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教案通用五篇

首页 / 教案 / |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1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2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4

  【教学立意】

  《小石潭记》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相结合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品位语言,体会作者在此篇游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本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5

  自读要求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通用五篇(扩展1)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3篇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

  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

  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

  ①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②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

  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逐步引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3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通用五篇(扩展2)

——小石潭记教案通用20篇

  小石潭记教案 1

  学*目标:通过朗读、品析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抄写、翻译课文,参照译文校对答案,老师简单加以点拨。

  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柳宗元是孤独的、凄苦的,因为他被贬官了,被贬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写《小石潭记》和《江雪》是在同一个地方,时间接*。所以,学*《小石潭记》时我们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情。(板书:景 情)

  2、从复*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3、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诵读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

  簧(huáng)竹 清冽(liè) 披拂(fú) 佁(yǐ) 然

  俶(chù)尔 翕(xī) 忽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二读,读得流畅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做到字音准确,朗读流利。

  三读,读出节奏

  1.在音节的匀称配合中读出节奏。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在句子的长短交替中读出节奏。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四读,读懂文句

  1、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1)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

  (2)全石以为底( )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2、说说下列字词的含义

  (1)心乐之( )

  (2)斗折蛇行(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 凄神寒骨( )

  3 、补充省略的内容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读,概括文意

  老师读课文,读一段请一个同学概括文段大意。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理解

  围绕着题目的“小石潭”三个字进行品读

  “小石潭记”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记”表示文体,以前学过,这里不重复,剩下的“小”、“石”、“潭”三个字都值得细细品味。

  1、以“石”字为例,作品读指导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到了“石”的句子。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

  “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直接点到了石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到了“石”,“ 坐潭上”自然是坐在石头上面。这是属于间接写到石头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文章的字句,发挥联想能力。而且,“凄神寒骨”不但写到了石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还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失意、忧愁苦闷之情。这是由景领悟出情。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也写到了石头。翠绿的藤蔓,飘拂在潭边的石头之上,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这是对文章的一种审美思考。

  我们的品读就可以这样找句子,这样品味。

  2、话题品析活动

  学生按照刚才提示的角度,在下面两个话题中选一个对课文进行品读。

  话题一:说说石潭的 “小”

  话题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和潭边的景物谈)

  课文整体感知,

  3、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

  四、小结

  “以柳之流连景光,模写山水,曲致微妙,心与物化,亦韩所无有也!”——《读柳之厚山水诸记》

  《小石潭记》所写的景色是曲折变化、细致入微的,在这景色之中,又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感情,所以有人评价说它是“心与物化”。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

  板书设计:

  景 情

  小 石 潭 作 者

  幽 寂 忧愁苦闷

  凄 清 凄凉寂寞

  附: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让我对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又了一些新的认识。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实质应该是要让学生更顺利地、更好地形成语文素养。八年级,学生已经*惯了初中的学*生活。从衔接的角度讲,更多的则是如何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级迈进,以最终符合中学学*的要求。具体反映在教学中,则应该是引领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实实在在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因此,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正确把握教材

  这是一节课效果的根本保证。我认为,只有在正确把握、处理教材的情况下,才谈得上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这节课,我抓住课文的景和情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这是成功的保证。

  二、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时常看到一些步骤繁多、流程复杂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我佩服设计者的心思细密,另一方面,我也会怀疑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一节课要成功,要能真正地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必须是重点突出、思路简洁、层次分明的。这次的《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两个板块:诵读感知、品读理解,每一个板块都层次分明。尤其是后一个板块,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学*活动,也有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像这次的话题品析活动,就生成了一些内容:

  师:下面我们进行话题品析活动。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来品读课文,两个话题分别是:一、说说石潭的 “小”;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或潭边的景物来谈。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说的是小石潭的“小”。“全石以为底”可以看出小石潭的“小”,石潭是以整块石头做底,那石头不可能太大。

  生2:我也是说小石潭的“小”的。从第四段“坐潭上”可见石头超出了水面,水面应该是很浅的,估计石潭也大不到哪里去。

  生3:我也说潭小。第三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写溪水的,这溪水是石潭的源头,这溪水是很小的,可见流入石潭的水也不多,潭应该也是很小的。

  师:“明灭可见”也有可能是青树翠蔓的遮挡造成的,当然,你从这里猜测石潭的小,也符合文意。

  生4:我说的是潭的小。第二段开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后面又写到这鱼“尔远逝,往来翕乎”,可见鱼很小,又只有百许头,潭大不到哪里去。

  生5: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也说明潭不大。

  学生经过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较之于小学与七年级的学*,更进了一层,这样的学*是有效的。

  三、教师要恰当地指导

  老师的正确指导是把教学引向深入的保证,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老师应该在学生无疑处引导学生生疑、在学生疑惑出指明方向、在学生不明白处讲解。本课教学的成功,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1、朗读指导当讲在关键处

  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很重视学生课堂的朗读。然而,八年级的朗读,与小学、与七年级的朗读应该有什么不同呢?显然,应该在此前学*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本课的朗读教学,我就比较注重让学生透过朗读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处。请看教学实录:

  师:我觉得,朗读《小石潭记》要读出文章的节奏。读出节奏,其实就是要读出文章的变化。变化从哪里来?要依据课文的特点。

  本文在形式上有以下特点:

  首先,本文有一种整齐之美,整齐之中寓有变化。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三个四字词语组合在一起,有一种整齐之美。朗读时首先要注意其内部节奏。“青树翠蔓”是一个并列短语,停顿为“青树/翠蔓”的形式,但如果三个短语读起来节奏一样的话就不好听了,“参差披拂”这个短语朗读时中间可以适当拖长,可以这样读……(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其次,本文还有一种变化之美,本文的句子有长有短。如“*岸”,短,读起来简洁有力,琅琅上口,后面的“卷石底以出”要稍长,读起来显得舒缓,有抑扬之美,朗读时要注意。(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这样的指导,既让学生知道了课文形式的特点,明白了朗读的要点所在,又有老师的示范,所以,这个环节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指导当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学生的思考应更加深入,这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向九年级过渡的要求。为此,对学生的发言,老师应该迅速地进行判别,并且给予指导。请看教学实录:

  师:文中哪些句子是写了“石”的?

  生:“全石以为底”。

  师:还有呢?

  生:“卷石底以出”。

  师:还有呢?

  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师:还有呢?

  (生愕然,有的学生露出了惊讶的笑容。学生们低头思考。)

  生:“坐潭上”,因为作者不可能是坐在水上面,所谓“坐潭上”应该是坐在潭边的石头上。

  师:他找的这个句子和刚才大家找的句子不同,刚才同学们找的都是直接写到“石”字的句子,他找的这个则是间接地写到“石”的句子。找这样的句子难度更大,需要我们细细地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且展开联想。

  几个“还有呢”,让学生出乎意料,引发了他们的深思并使之最终有所发现。接着,点明学生前后回答的不同,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真正的收获,后面的课堂活动也才有了成功的基础。

  四、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要有保证

  这节课生成了一些东西,但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在品读理解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话题,但是学生的回答都是围绕着话题一的,而且都没有能够讲到景物描写背后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呢?我想还是课堂活动时间不够造成的。设计时我只给这个环节留下了12分钟。事实证明,这还远远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就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在另一个班再教《小石潭记》的时候,我对教学环节作了调整,给学生更充足的品读时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以下是当时部分学生的回答:

  生1: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是说小石潭环境的幽寂,同时,从第五段看,同游者有三个人,隶而从者有两人,总共有六人游小石潭,但作者却说“无人”,我想,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柳宗元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心里面十分忧愁苦闷、凄凉寂寞的反映。

  生2:由柳宗元想传递的感觉可以推想出,他所见到的潭是“小”的。如果是“大石潭记”就不容易突出作者被贬官后的寂寥、凄凉的心情了。

  生3:我反对你的说法,其实大的景也可以突出孤寂的感觉。

  生2:但是我觉得大的景通常是抒发大的感受,像国破家亡的悲凉,以死报国等伟大的情怀啊之类的,例如《过零丁洋》;而小的景更适宜于抒发小一点的感受,这是一般的情况。所以我觉得小石潭应该是比较小的。

  虽然回答还显得稚嫩,但是思考的角度、深度都比原来的一节课更进了一步。是否可以认为这样的讨论更有效呢?是否可以认为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方向呢?

  小石潭记教案 2

  【教学目标】

  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柳宗元的作品和写作特色。

  2、通过采访活动使学生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柳宗元的生*

  2)柳宗元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柳宗元的政治生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4)柳宗元散文的特点

  5)永州八记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新课导入

  风景图片情景导入,美丽的大自然是我们最好朋友。碧绿的大地、青翠的树木、缤纷的鲜花、馨香的空气、暖暖的阳光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到永州的小石潭去看看那里的美景,那是我国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最为醉心的一处风景。

  (二)焦点访谈

  1、铺设情境:教师提示,由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入选了新课标教材,《焦点访谈》节目将对他进行一次访问。请你以柳宗元的第一人称接受采访。

  2、交换阅读: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丰富对柳宗元的生活、创作、心路历程的了解。

  3、采访提纲:教师出示采访提纲,学生准备资料。

  4、节目彩排:在小组内部学生先互问互答,相互指正,彩排练*,意在使学生增加语言的流畅度和材料的丰富准确性。

  5、现场直播:

  1)选出五到八名小组代表到讲台上来共同扮演柳宗元的角色。

  2)教师作为主持人根据采访提纲对“柳宗元”进行访谈。

  3)下面的同学关注“柳宗元”的表现,作为柳宗元的秘书对“柳宗元”们答题的不足进行补充和纠正。

  采访提纲:

  1)请柳老为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生*,以使不熟悉你的观众更好地了解你。

  2)你的生活经历对你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3)你在什么样的心境下写的《小石潭记》?

