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道上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1-12 00:00:00 教案

峨眉道上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预*”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再根据老师提供的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按“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爬峨眉山的感觉,《峨眉道上》

  二、检查预*

  1.词语解释: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攀登:抓住东西爬上去。也比喻积极向上不畏艰险。

  游览:游玩观赏景物、名胜等。【例句】我们游览了万里长城。

  狭窄:课文中指山路窄小。

  歇息:休息。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愧(ku@)疚(ji))、葱(c#ng)茏(l$ng)。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2.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四、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听读的同学思考: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

  “两尺见方的石板”山路的窄; “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山高、陡、险。

  2.继续设问: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五、作业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

  2.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重点、难点

  从字里行间了解峨眉山路的特点和这些路是怎样铺成的。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理解课文2-6自然段

  1.明确学*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根据目标自读课文2-6自然段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师:游人*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4.过渡:师: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

  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

  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本文数量词多达14处,如“一块块”“一块一块”“一块”“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读时要让学生品味不同结构的数量词,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六、 板书设计

峨眉道上教案2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在游峨眉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引起的感想,赞美了峨眉山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教育我们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课文先写峨眉山的路又窄又陡,为后文写铺路之难做好铺垫;接着写“我”在途中和一位背石头的人的谈话,从中了解铺路人的工作;最后抒发“我”的感想,赞美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具体叙述之后直接抒发感想,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后一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二、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留意影视中或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关注他们的劳动;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找找有关资料,以便对峨眉山有所了解。教师查阅有关峨眉山的资料,准备教学挂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2根据“预*”要求,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再把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在山路上看到或听到的,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想到的,分别做上记号。上课时先检查学生的预*情况,针对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给予指点。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根据思考·练*2进一步自学,然后组织交流讨论。

  3“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学*。可以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写峨眉山路高与陡的部分。

  课文怎样写峨眉山路的高与陡?为什么要写峨眉山路的高与陡?(写峨眉山的高与陡,一是从“我们”爬山路的感受表现山路的陡,“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二是用比喻句说明山路的高与陡,“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陡坡上。写山路的高与陡,主要是为下面说明铺路的艰险做铺垫。)

  (2)写“我”在途中和一位背石头的人谈话的部分。

  从和背石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什么?(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块,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他们的劳动是多么辛苦。)

  (3)写“我”引发的感想部分。

  ①“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感到愧疚?(“愧疚”的意思是“惭愧、内疚”。我为先前不了解铺路人的劳动而感到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②“无名英雄”是什么意思?(“无名英雄”是“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峨眉山路高、长、窄、陡;铺路人开山、取石、凿成石块,一块块背上山,工作非常艰苦;铺路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这样做很不简单。铺设的山路为游人提供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但并没有留下铺路人的名字。所以说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后一问要答得全面较为困难,可在小组交流后全班讨论,老师适当点拨,要点都答出来了,再引导他们连起来回答,以加深印象。

  4在学生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精神后,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如,除了表示赞美,还可表示对他们的关心。鼓励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

  5课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便于进行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思考·练*1要求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要根据课文表达特点给予指导。这两个自然段是感情的直接抒发,开头连用几个问句感叹铺路之难,接着是愧疚心情的表白,最后是热情的讴歌和赞美,要边读边想,体会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练*背诵。

  6选做题体现学科间的融合,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提醒学生把握峨眉山道路的基本特点:高、长、窄、陡,其他细节可自由发挥。

  7本课“竖”是翘舌音,“凿”是*舌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竖”与“坚”、“嫌”与“歉”、“辛”与“幸”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字形。

峨眉道上教案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三一六自然段〕: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工作时间:年复一年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背诵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峨眉道上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峨眉道上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峨眉山月歌教案 (菁华5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1

  一.知人论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30年后他流放夜郎赦归后,在黄鹤楼送蜀地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进蜀僧晏入中京》。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为《静夜思》中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变得家喻户晓。后来又借酒力和醉态思维,创造出《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诗歌神品。谪仙之月,是想象最清丽奇特、极具情感渗透力的意象。因此经过李白、苏轼以及唐宋一系列诗人赋予明月具有人间亲和感的想象和意义,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兴遂渐渗透到民间风俗心理,终于在北宋形成了人伦情感非常浓郁的*人盼团圆、庆团圆的岁时节日——中秋节了。

  二.课文分析 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巧妙构思、思想情感 这首诗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在表达情感方面,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这首诗只是以“蛾眉山——*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唐诗别裁集》:“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四.小结: 蜀江行旅图:峨眉山——*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兼指友人、故士象征乡情、友情

峨眉山月歌教案2

  一、学*目标

  1、认识“峨、羌、渝”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江行思乡思友之情。

  二、学*重点

  了解诗句含义,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义,进一步感受诗人思乡思友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

  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李白。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游历。不信,来看看他的诗,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诗文略)

  感受到什么?

  (李白足迹遍布九州,去过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这既是李白,他时常在路上。今天,我们就来细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随它去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

  (二)初读释题,把握节奏韵味。

  谁来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齐读诗题。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来。

  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自主探究解诗意,品读感悟入诗境。

  1、勾画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边画边想,诗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月”半轮;“山”高大雄伟。

  同学们,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们还确信它的形状就是“半轮”吗?有没有可能是的呢?你以为是哪种?为什么?

  小结:远远望去,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请男生读。

  再读读,这月亮还有什么特点?“亮”

  从何可见?“秋”

  这青山吐出的还是月亮吗?吐出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啊!美吗?

  全班女生一起读。

  2、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联想一下你们出去游玩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心情如何?(兴奋、高兴、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吗?找到了吗?请用诗句回答我。“影入*羌江水流”怎么个美法?江水流动,水波荡漾之美!读月亮照在江中,随着江水流动,显得很美!师质疑:这行没有写月啊,你们怎么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读能用一个词或句子来表现这种美景吗?虽不是渔火,但月影入江,李白似乎也可以体会到“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妙处吧!一起读。

  3、看看插图,我们的诗人此时在哪呢?人在船上,船在江中,随江而下,结合插图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观察点。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随作者感受夜行江景之美吧!

  4、看看你们圈画的地名,再读读诗文的三、四行,看看还有什么发生的变化?诗人除了陶醉于美景之外,心情会不会有变化呢?赶快读读后两行,感受一下。发现什么有变化?(地点发生了变化)感受到什么?(离家越来越远了)家在哪里?那高大雄伟的峨眉山也渐渐看不见了,谁来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还有谁读?你读出了什么?(一丝不舍、想念)离家越来越远,思念之情渐盛。女生一起读。

  继续往下读,你还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想念与不舍?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这里的“君”指谁?(亲人)他会想念亲人的什么呢?

  还能见到么?为什么?

  是啊,思亲不见亲,还有谁读?

  除了亲人,这里的“君”还指谁?(朋友)

  李白一生爱交友,与友人情谊之深,在他的诗中也可见一斑,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你们知道,李白最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吗?“喝酒”

  是啊,“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可现在呢?

