,大家不难发现,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将这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描述下来,使得文章条理清楚,扣人心弦。那么读到这里,你从这场战役中收获了什么呢?(指名交流)

  四、总结归纳,课外拓展

  1、齐读最后一节,展开想象:

  堂堂一代枭雄曹操从华容道仓皇逃命后,当他回到北方,回首这次大战,他会对着部下黯然长叹:“。”

  2、学生想象发言。

  3、激发豪情,出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学们,历史的脚步匆匆,而长江的水依然滔滔,那远去的硝烟,那逝去的火花,已随风而飘,但在这场著名的战役过去900多年后,有一位大文豪来到长江边,深深地怀念、深深的赞叹,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4、用你喜欢的方式诵读。

  5、总结:正是有无数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战争、事件串起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也正是有无数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激情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游历其中,没有一个炎黄子孙会不为之自豪的!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深有同感。

  6、布置作业

  记一记: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讲一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读一读: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板书]

  29赤壁之战

  知己知彼

  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1)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1

  目标引领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自主探究

  (一)卡片摘录

  1.作者作品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二)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写出你通读一遍后所获得的整体印象:文体 、人物 、事件、中心、写法

  (三)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指出并解释活用词(看我“七十二”变)

  (1)敬贤礼士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英雄乐业

  (10)备南走 (11)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2)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3.一词多义(多产的实虚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人不过十五六万。

  命猛将统兵数万 出郭相扶将 宫使驱将惜不得

  (3)方:操军方连船舰 助画方略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挟天子以征四方

  (4)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5)夷:今操芟夷大难 夫夷以*,则游者众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6)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7)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言于孙权曰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9) 之: 此帝王之资也。 而可迎之邪 顷之,烟炎张天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0) 乃: 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骑乃得过

  4.特殊句式(万物皆有律)

  (1).刘备天下枭雄 我,子瑜友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受制于人 操军破,必北还.

  (3)裹以帷幕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豫州虽败于长坂

  (4) 卿欲何言. 何以言之. 欲安所归乎

  (5) 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荆州之民附操者.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以上几类句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标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与结盟好 及说备使抚表众 操悉浮以沿江 可烧而走也 逼兵势耳 引次江北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体会一下句式判断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合作解疑

  1、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期目标是什么?

  2、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3、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4、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5、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6、鲁肃所说的“大事”指什么?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

  7、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

  8、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9、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孙权“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反映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统观孙权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12、第6、7段写了什么?

  13、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

  14、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何作者只提黄盖一人?。

  15、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

  巩固演练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 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矣 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4、创新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战局,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通过自学读书,讨论交流,查找资料,易于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完成学*目标。

  确定五点重点:了角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德育点:通过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创新点:找到自己读懂之处,谈出自己的体会。

  空白点: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教具电脑幻灯片

  主要技术留空白、激发创造性思考与想象、启发引导技术

  --------------------------------------------------------------------------------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1、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要求同学们听后抒发感想。

  2、板书课题,明确学*内容。激发兴趣

  1、聆听歌曲,品味歌词,抒发感受。2、朗读课题,说出自己的了解。

  二、创设条件

  1、速读课文,要求:

  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2、精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进行及进一步解决问题。自主参与

  1、集中注意力,不回读,抓主要内容。2、自学及小组合作学*相结合,扫清本课的学*障碍。

  三、组织研究

  1、组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思考: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

  3、进一步追问: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体验发现

  1、接受摸底测试,自检自己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找出相应的段落,读读画画重点词句。

  3、找到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内容,体会写法上的简练得当。

  四、引导创新

  1、引导讨论: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

  2、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

  3、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4、引导学生根据“写信骗曹操,借风赴曹营,点火烧曹军”的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应用实践

  1、小组讨论。

  2、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3、讨论明确火攻的步骤。

  4、复述整个课文,明确中心,积累语言。

  五、反思小结

  1、游览全文,对照板书,从整体上明确写作顺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巩固提高

  1、明确写作顺序。

  2、练*背诵喜欢的段落。

  3、积累语言。

  六、研究性作业: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出“故事大王”。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 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 )将 自不( )力 波浪( ) ( )不防备

  迎风( )望 丢( )弃( ) 无心( )战 不( )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 ),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 ),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 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c 从曹操接信后的举动看,你觉得曹操的弱点是什么?