  4)古代与现代的语言*惯有所不同,请你提示一下青年学生在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哪些字词的意思?

  5)你游览了小石潭后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6)外界评论你的这篇小散文写景很有特色,你是否能自己谈一谈这方面的内容?

  7)请你能不能顺便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你的其他山水游记?

  明确:教师资料*台

  1)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成为王叔**新派的重要人物。失败后被贬永州。后又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他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47岁离世。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2)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但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3)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永州八记》中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4)心乐之:以……为乐以为:作为

  皆若:都好象下澈:向下

  同乐:快乐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形: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像蛇那样

  凄神寒骨: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以其境:因为去:离开

  5)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6)A、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如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B、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C、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D、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E、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F、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7)柳文中的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它们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著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记”。这“八记”并非单纯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托意,抒写胸中种种不*,使得山水也带有了人的性格。《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三)小记者访谈

  1、请你做为小记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柳宗元进行采访。

  2、写好采访提纲,注意避开课题已经研讨过的问题,采访时的礼貌和语气。

  3、四人小组内相互采访和被采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柳宗元的认识。

  三、课后活动

  1、完成同步和课后练*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选择一处美景以柳宗元的风格写成《永州九记》

  小石潭记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预*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生齐读课题,明确文章文体。

  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 游记散文的宗师”。

  3、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篁竹(huáng) 卷石底(quán) 为坻(chí)

  为堪(kān) 参差披拂(cēn cī) 佁然(yǐ)

  俶尔(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浓浓的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同心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走*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去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色。(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样描写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时用“__________就把(景物)的_________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3、师点拨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明确: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点拨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4、思考: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①生合作探究,指名汇报。

  ②师点拨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5、重点知识的巩固练*:

  ①请你来帮忙:结合课文内容,为小石潭里的优美景点,写一则广告或一篇导游词。(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②同桌之间先互相做导游,选择优秀者给全班汇报展示,集体评定。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读课文,找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情感由乐转为忧。

  3、师补充交待作者写作背景,给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唐顺宗永贞元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点拨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5、配乐齐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6、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让学生说出劝解柳宗元的话)

  (五)课外拓展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与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小石潭记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静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三、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记教案 5

  【教学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清冽() 为坻( )

  B.为屿( ) 为嵁()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的形,而且描绘出了**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课后反思】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的本领。

  小石潭记教案 6

  第26课 小石潭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屿

  嵁 佁然 翕忽 幽邃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卷石底以出 卷:翻卷。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4)斗折蛇行 斗:象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

  (5)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6)不可久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 隶:随从。

  (8)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9)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10)四面竹树环合 环合:环绕合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抒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合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一段话。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 7

  一、设计思想: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感情,谈谈感受;三读,传韵味,养语感;四读,放胆评,出口诵。重点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然后是创造性活动,“我是设计师”,设计一景点,并描绘景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最后是课文延伸。让学生搜集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提高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想象和创新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2-1-c-n--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景情交融,领会作者的心境:前乐后忧,以乐衬忧。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古诗文中的描写山水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官永州,这是他政治生涯的极大不幸。可永州有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永州从此不再默默无闻,重现天日;山水游记有幸,它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永州八记”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不朽的名篇。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柳宗元

  二)、学*古文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1、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并大体弄懂的意思。

  学生初读 老师范读 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相结合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嵁 佁然不动

  参差披拂 俶而远逝 翕忽 悄怆幽邃

  ②区别下列句中词的含义。

  (1)之: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2)而: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3)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4)环: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

  (5)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⑶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潭西南而望

  学生看书下面的注释,边弄懂文意。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2、二读,这一遍读读出的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1)探究一下的标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题的“小”字“石”字

  小在“全石以为底”;小在“潭中鱼可百许头”;小在鱼“历历可数”;小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等。

  文中哪些景象与“石”有关:

  “全石以为底……为岩”这一句与石有关;“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

  (2)本文的游览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本文的作者流露的情感:“心乐之”“似与游者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忧邃”,一乐一忧。

  3、三读,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

  老师示例:如“水尤清冽”中的清冽,就突出了水的寒洁、清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织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21教育网

  学生品味词句

  4、四读,放胆评,出口诵。

  老师示例: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游鱼。写时一石双鸟,既写鱼之态,又写水之清。写游鱼,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和情趣。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说说你的体会。21·cn··c

  学生品评,赏析:

  如(1)声形结合。发现小潭,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2)远*交错。“潭西南而望”这段是远,下段“坐潭上”是*。远远**,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3)动静互衬。写游鱼,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4)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对景物的描绘,渗透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怀等等。21-cn-.c

  师生共同探讨,明确作者的情怀,前乐后凄,以乐衬凄。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但面对过清的其境,作者有了凄怆之感。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的压抑烦恼之情,但欢乐只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触发了出来。2·1·c·n··

  学生在班上背诵喜爱的段落句子。

  三)、“胸中有丘壑”,我是设计师。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并用优美的语言,展开想象,来描绘其景致。21·世纪*教育网

  老师示例: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通幽”景点。依山势地形,蜿蜒前行。路宽约1米,两旁翠竹摇曳,沁人心脾的是翠竹清香,耳边还不时传来婉转悠扬的鸟鸣声。 21*cn*c

  学生设计:如据文中“潭西南而望”这段,设“望溪亭”。一座木制的四角凉亭,依山傍水而建。亭中设有几张木椅竹凳,凭栏远眺,一条小溪迤逦而下,清泉石上流,令人心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设 “观鱼台”。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栏杆。潭水清澈见底,潭中游鱼似在空中游。树蔓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

  学生还设计了“听水轩”;”、“玉佩泉”、“翠蔓廊”、““品茗阁”等等。

  四)、课文延伸。你已学了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交流描写山水的名句,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吴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郦道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皆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潮***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王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四读,由浅及深地学*课文。在教学活动中我打破常规,调动学生学*兴趣。课堂活动能抓住学生的心,拉*文言文和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激活其认知潜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特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地位,而以往“一字一句”式枯燥讲解,使学生丧失了能动性。在一个个课堂活动设置中,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归还其“主体”的地位。

  小石潭记教案 8

  自读要求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 cī)、寂寥(liáo)

  摇缀(zhuì)、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

  在诵读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弄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⑥分析“以”“为”在本文中的几种不同用法?

  4、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重点研究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解说:设计以上四步程序,是根据本文的特点决定的。设计第一步,意在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了解柳宗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主张和有关文学常识情况。设计第二步,意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初读、范读、熟读,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设计第三步,意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设计第四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自读点拨

  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而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再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3、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解说: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是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所在。把握了以上三点,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

  自读思考

  1、试比较本文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语,仔细加以品味。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背诵全文。

  5、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

  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参考答案

  1、两文开头部分都十分简约地交待了是怎样发现美景的,《桃》文:“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从口入”才出现桃花源。:“从小丘西行……隔篁竹,闻水声,……下见小潭”这样先写外景,从远处写来,为主要景物的描写作好铺垫。

  2、①(小石潭四周)是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枝条相互)覆盖着,缠绕着,摇曳连接,长短参差,随风飘荡。②(流进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也像蛇那样蜿蜒爬行,(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十分明显。③(小石潭周围的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感到(情绪)忧伤,幽静极了,幽深极了。

  3、①√②×③×④√4、5、略。

  小石潭记教案 9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⑴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dǐ)

  B、为屿(yǔ)为嵁(kān)佁然(yí)

  C、俶尔(chú)翕忽(xī)差互(chā)

  D、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í)

  ⑵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目标:

  1、学*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⑵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⑵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⑶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⑴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 12

  灵乡中学20xx秋年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课题

  第六单元<小石潭记>

  主备人

  袁志斌

  审核人

  八年级语文组

  上课时间

  使用班级

  学生姓名

  老师评价

  预*展示

  改错空间

  学*目标

  指导方法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2.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查阅阳光课堂金牌练*册P30页和新华字典一一过关

  结合课文内容和阳光练*册里的学前热身

  了解作者和背景:

  自学指导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篁竹( )清冽( )为坻( )为屿( ) 为堪( )差互( ) 寂寥( ) 幽邃( )

  深层阅读-----理解积累

  1、一词多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再加以理解)

  乐: 可: 清: 从: 以:

  而: 差: 见: 游: 环:

  为:

  2、语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见小潭

  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淑尔远逝 斗折蛇行

  心乐之 潭西南而望

  3、古今异义

  记之而去 崔氏二小生 闻水生

  不可久居 鱼可百许头

  4、重点句子翻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

  改错空间

  深层探究------整体感知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 特点,小石潭给作者 的感受。

  第二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呢?

