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诗》教案优选【五】篇

首页 / 教案 / |

  《冰心诗》教案 1

  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学*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学*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课堂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纸船》

  (1)导入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冰心诗》教案 2

  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学*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学*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课堂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纸船》

  (1)导入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冰心诗》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

  2.学*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诗歌

  2.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来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母亲》、《纸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配乐诗《献给母亲的歌》导入:听完后问同学们,你们怎么样来赞美母亲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概括: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简介作者(“爱”的哲学——自然、童贞、母爱。有关作品等)

  二、学*《母亲》(找一张母女相依相偎的图片)

  1.朗读诗歌:

  (1)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3)你认为哪些字该重点读?

  (4)文中的“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发这种感情的?

  3.抽同学朗读。

  三、学*《纸船》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

  2.讨论:

  (1)这首诗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

  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

  (1)这只纸船母亲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亲为什么却能在梦中看见呢?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并区别一下这两首诗的抒情侧重点。

  4.齐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

  五、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屏幕映出两幅画(一幅绚丽的花,一幅科学家的画像)

  教师导入语:这幅花美吗?你羡慕它的明艳吗?这位科学家你熟悉吗?你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好,老师对你们的回答先不做评论,先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

  二、学*《成功的花》

  1.先请一名学生朗读《成功的花》,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该生朗读的节奏,重音是否确当,读后大家帮助纠正

  2.讨论问题:

  (1)“惊羡”一词什么意思?可以换成“羡慕”吗?“浸透”、“洒遍”分别换成“浸湿”、“洒下”好吗?请说明理由;

  (2)花的“明艳”与“泪泉”和“血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3)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4)你能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例子吗?

  3.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

  泪泉、血雨

  芽儿——————→明艳的花

  ↓艰辛、牺牲

  人——————→成功的人(事业成功、荣誉夺目)

  4.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形式: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

  三、学*《嫩绿的芽儿》

  1.学生朗读诗歌(提醒读时注意停顿、重音)

  2.你们能用素描速写笔法将这三小节的意象用三幅图画形象地表示出来吗?

  「请一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画」

  3.讨论问题

  (1)找出诗中写色彩的词,体会其作用;

  (2)这三小节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诗人以果树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用拟人、反复的方法借“芽”、“花”、“果”之口劝勉青年应该怎样做?假如那青年就是你,你该怎么做呢?

  4.教师总结、板书:

  果↓芽儿————→发展、学*提高↓人

  树↓↓成

  成↓花儿————→贡献、努力回报↓长

  长↓↓的

  过↓↓过

  程↓果儿————→牺牲、贡献社会↓程

  5.配乐朗读《嫩绿的芽儿》

  四、背诵四首诗(开展小组竞赛活动)

  五、教师小结:

  总结一下“冰心体”小诗的特点

  冰心的小诗,主要是歌颂母亲、自然、童真,这也是冰心早期创作的主题,是她当时“爱的哲学”思想体现。课文中的前两首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情感,风格温婉;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四首小诗语言凝练,清丽。

  六、布置作业:

  完成“探究练*”四。

  《冰心诗》教案 4

  教学目的:

  1. 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

  2. 学*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 朗读诗歌

  2. 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来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以配乐诗《献给母亲的歌》导入:听完后问同学们,你们怎么样来赞美母亲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概括: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简介作者(“爱”的哲学——自然、童贞、母爱。有关作品等)

  二、学*《母亲》(找一张母女相依相偎的图片)

  1.朗读诗歌:

  (1)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3)你认为哪些字该重点读?

  (4)文中的“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发这种感情的?

  3.抽同学朗读。

  三、学*《纸船》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

  2.讨论:

  (1)这首诗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

  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

  (1)这只纸船母亲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亲为什么却能在梦中看见呢?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并区别一下这两首诗的抒情侧重点。

  4.齐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

  五.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 导入:屏幕映出两幅画(一幅绚丽的花,一幅科学家的画像)

  教师导入语:这幅花美吗?你羡慕它的`明艳吗?这位科学家你熟悉吗?你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好,老师对你们的回答先不做评论,先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

  二. 朗读诗歌

  1. 先请一名学生朗读《成功的花》,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该生朗读的节奏,重音是否确当,读后大家帮助纠正

  2. 讨论问题:

  (1)“惊羡”一词什么意思?可以换成“羡慕”吗?“浸透”、“洒遍”分别换成“浸湿”、“洒下”好吗?请说明理由;

  (2)花的“明艳”与“泪泉”和“血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3)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4)你能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例子吗?

