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惯。

  教学重点:

  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关键: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口算

  25+75 12×4 16+4+23 25×4×2

  35+25 60-24 18+22 100-25-10

  回忆我们以前学*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回忆以前学*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打下基础。

  二、情境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学*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

  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和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方法2:列综合算式

  72-44+85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

  2.做一做: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00+30-16

  38+65-45

  120-80+72

  师:上面各题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

  多媒体展示“冰天雪地”情境图和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 6÷3×98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两种解题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做一做: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开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并引导学生今后尽量采用综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综合算式,就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教学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避免将四则混合运算题视为单纯的计算问题,产生数学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觉,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则混合运算帮助解题的例子。

  四、巩固练*

  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们改写成综合算式。

  150+33=183 183-75=108

  274-52=222 222+63=285

  200÷4=50 50×3=150

  28×2=56 56÷7=8

  判断并改错。

  155-34+46 240÷40×3

  =150-80 =240÷120

  =75 =2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加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说明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总结思维。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对于今天的学*,你们感觉如何?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内容] 数一数(第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生活中的大数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如果有10张、100张百元人民币是多少元?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 认识十万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一辆轿车卖10万元,那么2辆、3辆、10辆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百万是多少?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 巩固与应用

  1、 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2、练一练第3、4题:

  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满十进一时,老师可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试。

  四、 作业:

  练一练5、6题。收集5-10个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第5-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 生活中的大数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数据,并按大小进行分类。

  (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来的数据分成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两种类型)

  二、 较大数的读法

  1、 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2、 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读数练*,互相学*,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一题,在读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三、 较大数的写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写数练*,互相学*,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二题,在写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四、比较数的大小

  1、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先出几个数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如将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

  1034 120 1043 9001 318 124

  2、比较更大数的大小

  让学生比较书上提供的人口普查的数据的大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澳门的人口数在这几个城市里是最少的;北京与天津的人口数都是1千多万等。

  3、 巩固与应用

  在小组内,将每人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排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业:

  1、练一练 1、2、3、4

  2、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教学内容] 国土面积(第8-9页)

  [教学目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 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 探索改写方法

  1、 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 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 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 万

  10000000000 = 100 亿

  [教学内容] 森林面积(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的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作业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似数。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1994年至20xx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约2亿公顷。

  [教学内容] 练*一(第13-14页)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 多位数的读、写的练*

  练*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 多位数的改写

  练*一第2题:先复*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 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六、 有关*似数的练*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

   练*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4

  学*目标:

  1.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练*,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练*,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探究新知(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把1元*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 )份,用小数( )表示。

  2.把1元*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3. 1.11表示( )元( )角( )分。

  三、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1. 用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得涂色部分?(课本第2页第2题)

  2. 想一想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

  3. 自己画一方格纸,并画出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

  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五、学*收获,自我总结

  1.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

  2.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5

  教学内容:练*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投影出示,读题。

  (2)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 =()亿

  (2)2800000000 =()亿

  (3)80200000000 =()亿

  (4)50000000000 =()亿

  二、巩固练*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

  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4)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七亿

  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

  3、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说明:这第二课时应是第十一课时,而上一课时“1亿有多大”的活动课应是本课时。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1)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菁华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

  2、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

  购物小票、购物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本超市购物图,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学生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付款、实付款、实收、找零。)

  3、师: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运用,体验成功

  1、模拟购物。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文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

  2、反馈练*。

  (1)师:在计算这几种商品的总价时,你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我们学*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今天让我们当一回家,为家人准备晚餐,选购食品。钱数在30元以内,你打算选购什么食品?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五、小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购物小票

  1.25+2.41=3.66 3.66-1.25=2.41

  1.25 3.66

  +2.41 -1.25

  3.66 2.41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

  1.师:今天数学游乐园开张了。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游一游。只要大家答对门口的几道题,就可以免费进去了,你们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 0.82-0.32 1.54+2.3 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的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笑笑 38千克

  淘气 45.2千克

  丁丁 33.4千克

  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三、探索算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我算出得数是11.8。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1:我先算出452-334=118,那么45.2-33.4就等于11.8。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生3:我能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算。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3:(一边板书,一边讲)我把先45.2写在上面,33.4写在下面,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然后2减4不够减,找前一位借1,变成12-4=8,……最后算出来的得数是11.8

  师:谢谢你。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呢?

