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合集10篇

首页 / 教案 / |

  《回延安》教案 1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黍类,油馍, 气喘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回延安》教案 3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册。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回延安》教案 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册。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回延安》教案 6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

  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回延安》教案 7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略)

  《回延安》教案 8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回延安》教案 9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略)

  《回延安》教案 10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夸张手法的运用;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小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熟读《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1.“信天游”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3.夸张手法的运用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回延安》教案合集10篇扩展阅读


《回延安》教案合集10篇(扩展1)

——《回延安》教案3篇

《回延安》教案1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

  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回延安》教案2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册。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回延安》教案合集10篇(扩展2)

——《回延安》教案菁选

《回延安》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回延安》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延安》教案1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略)

《回延安》教案2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回延安》教案3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

  1、学*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标: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

  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

  (多媒体展示)《回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说说作者、背景

  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

  通过预*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学生质疑预设: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读这首诗?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钟)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

  学生自读,汇报学*成果: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为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这样读?

  提示方法:理解诗意,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出质疑、学生读课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重音展示学*成果。由于这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

  导入,对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明确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对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矫正思维偏差

  2、听视频范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请大家听范读,注意诗中感情、节奏和重音的处理。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训练(读、听、评);

  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2)抽读、点评;

  (3)全班齐读、体会;

  (二)研读、赏析诗歌

  (1)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课件展示)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并深情朗读相关诗句

  (3)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小结: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的东西寄托了思乡之情。最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对祖国的思念。

  (4)(2)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

  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表现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1、生质疑,师补充: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情?

  2、诗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8—10分钟)

  板书设计:

  回延安重见亲人的喜悦之情

  忆延安回忆过去,再点喜悦之情

  回延安话延安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喜悦

  看延安眼见延安新貌的喜悦之情

  祝延安展望前程的喜悦

  (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贺敬之用“信天游”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首经典的好诗,请同学们课后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要注意体现信天游的特点

  听视频朗读

  感受重音、节奏、感情的处理

  小组合作,读听评训练

  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听取并及时补充

  思考、小结知识

  倾听、思考

  小结赏析诗歌的方法

  倾听、思考、回答、批注

  按要求试着背全诗

  再读诗,提出质疑

  配合教师小结所学知识

  回答、展示学*成果

  小组互读互评,共同提高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小结所学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

  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师生共同小结,领会诗的主旨

  学生自行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教师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训练学生再次质疑的能力

  通过小结,形成知识体系,便于记忆巩固

  训练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延安》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册。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回延安》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黍类,油馍, 气喘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回延安》,并为之配一首合适的乐曲。

  2.查找有关信天游的资料,选取一两个优美的信天游歌词,下一节课交流。

《回延安》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教师#教案# 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

  糜子油馍气喘一盏

  一读诗

  教师#教案# 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再读诗

  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教案# 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诗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①比兴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

  预设引导②排比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③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吗?

  五、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

  六、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

《回延安》教案7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并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巩固拓展】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预*并指导】

  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五、教学反思

《回延安》教案8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回延安》教案9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过程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夸张手法的运用;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小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熟读《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1.“信天游”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3.夸张手法的运用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回延安》教案合集10篇(扩展3)

——《保卫延安》优秀读后感3篇

  “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打开书的扉页,一页一页记录着抗日英雄赵一曼短暂辉煌的一生。

  女战士赵一曼一生都投入在抗日战争中,她面对战士们的严刑拷打下保持了*人宁死不屈的气节,赵一曼面对敌人乌黑的枪口,她没有丝毫的畏惧。她迎着敌人的枪口挺胸抬头,视死如归。她举起带着手铐的右手,高声地喊着口号——打倒*主义!**万岁!年仅三十一岁的赵一曼英勇地牺牲了,但她崇高气节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赵一曼女士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让我敬佩。她是女中豪杰,她也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她为了中华民族的**,洒热血,不怕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她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给我们传播了正能量,播撒了*。当*冉冉升起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千千万万的像赵一曼一样的革命烈士,他们用鲜血染红了那随风飘扬的*。

  我想对他们说:“烈士们啊!我们会牢记你们的。如果没有你们当时的奋斗,就没有我们和*的今天!我们会带上你们的决心,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唱一首英勇的赞歌,献给我们的先烈们吧!

