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28 00:00:00 教案,数学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回答:

  0.4米=()分米0.06米=()毫米

  4分米=()厘米=()毫米

  0.6米=()厘米=()毫米

  2.比较下面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84和0.8402.54和25.4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教师:小数点告诉我们小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小数大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教学例1.

  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板书:0.004米)

  教师提问: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了多少米?(板书0.04米)

  同桌讨论:把0.004米的小数点转化为0.04米,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让学生把0.004米和0.04米化成以毫米为单位的数.

  (教师板书:0.004米=4毫米

  0.04米=40毫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从4毫米和到40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扩大10倍.

  教师提问: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得到什么样的小数?

  教师让学生把这两个小数转化成为毫米为单位的数.

  (板书0.4米=400毫米

  4米=4000毫米)

  小组讨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使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1000倍.

  (2)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这四个式子,并把二、三、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3)完善结论.

  教师提问:在例题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概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4)练*.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37237.2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l)教师提问:例1中的四个式子,如果从下往上看,4米变化为0.4米,0.04米,0.004米,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原来的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3)引导学生概括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4)做一做.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 0.50650.6 0.0506

  4.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讨论、交流,并填书.

  5.教学例3.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讨论、交流,并填书.

  三、巩固发展.

  1.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70.250.006 0.5062.4

  2.下面的数,如果小数点都有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6.8 5.41 7.295 128.6

  3.填空题.

  (1)6.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位是60.3,扩大()倍.

  (2)84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缩小()倍.

  (3)去掉1.04的小数点,原来的数就()()倍.

  (4)将128.6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右下角,原来的数就()().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五、布置作业.

  把3.54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

  0.354 35.40.03543540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回答:

  0.4米=( )分米 0.06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0.6米=( )厘米=( )毫米

  2.比较下面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84和0.8402.54和25.4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教师:小数点告诉我们小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小数大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教学例1.

  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板书:0.004米)

  教师提问: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了多少米?(板书0.04米)

  同桌讨论:把0.004米的小数点转化为0.04米,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让学生把0.004米和0.04米化成以毫米为单位的数.

  (教师板书:0.004米=4毫米

  0.04米=40毫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从4毫米和到40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扩大10倍.

  教师提问: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得到什么样的小数?

  教师让学生把这两个小数转化成为毫米为单位的数.

  (板书0.4米=400毫米

  4米=4000毫米)

  小组讨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使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1000倍.

  (2)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这四个式子,并把二、三、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3)完善结论.

  教师提问:在例题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概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4)练*.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37237.2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l)教师提问:例1中的四个式子,如果从下往上看,4米变化为0.4米,0.04米,0.004米,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原来的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3)引导学生概括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4)做一做.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 0.50650.6 0.0506

  4.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讨论、交流,并填书.

  5.教学例3.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讨论、交流,并填书.

  三、巩固发展.

  1.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70.250.006 0.5062.4

  2.下面的数,如果小数点都有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6.8 5.41 7.295 128.6

  3.填空题.

  (1)6.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是60.3,扩大( )倍.

  (2)84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缩小( )倍.

  (3)去掉1.04的小数点,原来的数就( )( )倍.

  (4)将128.6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右下角,原来的数就( )( ).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五、布置作业.

  把3.54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

  0.354 35.40.03543540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

  本单元教学*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高。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行四边形,而梯形则是第一次学*。全单元的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 先教学*行四边形,再教学梯形。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了*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安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体会应用图形的*移和旋转可以把*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把梯形剪拼成长方形、把长方形剪拼成三角形。

  1、 让学生通过做图形发现*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短短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图形特征的方法和途径: 要以发现为主,而不是仅靠接受。

  (1) 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凭已有的直观认识想办法做一个*行四边形,他们做的方法一定很多,教材里呈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还有别的做法。做图形的目的是体会*行四边形的特点,教学时要注意四点:

  ① 课前要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如小棒、钉子板、方格纸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准备的,也可以是学生准备的。有些材料是预设的,有些材料是教学中即时想到的。

  ② 在做中发现特征,要让学生说说做的体会。做图形的目的是感受图形的形状特征,所以,要组织学生交流做法与思考。如用小棒摆*行四边形,上、下两根小棒一样长,左、右两根小棒也一样长。在方格纸上画*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互相*行,左、右两条边也互相*行

  ③ 要抓住*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进行教学。*行四边形有许多特点,如对角相等、邻角和是180等。例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行四边形的概念,所以要抓主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行,两组对边长度分别相等。至于其他特点,不必提出过多的要求。

  两组对边分别*行是*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必须使学生充分体会。不仅凭眼睛看,还要用画*行线的工具和方法进行验证。两组对边长度分别相等是*行四边形的重要特点,在以后计算面积时经常用到。也要让学生通过度量发现或验证。

  ④ 要促进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互补共享。每个学生的发现往往是点滴的,用小棒摆容易发现对边相等,不注意对边*行;用直尺画容易体会对边*行,不注意长度相等。因此,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相互吸收、共享发现成果尤为必要。听听别人的发现,看看自己做的*行四边形是不是也这样,就能做到互补共享。教师参与学生一起交流,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如把上、下两条边互相*行,左、右两条边互相*行概括地说成两组对边分别*行。

  (2) 在活动中体会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这两种图形。想想做做第3、4题都是把一个*行四边形通过分移拼的活动变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一方面体会到*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形状不相同,另一方面体会到变化前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同。这些都为以后探索*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了准备。第6题把4根饮料管先串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一个*行四边形。这些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两组对边都互相*行且长度相等。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四个角上。

  (3) 第一次教学梯形,先让学生观察屋顶的一个面、梯子、清洁箱的抛物口、足球门的侧面,形成对梯形的直观感知。然后通过做梯形体会它的特点。教学线索和主要活动与*行四边形基本相同,仅有两点变化: 一是白菜卡通的提问方式变了,不是问梯形有什么特点,而是问梯形与*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区别;二是多了辣椒卡通在回答问题。这些变化是引导学生寻找梯形的本质特征,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梯形概念。

  学生有想办法做出一个*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教学可以放得更开一些。如做的材料自己寻找、做的方法自己设计,并要求学生通过做了解梯形的特点。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要紧扣教材中的'问题进行,突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行。

  2、 精心设计高的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学*行的时候,曾经让学生在两条互相*行的直线中间画几条与两条直线都垂直的线段,通过度量还发现了画出的所有垂直线段长度都相等。那时候让学生做这道题的目的是体会*行与垂直是不同的位置关系。并通过*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长度相等,体会两条*行的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道题又可以成为本单元教学*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起点。

  (1) *行四边形有两组互相*行的对边,有两条长度不等的高。教材把两条高分两步教学,先讲*行四边形上、下一组对边间的高,再讲左、右一组对边间的高。

  第44页例题要求学生量出*行四边形上、下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两条边之间的距离是它们之间垂直线段的长度,量距离要先画出垂直线段。画垂直线段的方法一般是在一条边上确定一点,从这一点向对边作垂线。学生经过这样的过程,理解教材中关于*行四边形高的描述式定义就有了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并画一画两条红线间的垂直线段。

  试一试的左边一题仍然是上、下两条边之间的高,通过这题巩固对*行四边形高的初步认识。同时看到,画高的时候要在上面一条边上任意确定一点,这任意一点也可以是上面一条边的一个端点,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右边两题是左、右两条边之间的高,要让学生想一想: 图中的红线是*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抓住高的本质特征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行四边形的高。

