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合集5篇

首页 / 教案 / |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1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分课时)二度备课

  第四课时

  练*一

  教学内容:

  课本练*一第7~13题,并开展“动手做”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处学生知道图形中的对称,体会*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

  教学过程:

  一、复*

  前几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要哪些方面需要向同学们提醒一下?

  小结:*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练*第8题 判断哪些是*移得到?哪些是旋转得到的?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图形*移和旋转的认识,感受*移和旋转的'价值。

  二、练*指导:

  1.两次*移

  第9题

  填空,再同桌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点来数的?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下*移3格,再向右*移6格

  2.先旋转再*移

  师生共同完成第10题

  提问:你认为先确定哪条边比较合适?

  把能够旋转的边确定后,再根据图形的特点确定另两条边,确保图形旋转后,图形没有变形。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移6格。

  3.完成10~13题

  ①多媒体演示

  ②让学生在书上练*

  ③学生设计后,全班交流欣赏

  三、动手做

  1.学生读题

  2.讨论方法,明确移动的顺序

  3.学生动手操作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一

  *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作业设计

  1、练*簿;

  2、《补充*题》相应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1.复*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人节约用水的*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汇报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师: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内练*

  1.练*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练*二:括号中应填几?

  ()×32=256 1430÷()=13 ()÷109=109 128+()=2987

  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练*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四、课堂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板书

  复*两位数乘、除

  1224÷12=102(千克)答:略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5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分课时)二度备课

  第四课时 练*一

  教学内容:

  课本练*一第7~13题,并开展“动手做”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处学生知道图形中的对称,体会*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

  教学过程:

  一、复*

  前几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要哪些方面需要向同学们提醒一下?

  小结:*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练*第8题 判断哪些是*移得到?哪些是旋转得到的?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图形*移和旋转的认识,感受*移和旋转的价值。

  二、练*指导:

  1.两次*移

  第9题

  填空,再同桌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点来数的?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下*移3格,再向右*移6格

  2.先旋转再*移

  师生共同完成第10题

  提问:你认为先确定哪条边比较合适?

  把能够旋转的边确定后,再根据图形的特点确定另两条边,确保图形旋转后,图形没有变形。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移6格。

  3.完成10~13题

  ①多媒体演示

  ②让学生在书上练*

  ③学生设计后,全班交流欣赏

  三、动手做

  1.学生读题

  2.讨论方法,明确移动的顺序

  3.学生动手操作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一

  *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作业设计

  1、练*簿;2、《补充*题》相应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1)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 (菁华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生读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得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知道猪八戒想多吃。师傅说:“分给他二分之一,他嫌少,分给他四分之二,他还嫌少,之后师傅说分给他八分之四,这次猪八戒觉得已经很多了,高兴得答应了。可是悟空却在旁边一个劲地笑,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吗?

  师:孙悟空为什么笑呢?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这三个分数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来看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明确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3、预期效果

  达到教学目标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任务呈现

  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自主学*

  师:拿出准备好的三张正方形纸。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进行操作。请一同学读学*要求

  1、把三张正方形纸*均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将纸*均分成2、4、8份,分别把2分之二、4分之二、8分之四涂上颜色,并标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8分之四。

  2、仔细观察三张纸的涂色部份,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同位分工合作完成。现在开始。

  师选择一份作品粘贴在黑板上,请一同学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请二至三位同学说一说。

  师:我们都发现了涂色部份的面积是相等的,那你们能不能把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列成一个等式呢?

  生回答。师:现在你们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了吗?请同学回答。

  师:猪八戒每次分到的都是一样多的。它还以为啊,开始分得少,后来分得多。不过猪八戒也许也正纳闷呢?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不一样,那它们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呢?你们想帮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吗?(想)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个式子从左往右地观察,看一下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得到下一个分数。

  生:我发现了二分之一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八分之四。

  请二名同学重复。

  师:你们想得一样吗?我把二分之一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到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又得到了八分之四。那在这个式子中我们是把分子分母同时乘2,分数的大小不变,那如果我们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5分数的大小变吗?同时乘以10呢?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来总结一个规律呢?

  生回答: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分数的大小不变。

  请一至二名同学回答。

  师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谁来举一个例子。指名三位同学回答,师板书,并问:同时乘以了几?

  师: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的,如果把这个式子从右往右观察,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请一同学回答,

  生:我们发现了8分之四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了二分之一。

  师: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分数的大小不变,如果同时除以4大小会变吗?同时除以5呢?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再总结出一句话呢?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二名学生重复)

  师板书:或者除以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规律举一个例子吗?

  让三名学生举出例子,师板书。并问: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了几?

  展示交流

  师指着板书说明:我们说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那是不是包括所有的数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分数。板书八分之四同时除以0,问:这个式子成立吗?(打上问号)

  生:不成立,

  师:为什么

  生:因为0不能作除数,

  师: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个式子是错误的。(画叉)

  师:我再说一个式子,我不除以0了,我乘以0,这个式子成立吗?(板书:8分之四乘以0,打上问号)

  生:不成立,因为在分数当中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为0。

  师:对,大家都知道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两个式子都是不成立的?(画叉)我们刚才总结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不是所有的数需要加上一句什么话

  生:0除外

  师板书0除外

  师:到现在为止这个规律我们就总结完了,那在这个规律里你觉得什么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一下呢?

