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1-09 00:00:00 教案,数学,大班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2、会辨认圆柱体的物体,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3、发展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圆柱体的积木若干;

  2、操作册:第6册P53.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

  (2)走线,线上游戏:摸摸**快回来。圆圈中摆放若干大砖块、大积木、易拉罐。幼儿听音乐在圆圈周围自由走动。

  2、集体活动。

  (1)复*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感知圆柱体。

  请一名幼儿把双手伸到相中选中一个几何体,摸一摸、想一想,充分感知后大声地向其他幼儿描述魔道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认识圆柱体。

  游戏继续进行,当幼儿摸到圆柱体,经过描述后,其他幼儿不能准确猜出是什么几何体时,教师举起圆柱体,告诉幼儿:这种形体叫圆柱体。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和圆柱体的积木相同形体的物品,通过自有触摸和摆弄,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3)请幼儿试着滚动圆柱体和球体,观察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并尝试从写披上向下滚,看看谁滚得快、滚得远。

  3、完成操作册。

  (1)教师示范、讲解操作册*题。

  (2)分发幼儿操作册,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

  (3)教师批改幼儿操作册,错误的地方督促幼儿订正。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指导幼儿参观学*同伴的活动成果,收拾操作材料。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也为后面学*圆锥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的拓展。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通过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让学生观察转动起来后的形状是一个圆柱形。对于这个形状学生很容易想到,但是对于这个内容背后的知识更加需要学生掌握。在教学中我没有把知识点止于这一步,而是利用教具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当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长就是圆柱的高,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当以长方形的宽为轴旋转,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即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哪条边就是圆柱的高,而另一条边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注重圆柱知识的推导过程。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发现了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通过教具的现场演示,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由此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是底面积乘高,并进一步推导V=∏r2h。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虽然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体积不变,这也是数学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除此之外,转化思想也是必不可少,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以后的学*,对于学生的终身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徐云鸿主任说:几何直观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方式;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虽然徐老师说的是几何直观,但是对于其它在小学阶段中必须渗透的变中不变思想、转化思想也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2、会辨认圆柱体的物体,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3、发展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圆柱体的积木若干;

  2、操作册:第6册P53。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

  (2)走线,线上游戏:摸摸**快回来。圆圈中摆放若干大砖块、大积木、易拉罐。幼儿听音乐在圆圈周围自由走动。

  2、集体活动。

  (1)复*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感知圆柱体。

  请一名幼儿把双手伸到相中选中一个几何体,摸一摸、想一想,充分感知后大声地向其他幼儿描述魔道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认识圆柱体。

  游戏继续进行,当幼儿摸到圆柱体,经过描述后,其他幼儿不能准确猜出是什么几何体时,教师举起圆柱体,告诉幼儿:这种形体叫圆柱体。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和圆柱体的积木相同形体的物品,通过自有触摸和摆弄,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3)请幼儿试着滚动圆柱体和球体,观察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并尝试从写披上向下滚,看看谁滚得快、滚得远。

  3、完成操作册。

  (1)教师示范、讲解操作册*题。

  (2)分发幼儿操作册,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

  (3)教师批改幼儿操作册,错误的地方督促幼儿订正。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指导幼儿参观学*同伴的活动成果,收拾操作材料。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3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会说出、找出并制作出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感知圆柱体与球体的不同特征。

  活动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积木、塑料瓶等,纸、笔

  2、每人10枚一样大小的硬币、长方形纸张、双面胶等

  3、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例:易拉罐、积木、塑料、球、纸张等。

  4、准备学*包《科学·神奇的几何体》。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观察实物的特征。注意物体相对的上、下部。

  二.幼儿动手操作,自由探索。

  [1]小组探索:提供圆柱体事物,让幼儿自由探索。

  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圆柱体和球有什么不同?把这两种实物立放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2]想办法把易拉罐上、下两面画下来,说说看你自己发现了什么?

  [3]想想用什么方法才能把长方型的纸张变成圆柱体?

  [4]想想怎样把橡皮泥变成球体或是圆柱体?

  1、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和小朋友们一起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见过什么像球体或是圆柱体的物品?

  2、教师指导幼儿完成学*包《科学·神奇的几何体》

  3、活动延伸:

  找找家中什么东西是球体的?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并且把它记录下来,带到班级来与同伴交流。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教案1

  目标:

  1、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2、在操作中感知数量的趣味。

  准备:

  1、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或硬币状的替代物。

  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了哪几种图形宝宝,还记得吗?(让幼儿说一说)今天呀,我们班上来了一个新客人,它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 游玩“圆柱世界”

  (1)幼儿看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你拿的是什么玩具?它是什么样子的?”

  (3)介绍圆柱体

  (4)幼儿互相交流。

  三、 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圆柱体与圆形有什么不一样吗?”

  (1)幼儿自由探索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

  (2)幼儿相互交流探索的结果。

  四、 操作体验

  (1)教师取出硬币问:“这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把硬币变成圆柱体吗?”

  (2)幼儿探索将硬币变成圆柱体的方法。

  (3)幼儿叠硬币,将圆形变成圆柱体。

  五、 幼儿操作

  请幼儿翻开操作材料《数学》第25页,教师按提示指导幼儿完成此页中《认识圆柱体》的练*。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教案2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发现孩子对电线杆、饮料罐等类似圆柱体的东西颇感兴趣,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常常把它称做棒。因此,在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认识圆柱体的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下圆面一样大)。

  2、 提供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并用语言表达操作结果,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加深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

  3、 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易拉罐 一次性杯子 毛线 彩带 橡皮泥 铅笔 白纸等

  四、过程活动

  (一)组织教学

  1、 教师:(出示罐子和杯子)看看它们长的一样吗?我要把它们放在地上滚一滚,用手轻轻一推,它们滚动的轨迹怎样的?

  2、 幼儿尝试,发现轨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和张老师手上形状相似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也和老师一样,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你们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

  3、小结: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轨迹的方向)

  (二)引出概念“圆柱体”,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1、 请幼儿找出两个物体的不同之处:请你们把直着滚的放在左边的桌子上,把绕着圆圈滚的放在右边的桌子上。再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边的东西都是直着往前滚的?而另一边却都是绕着圆圈滚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 幼儿结论: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3、 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你们凭什么说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今天刚好带来了绳子,我来测量一下。(教师测量)你们真棒,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要不我再到小朋友直着往前滚的地方随机抽取一个来检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教师边演示边和幼儿一起说)

  4、 数学里面,这种象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形状就叫做圆柱体

  5、 判断圆柱体与非圆柱体。

  1)出示小鼓: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2)出示圆面一样大而中间凹进去的实物: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6、 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众多的物体中,寻找圆柱体:

  1) 老师的桌上有很多的材料,我提供了毛线、彩带、橡皮泥、纸和笔。请你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将是圆柱体的物品找出来放在箩筐中。

  2) 教师每组抽样检验,小结:这是谁测量出来的?你是用什么材料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它是圆柱体。

  (三)自制手拉车,并在游戏中结束活动

  教师:圆柱体还可以变成好玩的手拉车呢,看!我用绳子一穿。手拉车就完成了。绳子一拉它就跟着我们走了。哦,出发喽!

