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溶解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1-30 00:00:00 教案

教案:溶解1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NO3在20 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O3

  室温,10 g NO3在20 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NO3在20 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观察杯中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NO3晶体)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教案:溶解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制定研究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完善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一杯食盐、1根筷子、1个小勺、1个盛若干水的烧杯、1个盛100ml水的烧杯、1个塑料盘、设计纸课件。

  分组实验:

  一杯食盐、小勺、搅拌棒(筷子)、装好100毫升水的烧杯、烧杯、小棒(刮*勺子)、研究计划单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请一学生用气温计读出现时气温

  2、出示一杯清水,观察水的溶解

  教师提问:往这杯水里加1小勺盐,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溶解)

  3、溶解是否是无限的

  教师提问:再加1小勺盐搅拌后,还会溶解吗?

  教师提问:一勺一勺不停地往里面放盐,逐一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教师提问:那么,这杯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学生猜测)

  4、提出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提问:一定量的水--老师只给大家100毫升,它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 食盐”(板书)。

  二、制定研究计划

  (一)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计划,教师巡视并指导

  (1)教师提问: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计划,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研究计划呢?(ppt课件出示一张不完整的研究计划,简单介绍项目)请各组按照研究计划的各项内容讨论,并记录。

  (二)实验步骤的设计

  1、各组汇报:谁说说你们的实验步骤的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ppt打字)

  ①先用杯子盛100毫升的水

  ②用勺子盛一勺盐,刮*放进水里

  ③用搅拌棒搅拌

  ④等前一勺完全溶解,记录,再加下一勺搅拌,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教师重点交流:(边演示边交流)

  (1)统一一*勺盐的标准

  ①反例演示

  演示:教师取盐,用勺子取一小勺盐--这是一勺盐,用勺子取一满勺--这也一勺盐

  教师提问:这样盛可以吗?

  ②规范操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小棒,一边示范,指着刮过的一*勺盐,像这样的一勺盐,我们把它叫做一*勺盐,

  (2)等前一勺完全溶解,再加下一勺。

  ●(3)怎样才算不能溶解?

  实验时,如果搅拌了很长时间,烧杯中还有盐,就说明我们的实验成功,可以停止实验了。

  教师质疑:如果你们加到第8勺,搅拌了很长时间,盐也没完全溶解,你们说这杯水中最多溶解了多少食盐?

  (三)实验材料的准备

  1.学生通过步骤总结所有需要的实验材料

  2.分别说明其用途

  (四)实验注意事项

  1.学生说实验注意事项

  2.教师补充

  ①每次都要加一*勺盐,搅拌至完全溶解,才能加下一勺盐。

  ②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

  ③要及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二。

  ④做实验声音要轻,完成后收拾好材料。

  三、学生按计划实验,交流结果

  (一)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并指导。

  (二)学生实验结束后,组织汇报现象,教师出示幻灯片,依次记录实验结果。

  1、各个小组汇报100毫升是能溶解食盐的勺数,教师在课件中填写。

  2、教师提问:100毫升食盐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如何知道?

  (用天*称量一勺盐的克数为3.6克)同学能快速算出盐的总数吗?

  3、学生计算并回答,教师在课件中填写。

  4、从数据中得出这杯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多少食盐?

  5.总结实验:在今天的温度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也是我们研究的结果。(板书大约36克)(补充板书:克):也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里能溶解的食盐的量是一定的,食盐在水中的

  溶解量是一定的,并不是无限的。课下大家还可以用身边的物质:糖、味精等等试一试他们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得量是否也是一定的,又是多少呢?

  四、拓展延伸

  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可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这些盐水

  (教师拿起小组做过实验的烧杯)这杯是同学们刚才做过实验的,里面溶解了许多盐,倒掉真可惜,你能使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么,有什么方法?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和曾老师一起讨论。

  五、板书设计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毫升水能溶解多勺食盐

  二.准备需要准备的材料:

  50毫升水、勺子、搅拌棒、食盐

  三.研究的步骤:

  1.一勺勺的加、每勺用尺子刮*

  2.完全溶解一勺再加另一勺

  3.记录完全溶解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

教案:溶解3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液体可以沉浮,可能溶解;

  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

  小烧杯(每小组3个)、玻璃棒、盘子、量筒、餐巾纸、油、红水、洗洁精。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一杯水,这是什么?它是固体还是液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板书:液体)

  2、在实验盘中,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种液体。(油、红水、洗洁精)对于这三种液体你们想怎样研究?

  3、如果将三种液体分别沿量筒倒入,猜一猜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4、学生汇报猜想的结果。

  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但是这些是不是最终的结果呢?下面我们该怎样做呢?(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你觉得在实验时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有关实验要求:

  1)、三种液体全部倒入;

  2)、到液体时量筒倾斜,沿量筒壁倒入;

  3)、倒入之后,把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是什么现象?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填好实验记录表)

  6、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先倒入不同的液体,为什么结果都一样?

  7、讨论为什么出现分层现象?

  8、你们还想继续研究吗?如果老师给你一根玻璃棒,你想怎样研究?如果用玻璃棒在量筒中搅拌,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9、教师讲解使用玻璃棒的方法。

  1)、搅拌时玻璃棒尽量不要碰到量筒的壁;

  2)、充分搅拌,使量筒中的液体变均匀;

  3)、搅拌完用餐巾纸将玻璃棒擦干净;

  4)、将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观察一会儿,把看到的现象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10、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为什么出现两层?什么没有了?洗洁精跑到哪里去了?(溶解)

  11 、活中有没有分层和溶解的现象呢?


