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们针对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

  一、讨论中理解

  60÷4+2×3

  60÷(4+2)×3

  60÷(4+2×3)

  通过学生的计算,发现了相同的数字,相同的符号,因为有了小括号,所以运算顺序不一样了,计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这一情节巧妙地.不流痕迹的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激发了学*兴趣,为顺利传授新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台.

  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了中括号的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二、尝试中规范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先减再乘最后除

  32 × 800 – 400 ÷ 25

  (2)先除再减最后乘

  32 × 800 – 400 ÷ 25

  (3)先减再除最后乘

  32 × 800 – 400 ÷ 25

  规范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时的解答过程.

  三、质疑中发展

  航模组的男生有8人,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两倍;合唱组有8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先让学生观察这道题,再思考从题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航模组的男生有8人,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两倍;合唱组有84人;)

  要想知道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首先要知道什么?

  (合唱组的人数和美术组的人数)

  美术组的人数题中直接告诉了吗?美术组的人数应该怎么做?

  (没告诉,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两倍,列示8+6=14 14×2=28)

  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算式84÷28=3

  如果列综合算式84÷(8+6)×2对吗?(小组交流)

  反馈:不对,因为(8+6)×2是美术组的人数,所以这里要用中括号。

  学生独立完成算式,后讨论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 ),再算( ),最后算( )

  四、巩固练*

  下面的运算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订正。

  36+65÷5-20

  =100÷5-20

  =0 ( )

  320÷[(24-16)×4]

  =320÷8×4

  =40×4

  =160 ( )

  48-(36+350÷50)

  =48-(36+7)

  =48-43

  =5 ( )

  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

  (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设想:

  1、新知识的探究应建立在学生以有的认知水*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以有的经验之上。本节课学*三角形的分类,在低年级的的时候,学生已经对分类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在课前谈话的过程中,复*了分类的方法,渗透分类的思想。导入时也没有做过多的“活”,一上课就问学生“同学们这是什么?它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回答问题很踊跃,大多数同学都能说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中,渗透三角形分类的标准。紧接着,直接揭题,明确本节课的学*内容。

  2、倡导学生们采取有效的数学学*方式。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分类时,给学生们提供了一次既动手又合作交流的机会。“接下来我们按照刚才讨论的来分分类,用你喜欢的方法把它记下来。”这一次动手实践与交流,为下边探索出新知识作了铺垫,又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全部学生都在动手之后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同时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种互帮、互教、互学的形式,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惜友情,学会人与人交往的能力,体现合作交流的真正价值。

  3、倡练*设计的基础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挑战性,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为此,我在学生能够按三角形角的特点将三角形进行分类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安排了“猜一猜”的练*,当学生前两次能一次就猜对,而后两次却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我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原因,他们马上深刻认识到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在巩固练*阶段,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属于哪一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且还设计了填空练*,通过练*,照顾班级中后20%的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重视对课堂生成的预设,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生成的信息,并设计好相应的方案。如在探究按边分类时,我就考虑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按边分分2类的:三条边都不相等,有两条边相等。按边分分3类的:三条边都相等、有两条边相等、三条边都不相等。只出现按角分的:3个角都相等的、有两个角相等的和3个角都不相等的。根据预设的这几种情况,我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案,对课堂教学多点预见性。

  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一、 创景引新,促进迁移

  1、 谈话:这几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很多小区最*新建了一些楼房,可漂亮了,我们来看一看我们住的小区好吗?

  2、 媒体出示情景图,并出示文字:彩田村有14栋楼,*均每栋楼住154户,彩田村一共住了多少户?

  3、 提问:从题目里你知道哪些信息?求彩田村一共住了多少户,你会列式计算吗?这道算式和我们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前面学过的乘法你还记得怎么算吗?(笔算:24×13 45×67 15×47)

  二、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那这道算式你试一下看,会不会算?

  2、集体反馈并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4、让学生口述答句,教师板书。

  5、总结算法

  三、拓展练*,深化理解

  1、竖式计算练*(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板演,完成后及时反馈。

  (2)指名说说中间一题的计算过程,明确乘数中间有0时应怎样计算?

  2、找错改错练*。(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在书上独立找错改错。

  (2)小组交流,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认真订正。

  3、列竖式计算练*,(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4、解决实际问题练*。(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默读题目,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并独立在书上填写结果

  (2)组织交流,你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计算总价的?

  (3)全班反馈计算有无错误,如有错误共同订正。

  四、课堂总结

  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李叔叔看一本书,昨天看到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

  学生汇报。

  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板书三种方法。

  (1)234-66-34 (2)234-(66+34) (3)234-34-66

  师:请你告诉我他们的结果。(只板书最后结果)

  结果相等,那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等于号)板书。

  2、请你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师总结。

  (生如果说不出,可以引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从一个数里面连续减去两个数,都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呢?请大家试着在草稿纸上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

  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能举得完吗?写不完怎么办?

  (生:用字母表示)

  a-b-c=a-(b+c) a-b-c=a-c-b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第一个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减法的运算性质”

  生齐读。

  3、这三种解法都是正确的,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生汇报,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

  师总结:凑整。(两个减数能凑整)、去尾变整(被减数和一个减数有相同部分)

  二、巩固练*

  1、请你说说哪个小朋友最会运用今天所学知识使计算变得简单了呢?

