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五)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六)名句欣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层意思:一是自己充满愁思,而相隔两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别无他法。后人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代诗人

  我————月————君

  (寄)(随)

  愁心相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2

  一.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 融的写法。

  3、通过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重点)

  2、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难点)

  教学过程 时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 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 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作者介绍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 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 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三、学*诗歌

  1、教师范读,领读诗歌

  2、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3、学生自读体会。

  4、交流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5)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四 、诗歌赏析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 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 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运用了拟人 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 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3、 “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 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 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用:

  (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这句话中,含有对友 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三、尝试背诵。

  四、相同题材诗歌交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人世:背景、作者。

  2、诵读诗:学会诵读,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赏析诗: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三、背景介绍: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四、标题解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五、听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感悟诗意,鉴赏意象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渡过五条溪水。

  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夜郎以西。

  诗中写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有何内涵?

  杨花、子规、明月

  “杨花”即柳絮,有漂泊无定之意。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明月”代表思念,自古以来就有遥寄相思之意。

  七、品诗欣赏

  1、写杨花,子规的啼鸣这两个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2、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3、写景的目的: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4、本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有声有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八、合作学*

  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1、对朋友远行的担忧;

  2、对社会的愤慨不*;

  3、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4、对朋友遭贬的同情。

  九、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自己和朋友都可看见她,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同时诗人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十、板书总结

  写景叙事:扬花子规闻道过五溪

  抒情:愁心明月轻风直

  主题: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十一、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明月的诗?(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柳永《雨霖铃》李白《古朗月行》《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调动你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其中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5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学*、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 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 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生活还不适应,加之语文综合能力还不够高,对诗词学*感悟力比较弱,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因此,本节课除了学*课本上的内容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三、重点难点

  理解李白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预*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背诵李白诗,准备课堂展示。

  组长负责给组员讲解诗歌。

  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

  《尚书》中说“诗言志”,我们也经常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等,李白的诗也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就要从他的诗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又不能不从了解李白的人开始。

  活动3【讲授】李白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 称“李杜”, 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 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活动4【活动】导学自学

  1、从诗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复读,理解内容:

  诗人在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取这两样景物,既点明了时令,也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氛围。

  请赏析诗的最后两句(温馨提示:可从写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

  这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 格化,希望明月捎去自己的愁思,表达了对朋友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活动5【活动】拓展阅读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⑴

  客自长安来⑵,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⑶。

  此情不可道⑷,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⑸。

  作品注释

  (1)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韦八:李白的友人。西京:即长安。

  ⑵客:指韦八。 ⑶咸阳:指长安。

  ⑷不可道:无法用语言表达。 ⑸望望:瞻望,盼望。

  活动6【活动】赏读李白

  其诗今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送别诗、友情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客中作》《山中与幽人对酌》《沙丘城下寄杜甫》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2、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登金陵凤凰台》《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蜀道难》,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

  3、描写渴望建功立业,仕途艰难,内心苦闷的:《秋浦歌》《南陵别儿童入京》《把酒问月》《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古朗月行》《行路难》《月下独酌》等。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朝廷重用,为国效劳,却怀 才不遇,诗人内心悲愤,常借酒、借月抒怀,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

  4、边塞诗、宫怨诗:《关山月》《塞下曲》《劳劳亭歌》《玉阶怨》《怨情》《长门怨》《子夜吴歌——秋歌》,表 现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

  活动7【活动】秀我风采

  师生共读《将进酒》

  活动8【活动】赏读李白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中,能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古诗词的美,我们和王维一起“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和杜甫一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和李商隐一样“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和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生”。

  活动9【作业】课下作业

  自由阅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友情诗,背下来,下节课背给小组的同学听。2、自己尝试着写一首小诗,发到梦想花开群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优选【十】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案(教案)(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介绍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子规鸟儿在不住地啼叫,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诗歌赏析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参考答案: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参考答案: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5.本诗的作者是 朝的大诗人 。

  参考答案:唐 李白

  6.“杨花”和“子规”历来被诗人借用寄托 之感、 之意。“过五溪”点出了 。

  参考答案:漂泊 离愁 漂泊过的地点

  7.这首诗中蕴含了作者 情感。

  参考答案: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运用了 拟人 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

  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即出自他手。

  B.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官的不幸遭遇后,写诗从远道寄给他,传递同情和关切之情。

