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优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古诗。

  (板书:)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第一首

  (板书课题)

  2、解题。《峨眉山月歌》

  (1)简介“蛾眉山”。

  (2)简介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3、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

  ①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半轮影流夜发向思君下

  ③读通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词和句。

  4.精读课文。

  (1)疏通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夜里出发。向:驶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

  (2)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①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②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儿。

  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范读、指名读。

  5.指导背诵。

  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

  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过的唐诗呢?(《静夜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二、层层深入,学*新课

  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注意纠正,评价)【多读】

  认识生字,字音,写法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

  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男生女生比较读)

  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①整体感悟古诗。

  师: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轻时的李白刚离开四川时的作品。

  师: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哪里?(思,月)(板书)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师:这两首诗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 流 发 向 下 (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师: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找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 *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②逐句理解古诗,解决难理解的字词。

  师:诗人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我们来继续欣赏。

  师:齐读第一行诗,想一想诗人在这一句中写的是什么?(月,峨眉山月)它是什么样的呢?(半轮)在这里“秋”是在什么意思呢?(秋季)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一句吗?

  师:第一行诗,诗人写出了一副青山吐月的美景,第二行写的什么什么呢?齐读第二行诗,看一看诗人在这一句里写的是什么。(影--指月影。流--流动,诗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这里的月亮是有感情的,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如果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不理解“影”的再读一整句诗)这一句诗人写的是水中的月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师:前两句都在写景,一行写山月,一行写水中的倒影,第三行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第三行诗,读完之后找同学试着翻译一下。

  师:诗人晚上出发,看到了这些景色会有什么心情呢?再读第四行诗,想一想诗人是在思念什么呢?(“君”)君有哪些意思呢?(先生,朋友······)在这里,君是指什么呢?(月亮)(不理解“君”的再读第一句)对,但是这里的君如果只是指月亮,那这一句为什么不用“思月不见”呢?(这里的月亮是一种寄托,诗人借月亮寄托了对故乡,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月亮时而被**的高山挡着,使诗人更增添了对亲友的思念)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的高山挡着,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亲友。)

  ⒊再整体感悟古诗

  师:请大家通读全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看能不能把它串起来。(点人说)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老师根据大家的理解,整理出了这首诗的意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幻灯片)请大家齐声读一读。

  师:我们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那么,你能不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呢?(多点人读,自己读,再找人读,齐读)

  师:现在,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假设我们自己是诗人,在这样的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师:找几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看一看哪一位更有感情,读的更好。(角色读)

  师:大家一起试着读一下!(齐读)

  三、巩固加深,理解背诵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好,对作者的心情也都有自己的体会。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看图片背诵一下这首诗呢?(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背诵。)全班一起看图背诵一下。

  师:大家背的不错,再读一遍,然后我们一起看着这些地点,再背一背。

  师:找几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我们再试着看着这些表示位置变化的词背一下。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自己的心里默背一下。

  师:再齐读诗文,刚才哪里背得不熟的地方,重点记忆一下,看一看哪一位同学能最先熟练的记忆。

  (集体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一下书本。会背的同学请举手,点人背。)

  四、课外拓展

  师:诗人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 3

  一、学*目标

  1、认识“峨、羌、渝”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江行思乡思友之情。

  二、学*重点

  了解诗句含义,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义,进一步感受诗人思乡思友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

  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李白。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游历。不信,来看看他的诗,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诗文略)

  感受到什么?

  (李白足迹遍布九州,去过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这既是李白,他时常在路上。今天,我们就来细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随它去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

  (二)初读释题,把握节奏韵味。

  谁来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齐读诗题。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来。

  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自主探究解诗意,品读感悟入诗境。

  1、勾画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边画边想,诗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月”半轮;“山”高大雄伟。

  同学们,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们还确信它的形状就是“半轮”吗?有没有可能是的呢?你以为是哪种?为什么?

  小结:远远望去,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请男生读。

  再读读,这月亮还有什么特点?“亮”

  从何可见?“秋”

  这青山吐出的还是月亮吗?吐出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啊!美吗?

  全班女生一起读。

  2、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联想一下你们出去游玩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心情如何?(兴奋、高兴、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吗?找到了吗?请用诗句回答我。“影入*羌江水流”怎么个美法?江水流动,水波荡漾之美!读月亮照在江中,随着江水流动,显得很美!师质疑:这行没有写月啊,你们怎么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读能用一个词或句子来表现这种美景吗?虽不是渔火,但月影入江,李白似乎也可以体会到“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妙处吧!一起读。

  3、看看插图,我们的诗人此时在哪呢?人在船上,船在江中,随江而下,结合插图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观察点。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随作者感受夜行江景之美吧!

  4、看看你们圈画的地名,再读读诗文的三、四行,看看还有什么发生的变化?诗人除了陶醉于美景之外,心情会不会有变化呢?赶快读读后两行,感受一下。发现什么有变化?(地点发生了变化)感受到什么?(离家越来越远了)家在哪里?那高大雄伟的峨眉山也渐渐看不见了,谁来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还有谁读?你读出了什么?(一丝不舍、想念)离家越来越远,思念之情渐盛。女生一起读。

  继续往下读,你还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想念与不舍?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这里的“君”指谁?(亲人)他会想念亲人的什么呢?

  还能见到么?为什么?

  是啊,思亲不见亲,还有谁读?

  除了亲人,这里的“君”还指谁?(朋友)

  李白一生爱交友,与友人情谊之深,在他的诗中也可见一斑,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你们知道,李白最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吗?“喝酒”

  是啊,“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可现在呢?

  他是多么想和朋友把酒言欢啊,请男生读。

  5、随着船儿渐行渐远,诗人眼中的美景也渐渐被愈演愈烈的思乡之情所取代。来,请一、二组同学读一二行,三、四组同学读三四行。老师读课题,我们合作来读读这首诗,读出你的理解来。

  6、同学们,随着五个地点的依次出现,诗人似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图。我们随着他一起欣赏美景,沉醉其中;一起思乡思友,依恋不舍;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作者的思念之情真的是从“夜发清溪向三峡”开始的吗?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想法?

  是啊,月亮常常作为思乡的代名词。诗人行至路上,看到家乡的山月之景,思乡之意已顿然而起。这也是为什么诗文短短28个字,连用了五个地名,但诗题却取之其一,名为《峨眉山月歌》之故啊!

  让我们齐读古诗,再一次感受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吧!

  理解之后的背诵更有效率,自由背诵。

  7、李白写“月”的诗句不少,也常常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意,课下,也请同学们多读多积累。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预案:

  一、导入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四、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五、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1、听录音,结合注释感知。调整:调整: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峨眉山月歌》第二课时主备人缪君丽执教老师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2、默写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展开丰富想象,理解诗意,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预案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调整:调整: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 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的教学反思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诗后,我请学生读读古诗。学生在充分预*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他们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同时对古诗的押韵也有所理解。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字词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的能力。学*第一、二行,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倒置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峨眉山半轮秋月”,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月亮在*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这个字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让学生回忆了李白颂月的诗歌,补充了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古诗,让学生反复诵读比较,理解诗人借助月亮烘托情思的写法。学生刚上四年级,课上总是不放心,怕学生不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分析过多。现在想想,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

  也许一个问题,一张图片,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优选【5】篇扩展阅读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优选【5】篇(扩展1)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6篇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你会背哪些?(让学生说作者)你们知道的诗人可真不少,可你们知道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吗?