  (2) 第47页教学梯形的高,教材的编写线索和安排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行四边形的高基本相同,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新知识。不同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结合教学梯形的高讲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二是例题里的梯形的底是上、下两条互相*行的边,试一试里出现底是左、右两条互相*行的边的梯形,还有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高是垂直于底的那条腰。与画*行四边形的高相同,画梯形的高要在一条底上任意选一点。如果选的点是梯形的顶点,那么这条高把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选的点不是梯形的顶点,那么这条高把梯形分成两个较小的梯形。第48页第3题就为此而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

  投影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人新课口算(投影片出示)

  (1)2412=

  (2)2400012000=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第(2)题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它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学*动机。]

  二、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2412=2被除数除数商2.观察算式,分类整理。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42)(122)=

  (244)(124)=

  (243)(123)=

  (2410)(1210)=

  (24-8)(12-8)=

  (246)(126)=

  (242)(122)=

  (243)(122)=

  (245)(125)=

  思考:与2412=2相比,上面哪些算题的商没有变化?再根据商的变化情况给这些题目分类。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商不变的这组题目,再次提出问题:商不变,谁在变?(被除数、除数在变)你能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再一次把这组题目进行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类?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分成下面两类:

  第一类:(242)(122)=2

  (245)(125)=2

  (2410)(1210)=2

  第二类:(243)(123)=2

  (244)(124)=2

  (246)(126)=2

  教师陈述:被除数、除数都乘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扩大了几倍;被除数、除数都除以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几倍。板书:扩大缩小

  3、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以2412=2为标准,分别观察上面两组题目的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商没有变。追问:都是什么意思?

  生2:都的意思是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也扩大2倍。

  引导: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可以这样说: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2倍。

  生3: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生4: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3倍,商不变。

  组织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上面的规律,并与书上的规律比较。

  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组织学生举例验证,并板书课题:商不变规律。

  (4)讨论:为什么(24一8)(12一8),(242)(122),(243)(122)的商发生变化呢?在同时、相同的倍数下面画着重号,引起学生重视。

  [评析:有目的地放手对一些算式进行各层次的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而概括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步步深入、层层逼*,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学*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讲一点而学很多的教学策略。]

  三、反馈练*,深化认识

  1、以故事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师生一起欣赏一段录像故事《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均分给3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心想每只小猴才分到2个桃子呀,不行,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喊了起来。猴王缓了口气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啊?小猴子得寸进尺,挠了挠头试探地说:大王请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这时猴王一准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去*均分给300只小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引导:同学们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2400012000等于多少?根据是什么?

  2、口算。

  3、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31226=3120260= 156001300=31200026000= 15600013000=

  4、抢答。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5、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1)(485)(125)=4()

  (2)(483)(124)=4()。

  (3)(484)(124)=4()

  (4)(486)(126)=4()

  (5)(483)(123)=4()

  (6)(484)(124)=4()

  (7)(482)(122)=4()

  (8)(482)(122)=4()

  6、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1)9030=(90口)(302)

  (2)(405)(20○5)=2

  (3)(1200口)(40005)=3

  (4)(120004)(40004)=3

  (5)(12000口)(4000口)=3

  7、小游戏找朋友。

  方法:一位同学手执328=4的卡片,说:愿意和我做朋友的请到台上来。对手执(324)(84)的卡片反问:你怎样改动一下,我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还可以怎么改呢?在做过一些类似的活动后小结:祝贺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好朋友,愿我们班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总结: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思考、比较,在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申看到了商不变的规律,这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评析:巩固练*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效果明显,既实又活。猴王分桃的故事,寓意深而颇有情趣,给数学内容赋予了情感色彩,让学生始终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判断练*,让学生说错在哪里,怎样改一下就对了,不仅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善于表达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拉一拉,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特性。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和*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三次对图形的分类活动。第一次是对已学的一些图形按是否是*面图形进行分类,第二次是对*面图形按其是否由线段围成进行分类,第三次是对线段围成的图形的边数进行分类。由此可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三角形的稳定性和*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实用价值很高。由于特性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之间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实践,体会到*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第一、二个教学目标将在教学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来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拓展,课外延伸”来落实。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分类的思想,学生也已经接触过,曾进行过数的分类。加上城区学生基础比较好,所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应该不难。只是学生对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特性应用*时关注的较少,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通过课件展示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实例,非常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图形的特点,思考分类的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小组合作学*

  小组合作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图形,借机引出课题,交代学*目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分组尝试分类

  提出分类问题之后,让学生先思考一下如何分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借助学具分小组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集中交流分类标准

  先让学生上台粘贴,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边分边交流分类的标准。

  3、梳理思路,展示过程。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图形类别特征的认识。

  4、动手实践,探讨特性

  先由生活中大桥、伸缩门等图片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换成三角形、*行四边形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特性。再让学生回忆学生中应用了特性的实例,加深对特性的理解。

  (三)运用拓展,课外延伸

  1、谁能说说图的意思(教材23页第3题)。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2、欣赏图片: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着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聪明的建筑师们不仅利用他们设计出了许多漂亮的建筑,同时又利用他们的特性设计出了不可思议的雄伟建筑。它们中有的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是依然完好无损保持了原样。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欣赏这些有名的建筑图片,去感受图形带来的魅力。

  3、课外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4、运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加固摇晃的椅子。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并对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学*给出一个评价吗?”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

  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

  一、复*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实验、预测、调查、访谈、比较等过程,了解预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从数学的角度(如调查、计算)分析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所漏掉的水的价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阅报刊、专访等方式搜集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体验到珍惜水,就是珍爱生活的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滴水实验的过程,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见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件:滴水的声音。

  教师:听,你想到了什么?课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

  小朋友很会联想,说的都是关于滴水的情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一滴水”的一些问题。

  二、 实验:1分滴水多少克

  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见过滴水的现象吧。但是,你们有没有调查过1分滴水有多少克呢?课件出示问题:1分滴水有多少克?

  漏水实验:请2个小朋友来做实验给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称重量。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

  三、 预测:1年浪费多少水

  刚上课时小朋友们介绍了生活中有水龙头漏水的现象。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3克水 ,那么1时、1天、1月、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课件呈现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弄清楚什么?(进率)请具体说说这几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每两个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展示计算的情况。

  教师:先把这个多位数分级,再读出来。算出的数目大不大?

  四、计算:1年漏掉的水的价值

  研究表明:1个人除了正常的饮食外,每天应饮水1400 g才能维持人体需要。

  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1个人饮多少天?

  解决这个问题,只用这一个信息1400 g行吗?为什么?学生在本子列式,计算可借助计算器。

  教师:学校每个水龙头都这样漏水,1年浪费的水可供多少人饮1天?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大约可供83325人饮1天。

  教师:如果全校按2000人计算,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多少天?

  五、 展示:调查的水资源信息,感受环保的重要

  教师:这是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如果联想到全国,浪费就会更大。是不是地球的水资源很丰富?我国的水资源很富裕?请看这些图表和数据。

  (请一位小朋友读出有关水资源的信息。)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请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

  六、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数学实验、计算器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触目惊心。那么,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欣赏动漫课件:节约一滴水。

  板书设计:

  滴水实验

  一分钟 一天 一年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所以一开始创设了跳高和跳远比赛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马上投入到学*中来,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空间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

  在学*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线,并借助一些图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数数位顺序表直尺

  教学过程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师:运动会上学生们正在进行跳高和跳远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说一说你们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生1:谁跳得高?

  生2:谁跳得最远?

  ……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当小裁判,评出谁是第一名。(板书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有了主动学*的热情,并且初步感知了小数有大有小,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生活中的意义。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比较整数部分是“0”的两个小数的大小。

  (1)大胆猜测。

  师:在跳高比赛中,王红跳了0.69米,李娜跳了0.8米。她们谁跳得高一些呢?