  五、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学很强的学科,但它又无时无刻的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一片树叶、五个好朋友、马路边的广告牌是方形的、小朋友的铅笔很多都是圆柱体的……既然它如此贴*我们,我们为何就不能让孩子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奥秘呢?因此,我设计了《认识圆柱体》这活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带班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难有跳出来思考的时间。观摩却给了我们更客观、更冷静地了解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了解自己的机会。今天作为一名学*者的我,觉得自己拥有这样的机会而感到庆幸。庆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名师和同盟姐妹给我指点弥经,望各位多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教案3

  一、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探索学*兴趣,有初步的立体概念。

  2、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二、 活动准备:

  1、教具:球一个、圆柱体一个,可拆圆柱一个,图示一份,判断图一份,卡片若干。

  2、学具:圆柱体、球体若干,可拆的圆柱体人手一份,圆柱体积塑、旺仔牛奶罐、作业纸、笔、橡皮泥、记录表等各若干。

  三、 活动过程:

  1、比一比:较圆柱体与球体,探索圆柱体的特性。

  A、直接引入,出示球体、圆柱体引导滚一滚,叠一叠。

  “请小朋友将球体和它的朋友放在地上滚一滚,叠一叠,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B、结合图示,引导幼儿说出圆柱体与球的差异。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结合幼儿的回答,依次出示图示)

  C、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性。

  “刚才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都发现球体和球体不能叠在一起,但它的朋友可叠在一起,可球体能到处滚动,而它的朋友只能侧面地来回滚动”。

  2、动一动: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A、幼儿动手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一个穿衣服的球体朋友,等会儿请小朋友将它的衣服拆开,看看它的上面、下面和侧面是什么形状,大小一样吗?

  B、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小朋友都发现了球体的朋友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形,两个圆一样大,侧面展开是长方形,中间一样粗,我们就把这种形体叫做圆柱体。

  C、结合图示正确判断圆柱体。

  “我们一起来找找图上哪些是圆柱体”。

  3、玩一玩,通过游戏巩固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

  A、游戏《对与错》,正确判断圆柱体。(生活中圆柱体图片)

  “老师和小朋友玩个好玩的游戏——《对与错》,如果老师取出的图片是圆柱体,小朋友为

  它拍拍手,并大声说出对、对、对,如果老师取出的图片上物体不是圆柱体,那么小朋友就可以做手交叉的动作,并大声说出错、错、错”。

  B、游戏《找一找》,找找活动室里圆柱体的相似物。

  “刚才小朋友都很棒,一下子能判断出哪些是圆柱体,哪些不是圆柱体,现在请小朋友用

  眼睛瞄一瞄,看看我们活动室哪些东西也是圆柱体”。(幼儿寻找并表述)“除了这些东西,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呢?”

  4、做一做,通过制作感受圆柱体的特点。

  A、《穿一穿》,选择合适的卡纸包装圆柱体。

  B、《涂一涂》,为作业纸中的圆柱体涂色。

  C、《搭一搭》,垒高不同大小圆柱体积塑,并做记录。

  D、《变一变》,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并进行排列。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汇总五篇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1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会说出、找出并制作出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感知圆柱体与球体的不同特征。

  活动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积木、塑料瓶等,纸、笔

  2、每人10枚一样大小的硬币、长方形纸张、双面胶等

  3、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例:易拉罐、积木、塑料、球、纸张等。

  4、准备学*包《科学·神奇的几何体》。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观察实物的特征。注意物体相对的上、下部。

  二.幼儿动手操作,自由探索。

  [1]小组探索:提供圆柱体事物,让幼儿自由探索。

  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圆柱体和球有什么不同?把这两种实物立放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2]想办法把易拉罐上、下两面画下来,说说看你自己发现了什么?

  [3]想想用什么方法才能把长方型的纸张变成圆柱体?

  [4]想想怎样把橡皮泥变成球体或是圆柱体?

  1、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和小朋友们一起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见过什么像球体或是圆柱体的物品?

  2、教师指导幼儿完成学*包《科学·神奇的几何体》

  3、活动延伸:

  找找家中什么东西是球体的?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并且把它记录下来,带到班级来与同伴交流。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2

  设计思路:

  新指南中指出:"学*数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数学知识探索的对象。"幼儿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球体和圆柱体的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滚动的的废旧物品以及一圆硬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看电脑课件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球体、圆柱体,感知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3、发展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激发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学具:圆形纸片、硬币、海洋球、一个圆柱体积木;分别贴有球体和圆柱体标记的两个纸屋。。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今天,我带着小朋友们来到了玩具王国,你们开心吗?请小朋友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

  2、幼儿自由玩玩具,师做个别引导。

  二、自由探索,感知球体和圆柱体。

  1、过渡:刚刚小朋友们都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你们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提问: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啊?你是怎么玩的?(请个别幼儿交流

  )3、幼儿集体讨论、交流,讲述自己的发现。

  4、小结:像这种圆片片,从正面看、反面看都是圆的,而这样转转转(立起硬币旋转)从侧面看就是扁扁的了,这就是圆形。(出示球体)像这样的物体转转转,转转转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哪边推,都能滚动,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球体。

  5、请小朋友到前面的筐中找出球体,在前面滚一滚。谁愿意来试一试?(请个别幼儿展示)

  6、刚刚有小朋友玩了球体,还有没有小朋友玩过其他的玩具呢?你是怎么玩的?(圆柱体,滚动。)我们现在把上面的圆拿下来,看看是不是和下面的圆一样大呢?

  7、小结:像这样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上下一样粗,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圆柱体。

  8、请小朋友到前面的筐中找出圆柱体滚一滚,说一说它是怎么滚动的?(圆柱体只能前后两个方向滚动。)

  三、游戏活动,实物找家。

  1、过渡:你们真棒,知道球体和圆柱体,可是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宝宝经常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球体还是圆柱体,你能帮忙来找家吗?

  2、游戏:"赶小猪"。要求:请小朋友到桌子上的篓子里,拿一个玩具把它送到贴有这两种标记的篓子里,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好吗?还有既不是球体的,也不是圆柱体的,我们放在另外一个家里面。

  3、幼儿自己操作,师点评。

  四、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1、过渡:刚刚我们小朋友都知道了球体和圆柱体,除了刚刚看到的那些,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吗?(幼儿自由讲述)2、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物体,你能说出它们是球体还是圆柱体吗?

  3、总结:刚刚我们了解到了生活中还有好多的球体和圆柱体,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有好多球体和圆柱体呢,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室找一找吧!