  (列竖式)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3、引导学生评价。

  (课件出示情境)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强调智慧爷爷说的话)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教师通过课件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和应用

  “有奖解答”

  1、师:小朋友们都学好了本领,接来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游乐园的“有奖解答”活动,看谁获得的奖品最多?

  2、P16第一题。

  (课件出示)

  (1)看谁算得最准确。

  8.25

  +1.55

  -

  7.3

  -2.25

  -

  10

  - 2.45

  -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名称 单价/元

  书包 32.50

  文具盒 7.60

  4、分发奖品。(星星——贴在光荣榜)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的空间)

  五、总 结 回 顾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让学生分享收获,体现了 “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2)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十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故事《记数方法》

  师问: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学校的录播室,你们的心情如何?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堂课,他是谁呢?一起看看课件出示图片(聪聪)问: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课件播放小精灵录音:谢谢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个故事想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代的人们图片)聪聪录音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他们是怎样来记录数字的呢?请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一个故事:《记数方法》(播放课件)

  师:故事中介绍古时候人们几种记数方法?(板书: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二、讲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设计师

  (1)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还没有学数

  字,那么你会用如何记录你的数字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来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介绍数字的产生

  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板书:数字)

  (1)介绍巴比伦数字(课件播放)

  师:巴比伦数字由一些好似小箭头来表示数字,一个小箭头代表数字1,两个小箭头代表数字2,三个小箭头代表数字3……这样记数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中国数字(课件播放)

  师:我们中国则是用好似小棒的小竖线来表示数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写六根小竖线呢?(课件播放)当满了5时,就换1根横线代表5,横线下画一根竖线就代表6,画两根竖线就代表7……

  (3)介绍罗马数字(课件播放)

  师:这又是哪国数字呢?哦!原来是罗马数字。

  (三)记忆大比拼

  师:听!小精灵有话要说了!(课件录音:现在要考考大家

  对三国数字的记忆力了,加油哦!)课件播放(游戏开始)

  (四)听故事二《***数字的由来》

  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数字”。***数字是谁发明的?小精灵又奖励一个故事给我们,一起看看哦!(播放视频《***数字的由来》)

  师:你知道***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数。

  师:是的,现在吴老师把这些***字数字都带来了,一起大声读出来(课件出示数字和录音: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1)自然数(课件出示文字:自然数概念)

  师: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自然数时,森林里有个小伙伴在哭呢?(课件出示录音:呜——呜——呜呜,你们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数字,可是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小手小脚,没有漂亮的眼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班上小朋友说我是个圆球,动一下就滚蛋。)

  (2)认识自然数0

  师:同学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认识)他能到我们自然数中间来吗?听森林女王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这位小朋友别哭,你圆圆的身子真好看,汽车轮子离不开你,咱们的国球离不开你,你也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就需要你出场,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

  师:零出现得比较晚,在记数的时候起着占位的作用,听了森林女王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巩固,趣味无穷

  (1)牛刀小试

  1、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2、最大的8位数是(),最小的.8位数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数字是由***人发明的( )

  四、总结提升,升华兴趣

  师: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16、17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画出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了解了数的产生,知道古时候认识的计数方法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和刻道记数,后来为了国际统一,印度人发明了***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在今后我们将学*更多的数字知识是,探索更多的数字奥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2

  第2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读法。(教材第5页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读数的规则,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会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2.培养良好的读数*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难点:数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复*数级和数位。

  (课件出示题目,师生共同回答)

  按照我国的计数*惯,从( )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上的数位有( )、( )、( )、( );万级上的数位有( )、( )、( )、( )。

  2.复*万以内数的读法。

  师:同学们还记得万以内的数怎么读吗?我们来一起读出下面各数。(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同学集体读数)

  3612 2361 1236 6123

  师:上面各数中的“3”表示多少?“6”表示多少?“1”呢?“2”呢?(点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那亿以内的数又该怎么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亿以内数的读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学*新课

  1、教学教材第5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

  (1)读出前两个数。

  师:第一个数读作两千四百九十六,那么第二个数和第一个数在数位上有什么区别呢?(引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回答)

  2496是个级上的数;24960000含两级的数,其中“2496”在万级,“0000”在个级。

  师:那么24960000该怎样读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24960000的读法)