  他是多么想和朋友把酒言欢啊,请男生读。

  5、随着船儿渐行渐远,诗人眼中的美景也渐渐被愈演愈烈的思乡之情所取代。来,请一、二组同学读一二行,三、四组同学读三四行。老师读课题,我们合作来读读这首诗,读出你的理解来。

  6、同学们,随着五个地点的依次出现,诗人似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图。我们随着他一起欣赏美景,沉醉其中;一起思乡思友,依恋不舍;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作者的思念之情真的是从“夜发清溪向三峡”开始的吗?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想法?

  是啊,月亮常常作为思乡的代名词。诗人行至路上,看到家乡的山月之景,思乡之意已顿然而起。这也是为什么诗文短短28个字,连用了五个地名,但诗题却取之其一,名为《峨眉山月歌》之故啊!

  让我们齐读古诗,再一次感受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吧!

  理解之后的背诵更有效率,自由背诵。

  7、李白写“月”的诗句不少,也常常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意,课下,也请同学们多读多积累。

峨眉山月歌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为何写“峨眉山月”?

  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书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夜思》——李白——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课

  学生活动,

  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提示:李白,李白诗句《静夜思》《赠汪伦》

  《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明确学*目标

  师多媒体展示学*目标: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明确学*目标。

  师指导学生赏诗的方法:重在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读——读全诗,读诗句,读关键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三、了解创作背景

  师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写作背景

  助读资料: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剑术,结交侠士、隐者。二十五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登历名山大川的壮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东鲁等地,结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这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学生自读——师提示注音、停顿——生再读——师范读——生诵读展示——师生评价

  (*羌,渝州)

  五、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诵读,明白诗体,感知内容内容。

  诗体:七言绝句,

  内容: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师适时指点。

  学生进一步诵读,搜寻问题词语,理解诗句大意,合作解决;师适时指点,以鼓励为主。

  诗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六、品读诗歌,赏析诗句师指点赏析诗句的方法:走*诗人,联系背景,捉住关键词品内容,品写法,悟情感。例句:“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

  题目是《峨眉山月歌》,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此次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又与“半轮”相叠,形容出月色之美。峨眉山半轮秋月,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学生活动:自主合作交流,赏析其余三句,师适时指点,合适处肯定鼓励,不足处适时指点。

  “影入*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词让读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而去。辞亲远游,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此时“思君不见下渝州”,对故乡、对故人的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全浓缩在一个“思”之中。

  赏析小结: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音韵流畅。

  描景与抒情相结合。描景:描写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色。(青山吐月,月映清江)抒情:抒发对家乡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乡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师指点可从哪几方面进行总结:诗歌的美点,写法,此首诗中“山月”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七、情读诗歌,走*名家评说师多媒体展示:

  列举两例:《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学生进一步挖掘诗之美。适当处老师指点(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八、课堂检测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通过活动,简单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九、诗歌背诵

  形式不一,注意学生背诵的准确,情感的把握。

  十、课堂小结

  古代诗人创造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诗歌更是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诗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借月抒发自己的情怀,令人陶醉。

  师生共同总结,师进行必要的指点:诗的国度——古代诗人众多——诗篇流传——李白,鼓励大家多走*古诗,走*经典,提升自我。

  十一、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

  2、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3、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4、搜集含有“月”的诗句并进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为何写“峨眉山月”?

  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书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


峨眉道上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峨眉道上》教案菁选

《峨眉道上》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峨眉道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峨眉道上》教案1

  教学要求

  1.通过学*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辛劳,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和热爱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2.学*和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难点

  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理解“无名英雄”的涵义。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字词卡片、小张填空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题引趣,导入新课

  学生读课题之后,教师提问:“谁知道峨眉山在什么地方,你去过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简介峨眉山。它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主峰万佛顶,海拔3009米。峰峦挺秀、山势雄伟。是我国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风景区。课文讲的是作者在峨眉山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二、提出预*要求,预*课文

  (一)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边读边划,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三)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葱茏 愧疚 *坦 所谓 歇息

  (四)标出自然段,想想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练*分段,概括段意。

  三、检查预*情况

  (一)指名读书,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

  (二)认读生字卡片,掌握生字的准确读音。

  (三)提出难懂词语,全班讨论解答。

  四、练*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找几个同学读书,大家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

  (二)根据分段方法,分组讨论分段。

  (运用读、想、并的方法分段。)

  (三)在全班汇总分段情况,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结果: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峨眉山的路上所看到的。段意可归纳为,峨眉山的山路又窄又陡非常难走。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了作者和一位背石头人的谈话。段意可归纳为,通过和一位背石人的谈话,“我”知道峨眉山道是他们从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再背上山去铺成的。第三段(第7、8自然段)写出了作者的感想。段意可归纳为,铺路工作*凡艰辛,铺路人可敬可佩,他们默默奉献和甘当无名英雄的宝贵品质值得赞扬。

  (分段时要加强引导,对于课文第6自然段作为过渡句应该分在哪一段,可先让同学们议论,可带着学生分析这句话,它是上面内容的概括,与上面内容联系紧凑,应该归纳到上个内容中去。)

  五、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写作顺序

  (一)分段读书,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二)提问解答,了解特点。

  (作者按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作顺序来叙述的。内容上联系非常紧密,非常自然。)

  六、自己练*读书,达到准确、流利

  七、作业:预*课后思考练*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逐段分析,理解词句

  本节主要通过逐段学*,利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铺路人的艰辛危险,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一)指名读第一段,大家思考:这段有几句话?作者看到了什么?峨眉山的路是什么样的?

  1.作者第一句话说明什么?理解“*坦”、“所谓”的意思?用几个词概括说说峨眉山的路是什么样的;(又长、又陡、又窄、又高)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一块块、两尺见方、一步一步、竖、长长的天梯)

  2.出示投影,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山路的难走。

  “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竖”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像一架天梯。这是比喻句,说明山路很陡,很高。“竖”是直立。这里指石阶几乎是直上直下,进一步说明高和陡的程度。让学生自由议论想象情景。)

  3.体会读这一段,知道山路的陡峭,攀登的艰难。

  (二)指名读第二段。

  1.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从作者和背石人的谈话中知道什么?(知道这些背石人就是铺路工人。)

  2.结合插图,通过读文,说说峨眉山的`路是怎样铺成的?(运用顺承连接词,如:先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然后将石头凿成石板,再一块块背上山去。)从这些工作中你想到什么?反映了铺路人什么精神?(铺路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工作非常艰辛。反映了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

  (三)出声读第三段。

  1.首先看第7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为几层?每层讲了什么?作者通过和铺路人的谈话想到了什么?在书上标划出来。(可抓住以下几点:①峨眉山路长而陡且窄,需要数不清的石板;②铺路人要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一块块人工背上山;③铺路人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这样做很不简单;④铺成的登山路为游人提供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但并没有留下铺路人的名字。)

  2.练*朗读三个反问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出示投影:“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愧疚?(“愧疚”是不安的意思,“我”愧疚的原因可从两方面认识。一是“我”被铺路人为了他人的方便而不畏艰辛危险,甘做无名英雄的精神所感动,二是自己怕苦怕累,与铺路人相比,显得十分渺小,因此感到愧疚。)

  4.填空练*,体会排比句的涵义。

  如果没有( ),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也就没有( )。

  让学生用正面口吻,如“有了……有了……就有了……就有了……也就有了……”的句式来叙述这段话,体会哪种句式更好些。通过练*,使学生觉得书中原句好。用反面的口气来叙述,更能突出铺路人*凡而伟大的精神。