  C.本诗前两句着力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D.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寄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于无知无情的明月,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使月人格化。

  10、“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1、“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参考答案: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思。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2、“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杨花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学案(2)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阅读诗的方法,熟读背诵。

  2、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知诗人 解诗题 诵诗句 懂诗意 悟诗情 重累积(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懂得同情和关切不幸中的人。

  重点与难点:理解诗并熟读背诵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词学*法: 知诗人 解诗题 诵诗句 懂诗意 悟诗情 重累积

  二、自主学**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知诗人(查阅资料)

  1、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 。有“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 》30卷。

  2、创作背景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言绝句。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天宝初年,李白在都城长安供奉翰林时,二人便有密切的交往。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从天宝三年就离京漫游的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写下了此诗。

  (二)、解诗题

  1、闻: 。 2、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3、左迁:见书。 4、龙标:诗中有两处。①诗题中指地名,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蛮荒之地。②诗句中指代 。

  解题:体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就是 。

  (三)、诵诗句

  1、范读或者听录音。

  2、划分并读准节奏——诗句节奏,可从音节(完整词语)或者意义上(意思不可分割)把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懂诗意 补充注释:

  1、杨花:柳絮。 2、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啼声哀婉凄切。

  3、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要字词落实到位,句子通顺,翻译准确。(信、达、雅)

  (五)悟诗情

  1句: 写景,为什么专写杨花和子规啼叫? 。

  2句:叙述作诗 。“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 的心情。“过五溪”,足见迁谪之 ,道路之 。

  明确:1、2句未写悲痛之情,但已显示悲痛之情。这是诗句背后的东西,是读出来的。

  3、4句:从表达上看,运用了 ;从修辞手法看,运用 ,寄情与月,托月传情,写得深切,动人心脾。

  小结:通过 ,表达了诗人 。 (主题)

  ,使 人格化(具有人的情感和行为动作)。 (艺术特色)

  (六)重累积

  1、背诵默写 。

  2、收集古诗词中有关月的诗句。

  三、练*巩固,拓展迁移

  1、背诵并抄写诗及注释.

  2、理解性练*。

  A、点明诗人闻讯并交代时节的一句诗:

  B、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 。

  C、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借助月亮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本诗中将明月人格化,托月送情,表达对友人的关切的句子是:

  D、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思相*的诗句是:

  3、改写。把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注意六要素。

  参考附文:月语

  ——改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站在窗边,*看庭院。已是暮春三月,又起风了!庭院的杨柳在摇荡,柳絮在纷飞,柔枝在飘荡。“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枝上的杜鹃,声声泣血,悲凉凄异,哀转久绝。这一切,拨动着我的心弦,我的思绪便在这轻渺柔和的风中缓缓漾开。 此时,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王昌龄被贬龙标府。(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

  我站在窗边,远眺他乡。思绪趟过了五溪,那里已是大唐僻远的蛮荒之地,而龙标城,更是遥远啊。曾深深记得,也在这样的月圆之夜,我和昌龄兄把盏共饮,吟诗作对,欢声笑语连成天……心心相印的友情在杯光月影里盛开。 那夜,月牙是微笑的,月色是醉人的。

  我站在窗边,仰望苍穹。广漠的天空,一轮孤月是那么亮,那么圆。圆月下,伫立独望的人儿——我,此刻,多么牵挂万水千山之外的朋友啊!胸腔里跳动的这颗完整的心却不禁分成了两半。一半留给自己,一半分给朋友。

  “沙沙,沙沙”,月儿请来了风婆婆,迷离了我的眼。圆月啊,圆月,你也在为我们分离哭泣吗?看见没?月儿光洁的脸庞上嵌着两块小小的红色,淡淡的,那是月亮哭红的眼!月儿啊,请把我的这一缕绵绵的思念和那一腔无尽的忧愁告诉给我那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昌龄兄!(事件的经过)

  心是碎的,月是圆的;心是碎的,月是圆的;离愁是苦的,我们的心却是连在一起的。(事件的结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2

  一.目标设计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2、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合作学*:

  1、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2、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3、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发言再简单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五)名句欣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六)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本诗,并搜集整理与月有关的诗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人世:背景、作者。

  2、诵读诗:学会诵读,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赏析诗: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三、背景介绍: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四、标题解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五、听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感悟诗意,鉴赏意象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渡过五条溪水。

  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夜郎以西。

  诗中写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有何内涵?