  6表示6个万9表示90个万

  4表示400个万2表示20xx个万

  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2496和24960000读法的联系与区别。(教师指正)

  二千四百九十六┆

  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联系:“2496”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二千四百九十六。

  区别: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3)试着读出剩下的两个数。

  师:那3080000、40500000呢?又该怎么读呢?(点名学生读出这两个数,教师边指正边板书)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4)师生共同小结。

  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但是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2、教学教材第5页例3。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3)

  (1)解决问题。

  师:现在谁可以尝试读出这三个数呢?(点名学生读数,全班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54621读作: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2)师生共同归纳万以内数的读法。

  师:结合自己刚才读数的经验,跟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组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小结,教材板书)

  亿以内数的读法:

  ①把数从右边起,每四位一级进行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组织小组交流:怎样才能快速地读出这些数。引导学生用画线分级的方法来读数,教师点名学生读数并集体订正)

  三十四和三十四万三千零四和三千零四万三百四十和三百四十万三千零四十和三千零四十万

  2.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点名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五十六万九千二百三百七十万六千四千零八万零五百零一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3题。(组织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回答)

  可以先分级再读,也可以把数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再读。先分级再读比较方便。

  三万二千六百八十五百二十万五千

  一百二十万零六百零五十万七千零七十

  四十七万零五十三百零七万零八百

  三千零六十万零九百一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能谈谈怎么读含有两级的数吗?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2:2496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例3:54621读作: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①把数从右边起,每四位一级进行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教学反思

  1、不分级易出错。

  因为本单元学*的大都是万以上的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读数。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但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时刻提醒学生大数要先分级,再逐级往下读。可是在做练*时,少部分学生不分级就进行读数,这样就容易读错。

  2、读数时夹杂***数字的现象。

  这个问题在学*这类知识时一直存在着,每次都会重点强调,可往往就会有学生在书写时出状况。究其原因,有的是学生*惯性地写成了***数字,有的是学生做题时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做作业*惯。

  3、读数时漏读0的现象。

  对于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生掌握得还不是很好,特别是万级末尾有0或个级高位有0的数,学生出错最多。他们容易犯迷糊,这个0要读还是不读。

  4、读数时丢掉计数单位。

  学生在口头读数时都会读,但在书写时往往容易丢掉计数单位,虽然教学时一再强调了,但在检查作业时还有此类现象的发生。

  5、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计算:(7698345+6983457+9834576+8345769+3457698+4576983+5769834)÷7。

  分析:7个加数的位数相同,且都是7,6,9,8,3,4,5按规律排列在不同数位上。百万位上各数相加的和是7+6+9+8+3+4+5=42,表示42个百万;十万位上各数相加的和也是42,表示42个十万……以此类推,其余各数位上各数相加的和也都是42,表示42个相应的计数单位,用这个和分别除以7,把得数相加就是此题最后的结果。

  解答:(7698345+6983457+9834576+8345769+3457698+4576983+5769834)÷7=(42个百万+42个十万+42个万+42个千+42个百+42个十+42个一)÷7=6个百万+6个十万+6个万+6个千+6个百+6个十+6个一=6666666。

  解法归纳:解此类题时,先观察被除数的特征,再根据发现的规律解题。

  相关知识阅读

  十进制的读数原则

  1.要有前10个自然数及零的名称。

  名称如下: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2.要有一系列的十进制计数单位。

  这些单位的名称从低到高依次为: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并且每两个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也就是说,每10个某一单位就组成1个相邻的较高单位,即通常所说的“满10进一”。

  3.要有数的命名方法。

  数的命名是由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计数单位组合而成。如:一个数含有四个十万、三个万、八个千、六个百、二个十、五个一,这个数就命名为四十三万八千六百二十五。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及练*四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3 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应用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练*四第1、4、9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变式练*

  先用简便方法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297+298+299+300+301+302+303

  2.401+402+403+404+405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4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上教案。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课时

  一、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一中的*题P1-5。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四)教学准备:师准备计数器。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五)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揭示目标。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2、3页的内容,比比看谁能最先完成任务。通过预*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3.学生自学。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4.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先读万级,再读个级。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5.课堂练*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6.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后回忆:略

  二、第二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一的第6、9、11、12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教案《四年级数学上教案》。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播放新闻。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2.出示自学学*目标: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来学*亿以内数的写法。

