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8-31 05:03:20 教案

《回延安》教案1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

  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回延安》教案2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册。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阅读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1)

——《回延安》教案菁选

《回延安》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回延安》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延安》教案1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略)

《回延安》教案2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教案3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

  1、学*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标: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

  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

  (多媒体展示)《回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说说作者、背景

  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

  通过预*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学生质疑预设: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读这首诗?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钟)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

  学生自读,汇报学*成果: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为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这样读?

  提示方法:理解诗意,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出质疑、学生读课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重音展示学*成果。由于这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

  导入,对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明确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对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矫正思维偏差

  2、听视频范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请大家听范读,注意诗中感情、节奏和重音的处理。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训练(读、听、评);

  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2)抽读、点评;

  (3)全班齐读、体会;

  (二)研读、赏析诗歌

  (1)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课件展示)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并深情朗读相关诗句

  (3)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小结: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的东西寄托了思乡之情。最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的思念。

  (4)(2)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

  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表现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1、生质疑,师补充: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情?

  2、诗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8—10分钟)

  板书设计:

  回延安重见亲人的喜悦之情

  忆延安回忆过去,再点喜悦之情

  回延安话延安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喜悦

  看延安眼见延安新貌的喜悦之情

  祝延安展望前程的喜悦

  (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贺敬之用“信天游”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首经典的好诗,请同学们课后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要注意体现信天游的特点

  听视频朗读

  感受重音、节奏、感情的处理

  小组合作,读听评训练

  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听取并及时补充

  思考、小结知识

  倾听、思考

  小结赏析诗歌的方法

  倾听、思考、回答、批注

  按要求试着背全诗

  再读诗,提出质疑

  配合教师小结所学知识

  回答、展示学*成果

  小组互读互评,共同提高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小结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

  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师生共同小结,领会诗的主旨

  学生自行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教师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训练学生再次质疑的能力

  通过小结,形成知识体系,便于记忆巩固

  训练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延安》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册。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回延安》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黍类,油馍, 气喘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回延安》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教师#教案# 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馍气喘一盏

  一读诗

  教师#教案# 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再读诗

  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教案# 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诗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①比兴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

  预设引导②排比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③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吗?

  五、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

  六、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

《回延安》教案7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并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巩固拓展】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预*并指导】

  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五、教学反思

《回延安》教案8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回延安》教案9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夸张手法的运用;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小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熟读《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1.“信天游”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3.夸张手法的运用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2)

——《回延安》教案合集10篇

  《回延安》教案 1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黍类,油馍, 气喘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回延安》教案 3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册。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回延安》教案 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册。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回延安》教案 6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

  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回延安》教案 7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略)

  《回延安》教案 8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回延安》教案 9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略)

  《回延安》教案 10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夸张手法的运用;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小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熟读《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1.“信天游”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3.夸张手法的运用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3)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册。

  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1、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语文从整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识拼音;有些同学古诗会背但不会写,或写不正确;至于改病句做过练过考过再考还是做不正确。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做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时错误率高。

  (2)阅读能力不强

  阅读短文,许多学生不能从文中提取正确信息,学生的语言的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至于赏析句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给的方法进行答题。

  (3)作文水*不高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较多学生作文的字数不足,文章的段落少,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明确,有的同学作文只是从阅读短文中抄些内容,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字也不写,写作态度极差。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者要强化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教学,使本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改变态度,关爱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情感的交流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用情感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潜能。我们的策略是:扶特———促中———培优,通过个别辅导和分散培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扶特培优,具体做好四个字:细,从细节、小事入手。盯,盯紧特殊学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建立帮扶制度,建立课后辅导机制。活,开展竞赛,开展活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生和特殊生,也要关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提高整体成绩。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

  【讲授】课前检查

  一、读准字音:

  搂(lǒu)定白羊肚(dǔ)手巾糜(méi)子

  黍(shǔ)类油馍(mó)气喘(chuǎn)