  杨花、子规、明月

  “杨花”即柳絮,有漂泊无定之意。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明月”代表思念,自古以来就有遥寄相思之意。

  七、品诗欣赏

  1、写杨花,子规的啼鸣这两个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2、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3、写景的`目的: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4、本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有声有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八、合作学*

  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1、对朋友远行的担忧;

  2、对社会的愤慨不*;

  3、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4、对朋友遭贬的同情。

  九、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自己和朋友都可看见她,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同时诗人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十、板书总结

  写景叙事:扬花子规闻道过五溪

  抒情:愁心明月轻风直

  主题: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十一、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明月的诗?(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柳永《雨霖铃》李白《古朗月行》《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调动你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其中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4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学*

  一、出示目标

  自学指导

  1、朗读

  2、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王昌龄、左迁、龙标、寄

  3、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

  4、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暮春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6、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7、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寄

  8、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9、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10、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二、合作交流

  三、协同展示,展示交流结果。

  四、抽查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C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答案:(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4、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给汪伦。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孟浩然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5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 、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6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阅读诗的方法,熟读背诵。

  2、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知诗人 解诗题 诵诗句 懂诗意 悟诗情 重累积(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懂得同情和关切不幸中的人。

  重点与难点:理解诗并熟读背诵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词学*法: 知诗人 解诗题 诵诗句 懂诗意 悟诗情 重累积

  二、自主学**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知诗人(查阅资料)

  1、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 》30卷。

  2、创作背景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言绝句。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天宝初年,李白在都城长安供奉翰林时,二人便有密切的交往。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从天宝三年就离京漫游的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写下了此诗。

  (二)、解诗题

  1、闻: 。

  2、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3、左迁:见书。

  4、龙标:诗中有两处。

  ①诗题中指地名,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蛮荒之地。

  ②诗句中指代 。

  解题:体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就是 。

  (三)、诵诗句

  1、范读或者听录音。

  2、划分并读准节奏——诗句节奏,可从音节(完整词语)或者意义上(意思不可分割)把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懂诗意 补充注释:

  1、杨花:柳絮。

  2、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啼声哀婉凄切。

  3、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要字词落实到位,句子通顺,翻译准确。(信、达、雅)

  (五)悟诗情

  1句: 写景,为什么专写杨花和子规啼叫? 。

  2句:叙述作诗 。“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 的心情。“过五溪”,足见迁谪之 ,道路之 。

  明确:1、2句未写悲痛之情,但已显示悲痛之情。这是诗句背后的东西,是读出来的。

  3、4句:从表达上看,运用了 ;从修辞手法看,运用 ,寄情与月,托月传情,写得深切,动人心脾。

  小结:通过 ,表达了诗人 。 (主题)

  使 人格化(具有人的情感和行为动作)。 (艺术特色)

  (六)重累积

  1、背诵默写 。

  2、收集古诗词中有关月的诗句。

  三、练*巩固,拓展迁移

  1、背诵并抄写诗及注释.

  2、理解性练*。

  A、点明诗人闻讯并交代时节的一句诗:

  B、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 。

  C、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借助月亮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本诗中将明月人格化,托月送情,表达对友人的关切的句子是:

  D、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思相*的诗句是:

  3、改写。把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注意六要素。

  参考附文:月语

  ——改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站在窗边,*看庭院。已是暮春三月,又起风了!庭院的杨柳在摇荡,柳絮在纷飞,柔枝在飘荡。“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枝上的杜鹃,声声泣血,悲凉凄异,哀转久绝。这一切,拨动着我的心弦,我的思绪便在这轻渺柔和的风中缓缓漾开。 此时,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王昌龄被贬龙标府。(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

  我站在窗边,远眺他乡。思绪趟过了五溪,那里已是大唐僻远的蛮荒之地,而龙标城,更是遥远啊。曾深深记得,也在这样的月圆之夜,我和昌龄兄把盏共饮,吟诗作对,欢声笑语连成天……心心相印的友情在杯光月影里盛开。 那夜,月牙是微笑的,月色是醉人的。

  我站在窗边,仰望苍穹。广漠的天空,一轮孤月是那么亮,那么圆。圆月下,伫立独望的人儿——我,此刻,多么牵挂万水千山之外的朋友啊!胸腔里跳动的这颗完整的心却不禁分成了两半。一半留给自己,一半分给朋友。