  B——趁风驶船

  1)展示两军对阵图,指名划出风向。

  2)思考讨论:

  a 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直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请找到其中的关键词说说理由。

  b 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C——火烧曹营

  1)从课文9、10小节中找出描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重点体会“都”、“封”、“窜”)

  2)齐读三句话,再次体会“火攻”的妙处——扬长避短

  (三)分步复述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知道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真让人赞叹不已,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招,试着说一说。

  2、学生精彩片段复述交流。

  3、根据提纲,试着复述全文。

  4、小结:看着提纲,大家不难发现,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将这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描述下来,使得文章条理清楚,扣人心弦。那么读到这里,你从这场战役中收获了什么呢?(指名交流)

  四、总结归纳,课外拓展

  1、齐读最后一节,展开想象:

  堂堂一代枭雄曹操从华容道仓皇逃命后,当他回到北方,回首这次大战,他会对着部下黯然长叹:“ 。”

  2、学生想象发言。

  3、激发豪情,出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同学们,历史的脚步匆匆,而长江的水依然滔滔,那远去的硝烟,那逝去的火花,已随风而飘,但在这场著名的战役过去900多年后,有一位大文豪来到长江边,深深地怀念、深深的赞叹,写下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

  4、用你喜欢的方式诵读。

  5、总结:正是有无数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战争、事件串起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也正是有无数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激情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游历其中,没有一个炎黄子孙会不为之自豪的!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深有同感。

  6、布置作业

  记一记:*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讲一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读一读: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板书]

  29赤壁之战

  知己知彼

  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

  [教案说明]

  本篇是一个故事情节很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同样很强的课文,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之一。在反复研读了教材和本单元训练重点后,同时又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其中,复述又成为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整个教学环节分为:

  一、走进名著。

  通过电视剧主题歌,通过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包括到最后出示的苏轼的《赤壁怀古》和布置的课后作业,目的就是扩大阅读教学的容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豪情,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名著和古诗文,接受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熏陶。同时诱导学生在学*中学会课内课外相沟通,现代与古代相融合,养成他们多方面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好*惯,帮助他们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全,从而引发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精读“火攻”片段,学会复述。

  “火攻”是3万东吴兵士打败80万曹军的关键所在,也是文章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于是我通过制作形象生动的课件辅助于整个教学,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依次出现,随后再对“火攻”的四个环节逐一进行研读,找句子、朗读、思考问题。在对这些环节熟知后,我又指导学生进行复述“火攻”的每一个环节,最后请学生复述整篇课文,从而保证文章的完整性。

  三、全民参与,一起进步。

  “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有进步”,这始终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的方向。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步步为赢”的知识技能的小练*,既体现了练*由易到难的变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引发全体学生阅读的强烈兴趣,给他们自己学*的空间;同时又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完整、粗略的感知;最后也是迎合了课文的主题。

  [教后反思]

  正如文章中记载的那一场扣人心弦的战争一样,我也在激动的情绪和紧张的氛围中上完了35分钟,回顾一下,整堂课中,我自认为完成得比较满意的是:

  1、直观生动的课件让我的课如虎添翼。整整花了一天精心制作的课件,无论是3万东吴大军和80万曹军对峙的示意图,还是火烧曹营的录像,都让学生们非常轻松地了解了“火烧赤壁”的全过程,记清每一个步骤,身临其境,瞠目结舌,为我的课增色不少。

  2、“步步为赢”吸引所有的眼球。这个环节的设计还是完成,我的初衷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果然,一步一步的完成,我试图让一些学困生参与,结果很不错。于是,小小的胜利激起了他们随后的学*兴趣,整堂课都是全情投入,相信他们学有所获,品尝了胜利,这让我如愿以偿,更是意外的惊喜。

  有成功自然也有遗憾,整堂课我的教学步履总显得那么匆匆,因为时间实在匆忙,于是复述只是“火攻”的四个步骤,少了课文的完整复述,显得不够完整;因为时间匆忙,课文的拓展部分——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苏轼的《赤壁怀古》只成了草草的齐读一遍,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境,让我的初衷——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自然显得单薄很多。于是我在想,也是一直的困惑: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篇幅的加长,课堂容量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我们的35分钟课堂效率?如何在这有限的35分钟里将文章最精彩的、最需要学生领悟的内涵和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传授于他们?这的确太需要我们具有大刀阔斧的魄力和去粗留精的本领。

  同时,我的教学设计中,还是缺少一点二期课改的精神体现,比如培养学生的一种质疑问难的求异思维。像这堂课,我就可以让学生评价一下“黄盖写信诈降”这一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或者评价一下曹操这个人。虽然事后我都想到了,在后来的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但这节课上却只字未提。我想,也许时间太紧,无法单独有环节来展开,我可以设计为课后作业呀!

  这堂课从备课到制作课件,花去了我不少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充实,通过这样的实战,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日益成熟起来,思考的问题也多起来,反思后的收获也更加丰富了。“教学相长”,这话一点都没错!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

  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这篇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和理清前四个自然段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继续学*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 指名朗读课文。问: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要求学生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意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出示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合并。小组代表汇报。接着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然后抽几个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老师再小结。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

  5.问: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肯定回答的是:东南风。这时要求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在分析。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通过复述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而实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进一步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第三步: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析:“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即: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指名上台板书出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

  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同时也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3.教师总结:“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第四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说板书设计

  (一) 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 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体现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板书主要引导学生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台,培养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我的勇气,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 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2)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1

  目标引领

  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3、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自主探究

  (一)卡片摘录

  1.作者作品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 y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二)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 写出你通读一遍后所获得的整体印象:文体 、人物 、事件、中心、写法

