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在初三化学教学一线工作的青年教师,我时时感受和经历着新课改带给我的困惑、冲击、碰撞、砺炼与收获。我认为若想在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课改,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

  教育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从这些理念出发,就要求教师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情境,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实验中主动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以及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一、了解学情 因情施教

  《制取氧气》,这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又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学*有关气体制取的实验,该课题的学*将对以后化学知识的进展作下铺垫,同时也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我想同学们对实验肯定有很强的欲望,但是可能会因缺乏实验基础知识而胆怯,没有信心。所以在备课中,我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例如在分组实验――催化剂的探究中,尽力将实验过程分解,加强基本操作的指导及组内的相互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后来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上课时,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胆怯心理消除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调查分析 合理分组

  上课之前,为方便和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根据学生情况,利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让各小组由性别、学*成绩、学*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在4-6人之间。 之所以采用该法,是因为在*时的教学与听课活动中,常常发现同桌的两位同学或前后位四位同学组成的学*小组,往往存在组员太少,成绩、个性接*或人际关系不合导致合作效果不佳的情况。后来认识到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但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别致新颖的导入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时值“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在课的开始,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及时投放了“神舟六号”发射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让大家在感受伟大场景的同时,以万分自豪的心情和浓厚的探究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之所以采用“神舟六号”这一事件,而不用氧气广泛的用途等引入课题,是因为“神舟六号”这一事件信息量大,影响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学生对此事的了解就是一种教学资源。就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真实、生动、直观的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顺利引入了新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优化实验 合作探究

  首先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的药品,我没有采取课本上的形式*铺直叙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思考实验室中可以用哪些物质来制取氧气。此时学生所学知识还很少,尚未学到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学生们提到许多制取氧气的物质如:空气、水……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实验室角度出发,引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药品。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化学思想,为学*质量守恒定律做下知识铺垫。

  为了突破“催化剂”这一难点,我将“二氧化锰的作用”设计成具有探究性的分组实验。考虑到用H2O2溶液和MnO2混合制氧气的实验,涉及许多化学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和解决,所以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宜小不宜大,不能过于繁杂和开放,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如“在H2O2溶液中加入MnO2产生氧气,MnO2是否也作为一种反应物”、“反应完毕后MnO2如何回收”等,使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即可。

  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我认为中学阶段探究性实验应当有三个特点:⑴、缩短了原发现过程⑵、降低了原发现过程难度⑶、精简了原发现歧途。这样,探究性实验就便于以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为中心,通过设计一些有梯度、又紧密相连的小问题;加以巧妙引导就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好奇和兴致去主动参与探究,去感受发现的过程,从而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的方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培养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来认识事物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这样,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掌握了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在探究活动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例如在处理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在展示实验样品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上台合作演示,同时加强操作要点和安全问题的指导,这样就变学生被动的看为亲身操作体验,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高涨,这也为下一节学生实验探究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打下基础。

  五、分析对比 发现规律

  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外,还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分析这些反应的特点,形成分解反应的概念,并与化合反应对比分析,形成化学中分类的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们列举出许多分类学*的例子。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氧化反应可以分成剧烈氧化、缓慢氧化等。这样就使学生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形成了重要的化学思想。

  六、反思评价 总结收获

  反思评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要素之一,通过对探究活动的反思,学生体验到化学学*方法与思想的重要。例如在实验结论得出之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二氧化锰的作用”的探究实验中,应用了什么探究方法?得出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对实验探究中,“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放出氧气”这一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反思,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原因,优化设计,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究。对该问题的反思,学生不仅对实验探究的设计思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实验设计的方案的优化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以畅谈收获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及能力上的收获做一总结。

  以上是我在本课中尝试新课改理念教学的一点体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因受到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你讲我听”的传授模式额影响,个别学生*惯于被动接受,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学生不知所措,不能进行合理的说理和有效地解释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也清醒的认识到,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一条充满了曲折与泥泞的道路,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大胆地探索下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2

  本课题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本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种新物质,所以对于制取的基本步骤非常陌生,因此老师如何引导是这堂课的关键。

  这堂课我通过“反应原理-药品-仪器-实验步骤”的基本设计思路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获取氧气”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和药品,并通过一些列问题的提出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实验中获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从而上升到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根据反应原理及仪器药品,归纳得出实验方法、步骤。课上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参与到学*中,小组合作充分,学*的积极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二、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效率包括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多少。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就要求学生获得获取物质的一般思路的方法,而不是过多的纠结于小问题和细枝末节。在这一方面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制取氧气中提取获取物质的思路,则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获取物质的思路”的一个相关图式,从而形成较强的知识网络。另外采用什么

  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怎么学”的关键。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广泛的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化学的神秘和魅力。为了达到目的,教学上花时较多,易拖堂。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3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的第三节内容《性质活泼的氧气》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以往的时候,一般是第一课时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把整节课的内容通讲一遍,第二课时再让学生去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

