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1-01 00:00:00 教案,数学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一

  长方形( )正方形( )

  三角形( )圆( )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4、4。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

  教学反思: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

  【教学难点】

  学会给三角形画高。

  【教具】

  三角板一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三角形的含义是什么?

  2、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是什么?

  3、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二、展示交流

  1、动手操作:用四边形、三角形撑起两个支架,然后对比、观察,发现了什么结论?

  2、课件出示电线杆、自行车图片,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列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4、提示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三、探究活动,掌握特征

  1、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①通过实物演示和出示课件,总结:什么叫三角形?

  ②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1)课件演示,说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边、顶点和角)

  (2)课件出示三个三角形,观察这三个三角形,你还性理了什么?

  (3)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标出顶点、边和角。

  (4)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课件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和斜拉桥,你能想出办法测量三角形的房顶和斜拉桥的高度吗?

  (2)课件演示,抽象出三角形,学生作反馈测量方法,引出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3)出示有一组底和高的三角形,观察、讨论,还有其它的底和高吗?

  (4)完成教材第86页练*十四第1题

  四、检测反馈

  1、填空

  ①三角形是由()条边同()个顶点,()个角组成的。

  ②三角形具有()性。

  ③三角形有()条高,有()个底。

  2、判断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解形。()

  (2)三角形有三条高,三个底。()

  (3)自行车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3、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学会表示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况,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会用线段、列式这两种方法来表示等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量关系的学*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学会找到等量关系,锻炼协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跷跷板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有三幅图,第一幅图是一只鹅和两个鸭子在玩跷跷板,结果鹅的质量比较大。(教师说明质量就是物体的重量)第二幅图是1只鹅和3只鸭子玩跷跷板,结果3只鹅的质量比较大。第三幅图1只鹅和2只鸭子1只鸡比较,结果跷跷板*衡。

  师:跷跷板*衡说明了什么?

  跷跷板两边的质量相等,也就是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师:嗯,说的非常棒,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等量关系。那如果用等式表示两边的关系,你可以吗?写一写,试一试。

  1只鹅=2只鸭子+1只鸡。

  师:做的很棒,既然大家初步认识了等量关系,那么咱们就继续挑战。

  2.出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关系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姚明身高是妹妹的2倍,笑笑比妹妹高20厘米、姚明身高226厘米。

  师:你能不能表示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之间的关系?

  3.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同学交流。(等量转换)

  二、拓展应用

  1.练一练第1题,第2题。

  看图说一说什么时候相等,说出等量关系。

  你是怎么想的?

  2.练一练第3题。

  根据题意写出相应关系式,用字母表示。

  第三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

  3.练一练第4题。

  结合下列情景说一说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教师适当引导)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布置

  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三角形边的关系》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三角形边的关系》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你的重大发现

  三、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让每组同学汇报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数据。

  师:同样用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件演示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不能围成又有两种情况: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到底什么样长度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结论一: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同学们都同意这个结论吗?有不同意见吗?

  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用不能围成的一组数据,如“3、7、10”举一例:3+10>7,那为什么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师:看来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结论不够全面.还能怎么修改一下呢?

  进一步得出结论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这个结论全面吗?是否适合任何一个三角形呢?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或摆一个三角形,量出三边的长度,验证一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现了一个有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重要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解释老师所行路线的原因。

  2.判断。

  3.(课件演示)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

  五、全课小结。

《三角形边的关系》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7页。

  【设计理念】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尝试着将数学文本、课外预*、课堂教学三方有机整合,在质疑、解疑、释疑中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的*惯。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学*目标】

  1.通过测量、剪、拼等活动发现、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学会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数的度数。

  3.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4.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学生:量角器、剪刀、剪好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猜谜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则谜语。请同学们读一下(课件出示谜语)。

  师:打一几何图形。猜猜看!

  学生猜谜语。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谜底。

  师:真是三角形,同学们的反应真快!

  2.复*三角形的内容。

  其实,三角形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一种特别的*面图形。关于三角形,你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指名学生回答。

  (当学生回答出三角形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时,请这名学生到台上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角,并标出角。)

  3.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可见你们*时学*很用功。知道吗?其实三角形的这三个角就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而这三个角的度数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内角和,探索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探究新知

  1.讨论、交流验证知识的方法。

  师:那同学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呢?赶紧商量一下。(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①用量的方法;②用拼的方法;③用折的方法...

