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汇总五篇

首页 / 教案 / |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1

  设计说明

  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

  除法的两种现实情境模型一般被称为等分和包含分,为了让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除法概念,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获得*均分的直观经验;再通过说一说、填一填的活动,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均分的过程;最后学*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

  2.通过多种表征的转换,渗透模型化思想。

  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例题探讨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均分的过程及结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均分的结果是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的。通过从实践操作到*均分的表述,再到算式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把*均分和除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在渗透模型化思想的同时,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复*旧知。

  (1)说一说什么叫*均分。

  (2)举例说明*均分的两种情况。

  2.课件出示教材13页例4情境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二种分法: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每盘分了3个。

  第三种分法:三个三个地分,每盘也分了3个。

  (2)小结: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每盘放3个竹笋。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新知

  1.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引导学生探究:刚才我们通过*均分帮助熊猫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表示方法。

  (2)揭示课题:这样的算式大家都没有学*过,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种新的运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法)像这样*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板书算式:12÷4=3)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介绍除号的写法: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除号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试着写一下。(学生练*书写除号)

  (2)师指着除法算式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学生练*读除法算式)

  (3)小结:只要是*均分的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学*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学*例5做好准备。

  3.探究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5情境图,引导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帮熊猫分竹笋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刚刚分竹笋的过程。(生列出算式并读一读:20÷4=5)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把*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一、激情导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吧?请看屏幕,这里有一些彩色的五角星,你们可以任意说出其中一个五角星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谁来试试?

  生:………

  师:神奇吧?你们想不想学到这个本领?

  (生齐答:想。)

  师: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们就学到这个本领了。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先从分东西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看这里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可以摆3盘。

  1、质疑: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2、质疑: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还记得吗?

  看来大家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不错,我来出一道稍难一点的:(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比刚才多了1个草莓,是7个草莓。

  (1)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带着问题请看今天的第一个学*任务:

  1、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2、用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

  3、剩下的草莓在算式中怎么表示?

  (2)接下来,咱们就小组讨论一下,用你们的学具按要求来摆一摆,看哪个组的同学摆得快又对。

  我们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摆的?

  用老师的草莓摆(课件出示7个草莓,摆好的图)

  (3)质疑: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

  (生:上面的6个草莓正好摆完,7个的草莓没有摆完,有剩余。)

  师:我们把这种有剩余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那剩余的这个数就是——余数。

  师:剩下的这1个草莓在除法算式中怎么表示呢?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课件出示——7÷2=3(盘)……1(个)我们通常把商和余数之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1、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

  2、你知道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3、谁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摆正方形:

  过度: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同学们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

  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

  如果是10根、11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请看今天的第二个学*任务:

  学*任务二:

  1、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2、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记录单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现在,王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3)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2: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

  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

  余数<除数

  (4)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我来考考你们,请同学们翻到课本60页,完成做一做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四、猜想运用,加深理解

  1、猜一猜:

  (1)下面老师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谁来猜一猜?

  (2)质疑: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性?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摆三角形,可能会剩几根?

  五、前后照应,释疑解惑:

  师:现在可以揭开猜彩星星的秘密了。老师就是根据这些星星的颜色和余数多少的规律猜的,任意选一个球的号码数,除以3,如果余数是1,就是红色。如果余数是2,就是黄色。如果没有余数,就是蓝色。

  孩子们,今天的数学课堂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3

  详细介绍: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在掌握*均分的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很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你是怎样想的?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7枝铅笔,*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先分分看)

  (2)读题后引导学生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进口述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把7枝铅笔,*均分给3个同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7枝铅笔*均分成3份.)分的结果怎样?全分完了吗?(每人分2枝,还剩1枝.)

  教师引导:联系*均分的含义及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想想这道题应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73=,并用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竖式中,除得的商是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枝.)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枝.)做应用题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时,要写单位名称,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道题商和余数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应怎样写?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写出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73=2(枝)1(枝)

  教师提问:回答时应怎样写?(每人分2枝,还剩1枝)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均分后,没有分完,还有剩余.)

  (3)对比、分析:今天我们解答的这道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均分,用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商和余数都写单位名称,回答时因有余数需答完整.)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5)反馈练*:

  把20张画片*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2.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入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回答时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第5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反馈练*:

  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重点强调*均分的第二种有余数的应用题计算,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三、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出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重点强调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完整写出答话.

  随堂练*1.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投影出示)

  9□=□(个)□(个)9□=□(盘)□(个)

  (1)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和算式(1),你能说说题意吗?[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个)(个),可以推断是*均分的第一种方法.]

  类推:把图和算式(2)联系起来,你能理解题意吗?【可讨论,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盘)(个),可以推断是*均分的第二种方法.】

  比较、归纳:根据图及两个不完整的算式,指名说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一个算式表示,把9个苹果*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

  第二个算式表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2)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写好算式.

  (3)订正,指名口述思维过程.

  2.填空.(投影出示)

  (1)144=32

  143=42

  (2)216=33

  布置作业

  有18个扣子,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

  有37米白布,每5米布做一条被单,可以做几条被单,还剩几米布?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十四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 口算。

  324 637 549

  (2)把7朵花*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示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

  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

  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

  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自主练*

  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

  四、巩固练*

  1、练*十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十四第3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十四第4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5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应用题.

  2.通过分析解答两类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3.创设适当的情境,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根据分析正确的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

  在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看题回答问题(可以用投影片或用实物投影出示)

  53=15153=5153=5

  提问:看到这几个算式,你都想到了什么?

  【(1)这三个式子中都有3、5、15这三个数;

  (2)这三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解答;

  (3)乘法和除法有关系.】

  2.看图回答问题.

  师:谁能先把三个算式中的一个变成问题,然后再编出一道文字叙述题?[(1)3个5相加是多少?(2)把15*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3)15里面有几个5?]

  3.导入新课.

  师:如果我们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文字叙述题就好像人的骨架,而具体的事件和事件的情节就好像是人的血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几道应用题,看一看通过今天的学*,大家有一些什么新的发现.

  新授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发现题组与线段图和文字叙述题之间的关系.

  3.教学例3

  (1)问:谁来说说,第一题应该怎样想?

  (2)几个同学为一组,用小圆片代替题目中的小金鱼,用铅笔代替鱼缸分一分,看看第二题和第三题的结果是多少.分完以后,同组的同学再一起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每道题该怎么想.

  (3)找两个组的学生汇报分的方法和列式解答的方法.

  (4)思考讨论:

  第二题和第三题与文字叙述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第二题和第三题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问:后面两道题跟第一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5)教师小结:看来,这三道应用题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题组,只不过是每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做题时做到认真审题.

  (6)如果老师把这道题的数和情节变了,你还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吗?

  4.教学例4.

  (1)直接出示例4的两道题.

  (2)出示想一想提纲,小组讨论操作,讨论后汇报各组的讨论结果.

  ①例4的两道题与例3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变化?

  ②借助小圆片,按照题目的意思分一分,摆一摆.

  ③摆完后互相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3)问:例4中的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巩固复*.

  1.用8米长的绳子,做4条同样长的跳绳,一条有多长?

  2.用8米长的绳子,做2米长的跳绳,可以做几条?

  归纳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些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画一画数一数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2-6的乘法口诀.

  游戏准备

  画有100个圆点的纸.