  二、解释词语:

  (1)几*: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文学奖。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长。《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间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新课鉴赏】

  一、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二、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三、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四、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五、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宝塔山下留脚印,

  *登上了*!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从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课文要点概要】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3、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4、修辞

  【练*】知识巩固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作业】知识延展

  一、背诵全诗。

  二、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

  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建议: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

  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将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体会这首诗的隔句押韵,全诗押的是a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所在地,*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那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和*人民的革命精神。)

  (3)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成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5)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思想感情,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四、总结升华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板书设计:

  略。

  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来,丰富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于展。)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依赖,引导学生在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会提问题,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组内研读。

  (减小学*目标,降低学*难度,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主,提高学*效率。)

  四、汇报交流,拼接共享。

  师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收获,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进行成果拼接,并结合回答,适当板书。使学生明晰全诗的结构,以便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五、小结升华,感情朗读。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课堂练*,扩展巩固。

  1、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学*和生活,谈变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通过学*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4、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

  通过学*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能正确给诗歌分层。

  一、读课题,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延安这个地方吗?这个地方不同于别的地方,在*有着独特的位置。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板书课题,读课题)下面请同学们随着作者一同去把延安追寻。

  二、尝试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愿意试一试吗?谁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3、默读,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呢?试着说一说,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诗歌分几层来写的?每层写了什么?

  5、读生字,练*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三、思考读,体会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

  (1)批注读书感受、读书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批注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

  四、集体交流,梳理问题

  1、提出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及不明白的问题,全班讨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满目琳琅、雨后春笋、脊梁”等词语。(可由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2)作者仅仅是在写延安,追寻延安吗?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研究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通过学*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4、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

  通过学*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一、复*读,回忆内容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分几层来写的?

  二、探究读,品味赏析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5)

——延安精神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今早,在会议室聆听了“弘扬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的讲课,感受颇多,印象深刻,灵魂深处受到洗礼,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之中,亲身经历了延安13年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

  延安革命圣地留给*人民的最大财富,就是延安精神,其内涵包括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为群众谋福利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的精神;还有敢于揭丑亮短,擅于自我剖析的批判精神等。

  延安精神,是在艰苦岁月里,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培养的结果,延安精神涵养心灵,修正行为,孕育初心,因此当我们学*延安精神的时候,一定要要虚心地融入延安时代,诚心诚意把自己投进艰苦环境里锻炼,从朴素的吃穿住行中体会、学*,否则,啃着烧鸡喝着茅台,再高的调子理解不了精髓。

  学*延安精神,要把现有认知、文化、理念、价值观、权利观、道德观、审美观统统抛掉,以空杯心态重组心里结构,以纯洁原始的心脑学*延安精神,这样才能在学*中领会什么是大公无私,什么是权为民所用,什么是利为民所谋,什么是不和老百姓争利益。否则,满脑子私利,一肚子算计,心胸太多杂念占据了思想,靠一点谦虚挤出微微空间汲取延安精神营养,那能汲取多少呢?所以学*延安精神,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入脑入心,在灵魂深处学。

  延安精神,内涵朴素情怀,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如果不扎实学*、用心学,那些崇高的品质,理想信念的'追求和极高的精神境界,是常人无法学到的。

  7月13日下午,保定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大学关工委理论组报告团、河北大学延安精神优秀辅导员、“最美河大人”提名奖获得者宋迎祥老先生,在河北大学的通识教育课堂上,给河北大学真的同学们上了意义非凡的一课-----弘扬延安精神,师生共筑*梦。

  有117位同学参加了本次培训。宋老师在本次红色课堂上讲了十个小问题:保定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宣告成立、延安之行、北京大会、理论研讨、基地排版、欢庆七一、复兴之路、欢度校庆、青春永驻、欢欣,这十个课题就是十件事情,它们是宋老为弘扬延安精神所做的一点点贡献,也是宋老师为此付出心血的写照。李沐梓同学多次聆听过宋老师的讲座,他则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向同学们讲述了他心目中的延安精神,他说:延安精神有很多外延的精神,虽然对我们来说它有些神秘,但是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从大一到大四是一个学*培训的过程,全程下来你终会理解延安精神和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像我们这届学生一样,认真学*、领会,掌握精华,为党为国家服务。