  今学期,我们一改往年的做法,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去实验室亲自体验实验中的诸多问题,第二课时再把遗留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处理。这样学生不得不亲自去选择实验药品、实验仪器,动手去完成仪器的组装、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小组再讨论制定实验的步骤、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完成实验结果的交流和反思。

  相比之下,原来的做法,教师会觉得更加顺手一些,事先把注意的问题交代清楚,学生在练*的时候突发状况就会少一些,甚至没有。可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学生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时实验完成得很好,事后再涉及到这个实验的有关问题时,好多学生会表现的一脸茫然,毫无印象。

  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只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一个任务而已,而至于自己在实验中获得了哪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方法、科学素养,恐怕没有几个同学去认真考虑过。尽管实验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兴趣高涨,可那只是一种积极的假象,学生获取的知识犹如过眼烟云,转瞬即忘。

  而这种先让学生去体验、探究的方式,肯定是很费时间,而且课堂上会状况不断,需要教师预先设想到很多的意外情况。在现在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很少有教师愿意这样去做,总觉得这样的课堂效率低,课堂容量小。像本节课中,学生只是练*了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基本操作,而至于实验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催化剂的概念等,都没有深入介绍。

  学生在实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像药品的添加顺序、仪器气密性的检验方法、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必须先将集气瓶盛满水倒放在水槽中、收集气体时集气瓶必须竖直、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必须盖好玻璃片正放在实验台上、铁丝要绕成螺旋状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亲自尝试了错误操作后又自觉改正的,印象肯定很深。

  令人惊喜的是,部分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了可贵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对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联系。例如,有的同学问:“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不是说明氧气不溶于水啊?”在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他又问:“是否所有不溶于水的气体,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啊?”看来排水法收集气体的依据他已经掌握了。还有的同学问道:“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什么啊?”“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是不是和密度有关系?”。。。。。。相信经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获得答案,比起我们教师直接告诉他,让他记住答案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不仅如此,学生的学*兴趣肯定也会大大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已经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已经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

  为此,我们教师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实践、多思考,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置,把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而事实上

  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 ——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态度,但是很遗憾为

  了“赶进度”我一句“这步骤可以省略”带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 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有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不参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大潮中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和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主导引五环”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别的科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与其让他困难的适应我们,不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传授知识,或许这样做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5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共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分解。其中重点介绍的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在*时学*生活中经常会遇见有关于这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题,同时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制取氧气这节课题我将它分成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节讲解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原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第二节就是用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第三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课后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及时的进行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综合水*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特点,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学*。课程内容分为开篇检测,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设计5道与本节课学*内容相关的*题,达到复*原有知识点的目的,*题难度较为基础,均与学*过的气体有关,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顺利的完成。

  其次,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这一物质的制取,学生容易接受,根据上一节课的学*,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根据课件上展示的仪器,学生快速齐声的说出其名称。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能够明确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七部分操作,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在*题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处理问题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态度积极;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上讲台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同学,由于在学*前学生没有进行过此类操作,在演示过程中没有出现气泡,但他将手离开试管后水沿着导管进入导管一小段水柱,证明了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而课本上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错误,但也让同学们能够在此问题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课后学生能够去尝试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提出异议,学生的这种精神值得教师去鼓励。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发现存在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1、由于第一次进行大型实验操作,实验仪器较多,作为新教师的我没能够认真仔细的检查实验仪器的准备,导致实验时缺少棉花。因为高锰酸钾实验中,棉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没办法在课堂上只能让学生观察错误的操作,并根据产生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生错误现象的原因。

  2、为了赶时间能够完成课程内容,对*题的讲解不细致,有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没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内容过多,其实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够总结的很好,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进行更多的讨论,虽然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是由学生来总结说出,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思考来得出结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实际达到的学*效果会更好。

  4、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能观看实验而不是自己做实验。没有给学生自己探究实验的机会。

  三、今后教学中努力前进的方向

  第一、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自行去探究化学实验,让学生感到实验成功的成就感。并且要把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大胆放手的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可以的;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思考,不在一味的鸭子添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1

  作为一名在初三化学教学一线工作的青年教师,我时时感受和经历着新课改带给我的困惑、冲击、碰撞、砺炼与收获。我认为若想在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课改,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

  教育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从这些理念出发,就要求教师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情境,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实验中主动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以及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一、了解学情 因情施教

  《制取氧气》,这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又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学*有关气体制取的实验,该课题的学*将对以后化学知识的进展作下铺垫,同时也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我想同学们对实验肯定有很强的欲望,但是可能会因缺乏实验基础知识而胆怯,没有信心。所以在备课中,我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例如在分组实验�D�D催化剂的探究中,尽力将实验过程分解,加强基本操作的指导及组内的相互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后来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上课时,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胆怯心理消除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调查分析 合理分组