  游戏过程

  1.教师分纸,并讲解游戏规则:

  在纸上任意画竖、横两条线,把这100个圆点分成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圆点组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把每一部分内所包含的圆点数加起来,和仍为100.要求:又快又正确地数出每一部分内所包含的圆点数.

  2.此游戏可由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小朋友任意画线,另一个小朋友计算.

  游戏说明

  1.可由横行的圆点数乘以竖行的圆点数得出,如下图所示:

  2.此游戏还可用于熟悉7-9的乘法口诀.

  第3册第四章-表内除法应用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汇总五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精选10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1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三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出示例4】

  2、学*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均分吗?像这种,把12*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均分成2份,*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把10根小棒*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4)、小结。

  3、教材第15页练*三的第1~3小题。

  (1)、第一关(练*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 4 )个。

  像这种,把12*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2 ÷ 4 = 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教师呈现如下题目,让学生完成,激活经验。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5×( )=10 2×( )=8 ( )×4=12

  12÷3= 6÷2= 3×( )=9

  2.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新授知识

  1.教学例2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除法的知识。你们看,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一起去看看!(引导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主题图例2)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

  生:每屉蒸笼装有4个包子,有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师:你知道要用什么方法计算,要怎么列式吗?为什么?

  生:用乘法列式计算。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则用乘法计算,列式为4×6=24(引导学生自己说出)

  师:计算这道算式时想到的是哪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教师:谁还能发现和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呢?怎样列式?

  生: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求每屉可装多少个包子?列式:24÷6=4(个)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用的又是哪句口诀?

  生: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均分成了6份,求每份多少个?用除法列式为24÷6=4(个),想口诀:(四)六二十四。

  生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

  教师:如何列式?用哪句口诀?

  生:24÷4=6(屉),想:四(六)二十四。(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

  2、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联系

  师:观察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鼓励学生发言)

  生:都用同一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生2:一道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生3: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再看被除数是几,最后确定用那句口诀求商。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真的掌握这些知识了吗?

  三、练*巩固

  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第1、2题。(说一说题意,你是怎样求商的,用哪句口诀?指名回答)

  2、 课本第21页第5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收获了哪些知识呢?(鼓励学生发言,老师最后总结)

  五、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4×6=24

  24÷4=6 24÷6=4

  口诀:四六二十四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再看被除数是几再确定用哪句口诀。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6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明确余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思维能力。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明白余数的意义、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活跃课堂气氛),课件插入音乐。

  一、复*旧知,做好铺垫

  1、教师提问:什么叫*均分?请学生回答。

  生回答: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均分。

  2、教师课件出示,*均分的例子,请学生判断。

  哪些是*均分?是*均分的打“√”。学生判断是不是*均分,回答老师的问题。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二、学*新课,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摆6个草莓。

  (1)教师:复*完了*均分,我们继续来分一分,分什么呢?看大屏幕。

  生看大屏幕,分草莓。教师:听清要求,怎么分?

  课件显示: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专心听要求。听完后,生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摆6根小棒试一试。教师找生汇报。生:可以摆3盘

  教师可以问问: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分3盘?生1:3个2是6,所以摆3盘。生2:我是摆小棒摆出来的。生3:2+2+2=6,3个2相加是6。生4:……

  (2)教师:那怎样列算式呢?指名回答。生:6÷2=3(盘)教师板书算式。

  (3)教师:谁能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呢?指名回答生:有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学生共同看着大屏幕,说一遍算式表示的意义。2、

  课件出示:摆7个草莓。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1)教师:看一下,现在有几个草莓了?要求你怎么摆呢?课件出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要求:每个学生用自己的7根小棒代替7个草莓摆一摆,试一试。请2个同学,到展示台上用草莓摆一摆。摆完以后,和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汇报展示。

  请学生说说你摆了几盘?生1:摆了3盘。生2:摆了4盘。

  生3:摆了3盘,还剩1个。生4:……

  教师:集体看展示台上学生摆的情况。问,她们摆了几盘?生:摆了3盘。

  教师:摆完以后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没摆完,还剩下1个。

  教师:还剩下一个,可以再摆一盘吗?生1:不可以。生2:可以。生3:……教师: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讨论,允许她们互相说一说。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找生回答。

  生1:可以再摆1盘,:要不然就剩下了。

  生2:不可以再摆一盘,因为要求是每2个摆一盘。教师追问:1个够摆一盘吗?(不够)不够怎么办呢?生1:去掉。生2:剩下就剩下。生3:……

  (2)教师讲授:剩下1个草莓不够摆一盘,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这个摆的过程也可以用算式来表示,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就是7除以2等于3余1。商后面写6个点,再写余数。板书7÷2=3……1...余数

  教师领读:7除以2等于3余1生齐读。

  (3)教师:复*一下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生一起说:被除数、除数、商。今天又学*了余数。

  (4)教师:同学们看一下,得数商和余数还没有单位,我们现在给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它们加一下单位名称。3后面单位是什么呢?1后面呢?学生可以同位互相讨论一下。指名回答。说说为什么。生1:3盘,1个。生2:……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板书单位名称。7÷2=3(盘)……1(个)

  生齐读: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5)教师:结合摆的草莓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学生试着说,指名回答。

  明确: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还余1个。(6)课件出示两幅图:“6个草莓”和“7个草莓”图6÷2=3(盘)7÷2=3(盘)……1(个)教师:你觉得这两个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指名回答。生1:……生2:……生3:……

  教师总结:在整数的除法中,有整除和不能整除两种情况。也就是说,有时候*均分能正好分完。有时候*均分不能正好分完,不能正好分完,就会有剩余,剩下的就是余数。这节课我们就学*的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材P14页,例5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三的第4~6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猫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0 ÷ 4 =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20这个数4个4个地分,可以分成( )个4。

  20里面有几个4?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因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求能放多少盘?”也是*均分,所以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猫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4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12个,每份2个,分成了( )份。

  12 ÷ ( ) = ( )

  12个,每份3个,分成了( )份。

  ( )÷ ( ) = ( )

  12个,每份6个,分成了( )份。

  ( )÷ ( ) =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教材第14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10 ÷ 5 = 2 15 ÷ 3 = 5 18 ÷ 2 = 9

  48 ÷ 8 = 6 56 ÷ 7 = 8 28 ÷ 4 = 7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说出哪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几,说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3、教材第15~16页练*三的第4~6小题。

  (1)、练*三第4、5小题。

  第4小题。12个灯泡,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 )个灯座。

  第5小题。圈一圈,填一填。24里面有( )个4。20里面有( )个5。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三第6小题。

  写出除法算式。

  6除以3等于2。 ( )÷ ( ) = ( )

  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 )÷ ( ) = ( )

  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 )÷ ( ) = ( )

  把20个饺子*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 ( )÷ ( ) = ( )

  先让学生看清叙述*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写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现在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只要是*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我们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5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有序出示两幅图表示上面情景,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是第二幅图所需的信息。

  (3)两幅图有序出示,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思路。

  (4)自主探索,展示学生两种解法:分步、列综合算式。通过“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解法。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6

  一、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以儿童感兴趣的“野营”活动作为单元素材,激发儿童的学*欲望。对于参加过野营活动的儿童来讲,可以回想起当时参加野营活动的场景,重温当时活动的感受,找回可能已经渐渐远去的那份情感;对于没有参加过野营活动的儿童来讲,可以激发他们参加此类活动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依次是:

  分食品--搭帐蓬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有两个重要基础:

  一是除法的初步认识:*均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除号、商)、被除数是0的除法(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余数、一个情景写出三个算式。

  二是表内除法:除法竖式(能够整除)、2--5的除法、6--9的除法、倍。

  2、教材的地位。有四点:

  系统认识有余数除法的开始阶段;

  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较为完整的除法认知系统(既有整除的,也有不能整除的);

  是今后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

  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2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内容如下:

  信息窗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算式的写法及读法,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信息窗2:除法竖式的写法。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图中呈现的是野营活动中分食品的情景。地面上摆放着各种食品,小朋友正在轻松地分配着各种食品,4个小朋友正在追逐玩耍,两个小朋友正在议论着活动的感受,从人物的活动及表情来看,与野营活动轻松、自然等特点相吻合。远处的小山、树木、小鸟、房子衬托着情景,呈现出一幅“天人合一”的'美丽画面。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无用的信息有:背景中正在玩耍的人数信息,树木、小鸟等信息。

  有用的信息有:正在分食品的人数信息及各种食品的数量信息。

  面包9个--4人;方便面10碗--4人;

  矿泉水11瓶--4人;火腿肠12根--4人;

  香蕉13个--4人;梨14个--4人;

  苹果15个--4人;巧克力18块--4人。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红点,1个绿点,共3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9个面包*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学*有余数除法算式表示法(写法)、读法。

  绿点:其他食品怎样*均分呢?巩固强化有余数除法算式表示法(写法)、读法。

  第二个红点:18块巧克力可以*均分给几人?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提升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是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通过小朋友参加户外野营的活动、动作、表情、心情体现出来,这些都是小朋友喜悦心情的外显表现;通过小朋友对美丽的大自然的描述体现出来。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描述,可以把情景所体现出的“天(大自然)人(小朋友)合一”的情感提升出来。

  (2)*均分意义的理解既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抽象问题实质(用算式抽象“怎样分”也既学生操作的过程及结果)的重要基础。每份分得一样多,叫做*均分--*均分可以用□÷□=□来表示,这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中的重要基础。

  (3)初步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计算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在下一个信息窗中学生将利用这个基础学*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同时巩固并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计算。

  (4)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算式的难点:从原有的知识体系来看,学生已经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能够整除的除法算式的计算,本节课在这个基础之上学*不能整除的除法算式计算。从表面算式的形式来看是比原来的计算多了一个“余数”,好象这就是学*的难点,其实这只是难点的外显表现。而真正意义上的难点是学生如何利用乘法口诀来思考哪一个数最接*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如18÷4,学生在思考时一般是从4的口诀想起,既一四得四......四四十六,只有“四四十六”这句口诀才能满足计算的最后需要,因为只有16这个数才是最接*18的数。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最接*乘法口诀中的“积”的思考是学生计算的难点。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红点一:猜想--验证--反思--升华。

  猜想--既引导学生猜想“9个面包*均分给4人,应该怎样分”。“怎样分”可以是最后分的结果,也可以是分的过程。

  验证--学生用学具探究验证“9个面包*均分给4人”,分的过程及分的结果。

  反思与升华--首先引导学生用数学图表示分的过程及结果,既:

  然后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分的结果,既9÷4=2(个)......1(个)

  上面的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操作--表象--算式”的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绿点:其他食品怎样*均分呢?

  由于所求的问题较多,建议教学时分层展开,既按照三个层次展开教学,每个层次分别解决二、三个问题。

  每个层次教学的程序按照“小组探究--汇报交流--抽象概括”来展开。

  小组探究--既探究每个问题的答案分别是多少。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每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及探究结果。

  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进行抽象与概括。

  允许并提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使用学具。

  红点二:18块巧克力可以*均分给几人?

  在以上的教学中,探讨了“*均分给4人,每人得多少个,余几个”的问题,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必须研究“每人分几个,能分给多少人,余几个”,既通常所说的“包含除”这种情况。红点二就是来研究这个问题。

  仔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最有可能想到的问题答案是从乘法口诀想起(二九十八,三六十八),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算式进行抽象,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每个算式的意义,既

  18÷9(块)=2(人)--每人分9块,可以分给2人。

  18÷2(块)=9(人)--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9人。

  18÷6(块)=3(人)--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3人。

  18÷3(块)=6(人)--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6人。

  以上的教学作为第一个层次,下面的第二个层次研究有余数的情况。引导学生把每人分4、5、7、8块,可以分给几个人、余几块的情况用算式表示,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既

  18÷4(块)=4(人)......2(块)--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4人,余2块。

  18÷5(块)=3(人)......3(块)--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3人,余3块。

  18÷7(块)=2(人)......4(块)--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人,余4块。

  18÷8(块)=2(人)......2(块)--每人分8块,可以分给2人,余2块。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对比观察,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余数都比除数小。

  (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野营中可以开展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像图中呈现的情景,小朋友正在采集野果、蘑菇,正在烘烤鱼,正在搭帐蓬,这些都是野营中有意义的活动。相信小朋友阅读了这样的图之后,“自己也想试一试”的想法会油然而生。

  2、情景图中的信息。图中的信息量较大,既有明显能够提出问题的信息,也有需要组合以后再提出问题的信息。图中信息可以分为四类:

  分鱼:22条--每人分4条;

  分野果:48个--*均分给9人;

  分蘑菇:55个--*均分给8人;

  搭帐蓬:17人--每顶帐蓬住3人。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红点,1个绿点,共3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学*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绿点:48个野果*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巩固强化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第二个红点:需要搭多少顶帐蓬?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要帮助学生在梳理情景中信息的前提下提出数学问题。分类是帮助学生理清小朋友在“干什么”好方法,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梳理数学信息的好方法。

  (2)学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计算、理解算理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与上一个信息窗相比较,除了技能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之外,还有数学思考方面目标的培养要求,既算理的理解。

  (3)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算式的难点:上一个信息窗学*的难点是学生如何利用乘法口诀来思考哪一个数最接*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既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最接*乘法口诀中的“积”的思考是学生计算的难点。本信息窗学*的难点是从深层次上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被除数小,既22÷4=()...□,4×()<22,()要填最大的数。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红点一: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解决问题--抽象升华

  解决问题--既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把问题的最后答案或结果探究出来。

  抽象升华--一是用算式(横式)表示上述探究的过程及结果;二是引导学生用竖式表示计算的过程;三是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绿点:48个野果*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引导学生解答后,利用两个算式、两个竖式,看出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这是对上一个信息窗中知识点学*的进一步巩固。

  作为对例题的巩固,有必要再出示两个题目让学生解答,如33÷6,57÷9。

  利用上述四个题目进行概括:

  22÷4=5......2--4×(5)<22

  48÷9=5......3--9×(5)<48

  34÷6=5......4--5×(6)<34

  59÷9=6......5--9×(6)<59

  (1)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被除数与除数和商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除数与商相乘的积小于被除数。

  (2)假如22÷4的商不是5而是4或3、2,余数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2÷4=5......2--4×(5)<22--正确计算

  22÷4=4......6--4×(4)<22--错误计算

  22÷4=3......10--4×(3)<22--错误计算

  22÷4=2......14--4×(2)<22--错误计算

  引导学生发现:假如22÷4的商不是5而是4或3、2,余数就会大于被除数,这其实是错误的计算。只有22÷4=5......2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3)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在计算22÷4的时候,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要思考4×()<22,虽然除数4乘5、4、3、2都能小于22,但只有4乘5才能满足要求,()内要填的数是5、4、3、2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数。

  (4)教师引导:正是因为4×()<22[除数与商相乘的积小于被除数],并且()中要填最大的数,所以余数才会小于除数。

  上一个信息窗学*的“余数小于除数”,是通过对算式的观察与比较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对操作活动的初步感知。此处的学*引导结合“试商”这个难点的突破,从深层次上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个红点:需要搭多少顶帐蓬?