  3.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

  泪泉、血雨

  芽儿——→明艳的花

  ↓ 艰辛、牺牲

  人——→成功的人(事业成功、荣誉夺目)

  4. 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形式: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

  三. 学*第二首诗《嫩绿的芽儿》

  1. 学生朗读诗歌(提醒读时注意停顿、重音)

  2. 你们能用素描速写笔法将这三小节的意象用三幅图画形象地表示出来吗?

  「请一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画」

  3. 讨论问题

  (1) 找出诗中写色彩的词,体会其作用;

  (2) 这三小节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 诗人以果树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用拟人、反复的方法借“芽”、“花”、“果”之口劝勉青年应该怎样做?假如那青年就是你,你该怎么做呢?

  4. 教师总结、板书:

  果 ↓ 芽儿————→发展、学*提高 ↓ 人

  树 ↓ ↓ 成

  成 ↓ 花儿————→贡献、努力回报 ↓ 长

  长 ↓ ↓ 的

  过 ↓ ↓ 过

  程 ↓ 果儿————→牺牲、贡献社会 ↓ 程

  5. 配乐朗读《嫩绿的芽儿》

  三. 背诵四首诗(开展小组竞赛活动)

  四.教师小结:

  1. 总结一下“冰心体”小诗的特点

  冰心的小诗,主要是歌颂母亲、自然、童真,这也是冰心早期创作的主题,是她当时“爱的哲学”思想体现。课文中的前两首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情感,风格温婉;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四首小诗语言凝练,清丽。

  五. 布置作业:

  完成“探究练*”四。

  1.小作:学*冰心小诗风格,发挥想象,借助形象事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创一、两首小诗,为办手抄报准备材料;

  3. 阅读冰心《繁星》、《春水》并作读书笔记。

  「可以就一个词或一句诗谈自己的学*体会,也可就一首诗谈意旨」

  《冰心诗》教案 5

  课题:冰心诗四首主备人:黄蓉课时:2组长审核: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2、结合诗的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的含义。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1、学*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2、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修改与补充

  第一课时

  一、课前先学:

  1、1.注音或写汉字。

  惊xiàn()浸()透窝巢()妄()弃嫩()绿

  贡()献牺()牲dié()着悲哀()洒()遍

  2、填空。

  《冰心诗四首》选自诗集,作者,原名,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冰心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是。

  3、用课文原句默写。

  ①母亲啊!心中的风雨来了,②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

  4、《母亲》、《纸船》表达什么感情。

  5、《成功的花儿》中“惊羡”改成“羡慕”好吗?为什么?

  6、熟读诗。(课余有时间可以去阅读冰心的《春水》与《繁星》诗集。)

  二、口语训练:

  摘录一首表达母爱的诗诵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三、导学读标:

  本课我们学*著名作家冰心的诗,通过诵读、品味诗,去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四、释疑解难:同学们在“课前先学”中有那些疑问吗?请说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讨论学生的疑难问题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一些问题)

  可能的问题:

  五、精读探究:

  (一)、导入:由“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一句导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再由小组选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读。注意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适当点评重读和停顿。

  (三)、讨论、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读诗的感受,谈谈自己对诗的体会。要求可以从用字、细节、感情、主题、构思、手法等方面交流。

  教师和学生要参与其中,教师要适时引导,要讨论的重点问题有如下一些:

  《母亲》《纸船》

  1、<<母亲>>中“心中的风雨来了”,“风雨”指什么?

  明确:指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等而引起的不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

  2、《母亲》一诗中哪个词用得传神,为什么?

  明确:躲:表现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讴歌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3、<<纸船>>一诗,找出其中表达“我”对母亲深切思念的词语或句子。

  明确:略

  4、《纸船》一诗中作者用叠纸船的细节寄托了什么情感?明确:对母亲的挚爱。

  5、《母亲》和《纸船》表现了什么主题?明确:母爱

  6、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区别?明确:<<母亲>>是一种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侧重于母爱的付出。

  <<纸船>>是步入青年后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侧重对母爱的认同和理解。

  《成功的花》

  1、怎样理解“明艳”一词在课文中的作用?