  “沙沙,沙沙”,月儿请来了风婆婆,迷离了我的眼。圆月啊,圆月,你也在为我们分离哭泣吗?看见没?月儿光洁的脸庞上嵌着两块小小的红色,淡淡的,那是月亮哭红的眼!月儿啊,请把我的这一缕绵绵的思念和那一腔无尽的忧愁告诉给我那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昌龄兄!(事件的经过)

  心是碎的,月是圆的;心是碎的,月是圆的;离愁是苦的,我们的心却是连在一起的。(事件的结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 、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的内容,学*本诗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今天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游戏看图猜诗歌。猜出诗歌并朗读。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让我们一起来学*吧。

  二、预*与交流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链接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初读诗题,初晓诗情

  1、学生读诗题,联系课下注释,解释题目意思,并划分题目朗读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简要说说李白写下这个诗题的时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四、初读诗歌,寻找诗眼

  (一)朗读诗歌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全班齐读。

  (二)初步理解诗歌,读懂诗眼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暮春时节,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2、寻找“诗眼”

  从诗歌中选一个词作此诗的“诗眼”(愁心)

  五、再读诗歌,读懂诗眼。小组讨论

  1、诗人借助哪些景物来表现“愁心”?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这表达了李白对朋友被贬谪的悲痛,心里在滴血一般。

  2、诗人因为什么事情而“愁”呢?“闻道龙标过五溪”。“闻道”表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见。

  3、诗人的愁心托付与谁了呢?为什么?

  明确:“明月”

  因为:(1)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象征着亲情、友情的纯洁。

  (2)明月是圆的,象征团圆,引人深思。

  (3)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六、名句赏析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七、小结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八、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9

  一、导入

  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的明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25岁时,出蜀漫游。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开元27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悉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释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结合注释,试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随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五、诗歌赏析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明确:写景抒情的诗。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花,子规

  3、这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体现出飘零孤寂之感。

  子规:又叫杜鹃、杜宇、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

  (3)烘托心情: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4、从这句景物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友人离别的痛苦。

  5、“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离的痛苦,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和担忧之情。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明确:“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8、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明确:月的意象。

  (1)月形——团圆。

  (2)夜静月明,容易引起遐想;

  (3)明月升起,千里可共。

  (4)明月皎洁,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明月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9、明月与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体现作者对友人同情和关怀,还表现出两人的友谊如明月般纯洁光明,也寓两人的友谊就如明月长在一般会长存。

  表现出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六、主旨归纳

  明确: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漂泊不定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轻风——寄送愁心:抒情——关怀、思念

  惜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学*、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生活还不适应,加之语文综合能力还不够高,对诗词学*感悟力比较弱,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因此,本节课除了学*课本上的内容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三、重点难点

  理解李白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预*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背诵李白诗,准备课堂展示。

  组长负责给组员讲解诗歌。

  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

  《尚书》中说“诗言志”,我们也经常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等,李白的诗也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就要从他的诗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又不能不从了解李白的人开始。

  活动3【讲授】李白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 称“李杜”,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 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活动4【活动】导学自学

  1、从诗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复读,理解内容:

  诗人在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取这两样景物,既点明了时令,也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氛围。

  请赏析诗的最后两句(温馨提示:可从写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 这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 格化,希望明月捎去自己的愁思,表达了对朋友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活动5【活动】拓展阅读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⑴

  客自长安来⑵,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⑶。

  此情不可道⑷,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⑸。

  作品注释

  (1)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韦八:李白的友人。西京:即长安。

  ⑵客:指韦八。 ⑶咸阳:指长安。

  ⑷不可道:无法用语言表达。 ⑸望望:瞻望,盼望。

  活动6【活动】赏读李白

  其诗今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送别诗、友情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客中作》《山中与幽人对酌》《沙丘城下寄杜甫》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2、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登金陵凤凰台》《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蜀道难》,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

  3、描写渴望建功立业,仕途艰难,内心苦闷的:《秋浦歌》《南陵别儿童入京》《把酒问月》《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古朗月行》《行路难》《月下独酌》等。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朝廷重用,为国效劳,却怀 才不遇,诗人内心悲愤,常借酒、借月抒怀,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

  4、边塞诗、宫怨诗:《关山月》《塞下曲》《劳劳亭歌》《玉阶怨》《怨情》《长门怨》《子夜吴歌——秋歌》,表 现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

