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

首页 / 数学教案 /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学*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画垂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练*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似数,复*整数求*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题中选取;

  2.完成练*册本课时的*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

  练一练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来自网!http://

  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引入

  我们来复*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乘法分配律。

  2、在学*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

  自主练*: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1)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过,通过这几题的练*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准备:

  量角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硬的纸板)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

  师:对于三角形你有哪些认识与了解。

  生: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面图形叫三角形。

  师:介绍内角、内角和

  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生:三个。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我通过直角三角板知道的'

  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

  生3:我预*了,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

  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二、自主探索,进行验证

  师:你打算怎样验证呢?

  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

  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角

  生3:把三个角顺次画下来也可以

  生4:拼一拼的方法

  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

  合作探究:

  1、每四人一组,每组至少选两个三角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2、看那个小组验证的方法新、方法多

  师:在巡视,并进行个别操作指导

  三、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

  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

  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生2:二是用转化法,把三角形中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生3:三是折一折,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折在一起成为一个*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四、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师:孩子们,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生:180度。

  五、拓展应用

  1、基础练*

  2、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六、课堂小结

  谈一谈自己的学*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

  成功之处

  1、建构主问题导学教学流程,使学生学会学*。学会学*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个人在学校学*的知识百分之八十终生用不上,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学校孜孜不倦地学*呢?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学*一种学*的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上初步构建主问题导学——交流释疑——归纳总结——当堂检测教学流程。

  2、找准知识衔接点,降低学生学*难度。小数乘整数的知识起点就是整数乘法,让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一方面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依托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很轻松地解决了知识架构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智慧共享、思维碰撞,点燃了学生学*的求知欲,学生学*主动性增强,脸上也露出合作学*,分享成果的喜悦。

  不足之处

  1、教学流程的时间把握上,再进行适度调整。

  2、个别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没有按照整数乘法的形式,而是割裂了与整数乘法竖式的联系,出现了形如12、5×42=的形式。

  再教设计

  1、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还要考虑学困生易犯的知识错误,全面细致设计每一步的教学环节,增强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

  2、教学流程改为:主问题导学(5分钟)——交流释疑(10分钟)——归纳总结(5分钟)——当堂检测(25分钟)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1、填一填。0.1+0.1+0.1+0.1=( )×( )=( )

  0.02+0.02+0.02=( )×( )=( )

  ( )×( )=( )+( )+( )+( )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店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师生谈话引出生活中的乘法话题。

  二、展示目标

  1.经历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三、自学与交流研讨

  1、出示例1。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2、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指一人板演。算完后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完成后说说是怎样算的。

  同桌说说后,在全班说说。

  4、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质疑答疑

  五、专项练*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68 × 19= 292× 46= 109 × 37=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的能力。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学数学,使学生渐渐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的丰富多彩的现象

  一、情境的创设:

  教师谈话,引出旅游团就餐问题。

  二、展示目标

  1、经历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三、自学与交流研讨

  1、观察情景图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2、分别计算选择两种自助餐各需要多少元钱。

  3、学生试着笔算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

  找不同选择的同学各一人板演,其余的写在本上。

  交流计算的方法。

  重点交流乘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四、质疑答疑

  五、专项练*:试一试。

  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口算。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七、综合练*

  采用书中的练*题。

  第三课时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3)估算、计算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培养估算的*惯,培养数感。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和反思的艺术,只有牢牢搭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才能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这朵艺术之花才会永不凋谢。

  一、情境的创设:

  谈话引入(也可用其他形式引入)

  二、展示目标

  1.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三、自学与交流研讨

  1、让学生看图并说出图中的信息,再提出问题:估算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展示:说说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你是怎样估算的。先小组内交流,再班级交流。

  四、质疑答疑

  五、专项练*

  试一试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综合训练

  采用书中练一练的*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学*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画垂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2)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一、学生学*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有xx5人,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能力较强,学**惯较好,但也存在不*衡性,有些学生学*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行线、*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课时分配

  大数的认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角的度量: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十五”*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角、锐角......)

