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黄河教案实用5份

首页 / 教案 / |

  地理黄河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抗击外来入侵,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黄河的奉献

  1、塑造华北*原的主力。

  2.发电灌溉。

  3.旅游名胜。

  [板书]三、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黄河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提供的一首诗歌,对“地上河”的形成作一个总结:

  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奔腾入渤海;

  卷走黄沙十六亿,填充华北沉降带;

  走南闯北拐大弯,泥沙滚滚多危害;

  淤塞河道高筑堤,造就悬河飞天外.

  [板书]4、易泛滥

  播放历史上黄河泛滥时房屋倒塌,人民流离失所的凄惨情境的录像。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危害,产生强烈需要解决水患问题的情感.

  师:这决口之险,我真的亲身感受过。98特大洪灾,大家还记忆忧新吧,其实96年时长江就发过大水,我是湖南人我家住在长江沿岸,当时长江水位几乎与大堤齐*,狂风暴雨,水天一色,只能听到风的狂吼,水的翻滚声。真的是令人担心啊,但我的父老乡亲没有一个人退缩,老少都誓死保卫大堤,堆沙包抬高堤岸。真的皇天不负有心人,那年没有决口。黄河流域的人民和我的父老乡亲一样,面对这凶猛的黄河,他们岂能坐以待毙。但如何合理的摆脱黄河的这些忧患,一直困扰着黄河流域的人民,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水利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该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

  板书:四、黄河的治理

  加固堤防 保持水土 修建水库

  地理黄河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的关键。

  4.通过对水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的学*,使学生认识到:一是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的源流概况”、“之利”、“之害”和“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原和河套*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地理黄河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

  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播放录像):

  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评价、反思: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迫切需要去了解黄河。

  滔滔黄河

  板书:一、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

  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

  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评价、反思: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成果的展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高涨。

  活动二(分组讨论):

  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

  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以下几点:

  板书:二、黄河的奉献

  塑造*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评价、反思: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三:

  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

  生: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原。(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

  生:请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却付之东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课件展示沿途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布的特点。)

  生: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原。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课件展示宁夏*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黄河的源流概况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合作学*等方面能力。

  课后活动:

  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黄河忧患和治理方面的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撰写小论文“假如我就是水利部长……”。

  地理黄河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上一节长江,对学*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中国的忧患,根治黄河四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方法有了了解,为学*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方法

  学法:

  (1)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和自主学*提供了帮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

  教法:

  (1)目标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自主学*,通过小组内展示预*学案,检测预*效果

  (3)合作探究,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在学*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5)巩固检测,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效率。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一)(3分钟)[引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诗。

  [学生展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10分钟)[课件出示]黄河探险

  [教师]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读图思考。

  [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

  “动态移入”法首先画好黄河“几”字形状作为文本。

  [师]“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师]鼠标点击动态移入地图上黄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复几次。

  [学生自主学*]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

  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的效果由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自探空间: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讨论、回答]黄河仅仅是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却远远少于长江、珠江。

  [师]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课件出示]黄河的水文特征(10分)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49―50页的阅读来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上游的水文特征。

  地理黄河教案 5

  【教具】: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我国的第二长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原;

  5、在图上明确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泥沙多)

  结合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出孟津后,水流*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地理黄河教案实用5份扩展阅读


地理黄河教案实用5份(扩展1)

——地理黄河教案6篇

地理黄河教案1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

  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播放录像):

  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评价、反思: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迫切需要去了解黄河。

  滔滔黄河

  板书:一、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

  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

  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评价、反思: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成果的展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高涨。

  活动二(分组讨论):

  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

  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以下几点:

  板书:二、黄河的奉献

  塑造*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评价、反思: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三:

  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

  生: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原。(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

  生:请看大屏幕上的《*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新*成立之前却付之东流。新*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课件展示沿途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布的特点。)

  生: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原。新*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课件展示宁夏*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黄河的源流概况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合作学*等方面能力。

  课后活动:

  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黄河忧患和治理方面的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撰写小论文“假如我就是水利部长……”。

地理黄河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上一节长江,对学*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的忧患,根治黄河四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方法有了了解,为学*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方法

  学法:

  (1)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和自主学*提供了帮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

  教法:

  (1)目标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自主学*,通过小组内展示预*学案,检测预*效果

  (3)合作探究,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在学*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5)巩固检测,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效率。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一)(3分钟)[引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诗。

  [学生展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10分钟)[课件出示]黄河探险

  [教师]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读图思考。

  [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

  “动态移入”法首先画好黄河“几”字形状作为文本。

  [师]“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师]鼠标点击动态移入地图上黄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复几次。

  [学生自主学*]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课件出示*地形图]

  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的效果由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自探空间:为什么说黄河是*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讨论、回答]黄河仅仅是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却远远少于长江、珠江。

  [师]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课件出示]黄河的水文特征(10分)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49—50页的阅读来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上游的水文特征。

地理黄河教案3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

  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播放录像):

  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评价、反思: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迫切需要去了解黄河。

  滔滔黄河

  板书:一、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

  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

  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评价、反思: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成果的展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高涨。

  活动二(分组讨论):

  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

  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以下几点:

  板书:二、黄河的奉献

  塑造*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评价、反思: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三:

  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

  生: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原。(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

  生:请看大屏幕上的《*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新*成立之前却付之东流。新*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课件展示沿途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布的特点。)

  生: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原。新*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课件展示宁夏*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黄河的源流概况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合作学*等方面能力。

  课后活动:

  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黄河忧患和治理方面的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撰写小论文“假如我就是水利部长……”。

地理黄河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一、学*“预*”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20xx年,黄河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3、学*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册。

地理黄河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的关键。

  4.通过对水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以来治理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的学*,使学生认识到:一是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的源流概况”、“之利”、“之害”和“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原和河套*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地理黄河教案6

  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地理黄河教案实用5份(扩展2)

——地理黄河教案 (菁华5篇)

地理黄河教案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等。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2. 内容分析:“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指的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黄河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外流河、内流河、滚滚长江等知识联系紧密,为*区域地理的学*打下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解决的中点的根本问题是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等。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二、教学目标与分析

  1. 教学目标: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2.教学目标分析:

  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指的就是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等。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目的就是要理解黄河上游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支流多,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障碍)是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产生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的原因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差。要解决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就要知道下游是华北*原,,其中关键是充分利用黄河“地上河”动画演示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地上河”的教学中(指出工具使用在哪里),准备使用幻灯片(提出用什么工具)。因为使用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接受。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 一碗水,半碗沙指的是什么河流?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新课。

  问题:复*分析一条河流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复*《滚滚长江》,预*滔滔黄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识黄河

  问题一:读“黄河水系图”,并配合“*地形图”和“*政区图”: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各小组充分讨论后,并填绘在板图上。

  设计意图:了解黄河的概况,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学*成果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盎然。

  例1 .自 山,注入 ,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是

  和 ,分别位于 自治区和 省。

  变式练* 黄河中游的两大支流是( )

  A.湟水、洮河 B.汾河、渭河 C. 湟水、渭水 D. 洮河、汾河

  师生活动: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2)主要的支流

  (3)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

  (4)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

  第二:颂黄河

  问题二:上中下游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是什么?(跨过的地形区、阶梯的交界处)“黄河流域水系图”,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有些什么功劳呢?