  活动反思:

  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这一活动中,我选用了幼儿在生活当中比较常见又喜欢玩的一些玩具来开展本次活动。在第一环中我先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自由探索滚动。通过让幼儿分别从前、后等不同的侧面观察皮球,幼儿基本掌握了球体的第一个特征即从那边看都是圆的。通过让幼儿观察皮球在桌面上滚动,幼儿知道了球体的第二个特征即往那个方向推都能滚动。在请幼儿说说自己知道的球体时,感觉小朋友思维还是被打开了,说出诸如足球、篮球等球类,有的小朋友说出太阳、月亮、星球也是球体。在第二个环节中通过出示圆柱体物体,幼儿知道了它的第一特征即上下一样粗。通过用圆形片进行上下两个圆的比较,幼儿知道了上下两个圆是一样大的。在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过的圆柱体时,大部分幼儿都能较确切的说出来,像我们教室里的日光灯,不绣钢管,卫生间的水管,教室门口的大柱子等,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还是掌握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在对接两个圆柱体时,通过大小一样的圆柱体和大小不一样的进行对接,幼儿知道了两个一样大的圆柱体对接以后还是圆柱体,而不一样大的两个对接后就不再是圆柱体了。整个活动下来幼儿对活动内容基本掌握了,但是在活动中我没有让每一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如果能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操作,我想会更好。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3

  设计思路:

  “认识圆柱体”是大班下学期的内容,我把它放在上学期进行教学,在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侧重于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我班孩子在蒙氏工作中对圆形、球体已经有所认识。于是,我利用圆形的叠合自然地引出了“圆柱体”,然后通过与球体的对比,在游戏“滚”和“叠”中,感知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活动,在环节的安排上,从实物→图形,从具体→抽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遵循幼儿的认知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2、在“滚”“叠”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及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1元硬币人手6枚,球人手一只,多媒体课件,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叠一叠,引出圆柱体

  1、出示硬币,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把这么多圆形的硬币叠起来会怎么样呢?

  2、交代操作要求:硬币要叠得整齐;双面胶放在圆盘里

  3、交流:圆形的硬币叠起来变成了什么?

  4、小结:我们把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的物体叫做圆柱体。

  (二)辨一辨,区别球体与圆柱体

  1、滚一滚,说说它们滚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交代要求:在桌 上滚动)

  2、小结:球体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前后两个方向滚动。

  球体滚得快;圆柱体滚得慢。

  球体可以在用任何一个面滚动;圆柱体只能用侧面滚动。

  球体碰到障碍物会换方向滚动;圆柱体碰到障碍物就停止了。

  3、叠一叠,看谁叠得高,为什么?

  4、小结:球体不能叠起来,而圆柱体可以叠起来。

  (三)想一想,寻找生活中的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课件:找找幼儿园里的圆柱体

  2、生活中还有许多圆柱体,你也可以在家里、公园里、超市里、广场上,继续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圆柱体。

  (四)延伸活动:寻找图片中的球体与圆柱体(幼儿用书)

  把圆柱体涂上绿色(大班上册幼儿数学用书P22)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4

  活动目标:

  1。 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2。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4。 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5。 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6。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7。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8。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5

  活动内容: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和球体”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比较球体和圆柱体,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2、让幼儿初步体验并能区分*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

  活动准备:

  教具皮球1个,圆片纸1张,圆柱体积木1块。

  学具幼儿人手一个乒乓球和若干大小不一的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1、认识球体。

  (1)出示皮球“这是什么?”“皮球是什么样子的?”

  (2)比较圆片纸和皮球,了解球体特征。

  “你们看,这张纸是什么形状的呢?”“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玩乒乓球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请小朋友在桌上玩一玩乒乓球,不要让球离开桌面,你发现了什么?”

  (4)说出球体的主要特征。

  “球是什么样子的?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你见过的东西中有哪些象球体?”

  2、认识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积木。

  “它是不是球体?为什么?”

  (2)比较上下两个圆,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上面和下面这两个圆一样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和上面的圆一样大的圆片,我们用这个圆片和下面的圆片比一比,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

  (3)说出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象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请小朋友在盒子里找一找,哪些积木是圆柱体?能不能把你找到的圆柱体变成一个。”

  (4)幼儿寻找圆柱体并拼接。

  “你找到的圆柱体能不能变成一个长的圆柱体?为什么?”

  结论:只有一样粗的圆柱体才能变成一个长长的圆柱体。“你见过的东西中还有哪些象圆柱体?”

  3、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球体是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圆柱体是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相同大小的圆柱体可以接成一个长圆柱体。”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范文五份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1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下圆面一样大)。

  2、 提供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并用语言表达操作结果,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加深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

  3、 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4 、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 、 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易拉罐 一次性杯子 毛线 彩带 橡皮泥 铅笔 白纸等

  过程活动

  (一)、组织教学

  1、 教师:(出示罐子和杯子)看看它们长的一样吗?我要把它们放在地上滚一滚,用手轻轻一推,它们滚动的轨迹怎样的?

  2、 幼儿尝试,发现轨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和张老师手上形状相似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也和老师一样,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你们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

  3、小结: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轨迹的方向)

  (二)、引出概念“圆柱体”,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1、 请幼儿找出两个物体的不同之处:请你们把直着滚的放在左边的桌子上,把绕着圆圈滚的放在右边的桌子上。再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边的东西都是直着往前滚的?而另一边却都是绕着圆圈滚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 幼儿结论: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3、 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你们凭什么说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今天刚好带来了绳子,我来测量一下。(教师测量)你们真棒,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要不我再到小朋友直着往前滚的地方随机抽取一个来检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教师边演示边和幼儿一起说)

  4、 数学里面,这种象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形状就叫做圆柱体

  5、 判断圆柱体与非圆柱体。

  1)出示小鼓: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2)出示圆面一样大而中间凹进去的实物: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6、 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众多的物体中,寻找圆柱体:

  1) 老师的桌上有很多的材料,我提供了毛线、彩带、橡皮泥、纸和笔。请你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将是圆柱体的物品找出来放在箩筐中。

  2) 教师每组抽样检验,小结:这是谁测量出来的?你是用什么材料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它是圆柱体。

  (三)、自制手拉车,并在游戏中结束活动

  教师:圆柱体还可以变成好玩的手拉车呢,看!我用绳子一穿。手拉车就完成了。绳子一拉它就跟着我们走了。哦,出发喽!

  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学很强的学科,但它又无时无刻的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一片树叶、五个好朋友、马路边的广告牌是方形的、小朋友的铅笔很多都是圆柱体的……既然它如此贴*我们,我们为何就不能让孩子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奥秘呢?因此,我设计了《认识圆柱体》这活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带班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难有跳出来思考的时间。观摩却给了我们更客观、更冷静地了解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了解自己的机会。今天作为一名学*者的我,觉得自己拥有这样的机会而感到庆幸。庆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名师和同盟姐妹给我指点弥经,望各位多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2

  设计思路:

  “认识圆柱体”是大班下学期的内容,我把它放在上学期进行教学,在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侧重于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我班孩子在蒙氏工作中对圆形、球体已经有所认识。于是,我利用圆形的叠合自然地引出了“圆柱体”,然后通过与球体的对比,在游戏“滚”和“叠”中,感知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活动,在环节的安排上,从实物→图形,从具体→抽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遵循幼儿的认知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2、在“滚”“叠”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及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1元硬币人手6枚,球人手一只,多媒体课件,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叠一叠,引出圆柱体

  1、出示硬币,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把这么多圆形的硬币叠起来会怎么样呢?

  2、交代操作要求:硬币要叠得整齐;双面胶放在圆盘里

  3、交流:圆形的硬币叠起来变成了什么?