  题目的目的是在巩固计算的同时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实际需要(也既解决问题)的角度中选择答案,要通过学具演示与同学之间的深入辨析两个方面进行深刻理解;二是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对比,既横式与竖式的对比,几个例题的对比。通过横式、竖式与答案的对比,引导学生最后的答案比商多1;通过几个例题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作为计算,横式与竖式的答案是一致的,但在解决问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7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除法的第二种分法及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法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法。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⒈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个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个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

  ⒈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⑴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⑵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⑶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⑷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⑸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⒉练*: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有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2)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⒊练*: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巩固练*

  ⒈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⒉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⒊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十四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 口算。

  324 637 549

  (2)把7朵花*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示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

  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

  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

  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自主练*

  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

  四、巩固练*

  1、练*十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十四第3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十四第4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9

  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均分”的概念,*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12页—14页例1、例2做一做练*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均分的方法,会*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均分的概念,探索*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三1~3

  第1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

  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10

  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课。(教材第50~51页,练*十一的第2~6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巩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2~9的.乘法口诀。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二、课堂练*,巩固旧知

  1、练*十一的第2题,小兔过河采蘑菇。

  (1)引导学生看题。

  (2)说明题意,小兔身上的号码与河中每块石头上算式的商、河对岸蘑菇的号码一致时,小兔才能过河采蘑菇。

  (3)开展活动:每3人为一组,每人说一组得数,其余两个当评判员。

  2、练*十一的第3题,小鸟回家。

  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后小组交流订正。

  3、练*十一的第4题,吹泡泡。

  学生独立作业,将每题的得数直接写在小猪吹泡泡的算式中。

  三、深化练*,拓展思维

  1、3×□=21 4×□=32 45÷□=5

  28÷□=4 40÷□=5 54÷□=6

  2、如果:○÷3=△ □×△=32 ☆×□=28

  那么:○=( ) △=( ) □=( ) ☆=( )

  这一道题要引导学生推理,□×△=32,☆×□=28,这两个积的因数各是多少,从乘法口诀中可知:四八三十二,四七二十八。这两句口诀中都有四,那么就可以确定□为4,△为8,☆为7,○为24。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十一的第5、6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十一第5题:练*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题:“4和几相乘等于36?”通过指导学生读题,使学生具体地、早期地感受方程的思想。第6题:练*时,应引导学生逻辑地分析思考:要比较算式的大小,就是要比较算式的结果(积或商)的大小,因此应先求出各算式的积或商,然后再来填空。

  补充*题及解答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鸽子送信。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5 2×□=16 42÷□=6

  24÷□=3 28÷□=4 4×□=36

  4、把下面的大象按要求排一排。

  5、如果:○÷5=△ □×△=42 ☆×□=48

  那么:○=( ) △=( ) □=( ) ☆=( )

  [解答:1。(1)21 7 3 (2)32 8 4 (3)45 9 5 (4)42 7 6 3。9 8 7 8 7 9 4。54÷9<21÷3<32÷4<45÷5 5。○=35 △=7 □=6 ☆=8]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汇总五篇(扩展2)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合集五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 1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七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参观数学学校,提出分7个桃,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7/3=2(盘)1(个)

  2.提出分17个苹果的问题,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17/3=5(盘)2(个)

  3.80个梨,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具体操作过程太烦琐,产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求。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过程,分到6盘时,问学生分完了没有,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用分的方法计算有余数除法很麻烦。

  4.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二、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回到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 )盘,还剩( )个?

  ⑵提问:怎样列算式?

  ⑶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⑷交流反馈下面的问题:

  ① 怎么想到商是2?

  ② 竖式里的6、1怎么得来的?

  ③ 出示学生的错误写法,让学生改正。

  ④ 为什么不商1呢?如果商1,还剩几个?行吗?

  ⑸小结:今后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关键要看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这样的除数。

  2.教学试一试。

  数学学校布置教室:老师有18个气球,*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⑴怎样列式?

  ⑵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做完之后,互相交流。

  ⑶展示学生的`竖式,相互评价,并交流如何试商。

  你是怎么想到商是5的?

  3.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⑴比较例题和试一试中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先找到每题中的商和余数,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把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的发现吗?

  ⑵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如果余数大,就还可以再分。

  ⑶在一道除数算式中,如果除数是4,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4,除数可能是几?

  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组织练*、实践应用

  走进数学学校: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每组做两题。

  学生做完之后,老师出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说说是怎么想到商几?

  比较上下两行题目,发现有什么区别?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参观数学学校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2、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学校有位小朋友叫林林,50个果冻*均分给9个好朋友,每个小朋友分6个。够不够?为什么?还差几个?50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分给2个小弟弟,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口答

  播放阿凡提的故事

  25张牌,每次最多拿3张,最少拿1张。谁拿到最后一张为输。

  让学生回去思考这是为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例4主题图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出示例4。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 =4(元)

  4×5 =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二、巩固练*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板书设计

  12÷3=4(元) 4×5=20(元)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 4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七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十四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 口算。

  324 637 549

  (2)把7朵花*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示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

  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

  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

  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自主练*

  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

  四、巩固练*

  1、练*十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十四第3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十四第4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汇总五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教案汇总5篇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1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有序出示两幅图表示上面情景,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是第二幅图所需的信息。

  (3)两幅图有序出示,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思路。

  (4)自主探索,展示学生两种解法:分步、列综合算式。通过“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解法。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2

  教学内容:

  信息窗1,第二个红点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除法各部分名称和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

  重点难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书写乘法竖式,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 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了2-5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 下。 指名背诵2-5的乘法口诀。

  2. 指名口答 42≒ 63= 84= 155= 124≒ 204= 93= 16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同学们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情景。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还有哪个问题没解决? 生回答:*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2.引导学生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交流,引导明确:学生交流完整问题:3人一共捉了15只蝴蝶,*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3. 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指名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交流明确:求*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也就是把15*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列出算式:153=?

