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范文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 1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感知abac的曲式结构。

  2。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创编故事情景和表演方式。

  3。乐意与同伴协商共同解决问题,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加速圆舞曲》音乐(节选)、音乐图谱。

  经验准备:课前幼儿多次熟悉过《加速度圆舞曲》音乐,并随乐初步尝试想象创编故事。

  活动重点

  感知乐曲的旋律变化。

  活动难点

  根据乐曲旋律的变化能用肢体动作表达故事情景。

  活动过程

  (一)欣赏《加速圆舞曲》全曲,引导幼儿表达感受。

  师:这几天小朋友听了一首音乐,今天再来听一听,要一边听一边想,你觉得这首音乐里好像讲了什么事情?

  教师播放音乐与幼儿一起倾听。

  师:听完音乐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音乐里发生了什么事?

  ……

  (二)分别请幼儿随乐用动作表达自己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乐曲中旋律的变化。

  请幼儿集体随乐表演,初步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

  (三)出示图谱,借助故事情景帮助幼儿理解乐曲旋律变化。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好像在表演某某的故事,那我们来一边听音乐一边想这个故事里到底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分段讲解图谱,引导幼儿随乐用动作表现,感知乐曲abac的段落结构。

  ……

  (四)幼儿自由结伴选择不同情景的小组,创编情景表演,感应乐曲旋律的变化。

  1、按故事情景分成三个小组,幼儿自由选择相应的小组。

  师:现在,我们来分组表演一下好不好?

  2、各小组创编,教师巡视指导。

  (五)集体分享各小组成果,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师:现在有请我们各组小朋友把你们的合作表演展示给大家,哪一组先来?

  ……

  今天小朋友们不仅听了音乐还创编表演了故事情景,你们表现得真好!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活动区继续表演。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 2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欢快、流畅的音乐风格,用图谱来感受、了解AB式的曲子结构特点。

  2、运用肢体感应A段的渐强渐快,分辨B段乐句的音乐元素。

  3、借助故事情境来想象,体验倾听、辨析、互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图片、矿泉水瓶每人两个(其中一个盖子上涂有颜料)、每人一块魔法布、《加速度圆舞曲》节选

  三、活动过程:

  (一)、播放图片,故事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间小木屋,里面住着一位可爱、能干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啊,她可神奇了,会变魔法呢!她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这个魔法汤干什么用呢?这个汤啊可不是给人喝的,是用来帮助别人实现愿望的。提问:谁知道什么是魔法汤?

  师:小精灵啊,每天都躲在自己的小木屋里,一步也不会离开,就在那里搅拌、搅拌,而且她还会做…(师做抓放的动作)提问:你们猜一猜她这是在干什么…..

  (二)、情境贯穿,感受旋律。

  师:小精灵把做魔法汤的本来教给了赵老师,老师想把这个本领教给你们,想不想学?

  教师出示瓶子和魔法布,开始神秘的变魔法,并提醒幼儿仔细观看。放音乐完整的表演整个动作,音乐结束,轻轻的揭开魔法布,水瓶里的水变色了。提问:在变魔法时,老师做了哪些动作?

  (点一点、搅拌越来越快、手指收拢放开抓放的动作、慢摇到快摇)

  (三)、绘画记录,引出乐谱。

  1、小精灵告诉我她把魔法配方藏在音乐里,那我们现在就把变魔法的每一个动作用笔记下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都学会变魔法汤的`本领,好不好?

  2、边完整听音乐旋律,边用粉笔在黑板上描绘乐谱。

  3、梳理经验,提问:谁能看明白,这个魔法秘诀告诉我们,要做些什么事情?

  (搅拌——用力转圆圈;追问:一共要搅拌几次?2次。在什么时候要搅拌?搅拌时的速度是怎样的?这时的音乐是怎样的?)

  (手晃动——谁能看出有什么不一样?解释:看上去,下边要比上边要长一点,大一点总结:开始晃动时轻一点,最后一次时用力,这时的音乐是怎样的?)

  (??——这是问号。就好像在说:“听一听,有没有变?听一听,有没有变?”)

  (→→——这个动作表示应该加魔法、放东西进去。细节提问:每一次搅拌好后,要加几次魔法?(4次)

  (追问:还有两个很小的点点。在哪里?幼儿在乐谱上指认。解释:点住它,不让魔法逃掉噢。)

  4、幼儿通过图谱,聆听音乐,帮助理解。(师带动幼儿看图谱做动作)

  (四)、动作感知,深入乐段。

  1、师:学会了吗?是不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把秘方记在心里了?那想不想试试看?

  ①师出示没有在瓶盖上涂上颜料的瓶子,提出拿瓶子的要求

  师:听好啊,我们要像小魔法师那样,轻轻地拿着瓶子,然后小心的回到自己的座位前面,慢慢地坐下来,把瓶子放在前边,伸出你的小手指轻轻点瓶盖,不要乱动噢,不然魔法可要逃走了。

  ②分组请幼儿取瓶子和魔法布(师:小心哦,可不能让里面的魔法逃走了)

  2、师幼共同听音乐变魔法。(师:准备好,我们要开始了)

  3、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彩色水的原因。

  师提问:变出来了吗?怎么没有变出来呢?怎么回事呢?哎呀,好遗憾啊!可能是我们刚才呀,还有一些窍门没有找到呢!(收瓶子)细节回顾讨论:我们再来想一想,刚才音乐告诉我们,在搅拌的时候有什么窍门儿啊?①先轻一点搅拌(师:好轻松哦),然后变快速度。

  ②揺的时候力气不一样,速度不一样。

  4、再次尝试听音乐找魔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很多窍门儿了,我们再一边听音乐,一边闭上眼睛想一想,小精灵会用音乐把魔法传递给你们,告诉你们在音乐的这个时候应该干什么?(师换瓶子、摆放)

  (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1、师请小朋友们随意站在一个瓶子前面,用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魔法师变魔术可要用到魔法布噢。”请幼儿将布盖在瓶子上。

  2、师幼随着音乐变魔法。

  3、音乐停止,师: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揭开布,孩子们发现了瓶子里水的变化,让每个小朋友先许个愿,就能美梦成真啦。

  四、活动延伸:

  师:变出来了吗?我们也学会了变魔法汤,你们高不高兴?嘘!听!小精灵在说什么?哦,她告诉我们,这首好听的音乐名叫《加速度圆舞曲》,她叫小朋友把魔法瓶这样拿好,许一个心愿,把这个心愿轻轻地装进魔法瓶,放回老师的篮子里。我们下次再变其他颜色的魔法汤,好不好?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 3

  一、设计意图:

  在主题《秋天多么美》的《秋天水果多》活动中,小朋友认识了仙游的特产——文旦柚,由于文旦柚是幼儿在秋天常吃的水果,所以小朋友对文旦柚存在着极大的兴趣,许多幼儿都在活动后问我:“柚子这么大是怎么长在树上呢?农民伯伯是怎么把柚子摘下来的?……”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所以设计了本次活动《柚子圆舞曲》。

  二、活动目标:

  1、学*创编舞蹈动作,表现柚子收成的劳动场景.

  2、培养幼儿活泼向上的欢乐情绪,体验劳动的快乐。

  3、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文旦柚的妙用,知道多吃水果有益健康。

  4、在学*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熟悉()歌曲的旋律,学唱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三、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柚子园场景

  2、幼儿人手一个小篮子;

  3、摘柚子劳动场景录象及FLASH课件。

  四、重难点:

  创造性的运用动作来表现劳动过程。

  五、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象,感受摘柚子的劳动场景

  师:“我们今天来到了柚子的故乡——美丽的度尾。(播放录象)看看摘柚子的农民伯伯是怎样摘柚子的?”

  请小朋友拿起篮子到柚子园里,模仿录象采柚子,感受柚子园的美景,体会劳动的乐趣。

  师:“你们刚才采柚子的时候,心里觉得怎么样?”

  教学设想:

  借助录象,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再现到幼儿面前,并创设多元化的情景空间,让幼儿“身临其境”,在真切的体验中去了解采摘柚子的方法,做到了《纲要》中教育教学的情景化的新理念。

  (二)、幼儿自由创编动作

  1、提问幼儿:“你刚才是怎样去采柚子的?”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2、分段欣赏录象,自由创编采柚子动作及采柚子儿歌。

  3、提取最美的动作,创编采柚子律动。

  4、根据所创编的动作,诗画舞谱小人(图略):

  我挎小篮上山岗,片片柚叶香又香;拨开柚叶摘呀摘,我摘的柚子多又多;大大的柚子装满筐,摘柚的娃娃喜洋洋。

  教学设想: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的空间,把农民采摘的过程加以想象,创编出采柚子的舞蹈动作,在尝试和交流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大胆创作的勇敢精神。并运用舞谱小人使舞蹈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同时,教师对幼儿进行评价和鼓励,让幼儿自始至终都保持良好的情绪,体验自主的快乐。

  (三)、通过flash了解柚子的`妙用

  1、教师表演舞蹈——《柚子圆舞曲》

  教学设想: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舞蹈动作,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做到动静结合,所以在幼儿小憩的同时,我进行了一段舞蹈表演。

  2、欣赏flash《柚子全身都是宝》,了解柚子的妙用,知道吃柚子有益健康。

  教学设想:通过活泼可爱、节奏感强的flash动画,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柚子的利用价值。

  (四)、展示成果,活动延伸:

  1、听音乐表演摘柚子律动,感受创作的快乐。

  2、为中班小朋友表演,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设想:

  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创造成果的舞台、表现自我的机会,注重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教学反思:

  导入环节没有吸引力,整个活动一直在强调水仙花在跳舞,但是并没有一朵水仙花出现在孩子们面前。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我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下水仙花,但是并没有展示图片,所以孩子们头脑中还真是不知道水仙花是怎样跳舞的?感受不到那种意境,又怎么会真正的身临其境呢?而且,图谱设计也不是很好,这次活动是音乐欣赏《水仙花圆舞曲》,后来我才想到,既然是圆舞曲,那为什么图谱不用三拍子圆环呢?指挥棒是水仙花,这样一来,给孩子们的感觉就像真的是水仙花在跳舞。后来的这个想法很好,有机会,我会再尝试一下的。不过整个活动孩子们兴致也很高。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 4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欢快、流畅的音乐风格,用图谱来感受、了解AB式的曲子结构特点。

  2、运用肢体感应A段的渐强渐快,分辨B段乐句的音乐元素。

  3、借助故事情境来想象,体验倾听、辨析、互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图片、矿泉水瓶每人两个(其中一个盖子上涂有颜料)、每人一块魔法布、《加速度圆舞曲》节选

  三、活动过程:

  (一)、播放图片,故事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在一个大森林里,有一间小木屋,里面住着一位可爱、能干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啊,她可神奇了,会变魔法呢!她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这个魔法汤干什么用呢?这个汤啊可不是给人喝的,是用来帮助别人实现愿望的。提问:谁知道什么是魔法汤?