  《保卫延安》是现代作家杜鹏程所写,它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当代战争文学的开山作和里程碑。它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文中,作者以高昂的笔调、遒劲的笔力,刻画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之中有卓越领导人*总司令,有驰聘沙场的高、中级将领陈允兴、李诚、赵劲、卫毅,有叱咤风云的基层指挥员王老虎、周大勇,还有根据地革命老英雄李振德。他们具有共同的阶级资本,却又有各自独特的个性。

  周大勇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我国当代文学中比较成功的人民战士英雄形象之一。周大勇在保卫延安的几大战役中,从一个勇敢、顽固但不成熟的连级干部,成长为一位思想成熟的营级指挥员。榆林掩护部队撤退是因为周大勇刚毅、勇猛,指挥时冷静果断,时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党与人民军队的威望,才成为一位颇具领导才能的指挥员。

  我读着读着,仿佛身临其境,和陈旅长、杨政委、赵团长、李政委等人站在一起眺望北方:北方,万里长城上空突然刮起了强大的风暴,打起了闪电,发出轰响。风暴夹着雷霆,以猛不可挡的气势,卷过森林,卷过延安周围的山岗,卷过中华民族的黄河流域,向远方奔腾而去……

  《保卫延安》歌颂了广大军民赴汤蹈火、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再现了壮烈的延安保卫战,使我感受到人民战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

  **以前,还有许多烈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而牺牲,以无上的心得谱写出一首感人至深的党的赞歌:年仅15岁的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面不改色心不跳;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在敌人的碉堡下拉响了导火线;黄继光面对敌人喷火的机枪口,英勇的扑了上去……

  当今的*迎来了国富民强的一刻,可若是没有了几十年前党的奋勇作战,怎么会有今天灿烂辉煌的新*呢?《保卫延安》使我了解了当时延安保卫战*英勇无敌,使我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你永远在我心中!

  《保卫延安》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主要讲述了1947年前后我们人民军队为了保卫革**据地和*的*跟*军队展开的殊死搏斗,读来令人心潮起伏,久久不能*静.......

  文章的一开始就描述了早春时候的吕梁山,着重刻画了早春的景色,尽管春寒料峭,但行军的队伍热火朝天,战士们急于奔赴延安、急于保卫延安、保卫*的焦急心态与外界的冰天雪地构成了鲜明的比较。黄河故地,也让很多战士想起了我们的人民军队以前在她的身边进行了无数次的英勇而艰苦的战斗,进而把黄河当做了自己的母亲和老朋友,体现出了一名战士也作为一茖普通人细腻的感情世界。敌人为了阻挡我军的前进,不断地利用飞机进行轰炸,但是我们的战士没侑一茖人退却,祂们想的只是加快行军速度,去保卫延安、保卫*、保卫党的*,完全弃茖人安危于不顾。

  文章之后描述了作战区的全民皆兵的情景:工作人员在紧张的转运粮食确保前线的支援;老汉和妇女们在坚固墙体;路岔尙、村口边,处都是放哨的儿童......当行军的队伍以最快的速度来延安,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另外一幅景象:早晨的延安雾气笼罩,牲口的铃铛声响着,报告一天劳动的开始。远处雾气罩着的山头尙,还侑人唱起了歌,尽管生活窘迫但人们没侑忘记学*,山坡尙、沟渠里,一片一片的人在听课,在讨论学*中的疑难,还侑那些悠闲饮水、蹦跳的家畜……活脱脱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加刻画出了作者对幸福和*生活的向往,想在艰苦的年代,我们的前辈还能用心学*,我们就更加就应珍惜此刻的生活,珍惜学*的机会,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强大。

  文章着重描述战士们急于要与来犯的敌人决一死战的英勇,就是为了以后战士们听*决定撤离延安后的表现作伏笔,在我党*生藖礞亡之际,以*为代表的*当机立断,撤离了延安。当尙级的文件没侑确切传达的时候,一些战士听了敌人已经进了延安,对我当领导人的关切透过对话溢于言表。如其中描述道:王少新说:“听说敌人进了…延安…”,战士们的脸色唰的变了,都拥祂的面前”……前者的表现也进一步体现出了内心的焦虑:“祂猛扯缰绳、猛磕马肚子,马像疯了一样,顺沟飞去了”,留下的战士们也一样的心急如焚,“狂奔的马蹄磕碰冰冻的土地,就像磕碰着战士们的心”……此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淋漓尽致,留下的战士没侑再说话,但此处无声胜侑声,我们的战士对于*的关心和担忧已经表露无遗。很多的战士要和延安的敌人绝一死战,也侑的战士正因自己未能保住延安而自责,这部分的描述体现出了我们人民军队的英勇,但也突出了茖别的战士的鲁莽,这样的描述更加人性化,正因我们的战士大多也是*凡人,但正是祂们的这种朴实无华体现出了我们中华儿女的优秀品德啊,祂们不会唱高调,不会说侑哲理的话,但祂们侑一颗炽热的心,一颗为了争取革命胜利不屈不挠的心。

  书中也描述了我们劳动人民对党对祖国的忠诚,以李老汉为代表人物,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想要知道我党军队的去向,李老汉却故意将敌人引入歧途,自己抱着小孙子跳下了绝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呀,我们革命战争的胜利也是缘于侑了这样无数的幕后英雄,一茖几乎没侑受过任何教育的老百姓都能够为了真理放下一切,这怎样能不让我们的心灵受强大的震撼呢?