  4. 提问:你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这个算式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想一想、算一算、集体交流,指名回答:想3和几相乘得15,想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商是五。

  5. 引导:乘法可以写成竖式,除法可以写成竖式吗? 板书,并讲解,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课件按步骤演示讲解: 15 3 =5 5商 3)15被除数 15 0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 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要有3个5? ②0是从哪里来的 ? 师:孩子们,你们的问题提的非常好。 交流明确:竖式要向上面那样写完整。

  6. 试一试:把第一个红红点问题的除法算式写成竖式。

  学生独立写写,集体订正。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作业展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补充练*: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164= 33= 204=

  84= 105= 62=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惯。

  教学重点:

  掌握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旧知

  1、开火车,说结果。

  36÷6= 25÷5= 24÷6 =

  30÷6= 5÷5= 12÷3 =

  16÷4=(大家一起说,并给予鼓励)

  2、背诵7、8、9的乘法口诀引入课题。(抽生背7、8的乘法口诀,大家一起背9的乘法口诀,并给予鼓励。)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六月有一个属于你们的节日,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恩,那在六一儿童节那一天,你们都会做些什么呢?(抽生说)

  师:你们知道吗,二一班的小朋友已经在为六一儿童节做准备了,我们快来看看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吧!(出示课件)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通过观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课件展示答案)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PPT展示“*均每行挂几面?”“每个小组分几颗?”“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老师读题,想一想,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教师板书)

  2、口算56÷7

  (1)师:现在,老师也想提出一个问题,我想把这56面小旗,挂成7行,*均每行挂几面?

  怎么列式并解答呢?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汇报:56÷7=8 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7的商是8(教师板书)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这个时候用一句口诀可以解决两道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教师PPT展示答案)

  四、活用数学,解决问题

  1、基本练*。

  (1)课件展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让学生口算。

  (2)抽生说答案,问:为什么做得这么准这么快?(每组用的是同一句口诀)

  2、游戏:小猪吹泡泡

  点名完成相应题目。

  3、小兔过河。(第39页第3题)

  (1)出示课件,先说一说如何解决这道题,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帮助小兔子过河。

  (2)集体订正,学生说出答案后,箭头指向相应的石头。

  4、小鸟回家。

  (1)出示课件,先说说如何帮助小鸟找到自己的家,然后发给学生小鸟身上的算式卡片,让学生贴到黑板上相对应的房子下面。

  (2)让班上其他同学检查一下小鸟是否已经回到自己的家。

  (3)还有哪些算式的结果分别是7、8、9。引导学生说出想口诀说算式。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并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1)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抽生说,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作业。

  (1)口头作业:把乘法口诀背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也考考你。

  (2)书面作业:完成课本第40页3、4、5题。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4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突破教学难点,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通过学生观察、自主学*来突破重点,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前段时间我们学*了根据2 -6的乘法口诀求商,接下来老师想看看你们的算说的能力了:看图说算式。点击课件出示练*。

  2、同学们真棒,那么,你们能根据乘法算式说出除法算式吗?(点击课件出示练*)

  小结:观察这几道乘法算式:他们都是关于什么的乘法口诀呢?这节课我们继续一起来学*用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搭设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为学*新知打下了基础,并为学生顺利解决后面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教学新课:

  同学们真棒,今天老师请来一位电影明星,他为人聪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爱开动脑筋,排除困难,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喜洋洋)

  今天喜洋洋不但和同学们一起学*,还给我们带来许多宝物呢?但同学们必须开动脑筋,闯关才能取得宝物哦。

  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六一儿童节”,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庆祝的?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庆祝哦﹗看,老师和同学们为了欢度这个节日正在布置教室呢?看看他们多开心呀,咦,同学们都带来了什么?(点击课件,个别举手描述)(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出图中的大意)

  (一)观察教学情景图,学会搜集信息

  从上往下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那些关于数学的信息呢?(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已知条件,)

  1、我们做了一些彩旗。

  2、做了49颗星,*均分给7个小组。

  3、带来了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

  (二)根据信息提出适当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想帮他们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①做了49颗星,*均分给7个小组,这题缺了什么?(问题)那么谁帮他加上问题呢?②我们做了多少面彩旗呢?你知道吗?请同学数彩旗?出示课件,这图是什么意思?(7个8是多少)那有多少面彩旗?教师板书:7×8=56(面)

  (三)根据问题解决问题

  1、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够根据图片整理信息提出问题那我们就一起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好不好?

  出示“有56面小旗,挂成8行,”课件这道题可以解答了吗?(不能)缺了什么?(问题)请同学们给它添上个问题?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几面?”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呢?教师要引导:我们该怎么列式解答呢?)

  板书:56÷8=( )你们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把充分的学*时空交还给学生。

  2、要是挂成7行呢?板书56÷7=( )让学生自己解答。

  通过观察发现什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也许有的说,第一个数相同(也就是被除数相同,)有的说,后面两个数相反了(也就是除数和商交换了位置)小朋友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都用了七八五十六同一个乘法口诀,有人想说什么的吗?(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个乘法口诀我们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或者被除数相同的话,他们可以使用同一个乘法口诀,那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都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呢?

  请看下一个问题:

  3、同学们我们回顾刚才第二组同学提出的“做了49颗星,*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多少?”(你是怎么列式解决的?)请你们在练*本上算出来。

  49÷7=( )

  根据除数是7.你想到了什么口诀(七七四十九)

  思考:这个口诀你能列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吗?(因为他们两个数字都是相同的。

  4、做一道“篮球比赛”的练*题。

  二(1)班同学有的正在布置教室,还有的正在操场上呢?同学们他们正在做什么?出示“篮球比赛”的练*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同学们学的真好,喜洋洋给我们送礼物来了?打开第一个宝盒。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实践应用:(第二关)

  1、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是不是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练*:摘苹果老师的肚子饿了,我们有苹果吃了,你们谁能帮老师把苹果摘下来呢?谁摘得多?

  2、请同学完成书上第38页的做一做。

  基础练*:第3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师:(将学生作业投影交流)仔细观察每组题,通过练*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中有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它们使用的都是同一句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学*我们知道用一句乘法口诀不仅能写出乘法算式,还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乘法和除法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中我们还将继续学*。同学们学的真好,喜洋洋给我们送礼物来了?打开第二个宝盒。

  设计意图:让小组充分发挥作用,以点带面,以面带点,让小组里的每个孩子思维都能得到发展。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堂练*(难点巩固)

  四、巩固练*(第三关)

  1、小兔身上的号码与河中每块石头上算式的商、河对岸蘑菇的号码一致时,小兔才能过河采蘑菇。(出示课件)

  2、游戏:小鸟回家,吹泡泡,谁再棒。(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并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学*满意吗?

  在今天的学*中我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熟练了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5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成行,*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

  练*十一。第1~4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7 8=56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教学反思:

  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作为基础,这部分的内容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效果不错。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汇总五篇(扩展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0篇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均分。

  ②提问: *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活动,培养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的*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北京)知道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多少金牌吗?(51)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今后还会不断有重大国际赛事在我国举行的,大家喜欢运动吗?(喜欢)运动有什么好处吗?对,从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长大后在赛场上还可以为国争光!

  这不,森林动物运动会也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二、合作学*,探索新知

  师:这次比赛的裁判是大象,它想给参加跳高的每只动物发一只喜羊羊玩具,给参加长跑的发一只美羊羊玩具,同学们说该怎样来统计呢?

