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通用五篇

首页 / 教案 / |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1

  一、教学资料:

  人教版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人教小学三年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第三部分吨的认识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就应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是不是在教学量的好处时都就应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感受和体验呢?教师在教学以前应认真思考:哪些资料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哪些资料只能让学生借助推理和想象进行间接体验。在教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实际含义时,能够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获得直接体验,但1吨有多重就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只能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去理解。

  三、学情与教材分析: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亲历体验较缺乏。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2、教学难点不突出。课中有建立“吨”的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资料。由于建立“吨”的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资料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之后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忙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多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潜力。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明白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明白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D�D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明白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这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能够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那里有桥,我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那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明白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够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学情预设:因为学生明白了1吨=1000千克,很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之后教师还能够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能够怎样过桥?启发学生思考:它们能够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能够一次过两个,还能够……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能够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40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能够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能够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能够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能够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就应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师: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能够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观念。同时一些环节的设计既拉*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蕴涵其中,较好地整合了数学的三维目标。】

  5、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7: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这部分资料对学生来说不难,能够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群众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用心性和主动性。】

  6、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拓展提高

  1、学生在教科书中独立完成练*三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能够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再群众反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三第3题。

  此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能够。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能够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这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四)课堂小结

  这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能够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尝试活动,使学生在尝试中学*,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成功,教师通过“猜体重”激发好胜心,复*旧知,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与潜力,利用主题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堂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1―3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过程与方法: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导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呢?

  生:克、千克、斤

  师:那么千克和克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PPT出示:填适当的单位)

  2、创设情境

  师:前段时间正是国庆放假,牛大哥、熊大哥、马大哥和鹿老弟约好一起出去游玩,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你们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呢?他们遇到什么麻烦了吗?

  生:马大哥要大家一起过桥,但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

  师:那“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呢?谁来告诉我?

  生:不能超过1吨。

  师:“限重1吨”就是只能是1吨,不能超过1吨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师:我们一起来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重量是用“吨”来作单位?

  生1:大象的重量

  生2:飞机的重量

  生3:鲸鱼的重量

  生4:一座房子

  生5:一座山

  生6:轮船的重量

  ......

  师:看来同学们观察都很仔细,很好,给自己鼓掌吧!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PPT出示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引导学生说出物体及其重量。)

  小结:那么,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字母t来表示)。接着让学生把这句话画出来,再齐读一次。

  2。感受1吨有多重

  师:课前,我让同学们回去称自己的体重。现在,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请举手。(接着,我让4位同学上来)

  下面,我们请4位同学上来感受25千克的重量,背一背,说说背完后的感受。

  师:好,你先来说说

  生1:没问题,我能背得动。

  师:你呢

  生2:我也行,感觉很轻。

  ......

  师:那现在让你们把这4位体重约为25千克的同时背起来,你们能做到吗?

  生:不能,太重了。

  师:我们知道,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那4个同学的总体重是多少呢?

  生:100千克。

  师:谁来说说是怎么得来的?

  生:4个25千克就是100千克。

  师:很好,我们给他鼓掌。4个25千克,也就是4乘25,就等于100。

  师:那照这样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和又是多少呢?

  生:1000千克。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40个25就是1000。

  师:那1000千克也就是......

  生:1吨。

  3、单位换算

  接着,让学生试着说出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师:那么,反过来1000千克也等于1吨。

  (板书:1000千克=1吨)(让学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看,生活中,像这样1袋大米是100千克,那几袋大米重1吨呢

  生:10袋。

  师:为什么呢?

  生:1袋100千克,10个100就是1000,1000千克也就等于1吨。(引导学生说出1吨=1000千克,1000千克=1吨)

  师:1头牛重500千克,那几头牛重1吨呢?

  生:2头,500+500=1000(千克)

  1000千克=1吨

  师:(PPT出示教材第32页)同学们试着完成课本32页例8。

  (边巡视边指导)

  师:好,写好的同学请举手,看看哪一组完成得最快。

  很好,手放下。好,我们一起来说说,4吨等于多少千克呢

  生:4000千克。

  师:很好,那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

  生:1吨是1000千克,4吨是4个1000千克。

  师:4个1000千克也就是4000千克。

  师:那3000千克又等于几吨呢?

  生:3吨

  师:为什么呢,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000千克是1吨,3000千克里面有3个1000千克。

  师:3个1000千克也就是3个1吨,也就等于3吨。

  同学们,都能听明白吗?

  生:明白。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材第32页“做一做”

  1。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2。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50吨80千克6千克4吨

  3。解决情境问题

  师:刚才大家知道1吨有多重了。那你们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

  生:不能同时过桥,因为他们的体重总共有1300千克,超过1吨了,他们一起过去。这桥就会断了,他们就掉到水里淹死了。

  师:说得真棒,他们如果同时过桥的话,他们的总体重是多少呢?

  生:400+300+500+100=1300千克

  师:那1300千克等于几吨几千克呢?