  3.出示自学指导:看书上第6页的内容,分组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4.师生共同学*

  (1)读新闻: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5.课堂练*

  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6.巩固练*

  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六)课后回忆:略

  三、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课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四)教学关键

  由学生自主复*巩固。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2.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

  (六)课后回忆: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5

  教学内容

  求亿以上数的*似数。(教材第21页例4)

  教学目标

  能用“四舍五入”法正确地求出亿以上数的*似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亿以上数的*似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求出亿以上数的*似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内数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方法,那么亿以上的数又该怎样求*似数呢?(板书课题:求亿以上数的*似数)

  二、学*新课

  1、教学教材第21页例4。

  (1)出示问题。

  师:比亿大的数,同样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似数。大家试着做一下这两个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4,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解决问题。

  教师点名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边讲解边板书。

  先分级找到亿位,再看千万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似数,再加上“亿”字。

  使学生明确: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时,关键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2、亿以上数的*似数的求法。

  师生共同归纳出亿以上数的*似数的求法:求亿以上数的*似数时,先分级,找到千万位,再根据千万位上数进行“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似数。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点2名同学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评价)

  (1)9 10

  (2)428000000≈4亿

  5260230000≈53亿

  49692000000≈497亿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10600000000

  503000000000

  7200000000

  5270230000

  49692000000

  26900800000

  (课件出示题目,点3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评价,使学生再次明确“=”和“≈”的正确用法)

  答案:10600000000=106亿

  503000000000=5030亿

  7200000000=72亿

  5270230000≈53亿

  49692000000≈497亿

  26900800000≈269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亿以上数的*似数

  求亿以上数的*似数时,先分级,找到千万位,再根据千万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似数。

  教学反思

  1、亿以上的数比较大,求其*似数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类比亿以内数*似数的求法,迁移类推,让学生根据“四舍五入”法自主探索亿以上数的*似数,同时借助分级帮助学生理解求*似数的关键,使学生更好地对亿以上的数的*似数进行求解,并掌握其方法原理。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将187500000,211600000两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都约等于2亿,哪一个数看成2亿,误差较小?

  分析:所谓误差小,就是指哪个数离2亿更接*,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出它们的差。

  200000000-187500000=12500000,211600000-200000000=11600000,11600000<12500000,所以211600000看成2亿,误差较小。

  解答:211600000看成2亿,误差较小。

  解法归纳:解此类题时,可以分别求出两数的差,比较大小后即可得出结论。

  相关知识阅读

  延续四百多年的数字联

  数字对联,生动有趣,令人记忆犹新。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的状元罗洪光与几位饱学之士同游九江,顺流而下,江风助行,眼看九江就要到了。这时,邻船一名船夫慕名来到罗洪光的船上,说有一个上联,请大人续对。

  罗洪光根本没把船夫放在眼里,心想:凡夫俗子,能出什么妙联?上联无趣,我对之也无味。待船夫写出上联,罗洪光却傻了眼,迟迟无法下笔,同船的文人墨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所措。那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上联不仅说出了实事,而且把从一到十的这十个数字按顺序嵌进去,成了“绝对”。

  从那以后,400年没人能对出来。直到1959年夏,一个偶然事件的启发,才被一个叫李戎翎的人对上。

  原来,1959年6月,佛山寺一位老装修工托人到十里外找一段叫“九里香”的名贵木材,只两天便运到了。据说,1943年也有人找这种木材,弄到手整整花了一年功夫,这一对比,使李戎翎想到那个“绝对”,于是他续出了下联: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6

  教学内容

  求亿以上数的*似数。(教材第21页例4)

  教学目标

  能用“四舍五入”法正确地求出亿以上数的*似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亿以上数的*似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求出亿以上数的*似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内数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方法,那么亿以上的数又该怎样求*似数呢?(板书课题:求亿以上数的*似数)

  二、学*新课

  1、教学教材第21页例4。

  (1)出示问题。

  师:比亿大的数,同样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似数。大家试着做一下这两个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4,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解决问题。

  教师点名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边讲解边板书。

  先分级找到亿位,再看千万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似数,再加上“亿”字。

  使学生明确: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时,关键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2、亿以上数的*似数的求法。