  (三)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指出并解释活用词(看我“七十二”变)

  (1)敬贤礼士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英雄乐业

  (10)备南走 (11)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2)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3.一词多义(多产的实虚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人不过十五六万。

  命猛将统兵数万 出郭相扶将 宫使驱将惜不得

  (3)方:操军方连船舰 助画方略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挟天子以征四方

  (4)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5)夷:今操芟夷大难 夫夷以*,则游者众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6)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7)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言于孙权曰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9) 之: 此帝王之资也。 而可迎之邪 顷之,烟炎张天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0) 乃: 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骑乃得过

  4.特殊句式(万物皆有律)

  (1).刘备天下枭雄 我,子瑜友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受制于人 操军破,必北还.

  (3)裹以帷幕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豫州虽败于长坂

  (4) 卿欲何言. 何以言之. 欲安所归乎

  (5) 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荆州之民附操者.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以上几类句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标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与结盟好 及说备使抚表众 操悉浮以沿江 可烧而走也 逼兵势耳 引次江北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体会一下句式判断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合作解疑

  1、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期目标是什么?

  2、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3、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4、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5、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6、鲁肃所说的“大事”指什么?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

  7、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

  8、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9、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孙权“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反映了孙权当时怎样的心态?统观孙权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12、第6、7段写了什么?

  13、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次重点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

  14、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何作者只提黄盖一人?。

  15、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

  巩固演练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 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矣 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9.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0.田横,齐之壮士耳.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6.操军破,必北还.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归乎 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4、创新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战局,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赤壁之战》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通过自学读书,讨论交流,查找资料,易于完成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完成学*目标。

  确定五点重点:了角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德育点:通过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创新点:找到自己读懂之处,谈出自己的体会。

  空白点: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教具电脑幻灯片

  主要技术留空白、激发创造性思考与想象、启发引导技术

  --------------------------------------------------------------------------------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1、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要求同学们听后抒发感想。

  2、板书课题,明确学*内容。激发兴趣

  1、聆听歌曲,品味歌词,抒发感受。2、朗读课题,说出自己的了解。

  二、创设条件

  1、速读课文,要求:

  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2、精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以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进行及进一步解决问题。自主参与

  1、集中注意力,不回读,抓主要内容。2、自学及小组合作学*相结合,扫清本课的学*障碍。

  三、组织研究

  1、组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思考: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

  3、进一步追问: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体验发现

  1、接受摸底测试,自检自己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找出相应的段落,读读画画重点词句。

  3、找到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内容,体会写法上的简练得当。

  四、引导创新

  1、引导讨论: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

  2、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

  3、阅读思考:“为攻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4、引导学生根据“写信骗曹操,借风赴曹营,点火烧曹军”的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应用实践

  1、小组讨论。

  2、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3、讨论明确火攻的步骤。

  4、复述整个课文,明确中心,积累语言。

  五、反思小结

  1、游览全文,对照板书,从整体上明确写作顺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巩固提高

  1、明确写作顺序。

  2、练*背诵喜欢的段落。

  3、积累语言。

  六、研究性作业: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出“故事大王”。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 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 )将 自不( )力 波浪( ) ( )不防备

  迎风( )望 丢( )弃( ) 无心( )战 不( )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 ),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 ),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 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c 从曹操接信后的举动看,你觉得曹操的弱点是什么?

  B——趁风驶船

  1)展示两军对阵图,指名划出风向。

  2)思考讨论:

  a 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直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请找到其中的关键词说说理由。

  b 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C——火烧曹营

  1)从课文9、10小节中找出描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重点体会“都”、“封”、“窜”)

  2)齐读三句话,再次体会“火攻”的妙处——扬长避短

  (三)分步复述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知道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真让人赞叹不已,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招,试着说一说。

  2、学生精彩片段复述交流。

  3、根据提纲,试着复述全文。

  4、小结:看着提纲,大家不难发现,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将这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描述下来,使得文章条理清楚,扣人心弦。那么读到这里,你从这场战役中收获了什么呢?(指名交流)

  四、总结归纳,课外拓展

  1、齐读最后一节,展开想象:

  堂堂一代枭雄曹操从华容道仓皇逃命后,当他回到北方,回首这次大战,他会对着部下黯然长叹:“ 。”

  2、学生想象发言。

  3、激发豪情,出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同学们,历史的脚步匆匆,而长江的水依然滔滔,那远去的硝烟,那逝去的火花,已随风而飘,但在这场著名的战役过去900多年后,有一位大文豪来到长江边,深深地怀念、深深的赞叹,写下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

  4、用你喜欢的方式诵读。

  5、总结:正是有无数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战争、事件串起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也正是有无数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激情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游历其中,没有一个炎黄子孙会不为之自豪的!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深有同感。

  6、布置作业

  记一记:*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讲一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读一读: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板书]

  29赤壁之战

  知己知彼

  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

  [教案说明]

