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教案(精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制取氧气教案 1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惯。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反都不发生变化。

  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催化剂:课本p.16

  催化作用:课本p.16

  (2)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记笔记

  领悟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

  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投影】课堂练*一(见附1)

  做练*一

  加深理解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

  【问题】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

  【板书】

  2.收集方法

  (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

  答: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泊迁移能力。

  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

  【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问题】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

  (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

  (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

  (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

  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瓶底。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惯。

  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操作的关系。

  【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

  【问题】如何检验氧气?

  【板书】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

  5.检验方法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

  记录并加深理解。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理解。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投影】课堂练*二(见附2)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学*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要求;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分解反应。

  答: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这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几种不同物质的.反应。它与化合反应不同,化合反应是几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做练*二。

  回忆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和主要操作,了解工业制氧气的原理。及时复*、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两个反应,得出正确结论。

  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加深理解。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一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空气(D)氧化镁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B)用带火星木条接*气体

  (C)用鼻子去嗅气味(D)用天*称量

  3.下列有关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氯酸钾受热熔化后,也不放出氧气

  (B)要使氯酸钾受热分**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

  (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4.同时加热下列物质,最易放出氧气的是

  (A)纯净的氯酸钾(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纯净的二氧化锰(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附2:课堂练*二

  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

  (A)朝下(B)朝上(C)略向下倾斜(D)略向上倾斜

  6.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

  (A)加热固体药品前(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7.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C)蜡烛燃烧(D)粗盐提纯

  8.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所用主要仪器名称是:XXXXX。

  9.实验室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加热至气体不再产生,试管内固体剩作物有改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加热到没有气体产生时,试管内固体剩余物有。这两个反应的固体剩余物中都有,但它在两个反应中的作用不一样,在氯酸钾分解中它是,在高锰酸钾分解中它是。

  附3:课堂练*答案

  1.C2.B3.C4.B5.C6.D7.B8.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

  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片9.氯酸钾和二氧化

  锰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催化剂生成物

  附4:随堂检测

  1.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A)加热氯酸钾(B)加热高锰酸钾

  (C)分离液态空气(D)加热二氧化锰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3.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其共同点是

  (A)都是给固态物质加热(B)都使用二氧化锰催化剂

  (C)都发生了分解反应(D)都生成了两种物质

  4.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制取氧气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

  五、教学过程

  一、 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b.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c. 实验步骤:

  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 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离:移离导气管。

  g). 熄:熄灭酒精灯

  d.注意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 ————→ 水(H2O) + 氧气(O2)

  b.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六、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加热H2O2 H20 O2

  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4 催化剂 K2MnO4 MnO2 O2

  二、分解反应

  三、工业制氧气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在分析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时,有下列几种判断。请你简要分析正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错误,请举出一个否定它的实例。

  (1)必须选择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须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须使用催化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须用排水法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面对化学制取氧气课时的教案知识学*,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制取氧气教案 3

  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

  教学思路:

  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教学用具:

  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

  [生答]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过渡]看来同学们想知道得还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氧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如何制取氧气(核心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探究如何在试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

  反仪器装置

  验满方法

  收集方法

  [师问]我们就按这四步学*如何制取氧气。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说出得到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交流]

  电解水

  从空气中分离氧气

  光合作用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师问]上述方法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消耗电能;操作复杂;难于控制……不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老师总结,引出下文]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可制取氧气呢?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报告,请同学们来探究一下:

  反应原理

  探究内容

  能否产生气体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30%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30%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试验探究一]: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条件的探究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30%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几块沸石(或芹菜),将带火星的`木[老师提问]上述三种方案中,你认为哪一种最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通过探究试验可知:只有过氧化氢溶液没有氧气产生;当加入几块沸石(或芹菜)时,有少量气泡产生,火星更加明亮,说明产生的氧气少;当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很快复燃,说明这时产生的氧气多,适于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小结]二氧化锰在这里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凡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投影]形形色色的催化剂

  在化工生产、科学试验和生命活动中,催化剂可谓无处不在。汽车尾气里含有有害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利用铂等金属作催化剂可以迅速将二者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氮气。酶是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生物体的化学反应几乎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酿造业、制药业等都要用酶作催化剂。

  [师生共同分析]简单回忆实验室收集气体的方法,得出氧气的收集方法是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尝试如何收集一瓶自己呼出的气体。

  验探究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的探究

  老师提供大试管、锥形瓶、烧杯、带导气管的单孔塞、带长径漏斗的双孔塞、集气瓶、水槽、长玻璃导管等仪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讨论

  ……

  并尝试组装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组装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作品展示]

  [试

  学生甲:我们小组用的是大试管、带导气管的单孔塞、集气瓶、水槽等组装的

  学生乙:我们小组用的是锥形瓶、带导气管的单孔塞、集气瓶等组装的。

  学生丙:我们小组用的是锥形瓶、带长径漏斗的双孔塞、集气瓶、长玻璃导管等组装的[学生交流分析]有的装置比较简单,便于操作;有的适于制取大量的氧气;有的既适于制取大[梳理归纳]制取气体的实验步骤:

  组装仪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收集气体。

  、制取氧气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制取氧气,体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实验]根据自己探究出的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条件以及自己认为组装的最好的仪器装置,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

  [体验交流]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有气泡冒出时,是否能立即收集?

  [方法拓展]用高锰酸钾(KMnO4)和氯酸钾(KClO3)也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多媒体情景]播放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实验录像,让学生体会可用不同的方法制取氧气,拓展学生的视野。

  [交流应用]你能用简单的方法区分水和过氧化氢这两种无色液体吗?

  四、课外活动设计:

  1、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氧立得”是一种轻便、快捷的制氧装置,请同学们课下找找它的说明书或通过上网查询,来了解它的原理。你能否从中受到启发,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一个简易的制氧装置

  教后反思:

  该课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参与活动非常踊跃。通过探究试验,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效果明显。分别从仪器装置的探究、反应条件的探究、学生自己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等三个方面学*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方法。本节课活动较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制取氧气教案 4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掌握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

  实验准备:

  1、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2、仪器:大试管,酒精灯、木条、火柴,集气瓶、水槽。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旧识回顾:

  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性质?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情景导入:

  出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纯净的氧气,那如何制得纯净的氧气呢?

  3、探究新课

  [实验2—5]:过氧化氢制氧气

  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现象:

  结论:

  过氧化氢 氧气+水

  讨论:1、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用?

  [实验2—6]:在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1、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一变二不变)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3、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出具有催化作用。

  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现象: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加热后能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加热

  结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讨论:用加热过氧化氢与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有什么不同?

  明确: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一变多

  A C+B

  第二课时:实验室制氧气

  1、旧识回顾:

  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氧气?

  2、探究新课:

  思考:实验室采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氧气?

  出示:图2-17和图2-18

  讨论:

  1、在图2-17和图2-18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如何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学生陈述:略

  教师演示: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

  强调注意事项:

  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方可进行实验。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分集中加热。

  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等有大量、均匀、连续的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

  6、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会造成什么后果?)

  课堂练*:课后*题

  总结:略

  作业:

  课后反思:

  制取氧气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初步学*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2、通过对碳、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

  3、通过催化剂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学*,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实验准备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

  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

  [学生猜想]

  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3-34,分学*小组交流讨论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观察]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

  气生成。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2-5],[实验2-6],加热二氧化锰,教师的操作方法

  及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展示]

  汇报实验记录及结果;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结论。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归纳出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分析对比,发现规律]

  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外,还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学生看书P35 。引导学生分析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特点,并与化合反应相对比。

  [学生活动]

  写出高锰酸钾制氧气、铁和磷分别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生成种类,对比化合反应的特点,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结论。

  [媒体展示,激发兴趣]

  (化学、技术、社会)催化剂的作用图片;资料: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通过观看多媒体展示图片,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比较得出氧气的工业制法与实验室制法具有本质区别。

  [归纳与反思]

  本节课你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通过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

  [知识应用,提高]

  布置课堂作业并及时点评,P401、2。

  第二课时

  [回忆与再现]

  (分小组竞赛)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写出实验室制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两个)。

  [学生活动]

  写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制氧气文字表达式

  [设计实验装置]

  要求学生对比过氧化氢制氧气的'特点,分组设计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

  学生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设计

  实验装置,自主选择仪器,对装置进行组装。

  [设疑激趣,讨论交流]

  展示某一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巧设疑问: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给试管加热?实验结束后是先把导管从水中移出来还是先移走酒精灯?进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要注意什么?

