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9-28 00:00:00 教案,地理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掌握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一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3、要求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4、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工业的重要性、工业的分布。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认识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综合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农业的地区分布:(1)东西差异;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为界)

  新授: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工业

  读图4.17 从采矿—炼钢—机械制造图片分析什么是工业?(工业是从自然界获得原料、对原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从事这三阶段中任一过程都为工业)

  学生完成课本102页活动1、2;(让学生理解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工业的重要性

  读图4.18 工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性来分组讨论工业与农业、国防、科学研究、生活的关系

  读图4.19分析工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让学生分析讨论影响工业发展的条件

  活动(畅所欲言):你长大后想投资办厂,工厂选址考虑因素

  2、读图4.21 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让学生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

  (3)讨论分析小结我国工业分布大势,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空间:东部,密集;中部,较多;西部,较少,稀疏)

  3、阅读4.22,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差异

  (3)小组讨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工业总产值并不一定高的原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4“*高新技术产业举例”,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并认识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3“*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帮助学生认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10多年来的蓬勃发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图4.25“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相关课文分析讨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中关村”分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优势。(举例)

  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

  内地:

  (5)引导学生阅读107页活动提供的材料,开阔视野,也可让学生查找资料,让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连线

  沪宁杭地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二、工业空间分布

  1、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

  2、我国主要工业中心

  3、四大沿海工业基地

  4.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反馈练*

  1、读上图,回答问题。

  (1)A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以(重或轻)工业为主。

  (2)B工业基地所跨的省级行政单位有、、。

  (3)C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有、、等。

  (4)D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中的经济特区是、。

  (5)A、B、C、D四大工业基地的共同特点是(选择填空)

  ① 都是重工业基地 ② 都是轻工业基地

  ③ 都是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 都是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

  (6)A、C工业基地都有钢铁工业,试分析两地发展条件的不同: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陆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

  生:四块。

  【板书】三、四大洋(略)

  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发言。(略)

  课堂练*:课后的复*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小论文:已经发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地理第三章《*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

  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

  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为了保证课堂

  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

  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新授: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 配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 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师展示我国各地水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板书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4)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明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仅为世界水*的1/4,总体上我国缺水情况日益加剧。然而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费的状况也很严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状况?(学生回答)引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话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角色扮演:从以下角色中任选一个,从角色出发,谈谈如何节约用水,你现在的身份是:农民、水利工程师、*官员、造纸厂厂长、家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寻找节水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节水是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共同的工作。节水是社会问题。)

  明确:

  A、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规;?有偿使用;?制定“*水周”;?制定“节水标志”。

  B、农业节水: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C、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D、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E、家庭节水: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F、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6)动画“没有水我们还有什么”。

  结束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播放音乐:《竹林晨曲》。

  教学反思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2、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实践和我们的理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这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相信我们会走得很远。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5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由《话说长江》剪辑的《长江之歌》

  每每听到这首深情的赞歌,我的心都如同长江水一样汹涌澎湃。长江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时至今日,长江依然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长江,了解长江的开发和治理。

  出示板书课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教材44~49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长江行程万里,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景观图,行走长江,做一次考察旅行,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指导学生读图,明确长江的概况。

  1.阅读教材45页2.34长江流域水系图,结合*地形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2.结合*政区图,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所在的省份。

  4.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长江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干流的形状象大写的英文(V+W),干流全长6300千米,长度居我国第一。

  投影“我国主要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比较表”,提问,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请学生结合投影资料说明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长江在这三个方面是全国之最,长度最长(6300千米),水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江流量为什么是全国第一?讨论得出结论:长江所流经的地区是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水量大。

  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它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被誉为“黄金水道”。那么长江哪些河段的水能最为丰富呢?哪些河段适合开发航运?长江的开发需要我们按长江不同河段进行科学考察,合理开发。

  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各具特点,怎样根据各段的不同特点合理地加以开发?要进行科学地分析,还需借助教材46页2.35“长江干流剖面图”。

  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目前开发建设了很多大型水电站,请学生阅读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水电站集中分布在地势阶梯交界处。

  继续读图,请同学们查找长江三峡水电站和葛洲坝水电站的位置。

  (在长江干流的形状版图上强调两个水电站位于V和W之间)三峡工程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它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长江航运(教材46页2.36长江航运图)主要集中在下游,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江阔水深,终年不冻,支流众多,干流横贯东西。长江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等多条铁路干线以及京杭运河相交,形成一个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实现“铁水联运”,是当之无愧的“黄金水道”。“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除了使通航受阻外,还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讲解,荆江河段水位高出*的江汉*原,河道蜿蜒,水流不畅,容易积水,造成洪灾。荆江河段(教材47页2.37三峡工程和2.38荆江治理图)是长江洪灾最严重的河段,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1954年以来,我国*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与蓄水相结合,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三峡水区建库后,可以控制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长江各河段还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应该如何治理和保护长江?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黄金水道(水能宝库)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运用黄河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课题】义务教育教科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所需课时】3-4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分析:

  1、本条标准是在运用《*水系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终归宿,能根据我国主要河流的最终归宿判断河流所属的水系,并将其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类。结合《*内、外流区分布图》,归纳其分布特点。

  2、本条标准是分别运用长江和黄河的水系图,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其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理解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弊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内容,在本册书中上承地形、气候,启下水资源。

  本节教材从我国的河湖概况、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等三大方面介绍*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体现了河流在*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现了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教材在介绍长江、黄河时,采用了例举现实材料的方式,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清楚的表现长江、黄河的问题所在。对于课文中所给材料虽然典型,但不够新颖,可适当补充一些*年的相关资料,来让学生意识到河流流域环境岌岌可危。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识和*地理基本概况,能从网络、电视、科普书籍等信息渠道,对*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自然地理的学*中,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学*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归纳总结自然地理知识的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一定困难,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河、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

  利用;感悟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和利用。难点:长江、黄河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我国的河湖状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三大部分。在学*新课中首先是通过直观材料来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兴趣。并围绕内、外流河分布、长江黄河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核心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贴*生活,源于生活实际的学*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合作探究中认识我国的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河流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每节的课后拓展借助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对我国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和关注现实的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到深,由基础到提高,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的。

  【教学资源】课本、图册、多媒体课件、空白水系图。【教学过程设计】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扩展阅读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扩展1)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菁华5篇)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等;害:洪水灾害等。

  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我国河流的概况。

  出示板书课件第三节-河流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教材42~44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材42页2.30*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结合教材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引导学生阅读*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向哪里?