  三、巩固练*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似数,复*整数求*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题中选取;

  2.完成练*册本课时的*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1-23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写上加强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便于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积累经验。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学生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行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对学*几何图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技能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学起来还感到吃力,动手操作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行、相交及互相垂直。

  2、理解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具:电脑及课件,投影,三角尺,铅垂线等。

  2、学具:三角尺,正方形的纸或长方形的纸,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小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画完后在组内交流,看看自己与其他同学画的是否相同?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画法,投影展示。通过辨析请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顺势启发:同一*面,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相交。(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一)认识“互相垂直”

  1、动手摆一摆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直线相交得到四个角,将这四个角标上序号,互相说说各是什么角?当其中一个角是直角时其它三个角是什么角?(汇报)

  2、引发思考

  师:摆成锐角和钝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断出来。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断不够精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多名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3、揭示概念

  (课件出示)两条直线开始相交,然后一条直线转动,成直角,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用字母o表示垂足)同桌选一个自己刚才所画的图标上字母互说。

  4、辨析质疑

  (1)“互相”是什么意思?

  (2)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3)互相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二)加深认识互相垂直

  1、折一折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怎样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动手尝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2、摸一摸说一说

  以小组为单位,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上的那些边是互相垂直的。说一说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3、画一画

  师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一是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

  三、实践应用

  1、p22练一练第2题

  2、测身高、比赛跳高(量高度)

  3、p23小实验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选【20】份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学*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0-4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度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构成,以及一度角的由来,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知道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顶点 重合 中心点

  一条边 重合 0度刻度线

  另一条边读 指向的刻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隐藏内容

  (1)视频引入

  ①播放《愤怒的小鸟》视频

  ②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喜欢玩吗?

  ③出示3张**图片,哪个**更好玩呢?为什么?

  (2)复*角的知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如果要制作一个2号**,我们需要知道角的什么信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师:看到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角怎么度量,用什么量呢?

  (3)复*长度的测量

  播放微课视频

  长度的测量是由直尺上的小线段去量长的的线段,那我们可不可以用小角去量大角呢?

  (二)探究新知隐藏内容

  1.活动一:**2角的大小

  (1)用老师给的小角量一量、比一比,老师给的小角是10度

  ①小组合作:用给定的小角量大角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用小角量大角,当角度不够时怎么办?进一步把角细化成1度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

  生:测量出角的大小,角2有5个小角那么大,及时上传学生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对于正确和错误的进行点评,用班级授课大师分组给学生加分。

  (2)介绍1度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半圆*均分成18份,每份是10度,是一个小角,再将小角*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度。

  ③直观感受1度角有多大。

  2.创作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半圆形,*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度到180度;,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度,有两条0度刻度线等。

  (2)指名读给定角的度数,学生辨析。

  (3)猜一猜,让学生猜出给定角的度数,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教师展示学生量角的过程,学生辨析。(用101教育PPT拍视频展示在屏幕上)

  (4)小组长汇报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小结量角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

  完成活动三,量出给定角的度数,教师巡视拍照,将图片和量角视频传到屏幕上。

  (1)学生独立完成(3分钟)

  (2)教师评价量角的方法。

  (3)教师揭晓:为什么2号角最适合做**。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个角熟悉吗?在哪里见过啊?**2的角的度数是50度,教师向学生讲解**原理。

  (四)总结与课后拓展

  (1)出示拓展题,让孩子上台操作量角器量角,布置课后拓展作业,画一个五角星。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组评价: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0-4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度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构成,以及一度角的由来,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知道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顶点 重合 中心点

  一条边 重合 0度刻度线

  另一条边读 指向的刻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隐藏内容

  (1)视频引入

  ①播放《愤怒的'小鸟》视频

  ②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喜欢玩吗?

  ③出示3张**图片,哪个**更好玩呢?为什么?

  (2)复*角的知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如果要制作一个2号**,我们需要知道角的什么信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师:看到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角怎么度量,用什么量呢?

  (3)复*长度的测量

  播放微课视频

  长度的测量是由直尺上的小线段去量长的的线段,那我们可不可以用小角去量大角呢?