  设计意图:采用发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题2位于河上游最大的水电站是( )

  变式练*: 黄河流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

  师生活动:

  (1)观察在黄河上游中游各有那些水电或水利枢纽工程?它们各位于哪个省?

  (2)著名旅游景点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黄河那一段?

  (3)找出宁夏*原、河套*原,还有华北*原,他们是由谁塑造的?

  第三:忧黄河

  问题三:阅读教材50页的“河水一石,其泥六斗”、51页的“黄河凌汛”、“黄河断流”并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黄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题3:黄河中游流经 高原,是我国 严重的地区;黄河下游地区,河床逐渐增高,成为“ ”。

  变式练*:“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俗语反映了黄河的哪种水文特征( )

  A.水量大 B.含沙量大 C.有凌汛 D.汛期短

  (1) 黄河忧患在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2) 说一说造成黄河忧患不断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

  (3) 地上河的成因是什么?

  (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救黄河

  问题四:假如你是“黄河治理委员会”的专家,你认为治理黄河应采取什么措施?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扮演具体的社会生活角色,帮助他们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使课堂教学回归现实生活。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题4:下列治理黄河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上、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B.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提

  C.在上、中游修建水利枢纽 D.在下游干流上修建水库

  变式练*:治沙和防洪并举的治理黄河的手段是( )

  A.植树造林 B.加固大堤 C.修筑梯田 D.修建水库

  师生活动:(1)黄河之害在于什么?究其根源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治黄的关键是什么?治理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2)仅在黄河中游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就能万全防止黄河下游洪水泛滥和泥沙淤积吗?还应采取哪些办法或措施才可能根治黄河呢?

  (3)黃河凌汛是怎么样形成的?危害在哪里?应该怎么治理?

  (4)黄河下游为什么会出现断流?(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应该怎么治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程学*了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等。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地理黄河教案2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

  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播放录像):

  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评价、反思: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迫切需要去了解黄河。

  滔滔黄河

  板书:一、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

  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

  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评价、反思: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成果的展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高涨。

  活动二(分组讨论):

  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

  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以下几点:

  板书:二、黄河的奉献

  塑造*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评价、反思: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三:

  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

  生: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原。(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

  生:请看大屏幕上的《*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新*成立之前却付之东流。新*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课件展示沿途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布的特点。)

  生: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原。新*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课件展示宁夏*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黄河的源流概况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合作学*等方面能力。

  课后活动:

  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黄河忧患和治理方面的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撰写小论文“假如我就是水利部长……”。

地理黄河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的关键。

  4.通过对水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以来治理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的学*,使学生认识到:一是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的源流概况”、“之利”、“之害”和“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原和河套*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地理黄河教案4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上一节长江,对学*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的忧患,根治黄河四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方法有了了解,为学*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方法

  学法:

  (1)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和自主学*提供了帮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

  教法:

  (1)目标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自主学*,通过小组内展示预*学案,检测预*效果

  (3)合作探究,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在学*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5)巩固检测,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效率。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一)(3分钟)[引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诗。

  [学生展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10分钟)[课件出示]黄河探险

  [教师]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读图思考。

  [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

  “动态移入”法首先画好黄河“几”字形状作为文本。

  [师]“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师]鼠标点击动态移入地图上黄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复几次。

  [学生自主学*]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课件出示*地形图]

  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的效果由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自探空间:为什么说黄河是*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讨论、回答]黄河仅仅是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却远远少于长江、珠江。

  [师]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课件出示]黄河的水文特征(10分)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49—50页的阅读来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上游的水文特征。

地理黄河教案5

  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引出课题

  1、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

  2、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3、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二、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3、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1、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3、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1、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2、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地理黄河教案实用5份(扩展3)

——《黄河的主人》教案 (菁华5篇)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论指出,教学过程 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等中的首*,是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设计特色】

  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和运用。

  【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一、再现情景,激情导入

  (媒体再现黄河波浪滔天的情景。)

  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有感情诵读第一自然段。

  激情,是探求新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动机最活跃的成分。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创设情境,营造学*氛围,调动学生激情,巩固对黄河的认识,为下面的深入理解、感悟作铺垫。

  二、初解中心

  (投影出示中心句)

  1.上节课同学们找出了全文中心句,并抓住重点词如履*地等对该句作了初步理解,还记得吗?(黄河水汹涌澎湃,令人生畏,十分危险。艄公凭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在黄河上如履*地,所以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2.齐读中心句。

  这一环节复*导入 ,目的是以点带面,让该中心句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迅速进入教学重点。

  三、紧扣中心,各个击破

  1.师:全文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描写,处处扣人心弦!建议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2-7节,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2.生研读课文,自主学*。

  (个体读书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3.组织讨论。(鼓励从不同角度感悟,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句子)

  师:通过各自独立思考、小组探究交流,张张小脸神采飞扬。老师很想领略你们独特的感悟。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代表个人或小组汇报发言吧!

  (给学生提供充分地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师适当点拨。)

  [重点指导体会第6自然段1、2句:(1)找出关键词。(沉着、专心致志、小心、大胆)(2)思考反义词。(惊慌、心不在焉、粗心、胆怯)(3)设想:如果艄公惊慌、胆怯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4.师:瞧,这篇文章多么质朴而又精妙啊!目标问题就这么被大家攻破了!是不是再给点时间各自梳理一下?

  生进入文中回味、赏析

  5.师:现在谁来总结发言,那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羊皮筏子又轻又小,上面又载满了人和物,听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连眼也不敢睁,可见其十分危险,而艄公却沉着、大胆地破浪前行,所以说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6. 再读中心句。(齐读2遍,加深理解,读出情感)

  中心句实际上点明了课文的中心。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文中寻眼,紧抓文眼进行导读,各个击破,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话、读书,尊重学生个性理解,营造课堂探究学*的氛围,让学生体验自主学*的滋味。

  四、梳理知识,深悟中心

  1.师:请同学们读读第八自然段第一句话,读完告诉老师:从这句话你能知道什么?

  (扣字眼更,认识作者感情倾向)

  2.联系全文,梳理知识,引发共鸣。

  师:你认同作者吗?认真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联系全文,想一想理由。(黄河惊涛骇浪,艄公的任务艰难,责任重大,而他就靠着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凭着优秀的品质和高超的技术,将筏子撑得很稳,保障了乘客的安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把滚滚黄河踩在脚下一般如履*地,成为了黄河的主人!)

  3.带着对艄公深深的敬仰和赞颂之情齐读最后一节。

  4.师: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但母亲河不是一条*静的河,她惊涛骇浪,九曲回旋,只有勇敢的、充满智慧的人才能成为她的主人!让我们也来赞颂他们!(引导读题)

  在本环节中,让学生由感悟作者的感情开始,再次走进教材,梳理知识,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和表达特色,深切领悟:艄公凭着优秀的品质和高超的技术战胜了惊涛骇浪,从而成为黄河的主人的道理,与作者的情感逐渐汇合,产生共鸣。

  五、拓展延伸

  1.师:你想对黄河的艄公说些什么吗?