  2.操作验证。

  师:同学们的点子还真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

  选1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或说研究)等研究完了我们再交流,发现了什么,好吗?好,现在开始!

  3.学生汇报。

  师:如果你们已经完成了,就把你的小手举起来示意老师。老师有点迫不及待了,想赶紧分享一下你们研究的成果。谁先来说?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①用量的方法:

  指名学生汇报度量的结果,教师板书。(指两名学生汇报)

  教师白板演示测量方法,并计算和板书出结果。

  教师:同样是测量的方法,有的同学得了180,有的不是18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指名学生说)

  师:可能我们测量的时候会有误差,但是同学们选择比较精确的测量工具,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还是可以得到精确的结果。看来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

  ②用拼的方法

  a.学生汇报拼的方法并上台演示。

  我这里也有一个钝角三角形,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b.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用他的方法验证其它三角形。

  c.展示学生作品。

  d.师课件展示。

  师:我们用量、拼得到了180度,还有什么方法?

  ③用折的方法

  师:还想向同学们请同学们看一看他是怎么折的(课件演示)。

  师:刚才我们用量的方法、拼的方法和折的方法研究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得出什么结论了?

  教师根据学生板书:(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④数学文化

  师: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其实,早在300多年前就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用科学的数学方法见证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就是帕斯卡(课件出示帕斯卡),他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在12岁时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定律,17时写出了《圆锥截线论》19岁设计了第一架计算机。

  三、巩固练*

  数学家发现了知识,今天我们也能够总结出知识。你们棒不棒?真厉害,接下来白老师要考考你们。眼睛看好啦!

  1.课件出示:我是小判官(对的打“√”错的“×”。)

  强调:把两个小三角形拼在一起,问: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教师:为什么不是360°?学生回答。

  2.接下来我要奖励你们一个游戏:《帮角找朋友》

  3.求未知角的度数。

  师:接下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来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吧!

  ①课件出示第一个三角形,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教师:刚才,我们利用了三角形的什么?

  ②教师:如果一个都不知道,或只知道1个角,你能知道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吗?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a.我三边相等;b.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96°。c.我有一个锐角是40°。

  教师:如果我们去求一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的时候,首先我们要去观察三角形,找出它的特点,找出它给出的已知角的度数,然后再去计算三角形未知的内角的度数。

  四、拓展延伸

  师:看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难不倒你们了,我们来一个挑战题。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四边形)你知道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吗?指名生回答,并说出理由。同学们,你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算出它的内角和吗?

  接着让学生尝试求5边形和6边形的内角和。

  小结:求多边形的内角和,可以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它的对角线,这样就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了N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就是N个180°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交流后总结: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根据这个规律知道可以用180°减去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未知角的度数。

  同学们,只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中,细心观察,大胆质疑,认真研究,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练*十六的第1、3题。

  七、板书设计:

  (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2+∠3=180°

  度量剪拼折拼

《三角形边的关系》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笑笑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你是怎样想的?生:走a路线最*。因为……

  师:在生活中人们都愿意走*路。在这幅图中,笑笑家、邮局、学校所在的位置,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从图中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同学们都认为a路线最*,路线b加上路线c一定比路线a远。那么,是不是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边大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活动:用小棒摆三角形,下面哪组能摆成?哪组摆不成?与同伴交流。

  2.想一想,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与同伴说一说。

  3.算一算,比一比,能摆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

  第1题:判断每一竖行三条线段能否摆成三角形。

  第3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遍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遍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

  (1)、经历搭三角形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部分学生都能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能很好的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突破教学重点,但没能很好的利用现有的课堂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教后反思

  (1)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从小养成一种“展示自我”的*惯以及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规律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体现教师是知识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在知识的王国里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为学生创设合作、自主探究学*的机会。