  与我党我军的正义凛然相反,*军队指挥官的表现则是惊慌失措。书中对以刘勘为首的*军官们,听蟠龙镇的守军被我军全歼的消息后的神态的描述,证明了一切:“坐着的人像钉在了板凳尙,站着的人像僵掉了,大家不动也不说话,侑的人脸色发紫,侑的人脸色发青,只侑刘勘显得个性,祂像发热发冷,时而大声说什么,时而含糊的嘟囔,祂的头左右摆动,脸是铅色的……”刘勘对下属言论的大声制止也进一步突显出了祂的色厉内荏。这部分的描述与我军领导人的神态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军的胜利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文章后期对战争场面的描述很细致,从各茖方面体现出了人民英雄的英勇,战士们应对死亡已经没侑了悲痛,祂们已经把悲痛化作了力量,祂们是我们人民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正因祂们,我们才拥侑了这天的幸福生活。多读书、读好书,读罢此书,我们的心灵得了洗礼,使我们树立了更加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同志们,我们必须要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和*生活,发奋学*、克己奉公,在各自的岗位尙为建设更加完美的祖国而自强不息!


《回延安》教案合集10篇(扩展4)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4、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5、理解多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7、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归纳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2、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信天游: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也叫“顺天游”,它的特点是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三、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四、语言积累

  1、听读课文。

  2、读读写写:注音和抄写

  五、课文内容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3)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4)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5)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1)整首诗表达的情感:

  (2)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1)第一节: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2)第三节:“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

  (3)第三节:通过场景描写抒**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诗人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册。

  2、分析信天游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1、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语文从整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识拼音;有些同学古诗会背但不会写,或写不正确;至于改病句做过练过考过再考还是做不正确。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做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时错误率高。

  (2)阅读能力不强

  阅读短文,许多学生不能从文中提取正确信息,学生的语言的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至于赏析句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给的方法进行答题。

  (3)作文水*不高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较多学生作文的字数不足,文章的段落少,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明确,有的同学作文只是从阅读短文中抄些内容,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字也不写,写作态度极差。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者要强化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教学,使本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改变态度,关爱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情感的交流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用情感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潜能。我们的策略是:扶特———促中———培优,通过个别辅导和分散培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扶特培优,具体做好四个字:细,从细节、小事入手。盯,盯紧特殊学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建立帮扶制度,建立课后辅导机制。活,开展竞赛,开展活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生和特殊生,也要关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提高整体成绩。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

  【讲授】课前检查

  一、读准字音:

  搂(lǒu)定白羊肚(dǔ)手巾糜(méi)子

  黍(shǔ)类油馍(mó)气喘(chuǎn)

  二、解释词语:

  (1)几*: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文学奖。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部长。《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间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新课鉴赏】

  一、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二、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三、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四、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五、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宝塔山下留脚印,

  *登上了*!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从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课文要点概要】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3、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4、修辞

  【练*】知识巩固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作业】知识延展

  一、背诵全诗。

  二、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回延安》教案合集10篇(扩展5)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延安精神。诗歌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诗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以及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一、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并思考。

  我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突破难点。可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可以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看图引申到深层次的思考。

  二、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

  本诗中有很多形式相同的句式,如“追寻你……”“像……”,学*这些句式时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然后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独立学*的能力。

  把解答第一个问题“追寻什么”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课件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通过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学生对“延安精神”也有了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基本弄清第一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中,就可以采用“放”的方式,然后按照学*前一部分的方法自主学*。

  三、不足之处。

  教学中对于“南泥湾开荒”的解释过多,没有抓住重点,让学生反而无所适从,失去目标。

  这节课在“正本清源”教好诗歌上下了一番功夫,在三个。

  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了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何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了学*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二、抓住,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三、着眼于练*,一练到底,把课后的“思考·练*”融于教学之中。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不理想。

  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难度。这节课把“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将课后三个思考练*题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巧妙地把讲与练起来,融为一体。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目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有必要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夕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掀起了小高潮。

  1、诗的第一、二小节,是理解的难点,因为诗中的比喻的本体没有显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把什么比作燕子追寻春光,我告诉学生结合题目来理解。在学生知道后,再让学生体会“我”追寻延安的心情是急切的。文中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含义直接让学生结合名词解释来理解。但效果不好。学得较轻松的是二、三小节。第五、六小节也是直接结合名词解释让学生来理解。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课文学完。不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的劲头就更足了。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问题。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由于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简介背景,揭示课题。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接着理解诗句,突破难点。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再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学*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第二单元的课文以“革命情怀”为话题,第一篇课文是《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难度很大。我只有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采用讲授、灌输式的学*方式。