  (二)探究新知隐藏内容

  1.活动一:**2角的大小

  (1)用老师给的小角量一量、比一比,老师给的小角是10度

  ①小组合作:用给定的小角量大角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用小角量大角,当角度不够时怎么办?进一步把角细化成1度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

  生:测量出角的大小,角2有5个小角那么大,及时上传学生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对于正确和错误的进行点评,用班级授课大师分组给学生加分。

  (2)介绍1度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半圆*均分成18份,每份是10度,是一个小角,再将小角*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度。

  ③直观感受1度角有多大。

  2.创作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半圆形,*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度到180度;,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度,有两条0度刻度线等。

  (2)指名读给定角的度数,学生辨析。

  (3)猜一猜,让学生猜出给定角的度数,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教师展示学生量角的过程,学生辨析。(用101教育PPT拍视频展示在屏幕上)

  (4)小组长汇报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小结量角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

  完成活动三,量出给定角的度数,教师巡视拍照,将图片和量角视频传到屏幕上。

  (1)学生独立完成(3分钟)

  (2)教师评价量角的方法。

  (3)教师揭晓:为什么2号角最适合做**。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个角熟悉吗?在哪里见过啊?**2的角的度数是50度,教师向学生讲解**原理。

  (四)总结与课后拓展

  (1)出示拓展题,让孩子上台操作量角器量角,布置课后拓展作业,画一个五角星。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组评价: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过,通过这几题的练*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新知的“最*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将为以后学*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轴对称和*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为本单元的学*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轴对称图形的*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4.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准备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

  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2.练*巩固

  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之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它是轴对称图形,DG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通过对称轴对折能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从这幅图我们知道A和A'是一组对应点,B和B'也是一组对应点。那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A和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

  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师:对应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对应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

  生:学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连接图中点A和点A',你看对称轴和对应点的连线怎样? 连接B和点B',他们的连线和对称轴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

  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巩固新知

  师:练*下面各题。

  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

  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巩固新知)

  五、知识小结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7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篇范文

四年级数学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写四年级数学教案是每个四年级数学教师必备的技能,作为四年级数学教师的你会写四年级数学教案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174710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计算。

2、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

购物小票、购物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本超市购物图,笑笑在收银台结算账单。师:笑笑正在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让我们一起帮助她。

2、师出示购物小票,学生说说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生答货号、销售价、数量、应付款、实付款、实收、找零。)

3、师:怎样帮助笑笑核对找回来的钱数对不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核对小票。

师:同桌互相说说通过观察购物小票,你知道笑笑都买了什么吗?我们可以怎么帮她?

2、汇报学*情况,先把一个蛋糕和一瓶橙汁的价钱加在一起,然后用20元减去买东西花的钱,看剩下的钱和购物小票上找零一项的钱数是不是一样。列式:20-(12.30+4.85)。

师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组讨论,核对小票,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探究还可以用买东西的钱加上找回的钱看是不是等于20元钱。列式为:12.30+4.85+2.85。

4、师生小结算法。

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按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顺序来计算。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运用,体验成功

1、模拟购物。

师:我们小组合作,模拟购物。一人当售货员,其他三人扮演顾客,到货架上选自己需要的、喜欢的文具,选完后填到购物单中,请售货员算一算买这些商品要花多少钱?顾客再核对一下,售货员四人轮流当。小组合作模拟购物,并填购物单。

2、反馈练*。

(1)师:在计算这几种商品的总价时,你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2)小组交流。

(3)师生小结:在计算小数连加法时,使用加法交换律或者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小数连减法时,两个减数如相加可凑整,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也可使计算简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我们学*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今天让我们当一回家,为家人准备晚餐,选购食品。钱数在30元以内,你打算选购什么食品?

生写出自己的方案并列式计算出共花多少钱?如有剩余,余下多少钱?

