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实用五份

首页 / 地理教案 / |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1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 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 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 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 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 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 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 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 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2

  一、简介

  本主题是教育部重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下的教学设计。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二、学*者分析

  1、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学*的持久性差。

  2、容易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归纳总结能力差,空间概念不强。

  3、学生初步具有读图、识图、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4、具备小组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本课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说出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能够在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

  3)能够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图上或地球仪上找到它们的位置,能识别七大洲的轮廓。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洲大洋位置的学*,增强地理空间概念。

  2)能够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对学*地理的兴趣,及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结合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学*途径。

  学*方式主要为探究、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理念

  1、改变地理的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积极参与到学*中。

  2、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环境。

  3、关注学生学*的全过程,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学*的收获。

  评价维度:

  1、课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程度、交流合作、信息再现、各组之间的竞争情况等。

  2、课后:根据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的情况进行评价。

  五、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1、本课中应用课件实现分组选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运用动态图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静态图片突出教学的直观性。

  3、应用FLASH软件制作交互性拼图,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4、改变学*方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搜集资料:

  文字资料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知识进行细化。

  图像资料来源:

  1)来自扫描,如:东西半球世界地图;

  2)来自教学软件,如:世界海陆分布、亚欧分界等;

  3)来自互联网,如:地球自转的GIF图像;

  4)自制图像,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大陆、半岛、岛屿图等。

  2、教材处理:

  把本课教学内容分解为四部分:

  1)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名称、轮廓;

  3)大洲位置;

  4)大洋及其与大洲的位置关系,以问题式呈现给同学。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竞赛题。

  3、课件制作:

  1)用ACDSee和Photoshop进行图像制作和处理。

  2)用Powerpoint进行整体设计制作。插入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设好链接。特别是有一些图片出示后,要回到原页面,这就要设好返回链接。

  3)用Flash制作

  a、拼图课件,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加上计时器的运用,更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b、“比一比”计分板,按键可实现各小组得分的增减,最后获胜的小组还可以赢得“桂冠”。

  4)与数字地球进行链接,实现资源共享。

  (二)教学实施:

  1、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在宇宙中转动的图像,并配以音乐,创设情境,把学生自然的带入课堂。以加加林描述的“蓝色星球”引出地表的海陆例。

  2、学生两人一组,运用地球仪,用数据采集的方法,统计海陆比例。学会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

  3、出示本节课题“大洲和大洋”,从学生认知角度。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5

  一、设计思想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

  1.人类的栖息地是怎样的,教材首先列举了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地表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特点,再以地形图直观地呈现出大陆、半岛、岛屿等的不同。从陆地到七大洲,让学生对各大洲的名称、位置、大体轮廓有一定的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点应放在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2.海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虽远不及陆地那么直接、深入、持久,随着陆地多种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技术不断提高,海洋逐渐成为开发利用新资源的新领域。海洋和陆地一样都可以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和对象。课本在对四大洋的划分进行说明后,还介绍了为人类提供了丰富海洋资源,并举例说明海峡作为海上交通要道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读图区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类型

  多媒体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相关视频、手工制作的七大洲轮廓图

  二、基本思路

  教师、学生、媒体组合→展示音像、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图片→展示图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作小结→展示七大洲轮廓图,观察思考→展示七大洲分布图→展示视频,学生观察→介绍交通要道,趣味小结。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节选有关地球全貌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从小家进入人类的大“家”的学*中来。

  出示地球仪,学生观察思考,对海陆分布有个感性的认识。

  【板书】一、人类的栖息地

  学生活动:读图2-2,对比海陆面积大小。

  【板书】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学生活动:教师展示广东省地图(包括南海部分海域),学生读图找出雷州半岛、南沙群岛、海南岛,讨论大陆、岛屿、半岛的区别。

  (学生交流,总结略。)

  【板书】2.七大洲

  学生活动:读图2-4,找出七大洲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分布,观察它们的轮廓特点,大小比较。(学生回答)

  以组为单位,竞赛回答问题,出示制作的大洲轮廓简图,让小组强答,并描述其形状。(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

  (过渡)这些大洲之间远隔重洋,我们找找看都有哪些海洋?

  【板书】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演示课件)进一步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播放视频)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主要是海洋生物资源和能源矿产的现状,以海洋渔业生产和海洋油气开发为例。

  (小结,并对海洋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作简单叙述。)

  【板书】2.海洋资源

  (学生活动)分发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重要交通要道的相关资料,学生讨论,师生小结。

  最后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布置作业:画一幅世界大洲大洋的简单轮廓图。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实用五份(扩展1)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菁华5篇)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重点

  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

  众多概念的理解、众多地名的记忆

  四、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及以它为底图的各大洲轮廓剪成的图片,并为每张学生桌上准备一个小地球仪。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读图启发式、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内容教法、学法、目的

  导入新课

  1、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

  2、他为什么说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名叫“水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海陆分布图”

  1、海陆面积哪个较大?

  2、比例大概是多少?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水球”的印象,为后面的讨论作铺垫

  讨论

  1、加加林说得有没有道理?

  2、是否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

  开放性地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放在讨论后阅读,更能使学生理解“地球”名称的来源,激励他们去探究人类未知的领域

  观察地球仪

  1、地球上海陆分布是否均匀?

  2、联系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划分的“旧知”,看哪个半球陆地大些?

  3、通过地球仪演示归纳:任一半球,海洋陆地

  通过观察,分析海陆分布大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读图

  1、指导学生读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讲解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大洲=大陆+附*岛屿

  2、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图2.5(景观图)。

  生动直观,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得到准确的概念;通过想象,又可把概念迁移到地形图(*面图)上。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的位置

  2、分别找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上的大洲;

  3、读“世界地形图”,找出各大洲的分界

  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游戏

  1、出示各大洲的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底图

  2、游戏一:请七个学生各拿一张(代表一洲),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

  3、游戏二:比一比,看谁把七大洲在黑板的底图上拼得最快

  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各大洲轮廓、相对位置的印象

  记忆、训练

  1、观察七大洲面积的大小;

  2、投影七大洲面积数据,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记住大小顺序;

  3、老师示例谐音记忆:亚非美(北美)男(南美)是南极欧阳(大洋洲)

  适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七大洲各被哪些大洋包围?