教案:溶解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教案:溶解 (菁华3篇)(扩展1)

——《水的溶解》教案3篇

《水的溶解》教案1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以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幼儿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然而水又有许多特性,比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冲击力、水的沉浮、水的溶解性等。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提出了很多关于水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

  小勺、筷子、小网各四个。

  2、被污染的水的若干图片,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感冒颗粒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和油。

  (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观察万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三、交流各自的猜想,再次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1、请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幼儿对于“水”一向来都是比较热情的,所以我想这节跟“水”有关的内容应该不会出现冷门、不愿参与的现象

  2、从*常科学区情况的观察来看,现在孩子接触实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让幼儿失去了自发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选择了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从课堂结果来看,我可以肯定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非常感兴趣,参与也非常积极。通过第一环节的猜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没有一位幼儿游离,能够尽情地猜测。这么好的开头给我对以下的环节有了信心,对于实验任务及规则的讲解对于第一次做实验又要学*记录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要求5样物质要分别放入5个不同的杯子里,这样幼儿在观察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还便于后面的对比及分类,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有幼儿将几种物质放入同一个杯子里,但是在教师的及时发现与提醒下,幼儿能够马上改正。

  对于实验的记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也思考过很多,应该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好呢,还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按照常理说,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才是比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虑到了,孩子在做实验时候根本还不了解物质放入水中是什么反应,而且这些现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儿这样交流:“当物质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物质才存在或者是物质已消失。”幼儿*惯于从显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能会看到物质还存在或消失的现象。所以对于还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样的现象的时候,我们采用后面的记录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从同事的经验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儿还不太会画“√”,所以最后我对实验的记录解说是:如果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物质还存在的请画“O”,物质消失了的话请画“×”,意象表示物质消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课堂上来看,幼儿对于这个记录方式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对杯子里的物质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记录显得简单很多。

  但是,在幼儿了解了水的溶解的这个特性之后,知道物质消失表示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质还存在表示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们班区域活动中我继续投放了这个实验,幼儿在记录时就发生了跟课堂上截然不同的结果,幼儿*惯在物质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画“√”,而在物质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质后面画“×”,其实看到这样的记录方式时我感到很开心,这表明幼儿已经很清楚物质是否能够溶解的秘密。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方式来看,科学课不尽需要严密的课堂过程设计,教师严谨的教学语言,还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第二个部分就是实验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活动重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找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老师帮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时做好正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实验结果的讲解对于实验后的幼儿都能容易接受,因为大多数幼儿都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到结论:红糖和食盐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黄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实验过程和记录结果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对于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有个别幼儿认为食盐放入水中还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儿发现刚开始时食盐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来发现食盐消失了。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教师提出介意:请这位小朋友等会再去观察一下放食盐的杯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食盐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盐是否比刚才变少了。(遗憾:课后没有请这位幼儿观察,在整理时发现这杯放了食盐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放在一起。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后来也有幼儿发现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话它就会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还要孩子在课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动: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讲不同物质放如水中,观察是否能够溶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饮料,尝尝不同物质放入水中会变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怎样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度……让孩子在持续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对探索的热忱!

《水的溶解》教案2

  教学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本次活动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玉米粒、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环节

  一、认识实验材料。

  二、猜测:

  三、认识活动标志

  四、操作活动

  五、分类活动

  六、交流总结活动

  七、延伸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教师介绍所准备的材料。

  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水里谁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糖,玉米粒,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会不见,什么还存在,

  你把会不见的物体与存在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见了我们给他贴上星星,存在的我们给他贴上花朵。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沙子和玉米放进水中,通过搅拌还是存在的,盐和糖放进水中,通过搅拌就不见了。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猜测活动(指导语:请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为接下来的操作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会溶解与不会溶解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溶解现象有所巩固。

  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延伸活动:(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课设计意图及对课堂环节的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幼儿对于“水”一向来都是比较热情的,所以我想这节跟“水”有关的内容应该不会出现冷门、不愿参与的现象

  2、从*常科学区情况的观察来看,现在孩子接触实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让幼儿失去了自发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选择了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从课堂结果来看,我可以肯定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非常感兴趣,参与也非常积极。通过第一环节的猜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没有一位幼儿游离,能够尽情地猜测。这么好的开头给我对以下的环节有了信心,对于实验任务及规则的讲解对于第一次做实验又要学*记录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要求5样物质要分别放入5个不同的杯子里,这样幼儿在观察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还便于后面的对比及分类,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有幼儿将几种物质放入同一个杯子里,但是在教师的及时发现与提醒下,幼儿能够马上改正。

  对于实验的记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也思考过很多,应该是能够溶解的画 “√”, 不能溶解的画“×”好呢,还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按照常理说,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才是比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虑到了,孩子在做实验时候根本还不了解物质放入水中是什么反应,而且这些现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儿这样交流:“当物质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物质才存在或者是物质已消失。”幼儿*惯于从显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能会看到物质还存在或消失的现象。所以对于还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样的现象的时候,我们采用后面的记录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从同事的经验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儿还不太会画“√”,所以最后我对实验的记录解说是:如果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物质还存在的请画“O”,物质消失了的话请画“×”,意象表示物质消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课堂上来看,幼儿对于这个记录方式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对杯子里的物质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记录显得简单很多。

  但是,在幼儿了解了水的溶解的这个特性之后,知道物质消失表示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质还存在表示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们班区域活动中我继续投放了这个实验,幼儿在记录时就发生了跟课堂上截然不同的结果,幼儿*惯在物质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画“√”,而在物质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质后面画“×”,其实看到这样的记录方式时我感到很开心,这表明幼儿已经很清楚物质是否能够溶解的秘密。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方式来看,科学课不尽需要严密的课堂过程设计,教师严谨的教学语言,还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第二个部分就是实验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活动重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找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老师帮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时做好正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实验结果的讲解对于实验后的幼儿都能容易接受,因为大多数幼儿都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到结论:红糖和食盐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黄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实验过程和记录结果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对于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有个别幼儿认为食盐放入水中还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儿发现刚开始时食盐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来发现食盐消失了。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教师提出介意:请这位小朋友等会再去观察一下放食盐的杯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食盐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盐是否比刚才变少了。(遗憾:课后没有请这位幼儿观察,在整理时发现这杯放了食盐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放在一起。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后来也有幼儿发现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话它就会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还要孩子在课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动: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讲不同物质放如水中,观察是否能够溶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饮料,尝尝不同物质放入水中会变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怎样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度……让孩子在持续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对探索的热忱!

《水的溶解》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幼儿互相谦让、有秩序进行操作的*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

  3、轻柔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用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

  1、师讲故事:嗨!我是糖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嗨!我是勺子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小朋友们,你们想听我们的故事吗?

  师:糖宝宝和勺子宝宝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有一天他们到草地上做迷藏,糖宝宝要藏了,糖宝宝想:我藏到哪儿好了?忽然,糖宝宝看见一杯水,赶紧跳下去。勺子宝宝说: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宝宝找呀找呀,勺子宝宝找到糖宝宝了吗?