  ① 354-74-26

  =354-(74+26)

  =354-100

  =254

  ② 154-54-79

  =154-(54+79)

  =154-133

  =21

  ③ 472-54-72

  =472-72-54

  =400-54

  =346

  ④ 158-63-58

  =158-(63+58)

  =158-121

  =37

  师小结:我们在遇到连减的时候,要根据这几个数值的特点来正确选择运算性质。 2、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 -48

  =868- (52+48 )

  1500-28-272= 1500-(28 272)

  475-26-75=

  286-37-42-21=286-( 37+42+21)

  684-(584+37)=684-584-37

  3、我来当法官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427-73-127 144-56+12

  =427-(127+73) =144-(56+12)

  =427-200 =144-58

  =227 ( ) =88 ( )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扩展1)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01-102页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实践与综合运用”是一种新增设的学*内容和形式,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教学,既要让学生了解营养与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交流合作。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惯。

  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几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首先是民主路小学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其次是营养专家介绍了 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基本指标。接着是让学生尝试合理搭配自己喜欢的午餐菜谱,最后通过统计、排列组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惯。

  课标解读:

  总目标是这样阐述的:

  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

  在学段内容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我对课标的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这些目标,归结起来实际就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活动经验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营养午餐”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熟悉的是学生每天都必须接触,陌生的是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还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惯在学生群体中比比皆是。本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源于生活中的数学实践问题。在前面的学*中,学生已经积累了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计算等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是进行综合应用活动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和实践能力。

  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活动:

  活动步骤(时长)

  活动目标(教学目标的分解)

  学*活动:

  (学生活动内容和形式)

  指导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信息技术应用(应用什么技术工具来帮助活动的有效)

  教学评价(突出内容与方式)

  活动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5分钟)

  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

  1、学生观看对比照片,并提出问题。(预设为何有这么大变化?)

  2、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爱吃)

  3、学生试着追问。(预设:怎样饮食才科学?)

  1、谈话:这是老师以前的一张照片,和现在老师的样子对比一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3、教师小结变化的原因。(由于不注意科学饮食,所以才变得这么胖)

  4、谁还能追问?

  5、这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以前的照片。

  1、学生对老师的身材对比后进行简单的评价,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分析予以小结,点评。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亲身经历的身材变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科学饮食的重要性,更能诱发学生学*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30分钟)

  1、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1、学生齐读营养专家的话。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给小组同学听,各组讨论后汇报。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学生分组检验,看看是否符合营养标准,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可用计算器计算)。

  5、学生汇报检验过程、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尽可能荤素搭配方能符合营养标准)

  6、学生独立思考配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检验、修改,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本组最满意的方案来。写好的由汇报员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7、学生分工合作,统计全班最喜欢的菜式。

  1、究竟怎样吃才有营养,我们一起来听听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

  2、提问:你是怎么理解营养专家的话,的?(营养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

  3、谈话:那么谁知道如果我们长期获取的热量和脂肪过多、过少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4、引导学生按照专家提供的这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检验一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引导汇报交流发现:怎样配菜才能容易达到这两条标准?

  6、根据你的发现,能结合营养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在这些菜中也选择三道菜搭配出符合标准的菜谱来吗?你觉得在配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7、引导学生统计全班最喜欢的五道菜式。

  1、课件出示营养专家的话。

  2、课件出示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

  3、课件出示检验结果。

  4、课件出示菜谱,及其营养成分。

  小组互评对“不低于”“不超过”的理解是否正确。

  学生依据专家提供的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判断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明理由。

  学生互评相互的发现,并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合理性予以评价。

  学生小组内互评方案,评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我力图充分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把探究、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经历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探索、比较、选择、判断、调整、统计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此活动,并且自己喜欢去验证自己搭配营养午餐的实践活动。

  活动三:

  回顾总结、引申问题(3分钟)

  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惯。

  1、学生自由对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2、先相互交流对自身饮食*惯的评价,再全班交流。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给老师提一点合理化的建议吗?

  2、能再对自己的饮食*惯或身材做个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吗?

  学生对老师、同学或自身的身材及饮食*惯进行自评或互评,并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总结式的提高,进一步明确学了知识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与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活动四:

  拓展提高、实践应用(2分钟)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口头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课件出示实践作业:

  1、将全班最喜欢的 5种搭配方案,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给父母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或晚餐菜谱。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是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数学知识的来源。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乐趣,总结学*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等。

  2、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五让”的特色:

  (1) 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 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 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很容易口算出: 12.95-12.91=0.04(秒)

  (3)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 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 2. 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是多少千克?

  (130+172.5+2.5)=305(千克)(2)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比赛,*选手彭勃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绩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 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而德斯帕蒂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787.38-34.11+2.7=755.97(分);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

  比赛日期 赛程 成绩(秒)

  8月24日 预赛 13.27

  8月26日 复赛 13.26

  8月27日 半决赛 13.18

  8月28日 决赛 12.91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比赛的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教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的热情。

  练*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 (110-13.72-14.02)÷9=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示:(110-13.72-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0-13-10.5)÷9=8.5(米)

  B、男子4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45米,第一栏到最后一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都是35米,最后一栏到终点的距离是40米,求400米跨栏一共设置了多少个栏架?

  (400-45-40)÷35+1=10(个)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计算、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开展小组学*,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例如,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搜集到类似的数据:

  男子双杠决赛前三名成绩

  国籍 日本 乌克兰 *

  运动员 富田洋之 贡查罗夫 *

  成绩 9.775分 9.787分 9.762分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教师激情引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 … …”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参加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竞猜。猜一猜,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可能会取得第几名?可能会取得多少枚金牌,哪些项目可能会取得金牌?… …再次激起学生的学*热情,并把竞猜的结果与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把这篇日记保存到2008年,见证北京奥运会。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所练内容,质疑问难,归纳总结,提高本课知识的通过率和巩固率。最后,我布置第二个课后延伸的作业,要求搜集奥运或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综合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即结合学*内容,又突出奥运的特色以五个吉祥物——“福娃”来进行小组评价,体现板书设计的美观、实用和特色。

  五、说预期效果(教师激情结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激情奥运,释放着同学们对奥运的激情,更激发着同学们学*的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收到很好的学*效果,课堂上欢快而丰富,紧张而充实,将真正感受到奥运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008,我们期待*健儿更加辉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就让这飞翔的五环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飞向2008,飞向奥运赛场吧!

  注:本稿参加2006年广东省小学数学比赛,获一等奖.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 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统计表 小棒 小调查:父母或亲人的年龄及与你的年龄差

  一、谜语激趣导入

  1.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想知道它是谁吗?你们猜对了。

  今天,可爱的小青蛙要和我们一起研究数学,你们愿意吗?

  二、探究发现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出示视频)

  (1) 说儿歌.师生同说.

  (2)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这首儿歌吗?(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如果说不到,师引)

  在我们的数学学*当中,-用字母来表示这句话

  2.你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学生比较方法)导入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板书)

  3.这个的字母N可以表示哪些数?(生说,师板书)你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

  (体会可以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数)

  4.青蛙的只数是N,嘴的数量也是N,为什么用了同样的字母表示,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吗?