  (生各抒己见)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认为李娜跳得高一些,你们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这样比较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单位换算比较大小。因为0.69米=6分米9厘米,0.8米=8分米,8分米大于6分米9厘米,所以0.8>0.69。

  方法二根据小数的意义比较。因为0.69是69个0.01,0.8是80个0.01,80>69,所以0.8>0.69。

  方法三化成分数比较。因为0.69=,0.8=0.80=,>,所以0.8>0.69。

  方法四画图比较。(画教材9页中间的小数直观图)通过画图就可以知道0.8>0.69。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2.学*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及跳远成绩表)

  师:谁跳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师:用单位换算和画图的方法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操作起来很麻烦,有没有更简捷的比较方法呢?

  (课件出示小数数位顺序表)

  借助小数数位顺序表,师生共同明确2.97,3.13,3.08的整数部分分别是2,3,3,所以可以先判断出最小的是2.97,要比较3.13和3.08的大小,应该看它们的十分位,3.13十分位上的数是1,3.08十分位上的数是0,因为01,所以3.13大。

  师:可不可以用数线上的点来比较呢?(学生利用数线上的点来表示数的位置,然后比较大小)

  师:你们能将这三名同学的成绩按顺序排列起来吗?你们认为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排?为什么?(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练*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练*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六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复*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巩固。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在教学中却将它当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除以)多少,积就会乘以(除以)相同的数这样一个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1、5×5,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72×5时,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一些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来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应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还有将积缩小相应的倍数。

  3、突出小数位数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安排了两个练*,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另一个是判断小数的位数,通过用两道练*来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课的结尾还安排了头脑风暴,填写()×()=3、6,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扩散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思考,激励探究。

  4、突出口算

  教材中并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在实际学*中,口算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可以比较快速地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所以在计算中增加了口算练*,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检验方法的正确性。

  在本节课的学*中,还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学生开始对学*充满兴趣,积极地思考,运用发现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学*过程中都很流畅,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情况也良好,但并没有化的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并没有意识去倡导小组合作学*,没有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真正去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到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略显疲态,所以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学,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质疑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教具准备: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略)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

  投影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人新课口算(投影片出示)

  (1)2412=

  (2)2400012000=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第(2)题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它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学*动机。]

  二、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2412=2被除数除数商

  2、观察算式,分类整理。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42)(122)=

  (244)(124)=

  (243)(123)=

  (2410)(1210)=

  (24-8)(12-8)=

  (246)(126)=

  (242)(122)=

  (243)(122)=

  (245)(125)=

  思考:与2412=2相比,上面哪些算题的商没有变化?再根据商的变化情况给这些题目分类。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商不变的这组题目,再次提出问题:商不变,谁在变?(被除数、除数在变)你能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再一次把这组题目进行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类?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分成下面两类:

  第一类:(242)(122)=2

  (245)(125)=2

  (2410)(1210)=2

  第二类:(243)(123)=2

  (244)(124)=2

  (246)(126)=2

  教师陈述:被除数、除数都乘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扩大了几倍;被除数、除数都除以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几倍。板书:扩大缩小

  3、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以2412=2为标准,分别观察上面两组题目的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商没有变。追问:都是什么意思?

  生2:都的意思是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也扩大2倍。

  引导: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可以这样说: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2倍。

  生3: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生4: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3倍,商不变。

  组织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上面的规律,并与书上的规律比较。

  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组织学生举例验证,并板书课题:商不变规律。

  (4)讨论:为什么(24一8)(12一8),(242)(122),(243)(122)的商发生变化呢?在同时、相同的倍数下面画着重号,引起学生重视。

  [评析:有目的地放手对一些算式进行各层次的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而概括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步步深入、层层逼*,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学*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讲一点而学很多的教学策略。]

  三、反馈练*,深化认识

  1、以故事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师生一起欣赏一段录像故事《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均分给3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心想每只小猴才分到2个桃子呀,不行,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喊了起来。猴王缓了口气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啊?小猴子得寸进尺,挠了挠头试探地说:大王请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这时猴王一准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去*均分给300只小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引导:同学们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2400012000等于多少?根据是什么?

  2、口算。

  3、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31226= 3120260= 156001300= 31200026000= 15600013000=

  4、抢答。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

  5、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1)(485)(125)=4( )

  (2)(483)(124)=4( )

  (3)(484)(124)=4( )

  (4)(486)(126)=4( )

  (5)(483)(123)=4( )

  (6)(484)(124)=4( )

  (7)(482)(122)=4( )

  (8)(482)(122)=4( )

  6、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1)9030=(90口)(302)

  (2)(405)(20○5)=2

  (3)(1200口)(40005)=3

  (4)(120004)(40004)=3

  (5)(12000口)(4000口)=3

  7、小游戏找朋友。

  方法:一位同学手执328=4的卡片,说:愿意和我做朋友的请到台上来。对手执(324)(84)的卡片反问:你怎样改动一下,我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还可以怎么改呢?在做过一些类似的活动后小结:祝贺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好朋友,愿我们班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总结: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思考、比较,在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申看到了商不变的规律,这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6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良好,对学*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学*,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个别学生学**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实况录像。

  (播放本校田海燕老师参加全镇教职工声乐比赛的实况录像,学生看的十分投入,看完后一片掌声,并议论纷纷:“我们音乐老师唱的真棒!”“像名星!”“她得了第几?”“一定是冠军!”)

  师:同学们,田老师在这次比赛中的出色表演得到了评委的好评,经过初赛、复赛,最后她与小张幼儿园的贾春风老师争夺冠军。想不想看看她们的最后成绩?

  生:(急切的)“想!”

  (多媒体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形式与教材基本相同,5号选手变为田老师,9号选手变为贾老师)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谁能得第一呢?

  生2:贾老师能得第一,因为它的专业得分比田老师的高。

  生3:不对,田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分比贾老师的高,所以田老师能得第一

  生4:我不明白“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用哪个成绩决定她们的表现呢?

  生5:(非常自信地)我知道!我从电视上见过,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就是音乐理论知识得分,把每个人的两项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谁是冠军。

  师:你真是个用心的孩子!就像你说的人们一般是将两项得分加起来判断谁的成绩好一些,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她们谁表现得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

  1、师:谁能估计一下她们的总分大约各是多少?

  生1:(思考)她们的成绩差不多,都超过9分了。

  生2:她俩的成绩很相接*,我们必须具体算一下,才能比出高低。

  师: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欢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师:谁想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5号选手的总分已经知道了,我要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和5号选手的得分进行比较。我的列式是:8.65+0.40=9.05 (分)9.43-9.05=0.38(分),田老师是冠军,比贾老师高0.38分。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但是我是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的,列式是:9.43-(8.65+0.40)

  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呢?

  生3:因为要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生:9.43-(8.65+0.40)

  =9.43-9.05

  =0.38(分)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在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在加减。

  (三)拓展应用

  教师展示购物清单。

  新世纪超市购物清单

  20xx.09.15 15:41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小计

  面包2 2.70元5.40元

  酱油1 4.85元4.85元

  应收:10.25元

  客付款:20元

  找零:9.75元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核对一下2个面包和一瓶酱油的总价对不对?