  2、教师出示糖和纯净水。小朋友们猜一猜糖宝宝跳进水中,勺子宝宝能找到吗?

  3、师把幼儿猜想的结果表示出来:找到的用笑脸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脸表示。

  4、我们可不能凭想哟,必须自己试一试才知道。(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糖去了哪里?)

  二、请幼儿自己动手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中的结果。

  1、教师:你们想是吗?

  2、老师提出实验要求后,请幼儿自由地去进行水的溶解实验。

  步骤:

  一、想:要多少糖(一勺糖)

  二、看:看糖在吗?

  三、搅:用勺子搅一搅

  四、再看:看糖还在吗?

  要求:

  (1)、慢慢地做实验

  (2)、不要把水和糖弄撒了

  (3)、仔细的看一看

  (4)、说一说你的发现

  3、幼儿自由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观察并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孩子做实验记录。

  4、师问:还看得见糖吗?糖哪儿去了?

  5、师*流实验结果,根据猜想更换卡片。

  三、总结实验结果。

  1、师告诉幼儿这种现象就叫做"溶解"。

  2、师解释"溶解"。问:糖溶解到水里,水变成什么味道了?

  3、幼儿亲自尝一尝。师:糖真甜,能不能多吃?为什么?

  四、延伸活动

  1、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被水溶解?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要奖励能干的宝宝们,我们来用溶解的现象自己做一杯饮料吧,大胆的宝宝可以把你的饮料送给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3、幼儿随着音乐大胆地将饮料双手送到老师们的手中,并告诉老师们自己的饮料是如何做的,培养幼儿大胆地与人交往及表达的能力。

  4、请孩子们在品尝自己的实验成果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小百科: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教案:溶解 (菁华3篇)(扩展2)

——溶解度教案 (菁华3篇)

溶解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溶解度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提出问题: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

  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提出问题:根据曲线能否查出五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提出问题:继续观察溶解度曲线图,在100℃的时候,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不相同。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环节三:拓展提高

  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溶解度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NO3在20 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O3

  室温,10 g NO3在20 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NO3在20 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观察杯中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NO3晶体)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溶解度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教材P40,*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教案:溶解 (菁华3篇)(扩展3)

——《溶解》幼儿园教案3篇

  教材分析:

  溶解时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大班幼儿对溶解现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活动可为幼儿提供固体、结晶体、粉末状物品等多种材料,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幼儿在对比中观察物体被水溶解后的变化,探究加快物体溶解速度的方法。重点提出油能不能溶于水这一问题,引导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体验猜想、操作、发现的快乐。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发现油在上、水在下互不相溶的特性。

  2、掌握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能用简单的符号,标志记录自己的发现。

  3、在猜想和实验中能乐于思考,认真观察,对溶解的神奇现象产生好奇心。

  活动准备:

  1、方糖、盐、石头、花生油每组 1 份,分别用一次性小碗盛放;勺子或搅拌棒每位幼儿 1 把(根);透明的一次性水杯每位幼儿两个;实验记录表、水彩笔每位幼儿 1 份。

  2、1瓶热水、1 杯冷水、两块一样大的冰糖、盐、透明的杯子 6 个、小勺 1 把。

  活动建议:

  1、猜一猜,想一想,了解实验的材料。

  (1)请幼儿说一说实验的材料。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猜想:如果把方糖、盐、石头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用完整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猜想结果,并用符号,标志记录下来。

  2、 动手试一试,探索使物体溶解得更快得方法。

  (1)幼儿在操作中观察、发现哪些物质能溶于水。

  引导幼儿从方糖、盐、石头中任选一种材料放到杯子里,充分地搅拌,观察它的变化,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验证溶解的现象。

  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方糖、盐取不出来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在讨论中丰富词汇:溶解。

  (3)教师分 3 步演示实验,首先让幼儿猜想哪个杯子里东西溶解得更快, 在实验中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发现让物体溶解得更快的方法。

  ①将两块方糖分别放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透明水杯中,观察哪一杯里的方糖化得更快。

  ②取两块一样大小的冰糖,将其中一块敲碎,分别放入水温相同的两个杯中,观察哪个杯中的冰糖溶解得快。

  ③将两勺盐同时放在水温相同的两个杯子里,其中一杯用小勺搅拌,观察哪个杯里的盐溶解得快。

  小结:要使物体溶解得更快,一般有 3 方法:增加水温、使溶解的东西变小、溶解时进行搅拌。

  3、试一试,看一看,了解油水分离的现象。

  引导幼儿将一小勺油倒入水中,边搅拌边观察,通过用小勺把油从水里取出来,发现油会漂浮在水面上,它是不溶于水的,指导幼儿用简单的符号、标志把发现的结果记录下来。

  4、提出问题:你还指导有哪些东西放到水里能溶解?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无处不在。

  新版大班语言《小威向前冲》公开课视频+PPT课件+教学设计+音乐+小视频幼儿园班本课程《叶子的秘密》课件PPT主题故事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本次活动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玉米粒、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环节

  一、认识实验材料。

  二、猜测:

  三、认识活动标志

  四、操作活动

  五、分类活动

  六、交流总结活动

  七、延伸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教师介绍所准备的材料。

  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水里谁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糖,玉米粒,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会不见,什么还存在,

  你把会不见的物体与存在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见了我们给他贴上星星,存在的我们给他贴上花朵。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沙子和玉米放进水中,通过搅拌还是存在的,盐和糖放进水中,通过搅拌就不见了。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猜测活动(指导语:请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为接下来的操作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会溶解与不会溶解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溶解现象有所巩固。

  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延伸活动:(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课设计意图及对课堂环节的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幼儿对于“水”一向来都是比较热情的,所以我想这节跟“水”有关的内容应该不会出现冷门、不愿参与的现象

  2、从*常科学区情况的观察来看,现在孩子接触实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让幼儿失去了自发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选择了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从课堂结果来看,我可以肯定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非常感兴趣,参与也非常积极。通过第一环节的猜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没有一位幼儿游离,能够尽情地猜测。这么好的开头给我对以下的环节有了信心,对于实验任务及规则的讲解对于第一次做实验又要学*记录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要求5样物质要分别放入5个不同的杯子里,这样幼儿在观察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还便于后面的对比及分类,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有幼儿将几种物质放入同一个杯子里,但是在教师的及时发现与提醒下,幼儿能够马上改正。