  (体会同一情境下,同一字母可以表示相同的数量)

  (二)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同学们能用字母表示出青蛙、青蛙的嘴、青蛙跳水声音的数量,老师还想考考你们,

  (出示小儿歌),你们能接着说下去吗?试试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指名说,能说得完吗?

  2.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这首儿歌吗?(生说自己的想法,师选择研究)

  3.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老师讲要示:同桌一个人用小棒摆,另一个在统计表里用算式表示出

  青蛙的腿的数量与青蛙的只数之间的关系.

  4.交流汇报

  5.请字母帮忙,用字母表示算式.(生独立完成)

  6.(幻灯片)不管N表示几,有一只青蛙就有4条腿,也就是一个4,有N只青蛙就有N 个4, 列式就是N4,通常写作4.N ,简写成4N,读作:4N。含有字母的式子简写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幻灯片出示注意事项)

  7.那么青蛙的眼睛的只数你能用字母算式表示出来吗?

  8.判断字母算式简写是否正确(出示练*)

  (三)也就是说用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一些关系式。导入研究年龄问题.

  1.猜年龄

  2.在统计表2里用算式表示出老师的年龄和你的年龄之间的关系。(生独立填,汇报)用一个字母

  算式表示出老师和这名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吗?(口头说)

  3.用一个字母算式表示出你和你的爸爸或者是你的妈妈之间的年龄关系吗?

  三、练*巩固

  1. 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用字母表示?(生说,师随机出示)运算律、计算公式(路程、图形)

  2. 生活中,也可以用到字母表示数,你能说一说吗?(认真倾听)

  3. 生活问题填空.

  四、总结提升

  汶川地震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从地震发生以后,已经有A名救援人员赶赴灾区,在F次的营救中,发现了N个生还者,人们都在默默地祈祷,在爱心的捐款箱中,盛装了100A+50B+10C+5D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 )分米 3*方分米=( )*方米

  0.08*方米=( )*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板书) 广场 花坛 瓷砖

  长: 30米 3米 0.3米

  宽: 20米 2米 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方分米),6*方分米=0.06*方米,0.2×0.3=0.06(*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联系这个规律,你能说说还可以怎样得出瓷砖的面积吗?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解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填一填

  读题,看图说一说你找到等量关系是什么?交流。独立完成

  (1)等量关系是身高×1/7=脚长1/7A

  (2)等量关系是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的周长=图形的周长5B

  (3)等量关系是苹果的钱+梨的钱=总价钱

  4X+3Y

  2、看图选方程

  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独立完成,交流。

  3、“?”等于多少?

  看图说一说你找到等量关系是什么?交流。

  4、解方程。

  4X+9=249X+2X=456X-X=125

  3Y-6=48X-360=312X÷0.6=4.5

  (1)怎样解方程

  (2)怎样检验?

  5、读题,理解题意,如何设X?

  解:设一只蜂鸟重X克?

  50X+1=81

  1)怎样解方程

  (2)怎样检验?6、一张撕掉一角的发票,你能算出每把椅子的单价吗?

  读题,理解题意,如何设X?

  解:设每把椅子的单价X元?

  5X+80=230

  1)怎样解方程

  (2)怎样检验?

  7、读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1)4+2(2-N)

  (2)4+2(2-N)=26

  N=12

  8、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

  板书设计

  练*五

  4X+9=249X+2X=456X-X=125

  3Y-6=48X-360=312X÷0.6=4.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练*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3)讲评:谁来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谁来说一下它的计算过程?48乘1,所得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教学例1学生尝试。做在练*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1)指名板演,展示学生做的,让板演学生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提问: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老师还没有教,你们是怎么会做的?(引导学生说清计算方法)教师再给你们两道题,会做吗?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五第2题

  先判断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再说说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提问:计算三位数乘两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

  区别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

  出示体育场的挂图,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说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世界人口

  内容:P46~48

  课时:2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读信息,提问题。

  演示CAI—1,呈现下列几组数据:

  1、 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增长,按最*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全世界*均每秒增加2.6人。

  2、 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我国与美国的面积差不多,而美国的人口仅有2.76亿,我国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4.6倍。

  3、 俄罗斯比我国人口少得多,面积却是我国的1.8倍,我国陆地国土面积是960万千米2。

  读了这几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 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重点研究乘法问题。

  例如:全世界*均每分钟增加多少人?列式:2.6×60=

  2、 如果用竖式计算,你怎样列竖式?(请几个学生板书。)

  3、 讨论:如何列竖式,每一个乘数的数位怎样对齐?

  4、 师演示竖式计算。

  5、 学生尝试计算:3.4×21 1.24×1.7 4.47×0.72 3.5×28

  6、 集体评议。

  7、 总结:谈谈你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也可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教材提供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分布的有关信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生疏,但通过这一途径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有关信息,提醒学生特别要关注用红色印刷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均每秒增加2.6”是什么意思,体会*均数的意义.能根据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学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培养学生估算的*惯。

  课时2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2、 结合具体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结合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养成节约意识。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问题1:P47的第1题

  1、 实物投影练一练的第一题。要求:

  (1) 读出“世界人口统计图”上的信息。(生自由回答。)

  (2) 独立解决(2)、(3)两题,集体订证。注意学生能否准确从图片中获取所需的数据信息。

  (3) 集体讨论第(4)如何列式。特别注意计数单位:60亿,2.6人。

  问题2、P48的第5题。

  1、 生读题,了解题意。

  2、 师生共同整理已知信息,并板书:

  20xx年人均国民收入:(1)*是850美元

  (2)世界是*的5.4倍

  (3)发达国家是*的28.3倍

  3、 从(1)、(2)两个相关的信息中你可以知道什么?生自由回答:世界人均国民收入是多少?

  4、 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说完整。(提名回答)

  5、 那么从(2)、(3)或(1)、(3)中你又能提什么问题?生自由回答。集体评议。

  问题3、P48的第7题。

  1、 生自由小声读题。了解问题。

  2、 集体讨论怎样解决,板书出相应的算式,独立计算。

  一、探索小数乘法的特征。

  乘法的积一定比乘数在吗?