  2、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四大洋位置;

  3、比较四大洋面积的大小。

  指导学生根据大洲的位置记忆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归纳总结。

  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反复训练,加深印象。

  课堂作业

  完成填充图册上的相关练*及时巩固新知。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知识和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并形成记忆。

  2.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教学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只有全方位地认识我们的家园,才能更好地爱护它,更合理地利用它的资源。今天我们就来学*地球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有关知识,在学*这个重要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解决几个问题。

  [教授新课]

  一、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读教材图2.5,思考后回答: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追问: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

  A、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B、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哪个?请在书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指图告诉大家格陵兰岛的位置。

  教师指图:比格陵兰岛大的陆地就是大陆,有这几块,比它小的就是岛屿,有很多,大陆和它附*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

  教师提问:请大家在“世界地形图”上找白令海峡,思考:

  A、什么是海峡?白令海峡沟通哪两个大洋?

  B、什么是海?这两大洋的边缘有什么海?

  [过渡]知道了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来认识七大洲。

  二、七大洲

  1.名称及轮廓: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图2.6及阅读材料,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和名 称的由来,并回答一组抢答题:

  A、请说出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

  B、亚洲是哪个洲的简称?它的英文有谁会读?

  C、Europe是哪个洲的英文名称,它有什么含义?

  D、“阳光灼热的大陆”指哪个洲?

  E、大洋洲怎样得名?

  教师引导:请大家观察七大洲的面积和轮廓图,哪个洲最大?哪个洲最小?(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

  教师引导: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可用“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来记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七大洲的轮廓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来认识大洲的轮廓。(学生分组讨论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很好,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说明任何一个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就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今天我们先按几何图形的思路来学*大洲的轮廓。

  教师示范:教师在图上作示范,启发学生如何按几何图形的思路把握大洲轮廓特征,勾画大洲轮廓。

  师生互动:教师出示剪好的七大洲轮廓简图,学生说出它们的洲名。

  学生活动:试勾画一个大洲的轮廓简图。

  [过渡]知道了七大洲的轮廓后,我们来看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2.分布及位置

  教师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请两位同学回答。

  教师提问:请大家认真阅读图2.6,回答一组抢答题:

  A、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

  B、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

  C、赤道横穿哪两个大洲的大陆?

  教师追问:请大家认真观察七大洲分布图和图2.7,抢答:

  A、哪些大洲的陆地是相连的?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B、哪些大洲仅以运河或海峡相隔?

  教师启发:刚才我们只是了解了七大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布情况,除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一南一北成对分布,各大洲的轮廓大都是北宽南窄的倒三角形,为什么会这样呢?目前科学家们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座的同学都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只要大家认真学*,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说不定这个奥秘将来就能被你们揭开。你们有没有信心?我期待这一天早日来临。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在地图上确定七大洲的位置。(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追问:这个组的同学认为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很好,那怎样确定呢?

  教师指导:在“世界地形图”上以非洲为例用经纬网确定大洲位置。

  教师提问:

  A、非洲北端被哪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北回归线)

  B、非洲南端被哪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南回归线)

  C、赤道穿过非洲大陆的哪个部位?(中部)

  D、哪条特殊的经线穿过非洲大陆?穿过非洲大陆的哪个部位?(0度经线、西部)

  E、请注意非洲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的位置。

  教师示范:边讲边在经纬网底图上贴上非洲的轮廓图。

  教师引导:知道这种方法后,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贴亚洲的轮廓图。

  教师提问:

  A、亚洲北端被哪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北极圈)

  B、亚洲南端的岛屿被赤道穿过没有?(被穿过)考资源网

  C、东西经180~经线和东经90~经线穿过亚洲大陆没有?各穿过亚洲大陆的哪个部位?

  教师示范:贴上亚洲轮廓图。

  教师解释:教师边贴南极洲轮廓图边解释:由于地图的绘制方法不同,得到的大陆形状就会发生变化,在这幅图上,经线画成了*行的,所以位于极点附*的南极洲的面积和形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提问:下面我请四个同学带着地图来贴出其余大洲的轮廓图。请大家看看他们贴对了没有?如果有错误,哪个同学来给他改正?

  学生活动:学生贴出其余大洲的轮廓图。

  教师总结: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

  [过渡]上面我们学*了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分布、分界线以及怎样在地图上确定七大洲的位置,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四大洋。

  三、四大洋

  教师引导:根据对大洲的学*,你们认为认识四大洋,首先需要了解些什么?(四大洋的名称)

  教师追问:那四大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知道了四大洋的名称后,还需要了解什么呢?(四大洋的位置)

  教师追问:怎样确定四大洋的位置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讲解:对,我们可以看某大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即用相对位置的方法来确定,例如: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指图)

  教师提问:那么太*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呢?大西洋呢?印度洋呢?(学生读图回答)

  教师启发:我们还可以用方位来描述四大洋的位置,如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以北,那太*洋和印度洋又怎样描述呢?

  教师启发: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亚洲东临太*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那北美洲又濒临哪些洋呢?

  学生活动:学生上来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教师总结:教师评价学生回答情况,并启发学生小结:

  A、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B、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

  C、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

  D、赤道横穿哪两个大洲的大陆?

  E、怎样确定七大洲的位置?

  F、太*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大西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印度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北冰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

  G、确定大洋的方法是什么?