  (教师点拨)纠正学生指图缺点。着重指出:在图上指河流或观察河流,要顺着从源头到下游的方向指或观察。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外流河曲折东流,注入太*洋,少部分河流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只有唯一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地势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何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流。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为什么内、外流区的水量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因素带来了影响?

  【学生回答】是降水。仔细读图,你会发现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我国东部外流河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我国西北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外流河受季风气候影响很大;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就小;东部外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水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度,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接下来我们重点学*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河流在汛期容易泛滥成灾,在枯水期,水量减少,人们生活用水能以满足,轮船不能正常航行。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河流有无结冰期是以哪条线为界?主要影响结冰期的因素是什么?

  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冰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冬季无冰期。

  以下面四条河为例,教材43页图2.31,注意这四条河的分布情况。我们把它们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编号。松花江、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江、西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这幅图是什么图?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能用来分析哪些水文特征?怎样分析?水量、水位、汛期、结冰期。

  1.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夏季盛行夏季风,降水多;冬季盛行冬季风,降水少。我国外流河大都流经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而冬季降水少,形成枯水期。)

  2.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黄河、松花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流量小,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

  3.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有何不同?汛期长短有何变化?(一般北方河流汛期开始较晚,结束时间较早,汛期较短;南方的河流汛期开始较早,结束时间较晚,汛期较长。)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运河,从古至今,它们为我国的航运、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材44页阅读材料)。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水量

  汛期

  结冰期

  含沙量

  秦岭—淮河以北

  较小

  较短

  有

  大

  秦岭—淮河以南

  丰富

  较长

  无

  小

  外流河共性

  大

  夏季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掌握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一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3、要求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4、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工业的重要性、工业的分布。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认识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综合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农业的地区分布:(1)东西差异;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为界)

  新授: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工业

  读图4.17 从采矿—炼钢—机械制造图片分析什么是工业?(工业是从自然界获得原料、对原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从事这三阶段中任一过程都为工业)

  学生完成课本102页活动1、2;(让学生理解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工业的重要性

  读图4.18 工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性来分组讨论工业与农业、国防、科学研究、生活的关系

  读图4.19分析工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让学生分析讨论影响工业发展的条件

  活动(畅所欲言):你长大后想投资办厂,工厂选址考虑因素

  2、读图4.21 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让学生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

  (3)讨论分析小结我国工业分布大势,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空间:东部,密集;中部,较多;西部,较少,稀疏)

  3、阅读4.22,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差异

  (3)小组讨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工业总产值并不一定高的原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4“*高新技术产业举例”,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并认识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3“*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帮助学生认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10多年来的蓬勃发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图4.25“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相关课文分析讨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中关村”分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优势。(举例)

  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

  内地:

  (5)引导学生阅读107页活动提供的材料,开阔视野,也可让学生查找资料,让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连线

  沪宁杭地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二、工业空间分布

  1、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

  2、我国主要工业中心

  3、四大沿海工业基地

  4.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反馈练*

  1、读上图,回答问题。

  (1)A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以(重或轻)工业为主。

  (2)B工业基地所跨的省级行政单位有、、。

  (3)C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有、、等。

  (4)D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中的经济特区是、。

  (5)A、B、C、D四大工业基地的共同特点是(选择填空)

  ① 都是重工业基地 ② 都是轻工业基地

  ③ 都是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 都是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

  (6)A、C工业基地都有钢铁工业,试分析两地发展条件的不同: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陆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

  生:四块。

  【板书】三、四大洋(略)

  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发言。(略)

  课堂练*:课后的复*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小论文:已经发生的大地震和火山爆发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教学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2006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2000年、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2005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西、北四端点,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并能运用地图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比较法说明我国的领土大小和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认识我国的邻海。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疆域的优势。

  教学方法

  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我国的疆域优势。

  教学工具

  PPT,地图

  教学过程(双边活动)

  (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看向这幅世界地图,想一想,回忆一下,待会请一个同学来回答。(播放世界地图)

  (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了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太*洋的西岸。

  (师)不错,上节课我们学*了我国的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道我国是一个既邻海又有广阔大陆的国家,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优越性。接下来的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探究一下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授新课:请看地图册上的*地图,并从中找出我国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将它标出来,写下经纬度坐标。(播放*地图)

  同学们都找好了吗?那个同学能起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点,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阅读地图册,圈点分享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即73°40′E附*;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的黑龙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

  (师)在ppt上展示我国的东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强调我国四端的位置,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附*,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的黑龙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计算一下我国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纬度差,最东端和最西端的经度差。

  (生)东西经度差是61°25′,南北纬度差是49°39′。

  (师)我国的东西经度差达到60°,这么大的差距,到底会产生什么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播放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在同一时间点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学们请看屏幕,同是北京时间6点,乌苏里江江面已洒满金色的阳光,而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满天星斗的漫漫黑夜。这是为什么呢?那个同学能告诉我。(提示:这就需大家回顾以前学的地球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自转方向)

  (生)回答:因为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时刻,太阳光不能全部照亮整个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太阳光先照射到乌苏里江。

  (师)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总是东方先迎来日出,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且经度差越大,时间的差距越大。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乌苏里江先日出,又因为两地的经度差达到60°,这占了地球经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如果拿360°来*均分开的话,也即是说每15°经度差就是一个小时,所以帕米尔高原与乌苏里江在时间差上相差了4个多小时,这也不难解释乌苏里江已金光灿灿,而帕米尔高原还是黑夜了。出国的人们常说的“倒时差”,也是因为经度差而引起的时间差。

  以上就是我国东西跨经度大的其中一个表现。除了经度差距大外,我们还计算出了我国的南北纬度差也接*50°,这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我们知道经度影响时间差,那么纬度呢?大家想一想纬度会影响什么?气候五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生)回答: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

  (师)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不同的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能不同,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能比高纬地区获得的要多,所以纬度会影响获得的太阳能的数量,也即是影响气候。冬季,位于热带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天气依然非常炎热,树木葱郁,而黑龙江地区已经是白雪皑皑了。这个气候差异对于身在广州的我们可是深有体会的了,冬季的时候你们只能坐在电视前看着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现在,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我国的疆域很辽阔?那谁知道我国具体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吗?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几位?