  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师:知道了跳高和长跑的动物只数,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啦?(一共有多少个动物参加比赛)对,在统计表中就用“合计”来表示。

  师:小猪是这次比赛的厨师,他要为动物们准备午餐,我又该按什么标准来进行统计呢?(动物的种类)真棒!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面两张统计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统计表。

  汇报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标准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统计的标准可以不同,合计数应该不变。小结:同一个场景,我们在统计时分类的标准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那如果两张表的合计数不一样,说明什么呢?(必定有一张统计错了,我们可以根据两次的合计数是否相同来检查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师:运动员们的比赛很激烈,很多小动物口渴了,要喝水,大象说,咦,茶杯在哪儿呢?小猪说,还在商店里哪!于是它们又到商店里选茶杯了,大象评委只关心茶杯的形状,猪厨师很会精打细算,它关心的是茶杯的价格。你们会把统计表填完整,并向它们介绍一下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统计表。

  交流:合计栏是怎么算的?

  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分类统计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请做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填写统计表。

  ①出示图,看了这幅图你想如何统计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②请你按照形状分类和颜色分类进行统计表。

  ③比一比两张统计表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说说这两张统计表分别适合哪种需要?

  四、巩固升华,拓展延伸

  师:师:今天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学*分类统计,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为了记住同学们,我还想了解咱们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学们能帮老师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并完成统计,尽快将结果给我吗?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方面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六、布置课后任务

  我还想知道每组同学的年龄,8岁的有几人,9岁的有几人,10岁的有几人,请同学们课后将统计结果填好,交给老师,大家能完成吗?

  一、课前调节

  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二、讲授新课

  1、圆片出角

  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2、图形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3、各部分名称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4、画角

  师:想知道巢老师是怎样画出这些角的吗?好的,小朋友们,要看仔细哦。先画。(顶点)再画?(对,两条直直的线)这是顶点,这就是边。你能学着老师的样画出一个角吗?拿出作业纸,试试看。

  画完了吗?画完了就坐正。谁能将黑板上的这句话补充完整?问:角有()个顶点()条边。(板书这句话,多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5、辨角

  过渡:今天,还有位小伙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是谁?(小蜗牛)它也画了一些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角画的对不对?

  师:(课件出示)下列图形是角的在()里画笑脸,不是角的在()画哭脸。第一个……(重点讲述第二题)

  师:第二个图形为什么给它哭脸?(因为它有一条线是弯的)第二个……有人说笑脸,有人说哭脸,怎么回事?觉得是笑脸的举手,你的意思是它就是角了,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同意吗?又有人觉得它不是角,说说你的理由。听清楚了吗?谁能把话说的清楚些?谁能再说一遍,让大家都能明白?(反复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是的,角有一个角和两条边,而且这条边必须是什么样的?直直的第三个……第四个……为什么是哭脸呢?第五个……等等,它不是有两条直直的边吗?怎么不是角呢?

  师:你们的速度真快,老师必须送个你们个大拇指。

  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注意看是不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要看这条边是不是直直的。

  6、数角

  过渡:为了感谢小朋友的帮忙,小蜗牛特地带来了礼物盒要送给大家,可是,它把密码忘了,盒子打不开了。你愿意帮它找回密码吗?小蜗牛说啊,只要你们能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就能找到密码了,有信心吗?拿出作业纸,自己完成第二题。

  师:这个可不容易哦,我们要先判断它是不是角再来数一数,做完了还要记得再检查检查。重点讲述第一题。

  师:第一个图形有几个角?1个,同意吗?你上来指一指。还有吗?还有呢,你来指一指,一共3个。有谁反对?请你说。你说的真清楚,你来指给大家看看,哪条不是直的?有几个角?正确答案只有1个。

  总结:我们在找角的时候,也要记住了,角有尖尖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师:密码是什么?盒子打开了。

  7、找出身边的角

  过渡:小蜗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五角星,你喜欢吗?老师在这个面上找到了许多的角,你能找到吗?别着急,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下面仔细听,听巢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个角的。我找到的是这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它的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你学会了吗?你能像巢老师这样介绍你所找到的角吗?好的,你来介绍。说的真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角?你来介绍。声音真响亮啊。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能很快地找到图形中的角,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角,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们的课桌上和教室内哪些物体的面上藏着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同桌互相帮忙。小朋友,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请你上来指一指。(纠正学生指角方法)学生若指出课桌的面、铅笔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办法将它磨圆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68 bgColor=#ffffff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老师准备了绿,红,黄,白四种颜色的纸卡来分别代表这四个季节。绿色代表什么?红色呢?-?白色?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分苹果》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计算。在这课我认为学生应该弄清以下问题:

  1、一横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号吗?

  2、以前学过的加法和减法排竖式时都是在两个数的前面写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们这样子写上呢?

  3、这个竖式,上面不是有了20吗,为什么20的下面还要有一个20?

  4、这个竖式,上面的4加上0再加0最后怎么不是4而是0?

  5、我发现4是写在0的上面,它一定要写在那里吗?

  6、如果是0减0等于0,那2减2也是0,怎么只写了一个0?

  7、5是写在那撇的旁边,我觉得它也可以写在4的的上面啊。

  8、结果是0,我觉得干脆就不用写了。

  反思:

  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通过预*,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这些问题,其中有的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但只要是敢问的学生,都应该表扬他。学生敢提问题了,还要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于是*时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引导他们什么是好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培养学生用心体验数学。

  提出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过程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恍然大悟了,不仅他们知道怎样做了,而且学生也懂得怎样做好,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得到较好地提高。

  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只有知识的授权,没有知识的对话;只有情感的倾注,没有情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缺乏个体的灵动,缺少个性的独特。课堂教学,只有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共同提升对真知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一、课前调节

  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二、讲授新课

  1、圆片出角

  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2、图形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3、各部分名称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4、画角

  师:想知道巢老师是怎样画出这些角的吗?好的,小朋友们,要看仔细哦。先画。(顶点)再画?(对,两条直直的线)这是顶点,这就是边。你能学着老师的样画出一个角吗?拿出作业纸,试试看。

  画完了吗?画完了就坐正。谁能将黑板上的这句话补充完整?问:角有()个顶点()条边。(板书这句话,多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5、辨角

  过渡:今天,还有位小伙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是谁?(小蜗牛)它也画了一些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角画的对不对?

  师:(课件出示)下列图形是角的在()里画笑脸,不是角的在()画哭脸。第一个……(重点讲述第二题)

  师:第二个图形为什么给它哭脸?(因为它有一条线是弯的)第二个……有人说笑脸,有人说哭脸,怎么回事?觉得是笑脸的举手,你的意思是它就是角了,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同意吗?又有人觉得它不是角,说说你的理由。听清楚了吗?谁能把话说的清楚些?谁能再说一遍,让大家都能明白?(反复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是的,角有一个角和两条边,而且这条边必须是什么样的?直直的第三个……第四个……为什么是哭脸呢?第五个……等等,它不是有两条直直的边吗?怎么不是角呢?