  [分组讨论,获取信息]

  学生分组活动,对每一问题进行仔细探讨,教师作适当点评。

  [我探究,我快乐]

  (学生分组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验证氧气的性质。

  [讨论交流,归纳反思]

  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汇报实验收获;反思实验中存在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得出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试管口要稍微向下倾斜;气泡连续了才能收集氧气等结论。

  学生:实验探究收获、体会或想法。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水溶性等来选择适当装置。

  [信息反馈]

  布置练*1、P404;

  2、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1)点燃

  酒精灯,加热试管;(2)检查装置气密性;(3)装入药品并将装置

  固定在铁架台上;(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5)停止加热;(6)把

  试管从水中移出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学生独立作业]

  检验能力,巩固知识。

  总评

  本课题教学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融为一体,使许多原来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的工作变成由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过程中的促进者。如:通过回忆氧气的用途,联想如何制得氧气,猜想氧气的制法;再通过阅读、讨论、交流,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反应特点,自主选择仪器制取氧气等探究活动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题教学还根据新课标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中的许多注意事项,一部分在实验前引导学生思考,获取正确信息,一部分留给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后,反思得出正确结论。此教学设计在如何活用教科书而不拘泥于教科书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如为说明二氧化锰只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在教科书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添加单独给二氧化锰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的实验,从而使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当然,本课也略有不足,教师的“讲”还略有偏重,还可继续放“权”,大胆让学生去闯。


制取氧气教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制取氧气教案(精选5篇)(扩展1)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在初三化学教学一线工作的青年教师,我时时感受和经历着新课改带给我的困惑、冲击、碰撞、砺炼与收获。我认为若想在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课改,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

  教育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从这些理念出发,就要求教师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情境,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实验中主动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以及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一、了解学情 因情施教

  《制取氧气》,这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又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学*有关气体制取的实验,该课题的学*将对以后化学知识的进展作下铺垫,同时也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我想同学们对实验肯定有很强的欲望,但是可能会因缺乏实验基础知识而胆怯,没有信心。所以在备课中,我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例如在分组实验――催化剂的探究中,尽力将实验过程分解,加强基本操作的指导及组内的相互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后来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上课时,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胆怯心理消除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调查分析 合理分组

  上课之前,为方便和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根据学生情况,利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让各小组由性别、学*成绩、学*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在4-6人之间。 之所以采用该法,是因为在*时的教学与听课活动中,常常发现同桌的两位同学或前后位四位同学组成的学*小组,往往存在组员太少,成绩、个性接*或人际关系不合导致合作效果不佳的情况。后来认识到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但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别致新颖的导入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时值“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在课的开始,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及时投放了“神舟六号”发射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让大家在感受伟大场景的同时,以万分自豪的心情和浓厚的探究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之所以采用“神舟六号”这一事件,而不用氧气广泛的用途等引入课题,是因为“神舟六号”这一事件信息量大,影响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学生对此事的了解就是一种教学资源。就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真实、生动、直观的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顺利引入了新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优化实验 合作探究

  首先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的药品,我没有采取课本上的形式*铺直叙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思考实验室中可以用哪些物质来制取氧气。此时学生所学知识还很少,尚未学到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学生们提到许多制取氧气的物质如:空气、水……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实验室角度出发,引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药品。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化学思想,为学*质量守恒定律做下知识铺垫。

  为了突破“催化剂”这一难点,我将“二氧化锰的作用”设计成具有探究性的分组实验。考虑到用H2O2溶液和MnO2混合制氧气的实验,涉及许多化学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和解决,所以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宜小不宜大,不能过于繁杂和开放,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如“在H2O2溶液中加入MnO2产生氧气,MnO2是否也作为一种反应物”、“反应完毕后MnO2如何回收”等,使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即可。

  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我认为中学阶段探究性实验应当有三个特点:⑴、缩短了原发现过程⑵、降低了原发现过程难度⑶、精简了原发现歧途。这样,探究性实验就便于以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为中心,通过设计一些有梯度、又紧密相连的小问题;加以巧妙引导就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好奇和兴致去主动参与探究,去感受发现的过程,从而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的方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培养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来认识事物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这样,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掌握了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在探究活动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例如在处理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在展示实验样品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上台合作演示,同时加强操作要点和安全问题的指导,这样就变学生被动的看为亲身操作体验,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高涨,这也为下一节学生实验探究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打下基础。

  五、分析对比 发现规律

  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外,还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分析这些反应的特点,形成分解反应的概念,并与化合反应对比分析,形成化学中分类的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们列举出许多分类学*的例子。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氧化反应可以分成剧烈氧化、缓慢氧化等。这样就使学生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形成了重要的化学思想。

  六、反思评价 总结收获

  反思评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要素之一,通过对探究活动的反思,学生体验到化学学*方法与思想的重要。例如在实验结论得出之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二氧化锰的作用”的探究实验中,应用了什么探究方法?得出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对实验探究中,“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放出氧气”这一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反思,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原因,优化设计,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究。对该问题的反思,学生不仅对实验探究的设计思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实验设计的方案的优化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以畅谈收获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及能力上的收获做一总结。

  以上是我在本课中尝试新课改理念教学的一点体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因受到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你讲我听”的传授模式额影响,个别学生*惯于被动接受,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学生不知所措,不能进行合理的说理和有效地解释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也清醒的认识到,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一条充满了曲折与泥泞的道路,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大胆地探索下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2

  本课题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本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种新物质,所以对于制取的基本步骤非常陌生,因此老师如何引导是这堂课的关键。

  这堂课我通过“反应原理-药品-仪器-实验步骤”的基本设计思路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获取氧气”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和药品,并通过一些列问题的提出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实验中获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从而上升到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根据反应原理及仪器药品,归纳得出实验方法、步骤。课上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参与到学*中,小组合作充分,学*的积极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二、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效率包括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多少。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就要求学生获得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的方法,而不是过多的纠结于小问题和细枝末节。在这一方面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制取氧气中提取获取物质的思路,则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获取物质的思路”的一个相关图式,从而形成较强的知识网络。另外采用什么

  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怎么学”的关键。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广泛的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化学的神秘和魅力。为了达到目的,教学上花时较多,易拖堂。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3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的第三节内容《性质活泼的氧气》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以往的时候,一般是第一课时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把整节课的内容通讲一遍,第二课时再让学生去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

  今学期,我们一改往年的做法,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去实验室亲自体验实验中的诸多问题,第二课时再把遗留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处理。这样学生不得不亲自去选择实验药品、实验仪器,动手去完成仪器的组装、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小组再讨论制定实验的步骤、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完成实验结果的交流和反思。

  相比之下,原来的做法,教师会觉得更加顺手一些,事先把注意的问题交代清楚,学生在练*的时候突发状况就会少一些,甚至没有。可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学生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时实验完成得很好,事后再涉及到这个实验的有关问题时,好多学生会表现的一脸茫然,毫无印象。

  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只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一个任务而已,而至于自己在实验中获得了哪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方法、科学素养,恐怕没有几个同学去认真考虑过。尽管实验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兴趣高涨,可那只是一种积极的假象,学生获取的知识犹如过眼烟云,转瞬即忘。

  而这种先让学生去体验、探究的方式,肯定是很费时间,而且课堂上会状况不断,需要教师预先设想到很多的意外情况。在现在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很少有教师愿意这样去做,总觉得这样的课堂效率低,课堂容量小。像本节课中,学生只是练*了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基本操作,而至于实验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催化剂的概念等,都没有深入介绍。

  学生在实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像药品的添加顺序、仪器气密性的检验方法、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必须先将集气瓶盛满水倒放在水槽中、收集气体时集气瓶必须竖直、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必须盖好玻璃片正放在实验台上、铁丝要绕成螺旋状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亲自尝试了错误操作后又自觉改正的,印象肯定很深。

  令人惊喜的是,部分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了可贵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对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联系。例如,有的同学问:“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不是说明氧气不溶于水啊?”在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他又问:“是否所有不溶于水的气体,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啊?”看来排水法收集气体的依据他已经掌握了。还有的同学问道:“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什么啊?”“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是不是和密度有关系?”。。。。。。相信经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获得答案,比起我们教师直接告诉他,让他记住答案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不仅如此,学生的学*兴趣肯定也会大大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已经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已经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

  为此,我们教师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实践、多思考,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置,把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而事实上

  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 ——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态度,但是很遗憾为

  了“赶进度”我一句“这步骤可以省略”带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 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有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不参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大潮中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和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主导引五环”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别的科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与其让他困难的适应我们,不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传授知识,或许这样做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5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共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分解。其中重点介绍的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在*时学*生活中经常会遇见有关于这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题,同时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制取氧气这节课题我将它分成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节讲解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原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第二节就是用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第三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课后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及时的进行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综合水*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特点,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学*。课程内容分为开篇检测,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设计5道与本节课学*内容相关的*题,达到复*原有知识点的目的,*题难度较为基础,均与学*过的气体有关,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顺利的完成。