  (生)回答: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师)对,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大家记住了,是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方千米,因为领土包括陆地领土和海域领土,但在这里,你们只需特别记住陆地领土的面积。陆地面积这么大,那边界线肯定也不会太短了,据测算,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这么长的边界,那邻居肯定不少了,同学们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找出我国的陆上邻国有那些,一共有多少个?并将找到的国家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发放自制图标,播放我国疆域与邻国地图)

  (生)阅读地图,查找资料,回答:按照逆时针,我国的邻国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有14个邻国。

  (师)除了陆地领土外,我国还有300多万*方千米的海域领土,我国的领海范围是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我们的海域,请看地图,从北到南,分别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和岛屿。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

  (生)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师)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多万千米,所以邻*的海洋也会比较多,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包围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除了四大海外,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洋。*海还分布着我国的岛屿——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还有黄渤海诸岛,东海上的舟山群岛,南海上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从多岛屿。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顺时针从北到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其中朝鲜和越南与我国既陆上相邻也隔海相望。

  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漫长的国界线和海岸线以及众多的邻国,现在是不是可以证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了?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优势,知道我国地理位置优越,这节课则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疆域辽阔有哪些优势?翻到教材第6页,小组讨论,补充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待会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我国东西时间差异大,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以及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方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从北到南濒临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并分析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5

  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

  3.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重点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

  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点拨

  导入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指的就是我国的地理位置。

  自主学*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2.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带,少部分位于___带,没有带。

  3.我国位于_____洲的东部,东部濒临_______洋,有许多的海岛,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方千米,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5.自北向南我国频临的海有海、海、海、海。独立自学完成

  团队合作

  6.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的优越性。(从所属地区的气温对农业影响去思考)

  7.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对国家对外贸易、海洋事业及国土范围的影响去思考)

  8.阅读图1.4说出我国四至点

  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9.在图1.4*疆域示意图找出陆上邻国、海上邻国,其中陆上邻国中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海上邻国中亚州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___________。

  10.阅读图1.5、1.6,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试分析原因。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扩展2)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5)份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1

  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中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中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中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中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中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中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中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中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中国陆地面积达960万*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方千米

  【承转】中国的面积很大,中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1。

  练*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

  学生练*,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中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中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中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中国的南部。中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中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中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中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跨越*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中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中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中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中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中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中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提问】中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中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中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对后面的河流、自然资源、农业、区域地理的学*都非常有利,所以我对本节内容及时给以巩固。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图、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在技能训练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三、设计思想

  结合我们中考的大纲要求,这章节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本章节,在这章节中我认为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对容易,而知识和能力的实现比较难。因此,在落实知识目标方面,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培养能力的目标方面,我重点训练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以及通过阅读某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气候特点的技能。由于我们学校学困生人数所占比重大,因此,问题的设计尽量简单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由于本节中有些知识点是年年中考必考的,因此在复*时特别强调。

  四、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

  提倡探究式学*,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

  导入:播放几张反映气候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图片。以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探究一: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出示“我国1月份*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共同分析、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出示)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

  (1) 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3)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

  (4) 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练*一)阅读分析“我国7月*均气温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份气温图”,总结7月份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1)夏季最北的气温在 ℃以下,最南的气温在 ℃以下,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 ℃。

  (2)与1月等温线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 (密集或稀疏)。说明夏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 (大或小)。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3)等温线在 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 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4)泉州夏季气温大约是 ℃。

  互动二: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对应关系。

  小结:(学生完成练*二)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探究二:我国降水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在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相吻合,加深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印象。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互动二:出示“我国的干湿地区”图,问: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干燥。);出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和“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学生观察各干湿地区之间的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了解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量状况。

  学生完成练*三: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探究三:分析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互动一:教师讲清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出示图2。26,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出示泉州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泉州的气候特点。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五个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气候复杂多样。

  互动二:学生阅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及“不同的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

  互动三:学生完成练*四,(阅读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雨热同期。

  互动四:讨论我国的季风气候会带来哪些灾害性天气?

  学生完成(练*五):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等;害:洪水灾害等。

  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我国河流的概况。

  出示板书课件第三节-河流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教材42~44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材42页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结合教材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向哪里?

  (教师点拨)纠正学生指图缺点。着重指出:在图上指河流或观察河流,要顺着从源头到下游的方向指或观察。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外流河曲折东流,注入太*洋,少部分河流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只有唯一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地势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何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流。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为什么内、外流区的水量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因素带来了影响?

  【学生回答】是降水。仔细读图,你会发现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我国东部外流河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我国西北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外流河受季风气候影响很大;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就小;东部外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水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度,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接下来我们重点学*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河流在汛期容易泛滥成灾,在枯水期,水量减少,人们生活用水能以满足,轮船不能正常航行。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河流有无结冰期是以哪条线为界?主要影响结冰期的因素是什么?