  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小潭源流、抓住溪源、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如何理解呢?

  语言赏析(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抓特点,用比喻:

  正面、侧面相呼应:

  对比描写:

  拟人:

  移步换景:

  语文积累--------唐宋八大家妙记二则

  1、欧阳修忘记(王安石)了曾经(曾巩)在韩国(韩愈)的一棵柳树下(柳宗元)吃三苏饼干(苏轼、苏洵、苏辙)。

  2、一个叫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的人在拱(曾巩)石头(王安石),流(柳公权)了一身汗(韩愈),就休(欧阳修)息了一会。

  《小石潭记》教案25(获奖)

  小石潭记

  旧城中学 张文景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 学*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 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二 整体感知

  1 听读 (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之后全班齐读,然后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 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 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

  3生字辨音(大屏幕出示)

  篁竹 huáng 清洌 liè 为坻 ch

  为屿 y 为嵁 kān 佁然y

  俶尔 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 liáo 悄怆 chuàng 幽邃suì

  4 解释重点词语意思(大屏幕出示)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2)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3)明灭可见 或现或隐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5)日光下澈 向下

  6)影布石上 照映

  7)隶而从者 随从、跟从

  8)以其境过清 因为、凄清

  5 翻译有代表性的句子(大屏幕出示)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 梳理文章内容(给出答题要求:一人读原文,一同学用译文解说小石潭美景)

  问题一:怎样发现石潭的?

  二:石潭的全貌怎样?

  三:潭水和游鱼怎样?

  四:石潭的源头怎样?

  五:石潭的环境怎样?

  三 重点研讨:(大屏幕出示问题)

  (一)再读课文,先品“景”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 读完全文,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为它 。

  2 研讨下列问题: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再品“情”,体会以景写情

  1、正所谓情由景生,同学们,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根据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四 总结全文

  1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板书:

  2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 师总结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

  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都是值得我们学*借鉴的。

  小石潭记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6、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目标2、目标4、目标6

  教学难点:

  目标2、目标5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走*柳宗元

  1、由唐诗导入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古代文人多磨难)

  2、转换并引入作者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曾巩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第二环节:走*小石潭:

  1、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板书:小石潭记)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朗读)

  (要求: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2)、听录音朗读。

  (3)、上下桌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A、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C、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填充:这是一个的小石潭。

  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怪石嶙峋、树木青葱、群鱼戏水、水清见底、源头曲折、岸势崎岖……)

  第三环节:走进文本

  1、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第四环节: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从众多的古代诗文中,我们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面对不同的景物,同一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2、拓展延伸: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

  3、作业设计:

  A.把我们上课赏析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写到摘抄本上,并积累下来。

  B.学*借景抒情的写法,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我们苗乡侗寨一处景致记下来吧!

  小石潭记教案 14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同学们,大家先看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大家知道这首诗中柳州深是指哪个诗人吗的?对了,他就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寂寞的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

  2、多媒体展示“作者介绍”和“记”的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他因政治原因被贬湖南永州,后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在任永州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比如《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核舟记》 《醉翁亭记》

  3、感知文章

  (1)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

  (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

  龚(gōng)古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3)听读(播放多媒体):我们听一听录音示范朗读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4)同学推荐代表范读。要求带着感情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并且能够带着感情。我们就从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小石潭记练*题及答案精选

  小石潭记练*题及答案精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卷( )石底以出为坻(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翕( )忽幽邃(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字组词。

  3.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

  小石潭记教案 15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和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同学理清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接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震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实际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同学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⑴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dǐ)

  B、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í)

  C、俶尔(chú) 翕忽(xī) 差互(chā)

  D、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í)

  ⑵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痛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安排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身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目标:

  1、学*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⑴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⑵ 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⑴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⑵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笼统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示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⑶ 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身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⑴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良莠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良莠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解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溢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身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示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需有明确的认识。

  四、安排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良莠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

  【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身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和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建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发明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议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小石潭记教案 16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同学们,大家先看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大家知道这首诗中柳州深是指哪个诗人吗的?对了,他就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寂寞的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

  2、多媒体展示“作者介绍”和“记”的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他因政治原因被贬湖南永州,后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在任永州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比如《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核舟记》 《醉翁亭记》

  3、感知文章

  (1)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

  (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

  龚(gōng)古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3)听读(播放多媒体):我们听一听录音示范朗读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4)同学推荐代表范读。要求带着感情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并且能够带着感情。我们就从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小石潭记练*题及答案精选

  小石潭记练*题及答案精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卷( )石底以出为坻(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翕( )忽幽邃(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字组词。

  3.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

  小石潭记教案 17

  教学目标: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静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三、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记教案 18

  学*目标:通过朗读、品析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抄写、翻译课文,参照译文校对答案,老师简单加以点拨。

  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柳宗元是孤独的、凄苦的,因为他被贬官了,被贬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写《小石潭记》和《江雪》是在同一个地方,时间接*。所以,学*《小石潭记》时我们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情。(板书:景 情)

  2、从复*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3、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诵读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

  簧(huáng)竹 清冽(liè) 披拂(fú) 佁(yǐ) 然

  俶(chù)尔 翕(xī) 忽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二读,读得流畅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做到字音准确,朗读流利。

  三读,读出节奏

  1.在音节的匀称配合中读出节奏。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在句子的长短交替中读出节奏。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四读,读懂文句

  1、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1)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

  (2)全石以为底( )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2、说说下列字词的含义

  (1)心乐之( )

  (2)斗折蛇行(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 凄神寒骨( )

  3 、补充省略的内容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读,概括文意

  老师读课文,读一段请一个同学概括文段大意。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理解

  围绕着题目的“小石潭”三个字进行品读

  “小石潭记”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记”表示文体,以前学过,这里不重复,剩下的“小”、“石”、“潭”三个字都值得细细品味。

  1、以“石”字为例,作品读指导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到了“石”的句子。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

  “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直接点到了石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到了“石”,“ 坐潭上”自然是坐在石头上面。这是属于间接写到石头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文章的字句,发挥联想能力。而且,“凄神寒骨”不但写到了石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还写出了作者的凄凉失意、忧愁苦闷之情。这是由景领悟出情。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也写到了石头。翠绿的藤蔓,飘拂在潭边的石头之上,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这是对文章的一种审美思考。

  我们的品读就可以这样找句子,这样品味。

  2、话题品析活动

  学生按照刚才提示的角度,在下面两个话题中选一个对课文进行品读。

  话题一:说说石潭的 “小”

  话题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和潭边的景物谈)

  课文整体感知,

  3、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

  四、小结

  “以柳之流连景光,模写山水,曲致微妙,心与物化,亦韩所无有也!”——《读柳之厚山水诸记》

  《小石潭记》所写的景色是曲折变化、细致入微的,在这景色之中,又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感情,所以有人评价说它是“心与物化”。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

  板书设计:

  景 情

  小 石 潭 作 者

  幽 寂 忧愁苦闷

  凄 清 凄凉寂寞

  附: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让我对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又了一些新的认识。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实质应该是要让学生更顺利地、更好地形成语文素养。八年级,学生已经*惯了初中的学*生活。从衔接的角度讲,更多的则是如何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级迈进,以最终符合中学学*的要求。具体反映在教学中,则应该是引领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实实在在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因此,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正确把握教材

  这是一节课效果的根本保证。我认为,只有在正确把握、处理教材的情况下,才谈得上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这节课,我抓住课文的景和情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这是成功的保证。

  二、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时常看到一些步骤繁多、流程复杂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我佩服设计者的心思细密,另一方面,我也会怀疑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一节课要成功,要能真正地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必须是重点突出、思路简洁、层次分明的。这次的《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两个板块:诵读感知、品读理解,每一个板块都层次分明。尤其是后一个板块,具有很强的探究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学*活动,也有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像这次的话题品析活动,就生成了一些内容:

  师:下面我们进行话题品析活动。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来品读课文,两个话题分别是:一、说说石潭的 “小”;二、说说石潭的 “潭”,提示:可围绕潭水或潭边的景物来谈。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说的是小石潭的“小”。“全石以为底”可以看出小石潭的“小”,石潭是以整块石头做底,那石头不可能太大。

  生2:我也是说小石潭的“小”的。从第四段“坐潭上”可见石头超出了水面,水面应该是很浅的,估计石潭也大不到哪里去。

  生3:我也说潭小。第三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写溪水的,这溪水是石潭的源头,这溪水是很小的,可见流入石潭的水也不多,潭应该也是很小的。

  师:“明灭可见”也有可能是青树翠蔓的遮挡造成的,当然,你从这里猜测石潭的小,也符合文意。

  生4:我说的是潭的小。第二段开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后面又写到这鱼“尔远逝,往来翕乎”,可见鱼很小,又只有百许头,潭大不到哪里去。

  生5: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也说明潭不大。

  学生经过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较之于小学与七年级的学*,更进了一层,这样的学*是有效的。

  三、教师要恰当地指导

  老师的正确指导是把教学引向深入的保证,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老师应该在学生无疑处引导学生生疑、在学生疑惑出指明方向、在学生不明白处讲解。本课教学的成功,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1、朗读指导当讲在关键处

  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很重视学生课堂的朗读。然而,八年级的朗读,与小学、与七年级的朗读应该有什么不同呢?显然,应该在此前学*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本课的朗读教学,我就比较注重让学生透过朗读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处。请看教学实录:

  师:我觉得,朗读《小石潭记》要读出文章的节奏。读出节奏,其实就是要读出文章的'变化。变化从哪里来?要依据课文的特点。

  本文在形式上有以下特点:

  首先,本文有一种整齐之美,整齐之中寓有变化。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三个四字词语组合在一起,有一种整齐之美。朗读时首先要注意其内部节奏。“青树翠蔓”是一个并列短语,停顿为“青树/翠蔓”的形式,但如果三个短语读起来节奏一样的话就不好听了,“参差披拂”这个短语朗读时中间可以适当拖长,可以这样读……(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其次,本文还有一种变化之美,本文的句子有长有短。如“*岸”,短,读起来简洁有力,琅琅上口,后面的“卷石底以出”要稍长,读起来显得舒缓,有抑扬之美,朗读时要注意。(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这样的指导,既让学生知道了课文形式的特点,明白了朗读的要点所在,又有老师的示范,所以,这个环节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指导当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学生的思考应更加深入,这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向九年级过渡的要求。为此,对学生的发言,老师应该迅速地进行判别,并且给予指导。请看教学实录:

  师:文中哪些句子是写了“石”的?