  师:小精灵啊,每天都躲在自己的小木屋里,一步也不会离开,就在那里搅拌、搅拌,而且她还会做…(师做抓放的动作)提问:你们猜一猜她这是在干什么…..

  (二)、情境贯穿,感受旋律。

  师:小精灵把做魔法汤的本来教给了赵老师,老师想把这个本领教给你们,想不想学?

  教师出示瓶子和魔法布,开始神秘的变魔法,并提醒幼儿仔细观看。放音乐完整的表演整个动作,音乐结束,轻轻的揭开魔法布,水瓶里的水变色了。提问:在变魔法时,老师做了哪些动作?

  (点一点、搅拌越来越快、手指收拢放开抓放的动作、慢摇到快摇)

  (三)、绘画记录,引出乐谱。

  1、小精灵告诉我她把魔法配方藏在音乐里,那我们现在就把变魔法的.每一个动作用笔记下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都学会变魔法汤的本领,好不好?

  2、边完整听音乐旋律,边用粉笔在黑板上描绘乐谱。

  3、梳理经验,提问:谁能看明白,这个魔法秘诀告诉我们,要做些什么事情?

  (搅拌——用力转圆圈;追问:一共要搅拌几次?2次。在什么时候要搅拌?搅拌时的速度是怎样的?这时的音乐是怎样的?)

  (手晃动——谁能看出有什么不一样?解释:看上去,下边要比上边要长一点,大一点总结:开始晃动时轻一点,最后一次时用力,这时的音乐是怎样的?)

  (??——这是问号。就好像在说:“听一听,有没有变?听一听,有没有变?”)

  (→→——这个动作表示应该加魔法、放东西进去。细节提问:每一次搅拌好后,要加几次魔法?(4次)

  (追问:还有两个很小的点点。在哪里?幼儿在乐谱上指认。解释:点住它,不让魔法逃掉噢。)

  4、幼儿通过图谱,聆听音乐,帮助理解。(师带动幼儿看图谱做动作)

  (四)、动作感知,深入乐段。

  1、师:学会了吗?是不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把秘方记在心里了?那想不想试试看?

  ①师出示没有在瓶盖上涂上颜料的瓶子,提出拿瓶子的要求

  师:听好啊,我们要像小魔法师那样,轻轻地拿着瓶子,然后小心的回到自己的座位前面,慢慢地坐下来,把瓶子放在前边,伸出你的小手指轻轻点瓶盖,不要乱动噢,不然魔法可要逃走了。

  ②分组请幼儿取瓶子和魔法布(师:小心哦,可不能让里面的魔法逃走了)

  2、师幼共同听音乐变魔法。(师:准备好,我们要开始了)

  3、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彩色水的原因。

  师提问:变出来了吗?怎么没有变出来呢?怎么回事呢?哎呀,好遗憾啊!可能是我们刚才呀,还有一些窍门没有找到呢!(收瓶子)细节回顾讨论:我们再来想一想,刚才音乐告诉我们,在搅拌的时候有什么窍门儿啊?①先轻一点搅拌(师:好轻松哦),然后变快速度。

  ②揺的时候力气不一样,速度不一样。

  4、再次尝试听音乐找魔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很多窍门儿了,我们再一边听音乐,一边闭上眼睛想一想,小精灵会用音乐把魔法传递给你们,告诉你们在音乐的这个时候应该干什么?(师换瓶子、摆放)

  (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1、师请小朋友们随意站在一个瓶子前面,用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魔法师变魔术可要用到魔法布噢。”请幼儿将布盖在瓶子上。

  2、师幼随着音乐变魔法。

  3、音乐停止,师: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揭开布,孩子们发现了瓶子里水的变化,让每个小朋友先许个愿,就能美梦成真啦。

  四、活动延伸:

  师:变出来了吗?我们也学会了变魔法汤,你们高不高兴?嘘!听!小精灵在说什么?哦,她告诉我们,这首好听的音乐名叫《加速度圆舞曲》,她叫小朋友把魔法瓶这样拿好,许一个心愿,把这个心愿轻轻地装进魔法瓶,放回老师的篮子里。我们下次再变其他颜色的魔法汤,好不好?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 5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感知abac的曲式结构。

  2。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创编故事情景和表演方式。

  3。乐意与同伴协商共同解决问题,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加速圆舞曲》音乐(节选)、音乐图谱。

  经验准备:课前幼儿多次熟悉过《加速度圆舞曲》音乐,并随乐初步尝试想象创编故事。

  活动重点

  感知乐曲的旋律变化。

  活动难点

  根据乐曲旋律的'变化能用肢体动作表达故事情景。

  活动过程

  (一)欣赏《加速圆舞曲》全曲,引导幼儿表达感受。

  师:这几天小朋友听了一首音乐,今天再来听一听,要一边听一边想,你觉得这首音乐里好像讲了什么事情?

  教师播放音乐与幼儿一起倾听。

  师:听完音乐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音乐里发生了什么事?

  ……

  (二)分别请幼儿随乐用动作表达自己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乐曲中旋律的变化。

  请幼儿集体随乐表演,初步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

  (三)出示图谱,借助故事情景帮助幼儿理解乐曲旋律变化。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好像在表演某某的故事,那我们来一边听音乐一边想这个故事里到底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分段讲解图谱,引导幼儿随乐用动作表现,感知乐曲abac的段落结构。

  ……

  (四)幼儿自由结伴选择不同情景的小组,创编情景表演,感应乐曲旋律的变化。

  1、按故事情景分成三个小组,幼儿自由选择相应的小组。

  师:现在,我们来分组表演一下好不好?

  2、各小组创编,教师巡视指导。

  (五)集体分享各小组成果,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师:现在有请我们各组小朋友把你们的合作表演展示给大家,哪一组先来?

  ……

  今天小朋友们不仅听了音乐还创编表演了故事情景,你们表现得真好!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活动区继续表演。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范文五份扩展阅读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范文五份(扩展1)

——加速度教案 (菁华3篇)

加速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与意义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均速度、瞬时速度与*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的比较,学生能够提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举例,学生能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的概念与物理意义。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坐的小汽车和摩托车为例,问同学们哪个更快,同学们此时大多数都会说汽车快,这时教师继续提问:假设一辆静止的小汽车和一辆静止的摩托车,两者同时发动,问谁更容易先将速度达到20m/s?同学们有的会说汽车,有的会说摩托车。教师此时总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摩托车更容易先达到20m/s,因为摩托车的反应更快,那这反应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其中的“反应”。

  2、建立概念:

  提供两组数据:就这两组数据让同学们计算并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汽车、摩托车的速度以及1s内的速度变化量。之后教师做强化并引出1s内的速度变化量就是“反应”的快慢,我们在物理学中把这一个量叫做加速度。

  3、深化概念:

  强调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单位、计算公式、以及*均加速和瞬时加速之分和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的联系。

  4、巩固提高:

  一子弹在穿入木块前速度为600m/s,穿出速度为200m/s,历时0.2s,问在模板中的子弹加速度?

  5、小结作业:

  总结课堂内容,让同学们思考v—t图像与加速度的联系。

加速度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较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实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3.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象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通过图象确定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含义。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教学法

  六、教学特色

  本教学使用讲授法,把前面学过的速度与本节的加速度对比的去学*,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区别,从而加深对这两节内容的理解,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以下是三种车加速起步一段时间后的速度,请填下面的表格并比较哪种车速度变化的最快: 大客车:起步15s后速度为60Km/h;

  小轿车:起步15s后速度为100Km/h;

  摩托车:起步12s后速度为60Km/h;

  通过比较三种车的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加速度。

  (二)、新课的讲解

  1、加速度

  1.定义: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对比:速度是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 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越快。 对比:速度时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式: a=△v/△t =(v-v0)/△t。 对比:v=?x ?t

  4.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写作:m/s2或m·s-2 (推导加速度的单位)

  例题1.关于加速度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增加

  B、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

  C、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快慢

  D、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

  2.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的方向相同.

  对比:速度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取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

  (1)若vt>v0,速度增大,a为正值,表示a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同;

  (2)若vt

  例题2.足球以12m/s的速度与墙壁相碰后,以8m/s的速度反向弹回,球与墙的接触时间为0.1s,求足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解: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即指向墙为正方向

  则:v0=12m/s,v=-8m/s t=0.1s

  2所以足球的加速度大小为200m/s,方向指向足球被反弹的方向.

  例题3:速度为18m/s的火车,制动后15s停止运动。求火车的加速度

  解:已知v0=18m/s,vt=0,t=15s

  根据加速度公式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比值(vt-v0)/t是恒定的,即加速度a的大小、方向不改变.因此,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什么是变化率?

  一个量的变化跟时间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该量变化的数值,叫做这个量对时间的变化率。 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因而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

  (1)速度大的加速度不一定大(例如飞机以600m/s的速度匀速飞行),加速度大的速度不一定大(火箭刚刚升空时,速度不是很快,但加速度极其大.).

  (2)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由a=△v/△t得知)。

  (3)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竖直上抛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0,加速度为g)。

  区别: 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改变的快慢; 速度描述的是位置改变的快慢

加速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的品质.特别是做一做的实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

  重点 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

  难点 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学法

  指导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精讲精练、

  教学

  准备 用细线拴住的小球

  教学

  设想 预*导学学生初步了解本节内容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已经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即使是我们上一堂课研究的匀速圆周运动,其方向仍在不断变化着.换句话说,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伺寒确定呢?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补充内容或错题订正

  任务一 预*导学

  (认真阅读教材p13-p15,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看两例:

  (1)图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图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2、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类似的做圆周运动的实例,并就刚才讨论的类似问题进行说明.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在理论上,分析速度方向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

  4、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由a=△v/△可以导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aN= , aN=

  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速度变化量

  请在图中标出速度变化量△v

  2、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论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8页做一做栏目,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

  (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v与圆的半径*行吗?在什么条件下.△v与圆的半径*行?

  (6)△v的延长线并不通过圆心,为什么说这个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3、学生思考并完成课本第19页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

  从公式an= v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圆周运动的半径r成反比;从公式an=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半径r成正比。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请从以下两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1)在y=kx这个关系中,说y与x成正比,前提是什么?

