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会用“吗、吧”造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3、继续培养良好的书写*惯,能正确、端正、整洁的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会用“吗、吧”语气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培养责任感。

  2、细心体会“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挂图

  2、学生朗读课文,准备画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学*课文,朗读感悟体会互相帮助的可贵。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培养责任感。

  2、细心体会“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

  1、课前板书:19

  蓝色的树叶

  2、设悬念:读了课题,你有问题吗?(树叶怎么会有蓝色的呢?)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学生自学:

  1、以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成果汇报:

  (1)生字

  (2)接读课文

  3、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三、学*课文:

  1、老师(出示插图1)讲述故事起因:(第一自然段)

  2、师:李丽看看旁边的林园园,她已经把树画好了。小朋友看,林园园画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指导看图)

  3、(出示第二自然段句子)“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你一定会读了!指导朗读。

  4、出示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李丽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她们说了些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对话读一读,并说说从对话中体会到什么。

  李: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可结合课后“读一读、说说”进行扩展练*)

  林:我还没画完呢。(读出吞吞吐吐的样子,声音较低缓)

  李: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读出请求、商量的语气)

  林: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读出不乐意的语气)

  李:我小心一点。(读出诚恳、小心谨慎的态度)

  林: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读出不放心的语气)

  李:我只画树叶和小草。(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林:还要画小草?(读出出乎意料、不满的语气)

  5、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幅插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她们可能在想什么。

  6、出示课文最后一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7、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注意结合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要想到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林园园会用行动改正错误的。)

  四、实践活动:

  1、让我们和林园园一起画一张有绿绿叶子的图画送给李丽好吗?

  2、作品展示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巩固生字,词语,会写10个生字,完成课后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词

  1、读字组词(同位配合完成)

  2、有感情地读文。

  二、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看字帖,观察每个字在字帖中的位置,想想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出示生字帖(投影仪)

  请同学上台与台下同学交流体会。

  3、重点指导:

  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吐、注、课、铅),前三个要写得左窄右宽,“铅”字应写得左右基本相等。四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可以重点指导“笔”字的书写。写竹字头时,应避免把短横写成点;“毛”字的撇要尽量写*,竖弯钩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注意提醒学生,“铅”字的右上不是“几”字;“拿”字上面的“合”字中有一个短横,可以让学生采用会意的办法记忆:“合手”才能拿住。

  4、同学自己看字帖写字,师巡视指导。

  三、完成课后练*

  1、出示: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吗?

  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吧。

  (1)指名读

  (2)你能用“吗”、“吧”也说一句话吗?

  (3)把这句话写在书上。

  (4)指名读读。

  2、把两个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教学例1

  (1)了解跑得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三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瞧,比赛开始了。

  课件播放:第一次比赛情景,并出示比赛成绩表。乌龟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教师:谁得了第一?为什么?

  小结:谁跑得快,谁用的时间就少。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师: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课件播放:第二次比赛的情景:小兔中途睡着了。

  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学生自由说,教师结合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到底谁跑得快?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乌龟:我跑了1时。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

  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好比较吗?你能想出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

  (3)组织交流汇报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学生:1时=60分,120秒里面有两个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乌龟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小结: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如果把单位换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判断对错。

  ①2分7秒=27秒

  ②1时25分=125分

  ③90分=1时30分

  (3)比一比。

  ①谁跳得快?在( )里画?。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 )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 )

  ②谁拍得快?在( )里画?。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③谁踢得快?在( )里画?。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姓名小刚小红小丽小明小勇时间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

  1、谁看雪?(台湾的小朋友看雪)

  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

  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的心愿是什么?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练*,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看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邀请,邀请内容略)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从上节课同学们向台湾小朋友发出的邀请中,我知道了大家是多么盼望台湾小朋友早日到北京来看雪玩雪,孩子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这些美好的心愿真的会让台湾小朋友感动的。我有个建议,想把你们这美好的心愿告诉台湾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师:了不起,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我向你们学*!愿意帮助我吗?(引入字词练*)

  三、字词句练*

  1、比一比,看谁能帮我从课文中找到合适的字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成词语?

  (学生组词略)

  2、将这些词语认一认、读一读,等会儿检查我写的字,看能不能得100分?