  其次,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这一物质的制取,学生容易接受,根据上一节课的学*,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根据课件上展示的仪器,学生快速齐声的说出其名称。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能够明确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七部分操作,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在*题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处理问题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态度积极;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上讲台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同学,由于在学*前学生没有进行过此类操作,在演示过程中没有出现气泡,但他将手离开试管后水沿着导管进入导管一小段水柱,证明了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而课本上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错误,但也让同学们能够在此问题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课后学生能够去尝试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提出异议,学生的这种精神值得教师去鼓励。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发现存在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1、由于第一次进行大型实验操作,实验仪器较多,作为新教师的我没能够认真仔细的检查实验仪器的准备,导致实验时缺少棉花。因为高锰酸钾实验中,棉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没办法在课堂上只能让学生观察错误的操作,并根据产生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生错误现象的原因。

  2、为了赶时间能够完成课程内容,对*题的讲解不细致,有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没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内容过多,其实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够总结的很好,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进行更多的讨论,虽然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是由学生来总结说出,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思考来得出结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实际达到的学*效果会更好。

  4、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能观看实验而不是自己做实验。没有给学生自己探究实验的机会。

  三、今后教学中努力前进的方向

  第一、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自行去探究化学实验,让学生感到实验成功的成就感。并且要把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大胆放手的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可以的;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思考,不在一味的鸭子添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制取氧气教案(精选5篇)(扩展2)

——《制取氧气》说课稿(十)份

  《制取氧气》说课稿 1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在课堂中是架起师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我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的内容,主要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高锰酸钾加热,过氧化氢分解,氯酸钾加热。本节课将主要对高锰酸钾加热的方法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实验中仪器装置的注意事项以及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在中考中也是常见考点之一,所以在整个初中化学阶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新课改指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也是刚开始接触化学,所以对化学的好奇心还是很重,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这也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步学*化学,所以在实验的注意事项上还需要教师重点讲解。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练*连接仪器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学*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认 知用实验验证化学原理,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掌握实验装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气体收集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以就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堂课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所以接下来我将主要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我将以四个环节来展开我的教学:

  (一)设疑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设疑导入的方法,具体来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氧气的性质,氧气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工业中大量制取氧气,是通过分离空气,利用不同的气体沸点不同的原理来获得大量氧气,属于物理变化。那么在实验室中,我们是如何获得纯净的氧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设置疑问,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顺利地引入我的课题。

  (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就进入到我的新课教学环节,在本环节中我将主要讲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并按照以下三个环节依次展开:

  1.制取原理讲解

  我会先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并进行讲解高锰酸钾是暗紫色固体,在加热时会分解产生氧气,同时板书文字表达式。

  1.实验装置介绍

  让学生先通过教材上的插图来观察,并且提问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都有哪些?我会适时点拨并总结出试验中需要的装置有铁架台、酒精灯、大试管(带塞子)、导管、棉花、水槽,集气瓶。并且我会演示实验装置的连接,并让学生指出哪一部分是实验发生装置,哪一部分是收集装置。进而引导学生联系药品的状态和选用实验发生装置的关系,由于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可以选择直接加热并且便于防止固体药品的装置。收集装置部分,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选择排水集气法。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一般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选择规律。

  2.演示实验过程

  实验制取的过程,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制取实验,防止意外发生,所以我选择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观看。学生看完我演示完该制取实验之后,我会找学生来复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回想来描述实验过程,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制取氧气的过程,为后边的讨论打下基础。演示实验完成之后,我会指名学生来上前进行操作,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具体问题为:

  为什么试管要略向下倾斜?

  为什么试管口要装一团棉花?

  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要等冒出均匀的气泡后才开始收集?

  ④收集完毕后,为什么先将导管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⑤收集完成后,如何验证气体是否集满?

  学生通过讨论之后,我会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防止药品中的水蒸气在加热时凝结在试管口温度较低的小水珠倒流回温度很高的试管底部发生试管破裂或爆炸。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刚开始产生的气体不纯,因为混有试管中的空气,所以要等待气泡均匀后再开始收集。

  ④防止先拿走酒精灯,温度降低,产生压强,水槽里的水进入试管中发生爆炸。

  ⑤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处,如果木条复燃,说明集满。

  (设计意图)整个新课环节围绕着实验展开,通过让学生观察与动手亲自操作并且积极思考,真正的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整个制取过程的印象。

  (三)巩固延伸

  巩固延伸环节,我会通过播放一段有错误的制取氧气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观看,并且指出错误之处。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了巩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且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成果。

  (四)小结作业

  接下来是小结作业环节,我会指名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带领全班同学进行本节课的总结。最后我布置课后任务,课后预*另外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并且总结出三种方法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我时刻注意把课堂还原给学生,通过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总结的方式,一方面顺利地把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发言的勇气。课后任务,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预*与自学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再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着实验展开,通过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实验简图,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的看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制取氧气》说课稿 2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制取氧气”,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部分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认识分解反应.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化学的学*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四) 教学用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室加热KClO3制取O2,分解H2O2制取O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第二课时:学生加热KMnO4制取O2,分解反应,工业制氧

  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

  (一) 学生情况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热情很高。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要耦合于学。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这节课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和交流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先向同学们展示二幅美丽的水下世界的图片,给同学们美的享受。这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都是潜水员拍摄的。大家知道潜水员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吗?在陆地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大自然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O2,那么,在实验室我们又是怎样制取O2的呢?

  这样导课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还创设了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进而使教学进入第二还节。

  (二) 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我向同学们展示MnO2,KClO3,H2O2,KMnO4这四种药品,同时给出它们的化学式,

  实验探究一

  分别加热MnO2,KClO3,KClO3和MnO2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将运用自制教具“多孔试管夹”。普通试管夹只能一次加热一个试管,而“多孔试管夹”的.优点就是能一次加热多个试管,同时能对这些试管中的物质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KClO3可以用来制取O2,MnO2不能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到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实验探究二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5ML5%的H2O2溶液的试管和3ML5%的H2O2溶液与少量MnO2的混合物中,观察实验现象,待后者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H2O2溶液,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H2O2可以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这时,学生对于MnO2在这两个实验中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顺势提出催化剂的概念,并强调催化剂虽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至此,已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接着引领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们知道反应物状态不同,温度不同,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也都会发生相应改变。

  活动探究三

  加热KMnO4制取O2。这是一个分组实验,让学生根据一下六点提示来进行实验操作,同时,通过动画演示辅助学生实验。通过探究,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加热KMnO4制取O2的操作步骤。用七个字简述出来便是“查,装,定,点,收,离,熄”,同时通过其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接下来,我启发学生,我们能否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利用废弃物品来做这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呢?这就是我利用废弃物制作的实验装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节约意识了。

  通过让学生观察KClO3, H2O2, KMnO4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总结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分解反应。

  (三) 联系生活,扩展新知

  向学生简单介绍工业制氧的方法,同时以及揭开潜水员在水中呼吸的奥秘。同时提出“世界上最大的既经济又环保的制氧工厂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两个问题,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

  (四) 巩固练*,运用新知

  我特别设计了几道练*题,这几道练*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 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将尽可能的关注每个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活动情况。提醒学生把自己的自我评价写进学*记录卡中,装入学生成长袋中。我会及时作出回应,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第四部分 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 = 经验+反思 ,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

  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利今后改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制取氧气》说课稿 3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视频,我们看看视频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视频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制取氧气》说课稿 4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视频,我们看看视频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视频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制取氧气》说课稿 5

  实验制取的过程,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制取实验,防止意外发生,所以我选择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观看。学生看完我演示完该制取实验之后,我会找学生来复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回想来描述实验过程,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制取氧气的过程,为后边的讨论打下基础。

  演示实验完成之后,我会指名学生来上前进行操作,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一)具体问题为:

  ①为什么试管要略向下倾斜?

  ②为什么试管口要装一团棉花?

  ③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要等冒出均匀的气泡后才开始收集?

  ④收集完毕后,为什么先将导管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⑤收集完成后,如何验证气体是否集满?