  生:“全石以为底”。

  师:还有呢?

  生:“卷石底以出”。

  师:还有呢?

  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师:还有呢?

  (生愕然,有的学生露出了惊讶的笑容。学生们低头思考。)

  生:“坐潭上”,因为作者不可能是坐在水上面,所谓“坐潭上”应该是坐在潭边的石头上。

  师:他找的这个句子和刚才大家找的句子不同,刚才同学们找的都是直接写到“石”字的句子,他找的这个则是间接地写到“石”的句子。找这样的句子难度更大,需要我们细细地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且展开联想。

  几个“还有呢”,让学生出乎意料,引发了他们的深思并使之最终有所发现。接着,点明学生前后回答的不同,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真正的收获,后面的课堂活动也才有了成功的基础。

  四、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要有保证

  这节课生成了一些东西,但也有着明显的不足。在品读理解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话题,但是学生的回答都是围绕着话题一的,而且都没有能够讲到景物描写背后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呢?我想还是课堂活动时间不够造成的。设计时我只给这个环节留下了12分钟。事实证明,这还远远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就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在另一个班再教《小石潭记》的时候,我对教学环节作了调整,给学生更充足的品读时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以下是当时部分学生的回答:

  生1:第四段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是说小石潭环境的幽寂,同时,从第五段看,同游者有三个人,隶而从者有两人,总共有六人游小石潭,但作者却说“无人”,我想,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柳宗元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心里面十分忧愁苦闷、凄凉寂寞的反映。

  生2:由柳宗元想传递的感觉可以推想出,他所见到的潭是“小”的。如果是“大石潭记”就不容易突出作者被贬官后的寂寥、凄凉的心情了。

  生3:我反对你的说法,其实大的景也可以突出孤寂的感觉。

  生2:但是我觉得大的景通常是抒发大的感受,像国破家亡的悲凉,以死报国等伟大的情怀啊之类的,例如《过零丁洋》;而小的景更适宜于抒发小一点的感受,这是一般的情况。所以我觉得小石潭应该是比较小的。

  虽然回答还显得稚嫩,但是思考的角度、深度都比原来的一节课更进了一步。是否可以认为这样的讨论更有效呢?是否可以认为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方向呢?

  小石潭记教案 19

  教学目的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

  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点拨: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小石潭记教案 20

  教学目的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

  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四、作业:

  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

  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

  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

  3.预*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快速解译课文

  要求:学生轮流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

  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点拨: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通用五篇(扩展3)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二.出示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三.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要 求

  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四.精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五.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

  a.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b.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

  --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c.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六.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扬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内容浅显,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作为学*的重点。课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初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为学*难点。在学生学*过程中,采取合作学*的原则,发扬探究学*的精神,用集体智慧来攻克难题。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查找必要的工具书,自己动手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争取不待老师讲就能粗知文章大意。并结合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①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的一般特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②学*本文用特写镜头状物绘景的手法。

  ③体会借写景物的幽静,抒发自己凄清忧伤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感受作者谪居后,抑郁忧伤的感情。

  教学难点:

  ①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在喧嚣闹市中常不免让人觉得烦闷,郊游是我们排遣郁闷的最佳方式。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一起去游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奇丽的风光,并学*他状物绘景的写作手法。[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谭记》,省称《小石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朝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通用五篇(扩展4)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通用二十篇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章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3、了解文章写景手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柳宗元的《江雪》导入

  2、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师板书重点。

  3、释题并板书课题26《小石潭记》

  4、讲解关于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预*

  1、指名读或齐读课文,师生查找误读和难读字。

  2、师出示小黑板正音(生上台板演)。

  3、师范读正音,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这篇课文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内容?或说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并以“小石潭真——!”(静、清、绿、美……)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细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要求以4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

  2、小组派代表接龙翻译,师适时点拨。

  3、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回答。(隔簧竹……心乐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知识导入。

  二、继续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小组讨论: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小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3、继续引导学*第三自然段,讨论: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师生共同朗读第四自然段,小组探究、引导讨论:

  问: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引导明确:写了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清—冷清、凄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透露出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不得志的郁闷。

  三、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如何理解作者的先乐后忧的?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发现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地融情入境了。

  2、中心思想: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凄苦、忧伤、孤寂的情感,流露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作业:背诵及翻译课文。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侧面描写乐

  小潭源流——比喻(静—动)

  潭中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

  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孤凄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2、能力训练点: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学法引导】

  学*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与作背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⑴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⑴ 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 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 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 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 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三、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⑵ 青树翠蔓

  ⑶ 日光下彻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⑸ 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中国古典词汇,包括一些新词和一些常用词,了解“如”、“若”、“相似”的不同用法,以及“义”、“卫”的一词多义。

  2、 了解作者和风格。

  3、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2、 了解文章根据旅游的步骤来变换风景,把握风景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写风景,并学会运用它,逐步提高写风景的能力。

  3、品味文章从风景和感受,到写作特点的`风景,学会欣赏风景的风景。

  道德教育目标

  1、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自然风光,从*凡中发现美,从而培养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 了解作者的悲苦感受,间接接触社会,完善人格。

  教学重点

  1、 背诵课文。

  2、 品尝风景之美,特别要注意文字描述的鱼在池中央。

  3、理解风景描写中的思想和情感,重点在第四段,理解作者的悲伤和孤独的心情。

  教学的困难

  1、 树木、岩石、水和鱼的特征及其准确描述。

  2、 文章首先写“心是快乐的”,然后看到“安静和安静”。当一个人快乐的时候,似乎很难和对方和睦相处。如何理解这一点?

  教学方法

  1、 *题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阅读,以阅读代替口语,促进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欣赏的主体。

  2、 讨论点分配方法。在讨论中,可以启发学生纠正偏见,弥补不足。

  3、情境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受。

  4、 扩展方法。通过对著名山水句子的引申、整理和归纳,全面领略山水之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 欣赏阅读。

  教具准备

  采购产品多媒体,文本材料,录音机,示范阅读磁带

  日程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一个节

  (教学分)

  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朗读正确的读音、句子、读心情;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课文的整体含义,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沿途的行踪和风景;选择关键词,添加单词大纲,阐明复*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即介绍设计

  设计(我)

  请背诵《江雪》这首诗。这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一首四行诗,诗中寄托了诗人高尚、高傲、执着的高尚人格。他的散文《小石头弹集》也反映了这种独立的人格和不被理解的义愤之情。

  教学目标:

  循“忧去——忧来”的情脉(也是本文的文脉),抓住打上作者独特情感印记的景物描写及心理描写的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内心世界,并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重点:

  在景物描写的细微处、独特处体悟作者的情感律动和思想个性。

  教学难点:

  抓住具体的细节,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请5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及时正音,并检测其对疑难词句的理解。

  1、重点字词:伐竹取道、蒙络摇缀、斗折蛇行、以其境过清

  2、解释+演示(借简笔画、肢体语言、或相关实物,再现情景)的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乐

  1、快速寻读:小石潭,说穿了就是一个小水塘,简简单单,**常常,加上长期被翠竹、绿树掩盖,一直默默无闻,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乐曲,非常神奇地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引得他为之心潮起伏,并挥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对直接表现作者情感起伏的词语吗?

  2、交流答案:乐(“心乐之”中的“乐”为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悄怆(忧伤的样子)

  3、具象品读:作者快乐的心情,可以从哪些细节中看出来呢?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佩环由上好的玉制成,用来做装饰品,声音清脆悦耳,以声音之美写小石潭之美,实际上就是告诉别人:“咱柳宗元,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嘛真高兴!”

  ②辟小道——“伐竹取道”,听一听,享享耳福也就罢了,还拿出随身佩戴的宝剑,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条道来,没有很高的兴致很难做到!

  ③见石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倘若没有好心情,石头自然形成的丰富而奇特的形状,青树翠蔓遮掩、缠绕、摇摆的动作,不可能被细腻地表现出来。细腻描摹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愉快心情的写真!