  最后,由安老师做了总结发言,她说:我们保定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不是我们老师的、老同志的研究会,其实是你们年轻人的研究会。希望你们在课余期间,经常参与我们研究会的活动。慢慢地,主讲人就由我们老师演变成同学。到那时,我们保定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就真的办好了。期待着这一天。最后,安老师专门宣讲了她为宋老师作诗一首《每一次》,全场同学被两位老师为了弘扬延安精神的无私奉献所感动。

  时间会带走一些该带走的东西,也会留下一些该留下的东西。历史在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的延河中转了一个弯,又大步东去,但在延安,杨家岭的灯火和枣园里的灯光,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它将永远在*青年心中闪耀。我们并不需要身临其境,到延安去亲自触摸每一片厚重沉实的黄土,去穿越革命家们的旧居和窑洞,我们需要去感受那改变历史的精神力量,我们更需要在人生事业发展和理想实现的过程中践行延安精神。

  作为教学三年多的教师,当今需要用延安精神唤醒自己的热情,去打破自己默守的成规,在工作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断创新,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成绩落后,却又贪玩调皮。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似乎感觉有些无能为力,总是自我安慰:没办法,他们的学*基础实在太差;他们的学**惯无法改变;他们的家长实在无法沟通,不肯配合……为着自己的不负责任寻找着种种的借口、种种的理由,似乎很冠冕堂皇,似乎很合理。然而,扪心自问,我为他们做了多少?是否他们就真的属于那种“次品”,可以放弃的学生?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人类的'唯一杰作,他们虽然发展不*衡,都渴望尊重渴望赏识。老师轻声的一句鼓励并不难出口,但它将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赏识优等生的精彩答问,中等生的欲言又止,后进生的抓头搔耳,赏识他们的微笑。有些孩子,确实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教学,要给他们一种自信。所有的孩子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的教育不放对他们多一点期待。教育要有期待,要有一种永不放弃的执著。

  想起班里的特殊学生小李。她的所有成绩几乎都无法及格,但在英语一次测验中居然考了74分。是否,是因为我对她的那份期待呢?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读书起劲,书写工整的缘故呢?是否因为我对他的那些鼓励的语言呢?

  给孩子们多一点期盼,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耐心是我在领会学*延安精神内涵中最大的收获和感触。教师的工作面对的不是有着统一模式的“机器”,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孩子。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藏着一个梦想吧!只要我们可以借给他们一双翅膀,他们也会高高地飞翔于蓝天白云之上。

  今天,我们被延安精神所打动,我们会行动,青春的激情被延安精神所点燃,而延安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中永放光芒,让我们一同期待孩子们的明天会更好!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6)

——延安精神学*心得菁选

延安精神学*心得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延安精神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一行50多人赴延安参观学*,这是一次典型的红色之旅。

  延安,是***人精神的故园,是催生新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精神的最显著特征是艰苦奋斗。这种精神是由我党我军在井冈山时期和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举世闻名的特别能吃苦的革命精神发展而来的。

  延安的宝塔山下,我们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延安文艺座谈会址和党的七大会址,增强了对延安精神的感受,提高了对党的认识水*,更加坚定了***信仰。

  延安时期,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关键时期,其中心任务是:拯救国家,拯救民族,驱除外侮,恢复**。延安精神是紧紧围绕这一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酿造而成的,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敢于胜利,艰苦创业。其核心和主题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是我党长期培育发展起来的传统作风和革命精神的凝聚和体现,是***的政治本色。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疑是直接由我党我军在井冈山时期和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举世闻名的特别能吃苦的革命精神发展而来的。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发展壮大,战胜了最凶残的日军,并为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时期;是我们党对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总结,党的指导思想——***思想得到系统的、多方面的展开,从而达到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伟大革命实践的结晶,人们把它亲切地称为“延安精神”。