  明确:作者抓住花的色泽特征,用“明艳”一词形象地突出花的成功。

  2、作者使用感叹号结尾,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的感叹,表露了对这种现象不敢苟同的态度。

  3、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不要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的背后蕴含的艰苦努力,要学*花的奋斗和牺牲精神 ,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

  第二课时

  《嫩绿的芽儿》

  1、三个自然段可不可以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这三节诗按内容看是递进关系。“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2、诗中用“嫩绿”“淡白”“深红”来分别描写“芽”“花”“果”的色彩,这样的色彩分别体现了它们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明确: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淡白: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深红:象征丰硕、甜美和美丽。

  3、这首诗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要奋发努力,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与牺牲。

  六、拓展延伸: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假如明天是母亲节,你将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七、达标检测:

  1、听写字词。

  2、阅读理解。

  还是您吗老师?还是您吗老师那个留长发的.漂亮阿姨

  还是您吗老师?那个戴眼镜的慈祥妈妈

  还是您吗老师?那个银发苍苍的老祖母您默默地不说话?噢,正是您啊老师

  您默默地不说话?此刻我看见满树的桃李?都挂满了晶莹泪花

  此刻?您还是默默地不说话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老师【热爱、崇敬、赞美以及对老师逝世的哀悼】的感情。

  2、诗歌的前三节分别用凝炼的语言概括了老师哪三个阶段的生活经历? 【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

  3、诗歌中三次写到“默默地不说话”,从修辞的角度看,它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推敲,其深层含义是【含蓄地表现了老师已经去世】

  4、“满树的桃李”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在这里,它指的是【老师的学生】。

  5、为什么此时“满树的桃李/都挂满了晶莹的泪花”?

  【学生们想到老师把一生都献给了*凡而伟大的教育事业,她的逝世怎能不让学生悲痛万分呢?(流泪表达了学生们因老师的辞世而产生的深深的悲痛之情)】

  印发材料:

  1、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生于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革命潮流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的小说创作。1921年,参加了茅盾、郑振铎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把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冰心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小说集《超人》,她的诗被称为“冰心体”,曾风靡一时,但尤以散文创作见长,其作品体裁以歌颂母爱、童年和自然为主,笔调柔和细腻,微带忧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语言清新明丽,共鸣面大。

  2、香飘中国文坛,影响数代读者《世纪老人冰心追忆》

  (1)始终保持知识分子本色,自从步入社会从不涉足官场,或执教或执笔,社交圈子只是文坛、学校,奉命出国进行文化交流,也是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其夫吴文藻身居官场亦仍是为一纯粹的学者。

  (2)生活简单朴素,晚年和丈夫住一间10*方米的小屋,除了床只能放一张两屉桌,就像小学生两人共用的书桌一般大小,只是有两个抽屉。

  (3)*生喜欢玫瑰。她说玫瑰“坚硬有刺,浓艳淡香掩不住她独特的风骨”。

  (4)冰心的性格是外柔内刚。外表单薄柔弱,内心无比坚强,面对任何和不幸,从不失望,从不屈服。**中大腿摔成骨折钉上钢钉从未**过一声,弟弟惨遭迫害也没有叹息,没有眼泪;晚年“视死如归”,生前曾多次提到自己“死”满脸都是*淡。

  2、写作背景:

  《母亲》这首小诗是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的而写下来的:“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根据雨中荷叶庇护红莲的感触,冰心写成《母亲》一诗,把母亲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心灵避难所这种思想感情,凝练得更加鲜明、深刻,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摘自《往事(一)七》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粼粼的波涛,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接*。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与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诗人格外怀念母亲。于是诗人写下《纸船》这首诗,抒发了思念母亲的深情。

  板书设计

  母亲

  躲到巢里

  (母爱)风雨母亲—躲避风雨的港湾

  躲到怀里

  纸船

  叠船抛在海里

  希望风吹浪打思念母亲思念祖国

  思念入梦含泪叠

  成功的花

  惊羡花的明艳——成功

  ——成功来之不易

  忽视芽的奋斗与牺牲—付出

  嫩绿的芽儿

  嫩绿的芽(旺盛有朝气)学*提高

  淡白的花(朴素又纯洁)奉献社会

  深红的果(丰硕而美丽)创造辉煌


《冰心诗》教案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冰心诗》教案优选【五】篇(扩展1)