  4、小结:我们把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的物体叫做圆柱体。

  (二)辨一辨,区别球体与圆柱体

  1、滚一滚,说说它们滚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交代要求:在桌 上滚动)

  2、小结:球体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前后两个方向滚动。

  球体滚得快;圆柱体滚得慢。

  球体可以在用任何一个面滚动;圆柱体只能用侧面滚动。

  球体碰到障碍物会换方向滚动;圆柱体碰到障碍物就停止了。

  3、叠一叠,看谁叠得高,为什么?

  4、小结:球体不能叠起来,而圆柱体可以叠起来。

  (三)想一想,寻找生活中的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课件:找找幼儿园里的圆柱体

  2、生活中还有许多圆柱体,你也可以在家里、公园里、超市里、广场上,继续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圆柱体。

  (四)延伸活动:寻找图片中的球体与圆柱体(幼儿用书)

  把圆柱体涂上绿色(大班上册幼儿数学用书P22)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3

  一、 设计思路:

  新《纲要》中指出:“学*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滚动的的废旧物品以及一圆硬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看电脑课件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圆形、球体、圆柱体,感知圆形、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二、 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电脑、贝投各一。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只一圆的硬币、一只篓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行、每人一只垫子,*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小朋友,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开心吗?姜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位客人要来做客呢,你们看,他来了。

  (出示课件一:硬币来了。通过硬币的介绍,进一步感知圆形,初步感知球形。)

  这是谁呀?他是什么形状的?转起来呢又是怎样的?

  二、通过硬币的引见,导出球体,体现圆与球的特征。

  1、球和硬币有什么区别。

  (出示课件二:球和硬币的区别)

  2、请幼儿看一看,球与硬币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3、请幼儿比一比,球与硬币谁滚的快。

  4、请幼儿讲一讲,球与硬币的特征。

  5、小结:对,小朋友讲的真好。我们来听听硬币和球体是怎么说的?

  (课件三:通过硬币与球的比赛,以及形象的讲解进一步了解硬币与球的特

  征:硬币圆圆的、扁扁的,就象一张纸;球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圆的,不管从哪个方向滚都可以。)

  三、认识球体与圆柱体。

  1、通过课件四,引出圆柱体。(五个硬币叠在一起变成圆柱体。)

  2、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课件五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老师叠起来的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4、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课件五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5、小结:(观看课件六。)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他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一个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四、通过讲讲生活中的圆形、圆柱体、球体,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

  1、象硬币这样的圆形,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2、哪里看到过球体?比一比谁想的最多。

  3、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五、游戏:找家

  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圆形、球体、圆柱体,老师的电脑里也有,你们看——他们想和你们做游戏呢?

  1、电脑游戏:找家

  (给各种圆形的物体、圆柱体的物体、球形物体分别找到各自的家。)

  2、综合游戏:找家

  你们都想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好吗?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拿出垫子下面的图片,看看是什么形状的?把他送到图形宝宝的家。

  六、变一变,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体、圆柱体。

  你们给图形宝宝找到了家,还想用球体、圆柱体制作一些好玩的玩具,可是球体、圆柱体不够多,我们来帮他们一起做球体、圆柱体,有困难吗?

  (孩子们开始积极地寻找制作球体、圆柱体的材料,有的孩子选择报纸做金箍棒,有的选择长方形纸张做望远镜,有的把圆形图片叠在一起做柱子,有的用橡皮泥做球……蔡浩翔拿起毛线绑来绑去的,说“太难做了”我走到他身边,捡起地上的毛线团起来,立刻高兴地说,“我会了,把线团起来就可以变成球了。”开开拿起碎布也团团团,变成球。……)

  七、相互交流各自的作品,结束教学活动。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4

  活动目标:

  1. 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2.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4. 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5. 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6.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7.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8.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反思:

  优点:

  1、 在活动中通过玩一玩及一些操作活动来让孩子们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另外也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2、 在玩一玩这一环节,孩子们的*惯也很好,在玩纸的时候,孩子们可以一个一个地传;玩橡皮泥的时候,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再有操作活动中体现了孩子们的合作。

  缺点:

  1、 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2、 在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这一环节组织的不太好,有些乱。还有待改进。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5

  【教材分析】

  球体和圆柱体是幼儿在生活中能经常接触到的几何形体。大班幼儿基本具备区别典型球体和圆柱体的能力,也能够发现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形状相似的物体,但对球体与圆柱体的异同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如何使幼儿通过直接体验与感知发现、了解、表达球体与圆柱体的异同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幼儿从物体滚动方向切人活动,鼓励幼儿大探索、仔细甄别并有条理地表达。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感知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能发现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形状相似的物体。

  3.乐意与同伴交流,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4.引发幼儿学*图形的兴趣。

  5.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

  1.玩具每桌 1 筐(乒兵球、皮球、海洋球、玻璃球等球体和瓶子、易拉罐圆柱状的积木、薯片筒、管子等圆柱体以及不能滚动的物体)。

  2.报纸,长方形硬卡纸,不同大小的硬币,橡皮泥若干

  【活动建议】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玩具,自由探索、交流,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1)引导幼儿按照能否滚动将玩具进行分类。

  要求:把可以滚动的物品放在筐子里。

  (2)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并通过演示进行验证。

  (3)引导幼儿将会滚动的物体再按形状分类。

  2.观察圆柱体和球体,尝试概括表达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1)引导幼儿摸一摸,转一转,从各个方向观察圆柱体和球体的异同,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述。

  (2)引导幼儿向不同的方向滚动球体和圆柱体,发现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小结:球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摸起来很圆滑;能向任意方向滚动。圆柱体上下两个面是圆的且一样大,上下一样粗:可以液动,但方向单一。

  (3)鼓励幼儿找出周围环境中的球体和圆柱体,运用其特性进行检验。

  3.分组操作,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体、圆柱体。

  (1)幼儿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操作材料,分组进行制作活动。

  报纸组:引导幼儿用报纸制作球体或圆柱体,鼓励幼儿通过测量、比较等方法进行验证卡纸组:提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硬卡纸,引导幼儿制作圆柱体。

  硬币组:提供各种硬币若干,引导幼儿将其变成圆柱体和球体。例如:把一个硬币竖起来迅速转动,看看像什么把相同大小的硬币叠放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橡皮泥组: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做球体和圆柱体,鼓励幼儿采用观察、触摸、液动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2)各组操作后,集体交流、分享请幼儿将制作好的球体和圆柱体滚一滚、试一试,重点引导幼儿交流怎样利用材料让球体滚得更流畅,让圆柱体上下一样粗。

  活动反思:

  优点:

  1、在活动中通过玩一玩及一些操作活动来让孩子们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另外也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2、在玩一玩这一环节,孩子们的*惯也很好,在玩纸的时候,孩子们可以一个一个地传;玩橡皮泥的时候,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再有操作活动中体现了孩子们的合作。

  缺点:

  1、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2、在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这一环节组织的不太好,有些乱。还有待改进。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 (菁华3篇)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的基础,本节课的学*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中,感受到学*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基于以上构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具体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能力和学**惯。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

  1.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 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具体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 1、复*:大家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出示圆柱形水杯。(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 运用。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检验目标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第2题。通过练*,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惯。

  3.变式练*: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的基础,本节课的学*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中,感受到学*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基于以上构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具体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能力和学**惯。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