  师生共同归纳出亿以上数的*似数的求法:求亿以上数的*似数时,先分级,找到千万位,再根据千万位上数进行“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似数。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点2名同学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评价)

  (1)9 10

  (2)428000000≈4亿

  5260230000≈53亿

  49692000000≈497亿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10600000000

  503000000000

  7200000000

  5270230000

  49692000000

  26900800000

  (课件出示题目,点3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评价,使学生再次明确“=”和“≈”的正确用法)

  答案:10600000000=106亿

  503000000000=5030亿

  7200000000=72亿

  5270230000≈53亿

  49692000000≈497亿

  26900800000≈269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亿以上数的*似数

  求亿以上数的*似数时,先分级,找到千万位,再根据千万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似数。

  教学反思

  1、亿以上的数比较大,求其*似数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类比亿以内数*似数的求法,迁移类推,让学生根据“四舍五入”法自主探索亿以上数的*似数,同时借助分级帮助学生理解求*似数的关键,使学生更好地对亿以上的数的*似数进行求解,并掌握其方法原理。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3至2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能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初步了解计数法,在不断更新、完善的探究过程中认识算筹,了解珠算的计数方法。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感悟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教学难点:

  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学生:小棒、计算器、算盘等。

  教师:课件、计算器、计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次计算比赛(出示口算题)。仔细观察,你准备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让自己算得又对又快?

  55846+7646=、6908×7=

  13027-8934=、992÷4=

  353+958×3=、436-、(228-179)=

  (预设:大部分学生选择使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你还知道哪些计算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计算工具。

  二、操作交流,学*使用计算器

  (1)师:同学们都带计算器了吗?请拿出来仔细观察。看看它上面都有什么?

  (显示屏、按键、电脑芯片、电源)

  (2)看书,试按。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3)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a、请会使用计算器的同学上台用课件演示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b、生尝试计算825-138

  c、师介绍储存、提取键使用方法

  d、生尝试计算876-738÷9=

  e、开始计算比赛。(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上面各题。)

  (4)你认为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什么?你觉得计算器这个计算工具怎样?

  【设计意图:学生对计算器已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上一些常用键的名称和作用,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间互相交流和学*。通过两个层次的练*,让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计算快捷、方便、准确,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这么先进方便的计算工具可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计算工具就像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计算工具是怎样演化的。

  1、介绍远古时代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

  (1)课件出示配音动画: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例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石子,出去了几人就在绳子上打几个结。就这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而石子、结绳、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2)师:你们觉得摆石子、结绳等计数方法怎么样?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直接向学生展示最古老的计数法,让学生感悟体会计数的原始历程,初步了解计数的变革是人类生活发展的需要。】

  2、模拟算筹的使用方法

  师: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工具(课件出示图片),用算筹作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筹算”。

  师:对于算筹,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预设: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的?怎样使用的?)

  师:首先来猜猜看,古人是怎样用算筹表示1到9的。

  纵式就是竖着摆、横式就是横着摆。(手势)

  师:(微课植入方式)古人摆放1、2、3、4、5的方法。

  师:古人摆6只用了两根小棒,猜猜古人是怎么想的呢?

  师:都想到了用一根表示5,这是一个好主意。

  据古书上记载,上面的这根表示5,下面的这一根表示1。

  师:这样7、8、9也就好理解了。请你试着摆一摆。(屏幕出示)

  师:用算筹可以摆出1-9这几个数,那怎样来表示更大的数呢?

  出示用纵横相间的方式来表示多位数。

  这些数你认识吗?出示29、306、632(了解0的出现也经历了空格、小正方形、圆形的过程。)

  师:想知道古人怎样用算筹计算的吗?(课件演示)

  师: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是摆放算筹来计算的。(出示动画小视频)

  看完后,你们觉得算筹这种计算工具怎么样?怎么评价祖冲之?

  (预设:计算时算筹摆了一大片容易混乱。如果能把活动的小棒固定起来就好了。我们要学*祖冲之计算认真,不怕苦累,执着追求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数让学生体会位值制的含义,体验古人的智慧以及算筹计数法的繁琐;通过读算筹摆出的数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感受到算筹在使用中也有弊端,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从而推动了计算工具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利弊两个方面,扬弃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通过观看小视频体验用算筹计算的弊端以及数学家严谨执着的数学精神。】

  3、小组合作,研究认识算盘.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新的计算工具---算盘。你见过它吗?在哪里见过?