  生:同时和相同的数

  师:“同时”和“相同的数”(师将重点词语打点),大家想得一样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师板书课题)

  师:我相信如果当时猪八戒会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那咱们同学们千万不要范它那样的错误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边读边记。

  生齐读二遍。

  师: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特别有用,我们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

  任务二

  任务呈现

  课本76页的例2,请一同学读题。

  自主学*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和同位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展示交流

  每题请二名同学回答,(集体订正答案)

  检测导结

  1、目标练*

  76页“做一做”

  练*十四的1、2、6、7题

  2、结果反馈

  生做完后同桌交流,再指名说说结果。

  3、反思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大家谈谈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收获。

  三、辅助设计

  教具课件设计

  小黑板正方形纸数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练*和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76页做一做中的'1、2题。

  生独立完成,师指名回答。

  2、完成练*十四中的1、2、5、6、7题。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分数基本性质,而且我们还学会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转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其实生活当中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如果你留心观察,你就能够发现,我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在学*上面的有心人。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生读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得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知道猪八戒想多吃。师傅说:“分给他二分之一,他嫌少,分给他四分之二,他还嫌少,之后师傅说分给他八分之四,这次猪八戒觉得已经很多了,高兴得答应了。可是悟空却在旁边一个劲地笑,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吗?

  师:孙悟空为什么笑呢?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这三个分数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来看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明确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3、预期效果

  达到教学目标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任务呈现

  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自主学*

  师:拿出准备好的三张正方形纸。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进行操作。请一同学读学*要求

  1、把三张正方形纸*均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将纸*均分成2、4、8份,分别把2分之二、4分之二、8分之四涂上颜色,并标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8分之四。

  2、仔细观察三张纸的涂色部份,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同位分工合作完成。现在开始。

  师选择一份作品粘贴在黑板上,请一同学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请二至三位同学说一说。

  师:我们都发现了涂色部份的面积是相等的,那你们能不能把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列成一个等式呢?

  生回答。师:现在你们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了吗?请同学回答。

  师:猪八戒每次分到的都是一样多的。它还以为啊,开始分得少,后来分得多。不过猪八戒也许也正纳闷呢?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不一样,那它们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呢?你们想帮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吗?(想)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个式子从左往右地观察,看一下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得到下一个分数。

  生:我发现了二分之一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八分之四。

  请二名同学重复。

  师:你们想得一样吗?我把二分之一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到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又得到了八分之四。那在这个式子中我们是把分子分母同时乘2,分数的大小不变,那如果我们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5分数的大小变吗?同时乘以10呢?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来总结一个规律呢?

  生回答: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分数的大小不变。

  请一至二名同学回答。

  师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谁来举一个例子。指名三位同学回答,师板书,并问:同时乘以了几?

  师: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的,如果把这个式子从右往右观察,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请一同学回答,

  生:我们发现了8分之四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了二分之一。

  师: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分数的大小不变,如果同时除以4大小会变吗?同时除以5呢?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再总结出一句话呢?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二名学生重复)

  师板书:或者除以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规律举一个例子吗?

  让三名学生举出例子,师板书。并问: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了几?

  展示交流

  师指着板书说明:我们说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那是不是包括所有的数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分数。板书八分之四同时除以0,问:这个式子成立吗?(打上问号)

  生:不成立,

  师:为什么

  生:因为0不能作除数,

  师: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个式子是错误的。(画叉)

  师:我再说一个式子,我不除以0了,我乘以0,这个式子成立吗?(板书:8分之四乘以0,打上问号)

  生:不成立,因为在分数当中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为0。

  师:对,大家都知道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两个式子都是不成立的?(画叉)我们刚才总结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不是所有的数需要加上一句什么话

  生:0除外

  师板书0除外

  师:到现在为止这个规律我们就总结完了,那在这个规律里你觉得什么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一下呢?

  生:同时和相同的数

  师:“同时”和“相同的数”(师将重点词语打点),大家想得一样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师板书课题)

  师:我相信如果当时猪八戒会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那咱们同学们千万不要范它那样的错误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边读边记。

  生齐读二遍。

  师: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特别有用,我们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

  任务二

  任务呈现

  课本76页的例2,请一同学读题。

  自主学*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和同位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展示交流

  每题请二名同学回答,(集体订正答案)

  检测导结

  1、目标练*

  76页“做一做”

  练*十四的1、2、6、7题

  2、结果反馈

  生做完后同桌交流,再指名说说结果。

  3、反思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大家谈谈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收获。

  三、辅助设计

  教具课件设计

  小黑板正方形纸数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练*和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76页做一做中的1、2题。

  生独立完成,师指名回答。

  2、完成练*十四中的1、2、5、6、7题。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分数基本性质,而且我们还学会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转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其实生活当中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如果你留心观察,你就能够发现,我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在学*上面的有心人。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3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分课时)二度备课

  第四课时 练*一

  教学内容:

  课本练*一第7~13题,并开展“动手做”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处学生知道图形中的对称,体会*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

  教学过程:

  一、复*

  前几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要哪些方面需要向同学们提醒一下?

  小结:*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练*第8题 判断哪些是*移得到?哪些是旋转得到的?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图形*移和旋转的认识,感受*移和旋转的价值。

  二、练*指导:

  1.两次*移

  第9题

  填空,再同桌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点来数的?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下*移3格,再向右*移6格

  2.先旋转再*移

  师生共同完成第10题

  提问:你认为先确定哪条边比较合适?

  把能够旋转的边确定后,再根据图形的特点确定另两条边,确保图形旋转后,图形没有变形。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移6格。

  3.完成10~13题

  ①多媒体演示

  ②让学生在书上练*

  ③学生设计后,全班交流欣赏

  三、动手做

  1.学生读题

  2.讨论方法,明确移动的顺序

  3.学生动手操作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一

  *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作业设计

  1、练*簿;2、《补充*题》相应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4

  (一)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复*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过程:

  1、复*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2、小数性质

  (一)复*概念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3、复*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63.6 ×10 ×100 ÷1000

  63.6缩小为原数的1÷10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缩小10倍b扩大10倍c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练*:2.37米=( )厘米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吨6.5吨=( )千克

  1吨25千克=( )吨52米4厘米=( )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4、巩固练*:完成书上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5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口算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及验算

  3、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4、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5?(12?12?12+12)

  =5?(0+12)

  =5?12

  =60

  2、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一、综合练*: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2)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范文五份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生读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得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知道猪八戒想多吃。师傅说:“分给他二分之一,他嫌少,分给他四分之二,他还嫌少,之后师傅说分给他八分之四,这次猪八戒觉得已经很多了,高兴得答应了。可是悟空却在旁边一个劲地笑,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吗?