  (四)齐读课文最后的自然段。

  1.提问: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分组讨论解答问题。

  (注意应从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来解答;从铺路人的工作*凡而伟大,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不为登山游人所知的高尚品质;从这些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热爱铺路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本节主要任务是学*掌握14个生字新词,重点在记忆字形上,练*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温*课文内容

  (一)个人练*读书。

  (二)指名读书。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一)认识分析生字的偏旁部首和记忆字形结构。

  (二)弄懂词义,扩词练*,积累词汇。

  四、检查自学情况

  (一)出示字词卡片,检查字音情况。

  (二)分析字形,说说每个字的偏旁部首。

  (三)扩词练*,一字组多词。

  五、集体学*,分析重点字的字形

  篓:(1)什么结构?(上中下结构)

  (2)注意什么地方?(中间“米”字,捺不要写成点。下面“女”字最后一横,写得要长些。)

  凿:(1)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业”部)

  (2)哪个地方要注意?(下半部分,里面是“羊”字少一横。勿写成“羊”字。)

  嫌:(1)这个字与哪个字易混?

  (注意和“歉”字的区别。)

  (2)“女”旁书写时“提”的右边不要出头。

  愧:(1)哪一笔要注意?(右边“鬼”字第六笔撇是一笔写成,不要分成两笔。)

  (2)与哪个字区别?(和“槐”字区别,偏旁不同。可根据字义记住字形。“愧疚”是内心活动,所以是“忄”旁。“槐树”是树木的一种,因此是“木”字旁。)

  六、巩固练*

  (一)看拼音写词:

  zhú lóu dǒu pō píng tán yóu lán

  ( ) ( ) ( ) ( )

  suǒ wèi cōng lóng kuì jiù qì chéng

  ( ) ( ) ( ) ( )

  (二)练*用“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造句。

  (三)换偏旁组词:

  但__( ) 徒__( ) 愧__( )

  数__( ) 迎__( ) 彻__( )

  陡__( ) 笼__( ) 歉__( )

  七、指导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一)练*朗读第7、8自然段。

  (二)回忆第7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共有几句话?每句写的是什么?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三)理清背诵顺序。

  (铺路人的艰辛——我愧疚——默默奉献——为了他人。)

  (四)自由读文,小声练背。

  (五)同座位同学之间互背互练。

  (六)单人自愿在全班背诵。

  (七)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背。

  (要重视背诵指导,它是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记忆的重要手段,背诵必须是在熟读、了解内容,掌握写作顺序的基础上,防止死记硬背。还要注意提高背诵的速度和质量八、布置作业(一)抄写生字新词。(二)练*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峨眉道上》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预*”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再根据老师提供的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按“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爬峨眉山的感觉,《峨眉道上》

  二、检查预*

  1.词语解释: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攀登:抓住东西爬上去。也比喻积极向上不畏艰险。

  游览:游玩观赏景物、名胜等。【例句】我们游览了万里长城。

  狭窄:课文中指山路窄小。

  歇息:休息。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愧(ku@)疚(ji))、葱(c#ng)茏(l$ng)。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2.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四、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听读的同学思考: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

  “两尺见方的石板”山路的窄; “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山高、陡、险。

  2.继续设问: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五、作业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

  2.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重点、难点

  从字里行间了解峨眉山路的特点和这些路是怎样铺成的。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理解课文2-6自然段

  1.明确学*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根据目标自读课文2-6自然段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师:游人*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4.过渡:师: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本文数量词多达14处,如“一块块”“一块一块”“一块”“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读时要让学生品味不同结构的数量词,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同样是在赞美那些默默的为人们做出贡献的人。教学设计以设问导入,这样会比较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第一课时里,教师以基础知识的学*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第二课时里,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记者采访”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铺路的老人,通过学生的互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峨眉道上》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目标:

  学*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过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峨眉道上》(板书)讲的就是作家玛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检查预*

  1.自由练*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愧疚、葱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4.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5.小组内交换意见。

  6.班内汇报交流。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呢?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勾画。

  2.班内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两尺见方的石板”体会山路的窄;抓住“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体会其高、陡、险。)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想象峨眉山路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4.师设疑激趣

  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四)课堂作业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文中的生字、生词。重点强调“竖”下面不要写成“土”;“葱”不要丢一点。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复*引入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对照自己画的峨眉山路直观图,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明确学*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自学课文2-6自然段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

  (2)指名谈学*收获。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教师点拨引导

  游人*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3.组内合作学*。

  (1)以学*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模拟采访。

  (作为记者,应注意提问的顺序,作为铺路人要展示铺路人劳动的艰辛和真实的感受。)

  (2)个别组向全班展示。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3)激发学生情感

  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

  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

  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2.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育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那么,如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学*呢?在教学《峨眉道上》这一课时,从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事先的教学设想基本上都能实现。整堂课学生都很兴奋,发言很积极,能通过自己反复的朗读,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且读的比较多,读的比较放开。如:峨眉道路的基本特点:高、长、窄、陡,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自由发挥。同时,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整堂课中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尽头自始自终都很足。

  但值得反思的是:

  1、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度不高,总怕学生学得不好,体会得不深,因此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太牢,放手的力度还不到家。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学会课文,自己读出“我”和“铺路人”交谈的不同语气。课后,我在想:是否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精神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2、当最后让学生说说学了本课的收获时,从中也让我看到了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刻板,学得不灵活,发散性思维比较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创设训练学生思维的情景,应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看问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但要让学生弄懂书面上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探究课文所隐含的深刻含义。总而言之,要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设法让学生爱看课外书,遇事多动脑筋,多问为什么,多角度思考问题。

  3、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最广,有几个学生甚至整堂课都没有举手发言。以后的教学应多多注意,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峨眉道上》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文2——8自然段

  教学要求:

  学*通过理解重点词“了不起”、“愧疚”等,读懂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继续进行边读边想的训练。

  学*峨眉道上铺路人不畏艰辛,默默奉献的无私。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示教学目标: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了解了山路的陡、窄、长,那么作者在登山途中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来学*以下的课文内容。(出示教学目标)

  二、讲读二——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边读边画出(1)我在登山的途中看到了什么?(用“——”线)(2)听到了什么?(用“”线)

  我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十几个背竹箩的人,这些人用竹箩背着大石板登天梯,学生回答后,引导看图,加深课文理解。

  我有什么感想呢?释了不起,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了不起呢?(一个人不背东西走在山路上也相当吃力,何况他们还要背石上山)指导朗读读出赞叹的语气。

  听到了他们告诉“我”是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铺路的石板要从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这要出多少力,流多少汗,从这里可以看出铺路人的工作怎样?(艰辛)铺路人怎样?(了不起)作者由此而产生感想是哪一句话?齐读“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

  三、指导学生怀着敬佩之情朗读。

  讲读七、八自然段。

  铺路人使作者深受感动,他又想到了什么?听七、八自然段配乐录音,边听边想:作者称赞铺路人是什么?(真正的无名英雄)

  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呢?作者分三层意思来讲清楚。(示分层提示)