  对于实验的记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也思考过很多,应该是能够溶解的画 “√”, 不能溶解的画“×”好呢,还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按照常理说,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才是比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虑到了,孩子在做实验时候根本还不了解物质放入水中是什么反应,而且这些现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儿这样交流:“当物质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物质才存在或者是物质已消失。”幼儿*惯于从显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能会看到物质还存在或消失的现象。所以对于还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样的现象的时候,我们采用后面的记录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从同事的经验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儿还不太会画“√”,所以最后我对实验的记录解说是:如果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物质还存在的请画“O”,物质消失了的话请画“×”,意象表示物质消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课堂上来看,幼儿对于这个记录方式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对杯子里的物质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记录显得简单很多。

  但是,在幼儿了解了水的溶解的这个特性之后,知道物质消失表示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质还存在表示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们班区域活动中我继续投放了这个实验,幼儿在记录时就发生了跟课堂上截然不同的结果,幼儿*惯在物质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画“√”,而在物质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质后面画“×”,其实看到这样的记录方式时我感到很开心,这表明幼儿已经很清楚物质是否能够溶解的秘密。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方式来看,科学课不尽需要严密的课堂过程设计,教师严谨的教学语言,还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第二个部分就是实验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活动重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找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老师帮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时做好正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实验结果的讲解对于实验后的幼儿都能容易接受,因为大多数幼儿都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到结论:红糖和食盐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黄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实验过程和记录结果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对于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有个别幼儿认为食盐放入水中还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儿发现刚开始时食盐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来发现食盐消失了。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教师提出介意:请这位小朋友等会再去观察一下放食盐的杯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食盐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盐是否比刚才变少了。(遗憾:课后没有请这位幼儿观察,在整理时发现这杯放了食盐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放在一起。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后来也有幼儿发现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话它就会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还要孩子在课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动: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讲不同物质放如水中,观察是否能够溶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饮料,尝尝不同物质放入水中会变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怎样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度……让孩子在持续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对探索的热忱!

  教学目的:

  1、幼儿动手操作初步感受溶解现象,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能够用语言完整地把自己的发现表述出来。

  3、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秩序操作的好*惯,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每人一个水杯、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

  3、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变魔术吸引幼儿注意

  1、老师讲故事:“小朋友们好,我们是糖宝宝和和勺子宝宝,你们想不想听我们的故事呀?”

  糖宝宝和勺子宝宝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有一天他们到草地上做迷藏,糖宝宝要藏了,糖宝宝想:我藏到哪儿好了?忽然,糖宝宝看见一杯水,赶紧跳下去。勺子宝宝说: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宝宝找呀找呀,勺子宝宝找到糖宝宝了吗?

  2、老师拿出白糖和一杯水,请幼儿猜猜把白糖放入水中,勺子还能找得到么?

  3、把幼儿的猜测用笑脸和哭脸表示,找到的用笑脸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脸表示。

  4、幼儿操作实验,讨论:发现了什么?白糖去哪里了?

  二、幼儿做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1、幼儿自由进行水的溶解实验。步骤如下:

  (1)想一想:需要放多少糖(一勺糖)

  (2)看一看:白糖还在吗?

  (3)搅一搅:用勺子搅拌。

  (4)再次看一看:白糖还在吗?

  2、自由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观察并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孩子做实验记录。

  3、提出问题:糖跑到哪里去了?

  4、师生交流实验结果,根据猜想更换卡片。

  三、总结

  1、向幼儿介绍这一现象叫做溶解。

  2、向幼儿解释什么事溶解,提出问题:白糖溶解到水里,水变成了什么味道?

  3、幼儿品尝糖水。老师:糖很甜,你们可不可以多吃呢?

  四、教学延伸:

  1、还有其它的哪些物质能够被水溶解?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老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要奖励能干的宝宝们,我们来用溶解的现象自己做一杯饮料吧,大胆的宝宝可以把你的饮料送给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教案:溶解 (菁华3篇)(扩展4)

——《溶解》幼儿园中班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的:

  学*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课前准备:

  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吗?

  C:水甜甜的很好喝。

  C: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对啊,糖在哪呢?

  C:糖在水里不见了。

  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盐。

  C;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T: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

  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

  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

  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

  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

  幼儿1那起方糖放进水中,看了看说"老师我的方糖不会溶"幼儿2也那起方糖放进水中,并用筷子搅拌后他发现方糖变小了,且越来越小至不见了,他高兴得直喊了起来,"哦方糖溶解了"

  幼儿1见了也拿起筷子进行搅拌,结果方糖也溶解了。

  实验中小朋友还发现红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

  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活动目标:

  1、幼儿对“溶解”和“饱和”现象产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幼儿能够大胆动手实验并会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3、让幼儿在实验中观察、记录,理解“溶解”和“饱和”现象。

  活动重点:理解溶解和饱和现象

  活动难点:幼儿亲手做实验和做记录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品:白砂糖、记号笔、搅棒(一次性筷子)、教师用记录纸、一次性透明杯若干。

  2、幼儿对溶解现象有初步的接触。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桌面上都有什么东西。

  幼儿:有杯子、白砂糖。(让幼儿猜白砂糖)

  师:对,我们的桌面上有水杯、白砂糖和筷子。那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要当小小科学家来做一个实验游戏。一会小朋友们拿到杯子后排队接水,接水的时候接这么多就可以了(老师示范接水的过程),接完水后轻轻地晃一晃,注意晃动的时候不要把水洒在地上了,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1、幼儿操作并充分感受溶解的'现象

  师: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

  幼儿:糖化了

  师:对,这些一粒一粒的白砂糖都化到水里了,白砂糖被水吃掉了。就像小朋友吃掉米粒一样, 水也把白砂糖吃掉了。

  2、幼儿继续操作并感受饱和

  师:如果我们继续往水里加糖,小朋友们看会怎样呢?

  幼儿:会化掉。

  师:老师继续往杯子里放白砂糖,小朋友们又会看到什么呢?(老师继续往孩子里的被子里放白砂糖,并让幼儿继续操作)

  幼儿:化掉了。

  师:白砂糖都化到水里了吗?