  (2)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三个轮子的半径不一样,它们的边缘有三个点A、B、C,其中哪些点向心加速度的关系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哪些点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作出解释

  例:如图所示,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相对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缘上的P点的向心加速度是0.12m/S2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各为多大?

  练*:如图,A、B、C三轮半径之比为3∶2∶1,A与B共轴,B与C用不打滑的皮带轮传动,则A、B、C三轮的轮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角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转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__.

  任务三 达标提升

  1.下列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的方向垂直

  B.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是恒定的

  D.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化

  2.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半径比为3:4,在相同的时间里甲转过60圈时,乙转过45圈,则它们所受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 )

  A.3:4 B.4;3 C.4:9 D.9:16

  3.如图的皮带传动装置中 ( )

  A.A点与C点的角速度相同,所以向心加速度也相同

  B.A点半径比C点半径大,所以A点向心加速度大于C点向心加速度

  C.A点与B点的线速度相同,所以向心加速度相同

  D.B点与C点的半径相同,所以向心加速度也相同

  4.关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角速度大的向心加速度一定大

  B.线速度大的向心加速度一定大

  C.线速度与角速度乘积大的向心加速度一定大

  D.周期小的向心加速度一定大

  5、(双选) 如图所示为质点P、Q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的图线.表示质点P的图线是双曲线,表示质点Q的图线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由图线可知( )

  A.质点P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B.质点P的角速度大小不变?

  C.质点Q的角速度不变??

  D.质点Q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6、于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描述的是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B.它描述的是期变化快慢

  C它是线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D.它描述的是角速度变化的快慢?

  7、某变速箱中有甲、乙、丙三个齿轮,如图所示,其半径分别为r1、r2、r3,若甲轮的角速度为,则丙轮边缘上某点的向心加速度为()

  A. B.

  C. D.

  8、如图所示传送装置中,三个轮的半径分别为R,2R,4R;则图中A,B,C各点的线速度之比为 ;角速度之比为 ;加速度之比为 。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范文五份(扩展2)

——物理加速度教案实用5篇

  物理加速度教案 1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下面就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体会。

  1.让数学课堂扎根于生活。课始我创设贴*学生生活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让学生通过比较思考“笑笑从家到学校用了6分钟,淘气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他们谁走得快?”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我们常说的走得快指的是走路的速度快,而速度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它还跟路程有关,由此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

  2.注重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能力。激发认知冲突,进而补充“笑笑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40米,淘气家到学校的距离是640米”条件,让学生继续思考、合作探究“现在,你能判断谁走得快谁走得慢了吗?”,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惯。并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个人走路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个人1分钟行驶的路程,而这1分钟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后再由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注重突破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引导学生得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式这一重要内容之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种物体的速度:8千米/时、8千米/分、8千米/秒,让学生来谈谈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发现速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对“速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环节我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刘翔跨栏速度、猎豹跑的速度、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之快、蜗牛爬行速度之慢等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我还不失时机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机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速度。

  4.引进评价机制。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对发言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一定的激励,这对其他学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

  一节课上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前面在探索“速度的定义及体会生活中速度的例子花去了过多的时间,使得后面的时间有点赶了;

  2.拓展练*时间不足。

  3.课上完了,学生知识到底掌握得怎样,我自己心里没有什么把握。一节好课,还需深钻教材,各环节精雕细琢,注重细节教学。

  4.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关系,充分相信学生,不应过多的牵引,再灵活去运用它。

  5.可以设计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环节,渗透几何直观教学思想,培养空间观念。

  这些都是我还要努力的方向。

  物理加速度教案 2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物理的能力

  物理加速度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

  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 经一段时间 后变为 ,那 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 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

  物理加速度教案 4

  教学过程

  一、速度

  师:在上面的问题中,要比较B和C运动的快慢,要找出统一的标准。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表示。如果在△t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是

  ?8m/s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常用单位还有:km/h(或km・h)、cm/s(或cm・s)。

  3.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4.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师:如果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时刻都相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这时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就需要引入*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二、*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例如: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但是他的速度并不是一直相等的,开始时跑得慢些,快到终点时要快些。那么他在1s内*均跑多少呢?生:每秒*均跑10m。

  师:百米运动员是否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生:不是。

  师: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清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

  t内运动的*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号表示。关于*均速度的几点说明:(1).*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2).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师: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均速度,是不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生:不是??(3).*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4).*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5).*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均值,必须根据*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理解:(1)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2)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

  时的*均速度,即*均速度在时

  (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3)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某一位置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该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师:以前我们学过,匀速直线运动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等。瞬时速度既然是矢量,就有大小和方向。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三、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均速率呢? 生:??

  师:不是。例如,沿闭合圆周运动一圈,位移是零,*均速度是零,但*均速率并不等于零。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均速率。表示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

  师:速率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 生:标量,因为它表示的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师:还要注意*均速率并不是*均速度的大小。

  【学生阅读】

  让学生阅读16页“常见物体的速度”,增强感性认识。教师强调要注意括号中的单位。

  【说一说】

  让学生阅读17页“说一说”,进一步认识、理解比值定义法。

  【速度与现代社会】

  让学生自己阅读17页――18页“速度与现代社会”,了解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与联系。

  【本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了速度、*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速率,要注意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均速度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间隔△t内运动的*均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精确描述了物体处于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特别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式以及与时间的联系。

  课堂巩固练*: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C D)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

  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 *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均值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 v是指瞬时速度 D. 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中射出,v是*均速度

  【例3】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均速率就是*均速度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匀速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均速度都相等

  【例4】 一物体做直线运动,从A经B到C,又返回到B,其中AB=BC,若A到B的*均速度为2m/s,从B到C的*均速度为4m/s,从C返回到B的*均速度为4m/s,则:(1) AC这段的*均速度? (2) 全程A到C再返回B的*均速度?

  【例5】物体由A点沿直线运动到B点,前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求整个过程的*均速度?若物体前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整个过程的*均速度又是多少?

  【例6】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均速度的定义公式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全过程的位移s=120m

  ,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物理加速度教案 5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是在前四章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第五章长度和时间测量基础上,针对学生发展和学*内容的需要,安排设计的一节内容。他继承了前四章从生活到物理的教材编写特色,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奠定了基调。

  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及初中数学在速度学*及训练方面较多,而在单位换算及物理意义的构建上由于学科局限,较少涉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本节课是常规的概念课,对教师来说可能驾轻就熟,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将遇到学*物理以来的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建立严谨的物理概念;第一次学*用严谨的方法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第一次学*复合单位及换算关系;第一次学*设计表格;第一次学*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第一次学*用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把本节课的重点作如下三个创新:一、把教材中用纸锥下落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改成观察图片。原因:1、静态的图片能突出观察重点,动态的实验很难具有复制性和重复性,不人为设置认知难度。2、图片用生活中常见的观众和裁判的方法,更贴*生活实际。二、针对测纸锥速度活动中重在方法应用和器材使用方法的巩固,把重点放在需测物理量、器材选择和表格设计的思考上面,对实验结果略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三、重视解题规范。从学生的知识准备来看,课本中的例题用数学方法即可解决,因此重点在解题规范和规范中的物理意义。

  本节内容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准备,还是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都至关重要。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按以下程序展开。

  首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快慢入手引入课题,降低认识难度,使学生具有亲切感。

  然后,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较引入速度概念。

  接下来,按常规概念课的教学按定义、公式、单位、应用进行教学。其中应用部分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和一个例题分析。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会进行速度单位换算;3、会进行简单的表格设计:4、知道速度表、里程碑(牌)的含义。

  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重点:速度的定义及理解,速度单位的换算

  学法指导:实验、观察、讨论

  器材准备:刻度尺,纸锥、秒表(或手表)

  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指导观察书P108图5—17指导观察学案中的图片问:甲乙两位同学在各自的小区内跑步,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引入速度概念简要介绍单位时间介绍速度单位板演单位换算分析例2指导观察书P109图5—20指导观察速度表指导完成P110活动板演书P110例题指导完成例4指导阅读P110生活物理社会思考:猎豹怎样才能追上鹿说一说谁游得快,并说明怎样比较的读一读,写一写根据定义尝试写出速度公式学生练一练学生分析了解一些物体的速度说说你获得的信息思考、讨论、交流形成方案并实验完成例4阅读书P110生活物理社会创设问题情景,引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并思考其中的物理道理为导入速度作铺垫建立概念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了解复合单位的换算方法通过思辨理解速度定义巩固复合单位的换算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尝试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用简洁合理的方法记录活动数据、巩固仪器使用了解解题规范中的物理意义即时训练反馈情感态度价值观

  板书设计:速度

  一、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2、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

  4、单位:国际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厘米/秒(cm/s)

  5、测量

  作业:巩固练*

  三、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采用静止图片观察及分析,较教材上设计的观察纸锥降低了难度,学生能够很快从观察图片中获得时间和路程及相关信息,很快切入主题。

  二、重视单位换算的物理意义构建及训练,在课堂训练及课后练*中单位换算掌握较好,达到教学目标。

  三、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在测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较多。由于该实验重在过程而结果不是重点,所以经过引导,学生能够针对活动过程中的困惑提出相关问题。

  四、从解题规范来看,学生在课堂训练及课后练*中都能重视物理意义的构建及应用。

  不足之处及改进:

  一、由于选用静态图片代替教材上5·4活动,跟*行班比较,学生在速度概念建立及理解上略有欠缺。具体表现在学案中例2的分析上。

  二、重视例题规范的教学,造成部分学生忽略物理意义,变成单纯的*题训练。

  基于以上成功及不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物理教学的脉络逐渐清晰:

  一、重视教材,利用好教材,尽最大努力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重视概念构建及理解。

  三、继续重视物理问题解决中的物理意义的构建和应用,在应试和素质之间寻找*衡点。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范文五份(扩展3)

——物理《加速度》教案合集五篇

  物理《加速度》教案 1

  教学过程

  一、速度

  师:在上面的问题中,要比较B和C运动的快慢,要找出统一的标准。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表示。如果在△t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是

  ?8m/s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常用单位还有:km/h(或km・h)、cm/s(或cm・s)。

  3.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4.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师:如果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时刻都相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这时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就需要引入*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二、*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例如: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但是他的速度并不是一直相等的,开始时跑得慢些,快到终点时要快些。那么他在1s内*均跑多少呢?生:每秒*均跑10m。

  师:百米运动员是否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生:不是。

  师: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清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

  t内运动的*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号表示。关于*均速度的几点说明:(1).*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2).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师: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均速度,是不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生:不是??(3).*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4).*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5).*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均值,必须根据*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理解:(1)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2)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

  时的*均速度,即*均速度在时

  (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3)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某一位置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该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师:以前我们学过,匀速直线运动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等。瞬时速度既然是矢量,就有大小和方向。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三、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均速率呢? 生:??