  (待学生认读字词约5分钟后,大屏幕出示故意写错的字,比如:省字少一横,商字冂里写成古,洁字的士写成土)

  3、比一比,看谁把第二题的字写得又快又好!

  [教与学这种双边活动是要讲究时机的,当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时,教如同隔靴搔痒,只有当学生进入了状态,有的放矢地教才能事半功倍]

  师:刚才我发现你们个个都写得很认真!老师向你们学*!下面是一个同学做的第三题,请你们帮助检查,看对不对?

  (大屏幕出示:

  1、老师(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2、小伙伴们在雪地上(打雪人)、(堆雪仗),玩得可(高兴)了!3、天上(铺着)雪花,地上(飘着)银装,树上(披着)雪毯,到处一片洁白。)

  (生改,并评分略)

  4、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读起来听?(生自主选择,略)

  5、能把这些好听的句子背出来吗?试试看!(生读、背略)

  6、看书中插图背诵第二段和第九段。(生同桌互相背略)

  [练*是枯燥的,给枯燥的东西注上滋润剂,使它变得有弹性、有粘性!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期望自己是的,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是一种享受,做外力强迫的事是劳役!学生的学*原本就是应该由学生自己负责的事,在自己选择的空间里,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了,这样的学*即使任务重些也不觉得累!]

  四、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问题预设:为什么台湾很难看到雪?资料准备及解答过程:

  1、出示*地图,让学生观看,知道台湾在祖国的南方

  2、让学生将这两种情况放到一起想一想,看谁能找到答案)

  (生提问及解答略)

  [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无顾忌,留个空间给他们,他们的神必定无拘无束驰骋纵横,教师此时的职责不是强迫千条江河归大海,而是用智慧、用爱心去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视界不是盯住预设的教学程序完成与否,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度量课堂上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五、总结课文

  师:我们今天学了哪篇课文?(生答略)

  师:我们看到黑板上,自己心里说说知道了什么,准备好了就先对我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答略)

  师:很好,把刚才说的回家向爸爸妈妈说说。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会用“吗、吧”造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3、继续培养良好的书写*惯,能正确、端正、整洁的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会用“吗、吧”语气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培养责任感。

  2、细心体会“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挂图

  2、学生朗读课文,准备画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学*课文,朗读感悟体会互相帮助的可贵。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培养责任感。

  2、细心体会“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

  1、课前板书:19

  蓝色的树叶

  2、设悬念:读了课题,你有问题吗?(树叶怎么会有蓝色的呢?)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学生自学:

  1、以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成果汇报:

  (1)生字

  (2)接读课文

  3、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三、学*课文:

  1、老师(出示插图1)讲述故事起因:(第一自然段)

  2、师:李丽看看旁边的林园园,她已经把树画好了。小朋友看,林园园画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指导看图)

  3、(出示第二自然段句子)“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你一定会读了!指导朗读。

  4、出示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李丽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她们说了些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对话读一读,并说说从对话中体会到什么。

  李: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可结合课后“读一读、说说”进行扩展练*)

  林:我还没画完呢。(读出吞吞吐吐的样子,声音较低缓)

  李: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读出请求、商量的语气)

  林: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读出不乐意的语气)

  李:我小心一点。(读出诚恳、小心谨慎的态度)

  林: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读出不放心的语气)

  李:我只画树叶和小草。(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林:还要画小草?(读出出乎意料、不满的语气)

  5、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幅插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她们可能在想什么。

  6、出示课文最后一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7、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注意结合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要想到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林园园会用行动改正错误的。)

  四、实践活动:

  1、让我们和林园园一起画一张有绿绿叶子的图画送给李丽好吗?

  2、作品展示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巩固生字,词语,会写10个生字,完成课后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词

  1、读字组词(同位配合完成)

  2、有感情地读文。

  二、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看字帖,观察每个字在字帖中的位置,想想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出示生字帖(投影仪)

  请同学上台与台下同学交流体会。

  3、重点指导:

  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吐、注、课、铅),前三个要写得左窄右宽,“铅”字应写得左右基本相等。四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可以重点指导“笔”字的书写。写竹字头时,应避免把短横写成点;“毛”字的撇要尽量写*,竖弯钩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注意提醒学生,“铅”字的右上不是“几”字;“拿”字上面的“合”字中有一个短横,可以让学生采用会意的办法记忆:“合手”才能拿住。

  4、同学自己看字帖写字,师巡视指导。

  三、完成课后练*

  1、出示: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吗?