  1、 P47的第3题,学生先在书中填一填,然后汇报交流自己填的方法。

  2、 集体观察、思考并讨论:

  (1) 第一列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 0.3乘什么数时比0.3大,什么时候比0.3小,什么时候等于0.3。

  (3) 从这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 用你发现的规律验证第2列是否正确。

  课后练*:P47、48的第2、4题。

  教学反思: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确定积的位数的练*,学生进步很快。但是这样的题还是有个别同学出错。如:0.3×1.2○0.3 0.3×1.2○0.3 1.8×1○1.8还要进一步理解为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良好,对学*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学*,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个别学生学**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实况录像。

  (播放本校田海燕老师参加全镇教职工声乐比赛的实况录像,学生看的十分投入,看完后一片掌声,并议论纷纷:“我们音乐老师唱的真棒!”“像名星!”“她得了第几?”“一定是冠军!”)

  师:同学们,田老师在这次比赛中的出色表演得到了评委的好评,经过初赛、复赛,最后她与小张幼儿园的贾春风老师争夺冠军。想不想看看她们的最后成绩?

  生:(急切的)“想!”

  (多媒体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形式与教材基本相同,5号选手变为田老师,9号选手变为贾老师)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谁能得第一呢?

  生2:贾老师能得第一,因为它的专业得分比田老师的高。

  生3:不对,田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分比贾老师的高,所以田老师能得第一

  生4:我不明白“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用哪个成绩决定她们的表现呢?

  生5:(非常自信地)我知道!我从电视上见过,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就是音乐理论知识得分,把每个人的两项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谁是冠军。

  师:你真是个用心的孩子!就像你说的人们一般是将两项得分加起来判断谁的成绩好一些,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她们谁表现得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

  1.师:谁能估计一下她们的总分大约各是多少?

  生1:(思考)她们的成绩差不多,都超过9分了。

  生2:她俩的成绩很相接*,我们必须具体算一下,才能比出高低。

  师: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欢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师:谁想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5号选手的总分已经知道了,我要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和5号选手的得分进行比较。我的列式是:8.65+0.40=9.05 (分) 9.43-9.05=0.38(分),田老师是冠军,比贾老师高0.38分。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但是我是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的,列式是:9.43-(8.65+0.40)

  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呢?

  生3:因为要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生:9.43-(8.65+0.40)=9.43-9.05=0.38(分)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在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在加减。

  (三)拓展应用

  教师展示购物清单。

  新世纪超市购物清单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2 2.70元 5.40元

  酱油 1 4.85元 4.85元

  应收:10.25元

  客付款:20元

  找零:9.75元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核对一下2个面包和一瓶酱油的总价对不对?

  生2: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师:看来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第一个问题:2.70+2.70+4.85=10.25(元),和购物小票上一样。

  生2:第二个问题:20-10.25=10.75(元)

  生3:第二题不对,结果应该是9.75元,他忘记退位了!因为被减数是整数,小数点在个位的后面,所以我用竖式时,在20的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补上两个0再计算。

  生4: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这样退位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生5:老师,我们没补写0,但我们心里是这样记着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时,列竖式时,要给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

  2.自编自算

  出示数据4.12 12.3 5.08

  师:用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学生编算式、交流)

  生1:4.12+12.3+5.08

  生2:4.12-12.3-5.08

  生3:他编的题我们现在没法算,应改成12.3-4 .12-5.08

  生4:12.3-(4.12+5.08)

  师:现在我们就来计算自己编的三道题,在计算时要注意同学们提醒的几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与之联系密切、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田老师是我班的任课教师,学生十分关心田老师能否得冠军,这种心理促使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贾老师的总分,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练*的设计我尽量拉*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感到有趣味,而且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我组织自己编题自己算,使枯燥的计算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实现了自主学*,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从课题的引入到教学过程都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中挖掘教学素材。例如:为学生创设了本校教师参赛的实况,学生关心自己教师的成绩,学*兴趣油然而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并且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

  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不管是新知识的探究还是知识的应用。教师都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去计算,去思考,去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从创设情境——探究算法——提高应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练*的设计, “购物”和“自编自算”,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扩展2)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均数呢?怎样求*均数呢?(板书:*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

  14、

  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均分配,可以求出*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答:*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均数的求法?

  生:*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均成绩比较公*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要求:1、用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探索并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行四边形面积能灵活运用,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三角板

  电学具准备:学具袋、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活动一

  出示水产养殖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号虾池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我们已知道一号虾池的形状师*行四边形的,那么怎样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师: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猜想,到底谁是对的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请小组线验证商讨的方法在一起验证。比一比,那组的方法最合理,最简单?

  活动三:

  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结论是什么?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想到将*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到怎么计算面积呢?用件品的方法来研究。

  师: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怎样将*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

  师:虽然大家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却有共同点,谁来说一说?

  师: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四

  师:下面用*行四边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

  “一号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苗”的问题。

  活动五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中有下列学局(剪刀、直尺、方格纸、一个*行四边形的纸片)

  学生先讨论方法,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组内研讨交流。

  全班交流转化方法。

  学生观察不同的剪法(如何转化),后推导计算公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复*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过程:

  1、复*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2、小数性质

  (一)复*概念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3、复*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63.6 ×10 ×100 ÷1000

  63.6缩小为原数的1÷10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缩小10倍b扩大10倍c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练*:2.37米=( )厘米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吨6.5吨=( )千克

  1吨25千克=( )吨52米4厘米=( )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4、巩固练*:完成书上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计算知识解决春游活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发展应用能力,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算算老师的出差费用:

  老师经常要出差,比如说这次要到南京参加一个活动,时间是3天。你们说,这3天老师会花哪些钱?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交通费用、住宿费用、伙食费、如果要游玩的话还要有门票费和游玩的具体项目的费用……

  依次在每个项目下写出具体的金额,一起算出老师3天的总共费用。

  指出:出门在外,带太多的钱不安全,所以一般都要有一个预算,让自己带的钱够用。

  二、算算学生游玩水上乐园的费用

  1、出示图,说说从图上你知道的信息,以及联想到了哪些问题?