  (生自由发言,赞颂、祝福、叮嘱)

  2.师:黄河上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征服了黄河,成为黄河的主人!请大家想一想:(人)凭着成为的主人。

  这一环节是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和人格的养成等。

  3.推荐阅读《大森林的主人》。

  简介故事梗概。

  4.资料导阅,深化认识。

  (1)历史上人们对黄河的畏惧;

  (2)新*以来,人们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

  升华:自然是可以征服和驾驭的,人的力量是伟大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将学*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络等课程资源丰富积累的能力。同时,深化了主题讴歌人的伟大,为本课学*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教材依据: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课文按照人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规律,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准确找出最能体现本课中心思想的句子,理解“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5.能结合课文内容,激发挑战大自然的豪迈气概。

  四、教学重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五、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黄河的录像片段;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指一学生铅笔盒,我们称这位同学是铅笔盒的——板书:主人

  什么样的人被称作“主人”?

  今天,我们来认识“黄河的主人”(板书:黄河的)

  (二)初读全文。

  1.质疑: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2.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做批注。

  3.检查生字词:

  第一组:滚滚 浊浪排空 惊涛骇浪

  第二组:艄公 凭着 竹篙 如履*地

  第三组:漂 系(身系着乘客的安全)

  4.交流:你了解到什么?

  三、品读感悟:

  1.黄河的主人是谁?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课件:“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惊涛骇浪”什么意思?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吗?

  2. 出示课件:“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指读。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指导结合词语谈,读出气势。)

  播放录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带着感受再读。

  【文章开篇浓墨重彩写了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所以对开篇的理解至关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黄河的景象,所以理解比较空洞,仅仅通过朗读文本很难想象出黄河的气势,严重地影响了对课文整体的理解与感悟。在学生读过课文,找到重点词语,却难以想象黄河气势的关键时刻插入黄河的一段录像,使学生在形象的画面、声音中触动心灵,豁然开朗,感受深刻,再次朗读时很容易读出黄河的气势,对文本的理解水到渠成。】

  师:这汹涌的黄河,滚滚而来;这猛烈的黄河,奔腾而来;这黄河充满力量,这黄河势不可挡,面对这黄河,你心里有什么感觉?真是令人——(胆战心惊)。

  过渡:但是,有人不怕,那就是——(黄河上的艄公)

  3.再次出示课件:“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如履*地”什么意思?围绕这个词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4.出示课件:“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了解过渡句及作用,你又想提什么问题?(我为什么提心吊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联系上下文)

  学*2—5自然段。小声读,边读边画令我提心吊胆的地方。

  抓住以下重点词语交流体会:

  ②小 轻 浮 整个 吞没

  ③感叹号 数字 “贴”换成 (人多 危险 惊奇 担心)

  ⑤体积小,重量大

  出示课件:“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从哪里能看到艄公的沉着?

  出示课件:“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专心致志”什么意思?想象:在什么情况下,他小心?他大胆?出示课件:“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他小心地注视着水势,——,他大胆地破浪前行。”

  你能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想象艄公遇到什么情况小心注视着水势,遇到什么情况又大胆地破浪前行?接着出示“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他小心地注视着水势,——,他大胆地破浪前行。”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带入句中,再读这句话。学生想象内容丰富,朗读感情真挚,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还从哪里看到了他的沉着?(乘客表现:从容—坐在上面很舒服?--第一次坐需要足够的勇气—侧面烘托是艄公的沉着镇静给了乘客安全感)你理解“如履*地”了吗?

  5.你想对艄公说些什么?出示课件:最后一段话,换成第二人称来读。

  6.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他的身上还有什么精神?你想成为什么的主人?(学*、生活……)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大家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希望大家以后读书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给汶川地震灾区的同学写一封信

  六、板书设计: 黄河的主人

  艄公→ 惊涛骇浪→如履*地

  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4、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教学重难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预*

  (1)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朗读要正确,通顺。

  (2)通过结合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无法自己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请做上记号。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问题的形式记下来,准备课上讨论。

  (3)收集课文中和课外书中描写黄河的词语和句子,准备课上交流。

  (4)从课外书或网上去寻找黄河上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了解它的制作、特征和功能,最好能附上图片。

  (5)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

  (6)理解词语(带点的字先查字典理解)

  筏子 竹篙 胆战心惊 惊涛骇浪 如履*地 提心吊胆

  2、其它准备工作

  (1)课前教师提供一些关于羊皮筏子和艄公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2)联系郭李小学,准备好电脑。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质疑

  1、“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古老的*有—条河,它的名字叫黄河……”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一篇与黄河有关的课文。(板书:黄河)

  同学们,在你脑海中,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请谁来说一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2、课文写到了黄河,作者面对黄河时,他的所见所感也是通过丰富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出示:

  黄河滚滚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波浪滔滔

  惊涛骇浪 激流 湍急 汹涌 胆战心惊 提心吊胆 如履*地

  (1)指名读--集体读(要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2)这些词语在下面的课文朗读中还要加深体会。

  2、师:黄河之水日夜奔流,汹涌咆哮,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是--黄河的主人(板书:的主人),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谁是黄河上的主人?

  他为什么会成为黄河上的主人?

  它有什么本领能成为主人?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1、师:同学们围绕课题就提出了这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你们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读书和讨论)

  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相信你能通过自己的读书和思考,来解决刚才的问题。还要注意,读书要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反复读读。

  2、同桌互读,你喜欢读哪些段落就读哪些段落,并让同桌评价一下读的效果。

  3、个别朗读,把你最喜欢读的或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同学们听,如果一个同学读了以后,还有同学认为自己也喜欢读这一段或认为自己会读得更好,那就可以站起来再读。

  教师引导学生相机点拨、评价。

  4、交流初步的感受: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5、黄河的主人是谁?(板书:艄公)

  艄公的“艄”是什么偏旁?“艄”是什么意思?查过词典,是指船尾的意思。后来指在船尾撑船的人。现在只要是撑船的人都叫“艄公”。

  课文中的艄公在干一件什么事?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艄公撑着羊皮筏子送五个乘客过黄河) (板书:黄河 羊皮筏子 乘客)

  5、你见过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吗?哪位同学在预*课文时已经找到了介绍羊皮筏子的材料,如有图片就更好。请你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羊皮筏子。

  让学生上台介绍,而后,教师可以出示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的课件并加以简要说明

  三、小结课文

  1、指导完整的朗读课文(教师逐节朗读课文)

  2、质疑问难:初步学*了课文,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学*词语

  1、出示词语

  筏子 艄公 竹篙 沉着 波浪滔滔 惊涛骇浪 如履*地

  激流 险恶 赞颂 尝试 提心吊胆 胆战心惊 浊浪排空

  (1)指名读

  (2)领读

  (3)找出上述词语中表示"害怕"的词语,你还能说出那些近义词。

  2、完成课后的练*2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六、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准备在下一堂课上交流。

  (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人在征服自然、挑战自我过程中的一些图片,并作必要的提示。)

  板书设计:

  黄 河 的 主 人 ?

