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28 00:00:00 教案,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1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生1:摸起来挺硬。

  生2:滑滑的。

  生3:有的面**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

  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六、活动延伸。

  小熊猫: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小朋友再见!生:小熊猫再见。

  【简单的课后练*,为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2、培养学生小组学*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3、使学生体会学*数学的乐趣,玩中学,学中玩,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四种*面图形。

  教学难点:体验面与体的不同。

  课前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若干;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若干;课件。

  案例

  一、引入:交朋友。

  师:开学到现在你们已经结识了许多新的好朋友,徐老师是不是你们的好朋友?

  那你们知道我这位大朋友的名字吗?

  今天,我们这儿又来了新朋友,你们想不想也和它们交朋友呢?

  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那你们想不想和这些图形交朋友?(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评析:根据小朋友喜欢交朋友的特点引人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认识新朋友

  1、你认识它们吗?那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

  评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2、那它们长什么样子呀?

  评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不要求完整,能说出点意思就行。

  3、那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做完游戏你们就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玩搭积木游戏。搭积木小朋友在幼儿园时经常玩的,不过,今天在玩之前徐老师提一个要求:先要用手摸一下这些物体的每一个面,然后再搭。

  (2)小组活动。

  (3)欣赏各小组作品。

  (4)这些新朋友都藏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在哪儿能找到它们呢?一起来找找。

  (5)各小组讨论:老师走下来倾听、指点、鼓励。

  评析:通过玩搭积木的游戏,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4、小朋友,我们来给这些新朋友拍张照好不好?有没有办法?用什么办法?

  (1)讨论得出方法:把积木放在纸上,用铅笔描下来。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提示有印泥、橡皮泥)

  (2)小组活动。

  (3)说说你用什么形状的积木画了一个什么图形?(课件出示)

  评析:通过给新朋友拍照片的活动师生共同得出: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画出的是圆。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活动中,同时在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5、归类:请小朋友把描画下来的图形整理一下,分分类。

  让学生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评析:有对比就有鉴别,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能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

  把儿童引入生活场景,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以及*面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儿童进入玩中学,学中玩。通过摸、描、分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立体与*面的关系。

  三、加深认识

  1、找一找

  其实,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家,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让学生给这些图形分别找到家。

  评析:丰富学生对图

  形的感知认识,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拼一拼:

  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设计一幅美丽地图画。

  展示作品,进行评价。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从事再创造的学*活动,引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形式组织教学,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合作与互助,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录下来,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交流一下。

  反思:

  1、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幼儿园和*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对这些图形他们并不十分陌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搭积木游戏,只是教师在此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在搭之前先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一个面。学生在摸、搭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这是以前玩积木时所没有留意的。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游戏中得出来了。

  2、一改以往的奖红五星、小红花的方法,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作为奖品奖给学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学生学*情绪非常高涨。

  3、以借交朋友之线索来串联知识,(叫什么名字图形的名称;长什么样子图形的特征;住在什么地方体会面在体上;给新朋友拍照感知立体与*面的关系;给新朋友找家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又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活动。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3

  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面图形

  备课时间:2月 25日

  周节:1周 1 节

  授课时间:3月1 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出示:*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的面表示成一个**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5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种立体图形的实物及图形卡片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出示相应的实物。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辨认,再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使出相应的实物。

  (2)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

  (1)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 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搭一搭。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 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看谁摸得准(做一做2)。

  (2) 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

  (3) 数图形。

  五、小结。

  六、游戏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 (菁华5篇)(扩展1)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6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1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课目:数学

  学*年段:小学一年级

  学*时间: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实施方案

  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 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的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2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生1:摸起来挺硬。

  生2:滑滑的。

  生3:有的面**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

  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

  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六、活动延伸。

  小熊猫: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小朋友再见!生:小熊猫再见。

  【简单的课后练*,为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3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生1:摸起来挺硬。

  生2:滑滑的。

  生3:有的面**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

  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六、活动延伸。

  小熊猫: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小朋友再见!生:小熊猫再见。

  【简单的课后练*,为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形状。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形状

  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各自的学具。

  问:这么多学具中你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1、分揭示概念。

  ①、活动:按老师要求,学生分组活动。

  ②、学生汇报,在投影仪下分类。

  ③、揭示概念。

  师: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④、活动:师板书球,生拿,并检查是否拿对了。

  再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2、摸感知特点

  ①、感知长方体。

  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小朋友说一说。

  汇报:用你的话来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②、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

  汇报:说说这三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③、比较

  投影出示33页第一幅画,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

  ④、形成表象

  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卦衣,你还认识他吗?请闭上眼睛想一想。

  ⑤、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他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猜物体

  请两位小朋友上来,蒙上眼睛猜猜这是什么?(如图2)

  2、搭一搭

  用自己手上的学具搭一搭,你能搭出什么?