  师:你们的速度真快,老师必须送个你们个大拇指。

  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注意看是不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要看这条边是不是直直的。

  6、数角

  过渡:为了感谢小朋友的帮忙,小蜗牛特地带来了礼物盒要送给大家,可是,它把密码忘了,盒子打不开了。你愿意帮它找回密码吗?小蜗牛说啊,只要你们能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就能找到密码了,有信心吗?拿出作业纸,自己完成第二题。

  师:这个可不容易哦,我们要先判断它是不是角再来数一数,做完了还要记得再检查检查。重点讲述第一题。

  师:第一个图形有几个角?1个,同意吗?你上来指一指。还有吗?还有呢,你来指一指,一共3个。有谁反对?请你说。你说的真清楚,你来指给大家看看,哪条不是直的?有几个角?正确答案只有1个。

  总结:我们在找角的时候,也要记住了,角有尖尖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师:密码是什么?盒子打开了。

  7、找出身边的角

  过渡:小蜗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五角星,你喜欢吗?老师在这个面上找到了许多的角,你能找到吗?别着急,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下面仔细听,听巢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个角的。我找到的是这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它的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你学会了吗?你能像巢老师这样介绍你所找到的角吗?好的,你来介绍。说的真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角?你来介绍。声音真响亮啊。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能很快地找到图形中的角,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角,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们的课桌上和教室内哪些物体的面上藏着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同桌互相帮忙。小朋友,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请你上来指一指。(纠正学生指角方法)学生若指出课桌的面、铅笔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办法将它磨圆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均每行挂7面。 答:*均每行挂8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参观数学学校,提出分7个桃,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7/3=2(盘)1(个)

  2.提出分17个苹果的问题,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汇总五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菁华5篇)

  教材说明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材安排了四个例题,先通过例4引入这种分法。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另一种分法。然后通过例5的图画说明具体分的过程,并说明这种分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再通过例6用圈一圈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分的方法。最后通过例7过渡到“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计算”。着重指出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有4个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这里还注意用图表示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种分法的含义,在教科书的“做一做”和练*中加强了实际操作。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4~例7,完成练*十三中的第1~5题。

  2、一般来讲,学生对于“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两种分法容易混淆。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每一种分法,然后再进行对比和区分。在开始教学新的分法时,要着重通过实例说明这种分法,不要急于与前一种分法对比,以免造成混乱。

  3、第43页例4的教法与第40页例1的教法基本相同,只是要强调这种分法是已知每份是多少,求能分成几份。

  4、教学例5时,可以把例题的插图制成教具或用实物演示(也可以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教师先叙述题意,再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确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教师边说边用一只手拿2个桃,另一只手拿1个盘子,把2个桃放在盘子里;然后再继续分。通过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的方法。然后再向学生指出,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计算。接着再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是商。还可以向学生提问“6÷2=3”表示什么意思?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最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把第43页上分桃的图看明白。教学时,还要注意,这里还不是正式讲“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因此,算式中的单位名称暂时不要提。然后,可以让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每次分完小棒,把算式写出来,还要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5、教学例6时,可以把例题中的图改为在绒板上贴图,边叙述题意、边演示。还可以同时让学生在书上把每2个苹果圈在一个圈里。接着问学生:一共圈了几个圈?8个苹果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几份?再让学生把算式写完全,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6、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例7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出示题目以后,让学生在书上把每3块圈在一个圈里。引导学生观察: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一共分成几份,再看12里面有几个3。然后着重说明,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来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3。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然后,可以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做完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7、“做一做”中的题目,练*时要让学生先动手在书上圈一圈,再写出算式。然后还可以问学生:12个五角星每4个分成一份,分成了3份,那么12里面有几个4?以加深学生对第二种分法的理解。

  8、关于练*十三中一些*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可以引导学生想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带领学生在□里填上数。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2题,学生摆完并填出得数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第3题,要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动手圈一圈,再结合图意在□里填数。

  第4题,是让学生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数量关系的理解。

  第5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应用题。这样的题较一般的求减数的应用题难一些,还容易与除法题混淆,要让学生动脑筋思考。

  第6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用的,不作为共同要求。其答案是:10÷2=510÷5=210÷10=1

  教材说明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科书先通过例1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接着通过例2的图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例3用一幅集合图来表示这种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这种分法的正确表象,然后说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分法,在“做一做”和练*十二中都安排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要求学生说出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和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除的观念。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均分成两份,*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四(2、3、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刚才这一*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号(表示*均分)

  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均分?(明确:要把18*均分成3份、2份、6份。)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汇总五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汇总五篇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认识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目标的进一步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和一年级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我通过以下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导孩子学*。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本节课作为“空间与图形”模块学生接触长度单位概念和进行测量的重要开端,我通过操作演示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指导观察法认识直尺、建立一厘米长度的表象。进而通过指导操作法、操作演示法引导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

  指导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己认为表达的清晰,别人认为听得清楚,达到高效的沟通目的。

  三、说学法

  学生的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多且抽象这一特点,课堂上更多的给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机会,倾听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在导入环节,通过观察法和操作法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学*的兴趣。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个问题时,通过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建立对“厘米”这个单位本质的认识。通过自主操作法和合作学*法突破测量这一难点。

  四、说过程

  上课伊始,我通过简单的谈话和微课展示引导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拿着直尺*距离观察,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弄清1厘米的实际长度。接着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遇见的1厘米实物加深认识。最后学*用直尺进行测量,突破测量方法、长度估计这一难点。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总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

  1.基本练*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量小棒长度时,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能力目标: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惯。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

  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

  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学*。

  (一)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

  (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

  1.让学生动手在练*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汇总五篇(扩展7)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精选五篇)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二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新知。

  学*指导: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二十三1、2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92例3及练*二十三4—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

  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

  判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是()小时。()分=()时。

  3、填一填

  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二、引出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学*指导:

  出示例3,主题图:

  (1)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小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9:00————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9:1510:50)

  (2)小组讨论后,集体分析。

  (3)验证答案。

  (4)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

  完成练*二十三4、5、6,逐题分析,集体订正。

  四、课堂检测: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1:40—2:10看书2:10—2:50做数学作业2:50—3:30做语文作业

  3:30—5:00锻炼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五、总结与拓展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请你回家统计你和爸爸、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

  第3课时练*课

  教学内容:

  课本练*二十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进一步明确“1时=60分”;

  2、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迅速的读时间;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地在钟面上拨时间,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两天的学*,你们学会了什么?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给大家设了5个关卡,有信心过关吗?

  二、闯关游戏

  1、第一关:认一认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

  2、第二关:画出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

  3、第三关:根据时针判断时刻。

  4、第四关:简单的时间计算,写出相应的时间。

  5、第五关:把时间与相应的活动连起来。练*生活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

  三、课堂小结

  关于时间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练*

  完成练*二十三7、8、9、10、11,逐题完成,集体订正。爸爸、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90页例1、第91页例2及练*二十三相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利用钟表学具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感受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认识到时间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正确读写钟面上接*整时的时间,看清时针指向几或者接*几,掌握时间的认读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在一年级的时候,大家认识了整时,请你观察钟表,认一认。

  生:9:00和5:00。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直观演示、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大格、每一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时针从1走到2是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出时针从几走到几是1小时?

  小结: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以过的时间是1时。

  2、认识分。

  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多媒体演示分针从12走到1的过程。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5分5分地数)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

  3、认识时、分的关系。

  时针从12转到1,分针从12转到了几?(又转到了12,即1圈)时针从12转到12和1的中间,分针从12转到了6,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针经过的时间是几时,分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板书:1时=60分。

  4、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学生看时针从4开始数,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让学生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

  三、巩固练*

  (1)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学具钟表拨一拨

  (2)用投影仪教学练*二十三第2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90页例1、第91页例2及练*二十三相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利用钟表学具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感受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认识到时间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正确读写钟面上接*整时的时间,看清时针指向几或者接*几,掌握时间的认读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在一年级的时候,大家认识了整时,请你观察钟表,认一认。

  生:9:00和5:00。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直观演示、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大格、每一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时针从1走到2是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出时针从几走到几是1小时?