  延安时期是艰苦卓绝的斗争时期。经过千辛万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初抵延安时,人民军队的主力不足三万余人,白区的工作几乎损失殆尽,我党几乎陷入绝境。紧接着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进入了空前残酷的阶段:一方面,日寇对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清乡”、“蚕食”、“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妄图缩小以至摧毁我抗日根据地。另一方面,留在敌后的***军队大批投降日寇后,大肆向**区进攻,***顽固派也加强了对**区的封锁,企图把**区军民“困死”。同时,华北连续发生水、旱、虫等自然灾害,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延安时期也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八年抗战,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无数有志的热血青年,毁家纾难,奔赴延安,投身民族**的洪流;延安时期,经过斗争的严峻考验,通过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及各级分校的培训,我党锻炼培养出一大批懂得治党、治国、治军的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领导骨干;八年抗战中,***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浴血奋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为世界反***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伟大的***总结了百年以来特别是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关于党的建设等科学理论,使***思想得到系统的、多方面的展开,从而达到成熟,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再次跟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生殖党支部全体党员集中学*了延安精神,通过再次学*,使我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战争的出发点。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不断进行研究、提炼和归纳,把延安精神高度概括为以下几点: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在当时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正是因为我们党和军队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紧紧团结人民群众,依靠延安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才取得了延安革命斗争和建设的胜利

  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这一历史性飞跃的'时期。***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论联合**》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党的旗帜上。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思想。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表明,只有**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思想。在新的世纪新的阶段,按照***的要求,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革命传统要弘扬,又要创新办法。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就叫做坚持**思想,也叫做坚持实事求是。

  当年延安精神指引着中国革命在这里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今天我们更要将它发扬光大,作为一名党员,努力弥补自身不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学*上多读书,在工作上多思考,在业务上多钻研,在思想上多追求,要用一个新姿态、新精神、新干劲,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曾在这里度过了xx个春秋,中国革命在这里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过去,我只能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总想有一天能亲临延安去瞻仰伟人风采,感受革命老区人民质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6月25-28日,在我局组织开展的“延安精神进机关活动”安排下,我终于有幸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来到延安,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座座简陋的窑洞是**中央的所在地,曾居住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战争。为了保持我们党的纯洁和先进性,他们在这里开展了全党整风运动;为了粉碎***的封锁和围剿,他们在这里发动了**区军民大生产运动,做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在这里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为革命培养了无数精英人才;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他们在这里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参观了简朴、简陋而珍贵的革命历史展览,使我感受到了我们的党曾经历过的那些峥嵘岁月、艰难险阻;感受到了老一辈***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忠诚。

  虽然活动时间安排的很紧凑,但是感触颇多,尤其是对延安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的领会。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在当时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正是因为我们党和军队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紧紧团结人民群众,依靠延安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才取得了延安革命斗争和建设的胜利。

  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这一历史性飞跃的时期。***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论联合**》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党的旗帜上。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思想。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表明,只有**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思想。在新的世纪新的阶段,按照***的要求,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革命传统要弘扬,又要创新办法。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就叫做坚持**思想,这也叫做坚持实事求是。

  当年延安精神指引着先辈们打下江山,今天我们更要将它发扬光大。目前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正处于关键期和高峰期,我们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精神吗?当年革命先辈为了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今后,我一定会努力弥补自身不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学*上多读书,在工作上多思考,在业务上多钻研,在思想上多追求,要用一个新姿态、新精神、新干劲,为湖北南水北调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战争的出发点。因此,延安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地方。今年,我非常荣幸地被公司派来这里参加交流活动,内心十分激动。巍巍宝塔山下,绵绵延河水旁,我重温了中国革命那段激昂的历史,领会到的延安精神一次次让我心灵震撼,一次次让我灵魂净化,一次次让我精神升华。