  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冰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冬季无冰期。

  以下面四条河为例,教材43页图2.31,注意这四条河的分布情况。我们把它们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编号。松花江、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江、西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这幅图是什么图?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能用来分析哪些水文特征?怎样分析?水量、水位、汛期、结冰期。

  1.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夏季盛行夏季风,降水多;冬季盛行冬季风,降水少。我国外流河大都流经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而冬季降水少,形成枯水期。)

  2.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黄河、松花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流量小,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

  3.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有何不同?汛期长短有何变化?(一般北方河流汛期开始较晚,结束时间较早,汛期较短;南方的河流汛期开始较早,结束时间较晚,汛期较长。)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运河,从古至今,它们为我国的航运、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材44页阅读材料)。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水量

  汛期

  结冰期

  含沙量

  秦岭—淮河以北

  较小

  较短

  有

  大

  秦岭—淮河以南

  丰富

  较长

  无

  小

  外流河共性

  大

  夏季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5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课题】义务教育教科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所需课时】3-4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分析:

  1、本条标准是在运用《中国水系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终归宿,能根据我国主要河流的最终归宿判断河流所属的水系,并将其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类。结合《中国内、外流区分布图》,归纳其分布特点。

  2、本条标准是分别运用长江和黄河的水系图,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其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理解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弊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下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内容,在本册书中上承地形、气候,启下水资源。

  本节教材从我国的河湖概况、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等三大方面介绍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体现了河流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现了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教材在介绍长江、黄河时,采用了例举现实材料的方式,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清楚的表现长江、黄河的问题所在。对于课文中所给材料虽然典型,但不够新颖,可适当补充一些*年的相关资料,来让学生意识到河流流域环境岌岌可危。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基本概况,能从网络、电视、科普书籍等信息渠道,对中国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国自然地理的学*中,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学*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归纳总结自然地理知识的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一定困难,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河、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

  利用;感悟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和利用。难点:长江、黄河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我国的河湖状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三大部分。在学*新课中首先是通过直观材料来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兴趣。并围绕内、外流河分布、长江黄河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核心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贴*生活,源于生活实际的学*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合作探究中认识我国的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河流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每节的课后拓展借助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对我国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和关注现实的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到深,由基础到提高,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的。

  【教学资源】课本、图册、多媒体课件、空白水系图。【教学过程设计】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扩展3)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12篇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承担八年级三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任务。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养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方式。

  第一章:《*的疆域与人口》,共分四节。主要学**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的自然资源》,共分四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的区域差异》,共分三节。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任务: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疆域概况,*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4、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取得的成就。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5、继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6、通过八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学*,使学生真切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观。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两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检测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在全镇都是名列前茅,由此可见,两个班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比较浓厚,学*积极性也比较高。这对于学生学*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疆域概况,*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掌握*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教学目标:优秀率:40%,合格率:90%。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 *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的自然资

  本章主要学**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 *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五、课时安排

  请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课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承担八年级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共计315名学生,每周12个课时。班级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由于地理是小科,学生重视不够,这是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提够不上来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下学期面临会考,从现在起必须做些工作,加强学生的.重视,为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养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方式。

  第一章:从世界看*,共分三节。主要学**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的自然资源,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的经济发展,共分三节。介绍了*的交通、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任务: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疆域概况,*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疆域概况,*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

  *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的自然资源

  本章主要学**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

  *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 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五、课时安排

  第一周

  *的疆域

  课时2

  第二周

  *的行政区划

  课时3

  第三周

  *的人口

  课时2

  *的民族

  课时2

  第四周—第五周

  *的地形

  课时6

  第六周—第七周

  月考、*的气候

  课时8

  第九周

  *的河流

  课时4

  第十、十一周

  期中考试及分析

  自然资源概况

  课时6

  第十二周

  *的土地资源

  课时3

  第十三周

  *的水资源

  课时2

  *的海洋资源

  课时1

  第十四周

  月考及分析

  课时2

  第十五、十六周

  *的主要产业

  课时2

  第十七、十八周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扩展4)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10篇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地理学*,学生对地理学*方法已基本掌握。学**地理相对比较容易。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应重点在教法上以面向中游学生的“双基”和应用能力为主,同时兼顾两头,让优秀生更突出,让落后生有进步。争取通本学期的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并且会应用地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的疆域与人口、*的自然环境、*的自然资源、*的区域地理。第一章:*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章:*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四章:*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四、教学目标

  认识领域:掌握大纲所要求的认识领域

  能力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3.尝试从学*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德育目标: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

  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5.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欣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体会人地关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学*和实践中进一步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与同学相互尊重,团结协作,提高自主性,培养创新精神。

  五、具体措施

  1、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2、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

  3.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4、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5、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争创优秀课件。

  7、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拟好复*计划,制定复*提纲,认真组织复*。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三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检测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在全镇都是名列前茅,由此可见,两个班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比较浓厚,学*积极性也比较高。这对于学生学*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疆域概况,*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教学目标:优秀率:40%,合格率:90%。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 *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的自然资源

  本章主要学**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 *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疆域概况,*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的疆域与人口,本章主要学**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的自然环境,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三章,*的自然资源,本章主要学**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第四章,*的区域差异,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五、课时安排

  第一周,疆域,课时1;

  第二周,行政区划,课时2;

  第三周,人口,课时1;

  第四周,民族,课时1;

  第五周—第六周,地形和地势,课时4;

  第七周—第八周,气候,课时4;

  第九周,河流,课时2;

  第十周,自然灾害,课时2;

  第十一周,中段考试,课时2

  第十二周,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课时2;

  第十三周,土地资源,课时1;

  第十四周,水资源,课时2;

  第十五周,交通运输,课时2;

  第十六周,农业,课时2;

  第十七周,工业,课时2;

  第十八周—第二十一周,复*;

  第二十二周,考试。

  六、具体措施

  1、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2、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

  3、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4、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5、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争创优秀课件。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三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检测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在全镇都是名列前茅,由此可见,两个班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比较浓厚,学*积极性也比较高。这对于学生学*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疆域概况,*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教学目标:优秀率:40%,合格率:90%。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 *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的自然资源

  本章主要学**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 *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

  二、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由于地理是科,学生重视不够,这是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提高不上来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下学期面临会考,从现在起必须做些工作,加强学生的重视,为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三、教材分析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扩展5)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讨论提出解决的措施。

  3、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经济的差异和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教学难点:山东经济存在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上节内容,虽然山东总体经济情况居全国前列,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均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发展重点与方向。