  幼儿:还剩下一点点。

  师:大家觉得白砂糖还能够完全化到水里吗?请小朋友们继续晃动,亲手试一试。我们可以用小棒搅拌一下,搅拌可以让白砂糖化得更快。(请另一位老师帮忙发搅棒)

  幼儿:白砂糖无法继续化在水里了

  师:为什么化不了了呢?请小朋友举手回答

  幼儿:糖太多了

  师:就像小朋友的胃吃饱了以后就再也吃不下东西了,所以,水吃饱以后就再也无法吃下更多的白砂糖了。

  小结:白砂糖放到水里化掉,水把白砂糖吃掉的现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溶解,小朋友们跟着老师说一遍,“溶解”。

  3.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了一个关于溶解的实验,老师感到非常高兴,知道了白砂糖会溶解到水里,如果继续往水里加白砂糖的话,水呢就会饱和。但是,科学家做实验的时候对于实验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以便让其他人也知道这个实验结果,所以老师想把我们的发现白砂糖会溶解的现象记录下来。谁能够帮助老师想个办法,用一个符号表示白砂糖呢?

  幼儿:用点点,用圆圈,用方块

  师:谢谢你们的想法,老师觉得白砂糖是白色的,所以用小白圆圈来表示白砂糖。(老师在白板上画小的圆圈)当然,小朋友们可以用其他方式记录。

  师:老师还有一个困难需要小朋友们帮忙,那就是,老师用什么符号表示溶解呢

  幼儿:用对号、用笑脸……

  师:老师用一个简单的对号来表示吧。(老师在黑板上演示记录过程)

  4.小游戏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呢

  幼儿:糖、药粉、果维

  师:石头和沙子会溶解吗

  幼儿:不会。

  师:小朋友们的知识真丰富,那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当老师说道一个溶解的东西时,例如老师说道白砂糖的时候,小朋友们回答“溶解”并趴到自己的椅子上装作化掉了。当老师说到一个不溶解在水里的东西时,例如沙子,小朋友们说“不溶解”,然后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5.结束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做了溶解和饱和的科学实验,颗粒跑到水里不见了的现象叫做什么呢?(幼儿回答)当继续往水里加东西,水吃不掉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跑到水外面去的现象叫什么呢?(幼儿回到)请小朋友们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今天学到的溶解和饱和的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幼儿互相谦让、有秩序进行操作的*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

  3、轻柔的音乐

  4、故事PPT

  教学过程:

  一、用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注意力。

  1、师讲故事(出示故事PPT):嗨!我是糖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嗨!我是勺子宝宝,小朋友们,你们好!

  小朋友们,你们想听我们的故事吗?

  师:糖宝宝和勺子宝宝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有一天他们到草地上玩捉迷藏,糖宝宝开始要躲藏了,他想:我藏到哪儿好了?忽然,糖宝宝看见一杯水,赶紧跳下去。勺子宝宝说: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宝宝找呀找呀,勺子宝宝找到糖宝宝了吗

  2、教师出示糖和纯净水。小朋友们猜一猜糖宝宝跳进水中,勺子宝宝能找到吗?

  3、师把幼儿猜想的结果表示出来:找到的用笑脸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脸表示。

  4、我们可不能凭想哟,必须自己试一试才知道。(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糖去了哪里?)

  二、请幼儿自己动手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实验中的结果。

  1、教师:你们想是吗?

  2、老师提出实验要求后,请幼儿自由地去进行水的溶解实验。

  步骤:

  一、想:要多少糖(一勺糖)

  二、看:看糖在吗?

  三、搅:用勺子搅一搅

  四、再看:看糖还在吗?

  要求:

  (1)、慢慢地做实验

  (2)、不要把水和糖弄撒了

  (3)、仔细的看一看

  (4)、说一说你的发现

  3、幼儿自由进行探究实验,教师观察并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孩子做实验记录。

  4、师问:还看得见糖吗?糖哪儿去了?

  5、师*流实验结果,根据猜想更换卡片。

  三、总结实验结果。

  1、师告诉幼儿这种现象就叫做"溶解"。

  2、师解释"溶解"。问:糖溶解到水里,水变成什么味道了?

  3、幼儿亲自尝一尝。师:糖真甜,能不能多吃?为什么?

  四、延伸活动

  1、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被水溶解?

  2、请幼儿与客人老师一起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师:小朋友们太能干了,要奖励能干的宝宝们,我们来用溶解的现象自己做一杯饮料吧,大胆的宝宝可以把你的饮料送给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3、幼儿随着音乐大胆地将饮料双手送到老师们的手中,并告诉老师们自己的饮料是如何做的,培养幼儿大胆地与人交往及表达的能力。

  4、请孩子们在品尝自己的实验成果中结束活动。

  教学目的:

  学*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课前准备:

  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吗?

  C:水甜甜的很好喝。

  C: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对啊,糖在哪呢?

  C:糖在水里不见了。

  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盐。

  C;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T: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

  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

  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

  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

  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

  幼儿1那起方糖放进水中,看了看说"老师我的方糖不会溶"幼儿2也那起方糖放进水中,并用筷子搅拌后他发现方糖变小了,且越来越小至不见了,他高兴得直喊了起来,"哦方糖溶解了"

  幼儿1见了也拿起筷子进行搅拌,结果方糖也溶解了。


教案:溶解 (菁华3篇)(扩展5)

——《溶解》大班科学教案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活动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新知识的欲望。

  (1)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发现水有溶解的作用。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及判断能力。

  3、让幼儿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感觉探索科学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玻璃瓶、口杯、搅拌棒。

  2、糖、盐、油、沙子、淀粉、石块、洗洁精、洗衣粉。

  3、记录卡、记号笔。

  4、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又进入了科学探究的领域,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2杯水,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2、谁想来尝一尝?

  3、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二、讨论、演示

  1、水为什么是甜的?你在水中看见糖了吗?糖哪去了呢?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在水中可以化掉?