  本篇是一个故事情节很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同样很强的课文,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之一。在反复研读了教材和本单元训练重点后,同时又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其中,复述又成为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整个教学环节分为:

  一、走进名著。

  通过电视剧主题歌,通过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包括到最后出示的苏轼的《赤壁怀古》和布置的课后作业,目的就是扩大阅读教学的容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豪情,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名著和古诗文,接受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熏陶。同时诱导学生在学*中学会课内课外相沟通,现代与古代相融合,养成他们多方面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好*惯,帮助他们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全,从而引发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精读“火攻”片段,学会复述。

  “火攻”是3万东吴兵士打败80万曹军的关键所在,也是文章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于是我通过制作形象生动的课件辅助于整个教学,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依次出现,随后再对“火攻”的四个环节逐一进行研读,找句子、朗读、思考问题。在对这些环节熟知后,我又指导学生进行复述“火攻”的每一个环节,最后请学生复述整篇课文,从而保证文章的完整性。

  三、全民参与,一起进步。

  “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有进步”,这始终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的方向。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步步为赢”的知识技能的小练*,既体现了练*由易到难的变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引发全体学生阅读的强烈兴趣,给他们自己学*的空间;同时又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完整、粗略的感知;最后也是迎合了课文的主题。

  [教后反思]

  正如文章中记载的那一场扣人心弦的战争一样,我也在激动的情绪和紧张的氛围中上完了35分钟,回顾一下,整堂课中,我自认为完成得比较满意的是:

  1、直观生动的课件让我的课如虎添翼。整整花了一天精心制作的课件,无论是3万东吴大军和80万曹军对峙的示意图,还是火烧曹营的录像,都让学生们非常轻松地了解了“火烧赤壁”的全过程,记清每一个步骤,身临其境,瞠目结舌,为我的课增色不少。

  2、“步步为赢”吸引所有的眼球。这个环节的设计还是完成,我的初衷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果然,一步一步的完成,我试图让一些学困生参与,结果很不错。于是,小小的胜利激起了他们随后的学*兴趣,整堂课都是全情投入,相信他们学有所获,品尝了胜利,这让我如愿以偿,更是意外的惊喜。

  有成功自然也有遗憾,整堂课我的教学步履总显得那么匆匆,因为时间实在匆忙,于是复述只是“火攻”的四个步骤,少了课文的完整复述,显得不够完整;因为时间匆忙,课文的拓展部分——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苏轼的《赤壁怀古》只成了草草的齐读一遍,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境,让我的初衷——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自然显得单薄很多。于是我在想,也是一直的困惑: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篇幅的加长,课堂容量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我们的35分钟课堂效率?如何在这有限的35分钟里将文章最精彩的、最需要学生领悟的内涵和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传授于他们?这的确太需要我们具有大刀阔斧的魄力和去粗留精的本领。

  同时,我的教学设计中,还是缺少一点二期课改的精神体现,比如培养学生的一种质疑问难的求异思维。像这堂课,我就可以让学生评价一下“黄盖写信诈降”这一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或者评价一下曹操这个人。虽然事后我都想到了,在后来的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但这节课上却只字未提。我想,也许时间太紧,无法单独有环节来展开,我可以设计为课后作业呀!

  这堂课从备课到制作课件,花去了我不少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充实,通过这样的实战,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日益成熟起来,思考的问题也多起来,反思后的收获也更加丰富了。“教学相长”,这话一点都没错!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

  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这篇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和理清前四个自然段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继续学*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 指名朗读课文。问: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要求学生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意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出示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合并。小组代表汇报。接着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然后抽几个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老师再小结。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

  5.问: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肯定回答的是:东南风。这时要求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在分析。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通过复述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而实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进一步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第三步: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析:“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即: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指名上台板书出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

  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同时也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3.教师总结:“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第四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说板书设计

  (一) 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 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体现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板书主要引导学生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台,培养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我的勇气,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 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3)

——《赤壁之战》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集中讨论人物对话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史家笔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板书及讲课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历史史实: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相关内容:

  赵子龙长坂桥七进七出、张翼德声震三军、孙刘联盟、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剑、巧借东风、苦肉记、蒋干盗书、火烧赤壁、华容道、借荆州、气周瑜

  三、学*过程:

  相关知识:

  1、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编成。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文段学*:

  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节次,找出生字词并解决。

  2、以省略部分为分界线,全文分为两部分。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概括各节大意,给第一部分分层。

  问题讨论展示: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3、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本课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自学生字新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课上可让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学生能对三国时代、课文来历、课文中的一些人物、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有所了解,为阅读课文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3、可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和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结合起来进行。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但不要死套起因、经过、结果各成一段的模式。要引导学生做具体的分析。比如,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交待了战争起因后,并没有立即叙述战争过程,而是写了战前的准备,因此要单独成一部分。从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开始,已经是在描写周瑜一方对敌军展开进攻的第一步行动了。全文最后一段交待赤壁之战的结局是曹操带着残兵剩将从华容道逃回北方。