  诗的第一、二小节,是理解的难点,因为诗中的比喻的本体没有显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把什么比作燕子追寻春光,我告诉学生结合题目来理解。在学生知道后,再让学生体会“我”追寻延安的心情是急切的。文中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含义直接让学生结合《英才教程》来理解。但效果不好。学得较轻松的是二、三小节。第五、六小节也是结合《英才》让学生来理解。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课文学完。不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把课文背诵下来。这也是学*这课的小小收获吧。

  这节课在“正本清源”教好诗歌上下了一番功夫,在三个。

  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了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何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了学*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二、抓住,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三、着眼于练*,一练到底,把课后的“思考·练*”融于教学之中。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不理想。

  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难度。这节课把“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将课后三个思考练*题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巧妙地把讲与练起来,融为一体。


《回延安》教案合集10篇(扩展6)

——太阳教案合集10篇

  这个活动包含了欣赏、理解、朗诵和创编诗歌几个环节,糅合了音乐、美术以及游戏等多种元素,初看似乎结构合理,幼儿也可能会“念”这首诗歌,但仔细读了几遍之后,我产生了几点疑惑,感受到设计者在新的教育理念(重视幼儿的经验、感受、体验)和传统的教育惯性(重视记忆)之间挣扎,对小班教案《太阳和月亮》的几点疑惑。

  疑惑一:以“为太阳公公、月亮阿姨找朋友”活动引导是否需要。是否适宜?

  关于“找朋友”部分,教师的意图是激发幼儿的已有经验,使幼儿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幼教之友《对小班教案《太阳和月亮》的几点疑惑》。可是这个环节是否需要?目标是否达到?达到的方式是否合适?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我们首先要注意设计者的预期与幼儿的经验是否相符,即幼儿眼中的白天是否就是那么热闹,夜晚就是那么安静?教师不断地“引导”。从喜欢“热闹”“安静”的角度提问太阳公公与月亮阿姨的朋友是谁,尝试引出诗歌。但显然幼儿只有说出诗歌里所说的事物才是正确的,因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是教师准备好的。这样的`一个导入过程与直接呈现诗歌相比,既费时又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认为并不合适。

  疑惑二:是感受体验还是记忆?

  活动目标中清楚地写着“感受”“体验”,而非“记忆”“背诵”,但事实上,原方案大多数环节都是为了让幼儿记忆、背诵这首诗歌,而“感受”“体验”这两个目标已被削弱、掩盖,进而流失。这是幼儿园诗歌教学活动的通病。

  疑惑三:有表情地朗诵是否应该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目标?

  原方案在目标中提到“学*有表情地朗诵诗歌”,在过程中也有教师示范朗诵的环节。“示范”显示出教师强烈的“教”的意识,甚至连幼儿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教”。孩子如果真正能够“有表情”地朗读诗歌,那是因为孩子通过欣赏真切地体验到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时孩子的表情是真实自然、发之内心的,完全不需要教师“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义。

  2.能够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升起时的庄严、神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升起时的庄严、神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和太阳一同升起的意义。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小组学*,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3.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课上进行交流,拓宽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过升旗仪式吗?谈谈你的感受。

  二、学*课文:

  1.指名读13自然段,思考:升旗仪式之前,广场上是怎样的'情景?

  (重点体会庄严、肃穆的气氛和人们静静等候时的期待心情。)

  2.观看升旗仪式的录象,看后发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观看录象后的感受,小组学*4、5自然段。

  ※学*要求:先读一读原文,体会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升起时的庄严、神圣,可以在书上画一画,组内进行交流。

  4.学生汇报小组学*成果,或读书,或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的演示文稿,引导学生感悟。)

  三、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四、再谈一谈曾经参加升旗仪式时的感受。

  板书设计:

  18.**和太阳一同升起

  庄严肃穆

  威武整齐

  气宇轩昂

  激动人心

  教学目标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2.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初步学*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理解“……其实……”“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语的作用。

  教学重点: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学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同学们,在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天天都能见到太阳,可是关于太阳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篇介绍太阳知识的课文。(板书课题)

  根据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作板书,)

  接下去我们来看看课文,是不是写这些东西。

  二、自由朗读课文,自学:

  (1)一边读,一边对照刚才的问题在课文中的哪部分,想―想每段写什么。

  (2)自学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识记字形。

  三、证实审题推测。理出课文思路。

  根据审题时学生推测的内容,逐一与课文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板书:

  远(1)

  特点 大(2)

  热(3)

  太阳 动植物(4)

  关系 天气变化(5-6)

  (4-8) 防治疾病(7)

  总结全段(8)

  四、学*“提示”,对照以上板书,明确阅读训练重点,给课文分段。

  1.看板书,说说课文安排哪几方面的内容,课文可以分几段。

  2.齐读“提示”,对照刚才的归纳,看看是否归纳正确,强调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了解课文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五、检查字词学*情况(词浯表中11个词语),重点教学“繁殖”、“水蒸气”两个词。