  生:1300千克=1吨300千克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学生把1300拆成1000和300)

  生:1000千克等于1吨,剩下的300千克就是300千克,所以1300千克=1吨300千克

  师:那1吨300千克>1吨,也就是超过1吨了,桥就会断掉。

  师:那他们应该怎样过桥呢?大家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

  生1:他们可以一个人先过去,另一个再过去。

  生2:也可以两个人一起走。

  生3:还可以让牛大哥先过去,然后他们三个一起过去。

  师:你们的方法真棒,牛大哥他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了桥,都很高兴。

  你们想得真周到。我们过桥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节课认识重量单位吨,体验1吨的重量,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还有1吨=1000千克,1000千克=1吨。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体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思这节课,我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设计方面,选取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本节课里我采用了大量生活实际的物品,如大象、轮船、货车等,让学生易于接受,使抽象的问题一下子变得直观、有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数学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数学学*活动

  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的体验活动统一起来。由于“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首先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然后感受1吨有多重,把抽象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在初步了解了1吨大概的重量后,我又以一名25千克重的学生的体重为例,让40名同学站起,再次感受1吨的重量,学生对1吨有多重层深入地理解。从具体到抽象,从物化到内化的学*过程,提供学生学*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注重学以致用

  在练*的设计上,紧密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有层次、针对地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本节课中力求体现: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联系生活使学生要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会学,教学效果良好。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12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是什么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对“吨”有什么了解?

  2.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

  (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40千克的水?

  (3)学生排队尝试

  (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

  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

  (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

  (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千克,()个同学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吨。

  (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都是1吨,你能用吨来说一句话吗?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吨。

  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课件出示:

  蓝鲸大象大型机床

  万吨货轮一车皮的煤一大堆木材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一般用吨来作单位名称。

  4.在具体情景中进行单位化聚(注意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

  (1)常见的拖拉机载重2吨,也就是()千克。

  (2)T是“吨”的国际单位制符号。有段路路口有一个限载重5T的标志,这个路口最多能让一辆载重()千克的车通过。

  (3)当年曹冲称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吨。

  (4)(课件出示地磅、车辆衡图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现在可以用地磅、车辆衡直接称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再也不用向曹冲当年那么麻烦了。

  (三)解决问题

  1.我们一共学了几个质量单位?他们分别怎样使用?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2)1头猪重约120()

  (3)1袋水泥重约50(),1拖拉机水泥约重2()

  (4)中国举重运动员张国政在雅典奥运会上将160()的杠铃举过了头顶。

  2.课件出示情境图:“还记得熊老弟、牛大哥、小鹿和小马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想过桥的事吗?他们能同时过桥吗?怎么过桥?”

  3.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4.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大约多少天就能节约1吨水?

  5.节水教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出示图片。倡导学生“节约用水。”

  (四)课堂作业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4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培养理解能力。

  教材例9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算法,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用列表法解题,学生虽有过接触,但往往容易出现遗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列表时让看的人更容易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空白的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几位同学的学情检测卡。

  2、课件出示例题,导入:通过课前的检测,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将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你们有没有勇气接受这个挑战呢?

  设计意图:复*学过的质量单位,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出学*内容,在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使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充满期待和好奇心。

  ⊙阅读与理解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1)引导学生思考:有多少吨煤需要运走?有哪几种车可供选择?每辆车每次能运多少吨煤?

  (2)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要恰好运完8吨煤,有两种车可供选择:一种车的载质量是2吨,另一种车的载质量是3吨,要求每次运煤的车都装满。

  2、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如果你来派车,有什么好的方案呢?下面我们分组来讨论一下。

  (2)出示讨论的任务:①你们小组有几种派车方案?把每种方案填在表格里。②你们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

  3、出示表格。

  (1)让学生说一说要填的是哪些内容。

  (2)明确要填的每个项目的意义。

  (3)引导学生在列举方案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小组讨论,边讨论边填表格。

  5、各组汇报填出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

  6.请同学们说一说哪种方案是合理的,为什么?

  预设:第一种方案和第四种方案都是合理的,因为这两种方案都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符合题意。

  7、师小结:为了保证把所有的方案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来,我们可以先尽可能地选一种车,然后依次递减。最后看哪种方案满足题目的要求就选哪种方案。

  设计意图:先给学生提出讨论的任务,并出示表格,提供明确的指导,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列举出所有的派车方案,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提高了学*效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订正时说出想的过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巩固与反思、

  1、(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第(1)题,日常生活中用吨做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写出或说出几个主要的就行、

  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差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第(3)题,让学生口算出答案便可、

  2、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通用五篇(扩展1)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3篇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体验、归纳推理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流程

  (一)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采用双主合作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体验,掌握新知,并且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语文学*联系起来,让数学与语文,与生活真正地整合。

  (二)具体内容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观看投影《恐龙》,谈话:这是什么动物?你熟悉它们吗?

  你能跟大家简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恐龙吗?再出示1只恐龙,问:这只恐龙的体重是多少?(1吨)然后问:对于1吨你想了解多少?

  (由投影导入,创设了情境。再让学生自己谈想要了解的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2.感受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吨的形象,并且赋予吨生命,以吨的语气展示50千克1袋的大米,20袋。揭示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确1吨=1000千克。

  (借助直观演示,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吨,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让两名学生搬50千克1袋的大米,并且提问:如果1吨大米得搬几次?