  师:孙悟空为什么笑呢?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这三个分数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来看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明确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3、预期效果

  达到教学目标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任务呈现

  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自主学*

  师:拿出准备好的三张正方形纸。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进行操作。请一同学读学*要求

  1、把三张正方形纸*均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将纸*均分成2、4、8份,分别把2分之二、4分之二、8分之四涂上颜色,并标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8分之四。

  2、仔细观察三张纸的涂色部份,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同位分工合作完成。现在开始。

  师选择一份作品粘贴在黑板上,请一同学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请二至三位同学说一说。

  师:我们都发现了涂色部份的面积是相等的,那你们能不能把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列成一个等式呢?

  生回答。师:现在你们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了吗?请同学回答。

  师:猪八戒每次分到的都是一样多的。它还以为啊,开始分得少,后来分得多。不过猪八戒也许也正纳闷呢?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不一样,那它们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呢?你们想帮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吗?(想)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个式子从左往右地观察,看一下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得到下一个分数。

  生:我发现了二分之一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八分之四。

  请二名同学重复。

  师:你们想得一样吗?我把二分之一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到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又得到了八分之四。那在这个式子中我们是把分子分母同时乘2,分数的大小不变,那如果我们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5分数的大小变吗?同时乘以10呢?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来总结一个规律呢?

  生回答: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分数的大小不变。

  请一至二名同学回答。

  师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谁来举一个例子。指名三位同学回答,师板书,并问:同时乘以了几?

  师: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的,如果把这个式子从右往右观察,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请一同学回答,

  生:我们发现了8分之四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了二分之一。

  师: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分数的大小不变,如果同时除以4大小会变吗?同时除以5呢?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再总结出一句话呢?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二名学生重复)

  师板书:或者除以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规律举一个例子吗?

  让三名学生举出例子,师板书。并问: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了几?

  展示交流

  师指着板书说明:我们说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那是不是包括所有的数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分数。板书八分之四同时除以0,问:这个式子成立吗?(打上问号)

  生:不成立,

  师:为什么

  生:因为0不能作除数,

  师: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个式子是错误的。(画叉)

  师:我再说一个式子,我不除以0了,我乘以0,这个式子成立吗?(板书:8分之四乘以0,打上问号)

  生:不成立,因为在分数当中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为0。

  师:对,大家都知道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两个式子都是不成立的?(画叉)我们刚才总结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不是所有的数需要加上一句什么话

  生:0除外

  师板书0除外

  师:到现在为止这个规律我们就总结完了,那在这个规律里你觉得什么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一下呢?

  生:同时和相同的数

  师:“同时”和“相同的数”(师将重点词语打点),大家想得一样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师板书课题)

  师:我相信如果当时猪八戒会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那咱们同学们千万不要范它那样的错误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边读边记。

  生齐读二遍。

  师: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特别有用,我们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

  任务二

  任务呈现

  课本76页的例2,请一同学读题。

  自主学*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和同位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展示交流

  每题请二名同学回答,(集体订正答案)

  检测导结

  1、目标练*

  76页“做一做”

  练*十四的1、2、6、7题

  2、结果反馈

  生做完后同桌交流,再指名说说结果。

  3、反思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大家谈谈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收获。

  三、辅助设计

  教具课件设计

  小黑板正方形纸数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练*和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76页做一做中的1、2题。

  生独立完成,师指名回答。

  2、完成练*十四中的1、2、5、6、7题。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分数基本性质,而且我们还学会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转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其实生活当中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如果你留心观察,你就能够发现,我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在学*上面的有心人。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计算方法,推导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惯。

  教学重点:

  能运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其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复*任务。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主要学*了哪些内容?

  二、整理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

  1、学生看课本47至55页,看看本单元主要学*了哪些内容?(学生自己看课本,把主要知识要点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讨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板书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并进行相关的练*)

  三、达标训练。

  1、我会填。

  (1)动车组列车每小时可行250千米,记作();小明每分钟走60米,记作()。

  (2)347×26的积是()位数,积的个位是()。

  (3)在○里填上“﹥”“﹤”或“﹦”。

  170×40○17×400 94×280○94×300 73×305○305×71

  2、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与350×47的积相等的有()

  A、(350×2)×(47×2)

  B、(350×2)×(47÷2)

  C、(350÷5)×(47÷5)

  (2)在一道乘法算式,如果两个因数都乘5,积乘()。

  A、5 B、10 C、25

  3、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17×46= 508×36= 670×50=

  4、我们学校有448人去旅游,门票每张19元,用元买门票够吗?

  5、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60千米,花了6小时到达目的地。返回时,司机加快了速度,只用5小时。

  (1)甲城与乙城之间有多远?

  (2)返回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复*,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要点;对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 3

  复*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过程:

  1、复*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2、小数性质

  (一)复*概念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3、复*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63.6 ×10 ×100 ÷1000

  63.6缩小为原数的1÷10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缩小10倍b扩大10倍c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练*:2.37米=( )厘米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吨6.5吨=( )千克

  1吨25千克=( )吨52米4厘米=( )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4、巩固练*:完成书上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处学生知道图形中的对称,体会*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

  教学过程:

  一、复*

  前几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要哪些方面需要向同学们提醒一下?

  小结:*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练*第8题 判断哪些是*移得到?哪些是旋转得到的?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图形*移和旋转的认识,感受*移和旋转的价值。

  二、练*指导:

  1.两次*移

  第9题

  填空,再同桌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点来数的?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下*移3格,再向右*移6格

  2.先旋转再*移

  师生共同完成第10题

  提问:你认为先确定哪条边比较合适?