  师:之前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过算盘,课前又收集了相关知识,就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小组研究,集体汇报:)

  (预设:学生知道算盘的名称,课件配合演示:框、梁、档、上珠、下珠;学生知道:一粒上珠代表5,一粒下珠代表1;学生会在算盘上拨简单的数;学生会收集关于算盘的辉煌历史以及现在使用情况……)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在算盘拨出46、278、320485。

  (一名同学在课件上演示,其他同学在算盘上试拨,师适时引导在算盘上定位的方法。如果有同学会用算盘计算可以安排展示一下,以让学生体会算盘拨珠即答的优点。)

  生:我在家里收集算盘的资料时,读到了很多有关算盘的历史资料,知道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使用算盘,并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师:在我国,人们至今仍然非常喜爱它,把它制成这样来装扮生活。(出示配音图片展示各种算盘)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材料。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课中交流,真切感受到了算盘这一灿烂的文化。】

  4、感悟世界各国人民对计算工具的探索

  师:不仅仅是我国人民在发明计算工具,世界各国人民都在积极的探索各种计算工具,请看(课件出示世界机械计算器发展史:计算尺-手摇计算机--巨型计算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

  师:就这样,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也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智慧和探索精神。

  师:目前人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研发更为先进的计算工具。

  (出示健康环保电脑、小巧方便电脑笔图片)

  师:你能想象一下新型的计算器会是什么样的吗?

  四、再次体验,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想?

  五、课外活动延伸:

  1、每个小组设计“新型计算器”的方案。

  2、调查了解更多与计算工具有关的知识制成数学小报。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学*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3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数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快乐导入

  师:如果老师请XX同学和XX同学同时参加一个计算大赛,你认为谁会取胜?如果我给XX同学一件秘密武器(计算器),这时候谁能取胜呢?看来,有了计算工具,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又快又准确。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

  (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快乐自学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就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数位,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

  (板书:算筹)

  师: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与远古计数相比,她的优点是有数位。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出示资料,并且讨论:你在这段资料中了解到哪些知识?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

  不仅我国劳动人民有如此多的发明,其他国家的人为了使计算更加的便捷,也在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计算器:

  师:现在,计算工具不仅要满足计算的需要,更要追求轻便,快捷。计算器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计算工具。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

  师:大家都准备了计算器,同学们互相观察,相互交流:

  (1)你的计算器有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三、和谐互动,快乐展示

  1、小组相互说一说你们的计算器有什么不同。

  2、请生说一说各个按键的功能。

  3、尝试计算386+179=

  学生展示,教师补充。

  四、巩固提高,快乐练*

  1、自己试试看

  825-138= 26×39= 312÷8=

  2、找规律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计算*均分

  4、男女生大比拼

  第一组:17+83=62-12=1000×5=

  第二组:7865+3497=835×23= 1305÷45=

  要求:(1)全体男生用口算或笔算算第一组题。

  (2)全体女生用计算器算第二组题。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5、作业

  帮助妈妈算一算今天的家庭消费情况。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算。

  2感受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便捷和准确,体验依据计算的需要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

  3、经历用计算器探究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难点:

  依据计算的需要和数据特点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出示中央电视台节目《机智过人》的图片。

  师:节目中有最强人类代表和人工智能进行精彩而有趣的“人机大战”,人们都在谈论到底是机器人厉害?还是人类厉害呢?你怎么看?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机器人和人类各有优势,咱们要想办法用好人工智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发挥一下人脑的优势,使用好计算器以为我们服务。板将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设计意图]创设了电视节目《机智过人》中“人机大战”的情境,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人与机器的关系,激发学生想要操控机器为学*服务的'学*兴趣。

  第二环节: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一一正确使用计算器

  一、介绍计算器的基本结构

  出示计算器图片。

  师:你在哪里见过人们使用过计算器?