  (学生亲自体验,再次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3)让学生出示课前调查,即金班同学的体重表。从中选一位体重接*25千克的学生为例,看看金班谁的体重接*25千克。问:有多少个这样的同学约为一吨?(让学生估一估,答出40)然后请40个同学出来,手挽手,一起跳一下,感受1吨的东西掉下来的声音。

  (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这一实践中,不但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和谐发展。)

  (4)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对吨的认识。

  (5)学生质疑,释疑。

  (6)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找找吨和千克的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用“……是……千克,……为1吨”的形式造句。

  (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挖掘生活中吨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拓展认识,。加深印象。

  (想一想,在下面每幅图旁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2)电脑出示两幅卡车图,小卡车的载重量约是1000千克,大卡车的载重量约是5吨。

  问:这两句你能换个说法,使它意思不变吗?

  (3)出示两幅动物图,大象体重4吨,鲸鱼的体重是大象的3倍。你能提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吗?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都有获得成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请看小马虎日记。

  5月30日星期五睛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给了我50元钱,让我买一些好吃的。我来到超市,1吨重的巧克力,我买了两块,250吨l袋的薯片,我买了两袋,500吨的饮料我买了两瓶,我还买了1吨的桔子,2吨的香蕉。购物完毕,我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

  问:这个小马虎的日记质量单位用得一塌糊涂,你们能帮他改正吗?

  质量王国因为来了吨,他们之间的关系糊涂了,你有办法用形象的方法来整理一下学过的质量单位吗?

  要求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正确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整理,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通过出示日记,让学生知道正确使用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如果疏忽就会出错,闹出笑话,甚至会酿成大错。又通过交流,整理,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创造性地理解了新知识,又复*了旧知。还培养了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语文中有数学,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地进行了整合。)

  5.质量王国里的三兄妹要感谢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是你们把他们整理得这样清晰。你们能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吗?找到五处并记录下来。

  (注重课外延伸,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6.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手段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揭示吨的概念,用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既直观又形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吨,了解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学*效果。

  板书设计:吨的认识

  1000千克是1吨

  1吨=1000千克

  点评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我上的《吨的认识》一课,是按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一次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学得有趣,学得高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直观演示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本课中,首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本课一开始就气氛热烈,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为探求新知架起了桥梁。然后再通过电脑,以新颖的教学形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新知有创造性的理解。

  (2)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掌握。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我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实践、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体验交流等活动,发现吨与千克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理解新知。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且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的进行整合。

  (3)设计不同层次的练*,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勇于探索。

  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提倡“让每个学生都学好数学”,“不同学生学*不同水*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数学”。为此,我有意设计不同层次的练*,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这堂课深刻的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与语文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在一起,*等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游戏法、实物活动法。

  教学准备:20千克的矿泉水4桶,搜集一些物体的质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 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屏幕显示: 6千克 = ( )克 3千克250克=( )克

  4000克=( )千克 5400克=( )千克( )克

  3、在下面的( )中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一个鸡蛋重50( ) 一袋大米重50( )

  一个一元硬币重10( )小明重26( )

  师:用来计量比较小,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千克是用来计量一般物体的质量的。今天我们来学*一个比克、千克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新课

  1、你以前看到或听到过跟吨有关的事情吗?

  想一想,吨是用来干什么的?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2、体验1吨

  (1)实践活动,搬运矿泉水。

  (2)小记者采访表演的人。

  (3)师:一桶矿泉水约重20千克,50桶这样的矿泉水就是1吨。1吨究竟有多少千克呢?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1吨=1000千克

  (4)例3 5吨=( )千克

  5吨680千克=( )千克

  3、估计体重的游戏。

  出示:三年级同学*均体重按规定25千克计算,4个同学重( )千克,40个同学重()千克,也就是()。

  现在坐在这里的小朋友有54个,此刻你最想知道什么?怎样求这些小朋友重多少千克?

  4、化聚方法的渗透。

  1350千克=( )吨( )千克

  试一试: 3000千克=( )吨

  7038千克=( )吨( )千克

  三、巩固练*

  1、在( )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台拖拉机可以装货物1(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面粉重50( )

  2、填空。

  8吨=( )千克 3吨500千克=( )千克

  6000千克=( )吨 4500千克=( )吨( )千克

  8010千克=( )吨( )千克

  3、一袋大米重100千克,( )袋大米重1吨。

  100块砖重200千克,( )块砖重1吨。

  4、日记一则。

  嗨!大家好!我叫小马虎。星期日旱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就去吃旱饭。我吃了一个50吨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开始做作业。我做的几道题是这样的:5吨=(500)千克

  4020千克=(4)吨(200)千克

  3吨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时30分我睡觉了。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20×50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25×54=1350(千克)

  13500千克=( )吨( )千克

  课后反思:

  偶尔听一个学生说:嗨!大家好!我是小马虎……过了那么多天他居然还能记得做的一个*题。这正是我所教学所要的,特别是一节公开课所要的。我觉得一节课特别是一节公开课不能给学生留下点什么,那是非常遗憾的。本节课学生有三个方面的印象是比较深的:1、学生搬运矿泉水的活动,小记者的采访。这一活动让他们体会1吨大约就是50桶矿泉水那么重,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我能搬起那桶水,我能做小记者等。2、估计体重,自己的和全班人的体重跟1吨的关系,学会了单位间的换算。3、“日记一则”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我不能做小马虎。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有劲。不足之处是:课后的*题少了点,没到下课时间提早下课了。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3

  教材说明:

  教材中在讲质量单位吨时,一开始也是通过一幅插图(汽车和火车车皮载重量)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说明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Э恕?/P>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三年级同学*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推算40个同学的体重,来认识“吨”。由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学生还没学,所以教材分两步推算,先让学生推算1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250千克),再推算4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多少(1吨)。通常一个班有40人左右,也就是全班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通过推算,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练*十八第2题也是类似的练*。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教材在练*中安排了一些题目,如第69页第5题,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认识吨和名数的简单换算,完成练*十八的第1~11题。

  2、开始教学质量单位“吨”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10袋大米的插图,使学生知道每袋大米重100千克,同样的2袋就是200千克……10袋就是1000千克。这样的10袋大米才够1吨,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要大得多的质量单位,并且掌握1吨等于1000千克这个进率关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吨的认识,可按照课本中的提示,让学生想想看,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大约重1吨?