  (88个学生,45人坐一辆车,可以联想到需要2辆车;各游玩项目的定价表……)

  2、回答书上的提问:

  (1)如果包车的价格是每辆车220元,每人乘车要交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并交流。

  (2)东东用10元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

  问:玩的项目多,那要选怎么的项目?(价钱便宜的)

  说说你是怎么选的?……

  (3)如果你到水上乐园去,准备带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

  同桌想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三、模拟春游:

  如果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你知道春游前要做哪些准备吗?

  (让学生自由地说出各自想到的问题。)

  (1)了解并计算出全校四年级去春游的一共有多少人。

  (2)如果包乘汽车,每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人?

  了解大客车的一般规格:30~50。根据每班人数,包50人的车更合适。

  全校6个班,只要包这样的车6辆就行。

  (3)了解包乘一辆汽车需要多少钱?算一算去春游的全体同学包乘汽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根据目的地的远*,具体的费用是不同的,就以500元1辆的费用计算,其实还要另外出过路费、停车费、司机人工费等。)

  (4)了解比较熟悉的几个游玩地方的其他费用,大致地算一算去这些地方所需要的总费用。

  小结:学了数学知识,我们就可以解决像上面这样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复*内容] :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目标] :

  1、复*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重难点] :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准备] :

  课件

  [复*方法] :

  练*法、小组讨论法。

  [复*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巩固练*。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扩展3)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01-102页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实践与综合运用”是一种新增设的学*内容和形式,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教学,既要让学生了解营养与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交流合作。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惯。

  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几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首先是民主路小学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其次是营养专家介绍了 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基本指标。接着是让学生尝试合理搭配自己喜欢的午餐菜谱,最后通过统计、排列组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惯。

  课标解读:

  总目标是这样阐述的:

  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

  在学段内容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我对课标的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这些目标,归结起来实际就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活动经验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营养午餐”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熟悉的是学生每天都必须接触,陌生的是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还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惯在学生群体中比比皆是。本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源于生活中的数学实践问题。在前面的学*中,学生已经积累了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计算等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是进行综合应用活动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和实践能力。

  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活动:

  活动步骤(时长)

  活动目标(教学目标的分解)

  学*活动:

  (学生活动内容和形式)

  指导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信息技术应用(应用什么技术工具来帮助活动的有效)

  教学评价(突出内容与方式)

  活动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5分钟)

  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

  1、学生观看对比照片,并提出问题。(预设为何有这么大变化?)

  2、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爱吃)

  3、学生试着追问。(预设:怎样饮食才科学?)

  1、谈话:这是老师以前的一张照片,和现在老师的样子对比一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3、教师小结变化的原因。(由于不注意科学饮食,所以才变得这么胖)

  4、谁还能追问?

  5、这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以前的照片。

  1、学生对老师的身材对比后进行简单的评价,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分析予以小结,点评。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亲身经历的身材变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科学饮食的重要性,更能诱发学生学*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30分钟)

  1、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1、学生齐读营养专家的话。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给小组同学听,各组讨论后汇报。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学生分组检验,看看是否符合营养标准,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可用计算器计算)。

  5、学生汇报检验过程、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尽可能荤素搭配方能符合营养标准)

  6、学生独立思考配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检验、修改,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本组最满意的方案来。写好的由汇报员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7、学生分工合作,统计全班最喜欢的菜式。

  1、究竟怎样吃才有营养,我们一起来听听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

  2、提问:你是怎么理解营养专家的话,的?(营养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

  3、谈话:那么谁知道如果我们长期获取的热量和脂肪过多、过少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4、引导学生按照专家提供的这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检验一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引导汇报交流发现:怎样配菜才能容易达到这两条标准?

  6、根据你的发现,能结合营养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在这些菜中也选择三道菜搭配出符合标准的菜谱来吗?你觉得在配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7、引导学生统计全班最喜欢的五道菜式。

  1、课件出示营养专家的话。

  2、课件出示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

  3、课件出示检验结果。

  4、课件出示菜谱,及其营养成分。

  小组互评对“不低于”“不超过”的理解是否正确。

  学生依据专家提供的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判断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明理由。

  学生互评相互的发现,并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合理性予以评价。

  学生小组内互评方案,评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我力图充分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把探究、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经历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探索、比较、选择、判断、调整、统计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此活动,并且自己喜欢去验证自己搭配营养午餐的实践活动。

  活动三:

  回顾总结、引申问题(3分钟)

  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惯。

  1、学生自由对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2、先相互交流对自身饮食*惯的评价,再全班交流。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给老师提一点合理化的建议吗?

  2、能再对自己的饮食*惯或身材做个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吗?

  学生对老师、同学或自身的身材及饮食*惯进行自评或互评,并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总结式的提高,进一步明确学了知识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与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活动四:

  拓展提高、实践应用(2分钟)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口头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课件出示实践作业:

  1、将全班最喜欢的 5种搭配方案,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给父母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或晚餐菜谱。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是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数学知识的来源。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乐趣,总结学*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等。

  2、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五让”的特色:

  (1) 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 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 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很容易口算出: 12.95-12.91=0.04(秒)

  (3)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 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 2. 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是多少千克?

  (130+172.5+2.5)=305(千克)(2)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比赛,*选手彭勃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绩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 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而德斯帕蒂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787.38-34.11+2.7=755.97(分);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

  比赛日期 赛程 成绩(秒)

  8月24日 预赛 13.27

  8月26日 复赛 13.26

  8月27日 半决赛 13.18

  8月28日 决赛 12.91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比赛的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教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的热情。

  练*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 (110-13.72-14.02)÷9=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示:(110-13.72-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0-13-10.5)÷9=8.5(米)

  B、男子4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45米,第一栏到最后一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都是35米,最后一栏到终点的距离是40米,求400米跨栏一共设置了多少个栏架?