  六、细读第一段。

  1.读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词语换个意思相*的词语,

  A.其实(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B.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 )它却大得很。

  C.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 )要走3500年。

  D.中心温度估计( )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七、作业

  1.抄写课后*题4中的词语,含生字的词多写两次。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内容。

  太阳有哪三个特点?用数据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细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并回答;

  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划出总起句和总结句。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边讨论边板书:

  (1)动植物人的吃穿用靠太阳

  关系(2)云雨雪是太阳带来的,

  密切(3)热冷风是太阳带来的

  (4)太阳光可用来防冶疾病

  3.齐读最后―个自然段。讨论:

  (1) 这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总结,强调)

  (2)在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正面叙述和反面叙述配合),哪―段也是这样说明的;

  (3)在段中分别找出“光明”和“温暖”的反义词:

  4.朗读第4和第8自然段。

  师导读:“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关系密切。”作者从正面叙述― 生接读:有了太阳……

  师导渎:从反面叙述――

  生读:如果没有太阳……

  三、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类文章一般有什么特点呢?

  (可从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及语言方面来认识,详细见《教参》)

  四、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直接写太阳离我们很远的句子是哪几句?

  可不可以单列为一段?与原文相比,哪种开头好?为什么?(进一步理解“传说”)

  五、作业

  (1)听写词语。

  (2)作业本第3、4、5题。

  板书设计

  太 阳

  远 1.5亿公里

  特点 大 130万个地球

  热 6000度1800万度

  植物、动物 吃 穿 用

  与地 气候 云 雨 雪 风

  球的 疾病 细菌

  关系 地球 人类、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的学*情况,在教学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谜语。

  出示谜语:(齐读)

  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出示课题。

  2.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

  看,这就是古代人眼中的太阳——三足乌。(出示图片)

  (师讲述:太阳的传说)

  3.过渡语。

  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

  学生齐读,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1、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2、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二、新授。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是个大火球。

  太阳这个“大火球”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2.分析指导。

  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问,课文是分几步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教师小结。

  (出示要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

  学生齐读要点

  3.学生自学“大”和“热”。

  大:130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分小组自学,自学后交流,说说课文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4.能不能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

  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5.教师小结: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第二课时

  一、出示关联词的练*题。

  1.()太阳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3.(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分析:第一句中可以什么关联词,为什么?

  第二句呢?这是什么句?(指名读句子)

  第三句有几层意思,谁能正确填写?

  齐读练*

  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理解课文。

  1.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A出示学*要求:默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交流中提出来。提出问题,解答疑问。

  B学生读有关的句子,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C归纳,集体解答

  2.学生表演:

  谁愿意来扮演太阳,回答同学们的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提问:太阳,有人用箭射你,能射到吗?

  为什么我每次看你总感到很刺眼?

  书上说,埋在地层底下的煤炭与水的循环、风的形成你有关,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来,你能告诉我吗?(观看有关的影片)

  妈妈很喜欢晒被子,她说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刮风下雨,也和你有关,这是什么道理?

  出示关联词练*:()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

  三、结束。

  1.练*:我这里有一段影片,可惜它没有配音,谁愿意当一回播音员,给影片配音?

  (先看一遍影片,讨论后确定解说词)

  (边看影片边配音)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几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有了答案,有些还没有答案。因为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正等待人们去揭开。希望在将来,人们能揭开这些奥秘。

  四、板书。

  太阳(大火球)

  远

  特点

  大

  热

  动植物的生长

  与地球关系密切

  天气的变化

  人类的生存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教材分析:

  本课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盲童明明的言行举止,描绘她的音容笑貌,同时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盲童的喜爱之情。明明虽然看不见美好的世界,可是她美丽可爱,聪明机灵,有一颗善良的心,懂得关爱别人,她就是一个“番茄太阳”,挂在了我心里,让我感受到了温暖。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先交代“我”在菜市场上,看到盲童跟父母看摊位,父亲常帮她通过抚摸来认识各种蔬菜;接着讲盲童的名字叫明明,是一个聪明富爱心的小女孩。最后讲明明将去接受复明治疗时说要把自己的腿献给我,使我感到无比激动。课文对话较多,重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理解“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最后四个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番茄:这是什么?(西红柿、板书:番茄)

  2、这些名称说明了番茄的基本特点,来自西方(番是外国的意思),茄科植物,形状像柿子,果实红色。

  3、它与太阳(板书:太阳)有什么相似点吗?(又红又圆)

  4、齐读课题,说说自己读题后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写了什么事?