  四、按提示用“|”把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

  (1)默读,找出有几句话?出示幻灯片。

  (2)第一句指名读,边听边想;这句是什么意思?从“二百多”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路长)

  (3)指名读3句问句中的前两句,边听边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铺路的石板多得数不清)所以作者用问句的形式叙述。

  (4)指名读第3句问句,边听边想,这是什么句?(反问句)指名把这句话改成肯定句。

  (5)为什么铺路人要这样背石上山呢?指名读第5句,(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释只有(唯一)从这里再次看出铺路人的工作怎样?(艰辛)再次说明他们了不起。这5句都是作者想到的,我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齐读5句话,边读边想,出幻灯填空:

  ①游览路线,需用。

  ②铺路只能,铺路人。

  (6)指导朗读,注意读出疑问句,肯定句的不同语气。

  第二层:

  想到这里,我感到愧疚,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愧疚?指名读第二层,边读边想。(惭愧。我走在别人铺的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长年累月背石上山,吃了不少苦,流了不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用幻灯出示第二层课文内容,指名读,学生看幻灯练说,指名说。(2)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释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说明什么?(时间长)

  长时间的默默付出是为了别人的方便,这是一种什么?

  (默默奉献)(3)指导朗读,读出对铺路人的赞美之情。

  第三层:

  (1)自由朗读,读后完成选择(示小黑板)

  牺牲①为国捐躯。

  ②默默奉献,不怕艰辛。

  (2)指名有感情朗读,注意(辛劳,牺牲,阶梯,路,欢乐。)读重音。

  讲读第八自然段。

  齐读。指名回答,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因为峨眉山路长,陡,狭窄,铺路人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一块块背上山非常艰苦,他们铺成山路,为游人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但并没有留下铺路人的名字。)

  配乐有感情齐读七、八自然段。

  五、全文,渗透教育。

  同学们,作者看到了峨眉道的狭窄、陡峭,了解了铺路的艰辛,赞叹铺路人的了不起,称赞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我们有许多同学游览过名山胜景,可能当时没有作者这样的感觉,可是学*了课文,下次旅游,看到此情此景,敬佩之情一定会油然而生。

  六、指导背诵:

  1、出示层意指导。

  2、分段分层背诵。1——3组分别背第七自然段中的1——3层。第4小组背第八自然段。

  板: 路:像天梯、竖。

  听见

  铺路人:背石板、登天梯。

  所闻:取石凿板背上山铺路

  了不起、愧疚。

  所想:

  真正的无名英雄。

《峨眉道上》教案5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在游峨眉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引起的感想,赞美了峨眉山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教育我们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课文先写峨眉山的路又窄又陡,为后文写铺路之难做好铺垫;接着写“我”在途中和一位背石头的人的谈话,从中了解铺路人的工作;最后抒发“我”的感想,赞美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具体叙述之后直接抒发感想,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后一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二、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留意影视中或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关注他们的劳动;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找找有关资料,以便对峨眉山有所了解。教师查阅有关峨眉山的资料,准备教学挂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2根据“预*”要求,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再把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在山路上看到或听到的,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想到的,分别做上记号。上课时先检查学生的预*情况,针对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给予指点。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根据思考·练*2进一步自学,然后组织交流讨论。

  3“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学*。可以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写峨眉山路高与陡的部分。

  课文怎样写峨眉山路的高与陡?为什么要写峨眉山路的高与陡?(写峨眉山的高与陡,一是从“我们”爬山路的感受表现山路的陡,“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二是用比喻句说明山路的高与陡,“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陡坡上。写山路的高与陡,主要是为下面说明铺路的艰险做铺垫。)

  (2)写“我”在途中和一位背石头的人谈话的部分。

  从和背石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什么?(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块,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他们的劳动是多么辛苦。)

  (3)写“我”引发的感想部分。

  ①“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感到愧疚?(“愧疚”的'意思是“惭愧、内疚”。我为先前不了解铺路人的劳动而感到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②“无名英雄”是什么意思?(“无名英雄”是“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峨眉山路高、长、窄、陡;铺路人开山、取石、凿成石块,一块块背上山,工作非常艰苦;铺路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这样做很不简单。铺设的山路为游人提供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但并没有留下铺路人的名字。所以说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后一问要答得全面较为困难,可在小组交流后全班讨论,老师适当点拨,要点都答出来了,再引导他们连起来回答,以加深印象。

  4在学生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精神后,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如,除了表示赞美,还可表示对他们的关心。鼓励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

  5课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便于进行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思考·练*1要求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要根据课文表达特点给予指导。这两个自然段是感情的直接抒发,开头连用几个问句感叹铺路之难,接着是愧疚心情的表白,最后是热情的讴歌和赞美,要边读边想,体会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练*背诵。

  6选做题体现学科间的融合,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提醒学生把握峨眉山道路的基本特点:高、长、窄、陡,其他细节可自由发挥。

  7本课“竖”是翘舌音,“凿”是*舌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竖”与“坚”、“嫌”与“歉”、“辛”与“幸”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字形。

《峨眉道上》教案6

  教学目标

  通过学*本课,要让学生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能正确读写“*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惭愧、辛劳”等词语。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学*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峨眉道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它们的劳动。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构想

  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便于进行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留意影视中或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关注他们的劳动;查找有关峨眉山的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学生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大家游览过哪些名山大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我国的风景区峨眉山游览一下,你们愿意吗?(出示课题)

  2、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的内容是看到、听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做上记号。

  3、指名回答。

  三、学*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第一段。

  1、自由小声读第1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读了第一句“前面没有*坦的路了”你知道了什么?

  3、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路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读懂的?(理解“竖”“天梯”)

  4、走在这样的路上,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5、指导朗读。

  (二)学*二——六段。

  1、自由读2—6段,思考:我们在途中遇到了十几个人,他们有什么特点?是干什么的?

  2、路是怎样铺成的?指名说,谁还想说一说?

  3、读了这几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4、指导朗读。

  (三)学*七、八段。

  1、作者由峨眉道上的铺路人想到了什么?默读7、8段边读边画:表现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指名读。

  3、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体会,引导学生归纳铺路人的辛劳: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数不清

  铺路方式:不能用机械,只能用人工。

  铺路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4、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理解“愧疚”(惭愧不安)我为什么感到愧疚?

  5、铺路工人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称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有哪些贡献?

  6、齐读本段最后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7、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

  五、朗读课文、指导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作业设计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课文,用边读边想的方法领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对铺路人的艰辛劳动的敬佩。

  学生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1、脸对脸齐背,互相检查。

  2、开火车轮流背。

  二、复*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在峨眉道上遇见铺路人,知道了他们工作的艰辛)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找答案。)

  三、进一步体会感情,学*表达。

  1、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停步仰望…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停步望去,只见石阶出现在前面的坡上。

  (1)边读边想,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的好?为什么?

  (2)你体会到山势怎样?(陡峭)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铺起路来呢?(艰辛)

  (3)范读、指导朗读。

  (4)小结:我们边读边想,找出两组句子有何不同,通过比较,知道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好,再有感情地朗读,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2、出示句子:

  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冲毁的路。

  他们开山取石,做成石板,运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

  (1)边读边想,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的好?为什么?