  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吧。

  (1)指名读

  (2)你能用“吗”、“吧”也说一句话吗?

  (3)把这句话写在书上。

  (4)指名读读。

  2、把两个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精选十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教学例1

  (1)了解跑得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三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瞧,比赛开始了。

  课件播放:第一次比赛情景,并出示比赛成绩表。乌龟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教师:谁得了第一?为什么?

  小结:谁跑得快,谁用的时间就少。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师: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课件播放:第二次比赛的情景:小兔中途睡着了。

  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学生自由说,教师结合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到底谁跑得快?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乌龟:我跑了1时。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

  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好比较吗?你能想出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

  (3)组织交流汇报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学生:1时=60分,120秒里面有两个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乌龟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小结: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如果把单位换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判断对错。

  ①2分7秒=27秒

  ②1时25分=125分

  ③90分=1时30分

  (3)比一比。

  ①谁跳得快?在( )里画?。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 )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 )

  ②谁拍得快?在( )里画?。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③谁踢得快?在( )里画?。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姓名小刚小红小丽小明小勇时间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信息窗2中的情境图。

  今天啊,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再认识一些新朋友。

  2.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3)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1)怎么列式:20511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并作好记录。

  (3)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把205看作200,把116看作100,205116约等于100。

  方法二: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先拨出205,接下来从个位减6,个位上只有5不够减,应从十位退1当十,但这会儿十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明确因为加减法是相邻数位之间发生进退关系,所以个位不够只能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再向百位借,从百位上借来的只能先回到十位,这时再从十位上借1回到个位。

  方法三:列竖式笔算

  提醒学生:注意验算,要细心。

  2.比较这几种算法进行优化。

  3.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116接*100,所以300减116约等于200。

  方法二:用计数器算

  让学生动手边拨边算,重点是个位上没有珠子怎么办?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又该怎么办?

  方法三:笔算

  四、巩固练*,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第1题。笔算。

  比一比,看谁最细心,能够全部计算正确。

  2.第2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第3题:竖式计算。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3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一、回顾旧知。

  昨天我们学*了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们来复*一下。出示

  592+109= 615-457=

  让学生同位互相说一说计算方法。而后指名起来说算法。

  二、自主练*

  1.第3题:计算并验算。

  2.第4题

  (1)说题意,你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

  (2)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3.第5题。

  (1)先说一说题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解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4.第6题:找规则,填一填。

  5.第7题:数学游戏。

  6.第8题:谁摘的松果?连一连

  让学生独立去完成,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7.第9题

  要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入口到珍禽馆共有几条路?分别是哪几条?

  8.第10题

  做题时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6

  教学内容:

  课本7677页内容。两步运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信息窗2中的情境图。

  今天啊,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再认识一些新朋友。

  2.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3)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1)怎么列式:20511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并作好记录。

  (3)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把205看作200,把116看作100,205116约等于100。

  方法二: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先拨出205,接下来从个位减6,个位上只有5不够减,应从十位退1当十,但这会儿十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明确因为加减法是相邻数位之间发生进退关系,所以个位不够只能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再向百位借,从百位上借来的只能先回到十位,这时再从十位上借1回到个位。

  方法三:列竖式笔算

  提醒学生:注意验算,要细心。

  2.比较这几种算法进行优化。

  3.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116接*100,所以300减116约等于200。

  方法二:用计数器算

  让学生动手边拨边算,重点是个位上没有珠子怎么办?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又该怎么办?

  方法三:笔算

  四、巩固练*,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第1题。笔算。

  比一比,看谁最细心,能够全部计算正确。

  2.第2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第3题:竖式计算。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8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几百几十的场景,比如:一本书一共有320页,会场中一共有920个人等,告诉学生几百几十的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几百几十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几百几十)

  二、操作探究,学*新知

  1、教学例题

  (1)直观认识

  出示4块方板。

  提问:这4块方板里有多少个小方块?400里面有几个百?(板:4个百)

  (出示5根木条)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方块?五十里面有几个十?(板:5个十)

  现在一共是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计数器表示。让学生都在计数器上拨珠,并指名演示。

  (3)写数、读数

  让学生对照计数器试着写数,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个位上为什么0?0可以不写吗?谁能把这个数读一读?