——《冰心诗》教案3篇

《冰心诗》教案1

  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学*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学*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课堂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纸船》

  (1)导入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冰心诗》教案2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学*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揣摩语言,品味诗意。

  2、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2、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运用品读分析第一首诗的方法,举一反三,自主、合作探究《母亲》《嫩绿的芽》等四首诗。

  1、学生齐读、默读这两首诗。教师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修辞手法、诗的主旨等方面设疑提问。

  2、问题汇总、梳理、归纳。(注意三方面问题)

  ①你认为这两首小诗在表达诗意上各有哪些关键词语?为什么?

  ②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出诗的形象?

  ③两首小诗分别劝勉青年人该怎样去做?)

  3、分组讨论。(围绕以上三方面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恰当、合理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母亲》《纸船》)

  教学内容:

  《母亲》《纸船》,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一、导入(1):

  问:《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与前两首诗的主题有什么不同?(语文课代表主持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明确答案。)

  明确:(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用“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作对比,再用“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作对比,突出了“母爱”的主题,说明“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鸟的“躲”引出“我”的“躲”,显得十分自然、贴切。)

  导入(2):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二、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或放磁带),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三、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出示问题: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 有什么作用 ?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四、自由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

  (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五、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和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朗读,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六、作业:

  1、背颂《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3、预*并背诵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一.导入 : (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

  1、设疑: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2、老师揭示谜底前设埋伏:当我揭示谜底之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学生推测后,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3.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彩虹总在风雨后

  二.分析课文

  1.你羡慕林肯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教学生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以第一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为例,

  问: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重音落在哪个字上?

  [参考答案]应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落在“只”和“现时”上。4.投影句子比较:

  A: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B: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的明艳。

  问:A句和B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A句的表达效果好,因为A句表现出了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慨。

  5.集体朗读后三句,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你感悟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等。

  三.课文内容讨论

  问: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小结]:我们要学*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发展,不都是如此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

  2、大家能说出几种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多说几种); 这首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3、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教师边讲边将图片贴在黑板上)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对我们讲话,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话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大人有大人的腔调,小孩有自己的语言,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形象特征,我们看看这三个形象有什么特征呢?

  [参考答案] 1)“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

  2)“淡白”显出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3)“深红”象征丰硕、甜蜜和美丽。

  4.“芽儿”“花儿”“果儿”的词序能互换吗?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奉献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使人生更加辉煌。

  五、深入探究 :

  1、学*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同桌交流]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七、作业:

  1、课后练*二。将自己对未来的构想整理成文,200字左右。

  2、《训练册》

  板书设计:

  冰心诗四首

  《母亲》 母爱 温暖 宽广

  《纸船》 纸船 思念母亲

  《成功的花》 芽儿 泪泉、血雨 明艳的花

  《嫩绿的芽儿》 人 艰辛、牺牲(奋斗精神) 成功的人(事业有成、荣誉夺目)

《冰心诗》教案3

  一.检查预*在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

  1.请你向同学介绍一下冰心。

  2.大声地朗读诗。

  二.新课学*可以先让学生完成第一幅画面的描绘,交流后,师加以指导和评说,然后再引导学生做好第二幅画面的描绘。

  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心中风雨”含义。

  1.请发挥你的想象,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用文字描绘出下面两幅

  画面。

  (1)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要求:

  注意环境的渲染,特别是“风雨”对小鸟的侵袭,造成小鸟“躲”

  的情态要形象的给以描画出来,字数:100字左右。

  (2)母亲呵/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要求:

  注意结合自己在影视剧中所看到的情景,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见

  所闻,发挥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抓住人物的神态、心理、语言

  等展开描写。

  2.交流学生所描绘的内容。

  三.结合上面的两幅画面描写,朗诵短诗。

  1.先自由地轻声朗诵。

  2.集体朗诵。

  四.小组讨论:

  诗中的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有个这样体验

  吗?

  五.诵读训练

  1.背诵《母亲》。

  2.大声朗诵《纸船》。

  六.作业

  1.背默《母亲》

  2.背诵《纸船》


《冰心诗》教案优选【五】篇(扩展2)

——冰心诗教案3篇

冰心诗教案1

  教学目的:

  1、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

  2、学*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诗歌

  2、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来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

  以配乐诗《献给母亲的歌》导入:听完后问同学们,你们怎么样来赞美母亲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概括: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简介作者(“爱”的哲学——自然、童贞、母爱。有关作品等)

  二、学*《母亲》(找一张母女相依相偎的图片)

  1.朗读诗歌:

  (1)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3)你认为哪些字该重点读?