  把能够旋转的边确定后,再根据图形的特点确定另两条边,确保图形旋转后,图形没有变形。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移6格。

  3.完成10~13题

  ①多媒体演示

  ②让学生在书上练*

  ③学生设计后,全班交流欣赏

  三、动手做

  1.学生读题

  2.讨论方法,明确移动的顺序

  3.学生动手操作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一

  *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作业设计

  1、练*簿;

  2、《补充*题》相应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 5

  教学重点:

  将图形按水*或竖直方向*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或竖直)方向*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移的学*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准备:

  挂图,尺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复*有关*移的知识。

  (出示例题图)问: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交流:“小船向右*移9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过*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移。具体*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再说一说金鱼图向右移动了几格?

  同桌互相说一说,数一数

  小结:判断一个图移动几格,我们要首先确定一个点为0点,然后向相对应的点去数。

  二、完成试一试

  画出*行四边形向下*移3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注意点:把一个图形*移,有的同学可能出现*移后,图形变形的现象,为防止这外现象,我们在*移时,要尽可能多确定几个点,用字母做上标识。

  三、完成练一练:

  1、看图数一数,哪个三角形向右*移10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看图填空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四、完成部分练*P7练*一1-2。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3)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6篇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方面。

  “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器、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五个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又包括:认识多边形、观察物体这两个单元;“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统计这一个单元;“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图形的密铺、消费知多少两部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数学课上能积极思考,能积极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息辨析、加工能力。约有80%的学生能及时完成作业,90%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书写*惯。但是部分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影响了他们的数学上的发展。掌握基础知识较好,能通过自主练*掌握基本技巧;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数学实践。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学生对学*数学兴趣较高,约有30%的学生在数学上有较好的发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各种学*方式自己解决学*上遇到的问题。这学期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学*的兴趣。特别是不愿写作业的学生及不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应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乐于学数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目的要求:

  数与代数:

  1.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通过解决问题,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在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学*小数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空间与图形: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运用三角形是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思想。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统计与概率:

  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一般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统计知识的价值。

  实践活动:

  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认识多边形

  教学难点: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

  五、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改革设想:概念教学要联系实际,加强探索性,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初步的代数意识。把握好动手实践的“度”,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用好教材,做教材“再开发”的智者。重视小数口算、估算的*日练*。全面合理评价学生的学*情况。

  六、各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建议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教科书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课时数建议如下,供参考。

  一泰山古树—计算器2课时

  二节能减排--用字母表示5课时

  三快乐农场—运算律9课时

  四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9课时

  图形的密铺1课时

  五动物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2课时

  六趣味拼搭--观察物体2课时

  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智慧广场1课时

  八我锻炼我健康—*均数6课时

  消费知多少1课时

  九回顾整理--总复*6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咱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咱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齐读课题。`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

  三、初读课文。

  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通句子(读3遍)

  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追逐郊外白兔绵羊

  老师喊着高梁凉了

  棉花稻子一望无边

  逮蚂蚱打滚儿亮嗓子

  (1)自由练读。

  (2)带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3)去拼音一行一行读,齐读

  3、大家的生字词读得这么棒,相信读课文也难不了你们。第一节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谁来读?

  (1)来到郊外,同学们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极了。(板书:美)谁来读第2节。(请生读,评议)

  (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书:美)谁来读第3节?(请生读,评议)

  (3)第4节写同学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板书:开心)谁来读?(请生读)

  4、美好的秋天,尽情的玩乐,真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齐读课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游,玩得都很开心,可课文中的生字却急坏了,它们争着抢着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们,今天可别光顾着玩,还得认真写好字呀!”同学们,你们会认真写好字吗?”

  2、出示:“追”“喊”

  (1)先和它们一起打个招呼。

  (2)书空这两个字的笔顺。

  (3)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4)范写

  追:竖笔写在竖中线,两个左框紧贴竖。点的起笔要略低,捺脚运笔重到轻。

  喊:口字写得窄而上,一撇写到口字下。一横一口要靠左,斜钩对角拉拉长,最后一笔点在上。

  五、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课后希望大家能把这篇美文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熟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七第3题。

  164×32=54×145=254×36=

  217×83=43×139=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育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的第二课时。“小数大小的比较”包括:①小数位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进一步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是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比较到抽象思维形成比较的掌握过程,即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小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往往仿照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只根据小数位的多少来判断小数的大小,容易出现错误,所以讲清“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2、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惯。

  二、说教法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

  采用直观、启发、讨论、抢答、尝试、练*等多种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我通过本的教学,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通过学*本节内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惯。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看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五个环节进行:①温故互查引入新课;②设问导读学*新知;③自我检测发现问题;④巩固练*结;⑤课堂检测。

  (一) 温故互查引入新课

  通过2人小组复述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即 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利用 3、小明带了14元8角,到自然选商场买一支钢笔,结果发现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0元,那么小明带的钱够吗?引出课题 今天开始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板书课题然后设问学生:“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否同整数一样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较呢?学生回答:“是”这时老师有意不表达,留下悬念,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求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进入的学*状态,老师利用这一机会,进行尝试教学。

  (二)设问导读学*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4的图。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1)教师:到底谁是第一名呢?我们的裁判员会怎么做呢?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经 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提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5y 36÷x=97?8+9m 10-x=3?54+x>9 5×7=35 6y+6=48 2x+3x=20

  2.解方程。

  10-x=5? x+1 0=20 x+3=1 2 x-11=5

  二、走进新课。

  1.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 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解:等式成立。

  2.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

  4y=xx y=500

  3.解方程。

  (1)x÷3=9 x=27

  (2)7y=28 y=4

  4.下列解法正确吗?