  小结: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以过的时间是1时。

  2、认识分。

  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多媒体演示分针从12走到1的过程。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5分5分地数)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

  3、认识时、分的关系。

  时针从12转到1,分针从12转到了几?(又转到了12,即1圈)时针从12转到12和1的中间,分针从12转到了6,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针经过的时间是几时,分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板书:1时=60分。

  4、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学生看时针从4开始数,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让学生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

  三、巩固练*

  (1)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学具钟表拨一拨

  (2)用投影仪教学练*二十三第2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整时的认读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钟面、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

  课件出示:先发出钟表走的声音,然后出现分针、时针,接着依次出现1~12的数字,最后形成钟面。

  师: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钟表。

  2、说一说。

  (1)钟表有什么作用?

  (2)你了解钟表的哪些知识?

  设计目的:利用课件初步熟知钟面的组成部分,为后面制作钟面做好铺垫,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加强钟面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钟表知识的程度,并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思路的主要依据。

  二、自主探索

  1、制作钟面。

  师:想认识钟表得先了解钟面,你们想做一个吗?

  (1)(指着大屏幕)请同学们先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再在小组中讨论做钟面需要哪些材料。

  (2)各小组同学打开时钟爷爷的礼物(一个画有格子,但没有写数字的钟面,一枝彩笔,一个按钮,没有给学生时针和分针。)

  (3)小组合作制作钟面。

  学生产生质疑:时钟爷爷给的材料不能制作钟面。

  师:还差什么呢?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到老师这里来取时针、分针。

  (学生活动)

  2、介绍钟面。

  师:谁愿意把你们组做的钟面介绍给大家。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

  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格组成一个漂亮的钟面。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格分别闪烁)

  设计目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动手、观察、合作的能力,我把观察已有的钟面模型改为小组合作制作钟面。在制作时我又有意不给学生时针、分针,设置障碍,让学生体会时针、分针在钟面中的重要性,也潜伏这节课的重难点,认识整点时刻和时针、分针有密切关系。

  3、认识整点时刻。

  (1)学生尝试拨钟。

  师:现在请你们在小钟面上拨出自己最喜欢的时刻。

  选3个拨整点时刻的学生上讲台。

  a、请他们把拨好的钟面放在实物投影上。

  b、再请这些学生分别给同学们说一说拨的是几时,是怎样拨的。

  师:刚才这些同学说得真好,他们说×点、×点、×点是生活用语,在数学中我们说×时、×时、×时。

  板书:×时、×时、×时。

  师:这些时刻都属于整点时刻。

  (2)观察比较。

  讨论:小组同学一起观察、讨论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指着什么数。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的基础上得出认识整点时刻的方法。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教师把3个钟面上的分针添上红色,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整点时刻的分针指着12。)

  (3)练*。

  a、教师拨时刻,学生指认(4时、9时)。

  师:9时,你一般在干什么?

  b、学生拨时刻。

  请学生拨出上午上课的时刻和下午上学的时刻。

  师:你们迟到了吗?

  师:看来大家都很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

  c、同桌同学互拨互说。

  设计目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在钟面上拨出喜欢的时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认识整点时刻的方法,来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4、认识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

  (1)出示:7:00。

  师:你见过这种时间吗?认识吗?你在哪里见过?

  师:这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种电子表示法是怎样表示7时的。

  小结:在两点右边写两个0,左边写几就是几时。

  (2)练*。

  你能把黑板上的×时、×时、×时用电子表示法表示吗?

  (集体订正,做对的同学请画面小红旗表扬自己)

  三、综合运用

  1、找朋友。

  课件出示:游乐场的草坪上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在玩找朋友的游戏(配上找朋友的儿歌)。

  动物们分别戴上上面的钟表头饰。

  师:请同学们帮小动物找找好吗?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

  2、看表演。

  课件出示:小猴去看海狮顶球节目,来到表演馆门口被大象伯伯挡住,大象伯伯说:“小猴,要过1个小时才开始。”小猴看看手表。

  师:你会认小猴的手表吗?这时的时刻是多少?你知道海狮顶球节目开始的时间吗?

  师:小猴和你们一样聪明,10时他准时来到表演馆。那我们就和小猴一起观看海狮顶球吧。

  (课件展示海狮顶球)

  3、出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情景图”。

  a、小组合作。

  每组发一张小明一天的生活情景图(教科书第92页)。

  要求:小组合作分别给每幅图配上相适宜的时间,为小明合理地设计一天。

  b、集体评价。

  哪个组安排得最合理。

  师:希望大家能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设计目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索这一环节后,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一些具有坡度的题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配上有趣的动感画面,增强学生的解题兴趣。特别是为小明设计一天的时间安排,让学生感受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这是学生健康情感发展的基础,师生在交流**同享受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6107页练*二十第5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运算顺序练*。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648+4(2)48+36-66(3)55-75

  (4)(84-36)8(5)48(8-2)(6)59+6

  2、学生小结混合运算

  算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三、计算练*。

  1、完成练*二十第5题。

  独立完成比较异同之处。

  问:为什么题目中的数字相同,但结果不同?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教案汇总五篇(扩展8)

——小学二年级数学连加减教案(精选五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3.在对比练*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果园丰收,小朋友们在果园帮助收南瓜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出示表格及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

  预设:28 + 34 + 22 =

  提出问题:这是三个数连加的问题,要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连加计算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1 ”。

  预设:连加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

  设计意图:利用尝试练*、合作交流、比较算法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体会灵活、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出示微课,对连加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梳理,主要演示的是连加的计算过程及其先关注意事项。

  2.连减。

  出示问题:共用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好和计算过程。

  预设:84-40-26 =

  预设:84-40 = 44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

  提出问题,在计算连减算式时,你发现了什么?(可提示学生找运算顺序。)

  预设:连减和连加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预设: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84-(40 + 26)

  提出问题:这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40 + 26 = 66 , 84-66 = 18

  设计意图:通过连加的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知识迁移,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出示微课,对连减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梳理,主要演示的是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先关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

  1.列竖式计算。

  46 + 25 + 17 = 75-28-19 =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2.看谁算的对。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算出红星小学参加3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计算连加、连减,在计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计算。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减。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学会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导入

  你会填吗?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从()算起。

  2、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

  你会算吗?

  60-24-16= 18+27+39=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主题图。

  师: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有人下车,下车25人,有人上车,上车28人。

  师: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定,有秩序的先下车再上车。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让学生把图意连起来说一句话: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看谁的'解决方法更好、更合理、更科学。

  生: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本上写连写竖式。

  比一比,看那种算法更合理、科学。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口述: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说)

  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明确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写算式,教师在下面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几种情况,可出示正确的做法。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拓展思维

  这道题还有没有其它做法?

  2、教学例4。

  先说明和例3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和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这道题竖式有没有简便写法?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五第6题,第5题。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五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的练*,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生:认真思考,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加减混合的笔算试题,在笔算的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3.在对比练*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果园丰收,小朋友们在果园帮助收南瓜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出示表格及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

  预设:28 + 34 + 22 =

  提出问题:这是三个数连加的问题,要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连加计算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1 ”。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