  战争的结局与过程,作者并没有明显分开来写,所以经过和结果可合为一部分。这样,可按照“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的经过及结果”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进行理清课文顺序的训练,还要抓住火攻全过程这一重点,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火攻是分哪几步实施的,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在学生认真理解思考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使学生明确,无论是全文,还是各部分,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言之有序,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双方取胜失败的原因。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如:黄盖认识到了敌我双方的哪些优势和劣势?为什么要建议用火攻?曹操为什么会连续两次上了黄盖的当而没有起疑心?赤壁之战中双方胜败的原因各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仅作点拨及小结即可。

  “思考、练*”2和“思考、练*”3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火攻可分为四步: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②选择刮东南风的一天,船上装上引火的材料,驶向曹营;③船接*曹营时,黄盖命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曹营火光冲天;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第3题要求学生找出写东南风的句子,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也是实施火攻的关键条件。说明东吴的将领善于利用天时和地利等自然条件。如果没有这一关键条件,火攻就不可能实施。如果东南风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对方有了防备而失败。所以,火攻计策之所以能取胜,归根结底是东吴的将领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时之利的结果。

  4、课后拓展。可让学生课外搜集和阅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评出讲得好的同学。也可以办一个展览,把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资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阅读体会。

  四、参考资料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公元二零八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赤壁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地方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的赤壁山。其山高五十多米,岩石皆呈赭红色,是约一亿年前因砾石、砂子与铁质、钙质等物沉积胶结氧化而成,又因地质断层而露出地面,这种特殊的地貌被后人传说为火烧赤壁时烧成红色的,因而更增添了赤壁之战的神奇色彩。此外湖北黄岗县西北的江滨有一赤鼻矶,也是悬崖峭壁赭红如火烧一般,兀立临江,因与“赤壁”同音,相传为赤壁古战场。宋朝苏轼贬官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曾经游历此地,追怀古事,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文章,其实此处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战场。

  曹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称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诗抒发报负,今存诗20余首。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辅佐孙策、孙权建孙吴*,又与孙权为连襟。在建安13年曹操大军压境时与鲁肃等人力主迎战,并亲率大军破曹操于赤壁,赢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黄盖字公覆,吴国宿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赤壁之战中,他率领数10艘装满芦苇、火硝和硫磺等引火之物的小船诈降,趁机点火以火攻之计破了曹军船阵和兵营。

  华容道华容是县名,设于西汉,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因曹操赤壁之战后取道华容县北归,故称华容道。

  火硝又称土硝或硝石,白色或灰色,含有一种叫硝酸钾的化学物,受热分解后可释放大量氧气,是一种强氧化剂,可助燃,因而常用于制火药、火柴等。又因其中含有氮和钾,且易溶于水,故又可作化肥使用。

  硫磺硫的统称,为浅黄色结晶体,可用来制造硫酸、火药、焰火等,可作杀虫剂,又可用于治疗皮肤病。许多温泉水或地热井中抽出的热水中就含有硫的成份,因而可以治疗皮肤病。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4)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把握全词主旨。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3.通过拓展比较阅读,了解豪放词风。

  教学重难点:

  朗读技巧,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设想:

  1.在初读中,熟悉全词,把握诗词主要内容。

  2在精读中,赏析精美词句,分析周瑜形象。

  3在品读中,感受作者豁达超脱的情感态度。

  教学步骤及设计:

  一、导入环节

  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是非成败转头空。无论是生活亦或是政治仕途,都可能遭遇困顿。当人生不尽如人意时应当怎样面对?今天我们学*一首一代文豪苏轼的词,看看他是如何面对政治上的失意。

  二、展示学*目标:

  学生自读学*目标

  三、作者介绍

  师:提到苏轼,大家都不陌生。那谁来帮大家简单回顾一下作者?

  生:介绍苏轼年代及主要成就

  师:嗯,老师再给你补充一下——其实除了诗词,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建树。正如林语堂先生评价所说: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

  刚才XX同学谈到了苏轼的成就,那么关于苏轼的经历,有没有同学可以介绍一下?

  生:谈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比如乌台诗案等

  教师:正如你所说,苏轼的一生都可以说是文坛得意,官场失意,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正是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所写。

  四、初读识词

  师傅:简单的知人论世后,我们一起来初读识词。给同学们3分钟,大家反复自由朗读全词,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请句读,并思考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师:刚才大家读的都比较投入,现在谁来回答一下:本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上阙主要写了赤鼻矶的景色,下阙主要是抒情

  (板书写景怀古抒情)

  师:好,那现在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初读成果?

  侯华富朗读

  师:谁来点评一下他的朗读?

  李怿卓:点评:字音、节奏、感情等角度

  师:点评的比较到位,那你能不能再来示范一下。

  李怿卓示范

  师:效果确实更好一些,俗话说“词读百遍不嫌多,遍遍都有新收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在精读、品读中继续学*!