  展示山地各地级市人均GDP图(20xx年)

  学生活动:

  (1)展示人均GDP前5位和后5为的地级市,分析其分布特点。

  (2)计算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相差多少。

  (3)从地理位置、资源和基础等方面讨论山东各地经济差异的原因。

  (4)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缩小差异,加快发展经济的措施。

  分析:因为山东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基础条件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山东的西部地区,如菏泽、聊城、德州等地经济发展缓慢,而东部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发展很快。

  板书: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讲述:山东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希望尽快建成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105页,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目标。

  (2)知道山东区域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稳步提高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3)了解山东交通发展蓝图。

  总结板书: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总结:今天我们学*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差异,知道了各地发展经济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我们要了解山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把我们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学*,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建设新山东的洪流中。

  板书设计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2、发展措施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发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区、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区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用图、画图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本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草场众多,看到本区农牧业发展前景很好,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提问] 在*分区地理的学*中,我们已学过了哪几个分区?谁能概括各分区的区域特征?(从位置、自然条件、经济特点等角度引导。)

  [展示图片] 西北地区景观图。

  [提问] 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吗?和我们学过的几个分区一样吗?

  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来学*西北地区。

  [展示地图] 西北地区图。

  [提问] 谁能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作为地理界线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区和相邻的国家,然后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和相对位置不同角度引导。)

  [归纳] 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跟海较远,越往西跟海越远。

  [教师提问] 本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这对本区的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 降水少,跟海洋越远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读图指导] 指导学生用地图册“*年降水量”图进一步说明本区降水量的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400毫米,往西逐渐减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所以,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提问] 除海陆位置外,还有什么能影响到水汽深入西北内陆呢?(地形)本区有哪些主要地形区?

  [读图]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说明本地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扩展6)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6篇

  【方案一】

  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 ”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

  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

  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

  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

  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

  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

  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

  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

  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

  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

  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

  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

  ④两文引用的妙用;

  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

  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

  ⑦两文例证说明的特点。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表格,对比归纳整理。

  6.课外收集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体会独特的说明风格。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味诗意语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

  主要教学步骤:

  1.配乐朗诵课前收集的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营造诗意氛围。

  2.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图片,形象感知我国传统器具的特色。

  3.配乐朗读全文,提取说明性文字,用自己的话介绍屏的知识。

  4.寻读,齐读并品味:

  ①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句,理解其大意;

  ②文中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对屏的喜爱之情;

  ③文中体现屏独特魅力的语句,感受传统艺术的神韵。

  5.点击,分组活动,给几幅屏的图片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6.全班交流,对照图片配乐朗读自创的解说词。

  7.教师总结,评选“最佳解说词”。

  【方案二】

  教学角度:引导多角度的自学活动,在自主学*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由《口技》或《故宫博物院》中有关屏的文字激趣,导入课文。

  2.速读,整体感知,条理性地把握文中的信息。

  3.细读,围绕专题自主讨论,并做自读笔记:

  ①本文语言的韵味;

  ②本文说明方法的多样;

  ③本文说明层次的明晰。

  4.全班交流,自行归纳、分类整理自读笔记。

  5.教师小结。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6.课余上网或从图书馆查阅有关屏的古诗词句、片段及相关材料,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7.组织“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书写活动心得。

  【单元教学设想】

  走进本单元:巧妙绝伦的*石拱桥、风景如画的苏州园林、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多姿多彩的桥世界、古色古香的屏艺术,美景无限;领略丰厚的文化内涵,感受多样的说明风格,探求独特的表达技巧,其乐无穷。

  学*本单元,要求:

  1.立足课内,衔接课外,丰富科学知识,陶冶爱国情操。

  2.观察说明对象,明确对象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3.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把握文体特征。

  4.探究说明技巧,体会不同风格,激发写作兴趣。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多角度改“说”课文,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多向性。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标示表方位的词句,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并完成练*一。

  2.引导精读介绍太和殿的段落,把握立足点、说明顺序、对象特征及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学生分四组活动,自选角度口头介绍故宫。提示:

  ①假如从神武门出发,沿中轴线由北而南行至午门,你将这样介绍沿途的建筑……;

  ②假如以三大殿为中心,介绍它们前后的建筑,你可分别介绍……;

  ③假如站在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介绍以南以北的主要建筑,你将这样介绍“前朝”和“内廷”……;

  ④假如按不同功用将故宫的建筑分组,你可以逐次介绍……

  4.各组推荐代表介绍,全班评议。

  5.教师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6.布置写话:按空间顺序介绍自己的学*小天地。

  【方案二】

  教学角度:写读——对课文材料进行定向式组合,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图或欣赏故宫图片,导入课文。

  2.速读,根据课后练*一,理清行文思路。

  3.寻读,画出集中说明故宫建筑群特征的语句,把握故宫的三大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4.教师出题,根据课文内容作文:

  ①《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

  ②《建筑精美的故宫博物院》;

  ③《布局统一的故宫博物院》。

  5.同桌讨论写法,教师点拨:

  ①题一: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宏大壮丽”的例证,如紫禁城的城墙、宫城占地面积、宫殿和房屋数量、太和殿外观等,精心组合相关语句;

  ②题二: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建筑精美”的例证,如河上的汉白玉石桥、朱漆方台两旁的蟠龙金柱、梁枋间彩绘、太和殿殿顶等,精心组合相关语句;

  ③题三: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布局统一”的例证,如四座城门、城墙四角角楼、三大殿与后三宫的呼应对称等,概括整理相关内容。

  6.宣读交流,教师点评。

  【方案一】

  教学角度:开发课文资源,探究说明技巧,从语言角度把握文体特征。

  主要教学步骤:

  1.下发同题材不同文体,引导辨析文体,初步感知说明文语言特征。

  2.听读、跟读,自行筛选整理文中介绍的知识。

  3.多媒体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图文对照,揣摩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4.分组合作,深入探究本文语言技巧:

  ①善作比喻形象说明外形;