  1.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 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具体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 1、复*:大家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出示圆柱形水杯。(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 运用。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检验目标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第2题。通过练*,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惯。

  3.变式练*: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本人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基于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的。

  二、说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在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玩”数学,帮助学生“悟”数学。

  三、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发现数学的乐趣。

  1、说教材

  圆柱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长方体的体积以及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是:

  (1)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重点是圆柱体体积的推导公式和应用。

  难点是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四、说教法指导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引导,组织教学。

  (2)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3)运用迁移,循序渐进。

  五、学法指导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

《圆柱体体积》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柱体体积》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国标教材六年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5页的例4教学。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等积转化数学思想的培养以及观察比较新旧图形的联系,做出合请推理,从而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认知规律出发,经过观察、比较、猜想、思考、、验证等方法,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教学环节,主要包括:

  1、复*引导,揭示课题。

  明确已有的圆柱的特征、体积概念的认识、*面图形公式的研究方法等知识水*,建立新的学*和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底等高时,猜想他们的体积是否都想等?猜想后强调“可能“相等,因为是猜想的。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等于底面积乘高,我们还没有研究出公式来,所以这里只能是一种没有经过验证的猜想,只能用“可能”相等,没有经过验证的观点,不可以用“一定“两个字,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3、激励思考,提出验证的方法。

  有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好的研究方法,来证实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的体积有可能相等呢?或者说圆柱的体积也有可能等于底面积乘高呢?学生可以通过回忆*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推导方法,获取一些思考。

  4、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使用“切割—转化—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四人一组,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小组讨论纲要:

  (1)用 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了 体。

  (2)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 变了, 没有变。

  (3)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 怎么进行合情推理?

  (5)怎样用简捷的形式表示你推导出来的公式呢?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和引导。

  5、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所推导出来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广泛领域。

  6、全课小结,提升认识水*。

  在研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这里的切割是指切割旧图形,还是切割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是指转化成已学过的旧图形,还是转化成没有学过的新图形?观察比较什么?怎样分析推理?这里蕴藏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最后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发明电灯重要,还是使用电灯重要,哪个更能造福人类,造福子孙万代?科学家、发明家就是这样诞生的,他们善于猜想、善于发现,敢于探究。如果我们将来想成为科学家,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敢不敢大胆去尝试、去探究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或是更广泛的研究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三角形、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正多边形等一些直棱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呢?在研究中,你会发现,数学很美,它是思维的体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研究的成果告诉老师一起分享。

  四、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从而获得知识。讲课时,我再利用教具学具和课件双重演示,让学生通过眼看、脑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的第一层次是复*。通过复*来导入新课。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切拼,把圆柱体转化成*似的长方体,找出*似长方体与原圆柱体各部分相对应部分,从而推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知识迁移法,把旧知识发展重新构建转化为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形变质没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的和归纳能力。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内容,安排适度练*,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达到一定技能。

  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练与学的关系。寓教于乐中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爱学、会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没有处理好。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说的内容是: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圆柱体的体积。因为这是首次学*含有曲面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论是思考方法,还是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上,都更加深入了一步,难度也加大了。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理解。难点是: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目标是:

  使学生知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及相关的推论。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渗透一些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本节课应具备的旧知识是: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2、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中就是要运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有目的的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

  2、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规律,找出体积公式。

  3、适当采用“尝试——失败——总结——再尝试——再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推导公式的合理方法。

  4、利用多变的练*,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找到公式的根本内涵。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体积公式。通过直观实验,吸引学生主动、认真观察图形的拼接过程,积极回答观察结果,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并且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概括能力。

  本节课所需教具为: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具及事先写好*题的小黑板。教学一开始,首先复*。目的是:一是通过复*旧知识,为新课作好准备;二是引出新课。一开始先复*体积的概念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个练*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但是这些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所以适当的时侯教师要加以启发提示。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新课做准备。然后,提问:圆柱体的特点是什么?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公式是什么?由于这些内容刚刚学过,学生很容易回答,可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并加以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兴趣,以便学*新课。通过以上复*,巩固了旧知识,为学*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同时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兴趣。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引导、设疑:圆柱体也是立体图形,也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大家一定很想知到道怎样求出这个空间的大小,好,今天我们就来学*求它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这样就顺利转入了新课的学*。

  这时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首先引导学生用长方体公式的推导方法尝试。提问:“我们学过的长方体体积是用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块来量出的,现在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量一下,现在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反复尝试后回答:“无法量出。”这时教师再问:“什么地方量不出来?为什么?”学生回答:“圆柱体的侧面是曲面,无法量出。”在学生尝试失败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改变思路,去寻找新的方法。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情绪,转入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教学。教师启发提问:“圆柱体上下两面是什么形?圆面积公式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新思路:用割拼的方法将它转化为其他的图形。

  得到了新的方法以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1、先将圆柱沿底面*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似长方体。学生观察割拼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圆柱体拼成了一个*似的什么立体图形?为什么说它是*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长方体的组成部分?”学生回答后,接着再进行演示实验

  2、将圆柱体沿底面*分16等份,再拼成*似的长方体。

  再问:“这次是不是更象长方体了?”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

  教师总结:“将会无限趋*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然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并把它与圆柱体进行比较,提问:“这个长方体的哪部分与圆柱体相同?”因为模型各面的颜色不同,所以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来:“底面积与高。”“那么这个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同。”“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底面积乘以高。”“那么圆柱体是否也可以这样算呢?”学生回答:“是的。”

  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这两个公式。通过以上的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先通过复*做知识的铺垫,然后由学生进行尝试,充分运用思维的迁移规律,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搭起了桥梁,顺利地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并且在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关于极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通过尝试得到了成功的喜悦,思想高度兴奋。教师及时利用这一时机,将公式向深处拓展。设问:“如果不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么求体积?”学生考虑,教师出示尝试题: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2、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3、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已知圆柱体的侧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其他同学做适当补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并且板书有关公式的推论。通过以上练*,避免了学生只注意了公式的表面特征,而忽略了公式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明确,不论条件怎样变化,最终都要归到底面积乘以高上来。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本公式的内涵,为灵活运用公式做好了知识的准备。最后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由于此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所以可全班集体回答。

  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公式后,教师及时出示*题,指导学生将公式应用于实际:

  (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面积是50*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提问:“这两道题是否要进行单位换算?各应选用什么公式?”学生回答完毕后,一起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提出应用公式时应注意的问题:1、仔细审题,弄清条件的变化。2、单位名称要统一。

  布置课后作业。本节课到此结束。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一、 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的基础,本节课的学*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二)、选择教法,实践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我紧密结合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能力与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在数学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多媒体演示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中,感受到学*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基于以上构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具体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能力和学**惯。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

  1.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 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具体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 1、复*:大家还记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出示圆柱形水杯。(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 运用。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检验目标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第2题。通过练*,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惯。

  3.变式练*: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本人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基于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的。

  二、说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在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玩”数学,帮助学生“悟”数学。

  三、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发现数学的乐趣。

  1、说教材

  圆柱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学*长方体的体积以及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是:

  (1)知道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重点是圆柱体体积的推导公式和应用。

  难点是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四、说教法指导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启发引导,组织教学。

  (2)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3)运用迁移,循序渐进。

  五、学法指导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力概括出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1、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丽的妈妈拿来了三个圆柱体,想考考小丽,让她算出这些圆柱的体积,小丽没有办法,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体积公式

  1)用课件出示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板书长方体体积公式

  3、猜想:圆柱体积的大小跟哪些条件有关?