  2、学生介绍对李白的了解,背诵以前读过的李白的'诗,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静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

  二、学*《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学生要有目的地读。(读准,找出地名)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学生自主交流对生字的学*体会,互相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读准。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5、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结合插图)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读中指月亮。下:从上游往下*走。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背诵。

  三、作业

  1、完成*字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 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背诵。

  三、作业

  1、完成*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背诵。

  三、作业

  1、完成*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赠汪伦》,你会背吗?抽生背诵。

  2、你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李白),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哟,————《静夜思》。

  3、师生齐背《静夜思》。

  二、学*《峨眉山月歌》

  1、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解诗题。

  3、读通诗句

  (1)老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3)同桌互相教读,正音。

  (4)齐读。

  (5)个别读。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知诗意。

  (1)简介“峨眉山”。

  (2)齐读诗的第1、2句,想想诗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3)齐读诗的3、4句,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4个地点转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诗意:尝试着和老师一起说说诗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

  7、练*背诵。

  三、吟唱《峨眉山月歌》

  四、拓展

  1、学生一起读关于月的古诗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出示诗句,学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

  3、齐唱《峨眉山月歌》结束。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6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学实录(送教课)(简)

  时间:9月11日 地点:新教育小学小圆厅 班级:四(4) 教师:张立华

  诵读诗歌

  张老师在台前一站,给人感觉很沉稳。

  老师显然准备了课件,因为没有电脑,而上课钟已响,张老师果断地开始上课了。

  板书了“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背诵的节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学生*素的古诗积累功夫很扎实。

  了解了李白,进入了本节课的学*。

  1、揭题。今天我们学*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老师请学生跟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了课题。

  老师问,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一名男生说,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2、读诗。老师请大家自由练读。学生读了大约两三遍,只是没有自由读,一直是齐读。老师要求大家停下,请了两位女同学来读诗。读后,老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这首诗押什么韵呢?学生也能很准确的说出诗押的是什么韵。

  了解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进行了朗读,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张老师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点。

  1、圈画诗中地名。张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张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张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为课件中音乐没有播放出声,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这是倒置。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学生回答的很美,说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随波流动。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学生没有很好的领会老师的意思,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老师相机板书: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感悟意境

  感悟诗的意境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张老师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来促成学生感悟。

  1、感情诵读。老师大段的抒情独白: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乘舟驶向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尽管他是一个三尺男儿,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谁来读一下。

  一名女生读的有声有色。

  老师感情充沛地说: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后面是怎样的一种寂寞之感啊,请再读。

  再站起的这位女生读得更有感情。

  2、补充诗句。老师说,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月亮。

  老师说,对。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这只是老师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给你一个答案,我相信随着岁流逝,你们慢慢长大,一定会寻找到一个答案。

  拓展阅读

  老师提出: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学生回答了《静夜思》《塞下曲》等古诗。

  老师课件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请学生比较三首古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名学生回答:都是写思念别人的。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见解,说月亮在古诗的意象中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

  老师略作总结后,本节课教学结束。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优选【5】篇(扩展2)

——峨眉山月歌教案 (菁华5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1

  一.知人论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30年后他流放夜郎赦归后,在黄鹤楼送蜀地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进蜀僧晏入中京》。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为《静夜思》中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变得家喻户晓。后来又借酒力和醉态思维,创造出《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诗歌神品。谪仙之月,是想象最清丽奇特、极具情感渗透力的意象。因此经过李白、苏轼以及唐宋一系列诗人赋予明月具有人间亲和感的想象和意义,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兴遂渐渗透到民间风俗心理,终于在北宋形成了人伦情感非常浓郁的*人盼团圆、庆团圆的岁时节日——中秋节了。

  二.课文分析 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巧妙构思、思想情感 这首诗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在表达情感方面,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这首诗只是以“蛾眉山——*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唐诗别裁集》:“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四.小结: 蜀江行旅图:峨眉山——*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兼指友人、故士象征乡情、友情

峨眉山月歌教案2

  一、学*目标

  1、认识“峨、羌、渝”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江行思乡思友之情。

  二、学*重点

  了解诗句含义,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义,进一步感受诗人思乡思友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

  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李白。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游历。不信,来看看他的诗,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诗文略)

  感受到什么?

  (李白足迹遍布九州,去过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这既是李白,他时常在路上。今天,我们就来细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随它去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

  (二)初读释题,把握节奏韵味。

  谁来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齐读诗题。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来。

  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自主探究解诗意,品读感悟入诗境。

  1、勾画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边画边想,诗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月”半轮;“山”高大雄伟。

  同学们,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们还确信它的形状就是“半轮”吗?有没有可能是的呢?你以为是哪种?为什么?

  小结:远远望去,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请男生读。

  再读读,这月亮还有什么特点?“亮”

  从何可见?“秋”

  这青山吐出的还是月亮吗?吐出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啊!美吗?

  全班女生一起读。

  2、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联想一下你们出去游玩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心情如何?(兴奋、高兴、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吗?找到了吗?请用诗句回答我。“影入*羌江水流”怎么个美法?江水流动,水波荡漾之美!读月亮照在江中,随着江水流动,显得很美!师质疑:这行没有写月啊,你们怎么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读能用一个词或句子来表现这种美景吗?虽不是渔火,但月影入江,李白似乎也可以体会到“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妙处吧!一起读。

  3、看看插图,我们的诗人此时在哪呢?人在船上,船在江中,随江而下,结合插图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观察点。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随作者感受夜行江景之美吧!

  4、看看你们圈画的地名,再读读诗文的三、四行,看看还有什么发生的变化?诗人除了陶醉于美景之外,心情会不会有变化呢?赶快读读后两行,感受一下。发现什么有变化?(地点发生了变化)感受到什么?(离家越来越远了)家在哪里?那高大雄伟的峨眉山也渐渐看不见了,谁来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还有谁读?你读出了什么?(一丝不舍、想念)离家越来越远,思念之情渐盛。女生一起读。

  继续往下读,你还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想念与不舍?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这里的“君”指谁?(亲人)他会想念亲人的什么呢?

  还能见到么?为什么?

  是啊,思亲不见亲,还有谁读?

  除了亲人,这里的“君”还指谁?(朋友)

  李白一生爱交友,与友人情谊之深,在他的诗中也可见一斑,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你们知道,李白最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吗?“喝酒”

  是啊,“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可现在呢?

  他是多么想和朋友把酒言欢啊,请男生读。

  5、随着船儿渐行渐远,诗人眼中的美景也渐渐被愈演愈烈的思乡之情所取代。来,请一、二组同学读一二行,三、四组同学读三四行。老师读课题,我们合作来读读这首诗,读出你的理解来。

  6、同学们,随着五个地点的依次出现,诗人似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图。我们随着他一起欣赏美景,沉醉其中;一起思乡思友,依恋不舍;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作者的思念之情真的是从“夜发清溪向三峡”开始的吗?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想法?

  是啊,月亮常常作为思乡的代名词。诗人行至路上,看到家乡的山月之景,思乡之意已顿然而起。这也是为什么诗文短短28个字,连用了五个地名,但诗题却取之其一,名为《峨眉山月歌》之故啊!

  让我们齐读古诗,再一次感受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吧!

  理解之后的背诵更有效率,自由背诵。

  7、李白写“月”的诗句不少,也常常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意,课下,也请同学们多读多积累。

峨眉山月歌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为何写“峨眉山月”?

  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书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夜思》——李白——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课

  学生活动,

  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提示:李白,李白诗句《静夜思》《赠汪伦》

  《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明确学*目标

  师多媒体展示学*目标: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明确学*目标。

  师指导学生赏诗的方法:重在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读——读全诗,读诗句,读关键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三、了解创作背景

  师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写作背景

  助读资料: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剑术,结交侠士、隐者。二十五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登历名山大川的壮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东鲁等地,结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这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学生自读——师提示注音、停顿——生再读——师范读——生诵读展示——师生评价

  (*羌,渝州)

  五、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诵读,明白诗体,感知内容内容。

  诗体:七言绝句,

  内容: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师适时指点。

  学生进一步诵读,搜寻问题词语,理解诗句大意,合作解决;师适时指点,以鼓励为主。

  诗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六、品读诗歌,赏析诗句师指点赏析诗句的方法:走*诗人,联系背景,捉住关键词品内容,品写法,悟情感。例句:“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

  题目是《峨眉山月歌》,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此次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又与“半轮”相叠,形容出月色之美。峨眉山半轮秋月,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学生活动:自主合作交流,赏析其余三句,师适时指点,合适处肯定鼓励,不足处适时指点。

  “影入*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词让读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而去。辞亲远游,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此时“思君不见下渝州”,对故乡、对故人的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全浓缩在一个“思”之中。

  赏析小结: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音韵流畅。

  描景与抒情相结合。描景:描写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色。(青山吐月,月映清江)抒情:抒发对家乡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乡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师指点可从哪几方面进行总结:诗歌的美点,写法,此首诗中“山月”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七、情读诗歌,走*名家评说师多媒体展示:

  列举两例:《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学生进一步挖掘诗之美。适当处老师指点(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八、课堂检测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通过活动,简单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九、诗歌背诵

  形式不一,注意学生背诵的准确,情感的把握。

  十、课堂小结

  古代诗人创造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诗歌更是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诗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借月抒发自己的情怀,令人陶醉。

  师生共同总结,师进行必要的指点:诗的国度——古代诗人众多——诗篇流传——李白,鼓励大家多走*古诗,走*经典,提升自我。

  十一、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

  2、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3、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4、搜集含有“月”的诗句并进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为何写“峨眉山月”?