  五、精读思考

  师:请同学们再读全词,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3个问题!PPT展示问题,倒计时设置3分钟。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分享成果,解答疑惑。

  六:展示成果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谁来回答?

  生:分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因为在读这一句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有种豪迈的情怀。

  师:你读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你认为你体会到的这种境界是通过哪个字词体现出来的?

  生:大江

  师:实际上大江就是哪里?(长江)那作者为什么不写“长江东去,而写大江东去呢?”

  生:因为,长江就是感觉比较长,而大江,就让人有种眼前场景很宏大的感觉。

  师:非常好,你抓住了“大江东去”,所暗含的那种登高望远、一览无余的意味。那你觉得这个“大”字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重读,然后声音高一点

  师:那请你试一试。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真是荡气回肠!请坐,其他同学也试着再朗读体会一下,注意读出这种大视野、大格局!

  学生读、点几个学生读(王存瑞、黄迎新)

  师:除了第一句,大家还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因为,这一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高耸的怪石、惊涛骇浪和岸边的晶莹浪花写得非常形象。而且这是苏轼以为的古赤壁战场旁的景象,所以我读的时候有种穿越时空,回到惊心动魄的古战场的感觉。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下,你是怎么读出的这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生:主要是通过“穿”、“拍”、“卷”三个字,这个“穿”让我联想到了战场穿梭的羽箭,“拍”有种很有力的感觉,“卷”带来一种狂风扫落叶,横扫千军的气势。

  师:古人写诗时讲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时赏诗的时候也要有这种锤字练字的意识。那你觉得这几个字应该怎么读?

  生:重读

  师:除了重读,还有吗?比如说语速上?

  生:快一点

  师:好,你来试一下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真可谓慷慨激昂,好,同学们自己再读此句,体会一下。

  点学生读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觉得这一句在结构上特别巧妙,“江山如画”好像把上阙所描述的景色到了一幅画卷上了一样。而“一时多少豪杰”很自然的引出了下阙的周瑜。

  师:实际上你所说的就是结构作用中的承上启下。“江山如画”一句收住了上阙的景,那我们找个字来形容上阙景物特点的话,哪个字比较合适?(板书壮景)

  “一时多少豪杰”完成了从“千古风流人物”到“遥想公瑾当年”的一个自然过渡。

  师:好,我们请东边三排的同学齐读一下上阙,注意运用刚才所学到的朗读技巧。大江东去一二~

  师:好,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下阙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来解答?

  生:周瑜是一个年轻有为、人生得意的形象。从“小乔初嫁了”可以看出周瑜很年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看出他指挥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很有能力。

  师:好,你眼中的周瑜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一种形象。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

  生:我觉得周瑜是一个英俊潇洒、谈吐不凡的人。

  教师:咱们说谈吐不凡一般形容人比较有修养,而这个地方你强调的是他的运筹帷幄的能力,所以换一个什么词比较好?

  生:从容不迫

  师:其实这个地方我们用谈笑自若、气定神闲、胸有成竹都可以,好请坐。那么我们看这里,周瑜的形象是苏轼亲眼所见的吗?(不是)

  而是他怎么样写的?(想象的)我们来看这样两则材料:

  张睿萱读一下

  师:我们看这两则材料——把成家十年的周瑜写成是小乔初嫁,把诸葛亮的衣着打扮按到了周瑜身上,这些都和下阙中的“遥想”相呼应。所以咱们在读这两句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应该重读还是轻读?快读还是慢读?应该是读出一种江边遥想,渺远幽圹的感觉。

  比如读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好,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苏轼想借周瑜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苏轼站在昔日的古战场,描绘这样一个人生赢家周瑜,主要是为了和自己形成对比,反衬自己当时不受重用,失意的处境。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周瑜和作者的这种对比联系?

  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就是想象周瑜的英灵如果神佑此处,看到这么落魄的我,会笑我。这种笑也有点自嘲的感觉。

  师:我们看这张对比图,实际上苏轼把周瑜塑造的越完美,越凸显了自己的窘迫。

  七、品读感悟

  师:那么此情此景,苏轼有没有因此变得落寞消沉?大家品读最后一句,体会一下。

  好,谁来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生:我觉得这种对比下,苏轼肯定是比较消极的,心里很有落差。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意见?

  生:我觉得这时候的苏轼心里肯定有消极的情绪,但是也包含着一种自我疗愈之后的积极在里面。因为他看到昼夜不停的大江,盈缺如常的月,应该会用是非成败转头空,最终一切都会如梦消散来安慰自己。所以他才会洒酒以谢江月。而且晚年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an,一声)州。”所以可以看出最后他有种释怀之后的豪情。

  师:你联系了苏轼在《前赤壁赋》和他的整个人生来谈这种从沉郁到超脱的蜕变,非常好。那我们请西边三排的同学齐读一下下阙,注意把遥想的渺远和人生如梦的豁达读出来,遥想12

  (板书豪杰、豪情)

  八、拓展延伸

  师:这首词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作,通过分析词中的壮景、豪杰、豪情,我们应该对这种词风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拓展延伸一下,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一下豪放派的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本词与婉约派代表作雨霖铃,然后同桌之间讨论一下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

  生:婉约派读起来比较委婉细腻,豪放派读起来比较有气势。

  生:我觉得可以结合本课的所学的景、人、情三个角度分析,婉约派喜欢写一些杨柳晓风这样的秀丽的景物,豪放派则是描绘壮丽的景色。婉约派喜欢写小儿女的悲欢柔情,豪放派则喜欢写大英雄的壮志豪情!