  活动7【活动】秀我风采

  师生共读《将进酒》

  活动8【活动】赏读李白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中,能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古诗词的美,我们和王维一起“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和杜甫一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和李商隐一样“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和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生”。

  活动9【作业】课下作业

  自由阅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友情诗,背下来,下节课背给小组的同学听。2、自己尝试着写一首小诗,发到梦想花开群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5)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1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2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随君 一作:随风)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鉴赏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风”字亦作“君”。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中国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5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纸船——寄母亲教案 (菁华6篇)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冰心生*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学生看注释了解冰心概况。

  2、请同学根据收集的资料对冰心的情况加以补充并介绍背景。

  三、朗读诗歌

  1、过渡:本学期我们读过不少的现代诗,也学*了不少读诗的方法,许多同学对

  朗读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预*中,一些同学用心地自己录制了《纸船》的朗读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放录音带二至三盒,学生欣赏。)

  2、小黑板出示评价标准,请同学评价。

  诗歌朗读评价标准:

  (1)读音准确。

  (2)停顿正确。

  (3)语速适中。

  (4)重读恰当。

  (5)语调适当。

  (6)配乐和谐。

  3、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评价。

  四、整体感知

  1、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2、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学生归纳总结)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五、阅读赏析

  四人小组细读诗歌,从不同角度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三至五个并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六、写法探讨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纸船在这里有哪些象征意义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板书:

  (见板书设计)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千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七、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我们大家其实也常常会借物抒情。亲人生日时,送上一串精心叠出的千纸鹤;朋友远行时,捧给一盒辛苦折成的幸运星,即使你什么话也不说,但纸鹤、星星已代表了你的心。我这里就珍藏着今年教师节,一位同学送我的一串美丽的千纸鹤。我还为此写了一首小诗。下面,我想读给同学们听听:

  千纸鹤

  伏在办公桌前

  我匆忙批改着又一叠

  小山一样高的作业

  “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

  随之

  一样东西递到眼前

  抬起头

  一个漏出洁白牙齿的笑脸闪过

  随即

  便消失在门外

  打开纸包

  呵,好美的一串千纸鹤

  闪着熠熠的光辉

  仿佛展翅欲飞

  挂它在我的书桌前

  疲惫时

  抬起头

  恍若看到了那纯洁美丽的笑脸

  失落时

  抬起头宛如有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眸子

  闪着期待、鼓励的目光

  于是

  伸伸臂

  捶捶酸痛的脖颈

  我又低头

  用心写出

  一串串朱红的作文评语

  现在,请同学们也选一个具体的形象来写一首小诗,抒发你的感情吧。

  (学生创作,交流)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

  附:板书设计

  学*过程:

  诗歌导入:

  (出示投影片)同学们,这是一张什么图片?(学生回答:纸船)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只小小的纸船曾经载着一位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故土和母亲的`浩瀚的太*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着热泪,专心致志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然后抛到海里,她总希望有一只能够漂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一首诗歌——《纸船

  寄母亲》,让我们随作者一同漂洋过海,一同来感受作者的赤子情怀。

  出示“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简介作者:

  1、(出示冰心年轻时代的照片和字幕)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

  教师导入: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的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的成果。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创作的有关资料)

  附:学生课堂交流资料摘录

  学生一:冰心创作风格被文坛称为“爱的哲学”,它的三个支柱——母亲、童心和自然,这可以在课后的《繁星》、《春水》的导读中得到印证;

  学生二:冰心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具有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冰心自小是身着男装长大的。七八年的海边生活给冰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冰心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大海;

  学生三:冰心是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使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冰心”的笔名始于作者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学生四:根据诗歌的创作年代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冰心年轻时代正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她也和诸多爱国志士一样,选择了先外出求学,后回国拯救国民的救国道路。这首诗歌便是作者这段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学生五:我阅读了《繁星》、《春水》这本书,我注意到了作者在1923年8月27日还创作了另一首诗歌,名字叫做《乡愁》。我们可以结合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朗读课文: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

  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游子对母亲深情的呼唤,寄给母亲最深沉的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比赛。

  学生根据银幕提示,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诗。

  (出示字幕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不灰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

  (本节是作者的想象,全诗的高潮)

  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

  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太*洋舟中)

  学法指导:

  教师导入: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它凝练、优雅,令人浮想联翩。将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词扩展开去,都将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分析重点字词来感悟诗歌独特的魅力。