  (400-45-40)÷35+1=10(个)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计算、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得到不同的提高。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开展小组学*,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例如,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搜集到类似的数据:

  男子双杠决赛前三名成绩

  国籍 日本 乌克兰 *

  运动员 富田洋之 贡查罗夫 *

  成绩 9.775分 9.787分 9.762分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教师激情引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 … …”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参加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竞猜。猜一猜,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可能会取得第几名?可能会取得多少枚金牌,哪些项目可能会取得金牌?… …再次激起学生的学*热情,并把竞猜的结果与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把这篇日记保存到2008年,见证北京奥运会。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所练内容,质疑问难,归纳总结,提高本课知识的通过率和巩固率。最后,我布置第二个课后延伸的作业,要求搜集奥运或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综合应用。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即结合学*内容,又突出奥运的特色以五个吉祥物——“福娃”来进行小组评价,体现板书设计的美观、实用和特色。

  五、说预期效果(教师激情结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激情奥运,释放着同学们对奥运的激情,更激发着同学们学*的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收到很好的学*效果,课堂上欢快而丰富,紧张而充实,将真正感受到奥运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008,我们期待*健儿更加辉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就让这飞翔的五环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飞向2008,飞向奥运赛场吧!

  注:本稿参加2006年广东省小学数学比赛,获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 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统计表 小棒 小调查:父母或亲人的年龄及与你的年龄差

  一、谜语激趣导入

  1.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想知道它是谁吗?你们猜对了。

  今天,可爱的小青蛙要和我们一起研究数学,你们愿意吗?

  二、探究发现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出示视频)

  (1) 说儿歌.师生同说.

  (2)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这首儿歌吗?(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如果说不到,师引)

  在我们的数学学*当中,-用字母来表示这句话

  2.你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学生比较方法)导入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板书)

  3.这个的字母N可以表示哪些数?(生说,师板书)你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

  (体会可以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数)

  4.青蛙的只数是N,嘴的数量也是N,为什么用了同样的字母表示,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吗?

  (体会同一情境下,同一字母可以表示相同的数量)

  (二)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同学们能用字母表示出青蛙、青蛙的嘴、青蛙跳水声音的数量,老师还想考考你们,

  (出示小儿歌),你们能接着说下去吗?试试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指名说,能说得完吗?

  2.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这首儿歌吗?(生说自己的想法,师选择研究)

  3.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老师讲要示:同桌一个人用小棒摆,另一个在统计表里用算式表示出

  青蛙的腿的数量与青蛙的只数之间的关系.

  4.交流汇报

  5.请字母帮忙,用字母表示算式.(生独立完成)

  6.(幻灯片)不管N表示几,有一只青蛙就有4条腿,也就是一个4,有N只青蛙就有N 个4, 列式就是N4,通常写作4.N ,简写成4N,读作:4N。含有字母的式子简写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幻灯片出示注意事项)

  7.那么青蛙的眼睛的只数你能用字母算式表示出来吗?

  8.判断字母算式简写是否正确(出示练*)

  (三)也就是说用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一些关系式。导入研究年龄问题.

  1.猜年龄

  2.在统计表2里用算式表示出老师的年龄和你的年龄之间的关系。(生独立填,汇报)用一个字母

  算式表示出老师和这名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吗?(口头说)

  3.用一个字母算式表示出你和你的爸爸或者是你的妈妈之间的年龄关系吗?

  三、练*巩固

  1. 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用字母表示?(生说,师随机出示)运算律、计算公式(路程、图形)

  2. 生活中,也可以用到字母表示数,你能说一说吗?(认真倾听)

  3. 生活问题填空.

  四、总结提升

  汶川地震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从地震发生以后,已经有A名救援人员赶赴灾区,在F次的营救中,发现了N个生还者,人们都在默默地祈祷,在爱心的捐款箱中,盛装了100A+50B+10C+5D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 )分米 3*方分米=( )*方米

  0.08*方米=( )*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板书) 广场 花坛 瓷砖

  长: 30米 3米 0.3米

  宽: 20米 2米 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方分米),6*方分米=0.06*方米,0.2×0.3=0.06(*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联系这个规律,你能说说还可以怎样得出瓷砖的面积吗?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解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填一填

  读题,看图说一说你找到等量关系是什么?交流。独立完成

  (1)等量关系是身高×1/7=脚长1/7A

  (2)等量关系是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的周长=图形的周长5B

  (3)等量关系是苹果的钱+梨的钱=总价钱

  4X+3Y

  2、看图选方程

  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独立完成,交流。

  3、“?”等于多少?

  看图说一说你找到等量关系是什么?交流。

  4、解方程。

  4X+9=249X+2X=456X-X=125

  3Y-6=48X-360=312X÷0.6=4.5

  (1)怎样解方程

  (2)怎样检验?

  5、读题,理解题意,如何设X?

  解:设一只蜂鸟重X克?

  50X+1=81

  1)怎样解方程

  (2)怎样检验?6、一张撕掉一角的发票,你能算出每把椅子的单价吗?

  读题,理解题意,如何设X?

  解:设每把椅子的单价X元?

  5X+80=230

  1)怎样解方程

  (2)怎样检验?

  7、读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1)4+2(2-N)

  (2)4+2(2-N)=26

  N=12

  8、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

  板书设计

  练*五

  4X+9=249X+2X=456X-X=125

  3Y-6=48X-360=312X÷0.6=4.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练*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3)讲评:谁来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谁来说一下它的计算过程?48乘1,所得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教学例1学生尝试。做在练*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1)指名板演,展示学生做的,让板演学生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提问: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老师还没有教,你们是怎么会做的?(引导学生说清计算方法)教师再给你们两道题,会做吗?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五第2题

  先判断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再说说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提问:计算三位数乘两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扩展4)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行可分为*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3.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四行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

  二、教法、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中发展。

  1、激趣导课

  出示各种四边形: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板书:四边形分类)这样,赋于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1)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建立了丰富的表象。

  (2)小组合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

  (3)反思评价。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看课本,体验成功喜悦。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填一填、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四个练*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也许不够完美,但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体现出极大地热情,非常投入,获得强烈的感受。这是单纯靠书所达不到的。在这种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学*内容而且会体验到用多媒体形式表达和组织信息的特点,逐渐掌握通过多媒体形式学*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种信息素养。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页—第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乐趣,总结学*方法,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等。

  2、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五让”的特色:

  (1) 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 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 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三)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四)憧憬未来,迈向2008;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引入:*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

  “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二)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1) 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奥运110米栏的纪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纪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纪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很容易口算出: 12.95-12.91=0.04(秒)

  (3)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决赛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1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1)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 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 2. 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是多少千克?