  3、水很历害,它让有些东西在水里化掉。在水中可以化掉的东西南北,在科学上我们叫它“溶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有趣的溶解》

  4、你们想不想看看糖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师操作)

  5、糖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黑板上老师有张大的记录卡,卡上有两个杯子,杯子里没有东西的说明能溶解,有东西的说明不能溶解,把你们实验结果画在记录卡上,能溶解的画“V”,不能溶解的画“X”。

  7、糖能溶解在水中所以就在能溶解的杯子下面打“V”

  三、实验

  1、今天,老师在每一组的桌子上给你们准备了盐、沙子、石块、油、淀粉,五种不同的材料,那你们猜一下谁会溶解?谁不会溶解在水中呢?好,现在我选出每组的操作员。其他小朋友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你们每个人都是小小记录员,一定要把你们的记录结果填到记录卡上,看看和你们猜想的是不是一样?(请小朋友在操作过程中,不要争抢,注意协调合作)。

  2、幼儿随音乐自选材料进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3、小朋友做完后一看记录卡的结果。

  4、看看有实验结果和老师不一样的吗?哪个不一样?一起来操作一下。(教师把不一样的实验再进行示范操作,幼儿共同观察得出结果。

  5、有些材料放入水中就会不见了,就会溶解到水中了,这就是小溶解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有趣的溶解,那么利用溶解的原理我们就可以区分一些物品了。

  6、教师出示分别装有盐和油的两个杯子,让幼儿区分哪个是油,哪个是盐,为什么呢?(盐能溶解在水中,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四、应用

  1、现在人们很聪明,利用溶解的原理还制作了许多东西,如:小朋友常见的“吹泡泡水”就是用洗衣粉、洗洁精溶解在水中制成的。

  2、幼儿分组制作“泡泡水”。

  3、泡泡水制作好了,老师带领小朋友一起吹泡泡。

  活动延伸:带幼儿到户外吹泡咆

  课前学*活动设计:

  在开展此活动之前,我首先考虑了以下问题:

  (一)这个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活动所涵盖的教育价值,有助于达成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三)合理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可行性。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溶解。

  3.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发现,增强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透明的塑料杯、吸管、方糖、苹果、卫生纸、盐、砂糖、奶粉、黄豆、绿豆、大米、绿豆、水彩笔、温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赵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

  (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

  出示一杯糖水,让幼儿猜想片刻后,请一个幼儿来尝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

  在哪里呢?找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师: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师示范及个别幼儿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端出水和糖,引导幼儿观察方糖的形状,并继续以变魔术的形式继续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用吸管搅拌方糖,并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方糖由大变小最后不见了。

  引出这种化了的现象叫做溶解。

  2.个别幼儿操作奶粉的溶解。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

  请一名幼儿进行搅拌的操作。根据实验过程,说出奶粉在水里溶解了。(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3.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溶解在水里呢?”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集体操作,教师指导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做这个小魔术啊?赵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的材料,还有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可以溶解在水里,什么不能溶解在水里好吗?”

  1.出示准备的材料,请幼儿想一想猜一猜,觉得那种材料可以溶解?那种材料不能溶解?让幼儿自由充分的表达。

  2.介绍记录表的用法:方糖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这里画一个√,不能溶解的就画一个╳号。

  3.请幼儿分组到材料桌,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表的记录工作。

  4.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搅一搅,观察有没有溶解。

  5.实验结束,请每组一个幼儿分享一下实验结果。

  四、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父母一起进行关于溶解的实验。

  幼师OK网是一个让幼师备课更方面的资源整理*台,公开课再也不用担心啦,适合人群:中小幼儿园、园长、副园长、骨干教师、转岗老师、实*老师以及在读幼师。

  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小米、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指导:

  一、认识实验材料。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到桌子上去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幼儿观察。

  幼儿(齐读):沙子,盐,糖,小米。

  二、猜测:

  谁放在水里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老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幼儿先进行探索,教师再进行提问。

  三、认识活动标志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四、操作活动

  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间接指导或个别指导。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方糖,小米,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你们做的都记录在这一小栏里。


教案:溶解 (菁华3篇)(扩展6)

——幼儿园教案:有趣的溶解菁选

幼儿园教案:有趣的溶解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教案:有趣的溶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活动目标

  1、感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2、仔细观察,积极动手探索,学*简单记录实验结果。

  3、愿意参加科学活动,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活动准备

  1、白砂糖、糖块、透明玻璃杯、搅拌棒、冷热水、小锤子、点心盘等;

  2、记录表、笔;

  3、教学课件及科学课教室准备。

  (3)、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初步感知溶解的现象。

  1、直接出示砂糖,并认识砂糖。

  师:(出示砂糖)孩子们,认识这个是什么吗?(砂糖)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细细的、小小的……)

  2、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游戏的形式感知溶解的现象。

  师:这些砂糖要和我们来捉迷藏,请你们帮砂糖找个地方藏藏好,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砂糖,瞧这里就是玩捉迷藏的地方,藏的时候把糖要倒出来。记住地方只能藏一次哦!

  3。幼儿自由选择地方藏糖。

  师:好,每人拿一份砂糖轻轻地去藏吧,看谁藏的我找不到。(幼儿藏糖)

  4、带领幼儿一起找糖。

  师:小朋友好了吗,把盖子放到旁边的空篓子上,我们一起来找着吧。

  还有谁的糖我没有找到呢?(藏到了水里)(带领幼儿一起回座位坐下)师:哪里有啊,我怎么看不见呢?(原来砂糖溶解到了水里了)

  5、示范操作。

  师:你们藏得真好,我也想来做做这个实验,看看是不是你们说的那样。

  二、实验观察,了解不同的物质溶解的速度有快慢之分。

  1、猜测砂糖与块糖的溶解速度是不是一样的。

  师:哇,这个游戏真好玩,瞧,还有谁也想来玩呢?(方糖)方糖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正方形的,是一块一块的')它也想藏到水里去,它要和砂糖来比一比谁溶解的比较快?你们说说看砂糖和块糖,哪个会溶得快一点呢,为什么?

  2、幼儿实验操作并观察记录。

  师:究竟会是谁溶解得快呢,就来比一比吧,我们两人一组,一人拿方糖一人拿砂糖,我数123同时放入杯中,仔细观察糖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瞧我这里还有一张记录表,(拿出记录表)知道这是代表什么吗?哪个先溶解就在哪个下面打钩。准备好了吗?123放!(幼儿操作,仔细观察并记录)

  3、小结。

  (1)请小朋友说说观察到的现象:你看到糖在水里有了什么变化?再拿出记录表说说谁溶得快(砂糖)

  (2)小结:砂糖的颗粒小,溶解的快,方糖颗粒大,溶解的慢。

  三、动手探索,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1、发挥想象并回答可以怎样加快溶解的速度师:瞧!砂糖早就溶解完了,方糖还有呢,可是方糖想玩这个捉迷藏的游戏就必须让自己溶解的快一些,怎样就能让块糖溶得快点了呢?谁愿意来帮它想想。(幼儿回答)(搅拌、捣碎、加热)

  2、尝试操作并记录

  (1)师:你们说的这些方法管不管用呢,我们把方糖放到水里用你们想到的方法来试一试,和我的方糖糖比一比是不是的确比我的快,准备好后我说“123开始”一起放。

  (2)幼儿选择方法并做准备师:工具都拿好了吗?123开始!