  上课之前,为方便和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根据学生情况,利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让各小组由性别、学*成绩、学*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在4-6人之间。 之所以采用该法,是因为在*时的教学与听课活动中,常常发现同桌的两位同学或前后位四位同学组成的学*小组,往往存在组员太少,成绩、个性接*或人际关系不合导致合作效果不佳的情况。后来认识到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但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办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别致新颖的导入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时值“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在课的开始,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及时投放了“神舟六号”发射时激动人心的场面,让大家在感受伟大场景的同时,以万分自豪的心情和浓厚的探究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之所以采用“神舟六号”这一事件,而不用氧气广泛的用途等引入课题,是因为“神舟六号”这一事件信息量大,影响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学生对此事的了解就是一种教学资源。就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真实、生动、直观的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顺利引入了新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优化实验 合作探究

  首先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的药品,我没有采取课本上的形式*铺直叙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思考实验室中可以用哪些物质来制取氧气。此时学生所学知识还很少,尚未学到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学生们提到许多制取氧气的物质如:空气、水……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实验室角度出发,引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药品。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化学思想,为学*质量守恒定律做下知识铺垫。

  为了突破“催化剂”这一难点,我将“二氧化锰的作用”设计成具有探究性的分组实验。考虑到用H2O2溶液和MnO2混合制氧气的实验,涉及许多化学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和解决,所以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宜小不宜大,不能过于繁杂和开放,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如“在H2O2溶液中加入MnO2产生氧气,MnO2是否也作为一种反应物”、“反应完毕后MnO2如何回收”等,使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即可。

  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我认为中学阶段探究性实验应当有三个特点:⑴、缩短了原发现过程⑵、降低了原发现过程难度⑶、精简了原发现歧途。这样,探究性实验就便于以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为中心,通过设计一些有梯度、又紧密相连的小问题;加以巧妙引导就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好奇和兴致去主动参与探究,去感受发现的过程,从而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的方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归纳,培养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来认识事物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这样,在突破难点的同时也掌握了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在探究活动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例如在处理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在展示实验样品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上台合作演示,同时加强操作要点和安全问题的指导,这样就变学生被动的看为亲身操作体验,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高涨,这也为下一节学生实验探究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打下基础。

  五、分析对比 发现规律

  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外,还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分析这些反应的特点,形成分解反应的概念,并与化合反应对比分析,形成化学中分类的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们列举出许多分类学*的例子。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氧化反应可以分成剧烈氧化、缓慢氧化等。这样就使学生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形成了重要的化学思想。

  六、反思评价 总结收获

  反思评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要素之一,通过对探究活动的反思,学生体验到化学学*方法与思想的重要。例如在实验结论得出之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二氧化锰的作用”的探究实验中,应用了什么探究方法?得出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对实验探究中,“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放出氧气”这一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反思,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原因,优化设计,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究。对该问题的反思,学生不仅对实验探究的设计思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实验设计的方案的优化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以畅谈收获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及能力上的收获做一总结。

  以上是我在本课中尝试新课改理念教学的一点体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因受到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你讲我听”的传授模式额影响,个别学生*惯于被动接受,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学生不知所措,不能进行合理的说理和有效地解释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也清醒的认识到,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一条充满了曲折与泥泞的道路,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大胆地探索下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2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共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分解。其中重点介绍的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在*时学*生活中经常会遇见有关于这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题,同时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制取氧气这节课题我将它分成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节讲解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原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第二节就是用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第三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课后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及时的进行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综合水*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特点,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学*。课程内容分为开篇检测,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设计5道与本节课学*内容相关的*题,达到复*原有知识点的目的,*题难度较为基础,均与学*过的气体有关,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顺利的完成。

  其次,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这一物质的制取,学生容易接受,根据上一节课的学*,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根据课件上展示的仪器,学生快速齐声的说出其名称。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能够明确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七部分操作,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在*题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处理问题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态度积极;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上讲台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同学,由于在学*前学生没有进行过此类操作,在演示过程中没有出现气泡,但他将手离开试管后水沿着导管进入导管一小段水柱,证明了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而课本上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错误,但也让同学们能够在此问题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课后学生能够去尝试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提出异议,学生的这种精神值得教师去鼓励。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发现存在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1、由于第一次进行大型实验操作,实验仪器较多,作为新教师的我没能够认真仔细的检查实验仪器的准备,导致实验时缺少棉花。因为高锰酸钾实验中,棉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没办法在课堂上只能让学生观察错误的操作,并根据产生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生错误现象的原因。

  2、为了赶时间能够完成课程内容,对*题的讲解不细致,有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没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内容过多,其实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够总结的很好,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进行更多的讨论,虽然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是由学生来总结说出,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思考来得出结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实际达到的学*效果会更好。

  4、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能观看实验而不是自己做实验。没有给学生自己探究实验的机会。

  三、今后教学中努力前进的方向

  第一、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自行去探究化学实验,让学生感到实验成功的成就感。并且要把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大胆放手的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可以的;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思考,不在一味的鸭子添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3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而事实上