  {巩固练*}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为了检查大家的学*情况,我要请一些同学来在电脑上完成七大洲和四大洋拼图练*,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请4~5位学生上来完成拼图练*,其他学生边看,边完成教材3l页的活动4。

  教师小结:评价学生活动。

  {小结}

  教师启发: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些什么?(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还让我们学会了在地图上确定位置的两种方法,即用经纬网确定大洲的位置和用相对位

  置来确定大洋的位置的方法。)

  教师讲述: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很有用,希望同学们回去认真复*。

  【板书设计】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1、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2、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作业布置】

  写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3

  一、设计思想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

  1.人类的栖息地是怎样的,教材首先列举了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地表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特点,再以地形图直观地呈现出大陆、半岛、岛屿等的不同。从陆地到七大洲,让学生对各大洲的名称、位置、大体轮廓有一定的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点应放在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2.海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虽远不及陆地那么直接、深入、持久,随着陆地多种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技术不断提高,海洋逐渐成为开发利用新资源的新领域。海洋和陆地一样都可以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和对象。课本在对四大洋的划分进行说明后,还介绍了为人类提供了丰富海洋资源,并举例说明海峡作为海上交通要道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读图区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类型

  多媒体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相关视频、手工制作的七大洲轮廓图

  二、基本思路

  教师、学生、媒体组合→展示音像、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图片→展示图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作小结→展示七大洲轮廓图,观察思考→展示七大洲分布图→展示视频,学生观察→介绍交通要道,趣味小结。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节选有关地球全貌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从小家进入人类的大“家”的学*中来。

  出示地球仪,学生观察思考,对海陆分布有个感性的认识。

  【板书】一、人类的栖息地

  学生活动:读图2-2,对比海陆面积大小。

  【板书】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学生活动:教师展示广东省地图(包括南海部分海域),学生读图找出雷州半岛、南沙群岛、海南岛,讨论大陆、岛屿、半岛的区别。

  (学生交流,总结略。)

  【板书】2.七大洲

  学生活动:读图2-4,找出七大洲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分布,观察它们的轮廓特点,大小比较。(学生回答)

  以组为单位,竞赛回答问题,出示制作的大洲轮廓简图,让小组强答,并描述其形状。(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

  (过渡)这些大洲之间远隔重洋,我们找找看都有哪些海洋?

  【板书】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演示课件)进一步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播放视频)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主要是海洋生物资源和能源矿产的现状,以海洋渔业生产和海洋油气开发为例。

  (小结,并对海洋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作简单叙述。)

  【板书】2.海洋资源

  (学生活动)分发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重要交通要道的相关资料,学生讨论,师生小结。

  最后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布置作业:画一幅世界大洲大洋的简单轮廓图。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4

  1、“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学生大多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演示

  教学效果

  (三)

  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20分钟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1、请一位黄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3、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4、北美洲与南美洲、亚洲分界图

  5、各大洋大小比较示意图

  6、“一笔绘五洲”

  学生深入的自主学*,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亲自的绘图加深了学生的空间印象,也提高了绘图技能。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等、 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掌握学*方法,促进学生学*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

  竞赛活动 巩固练*

  6分钟

  1、设置抢答题:

  ⑴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⑵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⑶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

  2、把各组的得分写入表格,对各组的表现作点评

  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以抢答形式为主(各组任一成员都可抢答,答对的为本组得分)

  1、所提的问题和图片

  2、世界地形图竞赛版(对答对的同学会给予掌声鼓励)

  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五)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3分钟

  1、师:“本节课你学*了那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2、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2-13

  1、学生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板书和作业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四大洋

  ⑴洋、海和海峡

  ⑵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⑴大陆、半岛、岛屿

  ⑵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⑶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

  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州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训练: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题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实用五份(扩展2)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5)份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记住海陆面积比例。掌务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②能力目标:

  1、能在空白地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2、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激发爱我家园的品质。

  二、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

  难点: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世界地图

  四、教学过程:

  1、谈话 导入。: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水球。

  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讨论法这一学*方法。地球动画和图片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环境。

  2、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

  (1) 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 2 ) 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 ) 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3、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 5、)“一笔绘五洲” 学生深入的自主学*,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亲自的绘图加深了学生的空间印象,也提高了绘图技能。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方法,促进学生学*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巩固练*

  ⑴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⑵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⑶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六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 1)、师:“本节课你学*了那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四大洋

  ⑴洋、海和海峡

  ⑵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⑴大陆、半岛、岛屿

  ⑵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⑶各大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

  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州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 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 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 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 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 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 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 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 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重点

  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

  众多概念的理解、众多地名的记忆

  四、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及以它为底图的各大洲轮廓剪成的图片,并为每张学生桌上准备一个小地球仪。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读图启发式、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内容教法、学法、目的

  导入新课

  1、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

  2、他为什么说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名叫“水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海陆分布图”

  1、海陆面积哪个较大?

  2、比例大概是多少?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水球”的印象,为后面的讨论作铺垫

  讨论

  1、加加林说得有没有道理?

  2、是否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

  开放性地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放在讨论后阅读,更能使学生理解“地球”名称的来源,激励他们去探究人类未知的领域

  观察地球仪

  1、地球上海陆分布是否均匀?

  2、联系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划分的“旧知”,看哪个半球陆地大些?

  3、通过地球仪演示归纳:任一半球,海洋陆地

  通过观察,分析海陆分布大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读图

  1、指导学生读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讲解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大洲=大陆+附*岛屿

  2、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图2.5(景观图)。

  生动直观,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得到准确的概念;通过想象,又可把概念迁移到地形图(*面图)上。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的位置

  2、分别找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上的大洲;

  3、读“世界地形图”,找出各大洲的分界

  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游戏

  1、出示各大洲的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底图

  2、游戏一:请七个学生各拿一张(代表一洲),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

  3、游戏二:比一比,看谁把七大洲在黑板的底图上拼得最快

  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各大洲轮廓、相对位置的印象

  记忆、训练

  1、观察七大洲面积的大小;

  2、投影七大洲面积数据,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记住大小顺序;

  3、老师示例谐音记忆:亚非美(北美)男(南美)是南极欧阳(大洋洲)

  适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七大洲各被哪些大洋包围?