  ④赏游鱼——“空游”表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实质上也写出了作者此时心情的自由和愉悦;游鱼不论是“怡然不动”,还是“俶尔远逝”,都是作者静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现。

  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处与之异曲同工的描写:小约翰被父亲关在门外的楼梯上,莱茵河在屋下奔流,水声激发了他的想象。闭上眼的孩子,脑子里产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随即响起了急促的奔腾的水声,水声又变成乐器的弹奏声,想象的升华使他的心灵充满了自由欢乐之感,他感到无穷的幸福。

  此时的柳宗元,凝视着潭中或静或动的鱼群,内心何尝不是也有一首轻快、曼妙的乐曲在演奏呢!先缓后急,先静后动,曲尽变化。鱼儿的“往来翕忽”,简直就是劲爆、动感的乐曲,将他观赏的快感与沉醉,给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了!

  4、以读传情:同座合作,从第一二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读给对方听,想象自己就是立于潭边的柳宗元,正激动地向朋友介绍当时的所见所感。

  5、画龙点睛:把喜悦的心情寄托在悦耳的水声中,伐竹取道的行动中,潭中石头的丰富形状中,青树翠蔓多姿多彩的动作中,这种写法就叫“寓情于景”、“情事相依”。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忧

  1、探究阅读:但是作者欢快的心情持续不久,便忧从中来了,这可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寂寥无人——明明有5个人随行,却说无人;刚才还是热闹的景,现在却变得“寂寥”,寂静、寥落,这种景物的变异是由心情的落差所致。一个被忧伤浸泡的人,无论身处多么喧闹的环境,都会郁郁寡欢。把咖啡厅的热闹,街道上的繁华,当作忧伤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②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作者说他感到骨头寒冷、环境凄清,实际上都是冷落、凄凉心情的投射,也就是说因为“凄神”,所以“寒骨”;因为“凄神”,所以“其境过清”。

  2、深化体验:同学们抠住关键词,运用比照、追问等方法,十分精准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忧伤之情。这种景随情变的情感体验,大家能再举一些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吗?

  3、入情朗读: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忧伤、凄凉!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乐,还是忧

  1、升格、启悟:从作者的心情切换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到底是乐,还是忧?

  2、探究、交流

  ①忧伤之情的深重,忧伤难缠,短暂的快乐无法冲散它;

  ②快乐成了作者忧伤的背景,或者说反衬了作者的忧伤之深、之重。

  ③如果说“发现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气氛——记录同游”是本文的明线,那么“忧去——忧来”则构成了本文的暗线,也成了文章的情脉、文脉,而忧伤或者说文章的“悄怆”是统摄全篇的一个“文眼”。

  3、以意逆志:你怎样看待这种“忧伤”?脆弱、悲壮、矫情,还是其他?

  4、体验互享

  ①这种忧伤之情可以理解。

  唐顺宗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他本人被杀,而和他一起奋斗的朋友则纷纷被贬到边远之地,比如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片忠心,却遭遇诽谤、诬陷,被贬谪到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怎能不令人忧从中来呢?

  ②这种忧伤之情令人尊敬。

  没有人淡如菊——既然人与人的沟通如此困难,何不一心一意地与山水交朋友呢?没有愤激出世——既然国家不爱我了,我凭什么对她一往情深?没有四大皆空——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全部见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面对这个无心的世界;更没有世故圆滑——既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敛自己的锋芒,迎合这个污浊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顿和舒适呢?

  柳宗元选择的是在痛苦中备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个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还是仁者,这种痛苦将是双倍的。柳宗元恰恰是这样一位刚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③这种忧伤之情令人深思。

  这种忧伤的情绪看似柳宗元个人的心情写照,何尝不是那个腐朽年代渴望奉献*身所学,却空老终身的仁者、智者们的共同宿命呢?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欢乐、忧伤,还有最后看似脆弱的逃离,都一样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5、巩固体验: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

  五、领略文本的审美特征:精微、酣畅、独特

  1、顺势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游记,一段并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却成就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声,这里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2、个性探究

  ①审美精微性。柳宗元的审美精微有点超乎寻常。“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个文学家却像数学家一样敏感于数字,这种精细如丝的观察与体验*惯,如果没有出于对“处女景观”的新奇和喜爱,断然不可能如此细腻。

  与之相类的还有对石潭中群鱼数量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们不难复现作家当时的神态:眉头舒展,目光柔顺,像个孩子似的用手认真清数着潭中的游鱼。因为鱼儿太调皮,穿梭来,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数,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终究败下阵来,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来条吧”匆匆结束清点。貌似冰冷、生硬的数字,实际上道尽了一个男人无限的细心与热心,以及在寻常景物中发现美的智慧与能力。

  这和司空图追慕的“离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还有*代诗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婴儿眼光”、“黎明感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瘫痪的现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强多少倍!

  ②审美酣畅性。尽管惜墨如金,但是遇到触动心灵的景物,柳宗元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泼墨挥毫。比如对潭中石块的描写:“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用“坻”、“屿”、“嵁”、“岩”状潭边石头弯曲所成的不同形状,看似写实,实际上将自己的惊喜之情也和盘托出了!不笼统地说“为坻、屿、嵁、岩”,而说“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不避重复地一一盘点,正是作家邂逅自然美的“新大陆”,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急于要和读者一起分享的天真烂漫之表现。

  对潭中游鱼的描写,还有对潭周气氛的描写,莫不如是。

  ③审美独特性。《小石潭记》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独特性,莫过于柳宗元对自我情感的艺术表达上。本文简直可以说是以“忧”字统领全文,“忧去——忧来”既是文章的形式结构,也是全文的情感脉络。解忧而来,怀忧而去,但是作者对“忧”的源头,比如自己忠而见谤,被贬谪蛮荒;昔日的战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应年富力强,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物质性的内容,他竟然都不置一词,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弥满着忧伤的气息,这种克制力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却使忧郁的情绪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头里去了,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小石潭“无边光景一时新”,似乎只因它无言、宽容,善于倾听,更不会像某些居庙堂者那样诽谤自己是“怪民”,可谁又能说,它美丽而无人识,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这种“不见用”的命运,不是此时沉沦下潦的柳宗元呢?

  3、入情朗读。齐读第三、四自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体验作者的忧伤。

  六、课堂小结

  事实上,撇开这些文学创作的智慧,我们更愿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怜的情感,还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宁静,而不乏生机的山水清音对作者伤痕累累心灵的柔情抚慰。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险精神有了,青树翠蔓的诗意有了,空游无依的禅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这些丰富的营养都无法驱散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似乎是不可救药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里行间分明还渗透着一种克制,一种坚守,还有用苦难默默滋养的希望。

  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无肉的山水游记,能引发人们如许的联想和思索,更是伟大,这或许是它感动千年的缘故吧!

  七、拓展练*

  1、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吴均《与朱元思书》和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异同。

  2、关于审美的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请从课外读物中,各找一例写下来,下节语文课交流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去闻水声——如鸣佩环

  辟小道——伐竹取道审美精微性

  乐见石潭——为…为…为…为;蒙络摇缀

  赏游鱼——空游、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忧审美酣畅性

  (剪不断,理还乱)

  审美独特性

  来(悄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和描写角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游记《小石潭记》。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大家还记得吗?那么,他笔下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预*

  1、走*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称“柳河东”。他生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著名的寓言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传记散文如《捕蛇者说》;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

  2、写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为了排遣郁闷,他搜奇览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原文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篁竹(huáng) 佩环(pèi) 清冽(liè)

  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

  佁然(yǐ)幽邃(suì)俶尔远逝(chù)

  往来翕忽(xī)犬牙差互(cī)

  4、理解加点词义。

  水尤清冽: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5、阅读课文,注意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全石以为底 (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2)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3)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依据游记线索,给文章划分段落。

  明确:第一段:写潭,写树。

  第二段:写水,写鱼。

  第三段:写源头,写岸势。

  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

  第五段:缀述了同游者,属游记的一般格式。

  2、读完本文,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明确: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二)理顺序

  通读全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本文按游览顺序来描写景物。先点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见竹林,听到水声,便“伐竹取道”,见到小石潭。接着写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再接着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鱼和水,动静结合,写*处所见。然后写溪流水源,写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写情,抒发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三)理角度

  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绘,你能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吗?

  明确:绘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绘色: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绘形: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绘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绘神: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潭石——异彩纷呈

  潭水——声悦水澈

  潭源——曲折、多姿、神秘

  潭境——清幽凄凉

  五、课外拓展

  课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示例:“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学*作者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重点)

  2、理解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重点)

  3、理解行文的照应和语言的乐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二、自主预*

  1、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2、阅读了这篇游记之后,你认为小石潭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明确:潭石奇、潭水奇、潭源奇、潭境奇。

  三、合作探究

  (一)写作手法探究

  1、点面结合手法

  作者写潭石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明确:“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由面到点,有序地体现了作者的感知。

  2、动静结合手法

  作者写游鱼的时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你知道是如何运用的吗?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行文照应

  课文行文的照应,既使全文结构紧凑,又令景物特征鲜明。行文照应有行踪来去的照应、方位上下的照应、景物分合的照应、环境明暗的照应,你能找出来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照应吗?