  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 ——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态度,但是很遗憾为

  了“赶进度”我一句“这步骤可以省略”带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 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有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不参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大潮中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和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主导引五环”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别的科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与其让他困难的适应我们,不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传授知识,或许这样做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4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而事实上

  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 ――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态度,但是很遗憾为

  了“赶进度”我一句“这步骤可以省略”带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 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有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不参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大潮中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和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主导引五环”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别的科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与其让他困难的适应我们,不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传授知识,或许这样做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5

  本节课内容简单有趣,大胆的改变了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制备氧气,通过实验操作,学生知道了该如何制取氧气以及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懂得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获得,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学生有了亲自体验,课堂兴趣很浓,动手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探讨,对一些方法和步骤还比较陌生,有时还不知所措。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指导和提示。同时,随时要紧扣本节教学目标,落实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因此在本节课中,本人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很多中下等生对学*化学的兴趣,而且课前的准备要充分,特别是课件的制作应该符合科学性。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能力得以提高。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汇总5篇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1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时也很*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在学*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的效率学感,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2

  教后记上周我进行了第三节制取氧气教学活动。我主要和学生探讨学*氧气的制法。首先让学生了解氧气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回忆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起光合作用,极少数同学能想到分离空气。此时再提出问题:这些方法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给学生提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从而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实验室不能用这些方法制取氧气的原因。

  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书上的实验探究,由对比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得氧气,也通过这个实验探究,再补充一个对比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强化催化剂的概念,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实验药品确定以后再对实验原理进行强化讲述,同时让学生根据实验药品和反应原理选择反应装置。这里是学生首次系统的认识气体的制取,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装置(分为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具体而言,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固液常温型和固固加热型用挂图展出),分析完了以后再进行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出,然后共同进行实验制取,学生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印象深刻。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气体的制取时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课后练*的结果表明这节课课堂效益较高,知识的夯实到位,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学*打下伏笔,课堂教学出现可持续性。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并且时间安排上欠佳,学生制取氧气耗时过多,导致没时间学*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3

  教者在宣布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老师也不一定就是权威,老师也会出错。这就给了学生怀疑的机会,无形中也鼓励了学生去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提出自己“别出心裁”的猜想。现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鼓励学生去怀疑、去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超越书本、超越自我的目的。在新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实验的失败而引起了学生对课本、老师的怀疑,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任何现象的出现总有其原因,寻根究底这是创新的起点。所以教者认为,当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这种情景时,老师应尽可能有一种“换位”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待实验的失败,放下老师的“架子”。在教者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也明白书上的实验确实有问题,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究中,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探究者,大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然后在互相的争论以及老师的演示实验中明白了错误所在。既然不是这个原因,肯定是其它什么原因,于是学生又进入了更深的探究中。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者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在学生想到干燥气体、收集气体后再检验等方法时,由于他们知识的缺乏,后面的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了,教者及时介绍了干燥装置和收集装置。这样探究活动就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教者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能力得以提高。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4

通过对过氧化氢实验(①取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取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实验②没有气泡冒出时,再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对比观察、探讨和分析,学生的疑惑轻松得以解决。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用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这三组对比实验来讲解催化剂的概念比较好,用时短,现象明显。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部分很多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部分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还要求学生掌握催化剂的特点这在学生的理解中是难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强掉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验的操作方法中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确定而收集装置要根据气体的性质来确定学生对于装置的选择不太陌生只是突然听到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些不知所措以后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发生装置、什么是收集装置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

魏县四中 黄卿卿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5

  本节课重点介绍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时也很*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学*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

  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学*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识的教学上创新不够。比如:让学生利用真实仪器制取二氧化碳的这部分教学过程。我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实践来制取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仪器不够,我的目的没能很好的达到。

  2。结束新课的教学,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时间问题,我总结时没能画龙点睛。只停留在了知识的总结,而没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不仅学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而是要通过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总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机智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在实验室不小心,把稀盐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气泡。我说:“大家猜想这气体是什么啊?通过学*看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边实例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同时也为这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的创新

  当学生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就地取材,寻找生活中的什么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的器材,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叙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用泡沫代替橡胶塞等等。就此教师布置下手工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设置一套装置。在手工制作中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

  今天下午第三节在九(2)班上了一节化学课《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但是有些遗憾。

  收拾完教具走到办公室,忍不住问主任和组长问题出在哪里。可能是顾及我的面子组长连忙安慰我,说我背负的压力太大了,准备也有些仓促。组长的心意我明白,很感谢他们这么宽容我,可是我更明白课堂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必须自己解决。

  回顾整节课,最主要的问题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不充分,没有充分考虑学情。按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还有五分钟就能顺利完成。