  (1)x-19=19

  解:x-19+19=19-19 x=0

  正确解法:x-19+19=19+19 x=38

  (2)3x=36

  解:3x÷ 3=36÷3 x=12

  三、随堂练*。

  1.解方程。

  (1)6x=156

  (2)3x=630

  (3)59+x=120

  (4)x÷28=0

  四、小结

  等式两边都乘 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五、作业。

  教材P71第5题。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10;601○564;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题。

  提问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总二十篇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练*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调查我国一些城市的气温;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结合切身的体验来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的主体地位。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进行总结,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运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教学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

  四作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练*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

  活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

  通过做猜数游戏,引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等于80。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

  3.你想的数是30。

  4.你是怎么猜到的?

  5.学生交流,解决。

  6.学生汇报。

  7.如果淘气想的 数为x,那么

  2 x+20=80

  2x+20- 20=80

  2x=60

  2 x÷2=60÷2

  x=30

  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8.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9.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练一练。

  1.按照笑笑的规则和同伴做猜数游戏, 并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个数是x

  4×x+10=90

  4x=80

  x=20

  心里这个数是20。

  生独立完成。

  2.列方程。

  (1)3x+6=15

  解:3x+6=15

  3x= 9

  x=3

  (2)4x-2=26

  解:4x-2=26

  4x=28

  x=7

  (3)8+x=20

  解:8+x=20

  x=12

  3.看图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3x+48=234

  3x=186

  x=62(元)

  课外拓展。

  每天修 x米,

  5x+500=2500

  x=400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了解那些知识?

  生:*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均数与*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均数?

  生:*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均数,激发学*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均值。

  (二)*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均?

  生:*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均数。(板书“*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均数是13个。板书:*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均数是一组数据*均水*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均分的方法算出*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册本课时练*。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的数学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算律的含义,再教**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学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以后学生学好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学*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之前,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举例、观察、发现、验证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教师讲述故事《朝三暮四》,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二、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

  四、学*加法结合律

  五、练*巩固

  六、课堂小结

  利用充满童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感知到加法交换律,并产生探究规律的兴趣。结合对加法交换律的初步感知,利用例题再次验证对交换律的猜想,并共同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的.字母表达方式。学生从自己所发现的一个数学现象中大胆猜想可能存在的规律,让学生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过程。在尊重学生的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机会。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在探究加法交换律后,让学生根据探究经验和方法,自主发现、探究加法结合律并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字母表示法。通过练*,整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的判断两种运算定律并会灵活运用。(课件呈现)《朝三暮四》故事主题图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古时候,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这一天,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多了,要省着点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颗栗子,晚上吃4颗栗子,怎么样?”猴子一听,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还要少,不干,**!老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马上改口说:“那么早上4颗,晚上3颗,好不好?”猴子一听早上多了一颗,自己占便宜了,这才开心的答应了。师:猴子占到便宜了吗?为什么?也就是什么没变,只是什么变了?

  2、引出等式:师:早上吃3颗,板书3,晚上吃4颗,板书4,一共吃了3+4颗,也就是7颗。早上吃4颗,晚上吃3颗,一共吃4+3颗也是7颗,所以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吗?

  3、猜想规律,引出课题师: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数不变,符号不变,和不变,位置交换)师:是不是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很多著名的理论、定律、公式最初都是由猜想开始的,猜想怎样才能变成真理呢,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呢?下面我们跟着李叔叔一起出去旅行一趟,相信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开阔视野,还能找到其中的奥秘呢。(课件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1、获得信息。师: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2、解决问题。师: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3、观察发现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两个加数相同,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和不变,因此两个算式应该是相等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56+404、举例验证我们可以用举例子的方式来验证一下。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自己在本上写几个。(学生在练*本上举例,教师巡视。指名板演)5、揭示定律。师:像这样各种类型的例子越多,验证的猜想也就越可靠。比如,我们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验证方法。给自己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这句话中有“交换”两个字,我们就把这个定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有效,数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并使之更可靠!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字母或者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指名板演)a+b=b+a☆+○=○+☆同学们所写的公式都可以很好的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们比较常用的是a+b=b+a。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300+600=__+______+65=____+35b+_=_+_2、计算并验算325+562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88+104+96=192+96=288(千米)88+(104+96)=88+200=288(千米)师:第二道算式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1、连一连83+31587+42+5864+(73+37)315+8364+73+3787+(42+58)

  56+78+4478+(56+44)

  2、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从中选择一道快速算出得数并说说你的理由。(1)(56+88)+1256+(88+12)(2)48+(75+25)(48+75)+25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新课。

  1.新课引入。

  复*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6)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设计教案(10)份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不小数乘法里同样适用,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到小数乘法中,并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希望工程”吗?谁知道“希望工程”是干什么的?你们知道吗!每人每天节约1元钱,1年节约的钱就能资助一名西部失学儿童重新返回校园学*一年的学费呢。

  我刚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心底为之一颤,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就会有许多和你们同龄的孩子受益。因此,老师计划我们班也将参与一次援助失学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1、请同学们看老师的计划(贴计划),在老师的计划中还隐藏着一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题,教师适时板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方法。

  师:老师发现我这个计划做的有点不切合实际,钱太多了,我修改一下,加上个小数点,这回请同学们再来估算一下,现在一共要花多少钱?