  (3)和老师同时把糖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结果。

  (4)师:你们的方法真好,真的比我的快。

  3、了解加热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1)师:瞧我这里还有两块方糖,不用你们刚才用的方法,同时把它们放到两杯水中,猜猜它们溶解的速度会一样吗?

  (2)仔细观察两个杯子中的变化。

  (3)师:为什么同样的方糖在水里溶解的速度不一样呢,你们知道有什么秘密吗?我们摸一摸这两个杯子。

  (4)小结:原来水的温度高了,溶解的速度也会变快呢。

  四、小结,品尝糖水。

  1、师:孩子们,今天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让溶解的速度变快的呢!是的,我们用了搅拌、捣碎、加热三种方法使溶解的速度变快了,糖溶到了水里,水会变成什么味道呢?我们一起来尝尝吧!

  2、师:除了今天这三种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呢,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想一想、试一试。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发现水有溶解的作用。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及判断能力。

  3、让幼儿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感觉探索科学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玻璃瓶、口杯、搅拌棒。

  2、糖、盐、油、沙子、淀粉、石块、洗洁精、洗衣粉。

  3、记录卡、记号笔。

  4、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又进入了科学探究的领域,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2杯水,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2、谁想来尝一尝?

  3、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二、讨论、演示

  1、水为什么是甜的?你在水中看见糖了吗?糖哪去了呢?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在水中可以化掉?

  3、水很历害,它让有些东西在水里化掉。在水中可以化掉的东西南北,在科学上我们叫它“溶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有趣的溶解》

  4、你们想不想看看糖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师操作)

  5、糖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黑板上老师有张大的记录卡,卡上有两个杯子,杯子里没有东西的说明能溶解,有东西的说明不能溶解,把你们实验结果画在记录卡上,能溶解的画“V”,不能溶解的画“X”。

  7、糖能溶解在水中所以就在能溶解的杯子下面打“V”

  三、实验

  1、今天,老师在每一组的桌子上给你们准备了盐、沙子、石块、油、淀粉,五种不同的材料,那你们猜一下谁会溶解?谁不会溶解在水中呢?好,现在我选出每组的操作员。其他小朋友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你们每个人都是小小记录员,一定要把你们的记录结果填到记录卡上,看看和你们猜想的是不是一样?(请小朋友在操作过程中,不要争抢,注意协调合作)。

  2、幼儿随音乐自选材料进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3、小朋友做完后一看记录卡的结果。

  4、看看有实验结果和老师不一样的`吗?哪个不一样?一起来操作一下。(教师把不一样的实验再进行示范操作,幼儿共同观察得出结果。

  5、有些材料放入水中就会不见了,就会溶解到水中了,这就是小溶解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有趣的溶解,那么利用溶解的原理我们就可以区分一些物品了。

  6、教师出示分别装有盐和油的两个杯子,让幼儿区分哪个是油,哪个是盐,为什么呢?(盐能溶解在水中,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四、应用

  1、现在人们很聪明,利用溶解的原理还制作了许多东西,如:小朋友常见的“吹泡泡水”就是用洗衣粉、洗洁精溶解在水中制成的。

  2、幼儿分组制作“泡泡水”。

  3、泡泡水制作好了,老师带领小朋友一起吹泡泡。

  活动延伸:带幼儿到户外吹泡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难点: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小勺。

  2、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

  3、实验材料:白糖、红糖、盐、奶粉、果汁粉、大米、大豆、石子、温水。

  4、故事、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PPT课件)

  故事内容(PPT):一只小鸭子想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教案:溶解 (菁华3篇)(扩展7)

——溶解度教案范本10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复*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

  ①在一定温度下;

  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

  ②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并提醒学生预*下一节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物质的溶解性

  2. 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 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3)20。C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C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为18克。

  (4)10。C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2.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24克,填表:

  课题:溶解度

  溶质

  溶剂

  溶液状态

  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3.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0。C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20。C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关系呢?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质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他们溶解性的区别。

  20。C时

  溶解度(克)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1.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因素是( )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种类 C.溶液的多少 D.温度的高低

  2.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3.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A,40。C时,2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B,则A、B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 )

  A.A=B B.AB D.无法比较

  4.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这说明在 时, 水中最多可溶解 硝酸钾,形成 硝酸钾溶液。

  教学目的:

  1、从介绍溶解性概念入手,使学生重点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思想教育渗透:从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入手,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固体的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溶液度的概念。

  实验准备:

  1、相同质量的植物油分别放入等量的汽油和水中,观察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等质量的KNO3和Ca(OH)2放入等量的水中,观察不同物质在不中的溶解情况。

  教 具:CAI课件,*底烧瓶,锥形瓶,汽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去,最好选用什么物质来洗呢?

  生:答。

  二、授新课:

  师:演示实验1:观察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相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怎么样呢?演示实验2:KNO3和Ca(OH)2放入

  等量的'水中。


教案:溶解 (菁华3篇)(扩展8)

——《有趣的溶解》教案范文五份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难点: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小勺。

  2、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

  3、实验材料:白糖、红糖、盐、奶粉、果汁粉、大米、大豆、石子、温水。

  4、故事、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PPT课件)

  故事内容(PPT):一只小鸭子想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

  (一)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

  ⑴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

  ⑵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

  ⑶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

  ⑷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二)幼儿操作进行实验。

  1、认识操作材料。教师介绍桌面上的材料。(红糖、果汁粉、大豆、大米、石子、奶粉、温水、杯子、小勺子、盆子、大勺子、抹布等)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⑴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温水,一把大勺。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一样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组的小朋友所选的材料应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温水,用小勺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和盐一样,在水里就不见了,溶解了。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

  ⑵教师提醒幼儿把盛有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左上角,把盛有在水里不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右上角。

  ⑶每组选两名幼儿,说说各组实验探索结果。(谁在水里溶解,谁在水里不溶解。)

  ⑷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都发现了有的东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

  三、各种糖的试验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糖呢,你在吃过什么糖?