  在哪里耽误了时间呢?怎样做会更好?仔细探索记忆尽量让每一个细节都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第一环节,验证可乐瓶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实验失败,重做第二遍成功,但耽误了一点时间。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仔细回忆,原因在于烧杯中的石灰水太多,而从锥形瓶内可乐中逸出的二氧化碳太少的缘故。对于一个老教师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第二环节,回顾学生在初三化学中接触到的第一种气体(氧气)的有关知识点时,化费的时间过多。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让学生能总结归纳以前的知识并顺利过渡到今天所要学的内容。但是这个表格中设计的知识点可以让两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即可,而不必每个问题都找学生回答。这样话至少可以节省3至5分钟。

  第三环节,做倾到石灰水的实验时,我的手有些不听使唤,然后改由学生做。这一细节耽误了半分钟。现在想起来,应该是*时太疏于严格要求自己了。

  第四个问题是在讨论木炭及蜡烛燃烧、炭还原氧化铜及氧化铁两种金属氧化物时,用时过长。主要原因在于,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不可能考虑那么全面,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在屏幕上出示制取气体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而不是当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无法回答出来时,老师只是做语言上的提示。对于老师的提示,学生还要先记忆消化再来对照,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也许还有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即便如此,我仍要感谢九(2)班的孩子们。他们今天的表现比以往每一节课都要好。男孩的表现比女孩要主动。尤其是昭煌、熙来、浩然、竣宇、浩同这五个男孩回答问题特别积极,除前面两位男孩外,其他三个孩子*时上课几乎不举手;连*时不开口的天涯今天也主动举手了,既惊讶又高兴,很惭愧*时对于这个孩子的批评多于表扬;今天的学冕,在我进教室后,他主动帮忙做投影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愿意并顺利回答出一个问题,打心眼里为他高兴。最让我感动的还有两个男孩,一个是坐在第一排正对着讲台的兆龙,一个学*不够主动,上课经常被提醒的男孩,在我拿着试管架做石灰石、碳酸钠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演示实验时,他主动伸出双手帮我顶住试管架的底部,可能是担心我拿不住。因为他的细心和善良而感动;另一个就是坐在讲桌旁边的朝林,一个不起眼的男孩,一个回答问题声音小小的男孩,在我因为紧张手不听使唤请求帮助之时,他很乐意地接受并完成任务。

  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感觉特别温暖,更让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愿意上进,都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他们都可以做得更好!

  一、设计思路(简述)

  由一则谜语,引入新课展示学*目标自学指导1

  师生同归纳化学反应原理自学指导2师生讨论交流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专题训练课堂小结综合训练

  二、课后反思

  1、对学情分析不到位:课的开始复*实验室制取氧气所学的知识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由于时间长,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已经不太熟悉,所以在此环节时,耽误了时间,在后面教学环节时,就显得有些仓促,后来想想,如果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后面的教学就会很顺畅。

  2、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细节问题

  在完成自学指导1时,实验室制取CO2化学反应原理,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首先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然后碳酸不稳定分解,最后再归纳出总的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也是中考重要考点。

  3、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所以后面在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时,时间不够充分,给人感觉就是很忙乱的完成了这一环节,而这一环节本身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实验,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4、由于教龄短,教学经验不够丰富,驾驭课堂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向老教师学*,自己也要努力学*,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自身素质,总之呢,总体感觉不是很好,希望各位评委多提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本课题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两个要素进行大胆设计、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悬疑

  这节课,我先给学生讲了两个小故事: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个州,有一片奇异的泽地:每当猎人牵着狗通过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当时那里人们都传说这泽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山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传说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狗却死亡。

  这两个故事情节中的悬疑色彩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提问:大家知道这妖怪是什么吗?从而引出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温故

  通过一道中考题进行预*练*,并复*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复*介绍学过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气体检验、收集、验满均有回顾,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有目的的获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信息,进而为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做好知识准备。

  3、体验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生源好的班进行探究实验),我给出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给定仪器,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装置

  首先让学生回顾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装置,然后按指定的图示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设计。展示学生预*设计的实验装置图,给学生一些启发后继续设计、讨论可能的装置。

  然后将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图用多媒体投影,再让学生根据熟悉的仪器,寻找代用品进行设计装置并展示实物和装置图;再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总结评价各装置的优缺点。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以后自选仪器组装实验创设了良好的铺垫 。

  内容三:学生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进行仪器检密、加药、收集、验满、气体检验操作。

  接着进行随堂小测,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题因教学容量较大,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教学时间进行思考、交流、讨论和探究,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学*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识的教学上创新不够。比如:让学生利用真实仪器制取二氧化碳的这部分教学过程。我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实践来制取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仪器不够,我的目的没能很好的达到。

  2。结束新课的教学,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时间问题,我总结时没能画龙点睛。只停留在了知识的总结,而没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不仅学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而是要通过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总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机智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在实验室不小心,把稀盐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气泡。我说:“大家猜想这气体是什么啊?通过学*看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边实例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同时也为这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的创新

  当学生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就地取材,寻找生活中的什么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的器材,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叙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用泡沫代替橡胶塞等等。就此教师布置下手工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设置一套装置。在手工制作中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化学氧气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 、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

  1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旧知识为学*新知识打好基础。

  一瓶氧气

  1. 说出氧气的色态

  2 .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闻气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液态氧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__色___味的_____不易_溶解于水,比空气____。

  2.液态氧为__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_变化。

  什么是化学性质?