  艄公

  羊皮筏子

  乘客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唤起记忆

  1、课前板书:黄河的主人

  2、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你了解了些什么?(板书:艄公)(课文介绍了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位艄公撑篙驾着羊皮筏子送五位乘客渡黄河的事。)

  二、学*第一部分,体会黄河上羊皮筏子的惊与险

  1、同学们,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奔腾不息、汹涌咆哮的黄河边,请大家看画面,不仅要仔细观察,而且要用心感受。演示多媒体:(远景)汹涌激荡的黄河水、震耳欲聋的波涛声。

  2、师:看了这幅画面,假如让你给画面配音的话,你该诵读课文的那一部分,又该怎样诵读读?先自己练读,然后交流。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是否感受到"胆战心惊"--再指名读--集体读

  4、多媒体出示:在汹涌的激流里的一叶筏子。

  (1)师:请你练读下一个自然段,然后给这一幅画面配音。(指名读)

  (2)在原来的画面上出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让学生再仔细读一读,然后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多媒体去除配音,只保留画面。)交流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说一说重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教师随机点拨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从下列词语中可以让人着重体会到黄河的汹涌险恶?“汹涌的激流"、"整个儿吞没";那东西的渺小无助:"小"、"轻"、"浮"、"小小";作者为那东西的强烈担忧:"突然"、"强磁力"、"吸引")上列引号中的词语点击时多媒体设计成另一种颜色。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黄河的凶险无情,那小东西的渺小危险和作者的深切担忧。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师过渡:同学们,作者远望时,看到的仅仅是一样东西,即使如此,作者已经为这样东西而担心害怕,那么,当他定睛细看时,发现这东西上面坐着的竟然是人,这时,作者的感情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请你找出相关的文字读一读,再谈谈体会。

  (2)指名朗读--评价--再指名朗读(教师可随机点拨)(1、3句带感叹号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感情:那小东西上坐着的竟是人,而且有六个人,黄河的水那么湍急,人就像贴在水面上漂流。作者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为他们担惊受怕。(必要时教师可以范读)

  (3) 师:此时作者的心情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十分担心、异常震惊、惊恐不已、胆战心惊……)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学*第二部分,体会艄公的大智大勇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这样的心境下,你再读读下面这个自然段,你是否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1)出示:(第6自然段)"我不禁提心吊胆,……浏览窗外的景色。)

  (2)学生边读边思,然后引导提问。学生可能会问:

  ①在如此危险(危急四伏)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核心问题)

  ②用"小心"和"大胆"来同时形容艄公的行为,是否矛盾?

  ……

  2、自主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读书、结合上下文、独立思考、跟同学讨论……)

  (2)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同时自由地寻找自己的交流伙伴。

  3、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1)组织大家交流讨论,合作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总小组的意见。比一比哪个小组交流得最好。

  (2)交流中可能学生会得出如下结论:(教师还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文字中得出如下结论的。)

  ①乘客不是第一次坐羊皮筏子,已经有了一定经验。

  ②乘客们都非常的勇敢,他们不惧怕黄河的险恶。

  ③他们知道艄公很有驾筏经验,不会出任何危险。

  ④因为艄公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他一定会战胜惊涛骇浪。……

  (3)重点指导朗读描写艄公的句子。

  4、重点学*最后一个自然段,加深领悟

  (1)师:同学们,此时你想对羊皮筏子上的艄公说些什么话?(多媒体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画面)(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最好能抓住课题阐述)

  (2)作者是怎么赞颂艄公的呢?多媒体出示:(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成为黄河上的主人。"

  (3)谁能替作者来赞一赞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①指名朗读--学生相互评价--在指名读

  ②集体朗读这段话(愿意赞一赞这位艄公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赞一赞)

  ③出示填空题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着_____________,身系着_________________,手里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凭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__。"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熟读--指名说)

  板书:惊涛骇浪 如履*地

  师:黄河上惊涛骇浪,可我们的艄公却如履*地,他真不愧为黄河的主人。

  四、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1、重新整理预*本上的答案,并交流。

  2、选择写话:

  刚才我们充分感受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静,战胜风浪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什么?

  ①黄河,我想对你说……

  ②艄公,我想对你说……

  ③XX,我想对你说……

  ④我想对自己说……

  相互讨论——自己动笔——班内交流

  四、总结课文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黄河惊涛拍岸、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智慧、机敏的风采,而且明白了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我相信,只要努力拼搏,不畏艰险,我们就能成为学*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

  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想起了一句格言(板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人在跟险恶的自然环境的搏斗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气概。同学们,从黄河的艄公身上你还能想到哪些人?口头交流一下。

  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黄河的主人(集体读)。

  奔流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而且更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和精神品格。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永远的启迪,愿艄公的智慧和精神能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五、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黄 河 惊涛骇浪 沧海横流

  的

  主 人 如履*地 方显英雄本色

  (艄公)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读懂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三、情感态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屈精神。

  学*目标:

  1、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

  2、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3课《黄河的主人》。

  (一) 1、课件出示重点词语,指导学生通过感悟词语意境来有感情的读词。

  2、通过描写黄河的词语来激发学生感受黄河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体验黄河的壮美 1、播放黄河视频,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感受黄河。 2、你看到了 的黄河? 学生思考后汇报(引导学生用积累的词语赞美黄河) 3、找出文中直接描写黄河的自然段,读中感悟“胆战心惊”一词,并练*造句。

  任务呈现一:默读感悟,体会人物形象

  策略:黄河是这样的凶险,令人胆战心惊,但是却有人能够驾驭它,成为黄河的主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谁是黄河的 主人?你从哪一段的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大家可以一边读,一边画一画,再想一想。

  自主学*:师巡视指导,生默读感悟。

  展示交流:

  1、生: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演示讲解如履*地一词,启发学生说出文中的*地指黄河 板书:艄公 如履*地


地理黄河教案实用5份(扩展4)

——《黄河颂》教案 (菁华5篇)

  教科书分析:

  1、《黄河颂》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2、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本课学*中要突出“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这个教学重点。

  3、七年级下学期,学生之前已学过现代诗歌,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揣摩诗歌精彩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不是很熟稔,因此,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引导学生细心揣摩,学会品味。

  4、《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可以作为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优秀范本。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爱朗读、好模仿,表演欲望也很强烈。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的处理上更胜一筹;还要对学生朗读技巧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边读边品析、揣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2、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年代,祖国屈辱的历史已远。要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爱国热情。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多种形式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音频、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识作家作品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入:“一把黄土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来感受黄河的气势。播放《黄河颂》(男声独唱)音频,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壮美的意境,然后谈谈对这首曲子的感受由此引入《黄河颂》歌词。

  1.老师板书题目:黄河颂(“颂”字加着重号)

  2.出示任务:

  (1)题目“颂”的含义是什么?(赞颂、歌颂)

  (2)听《黄河颂》的感受是什么?