  (2)本课时中几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第一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动手操作,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一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另一组小棒却不能拼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并激起了探究的欲望,产生了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学*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第二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参与者。”在小组合作学*中让学生通过用小棒拼三角形,直观地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动手、动脑的活动,再经过交流,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基本上在整个知识规律的得出过程中没有教师的讲解,教师只是起一个组织、引导的作用,这样做既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新知的形成过程,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是练*设计即注重基础与实际运用,面向全体学生,又安排了一些对原有所突破,拓展、发散和提升的题目,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把所得知识放到生活情境“找捷径”中加以验证,再在层层练*中不断加以提升、拓展……使知识的获得不断圆满、丰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并学会思考。

  (3)教学中的疏忽及教后思考

  上完课后发现,学生已有的基础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的教学设计在堂上有所改变,课上虽能根据突**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但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考虑周全,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方式和教学语言的精炼程度,以及对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是今后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三角形边的关系》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

  【教学难点】

  学会给三角形画高。

  【教具】

  三角板一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三角形的含义是什么?

  2、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是什么?

  3、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二、展示交流

  1、动手操作:用四边形、三角形撑起两个支架,然后对比、观察,发现了什么结论?

  2、课件出示电线杆、自行车图片,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列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4、提示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三、探究活动,掌握特征

  1、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①通过实物演示和出示课件,总结:什么叫三角形?

  ②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1)课件演示,说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边、顶点和角)

  (2)课件出示三个三角形,观察这三个三角形,你还性理了什么?

  (3)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标出顶点、边和角。

  (4)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课件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和斜拉桥,你能想出办法测量三角形的房顶和斜拉桥的高度吗?

  (2)课件演示,抽象出三角形,学生作反馈测量方法,引出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3)出示有一组底和高的三角形,观察、讨论,还有其它的底和高吗?

  (4)完成教材第86页练*十四第1题

  四、检测反馈

  1、填空

  ①三角形是由()条边同()个顶点,()个角组成的。

  ②三角形具有()性。

  ③三角形有()条高,有()个底。

  2、判断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解形。()

  (2)三角形有三条高,三个底。()

  (3)自行车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3、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

  稳定性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学生在学*这本课的时候,对于画高,有个别同学画得不对,可见是以前学*画垂线的时候,掌握得不太好.在今后,应该多加练*.

《三角形边的关系》数学教案5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和四年级上册的学*,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认识了线段,学*了垂直,能从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安排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高和底等教学内容。为学*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和各种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和方法

  在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五、过程设计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美丽的建筑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谁能说说这些图片中都有哪种*面图形?

  揭题:是的,每张图片中都含有三角形。三角形的奥秘非常多,那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揭开三角形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建筑图片,增强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1、三角形的定义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0页,自学有关三角形的内容。

  (2)师:自学完了,如果现在让你画一个三角形,你会画么?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三角形,并介绍一下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说的时候板书: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并提问:对他的发言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4)师:这些是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学知道的知识,那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呢?

  指名不同的学生说。

  刚才有同学说到: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里哪个词是关键?

  师:三条线段围成是怎么样的?(出示: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对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那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

  教师举出反例让学生判断。

  师:现在你认为到底怎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线段”、“围成”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师:你们每人都画了一个三角形,黑板上现在也有一个三角形,这么多的三角形,我们该怎么去区分它们呢?你们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给它们标上字母)

  师:老师给黑板上的三角形中的每个顶点分别标上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记作三角形ABC。

  在三角形ABC中,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A,那么其他两个就是?这条边叫AB边,那么这两条是?请你想一想,这三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2、三角形的高

  (1)师:看黑板上的三角形,如果小红家刚好就在点A,BC是一条小河,小红要去提水,你认为走那条路比较*?

  师:是走AB这条路吗?还是走AC这条路呢?其实啊,这两条路都比较远,你能想到最*的路在哪里吗?

  师:对了,就是从这个顶点出发,作对边的垂直线段。这条路才是最*的。

  师:谁能上来把它画出来?指名,要求学生边画边说画垂线段的过程。

  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BC这条边重合,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点A,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当学生说的不完整的时候请其他学生补充)

  师:让我们重温一下刚才画垂线段的过程(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黑板上这条垂直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与高垂直的BC边就叫做它的底。通常,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还要标上直角符号。(板书:高、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情境,然后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形成知识迁移]

  (2)师:你会画高吗?请同学们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画高。

  (3)师出示判断题,哪些是三角形的高?刚才老师看到有同学的高是这样画的,他们画的对吗?为什么?