  (二)学生通过讨论之后,我会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①防止药品中的水蒸气在加热时凝结在试管口温度较低的小水珠倒流回温度很高的试管底部发生试管破裂或爆炸。

  ②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刚开始产生的气体不纯,因为混有试管中的空气,所以要等待气泡均匀后再开始收集。

  ④防止先拿走酒精灯,温度降低,产生压强,水槽里的水进入试管中发生爆炸。

  ⑤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处,如果木条复燃,说明集满。

  (设计意图)整个新课环节围绕着实验展开,通过让学生观察与动手亲自操作并且积极思考,真正的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整个制取过程的印象。

  (三)巩固延伸

  巩固延伸环节,我会通过播放一段有错误的制取氧气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观看,并且指出错误之处。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了巩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且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成果。

  (四)小结作业

  接下来是小结作业环节,我会指名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带领全班同学进行本节课的总结。最后我布置课后任务,课后预*另外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并且总结出三种方法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我时刻注意把课堂还原给学生,通过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总结的方式,一方面顺利地把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发言的勇气。课后任务,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预*与自学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再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着实验展开,通过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实验简图,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的看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制取氧气》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性质活泼的氧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的内容,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得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等内容,这就为我们学*氧气的制备作好了的准备。通过这节课的学*,也为今后学*制取其他气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组装、收集方法、验满、检验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2)掌握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室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探讨。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特别对于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小组探究合作法;

  集体讨论法;

  4、多媒体教学。

  四、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2、合作学*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队意识。

  五、说实验器材

  药品:高锰酸钾。

  仪器:大试管、酒精灯、单孔橡胶塞、导气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用PPT向学生展示几张人类在特殊环境下,人们是怎样呼吸的?如果在实验室,我们又会怎样制取氧气,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探讨。

  2、实验探究,引入新知

  我会向学生系统的说明实验室制取气体应该遵循的方法和步骤。

  (1)实验探究第一步:药品的选择。播放视频:提供三组药品的名称和化学式,以及三种能制取氧气的药品从用量、是否需要加热、收集方法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实验室制氧气选择药品的依据。

  (2)实验探究第二步:仪器的选择与组装。学生分组选择组装,并说出选择的理由,以及每种仪器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动手中掌握装置选择的依据。最后教师课件展示,并归纳选择装置需考虑的因素,让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

  (3)实验探究第三步:收集方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对气体收集方法进行归纳。然后让学生组内分工合作展开竞赛。实验后由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提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讨论。实验操作步骤(通过课件读出);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通过课件读出)。这样做能进一步补充在制取氧气中要注意的事项。

  3、科学探究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步骤(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4、课堂练*,巩固新知

  我特别设计了几道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5、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需要,让不同的学生在化学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说教学反思

  虽然这节课是用多媒体教学,但板书是不可少的,因为它可以明确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所以对于重点内容,我通过板书表达出来,一个号的板书,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力图体现,学*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

  八、说板书

  1、药品:高锰酸钾(KMnO4)

  2、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撤、熄

  4、注意事项:

  5、氧气的检验与验满:

  《制取氧气》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性质活泼的氧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的内容,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得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等内容,这就为我们学*氧气的制备作好了的准备。通过这节课的学*,也为今后学*制取其他气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组装、收集方法、验满、检验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2)掌握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室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探讨。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特别对于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小组探究合作法;

  集体讨论法;

  4、多媒体教学。

  四、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2、合作学*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队意识。

  五、说实验器材

  药品:高锰酸钾。

  仪器:大试管、酒精灯、单孔橡胶塞、导气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用PPT向学生展示几张人类在特殊环境下,人们是怎样呼吸的?如果在实验室,我们又会怎样制取氧气,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探讨。

  2、实验探究,引入新知

  我会向学生系统的`说明实验室制取气体应该遵循的方法和步骤。

  (1)实验探究第一步:药品的选择。播放视频:提供三组药品的名称和化学式,以及三种能制取氧气的药品从用量、是否需要加热、收集方法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实验室制氧气选择药品的依据。

  (2)实验探究第二步:仪器的选择与组装。学生分组选择组装,并说出选择的理由,以及每种仪器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动手中掌握装置选择的依据。最后教师课件展示,并归纳选择装置需考虑的因素,让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

  (3)实验探究第三步:收集方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对气体收集方法进行归纳。然后让学生组内分工合作展开竞赛。实验后由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提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讨论。实验操作步骤(通过课件读出);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通过课件读出)。这样做能进一步补充在制取氧气中要注意的事项。

  3、科学探究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步骤(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4、课堂练*,巩固新知

  我特别设计了几道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5、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需要,让不同的学生在化学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说教学反思

  虽然这节课是用多媒体教学,但板书是不可少的,因为它可以明确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所以对于重点内容,我通过板书表达出来,一个号的板书,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力图体现,学*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

  八、说板书

  1、药品:高锰酸钾(KMnO4)

  2、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撤、熄

  4、注意事项:

  5、氧气的检验与验满:

  《制取氧气》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铁树老师面试辅导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制取氧气》选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三的内容。第二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化学学*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化学#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本教材的分析,我制订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操作;能认识分解反应;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的制取实验,学生得以锻炼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得以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逐步认识到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的性质及其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但是在化学基础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还需要提高;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能较客观的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来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法

  通过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与引导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氧气的制取有感官上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更好的理解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四、说学法

  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法。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从而更好的`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并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上课前我会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水下世界的图片,给同学们美的享受。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都是潜水员拍摄的。大家知道潜水员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吗?在陆地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大自然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氧气,那么,在实验室我们又是怎样制取氧气的呢?这样的导课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还创设了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进而使教学进入第二环节。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一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盛着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让学生观察木条是否复燃?然后,在试管中放入少量二氧化锰,再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然后向同学提问:前后两个实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过氧化氢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这时,学生对于二氧化锰在这两个实验中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顺势提出催化剂的概念(板书):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并强调催化剂虽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至此,已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二

  我将演示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我向同学提问,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实验中就注意些什么?然后,将学生分成5-6个小组,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学*。讨论完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同时我将找其它同学做修改和补充。我会给予适当的点拨。师生共同总结,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归纳出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式。

  实验探究三

  在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将继续引导学生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二氧化碳,在此同时,我将通过动画演示辅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探究,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最后得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式。

  (三)巩固练*

  以上是我的新授环节,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我将和学生一起探究本节所学的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及其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在学生知道了新知识的基础上,我将向学生简单介绍工业制氧的方法,同时以及揭开潜水员在水中呼吸的奥秘。然后,提出“世界上最大的既经济又环保的制氧工厂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两个问题,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

  (四)归纳总结

  为充分发挥学生是的主体作用,我会(从学*的知识、方法、体验这三个方面设计问题,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②你掌握了哪些学*化学的方法?③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我做适当的引导补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尽可能多地找出氧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说板书设计

  本着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理念,秉持“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的原则,为了更好的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略(具体咨询铁树老师)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

  《制取氧气》说课稿 9

  说课

  本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为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材还特意介绍了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本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是本课题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好实验便成了重中之重。而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⒊采用边实验、边讲解、边讨沦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⑵练*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⑶认识分解反应。

  ⑶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⑴学*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⑵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⑵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⑶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复*提问→演示实验→讨沦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⑴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⑵大试管(3支)、木条、酒精灯、天*、火柴。

  2学生用具:

  ⑴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⑵大试管、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小烧杯、火柴。

  课时安排

  2课时

  《制取氧气》说课稿 10

  实验制取的过程,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制取实验,防止意外发生,所以我选择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观看。学生看完我演示完该制取实验之后,我会找学生来复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回想来描述实验过程,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制取氧气的过程,为后边的讨论打下基础。

  演示实验完成之后,我会指名学生来上前进行操作,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一)具体问题为:

  ①为什么试管要略向下倾斜?

  ②为什么试管口要装一团棉花?

  ③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要等冒出均匀的气泡后才开始收集?

  ④收集完毕后,为什么先将导管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⑤收集完成后,如何验证气体是否集满?

  (二)学生通过讨论之后,我会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①防止药品中的水蒸气在加热时凝结在试管口温度较低的小水珠倒流回温度很高的试管底部发生试管破裂或爆炸。

  ②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刚开始产生的气体不纯,因为混有试管中的空气,所以要等待气泡均匀后再开始收集。

  ④防止先拿走酒精灯,温度降低,产生压强,水槽里的水进入试管中发生爆炸。

  ⑤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处,如果木条复燃,说明集满。

  (设计意图)整个新课环节围绕着实验展开,通过让学生观察与动手亲自操作并且积极思考,真正的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整个制取过程的印象。

  (三)巩固延伸

  巩固延伸环节,我会通过播放一段有错误的制取氧气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观看,并且指出错误之处。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了巩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且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成果。

  (四)小结作业

  接下来是小结作业环节,我会指名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带领全班同学进行本节课的总结。最后我布置课后任务,课后预*另外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并且总结出三种方法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我时刻注意把课堂还原给学生,通过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总结的方式,一方面顺利地把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发言的勇气。课后任务,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预*与自学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再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着实验展开,通过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实验简图,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的看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制取氧气教案(精选5篇)(扩展3)

——氧气的制取教案通用五篇

  氧气的制取教案 1

  一、主要内容

  ①用高锰酸钾的方法和原理、实验装置;②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③分解反应概念;④工业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二、学*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初步学*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理解)。

  2.认识什么是分解反应,能识别具体反应是否分解反应(理解)。

  3.知道工业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

  4.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分解反应概念及工业制氧气等的教学,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分解反应

  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原理

  关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复*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方法 →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对照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探究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方法 → 介绍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 总结实验室制氧气的三个反应式,概括分解反应概念 → 阅读教材,总结概括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本课时突出实验室制氧气实验方法的教学。

  上课后,首先复*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方法。结合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把催化剂概念带入复*。复*后,教师最好把上次课介绍的制氧装置的投影或挂图再给学生展示一下,更有利于学*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方法。

  复*后直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用另一种物质制取氧气的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为了便于探究实验方法,先学*反应原理。

  教师展示高锰酸钾样品,告诉学生,加热使高锰酸钾分解,除了生成氧气,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生成。学生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板演反应文字表达式,教师规范。

  学生思考并讨论: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有什么不同?②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能否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什么?③你认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使用什么样的装置?