  明确:①行踪来去的照应: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是来,“乃记之而去”是去。

  ②方位上下的照应:如“下见小潭”间接表明作者位置在潭之上,“坐潭上”则直接表明作者的位置,一“下”一“上”,反复交代观赏的视角,暗示潭的范围之小。

  ③景物分合的照应:如“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是分写树,“四面竹树环合”是合写竹树。

  ④环境明暗的照应:如:“隔篁竹,闻水声”为暗,“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为明。

  4、虚实相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你能说说哪是虚,哪是实吗?

  明确: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二)语言探究

  课文语言自由灵活,读来“如鸣佩环”,极富音乐的美感,这种乐感的形成源于句子的整散相糅,长短交错,试分析下面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是整齐的三字句,后接散句“如鸣佩环”,时整时散,整散相糅。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明确:“坐潭上”是短句,“四面竹树环合”是长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连续的四字句,匀称而不呆板,节奏明快而又富于变化,读起来起伏变化,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赏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思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

  五、课外拓展

  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请试着写出一首,并进行简单地赏析。

  示例: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教学目的】

  1、德育点:

  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知识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技能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清冽( )为坻( )

  B、为屿( )为嵁( )佁然( )

  C、俶尔( )翕忽( )差互( )

  D、寂寥( )悄怆( )幽邃( )

  2、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1、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⑵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⑶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⑷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⑸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的形,而且描绘出了**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⑹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⑴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⑵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⑶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⑷文中的`水。

  ⑸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⑹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⑺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⑻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⑼文中清含义。

  ⑽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课后反思】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的本领。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 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 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作者的写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生*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第一段

  3、情感目标:初步感知作者所处时代背景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第一段

  教学难点:

  学*作者“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鉴赏导入课文学*。

  Ppt展示《江雪》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四、课文学*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积累实词,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岗,在小石潭东面。

  3.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像玉环和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

  9.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洌(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清洌:清凉。清,清澈。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宾语前置,“以全石为底”)。以:用来。为:作为。

  13.*岸:靠*潭岸的地方。*,靠*。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实为“石底卷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表修饰,形容如何“出”。

  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形成了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的岩石。岩: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16.青树翠蔓,蒙络(luò)摇缀,参差(cēn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翠蔓,翠绿的藤蔓。

  (二)思考并讨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五、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将第一段重点词句整理积累在作业本上

  [教学目的]

  1.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 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从复*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 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2、出示本节课的学*任务。

  3、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 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4、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5、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注意朗读节奏。

  6、师生共同疏通文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个别指导)

  7、检查小组学*效果。

  (1)、指名翻译课文,(2名学生)

  (2)、出示练*题。(播放课件)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指导学生背课文。

  2、、提问: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到了哪些动词?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 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

  板书: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 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 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3. 总结全文。

  [课堂练*]

  1.课后*题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教学立意】

  《小石潭记》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相结合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品位语言,体会作者在此篇游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本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熟悉虚词“以”的基本用法。

  (2)能够有感情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准确翻译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4)想象作者描绘景色,理解作者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学,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把握作者视角和心情的转变。

  (3)小组探究,体会融情与景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悲凉的心境。

  (2)学*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去游览山水名胜,大家有过什么特别的感受吗?引入本文。

  教师范读课文。

  (背景见附后)

  预*准备: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译课文;自学疑难生字。

  课堂交流:提示生字,介绍背景。

  培养学生的自学*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师学友合作,通译全文,识别重难点,做好讲解准备。

  学生讲解,教师适时指导。

  1、学生分小组翻译课文,将重点单字整理出来,疑难问题商讨解决。

  2、小组汇报:学友讲解翻译,师友做重点提示。

  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课堂练*,分层提高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使用

  西、乐、斗折蛇行、犬牙、

  二、结合课后第三题,梳理中“以”的不同用法。

  三、解读重点句子

  全石以为底、蒙络摇缀、凄神寒骨、

  四、文中哪处景色写得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1、学生口答,纠错。

  2、整理笔记,识记文言文中“以”字的常见用法。

  3、师友互查重点句子翻译。

  4、寻找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赏析、交流。

  深化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4、课堂小结

  读了这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表达。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整理出来。

  2、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由景色作者想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小结:小石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是否还会产生作者的感受?

  学生表达交流。

  4、拓展提高

  假设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为游客介绍小石潭景区呢,写一段导游词,看看谁说的`更吸引人。

  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板书

  境

  景 发现竹林—寻找石潭—寻觅潭源—坐潭上—记之而去 由

  小石潭记

  情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不可知——凄神寒骨 心

  生

  绿竹、清潭、游鱼、溪流 远在深山无人赏识

  仕途受挫,故交远离,寄情山水,以解愤懑

  四、反思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2.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江雪》《捕蛇者说》《钴鉧潭记》《小石潭记》等大量诗文。

  二、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

  学生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相结合,通过读使学生领悟文本、体会文本,形成个性化的感悟。

  2.字词质疑:(结合文本和工具书预*,检查预*结果)

  ①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 清洌(liè)为坻(chí) 珮环(pèi)

  为堪(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忽(xī)

  参差(cēncī) 寂寥(liáo)悄怆(qiǎo) 幽邃(suì)

  ②请说说下列各词有哪几种意义

  (1)可 (2)从

  (3)清 (4)差

  (5)以(6)乐

  3.翻译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老师略加点拨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大屏幕出示翻译,让学生齐读一遍)。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三、文本理解

  (根据卡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作出自己的理解人,然后教师针对问题点拨,指名谈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老师在逐步引导的同时逐一出示教师的理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修改自己的思维,形成个性化的学*领悟)。

  1.用简要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

  2.他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圈画文中相关的句子(或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也就是说,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那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或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3.作者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又按照了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些景物?

  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青树翠蔓、游鱼、树木、小溪、四周环境等等,按空间顺序来写,也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

  ↓

  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

  潭中气氛

  4.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潭小而美丽、石头形态各异、潭水清澈、水声悦耳、小潭生机昂然、环境幽静凄清。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石头,让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写石的有“全石以为底”点明这是一个小石潭。

  有“*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写出了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鱼影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写石的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潭边植物附石而生,绿意葱茏,景色优美。

  6.文中能突出水清澈悦耳的语句是哪些?透过作者的描写,你还能感受到哪些水之美?

  不仅水声丁冬悦耳、不仅水色透明清澈无尘、而且水波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微微荡漾、水似乎还有形状,你看,溪流像北斗星象蛇爬行一样曲曲折折。

  7.为什么作者能将笔下的景物描写得这么美丽呢?

  ①有顺序的写景

  ②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③写出了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景与景的交相辉映、情与景的交融

  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是感到乐还是忧伤?为什么呢?(课下思考)

  第2课时

  一、复*导入

  上节课结束时给同学们留了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是感到乐还是忧伤?为什么呢?今天我们通过对文本深入的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三)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作业布置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在柳宗元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以其高度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独创性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三个学期的文言文学*,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基本掌握了学*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正确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说明: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巩固本课所学的重点文言词句。

  2、学*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3、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4、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多媒体辅助。

  学法:朗读、勾画、批注、想象相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达标检测

  教师就第一课时所学的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在字音、字义、句意及课文诵读方面的'情况,并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落实重点文言知识,全面及时地掌握学情,为本课时的学*打好基础。)

  (二)点拨构建

  1、精读课文,把握景物特征及作者的写景技巧。

  问题设置: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2)读课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学*写景方法。)

  2、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问题设置: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学*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合作探究

  问题设置: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内心。)

  (四)拓展升华

  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落实语文课标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

  (2)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致。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写景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凄悲凉

  (情景交融)

  教学评价

  第一课时

   【学*目标 】

  1、了解作者和 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 写作顺序和描写角度。(难点)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了几 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一 篇文言游记《小石潭记》。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大家还记得吗?那么,他笔下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预*

  1、走*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称“柳河东”。他生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著名的寓言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传记散文如《捕蛇者说》;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

  2、 写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为了排遣郁闷,他搜奇览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 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 篇,原文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篁竹(huáng) 佩环(pèi) 清冽(liè)

  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

  佁然(yǐ)幽邃(suì)俶尔远逝(chù)

  往来翕忽(xī)犬牙差互(cī)

  4、理解加点词义。

  水尤清冽: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5、阅读课文,注意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全石以为底 (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2)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3)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依据游记线索,给文章划分段落。

  明确:第一段:写潭,写树。

  第二段:写水,写鱼。

  第三段:写源头,写岸势。

  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

  第五段:缀述了同游者,属游记的一般格式。

  2、读完 本文,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明确: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二)理顺序

  通读全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 本文按游览顺序来描写景物。先点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见竹林,听到水声,便“伐竹取道”,见到小石潭。接着写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再接着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鱼和水,动静结合,写*处所见。然后写溪流水源,写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写情,抒发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三)理角度

  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绘,你能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吗?