  生2: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师:看来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第一个问题:2.70+2.70+4.85=10.25(元),和购物小票上一样。

  生2:第二个问题:20-10.25=10.75(元)

  生3:第二题不对,结果应该是9.75元,他忘记退位了!因为被减数是整数,小数点在个位的后面,所以我用竖式时,在20的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补上两个0再计算。

  生4: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这样退位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生5:老师,我们没补写0,但我们心里是这样记着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时,列竖式时,要给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

  2、自编自算

  出示数据4.12 12.3 5.08

  师:用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学生编算式、交流)

  生1:4.12+12.3+5.08

  生2:4.12-12.3-5.08

  生3:他编的题我们现在没法算,应改成12.3-4 。12-5.08

  生4:12.3-(4.12+5.08)

  师:现在我们就来计算自己编的三道题,在计算时要注意同学们提醒的几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与之联系密切、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田老师是我班的任课教师,学生十分关心田老师能否得冠军,这种心理促使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贾老师的总分,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练*的设计我尽量拉*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感到有趣味,而且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我组织自己编题自己算,使枯燥的计算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实现了自主学*,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从课题的引入到教学过程都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中挖掘教学素材。例如:为学生创设了本校教师参赛的实况,学生关心自己教师的成绩,学*兴趣油然而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并且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

  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不管是新知识的探究还是知识的应用。教师都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去计算,去思考,去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从创设情境——探究算法——提高应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练*的设计,“购物”和“自编自算”,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2

  一、童话激趣,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的中间(25.6),再跳到2和5的中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小数点搬家。”

  师:(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数点为什么要搬家?它怎么搬家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观看动画:

  1、(动画)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它随便找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再搬到了一次家(¥0.04)。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二)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师: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回来后,快餐价格的具体变化。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归纳:

  小数点向左移动XX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XX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XX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XX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XX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XX倍;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时,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填书本上40页的试一试)。

  试一试

  小数点向右移动XX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XX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XX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XX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XX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XX倍;

  ……

  师: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实践应用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综合应用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85 2850 0.0285 0.00285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扩大XX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XXX移动XXX位。

  3、小山羊要去进货,途中要经过一条小河,你能帮它过河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

  六、教学反思

  1、创设快餐店的情境,为新知识的探索提供了理想的自由拓展的*台。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如:当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时,相邻两个数是10倍关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就会产生强烈的学*愿望,得乐意继续探索下去。

  3、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台。如:学生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搭建了学生联想的舞台,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提高。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

  1.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2.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3.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4.跟进练*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

  (3/7+7/11) 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实验、预测、调查、访谈、比较等过程,了解预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从数学的角度(如调查、计算)分析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所漏掉的水的价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阅报刊、专访等方式搜集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体验到珍惜水,就是珍爱生活的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滴水实验的过程,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见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件:滴水的声音。

  教师:听,你想到了什么?课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

  小朋友很会联想,说的都是关于滴水的情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一滴水”的一些问题。

  二、 实验:1分滴水多少克

  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见过滴水的现象吧。但是,你们有没有调查过1分滴水有多少克呢?课件出示问题:1分滴水有多少克?

  漏水实验:请2个小朋友来做实验给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称重量。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

  三、 预测:1年浪费多少水

  刚上课时小朋友们介绍了生活中有水龙头漏水的现象。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3克水 ,那么1时、1天、1月、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课件呈现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弄清楚什么?(进率)请具体说说这几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每两个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

  展示计算的情况。

  教师:先把这个多位数分级,再读出来。算出的数目大不大?

  四、计算:1年漏掉的水的价值

  研究表明:1个人除了正常的饮食外,每天应饮水1400 g才能维持人体需要。

  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1个人饮多少天?

  解决这个问题,只用这一个信息1400 g行吗?为什么?学生在本子列式,计算可借助计算器。

  教师:学校每个水龙头都这样漏水,1年浪费的水可供多少人饮1天?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大约可供83325人饮1天。

  教师:如果全校按2000人计算,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多少天?

  五、 展示:调查的水资源信息,感受环保的重要

  教师:这是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如果联想到全国,浪费就会更大。是不是地球的水资源很丰富?我国的水资源很富裕?请看这些图表和数据。

  (请一位小朋友读出有关水资源的信息。)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请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

  六、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数学实验、计算器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触目惊心。那么,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欣赏动漫课件:节约一滴水。

  板书设计:

  滴水实验

  一分钟 一天 一年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6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作要求。

  2.投影出示*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作。

  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作中的成功之处。

  誊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复*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4.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讲述这个故事。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篇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

  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高低变化。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温度)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

  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

  (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

  3、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

  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

  (1)认识温度单位℃。

  (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馈。

  5、教学反馈。(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

  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读城市温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部分。

  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

  (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

  (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

  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

  (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

  (2)指名学生拨出9.5℃、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

  (3)比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学小结:刚才的学*你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

  2、游戏活动猜温度:现在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

  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较,课件出示的温度计)

  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较)

  广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东:-2度---8度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高低。(87页括号3)

  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

  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

  2、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情,灵活选择相关练*)

  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

  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咱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咱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

  练*: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角、锐角......)

  三、巩固练*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XX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7+38+3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6篇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良好,对学*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学*,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个别学生学**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实况录像。

  (播放本校田海燕老师参加全镇教职工声乐比赛的实况录像,学生看的十分投入,看完后一片掌声,并议论纷纷:“我们音乐老师唱的真棒!”“像名星!”“她得了第几?”“一定是冠军!”)

  师:同学们,田老师在这次比赛中的出色表演得到了评委的好评,经过初赛、复赛,最后她与小张幼儿园的贾春风老师争夺冠军。想不想看看她们的最后成绩?

  生:(急切的)“想!”

  (多媒体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形式与教材基本相同,5号选手变为田老师,9号选手变为贾老师)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谁能得第一呢?

  生2:贾老师能得第一,因为它的专业得分比田老师的高。

  生3:不对,田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分比贾老师的高,所以田老师能得第一

  生4:我不明白“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用哪个成绩决定她们的表现呢?

  生5:(非常自信地)我知道!我从电视上见过,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就是音乐理论知识得分,把每个人的两项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谁是冠军。

  师:你真是个用心的孩子!就像你说的人们一般是将两项得分加起来判断谁的成绩好一些,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她们谁表现得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

  1、师:谁能估计一下她们的总分大约各是多少?

  生1:(思考)她们的成绩差不多,都超过9分了。

  生2:她俩的成绩很相接*,我们必须具体算一下,才能比出高低。

  师: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欢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师:谁想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5号选手的总分已经知道了,我要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和5号选手的得分进行比较。我的列式是:8.65+0.40=9.05 (分)9.43-9.05=0.38(分),田老师是冠军,比贾老师高0.38分。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但是我是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的,列式是:9.43-(8.65+0.40)

  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呢?

  生3:因为要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生:9.43-(8.65+0.40)

  =9.43-9.05

  =0.38(分)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在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在加减。

  (三)拓展应用

  教师展示购物清单。

  新世纪超市购物清单

  20xx.09.15 15:41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小计

  面包2 2.70元5.40元

  酱油1 4.85元4.85元

  应收:10.25元

  客付款:20元

  找零:9.75元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核对一下2个面包和一瓶酱油的总价对不对?