  师:不是。例如,沿闭合圆周运动一圈,位移是零,*均速度是零,但*均速率并不等于零。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均速率。表示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

  师:速率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 生:标量,因为它表示的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师:还要注意*均速率并不是*均速度的大小。

  【学生阅读】

  让学生阅读16页“常见物体的速度”,增强感性认识。教师强调要注意括号中的单位。

  【说一说】

  让学生阅读17页“说一说”,进一步认识、理解比值定义法。

  【速度与现代社会】

  让学生自己阅读17页――18页“速度与现代社会”,了解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与联系。

  【本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了速度、*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速率,要注意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均速度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间隔△t内运动的*均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精确描述了物体处于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特别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式以及与时间的联系。

  课堂巩固练*: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C D)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

  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 *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均值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 v是指瞬时速度 D. 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中射出,v是*均速度

  【例3】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均速率就是*均速度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匀速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均速度都相等

  【例4】 一物体做直线运动,从A经B到C,又返回到B,其中AB=BC,若A到B的*均速度为2m/s,从B到C的*均速度为4m/s,从C返回到B的*均速度为4m/s,则:(1) AC这段的*均速度? (2) 全程A到C再返回B的*均速度?

  【例5】物体由A点沿直线运动到B点,前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求整个过程的*均速度?若物体前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整个过程的*均速度又是多少?

  【例6】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均速度的定义公式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全过程的位移s=120m

  ,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物理《加速度》教案 2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

  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帮助学生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交流,共同提高的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选器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象,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导入探究原理――自主选器材,设定方案,进行操作,总结归纳――进行交流。

  2、对学生操作过程细节进行指导,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一端带滑轮长木板、钩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刻度尺、气垫导轨、微机辅助实验系统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下图:

  定性讨论:物体质量一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质量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取决哪些因素?定性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种情况,受力大的产生加速度大,第二种情况:质量大的产生加速度小。

  学生再思考生活中类似实例加以体会。

  点评:教师还可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实例,如赛车和普通小汽车质量相仿,但塞车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牵引力巨大,可产生很大加速度。再如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

  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小汽车容易刹车.通过类似实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

  好铺垫.

  (二)进行新课

  1、物体加速度与它受力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请同学生据上述事例,猜测一下它们最简单关系。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力可能成正比。

  教师活动:如何测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请同学样设计方案。

  学生回答:第二章我们已探究过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可用该实验器材测加速度。小车在钩码牵引下作匀加速运动,利用打出纸带求加速度。

  教师活动:现实中,除了在真空中抛体(仅受重力)外,仅受一个力的物体几乎不存在,但一个单独的力作用效果与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实验中力F的含义可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合力?如何测?请同学们想办法。

  教师引导:可利用前边测加速度的器材,在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条件下,钩码重力大小等于对小车拉力(至于为什么以后再讨论),但必须设法使木板光滑,或使用气垫导轨以减少摩擦直至忽略不计。这样小车受的合力就等于钩码重力。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筛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设计可行方案测量,也可借鉴教师提供案例进行设计。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把小车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设计好的表格中。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取得数据。

  教师活动:如何直观判断加速度a与F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以a为纵坐标,以F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利用图象找规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某同学做的图象,让大家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在事先发给的坐标纸上描点,画图象,看图象是否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a与F是否成正比。分析研究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

  2、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保持物体所受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请同学们用最简单关系猜测一下二者是什么关系?教师解释:若a与m成反比,其实是a与1/m成正比,a-l/m的图象应是什么?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质量可能成反比。应该是过原点直线。

  教师活动:保持钩码质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变小车质量?将不同质量的小车的加速度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标系作图象。

  学生回答:在小车上加砝码。

  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出不同质量时加速度。在坐标纸上描点,作a-l/m图象,据a-l/m图象建否是过原点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点评:由于学生刚开始从事探究实验,缺乏经验,需要教师指导,比如设计方案,利用图象处理数据,学生一无经历,二不*惯,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学生走向自由探究。

  3、对实验可靠性进行评估

  教师活动:如果同学们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据,以a为纵坐标,以F横坐标,或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作出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但实际描的点并不严格在某直线上,也不一定过原点。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实验才能证实。

  学生讨论结果,看书讨论相关问题。

  ★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2、预*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

  物理《加速度》教案 3

  本文题目:高一物理必修五二单元教案: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2.能力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懂得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a与r及、v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2=v2/r,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三、教学策略

  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四、教学建议

  1 教材处理

  1)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难点

  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3)疑点

  l 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

  l 怎样进行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控制变量法,可以略讲)

  4)解决办法

  l 充分利用实验说明问题

  l 充分利用推理说明问题

  5)栏目处理意见

  l 48页的思考与讨论可作为本章的引入,

  l 50页的思考与讨论是本节的难点,不作为重点,引导用极限思想进行处理。

  l 51页做一做是一个没有实验的探究活动,它给出了提示,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 2 学生学*指导

  (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领会它的方向指向圆心,可以用动力学的观点进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去网站查阅向心加速度的几种推导方法或老师给向心加速度推导方法的资料,指导他们学*和领会.

  3 学*资源

  l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 l 向心力演示器影视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引言 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会产生加速度,本节我们探讨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 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2 速度变化量 首先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改变,在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改变。 3 向心加速度 方向:利用动画《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动态演示加速度的方向,体会极限的思想 推导:结合《做一做》分组推导

  由于三角形AOB与 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导出加速度的

  根据 的关系,向心加速度有如下的计算公式:

  当线速度v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当角速度w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物理《加速度》教案 4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的品质.特别是“做一做”的实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

  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

  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学法

  指导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精讲精练、

  教学

  准备用细线拴住的小球

  教学

  设想预*导学→学生初步了解本节内容→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已经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即使是我们上一堂课研究的匀速圆周运动,其方向仍在不断变化着.换句话说,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伺寒确定呢?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补充内容或错题订正

  任务一预*导学

  (认真阅读教材p13-p15,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看两例:

  (1)图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图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2、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类似的做圆周运动的实例,并就刚才讨论的类似问题进行说明.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在理论上,分析速度方向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

  4、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由a=△v/△可以导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aN=,aN=

  任务二合作探究

  1、速度变化量

  请在图中标出速度变化量△v

  2、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论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8页“做一做”栏目,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

  (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v与圆的半径*行吗?在什么条件下.△v与圆的半径*行?

  (6)△v的延长线并不通过圆心,为什么说这个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3、学生思考并完成课本第19页“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

  从公式an=v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圆周运动的半径r成反比;从公式an=ω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半径r成正比。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请从以下两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1)在y=kx这个关系中,说y与x成正比,前提是什么?

  (2)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三个轮子的半径不一样,它们的边缘有三个点A、B、C,其中哪些点向心加速度的关系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哪些点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作出解释

  例:如图所示,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相对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缘上的P点的向心加速度是0.12m/S2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各为多大?

  练*:如图,A、B、C三轮半径之比为3∶2∶1,A与B共轴,B与C用不打滑的皮带轮传动,则A、B、C三轮的轮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角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转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__.

  物理《加速度》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教法建议

  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

  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设计:

  一、向心力:

  (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

  (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

  (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

  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

  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

  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

  给出进而得在.

  (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

  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为常数 据知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可知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

  (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

  vT f

  探究活动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

  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改变半径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范文五份(扩展4)

——加速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迈上高中门槛的初中学生来讲,实在是太抽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涉及到运动多少路程、位移,运动有多快?

  很少碰到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的现象,可以说不学物理,在头脑中是不会自发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另,加速度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

  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它讲清讲透是不可能的事,使学生心理上自动接受并运用,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充分挖掘书本的素材,如图像、表格、数据;尽最大努力搜集与速度变化快慢有关的现象,引起学生重视加速度的概念;采用演示、类比、比喻等一切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物理的兴趣。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本节课的重点是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难点是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加速度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教材从加速度的定义出发,提出了变化率的概念,正确理解变化率的含义,对学*和正确理解其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速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课本中除了从许多实践事例的比较中引入加速度的要脸概念外,还通过表格介绍了汽车、电车、飞机、跳伞者着陆等生活中熟悉的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际值,并在练*中渗透关于反映汽车加速性能的实验数据。本节课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师生互动,热 烈讨论,研究、深入本节知识点,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合理、巧妙地设计生动的课堂教学以捕获、带动感染每一个学生,尽最大限度的完成新课改目标,去完美的体现新课改精神。下面我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建立谈谈:

  一、教学模式—合作、问题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上对问题进行加工处理重新组织—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合、强化形成新的概念。

  二、过程设计

  1、根据学生已的认知分层创设问题①速度变化量的问题;如物体在*直的*面上运动速度从5M/S增加18M/S。②在坐标轴设置速度改变量的问题。

  2、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后理清:物体运动快慢、物体速度变化快慢、速度改变量(大小、方向)的关系。

  3、组织强化形成新概论。

  三、教学中应注重简浅出发,步步攀升的原则。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迁移以调动学生枳极性。

  关于加速度的方向,有采用在变速运动局限在直线运动范围内,利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加速运动时未速度大于初速度,按公式计算出的加速度为正值,从而得出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初速度方向相同;减速运动亦同。这一方法比较适合我们的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对于v-t图象放给学生从直线运动的倾斜程度出发进行讨论,然后引导同学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人认为,从运动快慢到速度变化快慢的认知是学生认知水*的一个飞跃,为了帮助学生踏上这个认知台阶,对于五个例子以不同组的数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定义概念。在定义加速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自己用△v/△t的比值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把加速度看成是一个比值的符号,“加速度”只是一个符号的名称而已,实现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生硬的概念形象化的目的。学生把加速度看作是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对陌生的概念产生了亲切感,他们亲身经历了定义加速度概念的全过程,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但教后的感觉还有待于提高。

  本节课有意识进行控制变量法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育,对于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对于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不但向学生指明是用比值来定义加速度,且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均速度的定义及初中学*的压强、密度、电阻等物理量的定义。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很多物理量是为了研究或描述的方便而定义出来的,使学生消除了对物理量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进而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加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对于加速度的方向的教学,是让学生根据位移和速度的矢量性来讨论加速度的矢量性,有待于进一步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范文五份(扩展5)

——音乐教案《瑶族舞曲》优选【10】篇

  活动目的:

  1.运用多媒体让幼儿欣赏乐曲,感受优美欢快热情的节奏。

  2.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动作、颜色、线条、绘画等形式表现乐曲的各段不同特点。

  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鼓励幼儿大胆仿编音乐,根据音乐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音乐。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笔、画纸、录音机、乐曲磁带。

  活动过程:

  1.律动进场《***的世界》。

  2.直接引题: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其中瑶族不仅山美、水美、人美,音乐也很美。我们一起来听听《瑶族舞曲》。”

  3.完整欣赏乐曲。

  第1遍:你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有几段?