  3、吨与千克的换算,同长度单位一样,可让学生自己推算“做一做”中的两道题,并说一说推算过程。学生练*时,应向学生说明,物体的重量经过换算,虽然数字和单位不一样了,但它们所表示的实际重量没有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表示一个实际量的大或小,除了数字能说明问题之外,单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4、关于练*十八中一些*题的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帮助学生看懂图意,再在括号里填上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第5题,计量1个梨的重量用“克”,一个南瓜的重量用“千克”,一只鲸的重量用“吨”,使学生受到启发,独立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用克、千克或吨计量的东西。

  练*十八后面的思考题,可以这样想:上、中层小瓶数相等,上层还有1中瓶、1大瓶,中层有3中瓶,从而推算出1大瓶=2中瓶;上、下层大瓶数相等,上层还有5小瓶、1中瓶,下层还有8小瓶,从而推算出1中瓶=3小瓶。(当然还有别的推算方法。)因此,中瓶装洗发液xxxx=600(克),大瓶装洗发液6002=1200(克)。也可以将图中每层相同的5个小瓶除外,观察上、中层得到1大瓶=2中瓶;观察上、下层得到1中瓶=3小瓶。通过以上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二)会进行“吨”与“千克”的换算、

  (三)培养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建立吨的概念、

  (二)难点:“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引入

  1、填空:①9千米=( )米

  ②1千克=( )克

  2、教师谈话:

  同学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30千克、35千克、50千克、40千克……)

  如果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像汽车(出示汽车图)、火车(出示火车图)时,就要用到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吨”、1吨的重量有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通用五篇(扩展2)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优选【五】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会选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交流单位换算的思考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体验学*分米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测量引入

  师:昨天同学们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先估一估,然后进行测量。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桌面的长、宽时,用“米”和“厘米”做单位都不太合适)

  师: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米。(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线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用手势比划1分米有多长。

  (3)让学生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学生尝试画线段,集体评议。

  强调:从0刻度线出发,要标好端点和线段的长度。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让学生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列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画1分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尝试推算: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2)展开验证:出示米尺,2分米有多长?5分米呢?8分米呢?10分米呢?观察发现:1米=10分米,用手势比一比。

  (3)想一想:2米等于几分米?6米呢?50分米是几米?

  3.单位换算。

  (1)教学例3。

  ①2厘米=()毫米

  想:1厘米=10毫米,2厘米里面有()个10毫米。

  ②80厘米=()分米

  想: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个10厘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去推理几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毫米和几十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等,教给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在表达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系统梳理,体会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你能按顺序给下面的单位排排队吗?

  分米、厘米、毫米、米

  根据排好的单位,观察思考: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示范一次,接着学生自主梳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

  1.填一填。

  7分米=()厘米5米=()分米60毫米=()厘米

  2米=()厘米100毫米=()分米

  抽选题目邀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师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推算100毫米就是1分米。

  2、完成练*五第3、7题。

  (1)杯子高1()

  (2)螺丝钉宽5()

  (3)牙刷长16()

  (4)蚂蚁身长6()

  (5)一步长5()

  (6)尺子厚()毫米

  3.选择合适的长度在()里画“ √”。

  (1)黑板长()3厘米()3分米()3米

  (2)毛巾长()7厘米()7分米()7米

  4.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6、一本故事书厚8毫米,5本这样的故事书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白“合多少厘米”即将前面的单位“毫米”换算成“厘米”。

  7、完成练*五第9、10题。

  第9题,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懂题意,首先弄清: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列式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将2米换算成20分米来计算。

  8、知识应用:一块黑板长3米,用5分米长的彩带沿着黑板的长边做一条花边,需要几根这样的彩带?

  学法指导:谁能换一句话来表达题目的意思?明确本题实际上是在求30分米厘米有几个5分米,即30里面有几个5。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单位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谁来说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了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请大家比画比画,这些长度单位大概有多长呢?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归纳总结: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出示课件(*均分成10份的1分米的线段放大图)。

  教师指出:10厘米的这一段就是1分米。

  问:观察图,思考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1分米=10厘米)

  (2)学生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尺子上的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再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从手腕到指尖有没有1分米,以加深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

  (3)请同学们在自己或同伴的身体上找一找“大约1分米”的地方。

  2.自主探索分米和米的关系。

  (1)猜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1分米等于10厘米,那你们知道分米和米有什么样的关系吗?先猜猜看。

  学生有可能说出因为米是比分米大的长度单位,既然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应该等于10分米。

  (2)验证。

  方法一:利用课件出示米尺的放大图,先让学生找出从零刻度线到1米间的长度,再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有10个1分米长的线段。