  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做课堂练*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加深记忆

  及时反馈

  复*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 氧气与带火星的木条反应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实验来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记录

  观察、记录。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2.氧气与硫反应

  展示硫粉

  1观察硫粉的色态 2 点燃硫粉后放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3 把点燃的硫粉伸入纯净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4 生成物有气味吗

  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年业我国禁止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硫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3.氧气与铝箔反应

  1.观察铝箔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铝箔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防止高温的生成物落到瓶底而炸裂集气瓶

  怎样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铝 + 氧气 —— 氧化铝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铝箔是银白色的固体,一端裹着火柴。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的固体。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夹竹桃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探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其中第四、第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是文章的重点,而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品味语言文字,朗读感悟蕴涵在夹竹桃身上的嘹亮的生命之歌,带着学生在摇曳的夹竹桃下张开想象的翅膀,流连于幻想的`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文,质疑

  出示首尾两段。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学生质疑: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2)夹竹桃有怎样的韧性?

  (3)为什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

  [直入中心,引导学生探索读书方法,有滋有味地读书,有情有趣地读书,品味着语言,享受着读书的乐趣。]

  二、自主读文,晰“路”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试着初步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

  2、全班交流:你知道作者写了夹竹桃的哪些方面吗?(花的颜色,花的韧性,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的幻想)文章除了写夹竹桃之外,还写了什么?(院子里的花)

  [以读促读,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使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深深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品读韧性,悟“情”

  1、个体自主学*: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再细细地品读自己画出的句子,用一两句话简要地批注自己独特的发现和体会。

  2、师生共同探讨夹竹桃的韧性,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首先,抓住“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几句话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到夹竹桃不管季节更替,还是气候变化,它总是始终如一的开。花期之长、生命力之顽强令人赞叹。

  其次,结合学过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和《我爱文竹》,引导学生品味夹竹桃的花品个性:生命之花开的不张不扬,弄得洋洋洒洒,弄得锲而不舍,任凭风吹雨打,悄悄地一声不响、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面对纷争它默默不语,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谦虚朴实,心境坦然。

  接着,研读第三自然段“院子里的花”。指名分季节朗读课文,配乐播放一年三季院子里万紫千红的图片资料,引发学生对其它花的赞美之情。接着反问:作者为什么单单钟情于那一声不响、悄然绽放的夹竹桃呢?文章明明写的是夹竹桃,为什么还要写院子里的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的繁华盛世,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的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自强不息,它的默默奉献,让我们陷入了无限的遐想。此时此刻,你联想到了哪些具有夹竹桃一样品性的人或物呢?学生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开始了与他人心灵的交流。有的同学想到了顽强的仙人掌,有的同学联到了“岁寒三友”松竹梅,有的想到了立志学画的徐悲鸿,还有的想到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

  最后,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第四自然段。

  [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自读品悟的情感体验学*了课文语言,体悟了文章情感,领会了作者的写法,享受着语文学*的快乐。]

  四、赏读幻想,入“境”

  1、过渡: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去领略她月下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2、师生围绕夹竹桃引起“我”的幻想图:“地图、荇藻、墨竹”三幅画面入情入境的朗读、品析。

  (1)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2)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3)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夜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这一幅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富有童趣而又如诗如画)你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神奇的境界吗?

  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及时评价:听了你的读,我感觉到了夹竹桃与众不同的神韵;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的童心和宁静的心境;我也变成了一幅墨竹,和小鸟倾诉着自己的情怀呢;我已经徜徉在蓝色的大海,与小鱼儿嬉戏玩耍呢!……

  3、如此令人神往的境界是谁带给我们的呢?朗读感悟“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1)指名朗读,教师在评读中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听了你的读,我觉得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位浑身散发着香气的少女;你看不清它,觉得这一切充满了神秘感,就像从你身边飘然而过的姑娘,你见到的是一个俏丽的背影;我感到那花香好像荡漾起来似的;我觉得那花香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我觉得那花香就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飘落下来……

  (2)全班齐读:

  同学们,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你站在它下面,你是否早已醉倒在这花香中了,请你们带着这种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4、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想象写话

  (播放动画画面:月光下的摇曳的夹竹桃,师深情地配乐朗诵)

  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夹竹桃边,如水的月色疏密有致地透过茂密的枝叶,把梦幻般的阴影洒到柔软的地面上,微风轻拂,使得这带上神秘色彩的影子微微晃动。迷人的月色,婆娑的树影,浓烈的花香,阵阵地清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特美妙的世界。同学们,拿出你的神笔,插上想象的翅膀,和作者一起飞翔吧。请以《我幻想……》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语文学*有价值的不只是理性的认识,更多的应是感性的体悟,情感是内核,情感是血肉,情感是语文教学生生不息的脉搏。学生借助课文的描述,教师凭借课文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梦幻的世界。]