  2、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四大洋位置;

  3、比较四大洋面积的大小。

  指导学生根据大洲的位置记忆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归纳总结。

  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反复训练,加深印象。

  课堂作业

  完成填充图册上的相关练*及时巩固新知。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4

  一、简介

  本主题是教育部重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下的教学设计。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二、学*者分析

  1、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学*的持久性差。

  2、容易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归纳总结能力差,空间概念不强。

  3、学生初步具有读图、识图、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4、具备小组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本课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说出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能够在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

  3)能够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图上或地球仪上找到它们的位置,能识别七大洲的轮廓。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洲大洋位置的学*,增强地理空间概念。

  2)能够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对学*地理的兴趣,及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结合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学*途径。

  学*方式主要为探究、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理念

  1、改变地理的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积极参与到学*中。

  2、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地理学科的整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环境。

  3、关注学生学*的全过程,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学*的收获。

  评价维度:

  1、课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程度、交流合作、信息再现、各组之间的竞争情况等。

  2、课后:根据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的情况进行评价。

  五、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1、本课中应用课件实现分组选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运用动态图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静态图片突出教学的直观性。

  3、应用FLASH软件制作交互性拼图,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4、改变学*方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搜集资料:

  文字资料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知识进行细化。

  图像资料来源:

  1)来自扫描,如:东西半球世界地图;

  2)来自教学软件,如:世界海陆分布、亚欧分界等;

  3)来自互联网,如:地球自转的GIF图像;

  4)自制图像,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大陆、半岛、岛屿图等。

  2、教材处理:

  把本课教学内容分解为四部分:

  1)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名称、轮廓;

  3)大洲位置;

  4)大洋及其与大洲的位置关系,以问题式呈现给同学。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竞赛题。

  3、课件制作:

  1)用ACDSee和Photoshop进行图像制作和处理。

  2)用Powerpoint进行整体设计制作。插入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设好链接。特别是有一些图片出示后,要回到原页面,这就要设好返回链接。

  3)用Flash制作

  a、拼图课件,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加上计时器的运用,更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b、“比一比”计分板,按键可实现各小组得分的增减,最后获胜的小组还可以赢得“桂冠”。

  4)与数字地球进行链接,实现资源共享。

  (二)教学实施:

  1、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在宇宙中转动的图像,并配以音乐,创设情境,把学生自然的带入课堂。以加加林描述的“蓝色星球”引出地表的海陆例。

  2、学生两人一组,运用地球仪,用数据采集的方法,统计海陆比例。学会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

  3、出示本节课题“大洲和大洋”,从学生认知角度。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 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 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 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 。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 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 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 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 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 教学设计示例

  〈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 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 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 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 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 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实用五份(扩展3)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阅读图文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材内容及分析】

  对于七大洲和四大洋部分的教学,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第二步:读 “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第三步: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第四步:读 “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概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进一步观察它、熟悉它,更好地认识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师:同学们,你能在图上分辨出这些地理事物吗?

  [展示]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海峡。

  二、读图分析,提高能力,合作探讨

  [活动]观察比较,对照 “世界海陆分布图”和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讨论]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得地球更像水球。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在 “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师: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生: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师:你能根据开始时老师所讲的概念把它们区分出来吗?

  [活动]读图讲解:读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 “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下面请同学们阅读 “东、西半球图”和 “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

  (清晰地展示地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好的区域概念,更好地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一个生活能力的提高机会)

  师:在读图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生: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师: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生:(学生读图讨论后回答)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师:(教师指导读图)我们是如何来划分大洲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将几条洲际分界线找出来。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活动]读图比较:读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师:请同学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顺口溜在教学中的巧妙安排,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一些知识要点)

  师: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知道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它被大陆分割成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活动]读图讲解 “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 “四大洋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再次重复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生: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三、主动思考,归纳体系,知识提炼

  师:最后,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教材后的活动内容以及练*册上的练* (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练*)。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章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图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动探究学*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实用五份(扩展4)

——《圆形和方形》教案实用五篇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圆形、正方形,并辨识生活中圆形和正方形的物品。

  2.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图形初步的概括力

  3.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体会集体活动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重点:

  能从生活物品中辨认出圆形和正方形

  活动准备:

  圆形和方形各2个、魔法袋,;大嘴娃娃2个、圆形,方形饼干若干、ppt、鱼竿和小鱼若干,呼啦圈2个。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认识图形)

  1.教师演示变魔术,出示圆形和正方形

  2.分别介绍圆形和正方形

  3.请一名幼儿变魔术,其他幼儿辨认图形

  (二)送饼干(图形配对)

  1.出示大嘴娃娃,请幼儿观察其异同(圆形与正方形的嘴巴)

  2.给大嘴娃娃送上对应图形的饼干

  (三)小熊开店(联系生活,对图形进行辨识分类)

  1.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圆形和正方形的物品

  2.尝试在活动室找圆形和正方形的物品

  3.引出小熊开店并帮小熊整理货架

  (四)游戏钓鱼(巩固练*)

  1.引出钓鱼话题,和幼儿一起去钓鱼

  2.介绍钓鱼注意事项:圆形的鱼要放进圆形的鱼缸里,正方形的鱼要放进正方形的鱼缸里。

  3.活动结束,幼儿随教师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当我进行实际教学过程时,我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1.幼儿对各种图形非常感兴趣,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有渴望了解图形宝宝的欲望

  2.在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很活跃,能把自己发现的主动地告诉老师和周边的小伙伴,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我还从孩子们的操作中

  1.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乐于参与,积极发现。

  2.孩子们兴致浓厚,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我觉得我原来的设计可以这样的调整:幼儿自我操作时间不足,没有创设幼儿合作交流的机会,语言还要精炼等,在以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应加以改进,为幼儿传递良好的语感,培养幼儿善于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梯形和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长方形与梯形、椭圆形与圆形的特征,发现它们的异同。

  3、体验学*与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已学*过正方形、圆形的特征。

  2、物质准备:提供大小、颜色不同的正方形、梯形、圆形纸的胸卡、图片,圆形铁丝圈若干, 师幼共同收集3种图形的物品排放在活动室中。

  活动过程:

  一、以“小客人来做客”引题,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

  1、认识长方形。

  (1)出示长方形,幼儿观察:它长什么样子?(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2)拓展思维:有哪些物品像长方形?(门、窗、尺子等)

  (3)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异同:它们都有4条边4个角,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但长方形是对边一样长。

  2、认识梯形。

  (1)出示梯形,幼儿观察:它长什么样子?(有4条边,上下两条边不一样长,两条斜边一样长,上面两个角与下面两个角一样大。”)

  (2)拓展思维:有哪些东西像梯形?(梯子、花盆)