  (出示第一小节,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品味诗歌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教师总结:“从来”、“妄弃”“留着”这些词语说明冰心对母亲的爱由来已久;

  “一只一只”、“抛”说明作者的心情迫切,深切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

  合作探究:

  1、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含着泪”:邮轮颠簸在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能够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远离母亲,以前钝化了的对母亲的情感突然间变得鲜明起来;女性纤柔敏锐的心灵难堪重负,灵魂难以得到解脱等等;《惆怅》一诗可以印证生病的冰心悲苦的心灵体验)

  2、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冰心以孩子般的天真和纯洁,在儿童的游戏的世界中找到了寄托母爱的情感中介物)

  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关于本首诗歌的疑难问题,由学生老师帮助共同进行解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

  拓展延伸:

  《纸船

  寄母亲》这首诗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学生练笔,同学交流评价,老师点拨)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希望我们通过今天的学*,能够获得一把欣赏研读诗歌的金钥匙,同时,也在诗人的博大情怀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早日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诗的特征 (认知目标)

  2、掌握诗的内容(能力目标)

  3、体验诗的意境(美育目标)

  4、感悟作者的情感(德育目标)

  二、教法、学法

  1、情境烘托与熏陶,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

  2、读中求知的方式;

  3、教师“启发式”、“讨论式”;

  4、学生“自主、探究式”;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朗诵带、歌曲带等。

  五、教学过程:

  1、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中,《纸船——寄母亲》的朗诵响起(播放朗诵带);

  2、同学们轻声附和;

  3、朗诵结束,老师饱含深情的:同学们,世上有一种感情最深厚——这就是亲情;世上有一种爱最伟大——这就是——(学生回答“母爱”),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写信、唱歌、写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世纪老人冰心的诗作《纸船—寄母亲》

  板书:《纸船——寄母亲》

  [初读]

  1、学生自己初步划分节奏,标示重音;

  2、学生自由读,圈点批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3、老师介绍背景(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离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女诗人冰心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思念母亲的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3.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作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

  ·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

  ·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真挚情感,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领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设计理念:《纸船》是一节非常本真的课,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很*很*的诗,她的价值就在于她一往深情却又并不完美。

  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也铸就了这节课的呈现方式――现场诗歌研讨会。

  课前准备: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纸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你们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孙,叫孙悟空。啊!错了,太紧张了!我叫孙莹,虽然不叫孙悟空,但我会孙悟空的72变,信吗?

  第一次见面送你们个礼物。同学们,屏住呼吸,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同学们从桌堂里拿出纸船)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纸船—寄母亲》。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冰心的《纸船》。(配乐诗朗诵,动人的音乐萦绕教室)

  (三)走进写作背景。

  同学们,1923年,才二十出头的冰心第一次离家到美国求学,在茫茫的太*洋上,她非常想念妈妈,于是情不自禁写下这首小诗。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这份真挚的思念。

  (四)以“万水千山”一词指导朗诵,深化情感。

  师:小诗的情感高潮在哪一节? 。

  对,最后一小节,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最后一节。

  (重点指导“万水千山”一词的朗读)

  我觉得对“万水千山”的处理不够好,来,四个小组一组读一次,中间不要间断。

  (指导朗读的技巧语速快慢。)

  一起读一下这四个字。

  二、诗歌研讨会,走进文本。

  (一)一封信激活课堂。

  同学们读得真好!冰心是一位儿童作家,她的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小桔灯》、《寄小读者》。冰心还给同学们写了一封信,叫《又寄小读者》。今天我把这封信也带来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信的内容?

  (出示信的内容,让同学们推荐一位朗读较好的同学来读)

  又寄小读者

  我的亲爱的小朋友们:

  很高兴咱们能因为《纸船》有了这次交流的机会。如果这首小诗也能像《小桔灯》和《寄小读者》一样,能触动朋友们心中的一些美好情感,那于我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写纸船的时候,我还非常年轻,写作经验不足。而且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诗歌中更有许多字、词、句等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所以,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愿望:如果能就此诗和小朋友们举行一次“诗歌研讨会”,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我就以这封短信作为邀请函吧!小朋友们,我相信,因为有了你的努力,《纸船》一定会更加优美动人。

  最后,祝愿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你们的冰心奶奶

  1999年1月

  (二)冰心奶奶是世界上有声誉的大作家,我们却是无名小辈,修改她的作品,大家怕不怕?好,现在就让我们四人为一小组,研讨《纸船》这首小诗,指出你认为好的地方并说说理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一起交流。

  (学生互评,老师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解析“从不肯”“总是”“一只一只”“每天”“总希望”“含着泪”“求”等这些词语,从中领悟作者的感情。

  (三)如果冰心奶奶看见今天的研讨会一定会很开心,同学们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诗人叠纸船时为何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伤?