  明确:绘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绘色: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绘形: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绘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绘神: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潭石——异彩纷呈

  潭水——声悦水澈

  潭源——曲折、多姿、神秘

  潭境——清幽凄凉

  五、课外拓展

  课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你能结合 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示例:“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第二课时

   【学*目标 】

  1、学*作者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重点)

  2、理解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重点)

  3、理解行文的照应和语言的乐感。(难点)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 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二、自主预*

  1、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2、阅读了这 篇游记之后,你认为小石潭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明确:潭石奇、潭水奇、潭源奇、潭境奇。

  三、合作探究

  (一) 写作手法探究

  1、点面结合手法

  作者写潭石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明确:“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由面到点,有序地体现了作者的感知。

  2、动静结合手法

  作者写游鱼的时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你知道是如何运用的吗?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行文照应

  课文行文的照应,既使全文结构紧凑,又令景物特征鲜明。行文照应有行踪来去的照应、方位上下的照应、景物分合的照应、环境明暗的照应,你能找出来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照应吗?

  明确:①行踪来去的照应: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是来,“乃记之而去”是去。

  ②方位上下的照应:如“下见小潭”间接表明作者位置在潭之上,“坐潭上”则直接表明作者的位置,一“下”一“上”,反复交代观赏的视角,暗示潭的范围之小。

  ③景物分合的照应:如“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是分写树,“四面竹树环合”是合写竹树。

  ④环境明暗的照应:如:“隔篁竹,闻水声”为暗,“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为明。

  4、虚实相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你能说说哪是虚,哪是实吗?

  明确: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二)语言探究

  课文语言自由灵活,读来“如鸣佩环”,极富音乐的美感,这种乐感的形成源于句子的整散相糅,长短交错,试分析下面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是整齐的三字句,后接散句“如鸣佩环”,时整时散,整散相糅。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明确:“坐潭上”是短句,“四面竹树环合”是长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连续的四字句,匀称而不呆板,节奏明快而又富于变化,读起来起伏变化,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赏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思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

  五、课外拓展

  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请试着写出一首,并进行简单地赏析。

  示例:游园不值

   【南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在柳宗元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以其高度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独创性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三个学期的文言文学*,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基本掌握了学*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正确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说明: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巩固本课所学的重点文言词句。

  2、学*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3、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4、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多媒体辅助。

  学法:朗读、勾画、批注、想象相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达标检测

  教师就第一课时所学的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在字音、字义、句意及课文诵读方面的情况,并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落实重点文言知识,全面及时地掌握学情,为本课时的学*打好基础。)

  (二)点拨构建

  1、精读课文,把握景物特征及作者的`写景技巧。

  问题设置: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2)读课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学*写景方法。)

  2、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问题设置: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学*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合作探究

  问题设置: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内心。)

  (四)拓展升华

  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落实语文课标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

  (2)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致。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写景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凄悲凉

  (情景交融)

  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熟悉虚词“以”的基本用法。

  (2)能够有感情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准确翻译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4)想象作者描绘景色,理解作者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学,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把握作者视角和心情的转变。

  (3)小组探究,体会融情与景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悲凉的心境。

  (2)学*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去游览山水名胜,大家有过什么特别的'感受吗?引入本文。

  教师范读课文。

  (背景见附后)

  预*准备: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译课文;自学疑难生字。

  课堂交流:提示生字,介绍背景。

  培养学生的自学*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师学友合作,通译全文,识别重难点,做好讲解准备。

  学生讲解,教师适时指导。

  1、学生分小组翻译课文,将重点单字整理出来,疑难问题商讨解决。

  2、小组汇报:学友讲解翻译,师友做重点提示。

  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课堂练*,分层提高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使用

  西、乐、斗折蛇行、犬牙、

  二、结合课后第三题,梳理中“以”的不同用法。

  三、解读重点句子

  全石以为底、蒙络摇缀、凄神寒骨、

  四、文中哪处景色写得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1、学生口答,纠错。

  2、整理笔记,识记文言文中“以”字的常见用法。

  3、师友互查重点句子翻译。

  4、寻找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赏析、交流。

  深化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4、课堂小结

  读了这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表达。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整理出来。

  2、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由景色作者想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小结:小石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是否还会产生作者的感受?

  学生表达交流。

  4、拓展提高

  假设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为游客介绍小石潭景区呢,写一段导游词,看看谁说的更吸引人。

  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板书

  境

  景 发现竹林—寻找石潭—寻觅潭源—坐潭上—记之而去 由

  小石潭记

  情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不可知——凄神寒骨 心

  生

  绿竹、清潭、游鱼、溪流 远在深山无人赏识

  仕途受挫,故交远离,寄情山水,以解愤懑

  四、反思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教学目的

  1. 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从复*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2、出示本节课的学*任务。

  3、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4、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5、 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注意朗读节奏。

  6、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个别指导)

  7、检查小组学*效果。

  (1)、指名翻译课文,(2名学生)

  (2)、出示练*题。(播放课件)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

  第二课时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通用五篇(扩展5)

——《小石潭记》教案优选【10】份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着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三戒》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堪( )

  怡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

  幽邃( ) 寂寥( ) 摇缀( ) 隶( ) 参差( )( )

  5、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反馈练*: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潭中石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3、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日光、游鱼、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特写镜头)

  谭水: 清澄(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

  游鱼: 轻快、活泼(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

  (1) 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曲折、蜿蜒)(静)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动

  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二、总结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3.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4. 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扩展: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五、反馈练*: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六、布置作业

  探究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三门峡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七、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顺序 景 写法 情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心乐之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特写镜头 似与游者

  游鱼:动静结合 相乐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凄神寒骨

  悄怆幽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①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学*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九、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二、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2)参()差()披拂3)水尤清冽()(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2)蒙络摇缀_3)水尤清冽_(4)隶而从者_4.翻译。

  1)全石以为底(2)闻水声,如鸣佩环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四、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欧阳修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一篇写景优美,意境丰富,情感复杂的古代记游散文。设计这篇教案,我本着重视学生积累,提高学生能力的原则,把朗读作为课堂的主线,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达到背诵、明意、感悟的目的。文言文教学,词语积累仍然是关键的一部分,所以我的设计中有课内、课外三项积累训练,以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加以巩固;能力方面,除了朗读能力,还注重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说大意、谈感受、写体会,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提高多方面的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3、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受语言,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

  2、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难点突破: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畅谈读后感受(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赏读课文,体会写法;对比朗读,感悟心情。

  教学步骤:

  一、复*导入:

  1、检查重点字音、词语的掌握。

  2、抽查背诵。

  二、互动探究

  1、讨论美景,体会写法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景物进行赏析,分析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并归纳出其特点。(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引导、点拨)

  共同明确:

  ①水—清。“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写出了清脆的流水声。作者此时也一定是惊喜万分。(重音字落在“闻”上,忽然听见水声,读出惊喜之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水尤清冽”点落在

  “尤”字,也正面写出了水——清(板书)

  ②石—奇“全石以为底*岸,卷石底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四个“为”字短语形象地写出了石的千奇百怪(语调应注意抑扬顿挫,读出一种欣喜之感)。

  ③树—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络摇缀”这四个字,精确的刻画了树的美(语调应*缓,语速要慢)。

  ④鱼—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怡然”的“俶尔”“翕忽”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鱼的情态——“乐”,也侧面写出了水之清。(读时要注意“乐”是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语调应是“鱼与人嬉戏”的趣味感)。……作者综合运用了先声夺人、比喻、排比、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移步换景等手法,为我们勾勒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

  2、体会感情面对小石潭这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作者为什么又感到“悄怆幽邃”这是为什么呢?(板书:乐凄)

  因为这个小石潭四周都是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所以作者感觉到神色凄凉,寒气透骨。

  前面小石潭的美景让作者感到欢悦,现在却又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欢悦——凄楚这种感情变化?(请结合作者写作背景来理解)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洲,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除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文人,他时刻牵挂着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尽享这大自然的美景呢?

  (板书:寄情山水)

  三、学*小结

  (1)内容小结: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写小石潭的石、水、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痛苦的情感。

  (2)方法归纳:游记里各种描写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作,精炼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指导背诵

  欣赏这么优美的景色,难道你不想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印入你的脑海吗?下面就请你挑选出你最欣赏的文段来背诵,看谁背得快,背得多,计时(检查两三人)

  五、教师总结

  《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也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

  六、作业布置

  1、小石潭在当时称不上美景,也算不上胜地,只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潭,经柳宗元妙笔生花,现在已经成为名胜古迹.发挥你的想像力,假如你和朋友一起去游览,将你看到的风光运用本文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描写出来,不少于200字。

  2.观察你上学路上的景色,用移步换景或定点特写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石——奇

  乐水——清寄情山水凄鱼——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预*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生齐读课题,明确文章文体。

  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3、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篁竹(huáng) 卷石底(quán) 为坻(chí)

  为堪(kān) 参差披拂(cēncī) 佁然(yǐ)

  俶尔(chù) 往来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浓浓的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同心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来,我们一起走*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去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色。(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样描写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时用“__________就把(景物)的_________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小石潭记教学教案通用五篇(扩展6)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汇总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中国古典词汇,包括一些新词和一些常用词,了解“如”、“若”、“相似”的不同用法,以及“义”、“卫”的一词多义。

  2、 了解作者和风格。

  3、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2、 了解文章根据旅游的步骤来变换风景,把握风景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写风景,并学会运用它,逐步提高写风景的能力。

  3、品味文章从风景和感受,到写作特点的风景,学会欣赏风景的风景。

  道德教育目标

  1、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自然风光,从*凡中发现美,从而培养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 了解作者的悲苦感受,间接接触社会,完善人格。

  教学重点

  1、 背诵课文。

  2、 品尝风景之美,特别要注意文字描述的鱼在池中央。

  3、理解风景描写中的思想和情感,重点在第四段,理解作者的悲伤和孤独的心情。

  教学的困难

  1、 树木、岩石、水和鱼的特征及其准确描述。

  2、 文章首先写“心是快乐的”,然后看到“安静和安静”。当一个人快乐的时候,似乎很难和对方和睦相处。如何理解这一点?