  师:第四个图形画的是高吗?想想看,它是怎么画出来的。这时候谁是底?

  师:为什么刚才把BC叫底,现在却把AB叫底呢?

  师:刚才提到的过一个顶点可以向对边引出一条高,想一下,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吗?

  师:想想看,过点B如何画AC边的高?方法也一样,把三角尺的直角边和AC边重合,经过点B就能画出这条高,这时AC边就是三角形的底。(课件演示)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几条高?(从3个不同的顶点出发能画出3条不同的高)

  师:你还能在自己的三角形中画出其他两条高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应用拓展,提高技能

  (1)师(课件出示):想象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高在哪里?

  师:课件出示前面三个图形的高,这些高有什么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高逐渐向右移动)

  生:顶点向右移动。

  师: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那么最后一个三角形的高应该画在什么地方呢?

  生:与另一条边重合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直角三角形)这里AC是高,哪条是底呢?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你还能找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两条高吗?(学生找出)

  师:原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就是对应的两组底和高。

  (2)师:现在老师把这四个图形放在一起,想一想,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会出现怎样的三角形,高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课件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

  学生先想象,再指出高的位置。

  师:如果顶点向左边移动呢?(课件出示)高又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想象后,再指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板书:同底等高)

  师:想一下,为什么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呢?(顶点在*行线上移动)

  师:如果顶点不在*行线上移动,他们的高还会一样吗?

  学生回答,师演示。看来高的位置跟什么有关?是呀,同学们高是从顶点画出来的。

  (3)师(隐去三角形,留下顶点和高、底的虚线):如果以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为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能想象出这个三角形吗?它的底在哪里?

  师:隐去底,现在你还能想象出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吗?请你画在练*纸上。

  学生画,展示学生作品。

  像这样只给指定高的三角形,你能画多少个三角形?那如果高确定了,底也确定了,现在你能画出几个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再现知识,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还有那些问题和疑惑?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三角形的特征: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知道了高是从顶点出发画出来的,研究了顶点的特性,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其他奥秘。

  六、作业设计

  书本第65页练*十五第一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高底

  八、教学反思

  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画高的时候会经常出现错误呢?分析思考后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所以我让学生帮小红找最短的路径,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在具体情境中逐步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然后逐步深入,让学生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最后隐去三角形,和底让学生想象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知识点

  1、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5、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6、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7、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练*题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94°,那么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和()。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第三个角是()°,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内角是(),按边分这是()三角形。

  4.三角形最多()个直角,最多()个钝角,最少()个锐角。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另外两个内角分别是()、()或()、()。

  参考答案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94°,那么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43)和(43)。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第三个角是(10)°,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内角是(45°),按边分这是(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最多(1)个直角,最多(1)个钝角,最少(2)个锐角。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另外两个内角分别是(50°)、(50°)或(80°)、(20°)。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优选【5】篇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

  (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一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4、4。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笑笑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你是怎样想的?生:走a路线最*。

  师:在生活中人们都愿意走*路。在这幅图中,笑笑家、邮局、学校所在的位置,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从图中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同学们都认为a路线最*,路线b加上路线c一定比路线a远。那么,是不是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边大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活动:用小棒摆三角形,下面哪组能摆成?哪组摆不成?与同伴交流。

  2.想一想,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与同伴说一说。

  3.算一算,比一比,能摆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

  第1题:判断每一竖行三条线段能否摆成三角形。

  第3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教后反思

  (1)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从小养成一种“展示自我”的*惯以及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规律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体现教师是知识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在知识的王国里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为学生创设合作、自主探究学*的机会。

  (2)本课时中几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与实施情况:

  第一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动手操作,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一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另一组小棒却不能拼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并激起了探究的欲望,产生了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学*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第二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参与者。”在小组合作学*中让学生通过用小棒拼三角形,直观地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动手、动脑的活动,再经过交流,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基本上在整个知识规律的得出过程中没有教师的讲解,教师只是起一个组织、引导的作用,这样做既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新知的形成过程,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是练*设计即注重基础与实际运用,面向全体学生,又安排了一些对原有所突破,拓展、发散和提升的题目,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把所得知识放到生活情境“找捷径”中加以验证,再在层层练*中不断加以提升、拓展……使知识的获得不断圆满、丰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并学会思考。