  (诗人告诉母亲,这梦中的纸船是含着泪叠的,这是思乡的泪,念母的泪。诗人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的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希望母亲能感受到她此时的思念之情。)

  三、拓展延伸,背诵全诗。

  这只小船虽小,却载满了诗人对母亲后厚重的思念,思之越切,爱之愈深。也因为我们心中有爱,所以能读懂诗人的爱。这首深情的小诗,不觉让我们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多年后,一首《纸船》驶进我们心灵深处,使我明白:母爱是盖在身上那暖暖的棉被;母爱是为我盛上热腾腾的饭菜……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仿照老师的说话格式,说出你体会到的母爱还是什么呢?

  (播放舒缓的音乐)

  孩子们,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唠叨不再是罗嗦和多余了,老师提议:让我们在此向我们的妈妈大声说出:妈妈,我爱您!把你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纸船上,回家送给妈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纸船寄母亲》教案 (菁华5篇)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学*、体会、把握诗歌情感;

  2、理解、体会诗中的重点语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感受、体难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2、感悟诗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悲哀”情感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母亲节刚刚过去不久,那么,同学们在母亲节的时候,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的呢?(学生:鲜花、贺卡、实际行动、好成绩……)

  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然而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我国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却离开了自己20多年从未远离过的母亲,孤身一人,踏上了异国他乡的旅途,在茫茫的大海上,独坐舟中,她流下了思念的泪水,她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折出一只一只很小的纸船,抛在苍茫的大海上,任凭风吹浪打……一天,她竟然因思念母亲而小病于舟中。当晚,她梦见了自己至爱的母亲,来到了她的床头,手里端着药杯,伸手摸她的额头。第二天,她的病竟奇迹般的好了。

  这位作家就是被称为“感动了整个*的”、“最具爱心、夜一般温柔的”作家——冰心!也就是在这段孤独的旅程中,冰心写下了一篇含义隽永感人至深的优美短诗——《纸船》!(板书)

  (二)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名篇佳句不胜枚举,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不仅说出了我国人民对于诗歌情有独衷,而且也指出了学*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朗读。

  下面,就请同学们放声的朗读一遍这首小诗,体会一下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向小组同学请教,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2、感知反馈朗读指导

  好,同学们读过一遍之后,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念、爱……)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有这样的感情,这首诗歌我们要用怎样的语速、怎样的情感来读呢?(缓慢、深情、真诚的)

  3、教师范读

  好,我国的诗歌特别适合于朗读。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诗句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处理,用声音来再现诗人的丰富情感。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听老师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请注意诗句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课件:音乐)

  4、学生练*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两遍,然后我们找同学来读。

  5、学生个读

  6、学生齐读

  读着这首精美的小诗,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那真诚的情怀。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全诗。与冰心一起走进这艘思念的小船吧!(教师起头)

  (三)精读品析

  1、有的是诗人喜欢用思想对别人说话,显得高深、玄奥;有的诗人愿意用心灵和我们交谈,冰心就是这样一位真诚的诗人。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诗中都有哪些写得精彩的地方呢。先让我们看第一节诗,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一节诗中你认为那些词语用的非常好?说说你的理解。(总是、一只一只、很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思维、创造性地思考,互助解决学*中的问题。教师指导、引导启发。)

  2、涛声阵阵,天风吹卷,漫无边际的大海上,一艘颠簸的邮轮载着一颗孤独的心灵驶向陌生的国度。从此远离了祖国,从此远离了母亲,此刻,窗外虽有大海的壮美,虽有太*洋的浩瀚,而诗人都无心欣赏。她只是默默的叠着一只一只小小的纸船,然而这些用了作者全部的情感叠成的小船,结果是什么呢?(请同学用诗句回答。)那么从这第二节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呢?(学生:心中永存希望)