  (4)文中的“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发这种感情的?

  3.抽同学朗读。

  三、学*《纸船》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

  2.讨论:

  (1)这首诗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

  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

  (1)这只纸船母亲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亲为什么却能在梦中看见呢?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并区别一下这两首诗的抒情侧重点。

  4.齐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

  五.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屏幕映出两幅画(一幅绚丽的花,一幅科学家的画像)

  教师导入语:这幅花美吗?你羡慕它的明艳吗?这位科学家你熟悉吗?你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好,老师对你们的回答先不做评论,先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

  二、朗读诗歌

  1、先请一名学生朗读《成功的花》,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该生朗读的节奏,重音是否确当,读后大家帮助纠正

  2、讨论问题:

  (1)“惊羡”一词什么意思?可以换成“羡慕”吗?“浸透”、“洒遍”分别换成“浸湿”、“洒下”好吗?请说明理由;

  (2)花的“明艳”与“泪泉”和“血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3)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4)你能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例子吗?

  3、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

  泪泉、血雨

  芽儿——————→明艳的花

  ↓艰辛、牺牲

  人——————→成功的人(事业成功、荣誉夺目)

  4、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形式: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

  三、学*第二首诗《嫩绿的芽儿》

  1、学生朗读诗歌(提醒读时注意停顿、重音)

  2、你们能用素描速写笔法将这三小节的意象用三幅图画形象地表示出来吗?

  「请一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画」

  3、讨论问题

  (1)找出诗中写色彩的词,体会其作用;

  (2)这三小节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诗人以果树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用拟人、反复的方法借“芽”、“花”、“果”之口劝勉青年应该怎样做?假如那青年就是你,你该怎么做呢?

  4、教师总结、板书:

  果↓芽儿————→发展、学*提高↓人

  树↓↓成

  成↓花儿————→贡献、努力回报↓长

  长↓↓的

  过↓↓过

  程↓果儿————→牺牲、贡献社会↓程

  5、配乐朗读《嫩绿的芽儿》

  三、背诵四首诗(开展小组竞赛活动)

  四.教师小结:

  1、总结一下“冰心体”小诗的特点

  冰心的小诗,主要是歌颂母亲、自然、童真,这也是冰心早期创作的主题,是她当时“爱的哲学”思想体现。课文中的前两首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情感,风格温婉;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四首小诗语言凝练,清丽。

  五、布置作业:

  六、布置作业:

  完成“探究练*”四。

  1、小作:学*冰心小诗风格,发挥想象,借助形象事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创一、两首小诗,为办手抄报准备材料;

  3、阅读冰心《繁星》、《春水》并作读书笔记。

  「可以就一个词或一句诗谈自己的学*体会,也可就一首诗谈意旨」

冰心诗教案2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学*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揣摩语言,品味诗意。

  2、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2、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运用品读分析第一首诗的方法,举一反三,自主、合作探究《母亲》《嫩绿的芽》等四首诗。

  1、学生齐读、默读这两首诗。教师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修辞手法、诗的主旨等方面设疑提问。

  2、问题汇总、梳理、归纳。(注意三方面问题)

  ①你认为这两首小诗在表达诗意上各有哪些关键词语?为什么?

  ②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出诗的形象?

  ③两首小诗分别劝勉青年人该怎样去做?)

  3、分组讨论。(围绕以上三方面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恰当、合理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母亲》《纸船》)

  教学内容:

  《母亲》《纸船》,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一、导入(1):

  问:《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与前两首诗的主题有什么不同?(语文课代表主持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明确答案。)

  明确:(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用“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作对比,再用“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作对比,突出了“母爱”的主题,说明“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鸟的“躲”引出“我”的“躲”,显得十分自然、贴切。)

  导入(2):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二、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或放磁带),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三、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出示问题: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 有什么作用 ?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四、自由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

  (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五、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和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朗读,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六、作业:

  1、背颂《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3、预*并背诵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一.导入 : (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

  1、设疑: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2、老师揭示谜底前设埋伏:当我揭示谜底之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学生推测后,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3.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彩虹总在风雨后

  二.分析课文

  1.你羡慕林肯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教学生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以第一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为例,

  问: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重音落在哪个字上?