  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书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优选【5】篇(扩展3)

——游峨眉山作文9篇

  去年夏天,我和家人游览了*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

  我们在报国寺乘景区大巴出发,一路上,公路盘曲而上,放眼望去,公路两旁绿树成荫,淡绿,翠绿,墨绿层层叠叠,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雷洞坪。一下车,天阴沉沉的,我们明显感到一丝凉意,立即穿上提前准备好的大衣,继续赶路。

  从雷洞坪到接引殿索道,还有半个小时的路程,随着山势越来越陡,山路也就越来越窄。石阶的一边便是悬崖峭壁,我好奇这山有多高,便低头俯视,顿时,眼前的景象令我心惊胆颤:云海从我脚下飘过,让我不禁想起举头红日*,回首白云低。溪流随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急,时而缓,就像个顽皮的小娃娃。远处,云缠雾绕,山石壮观,那山就像害羞的少女,用云雾遮住了自己美丽的容颜。

  尽管我们举步维艰,可我们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地登上了索道,乘缆车抵达金顶。

  我驻足金顶,放眼望去,云海从山腰升起,好像一块雪白的绒毯铺开。拨开云层,在阳光的照射下,一尊金光闪闪的四面大佛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令人留连忘返。

  啊!气势磅礴的峨眉山真是秀甲天下的名山!

  峨眉山是我早已向往的佛教圣地,期末考试分数达到了爷爷订的标准,这次暑假旅游变成了现实,住在宾馆里我简直兴奋得睡不着觉!

  凌晨四点就被导游小姐喊起来,我们一行四人爷爷、爸爸、妈妈和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金顶之下的雷洞坪车场,又步行了二十几分钟才到索道站,据说金顶上的温度在5℃以下,我和妈妈租了两件羽绒服,红色的羽绒服穿在身上显得臃肿不堪。世界一流的蓝色缆车启动了!像直升飞机一样直上云天,可惜顷刻之间就进入云雾之中,只觉得在飞翔,透过眩窗什么都看不清楚。

  一下缆车寒风扑面而来,人人冻得发抖。爷爷冷得受不了,我赶紧把羽绒服拿给他穿,我和妈妈搭伙穿一件,一人套一只袖子,就像一对连体婴儿。雾气腾腾中隐约看见一座硕大的鎏金雕像,这就是当年普贤菩萨做道场的地方!

  独立云天之上的华藏寺更是金碧辉煌,站在它面前显得自己很渺小,今天成了我们的临时避风港。

  站在海拔三千多米的舍身崖旁,放眼望去云海苍茫,脚下的山头仿佛大海中的一座座孤岛,时隐时现。耳边风声隆隆作响,恰似海涛的轰鸣。

  下山路上出现了所谓“峨眉灵猴”,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强盗猴,不但伸手索要食物,呲牙咧嘴对人进行威胁,还公然抢夺游客携带的物品。

  午饭过后稍事休息开始新的旅程,上午走的是A线以惊险著称,下午的B线则是另一番风光。坐了八分钟缆车到了万年寺前,向上仰望有分成两段的台阶,每段108个阶梯,据说爬上去就能长命百岁。寺内香烟缭绕,罄声不绝于耳。

  我们沿着山间小路奔赴下一个景点,陡峭的地方只能扶着栏杆才敢前行,爷爷更是老当益壮不逊青年。到了清音阁附*只见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很多人拿着摄像机、照相机不停的拍照,可见这里是旅游者最向往的地方。

  进入一线天仿佛到了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高山兀立,上有蓝天一线,山泉飞泻,谷底流水潺潺,满坡苍翠,奇花异草点缀其间,清幽凉爽,令人流连忘返。可惜这时已经天色渐暗,再也没有时间去附*的自然生态戏猴区了,遗憾的结束了这次峨眉之行。

  峨眉山的蝉鸣才真是一绝,不像山外的蝉吱吱叫个不停,噪音让人心烦。这里的蝉间或发出优雅的琴声,在幽谷间回荡,仿佛天外来音。游峨眉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这梵音却时常萦绕在我的耳畔。

  “峨眉天下秀”名不虚传。

  六月二十八、九两天,爸爸、姑妈、我和弟弟到峨眉山旅游。车停山脚下停车场后,即坐缆车直奔万年寺。我抬眼向万年寺望去,一片青葱翠绿。在大殿前,有两排长着六根牙的大象雕塑,还有十几只青蜓在空中飞翔。虽然是寺,四周却象大花园一样美丽。走进大殿一看,哇!一头巨大的白象立在那里,驮着高高的普贤佛,像是永远不倒的守护神。这头铜铸的白象有上千斤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我们祖先的铸造技术在当时肯定是世界第一了!

  离开万年寺坐缆车直奔金顶。金顶有华藏寺和金光闪闪的`十面普贤像。向四周望去,绿油油的群山都在脚下,象是波涛起伏的绿色海洋。天黑了,我感到很冷,仿佛回到了冬天。于是我们找了家旅馆,吃过自带的干粮就睡觉了。

  第二天早晨三点五十分,我们被一阵吵吵闹闹的声音惊醒了,原来有许多人去看日出,我们赶快起床,随他们来到金顶最高处。早晨雾很大,白茫茫一片,能见度不到十米。我们从早晨四点过一直站到六点过足足两个小时,只见短暂的一丝红光,不见太阳露面,我们只得遗憾地离开金顶,下到半山腰,进入清音阁。

  清音阁景色真美,青山环绕,古树参天,一条清澈见底的山溪流过,我与弟弟在水中捉蝌蚪玩。清音阁四周有小桥、亭阁、寺庙,空气清新宜人。

  这是我第一次来峨眉山,因时间短只游玩了三个景点,我已感觉到峨眉山广大秀丽,名副其实“峨眉天下秀”。

  峨眉山美景久闻,迫不及待想亲身体验。于是我整天纠缠不休,大吵大闹,让父亲带我去峨眉山看看。偏偏有一个星期天我爸妈有空,爬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一家人就做好了去的准备,兴致勃勃的跑到了峨眉山。

  我被沿途美丽的风景迷住了。据资料显示,峨眉山是一座领土突起的断层山。东边的山低如锦屏,中间的峰如竹笋,西边的山雄伟壮观,被誉为“峨眉天下第一”。主峰是金顶,海拔3099米。登上金顶,可以领略“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从山脚到山顶有三个不同的气候带,雨量充沛,植物3000多种。因此,峨眉山被称为“植物王国”。它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国保寺、胡夫寺、万年寺、印青亭和西乡池风景区。这真是世界奇迹。

  我说我忘了自己。我环顾四周,来到了董磊坪。下车准备吃饭。哦,我的'上帝!怎么这么冷!还在下毛毛雨。就像一接触水就拿着冰一样。走吧!很快就要到达金顶了,天气晴朗。环顾四周,山峦绵长,云雾缭绕,处处生机勃勃,水绕山环,真是一派迷人的景象。再往深处走,此时的云淡如轻纱,使得群山显得格外清晰,所有的景观尽收眼底。为了保持这张美丽的照片,我很快拍了一些照片。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两把明亮的大同心锁,锁下有一颗红色的心。为了联系我们全家,我们在心锁拍了全家福。再往上走,突然,映入我眼帘的是点着香和蜡烛的大厅。多壮观啊!烧香拜佛后,我们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可惜没有看到日出,没有看到佛光,没有看到活泼可爱的小猴子。

  望着,望着,盼着,盼着,我终于来到了峨眉山脚下,那里的山是那么雄伟壮阔,水是那么清澈见底,叶是那么苍翠欲滴,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这是我第一次登上这么高的山,从这儿看,峨眉不见山顶,只有云雾缠绕着峨眉的半山腰。