  (130+172.5+2.5)=305(千克)(2)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比赛,*选手彭勃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绩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 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而德斯帕蒂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787.38-34.11+2.7=755.97(分);

  (3)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

  比赛日期 赛程 成绩(秒)

  8月24日 预赛 13.27

  8月26日 复赛 13.26

  8月27日 半决赛 13.18

  8月28日 决赛 12.91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为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在比赛的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作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断。教师结合片断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的热情。

  练*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 (110-13.72-14.02)÷9=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这样出现这样的错误:【显示:(110-13.72-14.02)÷10=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一栏到第十栏有十个间隔,所以会除以十。这时,我会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一栏到第十栏是有九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2)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的两道练*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是13米,第一栏到第十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十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0-13-10.5)÷9=8.5(米)


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扩展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精选10篇)

  一、做好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开学初,全组老师认真学*教材、大纲、教法,全面掌握本册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就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做了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定出了全期的教学计划,全组___学进度,___学要求,每位老师根据重难点以及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备课,在教学上体现出自己的个性.让每位老师上好每一堂课。

  这学期我们老师除了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外,还加强了优等生辅导。*时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趣味数学的辅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教学中重视数学能力和良好计算*惯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我们主要学*了《新课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等理论。特别注重对教学模式中的5大环节认真进行解读,并间周安排好时间学*每个环节该怎样安排,时间适度,学*范本后各班都行动起来,取得良好效果。

  2.我们通过教研组的活动,真正做到了课题的实施落实到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况、从课堂中发现的所存在的问题,课后进行查资料求证,待到___讨论时,各自发表意见,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

  3.每位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以及对533课堂教学模式的学*,均上了一节示范课,课后大家积极评课、议课,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进行反思、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1班的教学任务,不仅教学语文、数学,还有校本课程中的国学诵读课程。我认认真真的工作,踏踏实实的教学,一学期以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个别学困生的课后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学**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现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前精心准备。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新课标的基本思想、准确的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这套教材我是第一次使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进行多次的磨课,遇到问题就和同年级的两位老师一起探讨,***学思想,达成共识。在我对教材有了准确的把握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在学*中会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对学生的课堂反应做出充分的预设。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设计出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手段以及知识的结构。

  二、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我关注全体学生的上课状态,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用带有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保证课堂40分钟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还要注重抓两头带中间,特别是给学困生创造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他们在参与学*的活动中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引发学生学*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创设自主合作,师生、生生交流的空间,注意信息反馈,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成为真正的学*主人。

  三、关注学困生,耐心的给予帮助。

  进入中年级后,班级里的学困生数量增加,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学*上偷懒、学*兴趣不高、学**惯差,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长性。

  由于在各个学科都比较差,在学*上没有自信、自卑感强烈,甚至有厌学情绪。他们在内心更渴望老师与同学的帮助。结合本班的实际,成立了学*互助小组,学困生融入到小组中,给他们配了小老师,“一帮一”结成对子。我和任课教师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共同帮助学困生。课上关注他们的学*状态,引导他们思考、表达;课下耐心辅导,了解学*中的问题,及时补*;经常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一学期以来,各种形式的家访达10余次,“每天进步一点点”成长记录卡,是我们与学困生、家长沟通的桥梁,渐渐地我欣喜地看到学困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优缺点了,家长在家长评价栏里也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变化。

  一学期以来,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当天的作业,基本上能够在学校完成,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本学期的期末检测,4名学困生的成绩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提高,其中3名学生在语、数、英三科的检测中取得了合格的成绩。

  四、互相学*,共同提高。

  在教学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学*、认真参与听课、评课,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这学期便于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间的学*与交流,我们四年级成立了备课组。我们3个教师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学*、共同提高。这学期我们三个教师进行了同头备课,同头讲课,互相听课和评课的教学研讨活动。我们经常在一起就一节课的设计,一个难点的突破,一次试卷的分析,一个教学中的细节进行交流,在互相学*与交流中,提高了教学能力,拓宽了教学思路,也提高了研究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学*,发扬优点,摒弃不足,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准再上一个新台阶。

  本学期,我作为从事教师这一行的新教师,将当一位好教师就是我的目标,我担任四(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努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在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充实自己的头脑。现作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课前让学生利用*板微课让学生预*,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批改。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每星期让学生进行*板错题练*。

  二、教育教学方面:

  这一学期来我一直担任四(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不断学*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1、尊重学生是以学生为主的关键。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探究精神,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到这些,才能够让学生喜爱教师,更加喜爱这门课程。

  2、小组合作,是实现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模式必由之路。三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自律性不是很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学*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学*效果。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分享倾听等多种能力。

  3、规范作业。学生学*新课和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要靠一定的作业来巩固提高。通过规范化的作业使学生的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学**惯。这是新课程标准里的一个鲜明观点,而规范化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的*惯得以形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惯。

  4、制定帮教方案。对个别的学困生,能悉心辅导,批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例如,自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落班辅导学生。在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努力提高学困生的文化基础知识。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时,勤俭节约、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教学工作做的更好。

  一转眼这一个学期已经接*尾声,本期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在也顺利完成了,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提高思想认识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的学*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加快形成自己的上课风格。

  二、教学上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培养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学理念。能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多层次、的理解认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解题思路,形成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在教学中,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更新教法。通过类比迁移,把所学的知识由点变线,由线变成面,逐步扩展成网络,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使思维品质得到更好地培养和提高。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班额过大,学生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要求。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检查到位,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让能力强的学生的作业先通过我的检查当合格后,再指导他们检查其他学生的作业。这样既为教师减负,又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次达到学*要求,效果比较明显。

  四、注重对学生学**惯的培养

  除了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学**惯的培养,还要要求学生在家也要养成良好的学**惯,如: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自觉学*等。并通过“手机短信”常与家长联系,及时交换信息,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使他们的学*自信心和学*兴趣有了一定的提高。