  前两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后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正确答案――试管加带导管单孔塞的加热固体制气的一般装置。

  确定了用什么样的装置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70~71页的探究活动(按教材的程序进行)。

  教师的指导包括实验的程序、方法、规则、注意事项及药品取用、装置装配操作等。

  在组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①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原理是什么?③试管口若向上倾斜会出现什么后果?④试管内不放棉花会出现什么现象?⑤加热前为什么要预热?⑥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什么时候收集氧气?为什么?⑦收集完氧气后,是先停止加热?还是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后再停止加热?为什么?⑧怎样证明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⑨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如何放置?等等。

  实验结束后,提问学生总结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师提示学生,实验室还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由学生说出为什么?

  教师向学生介绍,在实验室,还可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板书反应文字表达式。

  分解反应的教学,可先提问学生回答什么是化合反应?问学生黑板上的三个化学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这三个反应与以前学*的那些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分解反应的定义,教师规范并板书。

  工业制氧气的教学,由学生阅读教材后,提问学生说出方法和原理,教师做简要板书。

  氧气的制取教案 2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惯。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反都不发生变化。

  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催化剂:课本p.16

  催化作用:课本p.16

  (2)加热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记笔记

  领悟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

  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投影】课堂练*一(见附1)

  做练*一

  加深理解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

  【问题】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

  【板书】

  2.收集方法

  (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

  答: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泊迁移能力。

  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

  【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问题】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

  (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

  (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

  (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

  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瓶底。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惯。

  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操作的关系。

  【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

  【问题】如何检验氧气?

  【板书】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

  5.检验方法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

  记录并加深理解。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理解。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投影】课堂练*二(见附2)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学*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要求;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分解反应。

  答: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这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几种不同物质的反应。它与化合反应不同,化合反应是几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做练*二。

  回忆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和主要操作,了解工业制氧气的原理。及时复*、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两个反应,得出正确结论。

  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加深理解。

  明确本节知识内容及要求。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一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空气(D)氧化镁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B)用带火星木条接*气体

  (C)用鼻子去嗅气味(D)用天*称量

  3.下列有关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氯酸钾受热熔化后,也不放出氧气

  (B)要使氯酸钾受热分**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

  (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4.同时加热下列物质,最易放出氧气的是

  (A)纯净的氯酸钾(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纯净的二氧化锰(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附2:课堂练*二

  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

  (A)朝下(B)朝上(C)略向下倾斜(D)略向上倾斜

  6.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

  (A)加热固体药品前(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7.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C)蜡烛燃烧(D)粗盐提纯

  8.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所用主要仪器名称是:XXXXX。

  9.实验室制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加热至气体不再产生,试管内固体剩作物有改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加热到没有气体产生时,试管内固体剩余物有。这两个反应的固体剩余物中都有,但它在两个反应中的作用不一样,在氯酸钾分解中它是,在高锰酸钾分解中它是。

  附3:课堂练*答案

  1.C2.B3.C4.B5.C6.D7.B8.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

  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片9.氯酸钾和二氧化

  锰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催化剂生成物

  附4:随堂检测

  1.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

  (A)加热氯酸钾(B)加热高锰酸钾

  (C)分离液态空气(D)加热二氧化锰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3.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其共同点是

  (A)都是给固态物质加热(B)都使用二氧化锰催化剂

  (C)都发生了分解反应(D)都生成了两种物质

  4.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氧气的制取教案 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教学过程: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催化剂,催化作用。

  第1课时

  实验药品和仪器

  实验探究法

  复*提问:

  1、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四个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3、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4、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过渡:氧气有那么多重要的用途,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板书:课题3制取氧气

  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一般掌握这样的原则和特点:原料便宜、操作简单、

  反应速度适中等。

  在实验室里通常选择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演示:实验2—5(1)现象:带火星的小木条没有复燃。

  讨论:该实验证明只有过氧化氢溶液能否放出氧气?

  回答:并非没有产生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够缓慢生成水和氧气,是由于产生氧气的量太少所致。

  演示:实验2—5(2)现象:帯火星的小木条迅速复燃,证明迅速放出氧气。

  思考:是不是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发生了化学变化从而生成了氧气?

  演示:实验2—6(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

  现象:又能继续产生气泡,生成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

  讨论:如此往复,实验可以不断地进行,说说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二氧化锰好像用不完似的。如果实验前用精密的天*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将二氧化锰经洗涤、干燥后再称量,会发现它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再把它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以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像这样的物质我们把它称作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答案。

  板书:

  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特点: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质量、化学性质)讲述:

  (1)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成是加快。

  (2)二氧化锰只对氧酸钾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例如氧化铁和硫酸铜溶液也可以催化该反应。

  (3)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练*:10克过氧化氢溶液与10克过氧化氢溶液加2克二氧化锰哪个生成的氧气多?

  板书: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过渡:刚才给大家介绍了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

  板书: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MnO2二氧化锰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水+氧气H2O2 H2O + O2

  讲述:除了用上述方法制取氧气之外,实验室还常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

  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演示:实验2—5讲述: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时,放出氧气,同时还有氯化钾生成。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板书: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氯酸钾氯化钾+氧气KClO3 KCl + O2加热加热 MnO2二氧化锰 白色溶于水白色溶于水

  板书设计:课题3制取氧气

  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特点: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质量、化学性质)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水+氧气H2O2 H2O + O2 MnO2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加热 MnO2 KClO3 KCl + O2 加热二氧化锰

  氧气的制取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对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此后系统的学*二氧化碳的制取 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的能力。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也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 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对一般气体制取方法的总结归 纳,使学生学会发现并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探究和自主学*的角色。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用具:药品:KMnO4

  教学过程:

  环节1:复*提问 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复*]带领学生复*实验室中制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KMnO4、分解H2O2或加热KClO3。

  [引出主体]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KMnO4制O2的过程。并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第一过程中的实验原理——KMnO4制O2的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环节2:探究高锰酸钾制O2的`实验装置。

  [复*]实验室中任何一套实验装置都可以分为二个部分,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的收集装置。

  [思考]KMnO4制O2时应 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和什么样的收集装置?

  1、探究KMnO4制O2的发生装置如何选择?

  ①多媒体展示:二套学过的气体发生装置。

  ②多媒体展示出KMnO4的状态,并让学生说出KMnO4制O2的反应条件。

  ③引导学生思考:KMnO4制O2应选择哪套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2、KMnO4制O2的收集装置如何选择?

  ①多媒体展示:三套化学上常用的收集方法的装置。

  ②复*:这三种收集方法分别依据了气体的哪些性质?

  ③提出问题:氧气应该怎样收集?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 答问题。

  环节3:探究高锰酸钾制O2的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探究。

  实验探究 的过程设计如下所示: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自主学*后获取信息(如查阅资料、自由讨论等方式)→实验操作 →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让学生了解了实验室制取O2的思路和方法→ 延伸到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设置了十个问题,依次如下:

  (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对比实验:一个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点KMnO4粉末。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试管口塞棉花的重要性。)

  (3)为什么试管口要 略向下倾斜 ?

  (4)固定加热前,要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怎么操作?

  (5)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 能立即收集吗?为什么?什么时候才可以收集?用排水法收集O2时,怎么知道氧气已满了?满的现象是什么?

  (6)收集满O2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来怎样放置在桌面上?

  (7)实验结束后,要撤装置,先撤什么?后撤什么?

  (8)如何检验一瓶气体就是氧气?

  (9)给你一瓶O2,如何验满O2?

  (10)排 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哪种方法收集到的O2更纯净?

  环节4:课后小结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四)收集方法及依据

  1.排水法 依据O2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2.向上排空气法 依据O2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思考:这两种方法收集到的气体哪种方法更纯净?