  (3)比较长方形和梯形的异同:它们都有4条边4个角,长方形对边一样长,梯形对边不一样长。

  3、认识椭圆形。

  (1)出示椭圆形,幼儿观察:它长什么样子?(没有角,只有边,弧线围城鸭蛋圈,圆圆扁扁真有趣,一个圆形在肚中)

  (2)拓展思维:有哪些东西像椭圆形?(鸭蛋、盘子)

  (3)比较圆形和椭圆形的异同:椭圆和圆的边都是光滑的,但椭圆形比圆形更扁更长。

  二、分组操作,巩固认识。

  引导幼儿思考并分组操作:将正方形变成长方形,长方形变成梯形,圆形变成椭圆形。

  三、找家游戏,强化训练。

  1、幼儿佩戴图形胸卡,根据胸卡上的图形找到相应图形的家,学说完整句“我是XX形宝宝,我找到了XX形的家”。

  2、寻找活动室中像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的物品,用“我找到了XXX,它像XX形”的句式向好朋友或客人老师介绍,并将找到的物品送回相应图形的家。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实用五份(扩展5)

——中班语言小蚂蚁和蒲公英教案实用五份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小蚂蚁和蒲公英》。

  2、电脑、音乐光碟。

  3、幼儿用书。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故事《小蚂蚁和蒲公英》内容,通的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应帮助别人。

  教学方法与手段:

  直观演示法、情感体验法、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一、小朋友随音乐做小蚂蚁律动进场,找位置坐好

  教师在电脑上出示小蚂蚁和蒲公英的图片,引出活动内容。在引出故事内容前先帮助幼儿认识蒲公英,通过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活动内容。

  1.“这是什么?(蒲公英)你会用它做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这是什么?(小蚂蚁)如果小蚂蚁发现了蒲公英,他会用蒲公英做什么呢?”幼儿自由交谈,引出主题。

  3.“小朋友们刚刚说了那么多,那小蚂蚁遇到蒲公英后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并引导幼儿观察,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感知、理解画面内容。

  通过直观图片进行边观察边提问,帮助幼儿地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1. 教师出示图1并提问:

  a、图上有什么?

  b、小蚂蚁在干什么?

  c、你猜猜它在想什么?

  2.教师出示图2并提问:

  a、发生了什么特别愉快的事?

  b、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小蚂蚁的'表情 ,知道小蚂蚁很快乐。

  3.教师出示图3并提问:

  a、小蚂蚁飞呀飞,发现了谁?

  b、小蝴蝶为什么哭?

  c、小蚂蚁做了什么?

  4.教师出示图4并提问:

  a、小蚂蚁为什么要这么做?

  b、小蝴蝶心里有什么感受?小蝴蝶。

  c、小蝴蝶一边飞一边在想些什么?

  三、请幼儿看图自由讲述,教师帮助幼儿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并讲述。

  在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看故事图片自由讲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引导幼儿明确看图的方法与要求:按顺序从第一幅图开始看。

  师:这几幅画面说了一个故事,我们应该怎么看?

  2.请幼儿与旁边的同伴相互交流,看图讲述故事。

  3.教师注意倾听幼儿讲述时是否能围绕画面内容展开,帮助幼儿想象小动物的对话,丰富情节。

  4.教师引导幼儿集体看图,较完整、连贯的讲述四幅图的内容。

  师:我们能不能将这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呢?

  引导幼儿按顺序进行讲述,教师注意提示和丰富相应的词句,如梦想、在蓝天上自由的飞翔等。

  四、幼儿自己看小书,尝试完整、连贯地讲述四幅图的内容。

  教师:请小朋友自己看小书,自己讲故事。

  1、请幼儿看小书自由讲述,与旁边的同伴相互交流,看图讲述故事。

  2、请个别小朋友按顺序讲述,教师注意提示和丰富相应的词句,如梦想,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等。

  3、教师注意倾听幼儿讲述时是否能按照画面内容展开,帮助幼儿想象小动物的对话,丰富情节。

  4、讲评并小结。

  五、引发讨论与想象,拓展幼儿的经验。

  在讨论活动中深入情感的延伸,让幼儿体会互相帮助的快乐。

  1.“你们喜欢小蚂蚁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蒲公英使小蚂蚁实现了会飞的梦想

  活动意图:

  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宽松、自然的表述环境,激发了幼儿的投入感和参与感,又能让幼儿有机会和时间调整已有经验,理清故事脉络。根据图片将零星的语言信息材料组合成简单的句子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中人物表情的变化感知、理解画面内容。

  2.学会准确、完整地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懂得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应帮助别人。

  3.学会倾听同伴的讲述,并大胆想象故事情节。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小蚂蚁和蒲公英》。

  2、电脑、音乐光碟。

  3、幼儿用书。

  活动重点与难点:

  理解故事《小蚂蚁和蒲公英》内容,通的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应帮助别人。

  活动方法与手段:

  直观演示法、情感体验法、讲述法等。

  活动过程: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实用五份(扩展6)

——中考地理综合复*教案实用五篇

1、北极附*是海洋(北冰洋);南极附*是陆地(南极洲)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包围着。

南极洲被太*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包围着。

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跨所有经度)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所有经度)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2、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欧洲。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全部在东半球的大洲是:非洲

全部在西半球的大洲是: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赤道穿过的大洲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跨东南西北四个半球的大洲是:亚洲、大洋洲

3、七大洲:

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

亚洲:地形复杂,中部高,四周低。

非洲: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热带大陆”

北美洲、南美洲: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为低矮的山地、高原;中部为*原;西部为高山。

南极洲:*均海拔,被称为“冰雪高原”。

欧洲:*均海拔最低,以*原为主。

大洋洲:东部是高山;中部是大自流盆地;西部是低矮的高原。

4、四大洋:口诀:太大印北(按面积从大到小)

5、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6、陆地地形:

*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高原海拔较主,边缘比较陡峻

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地面崎岖不*

丘陵较低,海拔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米

盆地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

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一条是科迪勒拉山系(大体是南北走向);

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大体是东西走向)。

7、几个简单的世界之最:

世界上的*原:亚马孙*原

世界上的高原:巴西高原

世界上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世界上的盆地:刚果盆地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

8、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这五种海底地形中大陆架是最重要的,它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9、学看地形图:

地形图分为:地形鸟瞰图、*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10、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有五种地形名称: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区分方法:等高线呈闭合状且海拔升高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等高线向高处凸,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是山脊;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是陡崖。

  中考地理综合复*教案 2

一、地球:

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三颗,按大小排列位于第五位。

地球由两个圈层构成,即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构成;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另外在大气圈层外还包围着磁层,里面有带电粒子组成的两条辐射带。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中部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其赤道半径为6378公里,*均半径为6371公里。地球的运动分为两种形式:地球绕地轴(两极)自西向东的自转,时间为23小时56分2.1秒;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的公转,时间为365.26天。

有关地球大小的数据:

1.地球的表面积5.1亿*方公里(陆地29%,海洋71%);

2.地球的*均半径为6371千米;

3.地球的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

什么是类地行星,其与其他星球的区别是什么?

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们跟类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别,因为那些气体行星主要是有氢、氦、和水等组成,而不一定有固体的表面。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一个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它们的表面一般都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

太阳系中类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类地行星是与地球相类似的行星。它们距离太阳*,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均密度较大,表面温度较高,大小与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构成的。

二、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2.矿产品种齐全配套,资源风度不一;

3.矿产质量贫富不均,贫矿多,富矿少;

4.超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

5.共生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3.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可再生资源: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

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三、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同时有许多地区也濒临水资源利用之不*衡。

中国的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1993年全国取水量(淡水)为5255亿立方米,占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国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亿立方米还高。由于人口众多,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我国水能资源特点: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实用五份(扩展7)

——地理《疆域》教案范文五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尝试运用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面积,运用地图查阅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读图、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和读图的能力。

  2.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知识的学*,激发学生的民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海洋,主要岛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理解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教学难点

  能够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判读和与其他国家位置的比较,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以图释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巩固练*,当堂达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大中国》,多媒体展示***、长白山天池、乐山大佛、桂林山水等的图片。

  (引导)伴随着一首慷慨激昂的祖国赞歌,我们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优美的景观。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都热爱这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中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学*第一节《疆域》。

  二、展示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课学*目标,提示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带着目标学*,能使学*更有针对性。

  三 、我找我家——中国的地理位置

  (过渡)同学们,初一我们学过可以从哪几个主要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呢?读图结合课本第三页,完成下列问题。

  1.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____半球(南、北),____半球(东、西)。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_______跨纬度广,北回归线穿过我国____部,我国陆地大部分位于_______带,南部小部分位于____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东临_______洋,西靠______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夸我家——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知道(过渡)那我国的位置好不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四页图文,完成合作探究题。

  1.比较我国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第1组解决

  2.比较我国与日本、蒙古的海陆位置,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第2组解决

  3.议一议,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填表)

  中国位置的优越性

  (提升)通过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分析一个地区位置的方法?回忆前面的知识,讨论得出:从所在半球、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三方面进行分析。进行小结。

  (过渡)学*完中国的地理位置,我们下列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

  我赞我家——辽阔的国土

  每天,当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晨曦初露的时候,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星斗满天的夜晚。

  每年农历立春前后,我国北方的松嫩*原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南方的海南岛已经春意盎然。

  请同学们议一议为什么会出现那么的差异。

  展示我国疆域和领土四至点.

  分成两个小组:

  小组1填写最南端(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和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计算相隔纬度(大约49°)

  小组2填写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和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计算相隔经度(大约62°)

  (过渡)我国辽阔的疆域周围有许多陆地邻国和海洋,下面就一起认识我国的邻国和海洋

  我赞我家——填我国土

  1..我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约_____*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____位。我国陆上国界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接壤。我国大陆海岸线长____万多千米,与____个国家隔海相望。

  2. 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______海,以及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之间的______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3.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是______岛,其东面直接濒临______洋;我国第二大岛是______岛。

  我赞我家——欢乐旅行

  开展祖国边境游的活动进行比赛。小组1沿着陆地边界走,小组2沿海海岸线走,都从中国和朝鲜的交界处开始,分别汇报沿途的见闻。

  小组1:沿途能够见到的国家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个国家。

  小组2:沿途经过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洋,看到了隔海相望的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还看到了我国最大的台湾岛和第二大岛屿——海南岛

  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材料分析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实用五份(扩展8)

——小黄和小蓝大班活动教案实用五份

  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大班孩子的社会情感正在逐步发展起来,但是如果想让他们的社会情感稳定发展,就需要我们**的引导、提醒和推动。《小黄和小蓝》这本书,用抽象生动的色块,讲述了关于人际关系、关于友谊的故事。通过欣赏故事,通过宽松环境氛围的讨论活动,通过贴合实际生活的回顾呈现,来激发大班孩子的责任感、关爱他人的情感、任务意识等,使他们的社会情感的发展会越来越主动、积极。

  活动目标:

  1、通过抽象的.画面理解故事内容,进一步体味亲情和友情。

  2、尝试用撕纸的方式表达简单情节。

  活动准备:

  1、自制大书《小蓝和小黄》

  2、胶棒、白纸、手工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

  用边撕纸边讲述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引出故事内容

  二、讨论故事

  看!“这是小蓝,小蓝的家里,住着蓝爸爸,和蓝妈妈,(请小朋友说一说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妈妈,为什么?)小蓝有许多好朋友,(如果你给他的朋友取名字,你会给他们叫什么?),但他最好的朋友是小黄,你也有好朋友吗?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他们最喜欢藏猫猫(就是捉迷藏)和转呀转呀转圈圈,在学校里,他们整整齐齐排排坐,(你们在学校也这样吗?除了上课还有什么时候会排排坐?)放了学以后,他们又跑又跳。有一天,妈妈要去买东西,它对小蓝说:“你呆在家里别出去”。(小蓝听话了吗?)可是小蓝还是跑出去找小黄了,唉!街对面的房子里没有人,(她的好朋友干什么去了呢?)它这边找找,那边找找,突然,在拐弯角上,他找到了小黄,他们开心得抱在了一起,抱啊抱啊,结果她们变成了绿的了。(惊讶!)然后,他们去公园玩,他们穿过一条隧道,(地下通道),他们追着小橙玩,他们又爬上了一座大山,啊,好累,他们回家去了,(可是现在他们是绿的了,回家以后爸爸妈妈还认识他们吗?)回到家,蓝爸爸和蓝妈妈说:“你不是我们的小蓝,你是绿的”。黄爸爸和黄妈妈也说:“你不是我们的小黄,你是绿的”。(他们的爸爸妈妈不要他们了,他们心情是怎样的?)小蓝和小黄好伤心,他们哭了,流出了大滴的蓝眼泪和黄眼泪,最后,他们把自己收拢到了一起,他们说:“现在爸爸妈妈能认出我们来了吧?”(能认出来吗?真担心)蓝妈妈和蓝爸爸见到他们的小蓝,开心极了,又是抱又是亲,他们还抱了小黄,但是,快看……他们变绿了。现在他们知道怎么回事了。(你们知道怎么回事了吗?)于是他们到街对面去报告这个消息,孩子们一起玩到吃晚饭的时间,故事讲完了。

  三、撕贴故事

  小朋友们,你觉得这本书有意思吗?你们知道这本书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它是林老师用彩色的纸撕出来的。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用彩纸来撕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呢?(小朋友撕贴,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四、展示故事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撕贴的故事贴在展板上。个别讲述。

  五、延伸故事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同分享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回家以后,小朋友可以亲自做一下试验,看看蓝颜色和黄颜色放在一起真的能变成绿色吗?其他颜色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设计意图:

  李欧李奥尼的经典绘本《小黄和小蓝》的内容十分简单,讲述了两个好朋友“小黄”和“小蓝”在一起玩,相互抱一抱后,变成了绿色,回到家,双方的爸爸妈妈都不认识自己了。于是,他们伤心地哭了起来,有趣的是泪珠又让他们变成了原来的自己。有趣、曲折的情节、常见的场景、变化的惊奇,是这本书带给小朋友好玩儿、新奇的体验。

  小班的孩子特别喜爱做泥工,对颜色也特别敏感,教师利用故事中对三原色的认识,进而激发幼儿对颜色的调和变化感兴趣,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教学。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乐意根据绘本创设的情境进行想象及表达,对阅读活动感兴趣。

  2.理解故事内容,知道不能独自一人离开家。

  3.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和兴趣,愿意和同伴一起进行泥工游戏 。

  活动准备:

  1.《小蓝和小黄》绘本PPT。

  2、蓝色和黄色的面团或橡皮泥。

  3.蓝色和黄色颜料。

  活动过程:

  1.导入

  (1)(出示蓝色橡皮泥和黄色橡皮泥)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颜色朋友。教师模仿橡皮泥进行自我介绍: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小蓝,很高兴能和大家成为朋友……

  (2)小蓝和小黄很调皮,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讲小蓝和小黄的故事。

  2.师幼集体阅读

  (1)播放PPT1,观察封面,了解绘本名字《小蓝和小黄》。

  (2)播放PPT1-2,这是小蓝,小蓝的家里,还有蓝爸爸和蓝妈妈,你觉得谁是小蓝的爸爸,谁是小蓝的妈妈,为什么?

  (3) 播放PPT3,小蓝有好多朋友,他们是谁?

  (4) 播放PPT4-5,可是他最好的朋友是小黄,小黄就住在街对面,小黄的家里还有谁呢?

  (5) 播放PPT6-8,教师讲述画面内容,他们在学校里排排坐会学些什么本领呢?”

  (6)“放学了,他们就又跑又跳。”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7) 播放PPT9-16,教师讲述画面内容,小蓝突然在拐弯角上找到了小黄!这时候小蓝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8)小结:我们不能一个人单独出去。

  (9)播放PPT17-19,于是,他们开心地抱在一起,咦,发生了什么呢?

  (10)教师出示橡皮泥小蓝和小黄,再将两种颜料的橡皮泥揉捏在一起。小朋友们看一看,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幼儿发现“小蓝+小黄=小绿”

  (11)播放PPT至27,教师讲述画面,糟糕了,他们的爸爸妈妈都不不认识小蓝和小黄了,怎么办呢?

  (12) 播放PPT至最后,教师讲述画面内容。小蓝和小黄的故事讲完了,你们喜欢小蓝和小黄吗?

  3.操作活动

  (1)小朋友们想知道为什么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会变色吗?我们一起来动手试试吧!

  (2)小朋友用黄色和蓝色橡皮泥和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

  延伸活动:

  小朋友们回家后可以动手操作,还有哪些颜色和在一起会变色。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结合幼儿感兴趣的游戏道具不仅能激起幼儿进行表演的愿望,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表演的趣味性、戏剧性和象征性。语言活动《聪明的乌龟》后,孩子们自画自演,分组合作,画下乌龟、狐狸、青蛙的头像剪下来后面订上带子简单的头饰就完成了,画美丽的池塘作为背景图,穿上红色和绿色的衣服开始表演。幼儿生动的对白和精心制作的'道具无不显示着他们的成功与快乐。散文诗《青蛙给星星打电话》由于文字简练上口,童趣横生很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欣赏和阅读诗歌后,孩子们都给自己画了一个头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和朋友一起表演打电话的游戏。一问“喂青蛙你在哪里”一答“哎我在幼儿园”稚嫩的童言充满童趣。简单的即兴表演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更体验了“说”“画”“演”三结合的乐趣。

  “语言”是在不断讲述中成长的,语言课堂离不开讲述。而有话可说、有事可表是讲述的前提,幼儿期形象思维往往较优,看画叙事更易于接受。语言活动与绘画教学有机的结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又一次转变,而这样的转变都让我和孩子获得了成长,且画且语的童心世界是对《指南》的再次实践,也让我向幼儿的世界更进一步。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朋友间应该友好相处,在游戏中找到快乐。

  2、能通过故事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和兴趣。

  3、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惯。

  活动准备:

  蓝和黄的水粉颜料,毛笔。

  幻灯片课件。

  蓝和黄的纸片。

  活动重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懂得朋友间应该友好相处。能通过故事理解色彩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认识新朋友

  1、导入:今天老师请来了一对好朋友,你们猜猜它们是谁?