  (四)、小结

  今天,小朋友不仅认识了各种物体的形状,还用他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5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课目:数学

  学*年段:小学一年级

  学*时间: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实施方案

  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 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巡视。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的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6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一)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投影出示“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图,抽象出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使出相应的实物。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使出相应的实物。

  2)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 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固。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 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看谁摸得准(做一做2)。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

  3)数图形。(练*五2)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

  五、小结。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 (菁华5篇)(扩展2)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在欣赏画中正确找出各种图形。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阐述:

  以一副漂亮的拼图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立体图形上画出*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在摸一摸、认一认等活动中感知各个*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挂图、各种*面图行实物

  学生准备:

  铅笔、尺子、绘画纸、(方格纸)

  预*提纲:

  教学过程:

  一、预*展示、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初步感受图形美。通过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二、精讲点拨、解决问题:

  1、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辨认图形。

  2、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发表建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学生在小组中统计一下途中各有几个图形,小组完成统计结果,汇报交流。

  二、类化练*、限时作业:

  画一画、描一描

  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描出学过的图形。

  说一说:在你的周围,见到过哪些图形?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牧童和牛

  ——认识图形

  第16课时自主练*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行四边形及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正确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1题:连一连

  指导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连线。

  第2题:认识图形

  1、指导学生再次回想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和圆有什么特征。

  2、指名让学生分别说出教材上的**是什么图形?硬币是什么图形?

  第3题:说说怎样接着摆。

  1、找出教材上图形摆放的规律。

  2、学生动手摆下去。

  3、进行涂色,完成拓展练*。

  我学会了吗

  1、观察本题,弄清题意。

  2、完成统计表,学生独立做。

  3、给小葵花和小房子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体会“面在体上”:

  在长方体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正方体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圆柱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教师在黑板上师范。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长方形和*行四边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限时作业:

  课堂: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关于图形的知识?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P3认识*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一的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 (菁华5篇)(扩展3)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优选【五】篇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过*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面图形。(板书:*面图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二)动手操作,认识*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这一过程通过看数、折、看等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改就手中长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了,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长方形。

  让学生认识各种位置上的长方形,让学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征的就是长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让学生感知图形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来。

  请你用6根小棒搭一个长方形。

  学生展示。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征。会用6根小棒搭长方形的学生一定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 (菁华5篇)(扩展4)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汇总五篇

  单元教学内容

  通过实物和模型辩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

  课题

  我说你做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

  积木、机器人。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复*位置与顺序:前后、上下、左右。

  2、复*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征?(长方体,圆柱、球)

  二、发挥想象,练*拼排

  1、我说你做:搭积木游戏

  师:你们玩过积木吗?你能按老师的要求摆图形吗?愿意接受挑战吗?

  (1)先放2个圆柱

  (2)在两个圆柱上放一个长方体;

  (3)在长方体上放一个正方体。

  说一说:你的球能从图形下通过吗?

  2、自由想象:小小设计师

  师:用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形物体摆一个造型?试试看吧!

  3、摸一摸,摆一摆

  (1)学生同桌玩“摸物体,摆造型”游戏

  (2)要求:一人发指令,另一人蒙眼听指令摸出物体并按指令要求拼搭。

  (3)角色互换多玩几次

  和老师一起做: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

  生:同桌互相说,全班汇报。

  生:按要求摆放图形,同桌比一比,谁摆得又快又好。

  生:自由拼图,边拼边说,同桌交流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三、巩固练*

  1、完成p73 第一题“你说我摆”

  (1)一人发指令,一人摆积木

  (2)角色交换

  2、P73第2题

  师: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形状?这些物体是按怎样的方位和顺序摆放的?

  3、数一数,填一填

  完成P73第3题

  (1)图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用同样大的4个小正方形,摆长方体,可以怎样摆?摆正方体呢?

  五、总结:你学会了什么?

  生:同桌说一说,摆一摆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工具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宝袋中有什么?谁能按照形状分分类。

  二、新授课:

  1、根据学生分类,板书形状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来感受一下这些不同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1)找一找学具中有没有和这些形状一样的,一起找一找有什么特点:

  方法:

  1、看一看每个面什么样子;

  2、摸一摸面有什么感觉,*的还是鼓鼓的;

  3、轻轻的推一推、滚一滚,那些能推动,那些能滚动,滚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长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长长方方的,每个面**的)

  正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正正方方的,每个面**的)

  圆柱,面什么样的(两个面是**的,一个面是鼓鼓的,可以滚动)

  球,什么样子,(圆乎乎的,可以滚动)

  3、玩游戏,小组比赛

  教师说名称,学生分三组,每组一次拍一个代表来比赛,教师先说名称,学生在实物袋子中,找出相应的形状的物体展示,然后教师说特点,让学生拿出来相应形状展示,分小组评比,对的画五角星展示评比结果。(小黑板粘贴展示评比结果)

  4、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演示各种图形实物和相应的画出来的图形

  5、小组拼一拼摆一摆,

  问题一: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二:4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三:书上35页做一做。

  6、课堂练*:书上37页1、2题

  7、作业,下课和同学们找一找教师中哪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回家和父母说一说,找一找家中那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中*面图形,从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过*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面图形。(板书:*面图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二)动手操作,认识*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