  第2遍:哪几段听起来的感觉是一样的?是什么感觉?

  小结:这首曲子有三段,第一段与第三段感觉是一样的,都是缓慢优美的节奏,第二段是欢快热烈的节奏。

  4.音乐欣赏与美术欣赏相结合。

  (1)曲子里快的节奏、慢的节奏,我们可以怎么表现?(动作、线条、颜色、绘画)

  (2)出示色块图,让幼儿讲讲图上有哪些颜色?快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慢的节奏可以用些什么颜色?

  师小结:红色、橙色、黄色让人感觉很热情,同它来表现快的节奏;蓝色、白色、粉色让人感觉柔和,用它表现慢的节奏。

  (3)出示多媒体课件。今天,老师带来了4幅画,现在请小朋友一边看着这些画,一边听音乐,找一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与第一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A:借助多媒体课件听第一段音乐。

  B:听第二段音乐,找找哪张画给人的感觉和第二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5.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乐曲。

  小朋友听了这么好听的音乐,看了这么美的画,也想自己动手来画。你喜欢哪一段,就把这一段的感觉画下来。画完了告诉小朋友你画的是哪一段?为什么要这样画?

  6.幼儿相互欣赏交流,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

  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的意境,尝试用优美协调的动作来表现,情绪与乐曲相吻合。

  2、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听辩出乐曲的曲式结构是ABA结构,并能根据结构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3、体验乐曲的优美和随音乐表演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瑶族的服饰图片或实物;有关光碟

  活动过程:

  一、播放光碟,幼儿观看

  1、 瑶族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都穿什么衣服?

  2、 全体小朋友学一学瑶族舞蹈的典型动作

  二、欣赏:瑶族舞曲

  1、 整首欣赏后提问

  ① 你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

  ② 这首乐曲有几段?每一段的旋律一样吗?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2、 分段欣赏

  第一段(A段):旋律优美柔和,速度较慢,表现了瑶族姑娘翩翩起舞的景象。

  第二段(B段):旋律欢快跳跃,富有动感,是瑶族的小朋友在狂欢。

  第三段(A段):回到全曲开始得意境。

  ① 每一段欣赏完后,幼儿了解了旋律后,随音乐用动作表现。

  ② 幼儿进一步了解ABA段落结构的形式。

  三、幼儿随音乐表演

  1、 不要求动作到位,只要能随音乐节奏表现,情绪与乐曲吻合即可。

  2、 感受瑶族舞曲的民族风格,进一步感受ABA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和演唱《青春舞曲》,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变化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

  用。并掌握音乐知识:速度。

  2、通过创编活动《欢乐的盘王节》,演唱、吹奏、律动、舞蹈,体验音乐的节奏、节拍、力

  度、速度的变化,从而归纳出《瑶族舞曲》的音乐风格。

  3、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音乐潜质和创造力,让学生了解更多

  瑶族音乐文化,激发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速度的变化

  创作活动《达努节》

  教学设备:电脑、打击乐器、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瑶族舞曲》

  1、完整欣赏,并根据问题进行网络讨论。

  a)欣赏并展开想象,乐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b)乐曲可以分为几段?

  c)乐曲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

  分析:《瑶族舞曲》充分表现出民族管弦乐队特有的艺术魁力,生动地描绘瑶族人民欢庆

  节日时的歌舞场面。

  引子部分:夜幕降临了,人们穿着盛装,打着长鼓,聚集在月光下。乐曲起自低音乐器轻轻奏出的舞蹈性节奏,犹如姑娘们敲起了心爱的长鼓,歌舞既将开始。

  第一段:引子过去之后,乐队中音色华丽明亮的高胡奏出幽静委婉的主题,似一位窈窕淑女翩翩起舞,切娜多姿。然后管子、整和低音喉管吹奏主旋律,弹弦乐器以活跃的、五声性音阶式上下进行的音型作背景衬托,姑娘们纷纷敲起了长鼓,加人舞蹈行列,情绪逐渐高涨,人们活跃起来了。这时,乐曲进人三弦和大阮弹出的由第一主题衍变而来的、粗犷热烈的快板段落,表示小伙子也情不自禁地闯人姑娘们的队伍欢跳起来,这个旋律被不断重复,增强力度,渲染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在音乐推向第一次高潮之后,渐

  慢渐弱的过渡乐句引出对比性的中段。

  第二段:中段乐曲由D羽转为D宫,主音大小调转换,调性色彩对比鲜明。中段的旋律风格性很强,笛整和鸣,清新悠扬,情韵连绵,时而具有歌唱性,时而出现跳跃的节奏音型,恰似一对恋人在边歌边舞,互表爱慕之情,憧憬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三段:再现了开始的主题,乐队进人全奏,把音乐向高潮推进。在结尾部分,乐队各组乐器竞奏不断重复的音型,人们又纷纷加人舞蹈的行列,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欢笑着、旋转着、歌唱着,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演奏高潮后结束。

  2、分段欣赏三个不同速度的乐段?

  a)慢速

  b)快速

  c)中速

  3、音乐知识:速度

  音乐进行的快慢称为速度。音乐的速度同其他音乐要素互相配合,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力度的变化对准确表达音乐的思想情感,塑造音乐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速度:速度是指音乐进行的快慢,速度对于音乐性格的体现有重要影响,例如:摇篮曲。优美的情歌、沉痛的葬礼进行曲、回忆等一般运用较慢的速度,活泼的舞曲、欢快的节日场面和戏剧性的展开段等,一般是用较快的速度。同一首乐曲在演奏速度上的差异也会造成表现上和情绪上的不同。速度术语通常是用意大利文或本国文字标写,一般都标

  在乐曲(歌曲)的开端或各乐章的开端处。

  (二)力度:力度是音乐中强弱的程度,它和速度及其他音乐要素一样在音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的力度与音乐作品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庄严,宏大的音乐往往力度较强,而幻想性的音乐都用较弱的力度,上行的音乐团紧张度加强,所以力度往往渐强,下行的音则因紧张度的下降而力度逐渐减弱。

  4、欣赏乐曲,并观看个小组网上寻找的网上有关瑶族的资料。了解瑶族的风土人情。

  二、唱歌《青春舞曲》

  a)复*歌曲,听《青春舞曲》录音,录音中的音乐运用了什么音乐要素的变化,从而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b)尝试改变歌曲的速度,增强音乐的变现力。

  c)演唱处理后的青春舞曲,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三、扩展活动《欢乐的盘王节》

  教学题目:《瑶族舞曲》

  教学课时:1课时

  课程类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第二课欣赏《瑶族舞曲》

  教材分析:

  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第二课。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主自豪感、自信心,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们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好的弘扬民族文化。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乐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情绪,就成了本课的重点,而记忆乐曲的旋律,引领学生作出对节选部分的乐曲的正确分析便成了本课的难点。课前我布置给学生作业收集相关的瑶族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并大胆的利用网络教室与学生共同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二时的欣赏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计算机”音乐课。激发了她们学*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本土音乐文化,初步了解长鼓、《瑶族舞曲》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的知识。

  过程和方法: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的音色、力度、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和熟悉乐曲的主题,掌握瑶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节奏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情绪

  教学难点:

  掌握瑶族舞曲的节奏及音乐风格特点。分析作品内部的主题变化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室、PPT

  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收集的资料,并向大家简单的介绍。

  教学媒体(资源)的作用和运用:网络教室利用白板制作课件并演示。

  (百度图片瑶族服饰)设计意图、依据: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动手能力。

  2·教师将自己制作的瑶族风光片展示给学生,通过语言介绍,了解“盘王”、“长鼓”等关键词,为欣赏教学打好铺垫。

  开发网络资源,将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利用软件制作成走进瑶家山寨的段短片,让学生着重更了解与瑶族舞曲相关的内容。

  教学媒体(资源)的作用和运用:

  设计意图、依据:

  利用姐妹艺术“有声的文字——语言”。让学生更直观自然地了解了关键词,盘王、长鼓、长鼓舞等。

  二·学*新知

  1·好看的风光,好听的乐曲,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非常有特点,被喻为“有音无影”。也就是根据动听的音乐联想出舞蹈的场景。那么如此美妙动听的旋律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学生带着疑问,欣赏视频介绍瑶族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曲作家刘铁山的短片。

  教学媒体(资源)的作用和运用:上网收集下载的中央电视台主持走访曲作者刘铁山的视频短片。

  设计意图、依据:借助于视频短片的记者采访,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了乐曲的创作背景,以情激趣,丰富了对音乐的理解。

  2·再次聆听:分段聆听并随着音乐做该主题主奏乐器的演奏动作,学生感受、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情感。并自觉完成p11页课后*题。

  教学媒体(资源)的作用和运用: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依据:提高学生记忆旋律的有效性。

  三·巩固练*

  1·拓展延伸:把课内外有机融合,拓宽学*渠道,提升课堂立意,播放其他形式的瑶族舞曲并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为学生介绍新稻子演唱组的成长经历,并播放在青歌赛上演唱的《瑶族舞曲》改变的歌曲。学生与教师共同欣赏其他形式的瑶族舞曲并和老师一起观看。

  教学媒体(资源)的作用和运用:充分利用网络优秀资源,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设计意图、依据:旨在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感情,也为使学生能够永久喜欢上听觉这门艺术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美好心愿。

  2·达标检测:

  ①《瑶族舞曲》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乐曲?创作于哪一年?曲作者是谁?

  ②说出三个以上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

  ③《瑶族舞曲》的曲式结构?由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④请你听听现在播放的乐曲是《瑶族舞曲》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怎样的情绪?