  [参考答案]应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落在“只”和“现时”上。4.投影句子比较:

  A: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B: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的明艳。

  问:A句和B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A句的表达效果好,因为A句表现出了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慨。

  5.集体朗读后三句,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你感悟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等。

  三.课文内容讨论

  问: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小结]:我们要学*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发展,不都是如此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

  2、大家能说出几种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多说几种); 这首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3、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教师边讲边将图片贴在黑板上)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对我们讲话,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话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大人有大人的腔调,小孩有自己的语言,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形象特征,我们看看这三个形象有什么特征呢?

  [参考答案] 1)“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

  2)“淡白”显出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3)“深红”象征丰硕、甜蜜和美丽。

  4.“芽儿”“花儿”“果儿”的词序能互换吗?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奉献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使人生更加辉煌。

  五、深入探究 :

  1、学*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同桌交流]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七、作业:

  1、课后练*二。将自己对未来的构想整理成文,200字左右。

  2、《训练册》

  板书设计:

  冰心诗四首

  《母亲》 母爱 温暖 宽广

  《纸船》 纸船 思念母亲

  《成功的花》 芽儿 泪泉、血雨 明艳的花

  《嫩绿的芽儿》 人 艰辛、牺牲(奋斗精神) 成功的人(事业有成、荣誉夺目)

冰心诗教案3

  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学*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学*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课堂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纸船》

  (1)导入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冰心诗》教案优选【五】篇(扩展3)

——《冰心诗》教案3篇

  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学*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学*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课堂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纸船》

  (1)导入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学*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揣摩语言,品味诗意。

  2、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2、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运用品读分析第一首诗的方法,举一反三,自主、合作探究《母亲》《嫩绿的芽》等四首诗。

  1、学生齐读、默读这两首诗。教师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修辞手法、诗的主旨等方面设疑提问。

  2、问题汇总、梳理、归纳。(注意三方面问题)

  ①你认为这两首小诗在表达诗意上各有哪些关键词语?为什么?

  ②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出诗的形象?

  ③两首小诗分别劝勉青年人该怎样去做?)

  3、分组讨论。(围绕以上三方面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恰当、合理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母亲》《纸船》)

  教学内容:

  《母亲》《纸船》,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一、导入(1):

  问:《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与前两首诗的主题有什么不同?(语文课代表主持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明确答案。)

  明确:(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用“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作对比,再用“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作对比,突出了“母爱”的主题,说明“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鸟的“躲”引出“我”的“躲”,显得十分自然、贴切。)

  导入(2):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二、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或放磁带),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三、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出示问题: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 有什么作用 ?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四、自由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

  (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五、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和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朗读,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六、作业:

  1、背颂《母亲》《纸船》

  2、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3、预*并背诵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一.导入 : (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

  1、设疑: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2、老师揭示谜底前设埋伏:当我揭示谜底之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学生推测后,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3.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彩虹总在风雨后

  二.分析课文

  1.你羡慕林肯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教学生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以第一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为例,

  问: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重音落在哪个字上?

  [参考答案]应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落在“只”和“现时”上。4.投影句子比较:

  A: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B: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的明艳。

  问:A句和B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A句的表达效果好,因为A句表现出了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慨。

  5.集体朗读后三句,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你感悟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等。

  三.课文内容讨论

  问: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小结]:我们要学*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发展,不都是如此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

  2、大家能说出几种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多说几种); 这首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3、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教师边讲边将图片贴在黑板上)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对我们讲话,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话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大人有大人的腔调,小孩有自己的语言,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形象特征,我们看看这三个形象有什么特征呢?