  老师出示各种各样的糖,请小朋友来试一试,他们在水里会不会溶解呢?幼儿实验,说一说做一做,最后请幼儿把糖水喝掉。

  四、活动结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糖和盐这样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有好多;像大豆、大米、石子这样在水里不能溶解的东西也有好多。

  在生活中,请小朋友们观察哪些东西也能在水里溶解,与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活动总结

  开放式的科学教学必须为幼儿创作主动猜想,大胆实验,总结结果的机会,其中,师生间适当的应答方式,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提出已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尽量避免幼儿回答错误,这中提问不但抑制了幼儿的创作型,而且还使幼儿容易产生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我们要实行开放式教学,师生间的交流应是*等的讨论。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杯子,筷子,豆子,盐,糖,PPT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情景故事导入。

  帮助鸭妈妈。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

  (一)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

  ⑴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

  ⑵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二)幼儿操作进行实验。

  1、认识操作材料。教师介绍桌面上的材料。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三、活动结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糖和盐这样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有好多;像大豆、大米、石子这样在水里不能溶解的东西也有好多。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观察哪些东西也能在水里溶解,与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设计意图:

  幼儿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溶解现象:果珍、牛奶、糖水、盐水等,幼儿对这种现象非常好奇,经常会说“果珍不见了”“牛奶化掉了”,从而发出疑问“果珍哪里去了,糖到拿里去了”。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我设计了本活动。活动分三步走:了解溶解的过程;尝一尝红糖在水里溶解后的水的味道;感知、区分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什么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以感性的认知逐步向生活实际过渡,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活动难点:

  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活动准备:

  1.一次性杯子、吸管。

  2.红糖、盐、豆子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以“小猴”生日活动情境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好”(小猴你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要邀请小朋友来我家做客。

  师:今天小猴给我们带了它亲手制作的饮料,要请小朋友们尝一尝,品尝后轻轻的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喝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

  2.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教师以小猴语气请孩子们来制作一杯饮料。

  二、幼儿操作做果汁,了解溶解。

  提出操作要求: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杯温水和吸管、糖。交代幼儿先舀一勺红糖放入水中,看看红糖到哪里去了?再用勺子在水里轻轻搅拌,看看红糖怎么了?(躲到水里去了)

  师小结:红糖放到水中经过搅拌后不见了,水宝宝和糖宝宝做朋友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探索不同的溶解物质。

  实验:出示盐和豆子,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提出操作要求:交代幼儿先舀一勺盐放入水中,用勺子在水里轻轻搅拌,看看盐到哪里去了?再舀两粒豆子放入水中轻轻搅拌,看看豆子会去哪里?(提醒幼儿注意在实验中观察把它们放到水中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原来不是每样东西都能溶解。小朋友真能干,发现了有的东西在水中可以溶解,有的东西在水中不会溶解。

  四、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猴生日,请我们小朋友自己制作了饮料,让我们知道了糖和盐放入水中轻轻搅拌后能溶解,而豆子是不能溶解的,小朋友回到家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尝试这样的实验,看看还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溶解和不可以溶解的。

  小班科学领域活动:《有趣的溶解》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乐于参与,积极发现。活动材料的精心准备,又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游戏是小班幼儿活动的最佳方法,而在科学活动中参插游戏,并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对活动的兴致加浓,而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从而使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得到了发展。活动从小猴过生日的情境开始,又通过幼儿的亲身制作饮料,知道了红糖会在水里溶解。然后分别实验盐和豆子,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中溶解,有些东西不能溶解。我觉得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感知了溶解现象,乐意参加操作活动,还对溶解现象非常感兴趣。

  在今后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认为: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让他提出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是通过观察后,产生疑问——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系列的过程,幼儿只有完成了这三步,才是具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我根据我的思路,把对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渗透在我的整个活动中。本次活动就是从第一次操作中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东西会在水里溶解,它是怎样溶解的?到第二环节的观看溶解的过程——解疑。第三环节是知道有些东西可以溶解,有些不能。整个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意识培养的模式。

  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由直觉行动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根据此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体验“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中充分的运用了感官,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和思考。因此科学教育活动让教师打破了原本的知识教育活动的框架和思路,减少口口相传的比率,注重幼儿在操作与探究过程中的获得和发展。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小勺。

  2、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

  3、实验材料:白糖、红糖、盐、奶粉、果汁粉、大米、大豆、石子、温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

  1、故事内容:一只小鸭子相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

  (一)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

  (1)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

  (2)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

  (3)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

  (4)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二)幼儿操作进行实验。

  1、认识操作材料。

  教师介绍桌面上的材料。(红糖、果汁粉、大豆、大米、石子、奶粉、温水、杯子、小勺子、盆子、大勺子、抹布等)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温水,一把大勺。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一样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组的小朋友所选的材料应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温水,用小勺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和盐一样,在水里就不见了,溶解了。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

  (2)教师提醒幼儿把盛有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左上角,把盛有在水里不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右上角。

  (3)每组选两名幼儿,说说各组实验探索结果。(谁在水里溶解,谁在水里不溶解。)

  (4)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都发现了有的东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

  三、各种糖的试验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糖呢,你在吃过什么糖?

  老师出示各种各样的糖,请小朋友来试一试,他们在水里会不会溶解呢?

  幼儿实验,说一说做一做,最后请幼儿把糖水喝掉。

  四、活动结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糖和盐这样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有好多;像大豆、大米、石子这样在水里不能溶解的东西也有好多。在生活中,请小朋友们观察哪些东西也能在水里溶解,与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感知溶解的现象,并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活动准备:

  1、奶粉、国珍、味精、盐、糖、沙子、黄豆、洗衣服、奶糖等。

  2、纯净水、勺子,透明容器。

  3、每生一个小茶杯。、

  4、幼儿用记录表。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品尝白糖水和淡盐水。

  师:为什么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

  幼儿:因为糖是甜的,盐是咸的

  师:你们在水里能看到糖或者盐吗?

  幼儿:看不到。

  师:为什么?(因为化在水里了。)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教师请每组幼儿分别在两个装有水的透明容器里各放一勺盐和一勺糖。

  师:糖和盐在哪呢?(在容器底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