  (2)你体会到铺路人怎样?(艰辛)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3)范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铺路时的情景。

  3、自学:

  (1)出示自学方法

  A.一边读,一边想,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B.从哪里看出铺路人的艰辛,为什么?

  C.边读、边想象

  这数不清……背上山来的吗?

  这些石板,不都是背上山来的吗?

  这么长时间,他们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

  这样日复一日……多少汗

  (2)学生交流,集体订正。

  3、按内容填空

  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

  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的描述,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画下来。

《峨眉道上》教案7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峨眉”指的是四川省的峨眉山,那可是我国的名山,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峨眉山的录像)

  2.带领学生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将全文通读一遍。训练学生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预*部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说。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细读。深思,深入理解。)

  二、自主质疑,读中悟情

  (一)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1.从“闻”字入手,让学生了解作者听到了什么,从“干这个!”引导学生围绕着“铺路”提出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2.梳理所提的问题,提炼出两个主要的问题:“铺怎样的路?”“路是怎样铺成的?”明确学*方向。

  (这一过程,在开放的气氛中自由质疑,大胆释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了教学开放化的程度,为学生在课程中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读悟第一自然段

  1.演示.课件,看图读说,扣词理解,解决第一个问题:“说说你眼中的峨眉山的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山路的特点:“两尺见方”、“像一架天梯”。“竖”。“长长的”和人的感受:“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攀登”两个方面体会旅程的艰难。

  (此文的语言准确传神,富于变化,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关键字、关键段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只有注重语言因素教学的语文课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学*语言素养的形成,也正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日积月累的。)

  2.小结。峨眉山道特点:长。窄、陡,概括成一个字“险”。这样的路给人的感受是登山难,最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将本段读一遍。

  (本段采用.课件,以直观地展现峨眉山道的“长”、“窄”、“陡”,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为学*怎样铺路、体会铺路人的艰辛作铺垫。)

  (三)读悟第二至六自然段

  1.围绕“路是怎样铺成的”快速读完全文,自主圈画文中能解决问题的句子,再让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将铺路的过程夏述出来。

  2..课件出示插图中两位铺路人的特写,让学生结合铺路的过程谈谈“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启导。

  (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正确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展开,在鼓励学生主动研究课文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落实训练点。)

  3.披文入情,体会作者的感情。作秆对铺路人开始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课件出示上述句子,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采用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示范读等形式,细细体味,理解作者写铺路人的艰辛虽然寥寥数语,没有展开叙述,但对铺路人的敬佩却溢于言表,让学生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作者三处情感的变化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激越。这两次变化是后面作者写的那一段感慨万分的话的基础。对引导学生体会这三次情感变化是很重要的。)

  (四)读悟第七、八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三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为什么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默读第七自然段,在有话想说的句子旁标上“!”,在有问题想问的句子旁标上“?”。

  2.学生自由读文、自主圈画,四人小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体会“工作时间长”。通过“二百多里”、“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不能……只有”。“一块一块”来体会“工作量大”,使之体会真切,动心动情。再从“干这个”二个字领悟默默无闻的*凡中的伟大。

  (这一环节同样一个“导”字,围绕“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一问题,学生在边读、边想、边议论中去内心感悟,学会读书,陶冶情感。教师只在阅读方法上加以点拨,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读带研,扩大思维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三、整体回归,情感升华

  1..课件出示三个赞叹句:

  ①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②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③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看这三句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可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示范读等读书方法,读中体会三个句子_三次情感的变化,并结合学生自评,在读中悟语感,在语感中悟体会,实现以读促情。

  2.问:题目《峨眉道上》看上去写景,实际写什么人?怎样的铺路人?

  3..课件出示:如果没有( ),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也就没有( )。用赞叹之情师生一起背诵这一段。

  (通过境空,让学生认识这一特殊句式,并理解“真正的无名英雄”是作者对铺路人的赞美,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应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深入理解。从学文的角度看是回归到整体,从受教育受感染的角度看是教师将“无名英雄”铭刻学生之心。)

《峨眉道上》教案8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三一六自然段〕: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工作时间:年复一年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背诵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峨眉道上》教案9

  一、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6课《峨眉道上》。通过作者在游峨眉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引起的感想,赞美了峨眉山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是运用从内容中感情充沛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学*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在向高年级过渡阶段,应该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自主的学*能力。班级学生能独立预*课文内容。以及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查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另外学生的小组合作比较好,课外知识比较丰富。

  三、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好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这些教师在授课中无不潜移默化渗透着思想教育。

  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己、合作、探究的自学学*方式的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及班级学生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掌握“*坦”等词语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依据本课学*目标,指导学生搜集相关图片资料,重点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展示学生自主学*的收获。深入探究作者如何对铺路人感情的真实流露,设计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二)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自主学*理解课文(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

  2、小组学*的交流学*收获(交流已获得的知识,讨论遇到的疑难问题,互相启发)。

  3、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4、体会感情(创设情境: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也可以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提问题、解决问题)

  5、资料展示

  (三)课文小结

  五、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倡导学生互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学会自己找路,走路。特别是对铺路人的敬佩而引发对无名英雄的赞美,学生更是直抒胸怀、热情讴歌。此时,老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体会到铺路人默默奉献的精神。从这节课我也感到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


峨眉道上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峨眉道上》教案(精选5篇)

  《峨眉道上》教案 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三一六自然段〕: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工作时间:年复一年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背诵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峨眉道上》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预*”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再根据老师提供的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按“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爬峨眉山的感觉,《峨眉道上》

  二、检查预*

  1.词语解释: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攀登:抓住东西爬上去。也比喻积极向上不畏艰险。

  游览:游玩观赏景物、名胜等。【例句】我们游览了万里长城。

  狭窄:课文中指山路窄小。

  歇息:休息。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愧(ku@)疚(ji))、葱(c#ng)茏(l$ng)。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2.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四、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听读的同学思考: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

  “两尺见方的石板”山路的窄; “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山高、陡、险。

  2.继续设问: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五、作业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

  2.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重点、难点

  从字里行间了解峨眉山路的特点和这些路是怎样铺成的。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理解课文2-6自然段

  1.明确学*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根据目标自读课文2-6自然段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师:游人*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4.过渡:师: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本文数量词多达14处,如“一块块”“一块一块”“一块”“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读时要让学生品味不同结构的数量词,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同样是在赞美那些默默的为人们做出贡献的人。教学设计以设问导入,这样会比较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第一课时里,教师以基础知识的学*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第二课时里,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记者采访”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铺路的老人,通过学生的互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峨眉道上》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目标:

  学*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过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峨眉道上》(板书)讲的就是作家玛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检查预*

  1.自由练*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愧疚、葱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4.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5.小组内交换意见。

  6.班内汇报交流。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呢?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勾画。

  2.班内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两尺见方的石板”体会山路的窄;抓住“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体会其高、陡、险。)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想象峨眉山路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4.师设疑激趣

  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四)课堂作业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文中的生字、生词。重点强调“竖”下面不要写成“土”;“葱”不要丢一点。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复*引入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对照自己画的峨眉山路直观图,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明确学*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自学课文2-6自然段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

  (2)指名谈学*收获。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教师点拨引导

  游人*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3.组内合作学*。

  (1)以学*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模拟采访。

  (作为记者,应注意提问的顺序,作为铺路人要展示铺路人劳动的艰辛和真实的感受。)