  生2: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师:看来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第一个问题:2.70+2.70+4.85=10.25(元),和购物小票上一样。

  生2:第二个问题:20-10.25=10.75(元)

  生3:第二题不对,结果应该是9.75元,他忘记退位了!因为被减数是整数,小数点在个位的后面,所以我用竖式时,在20的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补上两个0再计算。

  生4: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这样退位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生5:老师,我们没补写0,但我们心里是这样记着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时,列竖式时,要给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

  2、自编自算

  出示数据4.12 12.3 5.08

  师:用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学生编算式、交流)

  生1:4.12+12.3+5.08

  生2:4.12-12.3-5.08

  生3:他编的题我们现在没法算,应改成12.3-4 。12-5.08

  生4:12.3-(4.12+5.08)

  师:现在我们就来计算自己编的三道题,在计算时要注意同学们提醒的几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与之联系密切、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田老师是我班的任课教师,学生十分关心田老师能否得冠军,这种心理促使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贾老师的总分,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练*的设计我尽量拉*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感到有趣味,而且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我组织自己编题自己算,使枯燥的计算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实现了自主学*,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从课题的引入到教学过程都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中挖掘教学素材。例如:为学生创设了本校教师参赛的实况,学生关心自己教师的成绩,学*兴趣油然而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并且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

  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不管是新知识的探究还是知识的应用。教师都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去计算,去思考,去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从创设情境——探究算法——提高应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练*的设计,“购物”和“自编自算”,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一、童话激趣,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的中间(25.6),再跳到2和5的中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小数点搬家。”

  师:(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数点为什么要搬家?它怎么搬家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观看动画:

  1、(动画)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它随便找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再搬到了一次家(¥0.04)。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二)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师: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回来后,快餐价格的具体变化。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归纳:

  小数点向左移动XX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XX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XX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XX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XX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XX倍;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时,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填书本上40页的试一试)。

  试一试

  小数点向右移动XX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XX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XX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XX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XX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XX倍;

  ……

  师: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实践应用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综合应用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85 2850 0.0285 0.00285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扩大XX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XXX移动XXX位。

  3、小山羊要去进货,途中要经过一条小河,你能帮它过河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

  六、教学反思

  1、创设快餐店的情境,为新知识的探索提供了理想的自由拓展的*台。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如:当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时,相邻两个数是10倍关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就会产生强烈的学*愿望,得乐意继续探索下去。

  3、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台。如:学生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搭建了学生联想的舞台,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同桌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并用十分之几来表示。

  2、 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进一步拉*数学与学生的距离,租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用分数表示低级单位的数转化为高级单位的数。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经验:

  学生已经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货币单位的进率,这位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在想想做做中,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他们联系实际情境,进一步体会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还注意结合长度和钱币等十进单位的量,让学生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一些数量,目的是为认识小数作准备。

  教学准备:

  直尺、水彩笔、米尺。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举例梳理(预设5分钟)

  小小组交流预*作业,集体交流预*作业中的困难。

  二、分层练* 内化提升(预设20 分钟)

  1.基本题

  完成P69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独立练*。

  (2)说说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这样涂?

  完成P70想想做做第7题。

  (1)看线段填分数。

  (2)让学生明白吧1*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是十分之一,几份就是十分之几。

  2.专项题

  完成P70想想做做第8题。

  (1)出示米尺,说一说1米里有几个1分米。

  提问: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7分米呢?(2)借助直尺,说说1厘米是几分之几分米。

  学生交流想法。

  追问:3厘米是几分之几分米?

  7厘米是几分之几分米?

  完成P70想想做做第9题。

  (1)同桌交流:1角是1元的几分之几元?5角呢?8角呢?

  (2)体会到几角就是十分之几元。

  完成P70想想做做第10题。

  学生独立练*,集体校对,说说是怎样想的。

  3.整合题

  游戏:完成P70想想做做第11题。

  和同桌玩10次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把胜负情况记录在表格里。让学生说说:胜的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负的次数呢?

  三、当堂检测 评价反思(预设15分钟)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必做题:《补充*题》57页1~5题。

  选做题:1、三(1)班男生25人,女生27人。(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2、12根小棒,每次分别拿出它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每次各拿出多少根?

  2.家庭作业

  必做题:一课一练》52页1~5题。

  选做题:《一课一练》52页智力冲浪

  教学内容:

  小数七册教材第101页例题、做一做,练*二十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IP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修改),学生各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⒈知识竞答

  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什么叫做面积?

  ⑵已学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与之对应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四(3)、四(6)两个班共94人的数学教学。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数学学*的重要性,能按正确学*方法学数学,*时能遵守课堂常规,认真完成作业;少数学生学**惯、学*态度不太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注意力会分散、思想开小差,学*目的性不够明确,也不能保持最基本的纪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发言不积极。

  所以,学生良好学*行为*惯的培养和有效开展课堂讨论和提高学*效果将是本学期要工作努力的方向。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基本掌握,少数学生粗心大意,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学*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少数学生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惯培养,如学前的自*、课后的复*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其次,这学期整数的计算(简便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另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努力提高他们的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整理和复*等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学*观念,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本教材既注意体现教育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的数学教育内涵,使我们的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和运算律。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学*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移、旋转和轴对称、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和确定位置三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解决问题方面:一方面在现实情景中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运用掌握的知识或规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与同伴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数学表达水*,进一步学*反思评价,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亿有多大”和“●数字与信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调查了解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在探索*面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增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理解数学内容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3)能努力克服数学学*中遇到的困难;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4)能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活新教材,深入开发例题资源,充分挖掘问题资源,合理利用*题资源。

  2、紧密结合现实环境,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认真组织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3、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愿意并学会合作。

  4、优化教学策略,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

  5、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积极性。

  6、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尊重学生,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建立探索性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兴趣。

  9、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10、利用小组讨论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60×2=

  198÷49=50+30=

  38×79=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9999×2=9999×3=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9999×7=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

  做一做。练*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用计算器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屏幕显示结果565。)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图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

  9999×3=

  9999×4=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相乘(0,1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这个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

  1、用计算器计算,练*四第1、4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3、练*四第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怎样才能用计算器计算时不出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9999×5=49995 9999×6=59994

  9999×7=69993 9999×8=79992

  9999×9=89991

  教学反思

  计算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也使用过。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巧妙整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充分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便利。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初步学*了三个运算定律后,当学生碰到“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此类题时,错误就更多了。究其原因,因为这类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要透彻理解简算的原理,完全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把可以简算的题轻易忽略了简算,也不能把无法简算的题错误地进行简算。经过整理归类,我发现学生简便运算主要是对运算定律混淆不清。

  如:18×101=18×100×1=1800

  125×48=125×(40+8)=125×40+8=5008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101×52=(100+1)×(50+2)=100×50+1×2=5002

  25×64×125=25×(60+4)×125=25×60+4×125=20xx

  这些错误的发生,说明了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条运算定律产生了混淆。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致使一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

  四、我的思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老师都是从“数”的角度来帮孩子加强理解,这对于孩子是有用处的。也有很多老师提出要加强练*,这样的做法也是有用处的。“练*不等同于重复”,练*不等于简单机械的重复操练,而是要敏锐发现学生学*的节点,分析成因,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针对学生的学*困难,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在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孩子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使他们由最初的迷茫发展至现在的茅塞顿开,达到了非常好的学*效果,提高了学*的效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结合律、分配律的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借用数学模型(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结合律是拆数等分成相同的几组,所以连乘,分配律是不等分分成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3.通过回顾错题的练*,让学生自觉用点子图帮助找错误原因,以提高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用数学模型(电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使用这两种定律。

  难点:正确认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

  (一)创设情境,引出点子图

  1.光明学校要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区运动会的入场式表演,同学们要站成这样的队形(PPT出示人站成的图形15×18),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

  (15×18)

  2.如果用一个黑点来代表一名学生,站好的队形就成了这样的方阵(PPT出示点子图15×18)。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生活中的方阵计算一共要多少名学生,转化为点子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展示算法多样化

  1.学生四人一小组,看哪个小组能用尽量多的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巧算,并结合点子图把算式里的想法在点子图里圈一圈,一种方法用1张图,用彩笔圈点子图,圈的时候先要想好了再圈。四人一组,讨论操作。