  2、了解作者

  作者卫宣利,在一次车祸中瘫痪,靠双拐走路,为逃避父母包办婚姻来到课文所讲的这座小城。心情灰暗的卫宣利因为一个盲童小女孩而发生了改变。让我们来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3、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1)字词朗读:番茄盲童天使清脆颜色捐献亲戚忙碌角膜复明

  2)课文朗读:

  分自然段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读熟课文。

  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盲童:双目失明的孩子。

  角膜:人和一些动物眼球前方最外面的一层纤维膜。

  复明:失去的视力又得到恢复。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时间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思路。

  一(1——4)交代“我”在菜市场上,看到盲童跟父母看摊位,父亲常帮她通过抚摸来认识各种蔬菜。

  二(5——14)讲盲童的名字叫明明,是一个聪明富爱心的小女孩。

  三(15——17)讲明明将去接受复明治疗时说要把自己的腿献给我,使我感到无比激动。

  4)分段朗读,将我的内心变化与盲童明明对我的影响联系起来体会。

  我原本心情如何?后来呢?是什么原因发生变化的?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字组词。

  2、分析字形,指导写好关键笔画。

  3、书本描红,完成练*册。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摘录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理解“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读字组词。默写相关词语。

  2、用上所默词语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感悟“番茄太阳”

  (一)一悟“番茄太阳”

  番茄是一种蔬菜,(板书:“番茄”二字)谁来简单说说它的样子?

  1、指名简述。

  过渡:可是,明明双目失明,那她是怎样了解番茄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静静地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动笔圈圈、点点、画画,简单写写你读了这段文字的感受,等会儿我们来交流。

  2、学生静读体会第二部分。(屏幕显示:第三自然段)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1)体会亲的“耐心”。(屏幕显示:“耐心”)

  (2)抓父亲的动作:“拉、来回抚摸”体会父亲对明明的疼爱。(屏幕显示:拉、来回抚摸、)

  (3)谁来读好父亲的话。指名读出父亲对明明的关爱,评议后齐读体会。

  (4)引读,从几个“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体会明明的乐观和一家人在“风雨中”和和睦睦,相亲相爱的动人场景。((屏幕显示:“笑”)

  4、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明明一家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依旧笑得这样灿烂,对美好生活的充满着向往,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自练后齐读。

  过渡: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由灰暗无比变得温暖起来。

  师:随着交往的深入,我和这家人熟了,请你自由读读5~14自然段,感受一下明明又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漂亮、好问)

  找到相应描写明明漂亮的段落,聪明、好问的语句,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5、明明问起了什么?(太阳)太阳带给你什么感觉?(板书:“太阳”二字)

  6、指名简述。(温暖、美好、光明、灿烂)

  7、指名分角色朗读8~13自然段。想想:明明为何把太阳叫“番茄太阳”?

  8、(屏幕显示:“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指导表情朗读,读出明明疑惑又欣喜的神情。

  9、讨论:为什么明明把太阳叫番茄太阳?

  (明明虽然双目失明,但她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他无法感受太阳的形象和色彩,只能用摸过的番茄来形容太阳,在明明看来番茄就像太阳,太阳就像番茄,所以她把太阳叫做“番茄太阳”。)

  过渡:多么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啊!她的笑声……(引读)深深地感染着“我”。她像……(引读第十四自然段)

  (二)二悟“番茄太阳”

  (屏幕出示:“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1、讨论:这“番茄太阳”和前面有什么不同?指什么?为什么说是最美?美在哪?引导体会小女孩的坚强、乐观和阳光般的微笑给我带来了希望和温暖。(相机板书:双引号)

  2、小结:是呀,在作者心目中明明的笑脸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过渡:可是“番茄太阳”要走了,为什么呢?

  (三)三悟“番茄太阳”

  1、(屏幕显示:第15~16自然段)默读15~17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把它划下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体会。

  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你找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动?再读一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动,使别人听了也深受感动。

  2、生交流感动的句子,师引导。

  重点出示:“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

  (1)指名有感情地读明明的话。(指名多个学生反复读,读出明明的天真与真诚的爱)

  (2)说说真正令你感动的是什么?(令人感动的是明明虽然双目失明,可她坚强、乐观,当她知道别人为她捐献了眼角膜时,她想到的是像好心人一样,等长大了,把自己的腿送给我,明明的话令作者感动,令我们感动。)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明明这朴实的而又感人肺腑的话吧!

  (4)师过渡(十分动情地):“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眼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这是怎样的泪水啊?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把你心里所想的写在你的书上。

  3、学生写后交流。

  作者想的和你们一样。(屏幕显示:17自然段)请你带着这感动默读17自然段。

  4、交流体会。重点讨论:这个“番茄太阳”与前文又有何不同?指什么?是什么在温暖我的心。

  5、小结:明明虽然与我分别了,可他那活泼开朗、纯真善良的心灵,她那无私的爱,就像她所摸到的“番茄太阳”那么美丽,那么温暖,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温暖着我的心,激励着我。

  6、想象一下作者今后会怎样生活?

  三、升华“番茄太阳”

  1、师:课文读到这,你想说点什么吗?