  2、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能一边拨珠子一边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九十数到四百三十吗?

  请把它们写下来。(要求学生相互给同学看)

  提问:数到三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那么数到六百九十呢?数到八百九十呢?

  不拨珠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要求学生数给同桌听)

  提问:数到九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追问:九百九十后面为什么时一千?

  三、组织练*,加深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独立看图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怎么想到13个十是13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填写,共同订正。

  提问:360和630各是怎么组成的?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指名读数,共同写数。要求学生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订正后提问:做过这两道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

  让学生独自填写得数或算式。

  做完第5题后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口算时可以利用几百几十的组成来思考,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思考。)

  5、做“想想做做”第7、8题。

  口算给同桌听。(每人一组)

  6、做“想想做做”第9题。

  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结:已经栽的'棵数与还剩下的棵数相加,就是一共栽的棵数。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9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几百几十的场景,比如:一本书一共有320页,会场中一共有920个人等,告诉学生几百几十的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几百几十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几百几十)

  二、操作探究,学*新知

  1、教学例题

  (1)直观认识

  出示4块方板。

  提问:这4块方板里有多少个小方块?400里面有几个百?(板:4个百)

  (出示5根木条)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方块?五十里面有几个十?(板:5个十)

  现在一共是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计数器表示。让学生都在计数器上拨珠,并指名演示。

  (3)写数、读数

  让学生对照计数器试着写数,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个位上为什么0?0可以不写吗?谁能把这个数读一读?

  2、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能一边拨珠子一边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九十数到四百三十吗?

  请把它们写下来。(要求学生相互给同学看)

  提问:数到三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那么数到六百九十呢?数到八百九十呢?

  不拨珠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要求学生数给同桌听)

  提问:数到九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追问:九百九十后面为什么时一千?

  三、组织练*,加深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独立看图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怎么想到13个十是13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填写,共同订正。

  提问:360和630各是怎么组成的?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指名读数,共同写数。要求学生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订正后提问:做过这两道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

  让学生独自填写得数或算式。

  做完第5题后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口算时可以利用几百几十的组成来思考,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思考。)

  5、做“想想做做”第7、8题。

  口算给同桌听。(每人一组)

  6、做“想想做做”第9题。

  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结:已经栽的棵数与还剩下的棵数相加,就是一共栽的棵数。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合集5篇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1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同学对识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自主识字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识字的愿望更强。他们充满好奇心,爱玩爱动,对雪有一种向往留恋之情;同时,他们富于想象,容易进入虚拟的情境;但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很低,对课文蕴含的“海峡**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领悟会有困难;对话语的情感揣测能力不够,读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需要具体指导。

  【设计理念】:

  1、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以及猜字谜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学*的乐趣。

  2、用多种活动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大胆质疑,并带着问题去读书,并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3、低段教学首要目标还是识字写字,把识字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采用独立识字与合作学*相结合的方法,降低了识字难度,增强了识字的兴趣。

  4、对重点句段进行简单理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语言美。

  【教学目标】:

  1、会认“省、店”等十个字,会写“指、接”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会认“省、店”等十个字,会写“指、接”两个字。

  2、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谜语,看一看,能猜出来吗?(出示谜语)

  生:读,猜(雪)。

  师:真棒!一下就猜出来了,喜欢雪吗?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吧!

  (师板书,生书空。)

  师:下雪了,多好玩啊!你们是怎么玩的?(同学回答)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名字就叫做《看雪》。(补充课题)快来读一读吧!

  初读、识字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质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和新词,可要留心哦!(生读)

  师:听到你们的读书声,老师也禁不住想读一读了,愿意给老师个机会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们可要注意听哦,仔细听一下你画出的字词老师是怎么读的。

  师:看到大家学的这么认真,这些词语宝宝迫不及待的想出来和大家打招呼了(出示词语),快来认一认它们吧!(生认读)

  师:这些生字从词语里边跳了出来,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生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注意翘舌音的字和前后鼻音的字,相机指导书写“讲”和“接”)

  师:这些字宝宝很想和你们做游戏,愿意带它们一起玩吗?