  [参考答案] 1)“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

  2)“淡白”显出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3)“深红”象征丰硕、甜蜜和美丽。

  4.“芽儿”“花儿”“果儿”的词序能互换吗?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奉献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使人生更加辉煌。

  五、深入探究 :

  1、学*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同桌交流]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七、作业:

  1、课后练*二。将自己对未来的构想整理成文,200字左右。

  2、《训练册》

  板书设计:

  冰心诗四首

  《母亲》 母爱 温暖 宽广

  《纸船》 纸船 思念母亲

  《成功的花》 芽儿 泪泉、血雨 明艳的花

  《嫩绿的芽儿》 人 艰辛、牺牲(奋斗精神) 成功的人(事业有成、荣誉夺目)

  一.检查预*在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

  1.请你向同学介绍一下冰心。

  2.大声地朗读诗。


《冰心诗》教案优选【五】篇(扩展4)

——《诗》语文教案通用五篇

  教学目标

  1.学*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解决。

  十、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冰心诗》教案优选【五】篇(扩展5)

——杜甫诗优秀教案优选【五】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诵法、点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今天我们学*杜甫的诗三首,通过他的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知识积累

  1.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

  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更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人生的痛苦和民众的疾苦,增添了他内心的辛酸苦累和伤感,忧国忧民的情绪积郁心中,奔流而出化作了诗。

  2.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秋兴八首其一】

  一、背景介绍:《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诗歌大意

  明确: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4.合作探究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2)这首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日泪”“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

  (3)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明确: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诗人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4)赏析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赏析: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诗人不忍明言,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

  三、课堂小结

  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

  一、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串讲诗句

  明确: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颔联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聩,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怨恨”:“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4)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借古咏怀,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三、课堂小结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第三课时

  【登高】

  一、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

  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哀愁、苦痛、悲愤之情。

  3.理清思路,掌握诗歌内容。

  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尤其要注意“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它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

  (2)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明确:首联描绘了六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

  (3)概括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秋江的广阔图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三、合作探究

  1.诗歌意象特点

  风——急天——高猿——啸哀——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渚——清?(意境凄凉)沙——白?鸟——飞回

  2.情景特点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沉郁)

  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高昂)

  3.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4.情怀: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

  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5.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6.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确:这两句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正因为有了“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亘古如斯,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四、课堂小结

  “百年多病独登台”,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其中的“独”字多么痛苦啊!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的境况,杜甫的伟大就在此。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示例。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昼犹昏。“割”字提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4.自由背诵。

  第二课时

  一、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第四板块:感受情怀(屏显)。

  1.这三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感受出来的?

  补充背景。

  (1)《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喻的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间,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写的。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2)《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约757)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的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目睹一片萧条、破败的长安城,诗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

  (3)《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成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讨论明确。

  (1)《望岳》。

  抒写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2)《春望》。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3)《石壕吏》。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带着诗人的感情去读每一首诗,要读得入情入境。指生读,再指生读,齐读。

  二、整合总结

  1.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点?

  提示:内容、诗人关注的焦点(自我抱负——国家、百姓命运)、语言风格(豪迈激昂——沉郁悲怆——沉郁顿挫)等。

  2.由学生的有关辨析比较内容作结。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诗人在年轻的时候抱定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志向。年轻时候的诗作就充满了昂扬的气势。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也使诗人更多地看到了劳动人民的痛苦,也时时地为国而担忧,他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息息相通,诗人的心与时代、国家的命运息息相通。他的诗歌由前期的豁达开放而变得沉郁顿挫,充满了深深的抑郁,但他的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彪炳千秋,永放光芒。

  3.背诵比赛。

  三、课下作业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资料宝藏】

  1.古诗库杜甫诗全集

  2.杜甫图片以及《春望》书法作品

  3.杜甫一生及其伟大诗篇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过程与方法

  诵读 合作探究 自主学*讲授点拨相结合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新课导入: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x--77x),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x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x--76x),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鉴赏诗歌

  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

  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

  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4、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2: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问题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意象有: 玉露, 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

  问题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和时代背景)。

  明确: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问题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

  问题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

  (1)对偶 颔联 颈联。

  [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5、齐读或背诵。

  四、作业:

  1、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第(1)小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确: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

  三联“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结合,营造了一个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背诵

  第2课时《咏怀古迹》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一、新课导入: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

  1、自由朗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

  2、欣赏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体味情感,读出韵味,再齐读。

  4、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5、学生齐读后,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四、诗文鉴赏。

  1、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怨恨

  2、阅读诗文,思考问题:

  问题(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 写什么?