  抬头向上看,阶梯一层连着一层,不留一点空隙,阶梯式那么陡峭,让人看着腿就已经发颤,直打哆嗦。来来往往的人都挥洒着自己的激情和汗水,都希望能赶快爬上去。大家手挨着手,肩挨着肩,艰难地从人群中缓缓穿过。爬了许久,终于到达了一个坐缆车的地方,我天真的问妈妈,妈妈我们就爬完山啦哎?妈妈笑了笑,怎么可能呢,如果就爬完了,那还叫峨眉山吗。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连峨眉山的百分之一都没爬到呢,我们现在要坐缆车上去,不然要爬一整天哦。我惊讶的嘴巴张成了一个o型。上了缆车,路边的风景尽收眼底。正当我沉浸路边的美景时,只听啪啪两声,缆车开动了,速度还真快,而且是笔直向上冲的,缆车上所有人都在尖叫,我往窗边稍微靠*了一点,没想到下面只剩下云和雾,只能看见白茫茫的世界里的偶尔的一点绿色。乘坐这缆车真是让人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缆车越深越高,我的耳朵已经出现了令人讨厌的耳鸣,这可不算奇怪,毕竟峨眉山有海拔3千多米高呢。在大家的尖叫和欢呼声中,缆车*稳到达了目的地。

  下了缆车,一股凉意扑面而来,我们赶快换上了租来的大棉袄,还是觉得寒冷。难怪峨眉山有冰火两重天的称号。这个名字对峨眉来说,已经不能在准确了。在山下,我们穿的都是短衣短裤还觉得非常炎热,可刚到山上,穿棉衣棉裤还觉得格外寒冷,连说话和呼吸都随时有白色的雾飘出,融入干冷的空气中,只看到眼前茫茫的一片白色,和隐约出现的人影或阶梯。

  也许正是这美景激发了我一定要等上金顶的决心,来不及整理的耳鸣和疲惫,我又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索金顶的队伍中来了,路边的杉树在云雾缭绕中显得格外苍劲,还有那些野花野草也在寒冷的风中坚强的摇摆着,好像在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看——-金顶,突然听到有人喊,我不禁抬头一看,一尊金色的佛像首先闯入我的视线。只见这尊佛盘腿坐在四头大象的背上,手中拿着如意金色的如意,周围全是千姿百态的石头小象,佛像的后面便是金灿灿的金殿和银闪闪的银殿,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真是太美了!

  绕过金殿和银殿,走上金殿后面的石梯,又看见一座两层宫殿,宫殿的第二层立着一个扁额,上面写着“金顶”两个字。接着往前走到一处栏杆旁,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在云雾里若隐若现,*处的山一片碧绿,就像翠绿色的*画颜料从天下倾泻而下,铺了一层在山上似的。白云在山尖上萦绕着,好像连云也不想走了。这时的峨眉山,就好像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一样,山中的瀑布、小溪、半山腰的停车场、农家乐尽收眼底。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凉爽的微风,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幅美丽的画卷中了。

  突然一阵微风带着寒冷的气息吹过来,我们都颤抖一下,感觉好冷!哇!我们被云雾包围了,好象走进仙境一般,看不清东西,分不清楚方向,辨不明事物;又好象在腾云架雾,飘飘扬扬;一阵阵的凉意!云把山全部遮蔽了,好象是一片片的海洋。突然开始起大风,云雾在山间里翻滚、奔涌、升腾、追逐,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啊!这就是云海!真是太美了,所有游客都如同我一样非常惊讶。不一会儿远处隐约的露出了一些寺庙的塔尖。我仿佛陶醉在这让我措手不及的云海中,尽情畅游,享受着这种美丽和奇迹般的地方。游客们纷纷拿出照相机,记录下这令人惊叹的奇迹,云雾慢慢散去,还没有等我回过神,云海已经消失得不见踪影了。浩瀚的蓝天只留下一片片云彩,真是意犹未尽啊。

  天渐渐暗了下来,在离开金顶时,我不由自主的对着大佛,双手合十,眼睛缓缓闭上,许下了自己的心愿。再见了美丽的金顶,再见了秀丽的峨眉,后会有期。

  这是个风和日丽的周末,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峨眉山,这里景色宜人,绿荫如盖。就让我们一览这美如仙境的人间天堂吧!

  来到山脚下,最夺目的莫属那刻在石头上的金色大字了。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熠熠生辉。仰望那围绕在山四周的登山小径,让人心惊胆战。山上峭壁林立,巍峨蜿蜒。我迫不及待地想登上高峰尝尝那居高临下的感觉,于是就带着一股力量,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爬到半山腰时,俯瞰下面的那泓碧水,看那波光粼粼的水面正泛起阵阵涟漪。碧水旁那一棵苍翠欲滴的枣树在水面的映照下美不胜收。还有在树上时不时探出脑袋的小枣儿。红的像玛瑙,晶莹剔透;青的像翡翠,小巧玲珑。这山、这水、这景,形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纷繁而又和谐。

  再往上爬就是山顶了,我们整整用了三个小时,累得气喘吁吁。真是不可思议,最高峰上还有一座金光闪闪的佛像,四周云雾缭绕,犹如笼罩着一层轻纱。站在这里,仿佛马上就能变成神仙飞入云霄,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顿时什么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轻风穿过翠柳,摇动着掠过山顶,颇有一番韵味。

  我爱这美丽的峨眉山,爱它无与伦比的景色,尽管它没有黄山的巍峨挺拔,没有华山的奇峰罗列,但它却展现着自己的风采。也许,最让我留恋的是这份珍贵的回忆吧!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位于四川省峨嵋山市的峨嵋山,以其特有的秀丽而闻名天下。它那一幅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色彩绚丽的画卷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国庆节的一天,我带着无比向往的心情,来到了峨眉山游览。

  我们坐了四五个小时的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峨眉山。我下了车,不禁为之惊讶,这是怎样的'山啊!举目四望,一片葱绿。淡淡的风从山谷溢出,轻飘飘的,像图画中飞扬的轻纱,从密密覆盖的绿叶中盈盈流下。无声的森林像是刚刚苏醒的梦,颤酥酥地抖着,发出萧萧的翠声,好似海岸边轻轻的潮声/它的奇特幽静无可挑剔。

  说说笑笑,一路感叹。不知不觉到了”一线天”。举头仰望,那高高的山像是被利斧劈成两半似的,形成悬崖绝壁。若是站在那上边,真会叫你目眩心惊。

  峨眉山中最希奇的动物恐怕是猴子了。爬峨眉山若是见不到猴子那真令人遗憾,可要是一但见着了猴子,又不免有些担惊受怕,导游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一天一只调皮的猴子趁一个游客不注意,将他的照相机抢了就跑,把这个游客逗来逗去,最后将照相机挂在了高高的树上……你若不相信只要稍加仔细观察就足可以领教猴子的聪明和调皮了。你瞧,它们见了游客后那诡计多端,抓手挠骚挤眉弄眼,追逐打闹的样子,错逗人。就连猴子妈妈抱着小猴子也出现一副讨人喜欢的样子。猴子终归是猴子一刻也不会安静。它们在树上你来我往,我上你下,腾飞跳跃,竟是如此轻松愉快。可好景不长,突然大雨袭来。我们的旅程只能在这里告一段落了。

  真希望下次我在去峨眉山的时候不要下雨,真希望再能去看猴子。

  这个暑假,我过得十分充实、快乐。这会儿,我还去了四川呢!我在那儿看见了雄伟的乐山大佛,人山人海的古街锦里和宽窄巷子,品尝了当地的特色小吃——甜皮鸭,还亲手抚摸了灵猴柔软的金毛。但我还是喜欢那四川最高的山——峨眉山!

  经过了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峨眉山的半山腰。一下车,灵猴便来“欢迎”我们了,我还有幸摸到了灵猴的'皮毛呢!接着我们就要徒步走到缆车站,一路上山风景秀丽,微风吹过身旁,大好景色饱览眼底。到了缆车站,可怜的我们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才上了缆车。一上缆车只见窗外一片翠绿,树木给峨眉山披上了一件绿衣服,缆车的重点就是峨眉山的最高峰——金顶。从金顶往下看去,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边上耸立着一座普贤菩萨的金像,他端坐在金象上安详地笑着,好像在造福于人民。爸爸请了一炷香,每人点燃一根,接着每个人许个愿,我说:“我希望我能学*进步,快快长高!”然后由爸爸xx香炉。不久,妈妈便给我了一个惊喜,帮我请了一尊佛像!不过得净身后才能带,于是我就小心翼翼地把佛像藏进了包里。在金像边上,环绕着金、银、铜三座殿堂,里面的装饰十分精美,显得格外气派。时间过得很快,不一会儿我们就要下山了,我拍下了最后一张照片,并感叹道:“这儿真是一个佛教圣地呀!”