  “延安精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不仅仅包括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四个方面的精髓,还有随处可见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忘我工作精神以及白求恩的国际友爱精神等等。我被这些精神所感动,亦从这些精神中学到了很多。我要学*延安精神中的白求恩精神,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的前辈正是用这种精神武装自己,才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取得革命的胜利;我要学*延安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始终保持永不言败的信念;我亦要学*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没有开拓创新就不会有发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很好的融合,才可以让自己的工作事半功倍。

  联想到我的工作,我将延安精神转化为以下几点:

  1、 勤学*,不断提高、丰富自己。

  学*自己销售的产品知识,本行业的知识、同类产品的知识。这样知己知彼,才能以一个“专业”的销售人员的姿态出现在客户面前,才能赢得客户的依赖。因为我们也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去买东西的时候,或别人向我们推荐产品的时候,如果对方一问三不知或一知半解,无疑我们会对要买的东西和这个人的印象打折扣。我们去看病都喜欢找“专家门诊”,因为这样放心。现在的广告也是:中国移动---通信专家、九牧王---西裤专家、方太---厨房专家。我们的客户也一样,他们希望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专业”的销售人员,这样他们才会接受我这个人,接受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在学*本行业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学*其他行业的知识,不断汲取,让自己随时都有丰富的聊天内容,跟随客户感兴趣的话题去聊,投其所好,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就会容易消除,也容易取得客户的信任,为你解下来的营销打下很好的基础。

  2、 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要做到“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铜头”-就是经常碰壁,碰了不怕,敢于再碰。“铁嘴”-就是敢说,会说。会说和能说是不一样的。能说是指这个人喜欢说话,滔滔不绝;而会说是指说话虽少但有内容,能说到点子上,所以我们应做到既敢说又会说。“橡皮肚子”-就是常受讥讽,受气,所以要学会宽容,自我调节。

  3、 要勤思考。遇到棘手的问题,仔细想一下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然后有根据地制定解决方案。

  销售工作中常存在一些假象:有时客户表面很好,很爽快,让你心情很好的走开,可是你等吧,再也没有消息。有时表面对我们很不友好,甚至把我们赶走,我们可能因此不敢再去跟他交流沟通。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分清到底是什么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才不会被误导。

  4、 要善于总结和沟通。

  总结自己每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让下一次的营销变得更加容易。也要总结其他人的经验,因为同样的事情很可能下次发生在你身上,永远都打有准备的仗。记得世界寿险销售女皇陈明利说过“剩者为王”,我基本同意这个观点,她所说的剩下的不只是无谓的坚持,而是不断的总结和成长,向同行业的前辈咨询,真正做的很好的人是会向你传授他们的经验的。还有就是冲破自我,学着利用自己的人脉,如果对方越是反感,说明他对保险了解可能越多,只是没有正面的了解,这样的人一旦你跟他沟通好,是最容易变成忠实客户的。

  以上,就是我在延安学*的几日中感受并总结出来的,学*延安精神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学*延安精神更重要的在于实践,在于用延安精神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我将视此次延安之行为我人生中重要的财富,用延安精神武装自己,用延安精神衡量自己,让延安精神在我的工作中永放光芒。

  通过学*,结合公司当前形势,我作为一名***员,作为杭电党务工作者的一员,不仅要以延安精神为动力,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更要在公司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促进延安精神与杭电精神深度融合。**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大力倡导和弘扬这些精神,战胜了困难和强大敌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尽管公司当下困难较多,但是,在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带领下,这些难题正在一个个被破译。一直以来,杭电人都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期五天的“延安精神”学*,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重新了解了党的光辉历史。从1935年到1948年,**中央和***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杭电酬勤,梦想成真”与“延安精神”不谋而合,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延安精神”不会丢,也不能丢。“杭电精神”也是我们披荆斩棘的奋斗源泉。