  3、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思念的船儿呀,你漂洋过海,飞跃万水千山,流到母亲的梦中吧!“求他载着她的爱与悲哀归去”。多么巧妙的构思,多么巧妙的结局啊!那么,有没有同学发现这一节诗与前两节诗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这三节诗之间在内容上有怎样的联系呢?(学生小组讨论:第三节诗是想象、虚写。叠纸船、抛纸船是为了梦纸船作铺垫。)在这节诗中,同学们觉得那些地方写的非常精彩呢?(学生质疑讨论完成:无端、求他在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下面,让我们再齐读一遍全诗,看看还有那些地方不清楚、不理解。(学生质疑讨论)

  (四)美读欣赏

  1、一艘小小的纸船飞跃重洋,从异乡女儿的心里流到故乡母亲的梦中,托起它的是女儿对母亲深深的爱,满载着的是女儿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今天,老师特意请来了我国著名的配音演员李子,来同大家一起学*这首诗。让我们与李子老师一起再一次步入这艘满载着爱与思念的纸船吧!(课件)

  2、首隽美的小诗,文情并茂,令人感动,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和着音乐练*两遍,然后请同学为我们配乐朗读。

  3、学生配乐朗读。

  4、这首小诗真是太美了,每一次朗读,都仿佛与这位“最具爱心、也一般温柔的”世纪老人作了一次倾心的交谈,都仿佛游历了一次丰富的情感旅程。下面,让我们用两分钟时间把这首小诗背下来,让这份美好的情感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好吗?

  5、提问背诵。

  6、齐背全诗。

  (五)拓展延伸

  1、冰心的诗歌,不仅书写母爱,有许多的.小诗,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童心的热爱。她的这些小诗含义隽永,文词清雅,被称为“冰心体”,这些小诗,后来结成《繁星》、《春水》两部诗集。老师今天从中选取了几首小诗,请看屏幕。

  2、冰心是世界上书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正如她所说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用纸船,寄予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泰戈尔老先生也曾永金色花抒发对母亲的爱。有人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爱最无私、最伟大,今天,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创造性的作业,给大家一个展示个性才华的机会。今天的作业:请同学们模仿《纸船》写一段文字或仿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母亲的爱(课件出示)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型]

  教读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山水寄意,草木传情。”是的,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或者借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朵枯萎的小草,或借一滴晶莹的露珠,一股清冽的甘泉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苏轼曾借空中的一轮明月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青年*独立橘子洲头,借眼前的苍茫大地,抒发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雄心壮志;当代著名散文大家杨朔借眼前的荔枝树,抒发了对“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借物抒情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钢琴曲伴奏以促进朗读效果,烘托气氛。

  学生思考: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重点学*与训练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提示,想象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明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祖国思念亲人,漫漫旅途中便愈来愈感到孤独、惆怅。因此,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对祖*亲的思念之情。

  2、第一节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由来已久。

  关键词语有:从不肯总是一只一只(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并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

  3、第二节中,诗人精心叠出的纸船抛入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种结果是令人心碎的,作者自己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能否寄托思念,能否排解孤独、忧伤。只有她自己不停地叠寄托自己对母亲深深思念之情的小纸船,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语有:吹卷打湿不灰心总希望(集体朗读体会,并加以指导)

  4、第三节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在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在第三节中,作者运用了想象的写法。这种写法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语有:梦中看见不要惊讶含着泪叠的载着她的爱和悲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闻:听说

  翻译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风”字亦作“君”。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菁华6篇)(扩展6)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实用五份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体诗(古体诗和*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体诗”离我们不但不*,反而已相当久远了。)*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体诗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

  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一、导入

  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的明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25岁时,出蜀漫游。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开元27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悉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释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结合注释,试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随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五、诗歌赏析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明确:写景抒情的诗。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花,子规

  3、这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体现出飘零孤寂之感。

  子规:又叫杜鹃、杜宇、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

  (3)烘托心情: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4、从这句景物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友人离别的痛苦。

  5、“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离的痛苦,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和担忧之情。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明确:“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8、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明确:月的意象。

  (1)月形——团圆。

  (2)夜静月明,容易引起遐想;

  (3)明月升起,千里可共。

  (4)明月皎洁,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明月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9、明月与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体现作者对友人同情和关怀,还表现出两人的友谊如明月般纯洁光明,也寓两人的友谊就如明月长在一般会长存。

  表现出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六、主旨归纳

  明确: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相关词条