  3.反馈指导:

  (1)指名回答,理解题目含义;全班齐读课题,在“颂”字上重读。

  (2)《黄河颂》这首歌曲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题目,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课文是赞颂黄河的诗歌;听了歌曲,从歌词中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的气势。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歌?它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相信我们只要美美地读这首诗歌,就能知道了。

  (二)初识作家,了解作品

  1.出示任务:

  (1)阅读课本“预*”部分,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光未然、作品《黄河大合唱》及预*时查阅的背景。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指导:

  (1)强调《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补充其它七个乐章;作者光未然、谱曲冼星海。

  (2)学生在补充时不能读资料,要自己理解后介绍出来。

  (3)齐读课本“预*”部分,补充资料。

  二、美读诗歌,体味黄河气势

  (一)听读课文,感知诗意

  1.出示任务: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2)听读时,在课文里把重要字词圈画出来,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将这些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学生上黑板板书听读时自己圈画的字词,并为其他同学强调重点。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红、加粗字的读音及释义(PPT显示):

  注音:

  释义:

  狂澜:**浪 山巅:山顶

  哺育:喂养 滋长:生长

  (3)补充课堂笔记,全班齐读字词。

  (4)全班齐读诗歌。

  (二)个人表情朗读,读出诗歌节奏

  1.导语:大家诗歌朗读时,字词读音比较准确,但是缺少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出示任务:

  (1)请大家听朗读水*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注意他在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的优点。

  (2)理解体会,反复练*,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

  2.反馈指导:

  (1)诗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3.自由练*读准课文并指名反馈指导,重点注意反馈指导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

  (三)小组合作朗读,读出诗歌情感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分工合作,取长补短。

  (2)小组朗读评价: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分工合宜,合作默契。

  2.反馈指导:

  (1)小组合作朗读展示,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字下面点上圆点,在停顿、重音、速度、语调有问题的地方划线标记,情感不到位的地方勾画。

  (2)一个小组朗读后,其他小组指出读错或不合宜的地方,并进行全面评价。

  (3)小结后自由读或齐读该自然段,反复练*。

  (四)师生联合朗读,读出黄河气势

  1.导语: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朗读,我们读准字音、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更读出了作者的感情。让我们师生合作,再次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出示任务:

  男领“朗诵词”部分,女领“歌词”部分的开头至“劈成南北两面”,男生齐读第一节“啊!黄河!”,女生齐读第二节“啊!黄河!”,男生齐读第三节“啊!黄河!”,师领最后一部分,全班齐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反馈指导:

  (1)师生合作朗读后,教师评价,不足之处再次朗读。

  (2)小结后自由读,反复练*,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五)小结过渡,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通过听读、范读、小组合作读、师生联合读等形式,读准了诗歌的语音,读清了诗歌的停顿、重音、速度、语调,更读出了诗歌的感情,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大气磅礴的气势。大家读得不错,如果想要读得再好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下节课深入品析,深刻领悟诗的内涵和意境。

  三、布置作业

  (一)查阅资料: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二)赏析诗歌:抓住诗歌的一个方面,进行赏析。参照课本范例,做好批注。

  第二课时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学*目标

  (一)复*上节课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上一课已经会认读的字。请两名同学们上黑板听写。

  听写字词:浊流 屏障 九曲连环 澎湃 哺育 狂澜 山巅

  2.反馈指导:教师指名听写,当堂批改、纠正。全班齐读。

  3.小结:这些划红色着重号的字,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掌握字形,确保准确无误。

  (二)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1.出示任务:

  (1)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

  (2)请两组代表分别交流黄河在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3)引出《黄河颂》第二课时学*目标。

  2.反馈指导:

  老师补充相关的资料;明确主要学*目标“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过渡语:同学们,交流了资料,我们知道黄河在历史和地理位置上都非常重要。作者在诗歌中如何诗意地表达黄河在历史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如何表达炽烈的情感?让我们在歌词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一)自读诗歌,明确诗歌大意

  1.出示任务:

  (1)自读课文,给每节诗前加上段落序号。

  (2)概括每节诗歌的大意,将概括的语言批注在每节诗的空白处。(提示: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2.反馈指导:

  教师选两三个同学概括诗歌大意,请其他同学补充。

  预设: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写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歌颂黄河,黄河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的黄河就是英雄的中华民族。

  3.小结过渡: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那么,诗人怎样将歌颂的内容穿在一起呢?让我们理一理他的抒情脉络。

  (二)悟读诗歌,理清抒情脉络

  1.出示任务:

  (1)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理解诗意。

  (PPT显示):

  A.歌词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概括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B.在主体部分,作者刚开始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由哪个字引起?从那些角度写了黄河?

  C.颂黄河的外部标志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以此把内容划为几部分,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D.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反馈指导:

  (1)预设:

  A.序曲: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望黄河颂黄河 尾声:学*黄河精神

  B.“望”字引起。四个角度:惊涛狂澜—特写 浊流连环—俯瞰 奔向黄海—纵观 劈成两半—横看

  C.养育中华民族 保卫中华民族 誓言学*黄河。(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D.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

  (2)反馈指导:

  A.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记录讨论要点。

  B.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采用抽签形式选题)

  3.评价:全班评价,评出最佳发言人,授予“发言之星”的桂冠。

  三、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美点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赏读课文,交流批注作业。(提示:观察书上几处批注,一处批注应抓住一个方面,全文批注可以多样化、多角度)

  (2)小组交流,每个人以“我欣赏这首诗的_____ _(方面),因为______ _____”的句式说话。

  (3)谈论交流,选好代表,准备发言。

  2.反馈指导:

  预设:

  (1)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它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2)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

  (3)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美,特别是比喻修辞的运用。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

  (4)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生动的语言,除比喻外,本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掀”“奔”“劈”等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黄河一泻万里、势不可挡、刚健有力的样子刻画了出来。

  (5)我欣赏这首诗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抒胸臆,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

  3.评价过渡:诗歌的美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同学们以个性的眼光发现诗歌独特的美。美在旋律,美在语言,美在画面,美在风格,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真是美不胜收,诗歌解读个性十足。让我们合唱式朗诵这首诗歌,再次体验一下诗歌的美。

  四、合唱式朗诵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1、导入(PPT显示):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这根维系着我们,哺育着我们,它把中华大地串联起来。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催生了优秀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黄河——它经历了最频繁的战争,造就了英雄与史诗。

  黄河——永远值得我们赞扬、学*。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唱出心中的赞歌。

  1.出示任务:

  (1)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2)学生分角色朗诵诗歌:

  序曲由一女生领诵,主体部分学生齐读,尾声由一男生先领诵,再全班齐诵。

  (2)分诵、合诵配合默契、衔接自然、感情充沛到位。

  2.反馈指导:

  (1)学生合作朗读后,教师评价,不足之处再次朗读。

  (2)反复练*,直至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3.总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

  (一)资料助读:下发资料,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学唱歌曲: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板书设计