  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

  *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课堂大练兵积极去听课,在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使自己在学*中成长,在不断反思中进步。

  总之,以后我将一如既往的尽职尽责工作,争取做得更好。

  忙碌的人总觉得时间勿勿而过,空闲的人总觉得时间走得很慢,回顾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苦也有乐,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得到了必需知识的修养,得到了素质的提高。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积累经验,对本期的数学教学工作特总结如下述。

  一、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

  每一节课都是经过认真构思和计划的。作为一名育人工作者,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所以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适当的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有些书本没有提及到但是又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某些以前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稳固就适当及时进行补充复*,让学生重新回忆已学知识同时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知识拓展学*。考虑教法,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把已掌握的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为了更形象的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比赛的形式来上课。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出结论,在教学里让学生思考发现规律和引出结论。为了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我常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他们喜欢比赛,我就抓住这个特点,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一起比赛,上新课时比赛看看哪个组最快发现规律和结论,练*课就比赛看看哪组的同学最快全部做完而且是又快又准确。*时上课都尽量能穿插和该节学*内容有关的小活动。比如该班学生的反应比较慢,口算能力比较差,为此本人专门制作了大量的口算卡片,每天上课之前都抽几分钟抢答。而这些小活动也使学生热情高涨,不知不觉的喜欢上数学了。

  二、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如我们讲授画角时,让他们亲自动手,同桌结合掌握画角的过程,注意事项;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等地与学生交流,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按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力求知识传授的完美。

  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会进行自我检讨,力求不断的提高自我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比如上几何知识的课我总要准备很多资料,制作相关的图片,以让学生能形象的理解几何概念,但是还是发现我们班的学生对几何的知识非常的不敏感,本人也经常给他们补*几何知识,可是还是发现有部分学生连低年级学过的“直角等于多少度”这样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也想,这方面除了学生本身的问题之外,我觉得我也该找更好的方法去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问题。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做个合格称职真正能帮到学生的好教师。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鲜活、灵动课堂”让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进行《226有效教学》的课题实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创设激发学生学*的情景,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以前的课堂教学,我都是通过口头表述来进行组织教学,难以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更别说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行课改后,经过不断地摸索,我改变了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可以引导学生用网络搜集、查找学*资料,再到课堂集中交流讨论。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课堂不再沉闷,学生变活跃了,课堂活起来了。

  二、生动有效,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忽视使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现状。我在教学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生动地展示知识脉络,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

  三、善用交互,提高学生的练*效果

  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着强大的交互功能,它不仅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能力。

  利用多媒体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和反馈更加科学、及时、有效。例如在让学生做选择填空时,如果学生拖动目标所到的位置不正确,计算机会马上提示,教师再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当获取正确答案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另外,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活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惯,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真是一举两得。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拓宽的,丰富的信息,生动的画面,高效的转输,逐步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诸多教学难题,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活泼、更生动、更有效。

  “光阴似剑,日月如梭”,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今年我任教四年级的数学,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和快乐,懂得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对儿童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回想这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四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学*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环境和学*态势中。在《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结果,更注重学*过程以及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本人将继续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继续保持与学生家家长的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把我们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争取个人成长与学生成长实现双丰收。但是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一部分学生由于农村“家庭教育”的空缺和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学*上就有点困难,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当然,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4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班级有学生45名(本学期转进一名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工作,对孩子们*常的学*状态以及学**惯基本上有所掌握,也能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精致计划,认真谋划好学期工作。

  精致的计划是工作有成效的重要保证。学期初,我就认真研读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的学*情况,细化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进度,使得教学计划有很强的操作性。

  班级学生的学*成绩差异较大,同时,相当多的学生有着较严重的知识缺差。针对这一教学现实,我进一步制定了各个单元的教学计划,注意在各个单元的教学中,都安排了重点的训练内容,厚实学生的学*基础。每单元结束,我还要回过来反思单元教学情况,进一步完善新单元的教学计划。精致的计划,保证了学期各项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认真备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精致的计划需要认真的备课,认真的上课和细致的反思来贯彻和落实。本学期,我严格遵照学校不备课不上课的要求,认真的教材研读,思考最优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组织,力求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以思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体验,积累良好的学*经验,实效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备课中,我注意反思,认真梳理自己课堂教学流程,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把握程度。一学期来,我认真反思,力求做到每课有反思,单元有小结。

  三、作业设计认真,反馈评价有效。

  孩子的学*,作业是一项重要的指标。为响应教育局推进的减负理念和计划,我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发掘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作业结合知识点循序递进,让学生精练*,细思考,力求做一题,练一片,切实提高练*实效。

  结合班级里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现实,我还注意精选学生之前学*的知识,每日精选试题一、两道,通过抄写或利用校讯通发布,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补缺补差,努力提高学*成绩。

  对于学生的练*,我能做到批阅及时,一半不过夜,结合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我都能认真思考,找到学生思考的忙点,开展有效的指导。

  四、培养良好*惯,关注学*品质。

  小学阶段的学*是基础性学*,学**惯和学*品质尤其重要。可以说孩子的学**惯和品质是关系到孩子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学中,我注意从细节入手,从作业的格式,作业的书写、作业的订正以及书本的整洁等做严格要求,并且定期的开展检查和指导。对于学生的学*,我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分析和思考的*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品质。

  五、认真多好沟通,力求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教师以及家长等的系统协调和配合。教育工作中,我注意和学生家长沟通,认真就教育的细节与家长交流,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技能。我还注意和班级的学科教师交流,综合了解孩子的学*表现,开展分析,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效。

  一学期,尽管班级中有些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看到班上整体的学风在好转,相当多的孩子在进步,我甚是欣慰!

  匆匆的一学期结束了,回首这忙碌而充实的一个学期,收获的喜悦和疑惑的失落同样让我成长了许多。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钻研业务。

  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说实在的,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

  二、创设良好的学*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三、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答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扩展6)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精选5篇)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把问题教 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 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应用

  (生练*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过程应是学*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

  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下面复*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十3)×4 5×4十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十3)×4=5×4十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十7)×6 18×6十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十9) 20×15十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 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 ×c=a×c+b×c

  “等号左面(a+b) ×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