  2、教师出示纸片(蓝和黄),你们看,这就是老师今天请来的好朋友:小蓝和小黄,你们猜猜,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捉迷藏……)

  二、欣赏故事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播放幻灯片,根据图片分段讲述故事)

  2、原来它们做了那么多事情,那你们来说一说,你看到了(听到了)什么呀?(幼儿自由发表)

  3、教师总结:原来小蓝和小黄抱一抱会变成绿色啊,太有趣了!

  4、你们想不想也看看这么有趣的事啊?(教师出示两种颜料,并混合,让孩子能加深印象)

  5、原来真的会变啊,小蓝和小黄太厉害了!

  6、教师根据图片完整讲述故事,请个别幼儿看着图片讲述

  7、师幼一起完整讲述

  三、游戏:找朋友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一对好朋友,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男孩子是小蓝,女孩子是小黄,请你找一个好朋友,一起抱一抱!(体验有朋友的快乐,并能友好相处)

  2、角色互换,游戏重复几次活动结束:现在我们这里有很多都是好朋友了,那到另外的班级里去找找好朋友吧!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对于常见的颜色名称已有一定的认识也能说出它们的名称,而且也喜欢各种漂亮的颜色。而在这节语言活动课中,通过小黄和小蓝的故事让幼儿学会理解故事内容,并让幼儿了解蓝色与黄色在一起能变成绿色的道理。在理解故事中幼儿对于我所提问的问题都能用故事中的语句来回答,学*欲望比较强,积极性高。由前面环节的铺垫下,幼儿在最后的环节中都能亲自尝试,而且参与涂色,对折接压,观察颜色的变化,幼儿的实验结果让他们开心极了,觉得真有意思,原来蓝色和黄色合在一起会变成绿色,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好奇心强是他们的天性,而从中所变现出来的也是她们最纯真的笑容。

  因此,幼儿对于这节语言活动有带点科学探索性的课,幼儿掌握性比较好,她们在玩中学,玩中乐当中也学到了相应的知识。但是唯一不足的是在小蓝小黄变魔术的时候,加了太多的水,颜色变的很淡,但是到最后孩子们还是很积极的开心地将其实验完成,在活动中老师始终起到了引导、支持、合作的作用,让幼儿从中获得了知识,掌握技巧。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实用五份(扩展9)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汇总5篇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20xx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干湿地区的分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

  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问】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1998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读图4.21】北京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约250毫米。

  【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2)为什么在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

  【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因为每年夏季风的强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会出现年际变化。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7月、8月份雨带仍停留在长江流域所致。

  我们现在知道了夏季风既影响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还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出示景观图】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图。

  【教师小结】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以荒漠为主,二者的干湿状况不同、南方湿润而我国的西北干旱。

  【提问】什么因素导致两地区干湿状况不同呢?

  学生回答:降水不同。

  【提问】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区,干湿状况一定相同呢?请结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周,找出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却分属于半湿润或半干旱的地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东北地区的东部属于湿润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蒸发量小,为什么蒸发量少呢?其原因是因为气温低。

  所以决定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是要看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空气湿润;反之,则空气干燥。科学家把我国划出四个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读图4.22】我国有哪四大类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

  【小结并板书】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讨论】(l)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辅导】(1)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读图4.22】请同学找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各自的分布地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东北三省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半湿润地区:东北*原、华北*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思考】在上述地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我国的农耕区,秦岭―淮河以南多利用为水田,秦岭―淮河以北半湿润地区为主的地区多利用为旱地,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主要是我国草原牧区。所以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为我们提供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不同,我们在发展生产时,就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巩固新课】

  【学生讨论】

  (l)为什么北京地区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为什么北京地区的降水会出现年际变化,对北京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

  (3)能否在内蒙古高原广泛地种植水稻?

  【作业和练*】

  (1)填充图册,第11页作业。

  (2)秦岭―淮河是我国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板书设计

  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记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使学生理解季风活动对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影响,并记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使学生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4.使学生学会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的特点。

  5.使学生学会运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的特点;学会运用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分析、概括我国降水年际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1.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季风活动、锋面雨带与降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气温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了有关我国气温和温度带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学*有关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

  [提问]让学生看本节课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栏目,提问:七月份正值雨季,这时候出差去吐鲁番是否需要带雨具?九月份我国多数地方秋高气爽,这时期出差去广州是否要带雨具?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鲁番不需要带雨具,因为吐鲁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广州应该带上雨具,因为这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地方秋高气爽,但广州雨季还没有结束,经常有阴雨天气。)

  [讲述]从上面回答的问题可以看出,了解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生活实际中是有用处的。在生产建设中也要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如修建水库或建桥梁时,要考虑当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否则,遇有特大暴雨,水库有溢洪、桥梁有坍塌的危险。

  [读图]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以下练*: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答案: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什么地方?它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答案:①大致通过淮河-秦岭一线,西接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②0℃等温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哪些地方?

  (答案:大致从大兴安岭斜向西南,经过张家口、兰州和**附*,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段。)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答案: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市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答案:略)

  4.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答案:东南沿海的房屋多有屋脊,房顶坡度较大,上面砌有防水的砖瓦,并留有流水沟,易于排水。西北内陆地区房屋多为*顶,上面也没有流水沟。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沛,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特点。)

  [提问]从以上读图活动可以看出,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可让学生讨论,然后再回答)

  [归纳]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一、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复*]引导学生回忆、复*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对东亚、南亚降水的影响。

  [提问]为什么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

  [归纳]主要是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板书]1.原因: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读图]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11和图4·12,回答下列问题:

  1.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答案:①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②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答案:①深居内陆,距海远。②地形闭塞,有山脉阻挡)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可辅以《中国地形图》,或使用叠加投影片效果会更好。)

  (答案: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讲述]*惯上,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显著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一般来讲,季风区内降水较多,非季风区内降水稀少。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此线西北是非季风区,此线东南是季风区。

  [板书]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读图]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四个城市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