  2.汇报

  (预设)15×18=15×9×2

  15×18=15×6×3

  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5×18×3

  15×18=(10+5)×18=10×18+5×18

  15×18=(20-5)×18=20×18-5×18

  学生分别把7种解法的点子图做个说明。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之后进行的,一方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展示算法多样化。

  (三)分类,观察分析点子图及算式,找到两种定律的本质区别

  1.分类

  学生尝试把这些方法分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2.找到结合律的特点:因为等分成几组,所以连乘

  观察结合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2×9

  15×18=15×6×3

  15×18=5×18×3

  3.找到分配律的特点:因为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观察分配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20-5)×18=20×18-5×18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了解学生观察算式的角度,分类一共有两种情况:按方法分成结合律(点子图的特点“等分”)和分配律(点子图的特点“不等分”);按拆18和拆15分类。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等分”成几组只能连乘;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从而找到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四)概括: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要时刻想着点子图

  PPT出示:

  总结:看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得想着点子图,是等分成几组,还是不等分分成几块,如果等分成几组就得连乘,不等分分成几块就得乘加或者乘减。看来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点子图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找到了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拆数,让学生掌握在做相关类型题的时候看着拆数的不同,头脑中要结合点子图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

  二、回顾错题,利用点子图分析错误原因

  回顾过去的学*出现过的错误利用点子图进行分析

  (PPT:错题1)125×48=125×40×8

  (PPT:错题2)如:125×48=125×(40+8)=125×40+8

  设计意图:用探究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区别,结合点子图说明错误原因,使学生加深对本质区别的理解。

  三、拓展练*

  8×12+4×36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总结:今天我们借助图来帮助我们研究数的问题,其实不光是点子图,还有其它图形也能帮助研究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下次在碰到有关数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我们的图形朋友。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xx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资源。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学*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似数来表示。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均数呢?怎样求*均数呢?(板书:*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

  14、

  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均分配,可以求出*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答:*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均数的求法?

  生:*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均成绩比较公*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你有哪些收获?

  *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要求:1、用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探索并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行四边形面积能灵活运用,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三角板

  电学具准备:学具袋、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活动一

  出示水产养殖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号虾池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我们已知道一号虾池的形状师*行四边形的,那么怎样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师: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猜想,到底谁是对的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请小组线验证商讨的方法在一起验证。比一比,那组的方法最合理,最简单?

  活动三:

  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结论是什么?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想到将*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到怎么计算面积呢?用件品的方法来研究。

  师: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怎样将*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

  师:虽然大家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却有共同点,谁来说一说?

  师: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活动四

  师:下面用*行四边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

  “一号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苗”的问题。

  活动五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中有下列学局(剪刀、直尺、方格纸、一个*行四边形的纸片)

  学生先讨论方法,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组内研讨交流。

  全班交流转化方法。

  学生观察不同的剪法(如何转化),后推导计算公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复*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过程:

  1、复*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2、小数性质

  (一)复*概念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3、复*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63.6 ×10 ×100 ÷1000

  63.6缩小为原数的1÷10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缩小10倍b扩大10倍c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练*:2.37米=( )厘米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吨6.5吨=( )千克

  1吨25千克=( )吨52米4厘米=( )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4、巩固练*:完成书上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计算知识解决春游活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发展应用能力,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算算老师的出差费用:

  老师经常要出差,比如说这次要到南京参加一个活动,时间是3天。你们说,这3天老师会花哪些钱?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交通费用、住宿费用、伙食费、如果要游玩的话还要有门票费和游玩的具体项目的费用……

  依次在每个项目下写出具体的金额,一起算出老师3天的总共费用。

  指出:出门在外,带太多的钱不安全,所以一般都要有一个预算,让自己带的钱够用。

  二、算算学生游玩水上乐园的费用

  1、出示图,说说从图上你知道的信息,以及联想到了哪些问题?

  (88个学生,45人坐一辆车,可以联想到需要2辆车;各游玩项目的定价表……)

  2、回答书上的提问:

  (1)如果包车的价格是每辆车220元,每人乘车要交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并交流。

  (2)东东用10元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

  问:玩的项目多,那要选怎么的项目?(价钱便宜的)

  说说你是怎么选的?……

  (3)如果你到水上乐园去,准备带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

  同桌想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三、模拟春游:

  如果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你知道春游前要做哪些准备吗?

  (让学生自由地说出各自想到的问题。)

  (1)了解并计算出全校四年级去春游的一共有多少人。

  (2)如果包乘汽车,每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人?

  了解大客车的一般规格:30~50。根据每班人数,包50人的车更合适。

  全校6个班,只要包这样的车6辆就行。

  (3)了解包乘一辆汽车需要多少钱?算一算去春游的全体同学包乘汽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根据目的地的远*,具体的费用是不同的,就以500元1辆的费用计算,其实还要另外出过路费、停车费、司机人工费等。)

  (4)了解比较熟悉的几个游玩地方的其他费用,大致地算一算去这些地方所需要的总费用。

  小结:学了数学知识,我们就可以解决像上面这样的问题。

  [复*内容] :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目标] :

  1、复*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重难点] :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准备] :

  课件

  [复*方法] :

  练*法、小组讨论法。

  [复*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巩固练*。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一、学生学*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有xx5人,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能力较强,学**惯较好,但也存在不*衡性,有些学生学*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行线、*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课时分配

  大数的认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角的度量: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十五”*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角、锐角......)

  三、巩固练*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似数,复*整数求*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题中选取;

  2.完成练*册本课时的*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1-23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写上加强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便于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积累经验。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学生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行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对学*几何图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技能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学起来还感到吃力,动手操作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行、相交及互相垂直。

  2、理解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具:电脑及课件,投影,三角尺,铅垂线等。

  2、学具:三角尺,正方形的纸或长方形的纸,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小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画完后在组内交流,看看自己与其他同学画的是否相同?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画法,投影展示。通过辨析请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顺势启发:同一*面,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相交。(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一)认识“互相垂直”

  1、动手摆一摆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直线相交得到四个角,将这四个角标上序号,互相说说各是什么角?当其中一个角是直角时其它三个角是什么角?(汇报)

  2、引发思考

  师:摆成锐角和钝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断出来。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断不够精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多名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3、揭示概念

  (课件出示)两条直线开始相交,然后一条直线转动,成直角,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用字母o表示垂足)同桌选一个自己刚才所画的图标上字母互说。

  4、辨析质疑

  (1)“互相”是什么意思?

  (2)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9)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优选【20】份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所以一开始创设了跳高和跳远比赛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马上投入到学*中来,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空间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

  在学*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线,并借助一些图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数数位顺序表直尺

  教学过程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师:运动会上学生们正在进行跳高和跳远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说一说你们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生1:谁跳得高?

  生2:谁跳得最远?

  ……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当小裁判,评出谁是第一名。(板书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有了主动学*的热情,并且初步感知了小数有大有小,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生活中的意义。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比较整数部分是“0”的两个小数的大小。

  (1)大胆猜测。

  师:在跳高比赛中,王红跳了0.69米,李娜跳了0.8米。她们谁跳得高一些呢?

  (生各抒己见)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认为李娜跳得高一些,你们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这样比较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单位换算比较大小。因为0.69米=6分米9厘米,0.8米=8分米,8分米大于6分米9厘米,所以0.8>0.69。

  方法二根据小数的意义比较。因为0.69是69个0.01,0.8是80个0.01,80>69,所以0.8>0.69。

  方法三化成分数比较。因为0.69=,0.8=0.80=,>,所以0.8>0.69。

  方法四画图比较。(画教材9页中间的小数直观图)通过画图就可以知道0.8>0.69。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2.学*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及跳远成绩表)

  师:谁跳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师:用单位换算和画图的方法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操作起来很麻烦,有没有更简捷的比较方法呢?