  1)、观察两组课件一组是高相等,底面积不等,体积有什么变化?另一组是底面积相等,高不等,体积怎样?

  2)学生用学具将圆柱体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

  3)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4)小组讨论

  拼成的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5)学生汇报,师板书圆柱体体积公式

  6)总结出知道底面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归纳圆柱体体积公式

  5、出示例4、例5

  1)例4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师板书

  2)例5放手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练*环节

  1)基本练*

  看图列式,并写出相应的公式。

  (设计意图是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转化为能力。)

  2)变式练*

  一根圆柱形木料,它的体积是6750立方厘米,底面积为75*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防止受定势影响。)

  3)拓展练*

  把一根长1.5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三段后,如图,表面积比原来增加9.6*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升华练*

  激趣设疑

  同学们,小丽的妈妈拿来了三个圆柱体,想考考小丽,让她算出这些圆柱的体积吗?小丽没有办法,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亲自测量,仔细去算,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既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又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指导性。艺术性。概括性。总结性。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认识球体、圆柱体》大班教案(精选5篇)

  活动内容: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和球体”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比较球体和圆柱体,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2、让幼儿初步体验并能区分*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

  活动准备:

  教具皮球1个,圆片纸1张,圆柱体积木1块。

  学具幼儿人手一个乒乓球和若干大小不一的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1、认识球体。

  (1)出示皮球“这是什么?”“皮球是什么样子的?”

  (2)比较圆片纸和皮球,了解球体特征。

  “你们看,这张纸是什么形状的呢?”“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3)玩乒乓球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请小朋友在桌上玩一玩乒乓球,不要让球离开桌面,你发现了什么?”

  (4)说出球体的主要特征。

  “球是什么样子的?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你见过的东西中有哪些象球体?”

  2、认识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积木。

  “它是不是球体?为什么?”

  (2)比较上下两个圆,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上面和下面这两个圆一样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和上面的圆一样大的圆片,我们用这个圆片和下面的圆片比一比,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

  (3)说出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象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请小朋友在盒子里找一找,哪些积木是圆柱体?能不能把你找到的圆柱体变成一个。”

  (4)幼儿寻找圆柱体并拼接。

  “你找到的圆柱体能不能变成一个长的圆柱体?为什么?”

  结论:只有一样粗的圆柱体才能变成一个长长的圆柱体。“你见过的东西中还有哪些象圆柱体?”

  3、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球体是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圆柱体是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相同大小的圆柱体可以接成一个长圆柱体。”

  教学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

  2、能按照物体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物体若干,篓子两个。

  2、圆柱体和球体的物品每名幼儿一个。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

  难点:能按照物体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探索法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设计意图

  一、找出能滚动的物体

  1、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这里有什么?它们中哪些东西能滚动,哪些东西不能滚动?请小朋友玩一玩,试一试,把能滚动的东西和不能滚动的东西分开,各放一个篓子。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的分类情况。

  观察教师出示的物体。

  玩一玩教师出示的物体。

  通过观察和玩一玩,让幼儿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

  二、认识球体和圆柱体

  1、教师:这些能滚动的物品都是哪些东西?它们的形状一样吗?请你把一样的放一起。

  2、请个别幼儿把能滚动的物体按形状进行分类,把球体和圆柱体分开。

  3、教师分别出示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请幼儿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小结: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我们就叫它球体。上下一样粗,两头都是圆形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4、滚一滚

  (1)教师:球体和圆柱体都会滚,它们滚起来一样吗?

  (2)幼儿人手一个球体和圆柱体进行滚动,操作过程中,引导幼儿尝试从不同方向滚动球体和圆柱体,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

  (3)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4)师生共同小结: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不能向各个方向滚动。

  回答教师提问。

  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把球体和圆柱体分类。

  幼儿回答。

  回答教师提问。

  操作,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交流。

  通过提问、比较、分类等方法,进一步让幼儿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让幼儿能按照物体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

  三、分组活动

  1、引导幼儿将收集的物品分类。

  2、尝试用揉、捏、团、搓、压等方法塑造球体和圆柱体,发展泥塑能力。

  分类。

  操作。

  通过让幼儿自己制作,充分的认识球体和圆柱体。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观察比较,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它们的特征。

  2、培养观察能力和比较、辨别能力。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事先认识了圆形、长方形

  (材料准备)手表、1圆硬币若干、钥匙圈、皮球、木珠、画有圆形的纸、电池、小鼓、杯子、药瓶、胡萝卜、图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球体:

  1、出示手表、1圆硬币、钥匙圈,让幼儿观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圆形)

  2、转转——将1圆硬币竖起在桌上快速转动◆思考:这圆圆的硬币在转动时象什么?(象球)

  重点:3、摸摸——硬币:**的木珠:鼓鼓的

  4、滚滚——将硬币扔在桌上,发现它不会滚动将木珠、皮球扔在桌上,发现它会滚动

  5、说说——小结,归纳:**的圆是圆形;立体的圆,会滚动的圆,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的是球体。

  6、找找——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哪些是球体?哪些是圆形?

  7、添添画画——出示画有圆形的纸,引导幼儿思考,添画几笔,看看象什么?其中几个圆形变成球体了?

  二、认识圆柱体: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大班数学认识圆柱体教案优选【5】份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观察比较,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它们的特征。

  2、培养观察能力和比较、辨别能力。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事先认识了圆形、长方形

  (材料准备)手表、1圆硬币若干、钥匙圈、皮球、木珠、画有圆形的纸、电池、小鼓、杯子、药瓶、胡萝卜、图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球体:

  1、出示手表、1圆硬币、钥匙圈,让幼儿观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圆形)

  2、转转——将1圆硬币竖起在桌上快速转动◆思考:这圆圆的硬币在转动时象什么?(象球)

  重点:3、摸摸——硬币:**的木珠:鼓鼓的

  4、滚滚——将硬币扔在桌上,发现它不会滚动将木珠、皮球扔在桌上,发现它会滚动

  5、说说——小结,归纳:**的圆是圆形;立体的圆,会滚动的圆,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的是球体。

  6、找找——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哪些是球体?哪些是圆形?

  7、添添画画——出示画有圆形的.纸,引导幼儿思考,添画几笔,看看象什么?其中几个圆形变成球体了?

  二、认识圆柱体:

  1、叠叠——出示1圆硬币,引导幼儿说出其形状

  将硬币叠起来,让幼儿观察硬币叠起来后像什么形状?(圆柱体)

  2、看看——圆柱体是怎么样的?让它躺下,会怎么样?(滚动)

  u小结:两端是两个一样大小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是圆柱体。

  3、找找——教师出示全部实物,让幼儿寻找哪些是圆柱体?

  重点:讨论:药瓶和胡萝卜是圆柱体吗?(不是,因为它们两端不一样大,中间部分不一样粗。)

  4、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体?