五、小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购物小票

1.25+2.41=3.66 3.66-1.25=2.41

1.25 3.66

+2.41 -1.25

3.66 2.41

计算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174699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 通过学*,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票需要 24 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 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 24÷2,前两个 24 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票的总价。两张**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 是爸爸和妈妈两张**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 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 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120-144÷18+35 (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 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 144 改写成 36×4 的形式,引出例 1, 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 2。

(1)把准备题②中的 45 改写成 9×5 的形式,引出例 2, (58+37)÷(64 一 9×5) (2)比较例 2 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 可以同时计算的是( )和( )。

(2)120+(28×5-120)÷10 第一步应该算( )。

(3)100-(80+480÷24)×8 第二步应该算( )。

(4)317+104÷13×52 一 270 最后一步应该算( )。

2.课本“练*”第 1 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 4 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特别是再看例 1、例 2 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174697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 新知学*

【典型例题】

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 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 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 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 巩固练*

【基础练*】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

143-45-57 24×5÷30 434÷7×8 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 345-164+36

=950÷50 =345-200

=19 =145

1、 课本P 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 236+70= 237+263=

125×14= 1750÷25= 25×36=

20+1750= 943-306= 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 练*一 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

【拓展练*】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 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2)

3、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39+46-18= 49÷7×4= 73-45+27= 18×4÷9=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174709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1、独立完成第17页1、4

2、第17页2、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第17页3、6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2

一、复*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教案5篇

★ 幼儿园教案

★ 2021幼儿园大班的课程教案5篇

★ 幼儿园小班经典教学教案5篇

★ 范文大全

★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篇

★ 小学数学教师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5篇

★ 秋季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2021范文

★ 关于颜色的幼儿园教案范文5篇

★ 初中数学教研学科教学计划模板2021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似数,复*整数求*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题中选取;

  2.完成练*册本课时的*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2、掌握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算起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提高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的学*基础,而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类推,总结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课前调研,大部分同学不难掌握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的基本方法,但对于为什么这么算的道理,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明晰算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创设情境

  出示四本图书的图片及价格信息。

  问:你能就这些信息,提出一个能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4.17+3.92

  3.92+4.6

  2.13+4.17

  4.6-4.17

  ……

  2、引入课题

  问:请认真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的加减法)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

  ①购买《百科全书》和《睡前故事》一共要花多少钱?

  ②购买《睡前故事》和《丁丁上学记》一共要花多少钱?

  ③购买《游戏力》和《百科全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④《丁丁上学记》比《百科全书》贵多少钱?

  ……

  学生观察发现:是关于小数的加、减法。

  白板课件

  二、第二阶段

  教学新课,探究新知

  1、整、小对比,初步体会。

  探究小数加法2.13+4.6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对比思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吗?

  2、对比分析,总结方法。

  探究小数加法3.92+4.6的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将小数点对齐,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1)利用反馈器做学情调查

  问: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将相同数位对齐?

  利用反馈器反应此刻的想法:知道的选1,不知道或还不太清楚的选2。

  教师通过反馈情况和询问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活动建议。

  (2)出示活动建议,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明晰算理:相同数位对齐是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的计数单位相同,而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4)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

  问: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怎么做呢?

  3、迁移类推,学*笔算小数的减法。

  要求:列竖式计算

  4.6-4.17并验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指导。

  说明:为了计算方便,要将被减数补齐数位后,再计算。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4、总结归纳算法及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并说明解法①的错误原因:满十没有向前进一。

  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个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思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笔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不同意见双方说明各自的理由。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反应自己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认知情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在班内进行讨论。对不同的做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总结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学生列竖式计算。

  2.13+4.17

  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列竖式计算。

  4.6-4.17

  并演算,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总结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结果要化简;为了计算方便要补齐数位;要善于演算……

  第三阶段

  练*巩固,拓展提高

  1、我会计算:(比比谁最厉害)

  12.44+24.36=7.8-3.74=

  2、一串小银片的单价是4.85元,一个毛线球的单价是0.68元,买一串小银片和一个毛线球一共要花多少钱?买一串小银片比一个毛线球多多少钱?