  (3)教学中的疏忽及教后思考

  上完课后发现,学生已有的基础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的教学设计在堂上有所改变,课上虽能根据突**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但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考虑周全,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方式和教学语言的精炼程度,以及对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是今后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

  【教学难点】

  学会给三角形画高。

  【教具】

  三角板一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三角形的含义是什么?

  2、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是什么?

  3、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二、展示交流

  1、动手操作:用四边形、三角形撑起两个支架,然后对比、观察,发现了什么结论?

  2、课件出示电线杆、自行车图片,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列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4、提示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三、探究活动,掌握特征

  1、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①通过实物演示和出示课件,总结:什么叫三角形?

  ②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1)课件演示,说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边、顶点和角)

  (2)课件出示三个三角形,观察这三个三角形,你还性理了什么?

  (3)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标出顶点、边和角。

  (4)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课件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和斜拉桥,你能想出办法测量三角形的房顶和斜拉桥的高度吗?

  (2)课件演示,抽象出三角形,学生作反馈测量方法,引出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3)出示有一组底和高的三角形,观察、讨论,还有其它的底和高吗?

  (4)完成教材第86页练*十四第1题

  四、检测反馈

  1、填空

  ①三角形是由()条边同()个顶点,()个角组成的。

  ②三角形具有()性。

  ③三角形有()条高,有()个底。

  2、判断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解形。()

  (2)三角形有三条高,三个底。()

  (3)自行车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3、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正式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二)自主探究,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巧设练*,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学*,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不同长度纸条若干张、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

  师:通过刚才摆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用的三张纸条中有两条长的和大于第三条长却没有摆成三角形呢?)

  师:通过刚才是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三角形三条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但究竟怎样的三张纸条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2、 动手实验。进一步探究怎样的三张纸条才可以摆成三角形。

  师:每组同学任意选择下面三组中的任意一组纸条做进一步实验,并完成相应的实验记录。(1)4c 5c 9c (2) 3c 6c 10c (3) 6c 7c 8c

  学生汇报展示: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1 )不 能4+5=9 4+9>5 5+9>4发现:两边之和有时大于第三边,有时等于第三边,不能摆成三角形( 2 )不 能6+10>3 3+10>6 3+6<10发现:两边之和有时大于第三边,有时小于第三边,不能摆成三角形( 3 )能6+7>8 6+8>7 7+8>6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摆成三角形师: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体会任意两边的含义。

  三、 拓展应用:

  1、 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走中间的这条路最*?

  2、 判断:哪一组中的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

  (1)3,6,9 (2)4,4,10

  (学生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3、解决问题:

  师: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2)第三边的木条的长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四、 回顾反思: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汇总5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能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2.认识常见的几种角,知道各种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用三角板画30度、45度、60度、90度的角。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师生、生生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说话,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表达,使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获得充分训练,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德育目标

  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

  度量角的方法及角的分类

  三、教学难点:

  角的度量

  四、教具准备:

  三角板、小黑板、大板纸、量角器

  五、学具准备:

  纸板、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老师我们今天你去施工工地参观好吗?这是一幅施工工地忙碌的图片,想欣赏吗?(出示情境图)

  二、新授内容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能够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铲车臂在工作中可以形成什么样的角?

  小组讨论,并用准备的活动角演示,集体交流并演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角,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角。

  谁能够告诉大家(1)是锐角,(2)是直角,(3)是钝角,(4)和(5)是什么角?