  峨眉山,那高大的佛像令我赞叹,那独特的风精灵我怀念。这次旅游真令我流连忘返!

  寒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的峨眉山。来到峨眉山脚下我看见的峨眉山市是那么的美,那里云雾飘渺,仿佛置身于画里!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山供奉的是佛教四大菩萨的普贤菩萨。来到这里是求事业和求学业非常灵验的地方!峨眉山为突起的断块山。东部低山,势如锦屏,中部群峰如笋,西部山势巍峨,远看像美女的弯弯细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主峰金顶,海拔3099米。植物3000多种。故有“植物王国”之称,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清音阁、洗象池等名胜古迹多处。真是人间的一大奇观。我门首先来到了报国寺烧报到香。报国寺分四个大殿,共烧5个香烛。在报国寺烧完香以后。我们就去了万年寺。万年寺有5个大殿。万年寺景区,属峨眉山的中部地带,海拔高度在800——1900米之间。最后我们来到了金顶,有人说登金顶可看到“云海”、“日出”、“佛光”、“圣灯”这四大奇观。我便想上去看一看说不定还能看到佛光的呢!金顶供奉的是普贤菩萨的大铜像,她屹立在峨眉山山顶非常壮观!她的身体全部是由铜做成的手持如意,骑着六牙白象,塑像雕塑着十个普贤菩萨的头像,尊称:十方普贤。面带微笑,惟妙惟肖,令人赞叹。普贤菩萨塑像的后面是庄严的金顶华藏殿,大殿的整体结构也是由铜做成我门在那里了愿。烧了香!便下山去了……

  这次来到峨眉山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伟大和峨眉山风景的壮观,我爱峨眉山!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优选【5】篇(扩展4)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背诵。

  三、作业

  1、完成*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学实录(送教课)(简)

  时间:9月11日 地点:新教育小学小圆厅 班级:四(4) 教师:张立华

  诵读诗歌

  张老师在台前一站,给人感觉很沉稳。

  老师显然准备了课件,因为没有电脑,而上课钟已响,张老师果断地开始上课了。

  板书了“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背诵的节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学生*素的古诗积累功夫很扎实。

  了解了李白,进入了本节课的学*。

  1、揭题。今天我们学*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老师请学生跟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了课题。

  老师问,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一名男生说,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2、读诗。老师请大家自由练读。学生读了大约两三遍,只是没有自由读,一直是齐读。老师要求大家停下,请了两位女同学来读诗。读后,老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这首诗押什么韵呢?学生也能很准确的说出诗押的是什么韵。

  了解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进行了朗读,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张老师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点。

  1、圈画诗中地名。张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张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张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为课件中音乐没有播放出声,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这是倒置。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学生回答的很美,说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随波流动。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学生没有很好的领会老师的意思,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老师相机板书: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感悟意境

  感悟诗的意境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张老师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来促成学生感悟。

  1、感情诵读。老师大段的抒情独白: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乘舟驶向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尽管他是一个三尺男儿,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谁来读一下。

  一名女生读的有声有色。

  老师感情充沛地说: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后面是怎样的一种寂寞之感啊,请再读。

  再站起的这位女生读得更有感情。

  2、补充诗句。老师说,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月亮。

  老师说,对。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这只是老师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给你一个答案,我相信随着岁流逝,你们慢慢长大,一定会寻找到一个答案。

  拓展阅读

  老师提出: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学生回答了《静夜思》《塞下曲》等古诗。

  老师课件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请学生比较三首古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名学生回答:都是写思念别人的。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见解,说月亮在古诗的意象中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

  老师略作总结后,本节课教学结束。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赠汪伦》,你会背吗?抽生背诵。

  2、你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李白),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哟,————《静夜思》。

  3、师生齐背《静夜思》。

  二、学*《峨眉山月歌》

  1、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解诗题。

  3、读通诗句

  (1)老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3)同桌互相教读,正音。

  (4)齐读。

  (5)个别读。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知诗意。

  (1)简介“峨眉山”。

  (2)齐读诗的第1、2句,想想诗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3)齐读诗的3、4句,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4个地点转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诗意:尝试着和老师一起说说诗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

  7、练*背诵。

  三、吟唱《峨眉山月歌》

  四、拓展

  1、学生一起读关于月的古诗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出示诗句,学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

  3、齐唱《峨眉山月歌》结束。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

  课前:提示地名、江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生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1000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幼年李白《古朗月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过渡语:

  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影——指月影。

  半轮——(看插图理解)半圆。上弦月或下弦月。

  思——思念。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更不复可见,诗人触景生情,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 “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溪 3、完成补充*题第二题2、3;3、搜集写月的诗句

  秋月流 向三峡

  (思念情)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古诗。

  (板书:11 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第一首

  (板书课题)

  2、解题。

  《峨眉山月歌》

  (1)简介“蛾眉山”。

  (2)简介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3、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半轮 影 流 夜发 向 思 君 下

  ③读通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词和句。

  4、精读课文。

  (1)疏通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优选【5】篇(扩展5)

——峨眉山旅游日记 (菁华5篇)

  放暑假了,成都很热,我和小罗避暑胜地——峨眉山登山。

  我们乘车来到了峨眉山的山脚下,向上望去,一片白雾濛濛,好似给大山披上了一层白纱。在上山的过程中我和小罗你扶我,我扶你,终于走到了休息站。听说从休息站再向前走,走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远远地看到洗象池了。我和小罗一听这话赶紧背上包,打起精神又往上走,爸爸妈妈们看着我们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样子,都被逗笑了,也跟着我们一起精神抖擞地走了起来。没走多会儿,真的可以在白纱似的的雾中隐隐约约看见洗象池的大概了。我们继续向前走,正当大家在欣赏美景时,一声尖叫似乎打破了我们的美好心情,只听见有人喊:“有蛇呀!”只见一条小青蛇从我和小罗中间窜过呢!我吓了一大跳,魂飞魄散地往后跑,直到蛇已经钻进草丛里,我才胆战心惊地回到妈妈身边。

  当我们走到洗象池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里面有很多小猴子,那些猴子都在烂草房里,旁边有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潭,还有很多人向潭里扔钱币。这就是天然形成了“洗象池”,可能是普贤菩萨为他的坐骑“六牙白象”在这儿洗过澡,所以后人叫它洗象池吧。看了猴子天快黑了,我们就吃了晚饭,回到宾馆休息。

  今天到了峨眉山,进了报国寺,感觉真的轻松,虽说下着小雨,可是很喜欢在这个雨中游逛,尽管鞋子与裤子都会湿,但是无论是空气还是心境却让人无比的放松。

  不知为什么听到念经的声音,自己感觉很亲,一种久违的感受,让我喜爱滞留在这个时刻,一步也不想动。只想静静地听着,感受着,陶醉在这高山的寺院中,高大的树木,下着小雨的天气,带着点凉爽的空气,深深地吸一口气,在慢慢地把体内的热气呼出,能看到口中的热气在面前一点点消失。使你有一种想脱胎换骨的想法,吸入的是山中的精华,排出体内的污渍。

  突然间有一种冲动,能在这静静的寺院中生活是不是也是一种解脱呢?抛开这个复杂的社会,人与人间的尔虞我诈,做好人难,好人难做!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事实难变!不知是自己城府不够还是心态调整的不够,已经有些厌恶这种生活环境,或许自己真的有佛缘,以后的生活会处处与佛相关的。

  听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小生一直念着观世音的佛号,可是真有一天观世音就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很是高兴,但同时也问观世音一个问题:观世音菩萨,您一直念的佛号是什么?观世音回答说:观世音。小生听后开始不明白,后来自己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靠自己的。

  哈哈……这个道理是不是很简单啊!