  方法二:教师用米尺把1米长的线段画在黑板上,然后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使学生直观看到1米等于多少分米,得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方法三:因为1米=100厘米,100厘米中每10厘米就是1分米,所以100厘米=10分米,因此1米=10分米。

  (3)明确:1米=10分米。

  【教师小结】

  为了测量的方便,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来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要用米作单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灵活地选用合适的单位。

  3.单位之间的换算。

  2厘米=( )毫米

  80厘米=( )分米

  你能将厘米和毫米、分米进行换算吗?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后指名反馈。

  4.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完成第23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五的第3、4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练*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了哪些长度单位?说说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鼓励他们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同学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协作作上记号,再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有的将几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和细心、认真的学**惯,并在学*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4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

  (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 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备注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十七 第1题。(分组练*)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布置作业:练*十七 第2题,填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例1 例2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22--23页,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认识国际通用长度单位毫米与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2、理解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掌握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的换算。

  3、培养学生估测和实际测量以及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测绘的技能。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体验毫米、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毫米和分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

  每生一把尺子,一张测验纸,同桌一套学具材料(纸条、牙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前面我们学*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下面以2人小组回顾复述以下内容:1米=( )厘米 床长2( ) 铅笔长15( )

  二、设问导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情境图)昨天晚上有一位小朋友叫甜甜,他做了一个有趣的梦,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看一看吧!大家看,他梦见谁了?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齐天大圣在向小朋友们展示他的金箍棒呢!变小小变成1分米长了!可以放在甜甜的手心里了。还能变得更小呢,小小变成5毫米长了,放在了齐天大圣的耳朵里了。

  师: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发现了数学信息,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5毫米有多长?

  生:1分米有多长?

  师:想要知道5毫米有多长,那我们只要知道1毫米有多长就可以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分米和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认识毫米

  (1)猜测

  师:孙悟空可以把5毫米的金箍棒放进耳朵里,说明了什么?(毫米很小) 师: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讲解

  师:同学们到底猜的对不对呢?那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时用的直尺(幻灯片播放),这上面除了我们认识的1厘米,你还发现了什么?(一小格一小格的) 师:小博士告诉我们,这里的一小格就是1毫米,用字母表示为:mm(板书) 出示毫米定义

  (3)感知

  师:那你们现在知道1毫米到底有多长了吗?能不能用手比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毫米很小)对,因为毫米很小,所以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时候就用毫米做单位 师:能不能再比一下5毫米的长度?那你现在知道5毫米有多长了吧?噢,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齐天大圣能把金箍棒放在耳朵里。

  (4)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毫米,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用到了毫米?或者你在哪里见过毫米?

  (5)寻找关系

  师:大家还记得以前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让学生用手比一下)

  师:那还记得米和厘米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的毫米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米或者厘米是不是也有关系呢?(播放幻灯片) 师:那你现在知道了吗?( 10毫米=1厘米)

  师:那2厘米=( )毫米?3厘米呢?5厘米呢?(出示练*题)

  (二)、认识分米

  (1)猜测

  师: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了1分米放到了甜甜的手心里,通过图片,你能猜一猜1分米有多长吗?(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讲解

  师:同学们到底猜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请教一下小博士(播放幻灯片) (小博士说: 10个这样的小格是1分米,用dm板书表示) 出示分米定义

  (3)小组合作探究

  师:通过刚才的学*老师发现同学们会思考、会学*,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答,那你就跟分米成为了好朋友。

  课件出示题目

  (1)分米跟厘米是什么关系呢?

  (2)分米跟米又是什么关系呢?

  (4)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分米,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用到了分米?或者你在哪里见过分米?

  (5)感知

  师:那你能不能用手比一下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噢,原来孙悟空又把他的金箍棒变到这么长,怪不得正好可以放到甜甜的手心里了

  (6)小结

  师:我们学过的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有什么?他们都叫做“长度单位” 出示长度单位定义

  三、自学检测

  师:今天大家表现这么好,相信在用这些长度单位时,大家也能表现的更好,老师对你们有信心,你们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呢?(幻灯片出示练*题)

  1、 1米=( )分米 5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4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6厘米=( )毫米

  2、小兔子身长4( ),尾巴长约7( )。

  3、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

  四、巩固练*

  1、 38米+54米=( )米 1米 -6分米=( )分米 57分米-17分米=( )分米=( )米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38( ), 他的大拇指宽约( ), 手腕一圈长约12( )

  五、拓展延伸

  师:拿出1张白纸,谁能量出这张白纸的厚度?(生量后发现不到1毫米。) 师:其实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同样还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

  六、总结提升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通用五篇(扩展3)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汇总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1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节课,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算一算、估一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质量单位吨。

  1.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接触这些质量单位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情况,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2.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认识了吨,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例8,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同学或老师的体重。

  2.讲故事。

  张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张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吨。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张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载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课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课题: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

  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然后让班级的40名同学到前面站成密集队形,体会1吨的视觉效果)

  (2)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丰富对吨的感性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质量等)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互动合作

  二、初步认识“吨”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三、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千克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根据本班的人数)

  展示交流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

  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四、巩固拓展

  1、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 1000000克。

  五、布置作业

  练*三:2、3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3吨=()千克8000千克=()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3

  教学内容:课本31页例7、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质量单位?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练*:填合适的单位。