  形成性评价:

  1·关于测试问卷,学生对乐器的名称和音色回答的不是很好,这也是我最需要充电的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从这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2·由于五年级的学生的心理因素吧,和低年级的同学比较,都很不情愿到前面进行参与表演,但是对于网络课却格外的喜欢,特别是本课的第一课时,我大胆的采用了学校的网络教室,学生们在机房上音乐课还是第一次,课堂上的表现都很兴奋,从收集、整理到制作课件,都兴致盎然。

  板书设计:

  1·小组探究自主活动——学生展示收集的瑶族资料

  2·情境导入了解新知——欣赏瑶族风光片、视频播放,了解乐曲创作背景及作曲家。

  3·初听全曲感受音乐——初步感受聆听乐曲,小组合作回答问题。

  4·分段聆听记忆乐曲——认识瑶族长鼓、学*它的基本节奏型

  5·再次聆听逐步深入——再次整体听赏,表现创造音乐。

  6·拓展延伸提升课堂——聆听欣赏瑶族舞曲改编的音乐作品,提升课堂氛围。

  教学反思、总结

  本课通过视频短片采访曲作者,学生很直观的了解了乐曲的创作背景,这一环节的设计效果非常好。学生印象深刻。在听唱想大比拼音乐游戏中,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进来,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能够做到用心聆听音乐,并根据老师给出的题目认真做答,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聆听音乐,我还加进了学生拍长鼓节奏的方式为《瑶族长鼓舞》伴奏,学生不仅了解了瑶族长鼓典型的节奏型,并能随着音乐充分感受瑶族舞曲的音乐风格·

  本课的教学不足之处是让孩子了解西洋管弦乐器的相关知识部分渗透的还不够具体,因为学生*时对西洋乐器的接触不是很多,况且现在的音乐多采用电声伴奏,因此在教学时,只是在音乐游戏环节时,让学生去听辩乐器的音色,并说出它的名称,而老师没能再运用图片、音响等可视可听的素材,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种乐器,这是很大的遗憾。另外,有些主题的配器,我自身也不是非常肯定的说出来,含糊不清,还需要再反复推敲教材,反复聆听乐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另外,有的相关知识拓展起来,45分钟的时间就显得格外的紧张,因此,有的教学环节没有细致的进行完善,这也是令我遗憾的事情,还有白板的定位问题,有的时候课前一忙乎,再从新定位确实很麻烦的。

  活动目标:

  1·理解音乐基础上,根据图谱拍出相应节奏。

  2·用打击乐器表现,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瑶族舞曲》。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1.欣赏《瑶族舞曲》

  2.瑶族舞曲配器音乐、铃鼓,圆舞板,木鱼等,图谱、乐器卡片。

  活动难重点:

  用打击乐相互合作拍出节奏。

  根据图谱拍出相应节奏型。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感受节奏。

  1·欣赏配器乐曲

  仔细听一听,演奏的是什么曲子,用了哪些乐器。

  2·探索发现配器方式

  (1)找找哪些乐器在唱歌

  用了哪些乐器?

  (2)再次欣赏

  听听是不是这些乐器?

  (3)找找哪两个乐器在对话(第一段完整欣赏)

  这么多乐器,他们是怎么唱歌的?谁和谁对唱?(幼儿说到该乐器,教师要示范演奏)

  我们再来听一听,乐器谁先唱谁后唱。(再次欣赏,引导幼儿发现乐器演奏的先后顺序)

  那种乐器在中间出来唱了几句?(双响筒)哪种乐器唱歌最多?(大鼓)

  这几段音乐听上去怎么样?第三段节奏快的时候哪些乐器一起来歌唱的?(所有乐器一起唱歌)

  3·出示乐器图谱

  我们听一听小乐器是用什么节奏对话的?(请小朋友试一试乐器节奏是怎样的)我们看着“节目单”一起用拍手的方法来演奏。(幼儿第一次完整地演奏。)

  二、借助图谱,配乐演奏。

  1·自选乐器集体演奏

  (1)演奏第一段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乐器,跟着指挥听着音乐开始演奏。

  (2)分解演奏

  我们再来一次,想想你的乐器是和谁一起对话的,用什么节奏。

  (3)完整演奏

  瑶族的小朋友现在开始演奏,听着音乐想好节奏。

  (4)交换位置,交换乐器,快乐演奏。

  结束活动:

  跟着音乐一起跳舞。

  活动反思:

  《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体验歌曲优雅高贵的旋律和轻盈明快的节奏,感受歌曲表达的欢乐情绪,幼儿对音乐活动很感兴趣,虽然在演奏中不是很熟悉。但是对幼儿来说已经是很棒了。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要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就必须做到贴*他们的生活兴趣和欣赏角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他们真正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音乐活动才会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

  1、复*学过的几种速度标记;

  2、让学生听辨三个音乐片段的速度;

  3、引入并提出问题:刚才欣赏的三个音乐片段是我们今天准备欣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里的三个音乐主题,同学们是否能在乐曲中听到这三个主题并分别用手势指出它是我们刚才听辨的第几个音乐片段呢

  二、初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边用手势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复听,出示挂图,提出问题:

  1、瑶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由作曲家彭修文改编的描写瑶族人民生活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就是以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的,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想象一下,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幸福欢乐)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听完后,同学们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再回答老师的问题;

  2、复听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细听三个主题

  引入: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地感受了三个主题旋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欣赏这三段美妙的旋律:

  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

  1)先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3次)每次出现时在什么方面(乐器的音色和力度)有变化如果把第一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表现的是一位美丽姑娘的翩翩舞姿,那么,再次出现时多种乐器的齐奏和力度的渐强,又表现了什么情景呢

  2)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2、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

  1)接下来,我们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主题共出现了三次,三次在音调的高低上有什么变化(一次比一次高)速度和乐曲(快速、粗犷豪放)的情绪和第一主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如果第一主题表现的是姑娘们在跳舞,那么,第二主题表现的又是什么呢

  2)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3、第二部分主题

  1)第二部分的主题在拍子(三拍子)和速度(中速)、力度(较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它都有怎样的变化并说一说。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热烈欢快,旋律变得比较(*稳),就象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2)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五、再次复听全曲

  刚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乐曲的三个主题,这首乐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乐曲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重复了第一部分,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并听听乐曲的哪个部分最优美抒情(第二部分),高潮是出在哪一部分(第三部分)在本次欣赏中可提示学生乐曲中渐快、渐慢的地方。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活动目标:

  1、观看舞蹈动作,掌握乐曲的基本节奏型;学*用打击乐器为乐曲《花狸虎》伴奏。

  2、引导幼儿在乐曲念白处创编不同的节奏型,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3、激发幼儿充分享受参与音乐创编过程带来的乐趣,同伴间学会合作与交流。

  活动准备:

  1、打击乐器:碰铃、圆舞板、铃鼓。

  2、音乐图谱。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师:有一只可爱的花狸虎要出去找朋友玩,请小朋友边看老师的舞蹈边想一想它是怎样找到好朋友的?

  1、老师表演舞蹈,幼儿欣赏。

  提问:花狸虎是怎样找到好朋友的?

  2、舞蹈结束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想。

  通过讨论幼儿明确了花狸虎找朋友的过程(走——跑——找到朋友快乐的欢呼——好朋友一起出去玩),同时幼儿了解了乐曲的基本节奏型。

  3、逐步出示图谱,带领幼儿边看图谱边做动作。

  二、观看图谱,引导幼儿创编声势讨论配器。

  师:我们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了音乐,现在请小朋友再帮老师设计一套声势动作。

  1、出示图谱,自由创编声势动作。

  师生讨论结果:走——拍腿,跑——拍肩,欢呼——跺脚,好朋友一起走——拍手。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老师的指挥,我们分组做一下声势动作。

  2、看老师指挥,分组做声势动作。

  师:小乐器看到我们玩的这么高兴,它们也等不急了。你们快点想一想小乐器怎样来演奏?

  3、教师出示乐器,集体讨论乐器的配置方案。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创编,给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

  师:现在请小朋友拿起小乐器,看老师指挥演奏一遍。

  4、演奏阶段。

  (1)看教师指挥,幼儿用小乐器分组进行演奏。

  练*时重点指导幼儿注意倾听,相互配合。对在演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决,注重培养幼儿以强带弱互帮互助的学*品德。

  师:我们用最漂亮的表情,最好听的乐声再来演奏一遍。

  (2)教师指挥幼儿进行多声部乐器合奏练*。

  师:小朋友,当我们在念“哼哪一支 哼哪| 哈那一支 哈”,表示快乐欢呼声的地方还可以怎样敲?

  (3)引导幼儿在念白处创编不同的节奏型。

  幼儿讨论,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新创编的节奏型。

  师:你们最喜欢哪一种节奏呢?我们听音乐演奏一遍。

  (4)师生根据新创编的节奏型,进行演奏。

  师:这次我们交换乐器,再换一种新的节奏来演奏。

  (5)交换乐器,进行演奏。

  师:有没有小朋友想当一当神气的小指挥呢?

  (6)孩子当指挥演奏一遍。

  (7)学演奏家站起来演奏一遍。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花狸虎和它的好朋友在小朋友们好听的乐声中玩的更高兴了,花狸虎想请小朋友和它一起出去玩,你们接受它的邀请吗?(接受)好,我们一起出发吧。(听音乐做动作下场)

  四、活动反思

  本堂课打破了打击乐以单纯的奏乐活动为目的的课堂模式,把舞蹈的形式加入其中,让孩子们在课堂中能够动静交替,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图谱的设计使用,让孩子们有了具体的感知对象,使原本抽象的乐曲,具有了形象化的特点。依据图谱设计声势动作和配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学*的教学理念。本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关系融洽,展现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缺点方面,安排的内容有点多,一节课上起来有点仓促,可以适当分解内容,减轻幼儿课堂压力。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体现“教学游戏化的”教育理念。整堂课充分调动幼儿多方感官,幼儿在听、说、看、动等多种形式中体验音乐,交流互动。我想,好的音乐课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认识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课型: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课时:一课时。

  难点: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重点: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教法: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一

  图片导入:

  问: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再放图片问:这么美丽的服饰来自哪个民族?