  导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

  2.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与地理

  2. 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3. 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课文

  2.重视运用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3.通过拓展学*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

  导学思路

  鉴于作者是借黄河的英雄气概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感悟和认识黄河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将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相联系,结合本文创作的背景,深刻把握课文的主旨,最后再通过拓展学*,从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黄河和中华民族。

  导学过程

  一、心理准备

  1.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所要达到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些目标既是努力的方向,也是检测的标准。

  2.运用多媒体播放九曲黄河奔腾咆哮的影像画面。

  3.投影展示同学们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图片。

  4.师生一起扼要说说对黄河的观感。

  5.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和地理课对黄河的介绍,并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从而激发兴趣,启发联想,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悟

  (一).整体感悟的方法指导

  1.导师首先范读课文第1小节的朗诵词部分,并以此节为例,作朗诵方法指导。

  (1) 将第1小节默读1遍,了解大致内容与句式特点。

  (2) 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3) 轻声试读几遍。

  (4) 大声朗读,音量以能够听清自己的声音为准。

  2.请几位同学朗诵,请全班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相互讨论,集体点评。

  4.分角色表演朗诵,全体起立,配乐朗诵《黄河颂》,导师读朗诵词部分,同学读歌词部分。

  4. 自由发言,谈谈朗诵后对黄河的英雄气概与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感悟。

  三、自主思考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的第二、第三题,要求同学独立思考,得出答案,也可就自己学*时的独特感悟和发现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力求有自己言之成理的认识。

  四、合作探索

  1. 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2. 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坚强?

  3. 诗人写黄河的意图是什么?

  4. 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

  各小组按要求讨论探索,记录要点,踊跃发言后,师生一起明确上述问题的答案。

  明确1: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把它比作摇篮可以形象确切地表现黄河的历史功绩。黄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是阻挡外敌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的又一道钢铁长城,因此诗人称之为“屏障”。

  明确2:课文是从自然特点、地理优势和民族贡献几方面赞颂黄河的伟大坚强。

  明确3:在诗人笔下,黄河是中华民族英勇豪迈、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因此诗人借赞颂黄河来激发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动员全民族亿万英雄儿女像黄河那样伟大坚强!这是借物抒怀的写法,正像矛盾在《白杨礼赞》中借赞美白杨而赞美抗日军民一样。

  明确4:课文中值得学*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

  (1)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情对象,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

  (2)反复,如“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3)比喻拟人,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一泻千里,……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

  五、拓展阅读

  1.阅读光未然《〈黄河〉本事》一文,完成练*。

  〈黄河〉本事

  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

  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bó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hi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高山之巅,出现了时代的歌手,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他看见巨人醒来了,掀起他的怒涛,发出他的狂叫,响应着祖国满山遍野的战斗的歌声。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幼自得其乐,一旦暴敌侵入,带来了疯狂的杀伤,妻离子散,一片凄凉。

  两个流亡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战斗的道路。

  然而他的妻子,一个农村妇女,失掉了丈夫,失掉了小孩,自己也遭到野兽的蹂躏,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偷偷跑到黄河边上,经过一阵悲惨的哭诉,便投身到滚滚的黄河波涛之中。

  (这时在河东,河北,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四面八方都卷起了复仇的巨浪,中华民族的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怒吼吧,黄河!向着全*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吧!——我们代表五万万人民为祖国的最后胜利而呐喊着。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bó战: 惊涛hi 浪: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沃壤: 不期而遇:

  (3)画线句中“一幅壮大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幻想与现实是否矛盾?为什么?

  (4)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5)文中用“惊涛”、“怒涛”、“巨浪”来形容黄河之水,你认为作者要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6)文中哪一节与《黄河颂》有内容上的联系?

  2、课外分工合作,通过电视、网络、诗文集、教科书等搜集有关黄河的诗文、传说等,编一期《感悟黄河》小报,在班内展评。

  课型:

  导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2.培养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读、悟、赏

  教学媒体:录音机;电视机;VCD;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1. 以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配以朗颂词引入;

  2. 整体感知

  (1) 录音范读,学生体验作品语感和感情;

  (2) 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把握好诗歌基调--热情、悲壮、豪迈)

  (3)(配乐)齐读

  (4) 找出你喜欢的诗句,并朗读;

  3. 质疑

  4. 深入探究(用投影片展示问题)

  (1) 第一节歌颂了黄河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 第二节"颂前"哪个系统领诗句?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此诗文坛人仅仅是歌颂黄河吗?

  5. 思维拓展:

  (1)第二节中"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知道哪些英雄的故事,(抽生讲)再放英雄故事的画面,让学生猜,画面中的英雄是谁?最后放《英雄赞歌》来结束对英雄的赞颂?quot;

  (2)仿写:"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写你熟悉的事物。

  (3)放《黄河颂》的录音,让同学们感受这首诗的悲壮感情。

  (4)齐唱《保卫黄河》并配以黄河的画面。

  6. 小结:

  《黄河颂》这首诗不仅歌颂、赞美了黄河,赞美了黄河,而且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并让我们炎黄子孙学*这种精神。

  7. 板书设计:

  黄 河 颂

  光未然

  序曲(朗诵)--(歌唱)主体---尾声

  伟大坚强 望--颂 学*黄河精神

  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地理黄河教案实用5份(扩展5)

——《黄河颂》教案 (菁华5篇)

  教科书分析:

  1、《黄河颂》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2、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本课学*中要突出“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这个教学重点。

  3、七年级下学期,学生之前已学过现代诗歌,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揣摩诗歌精彩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不是很熟稔,因此,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引导学生细心揣摩,学会品味。

  4、《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可以作为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优秀范本。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爱朗读、好模仿,表演欲望也很强烈。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的处理上更胜一筹;还要对学生朗读技巧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边读边品析、揣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2、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年代,祖国屈辱的历史已远。要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爱国热情。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多种形式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音频、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识作家作品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入:“一把黄土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来感受黄河的气势。播放《黄河颂》(男声独唱)音频,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壮美的意境,然后谈谈对这首曲子的感受由此引入《黄河颂》歌词。

  1.老师板书题目:黄河颂(“颂”字加着重号)

  2.出示任务:

  (1)题目“颂”的含义是什么?(赞颂、歌颂)

  (2)听《黄河颂》的感受是什么?