  今天,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爬峨眉山。

  一踏进峨眉山,我就被眼前的风景迷住了,树木茂盛,鲜花盛开,美丽极了!我们首先走到雷洞坪,坐缆车到了金顶。

  一到金顶,寒风呼呼,冻得我瑟瑟发抖。于是,我就买了我梦寐以求的熊猫披风。穿了熊猫披风,我不再觉得冷了。

  在广场中央,矗立着十方普贤的雕像。她有10个头,骑着巨大无比的大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天上的云,更是美丽得无法形容。瞧,那团火烧云,半红半白,红的象火,白的像雪,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接下来该下山了,我对爸爸妈妈说:“我们不坐缆车下山,好吗?”“行”。爸爸妈妈欣然同意。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风景,山上的雾把我们包围起来,我们就像在仙境里一样。风把我的'披风吹了起来,看起来就像一个大侠。这时,一个小女孩叫道:“看,熊猫大侠!”我听了很高兴。

  我们花了两个多小时下山,虽然我累得够呛,但是我很开心得了个“熊猫大侠”的称号。

  今天,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爬峨眉山。

  一踏进峨眉山,我就被眼前的风景迷住了,树木茂盛,鲜花盛开,美丽极了!我们首先走到雷洞坪,坐缆车到了金顶。

  一到金顶,寒风呼呼,冻得我瑟瑟发抖。于是,我就买了我梦寐以求的熊猫披风。穿了熊猫披风,我不再觉得冷了。在广场中央,矗立着十方普贤的雕像。她有10个头,骑着巨大无比的大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天上的云,更是美丽得无法形容。瞧,那团火烧云,半红半白,红的象火,白的像雪,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接下来该下山了,我对爸爸妈妈说:“我们不坐缆车下山,好吗?”“行”。爸爸妈妈欣然同意。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风景,山上的雾把我们包围起来,我们就像在仙境里一样。风把我的披风吹了起来,看起来就像一个大侠。这时,一个小女孩叫道:“看,熊猫大侠!”我听了很高兴。

  我们花了两个多小时下山,虽然我累得够呛,但是我很开心得了个“熊猫大侠”的称号。

  今天,我们一家都非常开心,因为我们要去峨眉山玩了。峨眉山是以”雄、秀、神、奇、灵“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而闻名天下。

  爸爸把车开到峨眉山脚下,我迫不及待的下了车。这里的空气很舒服。走上了半山腰,我们乘坐索道来到了金顶。

  金顶上面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十面金佛,她骑在大象的背上,手里拿着纯金的”如意“感觉上又慈祥,又神圣不可侵犯。四面八方还设有不同的观景台,可观云海、日出、佛光、圣灯、金佛等等奇观。

  峨眉山的灵猴在这里也是家喻户晓的哦,因为它会在游客身上抢东西吃,所以游客们大都会事先有所准备。只可惜这次我们没有碰到,据说是今年是安排到另一片方向了。

  峨眉山的景色真美,玩了两天。我带着愉快的心情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峨眉山,结束了这次的旅行。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优选【5】篇(扩展6)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实用十篇

  学*《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影入*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又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

  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课始,我让学生谈谈对峨眉山的了解,学生由于之前读了《补充》,举手挺踊跃的。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学*诗歌,我引导学生看看图片,读读诗歌,想一想,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色?心中又想了些什么?这一问题,贯穿全课。学生逐渐进入学*状态,默默地思考。如何让学生走进古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呢?我决定从听觉方面入手,于是问学生:李白此刻在图片上的哪个位置?想象一下,他此刻会听到什么呢?

  学生纷纷开始讨论,交流时,说得流畅,轻松!此刻,他们仿佛真成了诗人,读起来也特别有味道!看来,教学古诗,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有时一个问题,便推了学生一把;有时看一下图片,学生便借机跳入了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不必囿于理解诗意,解释关键字词;进入情境,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针对这一课,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

  1、能有感情的读好这首诗

  2、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3、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4、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预*情况的非常好,目标1和目标2学生根本能够达成。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过程中,我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李白的一些文学常识和诗句。在这一方面,学生的积累比拟丰富,大局部学生都能背诵李白的多首诗句,知道李白是“诗仙〞,但这里有一点我没有处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学说李白是“诗圣〞,我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诗圣〞其实另有其人〔杜甫〕。

  进入正文以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从一二两句写景的诗句入手,让同学们找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峨眉山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这里我给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根本上同学们都能说出诗句字面上的意思。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同时能为后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做铺垫,顺利过渡到下文。但是在我在引导上做的不够,备课的时候“备学生〞做的不够充分,最后虽然大局部同学都能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描述诗意,有个别同学也能运用联想和想像来描绘诗人看到的美景,但还是和自己预先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

  通过设置了一个问题“诗人坐在船上他是要去哪里?〞顺顺利过渡到三四两句诗文的讲解。我先给出了一些简单的.提示,还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讨诗文的意思。小组讨论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能够完整的把诗意表述出来。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了“发〞、“向〞和“下〞这几个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感悟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一、读诗

  出示古诗后,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在充分预*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有好几位同学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

  二、会意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的能力。如“半轮”一词的解释,学生是根据“一轮明月”迁移而来,其余的字词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在学完这首诗后,我问学生:“读完这首诗,发现诗中描述的地名比较多,你能从中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低头仔细寻找,并在书上圈划,找到了这样五处地名“峨眉山”、“*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很显然,这也是这首诗中的一个亮点,诗人频繁使用了五处地名,我们读来却不觉罗嗦重复,这就是“诗仙”的魅力。

  三、悟情

  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君”这个词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补充了有关描写思念朋友的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学*《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和诗人,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

  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我相机提示:这就是哪句诗的内容?有学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轮秋”,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学会自己读诗,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颠倒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秋峨眉山月半轮”,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

  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有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学*《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并不熟悉。备课时,我翻阅了“唐诗鉴赏”这本字典,了解到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并且,这5处地名在诗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诗人写作诗歌时巧妙地把它们融合在了诗句的.各个部分,实在令人佩服。再从诗的整体来看,短短四行字,却给读者展示了从四川清溪到长江三峡的千里出游图,其磅礴气势也令人折服。于是在课堂上我就抓住了这两点来进行教学。

  首先是解题,“峨眉山月歌”这个诗题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诗歌,即这是一首写峨眉山月亮的诗歌。

  接着,我告诉同学本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12个字,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要求同学自由读古诗,找出这5处地名来。5处地名找出来以后,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时若放手让他们自己来读懂诗意对于半数同学来说还是有困难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学生再读古诗,试着解释诗意,遇到困难可以提出来。果然,学生对诗句中倒装的写法不明白,这“半轮秋”成了首当其冲的难题,在老师提醒“半轮是用来修饰月亮的”后,学生才弄明白了诗句第一行的意思。在此,我结合半轮月,配以简笔画介绍了上弦月、下弦月,了解了诗人出游的大致时间。

  “影入*羌江水流”一句从字面解释并不难,主要是学生得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生活中人在动景物跟着动的生活经验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当。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行只要明白“发、君、下”的意思,诗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解古诗的大意,第三遍品读古诗的要求是根据整首古诗的理解写出李白的出游路线。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品读中在脑海中展现出这幅千里出游图来。或许是因为对诗句理解不透彻,或许是因为*时很少看地图,对此线路缺少了解,这条“清溪到峨眉山到*羌江到渝州到三峡”的线路图出错的同学很多,特别是渝州和三峡的次序,大部分同学给换了位置。我立即想办法补救,以讲台为“清溪”要到“三峡”去,以次明白了“三峡”是最终目的地。教室的一过道为*羌江,我顺江而下,向后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轮秋月,前面不远我将要到达的地方是“渝州”。学生对这样形象的说法更能接受。

  最后,在有节奏地朗读故事的基础上还留有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形成积累。原本在教学设计中还有让学生结合书上的画面以“山月”为题说一段话的训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欣赏水*限制了这个训练,难以完成美的欣赏与创造,只有以教师语言给予补充,此教学设计得再思改进。

  本周四,上了一节录像课《峨眉山月歌》,上课后,将录像后的成品自己看了两次,也借此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综合前期的备课、上课、再备课,自觉本课有如下进步:

  第一、依据新课标中对中年段古诗的目标来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标中,3-4年级古诗教学方面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重在情感的体验以及想象力的激发,据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除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的目标外,还有关于“学*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刻提醒自己要将目标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

  第二、吸收了本学期备课组在古诗教学方面的.结晶,流程比较清晰,重难点的突破比较顺利。本学期,区级古典文学现代化的课题观摩会在我校举行,同年级付晶老师要上一节展示课。整个磨课的过程跨度将*一个月,有备课组互听、互评,校长指导、区级教研员下校指导、市级教研员指导。我全程参加了,吸收了部分精华。特别是古诗教学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诵诗这几个流程,而且每个流程如何贯彻落实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在我的教学中,我吸收了这些精华,并且加以了运用,实现了过程清晰,学生走入了诗歌的情境,领悟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浓浓的乡愁。

  第三、教学语言更加精炼,对课堂的操控更加成熟。以前上课时,由于自己没有谱,这个“谱”我理解的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理论的研读、备课的准备充分等,由于事先的积累不够,会出现课堂上有废话,操控不了整个课堂,教学重难点没有突破,在一个细节问题上纠结顾此失彼等情况。随着自己学*的深入,以及对教学的领悟力有所提升,表现在备课上,更加有的放矢,上课中,语言比较规范,课堂的呈现也在可控的范围内。

  第三、教学准备比较充分,学生的表现能力较强。这节课本学期曾经上过一次,当时是校长推门听课。第一次上课,我自己对教材吃得不够透,诗中五个地名,没有提出来让学生去发现,甚至自己也没有搞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于是教学中没有呈现。在领悟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阶段,辅助的烘托比较少,比如说图片、音乐都没有,学生出现了地名不会读、背诵不顺畅的情况。这一次上课,备课方面我进行了调整,重备前,反复查找资料,首先自己把诗歌吃透,然后把自己的关于地名的思考加入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的圈划、思考,一起理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在入诗境悟诗情环节,我加入课图片和音乐烘托,教学效果比第一次上课要好,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但是,本次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在入诗境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时是围绕“作者此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复*的过程,对于诗歌已经十分熟练了。完全能否揣摩到我问这个问题的意图,马上就心领神会地说“看到了头顶的半轮月亮,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在这时候,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就带领同学们通过感情朗读进入诗歌描绘的世界。但是整个只有月亮的世界太单薄了,事实上,作者坐船漂流在江面上,是可以见到特别多的景物的,这些景物与月亮在一起,才更有意境更真实。可是,通过两个孩子看似完美的回答,我就将想象的脚步停留在此了。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打开,是本节课的硬伤。

  第二、自身的形象需要再打磨提升。整堂课下来,我虽说有微笑,但是语言不够活泼、肢体语言太过古板略显僵硬,头发也没有整理好。离理想的小学老师外形活泼、贴*小孩子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还有距离,自己*时要试着去调整,多录音录像,对照不足去改。

  第三、自身的基本功需锤炼。在教学录像中,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板书很快、而且不够美观,在说话时有时停顿过长、有时会有一些方音出现。一节完美的课堂,这些情况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要有意识去改进。

  通过这节课,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有待发展的空间,今后要落实,离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和完美的教师形象还很远,尝思索、勤调整,朝着目标去。

  拿到一首诗,我们要首先注意三点:一要注意题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释。对于题目,我们可以教会孩子找题眼,以题眼入手学诗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为题眼。那么如何抓住“月”创设情境呢?我觉得如果用上这样的方式就很不错——

  师说:“月”在李白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几句吗?(生背)李白有一种“明月情结”,从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来寄托他的.思念;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时把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经过这一番谈话,学生们渐渐进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诗题中的“月”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提示。再来了解了解本诗的作者李白。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行文自然流畅,夸张绮丽,喜好喝酒,并且酒后作得一首诗,被称为“诗仙”。学生心中想着这样一个人物,再看题目,他会作一首什么诗呢?了解了这二点,再来看诗意。谢冕先生在《诗论》中说:“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义。”咱们的教学用书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 “山”“月”“江”,教师要激发学生看图,积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层峦叠翠”“一叶轻舟”等词语,并用这些词语描述在图中看到的景象,展开适当的想象。

  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诗歌的意境,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在教学古诗时,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情境。

  针对这一课,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1、能有感情的读好这首诗2、理解关键字的意思3、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容4、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预*情况的非常好,目标1和目标2学生基本能够达成。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过程中,我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李白的一些文学常识和诗句。在这一方面,学生的积累比较丰富,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李白的多首诗句,知道李白是“诗仙”,但这里有一点我没有处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学说李白是“诗圣”,我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诗圣”其实另有其人(杜甫)。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优选【5】篇(扩展7)

——峨眉山旅游作文通用5篇

  去年的`暑假里,爸爸带我去成都峨眉山旅游,我高兴极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去成都玩哦!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00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景区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的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成为峨眉山一大特色。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到成都的第二天,我和爸爸从宾馆出发去峨眉山。一路上,导游跟我们说:“游客一定要把食品放进包,小心被猴子抢走了。”我们下了客车,手里拿着花生,想逗一逗猴子,结果好半天也没有看见猴子。我们几个人流着汗爬着台阶攀登着,突然,不远处的松树上有只猴子,想拍照,可是拍不上,因为雾太大。之后我们座上了缆车,十多分钟就升上了我们向往已久的峰顶,看到了金顶上的大佛骑象塑像,只见大佛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金光。广场上有许多朝圣的人,有的在扣头,有的在照像,有的望着大佛发着感叹……,忽然,一朵黑云飘来,山顶上大雾顿起,下起了雨,我在兴奋之余连忙把大衣穿起来。大雾加上小雨点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游客们高兴地欣赏着。

  雨停了,我们也下山回宾馆了,一路上我的脚很疼,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很快乐,大家都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能为有这次愉快的旅游而感到高兴。

  今天,我们一家人开车去峨眉山游玩。我们的车不能开上金顶,就换了一辆车,每一辆车的轮胎上有很多铁链。我好奇的问:“这些铁链是干什么用的.?”妈妈说:“那些都是防滑链,因为山上积累了很多雪和冰,路面很滑,车辆行驶很危险,所以司机就会装上防滑链。”接着妈妈又说:“除了有防滑链,还有防滑齿,一般的车轮胎是圆圆的,光滑的。而装上的防滑齿可以**雪地里,这样才能使车子安全前进。”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当我们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到处都是云遮雾绕的;路边的树枝全都银装素裹;地上也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银白色的地毯。不一会我们就到了山顶,坐上了缆车。缆车开到了云雾里,我感觉自己就像腾云驾雾一样,下面都是云层,什么也看不见了。

  终于到金顶了,上面有一尊很大很大的金佛像,它很高很高,感觉快要碰到白云了。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滑雪了。我们来到滑雪场,穿上滑雪鞋,戴上手套,手拿滑雪拐杖。开始准备滑雪了,我的心里无比激动。由于滑雪鞋穿上很不*惯,只能迈着艰难的步伐走上了山顶。到了山顶上向下望了望,心里又开始紧张起来。这时,爸爸说:“不要紧张,眼睛向远处看,身体尽量保持*衡。”于是我按照爸爸说得那样做,果然顺利地滑了第一次,没有摔跤。接着我又熟练地滑了第二次、第三次……。当我正得意的时候,突然听见“哎哟”一声,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妈妈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我和爸爸看见妈妈的狼狈相,都“哈哈”地笑起来,妈妈也笑了起来。

  真是开心难忘的一天啊!

  放暑假了,我妈妈要去成都学*。七月6号便去了成都,十八号便读完。我和爸爸在妈妈读完的当天去了成都。

  19号早晨,我们便乘车去了峨眉山市(县级市)。在市区内吃了中午饭(因为从省教育院到新南门车站买票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是七点五十几出省教育院的,从新南门车站至峨眉市又花了两个多小时),又乘车到旅馆安排好了住宿,便和同行的两个人在峨眉山的山脚下游览。

  20号凌晨三点多钟,我们将昨天买好的票一检查好便坐上车子,坐了两个多小时,五点多钟才到。我们便爬上了上金顶的山峰,我们爬到一半的时候,太阳已经出来了一点。我们便找了一家饭店,我和爸爸一人吃了一桶方便面,妈妈吃了一碗稀饭和两个茶叶蛋,我们一边吃,一边欣赏着日出的美丽景象,太阳从树夜的逢里迸出一丝丝光芒,让人们觉得多么的惬意啊!爬山爬了两个多小时,上了金顶。人们都说到了峨眉,不上金顶,等于没到峨眉。我们上了金顶后,照了一张相后又准备上万佛顶。很多人以为上了金顶就等于上了峨眉山的最高处。但是,他们错了,万佛顶才是最高的,因为金顶海拔三千零七十七米,万佛顶海拔三千零九十九米,后来我们没有去以为太高了。最后我们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到五显岗车站,又在猴区住了一晚,便乘车下山了。

  峨眉山的云海我没有说,你们自己去看吧!