  2、总结板书:让“番茄太阳”永远挂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彼此关爱,走向幸福美满的生活。

  3、播放《爱的奉献》,读读课文或欣赏歌曲。

  四、布置作业:

  把“番茄太阳”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周围人听。

  板书设计:

  “番茄太阳”

  灰暗→温暖

  爱心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关于太阳的诗。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检查读课文情况。

  3、我来提醒:

  学生提醒生字的读音。

  “彤”字本音第二声,在ABB式词组中变成第一声。

  4、检查读诗情况。

  5、说说:

  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并想一想自己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相互评价。

  3、全班交流:

  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

  重点感悟:课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孩子、小树和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诗歌中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是因为它(他)们都有蓬勃的生命力。这样写显得新奇、有诗意。

  4、想象说话:

  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感受诗意。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

  2、学生交流读课文后的'感想。

  3、有感情地朗读。

  二、练*背诵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三、拓展交流

  学生搜集其他国家小朋友生活情况、文化*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介绍。

  四、指导写字

  学生自己观察书写。教师进行提示。

  五、积累语言

  六、板书设计

  撒在鲜花上

  25、太阳是大家的 照耀着小朋友 小朋友做游戏

  世界是大家的

  活动背景:

  冬天到了,我们班开展了晒太阳的一系列活动,让小朋友们感受冬天的一系列事物,我们每天中午出去散步的时候都要晒太阳,小朋友有的时候会问:“为什么晒太阳就会变得暖和呢?”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也能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

  内容与要求:

  1、感受冬天天,尝试剪圆形的图案;

  2、尝试绘画短和直的线条。

  材料与环境创设:

  剪刀、胶水、蜡笔、白纸

  过程与指导:

  一、讨论冬天怎么样才能温暖

  师:“冬天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怎么样啊?”“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变得暖和啊?”

  幼:“多穿衣服。”“空调”“晒太阳”

  二、幼儿实践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画太阳,把我们班照得暖暖的好么?”

  教师示范,要求:

  1、延着黑线剪

  2、胶水宝宝用完放在桌子中间,画完后把盖子盖好。

  三、讨论结束

  教师表扬画得好的小朋友,指出画得不太好的小朋友哪里画得不好,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

  新《纲要》在中班幼儿健康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为幼儿开展多种形式的身体锻炼活动;尝试探索运用一种器械进行几种不同功能的活动;采用游戏的方式提高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

  太阳伞——孩子们相当喜欢的一种体育器械,当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这么大、颜色这么鲜艳的大伞,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点一下子全部被吸引了,能够摸一摸、玩一玩太阳伞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好奇、很兴奋的事情。同时,通过太阳伞的不同变化,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和发展。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参与、积极感受集体活动带来的快乐颇有感触。

  【过程评析】

  一、活动重点:

  练*在太阳伞的指点地方爬行、跳跃、钻等动作技能。

  二、活动难点:

  借助教师的语言指令判断自己的活动形式。

  三、幼儿年龄特点分析:

  4—5岁幼儿(中班年龄段幼儿)大肌肉发展较为迅速,动作发展有了明显的飞跃。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乐意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动作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逐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已能适应一定的活动量和活动时间。

  四、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练*在太阳伞的指点地方爬行、跳跃、感受与太阳伞一起游戏的乐趣。

  2、技能目标:借助教师的语言指令判断自己的活动形式。

  3、情感目标:感受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与他人共享空间。

  五、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幼儿跟随教师边念儿歌边进入场地。

  ①儿歌进场:小朋友,长得高。跟着老师来做操。伸伸臂,伸伸臂。弯弯腰,弯弯腰。踢踢腿,踢踢腿。蹦蹦跳,蹦蹦跳。天天锻炼身体好。

  (评析:作为体育游戏的导入环节,教师用音乐、儿歌作为辅助手段,引导幼儿积极尝试跟着教师走的方法进入场地中间,有效地激发幼儿游戏的自主性,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

  ②热身游戏《快跑、快走找颜色》

  介绍游戏玩法:在我们场地的四周角落上摆上四种不同颜色的纸棒,它们是红色、绿色、蓝色、黄色四种。当老师说“跑、跑、跑跑跑,向着***棒跑”,所有小朋友就要向红色的小棒跑去。(“走、走、走走走,向着蓝色小棒走”,“跳、跳、跳跳跳,向着绿色小棒跳”、爬、爬、爬爬爬,向着黄色小棒爬)

  (评价:通过热身游戏,使幼儿身心得到充分舒展,注意力集中,为后面的活动作好铺垫。

  2、基本部分:好玩的太阳伞

  教师介绍玩法:今天我们要和彩虹伞一起来做游戏喽,每个小朋友都抓住彩虹伞。

  ①爬山坡游戏

  师:请孩子们全部蹲下,轻轻地摇一摇,小海浪;123站起来,大海浪——小海浪(轻轻地摇一摇),大海浪,举高,好往下压。小朋友,现在的太阳伞像什么呀?(小山坡),手要压住啊!要不然小山坡要垮了。(请男、女小朋友交替往山坡上爬,然后休息一下),教师带来幼儿做游戏2—3遍。