  3.反馈指导:

  (1)指名回答,理解题目含义;全班齐读课题,在“颂”字上重读。

  (2)《黄河颂》这首歌曲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题目,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课文是赞颂黄河的诗歌;听了歌曲,从歌词中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的气势。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歌?它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相信我们只要美美地读这首诗歌,就能知道了。

  (二)初识作家,了解作品

  1.出示任务:

  (1)阅读课本“预*”部分,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光未然、作品《黄河大合唱》及预*时查阅的背景。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指导:

  (1)强调《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补充其它七个乐章;作者光未然、谱曲冼星海。

  (2)学生在补充时不能读资料,要自己理解后介绍出来。

  (3)齐读课本“预*”部分,补充资料。

  二、美读诗歌,体味黄河气势

  (一)听读课文,感知诗意

  1.出示任务: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2)听读时,在课文里把重要字词圈画出来,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将这些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学生上黑板板书听读时自己圈画的字词,并为其他同学强调重点。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红、加粗字的读音及释义(PPT显示):

  注音:


地理黄河教案实用5份(扩展6)

——《黄河象》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

  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

  1、师:先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幻灯出示化石图片)这些都是——化石。关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资料)

  2、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对,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3、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检查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随生回答板书:化石样子、假想来历、发现挖掘)请你根据这些内容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双竖线标出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叙述顺序,你认为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而本文却是先写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再写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最后写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这在写法上属于倒叙的写法?你知道为什作者要把黄河象化石的样子放在文章的开头来介绍吗?(为了突出化石的样子,说明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细读课文,品词悟情

  1、那我们就先来读读文章描写化石样子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有印象,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

  (1)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感受到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们教室还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长八米教室长。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这里恐怕屋顶都要涨破。你怎样理解除了尾椎以外这句话?(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是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三米多长的大象牙重有三吨,得用载重吨的大卡车去拉。

  你怎样理解甚至?(舌骨很难发现也能保存着,说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一百多块的脚趾骨,连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没有失掉可见完整。大到三米长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长得脚趾骨都保存着,可见它的完整。

  3、作者为了说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在说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来再读读这三句话,感受一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4、人们站在这样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头大象这昂首阔步向前跑。

  (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这具化石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吗?

  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

  5、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

  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为什么能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呢?

  (死后没有被移动过)你怎么知道的?

  6、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问题: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因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7、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

  课件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没有被移动过,这都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随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据。科学家的推想是有根据的。那么科学家又会我们假想出怎样的一个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复  二、学  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

  交流;

  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归纳总结出:因为天气的炎热才有象群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老象因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岁月的变迁使之成为了化石。

  3)体会科学家假想的条理性。

  4)同桌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联系最后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三、课外延伸

  1、找一找这样的科普文章读一读

  2、为黄河象设计解说词,写一写。

  四、综合提升

  自己试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写一篇小故事。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化石样子——高大完整

  假想来历——有理有据

  发现挖掘——科学有序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教学难点:

  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质疑、导入新课:

  复*:上接课我们已经学*了《黄河象》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回忆一下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黄河象骨架化石有什么特点?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小组任选一方面)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回忆一下.写作顺序,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十一、板书:

  26 黄河象

  斜插 脚踩

  陷

  热 喝

  渴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砾石: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

  冲积:高地的砂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

  一瞬间: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

  碧空:蓝蓝的天空。

  挣扎:用力支撑。

  炙烤:炙,烤。炙烤还是烤的意思。

  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

  骨骼: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下颌: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

  假想:想象,假设。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导入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第1自然段。

  (l)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明确: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朗读体会特点。

  (3)小结,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学*第2-6自然段。

  默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明确: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3.学*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明确: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2)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三、练*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师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探究活动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根据提供的骨架,画出一头大象。

  2.写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顺序。

  3.参观自然博物馆。

  教材分析

  《黄河象》是“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变化”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设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和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二百万年间,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本课内容既有实际的,又有推想的,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区别,仔细体会,阅读课文时以学生为本,以读促思,以思促悟,真正体会文章情景。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是首届课改实验班,经过四年的语文学*实践,这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语文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了预*的方法和程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学生能通过预*基本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为课堂上深入理解课**好铺垫。但由于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在大局部学生身上还落实不到位针对课文内容质疑,从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读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掘、挖掘”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与科学的推断力。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中推想的内容,发掘了二百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黄河象的化石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我在网上得到一个消息,明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要向全国小学生免费开馆一月,你想去观赏吗?

  生:想。

  师:谁为我们当导游呢?怎样才干做一个合格的导游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到北京自然博物馆观赏黄河象。

  2.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师:读了课题,请你猜猜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当导游”,读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的学*积极性被充沛调动起来。]

  二、学*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考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这篇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身的想象或另编一个合理的故事。

  生:读了《黄河象》,我感觉科学家的推断很有意思,但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的推断?

  师:对,同学们提得很好,这也是本课要学*的重点之所在——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

  2.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全班齐读。

  (2)对照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

  (3)指名汇报。

  生:“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理解“炙烤”的意思。

  生:“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理解:“有气无力”。

  师: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天热极了,大象又累又渴,难受死了。

  师: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示出来。

  师:请大家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中的情景。

  师:一群大象向河边走来,本想痛痛快快地饱喝一顿,哪知道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谁知道是什么事?

  生:一头老象最先跑到河边,它伸长鼻子去吸水,河水少,够不着,它就跨进水里,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没想到石头下全是淤泥,石头往下陷,老象也往下陷,抬起的左脚来不和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大家再读这段话,多读几遍。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老象太倒霉了,我很同情它。

  师:请你再读一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请大家看第二幅插图,说说图中情景。

  用简单的几句话归纳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形成过程。

  (4)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师:《黄河象》是根据推想而写的,除了这样的推想,还有其他的推想吗?

  生:一天老象带着儿子去拜年,来到一条小河边,由于老象带的礼物太多,它对儿子说:“我把礼物送到河对岸,再返回来接你,说完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刚到河中心,脚下的石头突然往下陷,老象也跟着深深地陷了进去。

  ……

  师:这些同学的推想很有趣,这就是这篇课文要送给我们的一把“金钥匙”,(课件出示“金钥匙”,全班一起读一读。)

  (5)指导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说说体会到什么?

  (6)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概括它们主要讲什么?理解“发掘,挖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学生借助自学提示,在读中思,读中悟,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细读全文,体会感受。

  (1)同伴互助细读全文,找出表示作者合理想像的细节的词句。

  (2)学生汇报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一群大象,在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

  (3)(课件出示句子)比较句子,说说自身的感受。

  小结:本课作者多处用到细节描写,通过它我们体会到作者具有丰富、合理的想像力,同时文章的内容也较生动形像。现在就请大家模仿《黄河象》的写作手法,有顺序有条理清晰地把你对黄河象的由来的想像写一写,或者说自编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细节描写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让学生在自身的*作中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展开合理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教学反思

  《黄河象》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创设情景,用当“导游”,看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活动中来,在阅读课文时,我采用“递进阅读”方式,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读中感悟,细读课文,体会感受,由浅入深,螺旋上升,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的学*要领:有顺序的叙述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和丰富合理的想像等写作方法。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这种“逆推”教学按三步进行。

  一、找已知明结果

  找出已知,是为了使学生明白科学家之所以这样想象的依据。在教学第一段时,先让学生理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有两大特点:“高大”和“完整”,再提问:①这两个特点中,哪一个特点写得比较详细?②你从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得很完整?待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出化石保存完整的语言因素后,教路突然一转,以设悬念:“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保存得如此完整呢?它是怎样发掘的呢?”一下子拉到第四段(最后一段)的内容。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明白化石保存完整的两个原因:1。上级的正确指挥;2。黄河象失足落水后在原地没动。紧接着用:“你怎么看出来的?”进行追踪提问,以达到如下认知:


地理黄河教案实用5份(扩展7)

——母亲河,黄河作文实用5份

  黄河,我的母亲!您几千年来哺育着中华民族,任劳任怨,我们为您而骄傲自豪。

  远古时代,您清澈透亮,而现在的您呢?满身的臭味和泥沙。让人对您原有的风采感到疑惑不解。

  您的子女在您身旁乱砍树木,建造工厂,有毒的水污染了您的身躯,您昼夜不停的**,却还不能停止儿女对您的伤害。原来许多小朋友在您的怀抱中游泳,还有人从您那里挑走可口的乳汁。但现在这些事情没有了

  您的子女把您还给开发成了旅游区,每天大量旅客过来有些人没有公共道德,随时扔垃圾,有些旅客想要见识一下您的风采,但都是兴高采烈而来失望而归,您已经没有当年的风采了,有的只是儿女们给您制造垃圾,臭气熏天。

  黄河高原的地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导致河水含沙量极度超长河床较高造成几次的水灾。

  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般黑糊糊的污水,河水上漂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可是,谁能责怪您呢?您变成如今这样也只能怪我们呀!我们向您的身体中排放大量污染原素,造成下游支流缺少。导致河水经常断流,河岸生态严重破坏,流域面积极度萎缩造成地区的干旱,但我们不能只责怪您呀!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过错啊!虽然我们每年

  都在给河岸两旁种植树木,但是树木长高必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长出参天的树,所以人们应该多植树,少砍伐树木,少放污染材料。让我们的母亲河变回往日的容貌吧!

  黄河,您的心一定在流泪吧!您的子女无时无刻不在伤害您。黄河,从现在做起,我们要保护您不再受伤害。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曾有多少诗人抒写它的雄壮,曾有多少旅行家赞叹它的恢弘,它又曾使多少战士斗志昂扬?我多么想一览它的雄姿!

  暑假里,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我们一家三口和表妹一起顶着炎炎的夏日,去黄河大堤看黄河。

  还没到停车的地方,妹妹就嚷着要下车。我虽然制止了妹妹,但心里也想快点见到黄河。这时已经隐隐约约可以听到黄河水不停涌动的声音,湍急的流水声使我的心情激动起来。

  终于站在了黄河大堤上,滔滔的黄河水后浪推着前浪。棕黄色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又像千万头雄狮,奔腾咆哮,昼夜不息。它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奔向遥远的东方。新鲜的空气,迅疾的流水,还有眼前的气势非凡,无不激起我的豪情壮志。

  正在我心中万分感慨的时候,妹妹打乱了我的千万思绪。她拍了一下我的背,兴奋地说:“咱们一起去那边看看,那里围了好多人啊!”说着便拉着我往那儿跑。原来是一个当地的老爷爷,在讲龙门的英雄故事,他显得有些激动,时不时做个动作,旁边的人纷纷拍手叫好。壮丽的黄河作背景,“哗哗”的流水为伴奏,听着悠久的故事潺潺流淌,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黄河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爸爸今天领着我来到了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我终于有机会可以一览她的风采。

  一进大门,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钢铁浮桥。这座巨大的浮桥,有几个浮桶牵引着,上面铺上*整的铁板,汽车、行人在上面穿梭自如。这时有人会问了,这浮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这浮桥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升降高低。当水位上涨时,浮桶就随水位升高,桥面就跟着上升。当水位下降时。浮桶就降了下去,桥面也跟着下降,但桥面始终可以保持*整。往里走,就到了黄河岸边,这儿的土不像别处的土那样坚硬,踩上去,很有弹性,用手一摸,感到十分细腻柔软,像巧克力丝滑般的感觉。河面上飘过了一道道白线,*了才发现是几层波浪。这儿的波浪,不像海里的波浪那样汹涌澎湃,很有气势,但一波紧挨着一波,层层叠叠,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爸爸在黄土上挖了一个“小黄河”。用手泼水,演示古黄河的决口的原因。我仔细观察,发现随着水流越来越大,黄河的河道越来越宽,河床越来越高,几乎淹没了原来的河道,最后完全决口啦。我心想,古黄河决口,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与破坏。但现代的人们,终于战胜了黄河这头猛兽,可见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相信以后人民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祖国将会更加的美丽富强。

  “一把黄土塑造了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这条出现在亚洲大陆的母亲河,以它那伟大又坚强的力量,养育了几千年来一代代华夏儿女,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如此赞颂过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啊!这一泻千里的江水,浩浩荡荡,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是如此之磅礴,如此之壮观。

  没亲眼见到过黄河,我却知道黄河那波涛汹涌的气势,宛如一条蛟龙,在神州大地上曲折盘旋。好似一只摇篮,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它又如同灌溉大地的源泉,哺育着华夏儿女。

  这经久不衰的伟大的黄河母亲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复兴,支撑起天与地,在神州大地中奔腾着,流淌着,带给了我们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可是现在,母亲河正在哭泣,还可以依稀听见她那轻轻的叹息。她已经十分疲惫了,面对自相残杀,破坏着环境的儿女们只能默默地叹息。母亲河变得浑浊了。原本是清澈见底的河流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到处都飘浮着许多令人恶心的垃圾。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黄河的泛滥使母亲河已经变得伤痕累累。看到自己的儿女们造成的后果,只能躲在一旁无声哭泣。

  你听!母亲河正在哭诉:“请不要在浪费这万古流长的大河了,作为这一代的华夏儿女,请投入到拯救黄河的行动中吧!好吗?”

  让我们携起手来吧!把我们的希望与祝福送给母亲河,让它奔腾不息。

  黄河为什么会称为母亲河呢?很久以前,原始祖先就生活在这里、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为什么黄河会这么黄呢?在很久以前,黄河的水并不黄,它的名字也不叫黄河,它叫做大河。渐渐地,人们发现大河的水渐渐变成了黄色,因此改称为黄河。黄河的名字就这样延续到现在。黄河上游的河水是十分清澈的,可是当它流到黄土高原以后,就被黄土高原染成了黄色。在很多年以前的黄土高原也并非目前的这个模样。那里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以及一片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林木繁多,生存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可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于森林的破坏,使得很多的草原与林地变为荒漠,结果很厚很厚的黄土全都裸露了出来,再加上黄土是十分疏松的,经过雨水以及河水的长期冲刷以后,泥沙被流水携带着流进了黄河,结果黄河的水给染黄了。

  假如舀一碗黄河水,就能沉淀出半碗泥沙来,因此民间有“一碗黄水半碗沙”的说法,事实上,黄河水变黄是由黄土高原的泥沙染黄的。

  如今,我们的黄河母亲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因为我们有些不自觉的居民会把牛奶袋、一次性杯子……这些杂物往河里乱扔,工厂排放出来的污水全都流到河里,河里的水流到黄河里,因此我们的黄河才会被人们污染的如此脏、臭。

  我们这个母亲已经受不了这样的巨大的痛苦了!因此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让“她”变回原来的模样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