  5、做做——出示长方形的图画纸,引导幼儿思考:能把它变成圆柱体吗?(讨论)

  幼儿动手操作:引导幼儿注意将它制成两头一样大小,中间一样粗的圆柱体(望远镜)。

  三、结束活动。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发现孩子对电线杆、饮料罐等类似圆柱体的东西颇感兴趣,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常常把它称做棒。因此,在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认识圆柱体的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像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下圆面一样大)。

  2、 提供多种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并用语言表达操作结果,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加深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

  3、 培养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易拉罐 一次性杯子 毛线 彩带 橡皮泥 铅笔 白纸等

  四、过程活动

  (一)、组织教学

  1、 教师:(出示罐子和杯子)看看它们长的一样吗?我要把它们放在地上滚一滚,用手轻轻一推,它们滚动的轨迹怎样的?

  2、 幼儿尝试,发现轨迹。

  在你们的椅子下面也放着两样和张老师手上形状相似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也和老师一样,放在地上滚一滚,看看你们滚动的轨迹是怎样的?

  3、小结:一个直着往前滚,一个绕着圆圈滚。(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轨迹的方向)

  (二)、引出概念“圆柱体”,在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的具体特征。

  1、 请幼儿找出两个物体的不同之处:请你们把直着滚的放在左边的桌子上,把绕着圆圈滚的放在右边的桌子上。再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边的东西都是直着往前滚的?而另一边却都是绕着圆圈滚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 幼儿结论:杯子的一个圆面大一个圆面小,而罐子的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

  3、 通过测量,引出圆柱体的具体特征:你们凭什么说罐子的上下两个圆面是一样大的?今天刚好带来了绳子,我来测量一下。(教师测量)你们真棒,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杯子的圆面一大一小,而罐子的圆面是一样大的。要不我再到小朋友直着往前滚的地方随机抽取一个来检测,看看结果还是不是一样的。(教师边演示边和幼儿一起说)

  4、 数学里面,这种象柱子一样,圆圆的、直直的,上面圆面和下面圆面一样大的形状就叫做圆柱体

  5、 判断圆柱体与非圆柱体。

  1)出示小鼓: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2)出示圆面一样大而中间凹进去的实物:这是圆柱体吗?为什么?

  6、 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众多的物体中,寻找圆柱体:

  1) 老师的桌上有很多的材料,我提供了毛线、彩带、橡皮泥、纸和笔。请你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将是圆柱体的物品找出来放在箩筐中。

  2) 教师每组抽样检验,小结:这是谁测量出来的?你是用什么材料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它是圆柱体。

  (三)、自制手拉车,并在游戏中结束活动

  教师:圆柱体还可以变成好玩的手拉车呢,看!我用绳子一穿。手拉车就完成了。绳子一拉它就跟着我们走了。哦,出发喽!

  五、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学很强的学科,但它又无时无刻的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一片树叶、五个好朋友、马路边的广告牌是方形的、小朋友的铅笔很多都是圆柱体的……既然它如此贴*我们,我们为何就不能让孩子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奥秘呢?因此,我设计了《认识圆柱体》这活动。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带班时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难有跳出来思考的时间。观摩却给了我们更客观、更冷静地了解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了解自己的机会。今天作为一名学*者的我,觉得自己拥有这样的机会而感到庆幸。庆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名师和同盟姐妹给我指点弥经,望各位多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设计思路:

  “认识圆柱体”是大班下学期的内容,我把它放在上学期进行教学,在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侧重于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我班孩子在蒙氏工作中对圆形、球体已经有所认识。于是,我利用圆形的叠合自然地引出了“圆柱体”,然后通过与球体的对比,在游戏“滚”和“叠”中,感知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活动,在环节的安排上,从实物→图形,从具体→抽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遵循幼儿的认知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2、在“滚”“叠”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及概括能力。

  3、引发幼儿学*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元硬币人手6枚,球人手一只,多媒体课件,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叠一叠,引出圆柱体

  1、出示硬币,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把这么多圆形的硬币叠起来会怎么样呢?

  2、交代操作要求:硬币要叠得整齐;双面胶放在圆盘里

  3、交流:圆形的硬币叠起来变成了什么?

  4、小结:我们把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的物体叫做圆柱体。

  (二)辨一辨,区别球体与圆柱体

  1、滚一滚,说说它们滚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交代要求:在桌上滚动)

  2、小结:球体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前后两个方向滚动。

  球体滚得快;圆柱体滚得慢。

  球体可以在用任何一个面滚动;圆柱体只能用侧面滚动。

  球体碰到障碍物会换方向滚动;圆柱体碰到障碍物就停止了。

  3、叠一叠,看谁叠得高,为什么?

  4、小结:球体不能叠起来,而圆柱体可以叠起来。

  (三)想一想,寻找生活中的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课件:找找幼儿园里的圆柱体

  2、生活中还有许多圆柱体,你也可以在家里、公园里、超市里、广场上,继续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圆柱体。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扩展8)

——球体与圆柱体大班教案汇总5篇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圆片和球体及圆柱体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在实践中感受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小箱子,乒乓球及各种球体、圆片纸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组织教学。

  二、边看边玩,引导探究。(区分圆形与球体)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2、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3、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4、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5、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6、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三、自主尝试,认识区分。(区分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

  2、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4、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5、小结: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四、参与游戏,巩固练*。

  “奇妙的箱子”。让幼儿逐个摸出箱中的物体,摸出后按圆形、球体、圆柱体分类。

  五、活动小结,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球体和圆柱体?

  六、课后完成,亲子活动

  1、开展一次家庭球赛。

  2、将家里的卫生纸叠一叠,看看能叠几个,明天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百科:一个半圆绕直径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成的空间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球,半圆的半径即是球的半径。球体是有且只有一个连续曲面的立体图形,这个连续曲面叫球面。

  活动目标:

  1. 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2.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4. 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5. 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6.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7.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8.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反思:

  优点:

  1、 在活动中通过玩一玩及一些操作活动来让孩子们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另外也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2、 在玩一玩这一环节,孩子们的*惯也很好,在玩纸的时候,孩子们可以一个一个地传;玩橡皮泥的时候,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再有操作活动中体现了孩子们的合作。

  缺点:

  1、 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2、 在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这一环节组织的不太好,有些乱。还有待改进。

  活动目标:

  1。 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2。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4。 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5。 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6。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7。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8。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出谜语,请幼儿猜。

  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圆球)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二、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四、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五、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六、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面,可以重叠。

  七、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活动结束】

  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像。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名称:

  《认识球体、圆柱体》

  领域:

  科学、艺术

  执教班级:

  大班

  执教人:

  孟爽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3.认识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重难点分析:


大班数学《圆柱体》教案 (菁华3篇)(扩展9)

——球体和圆柱体教案范本5份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知道球体、圆柱体的名称,了解他们的外形特征。

  2、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操作,发现球体和圆柱体滚动的不同方式。

  活动重点:

  幼儿看一看,玩一玩,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活动难点:

  幼儿理解圆柱体上下两面是大小相同的圆,中间一样粗的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每组两个篮子(一个篮子里有各种球体圆柱体的实物和一些不能滚动的物体,另一个为空篮子);幼儿活动材料;铅笔;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

  1、朋友们,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请你们找一找,哪些东西会滚动,把不能滚动的东西找出来放到空的篮子里。

  2、通过与伴交流、探索、寻找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3、请个别幼儿说说能滚动的东西与不能滚动的东西各有哪些。

  二、认识球体和圆柱体。

  1、请幼儿观察能滚动的东西,观察他们在外形上的不同。

  2、请幼儿与同伴说说交流自己的发现。

  3、请个别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4、教师用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和条形纸量圆柱体,小结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5、教师总结:不管从哪一个方向看都是圆圆的物体,我们就叫它球体;

  从上到下一样粗,两头都是圆圆的,并且两个圆一样大的,我们就叫它圆柱体。

  三、比较球体、圆柱体滚动的不同特征。

  1、每人拿一个球体、圆柱体滚动,观察他们的滚动方向。

  2、请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3、教师请个别幼儿向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

  4、教师总结球体和圆柱体滚动的不同特征:球体可以朝着任何方向滚动;圆柱体横着才会滚动,竖起来就能站起来。

  5、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球体和圆柱体滚动的特征。

  四、寻找并辨别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

  1、我们已经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球体和圆柱体吗?