  师:请拿出计算器仔细观察,计算器上有些什么?关于计算器上的各种键,都是派什么用处的?你们知道吗?把你知道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计算器的构造:显示器、数字键、符号建、开关机键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计算器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常用键。

  二、正确使用计算器

  1、初试本领。

  师:认识了计算器,问问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

  请用计算器算一算:38+27= 30x 18=

  师:以38+2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按键计算的?(课件演示输人过程)

  师:计算器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知道?(口算或笔算)

  师:既然这两道题用笔算和口算都能算,那还学*计算器干什么用呢?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让学生在尝试操作、互相交流中认识计算器的计算方法“既然这两道题用笔算和口算都能算,那还学*计算器千什么用呢?”这一诱导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到计算器的价值是进行大教目的计算。

  2、为什么要用计算器。

  出示题目:13027-8934= 41600÷128=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面两道算式有什么区别啊?如果想快速算出来,你很想借助什么工具?请计算器来帮帮忙。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小结]在输人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做到:整体读数,细心输入。

  [设计意图]在操作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计算大数目的快捷,同时也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整体读数、细心输入。

  3、体验计算器使用中的困惑。

  (1)巧遇困惑,识别运算顺序。

  出示题目:20xx-39x 21=

  师: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究竟哪一个对呢?计算错的又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讨论)

  师:原来是手里的计算器不懂运算顺序,那怎么办?看谁能办法来指挥它?

  让刚才算错的同学重新按计算器计算。

  展示比较智能的计算器,能识别运算顺序

  老师介绍这两种计算器:聪明的计算器和傻瓜计算器。

  重点说了,傻瓜计算器怎样来进行计算?

  除了用这样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2)认识“M+”、“MR”、“MC”功能键

  师:在你们的计算器上有这两个键:“M+”“MR”有的计算器上是“MRC键”,“MRC”是“MR”和“MC”的合并键,知道这两个键有什吗?它们就是计算器的纸和笔。

  师:知道怎么用吗?视频播放,计算这个算式使用这些键的用法。

  39X21 “M+”(记忆)

  20xx- “MR”(提取)

  = “MC”(删除记忆)

  你对计算机还有哪些了解吗?

  活动:向同学介绍计算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要用好计算器首先要了解自己手中的计算器是“科学型”还是“算术型”,如果是“算术型”计算器,在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要注意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用“M+”、“MR”、“MC”这几个功能键。

  第三环节:及时反思,合理使用计算器

  一、感受计算器的优势

  师:你觉得计算器怎么样?你对这个新朋友有什么评价?

  [小结]计算器的确是人们的好帮手,用计算器计算又快捷又准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二、灵活选择,辩证对待

  游戏:挑战30秒

  师:下面咱们进行一个挑战赛?

  出示题目:9467 x 567x0=

  45 ÷5=

  9328-2965=

  师:做完这组题,你对计算器的使用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结]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才能帮助自己又快、又正确地解决问题。

  师:(指着课题)我们再间间自己。我会用计算器了吗?

  [设计意图]这是教材内容中没有的,之所以要补充这个环节,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虽然有了先进的计算工具,还要将它和口算、笔算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算法的优势。

  第四环节:积极探索、善于动脑一享受借助计算器而超越计算器的快慰

  出示挑战题目:

  111111111×11111111=

  师:遇到了什么问题?原来计算器的显示屏是有限的,计算器解决不了,怎么办?靠我们的大脑,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研究,仔细观察,探索其中的规律。

  1x 1=1

  11x 11=121

  111x111=12321

  1111x1111=1234321

  11111X 11111-123454321

  111111X 11111121345654321

  1111111X 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X 1111113-56787654321

  111111111x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师:你们看多美呀,这就是数学之美!

  [设计意图]故意设计此题,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器也有计算不出来的题目。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计算出来,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器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最后。“宝塔数”的展示,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第五环节:追根溯源、拓展视野一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师:计算器帮我们“发现”规律,让我们领略到数学王国的奇妙!那关于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对计算工具发展史的了解。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的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史,形象生动,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甚至是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的探索兴趣。

  第六环节: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师:学完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全课,让他们充分感悟计算器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便捷,体验学*的快乐,激发学生想要发明更先进计算工具的欲望。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3)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合集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

  ◆教材分析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全过程,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二、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来源:学&科&网]

  (打开课件)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1、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来源:Z。xx。k.Com]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2、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师:看来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绍一些记数符号。

  出示课件:巴比伦数字:(略)中国数字:(略)罗马数字:(略)

  3、自然数

  问:你们知道***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吗?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m]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略。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

  2、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

  购物小票、购物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本超市购物图,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学生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付款、实付款、实收、找零。)