  (五)检验及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复燃了,则气体是氧气。

  验满:1、排水法:当大量气泡从瓶 口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O2已满;

  2、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六)放置方法:正立放在桌子上,并盖上毛玻璃片。

  依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环节5:板书设计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三)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四)检验:

  (五)验满:

  氧气的制取教案 5

  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

  教学思路:

  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教学用具:

  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

  [生答]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过渡]看来同学们想知道得还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氧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如何制取氧气(核心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试验,探究如何在试验室里制取氧气,并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到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你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

  反仪器装置

  验满方法

  收集方法

  [师问]我们就按这四步学*如何制取氧气。根据已有的知识,请你说出得到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交流]

  电解水

  从空气中分离氧气

  光合作用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师问]上述方法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消耗电能;操作复杂;难于控制……不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老师总结,引出下文]在实验室里,通常采用30%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在什么条件下可制取氧气呢?根据老师提供的探究报告,请同学们来探究一下:

  反应原理

  探究内容

  能否产生气体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30%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30%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试验探究一]: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条件的探究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的30%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几块沸石(或芹菜),将带火星的木[老师提问]上述三种方案中,你认为哪一种最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通过探究试验可知:只有过氧化氢溶液没有氧气产生;当加入几块沸石(或芹菜)时,有少量气泡产生,火星更加明亮,说明产生的氧气少;当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很快复燃,说明这时产生的氧气多,适于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小结]二氧化锰在这里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凡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投影]形形色色的催化剂

  在化工生产、科学试验和生命活动中,催化剂可谓无处不在。汽车尾气里含有有害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利用铂等金属作催化剂可以迅速将二者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氮气。酶是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生物体的化学反应几乎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酿造业、制药业等都要用酶作催化剂。

  [师生共同分析]简单回忆实验室收集气体的方法,得出氧气的收集方法是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尝试如何收集一瓶自己呼出的气体。

  验探究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的探究

  老师提供大试管、锥形瓶、烧杯、带导气管的单孔塞、带长径漏斗的双孔塞、集气瓶、水槽、长玻璃导管等仪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讨论

  ……

  并尝试组装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组装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作品展示]

  [试

  学生甲:我们小组用的是大试管、带导气管的单孔塞、集气瓶、水槽等组装的

  学生乙:我们小组用的是锥形瓶、带导气管的单孔塞、集气瓶等组装的。

  学生丙:我们小组用的是锥形瓶、带长径漏斗的双孔塞、集气瓶、长玻璃导管等组装的[学生交流分析]有的装置比较简单,便于操作;有的适于制取大量的氧气;有的既适于制取大[梳理归纳]制取气体的实验步骤:

  组装仪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收集气体。

  、制取氧气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制取氧气,体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实验]根据自己探究出的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条件以及自己认为组装的最好的仪器装置,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

  [体验交流]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有气泡冒出时,是否能立即收集?

  [方法拓展]用高锰酸钾(KMnO4)和氯酸钾(KClO3)也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多媒体情景]播放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实验录像,让学生体会可用不同的方法制取氧气,拓展学生的视野。

  [交流应用]你能用简单的方法区分水和过氧化氢这两种无色液体吗?

  四、课外活动设计:

  1、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氧立得”是一种轻便、快捷的制氧装置,请同学们课下找找它的说明书或通过上网查询,来了解它的原理。你能否从中受到启发,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一个简易的制氧装置

  教后反思:

  该课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参与活动非常踊跃。通过探究试验,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效果明显。分别从仪器装置的探究、反应条件的探究、学生自己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等三个方面学*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方法。本节课活动较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制取氧气教案(精选5篇)(扩展4)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3篇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学*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研究性学*,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三、教学策略

  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积极性的提高。

  3、竞赛教学法:

  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分析

  1、探究学*: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使用其它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它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

  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4、归纳学*:

  边实验边记录边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试验归纳、总结,正确的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五、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展示鸟巢、水立方的图片及其设计者的设计特点。鼓励学生当一回小设计师,当一回设计小明星。设计的原则:从大处着眼,从微观入手。让学生在伟大的设计师的榜样的感召下投入设计的热情,激发学生设计的欲望。在研究课题引入时,我也曾经考虑过其他办法:1、能立即吸引学生注意,但与本节内容不够贴切2、与本节内容贴切的,离学生有点远3、贴*学生生活的,激不起学生的设计欲望。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用鸟巢、水立方的“设计”这一点。因为一位著名的设计师,都是从小培养,从小的设计做起。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为学生们上一节有关设计的启蒙课。让学生从小具备设计的意识,从小培养设计师。而本节课恰恰就是以设计为主,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设计师。因此,我以“设计”为中心,创设了教学情境。

  2、活动探究——设计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

  (1)首先直接告诉学生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2)合作探讨——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思考制取气体的装置的构成,即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若干打印了仪器的投影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装置。然后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并且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总结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组装设计实验装置创设了良好的铺垫。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设计更多的方案,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淋漓尽致地自由挥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兴趣。

  在设计此环节时,我曾考虑过其他方式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1、直接用仪器?2、让学生画图?3、用投影片打印仪器

  (3)展示分享:

  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让各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实验状况,分析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反思本组设计的缺陷,最后选出最佳设计,并由设计者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设计成果,使同学们彼此间互通有无,激发共鸣,共同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2、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3、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技能,体现师生互动。

  (4)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引导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从而得出装置设计的依据。

  3、收获

  请用你最喜欢最理想的装置,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们很快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此刻我及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表扬他们认真参与、大胆操作、积极探究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再创佳绩,让学生在激励声中爬的更高,走得更远。

  4、延伸

  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探究能力。

  整个过程我始终贯穿着“设计“这一主线,着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传授知识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5、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

  1、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

  2、收集装置:取决于气体的密度、是否溶于水

  六、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设计”为核心。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热爱科学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了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学*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研究性学*,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三、教学策略

  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积极性的提高。

  3、竞赛教学法:

  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分析

  1、探究学*: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使用其它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它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

  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4、归纳学*:

  边实验边记录边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试验归纳、总结,正确的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五、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展示鸟巢、水立方的图片及其设计者的设计特点。鼓励学生当一回小设计师,当一回设计小明星。设计的原则:从大处着眼,从微观入手。让学生在伟大的设计师的榜样的感召下投入设计的热情,激发学生设计的欲望。在研究课题引入时,我也曾经考虑过其他办法:1、能立即吸引学生注意,但与本节内容不够贴切2、与本节内容贴切的,离学生有点远3、贴*学生生活的,激不起学生的设计欲望。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用鸟巢、水立方的“设计”这一点。因为一位著名的设计师,都是从小培养,从小的设计做起。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为学生们上一节有关设计的启蒙课。让学生从小具备设计的意识,从小培养设计师。而本节课恰恰就是以设计为主,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设计师。因此,我以“设计”为中心,创设了教学情境。

  2、活动探究——设计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

  (1)首先直接告诉学生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2)合作探讨——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思考制取气体的装置的构成,即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若干打印了仪器的投影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装置。然后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并且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总结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组装设计实验装置创设了良好的铺垫。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设计更多的方案,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淋漓尽致地自由挥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兴趣。

  在设计此环节时,我曾考虑过其他方式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1、直接用仪器?2、让学生画图?3、用投影片打印仪器

  (3)展示分享:

  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让各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实验状况,分析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反思本组设计的缺陷,最后选出最佳设计,并由设计者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设计成果,使同学们彼此间互通有无,激发共鸣,共同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2、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3、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技能,体现师生互动。

  (4)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引导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从而得出装置设计的依据。

  3、收获

  请用你最喜欢最理想的装置,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们很快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此刻我及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表扬他们认真参与、大胆操作、积极探究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再创佳绩,让学生在激励声中爬的更高,走得更远。

  4、延伸

  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探究能力。

  整个过程我始终贯穿着“设计“这一主线,着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传授知识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5、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

  1、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

  2、收集装置:取决于气体的密度、是否溶于水

  六、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设计”为核心。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热爱科学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了动态的、生成性的课堂,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学*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研究性学*,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三、教学策略

  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积极性的提高。

  3、竞赛教学法:

  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分析

  1、探究学*: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使用其它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它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

  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4、归纳学*:

  边实验边记录边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试验归纳、总结,正确的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五、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展示鸟巢、水立方的图片及其设计者的设计特点。鼓励学生当一回小设计师,当一回设计小明星。设计的原则:从大处着眼,从微观入手。让学生在伟大的设计师的榜样的感召下投入设计的热情,激发学生设计的欲望。在研究课题引入时,我也曾经考虑过其他办法:1、能立即吸引学生注意,但与本节内容不够贴切2、与本节内容贴切的,离学生有点远3、贴*学生生活的,激不起学生的设计欲望。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用鸟巢、水立方的“设计”这一点。因为一位著名的设计师,都是从小培养,从小的设计做起。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为学生们上一节有关设计的启蒙课。让学生从小具备设计的意识,从小培养设计师。而本节课恰恰就是以设计为主,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设计师。因此,我以“设计”为中心,创设了教学情境。