  ②借引诗文准确说明特征;

  ③妙用拟人描摹事物情状;

  ④常用限制语有分寸说明;

  ⑤多列数字提供说明依据;

  ⑥巧作比较突出对象特征;

  ⑦适时穿插历史性评价;

  ⑧偶用术语进行科学定义。

  5.全班交流,作旁批评点。

  6.运用说明性语言口头介绍:

  我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我熟悉的一个生活用品、我爱用的一件学*用具、我珍爱的一样纪念品……

  7.自由选题,交流评议。

  【方案二】

  教学角度:立足课文,延伸课外,培养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点击,观察桥的图片,多角度介绍各种桥,并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说明其特征。

  2.范读、齐读课文,概括说明对象、对象特征及说明特征的主要方法。

  3.点读、自由读第四至八段,自行设计表格比较赵州桥、卢沟桥的历史、形状、构造、功能和成就,明确选例说明的作用与要求。

  4.集体探讨:说明事物怎样抓特征?怎样写特征?教师教学小结。

  5.课外尽多收集古今中外桥的资料,选择有特色的桥配以简要文字说明并建立小档案。如:①造型奇特的桥;②创世界之“最”的桥;③用途特殊的桥;④故事生动的桥。

  6.组织主题为“多姿多彩的桥”的`图片文字展。

  【方案一】

  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 ”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

  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

  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

  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

  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

  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

  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

  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

  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

  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

  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

  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

  ④两文引用的妙用;

  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

  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扩展7)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政区图上找出*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疆域图上辨别及在*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政区图,形成对*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

  【投影】“*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

  【板书】

  2.亚洲东部,太*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陆地面积达960万*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方千米

  【承转】*的面积很大,*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读《*地图册》中的“*行政区划图”,找出*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1。

  练*1.对照《*地图册》中的“*行政区划图”,找出*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

  学生练*,教师巡视。

  【投影】*政区复合投影片①(*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的南部。*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领土南北跨越*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政区图”,算一算*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

  1.阅读地图册《*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提问】*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政区复合投影片②(*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

  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地理第三章《*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

  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日本》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内容。

  (三)自主学*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原是什么?

  4.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五)风采展示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 )为主。

  A.山地、丘陵B.*原C.盆地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B.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巩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课程引入:之前我们一起学*了*的地形,看到了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解释了河流的流向和水电站的分布。那请同学们来看看下面这些生活现象又和哪个地理要素有关呢?

  出示我国不同地区衣、食、住的景观图片。

  承转过渡: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的气候。

  回顾展望:之前我们已经学*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气温和降水。今天我们就先来学**的气温。

  感受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着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呢,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可是他这次沿途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这个结论是咱们感受出来的,接下来咱们用专业点儿的地图验证一下──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归纳:出示我国1月、7月*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要先读图名,这两张图分别是什么?左边是我国1月的*均气温分布图,右边是我国7月的*均气温分布图。那咱们先来看一下我国1月的气温分布情况。

  1.1月气温分布

  总体趋势:

  引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

  特殊线:

  在递减的过程中,有一条等温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条等温线有着重要意义。──0℃等温线

  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呢?从图上可以看到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这条线以北,*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结冰,而这条线以南,*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

  转承:读气温分布图,先看总体趋势,然后再来找极值。

  大家看,黑龙江北部最低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30℃左右,1月我国最低*均气温呢就出现在这里,是黑龙江漠河,最低达到过-33.3℃。

  再看海南岛气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呢?──20℃左右。

  所以同学们可以计算一下我国1月南北温差有多大?──50℃

  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

  那咱们再来看一下夏季的气温分布情况。

  2.7月气温分布

  总体趋势:

  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说明什么呢?──气温变化并不剧烈。

  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全国气温的地方,这时全国气温的地方并不在最南端,而是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

  这时16℃以上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低温区在哪呢?──青藏高原。

  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承转过渡:我国冬夏两季气温的分布情况有很大不同,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天则普遍高温,这是为什么呢?咱们先来看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思考分析:

  出示三组数据:

  漠河、北京、广州的纬度,以及12月22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1.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2.三地昼长时间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3.由以上两个分析,你得到怎样的结论?三地获得热量如何?

  ──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随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并且昼长时间逐渐缩短,所以获得热量自南向北逐渐减少,使得冬季南北温差大。

  引导: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南北温差呢?比如每到冬天我们经常能听到天气预报报道刮什么风?──偏北风。

  出示冬季风示意图。

  这是我国冬季的盛行风,源于哪里?──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带来寒冷的空气和降温,对我国南北气温影响有什么不同?──北方距离冬季风源地更*,而南方受其影响较小,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温差。

  承转过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那为什么夏季温差小呢?我换一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

  思考分析:

  出示三组数据:

  漠河、北京、广州的纬度,以及6月22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学生自主分析──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随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但昼长时间逐渐增长,所以南北获得热量差异不大,使得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及成因,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就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咱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

  概念明晰:

  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出示温度带划分表。

  按照这样的标准划分出的温度带,将我国划分为这样一些区域,大家根据刚看到的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看看能不能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

  特殊线: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和哪条线很像呢?──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对于温度带,咱们特别容易把它和热量带混为一谈,比如“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中的热带和地球上五带中的热带在我国的范围一样吗?──它们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五带是热量带,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线来划分的;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业、作物的熟制相关。

  读图判断:

  1.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分别是什么呢?

  2.不同温度带盛产的水果是什么呢?

  我们看到,这些水果的分布受到气温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用温度带的划分来确定分布。

  课后延伸:出示不同干湿地区的景观图,请大家课后思考。

  1.这几张图片分别对应在哪个点呢?