  (做猜字游戏。游戏1、老师说:“我们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你知道我们是谁吗?”“我们是翘舌音的字,把我们找出来吧!”

  ……游戏2、指名站起来转过身,师指一个字他来猜,如猜错大家一起说:“错错错,不是x”,如猜对,一起说:“对对对,就是x”。

  师:生字宝宝们玩累了,回到了它们各自的家里,再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吧!(词语)

  再读理解

  师:刚才大家的问题非常好,请你再把课文读一读,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掉?(生读)

  师:出示问题“1、谁想看雪?2、在哪里看雪?3、看到了怎样的雪?”指名说一说。

  师;知道台湾在哪吗?在地图里找一找(课件展示中国地图),介绍台湾省。

  师:刚才的问题你是在哪几个自然段找到的(1、2)?读一读吧!

  师:北京的雪是怎样的?(生说,课件展示)

  师:雪景真美啊!你们的读书声仿佛把老师带进了一片冰雪的世界,老师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堆雪人、打雪仗的热闹场景,请你们再读一读这一段,注意最后一句感叹号的语气。师:“地上铺着雪毯和树上披着银装”该怎么理解?(“地上铺着雪毯”是一个比喻句,把雪比作毯子。我们还可以把雪比作什么呢?“树上披着银装”先把雪比作一件银色的衣服,一个“披”字又把树当作人来写。)

  师:北京的冬天这么美,这么热闹,真想让台湾的小朋友现在就过来感受一下。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儿歌吗?(出示儿歌)就把它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语吧!

  作业

  认读生字、新词。

  如果台湾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你会怎样给他们介绍我们这的美景?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

  1、谁看雪?(台湾的小朋友看雪)

  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

  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的心愿是什么?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练*,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看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邀请,邀请内容略)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从上节课同学们向台湾小朋友发出的邀请中,我知道了大家是多么盼望台湾小朋友早日到北京来看雪玩雪,孩子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这些美好的心愿真的会让台湾小朋友感动的。我有个建议,想把你们这美好的心愿告诉台湾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师:了不起,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我向你们学*!愿意帮助我吗?(引入字词练*)

  三、字词句练*

  1、比一比,看谁能帮我从课文中找到合适的字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成词语?

  (学生组词略)

  2、将这些词语认一认、读一读,等会儿检查我写的字,看能不能得100分?

  (待学生认读字词约5分钟后,大屏幕出示故意写错的字,比如:省字少一横,商字冂里写成古,洁字的士写成土)

  3、比一比,看谁把第二题的字写得又快又好!

  [教与学这种双边活动是要讲究时机的,当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时,教如同隔靴搔痒,只有当学生进入了状态,有的放矢地教才能事半功倍]

  师:刚才我发现你们个个都写得很认真!老师向你们学*!下面是一个同学做的第三题,请你们帮助检查,看对不对?

  (大屏幕出示:

  1、老师(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2、小伙伴们在雪地上(打雪人)、(堆雪仗),玩得可(高兴)了!3、天上(铺着)雪花,地上(飘着)银装,树上(披着)雪毯,到处一片洁白。)

  (生改,并评分略)

  4、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读起来听?(生自主选择,略)

  5、能把这些好听的句子背出来吗?试试看!(生读、背略)

  6、看书中插图背诵第二段和第九段。(生同桌互相背略)

  [练*是枯燥的,给枯燥的东西注上滋润剂,使它变得有弹性、有粘性!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期望自己是的,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是一种享受,做外力强迫的事是劳役!学生的学*原本就是应该由学生自己负责的事,在自己选择的空间里,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了,这样的学*即使任务重些也不觉得累!]