  2、活动探究——设计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

  (1)首先直接告诉学生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2)合作探讨——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思考制取气体的装置的构成,即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若干打印了仪器的投影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装置。然后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并且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总结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组装设计实验装置创设了良好的铺垫。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设计更多的方案,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淋漓尽致地自由挥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兴趣。

  在设计此环节时,我曾考虑过其他方式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1、直接用仪器?2、让学生画图?3、用投影片打印仪器

  (3)展示分享:

  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让各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实验状况,分析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反思本组设计的缺陷,最后选出最佳设计,并由设计者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设计成果,使同学们彼此间互通有无,激发共鸣,共同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2、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3、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技能,体现师生互动。

  (4)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引导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从而得出装置设计的依据。

  3、收获

  请用你最喜欢最理想的装置,来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们很快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此刻我及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表扬他们认真参与、大胆操作、积极探究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再创佳绩,让学生在激励声中爬的更高,走得更远。

  4、延伸

  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探究能力。

  整个过程我始终贯穿着“设计“这一主线,着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传授知识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5、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


制取氧气教案(精选5篇)(扩展5)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物理教学反思3篇

  《二氧化碳的制取》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本节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难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这次教学本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来组织教学,设计了“复*回顾,引导探索,开拓应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实验和实物展示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使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制作展示馒头由小变大的过程,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馒头由小变大的原因是:馒头在受热情况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排出的时候会在馒头中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洞。有些同学就可能产生疑问:“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呢?”带着这一问题再展示馒头的制作过程为:和面、发酵、加碱(碳酸钠)、气蒸。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不难得出二氧化碳的产生是与发酵、加碱(碳酸钠)有关。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课题 。那么二氧化碳是如何制取的呢?它究竟需要什么原料来制取呢?针对这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继续探究,要寻找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应考虑哪些因素?同学们讨论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料应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原料是否易得、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考虑。之后同学们列举了所学过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如:木炭燃烧、碳还原氧化铜、蜡烛燃烧、酒精燃烧、人的呼吸等。然后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速度的快慢、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们在讨论中慢慢感悟出它们都不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理想原料。通过在“问”中“学”、“学”中“问”,就会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启动学生思维闸门,从而至始至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乐趣。

  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原料时,教师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组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下列固体与液体相互可能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哪几组物质。 固体: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fe3o4)、氯化钠(nacl)碳酸钠(na2co3)、碳酸钙粉末(caco3)、大理石(caco3)、, 液体: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会展开激烈的争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原理,同学们很快就能得出结论是:稀盐酸分别与碳酸钠、碳酸钙粉末、大理石反应或稀硫酸分别与碳酸钠、碳酸钙粉末、大理石反应都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对六组药品进行实验,要求认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讨论分析找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交流从反应速度的快慢、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展开讨论得出: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太快、难以控制、无法收集;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刚开始有气泡产生一会儿反应停止,不能收集到气体;稀盐酸与大理石混合反应速度较快、易于控制,所以它们是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有的同学甚至还会提出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呢?对此教师可出示一瓶浓盐酸打开瓶盖让同学们观察、讨论找出答案。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通过上面学*要求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才能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内容进行观察对比,思考讨论选择气体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根据前面已学知识进行对比发现制取这两种气体所用原料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都不相同,这两种气体的密度与溶解性也不一样,所以它们所采用的发生装置与收集方法也是不同的。讨论得出:选择装置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等因素。在对比观察中认识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了解了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依据。

  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活动中,每个实验桌上都提供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试管、锥形瓶、*底烧瓶、广口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u型管、橡皮管、单孔橡皮塞、带支管的烧瓶、玻璃导管、漏斗、铜丝、水槽、酒精灯、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铁架台等仪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选取上述某些仪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仪器,设计出几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应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相互间讨论交流认为哪组装置是最理想的装置?为什么?哪一组装置与众不同?”此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设计了各种各样装置,有的装置简单方便、易于操作;有的装置构思巧妙、富有创意;有的装置充分利用废弃仪器化废为宝;有的装置却是错误百出等等。然后组织学生们展示作品、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推选出几组比较有创意的实验装置供同学们学*参考。所以在学生的自主学*中,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不要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要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

  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原料、装置、步骤的研究,最后请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收集、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等到实验结束后,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展示实验成果,分析实验成败以及原因,小结、汇报自主学*的收获。结果发现有的同学很快就收集到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而有的同学则没能获得成功,主要原因有:所加的药品不能反应(用硫酸做原料)、能反应却收集不到气体(装置气密性没有检查或装置气密性不够好)、药品量不足、实验步骤不准确、长颈漏斗末端没有伸入液面下等等。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成败的分析,同学从中认识到自己设计实验装置优缺点,同时也掌握了实验步骤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然后通过反思交流、取长补短重新调整与改进实验装置,最终取得实验成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又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意识,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中也暴露了不足。由于*时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比较混乱,个别组无法准确得出探究的结论,一节课内完成这么多的探究实验有点仓促,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不断培养。但不论怎样在本节课学*中学生还是大有收获的。

  本节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难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这次教学本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来组织教学。设计了“复*回顾,引导探索,开拓应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程序。利用交互式白板采用对比、实验和实物展示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使学生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不足

  序号

  不足之处

  原因

  改进意见

  1

  学生在探究实验装置中个别组无法准确得出探究的结论

  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没有掌握

  *时教学多强调装置中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的条件,使学生知道仪器的作用。

  2

  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学生完成的不到位

  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精讲点拨的要到位,使学生理解。

  3

  时间安排上不好,有点前松后紧。

  刚开始复*时,给孩子们的预留时间太长,导致后面小组展示时间太紧,有的小组没有展示到,比较遗憾

  注意时间的分配,让学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一些问题的反思

  学生的学*效果如何?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达到了哪些目标?哪些目标没有达成?为什么?

  在本节课中,难度最大的是药品的选择,通过设计了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等实验,由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的药品和反应的原理。用不同的反应物进行试验,观察到不同的现象,通过比较得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善于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态度才能受益无穷。回忆氧气的制取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学生自主学*课本中内容后,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得出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制取药品并进行了小组展示,根据药品和原理讨论、自行设计实验并小组展示实验装置图,小组展示过程中分析得出该装置的优缺点;第二个合作探究过程主要是各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讨论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实验步骤、气体的检验和验满方法;最后小组展示阶段是将本小组的实验展示给大家并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最后进行了当堂检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设置一环一环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问题的引导下,加上适当点拨指导,水到渠成,在学生的想、说、议、探、评中愉快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关键环节的提炼

  针对本节课的某些环节或事情写出您的一些思考,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某个问题引发了您的一些思考,或者给您留下印象深刻的事情,请详细描述。

  我认为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培养学生“三会”:

  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

  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

  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一、设计思路(简述)

  由一则谜语,引入新课展示学*目标自学指导1

  师生同归纳化学反应原理自学指导2师生讨论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专题训练课堂小结综合训练

  二、课后反思

  1、对学情分析不到位:课的开始复*实验室制取氧气所学的知识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由于时间长,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已经不太熟悉,所以在此环节时,耽误了时间,在后面教学环节时,就显得有些仓促,后来想想,如果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后面的教学就会很顺畅。

  2、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细节问题

  在完成自学指导1时,实验室制取CO2化学反应原理,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首先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然后碳酸不稳定分解,最后再归纳出总的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也是中考重要考点。

  3、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所以后面在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时,时间不够充分,给人感觉就是很忙乱的完成了这一环节,而这一环节本身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实验,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4、由于教龄短,教学经验不够丰富,驾驭课堂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向老教师学*,自己也要努力学*,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自身素质,总之呢,总体感觉不是很好,希望各位评委多提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制取氧气教案(精选5篇)(扩展6)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优选【5】份

  学*目标:

  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衡方面的作用。

  3、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4、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衡方面的作用。

  学*难点:

  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学*过程:

  一、情景质疑:

  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二、问题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任务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教材,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

  学*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尝试应用:为保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任务三: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4、分组讨论: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

  5、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诊断评价: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温D.光

  2、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美化环境D.多植草坪多种树

  3、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办法中与减轻或消灭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A.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B.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它物质的措施C.减少矿物能源消耗,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能够让农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气C.充分利用太阳光能D.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吸收氧气

  6、大面积绿化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

  A.可稳定大气中氧的含量B.可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稳定大气中氮的含量D.可稳定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国北方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温室里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种生态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养殖可以提高室温,有利于植物生长C.种植可以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D.养殖可以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和二氧化碳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以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等知识基础。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4534535aaa色、黄4534535aaa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A:知道)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C:掌握)

  (4)光合作用的过程;(D:应用)

  (5)光合作用的实质;(D:应用)

  (6)光合作用的意义。(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使学生能学*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方法的重要;

  (3)学*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1、坚持启发式家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二、引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二)讲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把它和初中学*过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发现。

  (三)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在17xx年所做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引入以下几个著名的实验。

  1、18xx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做的这个实验: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现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2、18xx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C.Engelmann)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他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再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他的实验证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A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B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进行。C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地部位。D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纪xx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这两组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四、结束新课

  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中应该学*他们的哪些方面?