  二、进入新课

  (一)人文介绍。瑶族风情、服饰以及文化艺术铺垫。介绍“长鼓舞”等极具“瑶族”特点的“瑶族文化”,教师补充。

  1、瑶族服饰(屏幕出现瑶族服饰并配以文字介绍)。

  2、瑶族长鼓(加以文字介绍)

  3、长鼓舞介绍以及欣赏(播放视频)

  4、《瑶族舞曲》简介(拓展:还有其他版本的瑶族舞曲)

  (二)初听《瑶族舞曲》全曲,了解全貌

  1、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全曲描绘了瑶寨人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结构为:A +B+A’三大部分

  (三)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思考: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

  旋律优美抒情,仿佛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瑶族姑娘和小伙子们正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缓缓地聚集在一起,姑娘们伴着轻柔的音乐翩翩起舞。情绪是(幽静委婉)速度是(舒缓)

  2、第二部分思考:与前者比较有何异同点

  速度开始加快,旋律也变得轻松活泼,小伙子们和姑娘们一起伴着轻快地音乐尽情地舞蹈,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感情。情绪是(热情奔放)速度是(轻快)

  3、第三部分:

  速度再次变慢,旋律变得柔和委婉,仿佛是跳完舞的人们正在静谧的月光下亲密地交谈。绪是(*静柔和)速度是(舒缓)

  (四)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主题二由主题衍化而来,在速度、力度方面同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教师总结

  教学题目:《瑶族舞曲》

  教学课时:1课时

  课程类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第二课 欣赏《瑶族舞曲》

  教材分析:

  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第二课。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主自豪感、自信心,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们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好的弘扬民族文化。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乐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情绪,就成了本课的重点,而记忆乐曲的旋律,引领学生作出对节选部分的乐曲的正确分析便成了本课的难点。课前我布置给学生作业收集相关的瑶族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并大胆的利用网络教室与学生共同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二时的欣赏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计算机”音乐课。激发了她们学*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目标: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范文五份(扩展6)

——青春圆舞曲作文优选【五】份

  过了十二岁那场雨季,我开始步入青春那场征途,长途漫漫,坎坎坷坷,演奏出一首美妙的青春圆舞曲。

  我的青春我做主,我学会了放下,学会了舍取,学会了痛,学会了爱……在那途中,或许我会碰见很多坎坷,很多不如意,很多喜,很多悲,但只要我懂得坚持,懂得放下,就足够了,无论是交响曲还是圆舞曲,只要动听悦耳,自己满足,就顺了。

  一生当中,青春是最应该珍惜的,有价值的利用,适当的发挥它具有的魅力,就不会浪费了。当自己用实际行动来证实了自己的承诺,当自己的梦想不再成为虚幻时,当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喜悦自豪时,就是自己的青春绽放得当了。当经过自己努力取得一定荣耀时,当在群众见证下亲手举着属于自己的奖杯时,当在努力途中得到别人的掌声时,就已让那份青春魅力闪光了。

  确实,那青春途中,千万不能留下遗憾,人间沧桑,有些人在无意让自己的青春成为了终身遗憾。悔恨当初,遗憾现在,又有何用呢?只要不步那些人的后尘,只要背道而驰,就能够得到满足,到人生终结那天也会用一个笑容代过,一个微笑替过。青春总体看来也不过是一条短短的小道,那小道上有泥巴,坑坑洼洼。当站在起点时,信心和坚持好比是粒粒花种,我,两手捧着花种,漫漫地,边走边洒。走过了,回头望,小道两旁栽满了美丽的`花朵,含苞待放,如此诱人。一缕缕阳光照在小道上,仿佛是天堂之路,内心涌起的是幸福。嘴角一丝微笑,代过的是内心无比的满足……

  奏起青春圆舞曲,回望着那条小道,一个人打造的,一个人走过的,自己的青春,自己做主,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动听……

  青春的歌对于每个人都不同,对于我则是一首充满了欢笑与忧郁的歌,一首由满载梦想的音符谱写成的歌曲。

  我是一朵云,载着青春的梦想,在天空上这里飘飘,那里荡荡,遇上一阵风,梦想便淅淅沥沥地往地上掉,哗啦啦,哗啦啦地便奏响了青春的曲子,点滴地敲动着脆弱的心房,但我不放弃,即使梦想已经冺灭看似无法重圆,但只要我还是一朵云,我依旧会装载自己的梦想,继续飘荡。因为这里奏响的是青春乐章之一–不怕失败篇。

  我是一棵芽,顶着青春的梦想,在大地里这里顶顶,那里撑撑,再一用力,头顶上的泥土被钻破了,哎呀呀,哎呀呀,我终于冲破泥土投入了空气的怀抱,这样又弹起了青春的乐曲,种子冲破外壳,”拍”的一声足以惊天动地,种子变成了芽,唏哩哗啦地拍动着叶子,炫耀着自己的嫩绿,贪婪地晒着阳光,让自己的梦想成长,变成一棵大树然后枝繁叶茂,生根发芽。因为这里奏响的'是青春乐章之二 –志向远大篇。

  我是一条鱼,伴着青春的梦想,在大河里摆摆尾巴,拍拍鱼鳍,到处快活地游动,梦想便随着水流的变换而变成各种形状,娃哈哈,娃哈哈,梦想的浪花四濺乐得我笑哈哈,青春的乐章便澎湃地奏响,看岸上柳树多高大,真想鱼也可以起飞,在空中飞翔,虽然心知鱼的确飞不起,但心里依然渴望得到洁白的双翅,即使幻想始终是幻想,无论怎样都不能因为昨天的阴影而抹杀明天的光明,这就是青春乐章之三 –幻想不灭篇

  每个人的青春都不同,欢笑也好带泪也罢。只要是构成了一首属于自己的青春圆舞曲。

  包扎好昨日的伤口,打开心扉面向明天高声歌唱–青春之歌。 ——后记

  如果把人生比作为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青春就是一张乐谱,谱写着人生。如果把人生比作为一朵鲜艳的花儿,那么青春就是一片绿草,衬托着人生。如果把人生比作为一杯苦涩的咖啡,那么青春就是一颗糖,增甜着人生。

  进入青春的我们,苦恼着,快乐着。步入初中的我,我觉得我更叛逆了,更不乖了。也许是初中的科目增加了吧,也许是初中的知识的难度增加了吧。学*生活使我顾此彼失,让我不知所措。老师讲的太快了,不能与其他同学共同前进,导致我下课不得不找其他好学生的笔记来抄一抄,可能也是因为我的理解能力差,不能理解老师讲的知识。这些都令我很苦恼。

  青春带来的不仅仅是烦恼与压力,还有更多的动力。人们常说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因为我的成绩正在慢慢的退缩,我想都已经初二了,再不努力将来就。于是我每天回家就把当天的作业做完,并且复*着,预*着。只要我累了就想起:我的父母正在为我打拼,不再不努力什么都不是…

  人生青春带给我们的很多,可能是许多美好的事物,也许是很多残酷的现实,所以我们要正式青春!,要将压力改为动力,要知道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生因青春而精彩!

  人生因青春而丰富!

  人生因青春而炫丽!

  我要在我的`生命里奏一曲青春的圆舞曲!

  青春的歌对于每个人都不同,对于我则是一首充满了欢笑与忧郁的歌,一首由满载梦想的音符谱写成的歌曲。

  我是一朵云,载着青春的梦想,在天空上这里飘飘,那里荡荡,遇上一阵风,梦想便淅淅沥沥地往地上掉,哗啦啦,哗啦啦地便奏响了青春的曲子,点滴地敲动着脆弱的心房,但我不放弃,即使梦想已经冺灭看似无法重圆,但只要我还是一朵云,我依旧会装载自己的梦想,继续飘荡。因为这里奏响的是青春乐章之一–不怕失败篇。

  我是一棵芽,顶着青春的梦想,在大地里这里顶顶,那里撑撑,再一用力,头顶上的泥土被钻破了,哎呀呀,哎呀呀,我终于冲破泥土投入了空气的怀抱,这样又弹起了青春的乐曲,种子冲破外壳,”拍”的一声足以惊天动地,种子变成了芽,唏哩哗啦地拍动着叶子,炫耀着自己的嫩绿,贪婪地晒着阳光,让自己的梦想成长,变成一棵大树然后枝繁叶茂,生根发芽。因为这里奏响的是青春乐章之二 –志向远大篇。

  我是一条鱼,伴着青春的梦想,在大河里摆摆尾巴,拍拍鱼鳍,到处快活地游动,梦想便随着水流的变换而变成各种形状,娃哈哈,娃哈哈,梦想的浪花四濺乐得我笑哈哈,青春的乐章便澎湃地奏响,看岸上柳树多高大,真想鱼也可以起飞,在空中飞翔,虽然心知鱼的确飞不起,但心里依然渴望得到洁白的双翅,即使幻想始终是幻想,无论怎样都不能因为昨天的阴影而抹杀明天的光明,这就是青春乐章之三 –幻想不灭篇

  每个人的青春都不同,欢笑也好带泪也罢。只要是构成了一首属于自己的青春圆舞曲。

  包扎好昨日的伤口,打开心扉面向明天高声歌唱–青春之歌。 ——后记

  青春的歌对于每个人都不同,对于我则是一首充满了欢笑与忧郁的歌,一首由满载梦想的音符谱写成的`歌曲。

  我是一朵云,载着青春的梦想,在天空上这里飘飘,那里荡荡,遇上一阵风,梦想便淅淅沥沥地往地上掉,哗啦啦,哗啦啦地便奏响了青春的曲子,点滴地敲动着脆弱的心房,但我不放弃,即使梦想已经冺灭看似无法重圆,但只要我还是一朵云,我依旧会装载自己的梦想,继续飘荡。因为这里奏响的是青春乐章之一–不怕失败篇。

  我是一棵芽,顶着青春的梦想,在大地里这里顶顶,那里撑撑,再一用力,头顶上的泥土被钻破了,哎呀呀,哎呀呀,我终于冲破泥土投入了空气的怀抱,这样又弹起了青春的乐曲,种子冲破外壳,”拍”的一声足以惊天动地,种子变成了芽,唏哩哗啦地拍动着叶子,炫耀着自己的嫩绿,贪婪地晒着阳光,让自己的梦想成长,变成一棵大树然后枝繁叶茂,生根发芽。因为这里奏响的是青春乐章之二 –志向远大篇。

  我是一条鱼,伴着青春的梦想,在大河里摆摆尾巴,拍拍鱼鳍,到处快活地游动,梦想便随着水流的变换而变成各种形状,娃哈哈,娃哈哈,梦想的浪花四濺乐得我笑哈哈,青春的乐章便澎湃地奏响,看岸上柳树多高大,真想鱼也可以起飞,在空中飞翔,虽然心知鱼的确飞不起,但心里依然渴望得到洁白的双翅,即使幻想始终是幻想,无论怎样都不能因为昨天的阴影而抹杀明天的光明,这就是青春乐章之三 –幻想不灭篇

  每个人的青春都不同,欢笑也好带泪也罢。只要是构成了一首属于自己的青春圆舞曲。

  包扎好昨日的伤口,打开心扉面向明天高声歌唱–青春之歌。 ——后记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范文五份(扩展7)

——春天的圆舞曲作文优选【五】份

  冬,卷着呼啸的寒风去了;春,领着蓬勃的生机来了。大地,由一片银白,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