  2.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学*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温故知新: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2.温度带填图。

  3.回顾特殊分界线──秦岭─淮河。

  承转过渡:上节课给大家留了思考题,这些植被都对应哪个点呢?(移动图片到对应点)

  那大家说这些植被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好咱们这节课就来学*我国的降水情况。

  提问引入:咱们先来看看几个城市的降水情况。

  根据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同学们觉着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不同:从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相同点:变化趋势相同,夏季多雨。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异很大,且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集中在夏季呢?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1.降水集中在夏季

  出示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和对比表格

  问:大家能否根据这组资料来解释下这一问题?(一边分析,一边完成表格。)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和季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我国地处世界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大洋──太*洋,西南临*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而每年冬季,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所以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承转过渡:咱们再来看这几个城市的降水,虽然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是具体持续的时间又不太一样,各地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月份明显不一致,能据此总结出雨季分布规律吗?──越向北雨季越短。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和季风有分不开的关系。

  2.东部雨带的推移

  演示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

  冬季我国大陆一直被冷空气控制,到五月夏季风开始从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冷暖气流相遇,这时就会发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锋面雨(转PPT)──因此随着南部暖气团势利的逐渐加强,我国东南地区自五月起就进入到了雨季。

  随后,暖气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夏季风向北推移。六月,夏季风北上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雨带随之向北扩大,此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长江中下游徘徊,于是形成了细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之后,夏季风继续北上,七八月到达华北、东北地区,全国降水达到最多,而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处于下沉暖气流的控制之下,出现了伏旱天气。

  进入九月,冷气团势力增强,暖气团势力减弱,夏季风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区,10月,彻底退出我国,我国雨季结束。

  归纳总结: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示意图

  承转过渡: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我国降水不仅存在着季节的变化,年际之间的降水分布,也很不稳定。

  3.降水的年际变化

  简述年际变化概念

  出示我国北京1951~20xx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标注降水量和最低年份,分析这两年可能的夏季风进退情况。

  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

  承转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夏季风,也看到了季风对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影响,那在这样夏季风的影响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又会是怎样的呢?大家能推测一下吗?──东南多西北少。实际是不是这样,咱们来印证一下。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动态分布图,依次展示1600mm,800mm,400mm,200mm,50mm的区域和界限,学生总结降水分布规律。

  ──因夏季风的影响,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因此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承转过渡:由此我们再次印证了我国不同地区降水情况不同,根据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少和蒸发的情况,把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干湿地带。

  概念解析:

  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共分为四类干湿地区,分别是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对照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将各地区和其降水量范围连起来。

  读图判断: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不同会影响到植被的种类和农业的类型,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四幅景观图,分别属于哪个干湿地区?

  湿润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植被以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为主,耕地大多是旱地。

  半干旱区──以温带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牧区。

  干旱区──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课后延伸:大家再看一下几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有没有哪个你觉着特别熟悉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此线都是哪些分界线?有怎样的地理意义?此线南北又有怎样的不同?请大家课后思考。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学*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

  温故知新: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呢?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所在,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所在,也是划分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划分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界线。

  在此线南北两侧有着鲜明的景观差异,此线以北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耕地以旱地为主;而此线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水田面积广大。

  承转过渡:由于我国不同地方气温和降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将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读图分析:我国一共有五种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大家看下面这两张气温降水图,分别应该是哪种气候类型。

  这是我国西部的两种气候类型,大家来判断分别是哪种气候呢?

  要判断是哪种气候类型,得先看它们的气候特点。

  ──第一张图,夏季气温接*30℃,冬季最低气温接*-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少。应该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在图上的吐鲁番。

  ──第二张图,夏季气温7℃左右,冬季最低气温接*-20℃,降水较少,7、8月降水最多,所以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应该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对应五道梁。这种气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在我国众多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得我国气候更为丰富多彩,比如横断山脉南麓,从山脚到山顶出现这样的变化,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转承:我们再来看这三张图,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呢?

  它们分别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漠河;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上海;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海口。

  这三种气候有着共同的特点──雨热同期,这一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所以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也是重要的农业区。

  总结归纳: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此外,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广泛分布着三种季风气候,构成了我国气候的另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

  承转过渡:因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所以,同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会出现一些不一样的特征。

  实例印证:

  同在北回归线上,*半岛上沙漠广布,而我国江南地区却是山清水秀,被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正是因为长江以南地区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洋,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长江以南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承转过渡: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风气候显著还表现在气温上。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扩展8)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政区图上找出*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疆域图上辨别及在*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政区图,形成对*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

  【投影】“*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位于亚洲的东部,太*洋的西岸。

  【板书】

  2.亚洲东部,太*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陆地面积达960万*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方千米

  【承转】*的面积很大,*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读《*地图册》中的“*行政区划图”,找出*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1。

  练*1.对照《*地图册》中的“*行政区划图”,找出*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

  学生练*,教师巡视。

  【投影】*政区复合投影片①(*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的南部。*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领土南北跨越*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政区图”,算一算*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

  1.阅读地图册《*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提问】*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政区复合投影片②(*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壳是在运动变化中的,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能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了解魏格纳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观察、质疑、假设、验证——

  3、练*表达自己的观点。

  4、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惯。

  6、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8、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贡献。

  9、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养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学*与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

  三、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方法:

  质疑、表达法。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海陆分布导入海陆变迁。

  教师引导

  海陆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的吗?指导阅读,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到讲台前陈述自己的问题。

  教师评价:对每位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在于发掘问题中的创造性思维。

  乘转: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学家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师讲解:重点阐述魏格纳的观察、思考、验证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魏格纳探险遇难这一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学生活动:寻找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价,重点鼓励其在方法方面的阐述。

  教师引导:由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重点讲解由假说到学说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火山地震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学生活动:学生宣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发表自己的问题或观点。

  课后作业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地理第三章《*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

  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日本》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内容。

  (三)自主学*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原是什么?

  4.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五)风采展示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 )为主。

  A.山地、丘陵B.*原C.盆地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B.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巩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课程引入:之前我们一起学*了*的地形,看到了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解释了河流的流向和水电站的分布。那请同学们来看看下面这些生活现象又和哪个地理要素有关呢?