  学*目标:

  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衡方面的作用。

  3、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4、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衡方面的作用。

  学*难点:

  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学*过程:

  一、情景质疑:

  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二、问题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任务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教材,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

  学*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尝试应用:为保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任务三: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4、分组讨论: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

  5、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诊断评价: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温D.光

  2、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美化环境D.多植草坪多种树

  3、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办法中与减轻或消灭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A.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B.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它物质的措施C.减少矿物能源消耗,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能够让农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气C.充分利用太阳光能D.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吸收氧气

  6、大面积绿化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

  A.可稳定大气中氧的含量B.可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稳定大气中氮的含量D.可稳定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国北方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温室里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种生态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养殖可以提高室温,有利于植物生长C.种植可以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D.养殖可以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和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力

  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光合作用反应式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独立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

  2、认同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意识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概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探究活动

  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探究活动器材

  课时安排二课时

  过程

  一课时

  导言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

  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

  二、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探讨问题:

  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实验

  【活动目标】

  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

  金鱼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试管、卫生香牙签、火柴、小木块、碳酸氢钠、清水。

  【方法步骤】

  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20cm直径的标本瓶,注满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内,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垫上两个小木条,使漏斗与水槽底部分开。

  3.取一支盛满清水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转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试管内要充满水。

  4.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而阳光充足的环境里,使金鱼藻接受阳光照射。不久你可以看到许多气泡从金鱼藻放出,并聚集在试管顶端。

  5.待收集约1/2管气体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试管并立即倒转,使水落到试管的下部。然后,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中。请注意观察卫生香或牙签的燃烧情况。

  【讨论】

  1.请描述浸入水中的金鱼藻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气体的状况。

  2.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后发生哪种实验现象?

  3.分析该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结论是。

  【思考】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有什么意义?

  技能

  三、拓展训练

  分析数据:

  试管与灯的距离cm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1060

  20xx

  3010

  405

  问题

  1.光源与金鱼藻的距离远*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产生

  四、总结

  1.绿色植物光的合作用产生氧气。

  2.实验经验总结

  反思

  板书计划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过程

  二、实验

  1、目的

  2、要求

  3、现象

  4、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

  2、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4、通过演示实验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5、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6、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一、自主练*

  1、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制取氧气教案(精选5篇)(扩展7)

——初中化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说课稿(精选五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老君台中学的罗卫东,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粤教版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研究》。

  课前准备

  1、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本节课我将主要采取自学引导法和学案导学法,尽管学生*常做实验的机会不多,但通过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我相信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学*。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既是对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复*巩固,又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考虑如何选择药品、设计发生装置和收集常见气体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②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探索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让学生初步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②让学生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科学合作的品质。

  ②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热情。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②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5、教学器材

  本节课要用到的教学器材如大屏幕所示,增加了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一些化学仪器和药品,希望通过四个小组间的对比实验,使学生对本节课药品的选择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教学环节进行:

  1、自学探讨阶段

  首先,由非常可乐饮料振荡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引入新课——然后展示教学目标,接下来我提出本节课总的自学提纲: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是什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导学的《第一部分基础自学题》。大约8分钟后,我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总结,通过与氧气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择对比,基本确定了本节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发生装置。

  2、实验探讨阶段

  本阶段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时间大约10分钟。

  首先,教师利用简易装置做演示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进行检验和验满,让学生基本掌握实验步骤。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第一组用浓盐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二组用稀盐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三组用稀硫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四组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进行反应;要求每组同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其中小组长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

  教师在实验中要巡视并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讨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制取二氧化碳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一般需要六个步骤,而原料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是随意选择的。这也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以此达到了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第一次突破。

  3、释疑探讨阶段

  本阶段是实验探讨阶段的进一步深化过程,分四个探究活动进行,大约需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活动进行大约10分钟后,然后教师组织四个小组逐个汇报实验现象,紧接着让学生按照学案导学的(第二部分疑难探讨题)部分进行独立思考后再讨论(投影):

  (1)能否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

  (2)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行不行?

  (3)能否用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认真填写实验报告,确定好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应该用稀盐酸和石灰石。

  在确定好制取二氧化碳原料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学生看投影进行分组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要求四个小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针管、滴瓶、滴管和饮料瓶等制一个简单的发生装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过程,每组由一位同学讲解并展示制作成果。接下来,组织学生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最后,根据物质的性质确定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活动中,每一步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尝试用低成本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深化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第二次突破。

  4、综合探讨阶段

  本阶段也是总结阶段,大约需10分钟。

  首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接下来组织学生解决学案导学的《第三部分综合探讨题》,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2)实验室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依据是什么?这也是对自学阶段我提出的自学提纲(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是什么?)教学难点的分步解答,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至此,本节课首尾呼应,教学重点和难点已全部解决,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板书设计

  大约5分钟

  拓展应用

  你吃过醋蛋(皮蛋或软蛋)吗,你会检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吗?请同学们利用本节知识做一做并写出检验鸡蛋壳主要成分的探究报告。

  教学反思

  一、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实验器材的改进

  三、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在整个化学学*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培育学生学*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好的教材,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元素化合价知识、化学基础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就本节课来说,既是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的巩固提升,又是对制取气体知识的构建。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应该可以形成初中化学制取气体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药品选择探究等五个方面,这些知识在今后学*相关知识时能够起到全面的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

  重点突破: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

  (2)学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及时反馈矫正。

  教学难点:确定实验室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难点突破: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的探究过程。


制取氧气教案(精选5篇)(扩展8)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汇总5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时也很*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在学*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的效率学感,

  教后记上周我进行了第三节制取氧气教学活动。我主要和学生探讨学*氧气的制法。首先让学生了解氧气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回忆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起光合作用,极少数同学能想到分离空气。此时再提出问题:这些方法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给学生提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从而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实验室不能用这些方法制取氧气的原因。

  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书上的实验探究,由对比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得氧气,也通过这个实验探究,再补充一个对比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强化催化剂的概念,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实验药品确定以后再对实验原理进行强化讲述,同时让学生根据实验药品和反应原理选择反应装置。这里是学生首次系统的认识气体的制取,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装置(分为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具体而言,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固液常温型和固固加热型用挂图展出),分析完了以后再进行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出,然后共同进行实验制取,学生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印象深刻。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气体的制取时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课后练*的结果表明这节课课堂效益较高,知识的夯实到位,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学*打下伏笔,课堂教学出现可持续性。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并且时间安排上欠佳,学生制取氧气耗时过多,导致没时间学*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

  教者在宣布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老师也不一定就是权威,老师也会出错。这就给了学生怀疑的机会,无形中也鼓励了学生去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提出自己“别出心裁”的猜想。现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鼓励学生去怀疑、去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超越书本、超越自我的目的。在新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实验的失败而引起了学生对课本、老师的怀疑,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任何现象的出现总有其原因,寻根究底这是创新的起点。所以教者认为,当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这种情景时,老师应尽可能有一种“换位”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待实验的失败,放下老师的“架子”。在教者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也明白书上的实验确实有问题,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究中,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探究者,大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然后在互相的争论以及老师的演示实验中明白了错误所在。既然不是这个原因,肯定是其它什么原因,于是学生又进入了更深的探究中。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者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在学生想到干燥气体、收集气体后再检验等方法时,由于他们知识的缺乏,后面的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了,教者及时介绍了干燥装置和收集装置。这样探究活动就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教者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能力得以提高。

通过对过氧化氢实验(①取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取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实验②没有气泡冒出时,再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对比观察、探讨和分析,学生的疑惑轻松得以解决。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用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这三组对比实验来讲解催化剂的概念比较好,用时短,现象明显。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部分很多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部分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还要求学生掌握催化剂的特点这在学生的理解中是难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强掉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验的操作方法中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确定而收集装置要根据气体的性质来确定学生对于装置的选择不太陌生只是突然听到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些不知所措以后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发生装置、什么是收集装置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

魏县四中 黄卿卿

  本节课重点介绍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时也很*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学*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

  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