  四、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问题预设:为什么台湾很难看到雪?资料准备及解答过程: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观看,知道台湾在祖国的南方

  2、让学生将这两种情况放到一起想一想,看谁能找到答案)

  (生提问及解答略)

  [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无顾忌,留个空间给他们,他们的神必定无拘无束驰骋纵横,教师此时的职责不是强迫千条江河归大海,而是用智慧、用爱心去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视界不是盯住预设的教学程序完成与否,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度量课堂上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五、总结课文

  师:我们今天学了哪篇课文?(生答略)

  师:我们看到黑板上,自己心里说说知道了什么,准备好了就先对我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答略)

  师:很好,把刚才说的回家向爸爸妈妈说说。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3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会用“吗、吧”造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3、继续培养良好的书写*惯,能正确、端正、整洁的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会用“吗、吧”语气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培养责任感。

  2、细心体会“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挂图

  2、学生朗读课文,准备画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学*课文,朗读感悟体会互相帮助的可贵。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培养责任感。

  2、细心体会“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

  1、课前板书:19

  蓝色的树叶

  2、设悬念:读了课题,你有问题吗?(树叶怎么会有蓝色的呢?)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学生自学:

  1、以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成果汇报:

  (1)生字

  (2)接读课文

  3、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三、学*课文:

  1、老师(出示插图1)讲述故事起因:(第一自然段)

  2、师:李丽看看旁边的林园园,她已经把树画好了。小朋友看,林园园画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指导看图)

  3、(出示第二自然段句子)“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你一定会读了!指导朗读。

  4、出示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李丽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她们说了些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对话读一读,并说说从对话中体会到什么。

  李: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可结合课后“读一读、说说”进行扩展练*)

  林:我还没画完呢。(读出吞吞吐吐的样子,声音较低缓)

  李: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读出请求、商量的语气)

  林: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读出不乐意的语气)

  李:我小心一点。(读出诚恳、小心谨慎的态度)

  林: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读出不放心的语气)

  李:我只画树叶和小草。(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林:还要画小草?(读出出乎意料、不满的语气)

  5、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幅插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她们可能在想什么。

  6、出示课文最后一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7、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注意结合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要想到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林园园会用行动改正错误的。)

  四、实践活动:

  1、让我们和林园园一起画一张有绿绿叶子的图画送给李丽好吗?

  2、作品展示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巩固生字,词语,会写10个生字,完成课后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写字。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词

  1、读字组词(同位配合完成)

  2、有感情地读文。

  二、指导书写

  1、请同学们看字帖,观察每个字在字帖中的位置,想想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出示生字帖(投影仪)

  请同学上台与台下同学交流体会。

  3、重点指导:

  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吐、注、课、铅),前三个要写得左窄右宽,“铅”字应写得左右基本相等。四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可以重点指导“笔”字的书写。写竹字头时,应避免把短横写成点;“毛”字的撇要尽量写*,竖弯钩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注意提醒学生,“铅”字的右上不是“几”字;“拿”字上面的“合”字中有一个短横,可以让学生采用会意的办法记忆:“合手”才能拿住。

  4、同学自己看字帖写字,师巡视指导。

  三、完成课后练*

  1、出示: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吗?

  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吧。

  (1)指名读

  (2)你能用“吗”、“吧”也说一句话吗?

  (3)把这句话写在书上。

  (4)指名读读。

  2、把两个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5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3篇

  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蕊,陈”,掌握七个会写的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蚂蚁进入书本后发生的有趣的事。能力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指导角色朗读和童话表演的方式,使学生融入童话作品中,体会小蚂蚁的灵动与汉字的活力。

  情感目标:

  感受童话神奇的魅力。感受*文字的魅力,并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小蚂蚁住进书本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特别是它让陈旧的书发生了怎样奇妙的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童话神奇的魅力,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展开想象,自由写作。

  教法学法:

  童年是一个多梦的年龄,对于童话,孩子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热情。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学*,接触过不少的童话,他们能够通过自读对童话故事有初步的感悟,学*的热情一定很高。在教学本课时,我准备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策略。

  教法:这一课,鉴于三年级学生和童话的特点,主要采用阅读法,让学生熟读课文来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另外用对话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并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

  学法:主要采取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这篇文章的导入,我打算直接从题目入手,先展示课件,让学生边看课件上生动的画面边猜想:看到这个题目,看到这只可爱的小蚂蚁,你想知道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设计理念:这种以课题导入的方法,可以引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童话世界】

  2、介绍作者通过课件展示王一梅的图片及主要代表作。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记住作者的名字,了解必备的文学常识;另一方面,通过作家作品的介绍,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选择的依据。

  3、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①让学生听课文的录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准确标注生字词的读音。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生字。

  ③通过出示课件,检查学生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④、提问:读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

  【设计理念:前三问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检查朗读情况,扫清字词障碍;第四问,让学生总结课文大意,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4、走进童话,领略神奇

  ①小蚂蚁是如何走进书本的?