  出示我国不同地区衣、食、住的景观图片。

  承转过渡: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的气候。

  回顾展望:之前我们已经学*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气温和降水。今天我们就先来学**的气温。

  感受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着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呢,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可是他这次沿途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这个结论是咱们感受出来的,接下来咱们用专业点儿的地图验证一下──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归纳:出示我国1月、7月*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要先读图名,这两张图分别是什么?左边是我国1月的*均气温分布图,右边是我国7月的*均气温分布图。那咱们先来看一下我国1月的气温分布情况。

  1.1月气温分布

  总体趋势:

  引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

  特殊线:

  在递减的过程中,有一条等温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条等温线有着重要意义。──0℃等温线

  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呢?从图上可以看到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冬季这条线以北,*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结冰,而这条线以南,*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

  转承:读气温分布图,先看总体趋势,然后再来找极值。

  大家看,黑龙江北部最低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30℃左右,1月我国最低*均气温呢就出现在这里,是黑龙江漠河,最低达到过-33.3℃。

  再看海南岛气温大概是多少摄氏度呢?──20℃左右。

  所以同学们可以计算一下我国1月南北温差有多大?──50℃

  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

  那咱们再来看一下夏季的气温分布情况。

  2.7月气温分布

  总体趋势:

  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

  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说明什么呢?──气温变化并不剧烈。

  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全国气温的地方,这时全国气温的地方并不在最南端,而是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

  这时16℃以上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低温区在哪呢?──青藏高原。

  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承转过渡:我国冬夏两季气温的分布情况有很大不同,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天则普遍高温,这是为什么呢?咱们先来看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思考分析:

  出示三组数据:

  漠河、北京、广州的纬度,以及12月22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1.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2.三地昼长时间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3.由以上两个分析,你得到怎样的结论?三地获得热量如何?

  ──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随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并且昼长时间逐渐缩短,所以获得热量自南向北逐渐减少,使得冬季南北温差大。

  引导: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南北温差呢?比如每到冬天我们经常能听到天气预报报道刮什么风?──偏北风。

  出示冬季风示意图。

  这是我国冬季的盛行风,源于哪里?──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带来寒冷的空气和降温,对我国南北气温影响有什么不同?──北方距离冬季风源地更*,而南方受其影响较小,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南北温差。

  承转过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那为什么夏季温差小呢?我换一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

  思考分析:

  出示三组数据:

  漠河、北京、广州的纬度,以及6月22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学生自主分析──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随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但昼长时间逐渐增长,所以南北获得热量差异不大,使得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及成因,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就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咱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

  概念明晰:

  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出示温度带划分表。

  按照这样的标准划分出的温度带,将我国划分为这样一些区域,大家根据刚看到的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看看能不能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

  特殊线: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和哪条线很像呢?──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对于温度带,咱们特别容易把它和热量带混为一谈,比如“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中的热带和地球上五带中的热带在我国的范围一样吗?──它们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五带是热量带,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线来划分的;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业、作物的熟制相关。

  读图判断:

  1.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分别是什么呢?

  2.不同温度带盛产的水果是什么呢?

  我们看到,这些水果的分布受到气温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用温度带的划分来确定分布。

  课后延伸:出示不同干湿地区的景观图,请大家课后思考。

  1.这几张图片分别对应在哪个点呢?

  2.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学*目标:

  (1)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培养阅读、分析有关等值线分布图的能力。

  (2)了解我国各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划分标准,认识其对我国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温故知新: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2.温度带填图。

  3.回顾特殊分界线──秦岭─淮河。

  承转过渡:上节课给大家留了思考题,这些植被都对应哪个点呢?(移动图片到对应点)

  那大家说这些植被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降水,好咱们这节课就来学*我国的降水情况。

  提问引入:咱们先来看看几个城市的降水情况。

  根据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同学们觉着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不同:从降水量上看有多有少;相同点:变化趋势相同,夏季多雨。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地方降水量差异很大,且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的降水会集中在夏季呢?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1.降水集中在夏季

  出示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和对比表格

  问:大家能否根据这组资料来解释下这一问题?(一边分析,一边完成表格。)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和季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我国地处世界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大洋──太*洋,西南临*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而每年冬季,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寒冷干燥,使我国降温减湿。所以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承转过渡:咱们再来看这几个城市的降水,虽然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是具体持续的时间又不太一样,各地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月份明显不一致,能据此总结出雨季分布规律吗?──越向北雨季越短。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和季风有分不开的关系。

  2.东部雨带的推移

  演示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

  冬季我国大陆一直被冷空气控制,到五月夏季风开始从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冷暖气流相遇,这时就会发生一件神奇的事情──锋面雨(转PPT)──因此随着南部暖气团势利的逐渐加强,我国东南地区自五月起就进入到了雨季。

  随后,暖气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夏季风向北推移。六月,夏季风北上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雨带随之向北扩大,此时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长江中下游徘徊,于是形成了细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之后,夏季风继续北上,七八月到达华北、东北地区,全国降水达到最多,而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处于下沉暖气流的控制之下,出现了伏旱天气。

  进入九月,冷气团势力增强,暖气团势力减弱,夏季风迅速撤回到南部沿海地区,10月,彻底退出我国,我国雨季结束。

  归纳总结: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示意图

  承转过渡: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我国降水不仅存在着季节的变化,年际之间的降水分布,也很不稳定。

  3.降水的年际变化

  简述年际变化概念

  出示我国北京1951~20xx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标注降水量和最低年份,分析这两年可能的夏季风进退情况。

  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降水量大;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降水量小。

  承转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夏季风,也看到了季风对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影响,那在这样夏季风的影响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又会是怎样的呢?大家能推测一下吗?──东南多西北少。实际是不是这样,咱们来印证一下。

  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分布):

  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动态分布图,依次展示1600mm,800mm,400mm,200mm,50mm的区域和界限,学生总结降水分布规律。

  ──因夏季风的影响,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因此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承转过渡:由此我们再次印证了我国不同地区降水情况不同,根据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少和蒸发的情况,把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干湿地带。

  概念解析: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扩展9)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5份

  《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区域地理。

  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

  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气候

  作物熟制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地形

  传统民居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