  3、生估算,说明估算的方法。

  总结:小数估算的方法与整数估算的方法相似,也可以采用四舍五入法。

  4、师:这几名同学估算的到底准不准呢?与正确结果究竟相差多些呢?请同学们拿出练*本在座位上用计算的方法,独立验证正确结果是多少?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看谁用的方法多!(生笔算)

  5、指生到黑板板演算式,并说明算式的含义。

  6、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其中有两个分步,两个综合,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从运算顺序看: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的。

  从运算过程看,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7、出示各种运算律的统计表。

  三、强化练*、拓展提高。

  1、把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5+8)×0.49×5+9×1.6

  4.6×19+5.4×195×0.4+8×0.4

  9×(5+1.6) (4.6+5.4) ×19

  3.6×4×2.5 3.6×(4×2.5)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 ---- 上填上运算符号。59×2.5×0.4=×(×) 7.8×15+2.2×15=( + )×15

  0.2×1.25×5×8=(×)×(× )

  9.63×2.5+9.63×7.5=( )

  ( )×0.8+5× ( )=(+39.2)×5

  0.63×99+0.63=()×( )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3.8×0.4) 7.69×101

  8.36-2.48-3.52 46×0.33+54×0.33

  0.25×39+0.25 0.125×72

  4、选一选:24.6× 4.6+246× 0.44+24.6用简便方法计算应该是( )。

  (1)24.6×(4.6+0.44+1) (2)24.6×(4.6+4.4+1)

  (3)24.6×(4.6+4.4)

  四:知识整理。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吗?谁愿来试一试。

  教学反思:

  1、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能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研究方法,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备教材内容

  1.本节课学*的是教材79页的内容。

  2.本节课教材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呈现几组有特点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特点,进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通过举例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从而明确: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第二个层次: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运用,例4直接呈现了1个有特点的小数连续相加的算式,并呈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小数计算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计算简便,从而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小数的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的。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熟练性、灵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

  备已学知识

  知识要点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的特点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

  备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难点:能运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知识回顾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即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问题导入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你有什么发现?(教材79页)

  3.2+0.5○0.5+3.2

  (4.7+2.6)+7.4○4.7+(2.6+7.4)

  过程讲解

  1.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2.计算比较,发现规律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发现:(1)在小数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加法交换律。(2)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小数相加,和不变。符合加法结合律。

  3.举例验证,明确规律

  7.3+9.2=9.2+7.3

  (4.9+5.25)+1.75=4.9+(5.25+1.75)

  得出结论:在小数加法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依然成立。

  归纳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知识点二 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问题导入 计算0.6+7.91+3.4+0.09。(教材79页例4)

  方法讲解

  1.方法一

  (1)算法分析。

  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为是同级运算,所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2.方法二

  (1)算法分析。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观察4个加数,发现0.6和3.4、7.91和0.09结合到一起分别能凑成整数,因此交换7.91和3.4的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

  =12

  归纳总结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因此,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个数的特点,注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拓展提高

  在小数连减运算中,减法的运算性质依然成立。如:8.96-3.37-2.63=8.96-(3.37+2.63)。

  知识巧记

  小数运算莫着急,数的特点看仔细。

  要想计算变简便,各个数据要看全。

  合理使用运算律,计算简单又快捷。

  备易错易混

  误区一 计算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10-10

  =0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审题不认真,只看每个数的特点,却忽略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

  错解改正 5.84+4.16-5.84+4.16

  =(5.84-5.84)+(4.16+4.16)

  =0+8.32

  =8.32

  温馨提示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想交换数的位置,一定要连同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一同交换。

  误区二 计算15.46-5.7+4.3。

  15.46-5.7+4.3

  =15.46-(5.7+4.3)

  =15.46-10

  =5.46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依据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而盲目简算。如果此题是连减运算,那么可以根据减法的运算性质把两个减数相加,而此题是加减混合运算,所以不能盲目简算。

  错解改正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7)

——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优选【10】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重点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过程中已经学*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有充分的预*,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面图、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提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5y 36÷x=97?8+9m 10-x=3?54+x>9 5×7=35 6y+6=48 2x+3x=20

  2.解方程。

  10-x=5?x+1 0=20 x+3=1 2 x-11=5

  二、走进新课。

  1.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解:等式成立。

  2.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

  4y=xx y=500

  3.解方程。

  (1)x÷3=9 x=27

  (2)7y=28 y=4

  4.下列解法正确吗?

  (1)x-19=19

  解:x-19+19=19-19 x=0

  正确解法:x-19+19=19+19 x=38

  (2)3x=36

  解:3x÷ 3=36÷3 x=12

  三、随堂练*。

  1.解方程。

  (1)6x=156

  (2)3x=630

  (3)59+x=120

  (4)x÷28=0

  四、小结

  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五、作业。

  教材P71第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数量总价

  钢笔()元/支()支()元

  练*本()元/本()本()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数量总价

  列车()千米/时()时()千米

  自行车()米/分()分()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等,小数的值扩大(或缩小)10

  倍、100倍、1000倍等。

  2.掌握一个数乘以(或除以)10、100、1000等,只要把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等。

  3. 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解决移动小数点时数位不够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活动,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通过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理清思路,熟练规律,并渗透归纳、整合的数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1.口算:

  0.1810= 4.310=

  0.18100= 4.3100=

  0.181000= 4.31000=

  2.利用小数点移用的'规律计算

  计算 结果

  93.0710 930.7

  93.07100 9307. 这里的小数点能省略。

  93.071000

  93.0710000

  93.0710 9.307

  93.07100 0.9307 小数点前无其他数时,应补上0。

  93.071000

  93.0710000

  总结: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注意:(1)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还要添一个0。

  (2)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不能搞错。

  [在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运用中解决移动小数点时数位不够的问题]

  3.下面各小数和8.73相比较,大小有什么变化?

  8.73 87.3 0.873 0.00873 8730

  10

  8.73 87.3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是这个小数乘10。

  10

  0.873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是这个小数除以10。

  总结:

  1.判断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如果是向右移动,就是8.73乘10、100、1000如果是向左移动,就是8.73除以 10、100、1000

  2.观察小数点移动几位,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是乘(除以)10,100,1000,(移动的数位和0的个数相同)。

  [经过二部分的对比训练和比较,使得规律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

  4.在( )里填写适当的数。

  10 1000

  30.07 ( ) 0.062 ( )

  10 100

  3.732 ( ) 37.32 ( )

  5.填空: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

  (3)把21.3( )是2130,把( )除以10就是0.72。

  6.在 内填、,( )填适当的数。

  3.8 10=38 47 100=0.47 0.0081 100=8.1

  17.5 10=1.75 62.7 1000=0.0627 0.084 100=8.4

  5.27 ( )=527 10 ( )=0.01 3210 ( )=32.1

  0.063 ( )=63

  7.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应注意什么?