  明确:写景

  问题(2)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问题(3)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

  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问题(4)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对比、反衬,用典等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有“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古国,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前”可以“识”却没有被“识”,“死后”不能“归”却“魂归来”,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对比,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通过 “紫台”,“朔漠”,“黄昏”,“青冢”等这些对比,反衬出了王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和死后的孤寂与冷落,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画图省识春风面”用了一个典故,写王昭君生前在汉宫不被赏识的寥落。

  问题(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问题(6)“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问题(7)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问题(8)《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诗歌是不是含有什么深刻寓意呢?

  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略)

  2、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所以,诗歌对王昭君给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以及羁旅他乡的苦闷和惆怅。(咏怀诗的特点:借古人写自己,抒己怀。)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七、迁移扩展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

  恨” 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

  1、学生思考讨论。(前后四人一组,选代表发言)

  2、教师朗读例文:《美女赌江山》

  《美女赌江山》

  柔柔弱弱的一群,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历史却在她们面前变得凄婉哀怨,尽管,她们的故事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风尘,

  (一)

  朝为浣沙女,晚成吴宫妃,从她看到范蠡的那一记得起,就注定了西施命运的悲剧,贫贱与高贵的转变,完成在瞬间,这瞬间带来的,却是伤痛的永恒;她钟情于范蠡,却不得不弃他而伴夫差;她被夫差感动,却不得不做着背叛他的事。

  在勾践与夫差的较量中,勾践赢了,赌的是江山。勾践很聪明,一个美女换来一座江山。可他又多么残忍,为了他的野心,西施付出了美貌与青春,付出了爱情与爱人!而她,只是勾践手中的一颗棋子!

  有人说西施回国后被视为红颜祸水沉湖而死,有人说她与范蠡泛舟远离。我宁愿接受后者,因为我不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卧薪尝胆”的勾践是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惨的人生以更悲惨的故事结局。

  (二)

  汉宫内,汉帝御笔一点,王昭君被这漫不经心地一点,历史却因此打了个回旋。和*与战争,文明与野蛮,交往与厮杀,竟然都由一个女子柔弱的双肩来承担!

  倾国倾城,汉帝盛怒之下,杀死毛延寿。她在汉帝懊悔与不舍的目光中,一步步走汉宫,走向那茫茫的大漠,走向不可知的人生??

  她用自己的美貌与青春换来了短暂的和*,百十年后,当她的后代,她的族人被汉朝的骑兵赶往更恶劣的地北方,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统治者的缓兵之计,她,只不过是一块挡箭牌。她若泉下有知,会不会流泪,会不会心痛?只是,她已经成为那方青冢,她的情感,已经迷离在历史的风尘之中??

  (三)

  西施、昭君等皆为美女,因为美,她们才成为政客手中的工具:拿她们的美貌赌江山,拿她们的青春赌明天,使她们成为一代王朝的随葬品。在后人对她们或褒或贬的评价中,有谁真正理解她们的苦痛;有谁真正同情她们所做出的牺牲;又有谁真正关注她们的命运。她们的裙裾,飘扬在硝烟与战火中,使那段历史变得凝重。我用一颗虔诚的心和一支笨拙的笔,来怀念这些在历史的书页中留下深深一痕的女性!

  第3课时《登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歌中的“炼字”;学会通过分析意象,描摹画面,感悟意境;理解《登高》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法。

  2、炼字法。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背景介绍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简介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七岁会作诗,20岁开始壮游,安史之乱后,携家逃难,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后来做了工部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后因成都战乱,又迁走了,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早期的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中后期作品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2、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3、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学情分析】

  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学*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方法。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教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二、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工具

  课件。

  五、教学方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文本分析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给他增添了悲哀。国家动荡、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高适、严武)的痛苦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河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己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八、教学过程

  (一)材料准备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领会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长达十年,却进取无门。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他弃官西行,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携家出峡,漂泊湘、鄂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长安的困守和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触到了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情绪。所以,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著有《杜工部集》。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学*之前,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注意几个字的读音。猿啸、渚清、霜鬓(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潦倒、浊酒。大家看到第一个注释,这首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三)走进课文

  1、解题

  (1)问:大家知不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代认为九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因为这一天有登高的*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杜甫在重阳节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只好独自登高。登高,看见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2、知人论世

  (1)问:大家了解作者杜甫吗?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阔地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著有《杜工部集》。(这些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容易出现)

  杜甫前半生怀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这首诗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间,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县。(谈谈夔州)

  3、朗读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间作下的诗,必定有浓厚的情感。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尽量读出感觉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