  (2)个别组向全班展示。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3)激发学生情感

  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

  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

  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2.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育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那么,如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学*呢?在教学《峨眉道上》这一课时,从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事先的教学设想基本上都能实现。整堂课学生都很兴奋,发言很积极,能通过自己反复的朗读,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且读的比较多,读的比较放开。如:峨眉道路的基本特点:高、长、窄、陡,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自由发挥。同时,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整堂课中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尽头自始自终都很足。

  但值得反思的是:

  1、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度不高,总怕学生学得不好,体会得不深,因此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太牢,放手的力度还不到家。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学会课文,自己读出“我”和“铺路人”交谈的不同语气。课后,我在想:是否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精神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2、当最后让学生说说学了本课的收获时,从中也让我看到了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刻板,学得不灵活,发散性思维比较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创设训练学生思维的情景,应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看问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但要让学生弄懂书面上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探究课文所隐含的深刻含义。总而言之,要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设法让学生爱看课外书,遇事多动脑筋,多问为什么,多角度思考问题。

  3、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最广,有几个学生甚至整堂课都没有举手发言。以后的教学应多多注意,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峨眉道上》教案 4

《峨眉道上》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预*”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再根据老师提供的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按“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爬峨眉山的感觉,《峨眉道上》

  二、检查预*

  1.词语解释: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攀登:抓住东西爬上去。也比喻积极向上不畏艰险。

  游览:游玩观赏景物、名胜等。【例句】我们游览了万里长城。

  狭窄:课文中指山路窄小。

  歇息:休息。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愧(ku@)疚(ji))、葱(c#ng)茏(l$ng)。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2.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四、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听读的同学思考: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

  “两尺见方的石板”山路的窄; “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山高、陡、险。

  2.继续设问: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五、作业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

  2.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重点、难点

  从字里行间了解峨眉山路的特点和这些路是怎样铺成的。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理解课文2-6自然段

  1.明确学*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根据目标自读课文2-6自然段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师:游人*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4.过渡:师: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

  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

  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本文数量词多达14处,如“一块块”“一块一块”“一块”“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读时要让学生品味不同结构的数量词,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六、 板书设计

  《峨眉道上》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6课《峨眉道上》。通过作者在游峨眉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引起的感想,赞美了峨眉山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是运用从内容中感情充沛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学*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在向高年级过渡阶段,应该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自主的学*能力。班级学生能独立预*课文内容。以及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查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另外学生的小组合作比较好,课外知识比较丰富。

  三、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好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这些教师在授课中无不潜移默化渗透着思想教育。

  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己、合作、探究的自学学*方式的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及班级学生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掌握“*坦”等词语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依据本课学*目标,指导学生搜集相关图片资料,重点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展示学生自主学*的收获。深入探究作者如何对铺路人感情的'真实流露,设计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二)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自主学*理解课文(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

  2、小组学*的交流学*收获(交流已获得的知识,讨论遇到的疑难问题,互相启发)。

  3、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4、体会感情(创设情境: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也可以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提问题、解决问题)

  5、资料展示

  (三)课文小结

  五、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倡导学生互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学会自己找路,走路。特别是对铺路人的敬佩而引发对无名英雄的赞美,学生更是直抒胸怀、热情讴歌。此时,老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体会到铺路人默默奉献的精神。从这节课我也感到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


峨眉道上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仿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学路上的景色3篇

  上学的路上,一年四季都很美,阳光明媚,微风拂面,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早上,我走出小区,映入眼帘的是金黄的落叶从树上依依不舍的飘了下来,飘落在地上,仿佛是一条金色的地毯,显得格外的美丽。走在金色的地毯上,两旁的树像高大威武的战士守护我一样,树上的树叶在向我招手欢呼。两边的花草在风中摇摆,好像在说“新的一天要好好学*,加油,加油”。不远处有几只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好像也在和我打招呼问候,我挥着手对小鸟说,“你们早啊”,小鸟害羞地飞走了。

  一路上,同学们都背着书包,面带笑容匆匆忙忙走向学校,美好充实的一天开始了。

  早晨,从我家到学校要经过一面开满鲜花的院墙。每天经过这里,我都能闻到一股桂花香。

  走一路,闻一路。

  深圳的秋天,早晚有一丝丝凉意。但是,树木还是翠绿翠绿的。这面碧绿的“植物墙”上仍然开满了绚丽多彩的鲜花。红色的龙船花一簇一簇的,在微风里轻轻点头,朝我热情地打着招呼。白色的桂花像满天的星星,一点一点的。要不是循着桂花的香气,是很难找到它们的。

  走在开满鲜花的院墙边,第一次觉得,院墙真美啊!

  从我家到小学要穿过一个小区,一个弯弯曲曲、走进去出不来的像迷宫一样的`小区。我回家时喜欢东瞧瞧,西看看。看看那可爱的小鸟在绿油油的树丛间追逐、歌唱;看看那调皮的小野猫爬树、嬉闹;看看那贪玩的小孩在五颜六色的滑梯上蹦跳,发出“噔噔噔”的声音。看看烧饼小店的厨师做烧饼,烧饼像个不听话的小娃娃。妈妈还在劝他:“别老是在那个*底锅上玩,不然你的白脸蛋儿就晒成黄脸蛋了。”可固执的烧饼娃娃还是在*底锅玩,翻跟头、倒立,把自己晒得焦黄焦黄的。光是闻闻烧饼诱人的香味,我的口水就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啦……

  我喜欢上学路上的景色。


峨眉道上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峨眉山优秀作文 (菁华5篇)

  国庆节到了,我们一家要去风光秀美的峨眉山。

  远望峨眉山,真是高大雄伟。走上石阶,一阵轻风吹来。啊,多么清新的空气!在万年寺前,真是人山人海呀。我好不容易进去,真是香烟满天,根本连一个人都看不清。最后看见了有几个人在跪拜,许愿,希望他们更快乐,更幸福。

  我们又去了猴区。一只只小猴子跑来跑去。一个个肥胖胖的,真可爱。更有趣的是,我捡了几颗玉米扔了过去,一只猴子一跳就捡到了我的玉米,真好玩。

  传说,峨眉天下秀,今天我总算见到真面目了。

  “峨眉天下秀,青城处处幽。”位于四川峨眉山是峨眉山,以特有的秀丽而闻名天下。它那一幅幅雄伟壮观、气势磅簿、色彩绚丽画卷吸引着中外游客。却峨眉上路上,我翻开啦《峨眉山导游图》我看啦一会儿问妈妈说:“理峨眉山还远吗?”“不远啦,马上就快要到啦。”我又睡啦一觉。爸爸说:“下车吧,到啦。”我兴奋极啦,马上跳下啦车。