  第四阶段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知识上的或学*方法上的收获)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练*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练*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能绘制*面示意图,通过制作*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合作绘图、练*巩固

  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1、完成书上*题21页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2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测量实际生活中的物体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自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电子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呢?面积是1*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3、出示课件,师读题:每个小方格表示1*方厘米,说出阴影部分两个图形面积各是多少*方厘米?(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的物体或图形我们可以用数的方法知道它的面积,如果是大的长方形,比如黑板、教室地面、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这种方法就会很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小组同学合作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想怎么测量就怎么测量

  2、测量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3、同学们的测量方法不相同,可是测量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这是这么回事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4、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长方形面积与边长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5、师小结: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那么你们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6、学生说,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练*

  P 98做一做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P99第一题

  (四)、拓展

  1、你们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你们身边有长方形的物体吗?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分小组合作)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3、最*有人请王老师卖装修材料,她告诉我她的房间地面长12米,宽4米,你知道王老师需要买多少木地板吗?

  4、还有一张床面积是300*方分米,我只知道宽是15分米,你们知道它的长是多少吗?

  5、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3

  课题:

  大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

  大数的改写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的改写整万的数。

  2、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似数的方法。能争取地”略写”非整万的数。

  3、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4、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教学难点: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做范围的*似数。

  教学重点:

  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土模。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写作:

  二百零四万五千写作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写作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吨写作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个写作

  写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幻灯补充正确写数。

  2、读一读下面各数。

  2000000读作

  3500000读作

  10200000读作

  86000000读作

  学生读数完成后,教师板书补充读数。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如图: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液含有:

  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20000 350000 1000000 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20035 356000 1000005 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学生明确了整万数与非整万数后,不仅对改写以”万”坐单位的数有帮助而且对将非整万数”四舍五入”到以”万”作单位的*似数做了铺垫。)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个”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个=1万个。

  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把下面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180000 300000 18000000

  学生独立改成。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6

  (1)投影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陪。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陪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怎样把这两个数改为整万的数?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过,通过这几题的练*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和*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面内?不在同一*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行?(a∥b);生活中有*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②、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不*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行与垂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和*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_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3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学*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4

教材分析:

“*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经验和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道理,知道*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确数和*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的数,是*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似数来表示?了解*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方米,但报道中称“*2万*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方米”称为“*2万*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_,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_,13000,14000接*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方米”称为“*2万*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共同完成学*任务。2、学*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题,加深对*似数的认识,感受*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同时知道*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5

教学要求:

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怎样去实际收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

(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行统计)

5、师总结:刚才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行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_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回答每种情况的人数,教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9、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教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渗透自然,学生乐于接受。对统计表的分析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行统计呢?

(1)请每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

(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

(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

(4)学生到听课教师中去调查统计,收集数据。

(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评析:本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教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

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

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

iv。*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

四、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出示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巩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较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现在请大家进行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

ii。如果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

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收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一下结果。

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

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提高、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教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完成101页做一做,练*十二第1题。

【评析: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之中。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行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清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跃,双基训练扎实。

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巩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教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办法去统计。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

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教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发展的因素,出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提高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使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得到了*衡与和谐的整合。

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1、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

  做一做。练*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和*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面内?不在同一*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行?(a∥b);生活中有*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②、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不*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行与垂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8

  教学内容:

  P116页的练*二十五的第2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鸡兔同笼”问题,感受中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用列表、假设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迁移思维的能力,进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熟练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再一次亲历列表法、假设法等解题的过程,深刻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教学难点:

  建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鸡兔同笼”是一道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数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

  师:你知道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方法吗?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列表法,适合数据较小的问题。

  生2:假设法,一般情况都适合,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

  师:今天我们复*“鸡兔同笼”问题。

  二、自主探究

  师:摆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用了19根小棒。(任意两个图形之间没有公共边)你能算出分别摆了多少个三角形和多少个正方形吗?(学生回答)

  师:星期日,小英一家八口人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票价是**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买门票共花去210元钱,其中儿童有几人?(学生回答)

  师:三年级(4)班48人去北海公园划船,租了大船和小船共10条,每6人克坐满一条大船,每4人可坐满一条小船,且每条船都没有空位,他们租大船和小船各几条?(学生回答)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复*“鸡兔同笼”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生1:借助列表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生2:我学会了化繁为简的学*方法。

  生3: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性。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得出: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先提出假设,如果假设后的情况与实际不符,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假设、调整、检验)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假设→调整(列表、画图)→检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9