  2.认识*角和周角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角和周角并用活动角进行演示。

  (2)总结: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如图(1)可以记作1,读作角一。

  (3)师出画出两个角1和2大家观察两个角,谁大谁小?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回答。角2比角1大多少?要知道角2比角1大多少,就要知道角2和

  备注:角1各有多大,那就要对这两个角进行度量,我们就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3.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和1的角

  教师:同学们知道,度量线段的长度要用直尺和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米、厘米等。同样,度量角的大小也要用到一种工具,那就是量角器。(学生看一下量角器)常用的计量角大小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板书:度)把一个圆*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记作1。大家知道量角器是一个半圆形的,这个半圆的中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它是一个点。同学们试着找一下量角器的中心,找出0刻度线,大家想一想在量角器上怎样找到1的角?(小组讨论并交流,是总结):以半圆的圆心为中心,把半圆分成了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也就是半圆边上的一个小格,记作1

  (2)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小

  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度的角。师演示。

  4、角的分类

  量一量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进行),然后今集体交流,是总结:直角是90,*角是180,周角是360,锐角小于90,钝角小于180,1*角=2直角,1周角=2*角。

  三、巩固应用

  1、基本练*:做自主练*的第1、3、4、5、10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拓展练*:做练*的第9、13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

  一个*角=两个直角

  一个周角=四个直角

  角的度量和分类

  1、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

  2、角的画法: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

  3、角和表示:用符号表示。

  4、角的度量:计量单位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记作1。

  八、课后反思:

  在教学角的度量时,量角器上有内刻度和外刻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找出这样的规律:如果角的顶点在左边用内刻度,在右边用完刻度;在量的过程中遇到了角的边短从量角器上没有办法看到是多少度,学生能够想到把角的边延长这种方法量出角的大小,我进行了表扬,这时我们班的李伟涛举起手了说:老师我还有个办法,比这个更简单,就是用三角板对准角的边可以直接从量角器上读出角的度数。我感到很吃惊,因为他*时学*并不太好,可是能够想到怎么好的办法,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从这以后上课比较喜欢发言,学*比以前也有了进步。

  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考。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题加以练*,从练*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三个角。

  2.能将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

  活动准备

  1.PPT一份,大三角板一个,长短不同的小棒,雪糕棒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手指游戏:快乐的小鱼二.学*三角形特征

  1、认识三角形

  (1)出示魔法线昨天张老师得到了一根魔法线,我今天把他带来了,让我们一起把它叫出来。123,请出来。

  (PPT出现一根红色的魔法线)提问:它是什么颜色的?

  (2)第一次变化这跟魔法线他会变,让我们一起喊123,看他会变成什么?(孩子们一起喊123,PPT出现三根红线)提问:数一数变成了几根线,

  (3)第二次变化(孩子们一起喊123,PPT出现一个的三角形)又变成了什么?(三角形)

  (4)触摸三角形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大的三角形,我请小朋友们来摸一摸,他是不是有三条边,三个角。

  (5)又一次变化一个三角形又变出了好多的三角形,虽然它们的大小不同,但他们都是三角形。

  2、巩固三角形特征


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实用5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初步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经历操作、发现、应用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和兴趣,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应用数据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自主估猜、自主探究、自主迁移,深入认识三角形。通过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交流合作,学生自然、自主、自由地发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发质疑,提出问题。

  1、 出示各种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什么是三角形?)

  2、 出示三根纸条红、蓝、黑。

  师:我们把这三根纸条看成三条线段,你能把它围成三角形吗?

  生代表上来围。师:你们觉得他围得怎么样?生补充围。我真佩服你的细心。纸条要顶点对着顶点,首尾相连,这样才能真正用上了这三根纸条的长度。

  3、围三角形比赛,(看来同学们都会围了,现在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吧。从信封拿出纸条1号袋红3cm,蓝6cm,黑11cm。2号袋红3cm,蓝6cm,黑5cm。

  4、讨论

  为什么有些能围成有些围不成,板书(围不成)  (围成)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来猜想一下,你说:

  生1:可能跟边有关。

  生2:跟边的长短有关系。

  师:那么三角形三边长短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课题:出示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活动二:探索发现,总结归纳

  1、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用蓝6㎝,红3㎝,黑11㎝,不能围成三角形,请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上来展示(看来不是操作不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11厘米太长了,那两根太短了。

  师:上面这两根和下面这根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两根小棒之和小于第三根。

  师:从你的回答,我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以前我们总是考虑一根和另一根去比长,而现在却考虑用两根的和去与第三根进行比较,真了不起!

  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

  生;3+6﹤11。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