  我下啦车,不禁为惊讶,这是怎莫样的山?举目四望,一片从路,淡淡的风从西谷里溢出,轻飘飘的,像是图画中飞扬的轻纱。

  我爱峨眉山。

  7月7日游完乐山大佛,我和四姨、弟弟又去了峨眉山,住在山脚的一个宾馆里。第二天,我们坐车来到峨眉山半山腰上的雷洞坪。一下车,天空中便下起了倾盆大雨加上峨眉山上天气又很冷,我们只得每人租件羽绒服来御寒。从雷洞坪到金顶距离5.5公里,如果要上金顶,每人先要步行1.5公里,剩下的4公里可以步行,也可以坐索道。我四姨前一天在乐山游玩时,走路太多,很累,我们便坐索道上了山,很快,金顶呈现在了我们眼前。金顶有四个面,上面坐了三层菩萨,从下往上看,看不清到底有多少尊菩萨。只能看清最顶有10个头,整个金顶金光闪闪,美丽极了。金顶最底层有一道门,顺着门走进去,四周金碧辉煌,里面还有一尊威严的大佛。大佛的旁边坐着两排*,正在敲木鱼。我们拜过佛,走到门外,浓雾立即围了过来。这罕见的雾好白,不参一点杂色,一缕缕、一团团、一片片,如烟、如棉、如水,轻绕在山间从林里。过了一会,雨停了,我们沿着雾蒙蒙的小路下了山。路上还遇上了很多可爱的小猴子,它们有的在吃游人给的香蕉,有的在树上玩耍,有的在地上“沉思”……

  峨眉山真美丽!

  我们在爬峨眉山的时候,我欣赏了一下两边的风景,感觉可美了!边上全都是郁郁葱葱的小树,碧绿碧绿的小草,就像一个绿色的世界。

  我们走呀走,爸爸忽然叫起来:“你看一线天!”我感紧转身问爸爸:“一线天是什么啊?”爸爸指了指上面说:“你看!天是不是变成一条线了。”我们站在下面抬头往上看,果然天看上去就像一条粗粗的线。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叫一线天了。我们继续上路。在路上,我们看到了清澈见底的小溪,爸爸看着看着,跟我说:“我想喝一口小溪里的水。”说完,爸爸就用手捧着水喝了一口说:“真好喝!”我也想尝尝生水的味道。于是,我也学爸爸一样喝了一口水,真的好甜呀!

  峨眉山真是一个好地方,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

  “哇!到了到了,我们到峨眉山了!”随着姐姐的呼喊声,我们驾车大半天后,在下午5点钟左右到达了峨眉山收费口。

  开车到达报国寺后,我们选择从右面继续出发,因为左面是爬山的小路,右面是公路。一路上,公路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的盘旋在峨眉山上。我们坐在汽车当中,一会儿右倾斜45度,一会儿向左倾斜45度。又这样颠簸了1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雷洞坪。一到雷洞坪,放眼望去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姑爷在停车场找了一个停车位将车停好后,我们沿着一条小路继续向接引殿走去。在这条小路中,有一个猴子坡,猴子坡一边是高山耸峙,而另一边则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即便有一层护栏,但是让游客走在旁边,还是令人望而生畏。那里还有不少人在用食物来逗弄猴子。有的人向它们仍去瓜子,有的人向它们掷香蕉皮,小猴子们都为了抢夺食物而撕来打去,好几个偏体鳞伤。有一小部分猴子没有素质,直接扑向人们,抢夺人们手中的食物和水。

  经历了二十多分钟的行走,我们一行人终于到达了接引殿,我们买好票,排了队,终于开始乘坐索道了。站在索道上,望着脚下的树林,犹如是一片树的海林,让人们个个都说好,下了索道后,我们到了金顶。

  听说金顶的由来是:金殿的房瓦是用金瓦片拼接而成的,所以叫金顶。金顶上的小路上,两旁有一些小象,这些小象是用来纪念观世音菩萨的。而且金顶上有一个巨大的雕塑,它是一个菩萨,有十个脑袋,各朝一个方向,所以它叫做十方普照。

  一天的游玩就到此结束了,我们一行人就下山到宾馆住宿了一晚,第二天就回。

  放暑假了,妈妈带着我和奶奶去峨眉山游玩。

  峨眉山海拔3100,本来我们我们要爬到全山的金顶上结果奶奶不小心把脚给扭到了,我们就爬到了半山,听说那边有猴子,奶奶帮我和妈妈还有她自己买了一根棒听说可以赶猴子,那边分别有3种猴子有贪吃猴、强盗猴、流氓猴,我还和猴子拍了照可高兴了,峨眉山真好玩!


峨眉道上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峨眉山风景作文 (菁华3篇)

  去年,爸爸去了趟峨眉山,却没带上我,听说峨眉山是天下名山,没有去成,可真是一个大遗憾。今年假期里,爸爸终于带上我去了。

  山脚下,我看见大石门上刻着几个大字:“天下名山”。再抬头一望,哇!封顶上全是云!我迫不及待地上山了。

  不知走了多久,我看到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里的.石头是五颜六色,瑰丽无比。小溪流动的声音就像一首欢乐的乐曲,叮叮!咚咚!我马上脱下鞋,走进溪里,感受溪水的清凉。溪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金光,真好看!

  我们继续想前走,忽然吹来一阵风,我们身上的汗全干了。很高兴,我们来到了一线天。原本“毒辣”的太阳,现在只剩下丝丝阳光,照在地面上,就像一片片金子。一线天的特殊地势把气流聚在一起,凉丝丝的。这儿真是个巨大的天然空调屋。我从一线天往上看,呀!原本无边无际的天空,现在只剩下线那么细的一条了!

  走出一线天,我们来到了猴区,看到了许多小猴子,他们好像一点也不怕人。个个跟人很亲*。我还发现了猴王,只见威武的猴王站在摇摇晃晃的吊桥上,细细地品味人们给的玉米,有趣极了。

  峨眉山真美!

  峨眉山的清晨凉凉的,云雾在身边环绕着,天空中不时飘来几片云朵,在阳光的照耀下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一会儿蛟龙腾飞,一会儿美艳如花,一会儿万鹤展翅,一会儿车水马龙,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红彤彤。那金黄色的光环透过云层,直射大地,好像把天幕拉开,一场壮美的舞台剧即将开始。

  山脚下,各种各样的野花这一片,那一簇,红的黄的蓝的粉的争相斗艳。脚下青青的草叶上滚动着透明的'露珠,好像襄在翡翠上的宝石,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泽,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了一层橘红色。在阳光云雾的沐浴中,我觉得心旷神怡。山鸟在林间尽情高歌,猴儿在山壁间欢畅跳跃,,整个峨眉山充满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啊!我爱这雄伟壮丽的峨眉山,我更爱祖国壮美秀丽的大好河山!

  阳光明媚的一天,我和家人来到了人间仙境“峨眉山”。

  这里的美景吸引了省内、省外,以及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特别是冬天下雪后,这里人山人海。在牛心亭附*有一潭从山上流下来的雪水,远看那雪水蓝蓝的,而走*看它又非常透亮。这儿不仅山清水秀,还是佛教圣地。这里有清音阁、报国寺、万年寺、聚佛台等,要点其实是金顶,有一句话是:“来到峨眉山,不上金顶等于白来。”金顶上耸立着一尊十面佛,在早晨太阳初升时,阳光照在金殿银殿上,金殿银殿又把光反射在十面佛上,这样,十面佛就发出佛光。不过,这奇观要在早上七点才能看到,而且一年只有几次。好神奇啊!