  师:你从景、人、情三个角度一语中的点出两种风格的区别,特别到位!那我们就请两位同学分别带着这种理解读一下这两首词。好先看婉约派这一首,谁来试一下?

  女生:寒蝉凄切……

  教师:恩,确实有南宋俞文豹所说的“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而歌的韵味,好请坐。谁来试一下豪放派这一首?

  男生:大江东去……

  教师:真有种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卓板,高歌的感觉。听罢直觉天风海雨扑面!太棒了,请坐!

  九、总结本课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三读三问领略了东坡居士面对长江赤壁写下的壮景豪情,最后我们再来齐读全词,在朗朗书声中体会他横放杰出、境界大开的豪迈和超脱!

  学生齐读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十、【板书设计

  写景:壮景——豪

  怀古:豪杰

  抒情:豪情——放

  教学目标

  1、学*本文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时的自主、合作、探究本事,掌握常用的鉴赏诗歌方法;

  3、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比较,归纳,感悟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背景。(教师略作提示)

  1、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宦海沉浮,但文学艺术成就颇丰。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3、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苏轼因被指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此词是游赤鼻矶时的感怀之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

  正音强虏(lǔ)华发(huā)羽扇纶巾(guān)还酹江月(hái)(lèi)

  释义一尊(通樽,酒杯)华发(通花,花白)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句式①故国神游: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神游故国。②多情应笑我:倒装句,宾语前置,应当为:应笑我多情。

  2、品评朗读,感悟词情。

  ①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词。读后教师作诵读指导。

  ②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我们才能理解作品,神交作者。关于如何朗诵这首词,还有一则小故事,请大家看屏幕。)全文在那里就不再赘述,请大家看那里面有句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雄浑,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慷慨洒脱。(下头就请大家把自我当作关西大汉自由朗读全词!)

  好,读得很认真!词的节奏感很强,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断句及韵脚,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韵脚其实就是每句话的最终一字,韵脚字及一些动词、形容词都要重读。哪位关西大汉能自告奋勇地来朗读全词。(鼓掌)

  读得不错,有点关西大汉的味。下头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焦晃教师的精彩配乐朗诵,再次去感受全词豪放的风格。)

  3、理清结构,把握全词。

  从词的结构上来说词一般分为上、下阕,从章法上说,词的上阕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阕则侧重抒情。

  四、合作探究,鉴赏词句。

  1、自由朗读,交流讨论,质疑释疑。

  提问: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些语句,简要说明理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一般只作肯定,适当评点。指出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句,师提问:读得很有气势。它起首就是一个江,这条江是怎样的一条江一个字

  生答:大。

  师提问:大。它不说流、不说淌等,说什么说淘。淘的程度怎样样

  生答:尽。

  师追问:淘了多少时间

  生答:千古。

  师继续追问:都淘些什么人物

  生答:风流人物。

  师总结:词开篇就将赤壁放在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2、重点探讨研*。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⑴哪些字用得好(学会品味语言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本事,我们在分析写景的资料时要异常注意一些动词和形容词。我们一齐来看此句哪些词写得较好。)

  乱:岸边山岩之险怪;穿:陡峭山崖的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大,展开阔大雪浪图。

  ⑵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述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你能把画面描述出来吗经过这些意象的分析,为我们营造的怎样的意境呢)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它的雄伟壮丽,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阕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

  (好,说得都不错。我们一开始就说三国群雄的文韬武略,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②探讨: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怀古的对象(自由发言)

  其实词中有作者自身与周瑜之比,请你填写下表,对此加以分析。

  (比较了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周瑜作为怀古的对象)

  主要是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我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借周瑜的年少有为来感叹自我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③探讨: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组讨论)

  (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自我解脱,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大家是如何理解的请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对大家的发言,我们作一小结。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如画江山,又想周瑜三十四岁时,就指挥赤壁大战取得胜利,名垂青史,立下赫赫战功,肯定深深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可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生性旷达洒脱,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人间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他异常洒脱,洒酒祭奠江月。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也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同学们以后也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人的一生也会面临许多的选择与诱惑,你将何去何从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能找到需要的答案。

  3、小结全词。

  全词由大江带出,写景、怀古、抒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活力。那么学*了这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它豪放体此刻哪些方面呢景之壮,人之豪,情之达。

  我们学*了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知人论世、品味语言、分析意象、辨析表现方法,体验情感。