  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应善于运用相似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体验,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把课文的文字符号化为言语信息,化为符号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要善于提醒、帮助学生开发学*资源,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学*,教师要用感悟式、点评式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或要求学生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或提醒学生联系生活实

  际加深体会和理解,或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中更要发挥语文学科的文本优势,凭借课文优美的文字,发挥语文教师语言的优势;凭借教师语言的魅力,发挥语文诵读的优势;凭借学生体悟性的朗读,从而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意境和氛围。这虽非直观,但学生往往能够由此生成和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感悟,这是语文教学苦心追求的境界。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夹竹桃》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

  紧接着出示合作探究的话题:夹竹桃的韧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月光下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以及引起了哪些幻想?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结合学法指导,自学课文2、3、4、5自然段,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能静下心与文本对话。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在体会夹竹桃韧性的基础上,还能用四字词语概括这种韧性,如从“一声不响”感受夹竹桃的默默无闻,从“无日不”感受夹竹桃的顽强不屈,从“无不奉陪”感受夹竹桃的始终如一等等,这应该得益于课堂上的充分的自主学*。

  在探究月光下夹竹桃引起作者幻想一段时,由于给了学生充裕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在迁移应用环节,让学生模仿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们带来的幻想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我幻想它是……”。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读写合一的原则,由读向写迁移,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写作指导。读写练笔,也为月光下的夹竹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孩子们也同季老一同爱上了夹竹桃。

  最后话锋一转,适时进行拓展,出示季羡林的生*,师配乐朗读,学生顿时感悟到:写夹竹桃其实就是写季羡林的,正所谓花品如人品,人品亦即花品。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顾这一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强势,主体的自主性受牵制,所给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朗读机会虽说很多,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指导是不够到位的,虽然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的朗读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只是语调轻重上的改观,没有显著的进步,也仍未从内心品悟到夹竹桃的韧性。其次,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被淡化。本节课没能从编者意图上,把整个单元内容串联起来,足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感受大师语言的*实、质朴,借物抒情写法的独到与精妙。如果课前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单元主题融入本课教学,深入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相信会有别样的精彩。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后的教学,更需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真正实实在在走*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学*的课堂氛围,将学*到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不止,反思不断,促进自我成长。

  上周,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是季羡林老先生的饿《夹竹桃》。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氧气》教案范文五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教学用具:

  药品:高锰酸钾

  仪器:试管、药匙、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水槽、导管、烧杯

  用品:火柴、棉花、玻璃片

  教学过程:

  【预*案】:

  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 味的____ 体,密度比空气略 , 溶于水。

  2、实验室中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常采用高锰酸钾、 过氧化氢或氯酸钾的方法制得氧气。

  3、KMnO4制氧气,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H2O2制氧气,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5、KMnO4是一种 色的 体,H 2O2是一种 色的 体,MnO2是一种 色的 体。

  【教学案】:

  环节1:复*提问,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实验室制取O2的方法?

  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KMnO4制O2的过程。

  用KMn O4制O2,第一过程应考虑实验原理,即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请位同学上黑板来书写我们上节课学过的KMnO4制O2的表达式)

  环节2:探究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

  我们知 道任何一套制气体的实验装置都可以分为二个部分,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的收集装置。下面让我们探究KMnO4制O2应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什么样收集装置?

  ①多媒体投影:气体发生装置的二种类型

  呈现:KMnO4的外观

  问:KMnO4是什么状态?KMnO4制O2的反应条件是什么?

  思考:KMnO4制O2应选择哪一套发生 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②多媒体投影:三种收集方法及相应的装置

  复*:这三种收集方法分别可以收集什么样的气体?

  问:O2应该怎样收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环节3:探究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操作。

  1、实验室制取O2,第一步操作应该做什么?

  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操作。)

  (归纳并板书:1、查)

  2、第二步操作应该做什么?

  (向试管中加入固体,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把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归纳并板书:2、装 3、定)

  多媒体投影:上课前组装好的实验装置。

  问:(1)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对比实验:一个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点KMnO4粉末。)

  (2)加热KMnO4 ,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3、第四步操作应该做什么?

  (点燃酒精灯,加热)

  (归纳并板书:4、点)

  问:加热时,能不能一来就固定加热?一来就固定加热会产生什么后果?固定加热之前,要先做什么?怎么操作?

  4、加热固体后,导管口就会有气泡冒出,这时候就准备收集氧气。

  问:导管口刚开始冒气泡,能立即收集吗?立即收 **怎么样?什么时候可以收集?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收集一瓶O2,收集满后把它取出来放在桌面上,并撤装置。

  (这两位同学的操作规不规范,有没有需要纠错的地方。下面地对操作中的一些要点我们再讨论一下。)

  问:用排水法收集O2,怎么知道O2已收集满了?满的现象是什么?