  (课件出示小数数位顺序表)

  借助小数数位顺序表,师生共同明确2.97,3.13,3.08的整数部分分别是2,3,3,所以可以先判断出最小的是2.97,要比较3.13和3.08的大小,应该看它们的十分位,3.13十分位上的数是1,3.08十分位上的数是0,因为01,所以3.13大。

  师:可不可以用数线上的点来比较呢?(学生利用数线上的点来表示数的位置,然后比较大小)

  师:你们能将这三名同学的成绩按顺序排列起来吗?你们认为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排?为什么?(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什么?学生:认识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2. 认识一些功能键。(1)

  由学生来说明。(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运处符号键。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学键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等号键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

  (1)计算25×4 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呈现:酒;14元 凉拌豆腐:3元

  **:5元 青菜:3元

  清蒸鱼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8元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反馈计算结果。

  4. 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1+2+3+4……+98+99+100

  ②999×9 9999×9 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三、课堂活动课本第36页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

  计算器的组成。

  屏幕、数字键、功能键、运算符号键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过程中已经学*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一、复*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设计方案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课前播放歌曲《郊游》,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2、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在这么好的天气里,你最想干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3、 那我们一起去秋游好吗?

  二、 新授

  1、 在秋游前我们都要了解哪些相关的信息呢?学生自由谈谈。(板书:人数、包车、门票、游玩项目及价格)

  2、 向阳小学四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到水上乐园去秋游了,他们在秋游前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信息。(电脑出示,打字声引入,加深学生头脑中的信息)

  3、 我们看到了这些信息,从刚才我们讨论出的四个方面来分析。

  4、 首先我们来看人数,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有关人数的信息。多少人?(板书:150人)

  5、 接下来看包车,哪句话有关包车信息?一共要包几辆车呢?(3辆)你怎么看出的?(15052 大约3辆)一共需要多少钱?哪句话告诉我们的?你怎么算出来的呢?(3300=900(元))每人要花费多少钱呢?(900150=6(元))900是什么?(共花费多少钱?)150是什么呢?(实际去的人数)用共花费的钱去除以实际去的人数得出每人需要花费多少钱。

  6、 门票呢?哪几句相关信息?你们选哪种?(团体)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满足30人以上,便宜等)每人多少钱?(2元)

  7、 最后是游玩项目及定价,我们来看一看。划船,每小时8元,4人一船。每人要多少钱?(2元)那如果你一个人去呢?一个人去乘一船,多少钱?(8元)你觉得怎样乘坐比较合算?乘快艇呢?你们怎么理解的?

  8、 看完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来替向阳小学的同学来算一算。每人乘车和买门票一共要交多少元钱?(2+6=8(元))

  9、 用20元最多可以玩几个项目,是哪几个?同桌讨论,回答问题。最多可以玩6个项目,正好20元。最少可以玩几个项目,是哪几个?同桌讨论,自由讨论。

  10、 如果你是向阳小学的同学,你准备向家长要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11、 刚才我们替阳小学的同学做了秋游前的计划,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他们都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相关的信息的?(电脑闪烁:人数、包车、门票、游玩项目及价格)

  三、 活动设计

  1、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出去秋游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我们学校四年级的同学马上也要去苏州乐园去秋游了。我们也要在秋游前了解相关的信息。

  2、 我们在课前分小组了解了些信息,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

  3、 首先人数,多少人?(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输入到电脑中,约350人)四年级师生共350人。

  4、 包车呢?学生了解,有大客车和中巴车两种。大客车最多可乘坐52人,每辆每天500元左右;中巴车最多可乘坐25人,每辆每天300元左右。你们选哪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那么我们选择大客车。一共要包几辆车呢?(7辆)你怎么看出的?(35052 大约7辆)一共需要多少钱?你怎么算出来的呢?(7500=3500(元))每人要花费多少钱呢?(3500350=10(元))

  5、 门票呢?(儿童(1.2米以上):30元 **:60元 团体(20人以上):35元)哪组去了解的?有三种,你们选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6、 游玩项目呢?学生说一说都去了解了哪些游玩项目及价格。选择一些同学们喜欢玩的并适合同学们玩的,打在电脑上。

  7、 同学们真有办法,收集了这么多的资料,一切准备就绪了,下面就是你们制作设计方案表的时候了,这要小组合作完成,看看哪一组的设计方案最好。好,小组合作开始。

  8、 下面就该是欣赏你们精彩方案的时候了,哪一组想先上来。请2到3组上来自己分析小组制作的方案表。有值得表扬的就发苏州乐园的免费游玩项目的门票。

  9、 还有哪一组想上来的,我们下课之后再来研讨。

  四、 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呢?

  开展秋游活动必须定好地点、人数、核算好费用,在这次秋游之前制定的计划,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你认真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这里,老师就祝同学们秋游愉快。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1、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两条直直的线,给它们表上号,上面是1号,下面是2号,哎,仔细看这两条线,几号线是线段?为什么你叫1号线为线段?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 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所以一开始创设了跳高和跳远比赛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马上投入到学*中来,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空间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

  在学*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线,并借助一些图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数数位顺序表 直尺

  教学过程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师:运动会上学生们正在进行跳高和跳远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说一说你们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生1:谁跳得高?

  生2:谁跳得最远?

  ……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当小裁判,评出谁是第一名。(板书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有了主动学*的热情,并且初步感知了小数有大有小,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生活中的意义。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比较整数部分是“0”的两个小数的大小。

  (1)大胆猜测。

  师:在跳高比赛中,王红跳了0.69米,李娜跳了0.8米。她们谁跳得高一些呢?

  (生各抒己见)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认为李娜跳得高一些,你们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这样比较的理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 单位换算比较大小。因为0.69米=6分米9厘米,0.8米=8分米,8分米大于6分米9厘米,所以0.8>0.69。

  方法二 根据小数的意义比较。因为0.69是69个0.01,0.8是80个0.01,80>69,所以0.8>0.69。

  方法三 化成分数比较。因为0.69=,0.8=0.80=,>,所以0.8>0.69。

  方法四 画图比较。(画教材9页中间的小数直观图)通过画图就可以知道0.8>0.69。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2.学*比较三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9页例题情境图及跳远成绩表)

  师:谁跳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比较的方法)

  师:用单位换算和画图的方法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操作起来很麻烦,有没有更简捷的比较方法呢?

  (课件出示小数数位顺序表)

  借助小数数位顺序表,师生共同明确2.97,3.13,3.08的整数部分分别是2,3,3,所以可以先判断出最小的是2.97,要比较3.13和3.08的大小,应该看它们的十分位,3.13十分位上的数是1,3.08十分位上的数是0,因为01,所以3.13大。

  师:可不可以用数线上的点来比较呢?(学生利用数线上的点来表示数的位置,然后比较大小)

  师:你们能将这三名同学的成绩按顺序排列起来吗?你们认为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排?为什么?(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回答:

  0.4米=( )分米 0.06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0.6米=( )厘米=( )毫米

  2.比较下面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84和0.8402.54和25.4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教师:小数点告诉我们小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小数大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教学例1.

  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板书:0.004米)

  教师提问: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了多少米?(板书0.04米)

  同桌讨论:把0.004米的小数点转化为0.04米,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让学生把0.004米和0.04米化成以毫米为单位的数.

  (教师板书:0.004米=4毫米

  0.04米=40毫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从4毫米和到40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扩大10倍.

  教师提问: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得到什么样的小数?

  教师让学生把这两个小数转化成为毫米为单位的数.

  (板书0.4米=400毫米

  4米=4000毫米)

  小组讨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使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1000倍.