  ②小蚂蚁在书中安家落户后,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情呢?

  ③会走路的字让旧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理念:这三个问题围绕中心,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书由静到动变化的原因,内容由陈旧到新鲜的变化原因。让童话故事中小蚂蚁和字的形象、语言、情感深深的印入孩子心中,并让他们感受其所带来的影响和快乐,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

  5、课文小结:在我们的生活、学*中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只要注意观察,都能变成新的事物、新的乐趣,就像书中的小蚂蚁和“字”,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面貌,看到了一成不变的字组成的句子之外的无边无际的快乐。

  6、放飞想象,练笔创作你是否喜欢书本里的小蚂蚁,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设计理念;:通过这样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事情,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选编的,课文中那些发明创造的故事,也许只是在眨眼间的灵机一动,看起来没有没有费多大的力气,但事实上,想要有所发明创造,哪怕只是一个小发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怀疑权威,打破常规,冲破定论,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的44生字,会写本单元的33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4、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5、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6、学*默读课文,粗知故事大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单元44个字,会写3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4、学*默读课文。

  四、内容:

  一个导语,课文《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和语文园地四。

  认识52个生字,书写33个,14课没有生字。

  五、课时安排

  《动手做做看》2课时

  《邮票齿孔的故事》2课时

  《画风》2课时

  《充气雨衣》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句子,读懂文章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认读识记生字。

  2、学*课文1———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蚂蚁是你们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它能爬树,会搬运东西,喜欢在土里生活。可是却有这样一只小蚂蚁生活在书中又变成了汉字,为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到书里走一走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齐读课题《书里的蚂蚁》。

  三、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范读课文,思考:小蚂蚁是怎么来到书中的,为什么成了汉字?小蚂蚁来到书中都做了什么?

  2、交流听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画出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

  3、小组内自学。

  五、学*课文1——6自然段。

  学*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2、学*生字“孤、零、爬、蕊”的字音,注意“零”字读轻声。

  3、识记爬。形声字,左形右声,爪+巴=爬,观看动物爬行的图片,人爬坡的姿势就很像动物在爬行!

  4、扩词:爬行、爬坡、爬上、爬山。

  5、体会“孤零零、花蕊”的意思。

  学*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这段讲了什么?

  2、学*生字“夹、陈、扁”。“夹、扁”是多音字,又读jiá和piān,组词:夹被、扁舟。

  3、识记“夹、扁”。“夹”是会意字,甲骨文中间一个人形,人腋下还有相向的二人。表示二人合力夹持中间一人。夹的本意是从左右相扶持。组词:夹攻、夹子、夹道欢迎、夹带、夹层、夹杂。“扁”是会意字,小篆从户,从册。户本是门,册是写字用的穿起来的竹或木片。扁即匾额,是题字的.长方形牌子,挂在门上或墙上。扁与长、宽相对。组词:扁*、扁担、扁豆、扁桃体。

  4、感悟“陈旧“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3篇

  一、教材简析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的作用,学*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的学*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这次综合性学*建议开展的活动有: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

  (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的密切关系。

  (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2、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能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四、课时安排

  1、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3、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

  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教师饱含感情地述说:“同学们,在*,风景秀美的旅游圣地多如繁星,九寨沟就如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秀美。相信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被美妙绝伦的九寨沟所陶醉、所感染。”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思考

  (1)你知道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名字的来历吗?

  (2)课文从哪几方面描绘了九寨沟的美景?

  2、读后交流。

  (1)九寨沟在哪儿?

  (2)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

  (3)九寨沟它的自然风光怎样?有哪些珍禽异兽?

  3、再读课文。

  请同学们慢慢地阅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小结:请大家把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的顺序与课题的内容叙述的顺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三、教学生字、词。自学生字,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来向人们介绍“九寨沟”的?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

  3、钢笔描红。

  过渡:刚才大家通过听读、自读,解释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学*课文中的生字、词。

  四、播放课文录像。观看九寨沟的录像

  五、总结。

  同学们,在课本中向人们介绍描写一个地方的风光、物产的课文很多。课文一般都用那个地方的名称作为题目。通过今天的学*,今后读到这样的课文,读了题目该怎么发问呢?你们知道了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在我们辽阔的国土山有许多自然风光,你都知道有哪些?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去一个迷人的地方,板书课题。问:谁知道它在哪里?