  杭电就像是一艘巨轮,载着我们这些年轻的水手乘风破浪,终达梦想的彼岸。在大海的汹涌波涛中,我们由刚出学校的青涩少年到现在的有为青年,是杭电培育了我,是杭电锤炼了我,是杭电塑造了我。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个锅炉运行人员,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管是巡检还是监盘,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虚心学*都是不可或缺的,虽在*凡的岗位上,但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凡。认真巡检、仔细监盘,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就是为自己负责,就是为团队负责,就是为杭电负责。

  此次延安之行,深刻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忆苦思甜,为杭电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杭电人,发扬杭电精神,将“延安精神”带到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正值杭电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年轻的“水手们”应立足自身,努力工作,精益求精,为杭电的明天保驾护航!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延安精神”正是以***同志为首的***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结合的产物,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它的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肘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被誉为“民主的**,廉洁的**”。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的封锁,***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人,却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部队配发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张木桌上,***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有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是在这延安窑洞里,诞生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思想。

  “延安精神”是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骆驼精神”是我党对任弼时同志道德品质和光辉人格的形象比喻,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极为漫长的路,没有休息,只有工作,没有任何要求,只有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负着重担向前。任弼时是我党的优秀代表,他体现着延安时期人民特有的品质和美德,是延安革**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么延安路则是“骆驼”踩出来的。这些“骆驼”同人民一道,共同背负着民族**的重担,艰难地前行。

  延安是历史的教科书,有关中国革命运动的问题在这里都有它的章节,有着极为详尽的阐释和说明。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一、求生存,谋发展

  延安我没去过,据说生活条件很艰苦,电影里看到是这样的,那为啥***和红军还要往延安去,还待了13年?中央红军决定反围剿进行长征前,刘志丹等已经在延安境内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革**据地,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过程中,只有延安这边的革**据地的敌方势力比较薄弱。因此,学*延安精神我认为首先是求生存,谋发展。

  生存和发展是一个社团、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永恒的主题,***和红军过草地、爬雪山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去延安就是为了生存,生存是第一位的,再好的革命理想和主义也得能活下去再说。延安之所以被称为革命圣地就是因为它让中国红色革命的力量得以生存并进而发展壮大,最终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对比我们金汇集团的发展来说,现在市场行情非常不好,内有青山、宝钢德盛这些强大对手的竞争,外有美帝的贸易霸陵主义打压,20xx年一季度经营亏损,企业亏损就像人体流血,时间一长是要死亡的。可以说,金汇现在也是面临着生死存亡问题,如何走出困境,就得靠全体金汇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降成本稳质量、顺产稳产才能保持企业生命力,避免亏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金汇是我们共同的*台和营生,我们全体金汇人都要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要有深刻的危机意识,现在是危急时刻,每个人都要激发出自己的潜能,立足各自的本职岗位,努力将金汇生产经营的各项指标搞得更好。

  回顾金汇这十几年的'发展,虽历经无数风雨,但始终砥砺前行,从与青山合资到建设葛天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再到打造全产业链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一步一个脚印的拼搏、累积、壮大,企业领导人意志坚定,不畏艰难,一心一意谋发展,而且始终秉承“发展不忘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我们作为金汇的建设者和收益者要紧紧团结在集团尚总裁的周围,用心工作,奋力划桨,推动金汇前行。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红军到达陕北延安后,陕北本来就穷,吃饭就成了个大问题,于是就有了开发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故事。战士自己开荒种粮食,妇女纺纱、织布,做布鞋,一群有着崇高革命理想的人在做着最踏实、体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实事,同时这种不与民争食的行为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国际歌歌词里是这样说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快把那炉火烧的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又到钢铁行业低谷期,金汇集团如何走出困境,只能靠我们金汇人用勤劳的双手去改变、去创造,不怕脏、不怕累,多付出汗水和智慧,浇灌出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回延安》教案3篇(扩展7)