  收集满O2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来之后要正立放在桌面上,为什么?

  撤装置时这两位同学先撤了什么?后撤了什么?正不正确。为什么 要这样做?

  归纳并板书刚刚的操作要点分别是:5、收 6、离 7、熄)

  5、问:这两位同学收集到的这瓶气体到底是不是O2,如果我们要验证,应该怎样验证呢?

  问: 在实验室中除了用排水法收集O2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O2?(向上排空气法)

  实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

  问:怎么知道这瓶O2已收集满了?

  问:用排水法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哪种方法收集到的O2更纯净呢?

  环节4:课后小结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

  (三)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试管中装入药品并塞一团棉花;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氧气性质和用途》说课稿优选【五】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5]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点击鼠标)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点击鼠标)

  一、氧气的用途

  如果学生说不全我将采用以下两种补救方式:

  1、阅读课文,及18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点击鼠标)(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点击鼠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点击鼠标)

  物理性质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C183c液态氧―218c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 ,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优选【五】篇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由“灌输式”逐渐转变为“启发探究式”,学生的学*方法也应由“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式”。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和讨论交流等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为终生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的设计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设计,(教材首先给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的大小比较以及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来比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仪器,由学生自己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然后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我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他们已学过的制取氧气的知识和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来探求新的解决方法。这三节课始终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整合知识学*贯穿其中,通过学生合作和自主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学*的'激情。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一节重要的学生实验活动课,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选择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这节课的目的是:

  1、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练*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3、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上课时,我首先复*相关理论知识,回忆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

  学生根据书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并要求学生按时填写实验报告册。

  通过全校六个班的学生实验下来,我有了很多感受。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呢?我想,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老师,哪怕他的化学知识再丰富,实验能力有多强,都想象不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

  制二氧化碳的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来说,多数老师都能注意到盐酸浓度不能太高,防止浓盐酸挥出发氯化氢气体,混在二氧化碳中,从而影响性质实验。但是,如果浓度太低,又会使反应速度减慢,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量太少,从而导致学生很长时间不能检验到集气瓶口燃烧的小木条熄灭。特别是对于像我们这种学校来说,实验中都是直接用大试管来组装反应发生装置,学生在制二氧化碳的中途才发现稀盐酸不足,没法直接添加稀盐酸,会十分忙乱,甚至心情不好。那么,稀盐酸以什么浓度才适宜呢?有的书上说是以3~4mol/L比较合适,但是以我的经验看来,实验室里配制稀盐酸,尤其是像初中这样只是做个定性实验,而不像高中那样要求定量实验,因此对溶液配制的要求比较低,通常只是按浓盐酸和水的大概比例即可。我一般都是按浓盐酸和水的体积比1:2就可以,如果按照1:3的比例配制就偏稀了,反应速度就比较慢;而且因为反应容器是大试管,如果倒入太多的盐酸,反应过程中会有液体跟着气泡冒出来。还有,如果你没有在实验演示中让学生看到药品的用量,就会有学生放很少量或者很多量的药品,让实验无法继续进行。实验课中,由于要经常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如果盐酸的浓度低,学生又不停地检验,实验过后,实验室里往往能扫到一大堆的火柴头。

  1、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思考能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从药品状态、反应条件及生成气体性质等方面分析选择。

  3、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4、巩固提高

  (1)、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类比,让学生找到规律,指导探究其他气体的制取,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提升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把握。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由“灌输式”逐渐转变为“启发探究式”,学生的学*方法也应由“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式”。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和讨论交流等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为终生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的设计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设计,(教材首先给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的大小比较以及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来比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仪器,由学生自己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然后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我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他们已学过的制取氧气的知识和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来探求新的解决方法。这三节课始终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整合知识学*贯穿其中,通过学生合作和自主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学*的激情。

  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和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经过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依据、验满方法的比较。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学*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我采取了很多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是在知识的教学上创新不够。比如:让学生利用真实仪器制取二氧化碳的这部分教学过程。我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通过实践来制取二氧化碳,但是由于仪器不够,我的目的没能很好的达到。

  2、结束新课的教学,总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时间问题,我总结时没能画龙点睛。只停留在了知识的总结,而没有上升到更好的高度,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不仅学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而是要通过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总结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机智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在实验室不小心,把稀盐酸滴在了石灰地面上,立刻看到地面上冒出气泡。我说:“大家猜想这气体是什么啊?通过学*看我们是否能找到答案”。由身边实例导入新课,学生较感兴趣,同时也为这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学生的创新

  当学生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就地取材,寻找生活中的什么废旧品来代替实验室的器材,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叙述自己的想法,例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用泡沫代替橡胶塞等等。就此教师布置下手工作业,利用废旧物品设置一套装置。在手工制作中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