  2、教师出示一些球体和圆柱体,供幼儿观察。

  教师出示的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多为幼儿经常能看的到的,比如挂在墙上的钟表;被子筒;街边特别的建筑等。

  活动设计背景

  让幼儿通过直接观察、直接操作、具体表现的活动中能动地建构着知识,从而使幼儿对本次的知识点达到长时记忆的目的。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

  2.使幼儿乐意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感知球体,圆柱体是什么样子的。

  3.知道球体和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4.引发幼儿学*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本次活动到达长时记忆的目的。

  难点:真确分清并记住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

  活动准备

  1、墙面布置球体和圆柱体两个区。

  2.各种皮球,乒乓球,纸筒,易拉罐,瓶盖等

  3.报纸。

  4.《幼儿用书·科学与数学》

  活动过程

  1.观察球体和圆柱体

  教师出示《球体和圆柱体》

  看一看,老师给小朋友带什么来?这些是什么呢?

  幼儿:这是足球,

  幼儿:这是积木,

  幼儿:这是皮球(乒乓球),

  幼儿:这是小凳,杯子,还有饮料。

  教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东西那些是球体?那些是圆柱体吗?

  2.操作球体和圆柱体,感知他们的特征,

  教师:我们,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有什么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请小朋友们拿一个球体,在拿一个圆柱体摸摸他们,然后在地上滚一滚,看看球体和圆柱体什么地方不一样?

  幼儿:我发现易拉罐倒下来的时候滚得好快好快!立起来的时候滚不动为什么呀?

  幼儿:是啊,倒下来的时候想车门儿一样滚来滚去,立起来的时候是**的。

  教师:你们看的时候很仔细,那我们再看一看,摸一摸还有什么样的东西跟它一样?

  幼儿:教师我的小登立起来的时候可以做,我搬不动的时候就把放到滚着走,

  教师:那你们看一看,这个足球和那个小登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足球到处都是圆圆的,

  幼儿:看这个足球滚得多快啊

  幼儿:这个积木可以滚着走,开可以站住,足球却站不住。

  教师:这个足球摸起来到处都是圆的可以滚着玩,我们把形状像它一样东西叫球体。

  教师:这个小板凳,上面和下面都是一样大的圆形,放到以后还可以滚着玩,像这样的东西叫圆柱体。

  教师:请小朋友们想办法把球体摞起来,再把圆柱体摞起来,看看你发现什么?

  幼儿:易拉罐可以摞起来,可是皮球摞不起来,

  教师:对,球体可以摞起来。圆柱体摞不起来。

  2.制作球体和圆柱体。

  教师:“请小朋友用报纸做一个球体的东西、再做一个圆柱体的东西,然后把它们站到墙上去。”“想一想,球体的东西要从到哪儿?圆柱体的东西要从到哪儿?”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科学与数学》,做一做书上的

  教学反思

  一、在备课时,我考虑了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和幼儿的接受能力,如果这节活动又不适合幼儿的我会随机应变,调整活动的内容。

  二、通过这节活动课的展示后,我进行了以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这节活动课,总的来说还不错,不仅调动了每个幼儿的积极性,而且师幼配合的非常好,通过这次的活动,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的方面得到了全面、自主的发展。

  2.对师幼互动反思:本次活动,幼儿能很好的和老师配合,我也会因幼儿的需要调整活动内容。

  三、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不足之处在于活动的时间没掌握好,有点短了;其次这次活动的的内容对幼儿来说还不够,还应再加点游戏。

  通过教学反思,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努力、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

  教材分析

  幼儿容易将*面图形和几何体混淆。活动中,将*面图与相应的几何体比较,既可加深幼儿对*面图形的认识,又可突出几何体的特征。同时,将几何体与几何体比较,帮助幼儿发现不同几何体的异同,加深对几何体的认识。另外,幼儿在亲手制作几何体的过程汇总,可以具体形象的地感知、探索几何体的特征,在主动观察、比较、操作中提高综合能力。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能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3、乐意与同伴交流,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各种不同形体的物体若干,如: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海洋球、玻璃球等;圆柱体物体:各种瓶子、易拉罐、粗细不同的圆柱体积木、薯片筒及粗细不同的管子等;不能滚动的物体若干。2、每组一个筐子,报纸、正方形和长方形硬卡纸,各种不同大小的硬币、橡皮泥若干。

  经验准备:请家长和幼儿提前观察生活中球体和圆柱体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操作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自由探索、交流,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1、教师交代活动的要求:请小朋友把桌上可以滚动的物品放在筐子里。

  2、幼儿自由探索、操作。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并通过演示证明这些物体是可以滚动的。

  3、引导幼儿将会滚动的物体按形状分类。

  提问:这些会滚动的物体形状一样吗?鼓励幼儿发现它们形状的不同,并分类。

  二、观察圆柱体和球体,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1、引导幼儿摸一摸,从各个方向看一看圆柱体和球体,发现它们的不同,并能用语言清楚地讲述。

  2、请幼儿尝试向不同的方向滚动球体和圆柱体,发现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小结:球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摸一摸没有棱角.很圆滑:无论向哪个方向都能滚动。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圆的,而且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圆柱体上下一样粗。球体放在地上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而圆柱体放在地上却不能向各个方向都滚动。

  3、请幼儿说说在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是球体,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小结:我们生活中的水杯、车轮等都是圆柱体的形状。地球仪、条条球等都是球体的形状。

  三、尝试拼搭圆柱体,进一步感知圆柱体的特征,能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1、请幼儿尝试将这些圆柱体拼搭在一起,组成新的圆柱体。

  2、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探索后相互交流各自的拼搭结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圆柱体可以拼搭成一个新的圆柱体,而有些不行呢?

  小结:圆柱体上下一样粗。

  四、分组进行操作活动“变一变”,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体、圆柱体。1、报纸组:引导幼儿用报纸卷成金箍棒。

  2、卡纸组:提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硬卡纸,引导幼儿做望远镜。

  3、硬币组:提供各种硬币若于,引导幼儿将一个硬币竖起来迅速转动,看看硬币转动起来像什么;把相同大小的硬币叠放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4、橡皮泥组: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做球。

  活动目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