——我的家乡延安作文通用五篇

  我喜欢大自然,更喜欢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因为每个声音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路同行,去倾听一下延安的声音和故事吧。

  首先请跟我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的壶口瀑布,下了大巴车,来到了壶口瀑布的堤岸上,耳畔传来隆隆的黄河声音,黄色的瀑布一泻千里,污浊的巨浪一次次、一波波狠狠地拍打在岩石上,水花飞溅,犹如千军万马在愤怒地咆哮。水声是在向世人倾诉着什么吗?我想它在向世人诉说着水土流失的噩耗,向人们不停发出警告:失去了植被的保护,肥沃的土壤变成了河里的泥沙,快去拯救你们的土地和树木!快去拯救你们的母亲河和世代生息的环境!在壶口瀑布,我听见了我们母亲河倾述的声音。

  然后,我们驱车来到了延安河畔,登上了宝塔山,站在山顶,眺望宝塔山和革命老区,郁郁葱葱的树林,百花争艳的花园,这个曾经经历了千锤百炼、战争硝烟的城市,居然可以如此美丽。这时风的声音钻进了我的耳朵,那是风姑娘在松林间调皮地穿梭嬉戏,树叶沙沙作响,风姑娘说:“咦,几十年前那片贫瘠空旷、黄沙飞舞的黄土地,如今居然变得如此美丽。”树木和花草在向风姑娘招手,对她说:“是勤劳的人们用双手把我们带到了这里,用汗水把我们浇灌养育,我们要为延安献上一件绿色的新衣!”在延安的宝塔山,我听见了风姑娘的感慨。

  最后,夜幕降临,霓虹闪耀,整个延安城变成了歌声的海洋。那里有著名诗人贺敬之先生的声音: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那里也有劳动者的声音: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一起走进新时代!还有孩子的欢笑声,延河水的潺潺流水声,还有远处高铁疾驰的风声……在延安河畔,我听见了悦耳的音乐、纯净的自然之声、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声音。

  此时此刻,坐在窗边,眺望着延安,我仿佛听见了一首自信之歌,也听见了大自然对人们的希望之歌,人和自然鸣奏出一首优美的交响乐。

  我去过黄山、厦门、泰山但是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延安的南泥湾,南泥湾的风景真如画。

  春天,南泥湾的大地上绿树成荫,光秃秀的草地上长出了一顶大草帽。孩子们在草地上蹦来跳去,开心极了,小溪里的水也化了,只见小溪里黑压压的一片,是什么呢?哦,原来是青蛙妈妈的孩子,小蝌蚪啊!它们在水中嬉戏着。

  夏天,大草帽更绿了,大树长的也越来越密了,只见,大人们乘着树影,边喝茶边聊天。这时,小溪里长出了许多荷花,有的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的马上要破裂了,有的像个小姑娘,羞答答的展开了自己的脸蛋,有的是个大方的小姑娘,早早地张开了自己的脸蛋让人们观赏。这时小青蛙在荷叶下避凉,有的还在追赶打闹。

  秋天,大草帽不那么绿了,大树的叶子也开始凋落,踩上去咔嚓作响,荷花早不见了踪影,小青蛙也长大了,有的还在追逐打闹,有却在呼呼大睡,小孩子们穿着长衬衫来捉那可爱的小鱼、小乌龟。

  冬天,大草帽早已不见了大树也剃了光头,小溪里的青蛙、小鱼也不见了,小溪上结了冰,小孩子们也欢快地在冰面上滑行,这时大地上已盖上了雪白的棉衣,有些小孩子在雪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啊!南泥湾一年四季的风景真美啊!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同远方语文的老师来到了具有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杨家岭。