  3、师: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运用,体验成功

  1、模拟购物。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文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

  2、反馈练*。

  (1)师:在计算这几种商品的总价时,你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我们学*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今天让我们当一回家,为家人准备晚餐,选购食品。钱数在30元以内,你打算选购什么食品?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五、小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购物小票

  1.25+2.41=3.66 3.66-1.25=2.41

  1.25 3.66

  +2.41 -1.25

  3.66 2.41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3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0.4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米=()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往()观察  小数点向()移动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到原数()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数变成0.003。

  5.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1800.0018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意见,形成良好的学*态度和*惯。

  教学重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难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版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7=

  5.8-2.6=

  2.列竖式计算。

  4.89-2.64= 3.61+1.37=

  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 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

  2.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鹿妈妈高多少米?

  列式: ○ = ( )

  答

  在小组内交流这道题的计算方法,看看你们都一样吗?

  (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 ○ = ( )

  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 ,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 。

  竖式计算

  答

  4.方法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把 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 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 借1,位数不够的,在小数的 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三、当堂训练

  1.计算。

  2.列竖式计算。

  0.93-0.47=

  8.17+6.94=

  8.25+1.55=

  10-2.45=

  0.56-0.307=

  2.34+1.067=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

  价格如右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四、学*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小数的性质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4)

——四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菁华5篇)

  *行与橡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行线,学会画*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机器应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条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让学生画*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胡下岗*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认识的价值。

  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引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万

  10000000000 = 100亿

  [教学内容]

  打扫卫生(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5)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实用5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过程中能根据学*内容合作学*和独立学*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学*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还是独立学*及选择学*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XX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7+38+3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2)3、3、3(3)3、3、5(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基础训练

  【口算】24×5=32÷4=8+27=900÷3=

  60÷4=72-44=45×3=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

  【典型例题】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

  【基础练*】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xx÷6×790-52+28

  6×2÷432÷8×5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45×30÷54290-68+951600÷50×90

  143-45-5724×5÷30434÷7×8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345-164+36

  =950÷50=345-200

  =19=145

  1、课本P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0+1750=943-306=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一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拓展练*】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测量实际生活中的物体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自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电子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呢?面积是1*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3、出示课件,师读题:每个小方格表示1*方厘米,说出阴影部分两个图形面积各是多少*方厘米?(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的物体或图形我们可以用数的方法知道它的面积,如果是大的长方形,比如黑板、教室地面、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这种方法就会很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小组同学合作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想怎么测量就怎么测量

  2、测量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3、同学们的测量方法不相同,可是测量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这是这么回事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4、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长方形面积与边长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5、师小结: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那么你们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6、学生说,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练*

  P98做一做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P99第一题

  (四)、拓展

  1、你们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你们身边有长方形的物体吗?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分小组合作)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3、最*有人请王老师卖装修材料,她告诉我她的房间地面长12米,宽4米,你知道王老师需要买多少木地板吗?

  4、还有一张床面积是300*方分米,我只知道宽是15分米,你们知道它的长是多少吗?

  5、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67---7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名数的改写。

  2.应用知识的迁移,学会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扩展6)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本5份

  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明 3本 27元

  小军 5本 ?元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

  5本故事书:9x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 )枚 ( )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小宁:

  多(12)枚 (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八”第3题。

  这道题练*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x2=120(本)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内容:

  P50例2及“练一练”,练*八第5-8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

  教学难点: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提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求长呢?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面积÷宽=长)

  2.初探:

  一块长方形土地,长16米,宽14米;另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14米,这两块土地的面积一共多少*方米?

  摘录信息:

  长方形

  正方形

  学生摘录信息后列式解答。

  16x14+14x14

  (16+14)x14说说你是为什么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列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交流共享

  1.出示例题。

  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修建时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1)指导学生画图:先画什么?可标出哪些数据?

  再画什么?比划一下朝哪个方向画?可标出哪些数据?

  最后画什么?可标出什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画,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2)分析数量关系:增加部分是什么图形?与原来长方形有联系吗?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告诉我们了?怎么求?

  (3)列式解题。18÷3x8=48(*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2.小结:提问: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帮助看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两种方法:(8+3)x(18÷3)或者18÷3x8+18 (8+3) 求的是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八”第6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在图中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能够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通过学*,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的必要性,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4、经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