  这里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是峨眉灵猴,不过,观赏灵猴时要小心,不要被灵猴抓伤、咬伤哦!

  峨眉山真是传说中的人间仙境啊!


峨眉道上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峨眉山观后感 (菁华3篇)

  早就听说”峨眉山”是*四大名山之一。这个暑假,我、妈妈、小姨、和外公到了期盼已久的峨眉山。

  第二天中午,我们来到了峨眉山。听导游在车上说:”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在我国的游览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由于山上山下气温悬殊较大,从山下到山顶气温相差14摄氏度。峨眉山自古以来就有着我没天下秀的称号,和这个每月导游还说,身上共有约300种植物,其中还包括世上需要的数种,听着导游这么一说,我都有点迫不及待的,想到峨眉山呢。

  来到峨眉山抬头看去一颗颗长大的树木尽收眼底,再加上云雾白茫茫的,仿佛走进了仙境。

  我们走进峨眉山先看到了,许多猴子,这些猴子都是野生的见到游客手上有吃的,就会扑过来把吃的抢走。

  走了很长时间终于到了,山顶到了山顶,我看见了一各有是个头的菩萨叫普贤菩萨伏在一般都是慈眉善目的普贤菩萨也不例外,他的神态让人难以忘记我们又来到了金鼎,金鼎的外表亮闪闪的,就像是用金子做的一样。站在我们身上也会想到李白写的关于峨眉山的古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今天可真有意义。

  早就听说”峨眉山”是*四大名山之一。这个暑假,我、妈妈、小姨、和外公到了期盼已久的峨眉山。

  第二天中午,我们来到了峨眉山。听导游在车上说:”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在我国的游览名山中,峨眉山可以说是最高的一个,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由于山上山下气温悬殊较大,从山下到山顶气温相差14摄氏度。峨眉山自古以来就有着我没天下秀的称号,和这个每月导游还说,身上共有约300种植物,其中还包括世上需要的数种,听着导游这么一说,我都有点迫不及待的,想到峨眉山呢。

  来到峨眉山抬头看去一颗颗长大的树木尽收眼底,再加上云雾白茫茫的,仿佛走进了仙境。

  我们走进峨眉山先看到了,许多猴子,这些猴子都是野生的见到游客手上有吃的,就会扑过来把吃的抢走。

  走了很长时间终于到了,山顶到了山顶,我看见了一各有是个头的菩萨叫普贤菩萨伏在一般都是慈眉善目的普贤菩萨也不例外,他的神态让人难以忘记我们又来到了金鼎,金鼎的外表亮闪闪的,就像是用金子做的一样。站在我们身上也会想到李白写的关于峨眉山的古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今天可真有意义。

  暑假,六点多钟我们一家人去峨眉山玩。峨眉山有好几米远,到了山脚下已经12点了,我惊讶地望着山上,看着好高呀!我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用木头做的栏杆,里面还有猴子。有一只调皮的猴子,把一个正在看手机叔叔的手机抢了,那位叔叔生气极了!管理员来了,猴子才把手机还给叔叔。

  我爬呀爬!四点我们爬到了山腰时,我站在山腰。远处,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看,弥漫的浓雾飘来飘去,一会儿挡住了高山,一会儿挡住了树木,时隐时现如同仙境一般。

  看见离山顶还很远,这时我走不动了。妈妈说:“看比你小的小孩子和老爷爷,老奶奶都走上去了。”于是我又接着爬,六点多我终于爬到了山顶,看见一棵棵树像一顶顶绿绒大伞,又好像一个个笔直的战士。远处有一个大的池塘,池塘里有各种各样的鱼。有的全身蓝色,像大海。有的全身灰色,像岩石。有的`全身红色,像太阳。

  峨眉山真美呀!山的形状多种多样的,有的像展翅膀飞翔的小鸟,有的像金黄色的公鸡,每一种都是那么古怪神奇。傍晚我们搭着帐篷,就开始睡觉了。树上的鸟儿不叫了,树枝也不摇头了,安静了下来。

  凌晨五点多我们睡的很香,忽然被一个人推醒了。原来我们要回家啦,一路上我还依依不舍的。


峨眉道上教案 (菁华3篇)(扩展8)

——峨眉山作文300字 (菁华3篇)

  我的家乡在乐山,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那里还有许多名胜古迹,有乐山大佛、峨眉山……我最喜欢的还是峨眉山了。

  峨眉山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是个可爱的地方。 春天,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还有许多珍稀的`植物,有珙桐、杜鹃花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 夏天,峨眉山是个避暑胜地,有茂密的森林氧吧,空气十分清新,有绿树成荫的山峦。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美丽的山峦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树林都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大地上,闪闪发光。 秋天,漫山都是红叶,层林尽染,远看像火的海洋,*看像一只火红的蝴蝶,飘飘然然。那里还有淘气的灵猴,大约有300多只,大大小小的猴子有的坐在路边,有的在树枝上荡秋千,有的在挠痒痒,捉虱子,有的在山谷里蹦蹦跳跳,一会儿跳到这儿,一会儿跳到那儿,弄得树枝嘎嘎响……多有趣啊! 冬天,有洁白如玉的雪,摸起来软软的,像个棉花糖。我们几个小朋友在雪地里滑冰、打雪仗、堆雪人……峨眉山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峨眉山真是秀甲天下啊!

  今天,一大早我就起了床,为什么呢?因为今天妈妈、六姨和姐姐要带我去欣赏一番夏天的峨眉山,说实在的每次去峨眉山都是冬天;所以我格外盼望去领略一下夏天的峨眉山。

  我们驱车踏上峨眉之旅,一路上见多识广的姐姐不停的为我讲着夏日峨眉的盛景。这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峨眉山。

  哇!我眼前为之一亮,夏日的峨眉山,不仅凉风,且美丽无比。我们漫步在去清音阁的石阶小路上,只见两旁长着郁郁葱葱树木,树木上还垂下了千万条古藤;好一派幽静的景像,可在,万千灵物之间也不失几分活力;因为小树间总是有几只小猴儿以这棵树蹦到那棵树,又为峨眉小道增添一景。

  步行了一阵,我们就来到了清音阁,只见那里游人众多,他(她)们在清澈的小溪里戏水、游玩。我也情不自禁的和姐姐一起玩起了水。直到下午才回家。

  今天,真是不枉此行,好好的感受了夏日峨眉。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去峨眉山游玩。峨眉山是我国四大名山之一,向来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我们一大早就坐上了缆车,穿过云海来到云层上,那里好像仙境一般。那美丽的云海,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也好似一匹匹奔腾的骏马,松软香甜的棉花糖。还像一缕轻纱,给大地增加了一丝神秘感。我还没从美丽的云海中醒来,索道就到达了金顶。

  中午,我们到了万年寺吃了一顿中餐后,又一路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一路迎着小溪,溪水顺着弯弯的小山谷流下,时而急,时而缓。当溪水从高坡上流下时,如小瀑布一般,飞溅着团团水雾。溪水清澈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溪底的沙石。

  峨眉山到处是郁郁葱葱,有高耸入云的苍天大树,有高低不同的灌木丛,还有翠绿的竹子摇曳在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中草药,真是“植物的王国”。

  以前听人说:“峨眉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这次身临其境,果然名不虚传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