  昨天下午,爸爸告诉我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一起去峨眉山游玩,怎么样,我听了以后高兴极了,我想“要是妈妈也能去就好了,我就马上给妈妈说出了我的想法,可惜妈妈太忙了,还经常加夜班,所以没法跟我们去,只好我和爸爸去了。爸爸又说了:“只有我们两人去太没意思了,再说了我们是自己开车去,我还不知道路呢,不如咱们约公司的人一起去吧。”于是我们就和公司的人一起踏上了去峨眉山的路程了。

  从成都到峨眉山的路途可真远,听爸爸说,要开将*两个小时,我才坐了半个多小时就睡着了,当我醒来时都还没到,看来真是“路不虚传”啊。

  好不容易才到了峨眉山,我们在县里预订了一个酒店,这时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给大家讲讲,我和爸爸还有公司的人到县里后找不到事先预定的酒店,找啊找,马上就要找到了但爸爸没看见,就在离宾馆七十米地方爸爸把车停了下来,准备问路,幸亏公司的人及时地看见了。

  第二天,我们六点就起了床,吃完早饭后开着车来到了峨眉山的山脚,我们打算把车开到半山腰再坐缆车到金顶,于是我们开始向半山腰进发。那里的路是非常的惊险,一会儿一个急转弯,一会儿又一个急转弯,把我吓的心都快跳出来了,爸爸却好像一点都不害怕的样子,真不知道爸爸有怎样的感受。

  我没想到开车去半山腰需要一个多小时,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又听说要坐缆车还得走一段,没办法,只好走了,我们越走越高,温度也越来越低,幸好爸爸租了棉袄,要不然我早冻成冰棍了。这时我看见路旁的山上有好多猴子,好可爱好可爱,它们真灵活,一会儿跳到这儿,一会儿又跳到那儿,可有意思了。当我们走到坐缆车的地方时,发现那里的缆车很奇怪,只比公共汽车小一点,可以坐好多好多人,我们坐上去后,开始像坐火车,慢慢升高以后,再往下一看,可以看见好多云,围绕在山间,景人,一会儿,下面除了云就什么也看不见,跟坐飞机似的,我在想,是不是玉皇大帝的地盘了,我真想见见孙悟空、猪八戒这些英雄人物。

  到了金顶以后,我看见那里的云更多了,从上面往下看,除了*距离的一些东西以外,其他地方全是云,那景色真是美极了。那上面还有一个大佛像,看起来就像全是用金子做的一样,正当我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爸爸突然说得回去了,没办法,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金顶,踏上了回家的路。

  当我晚上回到成都时,都还在回想那里美丽的风景,要是能够多呆一会儿就好了。

  啊!那里真是人间仙境,太漂亮,我永远不会忘记今天的这次峨眉山一日游,今天真是快乐的一天呐。

  五月间,妈妈带我到峨眉山去登山。

  此前,我早已闻峨眉山动植物各有几千种;峨眉山路非常难走;峨眉山海拔3099米;峨眉山四大奇观日出、云海、圣灯、佛光;峨眉山为佛教名山,又为天下名山……

  百闻不如一见,如今有幸来游览峨眉,实在是按捺不住高兴的心情。

  我们从山脚乘车到罗洞坪,气温立刻下降,我们下车以后,便往接引殿走去。到了接引殿我们再坐览车上金顶。在览车上望望四周的崇山峻岭,如此“*凡”。我在“通天大道”上望望“人间”,咦,那哪是人啊!简直比蚂蚁还小。往下望,一看了就头昏目眩,下面乃是万丈深渊。

  到了金顶已是上午9点多钟了。因为是阴天,便没有看见四大奇观。但“第五大奇观”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所说的第五大奇观,就是“云遮雾绕”。山下的雾气一点点往上升,就像下面在烧火一样。有时像微风在脸上拂过,给人一丝丝美好的回忆;有时来得极猛,急促得让人难以呼吸。它的“脾气”很怪:有时想和它照个相,它又不来;有时不理它,它又偏偏淘气地跑来遮住你的视线。下山时,走在石梯上,它对我恋恋不舍,遮住我的去路,想留住我。这时让我感受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觉,到处一片白茫茫,除了能隐隐约约地看见脚下的路以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万物都在和我捉迷藏,用一张白布蒙住我的眼睛。远处,一只鸟儿开始啼啭起来,它告诉我,我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这时,我仿佛看见我正拿着大印,在处理大事呢!云雾见留不住我,只好飘然而去,万物又重新出现再我眼中。

  这么美的自然奇观,为什么不列入四大奇观,我不知道。但是,它在我心中永远是峨眉山的“五大奇观”之一!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优选【5】篇(扩展8)

——峨眉山的日记通用5篇

  暑假里,妈妈带我去成都峨眉山,在那里我看到了聪明可爱的猴子。

  进入猴区,我们在销售点买了喂猴子的食物,听从管理人员的指导,大方自然的喂猴子。猴子真多,他们一点也不怕人。看见我们拿的食物,就从树上和山上跑下来,围着我们,伸手要吃的。我手里拿着黄瓜,一只小猴就挑到我的肩头吃黄瓜。我又拿出一只香蕉,一只大猴子向我走来,我赶紧塞到它的手里。峨眉山的猴子被称为灵猴,他们与游人友好相处,峨眉山的`猴子可真可爱!

  国庆节到了,我们一家要去风光秀美的峨眉山。

  远望峨眉山,真是高大雄伟。走上石阶,一阵轻风吹来。啊,多么清新的空气!在万年寺前,真是人山人海呀。我好不容易进去,真是香烟满天,根本连一个人都看不清。最后看见了有几个人在跪拜,许愿,希望他们更快乐,更幸福。

  我们又去了猴区。一只只小猴子跑来跑去。一个个肥胖胖的,真可爱。更有趣的是,我捡了几颗玉米扔了过去,一只猴子一跳就捡到了我的玉米,真好玩。

  传说,峨眉天下秀,今天我总算见到真面目了。

  汽车沿着公路飞驰,我们将要抵达峨眉山了。

  到了峨眉山,我们欢呼着,踏上石桥,走进峡谷。啊,两座山峰拔地而起,就像一对好朋友一样,挨的特别*,细细的就像是一条线,难怪人们都叫它“一线天”。

  石桥下面是一汪清泉,水中觅食的小鱼似乎伸手就可以触碰到,我们沿着水漫步者。“哗哗”是瀑布,水流从几十米高的山崖上倾泻而下,水花四溅,壮观极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地,我们就要挥手告别峨眉山了,真有一些舍不得。

  星期六的早晨,我们几家人一起开车去峨眉山游玩。从成都出发,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奔波,终于在中午到达了峨眉半山。

  吃过午饭,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山间玩耍。一路上清澈的山泉陪伴着我们在山间缓缓流淌,发出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一边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一边观看连绵不绝的群山和大片大片的树林;一边在青青的草地上打滚,一边嗅嗅路边野花的芳香。欣赏完美丽的景色后,在一个农家乐里,我们向一位大叔去学*用棕叶编“蚱蜢”。我们仔细观察、认真学*,编错了就重找一片棕叶再来一次,一遍不行就两遍甚至三遍四遍。最后,我们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D�D每人一只可爱的小“蚱蜢”,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峨眉山的清晨凉凉的,云雾在身边环绕着,天空中不时飘来几片云朵,在阳光的照耀下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一会儿蛟龙腾飞,一会儿美艳如花,一会儿万鹤展翅,一会儿车水马龙,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红彤彤。那金黄色的光环透过云层,直射大地,好像把天幕拉开,一场壮美的舞台剧即将开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