  【通过对比练*和综合练*的设计使得知识点得到了强化,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又增强了实践运用中的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四百万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xx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饼的过程吗?

  2、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有关烙饼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家里客人要沏茶的情境图。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2、教学例2。

  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合集5篇(扩展8)

——四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案范本5份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判断。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阅读等能力。

  3.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对称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唤起回忆

  师:鳄鱼——小西,今天带来了一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文字,根据文字准确做出动作。准备好了吗?谁愿意上来做一做?和你想象中的动作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字,学生领会文字的意思,并准确地用富有同去的动作表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左手的动作和右手的动作是一样,但方向相反。课前游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唤起左右相对的知识回忆。

  师:同学们喜欢读绘本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数学绘本《什么是对称》。看着封面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生:图案、作者、书名……

  师:封面上的元素很多,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从封面就可以了解到这么多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二、走进绘本,初步感悟

  (一)观察发现对称

  师:小鳄鱼——小西爱好做手工和摄影,瞧!这两只蝴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师:你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对吧?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下呢?教师示范对折,对折后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翅膀完全重合。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阅读绘本:请伸出你的左手、右手体验一下完全重合。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感性材料中提供出数学本质的东西,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折一折

  四人或六人一小组,折一折组内的图形小组长先展示完整的图,再向全班判断,最后验证给全班同学看。

  【设计意图】在操作实践中让每位学生亲历感受到有些图形的两边对折之后完全重合,这一类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通过对折来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再次走进绘本,反馈提炼

  (一)指一指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蝴蝶的对称轴在哪里。用手比划一下对称轴。动态演示蝴蝶翅膀对折的过程,蝴蝶翅膀对折过来,你发现了什么?

  文字“山”、“巨”的对称轴,先比划,再折一折,最后在的实物中画出来。

  师:你们现在能找准对称轴吗?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设计意图】从绘本中提炼数学知识的过程,动态演示蝴蝶舞动翅膀的过程,让学生将“舞动翅膀”与“对折”对应理解,“对折”与“大小形状相同”对应理解,进而理解“对称”,把图形分成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对称轴”。

  (二)内化知识师:在蝴蝶、树叶、汉字上都发现了对称的现象,我们一起来小鳄鱼的房间,你发现对称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师: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对称,我们一边欣赏图片(课件出示),一边比划一下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对称美。

  (三)应用知识

  1.沿着一张纸的中线对折,然后剪出你想要的图形,任何形状都可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悟对称

  2.刚才,小鳄鱼给我们介绍了检验是否对称的实验——对折实验,它还有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动手试一试。用铅笔在第二次折痕处戳一个洞,想象一下,有几个洞?它们的位置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教师操作,验证是否画对。再次戳洞,位置在纸的另一边。

  【设计意图】两次戳洞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先想象在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拓展数学绘本阅读师:小鳄鱼带给你的知识,你学会了吗?关于“对称”的.知识,我们还没学完呢!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跟你的家长一起继续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对称

  轴对称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节《轴对称图形》。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简单的*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性的许多事物,也为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认识,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学生的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为了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我对教材适当调整,以贴米奇的耳朵游戏引入新知充分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一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考、实践、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培养审美意识,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教学的本身转化到了更加专注学生的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让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学生的学*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教具及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尺子,米奇头像,轴对称图形图片和常见几何图形。

  学具准备:剪刀,尺子,已学的各种*面图形纸片一份。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去运用知识大胆创新。

  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过程中的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我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

  1、出示米奇头像。(头像缺右耳)

  2、教师谈话:米奇缺了一只耳朵,怪难看的!同学们,谁能帮米奇安上耳朵呢?

  3、活动:由一两名学生上台蒙上眼睛给米奇贴上耳朵。(学生可能无法贴在很准确的位置,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

  4、教师因势利导问:耳朵要贴在哪里才合理呀?

  引导学生说出右耳应贴在与左耳对称的位置。

  5、同桌相互观察人体还有哪些具有米奇耳朵的这种特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现象,引出今天的课题:轴对称图形(板书)。

  【设计意图】从“贴耳朵游戏”引入,有利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初步感知对称为新课的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通过游戏活动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直观感知特点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出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能够很直观的感知出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同。

  2、抽象概念。

  (1)出示剪纸录像。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出示一段剪纸录像

  (2)学生自由创作。

  让学生从身体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大量轴对称现象中找出规律自由的创作轴对称图形。

  学生自主创作。

  (因为是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学生选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小组交流创作心得。

  作品展示

  (3)指名让不同剪法的学生上台演示,并将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

  对于学生的每一种剪法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通过感知和操作活动中交流归纳出这些图形都要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图形的两侧叠起来是完全一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概念:都要沿着直线对折,两侧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电脑的形象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教师的适时引导把美术创作和数学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概括能力。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资源有了充分利用。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会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

  3、探究常见几何图形的对称轴。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手来,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几何图片折一折,画一画,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它们的对称轴。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容易判断错误的图形。

  (3)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集体评价。(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动画,重点理解长方形的对称轴只有2条,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学*,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在新课中学生通过看一看——做一做——讲一讲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通过展示——讨论——观察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折一折、画一画中深化探索。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1、加深认识

  判断下列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0 2 5 8 9

  A D F H

  做土干清备

  (这些学生每天都在应用的数字、文字和汉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的认识。)

  (1)学生口答

  (2)学生交流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

  【设计意图】即做到了弘扬中国文化体现了课堂的德育功效,又做到了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为一体。