  教学方法

  1、 *题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阅读,以阅读代替口语,促进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欣赏的主体。

  2、 讨论点分配方法。在讨论中,可以启发学生纠正偏见,弥补不足。

  3、情境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受。

  4、 扩展方法。通过对著名山水句子的引申、整理和归纳,全面领略山水之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 欣赏阅读。

  教具准备

  采购产品多媒体,文本材料,录音机,示范阅读磁带

  日程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一个节

  (教学分)

  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朗读正确的读音、句子、读心情;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课文的整体含义,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沿途的行踪和风景;选择关键词,添加单词大纲,阐明复*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即介绍设计

  设计(我)

  请背诵《江雪》这首诗。这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一首四行诗,诗中寄托了诗人高尚、高傲、执着的高尚人格。他的散文《小石头弹集》也反映了这种独立的人格和不被理解的义愤之情。

  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古实词.

  3.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学*】(合作学*)

  1 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及文章写作背景

  (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课堂学*】

  1.复*提问

  根据读文请简要讲述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2.导入

  我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3.学*过程(精讲内容)

  (1)研讨下列问题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

  (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

  (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研讨下列问题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

  4. 练*

  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

  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

  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5.反馈训练

  1.解释下列加框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6.知识总结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7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 思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凄 — 潭中气氛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学*目标 】

  1、了解作者和 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 写作顺序和描写角度。(难点)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了几 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一 篇文言游记《小石潭记》。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大家还记得吗?那么,他笔下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预*

  1、走*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称“柳河东”。他生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著名的寓言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传记散文如《捕蛇者说》;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

  2、 写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为了排遣郁闷,他搜奇览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 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 篇,原文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篁竹(huáng) 佩环(pèi) 清冽(liè)

  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

  佁然(yǐ)幽邃(suì)俶尔远逝(chù)

  往来翕忽(xī)犬牙差互(cī)

  4、理解加点词义。

  水尤清冽: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5、阅读课文,注意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全石以为底 (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2)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3)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依据游记线索,给文章划分段落。

  明确:第一段:写潭,写树。

  第二段:写水,写鱼。

  第三段:写源头,写岸势。

  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

  第五段:缀述了同游者,属游记的一般格式。

  2、读完 本文,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明确: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二)理顺序

  通读全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 本文按游览顺序来描写景物。先点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见竹林,听到水声,便“伐竹取道”,见到小石潭。接着写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再接着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鱼和水,动静结合,写*处所见。然后写溪流水源,写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写情,抒发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三)理角度

  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绘,你能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吗?

  明确:绘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绘色: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绘形: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绘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绘神: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潭石——异彩纷呈

  潭水——声悦水澈

  潭源——曲折、多姿、神秘

  潭境——清幽凄凉

  五、课外拓展

  课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你能结合 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示例:“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第二课时

   【学*目标 】

  1、学*作者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重点)

  2、理解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重点)

  3、理解行文的照应和语言的乐感。(难点)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 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二、自主预*

  1、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2、阅读了这 篇游记之后,你认为小石潭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明确:潭石奇、潭水奇、潭源奇、潭境奇。

  三、合作探究

  (一) 写作手法探究

  1、点面结合手法

  作者写潭石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明确:“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由面到点,有序地体现了作者的感知。

  2、动静结合手法

  作者写游鱼的时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你知道是如何运用的吗?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行文照应

  课文行文的照应,既使全文结构紧凑,又令景物特征鲜明。行文照应有行踪来去的照应、方位上下的照应、景物分合的照应、环境明暗的照应,你能找出来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照应吗?

  明确:①行踪来去的照应: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是来,“乃记之而去”是去。

  ②方位上下的照应:如“下见小潭”间接表明作者位置在潭之上,“坐潭上”则直接表明作者的位置,一“下”一“上”,反复交代观赏的视角,暗示潭的范围之小。

  ③景物分合的照应:如“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是分写树,“四面竹树环合”是合写竹树。

  ④环境明暗的照应:如:“隔篁竹,闻水声”为暗,“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为明。

  4、虚实相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你能说说哪是虚,哪是实吗?

  明确: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二)语言探究

  课文语言自由灵活,读来“如鸣佩环”,极富音乐的美感,这种乐感的形成源于句子的整散相糅,长短交错,试分析下面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是整齐的三字句,后接散句“如鸣佩环”,时整时散,整散相糅。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明确:“坐潭上”是短句,“四面竹树环合”是长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连续的四字句,匀称而不呆板,节奏明快而又富于变化,读起来起伏变化,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赏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思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

  五、课外拓展

  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请试着写出一首,并进行简单地赏析。

  示例:游园不值

   【南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由景入情、以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2、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学*生字:

  篁竹(huáng)清冽(liè)卷(quán)石底为坻(chí)

  为嵁(kān)佁然(yǐ)参差(cēncī)披拂俶(chù)而远逝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翕(xī)忽

  三、古汉语知识:

  1、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可以不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2、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今常用义为“往”。

  3、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形容词“*”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接*。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先叙写寻潭的经过,概写石潭的全貌。再写潭水与游鱼。接着写潭溪与岸势,最后写潭上人的感受交代了同游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一。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五、学*课文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教师小结: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失落、抑郁、痛苦更是于事无补。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用灿烂的笑脸去应对挫折,不仅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勇者。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二。

  第三课时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三。

  八、板书设计:

  21、小石潭记

  1、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2、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

  3、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4、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环境清幽、抑郁忧伤。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

  同学们,谁能起来介绍一下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人称柳河东,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主张“以文明道”。与韩愈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寓言故事、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诗歌也一直为广大读者所传诵。彩屏显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目标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所用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四个单元的文言文学*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指导思想:

  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因此本课的设计以趣味为导入点,充分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

  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惯,发展自主学*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进行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

  2、学*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课前预*: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笔记上。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让我们伴着《潇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小石潭。一边欣赏图片中的美景,一边展开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间。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闻野花淡淡的扑鼻而来的清香;听各种鸟儿啁啾婉转的鸣叫;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设计意图:创设幽深宁静的意境,引导学生走*作者,走*作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走*作者,了解背景

  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评价、补充,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者的生*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走*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宏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教师不发表意见,请其他组来评价。

  (设计意图: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学*热情,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为理解文意与背诵打基础。)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的*惯,培养自主学*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对于A、B、C、D四类学生教师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务时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反馈课堂学*的落实情况。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合作的意识。这一环节在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点突破。)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设计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达成突破文章的难点的目标。)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石

  柳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潭

  宗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记

  元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注重以兴趣为导入点,设计中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管是朗读竞赛、小组合作、互相评价,还是对话作者、畅谈收获、我做导游等环节,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教学中师生*等对话,共同探究,学生学*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尝到学*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点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同时激发了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语文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内,要注重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宽对文章的理解。本设计的“课后回顾,举一反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的]

  1. 学*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从复*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2、出示本节课的学*任务。

  3、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4、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5、 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注意朗读节奏。

  6、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个别指导)

  7、检查小组学*效果。

  (1)、指名翻译课文,(2名学生)

  (2)、出示练*题。(播放课件)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指导学生背课文。

  2、、提问: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到了哪些动词?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

  板书: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总结全文。

  [课堂练*]

  1.课后*题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所用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四个单元的文言文学*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指导思想:

  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因此本课的设计以趣味为导入点,充分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

  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惯,发展自主学*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进行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

  2、学*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课前预*: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预*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笔记上。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让我们伴着《潇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小石潭。一边欣赏图片中的美景,一边展开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间。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闻野花淡淡的扑鼻而来的清香;听各种鸟儿啁啾婉转的鸣叫;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设计意图:创设幽深宁静的意境,引导学生走*作者,走*作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走*作者,了解背景

  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评价、补充,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者的生*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走*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宏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教师不发表意见,请其他组来评价。

  (设计意图: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学*热情,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为理解文意与背诵打基础。)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的*惯,培养自主学*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对于A、B、C、D四类学生教师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务时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反馈课堂学*的落实情况。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合作的意识。这一环节在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点突破。)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设计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达成突破文章的难点的目标。)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石

  柳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潭

  宗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记

  元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注重以兴趣为导入点,设计中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管是朗读竞赛、小组合作、互相评价,还是对话作者、畅谈收获、我做导游等环节,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教学中师生*等对话,共同探究,学生学*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尝到学*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点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同时激发了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语文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内,要注重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宽对文章的理解。本设计的“课后回顾,举一反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目标:

  1、 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一、导入: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检查预*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 )环( )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

  2、《小石潭记》作者是 字 ,河东人,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生词。

  2、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并积累词语。

  1、小组交流,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