  师: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呢?(蓝鲸)

  出示蓝鲸资料,学生阅读。

  师:课件中蓝鲸的重量用吨作单质量单位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又用蓝鲸的资料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吗?出示集装箱和一节火节的载质量。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1吨。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吨。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③一只东北虎250千克,()只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小组活动

  (1)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4)分组汇报结果。

  同学们,这了不起,通过自己的推算,顺利解决了问题,感受了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连线。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让学生独立练*,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最后一题要告诉同学们要填长度单位千米。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解决问题。

  锻练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五、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互动合作

  二、初步认识“吨”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三、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千克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根据本班的人数)

  展示交流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

  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四、巩固拓展

  1、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 1000000克。

  五、布置作业

  练*三:2、3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3吨=()千克8000千克=()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互动合作

  二、初步认识“吨”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三、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千克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根据本班的人数)

  展示交流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

  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四、巩固拓展

  1、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 1000000克。

  五、布置作业

  练*三:2、3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3吨=()千克8000千克=()吨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通用五篇(扩展4)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3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体验、归纳推理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流程

  (一)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采用双主合作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体验,掌握新知,并且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语文学*联系起来,让数学与语文,与生活真正地整合。

  (二)具体内容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观看投影《恐龙》,谈话:这是什么动物?你熟悉它们吗?

  你能跟大家简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恐龙吗?再出示1只恐龙,问:这只恐龙的体重是多少?(1吨)然后问:对于1吨你想了解多少?

  (由投影导入,创设了情境。再让学生自己谈想要了解的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2.感受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吨的形象,并且赋予吨生命,以吨的语气展示50千克1袋的大米,20袋。揭示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确1吨=1000千克。

  (借助直观演示,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吨,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让两名学生搬50千克1袋的大米,并且提问:如果1吨大米得搬几次?

  (学生亲自体验,再次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3)让学生出示课前调查,即金班同学的体重表。从中选一位体重接*25千克的学生为例,看看金班谁的体重接*25千克。问:有多少个这样的同学约为一吨?(让学生估一估,答出40)然后请40个同学出来,手挽手,一起跳一下,感受1吨的东西掉下来的声音。

  (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这一实践中,不但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和谐发展。)

  (4)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对吨的认识。

  (5)学生质疑,释疑。

  (6)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找找吨和千克的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用“……是……千克,……为1吨”的形式造句。

  (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挖掘生活中吨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拓展认识,。加深印象。

  (想一想,在下面每幅图旁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2)电脑出示两幅卡车图,小卡车的载重量约是1000千克,大卡车的载重量约是5吨。

  问:这两句你能换个说法,使它意思不变吗?

  (3)出示两幅动物图,大象体重4吨,鲸鱼的体重是大象的3倍。你能提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吗?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都有获得成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请看小马虎日记。

  5月30日星期五睛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给了我50元钱,让我买一些好吃的。我来到超市,1吨重的巧克力,我买了两块,250吨l袋的薯片,我买了两袋,500吨的饮料我买了两瓶,我还买了1吨的桔子,2吨的香蕉。购物完毕,我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

  问:这个小马虎的日记质量单位用得一塌糊涂,你们能帮他改正吗?

  质量王国因为来了吨,他们之间的关系糊涂了,你有办法用形象的方法来整理一下学过的质量单位吗?

  要求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正确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整理,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通过出示日记,让学生知道正确使用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如果疏忽就会出错,闹出笑话,甚至会酿成大错。又通过交流,整理,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创造性地理解了新知识,又复*了旧知。还培养了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语文中有数学,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地进行了整合。)

  5.质量王国里的三兄妹要感谢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是你们把他们整理得这样清晰。你们能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吗?找到五处并记录下来。

  (注重课外延伸,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6.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手段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揭示吨的概念,用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既直观又形象。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吨,了解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学*效果。

  板书设计:吨的认识

  1000千克是1吨

  1吨=1000千克

  点评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

  我上的《吨的认识》一课,是按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一次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学得有趣,学得高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直观演示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本课中,首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本课一开始就气氛热烈,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为探求新知架起了桥梁。然后再通过电脑,以新颖的教学形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新知有创造性的理解。

  (2)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掌握。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我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实践、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实践、体验交流等活动,发现吨与千克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理解新知。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且使数学、语文、生活有机的进行整合。

  (3)设计不同层次的练*,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勇于探索。

  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提倡“让每个学生都学好数学”,“不同学生学*不同水*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速度学*数学”。为此,我有意设计不同层次的练*,因材施教,先基础,后拓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这堂课深刻的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与语文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我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在一起,*等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游戏法、实物活动法。

  教学准备:20千克的矿泉水4桶,搜集一些物体的质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 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屏幕显示: 6千克 = ( )克 3千克250克=( )克

  4000克=( )千克 5400克=( )千克( )克

  3、在下面的( )中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一个鸡蛋重50( ) 一袋大米重50( )

  一个一元硬币重10( )小明重26( )

  师:用来计量比较小,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千克是用来计量一般物体的质量的。今天我们来学*一个比克、千克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新课

  1、你以前看到或听到过跟吨有关的事情吗?