  2﹑师播放课件或呈现图片欣赏问:从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揭题。

  二﹑初读指导

  1﹑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圈出文中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分组读课文正音并相互理解词语,记忆重点生字。

  3﹑指名汇报,共同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至二自然段问:为什么称它为“九寨沟”?人们把这里称之为什么?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师生评价后学生讨论:这一段写了什么?分别有什么特点?师指名汇报后问:你最喜欢哪一处景观,说说为什么喜欢?

  3﹑自由读第四自然段问:这一段重点写了什么?用笔画出表示它们特点的词语。指名汇报。

  4﹑齐读第五自然段问: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谁能展开想象再补充几个?

  5﹑再读全文说说:为什么把这里称之为“童话世界”?

  四﹑总结质疑

  1﹑师:从这节课中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和重点词语。

  2﹑背诵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三到第五自然段。理解课文并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讨论和深入探究中明白为什么把这里称之为“童话世界”和“人间仙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讨论探究为什么把这里称之为“童话世界”和“人间仙境”?

  教学准备:课件和有关九寨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来到了九寨沟,谁能说说那是个怎样的地方?

  2﹑师:这节课老师继续带领同学们去欣赏那神奇的童话世界,

  感受这人间仙境的迷人景观。

  二﹑总体感知

  1﹑师:(出示九寨沟风景图)看,九寨沟自然风光是多么美丽,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哪些景物?圈出来。在读读有关句子,感受一下这些景物怎样,在书上做上记号。

  2﹑师指名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问:为什么把这些湖泊称为“地上的瑶池”?怎样读出你对这大大小小的湖泊的喜爱之情?

  3﹑师:自然风光是这样迷人,别忘了珍稀动物正等着我们叫朋友呢!读读,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动物?可爱在什么地方?用笔把你认为重要的词画下来。

  4﹑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指导学生重点朗读。

  5﹑师:到童话世界去转了一圈,谁能用书上的词概括的说说九寨沟给你的印象。

  6﹑师小结:这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三﹑讨论探究

  1﹑师:为什么把这里称之为“童话世界”和“人间仙境”?

  2﹑生分组讨论,指名汇报。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优选【5】篇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93)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安排如下表。2.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

  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8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

  【教学目标】

  知识点目标: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新知识。

  能力点目标: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目标: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的基础上来学*的。要充分利用学*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经验来学*7~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口诀、记忆口诀。

  2.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再是记忆口诀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的兴趣,提高学*效率。

  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书中的线段图是为学生思考问题做帮手的,不宜要求太高。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削弱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措施,有利于个性化学*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时数】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教具教法:讲解法

  教具:图片。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

  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那你知道华联超市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吗?刘邦广场呢?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

  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

  2、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指南针)谁知道它的用途?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现在有一个指南针,你能根据指南针给出的一个方向,来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吗?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

  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

  四、全课总结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讨论:在地图上,我们居住的地方大约在首都北京的哪个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93)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安排如下表。2.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

  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8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

  【教学目标】

  知识点目标: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新知识。

  能力点目标: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目标: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的基础上来学*的。要充分利用学*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经验来学*7~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口诀、记忆口诀。

  2.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再是记忆口诀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的兴趣,提高学*效率。

  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书中的线段图是为学生思考问题做帮手的,不宜要求太高。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削弱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措施,有利于个性化学*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时数】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会让我们的学*过程更清晰,学*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①

  0.09米=(90)毫米②

  0.9米=(900)毫米③ 9米=(9000)毫米④

  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

  (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分别把3式与1式、4式与1式作比较再研究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整理并总结出右移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2、推导左移规律。

  (1)猜测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会变大,猜一猜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有什么变化?

  共同验证

  整体观察: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越变越小。

  (2)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下往上观察

  小组讨论交流: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数学语言讲究精确,师强调缩小到原数的)

  分别把2式与4式、1式与4式作比较研究提出的问题。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整理并总结出左移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