  2、体验创造

  (1)摆一个正面看,身体的左右两边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学生充分利用创作性思维摆出各种成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2)与你的伙伴合作,用你们的身体共同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一组学生摆其他学生做小裁判。

  教师课件出示错例,用折叠法予以纠正错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大胆质疑的品质

  3、拓展参与

  小小设计家为学校设计新大门:

  课件播放通过网络查找到的各种轴对称式的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网络、美术鉴赏和数学知识三科整合教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学校新大门的设计创作,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加深认识——体验创造——拓展参与逐层加深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合作意识。教学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增加了学生应用实践的机会。

  四、说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62-6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画*面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一张彩色版花鸟图、尺、学具(长方形纸张、正方形纸张、尺。)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动手比划*移(拉开抽屉、举重)、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左右手各两遍)。

  一、复*导入。

  出示泰国寺庙图、蝴蝶图、脸谱、剪纸。提问:这四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指着剪纸提问:你怎么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指名说,师相机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把剪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谁能上来用手比划出这幅图的对称轴?(指名板演,教师用点段相间的线画出对称轴)

  出示以上四幅图的对称轴及对称轴的概念。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轴对称图形,重点研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课题: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齐读课题。

  二、教学例题。

  1、谈话:首先我们研究长方形的对称轴。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并用尺画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折纸画图,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折法。

  2、指名到投影仪前展示自己的折法和画法。

  提问:你能告诉同学们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画对称轴时应该怎么画?

  对他的发言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谁还有不同的折法吗?也来展示一下。(指名展示)

  提问:为什么这条线(指着学生画出的对称轴)也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对称轴?

  3、谈话:这样看来,我们已经找到了长方形的两条对称轴,它还有另外的对称轴吗?用纸折折看。(板书长方形)(指名回答)

  师小结:通过操作我们发现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

  4、指着黑板上画好长方形,谈话: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现在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吗?在小组内讨论。

  假设学生有如下几点办法:

  1、用和黑板上长方形一样大小的纸对折,找到对称轴后再在黑板上描画。师指出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用折纸的办法,还能不能直接在黑板上画长方形的对称轴?

  2、用量长方形对边中点再边线,画出对称轴的方法。师对这种方法予以表扬,并提问:你能说一说是怎样想到先找到对边中点的吗?

  师拿出长方形纸,谈话:想一想我们在把长方形纸这样对折的时候,长方形的这条边(例如指一条长边)被折痕分成了几段?这两段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折痕与这条边相交的这个点是这条边的什么位置?同样地我们能找到折痕与这条边的对边的交点吗?找到了这两个点能不能画长方形的对称轴?

  指名到黑板上量长方形的边,取中点。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画,画成如右形状,并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可以让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我们归纳一下画对称轴的方法。(板:方法:1、量取图形对边的中点。2、尺对齐两个中点划虚线。)

  5、让学生各自在课本62页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画好后同桌检查,并提问: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几条对称轴?

  三、教学“试一试”。

  谈话:下面我们研究正方形的对称轴。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书上画出正方形的各条对称轴。尽量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研究。

  先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图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对称轴吗?

  再展示画出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指着两条对角线所在的对称轴,提问:这两条线也是正方形的对称轴吗?让没画出这两条对称轴的学生折纸看一看这两条线是不是正方形的对称轴,并让他们补画出这两条对称轴。

  提问: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四、教学“想想做做”

  1、做第1题。

  (1)指名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于时间较紧的关系,以及学具的准备有限,就不剪不折,只让学生画对称轴。课后,再剪、折来验证学生的估算是否正确。)

  (2)让学生各自画对称轴或划X。

  (3)指名展示。

  (可补充说明: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它有2条对称轴。)

  2、做第2题。

  (1)让学生自己读题。

  (2)提问:题中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第几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3)看一看每个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在书上画出来。

  (4)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从左往右三个图的对称轴分别有3、4、5条。)

  五、拓展练*。

  1、出示:数字也可以写成轴对称图形。

  (1)学生各自观察,并指名板演出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指名回答,师生评议。

  2、出示:文字也可以写成轴对称图形。

  (1)学生各自观察,并用手比划出对称轴。

  (2)指名回答,师生评议。

  六、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一一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2幅)]小到杯子、打开的书,大到飞机、军舰。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同学们*时要多观察就可以发现。

  七、课后作业。

  教材63页第3、4题。

  八、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收获?

  九、板书:

  8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方法:

  1、量取图形对边中点。

  2、用尺对齐两个中点划虚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深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

  2、经历操作、观察、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准确地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并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能在放个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建立表象?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观察这几个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展示幻灯片中飞机、蜻蜓,蝴蝶的图片生:它们两侧的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师:是的,还有吗?

  生:从中间对折后两侧能够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说得真棒!像这样对折之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动画展示飞机、蜻蜓、蝴蝶从中间对着重合过程)那么生活中还有像这样的的对称现象吗?师生总结出:美丽的树叶、剪纸艺术、车标中的轴对称设计、北京奥运会的图标五环、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建筑等等都是轴对称图形。我们的`大自然因这些轴对称图形变得更加美丽绚烂。

  师展示一片轴对称叶子的对折后两侧完全重合的动画,并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师:这些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生判断出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在每个轴对称图形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同学们掌握得可真好!

  二、探索新知师: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个是轴对称图形

  生2:点A与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

  生3:A与A'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总结:对称轴图形中,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两个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相互垂直的。

  三、知识运用师:

  1.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

  师生共同画出这些里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学会分辨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圆形有好多条永远折不完?,我们就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师:2.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3.试一试,画出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想要顺利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并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第一步:标出点A和点B;

  第二步:通过数格找到对称点A'和B';

  第三步:顺次连线。

  四、巩固提升根据上面的方法,你能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吗?试一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