  (2)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这四个式子,并把二、三、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3)完善结论.

  教师提问:在例题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概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4)练*.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37237.2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l)教师提问:例1中的四个式子,如果从下往上看,4米变化为0.4米,0.04米,0.004米,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原来的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3)引导学生概括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4)做一做.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 0.50650.6 0.0506

  4.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讨论、交流,并填书.

  5.教学例3.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讨论、交流,并填书.

  三、巩固发展.

  1.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70.250.006 0.5062.4

  2.下面的数,如果小数点都有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6.8 5.41 7.295 128.6

  3.填空题.

  (1)6.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是60.3,扩大( )倍.

  (2)84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缩小( )倍.

  (3)去掉1.04的小数点,原来的数就( )( )倍.

  (4)将128.6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右下角,原来的数就( )( ).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五、布置作业.

  把3.54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

  0.354 35.40.03543540

  本单元教学*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高。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行四边形,而梯形则是第一次学*。全单元的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 先教学*行四边形,再教学梯形。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了*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安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体会应用图形的*移和旋转可以把*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把梯形剪拼成长方形、把长方形剪拼成三角形。

  1、 让学生通过做图形发现*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短短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图形特征的方法和途径: 要以发现为主,而不是仅靠接受。

  (1) 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凭已有的直观认识想办法做一个*行四边形,他们做的方法一定很多,教材里呈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还有别的做法。做图形的目的是体会*行四边形的特点,教学时要注意四点:

  ① 课前要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如小棒、钉子板、方格纸这些材料可以是教师准备的,也可以是学生准备的。有些材料是预设的,有些材料是教学中即时想到的。

  ② 在做中发现特征,要让学生说说做的体会。做图形的目的是感受图形的形状特征,所以,要组织学生交流做法与思考。如用小棒摆*行四边形,上、下两根小棒一样长,左、右两根小棒也一样长。在方格纸上画*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互相*行,左、右两条边也互相*行

  ③ 要抓住*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进行教学。*行四边形有许多特点,如对角相等、邻角和是180等。例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行四边形的概念,所以要抓主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行,两组对边长度分别相等。至于其他特点,不必提出过多的要求。

  两组对边分别*行是*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必须使学生充分体会。不仅凭眼睛看,还要用画*行线的工具和方法进行验证。两组对边长度分别相等是*行四边形的重要特点,在以后计算面积时经常用到。也要让学生通过度量发现或验证。

  ④ 要促进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互补共享。每个学生的发现往往是点滴的,用小棒摆容易发现对边相等,不注意对边*行;用直尺画容易体会对边*行,不注意长度相等。因此,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相互吸收、共享发现成果尤为必要。听听别人的发现,看看自己做的*行四边形是不是也这样,就能做到互补共享。教师参与学生一起交流,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如把上、下两条边互相*行,左、右两条边互相*行概括地说成两组对边分别*行。

  (2) 在活动中体会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这两种图形。想想做做第3、4题都是把一个*行四边形通过分移拼的活动变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一方面体会到*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形状不相同,另一方面体会到变化前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同。这些都为以后探索*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了准备。第6题把4根饮料管先串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一个*行四边形。这些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两组对边都互相*行且长度相等。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四个角上。

  (3) 第一次教学梯形,先让学生观察屋顶的一个面、梯子、清洁箱的抛物口、足球门的侧面,形成对梯形的直观感知。然后通过做梯形体会它的特点。教学线索和主要活动与*行四边形基本相同,仅有两点变化: 一是白菜卡通的提问方式变了,不是问梯形有什么特点,而是问梯形与*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区别;二是多了辣椒卡通在回答问题。这些变化是引导学生寻找梯形的本质特征,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梯形概念。

  学生有想办法做出一个*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教学可以放得更开一些。如做的材料自己寻找、做的方法自己设计,并要求学生通过做了解梯形的特点。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要紧扣教材中的问题进行,突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行。

  2、 精心设计高的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学*行的时候,曾经让学生在两条互相*行的直线中间画几条与两条直线都垂直的线段,通过度量还发现了画出的所有垂直线段长度都相等。那时候让学生做这道题的目的是体会*行与垂直是不同的位置关系。并通过*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长度相等,体会两条*行的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道题又可以成为本单元教学*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起点。

  (1) *行四边形有两组互相*行的对边,有两条长度不等的高。教材把两条高分两步教学,先讲*行四边形上、下一组对边间的高,再讲左、右一组对边间的高。

  第44页例题要求学生量出*行四边形上、下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两条边之间的距离是它们之间垂直线段的长度,量距离要先画出垂直线段。画垂直线段的方法一般是在一条边上确定一点,从这一点向对边作垂线。学生经过这样的过程,理解教材中关于*行四边形高的描述式定义就有了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并画一画两条红线间的垂直线段。

  试一试的左边一题仍然是上、下两条边之间的高,通过这题巩固对*行四边形高的初步认识。同时看到,画高的时候要在上面一条边上任意确定一点,这任意一点也可以是上面一条边的一个端点,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右边两题是左、右两条边之间的高,要让学生想一想: 图中的红线是*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抓住高的本质特征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行四边形的高。

  (2) 第47页教学梯形的高,教材的编写线索和安排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行四边形的高基本相同,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新知识。不同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结合教学梯形的高讲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二是例题里的梯形的底是上、下两条互相*行的边,试一试里出现底是左、右两条互相*行的边的梯形,还有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高是垂直于底的那条腰。与画*行四边形的高相同,画梯形的高要在一条底上任意选一点。如果选的点是梯形的顶点,那么这条高把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选的点不是梯形的顶点,那么这条高把梯形分成两个较小的梯形。第48页第3题就为此而设计。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教具准备: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什么?学生:认识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2. 认识一些功能键。

  由学生来说明。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运处符号键。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学键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等号键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

  (1)计算25×4 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呈现:酒;14元 凉拌豆腐:3元

  **:5元 青菜:3元

  清蒸鱼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8元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反馈计算结果。

  4. 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1+2+3+4……+98+99+100

  ②999×9、9999×9、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三、课堂活动课本第36页的“练一练”。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拉一拉,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特性。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和*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三次对图形的分类活动。第一次是对已学的一些图形按是否是*面图形进行分类,第二次是对*面图形按其是否由线段围成进行分类,第三次是对线段围成的图形的边数进行分类。由此可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三角形的稳定性和*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实用价值很高。由于特性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之间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实践,体会到*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第一、二个教学目标将在教学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来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拓展,课外延伸”来落实。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分类的思想,学生也已经接触过,曾进行过数的分类。加上城区学生基础比较好,所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应该不难。只是学生对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特性应用*时关注的较少,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通过课件展示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实例,非常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图形的特点,思考分类的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小组合作学*

  小组合作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图形,借机引出课题,交代学*目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分组尝试分类

  提出分类问题之后,让学生先思考一下如何分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借助学具分小组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集中交流分类标准

  先让学生上台粘贴,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边分边交流分类的标准。

  3、梳理思路,展示过程。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图形类别特征的认识。

  4、动手实践,探讨特性

  先由生活中大桥、伸缩门等图片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换成三角形、*行四边形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特性。再让学生回忆学生中应用了特性的实例,加深对特性的理解。

  (三)运用拓展,课外延伸

  1、谁能说说图的意思(教材23页第3题)。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2、欣赏图片: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着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聪明的建筑师们不仅利用他们设计出了许多漂亮的建筑,同时又利用他们的特性设计出了不可思议的雄伟建筑。它们中有的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是依然完好无损保持了原样。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欣赏这些有名的建筑图片,去感受图形带来的魅力。

  3、课外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