  刚进入大门,你便会看见一排排高大魁梧的松树,它们向守卫边疆的战士一样耸立在门前。再向里走,你会发现一个菜园。听着导游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我们伟大的**所种过的菜园。虽然他曾经种过菜都消逝了,可是这里对于我们国家的意义是非凡的。一走到那儿,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耕种的景象。

  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一个石桌。我心想:一个破石桌有什么好看的。听完导游解释,我才知道那个曾经是和美国记者斯特朗聊天的地方。在这里,他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言论:“一切**派都是纸老虎。”

  之后我们去到了居住的地方。一进去你就会大吃一惊,原来居住的地方只有一个镜子,许多丛书,还有一个炕。镜子旁边有一个老照片,上面写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多么纯朴的愿望,让我深受感触。

  我们还参观了******所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的为国为民,***的机智,不过最抢眼的还算是中央大礼堂了。

  一进入大礼堂就会发现,**台正面有两个人物的侧身画像,他们就是与**。前方放着五把椅子,上面从做过***,等五位领导人。他们曾在这里召开了“七大”。墙的两边有着六个“v”字形木架及24面**,象征着我们国家的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

  时光流逝,一转眼,我们便参观了所有的景物。但那些景物仿佛过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回放,我想对杨家岭说:“杨家岭,我爱你!谢谢你为我们保存了这么具有革命、奋斗的历史。”

  我的家乡在延安,这里风景秀丽。每当夜幕降临,到处灯火阑珊,真是美不胜收啊!

  我们从郊区进入,便来到了枣园,夜晚的1938城像一座巨大的金碧辉煌的地宫,上面用玻璃铺着,可以俯视地下。在1938城背面,有一个喷水池,在彩灯的'映照下格外美丽。

  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枣园广场,广场四周都有霓虹灯装饰,忽明忽暗,忽绿忽蓝,忽红忽紫,把行人的脸映得五光十色,特别有趣。

  穿过了杨家岭大桥之后,我们大老远就看到王家坪彩虹桥。桥上火红的灯光一照,就像举行盛典时的巨型拱门。给延安增添了几分喜庆。站在那里,颇有一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走过大桥,你会看到一个直径八米左右的一个大花坛,里面有许多大型人造花卉,在彩灯的照射下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进城后,我们来到了宝塔山脚下,夜晚的宝塔山会朝四面八方发射五彩缤纷,长短不一,奇形怪状的光线,因此,你可以看见一些天真无邪的孩童在广场上奔跑着追逐光线,要是有谁抓住了,便会大笑起来:“哇噢!我抓住了!”可是,不一会儿,光就又移开了,可他们并不沮丧,而是又奔着跳着去追光线了……

  绕过南门坡,登上凤凰山,俯瞰整个绚烂的延安城,感受夜晚延安城的风情。远远望去,还能看到夜幕下的清凉山,就像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一样,山下延安城成了灯的海洋,几条主干道和街道密集的车灯更加耀眼,似乎成了几条火龙。真是美不胜收。

  置身在这美丽的夜景中,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我真心希望家乡�D�D延安,越来越美!

  今天早上7点半,我们从西安皇后大酒店出发,坐旅游车到延安旅游。

  旅游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奔了2个小时到了黄帝陵的山角下。我们就先到黄帝的陵墓前,祭拜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老祖宗黄帝。然后上了汉武帝的登高台。黄帝陵的山上有很多千年柏树,我和柏树照了很多像,才和大家下山到轩辕庙朝拜。中午在黄帝陵大酒店吃完饭后,我们又坐旅游车向延安出发了。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但是,我们很少看到光秃秃的黄土高坡。一路上,我们看见高速公路两旁栽了很多松树、柳树、银杏树和凤凰树。两边的山上,也长着茂密的花草树木。

  汽车在高速公路飞驰了3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延安。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看到了***当年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树皮,开荒种地,打敌人的英勇事迹;我们还看到了红军战士张思德烧碳的照片和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医治红军伤员的照片。我们很受感动,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地来之不易。

  晚上,我们住在延安银海国际大酒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