  想一想,吨是用来干什么的?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2、体验1吨

  (1)实践活动,搬运矿泉水。

  (2)小记者采访表演的人。

  (3)师:一桶矿泉水约重20千克,50桶这样的矿泉水就是1吨。1吨究竟有多少千克呢?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1吨=1000千克

  (4)例3 5吨=( )千克

  5吨680千克=( )千克

  3、估计体重的游戏。

  出示:三年级同学*均体重按规定25千克计算,4个同学重( )千克,40个同学重()千克,也就是()。

  现在坐在这里的小朋友有54个,此刻你最想知道什么?怎样求这些小朋友重多少千克?

  4、化聚方法的渗透。

  1350千克=( )吨( )千克

  试一试: 3000千克=( )吨

  7038千克=( )吨( )千克

  三、巩固练*

  1、在( )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台拖拉机可以装货物1(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面粉重50( )

  2、填空。

  8吨=( )千克 3吨500千克=( )千克

  6000千克=( )吨 4500千克=( )吨( )千克

  8010千克=( )吨( )千克

  3、一袋大米重100千克,( )袋大米重1吨。

  100块砖重200千克,( )块砖重1吨。

  4、日记一则。

  嗨!大家好!我叫小马虎。星期日旱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就去吃旱饭。我吃了一个50吨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开始做作业。我做的几道题是这样的:5吨=(500)千克

  4020千克=(4)吨(200)千克

  3吨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时30分我睡觉了。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20×50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25×54=1350(千克)

  13500千克=( )吨( )千克

  课后反思:

  偶尔听一个学生说:嗨!大家好!我是小马虎……过了那么多天他居然还能记得做的一个*题。这正是我所教学所要的,特别是一节公开课所要的。我觉得一节课特别是一节公开课不能给学生留下点什么,那是非常遗憾的。本节课学生有三个方面的印象是比较深的:1、学生搬运矿泉水的活动,小记者的采访。这一活动让他们体会1吨大约就是50桶矿泉水那么重,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我能搬起那桶水,我能做小记者等。2、估计体重,自己的和全班人的体重跟1吨的关系,学会了单位间的换算。3、“日记一则”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我不能做小马虎。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有劲。不足之处是:课后的*题少了点,没到下课时间提早下课了。

  教材说明:

  教材中在讲质量单位吨时,一开始也是通过一幅插图(汽车和火车车皮载重量)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说明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Э恕?/P>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三年级同学*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推算40个同学的体重,来认识“吨”。由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学生还没学,所以教材分两步推算,先让学生推算1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250千克),再推算4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多少(1吨)。通常一个班有40人左右,也就是全班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通过推算,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练*十八第2题也是类似的练*。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教材在练*中安排了一些题目,如第69页第5题,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认识吨和名数的简单换算,完成练*十八的第1~11题。

  2、开始教学质量单位“吨”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10袋大米的插图,使学生知道每袋大米重100千克,同样的2袋就是200千克……10袋就是1000千克。这样的10袋大米才够1吨,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要大得多的质量单位,并且掌握1吨等于1000千克这个进率关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吨的认识,可按照课本中的提示,让学生想想看,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大约重1吨?

  3、吨与千克的换算,同长度单位一样,可让学生自己推算“做一做”中的两道题,并说一说推算过程。学生练*时,应向学生说明,物体的重量经过换算,虽然数字和单位不一样了,但它们所表示的实际重量没有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表示一个实际量的大或小,除了数字能说明问题之外,单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4、关于练*十八中一些*题的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帮助学生看懂图意,再在括号里填上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第5题,计量1个梨的重量用“克”,一个南瓜的重量用“千克”,一只鲸的重量用“吨”,使学生受到启发,独立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用克、千克或吨计量的东西。

  练*十八后面的思考题,可以这样想:上、中层小瓶数相等,上层还有1中瓶、1大瓶,中层有3中瓶,从而推算出1大瓶=2中瓶;上、下层大瓶数相等,上层还有5小瓶、1中瓶,下层还有8小瓶,从而推算出1中瓶=3小瓶。(当然还有别的推算方法。)因此,中瓶装洗发液xxxx=600(克),大瓶装洗发液6002=1200(克)。也可以将图中每层相同的5个小瓶除外,观察上、中层得到1大瓶=2中瓶;观察上、下层得到1中瓶=3小瓶。通过以上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二)会进行“吨”与“千克”的换算、

  (三)培养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建立吨的概念、

  (二)难点:“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引入

  1、填空:①9千米=( )米

  ②1千克=( )克

  2、教师谈话:

  同学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30千克、35千克、50千克、40千克……)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通用五篇(扩展5)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 (菁华5篇)

  一、学情分析

  我们三年级(1)班学生一共有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通过两年的学*,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部分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部分学生懒散,基础差,上课又不专心听讲,成绩不太理想,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辅导,针对性为他们设计一些练*,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闻有城、陈波涛等同学,除了老师辅导外,还要经常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采用“结对子”等方式。

  二、教材分析

  苏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与原来相比有大的变动,现在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期末复*。一个“探索规律”的活动“间隔排列”,两个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和“多彩的分数条”。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三个部分。

  1、数与代数领域:

  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数的认识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教学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大小的比较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通过练*,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数的运算安排了两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二年级学生已完成表内乘除法的学*,掌握了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本单元涉及乘法的口算、估算、笔算等不同计算方式,在例题编排上是先口算与估算,笔算稍后一些。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间有0和末尾有0乘法,并掌握相应的乘法笔算法则,教学有关倍数问题,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结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单元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本单元首次安排了除法的验算,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作用提供了机会。此外,“千克和克”属于常见的量的知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列表和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图形与几何”领域:

  教材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一些简单*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计算方法。第六单元编写时注意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移和旋转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3、“综合与实践”:

  主要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3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如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安排的“周长是多少”。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结合解决问题策略安排的“间隔排列”。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锻炼时间能力,如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的“多彩的分数条”。

  三、总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掌握笔算乘法法则;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会验算除法。

  2、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4、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一些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和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并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6、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移。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抽对称图形。

  (二)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2、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

  3、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2、通过多种学*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解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笔算

  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并掌握除法验算。

  3、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4、初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二)难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笔算。

  2、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4、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5、能在方格图中进行图形的*移,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五、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能更好完成教案中个性化补充,及时细致地批改作业,对学困生实行面批面改。

  2、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4、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能力。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8、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演示教具各种秤尺子方格纸教学挂图彩笔等

  七、教时安排

  本学期实际教学时间17周,三年级数学每周5教时,计85教时。本册教材共安排81课时的教学内容,结余4教时作为机动时间,详细安排见进度表。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21课时

  二、千克和克6课时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8课时

  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8课时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8课时

  六、*移、旋转和轴对称5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

  八、期末复*4课时期中测评3课时

  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够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

  学具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

  4.学生自主活动。

  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通用五篇(扩展6)

——三年级数学认识吨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倍的概念。先利用“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后,再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倍的本质。

  成功之处:

  1.从两个数量的关系入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小兔子吃萝卜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的个数,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红萝卜和白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从而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能够比较轻松地说出红萝卜比胡萝卜多4个,胡萝卜比红萝卜少4个,也就是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相差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到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此时板书课题初步认识倍。

  2.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多层次多角度建立倍的概念。

  在教学中,先通过对萝卜的计数、圈一圈,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几个几建立联系,即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里面有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其次通过提问学生,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晰的看出红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呢?再一次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倍的概念表象;然后通过不断增加红萝卜的根数,胡萝卜的根数不变,让学生发现倍数和几个几之间的规律,即有几个2根就是几倍;最后通过有层次、多角度的练*进一步巩固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学生学*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和汉语词典上关于数学上倍表示的含义来强化倍的概念。

  一、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二、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一、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二、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1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节课我在教授吨的认识后,觉得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我思索了好久,好多地方做的不足,本节课如果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会让学生大有收获。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应该使用课件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30个学生的体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30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二、知识,在不断的在内化中升华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P68的内容。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

  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渗透点:

  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

  学法引导

  1.通过课前调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质量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

  

  

  

  一、

  1.关于吨的知识你能知道些什么?

  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

  可以看课本或课外书,可以问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找。

  通过课前调查增加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1.故事激趣:

  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

  2.解释:“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限重1吨”的意思。

  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关于“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整理:

  A、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举例)用地秤来称。

  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C、1吨=1000千克。

  2.感知1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激趣:1吨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吗?

  推算: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大约是25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观察感知,形成表象:请40个同学站在讲台上,这些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就大约是1吨。

  学生依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来回答。

  用自己的方法来推算,然后告诉同学们自己的算法。

  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

  展示课前的学*情况和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推算,然后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这4个动物能过桥吗?他们该怎么过?你还要知道那些条件才能知道?

  出示:

  马 300千克

  牛 500千克

  鹿200千克

  熊 400千克

  你们能为他们设计几种过桥方案?

  2.老师们也想去运动场看看,你能告诉他们该怎样过桥吗?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告诉学生:在陕西省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4.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我说:“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吧?”爸爸说:“不对,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的重量大约是150-200千克呢。”我想:那一头蓝鲸的重量就相当于二十几头大象的重量,二十几头大象挤在一块该有多大呀?蓝鲸可真大﹗

  看了小明的日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要向他学*什么?

  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记下来。然后在班内汇报。

  说出设计理由。

  独立思考后回答。

  结合生活实

  际说说。

  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畅所欲言。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要爱护路桥。激发学生主人翁的情感。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单位的换算和比较大小,懂得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体现时代性,激起学生关心生活的热情。

  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要明白合理使用单位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学*小明善于观察、喜欢动脑,能主动的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应用数学的*惯。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懂得了什么?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会经常用到数学知识。

  让学生学会及时反思,整理所学的知识。

  

  就象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写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

  地秤

  1吨=1000千克

  

  能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然后呈现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也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通用五篇(扩展7)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选【五】篇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

  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较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对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较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解决教材第7页第7、8两道综合性较强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开火车练口算。教师用口算卡在全班开火车做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练*,抽查学生对此口算的方法是否掌握。

  2、教材第6页第1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全班订正时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3、教材第6页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填写“〈”“〉”或“= ”,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教材第6页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理解题意并解答第一问,组织交流后再开始第二个环节“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材第6页第4题。寻找本题中的数学信息,学生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四个问题,组织学生对前三个问题进行汇报,说一说是根据什么信息来解决问题的。第四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合作解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不同的购买方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教材第7页第6题。寻找本题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学生说一说“3倍”“2倍”的含义,学生列式解答。

  2、教材第7页第7题。

  (1)引导学生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明确题意。

  (2)小组讨论交流:怎样检查交来的钱数对不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