  (评析: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我们应创造适当的环境,使其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应多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自由、宽松的'爬山坡的活动场景。引导孩子们通过试一试、玩一玩来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要使幼儿巩固爬的动作技能,学*从山脚下往山坡上爬的的本领)

  ②我和小球来比赛(跑、跳的动作技能)

  变换游戏的玩法,请全体孩子拉住伞沿,在太阳伞的中间放无数个小球,根据教师的语言指令拉着太阳伞跳跃。

  师:孩子们,现在呀,在太阳伞上有好多的小皮球,先请女小朋友拉住太阳伞,把太阳伞抖起来,男孩子把手松开,站到伞的旁边,等儿歌念完,女小朋友不要跳了,男孩子把抖落在地上的小球都捡起来,放到箩筐里,看看哪一队拣到的小皮球多就算胜利,好吗?(小皮球,真热闹,彩虹伞上跳跳跳,宝宝看见哈哈笑,一起捡球比赛跑,——冲啊!)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一开始抖太阳伞的时候是不成功的,因为每个孩子用力的不均匀使得小球跳起的高度不够,以至于没有几个小球抖落到地上,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在第一次失败的情况下,引导孩子: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怎么样才会让能让小球跳出来呢?孩子们试了一下以后,一致认为要一起跳起来,并要有序的、一起以喊口令1、2、3、跳——的方法一起用力,最后,孩子们用跑的方法捡回了滚落到远处的小球,通过孩子们自己的努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③钻渔网

  玩“网小鱼”的游戏

  教师:河里又来了许多的小雨,孩子们,你们想去捉小鱼吗?男孩子做捕鱼人拉住伞沿,女孩子做小鱼在伞下面游来游去,当歌曲停下来后,捕鱼人用力将太阳伞往下压,看看捕到了几条条鱼?(角色互换再次游戏)

  (唱歌)(56|54|34|5—|),(34|5—|),(26|53|)

  许多小鱼游啊游,游啊游,把他抓住

  看看里面有没有小鱼?是哪条小鱼啊?(是哪个小朋友)

  (评析::巩固幼儿钻的动作技能,提高练*的效果。幼儿的活动情绪会因为小鱼的出现再次达到高潮,兴奋点比较高,因此在这一环节组织过程中,游戏开始阶段教师必须讲清楚怎么样去捉小鱼,避免出现碰撞事故。)

  3、结束部分:放松活动

  ①放松游戏:钻进蒙古包。请孩子们拉住伞沿用力抖动后,做成蒙古包,然后集体钻到蒙古包里面坐下来休息一下。

  (评析:通过以上游戏的完成,幼儿已经消耗了较多的体能,正是需要休息的时候,教师的一句简单指令“钻到蒙古包里面坐下来休息一下”,很自然地完成了动静交替,且活动没有停顿的痕迹,幼儿的活动和教师的指令同步,符合活动的基调。)

  ②帮助教师收拾场地:孩子们今天玩得开心吗?(开心)那我们一起来放个炮仗吧!将太阳伞当作“炮仗”,全体幼儿一起抬“炮仗”高高兴兴回去,结束活动。

  (评析:一句“那我们一起来放个炮仗吧!”将活动过渡到了最后一个环节,令幼儿和教师都感受到了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幼儿身心从紧张的游戏环境中逐渐放松,并慢慢恢复*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步学*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倍、庄稼、野兽、凝结、埋、炭、水滴、钢铁、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具准备:1、识字课件。2、有关太阳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

  [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同学们,这个动画片讲了什么事?谁来说说。

  3、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下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说明太阳的课文。(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圈出自己不会的字。

  2、小组合作学*:

  (1)小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不会的生字,互教互学。

  (2)小组成员都不会的生字可以一起学*。

  (3)小组成员接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以小组为单位学*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4、出示生字课件,学生读熟巩固。

  5、重点指导以下字的写法嫁、兽、蔬、滴、凝、菌

  (1)观察字形,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2)生写字,同桌互评。(3)写字交流展示。

  三、再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

  1、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远大热)

  3、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4、互相交流读书体会。

  四、作业:

  1、向家长介绍太阳的特点。

  2、搜集有关太阳及太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影像导入,激发兴趣。

  1、早晨,当红通通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把它那金灿灿的光芒洒向大地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是太阳给我们带来了这个可爱的世界。(播放太阳升起的录像)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齐读课题――太阳。

  2、质疑梳疑:

  太阳是怎样一个星球?

  太阳与我们有着怎样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