  人们的'衣服披在身上,已经没有了冬日里一个个裹得像圆球似的感觉,看着倒像是一只只轻盈的燕子,快活的奔来跳去。风筝在笑声中缓缓升起,越升越高,飘荡在柔和的春风中,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点。农民打开了沉睡了一个冬天的田野,将希望与汗水,连同一颗颗小小的种子,一起栽种在春天的土地里。市场上,一颗颗鲜红的草莓跃入眼帘。午后,阳光下,家家户户的阳台上成了棉被与棉袄的天下。春的到来,让人们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像一缕缕清风,无声无息,滋润着身边的每一个生灵。湖水荡漾着蓝色的微波,小草摇曳在微风中,花儿绽放出甜美的笑脸啊,春天来了。

  我漫步在稽山公园里,坐在竹林边的凉亭上,细细打量着眼前的——春天。脚边,几株见缝插针的小草从亭角里冒出来,长得碧绿葱茏。湖边,一条条乌黑的小鱼正欢快的跃出水面,而去年夏天开得广袤无边的荷花已不见了踪影,只有一杆杆土色的残枝断叶,赤条条,孤零零,垂着脑袋不动了。湖边的竹林里,翠绿的竹子像一捆捆绿木,直立在地面上。竹叶们在风中,不时的走家窜户,每当两片竹叶碰在一起,总会沙沙地窃窃私语一番。一低头,地上不知何时已冒出了一群群雨后的春笋,正探头探脑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奇妙的世界。几个不幸的遇难者一不留神就被馋嘴的孩子挖了去。

  虽没到落英缤纷的时节,可园子边上的几株樱花已经花满枝头了。一朵朵清秀的,粉红的,被蜜蜂包围着的樱花在枝头淡淡的微笑着,欣然接受这个世界对她的赞赏。不知不觉中,纷纷扬扬的花瓣已经落了满身,不禁忆起了《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老师常常告诫我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好好抓紧这眼前的大好春光,好好学*,天天向上!是呀,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崭新的春天里,迎着这大好的春光,大步向前走去吧!

  春天这个美丽又欢快的季节,用她的多姿与活力,谱了一曲悠扬而动听的圆舞曲。

  亲爱的同学们,你是否惊叹于室外的勃勃生机?你是否陶醉于满眼的姹紫嫣红?你是否钟爱于田园里的鸟语花香?那么,快和我一起收听《春天圆舞曲》吧!

  叮叮叮、咚咚咚小河像一群可爱的孩子,一边哼唱着圆舞曲的前奏,一边嘻戏打闹着向前跑。

  唧唧唧、喳喳喳、哔哩哩、嘟嘟嘟小鸟是合唱团的成员,交织着不同的声部,欢快地在树林间载歌载舞。

  吱吱吱、沙沙沙春风温柔的抚摸着小草和树叶,虫子们穿梭在草丛里,摇着沙锤和着节拍伴奏。

  呱呱呱、呱呱呱青蛙在田间引吭高唱,为机声隆隆、春泥翻滚的春耕唱颂歌。

  轰隆隆、咔嚓嚓雷公公打起了架子鼓,震撼的节奏把演出推向了高潮。

  滴滴嗒、哗啦啦雨婆婆吹起了长笛,作为压轴出场的艺术家,给万物送来了甘露,让观众们惊喜万分。

  咯咯咯、哈哈哈,同学们加入春天的盛会,忙趁东风放纸鸢,为这首美妙的圆舞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欣赏完精彩的`《春天圆舞曲》,让我们快快送上掌声,感谢大家的精彩演出!并请同学们继续观赏《最美春光图》。

  一、春花

  阳春三月,春风吹拂,春天的圆舞曲。花儿们尽情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早春时节,迎春花就开了。它不像牡丹那样华贵,不像月季那样绚丽,不像荷花那样高雅,不像菊花那样多姿……它只有一根枯藤似的茎,一片片细细的嫩叶,一朵朵朴素可爱的小黄花。在春天,它最先开放,告诉大地,告诉生灵:春天到了!它的声声召唤终于唤醒了沉睡一冬的百花,于是花儿伸伸腰,坐在镜边,装扮着自己。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此时,迎春花已慢慢的枯萎,它用自己已短暂的一生唤来了祖国美好的春天。

  二、春草

  春天刚到,小草就长出了嫩芽,钻出了肥沃的土地,露出一张张笑脸,打量着大千世界。嫩嫩的草芽儿,宛如婴儿手腕上淡青色的脉管,激起春的热流。在一块大石头下,一棵小草努力往上长,受着重压,但为了生存,为了争取阳光和空间,它必须拼命地向上长,长呀长……它从石头的裂缝中钻出了头。春姑娘向它微笑,同伴向它招手。它腼腆的笑了。那滚动的露珠就像它激动的泪珠,幸福的泪花……

  三、春雨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如烟似雾。她是春天的使者,饱含着深情来到人间。雨滴落在花儿上,花儿舒心地笑了;落在小草上,小草开心的绿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愿化作一滴春雨,去滋润祖国的'大地!

  美丽春天啊!你可知道?一个小女孩正坐在窗边期盼着你的到来……

  春天来啦!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春意盎然。原野披上了绿色的新衣裳,大地沐浴着温暖的春光,万物生机勃勃。

  春姑娘的步伐多么轻盈!她悄悄来到田野。你瞧:油菜花绽开了金黄的花朵,一阵微风吹过,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柳树跳出了嫩绿的芽,犹如小姑娘长长的头发,小草破土而出,像一张碧绿的大地毯。

  春姑娘来到了花园。五颜六色的花儿摆动着美丽的身躯,逗得蝴蝶、蜜蜂一个劲地围着它们唱歌、跳舞。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趟在大地的怀抱里。

  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果园里,开着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引来一群美丽的蝴蝶。小河河面上映着湛蓝的天空,真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春天真美呀!

  亲爱的同学们,你是否惊叹于室外的勃勃生机?你是否陶醉于满眼的姹紫嫣红?你是否钟爱于田园里的鸟语花香?那么,快和我一起收听《春天圆舞曲》吧!

  叮叮叮、咚咚咚小河像一群可爱的孩子,一边哼唱着圆舞曲的前奏,一边嘻戏打闹着向前跑。

  唧唧唧、喳喳喳、哔哩哩、嘟嘟嘟小鸟是合唱团的成员,交织着不同的声部,欢快地在树林间载歌载舞。

  吱吱吱、沙沙沙春风温柔的抚摸着小草和树叶,虫子们穿梭在草丛里,摇着沙锤和着节拍伴奏。

  呱呱呱、呱呱呱青蛙在田间引吭高唱,为机声隆隆、春泥翻滚的春耕唱颂歌。

  轰隆隆、咔嚓嚓雷公公打起了架子鼓,震撼的节奏把演出推向了高潮。

  滴滴嗒、哗啦啦雨婆婆吹起了长笛,作为压轴出场的艺术家,给万物送来了甘露,让观众们惊喜万分。

  咯咯咯、哈哈哈,同学们加入春天的盛会,忙趁东风放纸鸢,为这首美妙的圆舞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欣赏完精彩的《春天圆舞曲》,让我们快快送上掌声,感谢大家的精彩演出!并请同学们继续观赏《最美春光图》。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范文五份(扩展8)

——《瑶族舞曲》大班教案通用五篇

  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的意境,尝试用优美协调的动作来表现,情绪与乐曲相吻合。

  2、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听辩出乐曲的曲式结构是ABA结构,并能根据结构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3、体验乐曲的优美和随音乐表演的快乐。

  4、体验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瑶族的服饰图片或实物;有关光碟

  活动过程:

  一、播放光碟,幼儿观看

  1、 瑶族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都穿什么衣服?

  2、 全体小朋友学一学瑶族舞蹈的典型动作

  二、欣赏:瑶族舞曲

  1、 整首欣赏后提问

  ① 你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

  ② 这首乐曲有几段?每一段的旋律一样吗?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2、 分段欣赏

  第一段(A段):旋律优美柔和,速度较慢,表现了瑶族姑娘翩翩起舞的景象。

  第二段(B段):旋律欢快跳跃,富有动感,是瑶族的小朋友在狂欢。

  第三段(A段):回到全曲开始得意境。

  ① 每一段欣赏完后,幼儿了解了旋律后,随音乐用动作表现。

  ② 幼儿进一步了解ABA段落结构的形式。

  三、幼儿随音乐表演

  1、 不要求动作到位,只要能随音乐节奏表现,情绪与乐曲吻合即可。

  2、 感受瑶族舞曲的民族风格,进一步感受ABA结构特点。

  活动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与鉴赏式重要的音乐学*领域,是整个音乐学*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惯,并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幼儿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感受。

  通过对瑶族舞曲的学*,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让幼儿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幼儿热爱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生活情操。

  小百科: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的意境,尝试用优美协调的动作来表现,情绪与乐曲相吻合。

  2、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听辩出乐曲的曲式结构是ABA结构,并能根据结构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3、体验乐曲的优美和随音乐表演的快乐。

  4、体验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瑶族的服饰图片或实物;有关光碟

  活动过程:

  一、播放光碟,幼儿观看

  1、瑶族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都穿什么衣服?

  2、全体小朋友学一学瑶族舞蹈的典型动作

  二、欣赏:瑶族舞曲

  1、整首欣赏后提问

  ①你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

  ②这首乐曲有几段?每一段的旋律一样吗?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2、分段欣赏

  第一段(A段):旋律优美柔和,速度较慢,表现了瑶族姑娘翩翩起舞的景象。

  第二段(B段):旋律欢快跳跃,富有动感,是瑶族的小朋友在狂欢。

  第三段(A段):回到全曲开始得意境。

  ①每一段欣赏完后,幼儿了解了旋律后,随音乐用动作表现。

  ②幼儿进一步了解ABA段落结构的形式。

  三、幼儿随音乐表演

  1、不要求动作到位,只要能随音乐节奏表现,情绪与乐曲吻合即可。

  2、感受瑶族舞曲的民族风格,进一步感受ABA结构特点。

  活动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与鉴赏式重要的音乐学*领域,是整个音乐学*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惯,并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幼儿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感受。

  通过对瑶族舞曲的学*,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让幼儿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幼儿热爱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与高尚的生活情操。

  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的意境,尝试用优美协调的动作来表现,情绪与乐曲相吻合。

  2、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听辩出乐曲的曲式结构是ABA结构,并能根据结构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3、体验乐曲的优美和随音乐表演的快乐。

  4、体验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瑶族的`服饰图片或实物;有关光碟

  活动过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