  最终,我们一齐来再次团体朗读全词。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赤壁风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要求:全神贯注,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2)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3)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4)在粗通词语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感受文章。(初步领会全词的意蕴。)

  (5)说说你对这首的感受。(初步体验豪放风格。)

  (6)提出你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难题。

  2、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鼓励学生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引导提供前馈信息;小组交流讨论,既可以共同分享学*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赏析上阕

  (1)有感情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2)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

  (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3)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

  2、赏析下阕

  (1)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

  (3)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3、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以上教学环节,对文中极具艺术魅力的字、词、句进行推敲的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课文与元曲的异同。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词在哪些语句体现了一种什么气势?与本节课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2、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词风分婉约与豪放两种,“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俞文豹《吹剑录》中形容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形容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婉约词与豪放词风格的巨大差异。前面我们学*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问题:这两首词在风格与基调上有哪些不同?

  3、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代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并且通过思想争鸣,可以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比较,在比较中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易于行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达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为此,本教学设计安排了两次比较性阅读,一是将课文与同题材、同风格的元曲进行类比阅读,强化学生对豪放词内容与风格的印象;二是将课文与《雨霖铃》进行反比阅读,让学生整体把握豪放词和婉约词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通过多层次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化底蕴,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体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本教学设计始终以诵读作为理解赏析课文的主要手段,从范读到齐读、有感情阅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有利于学生理解赏析课文内容,感受豪迈奔放的风格。

  3、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为学生个性化地解读古代作品提供了空间。本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绕开有争议的问题的常规做法,让学生对苏轼的人生观进行争鸣,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联系现代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执教者:天长三中吴正鹏

教学定位:

◆"以读悟美"--增强诵读操练以及指导,争取作到以"读"带"解",以"解"带"诵"。感知豪宕派词的语言特点以及语言美;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优选【五】篇(扩展5)

——《赤壁之战》的教案实用5份

  设计理念: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本课时的研读模式主要是:引出研读主题、领悟研读策略、开展研读活动、分享研读成果。立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注重全员参与,注重探究过程,注重品读感悟。

  课前准备:

  1、引领学生看《三国演义》,谈自己喜爱的英雄人物。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

  1、运用研读策略,以“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为研读专题展开研读活动。

  2、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引出研读主题

  1、请用“虽然……却……”或者“虽然……但是……”简单地说说赤壁之战的大概内容。

  2、那你此时心中最大的疑问是什么?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二、领悟研读策略

  1、答案在哪里?那你觉得该怎么研究它?

  2、教师总结。

  3、出示表格,指导填写时的注意点。

  《赤壁之战》研究者:_____________

  以少胜多的原因 关键指数 ☆

  三、开展研读活动

  1、学生自主研读、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2、同学合作,交流成果。

  四、分享研读成果

  板块一、黄盖:考虑周密,巧妙安排

  (1)东吴兵少,抵挡不住80万大军。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2)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1千米了,黄盖叫兵士们把20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了曹操的船队。

  板块二、东南风:借风行船,借风烧船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黄盖的船把帆张足,快得像离弦的箭。

  (3)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1千米了,黄盖叫兵士们把20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了曹操的船队。

  板块三、曹操:骄傲自大,轻信黄盖。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了不得。

  (2)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五、总结胜利经验

  1、看来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还真不容易!现在谁来帮帮黄盖总结一下胜利的经验?

  2、全班交流。

  3、总结。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具学具 鹏博士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导读”内容,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了一组新的课文学*,在这组课文中,我们将要学*什么内容,要了解哪些学*方法呢,导读中明确告诉了我们。请一个同学读导读,同学们想导读给我们这组的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2、我们首先要学*的一篇课文是《赤壁之战》。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了课文你就能够知道。

  二、检查预*。

  1、多媒体显示自制幻灯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鹏博士显示问题: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之战的经过,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

  四、学*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同学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请同学说一说。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

  五、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六、朗读课文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预*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们用自己话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后同学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火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准备”?

  (3)黄盖是怎样接*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4、显示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5、火攻这一仗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第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

  (1)“锣鼓震天”是什么意思?“丢盔弃甲”是什么意思、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说说赤壁之战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二、学*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1、启发谈话:要想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讲。对于赤壁之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2、赤壁一战的起因是什么?双方是怎样准备的?经过和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按这个顺序列出提纲。

  三、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这以少胜多的原因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巩固生字。

  六、布置作业:预*《飞夺泸定桥》。

  板书设计:

  15 赤壁之战

  起因 战前准备 经过结果

  曹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隔江相对 献计火攻 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战船-乘胜追击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读懂课文,知道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学*遇事周密考虑、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程,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师:东西南北方位图、制作课件,选录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你们饶有兴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汇报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也理清了课文的线索。今天,我们将深入学*这一课。(板书:17、赤壁之战)

  二、自读自悟

  1、谈话:火攻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黄盖)黄盖为什么会想到用“火攻”?请同学们读读相关的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

  3、提问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