  第1课时 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P116页的练*二十五的第2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鸡兔同笼”问题,感受中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用列表、假设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迁移思维的能力,进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熟练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再一次亲历列表法、假设法等解题的过程,深刻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教学难点:建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鸡兔同笼”是一道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数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

  师:你知道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方法吗?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列表法,适合数据较小的问题。

  生2:假设法,一般情况都适合,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

  师:今天我们复*“鸡兔同笼”问题。

  二、自主探究

  师:摆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用了19根小棒。(任意两个图形之间没有公共边)你能算出分别摆了多少个三角形和多少个正方形吗?(学生回答)

  师:星期日,小英一家八口人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票价是**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买门票共花去210元钱,其中儿童有几人?(学生回答)

  师:三年级(4)班48人去北海公园划船,租了大船和小船共10条,每6人克坐满一条大船,每4人可坐满一条小船,且每条船都没有空位,他们租大船和小船各几条?(学生回答)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复*“鸡兔同笼”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生1:借助列表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生2:我学会了化繁为简的学*方法。

  生3: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性。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得出: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先提出假设,如果假设后的情况与实际不符,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假设、调整、检验)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假设→调整(列表、画图)→检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20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0-4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角的度量。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学*基础,学生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在认识量角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充分估计学生学*的起点,给予学生自主学*的空间。本节课我力图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简易量角器”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度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构成,以及一度角的由来,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2.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知道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顶点 重合 中心点

  一条边 重合 0度刻度线

  另一条边读 指向的刻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隐藏内容

  (1)视频引入

  ①播放《愤怒的小鸟》视频

  ②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喜欢玩吗?

  ③出示3张**图片,哪个**更好玩呢?为什么?

  (2)复*角的知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如果要制作一个2号**,我们需要知道角的什么信息?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师:看到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角怎么度量,用什么量呢?

  (3)复*长度的测量

  播放微课视频

  长度的测量是由直尺上的小线段去量长的的线段,那我们可不可以用小角去量大角呢?

  (二)探究新知隐藏内容

  1.活动一:**2角的大小

  (1)用老师给的小角量一量、比一比,老师给的小角是10度

  ①小组合作:用给定的小角量大角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用小角量大角,当角度不够时怎么办?进一步把角细化成1度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

  生:测量出角的大小,角2有5个小角那么大,及时上传学生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对于正确和错误的进行点评,用班级授课大师分组给学生加分。

  (2)介绍1度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半圆*均分成18份,每份是10度,是一个小角,再将小角*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度。

  ③直观感受1度角有多大。

  2.创作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半圆形,*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度到180度;,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度,有两条0度刻度线等。

  (2)指名读给定角的度数,学生辨析。

  (3)猜一猜,让学生猜出给定角的度数,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

  (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

  (3)教师展示学生量角的过程,学生辨析。(用101教育PPT拍视频展示在屏幕上)

  (4)小组长汇报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小结量角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

  完成活动三,量出给定角的度数,教师巡视拍照,将图片和量角视频传到屏幕上。

  (1)学生独立完成(3分钟)

  (2)教师评价量角的方法。

  (3)教师揭晓:为什么2号角最适合做**。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个角熟悉吗?在哪里见过啊?**2的角的度数是50度,教师向学生讲解**原理。

  (四)总结与课后拓展

  (1)出示拓展题,让孩子上台操作量角器量角,布置课后拓展作业,画一个五角星。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组评价: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篇

  一、学生学*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有xx5人,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能力较强,学**惯较好,但也存在不*衡性,有些学生学*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行线、*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课时分配

  大数的认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角的度量: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1。填一填。0。1+0。1+0。1+0。1=()×()=()

  0。02+0。02+0。02=()×()=()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店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移

  *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行的。

  二、*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行的。

  第2题:本题*移后线段之间的*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行线。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数学的快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行、垂直的定义及*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5)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一、学生学*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有xx5人,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能力较强,学**惯较好,但也存在不*衡性,有些学生学*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行线、*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课时分配

  大数的认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角的度量: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十五”*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角、锐角......)

  三、巩固练*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优选【5】份(扩展6)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有充分的预*,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